(完整版)六下科学第一单元参考资料

(完整版)六下科学第一单元参考资料
(完整版)六下科学第一单元参考资料

第1单元第1课:放大镜

(一)对相关内容的解说

1.凸透镜的作用:(应叫作凸透镜)

⑴放物体的图像(放大镜),聚集光线,使物体成像。

⑵本课作用是放大物体的图像,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2.放大镜的用途:

⑴见p4方框中的提示部分。空框部分可以填写:

公安人员——拆除危险物品农业科技人员——观察病虫害

⑵光学仪器的镜头、老花镜、修理钟表、汇聚光线取火、查看比例尺较大的地

图、枪械的观察瞄准镜、考古研究文物、观察小动物、

科学课学习等。

3.放大镜的用法:

⑴观察物不动,移动放大镜,调整焦距,使物体的图像达尔清楚。

⑵放大镜不动,移动观察物,调整焦距,使物体的图像达尔清楚。

4.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部分

⑴观察书本上插图

⑵观察自己的手纹

⑶观察身边的物品,衣服布纹、树叶、文具、各种纸张等。

观察电视机的屏幕,会发现是由许多红、绿、蓝小个子构成。

5.放大镜的特点:

⑴中间厚,边缘薄,质地透明。

6.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⑴每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固定的。

⑵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面的大小无关。

⑶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说越大。

7.测定放大镜的倍数:

⑴刻度尺法⑵字数法

8.自制放大镜

⑴关键点:凸度和透明度⑵重点是水滴法。

(二)关于教学过程的建议

1.导入:指名看比例尺较大的地图。

2.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能看得清楚?

3.揭题:放大镜

4.小组活动(1)——讨论并完成书上的填空。

还有哪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放大镜?放大镜的作用是什么?

5.教师辅导使用放大镜。(重点)

⑴指名会使用的学生示范,老师引导学生加以辅导。

⑵教师示范2种使用方法,学生同时练习。

6.小组活动(2)——使用放大镜观察。(重点)

⑴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并进行效果比较。

⑵观察插图、手纹、撕纸的边缘、皮肤、文具等。

⑶将发现记录在书上。

7.分组活动(3)——引导研究放大镜的特点。(难点)

⑴问题: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呢?它有什么特点?

⑵分组研究放大镜的结构特点和质地特点。特别是放大倍数。

⑶将研究结果记录在书上。

8.分组研究(4)——制作并使用放大镜。

⑴指名读书上黑框的内容,了解放大镜的历史。

⑵教师展示酒类商标后面的日期。

⑶学生制作放大镜,并使用其进行观察物体。(重点)

第1单元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一)对相关内容的解说

1.关于昆虫

⑴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昆虫

⑵身体分为头、匈、腹三部分,头上一对触角,胸部三对足。

⑶触角有羽毛状、纺锤状、节状,几丁质状等。

2.关于书上的几种昆虫

⑴苍蝇的脚端的钩爪上密布刚毛。昆虫大多是复眼。

⑵昆虫是没有外耳的,他们的听觉器官千奇百怪的。

⑶蝶的触角是纺锤状,蛾的触角是羽毛状。昆虫的触角功能多种多样,有的是

听觉器官,有的是味觉器官,用的是信息交流器官。

⑷昆虫的口器是多种多样的,蚂蚁、蜻蜓腭片式,苍蝇舔吸式,蝶类虹吸式,

蚊子、知了、蚜虫、草蛉刺吸式。

(二)关于教学学过程的建议

1.导入:谈话课文第1、2节的内容。

2.分组活动(1)——观察昆虫身体构造。(重点)(难点)

⑴教师出示昆虫标本(最好让学生课前收集一部分)

⑵学生分组观察、集体交流。

⑶用实物展示台展示收集的类似P5的昆虫图片。

⑷教师简要补充“对相关内容的解说”部分,激发兴趣。

3.分组活动(2)——指导专题研究

⑴阅读P6课文,了解怎样进行专题研究的方法。

⑵分组制定研究内容和计划。(教师课前要调查作提示、指导之用)

⑶以组为单位在教室外活动。

4.提示:

⑴可以将有共同兴趣的学生组合在一组。进行角色分工,

⑵不光进行观察研究,还要收集一些资料进行补充。

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研究报告。要有题目、图文、组长、组员、

时间、昆虫生活的地点等。

⑷本课安排的时间是最大的难点。

第1单元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

(一)对相关内容的解说

1.1.晶体的性质特点:

⑴具有规则的集合多面体外形,内部粒子(原子、粒子或分子)在三维空间做

周期的分布。

⑵均匀性:内部密度、化学组成等部分的宏观性质相同。

⑶各向异性:导电率、膨胀度、折射率等以不同方向而变化。

⑷自范性:能自发生长出晶面,晶面相交处成晶棱,晶棱汇聚成顶点,具有确

定的熔点。

⑸对称性:晶体外形和内部结构具有特定的对称性,对X光衍射。2.2.晶体和晶体的种类。

⑴单晶体:雪、食盐、石英、食糖、味精、碱面、明矾、水晶、

Vc、云母、方解石、钻石等。

⑵多晶体:花岗岩

⑶非晶体:所有的气体、液体、生物体,以及塑料、玻璃、面粉、、蜡烛固体

等。

3.制作晶体:

⑴制作冰糖⑵制作碱晶体.⑶制作食盐、味精等晶体。

(三)关于教学过程的建议

1.导入:谈话课文第1、2节的内容。

2.分组活动(1)——观察美丽的水晶。(重点)

⑴用肉眼观察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描述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⑵再用放大镜观察它们,我们有什么惊人的发现?

⑶将自己在放大镜下观察到的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形状画在P7右

面的方框中。

⑷交流汇报:在放大镜下观察的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分别是什么样

的?同种物质的颗粒形状都大致一样吗?

⑸教师投影展示花岗岩、雪花、水晶、黄铜矿、维生素等晶体物质的图片,让

学生指出其形状特点——规则的几何形状。

⑹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晶体物质的特点。

学生指读课文P8第1节和黑框中的内容,并用波浪线表示出来“规则几何外形”、“固体”两个关键词加着重号,该节是重要的概念考点。)3.分组活动(2)——指导学生制作晶体。(重点)(难点)

⑴教师展示已经制作好的晶体。

碱花冰糖食盐味精(展示其中的一种或全部)

⑵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制作晶体的方法过程。

⑶教师或学生演示制作碱花晶体的过程。

碱面+醋——涂抹在玻璃板上——加热烘干(4分钟)

⑷分组制作晶体。

让学生制作不同物质的晶体,两组织做同一种晶体。

第1单元第4课:怎样放得更大

(一)对相关内容的解说

⑴放大镜的倍数不同,但镜面的直径要相同。

⑵制作纸筒最好用较硬的卡纸。

⑶制作简易显微镜的过程:

确定透镜的间距——在纸上标上间距——间距两端打洞

——透镜外缘贴双面胶——固定——加底

(二)关于教学过程的建议

1.活动导入:

⑴让学生用低倍的放大镜观察洋葱的表皮。

⑵提问:怎样才能观察的更清楚?

⑶揭示课题——怎样放得更大

2.指导学生是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⑴学生用两个倍数不同放大镜分别观察同一个物体。

⑵学生同时用两个倍数不同放大镜观察同一个物体。

学生尝试——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⑶引导思考讨论:

你有什么发现?谁能尝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

⑷指读P10黑框中的内容。

⑸谈话:通过用两个倍数不同放大镜观察物体,你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把两个透镜的间距固定起来,制成简易的显微镜)

2.分组活动(1)——指导学生制作简易的显微镜。(重点)(难点)

⑴小组内研究P10第2节内容,了解、讨论制作显微镜的方法过程。

⑵各小组汇报交流制作课可能遇到问题。

⑶教师介绍自己的做法并演示制作过程。

⑷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和使用放大镜相比,你们小组有什么发

现?将观察到的物体画下来。

⑸教师图片展示各种各样的显微镜和显微镜下的生物世界。

⑹提问: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

3.阅读课文P11的内容,了解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⑴阅读了这部分的内容,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⑵回家收集关于显微镜的资料。

第1单元第5课:用显微镜第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一)对相关内容的解说

1.切片标本的要求

⑴薄⑵透明⑶面积小

2.玻片标本的分类

⑴临时性玻片标本⑵永久性玻片标本

3.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

⑴将载玻片清理干净,中心滴上一滴清水,放置在一边备用。

⑵用锋利的刀片,将洋葱划四分之一平方厘米大小的斜“井”字形。⑶用镊子取下透明的表皮,嵌入载玻片的水滴中。

⑷将盖玻片立放水滴一侧,向另一侧斜放下去。

⑸再盖玻片的一侧滴稀碘酒,用脱脂棉从另一侧吸水。

⑹检查盖玻片,盖玻片下不要有气泡。

4.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

⑴高倍显微镜系列请仔细阅读p13

⑵学生显微镜100X 200X的只有一种螺旋调焦。

⑶一点补充。

显微镜应放在离桌子外缘7~8厘米,偏左一点。

使用显微镜前,要进行真确规范的取、放训练。

要求学生尽量用左眼观察,右眼观察画图。

学生显微镜基本上是看不到洋葱的细胞核的。

用大葱、白菜、吊兰的表皮观察,效果同样明显。

(二)关于教学过程的建议

1.复习导入

⑴学生放大镜观察洋葱的表皮。

⑵学生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洋葱的表皮。

⑶提问:怎样才能看得更清楚?

⑷出示显微镜,板书课题。

2.分组活动(1)——指导学生制作玻片标本(重点)(难点)

⑴提问:如果用显微镜观察洋葱的表皮,洋葱的表皮将会是什么样子?你能预

测一下吗?

⑵学生观察P12橡树树皮的死亡细胞,教师简要解说,提问:

洋葱的表皮细胞将是什么样子的哪?

⑶教师演示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⑷学生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4.分组活动(2)——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重点)

⑴教师演示正确规范使用显微镜的反法、步骤。

⑵指名学生再次演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⑶分组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要求:边看,边在P13空白处画出洋葱的细胞结构图。

⑷交流展示大家画的洋葱表皮细胞。

⑸指名描述我们看到的洋葱表皮结构。

⑹继续观察,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4.学生收拾显微镜,并进行评价。

第1单元第6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一)对相关内容的解说

1.叶绿体中的叶绿素

⑴进行光合作用

2.绿叶表皮气孔

⑴氧气、二氧化碳进出的门。有大小、开关的变化。

⑵蚕豆叶的下表皮气孔非常明显。

⑶口腔上表皮细胞的取法。

漱口——用牙签轻刮内腮——玻片标本

3.细胞的作用——见P21资料库

呼吸、消化、吸收、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运输、传递信息、储存能量、光合作用等。

血红细胞——造血、运输白细胞——吞噬细菌、病毒

卵子——生殖神经细胞——传递信息

精子——生殖干细胞——分裂成其他细胞

黏膜细胞——保护淋巴细胞——杀死细菌、病毒

骨骼细胞——生长骨骼骨髓细胞——制造骨髓

脂肪细胞——储释能量绿叶细胞——光合作用

肝细胞——毛发细胞——

4.细胞结构

(二)关于教学过程的建议

1.复习导入

⑴指名说说我们是怎样用显微镜观察洋葱玻片标本的。

⑵玻片标本的制作要求是有那些?

2.分组活动(1)——生物细胞的观察。(重点)

⑴用显微镜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画出细胞图。

学校配备玻片标本盒,每组一个,观察后互相交换。

教师也可以自制各类生物玻片标本。

⑵学生自制口腔上皮细胞玻片标本。(机动选用)

⑶各组交流观察结果,展示、评价画出细胞图。

要点:正确、规范、熟练地使用显微镜。⑹

⑷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见P16黑框的内容。考点:

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是由细胞构成。

动物的毛、皮、肉、骨、血等所有一切都是由细胞构成。

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细胞学说的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动物细胞多种多样,作用各不相同,但基本结构相同。

植物细胞多种多样,作用各不相同,但基本结构相同。

3.指导学生了解细胞的作用。

⑴学生阅读练习册P9的内容。

⑵学生交流汇报收集细胞作用的资料。

第1单元第7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一)对相关内容的解说

1.微生物(见P21资料库)

⑴微生物是指生命个体极其微小生命个体。

结构简单,数量巨大,繁殖速度快,无处不在,有益有害。

⑵微生物主要是指一些单细胞生物,有草履虫、眼虫、变形虫、钟虫、太阳虫、

动物的卵和精子。各种各样的细菌、霉菌类,有大肠杆菌、乳酸杆菌、葡萄球菌、黄曲霉菌、绿霉菌等。一些藻类,如红藻、蓝藻、团藻等。不具有细

胞结构,比细菌体积更小的病毒,有流感病毒、非典病毒、噬菌体等。:⑶

⑷⑸⑹

2 .滴管和滴瓶的使用。

⑴滴管要放在滴瓶里。

⑵滴管吸取液体时,皮囊里不能蘸上液体。

⑶要注意及时清洗滴管、滴瓶。

3.培养微生物。

⑴最好选用麦草或稻草。

⑵教师要课前1~2天培养好微生物——草履虫。

3.生物的特征

⑴都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

⑵都有新陈代谢。

⑶都有生长、发育、死过程。

⑷具有遗传变异的特征。

⑸具有应激反应。并影响自身生活的环境。

⑹具有繁殖后代的能力。

(二)关于教学过程的建议

1.教学导入

⑴谈话:课文P17第1自然节。关键词——微生物

⑵提问:那里有微生物?

⑶板书课题和关键词——微生物

2.分组活动(1)——观察水中的微生物。(重点)

⑴复习提问:我们是怎样制作玻片标本的?

⑵学生看图说说制作微生物玻片标本方法和步骤、注意事项。

重点:微生物的培养方法,黑框里内容。

⑶教师简介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规范的使用滴管和滴瓶。

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在载玻片放脱脂棉。

⑷学生练习制作微生物玻片标本。教师巡回指导。

⑸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画下来。

⑹交流汇报在显微镜下的发现。

训练描述能力和合作的能力。

3.引导讨论

⑴各组将画的微生物收集的资料张贴在一起进行评价。

图文是否相符。培养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⑵教师展示教多的微生物。(最好是有动态的影像资料。)

变形虫草履虫鼓藻船形硅藻蓝藻

要求:仔细观看,思考它们具有生物的特征吗?

⑶讨论:它们具有生命特征吗?为什么?

活的——有生命的、有应激反应。

吃食——新陈代谢。

长大——生长、发育、衰老、死亡。

分裂——繁殖⑷⑸⑹

4.引导小结

⑴教师:微生物的特征。

⑵学生:交流资料。

⑴⑵⑶⑷⑸⑹

第1单元第8课:微小世界和我们

(一)对相关内容的解说

1.微生物存在的意义

⑴益处:消化、分解、酿造、疫苗(病毒)

⑵害处:传播疾病

⑶同种微生物利、害同时存在。⑷⑸⑹

2.观察工具的发展的相关资料

时间工具视野范围关键人物和重大发现

从前肉眼五分之一毫米

13时世纪放大镜几倍培根增进视力

17世纪显微镜 300倍列文胡克毛细血管

19世纪高倍显微镜罗伯特胡克细胞

20世纪电子显微镜 200万倍病毒、克隆、

20世纪隧道扫描显微镜千万倍

3.⑴⑵⑶⑷⑸⑹

(二)关于教学过程的建议

1.导入:

⑴谈话:见P19 课文第1内容。

回顾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想想从古到今人类的观察工具是怎样发展的,人类的观察视野又是怎样拓展的,说说两者之间的关系。

⑵补充提示问题:

在12世纪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类是怎样观察物体的?最远能看到多远?能看清最小的物体有多大?现在哪?

2.分组活动(1)——制作观察工具发展流程图。(重点)

⑴教师提出流程图的要求。

时间、工具、观察、范围

⑵分组制作流程图。

⑶各组交流、汇报、评价。

观察工具的发展流程表

时间:以前→13时世纪→17世纪→19世纪→20世纪

工具:

视野:

人物:

发现:

3.分组活动(2)——编辑小报(重点)

⑴谈话:随着观察工具的发展,现在人类在探索微观世界方面已经取得了极其

丰硕的成果。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选择医药、食品、农业、生物工程、微电子、等自己感兴趣的任一方面的专题收集资料,把获得的信息整理出来,准备一个报告或制作一份小报,向全班汇报。

⑵将报告、小报张贴在黑板报上、室外过道墙壁上,供大家交流。

⑶同学评价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的教案

六 年 级 下 册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放大镜下的晶体 4怎样放得更大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8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我们身边的物质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5铁生锈了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地球的卫星----- 月球2月相变化 3我们来造“环形山”4日食和月食 5太阳系 6在星空中(一) 7在星空中(二) 8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垃圾的处理 3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4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污水和污水处理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 (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一一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一一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一一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教案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1)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班级: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10分) 1、像开瓶器那样能绕着一个固定支点将物体撬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杠杆上用力的点叫做_用力点_;承受重物的点叫做_阻力点_;起支撑作用的点叫做_支点_。杠杆省力与否与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有关,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是省力 _________;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是_费力_。 2、像螺丝刀那样,由较大的“轮”和较小的“轴”组合起来的简单机械叫做轮轴,我们生活当中很多地方都应用了轮轴的原理,如__螺丝刀_____、___扳手__、___水龙头_、_方向盘_。 3、像旗杆顶部的轮子一样,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移动的轮子叫做_定滑轮_,它的作用是_改变用力方向,不省力;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_动滑轮_,它的作用是不改变用力方向,省力_;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_滑轮组__,滑轮组既能_省力__又能_改变用力方向_。 4、_引桥_、__螺丝钉_、__刀锋__等都是运用的斜面的原理。 5、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简单机械原理,如龙头、踏脚板与齿轮、大齿轮与小齿轮运用了__轮轴__的原理,刹车运用了_____杠杆____的原理。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0分) 1、能绕着一个固定的支点将物体撬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2、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动滑轮省力。 ( √ ) 3、自行车上组合应用了许多简单机械,是一种比较方便的交通工具。( √ ) 4、滑轮组的组数越多,就越省力。( √) 5、机械有省力、加快运动速度、改变运动方式等作用。( √ ) 6、.盘山公路、楼梯、剪刀、斧头,都应用了斜面的原理。( √ ) 7、剪子、起钉锤等工具,外形与撬棍不同,因此不属于杠杆。( × ) 8、使用杠杆时,不一定省力。( √) 9、从斜面上拉物体比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省力。 ( √ ) 10、斜面都能省力。 ( √ )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_全册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 科 学 实 验 教案 教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实验一:放大镜

【实验类别】分组实验 【实验目标】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实验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实验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实验结论】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39分,每空1分) 1、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身体长高了,体重增加了。 2、生活中常用的测量体重的工具是体重秤。 3、画身高曲线图一般分为两个步骤进行:描点和连线。 4、人体生长有两个高峰期,一是出生后一年内,一是青春期。 5、青春期除了身高突增之外,另一个特点是性发育开始。 6、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青少年青春期发育和性发育年龄不断提前。 7、青春期是我们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女孩大约从11 岁开始,将陆续进入青春期;而男孩要稍晚一些。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形态和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8、我们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是青春期。 9、我们可以根据父母的身高、现在的身高、自己的脚长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预测的结果并非绝对的,有很多因素会改变身高,如后天的生活环境、锻炼和营养等。 10、在斯芬克司之迷中,把人的一生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四条腿走路”指幼年时期,“两条腿走路”指壮年时期,“三条腿走路”指老年时期。 11、一个人的成长与成熟意味着他将要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12、在人的一生中,需要别人较多帮助的是幼年时期和老年时期。 13、科学用脑五要素:学习时做到课程交替、动静结合、反复强化、勤于思考、适当休息。 14、讲究营养并注意饮食卫生,我们要合理安排每天进餐的次数和时间,不挑食,不偏食。15、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我们提高学习效率,保持旺盛的精力。 16、分析同龄人身高统计图发现,中等身材者占多数,高个和矮个占较少。 二、选择题。(8分,每小题1分) 1、对于青春期的心理特点,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D ) A、性意识增强,易对异性产生好感。 B、智力水平迅速提高。 C、兴趣爱好日益广泛,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烈。 D、身体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2、我们已经跨入青春期,每天要保证( C )小时的睡眠。 A、8 B、9 C、10 D、11 3、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的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对待这些变化不正确的方式是(C ) A、女孩子要避免着凉,适当运动 B、不吸烟、不酗酒 C、穿高跟鞋很美观,要多穿 D、不拔胡须,那会损伤毛囊,使细菌侵入人体 4、下面不属于科学用脑的是( D )。 A、动静结合 B、课程交替 C、勤于思考 D、多睡觉 5、下面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B )。 A、勤洗澡 B、挖鼻孔 C、勤洗手 D、不迷恋电脑 6、科学家通常将( C )成为青春期。每个人青春期发生不一样。 A、0-5岁; B、5-10岁; C、10-20岁 7、人一生中发育最快、最不稳定的阶段是( C)。 A、婴幼儿期 B、学龄期 C、青春期 D、老年期 8、影响人体生长发育的因素有(D)。 A、遗传与营养 B、体育锻炼与疾病 C、自然环境与社会因素 D、以上都是 三、判断题。(14分,每小题1分) 1、我们出生时没有牙齿,最先长出的牙齿是乳牙,乳牙脱落后长出来的是恒牙。(√) 2、我们长大了,可以吸烟和酗酒了。(×) 3、我们的成长与成熟意味着将要更加自觉地去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4、少年儿童学习任务重,活动量大,要合理安排一天的饮食——早餐吃饱,午餐吃好,晚餐适量。(√) 5、穿高跟鞋很漂亮,所以我经常穿高跟鞋。(×) 6、测量身高时,我们应该脱鞋,身体站直,目视前方。(√)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测试题答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姓名:班别分数 一、填空 1、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发明了(放大镜),而(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2、放大镜也叫(凸透镜)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 ,中间(厚)、边缘(薄 ),具有(放大)的作用。倍数大的放大镜,看到的图像(大),看到的范围(小);倍数小的放大镜,看到的图像(小),看到的范围(大)。 3、计算机和电视屏幕的图像在放大镜下是由((红)(蓝)(绿))组成的。 4、列文虎克制作出来当时最精良的显微镜,放大倍数是(300)倍,今天的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200W)倍。 5、我们把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称为(晶体),比如身边的物质中有食盐、白糖、(碱)等。 6、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是由(细胞)组成的。我们利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如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第一个发现和提出这个名称的人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 7、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8、随着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现在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9、通过观察可知,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苍蝇的眼睛是(复)眼,由很多(小眼睛)组成。苍蝇能停在玻璃上不滑落,这主要与它的(脚)的构造有关。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的“鼻子”。 10、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表皮细胞上有许多(气孔),那是植物进行蒸腾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 二、判断 1、草蛉是蚜虫的天敌。( V ) 2、自然界中所有的固体都是晶体,晶体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X ) 3、圆柱形和球形的器皿装水后也有放大功能。…………………………( X) 4、在放大镜发明之前,人们只能依靠感觉器官来观察世界。………………( V) 5、把整个洋葱放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X) 6、鱼缸里的水变绿是因为其中有绿藻的缘故。……………………………( V) 7、微生物对人类只有危害,没有好处。……………………………………( X) 8、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 V) 9、我们一般可以采用降低温度、减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晶体。…………( V) 10、蝴蝶的翅膀上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V) 11、我们喝的桶装矿泉水,是经过净化处理的,里面没有微生物。……( X) 12、碱面是粉末状的,它不属于晶体物质。………………………………( X) 13、在显微镜未发明前,人们只能依靠眼睛观察。………………………( X) 14、自然界中所有的固体物体都是晶体。………………………………( X) 15、花岗岩中的矿物晶体主要有长石、云母、石英等。…………………( V) 16、微生物是生物,也由细胞组成。……………………………………( V)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4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5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6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7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8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

教科版六上科学第一单元试卷

2011年六上科学第一单元测试 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 一、填空(每空1分,共25分) 1、生活中常用的工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____________。它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它,使它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____________;用力的位置叫____________;克服阻力的位置叫____________。 3、像水龙头这样,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在_________上用力带动________运动省力;________上用力带动_________运动费力。 4、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就____________。 5、起重机就是利用了____________的原理,将建筑材料运送到建筑物上面去的。 6、像斜坡一样可以省力的简单机械叫做____________。 7、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____________滑轮;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____________滑轮;把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8、轮轴的轴不变时,轮越大,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____________。 9、自行车通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把脚蹬的力量传到车轮上的。 10、用螺丝刀拧螺丝时,应用了____________工作原理;用螺丝刀撬油漆桶的盖子时,应用了____________工作原理。 二、判断(每小题1分,共10分) ( )1、用镊子夹棉球是使用了杠杆不省力的原理,主要目的是为了工作方便。 ( )2、斜面有省力的作用,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 ( )3、滑轮组组数越多越不省力。 ( )4、应用定滑轮省力,应用动滑轮不省力。 ( )5、螺丝钉的螺纹是斜面的变形,同样粗细的螺丝钉,螺纹越密,拧起来就越省力 。 ( ) 6、有的杠杆不仅可以省力,还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 )7、杠杆的支点离物体越近,离用力点越远时,就越省力。 ( )8、升旗时,在旗杆下能将国旗升上旗杆顶部是因为旗杆顶部装有定滑轮。 ( )9、将一颗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钳子最方便省力。 ( )10、人们所使用的工具都是省力的。 三、选择(在括号中填正确答案的序号) (每空2分,共22分) 1、下列器材中,主要属于斜面应用是( )。 A 、镊子 B 、老虎钳 C 、螺丝钉 2、在不同坡度的斜面上拉同样重量的物体,所用的拉力比较小的是( )。 A 、坡度小的斜面 B 、坡度大的斜面 C 、不能确定 3、下列3种杠杆: 使用这种杠杆( ) 使用这种杠杆( ) 使用这种杠杆( ) A 、省力 B 、费力 C 、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4、下列哪种情况最省力 ( )。 A 5、自行车上综合利用了( )等机械原理。 A 、斜面、轮轴 B 、杠杆、斜面、轮轴 C 、杠杆、滑轮 6、下列哪种情况能平衡( )。 A B C 7、扳手应用的简单机械是( )。 A 、杠杆 B 、斜面 C 、轮轴 D 、滑轮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47652

《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1)“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2)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3)“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4)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学校班级姓名等级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工作中,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螺丝刀、钉锤、剪子这些机械构造简单,又叫()。 A、机械 B、复杂机械 C、简单机械 D、工具 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 A、中心点 B、支点 C、用力点 D、阻力点 3.用力点距支点远,阻力点距支点近,这种杠杆是();用力点距支点近,阻力点距支点远,这种杠杆是();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这种杠杆是()。A、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B、有时省力有时费力的杠杆C、省力杠杆D、费力杠杆· 4.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像塔吊的吊钩上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A、滑轮组B、动滑轮C、定滑轮D、滑轮组合5.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有一位科学家叫()。他发现了杠杆和滑轮的使用原理和浮力定律,在数学方面也有很多研究成就。他不仅是一位大科学家,而且是一位卓越的工程师,他发明的许多机械装置,如滑车、螺旋抽水机等,用于当时的农业生产。 A、牛顿 B、爱迪生 C、亚里士多德 D、阿基米德 6.()的特点是:秤杆上挂砝码的一边和挂物品的一边长度相等,因此放的砝码必须与被称物品重量相等。 7.()的特点是:秤杆上有尺寸刻度,挂物品的绳子和挂秤砣的绳子都可以在秤杆上滑移。 8.大约到了一千五百年前,人们发明了(),它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直接从秤星上(刻度)读出物品的重量,至今仍在使用。A、提系杆秤B、不等臂秤C、等臂杠杆秤D、指针式弹簧秤 二、多项选择题 1.()等都是机械。A、杠杆B、滑轮C、斜面D、平面} 2.杠杆有三个点:()。A、用力点B、中心点C、支点D、阻力点 3.杠杆可以分为()。A、省力杠杆B、费力杠杆C、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D、有时省力有时费力杠杆 4.自行车运用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A、平面B、轮轴C、斜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及答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40分) 1、放大镜又叫,它具有功能,还能让我们观察到很多观察不到的细节,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系凸起程度越大的放大镜放大的效果倍数也越大。 4、通过放大镜观察可知:布满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苍绳的眼睛是复眼。 5、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6、许多的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 等矿物的晶体而成。 7、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它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8、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果的显微镜,为了能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9、大量的研究证明生命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10、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组成。 11、鱼缸里的水发绿是因为其中有微生物的缘故。 12、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3、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胞。 14、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之前,人人们只能用眼、耳、鼻、舌、手五种感觉器官探知世界。 15、透明的物体不一定是晶体,制作晶体的方法有结晶和蒸发。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要观察清楚花粉的样子,我们需借助( B )来观察。 A.放大镜B.显微镜 2、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B)的微小物体。 A.1/5厘米B.1/5毫米C.0.5毫米 3、第一个指出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的人是(C) A.列文虎克B.罗伯特胡克C.巴斯德 4、我们用显微镜看到的物体是(A) A.放大了的正像B.放大了的倒像C.缩小了的倒像D.缩小了的正像5、昆虫头上( C )就是它的触角。 A.触角B.复眼C.鼻子 6、下列物质中那些全是晶体(B) A.玻璃、冰花、砂石B.牙齿、砂糖、碱C.松香、味精、白糖 7、英国物理学家(A)是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的人。 A.列文虎克B.罗伯特胡克C.巴斯德 8、下列物品中那些不具有放大的功能(B)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试卷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检测题 班级: 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个空格2分,共20分): 1、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发明了(),而( )的发明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2、我们把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称为( ),比如身边的物质中有食盐、白糖、( )等。 3、我们利用观察到的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如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 4、放大镜把通过透镜所能观察到的范围称为( )。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我们能看到的范围就( )。 6、如果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上分别标着12.5×、40×,那么物体图像将被放大( )。 7、科学研究发现昆虫头上的(),就是它们的“鼻子”。 8、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表皮细胞上有许多( ),那是植物进行蒸腾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 二、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3分,共30分): 1、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 )。?A、反射B、折射C、不变 2、凸透镜是( )、透明的镜片。?A、中间厚边缘薄B、中间 薄边缘厚C、一样厚 3、( )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A、细胞学说 B、动力学 C、仿生学?4、蟋蟀的耳朵在( )。 A、头部 B、足内侧 C、腹部 5、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 倍。?A、200B、2000 C、200万? 6、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玻片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 ) 。 A、相同 B、相反 C、无关?7、下面透明玻璃镜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 8、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对足。 A、2 B、3 C、4?9、凸透镜的凸度越小,它的 ( ) 越小。? A、放大倍数 B、焦距 C、视野 10、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观察物体,可以获得 ( ) 的信息。? A、更少 B、同样多C、更多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圆柱形和球形的器皿装水也有放大功能。( )?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同它的面积大小有关。()?3、把整个

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20分) 1、我们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就是为了省力。() 2、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动滑轮省力。( ) 3、自行车上组合应用了两种简单机械,是一种比较方便的交通工具。( ) 4、滑轮组的组数越多,就越省力。( ) 5、机械有省力、加快运动速度、改变运动方式等作用。( ) 6、.盘山公路、楼梯、剪刀、斧头,都应用了斜面的原理。( ) 7、剪子、起钉锤等工具,外形与撬棍不同,因此不属于杠杆。( ) 8、.使用杠杆时,不一定省力。( ) 9、从斜面上拉物体比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省力。( ) 10斜面都能省力。斜面无论平缓都能省同样的力。()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20分) 1、杠杆工作时,是围绕( )转动的。①重点②力点③支点 2、升国旗时,用到了( )。①定滑轮②动滑轮③滑轮组 3、自行车车把是一个简单机械,它是()①斜面②轮轴③、杠杆 4、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的是下面中的哪一类滑轮工具。( ) ①、定滑轮②、动滑轮③、滑轮组 5、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省力。①大于②小于 ③、等于 6、用大齿轮带动小齿轮,可以使转动速度()①变快②变慢③、不

变 7、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机械是()①动滑轮②定滑轮③、滑轮组 8、“秤砣虽小,能压千斤”这句话,反映的是()的原理。①杠杆②轮轴③、滑轮 9、螺丝钉的是属于()的运用。①杠杆②轮轴③、斜面 10、取钉子比较省力的工具是用()①羊角锤②螺丝刀③、小刀 三、研究题:小杆秤的研究(10分) 1、作为杠杆类工具的杆秤,它的用力点、阻力点、支点的位置分别在哪里?请你在下图中标出来。 2、你能解释“秤砣虽小。能压千斤”的道理吗? 3、你能解释提绳的位置对秤杆的使用有什么影响?

(完整版)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第一课我在成长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科学知识 ·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 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1)提前从学校卫生室拿来健康卡片。 (2)身高体重仪。 (3)写给家长的一封信。 学生准备: (1)从家中带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证据,如小衣服、小鞋子、各个时期的照片、出生时的小脚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与过程: 一、集中话题 1.导入新课。 谈话:你们都收集到哪些证明“我在成长”的证据?(此时可以出课题)学生汇报自己的收

集结果。 课前,教师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写一封信或一张便条,讲清楚要上什么内容的课,需要家长在哪些方面给予帮助,必要时可以详细列出你的要求,以保证证据的收集。 二、探索和调查 1.在小组内对收集来的证据进行整理、记录,展示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1)将照片按照不同的成长阶段,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2)如果学生带来小时候的手印或脚印,可以让他们把现在的手印或脚印画下来,和它比一比; (3)如果孩子们拿来的是小时候的衣服和鞋子,让他们把这些小衣服、小鞋子与自己现在穿的衣服和鞋子做比较,如,测测衣服袖子的长度或鞋子的长度; (4)出生时身高、体重与现在身高、体重的对比; (5)食物的对比,小时候只能吃奶,现在吃的食物种类繁多; (6)其他方面的证据,如展示拿来的乳牙,说说是如何脱落的;读一读成长日记中记录的趣事…… (7)谈谈了解这么多变化后的感受。 2.测量现在的身高和体重,绘制曲线图,发现生长过程中的特点。 (1)谈话:从出生到现在,我们一直在成长。长到现在身高和体重是多少?我们来测一测。教师讲解教材上测身高和体重的方法。 (2)小组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数据。(注:也可在课前讲清楚测量方法后布置学生测量,上课时把测得的身高、体重数据带来) (3)将健康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们按照卡片上提供的每一年身高体重数据和测得的数据绘制曲线图。最好是将教材第4页的数据表利用起来,绘制出从出生到现在的标准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和自己的数据比较。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出生后第一年生长迅速,又发现从10岁左右开始长得较快。自己的身高体重是否符合标准;体重是否超标,等等。(注:会出现有的人稍微提前一点,有的人稍微滞后一点的情况,向学生讲明这些都是正常的) 3.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了解以后的生长。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

六下科学第一单元知识要点

六下科学第一单元知识要点 1.放大镜能放大物体,能看到平时用眼睛看不到的细节. 2.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放大倍数与镜面的凸度有关.镜面凸度大.放大倍数大,镜面凸度小,放大倍数小.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获得的信息越多,视野变小. 4.球形透明的物体放大的倍数最大. 5.昆虫是自然界中人类肉眼看得见的最小动物之一. 6.昆虫有许多特殊的构造和本领。 7.不同昆虫的口器、触角、翅膀是不同的。 8.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9.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10.蝴蝶的翅膀xxxx扁平的细毛。 11.自然界中许多固体物质都是晶体。 12.晶体的形状很有规则。 13.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以看见,有的晶体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看见。 14.列文虎克是荷兰人,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三百倍的显微镜。 15.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小世界,打开了微小世界的大门。 16.今天的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到了200万倍。 17.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 18.制玻片标本的切片必须是薄而透明的。19.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0.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是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的人。 21.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2.池水发绿是绿藻的作用。 23.利用有益的微生物可以制作酒、醋、泡菜、腐乳、酸奶等食品。 24.伤寒、鼠疫、霍乱、肺结核等传染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25.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第一个指出微生物和人类的健康有关。 26.酵母菌发面的历史已有5000多年。 27.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死去的动植物尸体和殘体。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填空题(10分) 1、像开瓶器那样能绕着一个固定支点将物体撬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杠杆上 用力的点叫做_用力点_;承受重物的点叫做_阻力点_;起支撑作用的点叫做_支点 _。杠杆省力与否与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有关,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 支点的距离时就是省力_________;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 时就是_费力_。 2、像螺丝刀那样,由较大的“轮”与较小的“轴”组合起来的简单机械叫做轮 轴,我们生活当中很多地方都应用了轮轴的原理,如__螺丝刀_____、___ 扳手__、___水龙头_、_方向盘_。 3、像旗杆顶部的轮子一样,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移动的轮子叫做_定滑轮_,它 的作用就是_改变用力方向,不省力;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_动滑轮_, 它的作用就是不改变用力方向,省力_;把定滑轮与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_ 滑轮组__,滑轮组既能_省力__又能_改变用力方向_。 4、_引桥_、__螺丝钉_、__刀锋__等都就是运用的斜面的原理。 5、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简单机械原理,如龙头、踏脚板与齿轮、大齿轮与 小齿轮运用了__轮轴__的原理,刹车运用了_____杠杆____的原理。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0分) 1、能绕着一个固定的支点将物体撬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2、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动滑轮省力。 ( √ ) 3、自行车上组合应用了许多简单机械,就是一种比较方便的交通工具。( √ ) 4、滑轮组的组数越多,就越省力。( √) 5、机械有省力、加快运动速度、改变运动方式等作用。( √ ) 6、、盘山公路、楼梯、剪刀、斧头,都应用了斜面的原理。( √ ) 7、剪子、起钉锤等工具,外形与撬棍不同,因此不属于杠杆。( × ) 8、使用杠杆时,不一定省力。( √) 9、从斜面上拉物体比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省力。 ( √ ) 10、斜面都能省力。 ( √ ) 三、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30分) 1、杠杆工作时,就是围绕( ③ )转动的。 ①重点②力点③支点 2、升国旗时,用到了(① )。 ①定滑轮②动滑轮③滑轮组 3、自行车把就是一个简单机械,它就是(②) ①斜面②轮轴③、杠杆 4、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的就是下面中的哪一类滑轮工具。( ③ ) ①、定滑轮②、动滑轮③、滑轮组 5、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_____①_____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省力。 ①大于②小于③、等于 6、用大齿轮带动小齿轮,可以使转动速度(①)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下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佛山市同济小学 小学科学六年级教案(下) 教科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1 放大镜 【教学目标】 1. 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 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3. 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幻灯片(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与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的对比) 学生分组:放大镜、树叶、新闻纸;书写纸、铅画纸、过滤纸;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水槽(带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探究过程 1. 放大镜下的发现 (1)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 (2)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 (3)讨论:用眼睛看到的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4)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科学文件夹 桂花树叶新闻纸用眼睛观察 用放大镜观察 用眼睛看到的桂花树叶和用

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用眼睛看到的新闻纸和用放 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哪些细节是放大镜才能观察 到的? (5)教师用幻灯片出示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讨论:在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是什么样的? 2. 它们是什么 (1)教师出示书写纸(1号)、铅画纸(2号)、吸水纸(3号),让学生根据眼睛观察到的特点判断哪张是书写纸,哪张是铅画纸,哪张是吸水纸? (2)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铅画纸、吸水纸的特征,并验证自己的猜测。 科学文件夹 编号预测纸的种类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特征验证后确定的种类1 2 3 3. 自制放大镜 (1)教师出示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讨论:怎样用这些器具制作放大镜? (2)学生制作放大镜,并用自制放大镜观察指纹。 (3)讨论:这些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放大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 (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的资料。 4. 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 教学反思: 1.2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教学目标】 1. 知道中心厚度越大的放大镜(凸透镜),其放大倍数越大、透镜视野越小;中心厚度越小的放大镜,其放大倍数越小、透镜视野越大。 2. 掌握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好的

泗阳县致远小学姓名:班级: 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一、使用工具 1.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2.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3.简单机械被人们习惯称为工具。 4.用螺丝刀可以比较方便的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羊角锤可以比较方便的把铁钉从木头中取出。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二、杠杆的科学 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3.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4.杠杆尺上有支点,左右两边都有到支点距离的标记,是研究杠杆作用的好工具。 (左)钩码数×格数=(右)钩码数×格数例:2×1=1×2 5.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挂钩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把你的方法在下图画出来。 实验:研究杠杆尺 研究的材料:杠杆尺、钩码 研究的方法:(1)将杠杆尺调节到平衡状态 (2)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分别在杠杆尺的右边的第一、第二、第四个孔上挂上几个钩码,杠杆尺再次平衡。并记录下数值。 (3)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三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分别在杠杆尺右边的第一、第三、第六个孔上挂几个钩码,杠杆尺再次平衡,记录数据。 (4)交流分析实验数据

研究的结论: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三、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省力的杠杆是(羊角锤、老虎钳、开瓶器、剥线钳、园林剪、切刀、核桃夹)费力的杠杆是是(火钳、镊子、筷子、理发剪刀、钓鱼竿)。 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有(跷跷板、天平、订书机)。 2.有些杠杆类工具设计成费力的是因为它有方便的好处(如:镊子、钓鱼竿等)。 3.解释“秤砣虽小,能压千斤”。 答:杆秤利用了杠杆原理的结果(提绳是支点,秤砣是用力点,秤盘是阻力点,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所以说“秤砣虽小,能压千斤”。 4.我们身体上的前臂骨像是一根杠杆,肘关节是支点,手握物体处是阻力点,上臂的肱二头肌处就是用力点。 5.杆秤由秤杆、秤盘、秤砣、提绳几部分组成。 6.提绳的位置对杆秤由什么影响? 答:提绳越靠近秤盘,最大称重越大,提绳越远离秤盘,最大称重越小。 7.秤砣的轻重对秤有什么影响? 答:如果秤砣轻,那么称出的重量比实际重量偏重,如果秤砣重,那么称出的重量比实际重量偏轻。 8.阿基米德曾说:“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这里的棍子相当于杠杆。 实验:小杆秤的观察和制作 研究的材料:1支长筷子(秤杆)、螺丝帽(秤砣)、棉线、塑料圆盘(秤盘)、砝码(50克)、剪刀 操作的方法:(1)把一支竹筷打磨光滑,其中一个螺丝帽用线系好做秤砣; (2)自制一个秤盘,系好三条一样长的细绳并固定在秤杆上; (3)在秤砣与秤盘间选择适当的位置系上一个绳套,作为初次实验的平衡点; (4)利用平衡远离制作小杆秤刻度,在秤盘内每次加一个砝码(50克),移动秤砣使秤平衡,并在秤杆的挂秤砣的位置做好标记,直到杆秤用完为止。 四、轮轴的秘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