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石油业风险事故案例

全球石油业风险事故案例

在全球石油业领域,风险事故不幸屡有发生,给环境、人民和企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下面将介绍三起全球石油业风险事故案例。

1. 墨西哥湾漏油事故(Deepwater Horizon漏油事故)

发生时间:2010年

地点:美国墨西哥湾

责任公司:英国石油公司(BP)

事故经过:Deepwater Horizon是一座BP租用的石油钻井平台。2010年4月20日,平台上发生爆炸导致火灾,造成11人死亡。该事故引发了石油钻井管道的断裂,导致漏油。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漏油事故之一,估计共有约4.9百万桶原油泄

漏到墨西哥湾海域。这不仅对该地区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破坏,还给沿岸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带来了重大影响。

2. 尼日尔三角洲漏油事故

发生时间:2008年

地点:尼日利亚三角洲

责任公司:皇家荷兰壳牌石油公司(Shell)

事故经过:尼日尔三角洲是尼日利亚重要的石油生产地之一。2008年,Shell的石油管道发生泄漏,导致大量原油泄漏到当

地的河流、农田和湿地中。这对附近居民的饮水、农业和捕鱼业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当地环境严重破坏,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威胁。此事故也引发了当地居民对油企的抗议活动和法律诉讼。

3. 克别克石油泄漏事故

发生时间:1994年

地点:俄罗斯克麦罗沃地区

责任公司:俄罗斯国家能源公司(Rosneft)

事故经过:克别克石油泄漏事故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陆地石油泄漏事故之一。1994年2月,俄罗斯克麦罗沃地区的一个石油钻井塔上发生爆炸,导致火灾和油井损坏。这个事故持续了数周,共泄漏了约24亿升原油,污染了当地的河流和湖泊。这给周边地区的农民和居民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导致数千人失去了生活来源。

以上这些案例突显了全球石油业所面临的风险和环境问题。这些事故使得石油公司和相关政府机构更加重视安全措施和环境保护,以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全球石油业的风险事故不仅给环境和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也对石油公司自身的声誉和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这些事故引发了公众对石油行业的质疑,促使了环境规章制度的加强和行业监管的加大。以下将进一步探讨这些风险事故对石油业产生的影响,并介绍相关行业改进措施。

首先,风险事故对环境的破坏是无可忽视的。墨西哥湾漏油事故是全球石油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漏油事件之一。漏油导致了水中的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湿地和海滩沙滩油污染严重。尼日尔三角洲漏油事故也对当地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河流、农田和湿地受到持续的油污染。克别克泄漏事故中,原油污染了周围的河流和湖泊,对当地农民的生计产生了严重影响。

其次,风险事故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威胁。漏油事故导致海洋和河流中的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破坏了捕鱼业和水源。当地居民的生计直接受到了影响,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和清洁饮水。此外,风险事故还可能对人类的健康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如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和污染物对居民的呼吸系统和健康的影响。

另一方面,石油公司自身也遭受了重大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害。风险事故不仅导致了巨额的赔偿和清洁费用,还可能面临法律诉讼和处罚。这些事故严重损害了石油公司的信誉和形象,使其在公众和投资者眼中失去了可信度。此外,由于事故造成的生产停滞和生产下降,石油公司不得不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减少类似风险事故的发生,全球石油业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首先,加强了安全措施和监测系统。石油公司改进和加强了钻井和生产设施的安全措施,加强了设备的监控和维护。同时,引入了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减少事故的可能性。其次,提高了员工的培训和意识。石油公司加强了对员工的培训,提供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方法,以及紧急事故应对培训。此外,对于高风险地区,石油公司还会增加巡逻和监测的频率,以及紧急响应团队的部署,以便能够及时处理事故。

除此之外,政府和国际组织也加大了对石油行业的监管和规范力度。政府加强了对石油公司的环境评估和实施环境保护政策的监督。同时,一些国际组织和行业协会也制定了行业标准和指导方针,以规范石油公司的行为和操作,并提供技术支持和

培训。

总结起来,全球石油业的风险事故对环境、居民和石油公司本身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然而,这些事故也催生了更严格的监管和更高的安全标准。通过加强安全措施、提高员工培训和意识,以及加大监管和规范力度,石油行业正致力于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保护环境并保障当地居民的生活。作为全球能源供应的重要角色,石油行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应该继续努力,确保石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在更为安全和可持续的条件下进行。

石油事故案例

石油事故案例 石油事故是指在石油勘探、开采、储运、加工和利用等过程中因人为或自然原因造成的石油泄漏、爆炸、火灾、污染等不良事件。石油事故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还会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以下将介绍几起典型的石油事故案例,以期引起人们对石油安全生产的重视和警惕。 2005年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故。 2005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墨西哥湾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石油泄漏事故。当时,一家名为BP的石油公司在进行深水钻探作业时,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导致数百万加仑的原油泄漏到海洋中。这起事故不仅对墨西哥湾的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还对周边的渔业、旅游业等产业造成了巨大影响。此外,数百名工人在事故中丧生,成为了这起事故的牺牲品。 2010年中国大庆石油泄漏事故。 2010年,中国黑龙江省大庆市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石油泄漏事故。当时,一家石油公司的管道发生泄漏,导致大量的原油泄漏到周边的土地和水源中。这起事故不仅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地污染,还对当地的农田和农作物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由于事故发生在冬季,泄漏的原油在地表结冰,给清理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加大了事故的处理难度和成本。 2014年加拿大魁北克火车爆炸事故。 2014年,加拿大魁北克省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火车爆炸事故。当时,一列载有石油制品的货车在行驶途中失控,最终发生了爆炸。这起事故导致了大片的建筑物和道路被烧毁,同时也造成了当地居民的伤亡。事故发生后,大量的石油制品泄漏到了周边的土地和水源中,对当地的环境和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

以上几起石油事故案例充分说明了石油事故对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巨大危害。为了避免这类事故的再次发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石油安全生产,加强对石油勘探、开采、储运、加工和利用等环节的监管和管理,有效防范和应对石油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希望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分析和总结,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石油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共同努力,共同维护石油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

全球重大石油污染事件

全球重大石油污染事件 ●1967年3月"托利卡尼翁"号油轮在英吉利海峡触礁失事是一起严重的海洋石油污染事故。该轮触礁后,10天内所载的11.8万吨原油除一小部分在轰炸沉船时燃烧掉外,其余全部流入海中,近140千米的海岸受到严重污染。受污海域有25000多只海鸟死亡,50%~90%的鲱鱼卵不能孵化,幼鱼也濒于绝迹。 ●1978年超级油轮"阿莫戈·卡迪兹"号在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半岛布列斯特海湾触礁,22万吨原油全部泄入海中。 ●1979年6月,墨西哥湾一处油井发生爆炸,100万吨石油流入墨西哥湾,产生大面积浮油。 ●直至目前,最严重的海上油田井喷事故是墨西哥湾“Toxic-I”油井井喷,该井1979年6月发生井喷,一直到1980年3月24日才封住,共漏出原油47.6万吨,使墨西哥湾部分水域受到严重污染。 ●1989年3月,美国埃克森公司“瓦尔德斯”号油轮在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湾搁浅,泄漏5万吨原油。沿海13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当地鲑鱼和鲱鱼近于灭绝,数十家企业破产或濒临倒闭。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海洋污染事故。 ●1991年1月,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军队撤出科威特前点燃科威特境内油井,多达100万吨石油泄漏,污染沙特阿拉伯西北部沿海500公里区域。 ●1992年12月,希腊油轮“爱琴海”号在西班牙西北部拉科鲁尼亚港附近触礁搁浅,后在狂风巨浪冲击下断为两截,至少6万多吨原油泄漏,污染加利西亚沿岸200公里区域。

●1996年2月,利比里亚油轮“海上女王”号在英国西部威尔士圣安角附近触礁, 14.7万吨原油泄漏,致死超过2.5万只水鸟。 ●1999年12月,在马耳他注册的"埃里卡"号油轮在法国西北部海域因遭遇风暴而断裂沉没。2万多吨重油泻入海中,导致该地区400多千米的海岸线受到污染,是法国遭遇的最严重泄漏石油污染海域事件。 ●2002年11月,利比里亚籍油轮“威望”号在西班牙西北部海域解体沉没,至少 6.3万吨重油泄漏。法国、西班牙及葡萄牙共计数千公里海岸受污染,数万只海鸟死亡。 ●2005年7月6日,一艘油轮与瓦尔河筑堤相撞,造成30多吨石油泄漏。 ●2006年3月10日在美国阿拉斯加该州北部普拉德霍海湾地区发生一起重大石油泄漏事故,超过1000吨(共6357桶)原油从输油管中泄漏并污染了附近约84亩的苔原地带。这次事故造成了大批周围海洋生物及海洋大批死亡,附近的渔业损失近千万美元。同时油轮失事和海上油田井喷等事故也是海洋石油污染的重要源头。 ●2007年11月10日晚,亚速海和黑海突起风暴,结果发生了创纪录的集体海难,共有7艘船沉没或搁浅。第一起海难发生在11日凌晨,装载4700吨燃油的“伏尔加石油139”号油轮断为两截,致2000 吨燃油流入海中。另一艘装燃油的“伏尔加石油123”号油轮船体出现裂缝,幸亏被及时拖入港口,没有造成另一起泄漏事故。俄罗斯南部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靠近燃油泄漏事故发生地的海岸上,大约3万只鸟死亡,近4万只鸟被困在油污中。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行政长官说:"漏油污染破坏巨大,损失还无法估算,这就是一场生态灾难。" ●2009年3月11日一艘货轮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附近海域遭遇风暴,导致燃油泄漏,船上搭载的部分装有化学品的集装箱落入海中,造成澳大利亚东北部数十个观光海滩被污染,周围养虾场均受不同程度污染。

(风险管理)全球石油业风险事故案例

全球石油业风险事故案例 一、北海石油平台爆炸事故 1988年7月6日,Piper Alpha石油公司的石油生产平台在北海发生大爆炸。当时平台上共有229人,最终167人死亡,62人受伤,保险理赔高达13亿英镑。这是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石油灾难。 由于派珀·阿尔法钻井平台上的机械技术先进,几乎不存在漏油的可能,最先起火的区域装有耐火性极好的防火板。专家们在分析事故原因时,惊讶地发现:事故起因源于一个接一个的小小疏忽。 一个已拆下安全阀的泵被当作备用泵起动,液化石油气从堵板处泄漏,引起爆炸。这只是一次小型爆炸,平台上的工作模块防火墙可以隔离大火。 但是,能够承受住高温的工作模块防火墙却不能经住爆炸的冲击力,碎片撞断了一根天然气管道,引发了第二次爆炸,大火的高温熔断了输送管道,导致原油泄露。 燃烧的原油淌进网格式潜水平台,本来事故到此可以缩小,着火的原油由此流进大海。却不料工作人员觉得网格平台硌脚,在上面大面积铺设了一层厚厚的脚垫,漏下的原油堆积在脚垫上,着火的原油不能流进大海,上窜的火苗炙烤另一根高压天然气输出管,引起更大的爆炸和火势,灭顶之灾发生了。

那么,最开始的问题泵是如何被当作安全泵起动的呢?原来发生事故当晚,问题泵已拆下安全阀,办理了出口管道安全阀工作票。但这张安全阀工作票是放在柜子中的,当班的人员只找到泵体维修票,并不知道安全阀已拆,于是下令起动了问题泵。 最终的原因不是科技故障,而是简单的一纸文书!许可证制度的不完善最终导致了悲剧。如果把维修单据放在一起,问题泵就不会起动爆炸;如果防火墙能挡住爆炸,原油就不会泄露;如果原油泄漏时没有被脚垫阻挡起火,高压管道就不会爆炸。悲剧是环环相扣的,只要有一个环节不成立,灾难就不会发生。

全球石油业风险事故案例

全球石油业风险事故案例 在全球石油业领域,风险事故不幸屡有发生,给环境、人民和企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下面将介绍三起全球石油业风险事故案例。 1. 墨西哥湾漏油事故(Deepwater Horizon漏油事故) 发生时间:2010年 地点:美国墨西哥湾 责任公司:英国石油公司(BP) 事故经过:Deepwater Horizon是一座BP租用的石油钻井平台。2010年4月20日,平台上发生爆炸导致火灾,造成11人死亡。该事故引发了石油钻井管道的断裂,导致漏油。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漏油事故之一,估计共有约4.9百万桶原油泄 漏到墨西哥湾海域。这不仅对该地区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破坏,还给沿岸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带来了重大影响。 2. 尼日尔三角洲漏油事故 发生时间:2008年 地点:尼日利亚三角洲 责任公司:皇家荷兰壳牌石油公司(Shell) 事故经过:尼日尔三角洲是尼日利亚重要的石油生产地之一。2008年,Shell的石油管道发生泄漏,导致大量原油泄漏到当 地的河流、农田和湿地中。这对附近居民的饮水、农业和捕鱼业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当地环境严重破坏,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威胁。此事故也引发了当地居民对油企的抗议活动和法律诉讼。

3. 克别克石油泄漏事故 发生时间:1994年 地点:俄罗斯克麦罗沃地区 责任公司:俄罗斯国家能源公司(Rosneft) 事故经过:克别克石油泄漏事故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陆地石油泄漏事故之一。1994年2月,俄罗斯克麦罗沃地区的一个石油钻井塔上发生爆炸,导致火灾和油井损坏。这个事故持续了数周,共泄漏了约24亿升原油,污染了当地的河流和湖泊。这给周边地区的农民和居民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导致数千人失去了生活来源。 以上这些案例突显了全球石油业所面临的风险和环境问题。这些事故使得石油公司和相关政府机构更加重视安全措施和环境保护,以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全球石油业的风险事故不仅给环境和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也对石油公司自身的声誉和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这些事故引发了公众对石油行业的质疑,促使了环境规章制度的加强和行业监管的加大。以下将进一步探讨这些风险事故对石油业产生的影响,并介绍相关行业改进措施。 首先,风险事故对环境的破坏是无可忽视的。墨西哥湾漏油事故是全球石油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漏油事件之一。漏油导致了水中的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湿地和海滩沙滩油污染严重。尼日尔三角洲漏油事故也对当地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河流、农田和湿地受到持续的油污染。克别克泄漏事故中,原油污染了周围的河流和湖泊,对当地农民的生计产生了严重影响。

全球石油石化业风险事故案例

全球石油石化业风险事故案例 一、北海石油平台爆炸事故 1988年7月6日,Piper Alpha石油公司的石油生产平台在北海发生大爆炸。当时平台上共有229 人,最终167 人死亡,62 人受伤,保险理赔高达13 亿英镑。这是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石油灾难。 由于派珀?阿尔法钻井平台上的机械技术先进,几乎不存在漏油的可能,最先起火的区域装有耐火性极好的防火板。专家们在分析事故原因时,惊讶地发现:事故起因源于一个接一个的小小疏忽。 一个已拆下安全阀的泵被当作备用泵起动,液化石油气从堵板处泄漏,引起爆炸。这只是一次小型爆炸,平台上的工作模块防火墙可以隔离大火。 但是,能够承受住高温的工作模块防火墙却不能经住爆炸的冲击力,碎片撞断了一根天然气管道,引发了第二次爆炸,大火的高温熔断了输送管道,导致原油泄露。 燃烧的原油淌进网格式潜水平台,本来事故到此可以缩小,着火的原油由此流进大海。却不料工作人员觉得网格平台硌脚,在上面大面积铺设了一层厚厚的脚垫,漏下的原油堆积在脚垫上,着火的原油不能流进大海,上窜的火苗炙烤另一根高压天然气输出管,引起更大的爆炸和火势,灭顶之灾发生了。

那么,最开始的问题泵是如何被当作安全泵起动的呢?原来发生事故当晚,问题泵已拆下安全阀,办理了出口管道安全阀工作票。但这张安全阀工作票是放在柜子中的,当班的人员只找到泵体维修票,并不知道安全阀已拆,于是下令起动了问题泵。 最终的原因不是科技故障,而是简单的一纸文书!许可证制度的不完善最终导致了悲剧。如果把维修单据放在一起,问题泵就不会起动爆炸;如果防火墙能挡住爆炸,原油就不会泄露;如果原油泄漏时没有被脚垫阻挡起火,高压管道就不会爆炸。悲剧是环环相扣的,只要有一个环节不成立,灾难就不会发生。

中石油案例

中石油案例 中石油案例是指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发生的一起严重火灾爆炸事故。这起事故发生在2013年6月22日,位于中国吉林省 松原市宜兴山镇的中石油长岭石化公司,当时一处高压天然气管道发生泄漏,导致剧烈爆炸,造成至少52人死亡,120人 受伤。 这起事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质疑,对中石油这样的国有企业的安全管理能力提出了质疑。据报道,这次事故的原因是由于长期的安全管理不善,加之现场作业人员的操作失误,导致了天然气泄漏并引发爆炸。 事故发生后,中石油迅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组成调查组进行事故原因调查,关闭事故现场,并展开全面的安全检查和整改工作。同时,他们还对受伤人员进行了救援和治疗,安抚死者家属。此外,中石油还成立了专门的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加强了对各个工作环节的安全管控,以避免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 从这起事故中可以得出一些教训。首先,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不断加强安全管理,建立完善的安全制度和培训机制,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其次,要加强对现场作业人员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他们熟知操作规程,严格遵守操作程序,杜绝操作失误导致事故的发生。此外,企业还应该注重重点区域和关键设备的监测和维护,确保安全设备的正常运行。 这起事故对中国石油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使得中国政府

进一步加大了对能源行业的监管力度,要求企业严格按照安全标准和规范进行生产,并加大对事故隐患的整改力度。此外,中国石油行业也得到了很大的震动,行业内的企业也纷纷加强了安全管理,加大对安全设施和设备的投入,以提升整个行业的安全水平。 总之,中石油案例是一起严重的火灾爆炸事故,引发了对中国石油行业安全管理能力的质疑,对相关企业和政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起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生产、生活中始终要保持高度警惕,重视安全,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环境保护案例BP石油泄漏事件应对分析案例

环境保护案例BP石油泄漏事件应对分析案 例 环境保护案例:BP石油泄漏事件应对分析 事件背景 2010年4月20日,BP(英国石油公司)旗下的深水地平线石油钻井平台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事故,导致墨西哥湾大规模的石油泄漏。这起事件被称为BP石油泄漏事件,不仅对墨西哥湾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关注。 事件原因 该次石油泄漏事件的根本原因可以追溯到BP在项目管理和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深水地平线石油钻井平台的工程设计和操作规程上存在漏洞,以及对灾难性事故的预警和应对机制不健全,都为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事件应对过程 1. 紧急处置 泄漏发生后,BP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派遣专业团队前往事发地展开应对工作。他们在紧急处理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钻探新井:为了减少泄漏造成的伤害,BP进行了紧急钻探管道的工作,希望能够堵住泄漏口。

- 建立围堤:为了防止泄漏的石油继续扩散,BP采用围堤的方式构 建一条屏障,以减少石油泄漏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 清除石油:BP积极清除海洋表面的石油,采用吸油器、吸油布和 化学清洗剂等工具进行清洁作业。 2. 后续处理 BP意识到单纯的紧急处置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后续处理来恢复 生态环境和重建沿海社区的繁荣。他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 油污清洗:BP利用高压水枪和专业设备清洗受油污严重影响的海 岸线和滩涂,并采取必要的土壤修复措施。 - 生态修复:为了帮助受影响的生态系统恢复,BP参与了多项植树 和保护海洋生物的计划,努力恢复当地物种的生境。 - 经济赔偿:作为石油泄漏主要责任方,BP支付了巨额的赔偿金, 用于支持受影响的沿海社区以及相关的环境保护和修复项目。 事件启示 BP石油泄漏事件给全球范围内的石油行业以及环境保护提出了重 要的启示: - 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企业应该加强对项目管理和安全管理的重视,建立健全的安全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以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 加强监管力度:政府和相关行业协会需要加强监管力度,推动企 业规范生产和运营行为,确保环境保护和公众安全。

2023年油田安全案例剖析

2023年油田安全案例剖析 随着石油工业的不断发展,油田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众多事故中,涉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操作规程违规、设备维护不当、危险识别不足、应急响应迟缓、员工安全培训缺失、安全检查走过场、高风险作业监管不力、事故报告与处理不当以及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等方面。 一、操作规程违规 案例:某油田工人未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导致管线破裂,大量原油泄漏。 剖析:操作规程是保障安全生产的基础,任何违反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此类事故表明,部分员工对规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需加强培训和监督。 二、设备维护不当 案例:某油田泵站设备长期未进行维护,导致设备故障,引发火灾。 剖析:设备的定期维护是确保其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这起事故反映了维护制度的不完善和员工对设备性能掌握不够,应加强设备管理和维护培训。 三、危险识别不足 案例:某油田在作业过程中,未识别出地层中的有毒气体,导致人员中毒。 剖析:有效的危险识别是避免事故的关键。需增强员工对各种风险的认知能力,建立科学的识别和评估机制。 四、应急响应迟缓

案例:某油田发生火灾后,由于应急预案启动不及时,导致火势扩大。 剖析:应急响应的速度直接关系到事故的损失程度。应加强应急预案的实战演练,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准确地响应。 五、员工安全培训缺失 案例:新员工未经充分的安全培训就上岗操作,结果发生意外。 剖析:安全培训是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应完善培训体系,确保所有员工都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培训。 六、安全检查走过场 案例:某油田的安全检查流于形式,未能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 剖析:安全检查是预防事故的重要手段。应加强对检查工作的监管力度,确保每次检查都能到位。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篇一: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分析事件经过2003 年下半年,新加坡公司时任总裁陈久 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开始进入石油期权交易市场,从事石油期权 交易。陈久霖和日本三井住友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格理银行等在衍生品市场外市场签订期权合约,进行场外期权交易。2003 年底,新加坡公司的仓位是空头 200 万桶,因为石油价格的短暂下跌,公司有所盈利。然而,进入 2004 年之后,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新加坡公司逐渐由盈利变为亏 损。到 3 月28 日,新加坡公司已经出现580 万美元账面亏损。为了掩盖账面亏损,陈久霖决定对合约进行展期,致使交易仓位放大。至6 月,公司因期权交易导致的账面亏损已扩大至3500 万美元。此时,受赌徒心理的影响,陈久霖不仅没有止损,反而将期权合约展 期至2005 年及2006 年,并且在新价位继续卖空。到2004 年10 月,中航油持有的期权总交易量已达到5200 万桶之巨,超过公司 每年实际进口量的 3 倍以上,公司账面亏损已达 1.8 亿美元,公司 现金全部消耗殆尽。10 月10 日以后,石油价格不但没有下调,反 而继续一路走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陈久霖不得不向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写报告请求援助。在接到新加坡公司的求助请求之后,中 航油集团不仅没有责令新加坡公司迅速斩仓,反而决定对其实施救 助。10 月20 航油集团以私募方式卖出手中所持15% 的股份,获资 1.08 亿美元,立即交给新加坡公司补仓。此举愈发使新加坡公司泥 潭深陷。2004 年10 月26 日和28 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约的保证 金而强行平仓,从而蒙受 1.32 亿美元实际亏损。 接着,11 日到25 日,公司的期权合约继续遭逼仓,截至25 日的实 际亏损达3.81 亿美元。2004 年12 日,在亏损 5.5 亿美元后新加坡 公司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中航油事件至此告一段落。 根源积弊已久的国企公司治理问题,即内部控制问题。 控制环境分析(1)股权结构中,集团公司一股独大,股东会、董事 会和管理层三者合一,决策和执行合一,最终发展成由经营者一人 独裁统治。 (2)法治观念淡薄,没有对外披露期货交易将会导致重大损失这一 重大信息。

石油工程事故案例

石油天然气工程事故案例 第一节生产安全事故案例 一、起重伤害事故 (一)某钻井队“12.16”吊装套铣筒起重伤害事故 1、事故经过: 1997年12月16日,某油田某井,某钻井队工程一班准备进行下套铣筒作业,凌晨零点许,黄某带领一班四名职工准备下套铣筒(筒长10m),一班四名职工在钻台上(其中司钻周某在司钻操作台),黄某在场地拴绞车小钩绳,当吊套铣筒于半空时(前头超出钻台三米)钢丝绳突然开扣,这时,套铣筒前头压到钻台上,后头弹起,正弹到站在跑道前端低头观察套铣筒下部的黄某的面部及上额部。凌晨 1:30,井队人员将黄某送至油田职工医院,诊断为前额骨、鼻骨、口腔上牙骨发生骨折。 2、事故原因: (1)直接原因: 吊套铣筒的吊装绳套拴法不正确,当套铣筒上提时,小钩绳开扣。 (2)间接原因: ①黄某作为井队兼职安全员,不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违章指挥。 ②黄某安全意识淡薄,个人防护能力不足,风险分析不到位,在被吊物下危险区域停留。 3、安全知识点: (1)《中国石化起重作业安全管理规定》。 (2)根据起重作业“十不吊”规定:吊索和附件捆绑不牢,不符合安全要求不吊;起重机械运行时,禁止人员上下,不准从事检修工作。禁止在轨道上或走台上行走;钻具提升时,禁止人员在其下面走动或停留。 (3)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增强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严格按《作业安全规程》组织现场作业。加强现场作业的协调,指挥手势要标准,杜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现象。 (5)制作规范统一的吊索并进行定期检测。 (二)某钻井队“4.10”吊拆喇叭口起重伤害事故 1.事故经过:

1998年4月10日,某钻井公司某钻井队队员在完井拆喇叭口作业时,司钻李某用钢丝绳直接将喇叭口缠上后便发出指挥信号,这时站在钻台上的安全员朱某用手势指挥内钳工赵某操作气葫芦上提,由于钢丝绳套拴的位置太靠下,喇叭口倾斜,上端打在司钻李某头部,导致其抢救无效死亡。 2.事故原因: (1)直接原因: 起吊喇叭口时,由于绳套拴挂在喇叭口位置下端,导致喇叭口吊起后突然倾倒。 (2)间接原因: ①司钻李某安全意识淡薄、个人防护能力差,风险分析不到位,未站到安全位置就指挥起吊。 ②指挥人员朱某在接到信号后,未对吊装区域内的安全状态及安全措施进行现场确认就直接指挥起吊。 3.安全知识点: 《中国石化起重作业安全管理规定》 (1)3.2.3~3.2.4:起重作业前应对吊装区域内的安全状态及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确认。 (2)3.4.2:当起重臂、吊钩或吊物下面有人,或吊物上有人、浮置物时不得进行起重操作。 (3)3.4.5:吊物捆绑、吊装不牢或不平衡可能造成滑动,吊物棱角处于钢丝绳、吊索或吊带之间未加衬垫时,不得进行起重操作。 (4)3.5.8 :起重作业期间,人员与吊物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5)喇叭口拆卸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①钻台人员将气动绞车吊钩沿转盘通孔下放至钻台下,钻台下人员将吊钩拉至喇叭口处。 ②场地人员将吊装绳套以双股环套式,在喇叭口上端本体处勒紧并挂入气动绞车吊钩。 ③场地人员再将另一吊装绳套以双股环套式,在喇叭口下端本体处勒紧,并在绳套绳扣上挂好滑轮,打开滑轮锁孔。 ④场地人员将挂在场地绷绳坑绳扣上的气动绞车绳拉至喇叭口处。放入滑轮槽内,关闭滑轮锁孔。 ⑤钻台下人员爬至防喷器上方,分别站在两侧,将保险带挂在井架底座上端两侧高空防坠落器上。 ⑥用专用扳手和榔头(或使用气动扳手),将连接螺栓卸松,自上而下取出螺栓,交给场

石油企业事故案例

“1·5”机械伤害事故 2007年1月5日,某局某钢管厂员工在对两根存在焊缝质量问题的钢管进行补焊作业时,发生夹挤伤害事故,1人抢救无效死亡。 一、事故经过 2007年1月5日零点班上班后,该厂员工韩某和周某某对两根存在焊缝质量问题的钢管进行补焊作业。凌晨2:30左右,韩某通过2号补焊台的工作走台由北向南走,走到2号补焊辊台与探伤运管小车的连接处,在小车尚未停止的状态下,蹲下身体去摘钢管端头外侧小车中心点处的相质计,遭到2号补焊辊台上的钢管与探伤室出来的钢管的夹挤,抢救无效死亡。 二、事故原因 (一)直接原因 1、韩某违反操作规定,在小车尚未停止的状态下,蹲下身体去摘钢管端头外侧小车中心点处的相质计; 2、作业不规范,两根钢管位置未放正。 (二)间接原因 1、辊台与探伤车之间没有钢管放置限位标记。 2、安全教育没有落到实处,员工自我防护意识差。 (三)管理原因 实用文档

1、风险识别不足,没有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设施。 2、对作业现场安全要求不细,操作规程不完善。 3、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不够,警示标志流于形式,没有起到警示作用。 “1·11”机械伤害事故 2007年1月11日上午8时许,某石油局试油测试公司试油一队二班在乾安地区黑51—1井执行起压裂管柱施工任务时,发生一起机械伤害亡人事故。 一、事故经过 黑51-1井,位于吉林省乾安县前情子井村东南1.76千米,试油测试公司试油一队于2006年11月20日搬到该井,2007年1月10日对该井第3层青3段16号层实施压裂,2007年1月11日早7时,试油一队二班开始做起压裂管柱施工准备工作,约7时30分开始施工,当班人员有司钻(班长)邢某、副班长(一岗)宋某、一岗王某、二岗史某、三岗李某。8时许,当班人员王某、宋某和史某三人把第一根管柱提出井口后用液压钳卸扣不能卸开,改用36“管钳子卸扣仍不能卸开,李某说用锚头绳试试,随即到库房取来一根棕绳作锚头绳,班长邢某提出疑问说“能行吗”?李某说“试试”,于是用锚头绳试卸油管扣。王某将锚头绳一端系在管钳上,锚头绳另一端由李某往通井机锚头轮处缠,缠绕过程中由于棕绳起摞,李某用左手欲将其分开,这时手套和手被绞在绳子里,由于锚头轮随滚筒转动,瞬间将李某甩起,司钻邢某紧急用气刹车将滚筒刹住,李某因被甩起后磕到通井机履实用文档

石油钻井生产事故案例100件

石油生产事故案例100例 案例1 刹把击中头部致人死亡 一、事故经过: 某年1月12日0:13左右,某钻井公司承钻的某井进行接单根作业,当班学习副司钻罗某操作刹把,上提方钻杆过程中将大方瓦带出,罗某即下放钻具,由于下放速度过快,猛压刹把,同时强挂低速离合器,刹把弹起击中罗某右面部太阳穴,罗倒地死亡。 二、事故原因: 1、罗某的安全意识差,操作刹把姿势违反SY5974-94《钻井作业安全规程》要求操作刹把时身体直立,距刹把0.3米的规定。 2、井队执行制度不严,管理不到位,司钻擅离岗位,学习副司钻操作刹把时未在场监护。 3、井队设备管理混乱,大方瓦未上锁销,绞车平衡梁中心销子磨损严重。 三、教训和防范措施: 1、加大安全监督检查力度,增强员工执行各项制度的自觉性。 2、严格执行《钻井作业安全规程》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 3、不断加强全员安全意识教育,强化员工安全生产技能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培训,从本质上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 案例2 违章移动清洗机造成触电死亡 一、事故经过: 某年7月10:05左右,某钻井公司承钻的某井进行正常钻进时,当班外钳工黄某和张某一同在振动筛处搞卫生。黄某先将移动式水压清洗机从一号泥浆泵尾部的地面上拉至钻机水柜外的地面处,然后用水枪冲洗振动筛,张某用棉纱擦洗振动筛,并由钻工胡某在双联泵处负责开关电源及监护。黄某在冲洗设

备过程中,为便于冲洗振动筛的各个部位,手握水枪,反复拉动高压水管线以便移动水压清洗机,导至移动式水压清洗机左橡胶轮掉落,胶轮外侧铁夹板正好压住移动式水压清洗机电源线(中型橡套移动电缆)。在清洗过程中,因移动式水压清洗机在工作运转中不停抖动,致使该滚轮外侧铁夹板外缘与电源线形成抖动切割状态,进而磨破电源线的防护层和绝缘层产生漏电,电源经过铁夹板至移动式水压清洗机至高压水管线金属网传输至水枪,黄某被触电击倒。监护人胡某见状立即急跑到配电房关闭电源,黄某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二、事故原因: 1、违章操作:使用过程中未停机移动水压清洗机,而用拉动高压水管线来移动水压清洗机。 2、使用移动式水压清洗机前未进行检查,未及时发现并整改移动式水压清洗机左滚轮铁夹板松动这一隐患。 3、清洗机未接地。 4、黄某的安全意识不强,未将移动式水压清洗机电源线整理盘绕在支架上,而散落在移动式水压清洗机周围。 三、教训和防范措施: 1、加强全员安全意识教育,强化员工安全生产技能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培训,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 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采取有力措施使之得到严格执行。 3、设备、设施在使用前必须认真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存在的隐患。 4、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力度,及时纠正“三违”行为。 案例3 下井架梯子时高处坠落 一、事故经过: 某年2月6:00左右,某钻井公司承钻的某井进行起下钻作业中,井架工李某被朱某替换后,李某在沿着未安装防坠落装置的竖梯下井架途中,因手脚配合不当,未抓稳梯子,摔在井架第一个中间平台面上,造成右手、左脚、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