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梳理-文言文

1

导师决胜面试课程讲义-语文学科高中教材梳理(六)

主讲人:刘伟丹

文言文

《烛之武退秦师》

一、概说

课标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可参考附录一《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标准解析

●理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语法: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

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背诵: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文言常识: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二、教材解读:

主要内容:

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教学目标:

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多种方式,导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四)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五)语言训练,加强实践

(六)拓展延伸,提升素养

(七)总结新知,回顾重点

(八)分层作业,延伸学习

教学设计举例:

(一)导入:

方式一:背景资料介绍导入(文字)

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

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从郑国退兵。

《烛之武退秦师》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是《左传》乃至中国文学史一篇优秀范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经典之作。

方式二:背景资料介绍导入(图片)

方式三:故事导入

我国古代有一个爱国义士。他在说秦伯之前,只是郑国的一个圉政,小小的养马官,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但在郑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只身去说秦伯,足见其义、勇。说秦伯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运用智慧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难。这个有勇有谋的人就是烛之武。正所谓:危难之时挺身行,宝刀未老入敌营.

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师留美名

下面让我们来学习这篇《烛之武退秦师》。

方式四:设疑导入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扫清阅读障碍

字音、字形

实词、虚词

特殊句式

(1)字音、字形

学生预习、范读,教师点拨:

教师纠音、点拨:

①氾,fán,字的左边为“三点水”,故其义必与水相关。指汜水,是位于郑国境内的一条河流。另外,“范”字的读音也是由草字头下面的“汜”的读音而来。

②缒,zhuì,字的左边为“绞丝旁”,故其义与绳索、丝绸相关。意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其造字法采用“形声构字法”,左边为绳索之形,右边是其音,“缒”的读音就是根据“追”而来。

例二事先预习,课上题目检测:

加线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汜(fàn)南失其所与(yù) 不知(zhī) 陪(péi)邻

B、缒(zhuì) 佚(yì)之狐烛(zhú)之武

C、共(gōng)其乏困秦伯说(yuè) 夫(fú)晋,何厌之有

D、逢(páng)孙越国以鄙(bǐ)远阙(quē)秦

(2)实词、虚词

对于重要的实词和虚词,可以采用归纳法、对比法和结合语境等方法进行学习。

方法一:归纳法、结合语境法

①教师引导:

“而”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在本课中它一共出现了四种不同的意思用法,请你把它找出来,结合语境,分析其用法:

②学生查找课文,分析意义用法

③学生表述

④教师点拨

A.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B.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C.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D.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方法二对比法

请同学们根据预习结果,完成下面的表格:

(3)句式

可以采取类比法、归纳法和翻译法,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方法一:翻译法

同学们,“夫晋,何厌之有?”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

对意思是“晋国,有什么能满足的呢”,“有”的宾语是“厌”,因此这是古代汉语中的什么句式?(倒装)

例二:类比法、归纳法

我们初中学过一篇《左传》的文章,是什么?(《曹刿论战》),在那篇文章中有两个句子“夫战,勇气也”、“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这两个句子在古代汉语属于什么句式?(判断句),请从本课中找出跟它一样的句式,归纳判断句句型。

“邻之厚,君之薄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句型:

主语+谓语+也主语+谓语

2.介绍作者、背景知识

如果前面采用了背景知识导入,则此处可略去。

例: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3 初知大意

提问法、概括法、摘取关键词句法

如:这篇文言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各部分写了什么?

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终于说服了秦伯。

3 初知大意

各部分写了什么?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智退秦师。

第4段:晋师撤离。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第一段

1用课文第一段我们能读出什么信息?

A.郑国当时的面临的情况——

B.秦晋围郑的原因——

C.秦晋驻扎的地点——

2 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第二段

国家出现了紧急情况,官员们想出了什么对策?(烛之武)仅仅是郑伯的几句话就打动了烛之武吗?

烛之武: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郑伯:善于纳谏。

勇于自责。

善于言辩。

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请同学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三段

我们烛之武是用什么方法完成自己的任务的呢?说服秦国国君(1)第一步舍郑

首先说了什么?

以退为进,搏得秦君好感,因此说得心平气和,诚恳可信

学生活动:个体诵读

(2)第二步亡郑

接下来说了什么?

阐明利害,动摇秦君,平缓而又委婉,反问句,语调要略高一些,然后缓而较轻地读出“邻之厚,君之薄也”,动秦伯之心

学生活动:个体诵读

(3)第三步扶郑

点明秦晋联盟的虚伪性,接下来又说了什么呢?

更加诚恳,替秦着想,以利相诱,用中速读放慢,平缓、诚恳

本环节要落实这些文言知识:东道主,行李,执事

学生活动:个体诵读

(4)第四步离间

烛之武另换角度,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前快后慢,对其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的不屑一顾,激愤速度较前要快,尤其是“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两句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

(5)第四步: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最后,顺利完成任务,形势放松,语气平缓

学生活动:个体诵读

(四)品读课文,加深感悟

1 探究语言特点:

(1)这篇文章语言从容委曲,从哪里能看出来?这样写的好处有什么?

参考:

金圣叹批注说辞的委婉。烛之武的委婉,其实从第一句就可以体会到,第一段客观介绍时局时说:“晋侯,秦伯围郑”,可是烛之武的第一句话却是“秦晋围郑”这里烛之武有目的满足秦国的自大心理,暗指郑国的命运都掌握在秦国的手中。

(2)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时候用词有什么特点?

“君”字出现9次,其中8次是对秦穆公说的,1次是说晋国的。体现了烛之武替秦考虑,不为己谋的思想。他在有意无意间离间秦晋关系,使秦伯不但“去郑”,而且派人“戍之”。其中用语委婉而有气势。

2 探究写法

(1)侧面描写:“夜缒而出”,进一步说明了郑国形势之严重。秦、晋已完全包围了郑

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从侧面衬托烛之武这一形象,突出他的勇敢。

(2)详略得当。

请同学们想一想本文描写的重点在哪里?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简单的交代。从秦晋围郑写到晋师撤离,在这期间应该说发生了许多事,但作者并未一一罗列,如郑国君臣如何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伯是如何骄横傲慢地对待这位即将亡国的国家的使臣等,文章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选材上注意到了“精”字,详略得当,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五)拓展延伸,提升素养

1.扩展活动

本文表现了烛之武高超的游说艺术,请你运用他的游说艺术,劝说你生活中的人。

2.丰富阅读

阅读《左传》的其他文章,了解历史、感受其艺术特点。

3.启发思考

历史和当今社会,还有哪些烛之武式的人物,请说说。

(六)小结本课,提醒重点

由秦晋围郑,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之势,到秦晋退兵、危机解除,总算是有惊无险。但如果烛之武没有过人的胆识,没有非凡的口才,没有缜密的思考,又怎么能使秦穆公化敌为友留军戍守?又怎么能使晋文公偃旗息鼓未敢妄动?正所谓“五论救郑国,妙语退秦师”

(七)分层作业,延伸学习

1、按照文言现象归纳重点知识,背诵全文。

2、结合老师补充的有关烛之武的内容,结合他的精神,给烛之武写一段颁奖词。

(补充):历史上对烛之武的记载:

《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

《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板书设计

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