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鸭—萍共作技术的优势及效益分析

稻—鸭—萍共作技术的优势及效益分析
稻—鸭—萍共作技术的优势及效益分析

稻—鸭—萍共作技术的优势及效益分析

摘要稻—鸭—萍共作技术以生态循环生产为基础,从保护生态环境出发,大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以生产绿色优质大米和无公害肉鸭为最终目的,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赢,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总结稻—鸭—萍共作技术的优势,分析其效益,旨在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稻—鸭—萍共作技术;优势;效益

稻—鸭—萍共作技术是一种立体农业结构模式,稻田为鸭子提供生活场所、食物和水;鸭子为水稻除虫、施肥、中耕浑水,刺激水稻生长;绿萍具有固氮、富钾功能,稻田放萍可解决水稻70%氮素、钾素养分需求,绿萍营养成分高是鸭子的好饲料,且繁殖速度快,可抑制水田杂草发生。鸭子可食杂草,又能将杂草通过浑水沉淀埋入土壤深层或腐烂,具有良好的除草效果[1]。鸭子采食绿萍,排出大量粪便,提高水田有机质含量,给绿萍和水稻生长提供更多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鸭子吞食水稻害虫,减少了农药的使用,而且增加土壤的氧气含量,促进水稻根系和群体生长。

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地处长江水系秦淮河圩田地区,具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湖熟是南京板鸭的发源地,水稻种植和肉鸭养殖加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湖熟街道土壤肥沃,水网密布,生态环境优越,现有水稻面积6 066.67 hm2,自2004年开始在省农科院、市科技局、区农业局的技术指导下进行稻—鸭—萍试验、示范极推广,面积不断扩大。截至2010年,累计推广面积1 066.67 hm2,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局面。

1 稻—鸭—萍共作技术的优势

1.1 提高稻田的生产力

绿萍具有固氮功能,既是土壤的肥料,又是肉鸭的饲料;肉鸭能除草食虫、中耕浑水、施肥,刺激水稻生长;稻田为肉鸭提供生活场所,吸收肥料;稻—鸭—萍共作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升水稻和肉鸭的品质[2]。

1.2 减少农药使用

稻米是我国广大市民消费量最多的主粮,因而人们十分关心稻米的食用安全,尤其是田头农药污染情况。有机磷农药是目前水稻害虫防治上使用最多的农药,用量大,频率高,农药残留问题严重。应用稻—鸭—萍共作技术防治害虫、杂草,明显减少施药次数,一般可减少用药2~3次,有效地避免农药残留污染,确保食用安全。由于传统的农业生产使用除草剂除草,不仅导致植物多样性的减少,还使杂草产生抗药性,因而该技术还能促进有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3]。稻—鸭—萍共作技术既能保证水稻优质高产,又减少化学药品的投入,提高稻米食用的安全性。

1.3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化学农药、肥料对环境的污染成为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部分农药一旦进入田间,要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降解,长期使用农药不仅污染稻米,也对大气、土壤、水域产生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危及人类健康;化学肥料是环境的最大污染源,大量施用会增加空气和水中的氮含量,造成空气和水体污染。稻—鸭—萍共作技术初步形成水稻、家禽、绿萍等的结合,丰富水田生物物种,因而少施农药和化学肥料,有利于水田物种的恢复和保护。

稻鸭共作技术的原理是什么

、稻鸭共作技术的原理是什么? 答:稻鸭共作就是在水稻栽后活棵至抽穗阶段将鸭子圈养在成片的水稻田中,共同生长发育。稻田为鸭子的生长提供食物、水域、遮阴等生活条件,养育鸭子;鸭子的活动为水稻生长除草、灭虫、施肥、刺激、松土等,养护水稻。两者互惠互利,相得益彰。 2、稻鸭共作对水稻生长的作用表现有哪些? 答:(1)除草首先是采食,鸭子喜欢采食阔叶杂草,除了地上的绿色植株,还包括种子、地下块茎、块根,鸭子对禾本科杂草植株采食兴趣较差,但对其发芽或未发芽的草种子很喜爱。其次是抑制,鸭子在稻田中活动形成持久的浑水,大大减少进入水层的光照和热量,抑制大部分杂草种子的萌发。据我市实践,稻鸭共作田除草效果好于使用化学除草剂,仅有少量夹棵稗草。 (2)灭虫鸭子喜食稻田各种昆虫,对稻飞虱、稻叶蝉、稻象甲控制效果很好,在水稻拔节前对稻纵卷叶螟和螟虫的控制效果也很明显,非特大虫量情况下,齐穗前原则上可以不用药剂防治害虫。 (3)抑病稻鸭共作田株行距相对较大,稻株中下部通风光照条件好,鸭子活动增加稻株间空气流动和水中氧气含量,基部枯叶及时剥落,刺激稻株生长健壮、抗性增强,对纹枯病控制效果相当明显。 (4)施肥稻鸭共作期间,每只鸭食入精饲料5公斤以上,加上田间觅食,排泄粪便量达10公斤以上,每亩田放养15只鸭,排泄物中氮素700克以上、五氧化二磷1000克以上、氧化钾500克左右,对水稻生长有显著肥效。2004年多数农户长粗肥和穗肥用量减少,平均每亩施氮16.99公斤,比常规田少28.55%。 (5)刺激鸭子在稻株间频繁活动,用嘴不停地在稻株上、水层中寻找食物,这种“按摩”能刺激水稻的生长和形态变化,表现为分蘖多、开张角度大、茎秆粗壮、植株变矮、根系发达、成穗率提高、穗型增大、抗病抗倒性强。 (6)增产据2004年多户实产平均,比常规田增产7公斤,没有减产的田块。 3、稻鸭共作对水稻生产有什么意义? 答:(1)提高稻米品质用较少量的农药和化肥取得水稻高产,达到改善稻米品质的效果。(2)提高水稻生产效益2004年稻鸭共作田平均化肥成本85.7元,农药成本15.29元,分别比常规田的131.42元和43.13元节省45.72元和27.84元,合计节本73.56元,节省拔草工本10元,直接效益增加近100元。有些农户稻谷质量受到企业和市场认可,出售价格提高增加效益更多。 (3)提高生态效益稻鸭共作大量减少农药化肥用量,增加有机肥投入,减少对水源、土壤的污染,有效保护土壤、保护水稻害虫的天敌,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4、稻鸭共作对养鸭有什么作用? 答:(1)提高鸭肉品质目前市场上的鸭以高密度圈养为主,鸭肉品质、风味远远差于放牧的。而稻鸭共作鸭子的食物来源和活动条件近似于放牧,鸭肉品质好、风味佳、符合市场需求。 (2)提高养鸭效益由于环境条件好,鸭子的抗病能力增强,成活率平均达到92.65%,同时每只鸭子实际消耗精饲料5.39公斤,比圈养节省50%左右,每只净效益达3-8元,显著高于圈养。 (3)有利于发展养鸭业稻鸭共作所产鸭子品质好,得到市场认可,前景看好,2004年每亩鸭子效益达120.8元,是发展养鸭业的好技术,也是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5、稻鸭共作对实施基地有什么技术要求? 答:(1)环境要远离集镇、工厂等人员多的地区、交通要道,相对僻静,人为干扰少;土壤、水源、大气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稳水性好,有方便

浅谈鸭稻共作模式的优势

浅谈鸭稻共作模式的优势 1、推广鸭稻共作模式的意义 鸭稻共作项目充分利用空间与时间生态位,利用稻田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以稻养鸭、以鸭种稻,不盲目追求水稻高产而忽视环境问题。并全程质量管控体系,整个生育期不施用农药和化肥,使水稻生长达到绿色、有机标准,通过打造品牌、销售有机鸭和有机鸭稻米,提高销售价格。 2、基本情况 友谊分公司2017年发展鸭稻共作模式面积470亩,放养鸭子5640只(一亩平均放养鸭子12只),稻田选择土地集中连片、地势平坦、便于规模化生产的水田。项目落实六个管理区8个示范点,通过友谊分公司电商平台,鸭稻田产出的“十八团”长粒香大米远销深圳、上海等城市,通过线上线下互动,以绿色有机产品为卖点,目前大米卖到20元/公斤,实现农产品每年线上销售16万元以上,改变了种植户只卖原粮的思想。以友谊分公司第四管理区为例:第八作业站1号地,面积60亩。该地号已实现三年有机栽培标准转换期。土壤有机质45.6g/kg,pH值6.96,碱解

氮206mg/kg,有效磷21.6mg/kg,速效钾211mg/kg。 3、技术措施 3.1水稻栽培技术 品种:中龙粳1号 施肥管理:全程施用有机肥料,不施用任何化学肥料。4 月25 日,基肥采用有机肥500公斤/亩;返青肥、穗粒肥分别施用黄腐酸有机肥10 公斤/亩。 防病防虫:在水稻分蘖期、孕穗期分别喷施EM 菌500倍活性液来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存与繁殖,减轻并逐步消除土传病害,并且在孕穗期及抽穗期施用春雷霉素,防治稻瘟病等气传病害。今年该地块病害没有发生。虫害采用诱杀灯及鸭子两种方法防治,地号内设置4盏诱杀灯,放养鸭子500只。 田间除草:打浆平地,通过机械作业,使本田杂草基数减少。人工除草分为三个阶段,在6月15 日至6月20日第一遍、7月8日至7月10日第二遍、8月1日至8月3日第三遍。在各阶段的生产时期管理人员及时拔除大草。在6月初--7月初田间放入鸭子,可以消除部分杂草;周边池埂杂草全部使用镰刀清理,不使用化?W除草剂。灌水管理:采用井水灌溉,附近无污染源,单排单灌,杜绝串水灌溉。 3.2鸭子放养技术

(种植)稻鸭共作有机稻米生产技术

稻鸭共作有机稻米生产技术 1.1 稻鸭共作技术的概念 稻鸭共作是利用役用鸭旺盛的杂食性,取食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 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同时鸭的粪便作为肥料。鸭为水稻除虫、除草、施肥、刺激、松土,而稻田为鸭提供劳作、生活、休息的场所以及充足的水、丰富的食物,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同时鸭肉也可以食用。所以,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 1.2 稻鸭共作与稻田养鸭的区别 稻鸭共作与稻田养鸭有着明显的区别,稻田养鸭,鸭子白天放,晚上收,鸭子的 作用不能充分发挥。鸭为夜行性水禽,不只是白天活动,夜晚、清晨都在活动;稻鸭共作将鸭浪费不用的时间也利用起来,役用效果大大增强。稻田养鸭,种稻户与养鸭户往往是分离的,不能协调一致;稻鸭共作,种稻、养鸭完全融为一体,互利共作。稻鸭共作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结合,在环保农业、有机农业、可持续农业中,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1.3 稻鸭共作技术的发展 稻田养鸭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但随着现代农业的 发展,特别是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大量施用,稻田养鸭日渐式微。现代稻鸭共作主要是在我国稻田养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融入了水禽育种学、生态学、动物行为学、环境学、电子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镇江市2000年在我省率先引进并取得成功,2001年稻鸭共作技术通过了省级鉴定。湖南省、安徽省、四川省、广东省都在积极开展稻鸭共作,预计这项技术在国内将有更大、更快的发展。 2 稻鸭共作的应用效果

稻鸭共作技术以水稻生产为中心和主体,而鸭则担负起完成水稻生产中的多个生产环节、多项田间作业的作用。概括起来讲,稻鸭共作对水稻起到除草、除虫、施肥、中耕浑水、刺激生长五大直接效果。 2.1 除草效果 稻鸭共作的各种效果中,除草效果最为明显,比化学除草的效果还要好,几乎可以取代除草剂的化学除草。主要是因为除草时间长,可持续60~70天,除草方式多,从鸭采食杂草来看,鸭对禾本科以外的杂草,特别是阔叶杂草十分喜食,鸭采食杂草,不仅包括植株还包括籽实、地下块茎、根茎。鸭不停地在稻田里运动,形成稻鸭共作另一特有的浑水现象,也是抑制大部分杂草种子萌发的重要原因。 2.2 除虫效果 鸭除了对穗期螟虫危害控制效果较差外,对其它水稻害虫、苗期害虫均有很好的控制效果。除少数在稻株上部叶片及穗部危害的害虫如稻纵卷叶螟、穗期的三化螟外,鸭对其他水稻害虫,特别是对栖息在稻株中下部的稻飞虱、稻叶蝉均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2.3 施肥效果 鸭粪的养分含量略低于鸡粪,是养分含量较多、质量较好的有机肥。在稻鸭共作时期内,据测定1只鸭排泄在水田里的粪便约有10kg,这些粪便用作稻田的肥料,虽不算很多,但随排泄随搅拌随吸收,肥料利用率高,肥效显著。据观察,在不施用追肥和穗肥的情况下,稻鸭共作技术水稻的产量接近常规种稻的产量,与鸭粪有密切关系。 2.4 中耕浑水作用 稻鸭共作启用了鸭,通过鸭不间断地活动,解决了稻田中耕松土的难题,耘耥彻底,达到了松、均、透、熟。中耕松土对人来说,异常艰辛,对鸭来说,胜任愉快。

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的方法与制作流程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的方法,该方法选择边角位置具有错层的结构地块作为稻鸭共作区,在施加有机底肥后深翻,并在插秧前引水养田,种养伊乐藻并在错层位置修建鸭舍,在稻鸭共作区插秧前种植紫云英、苜蓿以及水烛并在植株成活后旋入泥土,插秧后选用体型较小的鸭子作为种鸭在六月中旬放鸭,并按鸭子的不同生长周期投喂不同的食料,八月下旬增加饲料投喂量,并开始撤出鸭子,撤完后进行集中养殖,并在稻谷收割完后重新放养于稻田中进行育肥,并得到商品鸭。本技术在养鸭过程中充分利用水稻田使之产生更大经济效益,构建成一个生态互利互补的环境,能有效减少养鸭成本,并提高鸭肉品质。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S1、选择无污染、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且边角位置有0.5m~1.2m高错层的结构地块作为稻鸭共作区,在稻鸭共作区施加有机底肥并深翻,在插秧前8~10天引水养田,引水时水面要没过垄面,水渗漏后及时补充,待水位相对稳定后进行封闭除草并种养伊乐藻;同时,在边角错层位置修建鸭舍; S2、每年的3月下旬,在稻鸭共作区种植紫云英、苜蓿以及水烛,在五月上旬用旋耕机将伊乐藻、紫云英、苜蓿以及水烛旋入泥土中,在五月中旬于稻鸭共作区完成全田插秧工作,插秧时,在稻鸭共作区内控制水稻的种植密度为14~16cm×25~30cm; S3、选用体型较小的鸭子作为种鸭,将孵化10天后的雏鸭在鸭舍中初放1~2天,期间喂食玉米和雏鸭精饲料,待雏鸭适应后进行放鸭,放鸭时间挑选在六月中旬,放鸭密度为280~350只/hm2,放鸭时早晨放鸭入田,并于傍晚赶回鸭舍;初放的15天,控制稻田内水层高度为4~6cm,每天早晚各饲喂一次玉米和雏鸭精饲料,初次喂食量为45~50g/只/天,逐日递减至停喂,15天~20天时控制稻田内水层高度为8~10cm,按照鸭子的食量投放植物性作物绿萍以及动物性作物小鱼、小虾以及螺蛳,并于每晚喂一次玉米和精饲料,喂食量为80~120g/只/天;20天后控制稻田内水层高度为10~15cm,让鸭子在稻鸭共作区自由觅食,仅在鸭舍中按

稻—鸭—萍共作技术的优势及效益分析

稻—鸭—萍共作技术的优势及效益分析 摘要稻—鸭—萍共作技术以生态循环生产为基础,从保护生态环境出发,大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以生产绿色优质大米和无公害肉鸭为最终目的,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赢,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总结稻—鸭—萍共作技术的优势,分析其效益,旨在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稻—鸭—萍共作技术;优势;效益 稻—鸭—萍共作技术是一种立体农业结构模式,稻田为鸭子提供生活场所、食物和水;鸭子为水稻除虫、施肥、中耕浑水,刺激水稻生长;绿萍具有固氮、富钾功能,稻田放萍可解决水稻70%氮素、钾素养分需求,绿萍营养成分高是鸭子的好饲料,且繁殖速度快,可抑制水田杂草发生。鸭子可食杂草,又能将杂草通过浑水沉淀埋入土壤深层或腐烂,具有良好的除草效果[1]。鸭子采食绿萍,排出大量粪便,提高水田有机质含量,给绿萍和水稻生长提供更多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鸭子吞食水稻害虫,减少了农药的使用,而且增加土壤的氧气含量,促进水稻根系和群体生长。 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地处长江水系秦淮河圩田地区,具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湖熟是南京板鸭的发源地,水稻种植和肉鸭养殖加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湖熟街道土壤肥沃,水网密布,生态环境优越,现有水稻面积6 066.67 hm2,自2004年开始在省农科院、市科技局、区农业局的技术指导下进行稻—鸭—萍试验、示范极推广,面积不断扩大。截至2010年,累计推广面积1 066.67 hm2,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局面。 1 稻—鸭—萍共作技术的优势 1.1 提高稻田的生产力 绿萍具有固氮功能,既是土壤的肥料,又是肉鸭的饲料;肉鸭能除草食虫、中耕浑水、施肥,刺激水稻生长;稻田为肉鸭提供生活场所,吸收肥料;稻—鸭—萍共作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升水稻和肉鸭的品质[2]。 1.2 减少农药使用 稻米是我国广大市民消费量最多的主粮,因而人们十分关心稻米的食用安全,尤其是田头农药污染情况。有机磷农药是目前水稻害虫防治上使用最多的农药,用量大,频率高,农药残留问题严重。应用稻—鸭—萍共作技术防治害虫、杂草,明显减少施药次数,一般可减少用药2~3次,有效地避免农药残留污染,确保食用安全。由于传统的农业生产使用除草剂除草,不仅导致植物多样性的减少,还使杂草产生抗药性,因而该技术还能促进有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3]。稻—鸭—萍共作技术既能保证水稻优质高产,又减少化学药品的投入,提高稻米食用的安全性。 1.3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化学农药、肥料对环境的污染成为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部分农药一旦进入田间,要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降解,长期使用农药不仅污染稻米,也对大气、土壤、水域产生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危及人类健康;化学肥料是环境的最大污染源,大量施用会增加空气和水中的氮含量,造成空气和水体污染。稻—鸭—萍共作技术初步形成水稻、家禽、绿萍等的结合,丰富水田生物物种,因而少施农药和化学肥料,有利于水田物种的恢复和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