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启蒙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应用题启蒙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应用题启蒙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应用题启蒙教学论文

概要:在教学应用题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多培养学生的

理解、分析、概括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不断提高学生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低年

级应用题的教学要密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题的启蒙教学是全部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前的应用题教学,可分为三个阶段:

1.看图说话和看图计算阶段

在看图说话和看图计算阶段,首先,老师要引导学生说完整的一句话。譬如,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8页第2题,老师问:“有多少只蜻蜓?”很多学生都是回答:“5只。”这时,笔者就会要求他们把话说完整:“蜻蜓一共有5只。”学生

能够说完整的一句话后,老师要逐步地引导他们说两句至三句话。比如,在教学

《7以内的加减》时,出示主题图,图上的意思大概是左边有5个土豆,右边有2

个土豆。这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左边有5个土豆,右边有2个土豆,一共有多少个土豆?”让学生完整地说出来,但是,很多学生会直接说出:“一共有7个土豆。”这时,老师就要让学生说多几遍正确的说法,使学生明白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有图画表示的应用题

老师首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理解题意,知道图上说了什么,要求的是什么,再叙述完整。譬如,笔者在教学《5的加法》时,先让他们认真观察图画,再

让他们叙述完整:“有3只小鸡在吃米,又来了2只,现在有多少只小鸡呢?”让学生知道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再引导学生根据加减法的含义选择应用题计算的方法,然后列式计算,以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3.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

教学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时,教师要让学生说出“已知条件”是什么和“问

题”是什么,加深对简单应用题结构的了解,而且能够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

的联系,运用加减法的含义得出计算的方法,为以后学习文字形的应用题做好铺垫。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A类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地思考《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论文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教学改革至今日,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应用题占用大量教学时间,却还是成为导致学生学习分化的主要内容,应用题也仍是学生眼中的“头痛题”问题出在哪本人通过大量的听课调研,发现我们大部分教师在应用题教学时采用的模式是: 这样“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教学活动封闭,应用题题材内容的组织呈现是定向的,教学活动是定向的,教师仍普遍采用一问一答的讲解;二是教学目标封闭,往往以“会解题”为首要目标,注重解题技能、解题技巧的训练,忽视应用意识、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三是题材内容封闭,往往是人为编造,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时代气息,缺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与沟通。学生仅仅是模仿解题,没有选择的权利,没有思考想象的机会,更没有主动探究、创新思维的时间与空间。教学过程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严密性,追求答案的唯一性。 我们大家都知道,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人的终身教育的起始站,学习数学不应仅仅是为了获取有限的知识和技能。我们的教学更要注重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本领,获得终身受用的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学力,即让学生学会学习,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矗由此,“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基于以上认识,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在理论指导下,逐步建立“小学数学应用题课堂教学新模式”,其基本操作流程为: 下面以“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为例,对这一操作流程予以阐释。 一、呈现材料,提出问题 这一教学环节包括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提供(或师生共同提供),呈现与问题有关的材料,并提出相关问题;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

小学数学论文 篇

小学数学学生兴趣培养 朱燕妮 一、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数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学好数学对于学生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数学主要是促进学生在幼年时期接受数学教育,进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石,因此,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重要.处于7~12岁年龄段的小学生是各项认知技能都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和人群.在这一年龄阶段,其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会随着其兴趣而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学生因为缺乏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就会对其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教育和教学就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一门科学,所以说,好的教育教学是会使得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增强的.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必须要实行的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问题,它必须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一致和协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全面发展,那么,我们就必须必须遵循和执行一定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要求在小学数学教育的日常活动中,学习兴趣是关键,那么,我们就需要以此为原则来不用该年龄阶段的知识去引导学生的努力方向.比如说,现在小

学阶段,那些小学奥数比赛已经非常流行了.这些所谓的奥数竞赛,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阶段和知识结构,很多题目大大超出他们的知识范围.但这在校园里却是一种很普遍的风尚,这种错误的风尚打击了一大部分学生,使他们发出“数学难”的呼声.这样的学习榜样当然值得肯定,但不适宜在推广而后实施,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来结合社会的生活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双重因素.那么,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知识结构,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主要是要联系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到有挑战性,又感觉到好玩和有成效.这样,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中不但能学到一定的知识,又有了继续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项娟 一、教师应当接受专业的培训 教师通过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教学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从原本单纯的“教”,变成与学生互动,教学相长;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学生们学会了某一种数学知识,却没有学会学习的方法,更不会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这不但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反而抑制了学生本身具备的能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论文3篇】 有效教学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论文3篇】有效教学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既考虑教师教的有效行为,又考虑学生学的有效行为。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论文,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论文篇一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是学生成长的一个基础阶段,只有把小学数学基础打好,学生才能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走得更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十分关键,就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基础,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有效应用研究,希望能把数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更加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维导图;有效应用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不断走向道路转变的前沿,然而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培养和锻炼成为数学教学的关键。在小学生学习期间,大多数数学教学方式采取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开始让小学生学习数学是具体形象的代表及其假设,让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课程改革的推进,慢慢地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我们可以得出,教程改革不断深入,具体形象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抽象思维逻辑能力的加强成了教程改革进程中有待解决和实现的问题,,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有效应用研究。 一、思维导图的概论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东尼·博赞(Tony Buzan)提出来的:它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虽然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通过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充分地掌握思维导图的重要性及无法替代性,不单是在小学数学学科中,现在思维导图已经成为各个学段运用最广泛的教学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生教学探究优秀教育研究论文5篇 (70)

创设生本课堂 【摘要】:生本课堂强调要以生为本,要体现“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做到教师眼中有学生,善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把它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并为不同的学生搭建不同的学习平台,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他们能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不断地学会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并逐步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这也是对数学课程标准中“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很好的诠释。本文主要围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生本理念,真正在教学中体现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进行探讨。 【关键词】:个体差异生本课堂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好成绩,我们的老师往往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不重过程,只讲结果;不讲学生学习状况,只求答案标准统一。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保持教学的高分、高效,往往不舍得放手让学生表达个人的思维过程。而对于那些有可能会影响课堂教学进度、教学成绩的学生更是恨铁不成钢,会带着某些负面的情绪看待那些学习有一定困难,或者是与自己教学步调不一致的孩子,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不公平的,是不利于他们的健全发展的。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不可改变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早在古代社会,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思想。他指出他学生的特性: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求多才多艺,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因此,教师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尊重差异,正确对待差异,把差异当作一种资源来

开发。而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如何采用相应的方法,既要发现他们潜能的优势,也要考虑如何帮助他们扬长避短,以点带面,帮助每个孩子树立学习自信心,是每个数学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了解学生树立公正科学的学生观 教师若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心中有数。因此,教师要做到客观地把握学生层次,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心理倾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进行分层设组。针对不同组别的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做到区别对待。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每一次学习后都有一种成功感在激励着自己,在不断获取成功和递进中得到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心理体验,激发再次成功的欲望。而对于学生的了解、把握,必须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对待,随时关注其发展变化,做必要的层次调整。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方法、教学评价等等,适应了不同类别学生,使各类学生各有所获,使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都得到提高,从而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知识技能不断提高。 二、梯度设计适应学生个体差异 差异,顾名思义是学生之间的不同,包括认知能力,思维水平,知识基础等等,既然有差异,就不能一刀切,就要做到分类要求。在备课时,就要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客观地显示优、良、中、差的层次梯度,让每个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力所能及的桃子(有不同的收获)。这才能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在这里,我认为有两个方面是教学中必须做到的: (一)问题设计有层次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立体引学式教学提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而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在小学三年级 数学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应用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本文从启发引导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启发引 导学生准确的解题步骤,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 活实际,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立体引学式教学提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而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生动有味的小学应 用题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逐渐锻炼他们的抽 象思维能力。作为一名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老师来说,对如何运用立体 引学式教学理念,提升小学生应用题的自主学习能力我有一定的体会 和有一些肤浅的认识。 因为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差,在做题是往往不是对题目进行实 质性综合分析,而是单一的联系代替运算分析,孤立地以题目中一些 表面的个别的外部因素为依据进行解答;遵循机械的联系,按固定的 习惯思路,套用以前熟悉的方法以及所形成的运算定势,思维不能随 题目性质的变化而灵活地转移;思维只能随着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的 发展顺序,由原初条件推向结果,而不能由结果返回到原初条件;思 维缺乏逻辑性,不能对题目进行连贯的分析综合活动,注意力容易被 情节所转移;思维容易受外界的暗示,不能准确审视自己的运算结果 以及依据题目的本质联系来检验自己的思维过程。因此,对小学生进 行数学应用题教学,首先是老师要通过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让学生掌 握题目的结构,在让学生依据生活实际来理解题目的具体的数量关系,从中选择准确的运算方法,然后才是计算结果,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以后学习打下坚 实的基础。具体来讲要做到“三启发三促进”: 一、启发引导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论文3篇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论文3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论文篇一《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优化良好的师生关系,改革传统而机械化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不断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和谐、宽松和自由化的学习氛围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只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推动教学的开展。只有学生真正的喜欢教师,才会主动地投入到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中去,在课堂中认真听课,积极发言,才会对这门学科感兴趣。数学知识本身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学生学习起来也就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做学生的朋友,积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摒弃传统师教尊严教学观念,促进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优化良好师生关系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优化良好师生关系。良好师生关系长期以来,教学一向强调“师道尊严”。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居高而下,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的做法,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任务是要摆正师生以往不平等的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在小学,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极不成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会产生很大的正向作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摆着“师尊”的“架子”,语言应该友善亲切,态度应该和蔼可亲,一改自上而下的传授方式,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与学生交谈,辅导学生时,都应充分尊重和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论文比例尺教学例谈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论文比例尺教学例 谈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论文比例尺教学例谈 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王家镇小学刘元平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没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可见,教师教学设计时应尽可能地发挥聪明才智及主动性,为动态生成而设计,使设计尽可能地适应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使教学资源尽可能生成在预设之内。 片断一:情景创设 在比例尺一课的教学设计前,我了解到学生在社会课上已经接触了大量的地图,因此就将教学从地图着手展开,使学生感受比例尺的由来、用途。 教师边问学生边出示一份中国地图:你知道我们的祖国有多大?

生:我们的祖国有960万平方千米。 师:老师这里的是什么? 生:这是一张中国地图。 师:那咱们的祖国画在这份地图上怎么这么小呢,是什么原因呢? 生:因为按照一定的比缩小了再画才这样的,不缩小是不可能画得下的。 片断二:“小小设计师” 比例尺的概念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简单的知识点.如果教师直接揭示,学生显然也能接受并理解,但这明显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探究的教学思想,因此我设计了“小小设计师”的教学环节,预设由学生中出现的一些数据揭示比例尺的概念。 教师出示问题:“学校新建了一个游泳池,长是50米、宽是30米,你想不想一试身手,做个小小设计师呢?把这个游泳池的平面图画在老师发下的白纸上。 边讲边出示学习要求:

(1)独立思考并确定图纸上的长和宽;再绘制成平面图。 (2)分别写出图上的长与实际的长、图上的宽与实际的宽的比,并化简。 (3)完成后参加4人小组交流,重点说说你是怎样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 学生在老师宣布完要求后纷纷跃跃欲试,动手制图。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学生针对图纸的布局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在设计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不同的比例尺,即使相同的比例尺,效果也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在课前,我给学生准备了16开、32开和64开三种不同规格的白纸。 果不其然,学生的设计丰富多样:大部分图的图上长度与实际长度的比(即比例尺)是1:1000或1:500,也有小部分图的比例尺是1:XX、3:500;一样大小的白纸上的平面图有大有小、不同的白纸上的平面图有一样大的;有的平面图显得比较美观,位置大小都适中,有的在白纸上只占了一个小角,有的平面图又显得顶天立地……这些都是我所期待

【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可以很好地落实这一数学理念。开展有效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望。我们不能强迫学生坐在教室里,硬性的把一个个知识点灌输给他们,只有当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能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实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素材作为课堂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进行“生活中的数----可爱的校园”教学时,让学生观察他们熟悉的教室,要求他们说一说我们的教室有什么,有多少?学生通过观察,说出了教室里有6盏灯、2扇门等数学问题。再比如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2)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根据开放性的原则,选取的生活情境容量要大,要让学生从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看出多个数学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教学有关“8”的加减法时,让8个同学上台模拟买电影票的生活场景,选取的8个学生有不同特征,性别上有男有女,穿戴上有戴帽子的,有戴眼镜的,有戴红领巾的。这样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看出多个数学问题。台下的学生通过观察提出了“共有几个小朋友?”、“需要买几张票?”、“有几个男生?”、“有几个女生?”、“戴眼镜的同学有几个?”等好几个数学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毫无倦意,不时闪出智慧的火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的设置的。 思维自疑问和好奇开始,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心欲言而不能”的“悱愤”境界,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就会孕育而生。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复习能被2和5整除数的特征。接着写出一个数36,问“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再出示31497问学生能被3整除吗?怎样看出来?由于受知识迁移的影响,学生认为个位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然后就让学生报个位是3、6、9的数字……,通过口算学生发现有的数能被3整除,有的不能被3整除,这样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教学论文 我从事小学教学工作多年,我的体会是语文教学比数学教学更让学生感兴趣,辅导数学成绩差的学生比辅导语文成绩差的学生更得有耐心。应用题教学,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难学,教师难教,费时费力,收效不大”的现象,多年来,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下面就如何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 应用题的核心是它所反映的数量关系。无论多复杂的应用题,都是若干个简单应用题的有机组合,都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因而,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好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它们是解答复杂应用题的基础。教学时重点放在帮助学生熟悉数量关系上,应花时间强化训练,为今后提高理解能力奠定基础;其次,从解答简单应用题到解答两步应用题是一次重要的推进。两步应用题解答时所需的两个条件,其中一个是未知的,问题和条件是一种间接的关系,要培养学生懂得寻找中间问题,让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说说要求出问题必须先求什么;再次,三步及三步以上的应用题,是两步应用题的深化,它的分析推理过程与两步应用题基本相同。 二、加强解题思路训练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 培养学生解答复合应用题的能力,要注意思路的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本结构和变化规律,从而提高解题能力。为了让学生对所解答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理解透彻,教学复合应用题时,可先准备一些连续的简单的应用题。如: (1)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75元。每个书架多少元? (2)每个书架25元,学校买了5个,共要用多少钱? 通过简单应用题(1)和(2)的分析、比较,学生很容易看出题(1)的问题“每个书架多少元?”是题(2)的已知条件“每个书架25元”。如果把题(1)中的已知条件“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75元”代替题(2)中的“每个书架25元”,便可得出“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书架要用多少钱?这样,利用一个个简单应用题组成所求的复合应用题,寻找出中间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中间问题与基本数量关系的联系,从而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复合应用题一般可以从条件上或从问题上分析其数量关系。当学生对找中间问题较熟悉时,可进一步训练学生从问题入手,写出要求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或从条件入手,由已知的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由于解题思路不同,解答的方法也不同,解题的步数也可能不一样,使学生尽量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解答应用题,避免学生盲目地运用加、减、乘、除法,随便去套题中的数字。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20篇

第一篇:小学兴趣培养 一、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 数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学好数学对于学生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数学主要是促进学生在幼年时期接受数学,进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石,因此,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重要.处于7~12岁年龄段的小学生是各项认知技能都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和人群.在这一年龄阶段,其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会随着其兴趣而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学生因为缺乏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就会对其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教育和教学就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一门科学,所以说,好的教育教学是会使得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增强的.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必须要实行的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问题,它必须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一致和协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全面发展,那么,我们就必须必须遵循和执行一定的原则:(1)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要求在小学数学教育的日常活动中,学习兴趣是关键,那么,我们就需要以此为原则来不用该年龄阶段的知识去引导学生的努力方向.比如说,现在小学阶段,那些小学奥数比赛已经非常流行了.这些所谓的奥数竞赛,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阶段和知识结构,很多题目大大超出他们的知识范围.但这在校园里却是一种很普遍的风尚,这种错误的风尚打击了一大部分学生,使他们发出“数学难”的呼声.这样的学习榜样当然值得肯定,但不适宜在推广而后实施,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来结合社会的生活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双重因素.那么,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知识结构,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主要是要联系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到有挑战性,又感觉到好玩和有成效.这样,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中不但能学到一定的知识,又有了继续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 2.所采取的方法 以根本原则为基础,以具体措施为方法来有针对性地达到教学目标.例如:我们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学数学的教学学习环境来说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课堂教学,二是课外思考和课外作业.在课堂教学中,应该:(1)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 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以所教知识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为基础,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模式,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 (2)不同的成功体验 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对成功的体验,老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区别对待,并根据学生不同学习程度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这样所有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数学这一学科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所以说,循序渐进、激励优生和表扬后进生都是可行之策,每一名学生都会体验到自己的成就感来获得喜悦之情,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积极表扬和鼓励 小学生具有年龄小和争强好胜的特点以及荣誉感,所以,在教学的活动中,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优点来加以表扬.特别是,在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就会使得学生们不断保持学习兴趣. (4)趣味性课堂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活动.首先是重视直观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授小学一年级“加减法”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自制一些小工具,这样课堂上玩耍的过程中就学会了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变得直观化和简单化.其次,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尽量将一些大家都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到课堂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在中间穿插一些数学知识,并通过模型、实物等教具,配合多媒体等教育设施,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掌握新知识.在课堂外,应该:给学生创造自由的发展空间.因为小学数学学科本身以理解为主,只要在课堂上真正理解消化了,我们可以适当地减少家庭作业.毕竟在如此小的年纪搞题海战术实在不是一件痛快的事.为了保持学生在课堂中的热情和兴趣,尽量不要给学生的课外生活布下阴影.课外作业以质量取胜.适量的人性的家庭作业能够使学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论文之学科整合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论文之学科整合:《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整合,是将复杂抽象的数学变得形象生动,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信息技术、整合、数学教学 正文: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标准》为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一个方向:“新形势下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把教学时难讲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一、引“趣”导入,唤醒情感触发点 赞科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

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效作用。”巧妙而新颖的导入能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激起学习的情感欲望,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与导入环节进行整合,在课的一开始就可以紧紧抓住孩子的眼球,让他们的眼睛亮起来,嘴巴动起来,主动参与到课堂上来。如《数的整除》复习课,我用课件出示:警察叔叔在一次围剿毒犯行动中发现了一个密码箱。为了收集证据,尽快让罪犯认罪,要用最短的时间破译密码。你们愿意根据提示帮助他们吗?提示:第一个数字是10以内的最大质数;第二个数字既有约数3,又是6的倍数;第三个数字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第四个数字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第五个数字是10以内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数。谁能用最短的时间里破译密码,并说说你是怎样破译的?随着屏幕上出现的画面和解说,同学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非常活跃。这样的导入调动了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整个课堂顿时活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为教学创设良好的情境,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境体验,营建探究畅游地 1、与问题情境整合,从问题延伸到数学 信息技术与问题情境整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生在乐中学、玩中学,从问题延伸到数学。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利用多媒体展现森林中的小动物分别骑着装有圆形、方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97748

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的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

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教学改革至今日,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应用题占用大量教学时间,却还是成为导致学生学习分化的主要内容,应用题也仍是学生眼中的“头痛题”?问题出在哪?本人通过大量的听课调研,发现我们大部分教师在应用题教学时采用的模式是: 这样“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教学活动封闭,应用题题材内容的组织呈现是定向的,教学活动是定向的,教师仍普遍采用一问一答的讲解;二是教学目标封闭,往往以“会解题”为首要目标,注重解题技能、解题技巧的训练,忽视应用意识、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三是题材内容封闭,往往是人为编造,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时代气息,缺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与沟通。学生仅仅是模仿解题,没有选择的权利,没有思考想象的机会,更没有主动探究、创新思维的时间与空间。教学过程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严密性,追求答案的唯一性。 我们大家都知道,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人的终身教育的起始站,学习数学不应仅仅是为了获取有限的知识和技能。我们的教学更要注重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本领,获得终身受用的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学力,即让学生学会学习,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矗由此,“以学生

的发展为本”应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基于以上认识,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在理论指导下,逐步建立“小学数学应用题课堂教学新模式”,其基本操作流程为:下面以“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为例,对这一操作流程予以阐释。 一、呈现材料,提出问题 这一教学环节包括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提供(或师生共同提供),呈现与问题有关的材料,并提出相关问题;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 我们知道,教材中的应用题较多的是经过数学处理的“形式化”常规习题,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使得许多学生在它面前自信心受到伤害,长此以往学生不但对应用题产生恐惧心理,也会丧失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所发生的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喜欢充满乐趣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以有必要对教材中应用题的选材,作一下改编。教材的编写是面向各地学生的,但不一定适合当地的实际,我们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书本上的应用题改编成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呈现给学生。这种情境可以是一幅生活图景,也可以是图表、对话、文字叙述,甚至漫画等形式呈现数量关系。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中感知数学,激发他们对应用题的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应用意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实践毕业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生活 的实践 10 级学校教育 07 号 目录 一、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一)创设生活化问题的情 境(二)组织生活化问题 1.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2.设计生活化的探索过程 3.进行生活化的练习设计 二、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有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一)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二)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自主探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一)数学教学与 学生的日常生活巧妙结合(二)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实践论文摘要: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学设计中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有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

的自主探究意识,这样的学习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良好机会和氛围,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关键词:数学课生活化激趣探索 正文: 人类“结绳计数” 告诉我们: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和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 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赋予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背景, 使学生切实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存在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充分体验到数学的趣味、价值和魅力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践是学习的起点与基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数 学现实”,并依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进行数学学习活动。因此,要解决当前数学教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相背离的难题,教师就要把生活的气息融入数学课堂,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要实现从真实生活走进符号世界。将非数学事物数学化,根据客观现实形成基本的数学概念、法则、定理的转变,对数学世界和生活世界作出教学意义的对话与沟通。数学知识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就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世界的客观事物数学化,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已获得生命意义的经验和生命成长连接起来。在实际教学中,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概念、数学命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数学知识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使生活世界中的经验得以提升成为“数学”。 (一)创设生活化问题的情境学起源于问,问题是创新的基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 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教学“ 20 以内退位减法”时,我从小朋友参加游园活动碰到的各种计算问题引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生教育研究优秀论文合集5篇 (49)

浅谈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动手操作” 摘要:当前数学教育课程中兴起了一门新课程——数学实验。数学实验教学是学生参与动手操作的探索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孩子们带着好奇心用数学的眼光探索数学的新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在很大程度上,动手操作满足了小学生好动,好奇,好玩的天性,由此而激发其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促进其全面发展,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在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施下,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教师的讲解少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了;课堂不再是教师个人的舞台,学生成为了主角。操作活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数学课堂里生机勃勃起来。为什么要在数学课堂中提倡动手操作?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使学生学有所获,学中有乐呢?这是值得每一位数学教师去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实验动手操作价值体现策略 一、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1.动手操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适当活动,他们才能轻松有趣地投入学习。而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则能很好地激发其学习兴趣,更加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真正调动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平均分时,完全可以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把教师为学生准备的

学具袋中的小圆片平均分给几个人,分到的结果相同。学生在分的过程中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在玩中不知不觉就把抽象的“平均分”意义和平均分的方法牢牢掌握住了。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还意犹未尽。在动手操作中,学生慢慢感受到原来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它也可以是充满趣味其乐无穷的。2.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社会,真正地融入集体,学会与人团结合作,在合作中善于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彰显自己的个性,乃立足社会之本。所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是学校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及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在数学课堂中倡导学生同桌或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动手操作能很自然轻松地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例如在学习9的分与合时,引导孩子通过摆小棒探究进行小组合作操作,谁来摆、谁来组织、谁来记录、谁来展示学习成果、谁来总结就需要小组中的成员合作交流,共同学习。在这种动手操作活动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了谦让,学会了团结,学会了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动手操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在和谐的氛围中参与探究过程,这样的课堂才是主体性参与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数学实验教学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向学生提供了贴近实际,有益于学生成长的学习内容,激发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使他们在数学上得到主动发展,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4、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