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调剂学教案第七章

中药调剂学教案第七章
中药调剂学教案第七章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年月日,教案时间 2014 年 2月 24 日教研室方药课程名称中药调剂学班级12普专中药专业、层次普专中药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学时 2

授课教师李勇专业技术职务讲师

授课题目(章、节)第七章中药的合理应用与不良反应

基本教材参考书目1.教材:《中药调剂学》谭德福,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参考书:《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执业药师考试大纲》、《中药调剂员考试》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中药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的概念;中药不良反应的分类及引起原因。

熟悉常见中药的中毒反应及救治基本原则。

了解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和报告制度;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

主要内容与时间安排回顾上次课主要内容(5分钟)

第一节中药的合理用药(20分钟)

第二节中药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30分钟)

第三节常见毒性中药的毒理分析及中毒处理(40分钟)总结(5分钟)

使用教具PPT

教学重点、

难点重点:中药的合理应用。

难点:中药不良反应的分类及引起原因。

提问及复习题思考题:

(1)中药配伍禁忌有哪些?(2)何为十八反、十九畏?

教学过程设计:(各阶段时间安排合理)

(1)导入:俗话说照方抓药,那么照方抓药有什么需要注意的细节么?带着问题,思考学习这节课。

(2)教学新课:

第七章中药合理应用

第一节中药的合理用药(20分钟)

合理用药是指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

一、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

1、安全性

2、有效性

3、经济性

4、适当性

第二节中药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30分钟)

一、中药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的概念

(一)中药不良反应

合格中药在正常用法、用量时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即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过程中,人接受正常剂量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伤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包括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引起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的范围:毒性作用、副作用、后遗效应、过敏效应、继发反应、特异性遗传因素等。

(二)中药药源性疾病

中药药源性疾病是指因中药不良反应致使机体某(几)个器官或局部组织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或体征。

二、中药不良反应的分类及引起原因

(一)中药不良反应的分类

毒性作用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机能异常和结构的病理变化。

副作用在治疗剂量下伴随药物治疗作用而发生的一些与防治目的无关的作用。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即少数易致敏的病人对某些药物所发生的抗原抗体结合反应。

特异质反应指少数人应用某些药物后发生与药物的作用无关的反应。

致畸作用在妊娠期药物作用于胎儿影响其正常发育,又称为胎儿毒性或妊娠毒性。

(二)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临床应用因素⑴误用;⑵滥用;⑶用药途径;⑷用药时间;⑸配伍因素及炮制因素。

药物因素⑴药理作用;⑵化学成分;⑶药物品质。

机体因素⑴性别;⑵年龄;⑶个体差异;⑷病理状态。

第三节常见毒性中药的毒理分析及中毒处理(30分钟)小结:(5分钟)

总结本次课重点和难点,本节课重点中药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难点:中药不良反应的分类及引起原因。

第七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沪粤版)

《运动和力》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4、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5、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6、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过程和方法 经历知识的归纳整理过程,体会知识总结归纳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归纳知识的方法和乐趣,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4、二力平衡及其条件的应用. 5、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本章知识结构图

二、新课教学 (一)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参照物 2、运动的相对性 例题1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发射升空,并成功实施了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如图2宇航员出舱后在舱外停留的那一刻() A.以地球为参照物,飞船是静止的 B.以地球为参照物,宇航员是静止的 C.以飞船为参照物,宇航员是静止的 D.以月球为参照物,宇航员和飞船都是静止的 答案:C (二)运动的快慢 1、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2、速度的定义、物理意义 3、速度的单位及换算 4、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例2 在中考体育测试中,小雨同学“50m跑”的成绩是8s,则他跑50m的速度是m/s 答案:6.25 (三)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①“一切物体”说明对于所有物体都是适用的;②“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况,实际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效果等效于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时的作用效果。③“或”表示两者居一,即原来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原来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例3 不明同学让乒乓球竖直落到水平面上又竖直弹起,当乒乓球到达最高点时,若它所受的外力全部消失了,那么它将: A、匀速上升 B、保持静止 C、匀速下落 D、可以向各个方向运动 答案:B (四)惯性 1、惯性的概念及意义。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是否受力无关。惯性不是力。不能说物体受到惯性作用或受到惯性力。 2、应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现象:①明确被研究物体原来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②当外界条件变化时物体由于惯性仍要保持这种状态③所以物体的运动状态应该是怎样的。 例4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中国选手王潆一人获得三枚金牌, 并打破世界纪录,如图4所示,下列论述错误的是 A.王濛到达终点线后,还继续向前滑行是由于惯性的原因 B.只有当她滑行以后她才具有惯性 C.在滑行过程中她用力蹬地是为了增加惯性 D.王濛在领奖台上站立时已没有惯性

政治学原理整理分析

政治学原理整理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 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理论,为人类认识政治现象作出革命性贡献。 2,如何从系统论的角度认识政治 政治系统论(Systems Approach)的代表人物是戴维·伊斯顿。在.“什么是政治”部分,我们已涉及过系统理论。任何系统都有一些要素,政治系统的要素是输入、输出及反馈,这些也是政治系统理论的主要概念。从输入――输出来分析政治系统,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宏观的政治思维方法。系统论主要关心的是系统内输入与输出的关系。但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处理?这是结构一功能分析所关心的问题。 政治系统论运用了系统论和控制论的一般原理,不注重实用国家这种模糊的概念,而以政

治系统为自己的基本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对政治过程,特别是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的价值分配进行研究。它首先把政治看成是一个既有层次分工而又有完整系统地有机整体,即政治系统,政治现象是这个系统整体的组成部分,政治系统内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和各个要素以及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由此,政治系统论把政治的互动行为当作政治分析的基本要素,主张以政治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为目标,着重分析系统的平衡和自我维持。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戴维·伊斯顿、莫顿·卡普兰等。 3,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政治哲学:指对政治现实进行价值的判断、评价和说明所形成的思想体系,其研究重点在于力图阐明政治的价值、政治的实质和政治分析的概念和逻辑,其方法主要是思辨式。 政治科学:政治科学是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属于社会人文科学,有广义、狭义两种不同的内涵。广义政治科学即政治学,它以国家政权为中心研究政治制度、政治过程、政治行为、政治活动、政治关系及其一般发展规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代码:101012191。 2.课程中文名称:语言学概论。 3.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4.课程总学时数: 36 ,其中理论环节学时数: 28 ,实验实践环节学时数: 8 。 5.课程学分数: 2 。 6.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四年制本科。 7.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四年制本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讲授关于人类语言的本质、结构、发展、分类以及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论水平和语言分析能力,为今后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学习本课程应达到的目标:通过学习,初步树立科学的语言观,掌握普通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提高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1.在介绍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着重拓宽知识面,同时进一步论证、阐述基础理论,并加以延伸、扩展。 2.要多用实例传授现代语言的分析方法,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语言问题的能力。阐述概念和理论时要避免抽象的演绎。 3.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学习中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密结合语言实际,多分析,多做思考练习题,以求透彻理解,掌握有关知识。 三、学时分配

四、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语言与语言学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一、了解动物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的区别; 二、正确认识语言的性质; 三、了解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 一、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及联系 二、语言的性质(符号性、系统性) 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本章节主要教学要点】: 第一节语言是人类特有的 一、人类的语言和动物的“语言”的区别 1.功能开放 2.构造灵巧 3.习得 二、关于语言产生的假说

八年级物理 第七章 运动和力全章教案 粤教沪版

粤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全章教案。共四节 第七章运动和力 7.1 怎样描述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l)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要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泞先要选取参照物.知道运动的相对性。 (3)了解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人最生活事例的观察、讨论和分析,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学习从具体现象中归纳抽象山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方法。 (2)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人益的生活事例,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教学难点: 生活中所说的运动和静止,人都以地面为参照物,在学生的日常观念中认为人地是静止的,所以选“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并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克服学生头脑中前概念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关于运动的实例,比如:飞奔的骏马,绽放的烟花,哈雷彗星,‘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流星雨,九大行星运动,布朗运动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从宏观到微观世界,一切物体都处于运动之中。 (二)、教授新课 1、什么是运动和静止 教师引导:组织辩论赛 辩题:火车到底动还是不动? 学生活动:正方:小明派观点--相对于站台火车不动 反方:小华派观点--相对于已开行的列车火车动

学生活动:怎样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看图7-1,怎么判断谁运动了?学习参照物的概念 分析得出结果:要说明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首先要选定参照物,再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来做出判断,小明选取站牌,小华选取已开行的列车为参照物,所以他们的判断都是正确的。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辩论得出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学生活动:在老师引导下列举一些实例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看图: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对教材中图7-2进行研究,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正确结论,并填写课本上的相关内容。 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多媒体展示: “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 ---晋朝葛洪《抱朴子》 “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 是船行” ---唐无名氏《浪淘沙》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唐李白《秋浦歌》 学生活动:齐声朗诵,并对之作出分析和解释。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发现这类佳句与运动的相对性相关。再结合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归纳出“运动的相对性”的含义。 学生结合本节的STS观看播放的课件等视频资料,加深对运动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相对运动和静止。并指明参照物 3、自然界中运动的多样性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你所知道的运动 教师引导:通过天体运动、地质运动、微观粒子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等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更多形式的运动。 总结:运动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而机械运动只是其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 六、课堂小结 1、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和判别。 2、运动的相对性。 3、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动能。 七、自我评价与作业: P39-40第1、2、3题 7.2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一、教学目标: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汇总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1100540 课程名称:语言学概论 英文名称: Linguistics 课程性质:必修课程 总学时:64 学分:4 理论学时:64 实验学时:0 实践学时:0 指导自学学时:0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医药贸易方向)适用层次:本科 先修课程:英语语法,精读等 承担院部:人文学院学科组:英语专业学科组 二、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向学生介绍语言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包括语音学、词汇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的基本理论以及语言与文化、社会、思维等的关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语言学的基本知识,并通过所获得的知识加深对英语的理解及增强对英语中一些语言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有两个,即:掌握英语语言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应用英语从事语言学方面研究的能力。 1、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以英语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介绍英语语言的内部结构、表现形式和意义以及与人的心理、社会、文化艺术、信息科学、教育等的关系,要求学生通过听讲与自学,对英语语言学、语言学分支、流派及其发展等有一个比较全面地了解,掌握英语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其应用等,提高对英语的理性认识,初步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应用英语从事语言学研究的能力 作为语言学方面的专门课程,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英语从事英语语言学或一般语言学研究的能力。因此,本课程要求那些对语言学有兴趣并有意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生,能够运用英语和所学的语言学知识从事语言学或英语语言学方面的研究,用英语进行表达或撰写论文。 (二)教学基本要求 1.“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语言理论基础课。它从理论上探讨人类语言的本质、结构和演变的规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提高语言理论水平、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

英语语言学讲解

《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语言学概论》课程是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语言学概论》研究始于20 世纪初,其目的是揭示人类深层结构,对语言和语言交际作出客观、科学描述。现已形成了语音学、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一系分支学科。语言学研究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的结合逐步形成了社会语言学这样的交叉学科。 对于主修语言学的学生来说,了解语言学的知识和语言理论是完全必要和有益的。 本课程的对象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在本科阶段第6学期和第7 学期开设。其中第一、二、三、四、五、七、八、十一章为必修,其余章节为选修。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语言学概论》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一些最主要、最有影响的语言理论和原则,从而加深对人类语言这一人类社会普遍现象的理性认识,并具备一定的运用语言学理论解释语言现象、解决具体语言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是一门知识性比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讲授主要理论、原则、和研究方法,使学生着重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记忆。 本课程的对象是英语专业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原则上采用英语范例,但不排除一些有助于学习者理解的、针对性强的汉语例子。应鼓 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语言实践提供更多的例子来解释相关理论,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语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语音学、词汇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这些语言学的核心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是音韵学理论、句法结构和各个语言学流派的理论观点及其局限性。 四、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一门主干性课程。与其相关的课程,如语法学、词汇学和语体学等都是语言学的分支,属于选修课程。 五、学时与学分: 学时:72学时 学分:4学分 六、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1.语言学习的意义 2.语言的定义。 3.语言的定义特征 4.语言的起源。 5.语言的功能。 6.语言学的定义。 7.语言学的核心内容。 8.宏观语言学的定义及分支。

《政治学原理》作业(l)

《政治学原理》作业(l)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8分) 1.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的社会。 2.政治学中有一说,指的是议会民主政治中多个政党分享政治果实的状况。 3.政治学的心理研究尤其重视人的和人的政治本能。 4.的内在矛盾特性决定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特性,形成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存在的基础。 5.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政治延续2000多年。 6.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实行,是确保公民基本民主权利的最基本的途径。 7.古典政治学时代的研究主题是关于的观念和城邦的理论,而后转变为关于世界国家的观念和理论。 8.政治学以探求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 二、选择题(每题一分,共计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 1.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君主的( )而展开。 A. 合法性 B.治民之术 C.统治术 D.治国之道 2.“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 )社会时期。 A.封建 B.奴隶 C.资本主义 D.原始 3.亚里斯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 )。 A.城市 B.城邦 C.法律 D.家 4.( )认为:“权力是施加影响力的特例:这是借助制裁背离拟行政策的行为来影响他人的决策的过程。” A.拉斯韦尔 B.马克斯·韦伯 C.卡普兰 D.罗素

5.从历史的角度看,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自由权和( )。 A.财产权 B.社会经济权 C.公民权 D.社团和群体权 6.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韦尔等人都是从( )角度定义政治的。 A.管理 B.神权 C.道德 D.权力 7.根据权力主体的不同,权力可以区分为( )等。 A.个人权力 B.组织权力 C.政府权力 D.国家权力 8.罗素认为根据组织类型权力可以分为( )。 A.强制权力 B.社会权力 C.经济权力 D.法律权力 9.道德是通过( )来维系和实现的。 A.个人内心信念 B.社会舆论 C.强制 D.传统习俗 10.从学科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研究与( )研究高度结合,因此,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学科。 A.管理 B.哲学 C.历史 D.社会伦理 11.八大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本着( )的方针,实行参政议政,参与民主政治生活。 A.肝胆相照 B.荣辱与共 C.互相监督 D.长期共存 12.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 )。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 13.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包括(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自我实现需要 D.社交需要

语言学概论教案

语言学概论 授课教案 课程编号:01012 总学时:51 周学时:3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汉语言文学类2年级 开课时间: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使用教材:《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著,1997年第3版)

00导言(1课时) 教学目的 认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语言学的分类和主要流派,了解语言学在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 重点: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语言学在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方法:讲授为主,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说明问题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难点:语言学的建立过程 主要的语言学门类和派别(代表人物、理论观点、主要贡献) 方法:讲授为主 相关内容素材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教学过程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本节主要采取课堂讲授法组织教学。 导言部分对课程的内容作一个总体介绍,让学生了解该课程和已经在一年级学习过的现代汉语课程及正在学习的古代汉语课程之间的关系,说明该课程的性质特点,介绍学习该课程应具备的认识和方法,即以发展的观点看待语言,同时注重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方法;以辩证的方法看待语言相关问题,以理论联系实际语言材料分析的方法学习、认识并进一步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语言的结构 语言的发展 二、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语文学时期 –社会科学: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 语言学时期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 语言交际的信息论解释: –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 三、语言学的功用 语言教学 推行语文政策 实际应用研究 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2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语言的社会功能 2.理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3.了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 重点:语言和言语的辩证关系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思维离不开语言:1.思维要以语言为工具才能进行 2.思维的成果要以语言为工具才能表达与贮存 语言同样也离不开思维 方法:讲授为主,启发学生思考体会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难点:语言和言语的辩证关系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方法:讲授为主,启发学生思考体会

政治学原理第七章政治权利教学要点

第七章政治权利 第一节政治权利的含义和特性 1.政治权利是一个历史范畴。 2.各国国情不同,政治权利在各国实现的性质和程度也不同。 3.政治权利不同于公民享有的经济、文化、社会权利,也不同于政党、社团成员在其组织中享有的权利。 4.公民的政治权利与公民应尽的义务是统一不可分的。 5.政治权利的性质是由政治权力的性质所决定的。 6.政治权利对公民政治活动具有规定性。 第二节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1.平等权 2.参政权:选举权、复决权、创制权、罢免权 3.自由权: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罢工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在资本主义国家,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的局限性: ?首先,这种政治权利是严格限制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神圣不可侵犯的前提下的。 ?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种种政治权利,但在一些具体的法律中对公民行使上述权利又加以种种限制。 ?再次,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由于在经济上、政治上占统治地位,因而真正享有

各种政治权利,当家作主。 二、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1982年宪法关于政治权利的规定: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3.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赔偿权 4.平等权 第三节政治权利的意义 1.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政治统治。 2.有利于维护社会和政治的稳定,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3.有利于反对政府官员中的腐败现象。 4.有利于民主政治建设。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是对政治权利的概念、特性、基本内容和政治权利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和论述。目的是使学习者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和掌握政治权利的含义和特性;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和意义;正确认识两种人权观的联系和区别。政治权利的实现程度是检验民主政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政治权利的含义和特性?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材内容及教学对策分析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材内容及教学对策分析 [摘要] “语言学概论”课程内容本身及与“现代汉语”内容的冲突性问题,课程内容的扩充与增加问题以及如何以学生为本位,贴近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个方面的内容,并结合语言学科的发展趋势,语言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和培养目标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对策。 [关键词] 语言学概论;教材;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06-0095-03 一“语言学概论”内容上的三大模块及与“现代汉语”课程内容的冲突性 “语言学概论”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研究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目的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语言理论方面的专业素养,发展学生认识和研究语言现象的能力。 关于教材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三大模块:语言学原理、语言要素论、语言发展演变论。这一模块的搭配和布局自早期的高名凯,石安石所编写的“语言学概论”(1963年版)就

已如此,以后的教材也多不出这个框架,如高校较为通行的叶蜚声,徐通锵本《语言学纲要》(2010年修订版)的内容构成分别是:导言;第一章:语言的功能;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第三章:语音和音系;第四章:语法;第五章:语义和语用;第六章:文字;第七章: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第八章:语言的接触;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 这些内容中既有属于共时语言学层面的,也有属于历时语言学层面的。换句话说,“语言学概论”其实是兼跨着中文专业的另外两门语言学专业基础课“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这个情况是符合我国汉语言学科研究传统的。因为它表明我们在借鉴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同时,也兼顾到了我们汉语自身的特点和历来研究的传统,即对古代传统的语言学资料和研究予以足够重视。从内容的三大模块来看,“语言学原理”部分是具有学科“独立性”的,因为这部分内容作为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其他课程所并不涉及的,这部分内容很能显示出“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的价值及其独特性。“语言发展演变论”的部分内容,虽然也涉及到了“古代汉语”的内容,如中古音,古语词等,但主要的内容如语言演变的原因、特点,语言的接触,方言的形成等内容也都是相对独立的。而“语言要素论”模块所涉及的内容则明显缺乏“独立性”,因为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内容都多和“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相重合,不

语言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语言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Language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a given culture. It is an indispensable carrier of culture. It is regarded as a mirror of society. In primitive culture, the meaning of a word greatly depended on its occurrence in a given context. Firth-Context of Situation -illustrate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use and its co-occurrence factors. 1.The relevant features of the participants, persons, and personalities The verbal action of the participants; the non-verbal action of the participant 2.The relevant objects 3.The effects of the verbal action Speech Community It refers to a group of people share the same rules of speaking and one linguistic variety as well. Sapir-Whorf Hypothesis Our language helps mould our way of thinking. Different languages may probably express speakers' unique ways of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https://www.360docs.net/doc/8b13756916.html,nguage may determine our thinking patterns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运动和力教案2 沪粤版

运动和力复习 1. 力、速度、惯性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他们的定义不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在这过程中至少存在两个物体,其中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速度则是反映物体快慢的一个物理量,一般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表示。而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的性质,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他的大小用物体的质量来量度。 其次,它们之间的联系。力与速度的关系: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而物体要运动并不一定需要力的作用,这正是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越快。并不一定是速度越来越大,也可以使速度的方向改变。也可以使速度越来越小。速度与惯性的关系:惯性能够使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直到有力来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惯性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快慢没有关系。 2.“力和运动”解题思路与方法: (1)解答有关惯性现象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应抓住两条规律: ①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② 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步,明确所研究的物体原来处在什么状态(是静止状态,还是运动状态); 第二步,指明某物体或物体的某一部分因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 第三步,指明另一物体或物体的另一部分由于惯性而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并得出结论。 (2)解答有关平衡力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应抓住两点: ① 平衡力的定义; ② 二力平衡的条件可分为两步(两步曲) 第一步,明确所研究的物体是在哪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第二步,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同物体、共直线,等大小,反方向共四个条件),得到题目要求得到的有关结论。 (3)解答有关力和运动关系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应该抓住力和运动的关系;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任务 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研究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提高语言理论水平、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语言课程奠定必要的语言理论基础。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54,共3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包括导言、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是符号系统、语音、语法、词义、文字和书面语、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的接触、语言系统的发展十个部分,每个部分根据学习内容要求再分若干章节,循序渐进,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教学中要讲清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语言的结构、语言的演变规律、文字的性质以及它与语言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 (一)文字教材的使用 本课程以叶蜚声和徐通锵编写的《语言学纲要》为基本教材,另外有《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作为配套的辅助教材。《纲要》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学习指导书》对主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再作补充分析和阐释;另外还根据教材和课程教学的要求编拟了一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练习。 (二)音像教材的使用 本课程录像课为重点辅导型,主要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需要通过电视手段直观演示的内容,使学生通过电视课的直观教学加深对语言基础理论的认识。录像课为IP电视,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收看并下载存储。 (三)计算机课件 本课程计算机课件(CAI)为网络版,主要用于网上教学辅导。采用超文本手段,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组织在一起,并通过其独有的超级链接方式相互指向,构成一个具有立体感的整体教学系统,以方便学生阅读、浏览。本课程的教学是信息的集合,运用这种方式,学生解疑释难非常方便,因此课件网络版将是本课程最重要的辅导方式。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可以随时借助计算机网络课件解疑释难,解决自学中碰到的问题。 网络课件的主要内容由三部分构成:一是重点难点问题分析,二是各章综合练习题与自测,三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内容,介绍语言学流派和语言学名家名著,以使学生开启视野,扩展知识,提高水平。网络版课件内容逐级逐层链接,学生可以根据学习需要自由选择。 此外,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教学建议 (一)主教材《语言学纲要》是以组合关系、聚合关系这两个概念为纲组织相关的内容,尽可能使复杂的语言现象条理化、系统化。因此教学中要紧扣这两个概念,使学生能以此为视角去观察语言的结构,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学习普通语言学,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具体语言学方面的知识为基础,这样才能便于理解有关问题。与本课程相关联的课程有:专科阶段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本科阶段的《汉语专题》、《语法研究》、《汉语倏学》、《英语》等。尤其是有关汉语的知识,学生必须具备,如果学生在专科阶段学的是非中文专业,一定要补修有关课程,否则很难学好本课程。 (三)语言学概论课程是以人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因而涉及到语言现象比较多。讲授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涉及到语料分析的实例,应以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力与运动(2、3、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知道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运用惯性知识解释惯性现象。 (3)会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学会通过理性分析以及科学的推理获得规律。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建立如何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认真、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出发,探求科学真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质疑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题。 教学难点: 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内容 1、牛顿第一定律 例1、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而伽得略则认为:运动的物体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到底谁说得对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明和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⑴要探究运动到底需不需要力来维持,只需研究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所以小明让一辆运动的小车在不同的阻力作用下研究它的速度如何变化。小明在实验中是如何让小车受到不同阻力的?(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⑵为了探究不同阻力对运动的影响,我们应该保持小车受不同阻力前的速度是相同的,你认为小明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从同一高度自由下滑) ⑶请将小明在本实验中的结论填写完全: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⑷根据小明的结论,你能推理出若小车不受阻力,将做什么运动吗?(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指出:这就有名的伽利略斜面实验,他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⑴牛顿对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又加以总结,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牛顿第一定律得出: ①牛顿第一定律是一条经验定律,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 ②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第七章 政治参与与监督 自检自测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计5分) 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是源自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的思想。 正确答案是:公民权利 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的政治行为。 正确答案是:普通公民 我们把人民运用其()直接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的监督机制称之为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监督。 正确答案是:民主权利 ()是监督的本质之所在。 正确答案是:制约权力 根据()思想,可以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功能划分,在分别执行国家各种权力的各个国家机关之间,建立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正确答案是:分权制衡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10分) (D)是使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治相联系的基本途径。 选择一项: A. 集会 B. 监督 C. 游行 D. 选举

政治参与实际上乃是公民行使以(C)为核心的公民权利的过程。 选择一项: A. 知情权 B. 罢免权 C. 普选权 D. 咨询权 (B)是一种对国家管理的最直接、最广泛的监督方式。 选择一项: A. 社会团体监督 B. 公民监督 C. 舆论监督 D. 政党监督 马克思主义对于(A)问题十分重视,把它作为工人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实现民主的重要标志。选择一项: A. 政治参与 B. 政权建设 C. 普选 D. 人民当家作主

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ABC)关系。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义务 B. 责任 C. 权利 D. 权力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计25分) 题目11 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题目12 选举 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题目13 政治监督 政治监督,又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题目14 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又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题目15 公民监督 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语言学概论教案

语言学概论教案 第一章 第一节 1、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包括:(口语、书面语) 2、口头交际行为的过程 3、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4、书面语出现的重要意义 5、理解语言与民族的关系 6、理解语言与种族的关系 第二节 1、了解语言与言语的区别 2、区别语言和言语的意义 3、什么是符号?符号的要素有哪些?语言符号的声音和意义的关系怎样? 4、什么是能指?什么是所指? 5、解释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强制性、可变性,离散特征和线性特征。 6、为什么说语言是一个系统?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7、解释语言系统的层次性。 8、解释语言的组合系统和聚合系统。 第二章 第一节 1、什么是语音?它有哪三要素?语音的本质是什么? 2、语音的物理属性包括哪四方面? 3、理解语音的生理属性。 4、哪些是语音的自然属性?语音的心理属性是什么? 5、语音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它主要体现为哪两方面? 第二节 1、什么是音素? 2、什么是音标?国际音标有哪些优点?学习国际音标有注意什么? 3、元音和辅音有哪些区别? 4、什么是元音?掌握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舌面元音、舌尖元音、卷舌元音,注意汉语拼音和 国际音标的对应关系。 5、什么是辅音?了解现代汉语普通话各辅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第三节 1、什么是音位?从哪四个方面来理解音位的性质?归纳音位理论的基本原理。 2、什么是音质音位?什么是非音质音位?它们分别还有什么名称 3、什么是音位变体?说明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音位和音位变体的关系。 4、什么是音位的区别特征?说明其通常表现。举例说明不同语言的音位区别特征不同。第三章第一节

第一节 1、什么是词?什么是语?什么是语汇? 2、具体说明语汇有哪些主要的性质和特点。 3、什么是语汇学?研究语言结构主要有哪四大学科? 第二节 1、什么是语汇系统的类聚关系? 2、简要说明根据不同标准如何对词进行分类。 3、简要说明语的分类。 第三节 1、什么是语素?说明它跟音素、义素的区别。 2、语素的意义包括哪两种? 3、举例说明汉语语素和汉字的关系。 4、举例说明从不同角度汉语语素分为哪些不同类型。 5、举例说明外语语素如何分类。 6、什么是单纯词?什么是合成词?什么是成词?成词包括哪两小类?什么是构词?构词 包括哪两小类? 7、什么是直接成词?它包括哪两类?什么是转化成词?它又包括哪两类? 8、什么是语汇构词,它有哪三种情况? 9、举例说明几种主要的复合词。 10、对于复合词的“复合”要注意哪两个问题? 11、什么是附加构词?这样构成的词叫什么词?它包括哪三小类? 12、词缀语素有什么特点? 13、什么是重叠构词?这种词叫什么词?它与单纯词中的叠音词如何区别?这种词有几种? 14、用图解方式分析复杂合成词的层次关系。 15、举例说明什么是语法构词(构形),它的性质是怎样的? 16、语在构造上有什么特点? 17、简析汉语中词与词组的一般区别。 第四章 第一节 1、语法有哪些主要的性质和特点?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2、简析语法和语音、语法和语汇、语法和修辞、语法和语境、语法和逻辑的关系。 第二节 1、么是语法?什么是语法规律?什么是语法学? 2、什么是历时语法?什么是共时语法? 3、什么是教学语法?什么是计算机语法? 4、什么是普通语法?什么是个别语法? 5、简要说明传统语法学、结构语法学、现代形式语法学。 6、语法单位有哪五级?各加以简要说明。 7、简要说明各级语法单位间的关系,列出其关系图并加以解释。 第三节 1、简要说明语法形式、语法意义及其关系。 2、什么是语法手段?什么是词法手段?什么是句法手段? 3、词法手段包括哪三小类?说明各小类内部的不同表现。

英语语言学概论第七章笔记.

Chapter 7 Historical Linguistics 历史语言学 1.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historical study of language 研究语言变化的目的和意义 The historical study of languag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human languages and human linguistic competence. Researches in historical linguistics shed light on prehistoric development in 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 and the connections of earlier and later variants of the same language, and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kinship patterns of different languages. The historical study of language also enables us to determine how non-linguistic factors, such as social,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teract over time to trigger linguistic change. 研究语言变化对于理解人类语言和人类的语言能力极其重要。 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揭示语言变化的史前发展和同一语言早期和后期变体自己的联系,为不同语言的亲缘关系提供线索。 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还可以使我们对非语言的因素,如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等在语言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更深的认识。 2.The nature of language change 语言变化的本质 All living languages change with time. Unless a language is no longer spoken by the general public of a society, such as Latin, its change is inevitable. As a general rule, language change is universal, continuous and, to a considerable degree, regular and systematic. Language change is extensive, taking place in virtually all aspects of the grammar. Although language change is universal, inevitable, and in some cases, vigorous, it is never an overnight occurrence. Language development may be regarded as linguistic evolution from one stage to another. 所有尚在使用的语言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语言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语言变化是普遍的、连续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规则的和系统的。语言变化涉及语法系统的各大组成部分。在语言演变过程中,词汇和语法规则有的消亡了,有的诞生了,有的是外借的,有的则转化了其意义或功能。 尽管语言变化是普遍的,必然的,有时甚至是显著的,但语言的变化是一个缓慢的渐变过程,其变化是同代人所不易察觉的。 语言的发展可以看作是语言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演化过程。 3.Major periods in the history of English 英语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 a)Old English (450-1100) 古英语阶段 b)Middle English (1100-1500) 中古英语阶段 c)Modern English (1500-今) 现代英语阶段 Most Modern English speakers find Middle English only partially comprehensible, and Old English simply unintelligible, just like a foreign language hardly recognizable as the native language they speak. 大多数现代英语的使用者发现,对于他们来说,中古英语只能部分地被理解,古英语则如外语一般,简直不可理解。 Old English dates back to the mid-fifth century when Anglo-Saxons invaded the British Isles from northern Europe. Middle English began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Norman French invaders in England. Middle English had been deeply influenced by Norman French in vocabulary and grammar. Modern English is separated with Middle English with European renaissance moveme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