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知道,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课型与教学方法:新授课。方法:先学后教、适当点拨,自主学习,学生实验

教学资源的利用及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检测题,弹簧,磁铁,气球,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时间2分钟)

二.学习目标1:掌握感受力作用的效果2:力的三要素3:用示意图表示力4:认识物体间力作用是相互的

活动一:观察教材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1、上述事例中有那些共同的地方?

2、在力的现象中会涉及哪几个物体?3.发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是否必须接触吗?

二.先学后教

活动二:自学课本第126页的内容并自己根据现有器材演示,完成下列问题。(时间5分钟)

(1) 用图----所示的器材做实验。思考问题: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球时,会发生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由此得出:力可以

(3)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

(4)学生看课本图12.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

所发生的现象。由此得出:力可以

练一练:如图所示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中,其中图(a )表示力可以使物体;图(b )主要表示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活动三:阅读课本42页你能说说力的单位及符号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托起一个鸡蛋的力大约为_________。

活动四:阅读书本第42页“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位置有关。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完成下列问题:

活动五:力的图示。阅读书本第42页,完成下列问题:

教师适当提示: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

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活动六: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请同学们观察或进行下列实验,通过观察或实验你们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

(1)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都变扁了。(施力的气球在施力时也变扁了,说明它同样受到另一个气球作用力)

(2)演示:两个带相同电荷的通草球靠近时相互排斥。(一个通草球排开另一个通草球时,自己也被排开了,说明两个通草球同时都受到了对方力的作用) (3)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打的同学感到疼,说明他的手也被打了)

(4)学生实验:向上拧书包,你对书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觉到了书包也在拉你?(拎书包手同时受到书包向下的拉力)

(5)看课文第33页图11.4-4,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坐的船也被推开了。(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开了。说明推船的人同时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开时连同他坐的船也被推开。)

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完成下列问题:

课堂小结:(约4分钟)(可师生共同小结本科收获)

当堂训练(15分钟)(学生学案)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1、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的单位

3、力的三要素:

4、力的图示:

教学反思:

人教版2020年春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弹力》《重力》共3课时教案

《第一节力》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知道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4、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橡皮泥、弹簧、磁体、铁块、钢球、平板、小车、旱冰鞋、斜面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大家能列举语文中关于力的词语吗?那物理中的力有什么含义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力》。(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 学生探究活动: (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 (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察书本图,能得到什么启示? (4)游泳分析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强调:产生力的作用时,物体之间不一定直接接触,并且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三、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境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单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物理情景。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和归纳力的概念过程。 【学情分析】 力是自然界非常普遍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对力的概念接受不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对较难理解,可以对具体事例具体分析逐渐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主要让学生理解形变和运动状态改变的内涵。 【三维目标】 1、理解力的概念。能通过现象归纳力的概念;能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的符号;知道力的分类。 2、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教材重点】 1、通过现象总结出力的概念。 2、通过现象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 【教材难点】 1、能列举生活中的现象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课前准备】 微小形变演示仪、丝绸、玻璃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龙吸水现象。 问题:龙吸水是一个非常壮观的现象,它的形成就与力有关,那么什么是力呢? 推进新课 一、力的概念 1、定义 问题:我们经常提到力这个字,比如用力推桌子、用力拉桌子、用力抬桌子等等,那什么物理学中力的概念是怎么来的呢? 图片展示(1):

图片展示(2): 讲述:要使铅球向前飞出,手必须要给铅球一个推的作用;要使足球射向球门,脚必须要给足球一个踢的作用;要使弹簧变长,人必须给弹簧一个拉的作用。 讲述:要使地面结实平整,压路机必须给地面一个压的作用;要使土块移动,推土机必须给土块一个推的作用;要提起重物,起重机必须给重物一个拉的作用。 问题:从上面的现象中,你们能不能发现什么共同点? 结论: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要使物体发生某些变化,必须对物体施加某种作用,比如推、拉、提、压等,物理中把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推、拉、提、压等作用叫做力,符号F。 问题: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力的作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2、接触力与非接触力 问题:两个物体一定要接触才能产生力吗?你能举出哪些不接触也能产生力的例子? 总结:磁铁之间的引力和斥力,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板对纸屑的吸引力,太阳对地球的引力等不需要接触就可以产生,因此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3、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讨论:一个物体能产生力的作用吗?你能否举出一个例子? 总结:凡是讨论力的现象,总会涉及两个物体,一个具有主动性称为施力物体,一个有被动性,称为受力物体。 问题:你能说出生活中的实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吗?你能说出下面的桶、船、球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吗? 图片展示: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力》教案

第七章力第1节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现象归纳出力的概念 2. 通过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3.掌握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4.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采用直观手段丰富感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的建立 2.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实验器材 教师:气球2个、多媒体课件、乒乓球 学生:橡皮筋2条、尺子1把、手边器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从生活到物理) 师:将气球吹大并放开,观察现象,问:气球为什么会向上飞? 生:思考、回答 二、探究新知 (一)归纳概括力的概念 列举生活中有力的事例,并将典型事例展示在PPT上,思考共同点、

认识力的概念。 如: 渔翁拉渔网 推土机推土 压路机压路 运动员踢球 磁铁排斥磁铁 学生完成活动一的内容。 (一)认识什么是力? 1、分析比较图课件中几幅表现力的图片中有什么共同点?(展开让学生思考) 。 2、通过这些力的实例归纳“力”的概念。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讨论,小组间交流得出这些事例中的共同点,教师进一步引导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理对物理的作用。对于“作用”教师可根据实际进行必要的直接讲授,像推、拉、压、举、提等动作都是作用。 在分析比较几幅图的共同点前可先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强调至少要有几个物体? (2)只有人才能产生力吗? (3)不接触的两个物体能产生力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讲解施力物体、

受力物体,不接触的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加深了对力的概念的力理解。 3、学生阅读课本 掌握:力的符号F、单位牛顿(N)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让学生设计一些物体对物体作用的实验 完成课堂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二的内容 学生利用桌上的提供实验器材进行探究活动,然后“小组设计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组展示、组间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活动:发现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2.设计一些物体对物体作用的实验。 你的设计方案 实验现象 3.能得出结论是:。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深化认识、加深理解。教师可以在“运动状态”方面可根据实际点拨引导。 4.看视频判断有无力的存在? 教师播放演示微小形变实验微课视频。 (三)力的三要素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知道,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课型与教学方法:新授课。方法:先学后教、适当点拨,自主学习,学生实验 教学资源的利用及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检测题,弹簧,磁铁,气球,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时间2分钟) 二.学习目标1:掌握感受力作用的效果2:力的三要素3:用示意图表示力4:认识物体间力作用是相互的 活动一:观察教材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1、上述事例中有那些共同的地方? 2、在力的现象中会涉及哪几个物体?3.发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是否必须接触吗?

二.先学后教 活动二:自学课本第126页的内容并自己根据现有器材演示,完成下列问题。(时间5分钟) (1) 用图----所示的器材做实验。思考问题: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球时,会发生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由此得出:力可以 (3)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 (4)学生看课本图12.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 所发生的现象。由此得出:力可以 练一练:如图所示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中,其中图(a )表示力可以使物体;图(b )主要表示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活动三:阅读课本42页你能说说力的单位及符号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托起一个鸡蛋的力大约为_________。 活动四:阅读书本第42页“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位置有关。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完成下列问题: 活动五:力的图示。阅读书本第42页,完成下列问题: 教师适当提示: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 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3.知道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会画力的示意图。 4.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分析和归纳在科学中的应用。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内容组成,属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各部分内容如“弹力”“重力”“力和运动”“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所必须的预备性知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是力与运动关系的基本观点。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正确画出力的示意图是学生学习力学知识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这需要用到以前学过的运动知识。物体的运动状态包含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两个方面。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所以本节教学难点是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教学策略 力是一个十分抽象的物理概念,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并非易事。但力的概念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让学生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经历感知、描述、测量等认识过程,对力这个概念逐步达到认识、深化的目的。教学中以大量的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能通过观察、体验,感知力的存在,并初步归纳、概括各个实例的共同特征,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通过描述和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力的存在,同时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形变及运动状态的改变两个方面去认识力。在充分感受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得出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这样学生就可以较全面地描述力了。再引导学生分析常见的事例和实验,发现各实例毫无例外地都涉及两个物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另一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学历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学历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1、知道力的概念和单位,能说出具体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4、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三、重、难点: 理解力的概念,对力产生的效果会进行判断,会画力的示意图四、评价任务目标1:DO自学导航一1、2,DO 当堂检测1、2、3,DO 课后练习2、7. 目标2:DO自学导航一3、4,DO 活动四,活动五,针对训练1、2,DO 课后练习4、5、6。 目标3:DO自学导航一2,DO活动六,DO 课后练习1、3、5。 目标4:DO活动一、二、三,DO 课后练习1。 五、资源与建议1、教材分析力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而这一节又是整个力学的第一节,起奠基作用,所以打好力学基础知识就尤为重要。本节主要学习“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等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并回忆生活中的最熟悉、最常见有关力的现象,以学习的兴趣

入手,让学生感知身边的物理,对力学现象中的共性问题,加以观察研究,寻求规律。 2、学法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基本上处于具体思维的发展阶段,他们都喜欢动手、喜欢提问、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具有了初步的观察调查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所以教师应适时的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动手实验、分析思考,从而领悟知识,并获得感性的认识。 六、探究过程过程(一)、自学导航一。 同学们阅读课本2-5页,感知章首图“攀岩”和第一节的节首图“押加”。回忆日常生活中的几个产生力的现象,完成预习提示1、力的定义:力是。力的单位是,谈到力有几个物体,分别是: 、。 2、人踢足球:施力物是: ,受力物是: 。人踢足球同时脚感到疼,这时施力物是: ,受力物是: ,也说明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3、力的作用效果有几个分别是: 。 用力捏橡皮泥时橡皮泥的形状发生了改变,说明力的作用效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1-力》教案

第一节力 主备人:审核:审批:课时序号: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3)体会透过众多的物理现象分析和归纳出本质的认识论的观点。 (4)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重点:(1)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力的初步概念。 难点:(1)学会科学归纳。 (2)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现象。 教学方法:归纳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器材:演示实验:铁架台、两根磁棒、细线、绸布、玻璃棒、小纸屑、铁块、磁块、表面涂有一层蜡的两个软木塞、水槽 学生分组实验:橡皮筋 教学过程 【导学提纲】 1、力是对的作用,如顽皮的大象用力向下压跷跷板,这个压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力通常用字母。

2、用手向上提包同时感到包也在向下拉手,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改变,力还可以使物体改变。 4、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激情导入】 师:我们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你能说出多少个关于力的词语? 生甲:力量、力气、身强力壮、力争、力行、说服力、生产力、力图…… 师:说服力、生产力、战斗力、这里的力表示事物的效能;力争、力行、力图,这里的力表示尽力;身强力壮、这里的力表示力量……可见,力这个词含义丰富。 在物理学中研究的力含义要狭窄的多,但有确切的含义,物理学中力的概念,是从大量与力相关的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概括出来的。 板书: 第一节力 【自学设疑】 【小组讨论】 (一)力是什么? 师:在生产、生活中时常需要用力,请举列说明。 生甲:人推车需要用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用力。 生乙:人用脚踢球用了力;人拉锯锯木头用了力。 生丙:运动员将杠铃举起来用了力;推土机将泥土推走用了力。 生丁:渔民捕鱼拉起网时用了力;大象将跷跷板压下去时用了力。 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钉、用细布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师:以上的实列与演示实验说明了什么?或你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当人对物体推、拉、举时存在力的作用。 生乙: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存在着引力与斥力的作用。 生丙:物体对物体推、拉、压时也存在力的作用。 师:请大家阅读课本“加油站”。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都叫力的作用。人、动物也可以归纳到物体之中,请你将以上实例和实验现象共同点归纳出来。

【精选】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优秀教案

第七章力 7.1力 【学习目标】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概念和知道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重点难点】 1.力的示意图画法。 2.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内容一:力和力的作用效果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2、P3文字内容和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能说出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自学检测】 1.我们常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和描述力,如:用力捏橡皮泥,橡皮泥的形状发生改变,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有力的作用时至少存在两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承受力的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3.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用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__1__N。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一、演示P3实验后请同学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和图乙你看到小球的状态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图甲小球的速度由慢变快,图乙小球的运动方向改变了。 2.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答:因为受到力的作用。

二、1.用磁铁靠近一悬挂起来的小铁球(不要接触)。 观察到的现象:小球会(“会”或“不会”)被磁铁吸引。 说明: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有(“有”或“没有”)力的作用。 2.下面的两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吗?观察下图,能证明甲乙两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的是(BC) 总结: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1.力的作用效果是:①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第1节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第1节教案 课题 第七章第1节力 教 材 分 析 《力》这节课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是学生学习力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课本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同时对以后物理概念的教学起着参照、类比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无疑"力"这节课的教学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 情 分 析 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 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

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橡皮泥、弹簧、磁体、铁块、钢球、平板、小车、旱冰鞋、斜面 教学过程 引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 景 导 入 同学们能用“力”组一些词吗?(学生自然能组很多与力有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 力》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教案(人教版) 第一节力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演示实验】如右图所示,取两个相同的木块,一木块上放一铁块,另一木块上放一个条形磁铁。把两木块放在水面上,让它们相距较近距离,再松开手。 【学生观察现象】两木块相互靠近。 【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两个木块会相互靠近呢?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学生自学教材第2页至第5页,完成学生用书自主研学部分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力的作用效果 (1)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拿起一本书、打篮球、背书包等等)。 (2)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哪些效果呢? 教师课堂演示图7.1­2的有关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起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手边器材自己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并通过分析和论证得出结论,然后进行交流、评估。学生探究活动:所用器材有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物体施加力时,这些物体有什么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③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教师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一袋方便面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70kg 的成年人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7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学生探究】(1)用大小不同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是否不同。 (2)用方向不同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塑料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塑料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 【教师讲解】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学生练习】画出铁块受到的水平向左的拉力。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有没有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察课本图7.1­6,能得到什么启示? 【教师总结】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的时候,同时也受到别的物体对它的作用力,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力》教案

《力》教案 吉河中学: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点:】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画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拔河比赛”和“举重”图片,引入"力"。 二、预习课本知识,完成自主学习内容。 三、新课教学 1、力的定义 (1)、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存在力的情景并回忆还有哪些地方用了力。

(2)、师生分析上表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两个物体中发出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和承受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它们是同时存在的。 (3)、力的单位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 活动一:体会力的大小。 让学生感受: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初中生的体重大约是300N 至500N左右;托起物理课本所用的力大约是2N。 生讨论分析: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力的出现最少的有两个物体,2、力作用时物体一定必须接触吗?不一定。 2、力的作用效果 (1):活动二:小组实验,请学生对收集到的实验器材用力,班内展示交流对物体施力,产生了哪些效果。 总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要特别说明运动状态中的两方面:运动速度(播放视频观察并列举日常生活中实例)运动方向((播放视频观察并列举日常生活中实例))。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根据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3、力的三要素(播放打台球视频引入思考:台球运动的距离和方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说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活动三:请同桌之间配合完成实验:(甲同学将手臂伸直,乙同学用大小相同的力在同一地方分别向相同的方向和不同的方向推动手臂,观看力的效果;再用大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优质教案

《力》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网上浏览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的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会画力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方法:问题引领探究启发合作探究 教学评价:自评互评师评 教具准备:小车、磁铁、钢球、铁钉、弹簧、钢尺、橡皮泥、气球、鸡蛋、橡皮筋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 游戏引入:在讲课之前同学们做一个掰腕的游戏,看看谁的力气大。我们为胜利的同学鼓掌。失败的同学也不要气馁,学了今天的知识后,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反败为胜。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力学世界。学生同桌一组,进行游戏。 (二)探究新知 一、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a、由静止变为运; b、由运动变为静止; c、运动的方向和快慢发生改变。

1.请同学们打开网站,阅读学习目标。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 2.请同学们浏览网站上《助学园地》栏目,并对你喜欢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其反应的物理现象。 3.想想做做:请学生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小车、磁铁、钢球大头针、弹簧、橡皮泥、气球、乒乓球、钢尺等,对某个物体施力,看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产生哪些效果?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总结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实验: 1}用力拉弹簧,弯钢尺,压气球。观察现象。 2}用力推小车,磁铁靠近大头针或小钢球,观察运动情况。根据实验,让学生体验并试述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根据物理现象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并拉弹簧、压皮球等实践活动做一做,使学生亲身体会力的存在。并由此引出 二、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符号F表示。 2.力的单位:牛顿——N引导学生分析 问题: 1}在力的作用过程中,有几个物体。 2}如果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你认为哪个是受力物体, 通过学生直观实验,进行理性分析,解决抽象问题。 为了纪念著名名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叫做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来表示。理解1N的含义. 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1.过渡语:我们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那么又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2.老师有选择的板书总结: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反思、专家点评

《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单位。 2.知道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的改变。 3.知道力的三要素,并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4.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科学创新、团结合作的物理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创新精神。 学情分析 1、力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学习力有根大的帮助。同时,由于内容贴近生活,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力的学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有些抽象,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难点: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一节力 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符号:F 3.单位:牛顿(牛)符号:N 二、力的作用效果 形变 速度大小 运动状态改变 速度方向 三、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上“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 2 .收集归纳生活中常见的力,并尝试了解测力的大小的仪器。 教学反思 力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习新知识,一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二可以很好的化解学习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其实学生并不陌生,只是他们从没系统的去学会概括和小结。我通过让学生利用身边小器材结合自己已有的认识去总结归纳力的作用效果,这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从中获取成功的喜悦。力的三要素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我让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只是这里发生一个让我没法预料的事情,就是一个比较顽皮的男生通过借助女孩的头发演示力的三要素,这让我始料不及,但孩子很认真,

2024(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力》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大单元设计 第七单元《力》 单元概述 【单元内容】 力是初中物理中较抽象的概念,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的基础知识,是学习力学的基础。学生对力的概念有清晰的认识,会对以后学习物理产生很大的作用。 本章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出力的概念,通过活动、观察,讨论交流、实验探究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三要素,知道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特征。 教科书中安排了几个较大的探究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注意观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科书在发展空间中设计了小制作、家庭实验室和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标要求】 本章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第二个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是该主题下的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中的部分内容。内容标准要求如下: 2.2.3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探究并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例 3 通过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例 4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2.4 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了解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单元学习目标】 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三要素。 2、会用示意图描述力。 3、会测力的大小。 4、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和弹力的三要素。 4、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5、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时让学生经历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及图像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论证等方面的科学探究的过程。 6、探究并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粗糙程度及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 7、通过联系生活中力现象,拉近学生与力学的距离,使学生获得感悟,培养其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单元情境】 学校里要举行拔河比赛,要想在比赛中获得胜利,这就要多用力。什么是力呢?比赛双方谁的拉力大呢?获胜的技巧有哪些?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力”的相关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第1节力 教学目标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4.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5.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投影“神舟五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神舟五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二、新课讲授 1. 力是什么 师引导提问:首先让我们看看以下这些情况中,有没有“力”的存在?人推车过程中,有力存在吗?谁用力了?谁受了力? 学生思考,并回答:有力的存在;工人用了力;车受了力。 师:除了人可以施加力,其他物体也可以对别的物体施力…… 生:思考回答。 师:出示下列实例,引导学生从语文的主语、谓语、宾语的角度来分析。 实用优质的教育word文档

归纳总结。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是: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踢、举、吸引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提出施力物和受力物的概念,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学生举例: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巩固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理解。 学生自学力的符号和单位。 力用符号F表示。 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简单介绍牛顿,找同学来掂一下鸡蛋,感受1N的大小。 2.力的作用效果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那么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演示实验1 捏一下橡皮泥;拉伸一下弹簧。学生观看实验总结结论。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演示实验2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放的磁铁吸引,速度变快;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讲授:运动快慢变化或运动方向变化称为运动状态变化。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教师引导并提出问题:力的作用效果都相同吗?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力的大小和方向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吗? 学生思考、讨论。 不相同(举例说明);改变大小;改变方向。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 将物理教材放在课桌上,使用大小相同、方向相同的力,分别推教材到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效果相同吗? 生:参与实验,思考,回答。 不相同:与力作用点位置有关。 师讲授:力作用的位置称为力的作用点。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会影响力的作用 实用优质的教育word文档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教学设计3篇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教学设计3篇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力的知识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揭示学科特点,能用身边一些简单的学习用具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会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日常生活中有智力、生产力、

体力等解释。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表示的是力量,其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2、力是什么? a、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教师举例总结如:马拉车,人推木箱,压路机压路等)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让学生举例老师分析)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地球对月亮的引力。(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b、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举例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一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会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例如:一本书放在桌面上,那么书对桌面有一个向下的压力,同时桌面对书有一个向上的支持力:) 3、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a、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弹簧测力计受拉力伸长、受压力缩短。 b、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鼓励学生使用身边的学习用具做实验,例如:直尺,练习本,橡皮等,引导学生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可以让学习差一点的学生演示,注意鼓励,态度和蔼。) c、学生通过身边的一些自然想象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促使其自己尝试归纳总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

人教版物理八下第1节《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下第1节《力》教案力 第一部分:【学习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温固学】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不变。 预备知识: 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只要有其中一项发生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发生了变化。 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说明物处于状态或状态。 随堂练习: 下列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A.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小车 B.在盘山公路上减速运动的小车 C.腾空而起的火箭 D.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引入课题】 本章研究的是运动和力的关系,前面我们学习了运动的描述(运动学),为了更好的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今天我们来学习开始学习力。 【学法指导】 物体有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有时难于判断,我们一般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这个力是否存在。 第二部分:【预习导航】 一、力 物理学中力的含义:同学回忆日常生活中的几个产生力的现象回答以下问题(填写) 1.人拉车:对施加了力。 2.压路机压路:对施加了力 3.人提水桶:对施加了力 4.人推桌子:对施加了力 分析归纳: ①力是对的作用 ②产生力必须有个物体。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说明了:。 力能不能脱离开物体而存在?答: ③施加力的物体叫,受到力的物体叫。(学生小组讨论归纳)随堂练习: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用羽毛球拍击球时,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2.观察磁铁吸引铁钉的过程,磁铁对铁钉有力。是否必须相互接触才能产生力?答:要产生力的作用是否必须有两个物体?答: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我们在掰手腕时肌肉有什么感受?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用图7-1-2所示的器材做探究实验。 物体受力后什么会发生一些变化,如:弹簧受拉力后会,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下册《7.1 力》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课题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力 学校责任教师课型新授课时课 2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构成。教科书由引导学生经历感知力、描述力和分析力的认识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教学中应多设计一些联系生活的实际活动,是学生有个感性到理性认识过程,同时注意引领学生运用归纳法,从物理现象中发现力的共同特征。 教学目标知识 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 方法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情感 态度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突破重难点的设想 通过硬币跳高比赛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进而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实验总结规律,在应用规律时教师通过示例分析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橡皮泥、弹簧、磁体、铁块、钢球、平板、小车、旱冰鞋、斜面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 播放攀岩的视频、展示照片,提出问题 攀岩者仅靠手脚灵活运用抓、撑、蹬等动作,用“力”实现身体的平衡。那什么是力呢? 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力”吧。 二、合作探究 1、观看图片,引导学生 要想分析什么是力,首先让我们看看以下这些情况中,有学生观看、 思考, 激发兴趣, 引入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