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重要性

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重要性
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重要性

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重要性

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是新阶段我军装备保障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介绍了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特征,提出了加强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建设发展应重点把握的4个问题。

标签:军民融合;装备保障;内涵

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质量效益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军新世纪新阶段装备保障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强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理论研究,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建设深入发展,对于促进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一、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基本概念

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是装备保障建设贯彻军民一体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根据军民融合的基本内涵,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应当具备3个基本条件,即保障资源、军民共建;为军服务、军民共责;建设效益、军民共享,因此,这是一种全新的装备保障模式,在装备保障建设、装备保障资源运用、装备保障组织与实施等方面,应打破军队唱独角戏的格局,做到统筹规划,整体建设,从而实现一体化发展,实现快速动员和能力聚合,大大增强为军队提供装备保障的潜力,同时拉动国民经济发展,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二、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本质特征

1.军事牵引,为军服务。为军队提供装备保障是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基本目标,应以军事需求为牵引,以为部队服务为宗旨,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装备保障资源为军队服务,弥补军队保障能力的不足,推进装备保障能力的不断提升。

2.骨干在军,主体在民。军队保障力量的骨干作用是由装备保障的军事性特点决定的,军队保障力量的骨干必须适应战场环境,组织战场装备保障。军工企业和担负军品生产任务的民用企业,具有较强的装备保障潜力,通过动员可形成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保障力量的主体,与军队保障力量有机结合遂行保障任务。

3.资源共用,效益共生。各类装备保障资源在强调军用的同时,非核心资源均应当军地共用,双向服务,提高建设效益。平时应将绝大多数资源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在战时、急时,通过装备动员途径动用社会资源遂行军队保障任务,提高资源使用效益,真正做到平战结合。

三、加强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建设应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

加强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建设,构建军民一体化装备保障体系,必须善于借

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研究

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研究 余高达(少将) 所谓“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就是使军队装备保障由自我封闭、自成体系、自我保障,转变为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装备保障体制,实施军民一体的装备保障。实行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是我军装备保障的发展方向和必由之路。 实行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必要性 实行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必须充分认识军民融合式保障的必要性,摒弃军队自我保障的传统观念,确立军民融合保障的新理念。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 胡主席指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这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办的事都要实行社会化保障。”胡主席的重要指示,正确揭示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指明了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道路,对装备保障的改革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发达国家军队实践探索的成功经验 美欧发达国家军队都十分重视建立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制,以及军民结合的装备保障体制。美军为解决“平时少养兵、战时有兵用”的问题,建立了现役、后备役、合同商三位一体的装备保障力量体系,其中后备役维修保障人员约有19万,供货商对武器装备实施全寿命保障。国防授权

法对战场合同商、后备役保障进行了法律规范,规定地方合同商可承担占基地级维修经费50%的维修任务,在平时以合同的形式明确其战时保障任务,战时根据需要紧急应召参加作战装备保障。海湾战争中,投入战区使用的装备保障力量近70%是地方力量。伊拉克战争中,占总数约20%的现役保障力量主要承担战场伴随保障任务;而占总数约80%的后备役、合同商保障力量承担了大量的战略、战区级保障任务。据美军统计,完成相同的装备维修工作,后备役、合同商所需费用仅为现役人员的 1/6。实践证明,采取军民结合的保障方式,能够压缩军队保障力量规模、节省经费开支,能够明显提高保障效益。 武器装备发展对装备保障的客观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和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军武器装备的水平加速提升,新型武器装备的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高新技术武器装备构造精密、技术构成复杂,维修难度大、要求高,装备保障任务日益加重。现有军队装备保障力量的素质能力,难以满足装备保障的需要,有些高难度的故障检测和维修已非部队修理人员力所能及,必须依赖科研生产部门的有力支援和直接参与。因此,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力量的优势,实行军民融合式装 备保障,是武器装备发展对装备保障的客观需要。 提高战时装备保障能力的有效途径 平时与战时装备保障任务差距悬殊,解决平-战快速转换的根本办法,就是动员和使用地方保障力量实施军民结合的保障。我军目前的装备保障力量编制规模偏小、人员能力偏弱,难以胜任战时骤增的保障任务,必须依赖地方保障力 量的强有力支援。因此,实行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是弥补军队装备保障力量不足,提高 战时保障能力的有效途径。 实行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 实行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受保障对象、保障体制、保障机制、保障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应当认真分析相关因素的现状,准确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创新的新思路。 缺乏高度权威的组织领导体制 实行军民融合式保障,要把军队的装备保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要运用社会保障资源为军队提供装备保障。这就使得装备保障的行为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军队自身的行为转变为国家、军队和地方的整体行为,相应的组织领导职能超出了军队的职能范畴。军队及其装备机关既无权威也无能力独立组织领导涉及社会诸多部门和领域的装备保障,必须由能够领导调控军地双方的高度权威的机构来统筹组织实施;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这样的组织领导体制,缺乏对军民融合式保障强有力的统一领导、统一筹划、统一立法、统一划分职责和统一监督实施。因此,必须把军民融合式保障的 宏观领导职能上升到国家层面,尽快研究建立国家、 美国圣地亚国家实验室在一架退役“波音-737”飞机的驾驶舱里,进行脉冲火花放电(PASD)法诊断飞机配线系统绝缘缺陷的试验。

军民融合的例子

集团三大民航综合服务平台 1广东省军民融合发展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省军民融合中心):省级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 2广东智能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智能制造研究院):一站式“平民参军”服务平台; 广东智能制造研究院主要成果如下: (1)当选“省民政一体化协会”理事单位:当选为“广东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2)“平民参军”成功案例 ①与中国军方、佛山中英合作“Pad管理柜”项目; ②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陈新通在佛山合作“单兵作战平板电脑”项目,并已在军队中应用。

(3)我们与军事、军贸、军工等领域达成战略合作。已与军工装备(物流)采购部、保利科技等12大军工集团达成战略合作。 三。广东东风雨润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雨润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军民一体的投融资平台。 东风雨润投资控制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方式。 联合保利国防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双峰股权投资公司,设立“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一期资金5亿元,目标规模100亿元; 该基金主要投资于广东乃至全国军民融合的重点领域,通过市场化运作拓宽民营企业发展的投融资渠道。 三。军民融合的好处 1财政支持:政府相关财政补贴、科研经费支持; 2减免税:享受国家减免税等各项优惠政策; 三。暴利:军品利润普遍高于民品,可以获得暴利;

4技术进步:严格的质量要求可以带动企业的技术进步。 5管理优化:建立军人资格证书制度,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6给企业贴上无形的质量标签,提升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4业务合作内容 1军事资格证书:军事资格证书(国家军用标准证书、军用安全证书、生产许可证证书、目录证书)的咨询、指导和培训; 2.““民参军”订单对接:引导企业参与全军装备采购、后勤保障和国际军事贸易,承接军事订单; (3)“军民”技术对接:将12个军工集团和科研院所解密的现有技术或知识产权转让给民营企业使用; 4民航综合投融资:为企业发展提供投融资服务(债权融资、股权投资、风险投资、证券投资)。 5规划合作路径

创新体制机制 促进军民融合

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军民融合□徐勇军民融合是军民结合向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的发展,是实现寓军于民目标的具体体现,是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基本方略。军民融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军民结合的范围,由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拓展到国防建设的各个方面;二是将军民结合的层次,由依托军与民两方面的协商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次;三是将军民结合的程度,由军民行业“板块式”对接深化到融为一体。贯彻落实胡锦涛主席军民融合思想,就我国具体的国情和军情来看,应首先创新体制机制,使配置于国防和经济领域的各种资源产生合力,扩大国防利益与经济利益的交汇点,从而使国家总体战略目标效益最大化。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应是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在经济、科技、教育、服务保障、动员等领域和各个方面逐步走向融合的过程和状态,所涉及的体制溶合内涵非常丰富。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军民融合体制有了很大改进和提高,但也存在平战脱节、条块分割、自我封闭、功能单一、指导关系不顺畅、主体责任不清晰和制约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军民融合问题,确保军民融合高效顺畅运转起来,就必须把体制溶合作为前提,把机制健全作为重点。体制融合是军民融合的前提。一是建立全方位军民融合的领导决策制度。搞好军民融合管理体制的顶层设计,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军民融合领导管理体制,完善由中央统一领导的国防建设管理体制,设立权威的军民高层领导协调机构,同时加快完善地方各级政府军民融合的实体机构设置,明确各自职责,使军民融合式发展始终处于科学的决策和领导之下,形成军民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好局面。2008年已经启动的“大部制”改革,有利于合理配置和运用决策权,有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政府组织结构和权力运行机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这对军民体制融合不无借鉴意义。二是建立全方位军民融合的规划计划制度。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划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将军事斗争准备需求和战场建设融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将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融入国家信息化建设体系,以实现军民融合发展的整体推进。只有打破封闭,消除垄断,按照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要求,科学整合军民两大产业,才能使生产要素在产业间自由有序流动,才能形成健康发展的产业体系,才能建立起分层次的全国大协作体系。三是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法规制度。目前,军民融合制度变迁在主体和诱因上主要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如果没有微观主体的自发参与,制度创新的动力将明显不足。因此,军民融合最终需要逐渐实现由强制性变迁向诱致性变迁的模式转换。在这一过程中,要抓紧制定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风险控制体系,规避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等。在制定行业规划、行业政策、行业标准、行业法规时,既要考虑军,也要考虑民,充分整合军民产业,推动军民一体化发展,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实施特别是体制的融合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机制健全是军民融合的重点。一是建立军民统一的社会服务保障机制。要推进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就要充分利用市场资源,把能够由社会承办的事情交给社会,把一些担负非军事职能的保障机构交给地方,把担负军事职能的保障机构真正搞精干,撤并一 些后勤保障机构,精简后勤保障冗员,节约大量后勤服务保障经费,提高保障效益。二是建立和完善军地人才共享机制。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是靠高素质的军事人才来推进并实现的。没有人才的互通互用,互培互训,军民融合式发展就会失去活力。因此,要进一步加大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力度,把军事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依托国家教育的大系统,借助国民教育优势和地方科技优势,把军队人才培养与国民教育结合起来,实现人才培养上的融合,切实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实现人才的共享共用。三是健全技术双向转移机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两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许多军品研制生产中的先进基础技术已越来越依赖于民用技术的支撑。把国防科技基础根植于国家科技基础之中,把武器装备的发展立足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两个支撑点上,充分利用民用工业发展的快节奏和市

物联网在军队后勤保障中大有可为

物联网在军队后勤保障中大有可为 物联网被广泛认为是军事领域“一座未探明储量的金矿”。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抓住发展机会,正大力发展军队后勤物联网建设,取得了较高的后勤保障效益。 那么,物联网有哪些特点,如何应用于军事后勤并取得倍增的效果,我国军队如何从中得到启示用于建设自己的后勤物联网体系?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代表了下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方向,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发展的技术驱动力,引发了一场划时代的军事技术革命和作战方式变革,使军队后勤建设和保障方式发生新的重大变化。 物联网在军队后勤保障中大有可为 物联网是互联网从人向物的延伸。通俗地讲,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1999年,物联网的概念就已被提出。目前,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纷纷推出相关战略与行动计划,抢占物联网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NIC)发表的“2025年对美国利益潜在影响的关键技术”报告中,把物联网列为6种关键技术之一。 一是可以提升动态自适应性后勤保障能力物联网似乎是专为军队后勤“量身打造”的一项完美技术,可以有效避免后勤工作的盲目性。随着射频识别技术、二维条码技术和智能传感技术的突破,物联网能够为自动获取在储、在运、在用物资信息提供方便灵活的解决方案。在各种军事行动全过程中,实现准确的地点、准确的时间向作战部队提供数量适当的装备与补给,避免多余的物资涌向作战地域,造成不必要的混乱、麻烦和浪费。同时,它能根据战场环境变化,预见性地做出决策,自主地协调、控制、组织和实施后勤行动,实现自适应性的后勤保障能力。在实现军事后勤更加精确的同时,也实现了军事装备的智能化,通过大量的传感器,武器装备可实时获得战场态势、敌方威胁等战场信息,从而及时做出反应,提高战场生存能力;通过内嵌的诊断传感芯片,使操作员和维修点及时获知装备各部件的完好情况,战场维修更加精确。 二是可以加强对作战物资的精确掌控物联网采用的电子标签技术最早应用于军事。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时候,美国军队向交战区域运送了大约40000个集装箱的多种装备。可是由于标志不清,很多装备丢失无从查找,消耗了巨大的战争资源,至少多花了几十亿美元的支出。12年之后,第二次海湾战争爆发。这一次,美国军队给每个运往海湾的集装箱上加装了高科技的射频卫星芯片,在重要的物资运输路口和存储区域安放了读写器,实现了对人员、装备、物资的全程跟踪,使物资供应和管理具有相当高的透明度,大大提高了军事物流保障的有效性,最终节省数十亿美元。随着射频识别标签技术的成熟、成本的降低,物联网完全可应用于单件武器上,这将更加严格地控制武器库,而且有助于寻找在战场上丢失的威胁性极大的武器。 三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补给线的安全性基于物联网的后勤体系,具有网络化、非线性的结构特征,具备很强的抗干扰和抗攻击能力,不仅可以确切掌握物资从工厂运送到前方散兵坑的全过程,而且还可以提供危险警报、给途中的车辆布置任务以及优化运输路线等。特别是可以把后勤保障行动与整个数字化战场环境融为一体,实现后勤保障与作战行动一体化,使后勤指挥官随时、甚至提前做出决策,极大地增强后勤行动的灵活性和危机控制能力,全面保障后勤运输安全。 后勤物联网建设庞大复杂 军队后勤物联网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必须实施强有力的集中统一领导,搞好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同时,标准统一是后勤物联网建设的制度保障。没有标准就没有依据,就没有兼容,就不可能实现人与物的“实时对话”,以及物与物的“动态交流”。标准规范主要包括后勤物联网建设需要的软件和硬件的技术标准规范。

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重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e12164920.html, 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重要性 作者:姜阔王晓昱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8年第07期 摘要: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是新阶段我军装备保障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介绍了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特征,提出了加强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建设发展应重点把握的4个问题。 关键词:军民融合;装备保障;内涵 【中图分类号】E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8)07-0277-01 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质量效益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军新世纪新阶段装备保障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强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理论研究,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建设深入发展,对于促进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一、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基本概念 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是装备保障建设贯彻军民一体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根据军民融合的基本内涵,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应当具备3个基本条件,即保障资源、军民共建;为军服务、军民共责;建设效益、军民共享,因此,这是一种全新的装备保障模式,在装备保障建设、装备保障资源运用、装备保障组织与实施等方面,应打破军队唱独角戏的格局,做到统筹规划,整体建设,从而实现一体化发展,实现快速动员和能力聚合,大大增强为军队提供装备保障的潜力,同时拉动国民经济发展,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二、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本质特征 1.军事牵引,为军服务。为军队提供装备保障是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基本目标,应以军事需求为牵引,以为部队服务为宗旨,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装备保障资源为军队服务,弥补军队保障能力的不足,推进装备保障能力的不断提升。 2.骨干在军,主体在民。军队保障力量的骨干作用是由装备保障的军事性特点决定的,军队保障力量的骨干必须适应战场环境,组织战场装备保障。军工企业和担负军品生产任务的民用企业,具有较强的装备保障潜力,通过动员可形成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保障力量的主体,与军队保障力量有机结合遂行保障任务。

军民融合式发展调研报告

最新军民融合式发展调研报告(精选) 下面是为您准备的最新军民融合式发展调研报告(精选),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噢 ! 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后续精彩不断,敬请关注 ! 按照局党组总体部署,为深入推进军粮供应战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前不久,国家粮食局军粮办调研组深入河北省,就军粮供应军民融合式发展问题进行调研。调研针对军民融合式后勤综合保障建设、主副食区域化集约保障、军供粮油进学校、进社区等内容,召开 4 次座谈会,并实地到鹿泉、石家庄、承德等地军粮店,唐山军粮主食生产车间和社区销售亭,石家庄军民融合肉蛋菜奶低温储藏库和家家惠主食生产车间,听取军粮管理部门、军粮企业和社区百姓群众的意见建议,收集了大量基础资料,形成丰富调研成果。 一、军民融合式发展情况河北省拱卫京畿,环绕京津,战略地位特殊,政治责任重大,军粮供应应急保障任务繁重,粮食部门坚持先前方、后后方、先军队、后地方的供应原则,在积极做好军粮供应工作的前提下,坚持平战结合、军民兼容、主副并进、粮食并举的发展战略,以改革创新精神,依托军粮 供应网络,紧贴部队及社会需求,围绕政府中心 工作,结合放心粮油等民生工程,把军粮供应工作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大局,积极为部队、为社会服务,构建军民兼容、应急

应战的河北军粮综合保障体系。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河北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9 天的热食需求,省政府主要领导对此作出重要批示,高度评价粮食干部职工的精神品质,省粮食局军粮中心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通报表彰。 (一)军民融合式发展创新力度大 xx 年以来,河北省对军粮供应军民融合式后勤综合保障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方向,打造河北军粮品牌,明确为部队服务、为群众服务、为大局服务的宗旨,突出应急保障、食品安全两大工作着力点,实现由单纯的部队政策性供应向军民兼容的市场化、品牌化、产业化供应转变 ; 由单纯的米面供应向主食、副食、调味品综合性供应转变 ; 由单纯的日常供应向应急应战、食品安全、以兵为本、军民融合转变,推进队伍、质量、基地、品种、网点、信息平台和市场七大建设,实现观念创新、职能创新、形象创新的目标,从而体现并探索新时期粮食部门的特色职能和形象。 2012 年以来,承德军粮进学校、唐山军粮进社区的做法,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探索了多元化的形式。去年 9 月,省军区领导到省粮食局视察时,对河北军粮军民融合式后勤综合保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要求继续推进,全力抓好。 (二)军粮供应应急保障水平高河北省积极探索和实践军民融合式后勤保障模式,依托现有军供企业,完善应急保障体

新形势下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机制探究

新形势下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机制探究 发表时间:2019-12-24T09:36:19.210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第22期作者:张贞记 [导读] 论述了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形势及总体要求 摘要:论述了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形势及总体要求。探讨了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需求及特点。研究了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机制。 关键词: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 0 引言 当前,我国武器装备建设与发展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大量高新技术装备批量、集中入役,装备技术密集、系统复杂,而装备军民融合保障还处于探索实践的初级阶段,维修保障理念与保障模式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国家层面加强统筹协调,发挥军事需求主导作用,更好地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为提升武器装备维修保障能力和保障效益,必须按照习总书记和中央军事委员会提出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指导方针,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从武器装备特点和保障需求出发,着眼不断提高装备实战化水平和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军地双方资源优势,统筹好军队和地方装备维修保障规划计划、资源配置和力量运用,探索适应各军兵种装备保障特点的保障模式与合作机制,形成军民深入融合装备保障体系,促进装备综合保障健康持续发展。 1 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形势及总体要求 军民融合装备保障能力是指装备保障主体规划、开发、配置、运用军地装备保障资源完成装备保障任务的能力。中央军委、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一直大力推进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体系建设工作,要求将承制单位保障实力与部队保障力量有机融合,不断提高我军装备维修保障能力和效益,形成贯穿全寿命周期的装备保障体系和军民一体化维修保障长效机制。 2009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建设工作的意见》并强调指出:“要积极构建军民一体的装备保障体系,增强部队装备保障能力,逐步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装备维修保障体系。”2010年10月,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军民融合式发展,要求充分利用军地装备维修保障资源,不断提高我军装备维修保障能力和保障效益。2010年11月,全军武器装备“两成两力”建设工作会将装备保障能力提升至与战斗力同等重要的水平。201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部分明确指出,要“坚持国家主导、制度创新、市场运作、军民兼容原则”。2015年3月,习总书记提出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军民融合深入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按照党和国家关于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必须加强军地协同,紧密围绕军事需求,构建与武器装备特点相适应的综合保障体系,建立快速响应、整体联动的保障服务机制,形成高效通畅、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支撑部队保障条件建设和实战能力提升,实现工业部门装备保障力量与部队保障力量的有机融合,形成军地一体、平战结合、贯穿全寿命周期的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机制。 2 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需求及特点 武器装备保障工作主要包括装备延寿整修及改制、装备巡检巡修、装备返厂维修、专项任务保障、用户培训、退役处理等方面。近年来,随着各型号武器装备陆续批量交付部队使用,部队实战化训练检验成为常态,装备保障任务量日趋增多,新一代武器装备的技术特点决定了设备集成度高、技术复杂,对保障资源和保障人员队伍的要求越来越高,军方用户对保障质量、响应及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 2.1 保障需求的特殊性 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的根本牵引力是军事需求。新一代武器装备担负着支撑部队形成战斗能力和保障能力的重要使命,开展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工作,既要遵循市场规律,又必须要把确保武器装备战备的有效性放在首位。面对复杂的技术装备和产品,使用部队在装备使用、维修保障等方面能力处在逐步提升的阶段,更多依靠工业部门来处理突发故障和异常情况,对于阅兵、作战检验等重大军事活动,还需要进行人员伴随保障及突击保障,如何在装备保障工作中实现快速诊断、快速定位、快速处理、快速恢复状态,确保部队正常执行任务,对装备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保障技术的稠密性 新一代武器装备日趋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性能越来越先进、结构越来越复杂、专业程度越来越高,对维修保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新型武器装备保障需求,传统的维修保障技术已难以满足未来装备保障工作的需求,需要开展装备检测与监控、装备故障诊断与健康诊断、远程维修支援、仿真训练系统、交互式电子手册等技术研究工作。在维修保障技术发展方面,需要更多发挥军方需求牵引和工业部门技术推动作用,采用多种维修保障技术和手段,协同完成维修保障任务。 2.3 保障资源的统筹性 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的主体来自军队维修机构、军方企业化维修工厂、军工集团及其他企业。各方保障能力、保障资源都有各自特点,只有密切配合、高度协同,充分发挥军地技术、资源优势,才能圆满完成装备维修保障任务。军民融合保障的最终目标是保障效能的最大化,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围绕保障资源、保障力量、保障技术、保障信息等,统筹各方资源,促进深度融合,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装备保障效益。 2.4 保障信息的散布性 目前,在役武器装备的使用、储存、保障信息,由军方管理机关、装备部队以及工业部门装备承研承制机构等多个单位掌握,但各方面信息的有机交联和综合应用还不够,特别是工业部门对装备信息的获取渠道还限于各类售后服务任务及走访交流活动,比较单一且滞

军民融合的例子

集团三大民航综合服务平台 1、广东省军民融合发展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省军民融合中心):省级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 2、广东省智能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省智能制造研究院):“平民参军”一站式服务平台; 广东智能制造研究院主要成果如下: (1)当选“省民政一体化协会”理事单位:当选为“广东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2)“平民参军”成功案例 ①与中国军方和佛山中英合作的“Pad管理柜”项目; ②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陈新彤合作在佛山“单兵作战平板电脑”项目,并已在军队中应用。

(3)与军事、军贸、军工等领域达成战略合作。与军工装备(物流)采购部、保利科技等12大军工集团达成战略合作。 三个。广东东风雨润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雨润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军民投融资平台。 东风雨润投资控制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模式。 联合保利国防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双峰股权投资公司,设立“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资本金5亿元,目标规模100亿元; 该基金主要投资于广东乃至全国军民融合的重点领域,通过市场化运作为民营企业发展拓展投融资渠道。 三个。军民融合的好处 (一)财政支持:政府相关财政补贴、科研经费支持; 2减免税:享受国家减免税等各项优惠政策; 三个。暴利:军品利润普遍高于民品,可以获得巨额利润;

4技术进步:严格的质量要求可以带动企业的技术进步。 5管理优化:建立军人资格证书制度,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6给公司贴上无形的质量标签,提升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4商务合作内容 1、军队资格证书:军队资格证书(国家军用标准证书、军用安全证书、生产许可证、目录证书)的咨询、指导和培训; 2.“军民“订单对接”:引导企业参与军事装备采购、后勤保障和国际军事贸易,接受军事订单; (3)“军民”技术对接:将12个军工集团和科研院所解密的现有技术或知识产权转让给民营企业使用; 4民航综合投融资:为企业发展提供投融资服务(债权融资、股权投资、风险投资、证券投资)。 5规划合作路径

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重要性

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重要性 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是新阶段我军装备保障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介绍了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特征,提出了加强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建设发展应重点把握的4个问题。 标签:军民融合;装备保障;内涵 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质量效益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军新世纪新阶段装备保障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强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理论研究,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建设深入发展,对于促进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一、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基本概念 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是装备保障建设贯彻军民一体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根据军民融合的基本内涵,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应当具备3个基本条件,即保障资源、军民共建;为军服务、军民共责;建设效益、军民共享,因此,这是一种全新的装备保障模式,在装备保障建设、装备保障资源运用、装备保障组织与实施等方面,应打破军队唱独角戏的格局,做到统筹规划,整体建设,从而实现一体化发展,实现快速动员和能力聚合,大大增强为军队提供装备保障的潜力,同时拉动国民经济发展,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二、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本质特征 1.军事牵引,为军服务。为军队提供装备保障是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基本目标,应以军事需求为牵引,以为部队服务为宗旨,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装备保障资源为军队服务,弥补军队保障能力的不足,推进装备保障能力的不断提升。 2.骨干在军,主体在民。军队保障力量的骨干作用是由装备保障的军事性特点决定的,军队保障力量的骨干必须适应战场环境,组织战场装备保障。军工企业和担负军品生产任务的民用企业,具有较强的装备保障潜力,通过动员可形成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保障力量的主体,与军队保障力量有机结合遂行保障任务。 3.资源共用,效益共生。各类装备保障资源在强调军用的同时,非核心资源均应当军地共用,双向服务,提高建设效益。平时应将绝大多数资源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在战时、急时,通过装备动员途径动用社会资源遂行军队保障任务,提高资源使用效益,真正做到平战结合。 三、加强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建设应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 加强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建设,构建军民一体化装备保障体系,必须善于借

调研报告:加快推进县域军民融合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加快推进县域军民融合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XX县高度重视军民产业融合发展,在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融合实践和政策保障等方面积极进行探索,成效明显。但在实践中,县域军民融合还存在着不少瓶颈与问题,需要决策层关注重视。 一、县域军民融合发展的主要瓶颈 从XX县看,我省县域军民产业融合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为: 1、产业的系统性不够强。一是缺乏产业整体规划。县层面上对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导向、企业补贴政策、工业平台区划、军民融合行业标准等缺乏高起点的产业发展规划。二是产业链不完整。民参军企业分布零星,产业链不完整,明显增加了生产成本。三是军民融合与招商选资紧密度不高。目前招商引资与军民融合之间的紧密度还不够高,军融与招商各自为政,优势不能有效互补。

2、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大。从XX县来看,目前在政策扶持上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军工四证”补贴灵活性不足。现阶段,地方上出台的政策是“军工四证”办齐后实施一次性补助,虽然政策力度不小,但企业感到资金压力较大,因为“军工四证”办下来不仅需要200万左右费用,而且耗时长。二是对新产品研发补贴力度不够。对新立项项目、新研发产品缺乏相应的扶持。 3、平台拓展基础不够宽。军民融合需要有一定平台进行支撑,没有平台就没有纽带。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军地合作缺乏有效机制。各个军代局、军代室、驻地部队有信息、有资源、有政策,全县层面上缺乏有效挖掘,沟通渠道比较有限。二是各类展会缺乏有效组织。全县层面上缺乏针对参加军民融合展会的有效组织和管理,并且对参会企业申报费、展会费等没有相应的补贴政策。三是内外联动互动不够。一些资深军工专家有信息、有项目,但“请进来”的力度不大,同时,“走出去”的深度也不够,平台利用有限。 4、人才引进政策力度弱。军民融合需要懂行的企业家,还需要相关的高尖精人才。从调研掌握的情况来看,县级层面对高精尖人才的专项扶持制度不够完善,存在

基于军民融合下防化装备保障模式探索分析

基于军民融合下防化装备保障模式探索分析 发表时间:2019-02-28T15:13:25.60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作者:王军 [导读] 摘要: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防化装备使命任务的不断调整对装备保障工作造成了较大挑战,当前开始逐步创新军民融合装备保障发展道路。 身份证37098219880411XXXX 河北省张家口市 075400 摘要: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防化装备使命任务的不断调整对装备保障工作造成了较大挑战,当前开始逐步创新军民融合装备保障发展道路。本文对军民融合下的防化装备保障的不同模式进行分析,分别有战时保障模式、平时保障模式、承制合同企业保障模式等,对各个模式下地方保障模式的有效引入进行重点分析,现阶段通过强化军队改革,能够更好地推动军民融合保障进程全面推进。 关键词:军民融合;防化装备;保障模式 在国内外多变的发展形势影响下,我国防化部队各项军事任务日益增多,各类防化装备应用数量以及应用次数在不断扩大,防化装备整体结构以及应用性能集成化程度在不断提升,对各项装备保障任务造成了较大影响。所以当前需要对我国防化装备保障发展实情进行分析,引入更多地方保障力量,加快军民融合保障发展工作全面推进。建立统筹计划、对资源进行整合配置、完善建设布局。 一、军民融合下防化装备保障模式概述 当前针对防化装备军民融合保障模式尚未进行有效规定,但是主要是将军队装备保障全面融入到社会发展环境中,更加重视市场化发展运作方式,对地方性资源与现有军队保障资源进行有效融合。防化装备军民融合保障就是在进一步深化装备保障体制全面改革基础上,以军队保障效益与防化装备保障能力发展建设为核心,兼顾各项效益,强化法制建设,遵循互利互惠基本原则,对军队和地方多种力量进行分析,有效完成防化装备多项保障任务[1]。 二、基于军民融合下防化装备保障模式探析 (一)组织结构 军民融合保障机构在实际布设过程中需要全面遵循科学合理性原则,在原有的保障机构基础上,要对装备保障基本要求进行分析,对各类保障性资源进行整合,然后从地方与军队相关部门组建军民融合保障机构,主要是对防化装备保障进行全面指导,编订相应规划,全面拟定各项法律法规,对军队以及地方保障性机构需要承担的任务比例进行划分,能够组建成军地双方保障队伍。军队各层防化修理部门需要增设军民融合保障部门,组织协调下级单位防化装备各项保障性工作开展,基本组织机构如图所示[2]。 (图1 防化装备军民融合保障组织机构) (二)平时保障模式 在军民融合背景下的平时保障模式主要是将军队内部需求与市场化供给进行相互统一,对市场经济基本发展规模进行分析,分析市场发展规则以及竞争要求,服从市场经济价值规律,调节现代保障模式与传统保障思维定式价值取向中的矛盾,平时保障模式中,利益关系能够进行转换,军队发展建设与地方性经济建设能够协调发展,属于约束能力较强的装备保障模式。现阶段我国防化装备维修保障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在信息化维护保障以及数字化巡检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但是法治化程度受到较大影响,存在较多人为干涉问题,有较多地方性维护费用较高,相关人员工作滞后性限制了军民融合深层次发展[3]。 在平时保障模式背景下,防滑装备军民融合保障机构需要对自身发展职责进行分析,然后对地方性建设力量进行维护,建立保障力量能力评价体系,完成任务分配以及合同签订相关职责。在明确各级工作职责基础上,军民融合保障机构需要对各项保障力量进行整合,促使军民融合保障机制能够稳定运行。全面实施流程主要是以发展地方性保障效率为基本目标,在分析管理机构以及管理职责基础上,要促使各个运行环节衔接过程紧密性更高,能够有效满足装备保障动态发展能力[4]。 (三)战时装备保障模式 当前为了能够全面适应多样化站场保障要求,能够将战时保障分为不同种类。首先是将地方性保障力量紧随部队更进,能够及时提供保障。其次是垂直型保障,通过不同运输设备敌前敌后站立保障基地,能够为部分提供保障。第三是选取二级维修保障机制,通过基地保障机构进行配送保障,最后是远程投送保障,通过勤务保障系统向部队调配物资。通过各类保障技术措施有效应用,能够促使区域保障、远程保障、伴随保障等相互结合,能充分调动保障性资源,随时适应各类作战行动基本要求。在合理应用地方性保障力量基础上,要拟定防化装备保障力量应用计划,这样能够适应不同时刻作战要求,结合现代化战场实际发展态势以及装备保障基本要求,在最短时间内使得保障性抵达相应区域执行各项任,要逐步优化建立地方保障任务执行平台以及各项军事行动装备保障需求评价机制。

军民融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版

军民融合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咨国联|出品

目录 第一章总论 (9) 1.1项目概要 (9) 1.1.1项目名称 (9) 1.1.2项目建设单位 (9) 1.1.3项目建设性质 (9) 1.1.4项目建设地点 (9) 1.1.5项目负责人 (9) 1.1.6项目投资规模 (10) 1.1.7项目建设规模 (10) 1.1.8项目资金来源 (12) 1.1.9项目建设期限 (12) 1.2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12) 1.3编制依据 (12) 1.4编制原则 (13) 1.5研究范围 (14) 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4) 1.7综合评价 (16)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17) 2.1项目提出背景 (17) 2.2本次建设项目发起缘由 (19) 2.3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19) 2.3.1促进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0) 2.3.2加快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20) 2.3.3满足我国的工业发展需求的需要 (21) 2.3.4符合现行产业政策及清洁生产要求 (21) 2.3.5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有助于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的需要 (21) 2.3.6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22) 2.3.7促进项目建设地经济发展进程的的需要 (22) 2.4项目可行性分析 (23) 2.4.1政策可行性 (23) 2.4.2市场可行性 (23) 2.4.3技术可行性 (23) 2.4.4管理可行性 (24) 2.4.5财务可行性 (24) 2.5军民融合项目发展概况 (24) 2.5.1已进行的调查研究项目及其成果 (25) 2.5.2试验试制工作情况 (25) 2.5.3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25)

推进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军民融合式发展

推进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军民融合式发展 廖志安《人民日报》(2011年07月26日07 版)推进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战线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实现富国强军相统一战略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和促进国防科技、武器装备建设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抓住重点、科学筹划、整体推进。坚持以市场配置为基础,推进工业基础融合。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却相对滞后。深入推进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同民用科技工业基础相融合。应着力完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采购竞争机制,推动国防科技工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培育合格的市场竞争主体,在保持国有资本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着力建立和完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使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植根于国家整体工业基础之中。坚持以核心能力为牵引,推进战略规划融合。推进战略规划融合,促进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军民双向融合和共建共用,有利于合理确定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布局、减少浪费,有利于实现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同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相一致。鉴于国防资产的专用性和国家安全的特殊性,深入推进战略规划 2 融合,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以提升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核心能力为牵引,分类分层次推进。国家战略武器等核心装备必须保持相对独立和分离;对于电子装备、通用装备等军民两用项目,努力做到能利用民用技术成果的就不单独研制,能军选民用的就直接市场采购,能由装备承制单位承修的就不另行建设维修线。坚持以互动发展为途径,推进军民技术融合。推进军民技术融合,就是要加快军民技术互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和对武器装备发展的推动作用。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积极推动军用技术向民用转移,初步形成了军民技术良性互动格局。继续推进军民技术融合,必须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实现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制造到技术化产品采购的有机结合;统筹部署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技项目,充分发挥民用科技部门的优势,增强基础研究成果军民共享力度;充分发挥国防科技工业的高技术优势,加强对民用核能、民用航天、民用飞机等军民结合型产业发展的技术投入,夯实融合发展的技术基础;积极改进国防知识产权管理,加快军工技术转民用速度。坚持以兼容开放为核心,推进军民标准融合。某些军用标准与民用标准不够协调,给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领域吸纳民用高技术设置了不必要的“门槛”。这就要求尽快建立既有利于公平竞争又有利于提升国家整体科技水平、既有利于开放兼容和有机衔接又有利于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互补的标准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战线明确了军民标准化双向转移的总体思路,在军民标准融合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深入推进军民标准融合发展,必须科学界定军用标准的范围,废止繁琐、过时的军用 3 标准,推动对民用标准的使用;充分发挥军用标准在高新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将先进适用的军用标准转化为民用标准,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坚持以社会资源为依托,推进人才训用融合。伴随新军事变革的深入推进和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作战方式的确立,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人才培养使用的传统形态和模式发生重大转变。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战线经过多年探索,人才训用模式已由单一的直接接收发展成为多渠道并举、多层次发展的格局。进一步推进人才训用融合,必须把装备科研人才的培养使用作为推动军民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完善体制机制为抓手,依托国民教育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科研人才;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为用人理念,切实整合军地、军民优秀人才和智力资源,努力实现培养方式和育人模式的优化。

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

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咨国联出品

目录 第一章总论 (9) 1.1项目概要 (9) 1.1.1项目名称 (9) 1.1.2项目建设单位 (9) 1.1.3项目建设性质 (9) 1.1.4项目建设地点 (9) 1.1.5项目负责人 (9) 1.1.6项目投资规模 (10) 1.1.7项目建设规模 (10) 1.1.8项目资金来源 (12) 1.1.9项目建设期限 (12) 1.2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12) 1.3编制依据 (12) 1.4编制原则 (13) 1.5研究范围 (14) 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4) 1.7综合评价 (16)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18) 2.1项目提出背景 (18) 2.2本次建设项目发起缘由 (20) 2.3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20) 2.3.1促进我国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1) 2.3.2加快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21) 2.3.3满足我国的工业发展需求的需要 (22) 2.3.4符合现行产业政策及清洁生产要求 (22) 2.3.5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有助于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的需要 (22) 2.3.6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23) 2.3.7促进项目建设地经济发展进程的的需要 (23) 2.4项目可行性分析 (24) 2.4.1政策可行性 (24) 2.4.2市场可行性 (24) 2.4.3技术可行性 (24) 2.4.4管理可行性 (25) 2.4.5财务可行性 (25) 2.5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项目发展概况 (25) 2.5.1已进行的调查研究项目及其成果 (26) 2.5.2试验试制工作情况 (26) 2.5.3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26)

军民融合式发展调研报告

最新军民融合式发展调研报告(精选) 下面是为您准备的最新军民融合式发展调研报告(精选),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噢!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后续 精彩不断,敬请关注! 按照局党组总体部署,为深入推进军粮供应战线党 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前不久,国家粮食 局军粮办调研组深入河北省,就军粮供应军民融合式发 展问题进行调研。调研针对军民融合式后勤综合保障建设、主副食区域化集约保障、军供粮油进学校、进社区 等内容,召开4次座谈会,并实地到鹿泉、石家庄、承 德等地军粮店,唐山军粮主食生产车间和社区销售亭, 石家庄军民融合肉蛋菜奶低温储藏库和家家惠主食生产 车间,听取军粮管理部门、军粮企业和社区百姓群众的 意见建议,收集了大量基础资料,形成丰富调研成果。 一、军民融合式发展情况 河北省拱卫京畿,环绕京津,战略地位特殊,政治 责任重大,军粮供应应急保障任务繁重,粮食部门坚持 先前方、后后方、先军队、后地方的供应原则,在积极 做好军粮供应工作的前提下,坚持平战结合、军民兼容、主副并进、粮食并举的发展战略,以改革创新精神,依 托军粮供应网络,紧贴部队及社会需求,围绕政府中心

工作,结合放心粮油等民生工程,把军粮供应工作融入 地方经济发展大局,积极为部队、为社会服务,构建军 民兼容、应急应战的河北军粮综合保障体系。经过几年 的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河北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 展路子,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9天的热食需求,省政府主要领导对此作出重要批示,高度评价粮食干部职工的精神品质,省粮食局军粮 中心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通报表彰。 (一)军民融合式发展创新力度大 xx年以来,河北省对军粮供应军民融合式后勤综合 保障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方向,打造河北军粮品牌,明确为部队服务、为群众服务、为 大局服务的宗旨,突出应急保障、食品安全两大工作着 力点,实现由单纯的部队政策性供应向军民兼容的市场化、品牌化、产业化供应转变;由单纯的米面供应向主食、副食、调味品综合性供应转变;由单纯的日常供应向应急应战、食品安全、以兵为本、军民融合转变,推进队伍、质量、基地、品种、网点、信息平台和市场七大建设, 实现观念创新、职能创新、形象创新的目标,从而体现 并探索新时期粮食部门的特色职能和形象。2012年以来,承德军粮进学校、唐山军粮进社区的做法,为军民融合 式发展探索了多元化的形式。去年9月,省军区领导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