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课程纲要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程纲要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程纲要

小学数学课程纲要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六年级上册

登封市宣化镇中心小学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位置》单元

学校名称: 登封市宣化镇中心小学

教学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位置》单元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设计教师:小学数学组

授课时间:4课时

适用年级:六年级

设计日期:2011年9月

课程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

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内容标准:

1.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

确定位置。

2.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

教学安排:【课时1】确定位置的方法

【课时2】正确运用确定位置的方法解决有关问题

【课时3】单元复习

【课时4】单元测试

实施建议:

一、课程资源

1、教材:对教材进行解读和二度开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速或增减。

2、练习:要深入了解课后习题的用途,可依据课后习题的设计目的进行变式、挖掘或

创新性设计。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制作实用的教具、学具,以提高学习效率。

4、期刊或网络资源的学习。

二、实施手段

编制导学案,并基于课程标准组织教学。

三、教、学方法

1、课前调研进行诊断性评价。新授课设计课前调研,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了解学

生的认知基础;或认真抽批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结果,进行诊断性评价,从而增强教学设计及其实施的针对性和预见性。

2、用问题驱动教学。对探究性学习内容,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问题链,学生

生成、探究、交流问题。

3、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和兵教兵互助合作形式完成探究活动。

4.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5.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6、讲授与训练。精讲主要知识,精练主要内容,并认真批改,掌握学情,调整教学。

四、教学反馈:

1、课堂反馈:主要通过观察、问答、交流、操作、练习等途径来实现。

2、课后反馈:主要通过作业、课后调查和访谈等途径反馈。

五、整理复习。以核心概念、公式推理过程为核心,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以典型例题为载体,提高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评价

一、学习过程中的及时评价。

(一)课堂学习状态:(当堂及时评定和阶段性形成性评定相结合)

主要观察学生课堂上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等。既可及时点评引导,也可定期给予分项的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等级评价,还可以给予星级评定,也可让学生之间互评,不拘一格,变换形式,以激励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二)导学案完成情况。可将自研阶段、展示阶段、天天过关三部分分开实施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并定期总结交流,以便互相交流学习和激励。

(三)作业情况。按(1)是否上交;(2)是否独立完成;(3)是否及时纠错。一般性作业可采用等级制、有创新性的作业可采用评语(即最有代表性的事实,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等不同的形式进行及时性评价。

二、单元终结性评价。

1、单元结束可进行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或教师评价(定性评价),依据情况任选其一。

2、单元测试。卷面测试,统一命题,评定等级,也可依据情况进行定量评价。

3、成长档案的整理。采用等级评价制,单元结束进行一次评定、学习、交流,保证整理效果。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单元

学校名称: 登封市宣化镇中心小学

教学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单元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设计教师:小学数学组

授课时间:11课时

适用年级:六年级

设计日期:2011年9月

课程目标: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乘法计算。

2. 理解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会应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

些简便计算。

3.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4.会运用分数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内容标准:1、经历探索分数乘法及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

2、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安排:【课时1】分数乘整数

【课时2】分数乘分数

【课时3】练习课

【课时4】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算法

【课时5】练习课

【课时6】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课时7】练习课

【课时8】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课时9】练习课

【课时10】倒数的认识

【课时11】整理和复习

【课时12】单元测试

实施建议:

一、课程资源

1、教材:对教材进行解读和二度开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速或增减。

2、练习:要深入了解课后习题的用途,可依据课后习题的设计目的进行变式、挖掘或

创新性设计。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制作实用的教具、学具,以提高学习效率。

4、期刊或网络资源的学习。

二、实施手段

编制导学案,并基于课程标准组织教学。

三、教、学方法

1、课前调研进行诊断性评价。新授课设计课前调研,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了解学

生的认知基础;或认真抽批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结果,进行诊断性评价,从而增强

教学设计及其实施的针对性和预见性。

2、用问题驱动教学。对探究性学习内容,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问题链,学生

生成、探究、交流问题。

3、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和兵教兵互助合作形式完成探究活动。

4、数学思想渗透。要引导学生合理运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转化思想研究问题。

5、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等多种方式,了解圆的基本特征,

探讨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6、讲授与训练。精讲主要知识,精练主要内容,并认真批改,掌握学情,调整教学。

四、教学反馈:

1、课堂反馈:主要通过观察、问答、交流、操作、练习等途径来实现。

2、课后反馈:主要通过作业、课后调查和访谈等途径反馈。

五、整理复习。以核心概念、公式推理过程为核心,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以典型例题为载体,提高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评价

一、学习过程中的及时评价。

(一)课堂学习状态:(当堂及时评定和阶段性形成性评定相结合)

主要观察学生课堂上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等。既可及时点评引导,也可定期给予分项的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等级评价,还可以给予星级评定,也可让学生之间互评,不拘一格,变换形式,以激励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二)导学案完成情况。可将自研阶段、展示阶段、天天过关三部分分开实施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并定期总结交流,以便互相交流学习和激励。

(三)作业情况。按(1)是否上交;(2)是否独立完成;(3)是否及时纠错。一般性作业可采用等级制、有创新性的作业可采用评语(即最有代表性的事实,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等不同的形式进行及时性评价。

二、单元终结性评价。

1、单元结束可进行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或教师评价(定性评价),依据情况任选其一。

2、单元测试。卷面测试,统一命题,评定等级,也可依据情况进行定量评价。

3、成长档案的整理。采用等级评价制,单元结束进行一次评定、学习、交流,保证整理效果。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单元

学校名称: 登封市宣化镇中心小学

教学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单元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设计教师:小学数学组

授课时间:9课时

适用年级:六年级

设计日期:2011年9月

课程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2. 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 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4. 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内容标准:1、经历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应用分数相关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安排:【课时1】分数除以整数

【课时2】一个数除以分数

【课时3】练习课

【课时4】混合运算

【课时5】练习课

【课时6】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课时7】练习课

【课时8】稍复杂的除法应用题

【课时9】比的应用

【课时10】比的基本性质

【课时11】比的应用

【课时12】练习课

【课时13】整理和复习

【课时14】单元测试

实施建议:

一、课程资源

1、教材:对教材进行解读和二度开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速或增减。

2、练习:要深入了解课后习题的用途,可依据课后习题的设计目的进行变式、挖掘或

创新性设计。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制作实用的教具、学具,以提高学习效率。

4、期刊或网络资源的学习。

二、实施手段

编制导学案,并基于课程标准组织教学。

三、教、学方法

1、课前调研进行诊断性评价。新授课设计课前调研,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了解学

生的认知基础;或认真抽批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结果,进行诊断性评价,从而增强教学设计及其实施的针对性和预见性。

2、用问题驱动教学。对探究性学习内容,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问题链,学生

生成、探究、交流问题。

3、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和兵教兵互助合作形式完成探究活动。

4、数学思想渗透。要引导学生合理运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转化思想研究问题。

5、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等多种方式,了解圆的基本特征,

探讨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6、讲授与训练。精讲主要知识,精练主要内容,并认真批改,掌握学情,调整教学。

四、教学反馈:

1、课堂反馈:主要通过观察、问答、交流、操作、练习等途径来实现。

2、课后反馈:主要通过作业、课后调查和访谈等途径反馈。

五、整理复习。以核心概念、公式推理过程为核心,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以典型例题为载体,提高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评价

一、学习过程中的及时评价。

(一)课堂学习状态:(当堂及时评定和阶段性形成性评定相结合)

主要观察学生课堂上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等。既可及时点评引导,也可定期给予分项的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等级评价,还可以给予星级评定,也可让学生之间互评,不拘一格,变换形式,以激励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二)导学案完成情况。可将自研阶段、展示阶段、天天过关三部分分开实施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并定期总结交流,以便互相交流学习和激励。

(三)作业情况。按(1)是否上交;(2)是否独立完成;(3)是否及时纠错。一般性作业可采用等级制、有创新性的作业可采用评语(即最有代表性的事实,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等不同的形式进行及时性评价。

二、单元终结性评价。

1、单元结束可进行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或教师评价(定性评价),依据情况任选其一。

2、单元测试。卷面测试,统一命题,评定等级,也可依据情况进行定量评价。

3、成长档案的整理。采用等级评价制,单元结束进行一次评定、学习、交流,保证整理效果。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单元

学校名称: 登封市宣化镇中心小学

教学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圆》单元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设计教师:小学数学组

授课时间:9课时

适用年级:六年级

设计日期:2011年8月

课程目标:1、经历探索圆的形状、大小、变换和运动的过程,了解圆的基本特征。

2、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的过程,初步认识研究

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3、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别人合作、

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并初步养成分析解决过程的意识。

4、能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体验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增加学

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内容标准: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会用圆规画圆。

2、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3、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教学安排:【课时1】认识圆的基本特征

【课时2】进一步认识圆是轴对称图形,设计图案

【课时3】探索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时4】利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稍变式的实际问题。

【课时5】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时6】利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稍变式的实际问题。

【课时7】单元复习

【课时8】综合实践:确定起跑线

【课时9】单元测试

实施建议:

一、课程资源

1、教材:对教材进行解读和二度开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速或增减。

2、练习:要深入了解课后习题的用途,可依据课后习题的设计目的进行变式、挖掘或

创新性设计。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制作实用的教具、学具,以提高学习效率。

4、期刊或网络资源的学习。

二、实施手段

编制导学案,并基于课程标准组织教学。

三、教、学方法

1、课前调研进行诊断性评价。新授课设计课前调研,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了解学

生的认知基础;或认真抽批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结果,进行诊断性评价,从而增强

教学设计及其实施的针对性和预见性。

2、用问题驱动教学。对探究性学习内容,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问题链,学生

生成、探究、交流问题。

3、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和兵教兵互助合作形式完成探究活动。

4、数学思想渗透。要引导学生合理运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转化思想研究问题。

5、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等多种方式,了解圆的基本特征,

探讨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6、讲授与训练。精讲主要知识,精练主要内容,并认真批改,掌握学情,调整教学。

四、教学反馈:

1、课堂反馈:主要通过观察、问答、交流、操作、练习等途径来实现。

2、课后反馈:主要通过作业、课后调查和访谈等途径反馈。

五、整理复习。以核心概念、公式推理过程为核心,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以典型例题为载体,提高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评价

一、学习过程中的及时评价。

(一)课堂学习状态:(当堂及时评定和阶段性形成性评定相结合)

主要观察学生课堂上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等。既可及时点评引导,也可定期给予分项的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等级评价,还可以给予星级评定,也可让学生之间互评,不拘一格,变换形式,以激励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二)导学案完成情况。可将自研阶段、展示阶段、天天过关三部分分开实施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并定期总结交流,以便互相交流学习和激励。

(三)作业情况。按(1)是否上交;(2)是否独立完成;(3)是否及时纠错。一般性作业可采用等级制、有创新性的作业可采用评语(即最有代表性的事实,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等不同的形式进行及时性评价。

二、单元终结性评价。

1、单元结束可进行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或教师评价(定性评价),依据情况任选其一。

2、单元测试。卷面测试,统一命题,评定等级,也可依据情况进行定量评价。

3、成长档案的整理。采用等级评价制,单元结束进行一次评定、学习、交流,保证整理效果。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单元

学校名称: 登封市宣化镇中心小学

教学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单元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设计教师:小学数学组

授课时间:11课时

适用年级:六年级

设计日期:2011年9月

课程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把分数化成百分数或把百分

数化成分数。

2、在计算、比较,分析、探索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

力与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亲身经历百分数与分数互化的方法与过程,体会数学的有效性,体验学习的

乐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内容标准:

1、掌握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

2、正确、熟练地进行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

3、理解百分数和分数之间相互化转化的过程。

教学安排:【课时1】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课时2】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课时3】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

【课时4】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一)。

【课时5】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二)。

【课时6】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三)。

【课时7】折扣

【课时8】纳税

【课时9】利率

【课时10】单元复习

【课时11】单元测试

实施建议:

一、课程资源

1、教材:对教材进行解读和二度开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速或增减。

2、练习:要深入了解课后习题的用途,可依据课后习题的设计目的进行变式、挖掘或

创新性设计。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制作实用的教具、学具,以提高学习效率。

4、期刊或网络资源的学习。

二、实施手段

编制导学案,并基于课程标准组织教学。

三、教、学方法

1、课前调研进行诊断性评价。新授课设计课前调研,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了解学

生的认知基础;或认真抽批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结果,进行诊断性评价,从而增强教学设计及其实施的针对性和预见性。

2、用问题驱动教学。对探究性学习内容,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问题链,学生

生成、探究、交流问题。

3、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和兵教兵互助合作形式完成探究活动。

4、数学思想渗透。要引导学生合理运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转化思想研究问题。

5、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等多种方式,了解圆的基本特征,

探讨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6、讲授与训练。精讲主要知识,精练主要内容,并认真批改,掌握学情,调整教学。

四、教学反馈:

1、课堂反馈:主要通过观察、问答、交流、操作、练习等途径来实现。

2、课后反馈:主要通过作业、课后调查和访谈等途径反馈。

五、整理复习。以核心概念、公式推理过程为核心,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以典型例题为载体,提高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评价

一、学习过程中的及时评价。

(一)课堂学习状态:(当堂及时评定和阶段性形成性评定相结合)

主要观察学生课堂上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等。既可及时点评引导,也可定期给予分项的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等级评价,还可以给予星级评定,也可让学生之间互评,不拘一格,变换形式,以激励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二)导学案完成情况。可将自研阶段、展示阶段、天天过关三部分分开实施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并定期总结交流,以便互相交流学习和激励。

(三)作业情况。按(1)是否上交;(2)是否独立完成;(3)是否及时纠错。一般性作业可采用等级制、有创新性的作业可采用评语(即最有代表性的事实,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等不同的形式进行及时性评价。

二、单元终结性评价。

1、单元结束可进行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或教师评价(定性评价),依据情况任选其一。

2、单元测试。卷面测试,统一命题,评定等级,也可依据情况进行定量评价。

3、成长档案的整理。采用等级评价制,单元结束进行一次评定、学习、交流,保证整理效果。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统计》单元

学校名称: 登封市宣化镇中心小学

教学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统计》单元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设计教师:小学数学组

授课时间:3课时

适用年级:六年级

设计日期:2011年8月

课程目标:

1、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体会扇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2、会制作扇形统计图,将一些统计数据制作成扇形统计图,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

3、会分析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只管地反映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能从扇形统计图读出必要的信息。

内容标准:

1、了解扇形统计图的应用,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用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理论应用于

实践的思想。

教学安排:【课时1】统计

【课时2】综合应用合理存款

【课时3】单元测试

实施建议:

一、课程资源

1、教材:对教材进行解读和二度开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速或增减。

2、练习:要深入了解课后习题的用途,可依据课后习题的设计目的进行变式、挖掘或

创新性设计。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制作实用的教具、学具,以提高学习效率。

4、期刊或网络资源的学习。

二、实施手段

编制导学案,并基于课程标准组织教学。

三、教、学方法

1、课前调研进行诊断性评价。新授课设计课前调研,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了解学

生的认知基础;或认真抽批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结果,进行诊断性评价,从而增强

教学设计及其实施的针对性和预见性。

2、用问题驱动教学。对探究性学习内容,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问题链,学生

生成、探究、交流问题。

3、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和兵教兵互助合作形式完成探究活动。

4、数学思想渗透。要引导学生合理运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转化思想研究问题。

5、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等多种方式,了解圆的基本特征,

探讨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6、讲授与训练。精讲主要知识,精练主要内容,并认真批改,掌握学情,调整教学。

四、教学反馈:

1、课堂反馈:主要通过观察、问答、交流、操作、练习等途径来实现。

2、课后反馈:主要通过作业、课后调查和访谈等途径反馈。

五、整理复习。以核心概念、公式推理过程为核心,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以典型例题为载体,提高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评价

一、学习过程中的及时评价。

(一)课堂学习状态:(当堂及时评定和阶段性形成性评定相结合)

主要观察学生课堂上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等。既可及时点评引导,也可定期给予分项的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等级评价,还可以给予星级评定,也可让学生之间互评,不拘一格,变换形式,以激励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二)导学案完成情况。可将自研阶段、展示阶段、天天过关三部分分开实施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并定期总结交流,以便互相交流学习和激励。

(三)作业情况。按(1)是否上交;(2)是否独立完成;(3)是否及时纠错。一般性作业可采用等级制、有创新性的作业可采用评语(即最有代表性的事实,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等不同的形式进行及时性评价。

二、单元终结性评价。

1、单元结束可进行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或教师评价(定性评价),依据情况任选其一。

2、单元测试。卷面测试,统一命题,评定等级,也可依据情况进行定量评价。

3、成长档案的整理。采用等级评价制,单元结束进行一次评定、学习、交流,保证整理效

果。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单元

学校名称: 登封市宣化镇中心小学

教学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单元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设计教师:小学数学组

授课时间:3课时

适用年级:六年级

设计日期:2011年8月

课程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的问题,感受我国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内容标准:

1、了解“鸡兔同笼”的问题,感受我国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教学安排:【课时1】鸡兔同笼

【课时2】练习题

【课时3】单元测试

实施建议:

一、课程资源

1、教材:对教材进行解读和二度开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速或增减。

2、练习:要深入了解课后习题的用途,可依据课后习题的设计目的进行变式、挖掘或

创新性设计。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制作实用的教具、学具,以提高学习效率。

4、期刊或网络资源的学习。

二、实施手段

编制导学案,并基于课程标准组织教学。

三、教、学方法

1、课前调研进行诊断性评价。新授课设计课前调研,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了解学

生的认知基础;或认真抽批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结果,进行诊断性评价,从而增强

教学设计及其实施的针对性和预见性。

2、用问题驱动教学。对探究性学习内容,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问题链,学生

生成、探究、交流问题。

3、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和兵教兵互助合作形式完成探究活动。

4、数学思想渗透。要引导学生合理运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转化思想研究问题。

5、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等多种方式,了解圆的基本特征,

探讨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6、讲授与训练。精讲主要知识,精练主要内容,并认真批改,掌握学情,调整教学。

四、教学反馈:

1、课堂反馈:主要通过观察、问答、交流、操作、练习等途径来实现。

2、课后反馈:主要通过作业、课后调查和访谈等途径反馈。

五、整理复习。以核心概念、公式推理过程为核心,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以典型例题为载体,提高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评价

一、学习过程中的及时评价。

(一)课堂学习状态:(当堂及时评定和阶段性形成性评定相结合)

主要观察学生课堂上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等。既可及时点评引导,也可定期给予分项的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等级评价,还可以给予星级评定,也可让学生之间互评,不拘一格,变换形式,以激励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二)导学案完成情况。可将自研阶段、展示阶段、天天过关三部分分开实施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并定期总结交流,以便互相交流学习和激励。

(三)作业情况。按(1)是否上交;(2)是否独立完成;(3)是否及时纠错。一般性作业可采用等级制、有创新性的作业可采用评语(即最有代表性的事实,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等不同的形式进行及时性评价。

二、单元终结性评价。

1、单元结束可进行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或教师评价(定性评价),依据情况任选其一。

2、单元测试。卷面测试,统一命题,评定等级,也可依据情况进行定量评价。

3、成长档案的整理。采用等级评价制,单元结束进行一次评定、学习、交流,保证整理效果。

最新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纲要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从他们的年龄特点看,她们刚进入小学学习,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环境、对老师同学、对课堂学习、对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部分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也有少数同学基础差,注意力易分散,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教师要以爱心、恒心来引导学生慢慢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从整体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们都活泼可爱,已经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体。根据上面的情况,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数学,并通过学习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除此之外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本册教材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教材的编者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同时

继承了认数和计算相结合,加法和减法穿插编排,突出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较好的做法。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目标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认识=、>、<三种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和减法的含义,直观地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5、使学生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图文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能看实物或直观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数学课程类型:必修 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 教学课时:90课时 设计者: 背景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内容,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实践与综合运用上较上册有所加难,教学选材和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在上册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了预习、思考的习惯,因此,本册教学侧重在原有知识积累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散思维、勤于思考的能力。 目标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会读写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会说出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会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指出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能说出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知道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会说出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4、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内容

《舞蹈》校本课程纲要

《舞蹈》校本课程纲要 一、课程名称:《舞蹈》 二、开发者:李楠 三、主讲教师:李楠 四、教材类型:自编活动教材 五、课时安排:12课时 六、适用对象:一年级学生 课程理念 (1)强化舞蹈审美理念 审美体验是在审美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在舞蹈教学的各项内容、各个环节中,应以情感人,创设艺术化的教学氛围,师生共同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从而丰富人的情感世界,培育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2)激发巩固学习舞蹈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舞蹈的动力,它的产生与保持,取决于是否能从舞蹈动作中获得每的享受和身心愉悦,要根据学生学习舞蹈的认知规律,增强舞蹈动作的贴切性与情绪性,要创设生动活泼的舞蹈教学环境,对学生所表现

的积极学习行为给予赞赏和鼓励,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生成强化。 (3)注重舞蹈的文化品位 舞蹈蕴涵了很深的文化内涵,具有相应的文化价值。舞蹈教育要以舞蹈文化为主干,注重舞蹈教学内容的人文性与时代感性,形成多元文化,达到传承民族文化,拓宽艺术视野的目的。 (4)重视实践 实践是培养舞蹈能力的基础。舞蹈教学中应激励学生主动地参加集体性、多样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潜能,获取新的知识。 (5)关注个性发展 舞蹈属于提高性艺术教育。应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点,是学生在舞蹈教学活动中获得自主的空间。 设计思路 按照课程的定位、性质及课改的心理念,结合教师自身特点、学生的现有水平,制定总体目标、阶段目标。低年级为基础班,主要是基本功练习和律动表演再穿擦学习简单的儿童舞,每学期学跳二个舞蹈作品,对学生而

言,既有所得,又没有太大的压力,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充分的提高。教师尽量的给孩子多些舞蹈素材,对学生今后的编舞大有帮助,使她们成为班级的文艺骨干力量。本课程基本符合学生的身心能力,又能促进个性发展,兼有拓展性课程与选修课的功能。 课程目标 总目标 (1)通过舞蹈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为今后的舞蹈学习奠定基础。 (2)在自信、有表情的表演中,加强合作交流,既表现个体的水平,有体现群体的意识,增强集体主义精神。(3)在舞蹈训练、表演过程中,丰富情感,提高审美能力,进而促进人格完善。 (4)了解舞蹈的基本要素:动作的姿态、节奏和表情;掌握一定的舞蹈基础知识:一些儿童舞、民族舞基本步伐、基本动作;培养学生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使之获得感知、表现的基本能力,提高对舞蹈的认知水平和审美能力。 阶段目标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纲要

一年级数学上期《课程纲要》 郑州市二七区运河城实验小学陈华 ◆课程名称:数学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部审定2012年版 ◆适用年级:小学一年级 ◆授课时间:60课时 ◆授课对象:小学一年级学生。 ◆设计教师:一年级教师 ◆背景: 本期实验教材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以往的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价值。 数与代数领域中的“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重点内容。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程总目标: 1.会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认识“=”“>”“<”,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2.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会根据加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观察、操作、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5.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6.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7.课堂教学中,巧妙的把数学与语文学科、美术、音乐等学科整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和美课堂。 ◆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

数学课程纲要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数学 课程类型:必修 教材来源:人民教育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适用年级:小学六年级 教学课时:61课时 设计者:黄店镇中心小学赵陈红、王建路、李巧珍、郭国亮 教学背景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共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百分数(二)、圆柱和圆锥、比例、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等。百分数(二)、圆柱和圆锥、比例、整理和复习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 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多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和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六年级学生在前五年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于所学的内容进行一次系统全面的回顾与整理。 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3.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能够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4.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5.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6.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内容 序号单元 专题主要 内容 单元的 训练重点 课时 安排 第一 单元负数 1.负数的初步认识及读、写 2.在直线上表示数 初步认识负数,进一 步丰富对数概念的认识。 2课时 第二 单元百分数 (二)1.折扣 2.成数 3.税率 4.利率 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 生活中的应用,解决简单 的百分数问题。 5课时 第三 单元圆柱 与圆锥1.圆柱 2.圆锥 3.整理和复习 在观察、操作、推理、 想像过程中认识圆柱及圆 锥的特征,以及体积计算 方法。 9课时

(完整word版)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

学期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小学数学 课程类型:必修 教材来源:青岛版 适用年级:三年级下册 课时数:65课时 设计者:郑文武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数与代数: 1.结合具体情境,会认、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运算。 2.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以及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方法。 3.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学会24时计时法。 空间与图形 1.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能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结合实例,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统计与概率: 结合具体实例,理解数据收集的一般方法和统计知识。 实践活动 1.巩固收集数据的一般方法,并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2.运用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在理解小数意义的过程中,发展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初步感受小数和分数的内在联系。 2.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比较、归纳能力,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在进行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识。在探索、交流计算方法或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结果的同一性。 3.在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在认识轴对称图形,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和年、月、日知识的过程中,经历观

小学小篮球校本课程纲要设计

小学小篮球校本课程纲要设计 一、课程名称:小篮球 二、授课时间:一学年 三、授课对象:1—6年级学生 四、课程目标: 1、1—2年级主要通过游戏活动,在动中玩,在玩中学,发现与认识成功的学习方法,从中得到乐趣。 2、3—4年级以球性学习为兴趣,原地运球为基础,行进间运球为掌握点,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来提高学生对控球能力。 3、5—6年级学生在一定的竞争环境中学习,掌握双手胸前传接球,单、双手投篮,多点三步上篮以及教学比赛,攻防战术学习等。 五、课程内容: 一年级:原地左右手运球、直线运球、篮球游戏。 二年级:原地左右手运球、往返运球、八字运球、篮球游戏 三年级:后撤步运球、运球接力、投篮比赛、直线运急停跳起、胸前传接球。 四年级:变方向运球、跑动传接球、双手胸前投篮。 五年级:跑步传接球上篮、攻防练习、三步上篮。 六年级:多点上篮与投篮、区域攻防练习。 六、课程理念 小篮球是一项集体竞技、健身、娱乐和益智为一体的集体性运动项目,集体运动的对抗性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活动游戏性和观赏的娱乐性以及各种传媒的效应,都是吸引小学生参与篮球活动的重要因素,使得篮球成为小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之一,也使得小篮球成为小学生最热门的教学内容。 “小篮球校本课程”的实施开展,首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大对学生的宣传力度,小篮球是我市“校本课程”中的一个重点项目;篮球也是我市传统项目,为此我们为了继承我市

的优良传统,将篮球项目推广普及到全市中小学生,其次体育课程越来越被国家所重视(体育学科纳入中考),深受家长和学生喜欢。因此小篮球为校本教材,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为学生健康锻炼和身心健康服务。 七、课程实施: (一)实施形式: 1、课时安排:每周1—2课时,可以得用课外时间为课时。 2、组织形式:采用班级活动、小组活动、合班活动或跨班级活动。 3、活动地点:校内外相结合。 4、活动准备:提高思想认识,大力宣传开发小篮球课本课程的重大意义。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案、计划及有关措施。 5、成果展示:在校内开展各种比赛及展示活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的方法开展篮球友谊赛。 (二)实施办法: 1、坚持以发展学生兴趣入手、坚持从提高学生技术技能为本。 2、坚持每节课安排球性练习,各种运球练习。 3、教师对技术教学、动作要规范。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及提高学生篮球技术教学相结合。 5、明确考查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促进学习。 6、实行1人一球或2人一球,提高练习密度,提高教学效果。 7、坚持每周一次全校性篮球练习活动。 8、实行每年一次阳光体育展示活动,为创造校园篮球文化增添色彩。 八、课程评价: 期末测试及评价标准: 1、低年级考核项目:一分钟原地拍球,一分钟双方交替拍球或20米行进间运球往返。 2、中年级考核项目:行进间运球、运球上篮。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数学下册 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郑东新区聚源路小学 课程类型:小学数学 教学材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设计教师:米晓莉 日期:2013.2.10 适用年级: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三、课程实施 学习活动(内容和实施) 一、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于数学学习非常重要。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教学时,教师首先应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学生回答得对与错或语文是否完整,老师可以延缓评价,要多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老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特别注意的是不宜用统一的、程式化的语言来训练学生,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老师要让每个学生首先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数学。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老师不要急于求成,对学生过早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例如,在实践活动“数学好玩”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设计成一个童话故事,在讲故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打车李小学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课程名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 设计教师:王建璐 设计日期:2015、3、4 授课教师:五年级数学教师 授课时间:大约70课时 适用年级:五年级学生 一、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从学生方面看: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自主探讨. 从学习内容看: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册书的学习;你将能: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 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 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 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11.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坐姿端正、格式正确、积极回答问题等各种良好学习和行为习惯. 三、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内容标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内容标准: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内容标准:.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内容标准: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小学数学校本课程纲要

校本课程《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星原之火》 授课对象:三年级 课程类型:学科拓展类 课程简介: 《星原之火》数学校本教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注重与教材同步,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不同发展水平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内容力求做到趣味性、操作性、现实性、探索性、开放性、思想性与方法性,主要体现三大理念: 数学是思维,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思维素质,因此,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数学是活动,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是文化,数学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通过多种资源的挖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兴趣,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课程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趣味数学为支撑点,分为三大模块(思维训练、实践活动、开心数学)编排,采取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编写方式,力求图文并茂,学练结合,层次鲜明。

背景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但由于受应试观念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了只重视数学知识,缺少人文的熏陶,更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把掌握基本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把学生的生活空间挤压在分数的争夺上,最终使学生的健康生活道路增添了诸多的阻碍……这种教学显然与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认真分析我们的数学教学现状,我想,除了我们的教育体制导致我们对数学的本质或精神理解有偏差、导致我们的教学方法手段相对单一外,还有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数学素材和教学资源匮乏、我们呈现数学的方式死板等。正是从这些角度考虑,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数学资源,包括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民间数学趣题、数学古题名题、数学史、数学家的介绍,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探究活动,使数学内容更充实、数学课程更丰满,还原一个有趣的、富有人情味的数学真实面貌。我校为了贯彻落实校本课程计划,活跃学校数学学习氛围,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从2013年下学期开始开发校本课程研究,命名为“星原之火”。 课程内容:

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纲要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小学科学《生命留影》校本课程开发纲要昌黎三小杨金英 课程名称:《生命留影》 课程开发者:杨金英 课程适用对象:四--六年级学生 课程类型:学科拓展类 课程资源:新编(自编)

学习时间:隔周一节 课程目标: 1.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开发适合学生水平,符合学生特点的综合活动型校本课程。 2.通过学习不同类型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让学生学会动植物标本采集、制作的具体操作过程,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通过采集和制作动植物标本,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生物的益害的认识和了解,增强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 4. 通过对校园植物的认识,让学生亲近自然,提高学生热爱自然、热 5.爱生物、珍惜生命的理念。 课程内容: 一、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二、参观学校标本室,了解动植物标本的种类和基本制作方法,布置采集植物任务和注意事项。 三、 四、学习制作腊叶标本。 五、学习制作液浸标本。 六、制作叶子粘贴画。 七、植物标本展览与评价。

八、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与保存。 九、 十、蝶类标本的采集、制作与保存。 十一、动物标本展览与评价。: 课程实施建议(一)教学方式: 1.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3.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标本制作活动的机会。 重在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4. (二)学习方式: 1.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学习活动是活泼的、主动的、和有个性的。 3.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地位。 一、评估方法 1.每小组在每次标本制作实验后,每人上交一份实验成果,每个实验成果按等级打分,占总成绩的55%。 2. 3.书面测试。试题主要考核学生对几种比较常用动植物标本制作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能写出具体的制作流程,并且加强试题的探究性和开放性。这部分占总成绩的35%。 4. %。10出勤率和课堂参与态度占总成绩的 5. 精品文档.

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课程纲要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程纲要 【学校】米河镇草店小学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设计教师】刘春桃 【适用年级】一年级 【课时】 60课时左右 【日期】 xx年9月 课程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 3、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钟表。 5、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6、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程内容: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人民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其课程内容包括: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本册教材重难点:加减法的意义,20以内的进位加法。 课时安排: 一、准备课…………………………………………………4课时 二、位置……………………………………………………6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2课时

四、认识图形(一)…………………………………………4课时 五、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7课时 六、11—20各数的认识………………………………………4课时 七、认识钟表…………………………………………………4课时 八、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11课时 九、总复习………………………………………………5课时 第一单元、准备课 单元重难点:认识1—10数字,会进行比多少的简单描述,数一数,比多少。 第二单元、位置 单元重难点: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上、下;前、后;左、右;位置。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单元重难点:体会加减法的含义,简单的计算。1—5的认识,认识<,=,>,第几,分与合,加减法的含义和计算。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 单元重难点: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简单的拼组。 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单元重难点:会运用数的分解和组合进行计算,会解决大括号题。数的分解和组合,6—10的加减法,大括号题型 第六单元、11----20的认识 单元重难点:会数11—20各数及组成,11—20各数的认识,读数写数。 第七单元、认识钟表 单元重难点:会认、读、写整时。整时,快几时了,几时刚过。 第八单元、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单元重难点:会熟练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问题。 第九单元、总复习 单元重难点: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1--20以内数的读写法、组成;立体图形的认识,认识钟表;位置,数学乐园;

三年级数学课程纲要概述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数学 课程类型:必修 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 课时/学分:65课时(义务教育) 设计者: 背景 这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目标 数与代数 1.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运算。 2、在自主探索,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会进行相应的验算;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3、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认识秒,了解时分秒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4、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图形与几何 1、通过观察、操作,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能测量并计算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2、在实践活动中,知道千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统计与概率 1、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的。 4、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综合与实践 1、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2、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到呢个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精心整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八里中心小学 一、课程目标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它不仅为当代中国人所 以“厚德健体、崇文明理”为校训,经典的古诗词的诵读与积累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崇尚文明礼仪、行为文明雅致,明白事理,勤于探究,善于思考的西新人。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决定在全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其目的在于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塑造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及现代意

识为一体的跨世纪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在诵读中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陶冶情操,为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与良好的性情修养形成奠基。基于这种目的,我们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目标如下: 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了解国古代的优秀诗文。 2、在读古文、背古诗的过程中,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 3、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 4 5 古诗作为一种文学载体,一直以来被语文教材选作范例。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上已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要求背诵的篇目。结合学生实际,我们将唐诗宋词作为诵读的首选,并确定了具体目标: (二)古代蒙学教学

在所有的蒙学书中,最流行的便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经》《弟子规》,读《三字经》以习见闻,三字一句,合辙押韵,便于低年段学生诵读,所以《三字经》被列为低年段学生诵读内容之列。 (三)成语故事 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而成语故事的学习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成语故事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青少年学习 1 的开发就是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需要,以学生素质发展、个性和人格得到更充分,自由发展和健全为目的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学生需求为本。 2、趣味性原则。

小学数学课程纲要(第三单元)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程纲要 三年级数学组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教学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标准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授课时间: 四边形 1课时 平行四边形 2课时 周长和估计 4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在实例中,会辨认出平行四边形,会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 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会说出周长的含义,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二、内容安排 三、实施建议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 1、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的知 识点,拓宽数学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如利用教材上的主题图、教师的环境、图书、报刊杂志、实践活动材料、音像资料、班班通教学资源等进行数学学习。 2、结合实际生活开展数学课外活动。如结合校园的建设资源来学习,让学 生贴身的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还可以进行一些

课外知识的拓宽和补充,如趣味数学、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等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思维,更好的学习数学。 (二)教学实施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学生的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材选择了许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如把学校的体育运动场景作为单元的主题图,用一个小朋友移推拉门的情境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导入材料,等等。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展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索过程 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教材提供大量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采用了许多活动化的呈现形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教学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以及其变化规律,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因此,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采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吧“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均衡地安排在不同的学段中,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这样,既突出每一个年级的学习重点,有注意前后连贯。 4、重视培养估测能力 教学中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也拓展”的过程,要加强学生的应用意思,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评价 (一)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1、利用下午放学时间,对当天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点评,表现优秀的在班级评比栏内加星。 学生相互交流一天内自己或同伴的课堂表现(遵守纪律、听讲认真、善于动脑,回答问题积极,学习主动踏实),推选出当天表现好的同学,说出大家向他学习的地方,及时的在班级评比栏中加星,进步大的同学也有机会加星。 2、利用班会课,对学生一周的课堂作业进行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课程纲要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小学数学《位置与方向——解决问题》课程纲要撰写人:三年级数学组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授课时间:57课时 授课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 背景分析: 在数与计算方面,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和计算的基础。小数的初步认识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学习小数及小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总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操作的方法,使100%的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并会估算。 2.通过经历笔算过程,使98%的学生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 3.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使99%的学生会看条形统计图,掌握简单的数据分析。

4.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说一说,找一找,辩一辩,做一做等活动,使98%的学生会辨认方向,能用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路线。 5.结合实例,通过观察和操作的方法,使97%的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并正确计算。 6.结合具体内容,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使98%的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比较小数,会计算小数加减法。 7.结合实物,通过观察、对比,使99%的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内容标准: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安排: 课时1:认识方向(认识东南西北) 课时2:问路(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剪纸校本课程纲要

剪纸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剪纸艺术教学材料:自编纲要 授课教师:薛志红课程类型:选修课 授课对象:2--5年级授课时间:每周一节 剪纸是我国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学生应有剪纸的机会。”他认为剪纸可以使学生安静下来,专心致志地干一件事,还可以使他们练出一双灵巧的手,而手巧往往意味着心灵美,这是因为手部肌肉群的训练有利于大脑的开发。小学美术教材也已将剪纸内容列入其中,学生已从美术课上对剪纸有了初步的接触。由于它制作材料、工具极其普通,方法简便,集审美与实用于一身,很多学生都喜爱有加。但现实的局限性无法满足他们对剪纸艺术的了解和更进一步的探究。根据教学的实际,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究、展现个性创造及感受、体验剪纸艺术的平台,我校现已把剪纸作为一门校本课程进行开发、研究,让同学们享受剪纸艺术的快乐。 一、指导思想: 继承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更有利于教育教学,同时从自己动手动脑的活动中,体味到生活的乐趣,更加热爱生活,提到审美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构图能力、想象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到,更让学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美的追求。 二、实施过程: (一)课程目标 1、了解剪纸艺术的历史,教育学生继承民俗文化,激发对剪纸艺术的追求。 2、了解剪纸的相关知识,认识一定的剪纸语言和表现手法; 3、掌握一定的剪纸(或刻纸)技法; 4、培养学习兴趣,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提升审美、观察、动手等综合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 5、发展学生的个性,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快乐,享受愉快的童年生活,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学习使用的材料 以剪刀为主,刻刀为辅,自备彩色纸张等。 (三)学习内容

小学数学课程纲要

小学数学课程纲要(四年级上册) 陵岗完全小学四一班设计者:郑世珍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教学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 授课时间: 一、大数的认识(11课时) 1亿有多大?…………………………………………1课时 二、角的度量(4课时) 三、三位数乘两位数(9课时) 1.口算乘法………………………………………2课时左右 2.笔算乘法………………………………………7课时左右 四、平行四边形和梯形(6课时) 五、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15课时) 1.口算除法………………………………………2课时左右 2.笔算除法……………………………………1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六、统计(3课时) 你寄过贺卡吗?…………………………………1课时 七、数学广角(4课时) 八、总复习(5课时) 机动时间 10课时 总计 69课时 一、学习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做到: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