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分类总表

生物分类总表
生物分类总表

生物分类总表

1 古菌域(Archaea)

2 细菌域(Bacteria)

3 真核生物域(Eukarya)

3.1 植物界(Plantae)

3.2 真菌/后生动物组

3.2.1 动物界(Metazoa)

3.2.2 真菌界(Fungi)

3.3 其余真核生物(原生生物和真核藻类)

4 病毒和类病毒

古菌域(Archaea)

包含嗜盐菌、一些超嗜热菌、嗜酸菌等。

参见古菌分类表。

细菌域(Bacteria)

包含蓝藻、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等。

参见细菌分类表。

真核生物域(Eukarya)

植物界(Plantae)

包含绿藻、轮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等。

参见植物分类表。

真菌/后生动物组

真菌/后生动物组除动物界和真菌外,还包含领鞭毛虫、鱼醉菌等。

动物界(Metazoa)

即“后生动物”。

参见动物分类表。

真菌界(Fungi)

参见真菌分类表,包括子囊菌、担子菌、接合菌、壶菌、Glomeromycota 和微孢子虫。

金藻纲(Chrysophyceae)

硅鞭藻纲(Dictyochophyceae)

针胞藻纲(Raphidophyceae)

前毛壶菌纲(Hyphochytriomycetes)

卵菌纲(Oomycetes)

褐藻门(Phaeophyceae),如海带、巨藻、马尾藻、墨角藻。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黄藻门(Xanthophyceae)

囊泡虫类(Alveolata)

顶复门(Apicomplexa),如疟原虫。

纤毛虫类(Ciliophora),如喇叭虫、中缢虫、榴弹虫、草履虫、四膜虫。

甲藻门(Dinophyceae)

单孢子虫门(Haplosporidia)

丝足虫类(Cercozoa)

根肿菌类(Plasmodiophorida)

粒网足虫类(Granuloreticulosea),如有孔虫。

叶足纲(Lobosea),如变形虫(阿米巴)。

黏菌门(Mycetozoa)

灰胞藻纲(Glaucocystophyceae)

红藻门(Rhodophyta),如石花菜、紫菜。

注:以上真核生物列表不完全,尚包括有其它一些未归类原生生物。古菌分类表

目錄

1 初古菌門(Korarchaeota)*

2 納古菌門(Nanoarchaeota)*

3 泉古菌門(Crenarchaeota)

3.1 熱變形菌綱(Thermoprotei)

4 廣古菌門(Euryarchaeota)

4.1 甲烷桿菌綱(Methanobacteria) 4.2 甲烷球菌綱(Methanococci) 4.3 甲烷微菌綱(Methanomicrobia) 4.4 鹽桿菌綱(Halobacteria)

4.5 熱原體綱(Thermoplasmata) 4.6 熱球菌綱(Thermococci)

4.7 古球狀菌綱(Archaeoglobi) 4.8 甲烷火菌綱(Methanopyri)

初古菌門(Korarchaeota)*

納古菌門(Nanoarchaeota)*

納古菌屬(Nanoarchaeum)*

泉古菌門(Crenarchaeota)

熱變形菌綱(Thermoprotei)

熱變形菌目(Thermoproteales)

熱變形菌科(Thermoproteaceae)

熱變形菌屬(Thermoproteus)

暖枝菌屬(Caldivirga)

火棒菌屬(Pyrobaculum)

熱分支菌屬(Thermocladium)

火山鬃菌屬(Vulcanisaeta)

熱絲菌科(Thermofilaceae)

熱絲菌屬(Thermofilium)

暖球形菌目(Caldisphaerales)

暖球形菌科(Caldisphaeraceae) 暖球形菌屬(Caldisphaera)

除硫球菌目(Desulfurococcales) 除硫球菌科(Desulfurococcaceae) 除硫球菌屬(Desulfurococcus)

酸葉菌屬(Acidilobus)

氣火菌屬(Aeropyrum)

燃球菌屬(Ignicoccus)

葡萄熱菌屬(Staphylothermus) (Stetteria)

厭硫球菌屬(Sulfophobococcus) 熱盤菌屬(Thermodiscus)

熱球形菌屬(Thermosphaera)

熱網菌科(Pyrodictiaceae)

熱網菌屬(Pyrodictium)

超熱菌屬(Hyperthermus)

火葉菌屬(Pyrolobus)

硫化葉菌目(Sulfolobales)

硫化葉菌科(Sulfolobaceae)

硫化葉菌屬(Sulfolobus)

喜酸菌屬(Acidiamus)

生金球形菌屬(Metallosphaera) 憎葉菌屬(Stygiolobus)

硫磺球形菌屬(Sulfurisphaera) 硫磺球菌屬(Sulfurococcus)

餐古菌目(Cenarchaeales)*

餐古菌科(Cenarchaeaceae)*

餐古菌屬(Cenarchaeum)*

廣古菌門(Euryarchaeota)

甲烷桿菌綱(Methanobacteria)

甲烷桿菌目(Methanobacteriales)

甲烷桿菌科(Methanobacteriaceae)

甲烷桿菌屬(Methanobacterium)

甲烷短桿菌屬(Methanobrevibacter)

甲烷球形菌屬(Methanosphaera)

甲烷熱菌科(Methanothermaceae)

甲烷熱菌屬(Methanothermus)

甲烷球菌綱(Methanococci)

甲烷球菌目(Methanococcales)

甲烷球菌科(Methanococcaceae)

甲烷球菌屬(Methanococcus)

甲烷熱球菌屬(Methanothermococcus) 甲烷暖球菌科(Methanocaldococcaceae) 甲烷暖球菌屬(Methanocaldococcus)

甲烷炎菌屬(Methanotorris)

甲烷微菌綱(Methanomicrobia)

甲烷微菌目(Methanomirobiales)

甲烷微菌科(Methanomicrobiaceae)

甲烷微菌屬(Methanomicrobium)

甲烷囊菌屬(Methanoculleus)

甲烷泡菌屬(Methanofollis)

產甲烷菌屬(Methanogenium)

甲烷裂葉菌屬(Methanolacinia)

甲烷盤菌屬(Methanoplanus)

甲烷粒菌科(Methanocorpusculaceae)

甲烷粒菌屬(Methanocorpusculum)

甲烷螺菌科(Methanospirillaceae)

甲烷螺菌屬(Methanospirillum)

科未定

甲烷礫菌屬(Methanocalculus)

甲烷八疊球菌目(Methanosarcinales)

甲烷八疊球菌科(Methanosarcinaceae) 甲烷八疊球菌屬(Methanosarcina)

甲烷類球菌屬(Methanococcoides)

甲烷鹽菌屬(Methanohalobium)

甲烷嗜鹽菌屬(Methanohalophilus)

甲烷葉菌屬(Methanolobus)

甲烷食甲基菌屬(Methanomethylovorans) 甲烷微球菌屬(Methanimicrococcus)

甲烷鹹菌屬(Methanosalsum)

甲烷鬃菌科(Methanosaetaceae)

甲烷鬃菌屬(Methanosaeta)

鹽桿菌綱(Halobacteria)

鹽桿菌目(Halobacteriales)

鹽桿菌科(Halobacteriaceae)

鹽桿菌屬(Halobacterium)

鹽盒菌屬(Haloarcula)

鹽棒菌屬(Halobaculum)

鹽二型菌屬(Halobiforma)

鹽球菌屬(Halococcus)

富鹽菌屬(Haloferax)

鹽幾何菌屬(Halogeometricum)

鹽微菌屬(Halomicrobium)

鹽棍菌屬(Halorhabdus)

鹽紅菌屬(Halorubrum)

鹽簡菌屬(Halosimplex)

鹽陸生菌屬(Haloterrigena)

鈉白菌屬(Natrialba)

鈉線菌屬(Natrinema)

鹽鹼桿菌屬(Natronobacterium) 鹽鹼球菌屬(Natronococcus)

鹽鹼單胞菌屬(Natronomonas) 鹽鹼紅菌屬(Natronorubrum)

熱原體綱(Thermoplasmata)

熱原體目(Thermoplasmatales) 熱原體科(Thermoplasmataceae) 熱原體屬(Thermoplasma)

嗜苦菌科(Picrophilaceae)

嗜苦菌屬(Picrophilus)

鐵原體科(Ferroplasmataceae) 鐵原體屬(Ferroplasma)

熱球菌綱(Thermococci)

熱球菌目(Thermococci)

熱球菌科(Thermococcaceae)

熱球菌屬(Thermococcus)

古老球菌屬(Palaeococcus)

火球菌屬(Pyrococcus)

古球狀菌綱(Archaeoglobi)

古球狀菌目(Archaeoglobales) 古球狀菌科(Archaeoglobaceae) 古球狀菌屬(Archaeoglobus)

鐵球狀菌屬(Ferroglobus)

地球狀菌屬(Geoglobus)

甲烷火菌綱(Methanopyri)

甲烷火菌目(Methanopyrales)

甲烷火菌科(Methanopyraceae)

甲烷火菌屬(Methanopyrus)

植物分类表(略)

动物分类表(略)

细菌分类表

目录

1 产水菌门(Aquificae)

1.1 产水菌纲(Aquificae)

2 热袍菌门(Thermotogae)

2.1 热袍菌纲(Thermotogae)

3 热脱硫杆菌门(Thermodesulfobacteria)

3.1 热脱硫杆菌纲(Thermodesulfobacteria)

4 恐球菌-栖热菌门(Deinococcus-Thermus)

4.1 恐球菌纲(Deinococci)

5 产金菌门(Chrysiogenetes)

5.1 产金菌纲(Chrysiogenetes)

6 绿弯菌门(Chloroflexi)

6.1 绿弯菌纲(Chloroflexi)

6.2 厌氧绳菌纲(Anaerolineae)

7 热微菌门(Thermomicrobia)

7.1 热微菌纲(Thermomicrobia)

8 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

8.1 硝化螺旋菌纲(Nitrospira)

9 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

9.1 脱铁杆菌纲(Deferribacteres)

10 蓝藻门(Cyanobacteria)

10.1 蓝藻纲(Cyanobacteria)

11 绿菌门(Chlorobi)

11.1 绿菌纲(Chlorobia)

12 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12.1 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

12.2 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

12.3 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

12.4 δ-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

12.5 ε-变形菌纲(Epsilonproteobacteria)

13 厚壁菌门(Firmicutes)(低G+C革兰氏阳性菌)13.1 梭菌纲(Clostridia)

13.2 柔膜菌纲(Mollicutes)

13.3 芽孢杆菌纲(Bacilli)

14 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高G+C革兰氏阳性菌)

14.1 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

15 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

15.1 浮霉菌纲(Planctomycetacia)

16 衣原体门(Chlamydiae)

16.1 衣原体纲(Chlamydiae)

17 螺旋体门(Spirochaetes)

17.1 螺旋体纲(Spirochaetes)

18 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

18.1 纤维杆菌纲(Fibrobacteres)

19 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

19.1 酸杆菌纲(Acidobacteria)

20 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

20.1 拟杆菌纲(Bacteroidetes)

20.2 黄杆菌纲(Flavobacteria)

20.3 鞘脂杆菌纲(Sphingobacteria)

21 梭杆菌门(Fusobacteria)

21.1 梭杆菌纲(Fusobacteria)

22 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

22.1 疣微菌纲(Verrucomicrobiae)

23 网团菌门(Dictyoglomi)

23.1 网团菌纲(Dictyoglomi)

24 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 24.1 芽单胞菌纲(Gemmatimonadetes)

产水菌门(Aquificae)

产水菌纲(Aquificae)

产水菌目(Aquificales)

产水菌科(Aquificaceae)

产水菌属(Aquifex) (Calderobacterium) (Hydrogenobaculum) (Hydrogenobacter) (Hydrogenothermus) (Persephonella) (Sulfurihydrogenibium) (Thermocrinis)

科未定

(Balnearium) (Desulfurobacterium) (Thermovibrio)

热袍菌门(Thermotogae)

热袍菌纲(Thermotogae)

热袍菌目(Thermotogales)

热袍菌科(Thermotogaceae)

热袍菌属(Thermotoga)

(Fervidobacterium)

(Geotoga)

(Marinitoga)

(Petrotoga)

(Thermosipho)

热脱硫杆菌门(Thermodesulfobacteria)

热脱硫杆菌纲(Thermodesulfobacteria)

热脱硫杆菌目(Thermodesulfobacteriales)

热脱硫杆菌科(Thermodesulfobacteriaceae)

热脱硫杆菌属(Thermodesulfobacterium)

(Thermodesulfatator)

恐球菌-栖热菌门(Deinococcus-Thermus)

恐球菌纲(Deinococci)

恐球菌目(Deinococcales)

恐球菌科(Deinococcaceae)

恐球菌属(Deinococcus) (注:依据希腊语δεινο? / deinos,与“恐龙”的dino-同源)

栖热菌目(Thermales)

栖热菌科(Thermaceae)

栖热菌属(Thermus)

海栖热菌属(Marinithermus)

亚栖热菌属(Meiothermus)

海洋栖热菌属(Oceanithermus)

火山栖热菌属(Vulcanithermus)

产金菌门(Chrysiogenetes)

产金菌纲(Chrysiogenetes)

产金菌目(Chrysiogenales)

产金菌科(Chrysiogenaceae)

产金菌属(Chrysiogenes)

绿弯菌门(Chloroflexi)

绿弯菌纲(Chloroflexi)

绿弯菌目(Chloroflexales)

绿弯菌科(Chloroflexaceae)

绿弯菌属(Chloroflexus)

绿线菌属(Chloronema)

太阳发菌属(Heliothrix)

玫瑰弯菌属(Roseiflexus)

颤绿菌科(Oscillochloridaceae) 颤绿菌属(Oscilochloris)

爬管菌目(Herpetosiphonales) 爬管菌科(Herpetosiphonaceae) 爬管菌属(Herpetosiphon)

厌氧绳菌纲(Anaerolineae)

厌氧绳菌目(Anaerolineales)

厌氧绳菌科(Anaerolineaceae) 厌氧绳菌属(Anaerolinea)

暖绳菌属(Caldilinea)

热微菌门(Thermomicrobia)

热微菌纲(Thermomicrobia)

热微菌目(Thermomicrobiales) 热微菌科(Thermomicrobiaceae) 热微菌属(Thermomicrobium)

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

硝化螺旋菌纲(Nitrospira)

硝化螺旋菌目(Nitrospirales)

硝化螺旋菌科(Nitrospiraceae)

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

钩端螺菌属(Leptospirillum)

磁杆菌属(Magnetobacterium)

热脱硫弧菌属(Thermodesulfovibrio)

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

脱铁杆菌纲(Deferribacteres)

脱铁杆菌目(Deferribacterales)

脱铁杆菌科(Deferribacteraceae)

脱铁杆菌属(Deferribacter)

(Denitrovibrio)

(Flexistipes)

(Geovibrio)

科未定

(Synergistes)

(Caldithrix)

蓝藻门(Cyanobacteria)

蓝藻纲(Cyanobacteria)

注:本文采用的Bergey's手册中蓝藻内的分类,不论目科属,均为形态分类,其中目在手册中为“Subsection”而非“Order”,目、科均未列名称,此处目名称为习习用法,科不列名称;属除Halospirulina和Trichodesmium

之外均标为“形态属”(Form Genus)而非“属”(Genus)。表中在形态分类后面加注"@"。预料不久的将来整个蓝藻分类系统将会大调,与其它细菌统一为系统发育分类系统。

此外,因汉语“藻”字可指多种水生光合产氧生物,包括多支互不相关的原生生物甚至高等水生植物,此处仍用按照“藻”翻译蓝藻门(Cyanobacteria)细菌。但也可依据个人理念将名称定为“某菌”或“某蓝菌”,但应注意避免与其余细菌重名。

色球藻目(Chroococcales)@

第一科@

管孢藻属(Chamaesiphon)@

色球藻属(Chroococcus)@ (Cyanobacterium)@ (Cyanobium)@

(Cyanothece)@

蓝纤维藻属(Dactylococcopsis)@ (Gloeobacter)@

黏球藻属(Gloeocapsa)@

黏杆藻属(Gloeothece)@

微囊藻属(Microcystis)@

原绿球藻属(Prochlorococcus)@ 原绿藻属(Prochloron)@

聚球藻属(Synechococcus)@

集胞藻属(Synechocystis)@

宽球藻目(Pleurocapsales)@

第一科@

(Cyanocystis)@

(Borzia)@

(Crinalium)@

(Geitlerinema)@

盐螺旋藻属(Halospirulina) (Leptolyngbya)@ (Limnothrix)@

鞘丝藻属(Lyngbya)@

微鞘藻属(Microcoleus)@

颤藻属(Oscillatoria)@ (Planktothrix)@

原绿发藻属(Prochlorothrix)@

(Pseudanabaena)@

螺旋藻属(Spirulina)@ (Starria)@

束藻属(Symploca)@

束毛藻属(Trichodesmium) (Tychonema)@

念珠藻目(Nostocales)@

第一科@

鱼腥藻属(Anabaena)@

项圈藻属(Anabaenopsis)@

束丝藻属(Aphanizomenon)@ (Cyanospira)@ (Cylindrospermopsis)@

筒孢藻属(Cylindrospermum)@ 节球藻属(Nodularia)@

念珠藻属(Nostoc)@

伪枝藻属(Scytonema)@

第二科@

眉藻属(Calothrix)@

胶须藻属(Rivularia)@

单歧藻属(Tolypothrix)@

真枝藻目(Stigonematales)@ 第一科@ (Chlorogloeopsis)@

费氏藻属(Fischerella)@ (Geitleria)@ (Iyengariella)@

拟念珠藻属(Nostochopsis)@ 真枝藻属(Stigonema)@

绿菌门(Chlorobi)

绿菌纲(Chlorobia)

绿菌目(Chlorobiales)

绿菌科(Chlorobiaceae)

绿菌属(Chlorobium)

臂绿菌属(Ancalochloris)

绿棒菌属(Chlorobaculum)

绿爬菌属(Chloroherpeton)

暗网菌属(Pelodictyon)

突柄绿菌属(Prosthecochloris)

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 红螺菌目(Rhodospirillales)

红螺菌科(Rhodospirillaceae)

红螺菌属(Rhodospirillum)

固氮螺菌属(Azospirillum) (Inquilinus)

磁螺菌属(Magnetospirillum) (Phaeospirillum) (Rhodocista)

红螺旋菌属(Rhodospira) (Rhodovibrio)

(Roseospira)

(Skermanella)

(Thalassospira)

(Tistrella)

醋杆菌科(Acetobacteraceae)

醋杆菌属(Acetobacter)

嗜酸菌属(Acidiphilium) (Acidisphaera)

(Acidocella)

(Acidomonas)

(Asaia)

(Craurococcus)

葡糖醋杆菌属(Gluconacetobacter) 葡糖杆菌属(Gluconobacter) (Kozakia)

(Muricoccus) (Paracraurococcus) (Rhodopila)

(Roseococcus)

(Rubritepida)

(Stella)

(Teichococcus)

(Zavarzinia)

立克次体目(Rickettsiales)

立克次体科(Rickettsiaceae)

立克次体属(Rickettsia) (Orientia)

无形体科(Anaplasmataceae)

无形体属(Anaplasma) (Aegyptianella)

(Cowdria)

埃里希体属(Ehrlichia)

新立克次体属(Neorickettsia)

沃巴赫体属(Wolbachia) (Xenohaliotis)

全孢菌科(Holosporaceae)

全孢菌属(Holospora)

科未定

(Caedibacter)

(Lyticum)

(Pseudocaedibacter) (Symbiotes) (Tectibacter)

红细菌目(Rhodobacterales) 红细菌科(Rhodobacteraceae) 红细菌属(Rhodobacter) (Ahrensia) (Albidovulum) (Amaricoccus) (Antarctobacter) (Gemmobacter)

(Hirschia)

生丝单胞菌属(Hyphomonas) (Jannaschia) (Ketogulonicigenium) (Leisingera) (Maricaulis) (Methylarcula) (Oceanicaulis) (Octadecabacter) (Pannonibacter)

副球菌属(Paracoccus) (Pseudorhodobacter) (Rhodobaca) (Rhodothalassium)

小红卵菌属(Rhodovulum) (Roseibium) (Roseinatronobacter) (Roseivivax)

玫瑰杆菌属(Roseobacter)

(Rubrimonas)

(Ruegeria)

(Satittula)

(Silicibacter)

(Staleya)

(Stappia)

(Sulfitobacter)

鞘脂单胞菌目(Sphingomonadales) 鞘脂单胞菌科(Sphingomonadaceae) 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 (Blastomonas)

赤杆菌属(Erythrobacter) (Erythromicrobium) (Erythromonas) (Novosphingobium)

紫杆菌属(Porphyrobacter) (Rhizomonas) (Sandaracinobacter) (Sphingobium)

(Sphingopyxis)

发酵单胞菌属(Zymomonas)

柄杆菌目(Caulobacterales)

柄杆菌科(Caulobacteraceae)

柄杆菌属(Caulobacter) (Asticcacaulis) (Brevundimonas) (Phenylobacterium)

根瘤菌目(Rhizobiales)

根瘤菌科(Rhizobiaceae)

根瘤菌属(Rhizobium)

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 (Allorhizobium)

(Carbophilus)

(Chelatobacter)

剑菌属(Ensifer)

中华根瘤菌属(Sinorhizobium)

橙单胞菌科(Aurantimonadaceae)

橙单胞菌属(Aurantimonas) (Fulvimarina)

巴通体科(Bartonellaceae)

巴通体属(Bartonella)

布鲁氏菌科(Brucellaceae)

布鲁氏菌属(Brucella)

支动菌属(Mycoplana)

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

叶杆菌科(Phyllobacteriaceae)

叶杆菌属(Phyllobacterium) (Aminobacter) (Aquamicrobium) (Defluvibacter)

(Liberibacter)

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 (Nitratireductor) (Pseudaminobacter)

甲基孢囊菌科(Methylocystaceae) 甲基孢囊菌属(Methylocystis) (Albibacter)

(Methylopila)

(Methylosinus)

(Terasakiella)

拜叶林克氏菌科(Beijerinckiaceae)

生物学研究调查方法-归类分析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归类分析 湖南省耒阳市第一中学周伟 由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实验有利于学生科学思想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近年来各级考试中种群密度调查的实验题出现的频次较高,不仅考查形式新颖,而且趋向于开放性与探究性。现将种群密度调查的一些方法归类分析如下,供师生参考。 一、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常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适用范围是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计算公式是:标志个体总数/种群中个体总数=重捕中所含标志数/重捕个体数。 注意事项:①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②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对动物不能产生有损其寿命和行为的伤害。③标志不能过分醒目,防止改变其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结果失真。④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的混合所需时间需要正确估计。 ⑤标志物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⑥调查期间无迁入或迁出、出生或死亡。 例 1 野生动物研究所对某草原的一种野兔进行了调查,所调查区域的总面积为 2 hm2。统计所捕获野兔的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以上是某同学对该数据的分析,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野兔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 B.该草原野兔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 C.如果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低 D.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解析: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野兔种群雌性个体60个,雄性个体40个,故性别比例(♀/♂)约为3∶2;依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50/X=10/50,推导出2 hm2有250个个体,所

第十一章 微生物的分类

第十一章微生物的分类习题 一、填空题 1、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的分类学,其目的已不仅是物种的识别和归类,而主要是通过分类追溯系统发生,推断进化谱系,这样的分类学也称。(生物系统学) 2、大量资料表明:功能重要的大分子或功能重要的大分子区域比功能不重要的分子或分子区域进化变化的。(速率低) 3、微量多项试验鉴定系统,实际上是一类专门设计制作的特征检测卡。(生理生化) 4、《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第一版分卷出版,它将原核生物分成组。(4、 33) 5、微生物种的学名由和两部分构成。(属名种名加词) 6、分类学的内容涉及3个互相依存又有区别的组成部分,即、命名和。(分类,鉴定) 7、如果相似性系数(S )等于1,说明所比较的两菌株rRNA序列, AB 值小于0.1,则表明两菌株亲缘关系。(相同,很远) 若S AB 8、API/ATB是微量多项试验鉴定系统,它包括众多的,共计有几百种生理生化反应,可鉴定几乎所有常见的。(鉴定系统,细菌)9、微孔滤膜菌落计数板是一种可携带的检测水中大肠菌数的大肠菌测试卡,因可以放在人体内衣口袋中培养,而适于工作和使用。(野外,家庭) 10、伍斯用寡核苷酸序列编目分析法对微生物的16S rRNA序列进行比较后,提出将生物分成三界(域):、、和。(古细菌真细菌真核生物) 11、伍斯为了避免把古细菌也看作是细菌的一类,他又把三界(域)改称为:、、和。并构建了三界(域)生物的系统树。(细菌古细菌真核生物) 二、选择题 1、《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第二版把葡萄球菌属和微球菌属分别放在不同的门中,最可能的原因是( 4 )。 (1)生理生化特征不同(2)DNA—DNA杂交同源性不同

初中 生物分类

第七讲:生物的分类 复习摘要: 例1.分类单位的等级越高,包括生物共同特征和种类数量之间的关系是( ) A 共同特征少,种类数量多 B 共同特征少,种类数量少 C 共同特征多,种类数量少 D 共同特征多,种类数量多 解析:植物进行分类时,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物种就越丰富,由于分类依据是植物的共同特征,故分类单位越大,物种间的共同特征就越少;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亲缘关系就越近。 答案:A 例2.植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 A 根、茎、叶 B 叶、果实、种子 C 根、叶、叶、花、果实 D 花、果实、种子 解析: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都是植物分类时要仔细观察的对象,由于根、茎、叶的生长周期较长,形态结构方面变态的较多。而花、果实和种子在进化过程中相对比较稳定,变化不是很大,常用来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 最近中考: 1.在分类学上,小麦和玉米是同科不同属,小麦与大豆是同门不同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从种到界 动物分类 分类依据 类群 类群 藻类植物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分类依据 植物分类 无种子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种子植物 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分类的基本单位:种 分类的意义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A.小麦和玉米、大豆之间没有共同的特征 B.小麦与玉米、大豆之间共同特征一样多 C.小麦和玉米之间共同特征少,小麦和大豆之间共同特征多 D.小麦和玉米之间共同特征多,小麦和大豆之间共同特征少 答案:D 2.右侧是豆目部分植物分类图解,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绿豆和菜豆的亲缘关系比绿豆与合欢更近 B.绿豆和菜豆这两种植物十分相似 C.合欢和紫檀的共同点比绿豆和紫檀的共同点多 D.种是分类最基本的单位 答案:B 3.在学习了植物的分类后,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玉米、花生、水绵、葫芦藓、肾蕨和马尾松六种植物的特点,按右表的标准进 行了分类。其中②和⑥表示的植物分别 是( ) A.玉米和肾蕨 B.花生和水绵 C.马尾松和葫芦藓 D.肾蕨和水绵 答案:B 4.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自制的植物标本分戚两类,一类是蕨、葫芦藓、海带、地钱,另一类是黑松、苏铁、侧柏、玉兰,他们这样分类的依据是:有没有( ) A.种子B.根C.茎D.叶 答案:A 5.在生物分类单位中,最大的分类单位是( ) A.种B.目C.门D.界 答案:C 6.在生物分类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 A.界B.门C.科D.种 答案:D 7向阳中学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收集到了部分生物图片(如图),请你按下列分类方法将这些生物分类,然后回答有关问题。

4.1生物的分类方法教案(济南版七年级上)

第四章第一节生物的分类方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生物分类的必要性、生物分类概念及依据。 ②尝试对植物和动物根据其结构特征进行分类;列举生物的主要类群。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分类活动,理解分类的基本技能。 ②通过分类活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增强学习自信心。 ③通过探究生物分类方法、分类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使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树立分类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激发学习生物分类学的兴趣。 ②培养热爱生物世界的情感。 ③通过做分类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 激发同学们保护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怀。 教学方法及学情分析: 生物的分类方法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知识,看似简单,但真正实施分类会有难度。 其实分类方法在生活中并不鲜见,如书籍的分类、商品的分类等,对学生学习生物的分类方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节教学内容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一种总结和提升,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按从大到小的分类顺序,对教科书中提供的各种生物依据其特征进 行分类。 本章教学内容包括“生物分类的方法”和“生物分类的单位”两部分。是对前三章绿色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有关内容的总结和延伸。通过学生积极的观察、思考和实践, 尝试根据一定的生物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关注生物的多样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同时,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为终身学习生物学知识打下基础。使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树立分类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各种和分类方法相关的图片和资料。

学生:学生收集了生物分类方面的相关知识,学生按每四人一小组划分学习小组, 每小组一名发言代表。 教学过程: 环节及安排教师活动 教师通过复习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前面所 学知识 1、根据动物体内有无,可将其分为 复习提问 2、可以利用种子繁殖的植物称为。种子(5分 钟)植物根据种子外面是否有包被,可分为 3、被子植物的六大器官是什么? 4、给植物的主要类群从低等到高等排顺序 【过渡语】:走入超市或者是书店,面对琳琅满 目的商品,我们在寻找目标商品时并不会觉得盲 目,因为超市和书店的工作人员对众多的物品进 行了归类摆放,节省了我们的时间。地球上约有 创设情景 35万种植物和150多万种动物,它们有的形态结 激发兴趣 构相似,有的彼此千差万别,而面对自然界的众 (3分 钟) 多生物市,我们如何更好地研究它们呢? 书全部堆放在一起, 还好找吗?你们想不想学好生物,那么我们就来 自主学习 (10分 钟)先学会生物的分类方法和依据。 知识点一:生物分类的方法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生回答: 1、脊柱、无脊椎动物、通过脊椎动脊椎动物。物和无脊椎 2、种子植物、果皮、被的区别,裸子植物、裸子植物子植物和被 3、根、茎、叶、花、种子植物的区子和果实别为生物的 4、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分类方法埋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下伏笔。子植物。 通过引申, 进一步激起学生回答: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图片,根据自己及好奇心,生活中的经验感受生活感受到生物中物品分类的重要性和分类的重要必要性。性,为后面 的学习打下 基础。 学生通过自 学课本完成 知识点,锻 炼学 的自学能

微生物种类

荧光假单孢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lilium) 红酵母(Rhodotorula sp. 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 红球菌Rhodococcus ?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柠檬酸细菌(Citrobacter) 沙门氏(Salmonella) 盐杆菌科(Halobacteriaceae) 未定地位的有: ?醋杆菌(★Acetobacter) 布鲁氏菌(Brucella) 产碱菌(★Alcaligenes) ?分离时,加石蕊牛乳培养基,由变色情况判断是否产碱。这是个有工业应用价值的菌,L-苯丙氨酸转氨酶,PHB产生菌等。如利用真养产碱菌生产PHB——生物塑料,埋在地壤中6周完全降解,而普通塑料需200-300年。目前PHB产量占菌体重的70-80%。 真养产碱菌(Alcaligens eutrophus)生产PHA Alcaligenes latus(广泛产碱菌)生产功能性高聚物 蓝细菌(Cyanobacteria): 不产氧的光合细菌—— 紫细菌与绿细菌 红螺菌科(Rhodospirillaceae)紫色非硫细菌 着色菌科(Chromatiaceae)紫色硫细菌 专性光合,专性厌氧,以H2S作为还原CO2的电子供体,氧化成硫沉积在胞内。常常它们把硫氧化为硫酸盐 绿硫菌科(Chlorbiaceae) 红螺菌科包括: ▲红螺菌属(Rhodospirillum) ▲红假单胞属(Rhodopseudomonas) 红微菌属(Rhodomicrobium) 黄红螺菌(Rhodospirillum fulvum), 深红螺菌(Rhodospirillum rubrum), 红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 光合细菌的培养方法—富集培养法 ●分离源:采用营养丰富的湖、沼泽、水田等厌气层的水。 ●培养基1:适用于红螺菌科。KH2PO4 0.5g, K2HPO4 0.6g, (NH4)2SO4 1.0g, MgSO4·7H2O 0.2g, NaCl 0.2g, CaCl2·2H2O 0.05g , 酵母浸膏0.1g, 微量元素溶液1ml, 生长因子1ml,蒸馏水1000ml;如有必要,可加入0.01%硫代硫酸钠或3%NaCl;为抑制硫酸还原菌生长,可把上述(NH4)2SO4 , MgSO4·7H2O 换成NH4Cl和MgCl2·6H2O。 日本目前在各地废水处理中使用的光合细菌主要是Rp.sphaeroids ,这个菌株能很好利用低级脂肪酸、糖、氨基酸等各种有机物生长,特别是在醋酸、丙酸比为2:1~5:1培养基质

七年级上册《生物的分类方法》学案新版济南版

七年级上册《生物的分类方法》学案新版济 南版 本节是对各类生物特征的复习,也是对生物类群的整理和归纳。学好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学习到科学的分类方法。 学情分析 各类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经学习过,学生应能很好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目标 $来&源:知识目标 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说出生物分类的方法分类的依据 技能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实践调查、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拓展创新和归纳总结,体验科学分类的基本方法,做一个小小的分类学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鼓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认真态度、配合协作、善于质疑、勇于实践和大胆创新等精神品质,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 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学生在尝试对生

物进行分类活动过程中,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素质和科学品质,做一个小小的分类学家。 教学重点 通过分类活动来学习生物的分类。 教学课时 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学生欣赏动植物图片。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自然界中的生物,对它们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我们是怎么把它们分类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一、尝试对生物分类 观察思考--比较它们的主要特征 怎样对生物进行分类呢?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呢?让学生带着疑问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按照自己的观点从不同角度对图中的生物进行分类,如生物体能否运动,生物的营养方式,生物体的大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几个角度。学生分类的依据各不相同,同时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根据营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植物和动物。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观察思考,最后归纳总结:分类时,仔细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找出不

生物的分类方法(精品范文).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课题:第四章第一节生物的分类方法1课 教学目标: 1、说出生物的分类方法,掌握生物分类的依据。(重点) 2、尝试对植物和动物进行分类,列举生物的主要类群。(难点) 3、通过探究生物的分类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生物的分类方法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如书籍的分类、商品的分类等,这对学生学习生物的分类方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我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促使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及图片资料;学生课前做好预习。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2分钟创设情境:超市大赢家: 同学们,如果你去超市买钢 笔和薯条,你怎样快速找到 它们? 【提示】你会 去以下哪个区域买呢? 【引入】善于分类使我们忙 碌的生活紧张而有序,在我 们生物课的学习中也一样, 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第四 章第一节生物的分类方法。 学生列举方 法:在学习用 品和食品饮 料区寻找 带着疑问进 入课堂,激发 学习兴趣。 通过这一电 视节目活动, 迅速激起学 生兴趣,也会 激起学生探 究动物行为 的欲望,并且 自然的引入 课题。 展示目标明标识标1分钟展示目标:(课间板书在黑板 上) 1、说出生物的分类方法,掌 握生物分类的依据。(重点) 2、尝试对植物和动物进行分 类,列举生物的主要类群。 (难点) 读标识标 目标板书在 黑板副版上, 可时刻提醒 学生对照学 习目标进行 学习。 【过渡】走入超市面对琳琅 满目的商品,我们在寻找目 标商品时并不会觉得盲目, 因为超市工作人员对众多的 物品进行了归类摆放,便于 我们寻找,节省了我们的时 间。而地球上约有35多万种 植物和150多万种动物,它 们有的形态结构相似,有的 彼此千差万别,我们如何更 好地研究它们呢? 活动一: 尝试对图片 中生物分类 思考并说出 依据。 通过尝试对 生物进行分 类,加深理解 植物、动物、 微生物的主服装体育用品 文具区饮料区

生物的分类

第四章生物的分类 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分类可以弄清楚不同生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第一节生物的分类方法 1、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分类的依据是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等方面的特征。 例题:下列水中生活的动物中,属于无脊椎动物的一组是(A ) A 、 涡虫、鱿鱼B 、海蜇、青蛙 C 、沙蚕、带鱼D 、鲤鱼、河蚌 解析:B 、C 、D 中的青蛙、带鱼、鲤鱼属于脊椎动物,答案为A 。 2、你能尝试对以下植物进行分类吗? 肾蕨葫芦藓油松玉米向日葵水绵 A 类植物:单子叶植物(玉米) B 类植物:双子叶植物(向日葵) C 类植物:裸子植物(油松) D 类植物:蕨类植物(肾蕨) E 类植物:苔藓植物(葫芦藓) F 类植物:藻类植物(水绵) 以上植物按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为什么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常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这是因为花、果实、种子在植物生活过程中出现的比较晚、生存的时间比较短,受环境影响也比较小,其形态结构特征相对比较稳定。 例题: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这三种植物在分类上分别属于(B) A、松是裸子植物,竹梅是单子叶植物。 B、松是裸子植物,竹梅是被子植物。 C、松是裸子植物,竹梅是双子叶植物。 D、松是裸子植物,竹梅是蕨类植物。 解析:松树无真正的花,种子裸露,属于裸子植物。竹梅都有真正的花,种子外面都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答案为B。 4、你能尝试对下列动物进行分类吗? 蚯蚓蜜蜂蜘蛛鱼青蛙蟾蜍蜥蜴壁虎鸟猫虎

第二节生物的分类单位 1、生物分类的等级和单位有哪些?最大和最小的单位分别是什么?最基本的 分类单位是什么?生物分类单位与生物物种之间有什么关系? (1)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生物分类单位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2)最大的单位是界,最小的单位是种。 (3)分了的最基本单位是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最近;不同种生物个体杂交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有繁殖能力的后代,如马和驴的后代骡不具有通过有性生殖繁殖后代的能力。 (4)关系:生物的分类单位越大,类群就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少,亲缘关系就越远;反之,生物的分类单位越小,类群就越小,包含的生物物种越少 例题:右面是豆目部分植物分类 图解,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 的是(C) A、绿豆和菜豆的亲缘关系比 绿豆和合欢更近。 B、绿豆和菜豆这两种植物 十分相似。 C、合欢和紫檀的共同点比绿豆 和紫檀的共同点多。 D、种是分类最基本的单位 2、对生物进行分类有什么意义? 按等级对生物进行分类,不但可以满足人们识别生物和利用生物的需要,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物的进化和发展。这对于人们认识生物的进化和发展,以及进行动植物引种驯化和杂交育种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题:下面有关生物分类知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A、分类单位越大,生物数量越大。 B、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最密切。 C、植物的分类主要依据植物的形态结构。 D、动物的分类主要依据动物的生理功能。

微生物分类鉴定

第三节微生物的分类鉴定方法 一、微生物鉴定的依据 获得纯化的微生物分离菌株后,首先判定是原核微生物还是真核微生物,这实际上在分离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选择性培养基已经决定了分离菌株的大类的归属,从平板菌落的特征和液体培养的性状都可加以判定。然后,如是原核微生物,便可根据表14-3 所示的经典分类鉴定指标进行鉴定,如条件允许,可做碳源利用的BIOLOG-GN 分析和16S rDNA 序列分析。多项结果结合起来确定分离菌株的属和种。 表14-3 微生物经典分类鉴定方法的指标依据 二、微生物鉴定的技术与方法 根据目前微生物分类学中使用的技术和方法,可把它们分成四个不同的水平:①细胞形态和行为水平,②细胞组分水平,③蛋白质水平,④基因组水平; 在微生物分类学发展的早期,主要的分类鉴定指标是以在细胞形态和习性为主,可称为经典的分类鉴定法。其他三种实验技术主要是60 年代以后采用的,称为化学分类和遗传学分类法,这些方法再加上数值分类鉴定法,可称为现代的分类鉴定方法。 (一)、经典分类鉴定法 经典分类法是一百多年来进行微生物分类的传统方法。其特点是人为地选择几种形态生理生化特征进行分类,并在分类中将表型特征分为主、次。一般在科以上分类单位以形态特征、科以下分类单位以形态结合生理生化特征加以区分。最后,采用双歧法整理实验结果,排列一个个的分类单元,形成双歧检索表(图14-4 )。 A. 能在60 o C 以上生长 B. 细胞大,宽度1.3~1.8mm ……………………………………… 1. 热微菌属 ( Thermomicrobium )

BB. 细胞小,宽度0.4~0.8mm C. 能以葡萄糖为碳源生长 D. 能在pH4.5 生长…………………………………………… 2. 热酸菌属 ( Acidothermus ) DD. 不能在pH4.5 生长………………………………………………… 3. 栖热菌属 ( Thermus ) CC. 不能以葡萄糖为唯一碳源……………………… 4. 栖热嗜油菌属( 栖热嗜狮菌属Thermoleophilum ) AA. 不能在60 o C 以上生长 图14-4 双歧法检索表例样 应用BIOLOG-GN 仪检测分离菌株对众多碳源的利用情况判断分离菌株的分类地位,近年来也时有应用。在BIOLOG-GN 仪上有96 个小孔,其中95 孔内分装有95 种不同碳源的缓冲液,1 孔为无碳源的缓冲液对照,各孔接入适宜菌浓度和液量的分离菌株培养物,定温培养,每日定时读取BIOLOG-GN 仪计算机上各碳源利用情况,一般为时1 周,BIOLOG-GN 仪可显示出该鉴定菌株的最可能归属。 (二)、数值分类法 又称阿德逊氏分类法() 。它的特点是根据较多的特征进行分类,一般为50 ~60 个,多者可达100 个以上,在分类上,每一个特性的地位都是均等重要。通常是以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对环境的反应和忍受性以及生态特性为依据。最后,将所测菌株两两进行比较,并借用电子计算机计算出菌株间的总相似值,列出相似值矩阵( 图14-5) 。为便于观察,应将矩阵重新安排,使相似度高的菌株列在一起,然后将矩阵图转换成树状谱(dendrogram)( 图14-6) ,再结合主观上的判断( 如划分类似程度大于85 %者为同种,大于65 %者为同属等) ,排列出—个个分类群。 图14-5 显示6 个细菌菌株的遗传相似矩阵图

实验室操作的生物因子及其危害程度分级一览标准表格.doc

实验室操作的生物因子及其危害程度分级一览表表 1. 病毒分类名录 病毒名称 序号 英文名中文名分类学地位 Human immunodefici 生物安全实验 室级别 危害程度 未经培养的感分类 染材料的操 作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ency virus艾滋病毒(I (HIV )型) typy1 and 2 virus Japanese encephalitis 乙型脑炎病毒 virus Coxsakie 柯萨奇病毒 virus Cytomegalovi 巨细胞病毒 rus Enterovirus 肠道病毒 -71 71 Epstein-Barr EB病毒 virus Hepatitis A 甲型肝炎病毒 virus Hepatitis B 乙型肝炎病毒 virus Hepatitis C 丙型肝炎病毒 virus Hepatitis D 丁型肝炎病毒 virus Hepatitis E 戊型肝炎病毒 virus Herpes 单纯疱疹病毒 simplex virus 型和 II 逆转录病毒科 黄病毒科 小RNA病毒 科疱疹病毒科 型小 RNA病毒 科疱疹病毒科 小RNA病毒科 嗜肝 DNA病毒 科 黄病毒科 卫星病毒 嵌杯病毒科 疱疹病毒科 第二类BSL-2 第二类BSL-2 第三类BSL-2 第三类BSL-2 第三类BSL-2 第三类BSL-2 第三类BSL-2 第三类BSL-2 第三类BSL-2 第三类BSL-2 第三类BSL-2 第三类BSL-2

13 14 15 Human herpes 人疱疹病毒 6 型疱疹病毒科第三类BSL-2 virus-6 Human herpes 人疱疹病毒 7 型疱疹病毒科第三类BSL-2 virus-7 Human herpes 人疱疹病毒 8 型疱疹病毒科第三类BSL-2 virus-8 16 Papillomavir us(human) 人乳头瘤病毒乳多空病毒科第三类BSL-2 17 18 Rotavirus轮状病毒呼肠孤病毒科第三类BSL-2 Rubivirus 风疹病毒披膜病毒科第三类BSL-2 (Rubella)

生物分类的方法

精品资源 生物分类的方法 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生物进行过分类。从历史发展上看,在分类方法上有人为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两种,这两种方法也代表了分类工作发展的两个阶段。 人为分类法主要是凭借对生物的某些形态结构、功能、习性、生态或经济用途的认识将生物进行分类,而不考虑生物亲缘关系的远近和演化发展的本质联系,因此所建立的分类体系大都属于人为分类体系。例如,将生物分为陆生生物、水生生物;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等。另外,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1707—1778)以生物能否运动为标准,将生物划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的两界系统。他还根据雄蕊的有无、数目,把植物界分为一雄蕊纲、二雄蕊纲等24个纲。16世纪我国李时珍(1518—1593)在他的《本草纲目》一书中将植物分为五部,即草部、谷部、菜部、果部和木部;将动物也分为五部,即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和兽部;人另属一部,即人部。又如,亚里士多德根据血液的有无,把动物区分为有血液的动物和无血液的动物两大类,等等。 自然分类法 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进化论的确立及生物科学的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现存的生物种类和类群的多样性乃是由古代的生物经过几十亿年的长期进化而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亲缘关系。分类学应该反映这种亲缘关系, 反映生物进化的脉络。 现代生物分类学研究生物的系统发育,特别强调分类和系统发育的关系。在研究分类的过程中,分类学家追求的是划分的分类单元应是“自然”的类群,提出的分类系统力求反映客观实际,也就是说要符合系统发育的原则。因为系统发育的亲缘关系是生物进化过程的实际反映。因此,研究各生物类群的分类学家,都把组建该类群的系统发育作为主要目标,以便在此基础上按照生物系统发育的历史,编制生物的多层次分类系统,即自然分类系统。 植物的自然分类法是以植物的形态结构作为分类依据,以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作为分类标准的分类方法。从生物进化的理论得知,种类繁多的植物,实际上是大致同源的。物种之间相似程度的差别,能够显示出它们之间亲缘关系上的远近。判断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是根据植物之间相同点的多少。例如,菊花和向日葵在形态结构等方面有许多相同点,如它们都具有头状花序,花序下有总苞,雄蕊5枚,花药合生。于是就认为它们的亲缘关系比较接近;而菊花与大豆相同的地方就比较少,如大豆花是大小和形状都不相同的蝶形花瓣,二体雄蕊(花丝9枚合生,一枚离生),于是就认为它们的亲缘关系比较疏远。 近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植物的分类已经不仅以形态结构为依据,而且得到了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古植物学等学科的密切配合。各国植物学家正在这方面继续展开深 入的研究,以便使植物分类的方法更加完善。 动物的自然分类方法更加复杂,主要是根据同源性进行分类。分类学家必须考虑多种多样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结构、功能、生物化学、行为、营养、胚胎发育、遗传、细胞和分子组成、进化历史及生态上的相互作用。特征越稳定,在确定分类时就越有价值。 欢下载

八年级生物教案-生物的分类

生物的分类 一.教学目标:1.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2.生物分类原则、等级和基本单位3.练习编写检索表4.说明对生物统一命名的重要性二.教学重难点:1.生物分类的方法;生物命名的方法2.活动“尝试对生 物分类” 3.活动“编制检索表”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地球上约有35万中 植物和150多万种动物,它们有的形态结构相似,有的彼此千差万别,我们怎样识别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呢?当我们到商品繁多的超市购买东西,会很容易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为什么?――因为它们是按一定的规律分类排列的。认识生物也要采用类似商品分类的方法,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将它们分门别类,这就是生物分类。《二》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 【活动过程】:展示图片观察图片上这些你们所熟悉的各种生物,各小组讨论分析,尝试将它们分成不同的生物类群。检查结 果问:你们组是根据什么将这些生物分类的?(性状差异和亲缘关系)【导出】:根据这个原则,生物学家将地球上 现存的生物依次分为7个等级:界、门、纲、目、科、属、 种(其中基本单位是――种,即为最小的单位;最大的 单位是界。);把各个分类等级按其高低和从属关系顺序排列起来,就构成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如教材31页―32页在分 类阶层系统中,我们都可以在不同的分类单位中找到各种生物的位置。刚才看了同学们的分类情况,各有不同,这 样是否有利于我们识别生物?如果各执一词是不是就乱套了?

那么我们是否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呢?(需要)所以生物学家根据生物特征的差异,编制出生物检索表。讲解编制方法活动“编写检索表” 第2课时《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提问】:(1)生物学家们为了弄清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是怎样将生物进行分类的?(界、门、纲、目、科、属、 种)(2)为了便于人们按照统一的标准识别生物,生物学家们依据什么编制了什么来进行生物的分 类?(生物特征差 异检索表)【引入】:很好!我们要认识一件事物,首先要给它命名,认识生物也是如此,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物的命名。《二》生物的命名【师生活动】:在我们认识生物的过程中发现,由于不同的地区,同一种生物往往有多个名称。请看图,图上的生物在我们这里叫什么名字呢?――(红苕)这是我们平时喜欢吃的红苕,但它有多个名字哦,在北京则称之为白薯,到了湖南就变成了红薯,江苏又叫山芋,而山东和东北又称之为地瓜。请再看看图中的这两株植物是什么?――(土豆山药)不同的两种植物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山药,像上面这样两中情况再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那么这样是否方便呢?(容易引起歧义)为了避免生物命名的混乱,便于研究、交流和开发利用,瑞典科学家林奈于1753年创立了双名法。【补充】:林奈的双命名法至今仍被生物分类学家所使用。当然,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一些新的分类方法又逐渐被引入生物分类领域中,从而使生物分类方法更为科学合理、准确可靠,以便人们更好地研究各种生物。【小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资料,说明

微生物的形态与分类

动物界 植物界 真菌界酵母菌、霉菌、担子菌微生物原生生物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 原核生物界细菌、放线菌、蓝细菌、 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 病毒界病毒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的相关概念: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离不开以下三步: ⑴获得该微生物的纯培养物 ⑵测定一系列鉴定指标 ⑶查找权威性鉴定手册 现代微生物分类方法的依据主要有: ⑴核酸分析 ⑵DNA杂交试验 ⑶细胞壁成分分析 ⑷红外光谱 微生物的分类单位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在科与属之间可加“族”。上述分类单位中以“种”概念的界定最为关键。

种的概念: 种是一个分类的基本单位。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其它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在微生物分类学中,一个种只能用该种内的一个典型菌株来作为具体标本,这个典型菌株就是该种的模式种。 变种是对种的进一步细分的单元。从自然界分离到某一微生物的纯种,必须与已知的典型种所记载的特征完全符合,才能鉴别为同一个种。有时分离到的纯种却有某一特征与典型菌种不相同,其余特征都相同,而且这一特征又是稳定的,我们称这一纯种为典型种的变种。 亚种与变种是近义词,两者经常混用。有时我们将实验室获得的变异型称为亚种或小种。 菌株表示任何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或病毒粒子)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及其一切后代,即同种微生物的每个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同一菌种的不同菌株间,作为分类鉴别的主要性状是相同的,但是非鉴别用的“小”性状可以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生化性状,如代谢产物的产量性状等。菌株实际上是某一微生物达到“遗传性纯”的标志。一旦某菌株发生自发突变或经诱变、杂交或其它方式发生遗传重组后,均应确定新的菌株名称。

生物分类学(最新完整版)

生物分类学 要想弄清楚生物的分类,首先要理解几个基本的名词: 1.原核细胞、原核生物: 原核细胞(prokaryotic cell)没有核膜,遗传物质集中在一没有明确界限的低电子密度区, 故只有原核或称为拟核。DNA为裸露的环状分子,通常没有结合蛋白,环的直径约为 2.5nm,周长约几十纳米。细胞结构含有:荚膜(capsule),细胞壁(murein cell wall),细胞膜(cell surface membrane),脱氧核糖核酸分子(circular DNA), 中膜体(mesosome)或间体, thykoloid, 核糖体(ribosome),鞭毛(flagellum)等,没有叶绿体(chloroplast)、线粒体(mitochondrion)等细胞器(organelles)。没有恒定的内膜系统,核糖体为70S型,不进行有丝分裂(mitosis)和减数分裂(meiosis)、无丝分裂,脱氧核糖核酸(DNA)复制后,细胞随即分裂为二。不发生原生质流动,观察不到变形虫 样运动。 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prokaryote),均为单细胞生物,原核生物主要包括细菌、 放线菌(Actinomycete)、支原体(mycoplasma)、衣原体(chlamydia)、立克次体(Rickettsia)和植物中的蓝藻门(Cyanophyta),是现存生物中最简单的一群,以分裂生殖繁殖后代。原核生物曾是 地球上唯一的生命形式,它们独占地球长达20亿年以上。如今它们还是很兴盛,而且在营养盐的

蓝藻细胞结构图 2.真核细胞、真核生物: 真核细胞(eukaryotic cell)指含有真核(被核膜包围的核)的细胞。其染色体数在一个以上, 能进行有丝分裂,还能进行原生质流动和变形运动。在真核细胞的核中,DNA与组蛋白等蛋白质共同组成染色体结构,在核内可看到核仁。在细胞质内膜系统很发达,存在着内质网、高尔基体、 线粒体和溶酶体等细胞器,分别行使特异的功能。而光合作用和氧化磷酸化作用则分别由叶绿体和 线粒体进行。 植物细胞模式图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一、选择题 1.真菌的分类单元-门的词尾为(A ) 2.A、–mycota B、–mycetes C、–mycotina D、-mycetidae 3.下列传统分类指标中始终被用作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重要依据的是(A ) 4.A、形态学特征 B、生理特征 C、生态学特征 D、分子生物学特征 5.下列拉丁文哪个书写格式正确( C ) 6.A、Fusarium oxysporium B、Aspergillus japonicus Saito 7. C、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D、Clostridium Kluyveri 8.1978年,根据16S rRNA和18S rRNA的碱基序列将生物分为“三域”的科 学家是(D ) 9.A、Ainsworth B、Bergey C、Leedale D、Woese 10.1995年,Ainsworth分类系统把菌物列入真核生物域,将其分为3个界, 下面哪项不属于其中( D ) 11.A、原生动物界 B、假菌界 C、真菌界 D、菌物界 12.有关菌株的说法,下列哪项说法不对( B ) 13.A、菌株强调的是遗传型纯的谱系 B、菌株的名称不可随意确定 14.C、菌株与克隆相同,为一个物种内遗传多态性的客观反映 15.D、菌株实际上是某一微生物达到遗传型纯的标志, 二、是非题 1.微生物的种是微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明确的定义。(√) 2.两个微生物菌株具有相同G+C含量表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一定很相近。(×)

3.亚种是进一步细分种时所用的单元,一般指除某一明显而稳定的特征外,其余鉴定特征都与模式种相同的种,其命名方法按“三名法”处 理。(√) 4.变种是亚种的同义词,在《国际细菌命名法规》中不主张使用。(√)5.在微生物分类中,DNA(G+C)mol%的比较只能做否定判断。(√)6.微生物DNA之间的同源性越高,说明它们之间亲缘关系就越近,反之亦然。(×) 7.菌株是一个物种内遗传多态性的客观反应,是遗传型纯的谱系,其名称可以随意确定。(√) 8.模式菌株是一个种的具体活标本。(√) 9.据科学家1992年估计,地球上生存的菌物约有150万种。(√)10.微生物自动化鉴定技术一般都是利用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特性而设计的。(√) 11.细菌分子鉴定常用16S rRNA序列分析,而真菌分子鉴定常用ITS序列分析。(√) 12.所谓“模式菌株”通常是指一个细菌的种内最具代表性的菌株。(×)13.对微生物生理生化特征的比较也是对微生物基因组的间接比较,加上测定生理生化特征比直接分析基因组要容易得多,因此生理生化特征对于微生物的系统分类仍然是有意义的。(√) 14.现代微生物分类中,任何能稳定地反映微生物种类特征的资料,都有分类学意义,都可以作为分类鉴定的依据。(×) 15.DNA-DNA杂交主要用于种、属水平上的分类研究,而进行亲缘关系更远(属以上等级)分类单元的比较,则需进行DNA-rRNA杂交。(√)

微生物的分类及其分类方法

第三章微生物的分类及其分类方法 本章的核心内容是微生物的分类单元、微生物的命名法则;目前国内外最权威的原核微生物分类系统;用于分离菌株分类鉴定的方法和技术;微生物菌种的保藏。 微生物的分类单元有界、门、纲、目、科、属、种;微生物的命名依林奈氏双名法法则进行;《伯杰氏细菌学鉴定手册》,《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是当今进行细菌鉴定的最权威的手册;微生物分离菌株的分类鉴定有经典分类鉴定法、数值分类鉴定法、化学分类鉴定法、遗传学分类鉴定法, DNA中GC mol%分析、DNA-DNA杂交、DNA-rRNA杂交、16Sr RNA(16S rDNA)寡核苷酸的序列分析,微生物系统发育地位分析等不同层次的技术方法。微生物菌种的保藏对于研究和发酵生产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保藏方法可依不同条件选择不同方法。 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类单元和命名 分类是人类认识微生物,进而利用和改造微生物的一种手段,微生物工作者只有在掌握了分类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对纷繁的微生物类群有一清晰的轮廊,了解其亲缘关系与演化关系,为人类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提供依据。 微生物分类学 (microbial taxonomy) 是一门按微生物的亲缘关系把它们安排成条理清楚的各种分类单元或分类群 (taxon) 的科学,它的具体任务有三,即分类(classification) 、命名 (nomenclature) 和鉴定 (identification) 。分类指的是根据相似性或亲缘关系,将一个有机体放在一个单元中。命名是按照国际命名法规给有机体一个科学名称。鉴定则是确定一个新的分离物是否归属于已经命名的分类单元的过程。因此,概括来说,微生物分类学是对各个微生物进行鉴定,按分类学准则排列成分类系统,并对已确定的分类单元进行科学命名的科学。 一、微生物的分类单元 微生物的主要分类单位,依次为界 (kingdom) 、门( phylum 或 division )、纲(class) 、目 (order) 、科 (fami1y) 、属 (genus) 、种 (species) 。其中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具有完全或极多相同特点的有机体构成同种。性质相似、相互有关的各种组成属。相近似的届合并为科。近似的科合并为目。近似的目归纳为纲。综合各纲成为门。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分类系统。以下以柠檬浮霉状菌为例加以说明。 另外,每个分类单位都有亚级,即在两个主要分类单位之间,可添加“亚门”、“亚纲”、“亚目、”“亚科”等次要分类单位。在种以下还可以分为亚种、变种、型、菌株等。 属是科与种之间的分类单元,通常包含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和关系密切的种。 Goodfellow 和 O'Donnell(1993) 提出 DNA 的 G+C mol% 差异≤ 10 % ~12 %及 16S rDNA 的序列同源性≥ 95 %的种可归为同一属。 种 (species) 关于微生物“种”的概念,各个分类学家的看法不一,例如伯杰氏(Bergey) 给种的定义是:“凡是与典型培养菌密切相同的其他培养菌统一起来,区分成为细菌的一个种。”因此,它是以某个“标准菌株”为代表的十分类似的菌株的总体。种是以群体形式存在的。种有着不同的定义,在微生物学中较常见有生物学种( biological species ,

生物的分类

生物的分类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生物的分类(复习课) 复习目标:说出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掌握生物分类的依据 复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导航 (一)生物的分类方法 1、尝试对生物分类 (1)对生物进行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该方法是根据生物之间的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2)给生物分类时,首先要根据某一特征,把它们分成几大类;然后将其中一类根据某一特征分为若干类......以此类推,直到将所有的生物全部分开。 2、生物的分类依据: (1)分类依据:根据生物的、和,找出不同生物的相同和差异的程度,将生物物种归类。 (2)植物分类依据:根据植物是否用种子繁殖可分为和 ;根据种子植物的种子有无果皮包被分为 和。 (3)动物分类依据、和。 (4)细菌、真菌等其他生物分类依据: (二)生物的分类单位 1、分类单位:有七个等级;中包含的生物种类最多,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的简称。 注意:种是指物种而不是品种,一个物种可以包括多个品种。物种是指一个生物群体,而不是一个生物体。 2、分类单位与生物特征之间的关系: 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生物之间的差异,具有的共同特征就;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的生物种类,生物之间的差异,具有的共同特征就。 3、检索表 概念:根据生物之间的和程度,按照编制出了方便、快捷鉴别的检索表。 意义:确定每种生物的,判断不同生物之间的远近。 4、分类研究的水平:科学家已经能够根据生物在上的对其进行研究,更加准确地确定生物之间的关系。

二考点突破: 考点一:生物分类的方法 1、生物分类的依据除了生物的生活习性(或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理特征以外,还有其他的分类依据,如生殖方式、体温是否恒定、受精方式、脊柱的有无、种子的有无、营养方式、用途以及在进化上的亲疏远近关系等。 2、同一种生物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归为不同的类群。如狗属于动物、宠物、陆生动物、哺乳动物、用肺呼吸的动物、恒温动物、脊椎动物、杂食性动物等。 考点二:分类单位与生物特征 1、种是物种的简称,是最小的分类单位,也是最基本的单位。 2、分类单位很多,一定要注意各分类单位的大小顺序。如分类单位由大到小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7个不同等级。 3、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但共同特征越多。 三课堂小结: 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共27小题) 1.下列生物分类等级中,包含生物种类最多的是() A.属 B.纲 C.门 D.目 2.根据如图分析,与猫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A.狗 B.狼 C.虎 D.狐 3.在下列分类等级中,植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最多的等级是() A.科 B.种 C.目 D.属 4.在下列生物分类等级中,具有相同特征最少的是() A.门 B.纲 C.科 D.种 5.下列关于生物分类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分类主要根据是生物间的相似程度B.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特征越多 C.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生物种类越少D.品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6.在生物的分类等级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 A.门 B.纲 C.科 D.种 7.如果用如图表示表中各种概念间的关系,则表中各选项与图示相符的是() 1 2 3 4 A 种子萌发环境条件充足空气适宜温度 B 基因DNA 染色体细胞核 C 门纲科种 D 动物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扁形动物A.A B.B C.C D.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