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优秀6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优秀6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篇:《数到1000之内》

【课堂目标】

1.学习使用百以内的数码表。

2.掌握使用数码表读出1000以内的数。

3.学会使用连数法,快速计算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

1.数码表的使用

介绍百以内的数码表的构造,如何读表。

2.数的大小比较

介绍连数法,如何快速计算数的大小比较。

3.练习

学生用数码表、连数法完成一些数的大小比较,如215和270,400和570。

【教学重点】

掌握数码表的使用和连数法快速计算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1.数码表的使用和读表。

2.连数法的掌握和快速计算数的大小。

【教学方式】

讲解、练习。

【教学准备】

数码表、数的大小比较练习题。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

教师出示数码表,让学生看一看,看看它的构造,它是如何读表的。

Step 2 教学

1. 数码表的使用

教师介绍百以内的数码表的构造,要求学生看懂它的构造,开始使用它,快速读出几个数字,比如:187、329、643、936等等。

2. 数的大小比较

核心概念:连数法

教师通过讲解,用例题展示连数法的使用,然后学生跟着做例题,熟悉和掌握这种方法。

(1)例题:230和270哪个更大?

直接脑海中连数,即 230+70=300 > 270,所以230比270小。

(2)学生练习:完成数的大小比较,如215和270,400和570等。

Step 3 练习

要求学生练习使用数码表和连数法比较大小。

【课后作业】

1. 完成练习册中的题目。

2. 多使用数码表、连数法练习比较大小。

3.学生自己编造一些数的大小比较题目,用数码表和连数法计算。

第二篇:《加法与减法》

【课堂目标】

1.练习计算两个数的和。

2.练习计算两个数的差。

3.掌握简单的口算技巧。

【教学内容】

1.加法口算技巧

如何快速计算两个数的和,掌握交换律和结合律。

2.减法口算技巧

如何快速计算两个数的差,掌握减法口算技巧。

3.练习

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加法和减法的口算技巧,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教学重点】

1. 口算技巧的掌握,如何快速计算两个数的和差。

2. 帮助学生理解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如何在加法和减法练习中帮助学生理解规律。

【教学方式】

讲解、练习、情境教学。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题。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

通过课堂游戏和趣味案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教师可以出示桌上有10个小球,拿了3个之后,还剩下几个小球?教师鼓励学生口算,快速计算。

Step 2 教学

1. 加法口算技巧

(1)快速识别两个数中哪个数是10的倍数,进行简便计算。

(2)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等口算法则。

例如,5+15=20,5+25=30,5+35=40,5+45=50,5+55=60,

口算的方法是第一个数 + 另一个数里的10再加上“1的个数”

等于和。(即5+25=5+10+10+5=20,5+35=5+10+10+10+5=40)

2. 减法口算技巧

快速识别两个数的差是10的倍数,进行快速计算。

例如,9-4=5,9-7=2,9-8=1,9-6=3,口算的方法是先找到9

到比9小1的数,再数几步可到终点数。

Step 3 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加法和减法的口算技巧,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例如,让学生做出如下问题:100-35,100-45,100-55,100-80,通过对这些数的差值的观察和总结,来发现计算的规律。

【课后作业】

1. 完成练习册中的所有题目。

2. 复习口算技巧。

3. 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篇:《乘法表和口算》

【课堂目标】

1. 认识乘法表,熟练掌握2-9的乘法口诀。

2. 熟练掌握空间内口算方法。

【教学内容】

1.乘法表的认识

教师介绍乘法表的构造,要求学生记住乘法表并且用乘法口诀背诵2-9的口诀。

2. 乘法口算方法的讲解

介绍横相乘法、竖式计算法等乘法口算方法,并且让学生熟悉掌握。

3. 练习

学生在课上进行乘法口算方法的练习。

【教学重点】

1. 学生能记住乘法表和乘法口诀。

2. 首先熟悉口算方法,以后可以用乘法口诀和乘法表快速计算。【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口算方法熟练掌握数学运算。

【教学方式】

示范操作,情境教学。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题,乘法表。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

教师出示一个乘法口诀,通过反复咏唱口诀的方法,让学生对口诀进行歌唱练习,使学生记忆乘法口诀。

Step 2 教学

1.乘法口诀的讲解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背诵2-9的口诀,并且通过不断重复让学生掌握。

例如:2×1=2、2×2=4、2×3=6、2×4=8,2×5=10,2×6=12,2×7=14,2×8=16,2×9=18。

这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接着背6的口诀:6×1=6、6×2=12、

6×3=18、6×4=24、6×5=30、6×6=36、6×7=42、6×8=48、

6×9=54。

2. 乘法口算方法的讲解

教师介绍横相乘法、竖式计算法等乘法口算方法。

例如,问题4×3,用横相乘法,首先将4表示为4个1,然后将这个1横着写,在每个1的下面分别写1,这样得到4个行分别是3×1、3×1、3×1、3×1,然后将这4个数相加即为12。

3. 练习

让学生在课上进行乘法口算方法的练习,包括书写和口算。

Step 3 巩固

巩固练习和回顾。

【课后作业】

1. 完成练习册中的所有题目。

2. 复习口诀和口算方法。

3. 自己编造乘法口算题目,计算正确的答案并进行核对。第四篇:《分数的概念和计算》

【课堂目标】

1. 学习分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理解分数的特点和应用。

3. 熟悉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1.分数的概念

介绍分数的构造和基本概念,使学生掌握分数的意义。

2. 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介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练习

通过练习巩固分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1. 分数的概念和应用。

2. 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和应用。

【教学方式】

示范操作、情境教学。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题。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

通过例子或者现实场景引入分数的概念。

例如:教师拿三块方形的巧克力,每块切成5块,让学生了解每一块的意义;或者通过现实中的购物情况来引入分数。

Step 2 教学

1. 分数的概念和应用

教师介绍数字的常规表示方法,然后呈现一个简单的分数如

1/4 的概念及其意义。

【注意】教师需要把分数的概念表示的简化,以便学生更容易理解分数的概念。

2. 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讲解分数加减法,包括带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以及分数转换。

例如,问题 2/5 + 1/2 = ?教师先将这两个分数转换成相同分母的分数,之后将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分子相加,最后化为最简分数形式。(=9/10)

3. 练习

通过练习巩固分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Step 3 巩固

巩固练习和回顾。

【课后作业】

1. 完成练习。

2. 回忆所掌握的分数技巧,并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3. 编造练习自己的分数计算题目。

第五篇:《几何图形的认识和分类》

【课堂目标】

1. 熟悉常见的平面几何图形。

2. 能够说出各种几何图形的形状、名称、特点。

【教学内容】

1.几何形状的认识

教师介绍平面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几何形状的特点,熟悉几何形状的名称。

2. 几何图形的分类

教师将学生观察东西南北的家具或生活用品,能说出各种家具或生活用品的名称和形状;然后老师要求学生能够在图形中认识各种几何图形的名称和形状。

【教学重点】

熟悉和掌握平面几何图形的名称和形状。

【教学难点】

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各种几何图形的名称和特点。

【教学方式】

教学课件+练习

【教学准备】

课件,几何图形手势、几何图形分类卡片,练习题。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

教师介绍平面图形,例如正方形、三角形、矩形等等,并以学生感兴趣的图形为例,引出几何图形的名称和形状。

Step 2 教学

1.几何形状的认识

教师介绍平面几何图形,例如正方形、三角形、矩形等等,引导学生观察几何形状的特点,熟悉几何形状的名称。

2. 几何图形的分类

教师将学生观察东西南北的家具或生活用品,能说出各种家具或生活用品的名称和形状;然后老师要求学生能够在图形中认识各种几何图形的名称和形状。

例如,老师有各种几何形状的手势,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几何形状的名称和形状。

Step 3 练习

让学生进行练习并且在实际场景中识别各种几何形状。

Step 4 巩固

巩固练习和回顾,并鼓励学生总结各种几何图形的特点和应用。

【课后作业】

1. 完成练习册中的所有题目。

2. 复习各种几何图形的名称和形状。

3. 观察周围环境中各种几何图形的应用。

第六篇:《时钟和时间的认识》

【课堂目标】

1. 学习时钟的构造,掌握各种时钟指针的意义。

2. 认识时间单位,掌握时针和分针的作用,掌握时间的阅读方法。

【教学内容】

1.时钟的认识

介绍时钟的构造和各种时钟指针的意义,使学生掌握时间单位。

2. 时间阅读方法和技巧

介绍时钟和分针的作用,以及如何使用时钟读取时间。同时,分享一些有用的口诀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容易地使用时钟读取时间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有时候我们还是会出错。下面分享一些有用的技巧和口诀,帮助学生更容易地读取时间。

首先是小学生常用的口诀“整点有圆,半点有弧,一刻有一撇,三刻有三撇”。这个口诀的意思是,整点的时钟数字是圆的,

半点的时钟数字是有弧形的,一刻的时钟数字是有一个撇的,三刻的时钟数字是有三个撇的。通过这个口诀,学生可以快速分辨出准确的时间。

接着是时钟和分针提供的信息。我们知道,时钟的指针指向的数字代表小时数,而分针指向的数字代表分钟数。当分针指向12的时候,这个时间是整点;当分针指向6的时候,这个时

间是半点;当分针指向3或9的时候,这个时间是一刻钟;当分针指向其他数字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将分针和整点之间的距离分成五等分,来判断时间的准确度。例如,当分针指向数字2的时候,我们可以近似地理解为是2分20秒左右的时间。

最后是关于24小时制和12小时制的读法问题。在24小时制中,时间从0点开始计算直到23点。而在12小时制中,上午12点被写为12:00 AM,中午12点被写为12:00 PM。对于晚

上的时间,我们可以用下午加上相应的小时数来表示,例如下午8点是8:00 PM。

总的来说,使用时钟读取时间需要我们掌握一些基本的规则和技巧。逐渐适应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读取时间,并且有效地避免出现时间上的错误。希望以上的介绍对学生们能够有所帮助。时钟和分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时间工具,同时也是对时间的最基本划分。如何利用时钟和分钟准确的读取时间,是我们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本文介绍了时钟和分针的作用,以及如何使用时钟来读取时间。通过小学生常用的口诀和关于时钟和分针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更加轻松地读取时间,并且避免出现时间上的错误。同时,我们还介绍了关

于24小时制和12小时制的读法问题,这也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基本规则。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钟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提高我们的时间识别能力,掌握更准确地时间表达方式,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提供更好的帮助。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0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0篇) 2022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2.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教学难点: 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策略: 利用教材这一直观教具,让学生观察天平两侧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引导学生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经历一个猜想→验证→总结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有深入的情感体验,也体验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过程获得知识。 教学准备: 图片,纸卡。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主导活动 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激趣明标 出示91页的天平图: 今天我们要在天平上做游戏,通过游戏我们将发现一些规律。现在我在天平的左边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正中央,说明什么? 如果在天平的左侧加上2克砝码,右侧也加上2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用算式表示? 如果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用算式表示你的发现。 现在左侧放的砝码的质量用x表示,右侧放10克砝码,天平两边平衡。用算式表示天平两边平衡的状况。 现在天平的左侧加上5克砝码,右侧也加上5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用一个方程来表示? 如果两边都加上10克呢?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用方程表示?如果都加上12克呢? 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两边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学生回答说明什么 天平两边的质量相等。 天平两边的质量仍然相等。 同学们分组做实验,列算式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优秀6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优秀6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篇:《数到1000之内》 【课堂目标】 1.学习使用百以内的数码表。 2.掌握使用数码表读出1000以内的数。 3.学会使用连数法,快速计算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 1.数码表的使用 介绍百以内的数码表的构造,如何读表。 2.数的大小比较 介绍连数法,如何快速计算数的大小比较。 3.练习 学生用数码表、连数法完成一些数的大小比较,如215和270,400和570。

【教学重点】 掌握数码表的使用和连数法快速计算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1.数码表的使用和读表。 2.连数法的掌握和快速计算数的大小。 【教学方式】 讲解、练习。 【教学准备】 数码表、数的大小比较练习题。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 教师出示数码表,让学生看一看,看看它的构造,它是如何读表的。 Step 2 教学 1. 数码表的使用

教师介绍百以内的数码表的构造,要求学生看懂它的构造,开始使用它,快速读出几个数字,比如:187、329、643、936等等。 2. 数的大小比较 核心概念:连数法 教师通过讲解,用例题展示连数法的使用,然后学生跟着做例题,熟悉和掌握这种方法。 (1)例题:230和270哪个更大? 直接脑海中连数,即 230+70=300 > 270,所以230比270小。 (2)学生练习:完成数的大小比较,如215和270,400和570等。 Step 3 练习 要求学生练习使用数码表和连数法比较大小。 【课后作业】 1. 完成练习册中的题目。 2. 多使用数码表、连数法练习比较大小。

3.学生自己编造一些数的大小比较题目,用数码表和连数法计算。 第二篇:《加法与减法》 【课堂目标】 1.练习计算两个数的和。 2.练习计算两个数的差。 3.掌握简单的口算技巧。 【教学内容】 1.加法口算技巧 如何快速计算两个数的和,掌握交换律和结合律。 2.减法口算技巧 如何快速计算两个数的差,掌握减法口算技巧。 3.练习 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加法和减法的口算技巧,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这学期的教研活动快要结束了,也就意味着这学期也即将结束。今天上午数学组没有课的老师都听了我讲的一节数学课,也是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植树问题,现对教学的反思总结如下: 一、导入 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让学生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合作,自由探究,发现规律 提示学生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帮忙学习,让部分优生能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 2、简单验证,总结规律。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树-1 3、例题学习,例题拓展,让学生明确两端和两边的概念区别 4.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这里我一共借用了课本练习的一道题:一个求车站的个数,目的是让他们利用所学植树问题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

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应该是能够掌握的。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棵数”时还是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到求路长时一个个都感动困难重重。到后来参与的总是那几个平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看来这样的设计很难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这与我的设计有关,如果再上这种课,我一定要再认真设计教案,已达到教学目标。 当然,再好的设计在实践中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在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开发课程资源,完善自我。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第八册数学广角中的一个新内容。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不仅仅使学生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还要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我执教的这节课整体是成功的。 首先,设计流畅简单易懂。整节课设计基于我班学生实际情况,课前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紧接着引出例题探讨植树问题。我改小数据,将长度改成20米。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在这里改小数据,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主要照顾后20℅的学生。然后以例题展开,让学生动脑、动手反复验证,最终总结出:段数+1=棵数。整节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浅显易懂,始终围绕重点内容进行难点的突破。 其次,注重实践体验探究。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注重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想办法设计植树方

四年级下册优秀的数学教案【7篇实用】

四年级下册优秀的数学教案【7篇实用】在小学的数学教学进程中,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有效的教案有着必要不可分割的一定联系。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四年级下册优秀的数学教案的内容,欢迎浏览,内容仅供参考! 四年级下册优秀的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牢记所有公式。 2.通过复习,发觉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改正。 3.通过复习,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分,形成知识网络。 重点难点: 通过复习发觉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加深记忆教学目标 一、复习公式。 师:想一想你都学习过哪些运算定律和性质? 1.加法交换律:a+b=b+a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a×b=b×a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4.乘法结合律:(a×b)×c=a×(b×c)或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和乘法结合律。 5.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a-b)×c=a×c-b×c 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用:a×c+a×b=(a+b)×c或a×c-b×c=(a-b)×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6.减法不变性质: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第一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a-b-c=a-(b+c) 7.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变。a÷b=(a×c)÷(b×c)=(a÷c)÷(b÷c)(c≠0)(b≠0) 8.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等于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数,即:a-(b-c)=a-b+c 9.某个数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个数,等于某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差:a-b+c=a-(b-c) 二、总结 这些定律和性质,大都可以推广,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加。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乘。 乘法分配律:推广到几个数的和或差乘以(或除以)一个数。 请同学们再记一下公式。 三、解题思路。 公式记熟了,遇到简算题,挑选合适的方法是关键。(板书:方法是关键) 一样来说,连加算式中,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连乘算式中;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津;在除法算式中,运用商不变性质;连减或加减混合算式中,运用减法的性质。 四、巩固练习 1.判定下面简算各题是否正确。 (1)99×4.4 (2)45÷2.5 =(100+1)×4.4 =(45×4)×(2.5×4) =100×4.4+1×4.4 =180×10

2023年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7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7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 一、教案背景 1、学科: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下册)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教材第2~3页,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初步意义。 (2)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4~5页自主练习题。 二、教学课题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基础知识,为以后学习方程打好坚实的基础。 1、结合“黄河掠影”图片说明,培养学生据图获取简单知识的能力。 2、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学会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 3、在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建立字母式子的模型,充分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作用和优越性。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信息窗呈现的是黄河三角洲的美丽画面和文字说明。主要呈现的信息是黄河三角洲面积和平均每年新增陆地面积。拟引导学生通过研究黄河三角洲逐年造地面积的变化情况,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和“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的学习。 四、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黄河三角洲》的相关图片材料作参考。通过研究教材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相关的图片资料,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2、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含义,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观察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课前先搜集一些有关黄河三角洲的资料或图片,在课堂上上交流,。然后通过课件,资料或图片介绍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原因。再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读懂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学习新知识。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师:哪位同学能说说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字母?(指名回答) 生1:英语课本,学校名字的下面有英文字母。 生2:我家的车牌号里有字母。 生3:电脑键盘上。 2、师:是的`,字母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同样,数学中也经常用到用字母来表示数量 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3、同学们去过黄河三角洲吗?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领略一下那里的迤逦风光。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优秀8篇)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优秀8篇)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法学法: 主动探究法、实验操作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学导航 1、完成课本估一估。 2、提出自己的疑问供小组成员讨论。 3、小组合作,每组根据任务大小派出若干名同学展示成果,同学认真听,认真评,并提出置疑。 4、在我们学过的整数加减法中,计算法则是什么? 1.25+ 2.41= 3.66-1.25= 5、概括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6、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它起什么作用? 三、当堂训练 1、0.2+5.5= 1.2+9= 5.03+3.24= 4.5+1.05= 2、判断对错,有错的题目在下面空白处订正。 4.28 5.23 0.8 + 4 + 1.17 + 0.6 4. 32 6.30 1.4 ()()() 四、作业布置 1、练一练4、5、6题写作业本。 2、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二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P64-P65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用多种方法表示等量关系的活动中了解等量关系,知道同一个等量关系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2、初步体会等量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在用多种方法表示等量关系的活动中了解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知道同一等量关系可以用不同的表示形式。 三、学生的学习基础 学生已学会了加与减的互逆关系、乘与除的互逆关系。学生在解决问题学习中积累的数量关系的学习经验。 四、教学设想 将数学概念“嵌入”数学学习背景与结构之中,让学生感受所学的概念位于数学背景的“哪个”位置,这对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 是极其重要的。 五、教学思路 关系——数量关系——等量关系 六、教学过程: 1、制造冲突,聚焦“数量关系” ⑴课件出示 ⑴根据这两个已知的数量,同学们猜猜要求的数量可能是什么? ⑴学生找出求和、求差、倍数三个问题? ⑴展示淘气问题,鸭的质量有多少千克? ⑴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算不出来? ⑴教师小结,已知数量与要求数量之间没有关系。 2、辨别比较,引入“等量关系” ⑴教师提问,如果有关系是不是就能算呢? ⑴分别出示两种关系 ⑴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⑴这个关系能确定鸭有多重吗? ⑴学生交流、讨论 ⑴教师小结:上面两个关系不能确定鸭有多重,但是能确定鸭的质量的范围。 ⑴教师:你觉得什么样的关系就能确定鸭的质量呢?试着用手比划一下。 ⑴课件出示: 3、自由创造,感知“等量关系” (1)出示学习单,学生自主填写相等的关系。 (2)分别展示以下三种情况 鸭鸭鹅鸡鸡鸭鸡鸭鹅 (3)学生根据相等的关系分别算出鸭的质量。 (4)小结:在数学里我们把这样相等的关系叫做等量关系。 4、自主尝试,表示“等量关系” (1)出示 (2)这个等量关系,谁能用一句话说清楚。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7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7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篇一 教学目标: 1、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探究和理解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激趣导入 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二、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自学互动 适时点拨活动一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针对上面的问题1列出算式,有几种列法。 2、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怎样的。 3、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4、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5、乘法结合律有什么作用。 6、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7、1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2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3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4字母表示。 三、活动一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小组讨论乘法的结合律、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2、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记定律的方法。 3、分别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运算定律的。 4、讨论为什么要学习运算定律。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四、巩固应用 在什么时候使用乘法结合律。使用这个运算定律的结果是什么。使用它们的优点是什么。 怎样用乘法的结合律计算2532125 五、测评训练 1、下面的算式用了什么定律 (6025)8=60(258) 2、P37/24 P35/做一做2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 = 30(□□)

2023年最新-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精选6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精选6篇) 最新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 课程标准: 1.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现实生活或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速度、时间与路程,知道速度的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构建速度×时间=路程的数学模型,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3、运用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熟悉和掌握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速度,速度单位的熟悉和掌握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过路程、时间与速度,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 教学策略: 1)助学单先行,以学定教,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学生对这个课题已经知道多少、存在哪些障碍?如何做能协助学生轻松、有效的实现目标?这些是我进行教学方法设计的出发点与着力点。 2)体现“五主一辅”原则。本节课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教材素材为主载,以学生情感的升华为主旨,以趣味性的故事情节和多媒体资源的声像图为辅的原则,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抽象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最后达到建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和你的家人从网上买过东西吗? 师:那你们知道我们买过的东西是怎样交到我们的手里的吗? 师:其实快递也是物流,关于物流,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学生观看视频) 师:正是因为物流中心有着这么多的作用,所以每天那都是车来车往,你看摩托车、大货车,小货车都在赶着往物理中心送货呢。 师: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生1:车站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 师:经过观察,咱们发现并提出了数学问题,下面咱们就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活动促思 1.探究速度时间与路程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下册(精品6篇)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下册(精品6篇)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下册篇1 教学目标: 了解中括号产生的必要,掌握含有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能准确规范计算有关算式题,感受数学符号的奇妙。 教学重点: 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是一段艰难的过程,同时更是一段充满创造与激情的过程,我们针对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教学流程. 一、讨论中理解 60÷4+2×3

60÷(4+2)×3 60÷(4+2×3) 通过学生的计算,发现了相同的数字,相同的符号,因为有了小括号,所以运算顺序不一样了,计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了.这一情节巧妙地.不流痕迹的引入新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热情,激发了学习兴趣,为顺利传授新课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在学生动手动脑亲自体验的过程中,理解了中括号的在运算过程中的作用. 二、尝试中规范 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1)先减再乘最后除 32×800–400÷25 (2)先除再减最后乘 32×800–400÷25 (3)先减再除最后乘 32×800–400÷25 规范小括号和中括号在混合运算时的解答过程.

三、质疑中发展 航模组的男生有8人,女生6人;美术组的人数是航模组的两倍;合唱组有84人;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 先让学生观察这道题,再思考从题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航模组的男生有8人,女生6人;美术组的人数是航模组的两倍;合唱组有84人;) 要想知道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首先要知道什么? (合唱组的人数和美术组的.人数) 美术组的人数题中直接告诉了吗?美术组的人数应该怎么做? (没告诉,美术组的人数是航模组的两倍,列示8+6=1414×2=28) 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列算式84÷28=3 如果列综合算式84÷(8+6)×2对吗?(小组交流) 反馈:不对,因为(8+6)×2是美术组的人数,所以这里要用中括号。 学生独立完成算式,后讨论在一个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再算(),最后算() 四、巩固练习 下面的运算对的打“√”,错的打“×”并加以订正。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最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 《歌手大赛》是北师大版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的最后一课,实质教学内容是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一起看看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欢迎查阅!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6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的好友哦。 2021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篇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能按照顺序进行看图说话练习。 3、能用一定的记字方法记住9个生字的字形,写好”追”,”喊”两个字。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看图按顺序说一段话。 教学准备: 挂图、字卡、课前寻找秋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生活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秋游》,请小朋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2、“秋”指什么季节?“秋游”是什么意思?(秋天到郊外游玩)齐读课题。` 3、在我们的身边,秋天已经悄悄来临了。这两天,大家都睁大了双眼去寻找秋天,来说说你们的收获吧。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首诗或儿歌。(全班交流) 4、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这节课,老师要邀请大家一起去郊外游玩,希望大家能玩得开心,收获更多。 二、范读课文,指导看图。 1、请大家把书翻到第1课《秋游》,捧好书,准备出发。(师范读) 2、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外游玩,你看到了些什么?又说了些什么?请大家走进这幅《秋游》图。 (1)我们从上往下看,秋天的天空中,你看到了些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的天空……几朵白云有的像……有的像……小鸟……)板书:天空。 (2)秋天的农田里,长了哪些庄稼?它们有是什么样子?(稻子金黄,高梁火红,棉花雪白雪白。) 板书:田野 (3)你们在草地上玩了什么呢? 出示:我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 (板书:游玩) 3、大家说得真不错,现在你能按“天空——田野——游玩“的顺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秋游的经历吗?(指名一生说) 三、初读课文。 1、秋游的经历真令人开心,《秋游》这一篇课文更是生动地记录了同学们的游玩经历过程,现在请大家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通句子(读3遍) 2、这些生字词你能读准了吗?自己先练一练。 出示:追逐郊外白兔绵羊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9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9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归纳推理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 2、理解分数几分之几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几分之一,你能用你手中的长方形纸表示你喜欢的'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吗? 学生折纸、涂色,表示出长方形纸的几分之一。 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如果在你们刚才的纸上涂2份或3份又该用哪个分数表示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分之几”。(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 (1)学生4人小组,每人将手中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你喜欢涂几份就涂几份,然后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向小组同学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 (2)谁能上来展示一下,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多媒体演示图片。 问:你能发现他们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吗?它与四分之一有什么不同? (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四分之一,2份是它的四分之二,3份是它的四分之三,4份是它的四分之四,取几份就是四份之几,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2、拓展思维,认识分数名称。 (1)让学生用尺子在本子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1、2、3……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学生画线段)你能说出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吗? (2)同桌互相取其中的几份,说出相应的分数。 (3)你能仿照这些分数,自己说出一个分数来吗? (4)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分子、分母、分数线) 3、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出示例6的一组分数,让学生小组讨论怎么比较? 反馈。 用相同的方法比较第二组。 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基本方法。 三、巩固练习。 P95页做一做1、2。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精选8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精选8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重难点 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看图说一说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交流。 2、图中告诉我们等量关系是什么? (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 3、求姐、弟各有多少张?你会画线段图吗?画一画。 X 弟弟 3X180 姐姐 4、设谁为X比较简便?为什么? 5、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呢?你会列方程解答吗? 6、学生汇报。 7、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一三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一三5张邮票。 8、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9、做完后还需要验证,怎样验证? 10、想一想,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么列方程? 先画线段图,再列,方程解答,并交流。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90+X张邮票。 90+X+X=18011、通过刚才解决问题,你们有什么收获? 活动二:解释运用:试一试 解方程:5Y+Y=96X+3X=724M-2M=48 Y+Y=335X-2X=1232X-X=4 (1)读题 (2)怎样解方程 [] (3)怎样检验? 练一练 1、解方程: 2、岚岚几岁了? 列方程并解答

理解题意,解方程解答,并检验 X+6X=35或7X-X=30 3、列方程30X=600。 生独立完成。 4、(1)书上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提什么问题? (2)怎样列方程? 25X-4X=31.5 (3)怎样解方程? (4)你怎样验证? 板书设计 邮票的张数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一三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一三5张邮票。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二 教学内容:P46、47内容。 教学目标:通过“数一数”、“量一量”、“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教学重点: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数感。 课前准备:计算器;倒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揭示课题。 a.谈话:同学们,你知道最大的8位数是几吗?比它多1的数是几?(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 0000 0000与1亿) b.揭示课题:一亿到底有有多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揭示课题:一亿有多大 2.认定目标。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能从不同角度感受一亿的大小,能以具体的实物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二、预习反馈,交流展示 1.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教师故事引入: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和尚名叫一休,他绝顶聪明,家喻户晓。有一年闹旱灾,好几个月都没有下雨,一休知道后,非常着急,带领老百姓开沟引渠,费劲周折才把很远地方的水引到当地,让老百姓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灾区的人民非常感激一休,家家户户都挂上了一休的画像,有个大将军知道后,非常嫉妒。他满心想惩罚一休,但是又害怕老百姓在背后说闲话,于是就想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他召见一休,对一休说:“你在灾区

2023最新-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7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7篇《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练习四P15——P16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根据观察到的形状判断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练习,在操作与交流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有可能是不相同的。 难点:在实物与相应视图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体会一组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四、教学准备实物投影、课件、小正方体。 五、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师: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知道如何观察物体吗?今天,我们将通过练习来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成果。板书课题:练习四。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5~16页第1~5题。 (1)完成教材第15页第1题。 让学生先理解题意,然后用小正方体搭一搭并连一连。 (2)完成教材第15页第2题。 用一个小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摆成教材所示的图形,让3名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并让学生描述所看到图形的形状,然后连一连。 (二)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15页第3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用小正方体按教材的图形摆一摆,搭一搭。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形状画下来。全班观察,想一想是从什么位置看到的,并说明理由。 2.完成教材第15~16页第4、5题。 (1)课件出示第4题的3组立体图形,要求学生分小组分别摆出这3组立体图形。 摆好后,让每个学生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把看到的形状记录下来。 师:从左面看3个物体,形状相同吗?从上面和前面看呢?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 小结:从左面看3个物体,形状相同,但从上面、前面看形状不相同。 (2)出示第5题,让学生自主练习后,集体订正。 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6页第6~7题。 (1)完成教材第16页第6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图形的拼摆。小组交流后反馈。 (2)完成教材第16页第7题。要求学生动脑想一想,然后数一数。小组交流后,可以让学生用小正方体摆一摆,进行验证。 (三)检测评价请把每个正方体摆成的模型与从模型左面看到的相应图形连线。 (四)评价反馈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练习四 同一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观察的结果各不相同。 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六、教学后记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10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10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部分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认识四边形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本课的内容是对四边形进行分类,通过分类让学生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进一步认识*行四边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四边形按两组对边是否*行可分为*行四边形、梯形和其它四边形。教材给出的三组图形是根据两组对边是否*行来进行分类的,教材主要是对A组和B 组进行研究。教学分类方法后,教材还适时安排了一些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渗透集合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2、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63名,有三分之一都是农民工子弟,这个班整体素质比较好,学生喜欢学习数学,对于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四年级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也较难掌握。因此,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通过动手、动脑、

动口等多层次的感知,多角度的思考,把四边形进行分类,概括出*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四边形边的特征,会给四边形分类;理解并掌握*行四边形、梯形的种类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本节课中,我主要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并能按照四边形边的特点给四边形分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我认为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学会按边的特征给四边形分类。难点是区别掌握各类四边形的特征。 本节课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发现每个四边形边的特征,进而根据边的特征为四边形分类。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几个学生大概能说出他们的分类依据,只是还不够完整。虽然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难点,但是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还有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品10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品10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鸡兔同笼的数学趣题,了解有关的数学史。能用列表法和画图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结合图解法理解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画图分析、列表举例、假设计算等方法理解数量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方便性,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现实情景中,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受到多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进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用画图法和列表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问题引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主题图)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书中说:“今有雉(野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问: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谁能说说?(生试说) 师:这段话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鸡和兔各有几只?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鸡兔同笼问题,如何解决这个1500年前古人提出的数学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鸡兔同笼问题) (二)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师:说明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先将题目的条件做一个简化。 (课件出示)例1:鸡兔同笼,有8个头,26条腿,鸡、兔各有几只? 师:同学们先讨论一下,看能不能给大家提供一种或几种解这道题的思路,让其它的`同学能很容易就理解、弄懂这道题。(学生讨论) 学生初步交流,教师提炼:可以用画图法、列表法、假设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先认真思考,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看看你们小组该选择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再把你们的想法,你的思考过程用你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学生思考、分析、探索,接下来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活动充分后进入小组汇报、集体交流阶段。 师:谁能说一说你们小组探究的过程,你们是怎样得出结论的?鸡兔各有几只?

2023最新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0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0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篇一 一、说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对小数有进一步的认识,掌握小数的比较方法,并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提倡所学数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本单元的主题是初步的认识小数,小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基于对教材的认识以及对编写者意图的理解,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将本课设计如下: 1、掌握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小数的#39;大小。 2、感受小数的意义,发展数感,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获取、提炼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本节课的活动重点是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活动难点是熟练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活动的准备材料有:多媒体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大胆探索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我将教材中较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成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实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会、理解并掌握知识,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三、说过程设计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实践活动”的教学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活动过程设计如下,具体包括以下四个环节: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复习导入,探索新知 比较大小,应用知识 总结回顾,解决问题 下面我就这四个活动过程做具体的阐述: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男同学都喜欢跳远这项体育活动,体育组王老师给男同学测跳远为引子,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里特点,跳远成绩排名引入新题。这一环节的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 (二)复习导入,探索新知 本环节主要通过复习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导入小数的大小的比较。 (1)出示几道练习题,请学生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2)总结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三)比较大小,应用新知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入手,通过列举四种物品不同的价格进行比较,其中包含三个知识点,即整数部分的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上数的比较,百分位上数的比较,从而总结出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教师给学生创设了实实在在的探究空间,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最后得出比较方法,初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了探究成功的喜

2023年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5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今年三十五岁了,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老师介绍自己的这两个数字中,你认为哪个数字描述得更精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引导学生得出:三十五岁更精确,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是个近似(大概、大约)的数。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近似数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6情境图。 2.初步感知。 让学生读一读两个情境中的信息,联系情境中的内容想一想:如果让你把划线的四个数字分一分,你想怎样分?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 3.加深理解。 (1)思考:你知道上面哪些数是近似数吗? 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220万和1902万是近似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2)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 (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7“20xx年某市人口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读出这几个数。 2.借助直线理解找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 38万39万 (2)在直线上描出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 提问: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什么位置?分别把它们描出来。 学生尝试在教材的直线上进行描数。 教师投影学生完成的结果: 38万384204 386685 39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6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6篇 四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进一步认识中括号,会用含有中括号的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反馈 1、漫谈自学收获: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观看了有关中括号的视频,说说,你都有哪些收获? (交流要点: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计算顺序。) 2、预习单中的问题交流。 订正错题。这道题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改正? 看来同学们学得很不错。 二、疑难突破 那,在自学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疑问?(引导学生提问)师问:有了小括号,为什么还要引入中括号?也就是中括号到底用在哪儿?是否是只计算来用? 当然不是了,很多时候,咱们学习的运算是为了解决问题服务的,那这节课,咱们就来体验一下,如何用含有中括号的算式解决问题。板书课题:中括号 三、合作提升

1、出示情境:面包8元/包,蛋黄派12元/包,巧克力的单价是面包与蛋黄派单价和的2倍。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巧克力的单价是多少?)怎样列算式?(出示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 小明带了80元,根据这个信息,你又能提出什么问题? (可以买多少盒巧克力?) 2、那个问题怎样解决?请你列出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将学生的做法写在小板上,贴出来。分步正确的,综合错误的,综合正确的三种) 3、交流 谁来说说你每步求的是什么? 辨析 80÷ (8+12)×2 80÷[(8+12)×2 ] 哪一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是呀,第一种算式只套了一个小括号,这里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应该先算除法,再算乘法,而我们应该先算乘再算除,这里已经有了一个小括号了,再不能套小括号,那样就乱了,为了避免混乱,所以就用一个中括号。 是呀,在已经有了小括号的式子里,当再次需要改变运算顺序时,这时就需要另外一种符号,中括号就出现了。 对比:对比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哪种算式书写更简洁?(综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