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这学期的教研活动快要结束了,也就意味着这学期也即将结束。今天上午数学组没有课的老师都听了我讲的一节数学课,也是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植树问题,现对教学的反思总结如下:

一、导入

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让学生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合作,自由探究,发现规律

提示学生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帮忙学习,让部分优生能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

2、简单验证,总结规律。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树-1

3、例题学习,例题拓展,让学生明确两端和两边的概念区别

4.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这里我一共借用了课本练习的一道题:一个求车站的个数,目的是让他们利用所学植树问题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

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应该是能够掌握的。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棵数”时还是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到求路长时一个个都感动困难重重。到后来参与的总是那几个平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看来这样的设计很难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这与我的设计有关,如果再上这种课,我一定要再认真设计教案,已达到教学目标。

当然,再好的设计在实践中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在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开发课程资源,完善自我。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第八册数学广角中的一个新内容。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不仅仅使学生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还要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我执教的这节课整体是成功的。

首先,设计流畅简单易懂。整节课设计基于我班学生实际情况,课前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紧接着引出例题探讨植树问题。我改小数据,将长度改成20米。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在这里改小数据,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主要照顾后20℅的学生。然后以例题展开,让学生动脑、动手反复验证,最终总结出:段数+1=棵数。整节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浅显易懂,始终围绕重点内容进行难点的突破。

其次,注重实践体验探究。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注重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想办法设计植树方

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再现线段图,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这节课虽扎扎实实,但问题也存在着。

一、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棵数=间隔数+1”,却无法运用这个规律求路长的问题。因为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以为学生能发现“棵数=间隔数+1”就能解决问题了,实际上这只是部分学生具备了继续学习的能力,这恰恰导致了能找规律却不会用规律。

二、把握每一个细节,问题即时解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学生的质疑,间隔长和间隔数之间的区别,两端和两边的区别,应该考虑学生的知识构建,学生的知识认知一般是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没有体验,建构就会显得很抽象。在这一次的教学设计中,虽然我创设了情境,但学生仅凭一次体验是不可能全部达到继续建构学习主题的水平。

由于植树问题的情况复杂,还要学生多加练习,巩固知识。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规范有序的解决问题的步骤。

学习重点

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学习难点

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二、自学指导。

1.情景导入:

(用蒜苗生长的动画图片引入新课)

2.由学生动手,演示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

3.动画演示蒜苗生长情况折线统计图(要强调学生注意观察画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让学生分析在格子图中画折线统计图可以分成哪两步。

三、习题巩固。

课本P89练一练1。

四、实践应用。

课本P89练一练2。

五、课堂小结。

1.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呢?

折线统计图有利于直观了解事物的变化情况。

2.怎样画折线统计图呢?

(1)先在格子图中描点。

(2)连线。

3.统计图一般有几种形式呢?

统计图一般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三种形式。

4.进行预测时,先要找出数量变化趋势中的规律,再进行预测。

六、知识拓展。

为了寻找小玲跳绳成绩提高的秘密,笑笑帮助小玲记录了锻炼的情况,并制成了统计图。

(1)小玲跳绳中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最快?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比较缓慢?答:小玲第5~10天成绩提高最快,第15~20天和20~25天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3)估计小玲第8天的成绩大约是多少,达到每分135个大约是在第几天?

答:估计小玲第8天的成绩大约是118个,达到每分135个大约是在第12天。

七、目标检测。

1.要表示上海20__年全年每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用()表示合适。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 .扇形统计图

2.统计图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李明从9时到11时由甲地到乙地骑车行驶的情况。

(1)李明从甲地到乙地一共用了多长时间?甲乙两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他平均每时行驶多少千米?

(2)李明在中途停留了吗?如果停留了,那么停留了多长时间?

(3)李明在最后30分里行驶了多少千米?比他骑车行驶全程的平均速度快多少?

八、实践作业。

根据十几天观察蒜苗得到的结论,写一篇《我的蒜苗长得快》数学实践小论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间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在不同的情景中建立等量关系列方程,经历方程模型的建构的过程。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等能力。

【学习重点】

会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学习难点】

能根据图义,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对吗比如说,谁愿意告诉我你今年多大了(学生说)只知道自己的年龄还不行,谁知道妈妈今年多大了(学生说)自己的年龄,妈妈的年龄对你来说是已知数,那老师的年龄对你来说是……..(未知数)以此来引出未知数。

二、利用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等式

1、出示天平图1:天平左边10克,天平右边:2克和一个樱桃

师:看天平的显示,谁能列出一个等式(樱桃的质量+ 2克=10克),如果用未知数X来表示樱桃的质量,那么,可以列出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呢(2+X=10)

2、出示情景图2:四盒种子的质量一共是20__克。

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4盒种子的质量=20__克)

师:能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写出一个等式吗

师:请你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等式,先说字母表示什么意思

师:如果用y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怎样用数学式子表示这个等式呢(板书:4y=20__)

师:下面老师加大难度,敢接受挑战吗(同学们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倒过开水吗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倒开水的过程,找一找这里有相等关系吗)

3、课件出示图3:一壶水刚好倒满两个开水瓶和一个杯子。

师:你们找到其中的相等关系了吗(两个热水瓶的盛水量+200毫升=20__毫升)

师:如果用z表示每个热水瓶的盛水量,那么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表示(板书:2z+200=20__)

4.理解方程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通过称樱桃,称种子和水壶倒水的三次实践活动,得出了下面这三个等式:(x+5=10 4y=380 2z+200=20__)

(1)同桌交流。说一说:上面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2)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板书课题:方程)

师:自己读一读,你认为关键词是什么

(3)巩固知识。

师:说一说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一必须是等式,二必须含有未知数) 5、会写方程师: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写下来同桌交换检查。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35+65=100 x -14 72 y +24

5x+32=47 28 16+14 6(y+2)=42

2、练一练课本67页第一题说一说各图中的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

四、总结评价

师:关于方程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相信同学们还会以饱满的精神、积极地态度去研究、去探索方程的奥妙。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5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它原先是奥数知识,是少部分学有余的孩子学习的。而新课程改革后,该内容被选入课本,每个孩子都要参与学习。这时,我们该怎样去组织课堂教学呢?

1、引导学生画图理解。

植树问题的思维有一定的复杂性,对于刚接触植树问题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则更有一定的难度了。所以,我觉得让学生画图来理解深化,更好一些。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很好的理解题意,找到其数量间的关系,而且能很好的培养其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初步感知三种情况:两端都栽“棵树=间隔数+1”,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树=间隔数”,两端都不栽

“棵树=间隔数-1”。等学生找到规律后再解决这类问题就简单多了。

2、创设情境,让数学走近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学生初步感知植树问题的几种不同种法的基础上,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以便能更好的理解与植树问题有关的生活题型,如插红旗,安路灯、排队做操等,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理解数学现象,并运用规律解决形式各异的生活问题,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3、加强训练。

数学离不开训练,特别是对小学生,因为他们的忘性较大,很多的知识在课堂上学的很好,但时间一长,就会遗忘。这样,就要求教师注重平时的有意识的强化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加深理

4、这部分虽学得扎扎实实,但问题也存在着。

(1)针对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棵数=间隔数+1”却无法运用这个规律求路长的问题,因为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以为学生能发现“棵数=间隔数+1”就能解决问题了,实际上这只是部分学生具备了继续学习的能力,这恰恰导致了能找规律却不会用规律。也就是在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间缺少了的链接,我要加强对规律的扩散教学,比如:得出规律时,可以说说“间隔数=棵数-1,路长=间隔数X间隔长”等等知识的扩散。(2)把握每一个细节,问题即时解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学生的质疑,间隔长和间隔数之间的区别,两端和两边的区别,应该考虑学生的知识构建,学生的知识认知一般是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没有体验,建构就会显得很抽象。在这一次的教学设计中,虽然我创设了情境,但学生仅凭一次体验是不可能全部达到继续建构学习主题的水平。我可以利用线段图或者实例来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有可以凭借的工具,借助数形结合将文字信息与学习基础结合,使得学习得以继续,使得学生思维发展有了凭借,也使得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10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10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环节 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导入新课 一、目标导学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吗?你能举出例子说说吗? 2、导入新课(师板书课题) 3、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本20页例3.) (一)自学提纲 1、例3中都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求的问题是什么? 2、你能列出算式吗? 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你是怎样计算的?与同桌交流。 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并告诉学生在看不懂的地方要做上标记)。 (三)自学检测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425+14+18675+168+25 环节 三、合作探究 1、小组互探(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探究)。 2、师生互探(师生共同探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及经小组讨论后还未能解决的问题) 3、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四、达标训练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6+()=75+()()+38=()+5924+19=()+() a+57=()+()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20+70+30=70+30+20260+450=460+250a+400=400+a 3、P20做一做1、2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0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0篇) 2022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2.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教学难点: 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策略: 利用教材这一直观教具,让学生观察天平两侧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引导学生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经历一个猜想→验证→总结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有深入的情感体验,也体验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过程获得知识。 教学准备: 图片,纸卡。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主导活动 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激趣明标 出示91页的天平图: 今天我们要在天平上做游戏,通过游戏我们将发现一些规律。现在我在天平的左边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正中央,说明什么? 如果在天平的左侧加上2克砝码,右侧也加上2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用算式表示? 如果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用算式表示你的发现。 现在左侧放的砝码的质量用x表示,右侧放10克砝码,天平两边平衡。用算式表示天平两边平衡的状况。 现在天平的左侧加上5克砝码,右侧也加上5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用一个方程来表示? 如果两边都加上10克呢?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用方程表示?如果都加上12克呢? 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两边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学生回答说明什么 天平两边的质量相等。 天平两边的质量仍然相等。 同学们分组做实验,列算式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这学期的教研活动快要结束了,也就意味着这学期也即将结束。今天上午数学组没有课的老师都听了我讲的一节数学课,也是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植树问题,现对教学的反思总结如下: 一、导入 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让学生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合作,自由探究,发现规律 提示学生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帮忙学习,让部分优生能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 2、简单验证,总结规律。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树-1 3、例题学习,例题拓展,让学生明确两端和两边的概念区别 4.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这里我一共借用了课本练习的一道题:一个求车站的个数,目的是让他们利用所学植树问题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

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应该是能够掌握的。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棵数”时还是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到求路长时一个个都感动困难重重。到后来参与的总是那几个平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看来这样的设计很难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这与我的设计有关,如果再上这种课,我一定要再认真设计教案,已达到教学目标。 当然,再好的设计在实践中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在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开发课程资源,完善自我。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第八册数学广角中的一个新内容。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不仅仅使学生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还要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我执教的这节课整体是成功的。 首先,设计流畅简单易懂。整节课设计基于我班学生实际情况,课前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紧接着引出例题探讨植树问题。我改小数据,将长度改成20米。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在这里改小数据,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主要照顾后20℅的学生。然后以例题展开,让学生动脑、动手反复验证,最终总结出:段数+1=棵数。整节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浅显易懂,始终围绕重点内容进行难点的突破。 其次,注重实践体验探究。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注重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想办法设计植树方

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5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5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2.掌握整万数和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改写。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改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下列两个数: 400000 4000000 (1)提问:你能读出这两个数吗分别让学生读一读。 (2)解决问题:十万位上的“4”表示什么百万位上的“4”又表示什么 师:为什么同样的数字“4”,在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启发学生思考,并明确: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不同的意义。 (3)比一比,这两个数哪个大哪个小指名回答。 2.在○里填上“ ”“ ”或“=”。 988○1000 765○489 566○581 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3.导入:刚才,我们对于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进行了回顾,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种方法对万以上的多位数是否也适用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题5。

让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这三年出版社图书的种类各是多少 指名读一读,得出信息。 2.独立思考,完成排序。 提问:这三年出版的图书数量各不相同,哪一年出版的种类多哪一年出版的种类少请同学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比较和排序。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比较的方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看看小组内同学之间有没有不同的比较方法,谁的方法更加简便。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个别小组交流,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4.组织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比较方法,如果没有,教师可以进行必要引导。 方法一:370000 300000 250000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看三个数的位数是否相同,三个数都是六位数;再比较位,位大的数就大。 追问:如果位相同,又该怎么比呢 生答:就比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数就大…… 方法二:250000=25万,300000=30万,370000=37万,37 30 25,37万 30万 25万 5.数的改写。 (1)引导学生关注数的改写过程。 提问:第二种方法可行吗在比较这三个数的大小时,要先做什么(将三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追问:什么样的数可以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呢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比较方法,提问:两种比较的方法相同吗哪一种方法更简便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最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 《歌手大赛》是北师大版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的最后一课,实质教学内容是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一起看看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欢迎查阅!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6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的好友哦。 2021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篇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能按照顺序进行看图说话练习。 3、能用一定的记字方法记住9个生字的字形,写好”追”,”喊”两个字。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看图按顺序说一段话。 教学准备: 挂图、字卡、课前寻找秋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生活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秋游》,请小朋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2、“秋”指什么季节?“秋游”是什么意思?(秋天到郊外游玩)齐读课题。` 3、在我们的身边,秋天已经悄悄来临了。这两天,大家都睁大了双眼去寻找秋天,来说说你们的收获吧。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首诗或儿歌。(全班交流) 4、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这节课,老师要邀请大家一起去郊外游玩,希望大家能玩得开心,收获更多。 二、范读课文,指导看图。 1、请大家把书翻到第1课《秋游》,捧好书,准备出发。(师范读) 2、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外游玩,你看到了些什么?又说了些什么?请大家走进这幅《秋游》图。 (1)我们从上往下看,秋天的天空中,你看到了些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的天空……几朵白云有的像……有的像……小鸟……)板书:天空。 (2)秋天的农田里,长了哪些庄稼?它们有是什么样子?(稻子金黄,高梁火红,棉花雪白雪白。) 板书:田野 (3)你们在草地上玩了什么呢? 出示:我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 (板书:游玩) 3、大家说得真不错,现在你能按“天空——田野——游玩“的顺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秋游的经历吗?(指名一生说) 三、初读课文。 1、秋游的经历真令人开心,《秋游》这一篇课文更是生动地记录了同学们的游玩经历过程,现在请大家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通句子(读3遍) 2、这些生字词你能读准了吗?自己先练一练。 出示:追逐郊外白兔绵羊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优秀6篇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优秀6篇 教学设计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下面是牛牛范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6篇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计算。 2、经历小数加减法的复习整理过程,了解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感受整数加法运算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4、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整理与复习知识的重要性,养成回顾与反思的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进行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会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小数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复习和整理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的整理与复习)请打开课本,回顾一下,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打开课本共同回顾:信息窗1:小数的口算,以及位数相同和位数不相同的小数笔算。信息窗2:小数连加、边减、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小数的简便运算。师:请同学们根据以下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回顾与整理,好吗?在整理知识之前,请思考你打算采取哪种整理方法进行整理,如大括号式、集合图式、表格式、树形式、其他形式等,在整理过程中可以参考课本,整理后让别人看了既美观又清晰,一目了然,时间为5分钟,5分钟后准备汇报。 课件出示问题引领: (1)小数加减法口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位数相同与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3)小数的混合运算与整数的混合运算有哪些相同点?怎样计算? (4)小数的简便运算与整数的简便运算有什么相同点?怎样计算?课件出示小组合作分工要求: 1号:检查知识整理有无错误,遗漏的地方。 2号:标出单元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及易混不懂的地方。 3号:对整理的形式及美观度提出修改方法。 4号:综合组员意见,整理出一份优秀的知识整理卡准备展示。 学生分组合作整理知识网络,老师参与其中。教师巡视时,根据每个小组不同的情况进行适当的方法指导和建议,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全班汇报交流。 汇报交流: 展示两组学生作品,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师生给予适当的评价。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5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5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篇1 一、说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对小数有进一步的认识,掌握小数的比较方法,并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提倡所学数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本单元的主题是初步的认识小数,小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基于对教材的认识以及对编写者意图的理解,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将本课设计如下: 1.掌握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小数的大小。 2.感受小数的意义,发展数感,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获取、提炼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本节课的活动重点是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活动难点是熟练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活动的准备材料有:多媒体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大胆探索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我将教材中较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成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实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会、理解并掌握知识,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三、说过程设计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实践活动”的教学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角的度量》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角的度量》教案优秀5篇《角的度量》教案篇一 设计说明 1.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角的度量”属于“图形与几何”中测量的一部分内容,而角的度量又是测量中难度最大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利用角的空间感觉来估计角的大小,很少用到专业的工具去测量一个角的精确度数,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中,不仅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受测量角的大小需要统一单位的必要性,而且还要把量角与学生头脑中角的大小的表象结合起来,重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关注动手操作,以亲身体验的策略展开教学。 动手操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算理和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用多种方法尝试测量角的大小,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测量角的大小的方法,培养估计角的大小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三角尺、用硬纸板剪成的角、一张圆形纸 教学过程 ⊙抛出问题,引入新课 1.观图质疑,引发思考。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角,请大家看一看生活中小朋友们玩滑梯的现象。(出示教材24页滑梯情境图) 提问:你能用“角”的知识解释这种现象吗? (学生观察后反馈:第三幅图中的滑梯与地面形成的角最大,第一幅图中的滑梯与地面形成的角最小) 2.引入新课:角有大有小,怎样度量角的大小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有关角的度量的问题。

[板书课题:角的度量(一)]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图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快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进而很自然地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尝试探究,建构知识 1.自主探究,比较测量方法,引发思考。 (1)讨论:如何度量三个角的大小呢?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研究、实践后进行汇报) 预设 小组1:我们想用直尺度量角的大小,发现无法测量。 小组2:我们是用三角尺上的一个角进行测量的,发现只能测量出角的一部分,还余下一部分无法测量。 小组3:我们是用课前做好的与∠1一样大的角去度量∠2,结果∠2是∠1的2倍多一些,∠3是∠1的3倍多一些,也不够准确。 (2)质疑:看来大家的测量结果都不够准确,想一想,怎样测量才能更准确呢?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得出:如果用来度量的角再小一点就能更准确了)(3)总结:要想准确知道角的大小,必须有一个标准的度量角的单位。 2.认识度量角的单位。 (1)说明:在数学王国中,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把其中的1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作1度(记作1°),通常用1°作为度量角的单位。 (2)(课件出示圆中的5份、10份)你知道这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吗?(5° 10°) (3)请大家找一找,看看你能不能找到直角、平角和周角。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找角,观察后发现:1直角=90°,1平角=180°,1周角=360°)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度量角的方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引出度量角的大小要有一个统一的度量单位,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最新资料推荐------------------------------------------------------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每位老师在教学之前需要准备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在书写的过程中,我们务必要注意创新教学方法,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一、学习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回忆和巩固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懂得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能熟练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 熟练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三、学习难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练习法 1/ 16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一)上单元我们学习了神奇的计算工具和一些有趣的计算,其实在数学计算中,还有许多运算规律,你们想研究和学习吗?这节课开始,我就来探究和学习一些有关数学计算的规律。 (二)自主学习 1、出示课件,创设情境,交流算法。 (1)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生:回答 师:如果买3个计算机和1支钢笔要多少钱?你们能帮我算算吗?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 a.用分步式解决问题,理清算理。 b.尝试用综合算式解决。(可在算式下面画横线表示计算的顺序) 注意:计算要准确 c.对比两种方法的异同,体会哪种方法简便。 (2)让学生独立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检查。 教师根据巡视,有选择地选取用分步方法和综合方法计算的两名学生进行汇报,师根据生答进行板书。 分步算式:综合算式: 22×3=66(元)22×3+24÷4 24÷4=6(元)=66+24÷4 66+6=72(元)=66+6

人教版四年级下数学单元教案5篇

人教版四年级下数学单元教案5篇 人教版四班级下数学单元教案篇1 一、认识角 1、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 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角的画法: (1)定顶点。 (2)由这一点引一条直线。 (3)画另一条边(直角时,用直角边对准画好的一条边后,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线) 二、角的分类: 1、认识直角:直角的特点, 2、认识锐角和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3、会用三角尺来推断直角、锐角和钝角:吧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被比较角的顶点重叠在一起,再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条边与被比角的一条边重合,最终比较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与被比角的另一条边,线上为直角,内为锐角,外为钝角。 4、画直角、锐角和钝角。 人教版四班级下数学单元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把握数位挨次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把握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学问网络。 4、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数的概念、读写数的方法、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法、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教学预备: ppt课件。 教学策略: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复习各学问点和重难点,然后通过练习巩固对学问的把握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多位数的认识”这部分学问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多位数的认识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一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同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简单出错? 二、复习学问点 1、复习数位挨次表 (1)什么叫数位、计数单位、数级 (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10个一万是十万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3)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4)自然数的认识 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问: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 2、多位数的读写法的方法是什么? 3、改写和省略的方法是什么? 4、如何比较数的大小? 三、练习内容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品10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品10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鸡兔同笼的数学趣题,了解有关的数学史。能用列表法和画图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结合图解法理解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画图分析、列表举例、假设计算等方法理解数量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方便性,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现实情景中,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受到多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进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用画图法和列表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问题引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主题图)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书中说:“今有雉(野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问: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谁能说说?(生试说) 师:这段话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鸡和兔各有几只?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鸡兔同笼问题,如何解决这个1500年前古人提出的数学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鸡兔同笼问题) (二)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师:说明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先将题目的条件做一个简化。 (课件出示)例1:鸡兔同笼,有8个头,26条腿,鸡、兔各有几只? 师:同学们先讨论一下,看能不能给大家提供一种或几种解这道题的思路,让其它的`同学能很容易就理解、弄懂这道题。(学生讨论) 学生初步交流,教师提炼:可以用画图法、列表法、假设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先认真思考,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看看你们小组该选择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再把你们的想法,你的思考过程用你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学生思考、分析、探索,接下来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活动充分后进入小组汇报、集体交流阶段。 师:谁能说一说你们小组探究的过程,你们是怎样得出结论的?鸡兔各有几只?

2023年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范文5篇

2023年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范文5 篇 传统的教案是施教前的细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运用。按新课程标准来看,完整的教案应当是教学前的预案加教学中的记录、调适加教学后的反思。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 学习目标: 1、理解和驾驭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方法。 2、会运用这个除法运算性质,使一些计算简便。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560÷8÷7 1800÷3÷6 480÷6÷8 720÷9÷8 560÷56 1800÷18 480÷(6×8) 720÷(9×8) 2、简便方法计算 609-51-49 846-121-279 3、动手做 24个圆片平均分成2组,再把每组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体会连续等分:可以分了再分,也可以先求出两次一共分成多少份,然后一次分完。) 4、引入新课:除法的运算性质。 5、出示目标(见学习目标) 二、自互学习:(出示例3) 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 1、指名读题。 2、(出示学习指导) (1)依据题中的信息列出算式,并计算。 (2)试一试,你还能想出其它的方法吗?假如有困难,可以与书进行沟通。 (3)对比一下,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你喜爱哪一种?为什么? (4)能用语言概括一下你发觉的规律吗? (5)试着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 自学时间5分钟。 3、学生自学(学生比照学习指导,自学,并完成学习指导的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4、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小组内相互沟通。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老师讲解)。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的过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PPT。 课时安排: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单位转换:填一填 0.5米=( )分米3平方分米=( )平方米 0.08平方米=( )平方分米 2、口算: 20×40= 4×6= 7×6= 8×9= 2×4= 0. 4×6= 7×0.06= 0.8×9=

[设计意图]在接下来的新知探究环节,我要让孩子自主探究出0.3×0.2的计算方法,其中就用到通过单位转化将小数转化为整数来计算;小数乘整数是学生第一课时学的内容,复习这一知识,为研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广场图)同学们看,这是一张会宁县城的街心广场图,从图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了? (板书)广场花坛瓷砖 长:30米3米0.3米 宽:20米2米0.2米 2、他们的面积你会算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谁来说说你算到的结果是多少?(完成板书) 要算广场和花坛的面积,很简单,算得都不错。瓷砖的面积你算到多少呢?是怎样算的? 4、这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听听同伴的方法是不是有道理。 5、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计算0.3×0.2的方法?你听明白了吗? 6、学生交流:0.3米=3分米,0.2米=2分米,2×3=6(平方分米),6平方分米=0.06平方米,0.2×0.3=0.06(平方米) 是啊,根据这样的方法,我们发现0.2×0.3=0.06,真了不起! 7、从老师摘录的数据中,你有没有发现这组数据比较特殊,他们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呢?

四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教案5篇

四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教案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课本第14页例3,练习四第1-3题,三步计算应用题(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思路,会解答简单的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40人;四年级有114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思路训练。 全班同学口答: (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并说出数量关系。 有5个教室,每个教室有8盏灯? 王平同学每天早晨跑500米,跑了5天? 8个打字员共打字1600个? 三年级有160人,四年级有114人? (2)根据问题找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 平均每人采集树种多少千克? 火车速度是汽车速度的几倍?

香蕉比桔子少多少筐? 买足球共用多少元? 订正第1题,说说解题思路,是怎样分析的。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复习题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如果问题不变,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使其为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应该怎样表示?(学生可能想到,四年级人数不直接给出,改为四年级比三年级少46人。这样改是合理的,但它不是三步计算题了,因此只能改成: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 教师点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应用题。(板书课题:三步应用题) 2.出示例3。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1)审题、理解题意。 学生读题后,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 每班40人 三年级: 每班38人共__人 四年级: (2)分析数量关系。 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自己分析,并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交流,说出解题思路和过程。 分析:从最后的问题入手分析,要求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三、四年级各有多少人。但题中这两个条件都没有直接告诉,因此第一步先算三年级有多少人?40×4=160(人);第二步算四年级有多少人?38×3=114(人);第三步再把这两个年级人数合并起来,160+114=274(人)。就是要求的问题,即三、四年级的总人数。

202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5篇

202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5篇 202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和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学会正确计算。 2. 通过学习,养成认真审题,规范书写,仔细计算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括号的四则运算。 三、教学设备: 幻灯片、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一张成人票需要 24 元,儿童票半价。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 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 24÷2,前两个 24 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 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 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新课教学

1.(小黑板出示) 先读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算出来。 120-144÷18+35 (58+37)÷(64-45) (1)学生口述运算顺序,教师用框线图表示顺序。 (2)集体校对,说明注意点。 2.教学例 1。 (1)把准备题 ①中的 144 改写成 36×4 的形式,引出例 1, 120-36×4÷18+35 (2)问这道题中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乘除法在一起,你认为应当怎样计算? (3)全班同学统练,一生板演,集体校对,讲评。 3.教学例 2。 (1)把准备题②中的 45 改写成 9×5 的形式,引出例 2, (58+37)÷(64 一 9×5) (2)比较例 2 与准备题的异同,确定运算顺序。 (3)独立完成并自我评价,指名让一名学生向全班作汇报。 4.练习“试一试”。 (1)板书:1515-15×(94+54÷9) (2)同桌同学互相交流,并独立进行计算。 (3)用投影校对典型错例,归纳并作出鼓励性评价。 5.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让全体学生做填空题。 (1)280-43×6+540÷36 可以同时计算的是( )和( )。 (2)120+(28×5-120)÷10 第一步应该算( )。 (3)100-(80+480÷24)×8 第二步应该算( )。 (4)317+104÷13×52 一 270 最后一步应该算( )。 2.课本“练习”第 1 题,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请每位学生首先认真对 4 个小题进行审题。 (2)学生独立完成各题。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篇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篇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篇 四年级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课的精彩之处,用心去体会、揣摩,发现其中的美。四年级数学教师离不开四年级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支持着四年级数学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你喜欢。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方向,体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2.在指出一个方向的条件下,会辨认其余三个方向,了解地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学生在辨认方向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根据所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教学难点:理解地图上规定方向的方法,分辨地图上物体所处的相对位置。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课前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大家收集有关北京的资料。谁愿意把你收集到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总面积…… 生:北京有许多的建筑物,比如故宫、颐和园、万里长城…… 生:广场是北京的活动中心,每天要接待上万名游客…… 师:同学们查到的资料可真丰富,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广场是我们首都北京的旅游景点之一,几乎所有的游客到了北京都要来这里看看。你们瞧(出示广场情境图),这里有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城楼、故宫、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等。你们去过这里吗那我们请去过的同学当一次小小导游员,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些建筑的具体位置。

生:这里是国旗,从这儿向上走就到了城楼,再向上就到了故宫…… 生: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现在在人民大会堂,向右走就到了毛主席纪念堂,再向右走就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 生:欢迎来到广场,这里是的城楼,北面是故宫,南面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再向南是毛主席纪念堂……现在开始自由活动,活动完后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左面集合。 师:这三位小导游介绍的各有特点,都非常好。那你们知道在什么地方集合了吗谁愿意上来指指 学生指的位置不同。 师: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他们弄错了 生:不是弄错了,是所处的方向不同。 师:那能不能用一个更准确的词来表示城楼在国旗的哪一面呢 生:城楼在国旗的北面。 师:“北”这可是个新名词,你们听说过吗“北”是表示什么的和北一样表示方向的词你还知道哪些 生:东、南、西、北。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位置与方向(板演课题)。 师:你怎么知道城楼在国旗的北面呢 生:从地图上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又东。(出示标志) 师:人民大会堂在广场的哪面毛主席纪念堂在国旗的哪面你还知道什么了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毛主席纪念堂的东面。 生:国旗在城楼的南面。 生:故宫在广场的北面…… 师:其实东南西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你们还知道哪些知识或者词语和东南西北有关呢 生:太阳从东方升起。 生:冬天要刮西北风。 生:我家住在半坡东街……

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案5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案5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09页例4,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一。 【教学目标】 1学生再次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水平。 2通过对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的总结,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能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吗? 学生:能。多媒体出示修改后的例4情境图,把图中“每天用86 kg”改成“每天用35 kg”。 学生根据图意列出算式688÷35,然后独立计算。 抽学生把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并说说计算方法。 多媒体再出示未作修改的情境图。 教师: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情境图后发现:运来的饲料总数没有变,每天要用的饲料增多了,要86 kg。 教师:看来养鸡场的鸡长得越大,吃的饲料也越多,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又怎么列式? 学生:688÷86。

教师:这个算式的计算和我们前面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计算相同吗?今天我们就继续来? [点评:通过变换情境图的方式,不但体现了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能引导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顾,从而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准备。]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4。 教师:请同学们先试着算一算,看你在计算中又能发现什么新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汇报。 学生:我们发现用被除数前两位“68”去除以86,不够除,这时应该怎么算呢? 教师:这个问题就是今天我们主要讨论的问题,谁能解决? 引导学生结合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中遇到类似问题时的解决方法思考后得到:当被除数的前两位去除以除数不够除时,就用被除数的前三位去除以除数。 教师:也就是当被除数的十位上不够商1时,就从被除数的个位上开始除,现在大家能计算了吗?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 教师:谁能把你的计算过程说给大家听听? 让学生把列的竖式展示出来,结合竖式介绍算法。 学生:从个位商起,把86看成90,可以想到8×90=720,所以觉得商7比较合适,但再算就发现86×7=602,余数是88,商7小了,再改商8刚好。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看来这些饲料只够用8天。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讨论:280÷35怎样试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明确:35这样的除数,个位? 既可以用“四舍”的方法看作30去试商,也可以用“五入”的方法看作40去试商,但无论哪种方法,发现商过大或过小时,都要通过及时调商的方式来找准确的商。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讨论来进行计算方法的探索,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但能进一步完成学生对三位数除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5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5篇 第一课时 一、情境引入: 师生谈话引出生活中的乘法话题。 二、展示目标 1.经历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的过程。 2.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三、自学与交流研讨 1.出示例1。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 2.学生自己试着用竖式计算,指一人板演。算完后用计算器验算结果是否正确。 3.完成后说说是怎样算的。 同桌说说后,在全班说说。 4.用计算器验算结果是否正确。 四、质疑答疑 五、专项练习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68 × 19= 292× 46= 109 × 37=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1.在自主尝试计算、交流等活动中,经历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简便算法的过程。 2.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口算整百、整十数乘整十数。 3.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知识迁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学数学,使学生渐渐关心身边的数学,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中的丰富多彩的现象 一、情境的创设: 教师谈话,引出旅游团就餐问题。 二、展示目标 1.经历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简便算法的过程。 2.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口算整百、整十数乘整十数。 三、自学与交流研讨 1.观察情景图说说了解到的信息。 2.分别计算选择两种自助餐各需要多少元钱。 3.学生试着笔算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 找不同选择的同学各一人板演,其余的写在本上。

交流计算的方法。 重点交流乘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四、质疑答疑 五、专项练习:试一试。 先估计积是几位数再口算。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七、综合练习 采用书中的练习题。 第三课时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的过程。 (2)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乘法估算,会解答有关乘法估算的实际问题。 (3)估算、计算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培养估算的习惯,培养数感。 设计意图教学是一门需要不断更新和反思的艺术,只有牢牢搭住时代发展的脉搏,才能教给孩子更多的东西,这朵艺术之花才会永不凋谢。 一、情境的创设: 谈话引入(也可用其他形式引入) 二、展示目标 1.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的过程。 2.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乘法估算,会解答有关乘法估算的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