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看完深受震撼!

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看完深受震撼!
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看完深受震撼!

1、教育,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是对生命的尊重;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单纯的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这是教育久远而宏大的终极旨趣。否则,危害愈大;

2、教育者,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人文情怀,其中最基础、最根本、最重要的一点乃是唤醒人类尊重生命的良知。

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某医学院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位男士在海边散步,注意到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被困的小鱼尽管近在海边,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然而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小鱼就会干涸而死。

这位男士突然发现海边有一个小男孩不停地从浅水洼里捡起小鱼,扔回大海。男士禁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回地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还大海。

其实,这个故事恰好对应了泰戈尔老人的一句话,“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因此,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也就是让学生拥有“这条鱼在乎”的美丽心境。

校长: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

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

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只有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为有人性的人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很显然,人类有兽性的一面和天使的一面。教育者的目的是使人的灵魂得到锻炼,克服兽性而转化向天使的一面。

沉痛的教训

李政道博士的一位高足卢刚,因论文奖落选,嫉恨、失望困绕着的他,竟然开枪打死了4位太空物理学家,继而仇杀了自己的获奖同学。河南宣化一位16岁少年刘某因与女友吵架,竟然丧心病狂地开着轿车朝行人一路碾轧,致使2死13伤。

1、时下,我们的学校教育往往忽略了学生基本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养成,以致于有些学生对生命、对世事愈来愈冷淡、冷漠甚至冷酷。

2、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单纯的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这是教育久远而宏大的终极旨趣。否则,你拥有的知识愈多,对人类,对生命的危害愈大。

3、一位日本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

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这种情怀就是在乎沙滩上每一条小鱼的生命的男骇所拥有的情怀。否则,视小鱼如草芥,给鲜花以蹂躏,即使其道德评分或许很高,也失去了人的生命价值。

4、对人的尊重,对宇宙的敬畏,最基本的就是尊重生命的存在,知晓生命的不可重复性。人不应无端地剥夺生命,即使是非常低级的生命。

5、当一个人对低级的生物或动物毫无怜爱之情时,你能指望他尊重高级的生命吗?反之,当一个人充满了对小草、小鱼生命的关怀时,对于高级的生命、对于人的生命,他能不尊重吗?

6、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 一个对外部世界冷漠无情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一个由许多对生活、对生命无动于衷的人组成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7、作为教育者,也许有许多具体的工作要做,有许多具体的课业要抓,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人文情怀,其中最基础、最根本、最重要的一点乃是唤醒人类尊重生命的良知。

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看完深受震撼!

2016-11-12 凤凰财经来源:光明觉照网,版权归原作者

教育,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是对生命的尊重。

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某医学院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位男士在海边散步,注意到沙滩的浅

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被困的小鱼尽管近在海边,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然而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小鱼就会干涸而死。

这位男士突然发现海边有一个小男孩不停地从浅水洼里捡起小鱼,扔回大海。男士禁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回地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还大海。

其实,这个故事恰好对应了泰戈尔老人的一句话,“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因此,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也就是让学生拥有“这条鱼在乎”的美丽心境。

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

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只有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为有人性的人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很显然,人类有兽性的一面和天使的一面。教育者的目的是使人的灵魂得到锻炼,克服兽性而转化向天使的一面。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单纯的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这是教育久远而宏大的终极旨趣。否则,你拥有的知识愈多,对人类,对生命的危害愈大。

在这方面的教训太沉痛了:李政道博士的一位高足卢刚,因论文奖落选,嫉恨、失望困绕着的他,竟然开枪打死了4位太空物理学家,继而仇杀了自己的获奖同学。河南宣化一位16岁少年刘某因与女友吵架,竟然丧心病狂地开着轿车朝行人一路碾轧,致使2死13伤。

时下,我们的学校教育往往忽略了学生基本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养成,以致于有些学生对生命、对世事愈来愈冷淡、冷漠甚至冷酷。

所以,一位日本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这种情怀就是在乎沙滩上每一条小鱼的生命的男骇所拥有的情怀。否则,视小鱼如草芥,给鲜花以蹂躏,即使其道德评分或许很高,也失去了人的生命价值。

对人的尊重,对宇宙的敬畏,最基本的就是尊重生命的存在,知晓生命的不可重复性。人不应无端地剥夺生命,即使是非常低级的生命。

当一个人对低级的生物或动物毫无怜爱之情时,你能指望他尊重高级的生命吗?反之,当一个人充满了对小草、小鱼生命的关怀时,对于高级的生命、对于人的生命,他能不尊重吗?

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 一个对外部世界冷漠无情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一个由许多对生活、对生命无动于衷的人组成的民

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作为教育者,也许有许多具体的工作要做,有许多具体的课业要抓,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人文情怀,其中最基础、最根本、最重要的一点乃是唤醒人类尊重生命的良知。

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伟大的传世巨著。在老子看来,“无为而治”才是治理的根本,是领导艺术的最高境界。 家庭教育中的“无为而治”,并非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在家教上无所作为,而是顺应孩子的天性和兴趣,因势利导,不去强迫孩子,不与孩子顶牛。 从小事做起,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不能让孩子养成不良习气,比如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不能窥看别人的包,不能随便要家长买东西等等。但并不是对孩子生硬地下命令,而是既晓之以理,又导之以行,并十分注重以身教去影响他们。比如家长在动孩子的东西之前,一定先跟孩子打招呼,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使之明白:“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家庭中的这种氛围,可以使孩子养成很好的习惯。 行为只有多次强化才会转化为习惯。为了巩固孩子的良好行为,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以及时的鼓励,哪怕很小的事情,孩子如果做好了,一定要表示赞赏,比如孩子的作业得了五星、考试表现好了或其它,作为家长都应郑重地对孩子表示祝贺,决不把这种祝贺看成是俗套和多此一举。渐渐地,孩子对一些是非价值也有了自己的判断。 “无为”是老子的智慧。无为并非不为,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事先有完美的设计,靠习惯的力量或者是精神机制的力量驱使他自动、自发的精进有为。在教育上,我们每位父母都要借鉴老子的“无为”思想,要学会无为而教、善于无为而教。 要掌握无为而教,最重要的就是言传身教。 在美国,有这样两个家族:一个是爱德华家族,一个是珠克家族,两者都已传至第八代。爱德华是个博学多才的哲学家,为人严谨勤奋。他的子孙,有13位当过大学校长,100多位是教授,80多个是文学

家,60多个是医生,还有1人当过副总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珠克是个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浑浑噩噩。他的子孙,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7个是杀人犯,60多个犯过诈骗和盗窃罪,400多人因酗酒致残或夭亡。 这两个家族的历史说明什么?父母的素质如何,对下一代的影响很大。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教育名言:“父亲和母亲们,你们在孩子身上延续自己!”孩子在父亲和母亲的潜移默化中启蒙成长,父母是什么样,孩子就会跟着学什么样。这句话提醒着家长: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做到言传身教。何谓家风?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家庭一门三杰在政坛上显赫一时。当时出任英国大使的肯尼迪老先生常常在饭桌上和孩子们大谈特谈当时的政治风云和国内各党派的竞争和立场,并且鼓励孩子们自由发表他们对世界大事的意见,遇到意见分歧时便激烈辩论起来。在讨论中,孩子不但对政治增加了认识,而且对国内国外的事都有浓厚的兴趣,常常各自到图书馆寻找更多的资料来阅读。结果一个儿子成为总统,两个成为议员。 今天,所有的父母都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时间都放在孩子身上。那种让母亲从社会上退出回家做全职母亲的作法是根本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时代需要的是“无为而教”——培养孩子的习惯和兴趣后,每个父母就能花极少的时间,收到最富有成效的结果! 卢梭在《爱弥儿》里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毫无作为的教育!”毫无作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从有为到无为,从而无为而无不为。

经典教育理念

经典教育理念 1、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 3、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是骨干教师;站好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4、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有用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5、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 6、教师“把学生看作天使,他便生活在天堂里;把学生看作魔鬼,他便生活在地狱中。” 7、如果学生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让学生喜欢,因此,要想有所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改变了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学生。只有改变了自己,才可以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8、衡量教学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 9、学生崇拜教师,教师不值得炫耀;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使自己崇拜,教师才值得眩耀。 10、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惟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水乳交融,并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11、教师对待学生要用“放大镜”、“反光镜”和“显微镜”:“放大镜”——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反光镜”——摘掉学生的缺点;“显微镜”——彰显学生的个性。 12、一个教师超越其他教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教师要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就要以朴素的感情,调整自已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技艺,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提升自身的价值。 13、只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其教学是肤浅的;只搞科研不教学的教师,其科研是空洞

享受教育的最高境界

享受——教育的最高境界 两千多年前,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产生过令人神往的教育享受,孔子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师生之间不仅仅“学之”、“好之”而且到了“乐之”——享受的境界。 现在,享受教育对教师来说却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许多教师兢兢业业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但没有把教育工作当成一种享受,充其量是在尽心尽职地凭良心工作。 享受——教育的最高境界,理应成为师生共同的感受,仅有学生享受教育是不完善的,因为没有享受体验的教师也难以做到真正意义的爱生乐教,难以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 一、开发课程,享受创新之乐 新一轮课程改革指出,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因此,教师劳动不是机械单调的辛苦重复,而是富有挑战的创造劳动。如:备课除了独立钻研外,还要多借鉴,学习别人的长处,多和同事交流合作,这样不仅可提高工作的效率,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收获,而且创造性的工作过程如同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呢?反之,如果因循守旧地照着老路简单重复,就会觉得工作枯燥乏味,极其单调,难以有任何快乐可言。 从某种意义来说,享受是一种个体感觉,不同的心态做着同样的工作,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把教育工作当成一种享受,不仅可使自己有着良好的心态,更为自己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淡化结果,享受过程之趣 教育,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发展进步的过程。课堂教学中,你可以从学生稚嫩的发言中读出灵性,可以从学生大胆的想象中听出创造,可以从激烈的争论中悟出执着,可以从双眼闪烁的光芒中体会到学生对你的信任。当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从模糊到清晰时,你会感觉到教育的价值;当学生笑逐颜开,急切地说“老师,我知道”时,你会产生与学生同样的激动。教育过程中,这种享受随处可见,只要你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味。享受教育的过程,要求我们每位“灵魂的工程师”抚平浮躁虚华的心灵,抛弃急功近利的情态,寻觅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分享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学生同欢乐、与学生同发展。三、正视差异,享受个体之美 学生的个体是存在差异的,每一个学生就是一首风格迥异的诗。有些教师总想把学生训练成符合自己愿望的标准件,把一个个棱角分明的个体加工成符合自己要求的同一程序的机器人。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可谓用心良苦,煞费周章。因此,当碰到“违章出格”或某方面成绩暂时不尽如人意的学生时,往往操碎了心,愁白了头,颇有恨铁不成钢之意,大发“烂泥扶不上墙”的感慨。如果换一种角度去思考,就会发现正是由于学生的差异才构成了各具特色的亮丽风景线。每个学生都有令人欣赏的优点,值得称道的举措。因此教师可以从不同的学生那里分享特有的快乐和欣慰。有人问一位教师:“你们班谁最差,谁最笨?”这位教师自豪地说:“不知道。我们班没有最差的学生,也没有最笨的学生,只有在不同方法表现非常出色的学生。”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足够的耐心,就能读出每一位学生的优点,了然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分享每一位学生成功的快乐,学会欣赏学生是教师应具有的职业美德。也许孩子们还没有完全明白,但你应该相信,他们至少已经在欣赏与被欣赏之中健康地成长起来并体验到成长的快乐,难道你不会因此而感到快乐吗?四、放手活动,享受学生之能 有些教师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整天忙忙碌碌,细致入微地关心教育学生,却始终不敢让学生独立走路,不敢让学生“越雷池半步”,由于自己的“超负荷运行”,反而使学生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实际上阻抑了学生的发展。难道教师真的只能那么“苦”吗?未必。孰不

教育的最高境界 是唤醒孩子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唤醒孩子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句话被全世界的教育专家引用,它说的是,“填鸭式教育”不是最好的教育,它会让孩子丧失学习的兴趣,以及主动学习的能力。 只有点燃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培养他主动学习,主动汲取知识的热情,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我认为,想要点燃这把火,需要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就是我们说的内在驱动力。 我初中的时候也不爱学习,事实上,我就是老师眼中的渣渣,初三上学期,班主任直接跟我说:反正你来了也不学,而且还会影响其他同学,不如这样,你从明天开始就不用来了,回头毕业证照样发给你。当时我就怒了,我就这么遭人嫌弃吗,我难道就比别人差吗,于是我痛下决心,痛改前非,拼命学习,发愤读书...... 没想到,我竟然考上了普高,虽然刚好够分数线。 回想起来,也许就是班主任的那番话,点燃了我心中的火,唤醒了我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为什么要唤醒一个人的内在驱动力?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要搞明白什么是内在驱动力,其次,内在驱动力有什么好处?我们一个个来看: 1、什么是内在驱动力? 内在驱动力的定义:

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通俗点说,就是我有什么东西缺失了,没有这个东西,我会很难受,这种缺失感会推动我做点事情,比如,我现在口渴了,喝水就是我的需要,为了满足喝水这个需要,我会不自觉地采取行动。 再比如,我现在很穷,我需要钱,为了得到钱,就会有一种力量推动我去做事情,而这个力量,就是内在驱动力。 有人说了,学习这件事算不算需要? 当然算!但学习属于高级的需要,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只有当底层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被满足之后,学习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会产生。 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人吃穿都成问题,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那么你跟他谈学习是不是有点扯,因此,唤醒学习内在驱动力的前提是,先满足底层的需要。 对孩子而言,父母需要先保证他身心健康,有自信,有价值感,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在此基础上,再来思索如何唤醒内在驱动力。试想,身处以下家庭环境中的孩子,是否有学习的需要: 夫妻整天吵架,家庭随时面临崩溃 亲子关系极差,孩子经常遭受批评,指责,甚至打骂 所以,当父母问起如何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时,我们会先问以上两个问题,因为,这是父母唤醒孩子内在驱动力的基础和前提。 2、内在驱动力有什么好处?

教学的最高境界

教学的最高境界(李炳亭) (2015-06-27 06:14:09) 转载▼ 标签: 分类:理论实践 模式 教学 数学 教师 模型 道是无形的,模式是有形的。这叫一阴一阳。道借术显形,术借道圆融。道忌狭隘,术忌僵化。道术合一,才能见首见尾,达于化境,随心所欲。这正是“唯精唯一,允执厥中”的体现。 教学能否到达这样的境界?一定能!有这样一位教师,堪称道术合一的教师。在河南南阳,一位叫卢文艺的退休教师,长期致力于数学教学研究。他从《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里悟出了数学之道,根据“匹配对应”和“三量关系”的数学思想,从“类型多多、公式多多”的数学中,提炼出了5个模型,称为“数学直观思维模型”。使用这一个思维模型学习数学,三年级的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习六年级的数学。据说,卢文艺还把小学、初中、高中的数学课用20个页码提炼出来。几十年来他教过的学生,数学成绩基本都是满分。这在许多人看来,是一个超过一般人理解力的神话。 教学有法、教学无法、贵在得法。无“法度”则无教学。其实“无法”也在“法”中,任何一种形而上的思想,都需要一种形而下的东西作支撑。就像手机,我们看不到的是信号,需要我们看得见的自然就会显现出来。卢文艺的课堂,看得见的是他的模型,看不见的是他的数学之道。如何言道?道可道非常道,但总得为道找到载体,这就是模式,也叫模型,叫术,叫器。不管它叫什么,反正它是用来表达“道”的。 教育即人学,人学之道,即“相信人、解放人、利用人、发展人”。教师究竟是什么角色?传道者。知识也是道之形式,如果拒绝模式,就等于直接拒绝了知识!知识不可拒绝,但知识不是道之根本。可要得道,却需要先学知识。 按照墨子的说法,知识分3类,即闻知、说知、亲知。亲知是根本。显然,墨子是主张体验的。 知识的学习需要什么条件?一是兴趣,二是基础,三是体验。3个条件其实也是对教学和教师的3个要求,也回应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兴趣,要求教师首先是学习的点燃者;基础,是强调认知建构和学习者的差异性;体验,是主张敢于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

教育的最高境界:灵魂教育

教育的最高境界:灵魂教育 教育,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是对生命的尊重。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某医学院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位男士在海边散步,注意到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被困的小鱼尽管近在海边,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然而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小鱼就会干涸而死。 这位男士突然发现海边有一个小男孩不停地从浅水洼里捡起小鱼,扔回大海。 男士禁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回地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还大海。

其实,这个故事恰好对应了泰戈尔老人的一句话: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 因此,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也就是让学生拥有“这条鱼在乎”的美丽心境。 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见到的情景: 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 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 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 只有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为有人性的人的情况下,读写算 的能力才有价值。 很显然,人类有兽性的一面和天使的一面。教育者的目的是使人的灵魂得到锻炼,克服兽性而转化向天使的一面。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单纯的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这是教育久远而宏大的终极旨趣。否则,你拥有的知识愈多,对人类,对生命的危害愈大。 在这方面的教训太沉痛了: 李政道博士的一位弟子卢刚,因论文奖落选,嫉恨、失望 困绕着的他,竟然开枪打死了4位太空物理学家,继而仇 杀了自己的获奖同学。 河南宣化一位16岁少年刘某因与女友吵架,竟然丧心病狂 地开着轿车朝行人一路碾轧,致使2死13伤。 时下,我们的学校教育往往忽略了学生基本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养成,以致于有些学生对生命、对世事愈来愈冷淡、冷漠甚至冷酷。 所以,一位日本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们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 这种情怀就是在乎沙滩上每一条小鱼的生命的男骇所拥有 的情怀。

学会“欺骗”可能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值得家长、教师一看

——值得家长、教师一看 在教育孩子的方面,我们最好睁一眼,闭一眼。用睁着的那只眼去看孩子的优点、长处和潜力,对孩子的缺点、不足和问题,我们如果能闭起眼睛,那些缺点、不足和问题也许慢慢就不存在了。 一、学会“欺骗”可能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有一个世界级的大“骗子”,叫罗森塔尔,他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有一次他到一个学校,随便挑了十几个孩子,硬说他们是天才,结果八个月后,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真的发现这些孩子进步明显,慢慢变成了天才。这个骗局后来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期待效应”。几乎任何一个学教育的老师都知道这个“骗局”。凡是能从中悟出点道理的,掌握这个“骗术”的,都成为优秀老师了。可惜的是,很多老师知道这个

“骗局”,却因为自己长有一双慧眼,不能睁一眼闭一眼,而把孩子身上的问题看得清清楚楚,最后没能成为最优秀的老师。 二、最好的教育就是告诉孩子:你是优秀的 我做了这么多年教育,最近突然明白,为什么我能让孩子比较喜欢我,在教育上取得了一点小成绩,原来我也是一个“骗子”。两周前,有四个孩子吃过饭跑到我的办公室嘻嘻哈哈,一个个像猴子一样不安稳。我跟孩子们说,如果谁能先坐下来,我就看他的眼睛,再告诉他聪明不聪明。孩子们立即安静下来了。我先告诉他们:老师在全国各地见过无数的小朋友,只要看一下眼睛,就能知道谁聪明,谁不聪明。当我一个一个看过去的时候,大部分孩子的眼中流露的是期待,但有一个孩子显然带着一些担忧,也许他自认为不太聪明。然后我开始发表结论:一个一个告诉他们,是聪明的孩子。然后我说:“老师觉得很奇怪呀,怎么你们四个小朋友都是聪明的孩子呢?”我又故意重看了一遍,再次强调没看错,每个都是聪明的孩子。这时,每个孩子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坐得也特别端正。 仔细回想几十年的教育生涯,像这样类似的情况数不胜数。教育原来是这么简单的事。最好的教育原来是“骗”孩子们,告诉他是最优秀的就行了。从这个角度讲,最优秀的老师其实就是父母,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都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而且每个都是“骗术”高超的优秀老师。

教师的五种教学境界

教师的五种教学境界 具有不同学识、能力、阅历和不同教学理念、教育思想、教育热情的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驾驭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将课堂教学理解为现成知识的传授;有的将其看成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的认为它是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索的过程;也有的将教学看成是教育的一部分;还有的将自己炽热的爱融人课堂,并将其看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自觉与不自觉地处于某种教学境界。下面,笔者就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将教学划分为五种境界,并依次加以讨论。 一、境界——授之以鱼 课堂教学起码应传授知识,因此,教师需拥有足够的知识,并能分辨知识的好坏优劣,还要有传授知识的必要技能。若教师对教学的认识仅达到这一步,且其教学又是以单纯的传授现成知识为主,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不顾学习欲望的激发,几乎没有对学生的教育和热爱,那么他只进人了教学的第一境界——授之以鱼。 这里的“鱼”指的是知识。鱼有死、活、鲜、腐、大、小之分,知识也有优、劣、好、坏、有用、无用之别。《墨辨》将知识分为亲知、闻知、说知(其中亲知是亲身经历的知识,闻知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知识,说知是推演出来的知识)。现代课程论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因此授之以鱼中的“鱼”,主要是指闻知中的陈述性知识和部分策略性知识。另外,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知识载体的发展,传授知识的方式也不一样。口语时代,口耳相传,口语就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抄书和印书的书面语时代,教师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辅之以解释讲解。多媒体时代,传授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更是多样化。 处于“授之以鱼”这一教学境界的教师只能算是拙师。因为比较而言,这种教师更多的是用事倍功半的笨拙手法进行教学的。拙师,只是把教书当成其求生的饭碗。当前的教师中,拙师是极其少见的。 二、境界二——授之以渔 如前所述,只注重单纯传授现成书本知识的是拙师。那么有没有更巧妙的传授法宝呢?有,那就是“授之以渔”。此处的“渔”是指获取知识的方法,即学习方法。如果将学习方法当做鱼,则获得学习方法的方法就是更高层次的“渔”。实际上,“渔”仍然只是一种知识,它主要是策略性知识和部分元认知知识。授之以渔,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果一位教师只是把学生当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能力的被动改者,把传授现成知识、方法,以及能力的培养当成教学的全部,而没有意识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重要性,也没有将教学提高到教育的高度,更没有对学生付出真诚的爱,那么他就处于教学的第二种境界——授之以渔。 处于第二境界的教师深信,授人以鱼,仅得一餐食;授人以渔,可终生享用。因此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顶礼膜拜的施教信条,从而过分夸大了“授渔”的功效。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是授之以渔,是以必要的“鱼”为基础的,即没有必要的“鱼”为基础和前提,“渔”也是无法传授的;二是“渔”与“鱼”一样,也有好坏优劣之分。如,有死记硬背之“渔”、应付考试之“渔”、探索创造之“渔”、获取知识之“渔”、反思领悟之“渔”,等等。难道授之以探索和创造之“鱼”还不如授之以应试之“渔”或死记硬背之“渔”吗?三是并非每一种方法都具有普适性。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不能不分对象地将教师自以为好的方法倾囊相授,即对于“渔”也要因材而授。更何况,“授之以渔”与“授之以鱼”的教师一样,都是“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这一传统教学观的持有者。“鱼”和“渔”授得再好,他也只是个教书匠。因此,达到第二境界的只能算是匠师。 匠师对教学的认识只达到方法的教学论层面。匠师的突出特点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应对考试,不管对学生发展是否有益,也不管学生是否喜欢,只要是自己为有用的、好的知识和方法,他就强行灌输,强迫学习,使学生普遍产生厌学情绪。匠师只是把教书当成一份

教师教学新理念

教师教学新理念 1.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 3.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是骨干教师;站好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4.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有用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5.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 6.教师“把学生看作天使,他便生活在天堂里;把学生看作魔鬼,他便生活在地狱中。” 7.如果学生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让学生喜欢,因此,要想有所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改变了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学生。只有改变了自己,才可以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8.衡量教学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 9.学生崇拜教师,教师不值得炫耀;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使自己崇拜,教师才值得眩耀。 10.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惟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水乳交融,

并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11.教师对待学生要用“放大镜”.“反光镜”和“显微镜”:“放大镜”——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反光镜”——摘掉学生的缺点;“显微镜”——彰显学生的个性。 12.一个教师超越其他教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教师要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就要以朴素的感情,调整自已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技艺,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提升自身的价值 13.只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其教学是肤浅的;只搞科研不教学的教师,其科研是空洞的。 14.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厌恶一个学生就等于毁掉一个学生。 15.“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成功;“抱怨”,肯定会导致学生学习失败。 16.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所做的一切要向他们负责。 17.爱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创新是教育的希望。 18.和学生共同成长,是新世纪赋予教育和教育者的新的要求。 19.“蹲下”一词是多么贴切的词语,只有“蹲下”才能和孩子的视线保持同一水平,才能看到孩子看到的一切,才能从孩子的位置出发去理解世界。 20.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积极地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中“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使新课程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21.和学生交朋友,才能听到他们的心里话。 22.给学生一片蓝天,他们会让它繁星点点;给学生一片绿地,他们会让它

悲天悯人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悲天悯人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长沙市“英才工程”校本研训示范校骨干引领者跟进培训班结业典礼发言 吴志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雅礼实验中学吴志勇老师,代表一小组向大家作汇报。 首先由衷感谢长沙市教育局、长沙教育学院和华东师大组织了这么高规格的跟进培训,我们全组成员都感到受益匪浅,人人满载而归。冯处长说,本次培训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我们一致认为,空前可以,切莫绝后。我们的理想就是,下次这样的跟进培训就在咱长沙搞,专家可以就是咱们在座的各位! 十年,是一个课改的小轮回,课改十年后,我们又聚在一起,重温课改最本真的追求。 本次课改是新中国的第八次课改,本次课改是全球性的,发起于芬兰成熟于美国然后波及全球。 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回首20世纪100年,人类破灭了一个梦——一个关乎人类幸福的梦! 1900年人类颁发了首届诺贝尔奖章,100年,人类迅速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发展推到了极致,我们所有人都在迷信: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能够把人类送达幸福的彼岸!最终,我们发现,人类被固定在了科学和技术衍生出来的“流水线”上,每个人都是“流水线”上的一个点,甚至终其一生。从此,人性变得单薄、苍白而疏离,人变成了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手段工具而不是

目的。教育也在“为培养科学家式的学生”而呕心沥血,于是“精英教育”大行其道,无望成为科学家的孩子成为教育的弃儿!人类不仅没有到达幸福的彼岸,反而连“外婆在孤寂和悲凉中沉淀出”的“仁慈、安详和宁静”都无法再拥有!于是,回归,回归“人”——回归丰满人性、健全人格的“人”,就成为了本次课改的第一追求!夏雪梅博士在第一天的讲课中一句“对人类存在的深刻同情”如此深刻地打动了我,于是我想说,在教育中,请深刻地同情我们的孩子,还有我们的老师! 于是,在四天的培训行将结束的此刻,我们想把第一个关键词提取出来——课改理念,首要的就是“高质量的大众主义教育”。让“培养科学家”的“精英主义教育”无声远去吧! 我们想提取出来的第二个关键词就是“课程标准”。在中国,“课程标准”并不是一个新词汇,西学东渐民国初生的时候,中国教育使用的就是“课程标准”。所谓课程标准,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what students should know and be able to do)的界定和表述,实际上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基本期望。正是因为课程标准只是一个底线式的基本期待,不设上限,所以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并尽可能整合各种优质资源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教师甚至可以根据课程标准自编教材!所以教师可以变得很有灵气、魅力四射!而随着中国教育的全盘“苏化”,“教学大纲”取代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都进行了具体的规定,教师可以“超纲备课”,但是必须“按纲讲课”,教师的个性被限定在很窄的范围内,灵性、灵气和灵动被压制在“按纲”的范围内。

润物无声:教育的最高境界的无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26789754.html, 润物无声:教育的最高境界的无痕 作者:李景艳 来源:《教育·校长参考》2019年第02期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班主任应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般做好每一名学生的工作,为他们的成长导航把舵,使之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教师的关心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关心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关心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 “李老师,您还记得五年前那个春天的故宫之旅吗?是您在全体同学中保护了我脆弱的自尊心,改变了我敏感、封闭的心态,引领我走出心灵的阴影……”小婉的来信如一颗石子投入我的心湖。自豪、欣慰充盈着我的心房。 五年前我接任初一6班的班主任,班里一个叫小婉的小姑娘很快引起了我的注意。她的头发枯黄,个头特别矮,还有他的书包还是小学一年级时用的那种卡通包,上面的动画图案已经黑的看不出模样了。在我们现在这个学生“海拔”都很高物质条件都很好的时代,她更显得很不协调。小婉平时极少说话,课外活动她也静静地站在一边,不参与同学们的活动。 一次下午第一节体育课,孩子们都陆续去操场,我去班里拿东西,推门一看,小婉正背对着教室门口,在吃着什么。她一看有人推门,一惊,赶紧把手中的东西转身塞到桌子抽屉里。我好奇地问:“小婉你吃什么好东西呢?拿出来让老师看看!”小婉的脸霎时变得惨白,手足无措地说:“李老师不要”!好奇心驱使我一下子掀开她的抽屉,眼前的景象让我吃了一惊,一个馒头,一包榨菜。一股心酸从我心底涌起。“小婉……”孩子的头已深深地垂到了胸前,咬紧自己嘴唇,嘴唇上留下了两个深深的牙印。 自责和愧疚涌上了我的心头。开学快一周了,我竟然没有发现孩子的午餐一直凑合。后来了解才知道,父母离婚,没人要孩子,孩子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中午没人管饭,有时候自己带点凉馒头,或者一点小吃,就这样一直将就着。我心疼地说:“孩子,怪不得你这样矮小,你午餐只吃咸菜和馒头会影响你的生长的。走,跟我到办公室我给你弄点吃的。”被我拽到门口的小婉拼命地挣扎,想摆脱我的双手,“不,其他的菜没有盐味儿,我吃不习惯!”“你家庭困难,老师可以帮助你,你何必这样委屈自己?”小婉哭着喊道:“家庭困难,我能克服,我没委屈自己,我不需要你的怜悯!”小婉的话使我大为震惊:我从没有听她说过这么多话,更没有听到她这么大声地喊过。小婉生气了!我忽然意识到刚才自己的所作所为已经深深地伤害了小婉的自尊心。虽然我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但我的爱过于直白,没有顾及小婉的心理感受,伤害了这个因家庭贫困而变得异常自卑、敏感的孩子。以后的小婉更加孤僻,对我更是有了淡淡的怨恨。虽然我努力寻找机会和她沟通接近,但她始终冷若冰霜,沉默不语。这成了我教育生涯中最深的痛,原本以为真心地爱学生,就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爱戴。但事实证明,教师的爱如果不将究方式方法强加给学生,往往对学生产生伤害。

最新教育教学理念集锦教学文案

最新教育教学理念集锦 1.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 3.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是骨干教师;站好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4.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有用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5.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 6.教师“把学生看作天使,他便生活在天堂里;把学生看作魔鬼,他便生活在地狱中。” 7.如果学生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让学生喜欢,因此,要想有所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改变了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学生。只有改变了自己,才可以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8.衡量教学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 9.学生崇拜教师,教师不值得炫耀;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使自己崇拜,教师才值得眩耀。 10.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惟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水乳交融,并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11.教师对待学生要用“放大镜”.“反光镜”和“显微镜”:“放大镜”——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反光镜”——摘掉学生的缺点;“显微镜”——彰显学生的个性。 12.一个教师超越其他教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教师要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就要以朴素的感情,调整自已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技艺,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提升自身的价值 13.只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其教学是肤浅的;只搞科研不教学的教师,其科研是空洞的。 14.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厌恶一个学生就等于毁掉一个学生。 15.“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成功;“抱怨”,肯定会导致学生学习失败。 16.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所做的一切要向他们负责。 17.爱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创新是教育的希望。 18.和学生共同成长,是新世纪赋予教育和教育者的新的要求。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自育自学心得体会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自育自学 ----心得体会 最近几天,我阅读了魏书生的一篇文章,他写道: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自育自学。我体会如下: 一、教育就是将孩子的优点守住守住再守住 我给孩子上第一节课的时候,经常让他们拿出纸笔,在上面写下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那些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可能很快写好了,有些所谓“差生”就苦着脸说:“老师,我没什么长处。”我会告诉他们:“孩子,你怎么没有长处呢?你不想来学校,但还是天天来,意志力多顽强啊;你成绩不好,父母骂、老师挖苦,但你还是每天好好坐着听课,抗挫折能力多强啊;你就算被老师挖苦了,但见到老师还是说老师好,这多宽容的心态啊……你怎么能说这些不是你的优点呢?”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很多优点和长处,教育就是要将这些优点和长处守住守住再守住,强化强化再强化。 二、你觉得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不妨试试这个办法 你觉得孩子上课不注意听?那你试试这个方法——同学们,你们现在用一分钟时间抄写课文《×××》中的第二段,看你们能写几个字。一分钟到了,停! 同学们,现在给你们一分钟时间背诵课本第122页第五段,一分钟后开始默写…… 你瞧瞧那些小脸儿,这一分钟里面,是不是就连平时最不爱学习的都特别认真呢? 三、让教育回归草根、回归心田,别总瞎嚷着创新

有些人,一会气马来西亚没把马航飞机找回来,一会气韩国船长没组织乘客有序撤离,可一问到自己的事情时,其实啥也没干。有些人,今天想当银河系系主任,明天想当宇宙宙长,天天忙着跟这个比,跟那个比。 我说咱们老师就别折腾这些了,让教育回归草根、回归心田。守住学生的长处,守住优秀经验,守住传统常识,别总是瞎嚷嚷着创新,教育其实很单纯,没有那么多花哨的创新。 其实教育都是一样的,培养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让他们明白自己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受教育,那他们能更好地从学习中享受快乐、获得成就感。如果他们只是为了别人学习,成为学习的奴隶,那快乐感就降低了。 四、做好预习,往往能事半功倍 让孩子制订好计划、预习、总结、检测四个阶段的计划,一辈子、10年、1年、1天。有了目标、有了规划,做起事情来会有动力得多。 做好预习,往往事半功倍,把厚书读薄,上课的时候好好听,就算不好好听讲也别在那45分钟里让自己闲着,如果你觉得自己拔尖儿了,那就读着适合自己的书,写着适合自己的字,画着适合自己的画…… 总结检测的时候,你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出份卷子。来个期中或者期末测验,他自己出试题,题型、难度等等,他出了题,自己再做一遍,不会的变会了,已经会的又巩固了。 五、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就让他们自己做 让他们学会承担责任,培养他们的兴趣,从而形成习惯。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就让他们自己做。我儿子四岁的时候就会给我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走进学生的心灵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走进学生的心灵 教育话题 05-17 17:35 《景德传灯录》中有这么一则故事:一天,马祖正专心坐禅,师傅怀让见状暗自好笑,明知故问道:“你坐禅为的是什么?” 马祖回答说:为的是“作佛”。 怀让于是捡起一块砖随地磨了起来,闹得马祖心烦,问:“师傅是在做什么?” 师傅答道:“磨作镜。” 马祖纳闷:“砖头怎么能够磨成镜子呢?” 师傅反问道:“坐禅岂能坐成佛呢?”马祖不能理解。 师傅怀让进一步解释道:“就像牛拉车一样,它如果不走,你是打车,还是打牛呢?”马祖无言以对。 师傅又说:“你学坐禅是为了成佛。可否知道成佛是靠心悟,而根本不是靠坐出来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育者一个基本道理:当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思考如何“攻心”才是上策,走进学生的心灵,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因此,教育不仅仅要给学生以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学习品质、心理品质等各种优秀素养的人才。

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和心灵去贴近学生,感化学生,激发学生。同时,更要用自己的心去研究学生,探讨更好的教育方法。 记得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有一本教育专著《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书中有这样的阐述:“心灵既是指教师的心灵,也是指学生的心灵,所谓教育就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心灵的火焰。”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唤醒什么?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 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或多或少都要遇到后进生,对待这部分学生,教师应从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入手,启发诱导,激发兴趣,去唤醒学生内在的动力,使其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是一个极其艰苦的过程,教师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有人说“教育的全部秘诀在于爱”,那就是让我们的教师去关爱后进生,去关注他们每一点的进步。我们要用满腔的爱去唤醒他们“沉睡的心灵”,用爱去填补他们心灵的鸿沟,用爱去消除他们情感的障碍,用爱去找回他们的自信和自尊。只有这样,才能使后进生打开心扉,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对学生的爱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对学生的爱 一、教师的爱是从内心“接纳”每一位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中的最微妙的接触。”教育工作者都明白:在这种接触中,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不同的学生。如: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优等学生, 用厌恶的眼光看待后进生。对学生而言,教师用欣赏接纳的眼光看待自己,就会从内心感受到被尊重与重视,由此增强信心并会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改变以前的消极状态,变得乐观向上;相反,如果教师用厌恶的眼光看待自己,就往往会有被否定的感受, 产生悲观抵触情绪,并失去上进的动力。 身边就有这样的事例,邻居的儿子上初中,课余时间爱玩电脑游戏,一有时间就往网吧跑,以致对学习放松,上课吋不太遵守纪律,也不认真听课,常被老师批评,还被多次请家长。在教师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家长对孩子的情况感到极为烦忧,表示积极配合老师管理,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建议班主任在管教的同时尽量发现一些优点并给予鼓励,让学生知道老师在对自己肯定的前提下,再指出他犯的错误,这样他可能会心理舒服些。没想到,班主任一时生气了,说:“这孩子最近表现都很差,哪有什么优点来表扬他!”这时家长的尴尬不言而喻。 这种做法,难道不是一个典型的用挑剔的眼光对待学生的例子吗?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在你面前,怎么会一点优点都没有呢,只

是你没有用心接纳罢了,也可能他平时的表现总是不太会令人满意,你就习惯了用排斥的眼光看待他。在现在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时代,“接纳” 一词应当赋予越来越丰富的含义,它不仅可以用来说明人们对事物所持的态度,还可以用来说明一种健康的人际沟通。接纳是一种积极的、乐观的、友好的人生态度,是建立在善良与热情的基础匕的优秀品质。 教师要学会用善良与宽容接纳所有学生、接纳每位学生的优缺点,切不可因学生一时的过错全盘否定。教师只有做到公平、全面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阳光的心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热情,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人格基础。 二、教师的爱是真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在20多年的工作中,我悟出了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理性的爱、闪光的爱。这种爱才是工作的出发点,是教育艺术产生的源泉。十个指头还长短不一, 更何况每一个鲜活的个体。由于先天与后天的因素,班级中学生的性格、习惯、能力、智力都会有差异,自然就会有优等生与后进生存在,那些后进生往往会受到更多的来自老师与学生的冷落与责备,他们的心灵在无数次的挫折中逐渐归于沉寂,成为没有自尊心的孩子。针对这种情况,我便在平时的工作中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积极创造让他们“出人头地”的机会。例如,课堂上,我会对后进生提出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回答正确了就及时肯定:“你进步挺快的,越来越自信

教育理念集锦

教育理念集锦 1、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 3、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是骨干教师;站好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4、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有用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5、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 6、教师“把学生看作天使,他便生活在天堂里;把学生看作魔鬼,他便生活在地狱中。” 7、如果学生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让学生喜欢,因此,要想有所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改变了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学生。只有改变了自己,才可以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8、衡量教学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 9、学生崇拜教师,教师不值得炫耀;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使自己崇拜,教师才值得眩耀。 10、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惟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水乳交融,并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11、教师对待学生要用“放大镜”、“反光镜”和“显微镜”:“放大镜”——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反光镜”——摘掉学生的缺点;“显微镜”——彰显学生的个性。 12、一个教师超越其他教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教师要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就要以朴素的感情,调整自已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技艺,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提升自身的价值。 13、只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其教学是肤浅的;只搞科研不教学的教师,其科研是空洞的。 14、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厌恶一个学生就等于毁掉一个学生。 15、“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成功;“抱怨”,肯定会导致学生学习失败。 16、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所做的一切要向他们负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