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向异性磁电阻、巨磁电阻测量-南京大学

各向异性磁电阻、巨磁电阻测量-南京大学
各向异性磁电阻、巨磁电阻测量-南京大学

《各向异性磁电阻》报告

各向异性磁电阻测量姓名: 学号: 院系:

各向异性磁电阻测量 引言 磁电阻(MR)效应是指物质在磁场作用下电阻发生变化的现象。按磁电阻效应的机理和大小,磁电阻效应一般可以分为:正常磁电阻(OMR)效应,各向异性磁电阻(AMR)效应,巨磁电阻(GMR)效应。 磁阻材料在高密度读出磁头磁传感器、微弱磁场测量、各类运动的检测等领域有着宽广的应用,从而成为国际上引人瞩目的研究领域。图1为早期报道的Co-Cu颗粒膜磁电阻曲线。 磁电阻效应,特别是巨磁电阻效应的理论涉及较多的固体量子知识,CMR等尚未有比较完善的统一理论解释,这里不作介绍。本文仅从纯粹的技术角度上测量各向异性磁电阻,不作物理细节上的深入划分。 实验原理 各向异性磁电阻效应(AMR效应)指在铁磁性的过渡族金属、合

金中,即材料的磁阻和其在磁场中的磁化方向有关,即磁阻值是其磁化方向与电流方向之间夹角的函数。外加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夹角不同,饱和磁化时电阻率不一样,即有各向异性。 通常取外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平行和垂直两种情况测量AMR 。即有: Δρ∥=ρ∥-ρ(0) Δρ⊥=ρ⊥-ρ(0) 这里ρ(0)为铁磁材料在磁场为零状态下的电阻率。 若退磁状态下磁畴是各向同性分布的,畴壁散射变化对磁电阻的贡献较小,将之忽略,通常取: 3/)2(0//⊥+=≈ρρρρav )( 其中ρav 表示物质在饱和磁场H 中和磁场为零时的平均电阻率。 大多数材料ρ∥>ρ(0),故: AMR 常定义为: 图2是曾用作磁盘读出磁头和磁场传感器材料的Ni81Fe19的磁电阻曲线,很明显ρ∥>ρ(0),ρ⊥<ρ(0),各向异性明显。图3是一些铁磁金属与合金薄膜的各向异性磁电阻曲线。图中的双峰是材料的磁滞引起的。 av av av av av av av av ρρρρρρρρρρρρρρ//////2100?=?<-=?>-= ?⊥⊥⊥00//0//ρρρρρρρ⊥⊥?-?=-=AMR

研究性实验报告——各向异性磁阻传感器与磁场测量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基础物理学 研究性实验报告 题目:各向异性磁阻传感器(AMR)与地磁场测量第一作者: 第二作者: 学院: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班级:110519 2013年5月14日 1

目录 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关键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实验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实验原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实验仪器介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实验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磁阻传感器特性测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测量磁阻传感器的各向异性特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4、赫姆霍兹线圈的磁场分布测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5、地磁场测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思考题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误差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AMR传感器的应用举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实验感想 ...............................................................................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原始实验数据(影印版).................................................. 错误!未定义书签。 各向异性磁阻传感器与磁场测量 摘要:物质在磁场中电阻率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磁阻效应,磁阻传感器利用磁阻效应制成。磁阻传感器可用于直接测量磁场或磁场变化,如弱磁场测量。也可通过磁场变化测量其它物理量,如利用磁阻效应已制成各种位移、角度、转速传感器,广泛用于各类需要自动检测与控制的领域。磁阻元件的发展经历了半导体磁阻(MR),各向异性磁阻(AMR),巨磁阻(GMR),庞磁阻(CMR)等阶段。本实验研究AMR的特性并利用它对磁场进行测量。 关键词:AMR,磁阻效应,电磁转换,磁场测量

巨磁电阻效应及其应用 实验报告

巨磁电阻效应及其应用 【实验目的】 1、 了解GMR 效应的原理 2、 测量GMR 模拟传感器的磁电转换特性曲线 3、 测量GMR 的磁阻特性曲线 4、 用GMR 传感器测量电流 5、 用GMR 梯度传感器测量齿轮的角位移,了解GMR 转速(速度)传感器的原理 【实验原理】 根据导电的微观机理,电子在导电时并不是沿电场直线前进,而是不断和晶格中的原子产生碰撞(又称散射),每次散射后电子都会改变运动方向,总的运动是电场对电子的定向加速与这种无规散射运动的叠加。称电子在两次散射之间走过的平均路程为平均自由程,电子散射几率小,则平均自由程长,电阻率低。电阻定律 R=ρl/S 中,把电阻率ρ视为常数,与材料的几何尺度无关,这是因为通常材料的几何尺度远大于电子的平均自由程(例如铜中电子的平均自由程约34nm ),可以忽略边界效应。当材料的几何尺度小到纳米量级,只有几个原子的厚度时(例如,铜原子的直径约为0.3nm ),电子在边界上的散射几率大大增加,可以明显观察到厚度减小,电阻率增加的现象。 电子除携带电荷外,还具有自旋特性,自旋磁矩有平行或反平行于外磁场两种可能取向。早在1936年,英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N.F.Mott 指出,在过渡金属中,自旋磁矩与材料的磁场方向平行的电子,所受散射几率远小于自旋磁矩与材料的磁场方向反平行的电子。总电流是两类自旋电流之和;总电阻是两类自旋电流的并联电阻,这就是所谓的两电流模型。 在图2所示的多层膜结构中,无外磁场时,上下两层磁性材料是反平行(反铁磁)耦合的。施加足够强的外磁场后,两层铁磁膜的方向都与外磁场方向一致,外磁场使两层铁磁膜从反平行耦合变成了平行耦合。电流的方向在多数应用中是平行于膜面的。 无外磁场时顶层磁场方向 无外磁场时底层磁场方向 图2 多层膜GMR 结构图 图3是图2结构的某种GMR 材料的磁阻特性。由图可见,随着外磁场增大,电阻逐渐减小,其间有一段线性区域。当外磁场已使两铁磁膜完全平行耦合后,继续加大磁场,电阻不再减小,进入磁饱和区域。磁阻变化率 ΔR/R 达百分之十几,加反向磁场时磁阻特性是对称的。注意到图2中的曲线有两条,分别对应增大磁场和减小磁场时的磁阻特性,这是因为铁磁材料都具有磁滞特性。 图3 某种GMR 材料的磁阻特性 磁场强度 / 高斯 电阻 \ 欧姆

磁电阻与巨磁电阻实验报告

磁电阻与巨磁电阻 姓名:刘一宁班级:核32 指导教师:王合英实验日期:2015.03.13 【摘要】:本实验使用了由基本电路原理配合巨磁电阻原件制作的一套巨磁电阻实验仪,通过改变巨磁电阻处的磁场测量了巨磁电阻的磁阻特性曲线、磁电转换特性曲线,并在体验了其在测量电流、测量转速、磁读写等方面的应用。最后获得了巨磁电阻词组特性曲线、GMR 模拟传感器的磁电转换曲线、GMR开关传感器的磁电转换特性曲线、巨磁电阻测量电流的数据、齿轮旋转过程中巨磁电阻梯度传感器输出电压曲线、磁信号读出情况,自旋阀磁电阻两个不同角度的磁阻特性曲线。发现巨磁电阻的磁阻随磁场变大而减小,且与方向无关,但是其存在磁滞现象。而自旋阀磁电阻则在磁场由一个方向磁饱和变化到另一个方向磁饱和的过程中磁电阻不断减小或增加,这与磁电阻和磁场的角度有关,且在0磁场附近变化特别明显。 关键词:巨磁电阻、自旋阀磁电阻、磁阻特性曲线、磁电转换特性 一、引言: 1988年法国巴黎大学的肯特教授研究小组首先在Fe/Cr多层膜中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20世纪90年代,人们在Fe/Cu,Fe/Al,Fe/Au,Co/Cu,Co/Ag和Co/Au 等纳米结构的多层膜中观察到了显著的巨磁阻效应。 1994年,IBM公司研制成巨磁电阻效应的读出磁头,将磁盘记录密度一下子提高了17倍,达5Gbit/in2,最近达到11Gbit/in2,从而在与光盘竞争中磁盘重新处于领先地位。由于巨磁电阻效应大,易使器件小型化,廉价化,除读出磁头外同样可应用于测量位移,角度等传感器中,可广泛地应用于数控机床,汽车测速,非接触开关,旋转编码器中,与光电等传感器相比,它具有功耗小,可靠性高,体积小,

巨磁电阻效应及其传感器的原理..

巨磁阻效应及其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 一、概述 对于物质磁电阻特性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40年代人们就发现了磁电阻效应。所谓磁电阻是指导体在磁场中电阻的变化,通常用电阻变化率Δr/r 描述。研究发现,一般金属导体的Δr/r很小,只有约10-5%;对于磁性金属或合金材料(例如坡莫合金),Δr/r可达(3~5)%。所谓巨磁电阻(GMR)效应,是指某些磁性或合金材料的磁电阻在一定磁场作用下急剧减小,而Δr/r急剧增大的特性,一般增大的幅度比通常的磁性与合金材料的磁电阻约高10倍。利用这一效应制成的传感器称为GMR传感器。 1、分类 GMR材料按其结构可分为具有层间偶 合特性的多层膜(例如Fe/Cr)、自旋阀多层膜 (例如FeMn/FeNi/Cu/FeNi)、颗粒型多层膜(例 如Fe-Co)和钙钛矿氧化物型多层膜(例如 AMnO3)等结构;其中自旋阀(spin valve)多层膜又分为简单型和对称型两 类;也有将其分为钉扎(pinning)和非钉扎型两类 的。 2、巨磁电阻材料的进展 1986年德国的Grunberg和C.F.Majkrgak 等人发现了Y/Gd、Y/Dy和Fe/Cr/Fe多层膜中 的层间偶合现象。1988年法国的M.N.Baibich 等人首次在纳米级的Fe/Cr多层膜中发现其Δ r/r在4.2K低温下可达50%以上,由此提出了 GMR效应的概念,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 响。由此与之相关的研究工作相继展开,陆续 研制出Fe/Cu、Fe/Ag、Fe/Al、Fe/Au、Co/Cu、 Co/Ag、Co/Au……等具有显著GMR效应的层 间偶合多层膜。自1988年发现GMR效应后仅 3年,人们便研制出可在低磁场(10-2~10-6T) 出现GMR效应的多层膜(如 [CoNiFe/CoFe/AgCu/CoFe/CoNiFe]n)。 1992年人们利用两种磁矫顽力差别大的 材料(例如Co和Fe20Ni80)制成Co/Cu/ Fe20Ni80/Cu多层膜,他们发现,当Cu 层厚度大于5nm时,层间偶合较弱,此时利用 磁场的强弱可改变磁矩的方向,以自旋取向的 不同来控制膜电阻的大小,从而获得GMR效 应,故称为自旋阀。

巨磁电阻实验报告

巨磁电阻实验报告

巨磁电阻实验报告 【目的要求】 1、了解GMR效应的原理 2、测量GMR模拟传感器的磁电转换 特性曲线 3、测量GMR的磁阻特性曲线 4、用GMR传感器测量电流 5、用GMR梯度传感器测量齿轮的角 位移,了解GMR转速(速度)传感器的原理【原理简述】 根据导电的微观机理,电子在导电时并不是沿电场直线前进,而是不断和晶格中的原子产生碰撞(又称散射),每次散射后电子都会改变运动方向,总的运动是电场对电子的定向加速与这种无规散射运动的叠加。称电子在两次散射之间走过的平均路程为平均自由程,电子散射几率小,则平均自由程长,电阻率低。电阻定律R=ρl/S中,把电阻率ρ视为常数,与材料的几何尺度无关,这是因为通常材料的几何尺度远大于电子的平均自由程(例如铜中电子的平均自由程约34nm),可以忽略边界效应。当材料的几何尺

度小到纳米量级,只有几个原子的厚度时(例如,铜原子的直径约为0.3nm),电子在边界上的散射几率大大增加,可以明显观察到厚度减小,电阻率增加的现象。 电子除携带电荷外,还具有自旋特性,自旋磁矩有平行或反平行于外磁场两种可能取向。早在1936年,英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N.F.Mott指出,在过渡金属中,自旋磁矩与材料的磁场方向平行的电子,所受散射几率远小于自旋磁矩与材料的磁场方向反平行的电子。总电流是两类自旋电流之和;总电阻是两类自旋电流的并联电阻,这就是所谓的两电流模型。 在图2所示的多层膜结构中,无外磁场时,上下两层磁性材料是反平行(反铁磁)耦合的。施加足够强的外磁场后,两层铁磁膜的方向都与外磁场方向一致,外磁场使两层铁磁膜从反平行耦合变成了平行耦合。电流的方向在多数应用中是平行于膜面的。 电 阻 \ 欧 姆

巨磁电阻实验报告

巨磁电阻实验报告 【目的要求】 1、 了解GMR 效应的原理 2、 测量GMR 模拟传感器的磁电转换特性曲线 3、 测量GMR 的磁阻特性曲线 4、 用GMR 传感器测量电流 5、 用GMR 梯度传感器测量齿轮的角位移,了解GMR 转速(速度)传感器的原理 【原理简述】 根据导电的微观机理,电子在导电时并不是沿电场直线前进,而是不断和晶格中的原子产生碰撞(又称散射),每次散射后电子都会改变运动方向,总的运动是电场对电子的定向加速与这种无规散射运动的叠加。称电子在两次散射之间走过的平均路程为平均自由程,电子散射几率小,则平均自由程长,电阻率低。电阻定律 R=ρl/S 中,把电阻率ρ视为常数,与材料的几何尺度无关,这是因为通常材料的几何尺度远大于电子的平均自由程(例如铜中电子的平均自由程约34nm ),可以忽略边界效应。当材料的几何尺度小到纳米量级,只有几个原子的厚度时(例如,铜原子的直径约为0.3nm ),电子在边界上的散射几率大大增加,可以明显观察到厚度减小,电阻率增加的现象。 电子除携带电荷外,还具有自旋特性,自旋磁矩有平行或反平行于外磁场两种可能取向。早在1936年,英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N.F.Mott 指出,在过渡金属中,自旋磁矩与材料的磁场方向平行的电子,所受散射几率远小于自旋磁矩与材料的磁场方向反平行的电子。总电流是两类自旋电流之和;总电阻是两类自旋电流的并联电阻,这就是所谓的两电流模型。 在图2所示的多层膜结构中,无外磁场时,上下两层磁性材料是反平行(反铁磁)耦合的。施加足够强的外磁场后,两层铁磁膜的方向都与外磁场方向一致,外磁场使两层铁磁膜从反平行耦合变成了平行耦合。电流的方向在多数应用中是平行于膜面的。 无外磁场时顶层磁场方向 无外磁场时底层磁场方向 图 2 多层膜GMR 结构图 图3是图2结构的某种GMR 材料的磁阻特性。由图可见,随着外磁场增大,电阻逐渐减小,其间有一段线性区域。当外磁场已使两铁磁膜完全平行耦合后,继续加大磁场,电阻不再减 图3 某种GMR 材料的磁阻特性 磁场强度 / 高斯 电阻 \ 欧姆

各向异性磁电阻测量实验报告

各向异性磁电阻测量实验 摘要:本文阐述了各向异性磁电阻的实验原理及测量方法,分别测量了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和垂直两种情况下电阻虽磁场的变化,最后对本实验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各向异性磁电阻、AMR曲线、磁电阻测量 引言 一般所谓磁电阻是指在一定磁场下材料电阻率改变的现象。1988年,在分子束外延制备的Fe/Cr多层膜中发现MR可达50%。并且在薄膜平面上,磁电阻是各向同性的。人们把这称之为巨磁电阻(简记为GMR),90年代,人们又在Fe/Cu、Fe/Al、Fe/Ag、Fe/Au、Co/Cu、Co/Ag和Co/Au等纳米多层膜中观察到了显著的巨磁电阻效应。 1992年人们又发现在非互溶合金(如Fe、Co与Cu、Ag、Au等在平衡态不能形成合金)颗粒膜如Co-Ag、Co-Cu中存在巨磁电阻效应,在液氮温度可达55%,室温可达到20%,并且有各向同性的特点。19944年,人们又发现Fe/Al2O3/Fe隧道结在4.2K的MR为30%,室温达18%,之后在其他一些铁磁层/非铁磁层/铁磁层隧道结中亦观察到了大的磁电阻效应,人们将此称为隧道结磁电阻(简记为TMR)。目前MR室温达24%的TMR材料已制成,用TMR材料已制成计算机硬盘读出磁头,其灵敏度比普通MR磁头高10倍,比GMR磁头高数倍。 20世纪90年代后期,人们在掺碱土金属稀土锰氧化物中发现MR可达103%~106%,称之为庞磁电阻(简记为CMR)。目前锰氧化物CMR材料的磁电阻饱和磁场较高,降低其饱满和场是将之推向应用的重要研究课题。 利用磁电阻效应可以制成计算机硬盘读出磁头;可以制成磁随机存储器(MRAM);还可测量位移、角度、速度、转速等。 实验目的 (1)初步了解磁性合金的AMR。 (2)初步掌握室温磁电阻的测量方法。 实验原理 一些磁性金属和合金的AMR与技术磁化相对应,即与从退磁状态到趋于磁饱和的过程相应的电阻变化。外加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夹角不同,饱和磁化时电阻率不一样,即有各向异性。通常取外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平行和垂直两种情况测量AMR。即有Δρ∥=ρ∥-ρ(0)及Δρ⊥=ρ⊥-ρ(0)。若退磁状态下磁畴是各向同性分布的,畴壁散射变化对磁电阻的贡献较小,将之忽略,则ρ(0)与平均值ρav=1/3(ρ∥+2ρ⊥)相等。大多数材料ρ∥>ρ(0),故计算公式为

巨磁电阻效应及应用实验

巨磁电阻效应及其应用 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巨磁电阻( Giant magneto resistance,简称GMR)效应的发现者:法国物理学家阿尔贝·费尔(Albert Fert)和德国物理学家彼得·格伦贝格尔( Peter Grunberg )。诺贝尔奖委员会说明:“这是一次好奇心导致的发现,但其随后的应用却是革命性的,因为它使计算机硬盘的容量从几百、几千兆,一跃而提高几百倍,达到几百G乃至上千G。” 凝聚态物理研究原子,分子在构成物质时的微观结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及其与宏观物理性质之间的联系。 人们早就知道过渡金属铁、钴、镍能够出现铁磁性有序状态。量子力学出现后,德国科学家海森伯(W. Heisenberg,1932年诺贝尔奖得主)明确提出铁磁性有序状态源于铁磁性原子磁矩之间的量子力学交换作用,这个交换作用是短程的,称为直接交换作用。 图 1 反铁磁有序 后来发现很多的过渡金属和稀土金属的化合物具有反铁磁有序状态,即在有序排列的磁材料中,相邻原子因受负的交换作用,自旋为反平行排列,如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示。则磁矩虽处于有序状态,但总的净磁矩在不受外场作用时仍为零。这种磁有序状态称为反铁磁性。法国科学家奈尔(L. E. F. Neel)因为系统地研究反铁磁性而获1970年诺贝尔奖。在解释反铁磁性时认为,化合物中的氧离子(或其他非金属离子)作为中介,将最近的磁性原子的磁矩耦合起来,这是间接交换作用。另外,在稀土金属中也出现了磁有序,其中原子的固有磁矩来自4f电子壳层。相邻稀土原子的距离远大于4f电子壳层直径,所以稀土金属中的传导电子担当了中介,将相邻的稀土原子磁矩耦合起来,这就是RKKY型间接交换作用。 直接交换作用的特征长度为0.1~0.3nm,间接交换作用可以长达1nm以上。1nm已经是实验室中人工微结构材料可以实现的尺度。1970年美国IBM实验室的江崎和朱兆祥提出了超晶格的概念,所谓的超晶格就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分(或导电类型)不同、厚度d极小的薄层材料交替生长在一起而得到的一种多周期结构材料。由于这种复合材料的周期长度比各薄膜单晶的晶格常数大几倍或更长,因此取得“超晶格”的名称。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摆脱了以往难以制作高质量的纳米尺度样品的限制,金属超晶格成为研究前沿,凝聚态物理工作者对这类人工材料的磁有序,层间耦合,电子输运等进行了广泛的基础方面的研究。 德国尤利希科研中心的物理学家彼得·格伦贝格尔一直致力于研究铁磁性金属薄膜表面和界面上的磁有序状态。研究对象是一个三明治结构的薄膜,两层厚度约10nm的铁层之间夹有厚度为1nm 的铬层。选择这个材料系统并不是偶然的,首先金属铁和铬是周期表上相近的元素,具有类似的电子壳层,容易实现两者的电子状态匹配。其次,金属铁和铬的晶格对称性和晶格常数相同,它们之间晶格结构也是匹配的,这两类匹配非常有利于基本物理过程的探索。但是,很长时间以来制成的三明治薄膜都是多晶体,格伦贝格尔和很多研究者一样,并没有特别的发现。直到1986年,他采用了分子束外延(MBE)方法制备薄膜,样品成分还是铁-铬-铁三层膜,不过已经是结构完整的单晶。在

巨磁阻效应的原理及应用

巨磁阻效应的原理及应用 物质在一定磁场下电阻改变的现象,称为磁阻效应。磁性金属和合金材料一般都有这种现象。一般情况下,物质的电阻率在磁场中仅发生微小的变化,在某种条件下,电阻减小的幅度相当大,比通常情况下约高十余倍,称为巨磁阻效应(GMR )。 要说这种效应的原理,不得不说一下电子轨道及自旋。种角动量在原子物理学中,对于单电子原子(包括碱金属原子)处于一定的状态,有一定的能量、轨道角动量、自旋角动量和总角动量。表征其性质的量子数是主量子数n 、角量子数l 、自旋量子数s =1/2,和总角动量量子数j 。主量子数(n=1,2,3,4 …)会视电子与原子核间的距离(即半径座标r )而定。平均距离会随着n 增大,因此不同量子数的量子态会被说成属于不同的电子层。 角量子数(l=0,1 … n-1)(又称方位角量子数或轨道量子数)通过关系式来代表轨道角动量。在化学中,这个量子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表明了一轨道的形状,并对化学键及键角有重大形响。有些时候,不同角量子数的轨道有不同代号,l=0的轨道叫s 轨道,l=1的叫p 轨道,l=2的叫d 轨道,而l=3的则叫f 轨道。磁量子数(ml= -l ,-l+1 … 0 … l-1,l )代表特征值,。这是轨道角动量沿某指定轴的射影。 从光谱学中所得的结果指出一个轨道最多可容纳两个电子。然而两个电子绝不能拥有完全相同的量子态(泡利不相容原理),故也绝不能拥有同一组量子数。所以为此特别提出一个假设来解决这问题,就是设存在一个有两个可能值的第四个量子数—自旋量子数。这假设以后能被相对论性量子力学所解释。 “我们对过渡金属的电导率有了如下认识:电流由s 电子传递,其有效质量近乎于自由电子。然而电阻则取决于电子从 s 带跃迁到 d 带的散射过程,因为跃迁几率与终态的态密度成正比,而局域性的 d 带在费米面上的态密度是很大的。 这就是过渡金属电阻率高的原因。这种 s-d 散射率取决于 s 电子与 d 电子自旋的相对取向。 巨磁电阻(GMR )效应来自于载流电子的不同自旋状态与磁场的作用不同,因而导致的电阻值的变化。GMR 是一个量子力学效应,它是在层状的磁性薄膜结构中观察到的。这种结构由铁磁材料和非磁材料薄层交替叠合而成。当铁磁层的磁矩相互平行时,载流子与自旋有关的散射最小,材料有最小的电阻。当铁磁层的磁矩为反平行时,与自旋有关的散射最强,材料的电阻最大。关于这种效应可以用两自选电流模型来解释: 普通磁电阻 (正, 极小, 各向异性) 巨磁电阻 (负, 巨大 , 各向同性) [])(/)0()(H R R H R MR -=[][] ) ()()0() 0()()0(21S S S H R H R R MR R H R R MR -=-=

巨磁阻效应实验报告

巨磁阻效应实验报告 篇一:磁阻效应实验报告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 专业2011级应用物理学班级(2) 指导教师彭云雄姓名同组人 实验时间 2013 年 12 月23 日实验地点 K7-108 实验名称磁阻效应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2、 3、 4、测量电磁铁的磁感应强度与励磁电流的关系和电磁铁磁场分布。测量锑化铟传感器的电阻与磁感应强度的关系。作出锑化铟传感器的电阻变化与磁感应强度的关系曲线。对此关系曲线的非线性区域和线性区域分别进行拟合。 二、实验原理 图1磁阻效应原理 1 一定条件下,导电材料的电阻值R随磁感应强度B的变化规律称为磁阻效应。如图1所示,当半导体处于磁场中时,导体或半导体的载流子将受洛仑兹力的作用,发生偏转,在两端产生积聚电荷并产生霍耳电场。 如果霍耳电场作用和某一速度载流子的洛仑兹力作用刚好抵消,那么小于或大于该速度的载流子将发生偏转,因而沿外加电场方向运动的载流子数量将减少,电阻增大,表现出横向磁阻效应。若将图1中a端和b端短路,则磁阻效应更明显。通常以电阻率的相对改变量来表示磁阻的大小,即用Δρ/ρ(0)表示。其中ρ(0)为零磁场时的电阻率,设磁电阻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磁场中电阻率为ρ(B),则

Δρ=ρ(B)-ρ(0)。由于磁阻传感器电阻的相对变化率ΔR/R(0)正比于 Δρ/ρ(0),这里ΔR=R(B)-R(0),因此也可以用磁阻传感器电阻的相对改变量 ΔR/R(0)来表示磁阻效应的大小。 图2 图2所示实验装置,用于测量磁电阻的电阻值R与磁感应强度B之间的关系。实验证明,当金属或半导体处于较弱磁场中时,一般磁阻传感器电阻相对变化率ΔR/R(0)正比于磁感应强度B的平方,而在强磁场中ΔR/R(0)与磁感应强度B呈线性关系。磁阻传感器的上述特性在物理学和电子学方面有着重要应用。 2 如果半导体材料磁阻传感器处于角频率为ω的弱正弦波交流磁场中,由于磁电阻相对变化量ΔR/R(0)正比于B,则磁阻传感器的电阻值R将随角频率2ω作周期性变化。即在弱正弦波交流磁场中,磁阻传感器具有交流电倍频性能。若外界交流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为 B=B0COSωt (1) (1)式中,B0为磁感应强度的振幅,ω为角频率,t为时间。 2设在弱磁场中ΔR/R(0)=KB(2) (2)式中,K为常量。由(1)式和(2)式可得 R(B)=R(0)+ΔR=R(0)+R(0)×[ΔR/R(0)] 22=R(0)+R(0)KB0COSωt 2 1212R(0)KB0+R(0)KB0COS2ωt (3) 22 1122(3)式中,R(0)+R(0)KB0为不随时间变化的电阻值,而R(0)KB0cos2ωt为以角频22=R(0)+ 率2ω作余弦变化的电阻值。因此,磁阻传感器的电阻值在弱正弦波交流磁场中,将产生倍频交流电阻阻值变化。

各向异性磁阻传感器与磁场测量

图5-10-1磁阻电桥 实验5-10 各向异性磁阻传感器与磁场测量 物质在磁场中电阻率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磁阻效应,磁阻传感器利用磁阻效应制成。 磁场的测量可利用电磁感应,霍耳效应,磁阻效应等各种效应。其中磁阻效应法发展最快,测量灵敏度最高。磁阻传感器可用于直接测量磁场,如弱磁场测量,地磁场测量,各种导航系统中的罗盘,计算机中的磁盘驱动器,各种磁卡机等等。磁阻传感器也可通过磁场变化测量其它物理量,如利用磁阻效应已制成各种位移、角度、转速传感器,各种接近开关,隔离开关,广泛用于汽车,家电及各类需要自动检测与控制的领域。 磁阻元件的发展经历了半导体磁阻(MR ),各向异性磁阻(AMR ),巨磁阻(GMR ),庞磁阻(CMR )等阶段。本实验研究AMR 的特性并利用它对磁场进行测量。 【实验目的】 1. 了解AMR 的原理并对其特性进行实验研究。 2. 测量赫姆霍兹线圈的磁场分布。 3. 测量地磁场。 【实验原理】 各向异性磁阻传感器AMR (Anisotropic Magneto-Resistive sensors )由沉积在硅片上的坡莫合金(Ni80 Fe20)薄膜形成电阻。沉积时外加磁场,形成易磁化轴方向。易磁化轴是指各向异性的磁体能获得最佳磁性能的方向,也就是无外界磁干扰时磁畴整齐排列方向。 铁磁材料的电阻与电流和磁化方向的夹角有关,电流与磁化方向平行时电阻R max 最大,电流与磁化方向垂直时电阻R min 最小,电流与磁化方向成θ角时,电阻可表示为: R = R min +(R max -R min )cos2θ (5-10-1) 在磁阻传感器中,为了消除温度等外界因素对输出的影响,由4个相同的磁阻元件构成惠斯通电桥,结构如图5-10-1所示。图5-10-1中,易磁化轴方向与 电 流方向的夹角为45度。理论分析与实践表明,采用45度偏置磁场,当沿与易磁化轴垂直的 方向施加外磁场,且外磁场强度不太大时,电桥输出与外加磁场强度成线性关系。 无外加磁场或外加磁场方向与易磁化轴方向平行时,磁化方向即易磁化轴方向,电桥的4个桥臂电阻阻值相同,输出为零。当在磁敏感方向施加如图29-1所示方向的磁场时,合成磁化方向将在易磁化方向的基础上逆时针旋转。结果使左上和右下桥臂电流与磁化方向的夹角增大,电阻减小ΔR ;右上与左下桥臂电流与磁化方向的夹角减小,电阻增大ΔR 。通过对电桥的分析可知,此时输出电压可表示为:

巨磁电阻效应

巨磁电阻效应 ――GMR 模拟传感器的磁电转换特性测量 【实验目的】 1. 掌握GMR 效应的定义; 2. 了解GMR 效应的原理; 3. 熟悉GMR 模拟传感器的构成; 4. 测量GMR 磁阻特性曲线。 【实验仪器】 ZKY-JCZ 巨磁电阻效应及应用实验仪、基本特性组件、导线 【实验原理】 一、巨磁电阻效应定义及发展过程 1、定义 2007年10月,科学界的最高盛典—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诺贝尔奖揭晓了。本年度,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Albert Fert)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Peter Grunberg)因分别独立发现巨磁阻效应而共同获得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评价这项成就时表示,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主要奖励“用于读取硬盘数据的技术,得益于这项技术,硬盘在近年来迅速变得越来越小”。 巨磁阻到底是什么? 诺贝尔评委会主席佩尔·卡尔松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解答了这个问题。他用两张图片的对比说明了巨磁阻的重大意义:一台1954年体积占满整间屋子的电脑,和一个如今非常普通、手掌般大小的硬盘。正因为有了这两位科学家的发现,单位面积介质存储的信息量才得以大幅度提升。目前,根据该效应开发的小型大容量硬盘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巨磁电阻”效应(GMR ,Giant Magneto Resistance)是指磁性材料的电阻率在有外磁场作用时较之无外磁场作用时存在巨大变化的现象。也就是说,非常弱小的磁性变化就能导致巨大电阻变化的特殊效应,变化的幅度比通常磁性金属与合金材料的磁电阻数值高10余倍。 2、发展过程 人们早就知道过渡金属铁、钴、镍能够出现铁磁性有序状态。量子力学出现后,德国科学家海森伯(W. Heisenberg)明确提出铁磁性有序状态源于铁磁性原子磁矩之间的量子力学交换作用,这个交换作用是短程的,称为直接交换作用。后来发现很多的过渡金属和稀土金属的化合物具有反铁磁(或亚铁磁)有序状态,化合物中的氧离子(或其他非金属离子)作为中介,将最近的磁性原子的磁矩耦合起来,这是间接交换作用。直接交换作用的特征长度为0.1-0.3nm ,间接交换作用可以长达1nm 以上。1nm 已经是实验室中人工微结构材料可以实现的尺度,所以1970年之后,科学家就探索人工微结构 中的磁性交换作用。 1988年法国的M.N.Baibich 等人在美国物理学会主办的Physical Review Letters 上发表了有关Fe/Cr 巨磁电阻效应的著名论文,首次报告了采用分子外延生长工艺(MBE )制成 图1(Fe/Cr )n 多层膜的GMR 效应特性曲线

磁电阻测量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磁电阻测量实验报告 篇一:巨磁电阻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班 姓名张涛学号1003120505指导老师徐富新 实验时间20XX年5月25日,第十三周,星期日 篇二:_磁电阻特性_实验报告 实验8-1Insb磁电阻特性研究 【实验目的】 1、掌握磁感应强度的测量方法; 2、了解磁电阻的一些基本知识; 3、测量和分析Insb材料磁电阻特性;【实验原理】 磁电阻(magnetoResistance,mR)通常定义为 ?RR(0) ? R(b)?R(0) R(0) (8-1-1)

其中:R(0)是零外场下的电阻,R(b)是外场b下的电阻。有时,上式也可以表示为目前,已被研究的磁性材料的磁电阻效应大致包括:由磁场直接引起的磁性材料的正常磁电阻、与技术磁化相联系的各向异性磁电阻、掺杂稀土氧化物中特大磁电阻、磁性多层膜和颗粒膜中特有的巨磁电阻、以及隧道磁电阻等。图8-1-2列出了几种磁电阻阻值R随外磁场μ0h的变化形式。在以上磁电阻效应中,正常磁电阻应用最为普遍。 图8-1-1几种典型的磁电阻效应 正常磁电阻普遍存在于所有磁性与非磁性材料中,其来源于外磁场对载流子的洛仑兹力,它导致载流子运动发生偏转或产生螺旋运动,从而使载流子碰撞几率增加,造成电阻升高,因而,在正常磁电阻中,??//、??T和???均为正,并且有?T??//。正常磁电阻与外场的关系如图8-1-2所示。在特定的温度,随外场的增加,在低场区域,正常磁电阻近似地与外场成平方关系。对于单晶样品,在较高的磁场区域,??//显示了饱和的趋势(曲线 图8-1-2 B),而??T和???显示出各向异性,即随外场增加或正 比于(曲线A)或趋于饱和(曲线b)。对于多晶样品,在强场中,正常磁电阻则显示出与外场h的线性关系(曲线c)。正 常磁电阻的各项异性来源于费米面的褶皱。

各向异性磁电阻测量-南京大学

实验10.1 各向异性磁电阻测量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一、实验目的 (1)初步了解磁性合金的各向异性磁电阻(AMR ); (2)初步掌握室温磁电阻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一些磁性金属和合金的AMR 与技术磁化相对应,即与从退磁状态到趋于磁饱和的过程相应的电阻变化。外加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夹角不同,饱和磁化时电阻率不一样,即有各向异性。通常取外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平行和垂直两种情况测量AMR 。即有 (0)ρρρ=- 及(0)ρρρ⊥⊥=- 。 若退磁状态下磁畴是各向同性分布的,畴壁散射变化对磁电阻的贡献较小,将之忽略,则 //(0)1/3(2)av ρρρρ⊥≈=+ 。 对于大多数材料(0)ρρ>,故

00 12av av av av av av av av ρρρρρρρρρρρρρρ⊥⊥⊥-=>-=<=- AMR 常定义为: 000 AMR ρρρρρρρ⊥⊥-??==- 如果0av ρρ≠,则说明该样品在退磁状态下有磁畴结构,即磁畴分布非完全各项同性。图1是曾用作磁盘读出磁头和磁场传感器材料的Ni 81Fe 19的磁电阻曲线,很明显(0)ρρ>,(0)ρρ⊥<,各向异性明显。图中的双峰是材料的磁滞引起的。图2是一些铁磁金属与合金薄膜的各向异性磁电阻曲线。 图1 Ni 81Fe 19薄膜的磁电阻曲线

图2 一些铁磁金属与合金薄膜的AMR 曲线, 实线和曲线分别表示横向和纵向的磁电阻 二、实验仪器 亥姆霍兹线圈、大功率恒流电源、大功率扫描电源、精密恒流源、数字微伏表、四探针样品夹具。 四、实验内容 1. 方法 (1)将样品切成窄条,这在测AMR 时是必需的。对磁性合金薄膜,饱和磁化时,样品电阻率有如下关系: 20()cos ρθρρθ=+? 其中θ是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夹角。 为保证电流有一确定方向,常用的方法是:① 将样品刻成细线,使薄膜样

隧道结中的自旋过滤效应

隧道结中的自旋过滤效应  王建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江苏,泰州,225300) 摘要:介绍了近年来自旋电子学中广泛研究的三种典型的隧道结,对其自旋过滤效应的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归类,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影响其过滤效果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隧道结;自旋过滤;铁磁性;铁电性;多铁性 如何获得高自旋极化的电子流是自旋电子学(Spintronics)中的一个基本而重要的课题[1-3]。围绕这一课题,近年来国际上对多种方法进行了广泛研究。其中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使用所谓的半金属(half metals)材料作为自旋极化的发射源,因为半金属中的自发电子自旋极化率几乎为100%。此类材料包括掺杂锰氧化物,双钙钛矿锰氧化物,二氧化铬,氧化铁和Heussler合金[4]等。但是,这些半金属有两大缺点,一是他们的居里温度比较低,二是他们的电子自旋极化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迅速下降,这些缺点极大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1,4]。与此同时,研究人员也在不断研究另一种可以获得高自旋极化电子流的方法,这就是利用具有自旋过滤效应的隧道结[5]。由于该方法比使用半金属在材料的选用上提供了大得多的选择空间,因此,可望具有更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自从隧道结中的自旋过滤概念于1988年首次提出以来[5],研究人员对这一现象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6-12],提出或制作成功了各种各样具有自旋过滤效应的隧道结。本文根据隧道结所用的势垒层材料,将此类隧道结分为三种类型:铁磁隧道结、铁电隧道结和多铁隧道结(其中包括单相多铁和复合多铁隧道结),对这三种隧道结中的自旋过滤效应的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影响其过滤效应的主要因素。 1. 铁磁隧道结 所谓铁磁隧道结,是指用铁磁性绝缘材料或半导体材料作为势垒层的隧道结,自旋过滤概念最初就是在对此类隧道结的研究中提出的。1988年,美国MIT的Moodera 研究小组研制成功了Au/EuS/Al隧道结[5],由于两个电极Au和Al均为非磁性材料,因此电极中的电子不可能是自旋极化的。但是,实验中他们却从穿过隧道结的电子流

电阻率的有限元模型

电阻率分为各向同性、各向异性。弹性系数矩阵为杨氏模量与泊松比。 压阻矩阵及为压阻系数。初始电阻率: ) (][][][][0r I +=ρρ ][ρ为施加载荷后的电阻率:???? ??????=zz yz yz yy xy xy xx ρρρρρρρρρρxz xz ][, ][0ρ为未施加载荷的材料初始电阻率:???? ????? ?=zz yy xx 0000][ρρρρ, 如果材料为各向同性,则xx 0ρ、yy 0ρ、zz 0ρ相等。 ???? ??????=111][I 为单位矩阵。 ???? ????? ?=?=z yz xz yz y xy xz xy x r r r r r r r r r r ][][][0ρρ,为电阻变化率。可通过下式计算: }{][}{σπ?=r T xz yz xy z y x r r r r r r r ][}{= ????????????????????=4444 44111212121112 1212110 00000000000000 000000000πππππππππππππ, T xz x }{}{σσσσσσσyz xy z y = 退火康铜111244==0πππ, 如果受到单轴力x ,0,0y z xy yz zx p σσστττ======时,述张量转化为一维标量: ()0111ρρπ=+ 电力耦合方程:

[][0][][0][][0][0][0][0][][0][]V V M u C u K u F v C v K v I ???????????????+?+?=???????????????????????????? , (1) 其中:V C 是电阻条的初始电阻,类似于振动方程中的阻尼,只与电阻尺寸有关 []V K 是电导矩阵,为电阻率的倒数,这一项是由外力引起的电阻率变化。类似于弹簧受到外力时的。I 是电流。 {}{})()(][)(][1vol d N N K T T T V ??=-?ρ (2) 【1】Contains proprietary and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of ANSYS, Inc. and its subsidiaries and affiliates

材料电阻率的测量

实验 材料电导率的测量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材料的电阻率、电导率的测量方法 1. 掌握材料电导率与电阻率的关系 2.加深理解影响材料导电性能的因素 二、基本原理 欧姆定律 S L R ρ = 式中R 为导体的电阻,L 、S 分别为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ρ为导体的电阻率,电阻率与材料本质有关。 电阻率的单位:Ω?m , Ω?cm , μΩ?cm ,工程技术上常用Ω?mm 2/m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 1 μΩ?cm = 10-9 Ω?m = 10-6 Ω?cm = 10-2 Ω?mm 2/m 电阻率与电导率关系为 ρ σ1 = σ的单位为西门子每米S/m 。 电性能的测量主要是测量材料的电导率σ及电阻率ρ。 影响材料电阻率的因素 1)材料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为 ρt = ρo (1+ αT ) 上式一般在高于室温下对大多数材料适用。 2) 合金化与电阻率的关系 当溶入第二相溶质时,溶质破坏了溶剂原有的晶体点阵,使晶格畸变,从而破坏了晶格势场的周期性,增加了电子散射几率,使电阻率增高。 根据马西森定律 ρ = ρ0 + ρ′ ρ0---固溶体溶剂组元的电阻率 ρ′---剩余电阻, ρ′ = C Δρ C—杂质原子含量,Δρ--1%原子杂质引起的附加电阻。 Δρ与溶质浓度和温度有关,随溶质浓度的增加,Δρ偏离严重。 诺伯利定则 Δρ = a + b (ΔZ)2 a 、b 是随元素而异的常数,ΔZ--溶剂和溶质间的价数差。 3) 电阻率与压力的关系 压力使原子间距缩小,能带结构发生变化,内部缺陷、电子结构都将改变,从而影响金属的导

电性。电阻率与压力的关系: ρp = ρo (1 + ? p) ρo---真空条件下的电阻率;? --压力系数为负值,数量级在10-5~10-6。 4)冷加工对电阻率的影响 冷加工变形使金属的晶格发生畸变,增加了电子散射几率,使材料的电阻率增加;同时冷加工变还会引起金属原子间的键合的改变,导致原子间距的改变。。 根据马西森定律,冷加工金属的电阻率可写成 ρ = ρ‘ + ρM ρM —表示与温度有关的退火金属的电阻率,ρ‘ —是剩余电阻;实验表明ρ‘ 与温度无关。 5)缺陷对电阻率的影响 大量空位、间隙原子、位错等晶体缺陷,引起点阵周期势场的破坏,使电阻率增加。根据马西森定律,缺陷引起电阻率的增值ρΔ等于 ρρρΔ=Δ+Δ空位位错 ρΔ空位为空位对电子散射引起的电阻率增量;ρΔ位错为位错对电子散射引起的电阻率增量。 6)电阻率的尺寸效应和各向异性 当导电电子的自由程同试样尺寸是同一量级时,材料的导电性与试样几何尺寸有关。对于金属薄膜和细丝材料的电阻尤其重要。因为电子在薄膜表面会产生散射,构成了新的附加电阻。 0d ρρρ=+ 薄膜试样的电阻率 ρd = ρ∞ (1+L/d) ρ∞ --为大尺寸试样的电阻率。-试验表面的电子自由程,-薄膜厚度。 L d 电阻率的各向异性通常在对称性较高的立方晶系中表现不明显,但在对称性较差的六方、四方、斜方晶系中,导电性表现为各向异性。电阻率在垂直或平行于晶轴方向数量有所差异。 三、仪器与测量 实验一、 电导率σ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通过测试金属材料的电导率σ,了解金属材料的导电特性;认识不同种类的金属材料以及 它们的合金的电导率。通过测量合金的电导率考察合金元素对材料电导率σ的影响。了解涡流电导仪的使用方法,掌握相对电导率(IACS%)的计算。 二、涡流电导仪简介 金属材料的电导率σ的测量采用涡流电导仪进行测量。工程应用中常用相对电导率(IACS%),它表示导体材料的导电性能。国际上把标准软铜在室温20。 C 下的电阻率ρ = 0.017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