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中情感的含义

美学中情感的含义
美学中情感的含义

美学中情感的含义

美国当代美学家苏珊?朗格则是从“生命形式”出发,来解释美感形式。她认为,人的审美活动中的情感状态实际上是种集中强化了的生命状态,是生命之流中突起的浪峰。艺术家“如果要使某种创造出来的符号(艺术品)激发人们的美感……就必须使自己作为一个生命活动的投影或符号呈现出来,必须使自己成为一种与生命的基本形式相类似的逻辑形式。”对这种结构(逻辑)形式,审美感受力就能直观感悟到其中的情感生命意蕴。枟情感与形式枠、枟艺术问题枠、枟哲学新解枠是苏珊?朗格重要的美学著作。她深受其老师卡西尔的符号象征主义美学的影响。卡西尔认为:“对于理解人类文化生活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来说理性是个很不充分的名称。但是,所有这些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

因此,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而“美必然地而且本质上是一种符号。”在此基础上,朗格提出了她的核心论点:“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也即是说,艺术和美都是人类情感符号创造结果。以舞蹈艺术为例,朗格认为,虽然舞蹈包含着许多物理事实,如人体、肌肉力量、形体控制那些现实物就愈少,完美舞蹈表现的是从形象的中心向四周发射的力或从四周向这个中心集聚的力、由它构成舞蹈形象要素,它们本身不是天然物质,而是由艺术家人为创造出来的。

艺术创造的目的又在哪里?朗格认为是为了标识和表达人的情感。并进一步指出,人的主观情感实际上具有一定的形式结构,并非不可捉摸,甚至可以用符号将其细腻深刻地表现出来,而一般语言难以完成这个任务。凡是用语言难以完成的那些任务———呈现情感和情绪活动的本质和结构的任务———都可以由艺术品来完成,艺术品本质上是一种表现情感的形式。

朗格关于情感的含义规定得很宽:任何可以被感受到的东西,从一般的肌肉觉、疼痛或舒适觉、躁动觉和平静觉到那些最复杂的情绪和思想紧张程度,还包括人类意识中那些稳定的情调均在“情感”之列。这样,文艺表现的情感十分宽广和丰富。同时,她又认为文艺不表现纯个人的情感,文艺不是“自对于生命形式的基本特征,朗格将其概括四种特性:有机统一性,运动性,节奏性,生长性。

在艺术审美形式中,人们不难发现这生命形式特性的种种转化变体。她还认为艺术运用符号方式把情感转变成人的知觉感受的对象,不是诉诸于人的逻辑推理能力,而是一种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意象。因此,在情感与形式的关系上,是视情感为艺术品的充满生命力的意蕴,而将符号形式视为艺术品的外观。这样,是否用艺术符号表现情感,就成了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界限。

以上,我们选择了几家对形式美或美的形式的研究具有代表意义的理论作了简要介绍,可以说,截至今日,各种各样的“形式”美学理论仍大量出现,可见这方面的研究领域仍然宽广,也为我们把握和应用形式美提供了若干的参考。

形式美的广泛使用价值

何谓形式美?形式美是从大量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概括出来的非内容要素的那类抽象形式所具有的美。基于此,为了照顾理形式美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在一般情况下(至少在表层)它不与具体的内容发生关系,例如“对称”这种结构形式,就有这种性质;又如黄色,单就颜色而言,黄色具有明朗辉煌之感,也是一种普遍性的色彩形式美。

而“美的形式”却是与美的内容密切联系的概念,与内容构成完整的统一体并受内容的制约。比如对称形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成为对偶诗句的表现,“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对偶句形式就与此诗的具体内容相统一;同理,普遍的黄色感觉具体化为黄河、黄土地、黄皮肤等,引起我们华夏子孙的某种亲切感就离不开其特定的民族文化内容。黑格尔谈到形式美的这种“抽象的纯粹”性时举例说:“例如画得笔直的线,毫无差异地一直延长,始终不偏不倚,平滑的面以及类似的东西由于它们坚持某一定性,始终一致而使人感到满足,天空的纯蓝,空气的透明,平静如镜的湖以及平滑的海面也因为同样的缘故而使人愉快。音的纯粹也是如此。人的口音如果很纯,单就它作为一种纯粹的声音来说,也就产生无限的动人力量”。

古希腊的柏拉图也说过类似的意思:“我说的形式美,指的不是多数人所了解的关于动物或绘画的美,而是直线和圆以及用尺,规和矩所形成的平面形和立体形……这些形状的美不像别的事物是相对的,而是按它们的本质就永远是绝对的美。”此处所言“绝对的美”,即是指形式美的普遍概括性,它并不仅因某一具体对象才发生作用。而“美的形式”这一概念通常指从属于某一特定审美对象的形式因素。当然,在生活实践里对审美形式进行应用时,倒不必拘泥于争辩这两个概念,令人注意的问题是,审美活动中事物的感性形式为什么具有如此突出的使用价值呢?

情感与社会

情感和社会性 一、良好情绪情感和社会性行为的发展特 1.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表现 情绪、情感是以人的需要和主观态度为媒介的心理活动, 是人对事物的客观反映。情绪是这种反应比较短暂的状态,情感则是比较稳定和持续的状态。婴幼儿先天具有情绪反应能力,其基本情绪大约为8~10种。婴幼儿主要情绪包括快乐、痛苦、惧怕、愤怒等。其中.安乐和兴趣是最基本的积极情绪,痛苦和惧怕是最基本的消极情绪,它们发生、发展的过程各不相同。 (1)婴幼儿情绪发展特点:有人用“婴幼儿的脸是六月的天”来形容婴幼儿的情绪变来得快、去得快,刚才还殴泪汪汪,转眼就破涕为笑了。 1)易变化。这时期哭笑无常是常见的现象,情感极易变化。 2)易感性。情绪极易受周围人们的感染。 3)冲动性。非常外露,毫不掩饰,更不知控制。 (2)婴幼儿的基本情绪及其表现。 1)快乐。快乐对婴幼儿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快乐的笑容是最有效、‘最普遍的社会性刺激,是人际交往的纽带。婴幼儿经常体验到快乐,有助于身体健康和乐观个性的形成。, 婴幼儿快乐时出现笑的面容,最易于被人识别。 笑有一个发展过程:0--5周自发性的笑,通常可发生在没有任何外部刺激的情况下;5周~3.5个月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人的声音和面孔特别容易引起婴幼儿的微笑;3.5个月以后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微笑,这才是真正意兴上的社会性微 2)痛苦。痛苦是持续的、超水平刺激的结果。可引起痛苦的刺激是多种多样的,

如疼痛、噪声、寒冷、饥饿或身体不适以及与亲人分离等。 哭是婴幼儿表达痛苦的基本方式。婴幼儿一出生就会哭,初生的婴幼儿通过哭来反应饮食、睡眠等生理需求,l--2个月时常因大人离开或拿走玩具等引起啼哭。 痛苦虽然是一种消极情绪,但具有适应价值。它表明婴幼儿正处于不良状态,能引起人的同情和帮助,还能激起婴幼儿为减轻痛苦而改善自己处境的愿望。然而这并不意味就让婴幼儿长时间忍受因痛苦而哭泣的折磨。 3)兴趣。兴趣是一种先天性情绪,是婴幼儿好奇心、求知欲的内在来源。兴趣在婴儿认知和智力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兴趣的主要表现是扬起额眉,睁大或微眯双眼,常常嘴巴微张,同时注意力高度集中观看或倾听。 其早期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1-~3个月),表现为婴幼儿接触外界事物后,由视觉、听觉和运动刺激所吸引持续维持着反应性;相似性再认知觉阶段(4~9个月),适宜的声、光刺激的重复出现能引起婴幼儿的兴趣,婴幼儿有意作出活动使有趣的情境得以保持并伴有快乐感;新异性探索阶段(9个月以后),开始对新异事感兴趣。 已有的研究表明,兴趣表现强度与后天的环境经验,尤其是父母的态度密切相关。 4)恐惧。恐惧是一种最有压抑作用的情绪,它可引起逃避和退缩,也可由于肌肉紧张而僵化不动。其面部表情多表现为额眉平直,有时额头有平行皱纹,眼睛张大,眼睑肌肉紧张,口微张,唇紧张并向后拉。 一婴幼儿的恐惧发展经历如下阶段,即本能的恐惧:出生就有的本能的、反射性的反应;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约从4个月开始):以往曾引起不愉快经验的刺激都会引起恐惧情绪;怕生(6~8个月起):当陌生人接近时特别警

园林美学概念详解

园林美概论 第一节园林美 一.古典美学:研究审美规律的科学 1. 1. 中国传统美学:儒、道、禅宗(释) l 儒家美学以仁学为基础,建立“中庸”的美学 代表:孔子 积极“入世”的功力思想,实用价值的特点 儒家美学的最大特点:“比德说”(君子比德思想),将道德(善)与审美(美)结合在一起 l 道家美学以自然之道为基础,“天人合一”思想是最高境界 “天人合一”“清净无为”的非功利性哲学思想,推进发现纯粹美学形式 l 禅宗美学“神仙思想” 提出“悟”,推进了中国式的“韵”与“意境”的发展。禅宗美学使中国传统美学从求实转向空灵,中国传统美学最核心范畴的“意境”由此而生。 1.外国古典美学观点 l 毕达哥拉斯:美体现着合理的或理想的数量关系,本质是和谐 l 苏格拉底:美与善是一致的 l 亚里士多德:秩序、均衡、准确 1.美的定义:凡是能够使人得到审美愉快的欣赏对象都叫“美” 美的三个含义:审美对象、审美性质、美的本质 1.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鲁迅、毛泽东、马克思、车尔尼雪夫斯基 二.园林美是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融合 自然美是园林美表现的主题 园林美是三度—五维的范围(长、宽、高、时间空间、联想空间) 1.园林美的定义:是以自然形态的物质材料为主题(山、水、植物)创造而形 成兼具再现、表现特点的三度空间的风景美。游赏者的审美活动必须在这一风景空间中完成。 1.园林是介于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之间的艺术形式 2.园林是一种特殊的造型艺术 表现艺术: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情感的艺术形式,如模纹花坛 再现艺术:再现现实世界客观事物美

1.园林美的属性:多元性 2. 3. 园林美的主要内容: 1)山水地形象;2)借用天象美;3)再现生境美;4)建筑艺术美;5)工程设施美 6)文化景观美;7)色彩音响美;8)造型艺术美;9)旅行生活美10)联想意境美

美学的定义

美学的定义: (维基百科)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isthetiko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义为研究“美”(Sch?nheit)的学说。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醜”,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西方美学简史思路梳理: 古典时期: 西方美学肇兴于希腊罗马时期,最初是自然哲学的一部分。关注点在于自然界。苏格拉底将注意力由自然界转向社会,由此,美学成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主要解决的早期希腊思想家留下的两大问题是:文艺的现实基础和文艺的社会功用。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从雅典明珠实力上升时代竭力维护贵族统治的基本立场出发,对这两大问题提出了明确的答案。1、肯定了文艺模仿现实世界,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否定了文艺的真实性。因而是反现实的。2、肯定了文艺要为现实服务,但是抹煞了艺术标准,压抑情感。 亚里士多德处于希腊文化的总结时代,他的《诗学》和《修辞学》是西方最早的具有科学系统的关于美学的著作。总结了成就,建立了规范理论。 他在文艺与现实关系问题上的看法基本是唯物和现实的,他肯定了文艺的客观真实性,建立了艺术有机体的概念。就文艺的社会功用来说,他认为文艺标准不同于政治标准,但是文艺能发生深刻的教育作用,评判文艺不能只靠文艺标准。 亚历山大和罗马时代: 历史的更迭:马其顿帝国的建立和分裂,西方政治中心向罗马转移。个人从社会分离出来(原为个人与城邦集体统一),进行独立和分散的活动,单纯的书斋生活,视野较狭窄,研究重点集中在修辞和文艺理论上。其代表人物有贺拉斯(拉丁古典理想的奠定者)、郎吉弩斯(《论崇高》,表现文艺的情感效果,流露出浪漫主义倾向)和普洛丁(自有的哲学系统,是古代与中世纪美学思想的桥梁)。 中世纪: 从四世纪到十三世纪,欧洲的文艺和美学思想实际上处于停滞状态。仅有的活动是将新柏拉图主义附会到基督教的神学上去。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但丁的出现。 此间重要文化史实:1、奴隶制的解体和封建制度的奠定;2、基督教的传播和基督教会对欧洲的封建统治;3、中世纪文化的落后:教会对文艺的仇视;4、圣奥古斯丁和圣托马斯的美学思想(把美当作是上帝的一种属性,上帝是最高的美,是一切感性事务的美的最后根源);5、中世纪民间文艺对封建制度与教会统治的反抗(建筑、世俗文学,揭示出文艺复兴的曙光);6、但丁的文艺思想(诗为寓言说,论俗语) 文艺复兴时代: 欧洲迈入近代化,封建主义的上升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消亡,自然科学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伴随着精神解放。“人道主义”的理想被提出。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原因1、资本主义最早登上历史舞台;2、欧洲的文艺最发达)。 最初,意大利的文艺理论家只是在宗教的旗帜下进行反宗教的斗争,后渐渐从文艺反映现实

审美是一种情感体验

审美是一种情感体验 审美是一种情感体验,必须破除私欲杂念,才能使审美主体进入真正自由的审美境界,这也是审美修养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审美活动只从单纯的功利主义出发,那也是要破坏审美情绪的,实际上也很难实现审美的目的。比如,人们去看一场电影,如果事先就抱着狭隘的受教育的目的进电影院,在观赏过程中到处寻找受教育的内容情节,结果就谈不上审美欣赏,也很难受得到真正的教育。 审美活动,当然也有教育的功能,但那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在一种愉快的境界,不知不觉中实现的。美的力量是非常伟大的,它会令人有一种神圣感。古代西方有个例子讲到,为了保护海伦这个美人,两个民族不惜打了多年仗,大家都心甘情愿。一般人有时也会有这样一种体会,当人们面对一个美的形象,自己的情感就会出现更高的要求。审美活动实际上是情感对情感的双向交流,唯有用高尚的情感去对待美的事物,才能领会到审美对象所包含的丰富的美的情感。 审美修养最重要的是实践磨练,这就要求把日常的审美活动当作一种情感的操练。情感的操练,当然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异,才会有正确的导向。有些人欣赏文艺作品,专喜欢看那些低级不健康的东西,寻找感官刺激,这就是缺乏正确的思想指导,发展下去是很危险的。艺术为了表现各种人的性格与生活,有时是要作各种各样描绘的,这就要求作家、艺术家既要从生活的实际出发,但又不能自然主义,要考虑到文艺的社会效果。同时,对欣赏者来说,也要学会用美的眼光去分析,而不能全被自己的感官牵着鼻子走。达芬奇在其主要美学著作《笔记》中说过:“谁不能控制邪欲,谁就把自己摆在畜牲的行列,人有七情六欲,这是客观存在的,而人之可贵,也正在于能用理智来统率自己的情感,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体会美的价值。因此,审美活动必须有心灵的参与,才能真正达到美時境界。所谓心灵参与,也就

体育情感就是对外界刺激的心理反应

情感就是对外界刺激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恐惧、爱慕、厌恶、悲伤、忧郁等。行为科学认为:人的一切认知活动均是生理和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缺少其一都是不完全的。任何活动都是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特别是青少年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以他们的情感和情绪为转移,常常表现出不是用理智去支配情感,而是情感支配理智。正如前南斯拉夫教学论专家鲍良克所说:“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情感环境决定学生在教学中的注意力,有兴趣、满意、积极、精神振奋,还是冷漠、不满足、散漫、压抑。”可见情感是维系和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和桥梁,是教学活动的灵魂,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尤其是体育教学,由专业特点决定教师经常要手把手教授学生动作,与学生情感交流更为直接、具体。教师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暗示、每一个眼神都传递着教师不同的情感,都可能引起学生情感产生巨大的变化。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要获得这种情感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情感不但影响自身的教学活动,而且随之直接感染着每位学生。教师良好的情感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师生情感融洽,相互信任,教学气氛活跃,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稳定的、最有利于教学的情感品质。 一、热爱之情 爱是对人或事物的最深的情感,可表现为一种倾向,形成一种动力。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溏之不能没有水。”爱的情感是体育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的情感品质。它表现在二个方面: (一)对体育教育事业深切的热爱。体育教学是一项艰辛的劳动,教师在付出复杂的脑力劳动的同时还要付出繁重的体力劳动。教师只有对教育事业深切的热爱、执着的追求,才能具备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克服重重困难,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对学生真挚的热爱。教师关心热爱学生,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也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根本保证,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

悲剧的审美意义

悲剧的审美意义 悲剧,作为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矛盾所造成极其悲惨的结局,构成戏剧主要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代表着一些人的愿望及理想,而这种愿望却具有着极其困难的实现方式。悲剧往往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悲剧是西方发展得最早也是发展最为完善的艺术类别之一,因此西方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的理论也发展得比较早和比较完善,我们现在所发展和研究的美学上的悲剧都是在西方悲剧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悲剧的起源 悲剧作为传统美学范畴,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它渊源于古希腊酒神颂和山羊之歌。尼采写过一本《悲剧的诞生》,这是他的第一步著作,被学者们看作他的哲学的诞生地。尼采提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这两个概念来说明悲剧的本质。尼采认为,悲剧是日神和酒神的结合,但本质上是酒神精神,“酒神因素比之于日神因素,显示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归根到底,是它呼唤整个现象世界进入人生。” 对于同一个概念,亚里斯多德是这样认为的: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有特定的

对象,特定的人物。作用是引起的恐惧与怜悯之情,使人的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作用。但是,自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之中对悲剧作了经典性规定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悲剧理论就逗留在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之内,也就是在一种“神力”的命运观点之内逗留、徘徊,直到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悲剧的“冲突论”才改变了这种悲剧命运观的传统。那么,是谁最早提出了“冲突论”?在中西方美学研究界比较普遍的观点就是,西方美学史上悲剧“冲突论”的最早提出者就是黑格尔。而黑格尔则认为: 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每一方又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这样两种善的斗争就必然引起悲剧的冲突。 悲剧它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和一种戏剧形式最早起源与古希腊。一直以来,古希腊在丰富多彩的古希腊神话与传说里都具有着悲剧性的英雄形象,如为人类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为民造福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杀死斯芬克斯为民解难的俄底浦斯等等,他们都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为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所吞没;或虽然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取得胜利,却命运多舛,最终遭受强大的自然的残害而死亡。这些故事虽然反映的是古希腊人与自然的抗争、博斗和相互的矛盾冲突,但这些神话

论华兹华斯浪漫主义情感美学

论华兹华斯浪漫主义情感美学 秦旭 【摘要】:十八、十九世纪之交,在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作家群中,湖畔派诗人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诗学理论开一代诗风,深刻影响了他同时代以及后来的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理论及其创作实践始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诗以情为其本源。本文试图通过对华兹华斯诗歌理论和作品的分析,从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其浪漫主义情感美学的成因、基本内容和美学品格。第一部分考察华兹华斯情感美学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法国大革命激发了诗人自由民主的精神,他的早期诗歌洋溢着进步的思想和革命的激情。诗人深刻地体验到社会的危机、人类的命运以及自然的灵性,希望通过对人类、自然、神性这三者关系的探索去叩开通往人性理想之国的大门。法国大革命后欧洲宗教精神的复兴对他的文学主张和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革命的血腥与暴力使华兹华斯从支持革命的斗争哲学转向追求和谐的同一哲学,在这一背景下,诗人“人与自然同化”的泛神论思想得以形成。华兹华斯对泛神论的推崇,对宁静大自然的向往,正是众多欧洲人在大革命之后的普遍的情感走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其泛神论诗歌获得了一种社会功能,具有它的时代意义,体现了人们对于建立新的伦理精神的一种渴求。文章接着分析了各种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潮对华兹华斯浪漫主义情感美学的影响。华兹华斯浪漫主义唯情论,从理论渊源上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迷狂说”;从思想影响来看,德国古典哲学以精神为本源、以自我为核心、夸大精神作用和主观能动性的倾向,促进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华兹华斯对心灵感知的领悟也受到了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代表人物约翰·洛克“白板说”的启迪。诗人大量充满情感的自然诗在他所有的诗歌创作中居首要和核心的地位,而影响他自然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则是卢梭“回归自然”的思想。在华兹华斯的眼里,自然具有三重意义:第一,它充满人性;第二,它是真正的理性的象征;第三,它又是神性的表现。诗人从赞美自然入手宣传“天人合一” 的思想,为浪漫主义诗歌创作提供了最\坠i”一。、。一大、%R)-,1-。、。LJ 测门对一.工回一习勾。一、问\D 一一一二对口回回回对t回回回回u回回回IU回回回回匣回品周回曲回M做一一J——丫回。一.VM…切刊出…一义珠叩u回u觑r尉问卜回DWtwpeWWeer 一u阐回回回间回回一新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根据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阐释的诗歌理论,从诗歌的题材、诗歌的本质、作家的创作想象以及诗歌的社会功能,讨论和分析了情感在文学中的作用以及华兹华斯倩感美学的内涵及精神实质。华兹华斯针对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提出了诗不仅要写伟大的历史事件和伟大人物,而且要以平凡的日常生活、特别是田园生活为题材的主张厂就诗歌的本质而言,诗歌就是情感,这是华兹华斯诗学思想的核心命题。诗人对情感的认识比以往文论家有几点突破性见解:第一,情感是强烈的;第二,情感是内在的、天生的;第三,内在的情感需要外在化,这种由内向外流露的动力来自于诗人自己。华兹华斯视情感为诗歌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对审美主体意识的强调。诗人同时认为,“感受”、“沉思”和“想象”必须互相融合,才能实现情感和理智的平衡和统一。关于诗的功用,依照华兹华斯的观点,那就是传达真理,并给人愉悦。诗人从维护人类天性的高度来看诗歌的作用,以一种理性的眼光来思考诗歌创作中情感、想象等一些非理性因素,以一种高度的审美主体意识来关注诗歌的

美学基础知识

一、中国美学思想的历史演变 中国美学思想的发生、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但是,无论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佛教美学或禅宗美学思想,都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认识与知觉的统一。 (一)先秦两汉时期的美学思想 中国的美学思想始于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各自从不同的侧面形成各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为中国古代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伦语·颜渊篇》)。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仁就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爱和同情心”,但是儒家思想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墨家学派主要以重生产的实用美学思想:“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墨子佚文》)补充了儒家重人而忽视物的不足,充实了社会美的基本内容;道家则进一步形成了重人性、人情的意境美学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补充了儒家的重人的功利价值而忽略个性自由的不足;法家则产生了重视社会规律的创造美学思想:“道也,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文雅·释诂》)补充了儒家重礼仪而忽视社会变革的不足。 两汉在先秦基础上又从两个方面进一步发展:一是以《淮南子》为代表,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中心,综合先秦、儒、法各家的美学思想;一是以杨雄为代表,继承发扬了思想中合理进步的因素,同时又表现出不受儒家思想束缚的气概。两汉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是:以儒、道为主干又集各家之精华。 (二)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 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从人物品藻开始,波及诗、文、画、山水、庭院等。艺术的全面发展和繁荣以及艺术家大量涌现,是中国美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建立期。在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两汉艺术繁荣与发展迅速,有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顾恺之的《论画》,宗炳的《画山水序》,还有阮籍的《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及王羲之的书论,陶渊明的诗及《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从汉代到魏晋,在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发生了一个转折性的变化,即从宇宙认识论转变为人格本体论,也就是说魏晋玄学抛弃了汉代阴阳五行说那种对宇宙系统的经验性的描述,代之以人类社会人们关切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哲学思考。玄学家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说:“呜呼!时不若岁,岁不若天,天不若道,道不若神。神者自然之根也。”“余以为形之可见,非色之美;音之可闻,非声之善。”意思是说形象、音乐之美是来源于色彩、声音而又超于色彩、声音本身的一种美。这种崇尚自然、超越有限,追求无限的美,正是魏晋时期美学的重要特征。

简析中国传统美学的意义与价值

简析中国传统美学的意义与价值 作为研习中国书画的一名学生,也许对中国的传统美学体会更多更深刻一些,兴趣也更浓。可以说中国传统美学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而独特的土壤之中,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生的特有的领悟、体味、理解与展露。中国美学的实质,是为了探寻使人们的生活与生存如何成为艺术似的审美创造,它是从一个特殊的层面、特殊的角度来体现中国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努力,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与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寻。下面从以下几点试析:人生哲学,独特性,人生美艺术美,其价值。 人生哲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在究天人之际,于天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之中,确立人的地位,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理想、人格的确立、人性的美善等一系列问题,而这种哲学观念又影响到中国传统美学,使其在对于人于天地间的地位、人的道德精神、人的心灵世界、人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的基础之上,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体系。以“仁学”为核心的原始儒家哲学,构成儒家美学的哲学基础。儒家美学所体现出的特征乃是以人为本,具有朴素人本主义特征的美学思想。 基于美根源于人、人心、人的义理、道德,因而,受儒家美学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极为重视审美主体心理结构中的人格因素。道家美学将“道”视为美的最高境界。一方面,在道家看来,“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道是超越时空的、绝对的、无限的;另一方面道又是“无所不在”,因而中国道家的思想,体道、观道、游道,以便使人的现实生命获得安顿,转化为艺术化的人生。而道,则不过是人的安身立命的最终依据的设定而已。 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性体现在特别关注人生,重视生命,强调体验,它既是人生美学,又是生命美学,体验美学。这种美学思想是在体验、关注和思考人的存在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过程中生成并建构起来的,强调由审美对象的外部形式的,深入到内部实质的领悟,并最终沉潜于深层生命意蕴的感悟,从而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其认为审美体验活动是主体对心灵自由的追求,是心与物、情与景、神与形、意与象、生命与活力的融合,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因而,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体验过程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把审美体验概括成“味”,并发展出诸如“体味”、“玩味”、“寻味”、“品味”、“研味”等一系列丰富的范畴、理论,它们或表明审美体验的性质,或表明审美体验的深度与广度,或表明审美体验的不同方式。审美体验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命体验,是生命体验的最高存在方式,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 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人生美与艺术美。如果说人生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理论基础,是孕育和形成中国传统美学的文化土壤,那么,人生美则是中国传统美学(人生美学)的根与干,艺术美则是中国传统美学(人生美学)的花与果。中国传统美学发展出追求人的审美极境的审美境界论。认为美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审美境界。人生境界反映着人在寻求自身安身立命之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状态,而审美活动,则通过澄心静虑,通过直观感悟,顿悟人生真谛,获得审美极境。因而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境界论与中国传统人学的人生境界论趋于合一。最高的人生境界(审美境界)是心灵的超越与升华。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无论是儒、道美学,还是佛教禅宗美学,都把人生的自由境界作为最高的审美理想与最高的审美境界。在道家美学中,老子把“同于道”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与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庄子美学更有着对“无所待”而“逍遥游”的理想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向往。佛教禅宗美学追求超越人世的烦恼,摆脱与功名利禄相干的利害计较,使心与真如合一,来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中国传统美学对于人生审美境界的追求,也

情绪与情感

情绪与情感 (总分:17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8,分数:28.00) 1.学生临考的怯场属于( )。 (分数:1.00) A.心境 B.理智感 C.应激√ D.激情 解析: 2.情绪在有机体上的外显表现称为( )。 (分数:1.00) A.感情 B.情感 C.表情√ D.态度体验 解析: 3.与人的认识成就的获得,需要、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索追求及思维任务的解决相联系的高级情感是( )。 (分数:1.00) A.心境 B.道德感 C.理智感√ D.美感 解析: 4.与有机体生物需要满足相联系的态度体验形式是( )。 (分数:1.00) A.情绪√ B.情感 C.应激 D.心境 解析: 5.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需要的最高层次是( )。 (分数:1.00) A.安全 B.爱与归属 C.自我实现√ D.尊重

解析: 6.( )需要得不到满足,容易使人产生孤独感。 (分数:1.00) A.生理 B.尊重 C.自我实现 D.爱与归属√ 解析: 7.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分数:1.00) A.凯农 B.詹姆士 C.阿诺德 D.汤姆金斯√ 解析: 8.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称作( )。 (分数:1.00)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解析: 9.詹姆士—朗格认为情绪的引起是由于( )。 (分数:1.00) A.刺激 B.刺激情境 C.身体反应√ D.情绪经验 解析: 10.怀疑感属于( )。 (分数:1.00)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心境 解析: 11.感动属于( )。

(分数:1.00)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心境 解析: 12.悲痛时木然不动属于( )。 (分数:1.00) A.应激 B.激情√ C.心境 D.理智感 解析: 13.友谊感属于( )。 (分数:1.00)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心境 解析: 14.新教师上讲台慌乱属于( )。 (分数:1.00)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理智感 解析: 15.一种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是( )。 (分数:1.00) A.激情√ B.应激 C.理智感 D.心境 解析: 16.绝望属于( )。 (分数:1.00) A.心境 B.应激

美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美学的基本概念: 1 、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学科名称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登。 2 、1735年,鲍姆嘉登在他的《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 3 、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正式以“埃斯特惕卡”这个术语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从而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学》一书的书名音译为“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就是“感性学”的意思。) 4 、鲍姆嘉登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从不同的学科加以研究,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学科是逻辑学;研究意志的学科是伦理学;而情,即对所谓“混乱的”感性认识加以研究,并最终用“埃斯物惕卡”来命名这门学科,即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 5 、美学的学科性质:⑴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许多人文学科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它包括哲学、文艺学、心理学、论理学等等。⑵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⑶美学要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因此,美学从根本上畜产品久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人的审美价值态度是什么:是一个人对审美价值认为的理性认识) 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的阶段: 6 、美学的诞生:1750年(单选) 7 、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再由美学思想发展为独立的美学学科。(多选) 8 、原始审美意识的标志:能制造工具,使用工具。如:许家窑人的石球(单选) 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能否制造工具。原始人利用现成的石块加以砍削凿磨,由此产生一种惊奇感和喜悦感,这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9 、审美意识的形成:早在无文字可考的远古时代,人类就已有了审美意识。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例如:石器的造型;审美对象从动物扩展到植物(彩陶上的纹饰显现及岩壁上的绘画显现)。(多选) 10、美学思想的两个基本特点:⑴能够借助语言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中,并得以传诸后代。⑵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要领范畴。(多选)

《美学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美学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1.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的形象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形象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美是人的末质力量的对 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能够被人的感觉直接把握。 3.美的社会性:是指美依存于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社会内容。是美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属性。 4.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 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5.Aesthetiea :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美学》一书的书名译音?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即 美学。 6.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 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 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 识也就形成了。 7.美学思想:是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之一-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

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8.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这一学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 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 意识之中?得到三种满足方式?即巧智、想象、幽默。 9.审美态度:是一种宇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 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审美态度 是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10.艺术技巧: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技能和技巧。天才的独特性表现在他通过高超的艺术性进行创 作。 11.观、品、悟: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向,品是指 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关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品味作品?充实、 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品就是意象的重建过程,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 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 12.美是多层累的突创:是关于美的创造的学说?认为美的创造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所致?而是多

以情感人 以美育人

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发表时间:2011-05-04T17:06:41.54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5期上供稿作者:徐佳[导读]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的教学原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尤为重要。徐佳江西省新余市暨阳学校338000 摘要:马克思说过:“人类在探究真理时,丝毫不动感情地进行探究的事是一次也没有的。现在没有,并且以后也不可能有的。”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冶炼。“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由情感而引起。也正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童心,使之受到美的感染,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关键词:情感教育音乐教学美育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的教学原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尤为重要。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尽量采用开放式教学,努力创设生动活泼、新颖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沐浴在优美的情境里,充分地感受美,情感得已激发和深化。 随着教育改革浪潮的不断推进,大大影响并激励着我在音乐教学课堂中把情感教育目标放在首要的位置。例如低年级教材中《大鹿》一课,内容和曲调都很简单,讲的是大鹿保护被追赶的小兔子,体现了小动物之间团结互助的友爱之情。于是,根据内容从情感入手,我是这样设计安排的:课前在黑板上画出一幅大森林图案的背景,然后准备一些鲜艳生动的图片,如大鹿、小白兔、大灰狼、小鸟、房子、猎人等,把它们贴在以森林为背景的画面上,最后再把音乐教室的纵列座位摆成“U”形。这样,学生一走进教室,没有了那种课堂的约束感,仿佛置身于轻松、有趣、美丽的大自然之中,黑板上生动的画面打动并感染着每一双眼睛。孩子们井井有条地坐在座位上,目不转睛地看着生动而丰富的画面,可谓出神入化了,于是不用任何一句组织教学的语言便进入了正题。我轻轻地问:“同学们,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啊?”“美丽的大森林。”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回答。随后我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过程进行发声练习、节奏训练……而是让学生们讲一讲大森林里发生了什么故事。举手的学生跃跃欲试,丰富的情感激起了活跃的思维,孩子们自由地畅想在美的世界里。他们的想法新奇各异,十分有趣,不知不觉中歌词的内容已被学生们自己讲了出来。在讲故事的同时我在钢琴上轻轻弹出了歌曲的旋律,在无意识中学生们接受了《大鹿》这首歌的曲调和歌词,渐渐地唱会、唱准并领悟出了歌曲的意义。在孩子们全身心投入表演时,那歌声、动作、表情无不表达出互助友爱、惩恶扬善的爱心。这种愉快的气氛中,淡漠了教师的痕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有了丰富的情感才会有主体精神的焕发,才会发生博爱仁慈、自主创新的高尚人格。 二、情感体验,创造美 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发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欢乐、喜庆、赞美、雄壮……),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的审美实践与创造中逐步发展与丰富。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美的理解和情感的冲动不断加深,教师要善于把握关键,给学生表情演唱、尽情抒发情感的机会,使学生的情感在美的感染下不断深入地发展。记得我在教唱河北民歌《对花》这一课时,为使学生了解对歌的形式,首先请他们欣赏了一段东北秧歌,令学生耳目一新;然后介绍了以花为内容的对歌便称为《对花》,接着又欣赏了我国河北、安徽等地区典型的地方民歌《挂红灯》。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迫切地想了解北方的民歌《对花》。在这种学习欲望高涨的时机,我们开始学习本课歌曲,突破重点难点,很快地掌握了这支歌曲。学生们像做游戏一样自己分组,你问我答地唱起了歌,趁机我问道:“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花的名字可以编进这支歌曲里?我们进行分组比赛,看谁编的最好听。”这一下,教室里热闹起来,只见他们交头接耳,他们自己分成了小组,根据自己编排的动作和歌词尽情地表演起来,有问有答、合情合理,那眼神、那动作充满了天真与童趣。此情此景,我和学生们都已深深地投入到了音乐情节的环境之中,陶醉在那鲜花的海洋里。学生们通过学习、表演、创作,达到了对本歌曲的体验与诠释,同时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使孩子们天真、活泼的天性得到了发挥。 情感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核心,音乐就是情感的艺术,因此,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可以塑造孩子们的美好心灵,在实践中加深情感体验,进而产生对音乐的共鸣,使其灵魂得以净化、情感得以升华,最终实现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我们有责任用爱心与激情在孩子们情感的世界里播种出绚丽的彩虹。

美学基本知识与基础知识

美学基础知识与原理 简答题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这一作法有哪些合理性与片面性? ①合理性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②片面性在于: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并不是所有符合形式美规律的都是美的;美在形式不符合所有美的事物特别是社会事物。 2.简答优美的本质和特征? ①优美基本的美学特征是和谐。②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和谐共存关系中。③优美对象整体内外关系的和谐。④感性形式方面的和谐,具有小巧、柔和等品格。 3.简要说明生活丑和艺术美的关系? ①艺术的美不美,不在于它描写的生活是美是丑。②生活丑可以转化为艺术美,是因为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表现变得更典型了。③艺术可以把生活丑表现出来,帮助人们辨别美丑,对人产生审美教育作用。4.说明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 ①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②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 ③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5.说明艺术接受的主体性特征? ①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

②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野”。 ③文学和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复杂的结构,都需要主体参与填补空白。6.简答美育的特点? ①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②美育是非常愉快的,是心甘情愿和乐而忘返的。③美感教育是动于内,从内心的情感角度去打动人的。④美育的愉悦性激励着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⑤美育有特殊的途径和方式,具有陶冶性情和泄导身心的作用。7.美学学科的性质? ①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②美学和人有密切关系。 ③美学与人生价值密切相联。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8.简答从主观心意状态中寻找美的积极意义和可能导致的后果?①它的意义在于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与人的主观世界的关联。 ②但它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 ③各人心意状态不同,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心理不同,以及所处的生存环境不 同。由此出发去衡量美会失去标准,甚至得出“趣味无争辩”。9.人的感觉能产生美感的原因? ①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具有自由性。 ②人的感觉是感性理性的统一,既能认识,又能审美。 ③人的感觉具有自由创造的想像力。

情绪和情感

第七章情绪和情感 情绪情感是以主体的愿望、需要等倾向为中介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最能表达人的内心状态,可以说是人的心理状态的晴雨计。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绪情感既是人的心理活动中动力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了解情绪情感的内容对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情绪和情感的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情绪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例如在学习中取得进步,会感到愉快;美好的事物使人喜爱;丑恶的言行令人憎恶;面临危急情况,会使人惊恐。 情绪情感不是自发的,是由刺激引起的。刺激由外刺激和内刺激组成。外刺激指的是有机体以外的刺激。例如,笑声、读书声、花香、和煦的阳光、清凉的海风、拥挤的公车、喧哗的市场等,都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情感。内刺激指的是有机体的内在刺激。内在刺激有的是生理性的。例如,腺体的分泌、疾病等;有的是心理性的。如记忆、联想、想象等活动,也会令人产生不同的态度体验。 情绪情感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活动。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能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情感。例如,渴求知识的人得到一本好书会感到满意;生活中遇到知己会感到欣慰等。当客观事物或情景不符合主体的需要或愿望时,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情感。如失去亲人会引起悲痛,无端遭到攻击会产生愤怒,学习失败会出现内疚和苦恼等。由此可见,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反映。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情绪情感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情绪通常是指有机体在维持生存的自然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如人对食物、新鲜空气、御寒等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绪具有情境性和短暂性,并带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如狂喜时的手舞足蹈,愤怒时的暴跳如雷。而情感经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它与社会性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联系着,是人类所特有的。作为一种态度体验,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内隐性。 情绪情感是有区别的,但又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情绪的变化一般都受已形成的情感所制约,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各种变化着的情绪中得到表现,因此,可以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同一种情感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情绪表现。例如,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一种情感,这是一种稳定的态度体验。但是父母对子女的情绪却经常变化,有时因子女惹事而生气,事后怒气又很快平息,当子女在学习中取得良好成绩时,父母非常高兴。 三、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情感与认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特性的反映,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个人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情感和认识过程是紧密联系着的。首先,情感是建立在认识基础上的。情感来源于客观事物,但客观事物不直接引起情感,要以认识为中介,古语说:“知之深,则爱之切”,就是这个道理。没有某方面的认识,不可能产生对某方面的情感,所以聋者不会觉得噪音太讨厌,盲者也不因无际的草原心旷神怡。对同一事物,由于每个人的认识不同,相应产生的情感也很不相同。例如阴雨绵绵,对于持续干旱盼雨的农民会引起由衷的喜悦的态度体验,而对于在外旅游的人们来说则会感受到失望和焦虑。就同一事物而言,一个人由于他的认识发

美学复习

美学复习提纲 1. 辨析“审美”、“美学思维”、“美学”三个概念。 答:“审美”:是人类现实活动之一;它包含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 “美学思维”:是审美意识的观念化,它势必趋向理论自觉形态; “美学”:是人类知识近代分化所产生的美学思维的学科形态。 2.(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艺术 美学曾被规定为“艺术哲学” 但美学研究艺术与艺术学不同。 2.“美” 一个多义的“美”不宜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范畴术语。 3.“审美经验” 只有作为涵括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经验”才是美学的研究对象。 (2)“中国美学”中国美学三种涵义 答:1.中国古典美学 ——依托中国古代文化主干儒释道的美学思想 2.“美学在中国” ——晚清以来中国从西方引进的美学学科 3.“中国美学”的重建 ——自觉区别于西方美学的中国美学现代形态 注意“中西”与“古今”的两对比较 3.美学的学科性质。 答: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1)自然科学——自然(客体) 1.人类知识三大现代分类(2)社会科学——社会(客体) (3)人文科学——人(主体)

2.人文科学以人生价值意义为中心,包含着不同角度学科:哲学、伦理学、教育学……人文科学理论是各门人文学科的“元理论”。 3.明确美学的人文学科特性,对于美学具有根本性意义。 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1.具有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批判引导功能。 美学并非自然科学式价值中立的客观剖析,对商业消费主义审美现象的批判。 2.作为哲学学科具有深层思维特性。 美学以对人生元价值代表之一的审美的理论反思,成为人生哲学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 三、美学相邻学科 1.美学与艺术学 (1)二者各自研究的对象范围不同 (2)外延重合(交叉)部分二者研究的内容及方向不同 2.美学与心理学 美学与心理学的不同: (1)心理学是对心理现象外在的观测,美学立足于审美心理内在的体验。 (2)心理学只记录心理反应的生理——物理变量,并且只就心理规律客观说明。美学却要求理解审美心理,并势必伴随体验将研究者自身的精神经历带入心理对象而作出不同于客观说明的解释。 (3)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传统的“自然学”,但审美心理并不是对事物的认知或应用反应,而是超越上述关系的精神境界。 3.美学与宗教学 现代性嬗变的背景下,古代社会神秘权威崇拜消解、理性化,唯独审美保留其魅力。 4.(1)请列举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答: ? 1.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谐” ? 2.柏拉图——“美的事物”与“美本身”问题的提出 ? 3.亚里士多德——“美本身”体现为“美的事物”属性 ? 4.普洛丁——“理式”实体的神学化 ? 5.休谟——审美本质的主观化,相对化,甚至失去客观标准 ? 6.康德——主体审美心理结构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