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现代女性体育发展的一些思考

关于我国现代女性体育发展的一些思考
关于我国现代女性体育发展的一些思考

关于我国现代女性体育发展的一些思考

1 近代国内女性体育发展的历史

近代国内女性体育的发展兴起于戊戌变法运动,他们倡导男、女平等,批判封建社会对于女性体育的歧视和约束,为女性体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辛亥革命的发展以及新文化运动的不断流行,以秋瑾、吴木兰等为代表的女性倡导者,创立女子学校,使女子获得了参与学校体育运动的机会,并且随着革命的不断发展,吴木兰创建了“女子经武练习队”,出现了“健康美”的体育观,这些都为女性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女性体育发展与女性自身发展的关系

虽然女性体育运动发展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其效果还是非常巨大的,女性同志们不仅在奥运赛场上争金夺银,为国争光,而且体育运动也对女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女性从古代开始就一直处于“男尊女卑”的境地,并且被困于家庭生活,身处“相夫教子”的小环境中,基本没有自我意识,也缺少“自省”和“反抗”的意识,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女性通过参加体育运动,不仅冲破了传统文化的压迫,而且提高了自己的身体素质,实现了自己的人身价值,提高了自己的自信心,使女性明白了自己也具有运动的能力,也具有表达自己的权力。

最初的女性大都被困于狭小的家庭空间,其眼界和视野大都止步于自己的家庭之内,很少能够超越乡里之间,但是体育运动的发展与参与,不仅让女性走出家庭的狭小范围,而且扩大了她们的视野,让女性运动员了解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并且通过与其它女性运动员的竞争与交流,让女性运动者能够与他国运动员做朋友,更多的了解她们的文化传统,并且将本国的文化传播出去,增进彼此的了解。通过体育运动的参与竞争,女性运动员不仅促进了自身技术

水平的提高,而且增进了彼此的了解,最终促进女性的眼界和胸襟。

国内女性参加奥运会的时间虽然不是太长,但取得的效果确实显著。并且随着女性运动员在奥运会及一些重大比赛中不断取得好的成绩,国家和社会对于女性运动员的体育越来越关注。并且随着女性运动员不断的参与体育,她们的一些精神品质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由于体育的特殊影响力和特殊地位,体育成为显示国家影响力的场所,为了给祖国争光,女性运动员刻苦训练,勇于拼搏,不断取得好的成绩,实现自己的爱国热情。

由于女性运动的不断发展,提升了体育运动的柔性美,增加了体育运动的观众的数量,促进了体育运动的发展。并且由于女性运动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女性服装和体育器材的需求,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也间接的促进了体育的观赏性。

随着女性运动的不断发展以及女性运动员们的不懈努力,女性逐渐进入管理层,并且逐渐有了话语权。并且在1997年德弗朗茨成为第一位女性奥委会副主席,这是女性在体育方面取得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虽然女性在体育组织管理层中仍然处于少数地位,但这种状态正在改变。

由于之前女性不允许参加体育运动,所以很多运动项目的规则并不适合女性,随着女性逐渐参加体育运动,一些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必须改变,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运动项目的发展。比如根据男、女性别的差异,铅球项目所用的铅球就会不同,这就显示了运动规则的人性化一面,其次,根据男、女性的差别,在跨栏项目中,男、女所用的栏架高度及栏间距离都有所不同,这也是充分考累到男、女的差异所采取的改变,再次,针对女性体能稍微弱于男性的特点,在网球比赛中,女性都是三盘两胜制,而男性则是五盘三胜制。这些规则的改变,更体现了对于人性的关怀,是体育运动项目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3 目前对于女性体育研究的趋势

目前国内对于青年女性体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在校女学生的体育研究,并且主要集中于高校女学生,对于初中、小学女学生的体育

关于现代人婚姻观念的调查报告

关于现代人婚姻观念的调查报告 调查者及分工:设计调查表: 问卷调查: 写调查报告: 班级:21班 一.调查的计划 现代人的婚姻情况是对于现代年轻人是否成熟的面对社会,对家庭负责任的一种表现。作为年轻的即将到结婚的年龄,对家庭问题的处理,受现在家庭婚姻剧的热播,几代人思想观念的改变,其中的问题都在现代人的婚姻中有所体现,主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念也变得不同。我们组针对现代各年龄阶段的人群进行了随机访问,了解目前他们对婚姻的观念。此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04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00份。 二.数据分析(在附录中已附上调查问卷及调查原始数据) 在此次调查中被调查的一百个人中有50 名男性和50 名女性,其中有37%的未婚男性,33% 的未婚女性,13%的已婚男性,17%的已婚女性。总体上在调查者中有18%处于适合结婚的年龄阶段,因为现代人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结婚年龄也比以前相对的推迟。现代人的婚姻稳定也一定程度上与其经济收入有很大的关系,现代人对婚姻质量的要求比前辈更高,除了物质方面的追求,精神层面也不能缺少,所以有59%的人认为在婚姻中双方的精神支持和经济基础,一样都不能少。受国际化的影响,中国社会逐渐的开放开明,相亲类的节目也非常的丰富,有10%的人就通过相亲来成就了自己的婚姻,但71%的人都支持自由恋爱,通过旁人介绍或其他一些方式找到自己的命中注定的人也有18%。介于现在这种社会,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只要真心的为对方付出,全心全意的为生活奋斗,肯定会很幸福的,所以48%的人认为结婚对象的门当户对不重要,但是中国社会的传统性让46%的人认为这方面还是很重要的。中国是个礼仪之邦,所以对家长的意见还是会听从的,并且现代人婚姻的经济基础总要从长辈那里获得,在选择结婚的对象上,49%的人都会考虑一下父母的意见,这是两人结婚的基本礼仪,都要见家长后才会举行婚礼,有46%的人会较少考虑,而完全不听从的只有1%。通过调查,在周围因家庭状况不理想而找不到结婚对象的人占66%,这也说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64%的人认为恋爱基础对婚姻来说很重要,就像一位调查者所说,我们也看重婚姻,但是不会固守一份没有感情的婚姻,人生并不漫长,要对自己的幸福负责。剩余的23%的人认为不重要,还有23%的人认为这个要因人而定。对于现在很普遍的试婚,也就是婚前同居,有17%的人支持,有46%的人不支持,还有37%的人认为无所谓。如今,许多结婚只因为金钱,缺少的那份真挚,所以支持婚前财产公证的有38%,认为没必要的有26%,还有36%的人觉得无所谓,由于新婚姻法的出台,这个问题更加的的到大家讨论。作为80后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中,有着一些方面的不成熟,但是对待婚姻观念,91%的人都认为是人生的大事,应该非常慎重的决定。而裸婚更是有47%的人不赞同,认为社会的现实性让年轻人对自己的婚姻更应有责任感。对于闪婚的看法65%的人也不赞同,26%的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只有20岁到25岁的9%的年轻人表示赞同。在作为第三者插足的问题上,现代人的观念也是保守的,70%的人都持谴责的态度,17%额人表示同情和惋惜,而13%的人认为做第三者没关系,只要能成功就行了。新的时代,女性也不是一直在家相夫教子了,49%的人认为家

浅析现代女性地位变化的因素

浅析现代女性地位变化的因素.txt有没有人像我一样在听到某些歌的时候会忽然想到自己的往事_______如果我能回到从前,我会选择不认识你。不是我后悔,是我不能面对没有你的结局。如今,几乎在所有行业中,都能看到女性自信、勇敢、活跃的身影。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为现代女性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也逐步提升。本文试从影响女性地位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方面,分析现代女性地位提高的动力之源。 由于男女不平等的传统社会文化和社会体制,女性被剥夺了受教育权,又被指责缺少智慧、感情用事和软弱无能,由此形成了消极、被动、柔弱、自卑的传统性别观念,而与此相对应的是留守家庭,生儿育女和相夫教子的传统型性别角色模式。在几千年的父权制统治下,广大女性过的是一种被奴役、被工具化和丧失自我的生活,她们没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力、没有受教育的权力,她们不过是生育的工具和男人的玩偶,更没有地位可言。 而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社会整体也在为实现男女性别的真正平等做积极努力。那么,影响现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现代女性社会文化:女性地位改变的有利理论保障 1.现代科学理论为女性改变性别角色模式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人类社会历史悠久,既有绚丽璀璨的文化,又有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在传统性别角色观念体系中,父权统治文化决定了女性没可能创造自己的形象与价值系统,女性形象是要男性根据专家的实际需求创造的。而这些内容不仅影响到女性自身的发展,限制了女性的整体素质,更严重的是使女性在社会上追求成功的期望和要求也随之被弱化和淡化。男强女弱、男刚女柔,就是传统文化经过漫长岁月积淀在我们意识形态中,并对现实生活产生着影响。 在社会科学领域,弗洛伊德认为男性优于女性主要是由于两性生理特征的不同,女性生来就是有缺陷的、道德低劣的,而伊丽莎白·格罗茨总结女性主义者贝蒂·弗里丹、伊娃·菲格斯、凯特·米利特、舒拉米斯·费尔斯通、杰曼·格里尔等人共同观点:从根本上说,男女两性社会化的原始材料是相同的,两性生来就有相似的潜能,是社会强加给他/她不平等的性别角色,使得这种潜能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A 越来越多的社会学研究者批评传统的性别角色理论及性别角色刻板化,动摇了传统理论的牢固地位。而现代管理学理论研究也充分肯定女性的领导能力,员工对女性领导的满意程度与之对男性领导的评价相比没有差别。女性领导在做决策之前更能给员工发表意见的机会,表现得比男性领导更佳,而且女性一般有更强的交际、合作和动员能力。这一理论给女性带来的启示是,如果有效地进行性别平等教育,将会大大有利于女性形成更积极的性别观念,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B 综上所述,现代科学理论尤其是现代性别角色的形成理论为女性摆脱传统的弱者性别角色,重塑适应现代社会的女性角色模式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现代科学教育推动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传统文化教育中,由于不合理的社会性别文化与社会性别规范的培养,女性对自身的认识存在着偏差,使得女性在社会规则、文化习俗和自己内在人格的多重压力下,人生策略、价值取向和发展潜能受到极大束缚。而在现代高等教育实践中,社会性别教育让所有女性都了解并获得自己的权利、发展机会与尊严,认识自我,包括自我的特征及社会的角色,认识社会,对社会性别规范与社会环境有一个理性而明晰的了解,积极适应社会转型、参与再社会化。 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女性渴望能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不断积累科学文化知识及实用技术,不断地丰富充实自己,来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来提高自身社会地位,从而占

体育文化发展困难及措施

体育文化发展困难及措施 作者:黄梓东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娱乐性,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作为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担当繁荣民族文化的使命,又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贡献力量,很多项目已成为当地旅游的品牌。[1]海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集健身、艺术、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显著的健身性、良好的观赏性、娱乐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海南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也是海南民族体育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良好资源,是海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对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成功的建设,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地位也逐步得到提升,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得到改善。我们在看到海南省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对海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带来的挑战。面对新问题、新挑战,如何通过创新海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路径,培养更多传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人才是民族体育工作者的研究方向。 一、海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内涵 海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海南少数民族世代相传、有一定体育内涵或外延的人类社会活动的总称,是海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海南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沉淀的共同群体意识及行为方式,以及以指导和约束民族整体行为及民族行为的价值

理念。海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主要反映在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理念;规章管理制度、团队精神、创新意识、体育形象、民族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等方面。海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价值理念,不仅作用于少数民族的个体行为,而且作用于少数民族的整体行为,对少数民族体育的行为具有指导性与约束性。 二、发展海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价值 海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不仅可以改善民族群众个体的精神空间,还可以作为民族精神的感性表达,满足广大民族群众的审美能力,提高民族群众体质健康水平,丰富民族群众的精神生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粘合剂;是民族地区社会关系发展的调和器;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构建群众性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弘扬海南少数民族优秀体育文化,对于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民族体育运动,使民族群众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沐浴下,更多体现出了人文精神的价值,最终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民族群众,特别是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海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粘合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综合的民俗文化,它重于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不以高超复杂的技艺、深邃的思索和深厚的文化修养诸条件要求其对应公众,而是以普适的、自娱自乐的、消遣性与游戏性特征,迎合它所对应的民众。不必具有高水准的文化素质条件就可以在这些活动中得到较直接的令人愉悦的主体情感的抒发和

关于婚姻观念的研究

关于婚姻观念的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影响的大环境下,现代人的婚姻观念也受到西方自由主义的冲击而潜移默化,最突出表现在离婚率上升,婚前同居,单身主义,丁克家庭,婚外恋等社会现象上,这些社会现象的产生背景是什么?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婚姻价值观?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 关键词:婚姻,爱情,婚外恋,独身主义,新婚姻法,投资,婚姻自由,未婚同居 一、婚姻观念转变的原因 当代中国伴随着“双重转型”——由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向开放的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必然带来相应的婚恋文化与婚恋观念的变化,导致婚姻观念与行为的多元化。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婚姻家庭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观念、新情况、新问题。针对婚姻家庭领域复杂的现象,多元化的观念,以及80后对婚姻的不同见解,当代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及各行各业的广大群众展开了充分的大讨论。 随着世纪初新婚姻法的出台和当代社会生活中反映出的若干有关婚姻的问题,全文对这场大讨论所涉及的有关婚

姻观念若干热点问题(结婚的意义;婚姻自由;单身的理由;婚外恋现象;未婚同居;丁克家庭等)进行了系统归纳总结,并对进行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教育进行了对策思考。 二、当代婚姻家庭观念讨论的若干热点问题 2.1非诚勿扰——结婚的意义探索 究竟为什么要结婚?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这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必须,同时结婚后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每个人有相应明确的权利和义务,社会才能得以稳定有序地发展,于是形成了一套社会婚姻规则,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这套游戏规则。当然人们也有选择不结婚或不生育的权利,就是在经济条件的允许和自我意愿的前提下选择单身或者组成丁克家庭。 2.1.1为爱而婚 婚姻的核心元素之一是爱情,于是结婚不仅是共同生活的需要,更是情感交流、关怀的需要。社会以家庭为组成单元,于是就有了亲人与其它人的区别,在当今的这种社会制度下自然会产生信任危机,私有制使人类的私利性得以滋生,高科技的普及无奈地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亲人就成为最值得信任,同时能得到最多真诚的爱的对象,尤其是夫妻之间,这种情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所以为爱而结婚的想法成为婚姻思想的主流,至少爱是人们潜意识里最深的渴望。年青的时候为之而兴奋,为之而追逐,

现代女性论文

现代女性的的价值观解析 姓名:于桂君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学号:2010427039 一,摘要:现代女性指当今社会中有自己工作、事业、收入,经济上独立,人格上独立,不受男人约束,有自我支配的强烈意识的女性。对生活和家庭更加的热爱,兴趣爱好更加的广泛的女性。现代女性有她们自己的价值和使命。现代女性在工作中有着自己的理想与目标,思维敏捷、聪明智慧、干练精明、谈吐优雅,勤奋努力。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今天,“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已成为过去式,现代社会给女性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各类女性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的魅力。 二,关键词:现代女性价值观独立生活 三,正文: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一),从“三从四德”到“女权主义”:女性价值观的变迁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三从四德”成为了女性必须遵守的“约定俗成”,所谓“三从”出自《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所谓“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解释是,女人在没有嫁人之前,必须对长辈言听计从,对长辈说的话,不允许有任何的反对和疑义;出嫁了以后,女人要事事要听从丈夫的安排,在家里伺候丈夫、照顾孩子、侍奉长辈,对于丈夫要觉得的服从,说白了也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而如果丈夫亡故后,女人必须继续抚养孩子知道成人,孩子成人后,还必须遵照孩子的生活习惯。再者说,在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之下,一旦丈夫亡故,作为妻子的是不可以再嫁的,这样的唯一“好处”是可以立一座贞洁牌坊,女人在丈夫亡故了以后就意味着要守一辈子“活寡”,而男人则不然,妻子亡故了,作为丈夫的可以续弦,也就是说可以再娶“一房”妻子,在中国古代,对于男人而言,三妻四妾的是常有的事情,当然娶几房妻子也是男人“炫富”的资本,在古代的封建制度之下,女人的思想意识相当的压抑,她们没有选择婚姻的权利,甚至剥夺了恋爱的权利,喜欢谁,嫁给谁,都是长辈们说了算,所以说,在这种禁锢的思想之下,女人更谈不上什么价值观,女人在男人眼里,也只是用了生育的工具而已。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异同及其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异同及其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剖析两种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面,并加以探讨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文化体育文化中国传统体育西方 前言 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创造过程。文化具有非遗传性和超个人性、复合性、象征性、继承性、时代性、民族性、世界性和阶段性。文化有三个层次构成,及外层的物质层次,核心部的心理层次,中间的心和物相结合的层次(体质的层次)。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活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大体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解、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等。它包括四层含义:第一,体育活动当作一种文化现象;第二,研究体育活动的文化背景,观察体育运动与文化的关系;第三,考察体育运动的文化意义,确定体育在人类文化大系统中的地位;第四,研究如何自觉地塑造具有独立形态价值的体育文化等。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体育文化的不断交流与传播,我们发现,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与中国体育文化既有差异又有着互补。两者虽然形成的体系、内涵不同,但都是人类的财富。 1中国体育文化 中国体育文化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历史演变而发展的。中国体育文化经历了古代体育文化、近代体育文化和现代体育三个阶段。中国原始体育文化来自生产和生活实践的需要,在生产极其低下的社会情况下为了生存,人们学会了攀登、爬越、泅水等生产和生活技能并将其直接服务于社会形成了“体育”的雏形。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制度的完善,医学知识的积累,养生思想的出现,为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古代体育在原始萌芽状态的基础上发展壮大,从而脱离了生产劳动,与军事教育、祭祀、礼仪相结合,逐渐演变成具有明显社会职能的初级形态。尤其到了唐朝,当时经济的繁荣为体育文化的巨大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这一时期对军事训练的重视和武举制的推行推动了武艺的发展,促进了马球、蹴鞠等体育活动的盛行。宋代以骑射为中心的武艺训练得到了完善,民间娱乐活动十分活跃,体育组织相继出现,马球、蹴鞠由竞技性向娱乐性方向发展,文人对养生的研习、道家对导引的编著在气功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明清时期随着导引养生思想的成熟和完善,武术得到了全面发展,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并发展成为多种门派。中国近代体育文化是1840~1949年这段历史时期在中国流行和实施的体育,以武术为基本内容

我国社区体育产业发展分析

我国社区体育产业发展分析 社区及社区体育的定义 (一)社区的概念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社区体育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社区是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由具有相互联系、共同交往、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实体。在对是不是社区进行认定时,主要把握以下几个基本要素:一是以一定生产和社会关系为基础,人群数量要达到一定的规模。二是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并有相互活动关系的人群及一定的地域。三是人们有较为一致的行为规范较和完备的体育活动设施。四是社区成员对社区有认同感。 (二)社区体育的定义 社区体育是指以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牵头,以若干个相邻的企事业单位为轴心,与周围各界、各单位组成地区性体育组织,为增强体质、活跃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就近开展地区性体育活动的组织体制与活动形式。 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历程 (一)自发形成阶段(1986-1995) 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天津、上海、沈阳、武汉等大城市出现以街道办事处牵头组织的体育活动,成立街道联合体协,打破行业隶属关系,组织辖区单位居民就近、就便开展体育活动。我国最先提出“社区体育”这个名词的是天津市河东区二里桥街(1990)。1989年民政部提出了一个“社区服务”的概念,启发我国将社区体育作为社区服务的内容,从那时起就将社区体育提了出来。1991年,原国家体委在天津召开全国部分社区体育工作研讨会。 (二)政府宣传阶段(1995-1997) 1995年6月,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积极发展社区体育,街道办事处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发挥居民委员会和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做好社区体育工作。体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支持和指导。”1995年8月29日,经全国人大批准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也明确提出:“城市应当发挥居民委员会等社区基层组织的作用,组织居民开展体育活动,开展社区体育”,从法规上对社区体育工作给予了正式说明。1996年11月,国家体委在湖北召开第一次全国社区体育工作会议,会上对社区体育的概念、发展方向、现状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与定位。1997年4月,原国家体委、教委、民政部、建设部、文化

对现代女性的思考

石评梅 石评梅(1902-1928),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原名汝壁,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曾用笔名评梅女士、波微、漱雪、冰华、心珠、梦黛、林娜等。1902年出生于山西省平定县,1919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就读时即热心于文学创作,1923年9月在《晨报副刊》连载长篇游记《模糊的余影》,1924年与挚友陆晶清编辑《京报副刊.妇女周刊》,1926年,继续与陆晶清合编《世界日报副刊.蔷藏周刊》,1928年9月30日因病逝世。 石评梅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作品大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为主题。小说创作以《红鬃马》、《匹马嘶风录》为代表。 在她去世后,其作品曾由庐隐、陆晶清等友人编辑成《涛语》、《偶然草》两个集子。[1] (概述图片资料来源[2]) 中文名 石评梅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小河村 出生日期 1902年 逝世日期 1928年9月30日 职业 作家 毕业院校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主要成就 主创《京报》副刊—《妇女周刊》 代表作品 《墓畔哀歌》

1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父亲石铭,字鼎丞,清末举人;石评梅之母,是父亲的续弦,其家庭为山西省平定县内一个书香门第。[3] 主要经历 1902年,石评梅出生于山西省平定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4] 石评梅自幼聪颖好学,很受父母喜爱,从三、四岁开始,父亲就教她认字,每晚坚持不断,有时她没有认熟,虽是深夜,也不许去睡,直到念熟为止。后来进了小学,白天和孩子们一起上课,晚上放学以后,她父亲仍然教读《四书》、《诗经》等。[5] 辛亥革命后不久,石评梅父亲石铭到省城太原山西省立图书馆任职,于是随父来到太原,进入太原师范附属小学就读,附小毕业后直接升入太原女子师范学校读书。[5]由于石评梅天资聪颖,再加上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学校里学业突出,被誉为“才女”。在女师读书期间已经显露了石评梅的反抗思想和组织才能。一次女师闹风潮,她为组织者之一。风潮过后,校方要开除她,后因惜其才学,又恢复了学籍。[1] 1919年暑假,石评梅从太原女师毕业,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4]迈出这一步,是对石评梅思想和意志的考验。因为在当时社会里,一般人思想认为:“一个女孩子,中学毕业就可以了,何必费劲的深造呢!”然而她却不断求学、奋斗着。她在父亲支持下,走出山西,到北京求学。到北京后,她本来要报考女高师的国文科,但是当年女高师国文科不招生,于是改考体育系。[5][1] 在新思潮的影响下,石评梅一方面在女高师勤奋学习课业,一方面即开始写诗和散文向各报刊投稿。1921年12月20日,石评梅的诗歌《夜行》就在山西大学“新共和学会”办的刊物《新共和》第一卷第一号上正式刊出。[1] 1920年在山西同乡会上,石评梅结识了北京大学学生、五四运动健将、山西籍最早的共产党人高君宇。[4]在同乡会交谈中,得知他们父辈即有交谊。他乡遇故友,格外亲切,于是二人便建立了友谊,二人经常通信,谈思想,谈抱负。 [1][6]

中国离婚率调查报告

80后离婚率呈逐年增加的调查报告 前言: 面对经济的不断增长,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然而,中国现代婚姻出现了严峻的危机,在众多的原因之下,使离婚率不断的增加,为此,进行走访调查。 调查目的: 经过调查,明白80年代离婚率升高的重要原因,从根本上解决所存在的原因,从而加强相关的教育,促进构建和谐家庭,减轻离婚率。 调查现象: 根据统计,2013年,法院共受理婚姻纠纷案件约1895件,占全部民事案件的45%,80后人群离婚案件876件,占离婚案件总数的46%。2014年共受理婚姻案件2126件,占全部民事案件的39%,80后人群离婚案件1134件,占婚姻案件总数的53%。通过以上分析数据显示,80后人群离婚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 离婚率增长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1、轻微琐事争执成为离婚的主要原因:大多数80后离婚案件当事人到法院离婚时,原因很单一,经法院查明,也多数是仅仅因为夫妻日常口角,发生了争吵,或偶尔男方女方一气之下就到法院起诉离婚。这些案件当事人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家庭子女,未结婚时都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结婚共同生活后,因生活琐事或业余兴趣分歧,产生争执,引起离婚诉讼。 2、结婚时间较短,感情基础脆弱:根据相关资料表示,夫妻双方婚前恋爱时间较短,就办理结婚手续,举行了仪式。特别是一些农村的年轻人经媒人介绍后相处时间较短,婚前缺乏足够了解,在没有基本了解对方的人品、经济等情况下就草率结婚,婚姻基础很不牢固,使离婚率增加。 二:社会因素

1、女人独立性比以往更强。以前女性多数为家庭妇女,如果同丈夫离婚,很难独立生活,所以多数女性选择不离婚。而现代男女职业性都越来越平等,职业女性越来越多,因此女性的经济独立性也越来越强,主动提出离婚的比例也越来越高。 2、现代社会交通、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简易与方便,从而遇到适合的异性(即所谓“出轨”)的机会来越来越多。这也是引发婚姻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前写封信可能要一周甚至半月才收到。现在随时随地一个电话一条短信就能取得联系。而且有强大的QQ、MSN之类的聊天工具,可以24小时随时方便地联系。 3、社会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变化,也必然影响到一个人的婚姻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深受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影响,婚姻也离真正的感情渐行渐远。感情很多时候都得向上学、工作、住房、医疗等现实大问题前面低头。而没有真正的感情的婚姻是比较脆弱,经不起多大风浪的。 三:法律发面: 1、缺少专门的家事法庭。一个年轻的法官,大学毕业不久,没有恋爱的经验,却在法庭上要给年过五旬的人去调解离婚案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是可能发生的。这说明我国婚姻家庭法庭的法官队伍建设的不足。并且可以看出我国在离婚诉讼案件对法官的主观认识要求较高。在司法实践中虽然大多数法官都是能秉公办案的,但是在一些可伸缩的案件上,仍然会导致办案不公,这正是缺失专门的家事法庭造成的恶果。 2、判决离婚不考虑女性的弱势地位。由于在中国社会男女方所承担的家庭责任多于男性,并有很大一部分专职家庭,导致女性经济地位和男性存在很大差别。而法院在离婚判决中却以男女双方地位平等的理念判决财产归属和抚养子女的问题,确忽视了女性在社会中就业的弱势地位和在家庭中的贡献牺牲。实质上是对女性保护的不公正。

现代女性的生存与发展

《现代女性的生存与发展》的感想 十二周的课程各具特色,每位老师各有风采,在目不暇接之余,我也知道,偶然间自己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女性,自古以来被人们当做一种比较性的存在。男与女的对比,也随着潮流的对比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女性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对女性发展有了自己的认识。 不同专业的人、不同兴趣的人、不同磁场的人,让我们上课也有了一种天然的吸引力,让人想去探索那些神秘的、自己没有接触的人和事。各个院系的老师,他们都有着自己擅长的领域,有着自己对于该领域的独特见解和认识,不同于以前在书本上学到的那些,这时也会让自己不仅大胆地去思考或作出假设,如果不这样会如何如何,也让自己渐渐有了一种敢于批判的思维和勇气;再者,他(或她们也来自不同的院系,这样也让本就对其他院的课程很有兴趣的我,听起课来更有兴趣更能参与进去,将老师所授的知识融成自己的。比如教育学院的心理学,政法学院的逻辑学,不得不说,作为大学生,两个必学的就是心理和劳动合同法,而最重要的思维即逻辑思维,而此时在上现代女性的同时,也让我对这些课程在宏观上有了一个更为清晰更为权威的把握。 一、幸福的婚姻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很多的人只为奋斗,而忽略了婚姻、家庭。那么说:家庭到底对我们每个人起着多大的作用呢?美国有一本书,叫做《百万富翁的智慧》,作者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选了一万多个家庭案例,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人,运气在一生中很重要,但却排在了成功因素的第27位。而一个百万富翁和事业有成的人,最重要的前五个因素是:第一是正直;第二是有教养;第三是社交能力;第四是配偶的支持;第五是努力的工作。二十一世纪,考核人的能力,一定要考虑人的社会平衡能力。这是因为: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合作才能制胜的时代,各方面的平衡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做任何事业,靠你自己是不行的,必须调动更多的人,才能完成事业的目标。这是今后人们成就事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婚姻、家庭的平衡能力更不例外。 二、积极的情绪对女性的发展

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性探讨

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性探讨 摘要:为了进一步落实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以促进国民身心健康为宗旨,结合文明社区建设,以发展街道、社区体育为重点,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为后盾。本文认为,社区体育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它具备了在体育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与实力,必将进入体育市场。在市场经济的调控下,普及全民健身运动,丰富社会生活,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关键词:社区社区体育市场经济重要性 目前我国正处在以区域现代化为目标推进现代化的进程,“所谓区域现代化是指在一个由自然、地理、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历史传统文化所形成的较大地区内,由某个特大城市或大城市内为中心,以若干个中小城市为中介,与地区内众多的小城镇和乡村形成网络,辐射带动本地区内整个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工业化、城市化。”因此探讨城市社区体育发展,可以为带动周边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社区体育主要是指我国的城市社区体育,是由我国特殊的国情所决定的,不同于西方国家。现阶段,我国社区体育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在一定区域,以一定的地域空间为依托,利用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以全体成员为主体,以社区情感为契机,以自发性为原则,在行政的支持下,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为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区域性群众体育活动[1]。 一、社区体育发展是“接轨”市场经济体制的形势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体育被视为国家福利性事业,由政府统一管理,使体育管理体制一度发展为典型的政府管理体制。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形式导致国家体育事业发展速度减慢,发展规模变小,发展项目单一。主要表现在:1、决策结构过分集中。国家统管过严、过死,既不利于国家决策总体平衡的调控,又不利于发挥体育组织和体育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2、管理机构、动力结构贫乏。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体育组织和个人应有的物质利益未能得到有效保证,自我发展能力和内在动力受到一定的影响,难以调动社会各方面对体育的参与和支持,从而阻碍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3、资金结构单一。过去体育投资或补偿渠道靠政府拨款,资金来源单一、经费有限,忽视了体育事业的发展规律,削弱了其自身发展的动力。

当代职业女性工作家庭的冲突思考

当代职业女性工作家庭的冲突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就业渠道的拓宽,女性以广泛就业的方式全面参与社会发展已成为世界潮流,由于当代职业女性扮演着双重角色(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承担着三重责任(员工、妻子和母亲),并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大多数职业女性承担的职业和家庭双重角色必然会发生冲突,如果职业女性不能很好地协调处理这些冲突,将会对其生活和工作产生许多负面影响。本文以职业女性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当代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原因,并提出了相对应的缓解策略。 关键词: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角色 一、工作家庭冲突的概念 工作家庭冲突并非是一种静态的现象,而是一个持续进行的动态过程。工作家庭冲突是当代职业女性面临的重要问题。工作家庭冲突描述的是工作和家庭两个领域间的冲突,Greenhaus和Beutell将工作家庭冲突定义为一种角色间冲突,该冲突产生于工作和家庭领域内的压力之间,在某些方面是不可协调的。也就是说,参与工作(家庭)角色就会使得参与家庭(工作)角色变得更加困难。工作和家庭两种角色都有自己的需求,这些需求之间存在不可协调性,满足一种角色需求就会使得另外一种角色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角色需求源自组织和家庭成员的期望以及个体对待工作和家庭的态度,当个人的时间和精力不足以同时满足工作和家庭两个角色的需求时,就会产生工作家庭冲突。 二、工作家庭冲突 (一)工作与家庭的关系 工作和家庭是人类生活中相互依赖,紧密相连的两个领域,是个体最重要的两个生活环境。工作和家庭之间的链接对于组织、家庭和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家庭需要个体承担相应的家庭角色和一定的家庭任务,家庭的过多需求也妨碍了个体履行工作职责,影响了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从个体水平上来说,工作和家庭之间的链接机制主要有四种:分离、溢出、补偿和工作家庭冲突[6]。 (二)工作家庭冲突理论 工作家庭冲突是指当来自工作和家庭两方面的压力在某些方面出现难以调和的矛盾时产生的一种角色交互冲突,是一种角色间冲突。工作家庭冲突一般被认为是无法同时兼顾工作角色与家庭角色,无法满足两种角色要求时所形成的角色冲突。角色要求可能产生于工作角色发送者和家庭角色发送者的期望,也可能来自个体有关自己工作和家庭行为的价值观[2]。 三、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因素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和家庭生活的变化,许多职业女性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女性的成就意识、自我价值实现意识不断增强,她们不再为拥有一份工作而满足,她们追求的不仅仅是获得经济独立和走向社会,她们追求的是事业的成功和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这种追求无疑加剧了职业女性社会角色的负担。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许多职业女性又拘于传统家庭主妇角色的束缚,力求使自己成为“贤妻良母”式的女性。这样,许多女性要么陷入双重角色和谐统一的完美理想的艰苦追求之中,要么陷入双重角色难以统一的痛苦矛盾之中。 (一)社会因素 受传统观点的影响,社会对不同性别的角色存在双重标准。当今社会,对于男性,只要事业成功就是

当代中国青年婚姻观的异化

当代中国青年婚姻观的异化 “婚姻像围城,城里的鸟想飞出去,城外的鸟想飞进来”。钱钟书先生在半个多世纪前出版的小说《围城》像一把刻刀,将现实人情世故中的婚姻刻画的淋漓尽致。虽然曾几何时钱先生的话使不少人对婚姻心有余悸,但更多的人还是前赴后继地进入围城结婚、生子、过日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际交往日益频繁,社会的包容性越来越大,思想越来越开放,当代中国青年的婚姻观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甚至发生了某些方面的异化。 一、新式“父母包办婚姻”出现,不再强调婚姻自由 纵观每个公园的“相亲角”,各大公益相亲会,帮儿女找对象的父母竟然比自己来找对象的年轻男女多。往往是这些父母先看好对方的身高、学历、家庭背景,然后再将照片和联系方式带回家,双方儿女同意后,父母再安排下一步的见面约会等事宜。如果后续的见面约会后子女觉得合适决定结婚,父母又要为其安排婚期、婚礼流程、婚宴等结婚的必备环节,这就是新式的“父母包办婚姻”。这种新式的“父母包办婚姻”与旧时“父母之命”的婚姻最大的不同在于,父母虽然参与了绝大部分环节,但真正掌握主动权的还是子女,很多时候父母将合适对象的照片资料带回家,儿女相中的却寥寥无

几。 造成这种新式“父母包办婚姻”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儿女的自主择偶能力下降。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增多,家长对孩子成长干预过多,导致孩子长大后对父母依赖过多,连自己的婚姻大事也难以决断,需要父母做主。二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分工的多样化,年轻人在忙碌的工作中交际的范围越来越窄,无暇顾及自己的终身大事,需要父母帮忙解决。三是部分儿女有过父母不同意最后被迫分手的婚恋经验,对自主找对象心灰意冷,对父母帮自己找对象的行为也听之任之。 二、找对象时注重的细节越来越多,离婚率却越来越高 中国古代人结婚时讲究“门当户对”,只注重家庭条件的好坏,对其他方面要求甚少。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市场经济下的社会越来越复杂,年轻人择偶的标准越来越高,注重的细节也越来越多。对于对方本人来说,不仅注重人品、学历、身高、样貌、工作,甚至连恋爱史、有无婚前性行为都是被考虑的因素。而对于对方的家庭来说,不仅考虑对方家庭条件好坏、兄弟姊妹几个、父母人品如何,连父母工作如何、能否帮自己看孩子都考虑在内。虽然现在年轻人考虑的细节越来越多,但比起他们祖辈和父辈来说,离婚率却越来越高。据中商情报网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全国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万对,比上年增长11%,2016

现代女性的生存与发展

现代女性的职业发展 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是微不足道的,她们权力受限,也不用承担某些义务,但却必须受到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妇纲的束缚。更重要的是她们不能在经济上独立,大多靠男性收入维持自己以及家庭生活,也就有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因此女性也大多没有自己所谓的职业。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女性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她们在如何选择自己人生道路上有了更大的发言权,在知识 经济起主导作用的今天,女性渐渐有了自己的施展空间。时代赋予了女性与男性一样有工作的权利,而且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人人都有自我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首先都要满足自己基本的生理需求,这就要通过工作来创造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取得成就和实现理想抱负等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社交、尊重等方面的需要。在女性开始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地位逐渐提高,能力增强,在职场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现在国人常说:妇女能顶半边天,这足以证明女性在社会建设中发挥中重要的作用,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知识,独立,自由是现代女性的标志,她们崇尚自由,崇尚独立自主,自尊自立,她们拥有一份自己热爱的事业,她们希望能够干自己做喜欢的职业,她们在工作中有着自己的理想与目标,思维敏捷、聪明智慧、干练精明、谈吐优雅,勤奋努力。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今天,“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已成为过去式,现代社会给女性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各类女性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的魅力。现代女性,既忙自己的事业,又不失女性传统的美德。开放的外部世界和激励的生存竞争,给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女性几千年旧思想的茧壳中破茧而出,自信自强。在工作中,不断地完善自己,

浅谈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及其对体育发展的影响

浅谈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及其对体育发展的影响 新闻二班 单嘉怡

中西方体育文化存在着浅层和深层的双层差异。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的繁荣发展不仅能增强民族体质,还能增强整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弘扬自己的文化。培养具有自己文化个性的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建设的关键。 从体育的背景来看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它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以及伟大的历史背景。中国的体育文化有着深厚的根基,它是由中华各民族、各地区交流、融合产生的。我国有着许多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传,由“和”与“合”二字是我国体育文化固有的特质的深刻内涵。传统体育以“养生”为主,因而很少有很激烈的运动项目及方式,大体都是身体运动以内部为主,淡化了身体外形的锻炼。其目的是为了健身、养生、益智。我国古代人认为运动要适宜,量不可大也不可小,运动量大了会伤害身体,反之小了就达不到修身养心的目的了,同时还要注意饮食起居这些方面。所以中国体育文化的背景是以整个中国的文化为背景。 西方的体育文化是由希腊文化为源头,经历文艺复兴、产业革命,逐步形成了以宗教为核心、以追求个人自由、崇尚个人奋斗为特色的海洋型文化。西方人崇尚“力”与“美”的体现,通常都是把最强健的一面展现出来。他们的体育是一种竞技体育,以异常激烈的竞争为体育的过程,以体育比赛的输赢为目的。追求个人主义,追求的体育也是追求人的力量、速度、柔韧、耐力、灵敏等身体个因素,并把它们潜在的能力充分的挖掘、发挥出来。西方人更重视身体外在的塑造以及竞争的能力,“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体育是西方体育的主流。 两者之所以有截然的不同也是因为中西方文化的蕴涵不同,我国秉承儒家思想对人体内部修养极为重视,崇尚智慧,所以我国在棋技上发展迅速。从而体育在我国发展极为缓慢,导致人们认为体育起不到任何的作用,甚者是“重文轻体”使得体育渐渐衰弱。我国重视发展、培养人的集体观念,任何事都是要以大局为重;西方国家重视体育,崇拜勇者。勇敢的人才能真正地发挥自身的特质及潜能,在斯巴达整个国家的人民从生下来就要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要学会各种生存、作战的本领以备不时之需。有能力的人才能受到重用,受到人民的尊重。同时女性也必须有强健的身体,接受锻炼。但是不可以参加任何比赛,更不能观看任何比赛。西方人注重个性发展,极力倡导竞争意识,任何事都要有输赢注重功利。就是这种强烈的竞争意识使得西方国家能够迅速的发展。 (二)中西方的体育人文精神的不同 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其目标是追求善良和美好,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中国是个古国的前人所流传下来的文化传统对体育的人文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体现出的人文精神是“天人合一”、“崇尚和谐”、“恪守中道”。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把自然与人这两大要素看作是一体,即人体要适应自然变化的节律,使二者相互融合。“崇尚和谐”不论是人与自然或者是人与人我国都崇尚相互协调和谐,重养生之道,吸天地之灵气于一身,重在内在修养。使得体育内容与方法也同样如此,拿我国传统体育的典型项目太极拳来说吧。其特色是以柔克刚、动静结合、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等,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受外界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

————————————————————————————————作者:————————————————————————————————日期: 2

西南科技大学 体育学科部 教案 2013-2014-2学年第 2 学期 教研室: 课程名称:社区体育 课程类型: 课程学时:32 授课班级:2013级 主讲教师:王东杰 职称: 使用教材:社区体育

第 4 章教案 授课题目我国城市社区体育 授课时间第6周学时安排 2 授课类型理论课教辅资源多媒体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兴起与发展的社会背景; 2、了解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结构、基本环节和内容; 3、掌握社区体育的特点和类型和管理结构。 4、了解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结构、现状特点。 难点: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 教学主要内容教学设计 了解当代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兴起与发展的社会背景、发展历程和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结构,把握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特点和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的体育的特征是本章学习的重点内容。 第一节我国城市社区的特征和社区体育兴起的背景 一、我国城市社区的特征 1.经济特征; 通过生活实例和结合专业相关内容引入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人口特征; 3.社群特征和组织特征 二、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兴起的背景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内部动力。 2.建立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系,是强化体育发展的适宜条件 3.社区老龄人口增多,其体育需求增长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催化剂。 4.体育社会化是社区体育发展的促进因素。 第二节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状况 一、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社区体育活动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 1991年,原国家体委在天津就社区体育召开了小型研讨会。 1993年,原国家体委在沈阳召开了社区体育现场会。 1995年7月,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体育组进行了“全国大中城市基层社区体育现状调查”,并提供了调查报告。 1995年8月29日,经全国人大批准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也明确提出要求 1995年底,国家体委群体司与北京体育大学联合进行了“中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课题研究,为1996年的全国社区体育工作会议作理论准备。 讲述、实例与多媒体教具结合 简要阐述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历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