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猛龙碑》笔法分析

《张猛龙碑》笔法分析
《张猛龙碑》笔法分析

《张猛龙碑》笔法分析李松

《张猛龙》碑就是魏楷体系中经典得碑刻,为历代习碑之人所重视。

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很多得原因。首先就是知名,因为它就是碑刻一直立在地面以上,尤

其又在孔庙,所以知道此碑者众;其次就是典型,它得风格非常具有魏碑楷书得代表性,就

是魏楷体系中属于中性风格类得作品;再就是技巧规范且含量高。因此,人们把此碑奉为经典就是有它得道理得。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对魏楷相当赞赏,概括魏楷之美有十:“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韵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铜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细审这“十美”《张猛龙》可存其八九。

所以,初习魏楷,以《张猛龙》为范应该就是最佳选择之一(说之一得意思就是还有许多可为范得魏楷,不宜一说习魏必就是《张猛龙》,其实选择得余地就是比较大得)。我们认为,其中更主要得根据就是,它得方笔更具

魏碑楷书典型得笔法特征,同时,此碑得技巧

含量丰富,风格特征独具,对学习魏楷就是有

利得。

我们知道,魏楷典型得、标志性得笔画形态就就是“方笔”。方笔得概念与圆笔对应,就就是笔画得造型见棱见角。通过多年学习魏楷得经验、体会甚至就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

就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得。

我们经常瞧到,有许多朋友对《张猛龙》得笔法技巧十分困惑,猜解不出来具体得方笔用锋技巧、比较典型得情况就是,“用唐楷得笔法公式来解魏楷方笔这道题”。其结果就是,写得字不就是《张猛龙》,而就是“唐猛龙",笔画得造型总就是脱不掉唐楷得痕迹,总感觉魏楷得味道不够纯正。由于类似这样得一直摸不到魏楷正脉得情况实在就是太普遍了,所以,本文将对《张猛龙》得方笔笔法技巧问题进行专题得讨论研究。

一、魏楷典型性笔画—-方笔得分析

我们把《张猛龙》典型得方笔进行常规得分类与筛选。并将以“点”得书写来切入,进入微得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得笔画得书写。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得思路与依据就是:

a、点得方笔技巧就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得技巧。

b、其它得笔画都就是点得延伸与演变(或就是都与点有密切得关系)、

1、点?我们先瞧原碑典型方笔—-点:

从楼上原碑这几个字之点可以瞧出,它得典型得形象就就是三角形。 这一笔得书写如果以唐楷常规得“顿藏”笔法技巧,那么它得运笔路线就是这样得情况:(

小字左点放大图)

把楼上得这种运笔方法进行动作分解,它需要五个动作来完成。

试想,仅仅一个点就要用五个动作,写别得呢?写一个特别繁复得字呢?这样得思路与方法肯定就是大有问题得、往往我们瞧到得不少得人就就是这样得写法,甚至,一些教科书都就是这样得讲授。当然,我们不能说这样得方法就是完全错误得,因为它毕竟写出了“方笔”。可就是,这样得方法实在太繁琐,太累人。更重要得就是,这样得方法写出得笔画死板呆钝,了无生气。实际上,这样得手法其实不就是写,而就是填描,可以很肯定地说,这绝不就是上好得科学得方法。 用柔软得毛笔书写成三角形得点就是比较困难得,经过多年我们对魏楷方笔技巧得猜解、探讨与实践,寻找到一种比较方便简捷得应该就是很科学得方法——切翻之法。 我们得理念、理由与依据就是:用最简单、最轻松、最便捷、最清晰得技巧写出最准确点画得方法就是最佳方法,最科学得方法、“切翻之法”就就是这样得方法。 A 、正切点 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右上顺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将这种顺时针翻锋得点称之为“正切点”。 请瞧详细得解析:(泫字左下点放大图)

再瞧实际得书写

: B、反切点

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左下逆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将这种逆时针翻锋得点称之为“反切点”。?如图:(公

字右上点放大图) 不管各种各样得点如何变化,翻锋只有这顺时、逆时得两种,而切锋得角度则要瞧点得走向、由于点得走向就是非常多样得,几乎360度中都有,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各种度点得切翻锋训练。可以按下面这样得图示来进行练习:

以点来进行切翻笔法技巧得强化训练就是非常有效得手段,多角度切翻得练习会使这种技巧得到充分得训练、“一旦各种角度得点都能写得出来写得准确,可以说,就解决了魏楷方笔笔法技巧得一大半了,也可以说才算真正入了魏楷之门了。"

《张猛龙》得点变化就是比较大得,无论怎样变,大体不离这样技巧得左右、其差异只就是在切得力度,方峻度,大小等方面。切得柔些则圆笔得味道足,切得狠些则方笔得意味重。轻切则小,重切则大。

有得也不一定就是切锋得技巧,如“鼠屎"、“黍米”等一类圆笔造型得点,用笔得动作其实非常简单,露锋入笔一抹即可。需要强调得就是,不同点得造型,需要不同得手法去刻画,这里,一方面不要复杂化,越简洁越好;另一方面,还就是不能用唐法解碑法。要注意得就是,尽管有个别得点画隐隐有些唐楷笔意得意味,但毕竟还不就是唐楷。

2、横

我们先来考察原碑中处于重要位置得横得状况:

其中具有标准形状得应该就是“晋”字得两个横画,尤其就是中间得长横,我们可以认定为“标准典型得魏楷之横"。无论就是什么字体,它得每一个笔画都就是由“入、行、收”

三个技巧动作来完成得(点,一入即收),所以,

研究笔法就须从这三个微观环节着手。我们专对此横得用笔技巧作详细得分析:魏楷得横实际上就是两个点得连接,入笔就是正切得点,收笔就是反切得点,行笔环节就是将两点连接。这样,

我们对魏楷横得三个用笔环节就非常清晰了、

我们一直在强调魏楷笔法得“切”与“翻"。那么,为什么写方笔必须要切锋要翻锋呢?其技巧得关键与要领就是怎样得呢??我们知道,切锋都就是以侧锋切笔得、用侧锋会给笔画得刻画带来方便。

切锋得目得,就是用笔尖刻画三角形点左上得棱角,用笔肚(副毫)刻画左下得棱角。翻锋得目得,就是将侧锋转换为中锋,以使毛笔保持中锋态运行。这就是魏楷切翻技巧笔法得原理所在、掌握了由侧锋切锋刻画棱角,并转换为中锋行笔这一技巧,就就是魏楷方笔技巧关键得要领所在、如果这样得技巧掌握娴熟而准确,那么,所有得方笔就都可以驾驭了、

图示

:

横得造型也就是多变得,但万变不离其中,也还就是用笔得幅度问题。需要注意得就是,它就是魏楷得用笔技巧,而不就是唐楷得方法。尽管有些笔画就是圆笔,但不就是唐楷之笔,它还就是魏楷得意味,两者就是有区别得。如果细细观察,其中得差异就是清晰得、

切翻笔法技巧解析到这里,就基本把它得原理与要领说清楚了。我们就可以举一反三来分析其它得笔画了。(以下笔画解析将作简单描述) 3、竖

先瞧原碑典型竖得形状:

实际上,

这笔悬针也就是点得延伸、切翻之后中锋下行即就是一竖、

实际书写图例

:

4、撇

原碑中“撇

"得情况

:

撇仍然就是点得延伸,其实撇与竖得写法属于一类,入笔一样切翻,只就是中锋向左下运行、(示范省略

,参见竖画)

5、捺

原碑得情况

:

捺笔同样就是与点有关系,不就是在起笔处,而就是在捺脚得部位。

典型得方笔捺,需要用副毫来刻画捺脚得造型,虽然有些难度,一旦明了点得变异概念,并驾驭得了点得变形技巧,写主笔捺其实并不就是分困难、当然,这一笔就是由难度得

,需要强化训练。

实际得书写示例

:

6、钩

原碑钩得各种形态:

钩得部位就是一个很清晰得三角点,只就是角度与位置得不同而已。这一笔应该就是魏楷笔法中最具难度得一笔,道理就是,难在它都就是处于笔画得末端,它前面有很长笔画,需要连续准确得运笔技巧才能完成(竖弯钩一笔最难)。它得难点就是:侧锋转中锋,中锋再转侧锋,这样用笔得转换,并且,在转换得最后还要刻画关键得笔形、此外,再加上竖弯钩一笔中还有运笔方向得问题,所以,就是很不好驾驭得。其中,关键技巧就是用副毫刻画钩脚得方笔,必须要反复地揣摩与练习,甚至要以强攻得姿态专攻此笔。

此笔就是最有魏楷笔形特点得一笔,笔法技巧最难得一笔,同时它还就是绝对得主笔,因此,必须掌握,并确保书写得准确性与稳定性、另外,对钩得各种各样得变化更需悉心揣摩临拟,要达到写任何形状得钩都能信手才行。

瞧分解图:

先瞧竖钩一笔得实际书写

:

竖钩得写法前一段与写悬针就是一样得,只就是写道钩得位置向左上翻锋,如同写点一样,出钩。这里,由于就是连续得用笔,前面得笔法准确与否就是关键,如果不准确,笔得形态没有调整到位,最后写钩就是非常困难得。这一笔要求“入、行、收”三个用笔环节都必须准确到位,同时,动作还必须干净利索,否则,

钩得部位写不出来。再瞧抛钩得实际书写

:

这一笔应该就是《张猛龙》最难得一笔了、其道理也同竖钩一样,连续得运笔,必须保持每一个环节都准确到位,才能写得出来、由于斜向得行笔,角度也就是需要把握准确得、出钩得时候,笔就是向左上翻锋,一般情况下,初写时比较别扭,我们必须适应这样得斜向翻锋,否则,往往写不准确、这一笔更需要反复地强化训练,一定要做到书写得准确性与稳定性。

我们在以后深入得学习中,还会遇到钩得各种各样变化问题,这样得钩如果写不准确熟练稳定得话,写变化得钩就是比较困难得。因此,需要一定得功夫专题攻克这一难点。

二、非典型性笔画得分析

魏楷标志性得方笔属于共性特征,绝大多数得北魏书法带有这一特征,所以,我们称之为典型性与标志性得笔法特征、典型性得笔法特征就是构成魏碑楷书特殊风格得最主要因素之一。但就是,魏楷体系中绝对完全得方笔与绝对完全得圆笔作品,所占得比例不就是非常大得,绝大多数得作品都属于“混合型”得,笔法形态就是多样化得、《张猛龙》就就是这种“混合型”得代表性作品、假如我们一味地强化方笔,把其它造型得点画都写成棱角分明得话,就与《始平公造像》一类混淆了,《张猛龙》笔法得丰富性就给弱化了。更重要得就是,单一得笔法会导致作品表现力得空泛,使技巧语言匮乏。因此,我们绝不能忽略所谓非典型性笔法得存在与作用,还需对非典型性得笔画作细微得考察研究

与临拟训练。(

因篇幅所限此话题从略)

三、值得注意得倾向

《张猛龙》虽就是经典,但我们还不能过

于迷信,它所存在得问题也不能忽视。我们瞧

到,有不少学习此碑日久者,曾染有习性。特点

就是,笔画一味右上斜,造成字形字势得倚侧。

(注:笔画斜与字势斜还不完全就是一个概念,

笔画右上斜就是楷书共性特征,斜应该就是有

度得,我们不能过分夸大它,更不能一斜再斜,斜

而无度。字形左低右高,耸肩低头,重心失衡。

字势斜就是一种中轴摆动得技巧,就是左右都

有摆动,如果只一味左摆则属习性。习性,就就

是有模式有规律得不良得习惯性得手法。)

察,原碑就有这类现象,且有些个别字斜

势严重,它应该就是不可为法得东西、我们不

能把它当作特点更不能当作优点,它应该属于

笔病。凡就是染此病者,就就是不知不觉,忽略

了这一点。因为它具有一定得普遍性,所以,我

们在这里提出,以示注意。

这些例字就就是《张猛龙》典型得斜画笔性得

习性所在,我们临习此碑时须力避之,或者,可

以进行必要得修正。在这一点上完全可以不必

求“精准"了。

21。jpg (14.82 KB)

四、对于漫漶斑驳笔画得解读问题

由于此碑常年立于地表,剥蚀严重,尤其就是碑得下部,十分严重,有得笔画完全失形、这就是学习碑刻普遍遇到得问题。一个比较合适得办法就是,以彼字解此字。 方法一,参考其它同一个字。 例:

“将”字非常模糊,无法准确把握。

以另一个清晰得“将”作为参照。

方法二,选择有相同“零件"得字,移植活用。 例:

“鹤”字不清

,细节无法临拟。

可以参考“帝”“勸"“鳨"来组配鹤字、

草书书法练习技巧

草书书法练习技巧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草书书法练习技巧》的内容,具体内容:草书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草书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下面是我收集...草书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草书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一) 草书龙飞凤舞,线条流畅飞泻,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书家快速运笔挥洒而成的,像唐代的两大草圣张旭和怀素,据记载,他们作书的速度是很快的。杜甫《酒中八仙歌》说:"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张旭作书时,旁若无人,将满腔的情感倾注于笔端,如醉如痴,如颠如狂,其狂草潇洒磊落,惊世骇俗;而怀素作书,也是"兴来走笔如旋风"(苏涣《怀素上人草书歌》),唐吕总《续书评》云:"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其痛快处有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可见其作书速度之快。 但是,并非所有的草书都是快写的,有一种笔画苍劲的草书,几乎每笔都有多次顿折,谓之"一波三折",这种草书的线条往往是逆锋运笔挣扎奋进而缓慢画成的。

快速作草,易出飞白,可以增强力度,产生险峻奇绝的效果,但线条容易流于浅薄飘浮,缺乏质感,不很耐看;慢速作草,墨色饱满,内涵丰富,给人以沉稳、含蓄、古拙的感觉,但又容易出现墨潴滞笔,或是露出矫柔造作之态。可见快书与慢书各有优劣。 喜快书还是喜慢书,随书家之性情或习惯而定。一般说来,性格豪爽性情急躁富有浪漫幻想的人,写起字来也是横扫千军一挥而就,不拘细节,也不拘法规,全凭一股豪气和一份才气,即兴发挥,把作书当作抒发情怀或排解忧愤的一种方式,因此书家的强烈感情源源流于笔端,写出的作品往往墨迹淋漓,歪歪倒倒,笔画狂飞,大起大落,纵横捭阖,满纸云烟,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感染,使人在美轮美奂的意境中如醉如痴。像张旭、怀素的草书被称之为"张颠素狂",颜真卿的行草《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可以说是快书的典范。宋代的黄庭坚,明清的朱耷(八大山人)、王铎,当代的毛泽东、徐文达等也是这类书家中的佼佼者。这类草书大多为狂草(即大草)。如果没有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基本功训练,没有熟练掌握草体汉字的各种写法,没有驾驭毛笔、擅用各种笔法的能力,要快速写好狂草作品是不可能的。而当基本功熟练了以后,就会心手相应,即使是不经意的信手挥之,也会是常人难及的轻灵飞动的佳作。 慢速作草的人,往往性格内向,为人稳重,讲究实际,喜欢追求书作的丰富内涵,讲究线条的质感和墨色的韵味。当然,他们作书也要抒情,但其感情却是含蓄地表现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不似狂草那样张扬。欣赏这类作品,如同品尝香茗美酒,其味绵长,如音绕梁,三日不绝。王羲之的《十七日帖》,孙过庭的《书谱》,米芾的《临十七日帖》,以及现代的于右任、

李松《张猛龙碑》笔法分析完整版

《张猛龙碑》笔法分析李松 《张猛龙》碑是魏楷体系中经典的碑刻,为历代习碑之人所重视。 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很多的原因。首先是知名,因为它是碑刻一直立在地面以上,尤其又在孔庙,所以知道此碑者众;其次是典型,它的风格非常具有魏碑楷书的代表性,是魏楷体系中属于中性风格类的作品;再是技巧规范且含量高。因此,人们把此碑奉为经典是有它的道理的。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对魏楷相当赞赏,概括魏楷之美有十:“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韵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铜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细审这“十美”《张猛龙》可存其八九。 所以,初习魏楷,以《张猛龙》为范应该是最佳选择之一(说之一的意思是还有许多可为范的魏楷,不宜一说习魏必是《张猛龙》,其实选择的余地是比较大的)。我们认为,其中更主要的根据是,它的方笔更具魏碑楷书典型的笔法特征,同时,此碑的技巧含量丰富,风格特征独具,对学习魏楷是有利的。 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许多朋友对《张猛龙》的笔法技巧十分困惑,猜解不出来具体的方笔用锋技巧。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用唐楷的笔法公式来解魏楷方笔这道题”。其结果是,写的字不是《张猛龙》,而是“唐猛龙”,笔画的造型总是脱不掉唐楷的痕迹,总感觉魏楷的味道不够纯正。由于类似这样的一直摸不到魏楷正脉的情况实在是太普遍了,所以,本文将对《张猛龙》的方笔笔法技巧问题进行专题的讨论研究。 一、魏楷典型性笔画——方笔的分析 我们把《张猛龙》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 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b、其它的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和演变(或是都与点有密切的关系)。 1、点 我们先看原碑典型方笔——点:

36个基本笔画的讲解

《36个基本笔画的讲解(上)》 练字“一板通”三个练习模块: 一:基本笔画。学写36个笔画。 二:偏旁部首。学写59个部首。 三:结构规律。学习27个规律。 一、“基本笔画”模块——学写36个笔画 1.长横 口诀:顿、横、顿 书写要点:(1)左低右高。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和书写习惯。 (2)身体上弓。笔画有力量。 (3)两头顿笔。笔画有力。 2.短横 口诀:横 书写要点:(1)左低右高。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和书写习惯。 (2)两头都没有顿笔。 3.垂露竖 口诀:顿、竖、停 书写要点:(1)起笔顿笔。 (2)身正不斜。 (3)收笔停驻,不用顿笔。 4.悬针竖 口诀:顿、竖、尖 书写要点:(1)起笔顿笔。 (2)身正不斜。 (3)收笔出尖。 5.短竖 口诀:竖 书写要点:(1)个头短小,书写轻快。 (2)不顿笔。 6.长撇 口诀:顿、撇、尖 书写要点:(1)起笔顿。笔画有力度。 (2)撇身弓。充满力量。 (3)提笔快,尾巴尖。 7.竖撇 口诀:顿、竖、撇、尖 书写要点:(1)起笔顿。笔画有力度。 (2)撇身先竖再弓。充满力量。 (3)提笔快,尾巴尖。 8.短撇 口诀:撇、尖 书写要点:(1)笔画短小,起笔不顿。书写干脆利落。 (2)撇身稍微弓。充满力量。 (3)提笔快,尾巴尖。

9.横撇 口诀:撇、尖 书写要点:(1)笔画短小,起笔不顿,横向出撇。书写干脆利落。 (2)撇身稍微弓,充满力量。 (3)提笔快,尾巴尖。 10.提 口诀:顿、提 书写要点:(1)起笔顿。笔画有力度。 (2)笔画直。 (3)提笔快,尾巴尖。 11.竖提 口诀:顿、竖、提 书写要点:(1)起笔顿。笔画有力度。 (2)提笔快,尾巴尖。 12.横折提 口诀:横、折、提 书写要点:(1)横画短。起笔不顿。 (2)竖笔正。 (3)提笔快,尾巴尖。 13.长捺 口诀:捺、脚 书写要点:(1)起笔轻,不顿笔。 (2)捺身弓,很有力。 (3)捺脚粗壮,脚头尖。 14.平捺 口诀:捺、脚 书写要点:(1)起笔轻,不顿笔。 (2)捺身弓,很有力。 (3)捺脚粗壮,脚头尖。 15.左点 口诀:点 书写要点:(1)起笔轻。 (2)点身弓,向左斜。 16.右点 口诀:点 书写要点:(1)起笔轻。 (2)点身弓,向右斜。 17.竖点 口诀:顿、点 书写要点:(1)起笔轻顿。 (2)折笔竖点。 18.挑点 口诀:点、挑 书写要点:(1)起笔轻点。

草书的用笔和基本笔法

草书的用笔和基本笔法 古人曾这样概括草书“匆匆不暇草书”。今人对这句话也有多种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这是在匆匆忙忙的速度下而书写草书,有人则认为是匆匆忙忙是写不了草书的。我以为,对于掌握草书特有书写规律而言,是要认真仔细钻研,而不可匆匆不暇的。而一旦掌握了这种规律,成竹在胸时,在书写的时候总的节奏应该是匆匆不暇的,这样才便于体现草书特有的飞动气势,尤其是狂草。 古人这句话,对于我们分析草书的点画特点,加深理解点画的处理内涵,是大有好处的。狂草的点画犹如天马行空,又如飞花散雪,某些点画则如枯藤老树,泻瀑鸣泉,其神韵无穷。 宋代姜夔《读书谱》中有这样一段话:“‘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其相连处,特是引带。尝考其字,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虽复变化多端,未尝乱其法度。张颠怀素,最号野逸,而不失此法。” 这里很清楚地说明了草书的点画和引带游丝的关系。今草和狂草都不例外。孙过庭关于草书的点画也有很精辟的见解:“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性情。”(孙过庭《书谱》。) 在草书中,没有笔直的竖画和横画,在转角时圆笔较多,钩画笔变化较多,撇和捺都可以处理成点。点画相连也可以处理为坚画和横画。 现将孙过庭《书谱》中的一些字作为例字加以讲解。孙过庭草书直接取法王羲之,而且是墨迹本,便于我们体会了解点、画和笔法动用及其变化。 1.点 一笔点:今、分、云、互、谢、惊

互字的点为横写的点,谢字的点为竖写的点,其余均为斜写的点。其中分字的起笔和收笔都露出笔锋即笔尖,今字的点收藏锋,体现出不同的形态。另外由于草书的书写特点之一是点画相连,省略了不少笔画,也就出现了以点代画的情况。例如今字的亠、谢字的言、惊字的灬,都被写成一点,十分简练。 两笔点:易、小、英、不、谏、著 易的两撇被写成两竖点,显得十分生动,两点之间相互揖让,第一点起笔出锋,收笔藏锋;第二点起收都出锋,互有变化。小、英的两个点虽然中间有竖画隔断,但都相互顾盼,笔断意连。著字的下面本是日字,但在这里用两个竖点来处理,恰与上面的草头两点相呼应,既省了笔画,又协调统一。谏字的两点一个是竖点,一个是斜长点,既有所变化,又突出了气势,形成均衡之势。 三笔点:所、峰、体、端、挫、态、心 草书的笔画相连也体现在点的运用上。比如三点水连成一条竖画,尾端向右上挑。也可以写成不向上挑的竖面。孙过庭的写法比较认真,三点都交代出来了。 体、峰的三点写法相同,都是第一点单独写,后两点相连,但都相互呼应。所、峰、挫、态的三点写法都相近。引带关系清楚。但心字的写法比较开放,第一点露锋点成圆笔后,再转锋向右下过渡,稍稍停顿后再向右上挑,然后转锋,顿笔后向左边出锋收笔,整个过程既清楚,节奏又鲜明,形态也很好。 2.横 草书的横画都不是很平的横,而且也不宜过长。写法往往根据字的结构而定。灵活变化,不拘一格。

李松《张猛龙碑》笔法分析(完整版)

v1.0 可编辑可修改 《张猛龙碑》笔法分析李松 《张猛龙》碑是魏楷体系中经典的碑刻,为历代习碑之人所重视。 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很多的原因。首先是知名,因为它是碑刻一直立在地面以上,尤其又在孔庙,所以知道此碑者众;其次是典型,它的风格非常具有魏碑楷书的代表性,是魏楷体系中属于中性风格类的作品;再是技巧规范且含量高。因此,人们把此碑奉为经典是有它的道理的。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对魏楷相当赞赏,概括魏楷之美有十:“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韵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铜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细审这“十美”《张猛龙》可存其八九。 所以,初习魏楷,以《张猛龙》为范应该是最佳选择之一(说之一的意思是还有许多可为范的魏楷,不宜一说习魏必是《张猛龙》,其实选择的余地是比较大的)。我们认为,其中更主要的根据是,它的方笔更具魏碑楷书典型的笔法特征,同时,此碑的技巧含量丰富,风格特征独具,对学习魏楷是有利的。 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许多朋友对《张猛龙》的笔法技巧十分困惑,猜解不出来具体的方笔用锋技巧。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用唐楷的笔法公式来解魏楷方笔这道题”。其结果是,写的字不是《张猛龙》,而是“唐猛龙”,笔画的造型总是脱不掉唐楷的痕迹,总感觉魏楷的味道不够纯正。由于类似这样的一直摸不到魏楷正脉的情况实在是太普遍了,所以,本文将对《张猛龙》的方笔笔法技巧问题进行专题的讨论研究。 一、魏楷典型性笔画——方笔的分析 我们把《张猛龙》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 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b、其它的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和演变(或是都与点有密切的关系)。 1、点 我们先看原碑典型方笔——点:

硬笔书法基本功种基本笔画的书写要领

硬笔书法基本功,28种基本笔画的书写要领 1横:横画要写平稳,因为横在一个字中起平衡作用,横不平,则字不稳。横有长、短之分。 1.1长横的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向右较轻,收笔略向右按一下,整个笔画呈左低右高、向下俯势的形态。由于人的视觉的错觉,横画不能写成水平,而应写成左低右高,收笔时稍按一下笔,使笔画变重些,这样,看起来才显得平稳。所以,人们常说的“横平竖直”,不是指横水平书写,而是要求看卜去平稳的意思。如图: 1.2短横的写法是,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行笔大约写到长横的一半时停笔即收。笔画稍向右上仰。如图: 2.竖。竖画要写垂直,因为竖画在一个字中往往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竖不垂直,则字不正。竖有垂露、悬针和短竖之分。 2.1垂露竖的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垂直向下较轻,收笔稍重。如图: 2.2悬针竖的写法同垂露,只是收笔时由重到轻,出锋收笔,笔画出尖。如图: 2.3短竖,写法同垂露竖,只是笔画较短,短竖要写得短粗有力。见下图: 3撇。撇画在一个字中很有装饰性,如能写得自然舒展,会增加字的美感,有时还与按画相对称起着平衡和稳定重心的作用。撇有斜撇、竖撇、短撇之分。 3.1斜撇的写法是,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左下行笔,收笔时出尖。如图: 3.2竖撇,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下行笔,行至撇的长度三分之二处,向左下撇出,收笔时出尖竖撇,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下行笔,行至撇的长度三分之二处,向左下撇出,收笔时出尖尖。如图: 3.3短撇,写法同斜撇,只是笔画较短。短撇在字头出现时,笔画形态较平,如“干、反、禾、后丢”等字;短撇在字的左上部位出现时,笔画形

态较斜,如“生、禾、失、朱”等字。如图: 4捺。捺画粗细分明,书写难度较大。捺有斜捺和平捺之分。 4.1斜捺,下笔较轻(轻落笔),向右下由轻到重行笔,行至捺脚处重按笔,然后向右水平方向由重到轻提笔拖出,收笔要出尖。如图: 4.2平捺,写法同斜捺,但下笔时先要写一小短横,然后再向有下(略平一些)方向行笔。如图: 5点。点画在—个字中就如同人的眼睛一样重要,是一个字的精神体现。点画有右点、左点、竖点和长点之分。 5.1点,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下行笔,稍按后即收笔,不能重描,一次成画。写点关键要有行笔过程,万不可笔尖一着纸就收笔。如图: 5.2.点,写法基本同有点,但行笔方向往下略向左偏一些,收笔时要顿笔。 5.3竖点,实际上是有点的变形,当点在字头居中出现时,人们习惯将点的收笔处与下面笔画连接起来,因此,这种点形态比较直。如图: 5.4长点,是在右点的基础上变长,行笔应慢一些。如图: 6提。提画写法是,下笔较重,由重到轻向右上行笔,收笔要出尖。提画在不同的字中角度和长短略有不同。书写时应该注意区别。如: 7竖钩。竖钩下笔写竖.到起钩处,稍停向左上钩出,出尖收笔,钩的尖角约为45度,出钩的部分要短一些。如图 8弧弯钩。下笔稍轻,由轻到重向右下弧弯行笔,到起钩处略顿笔向左上钩出,收笔要出尖。写时下笔处和起钩处上下应在一条垂直线上。如图: 9戈钩。下笔梢重,向右下弧直行笔,到起钩处向上钩出,收笔要出尖。写戈钩关键是要呆持一定的弧度,大直、太弯都会影响整个字的美感。如:

草书书法字典

草书书法字典 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等。其中“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王羲之用的就是草书。 --胡秋萍北大讲稿 草书是极理性与极浪漫诗性相结合的艺术。 极理性--即表现对传统作品笔法章法的解读、感受--深度地感受--思考--判断--总结--找出经典--模拟--深度模拟--锤炼。

极浪漫诗性--即创作主体的天赋--才情--性情--情感爆发力--艺术地转化。当然,才情也有先天与后天之分。 所谓浪漫诗性:是指生命在遭遇苦难时,依然坚定信念,不会被压垮反而能够使境由心转,以乐观的态度泰然处之。就像电影《芙蓉镇》里的秦疯子,被诬陷错打成右派去乡镇扫大街,还跳华尔兹舞,还满怀热情地去谈恋爱。还有《上尉的曼陀铃》,在充满战争硝烟的日子里,还热爱生活、爱好音乐、向往爱情。在艰难的境遇里活出人生的灿烂,这是大智慧、大境界。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笔法、结体、章法、包括墨法等等,都是我们从阅读经典的书法作品和进行理论总结时得来的。笔法--能改变作品的气韵;墨法--能增加作品的气势;章法,我们称为形式--能决定作品的气象。这其中有共性的东西,也有极个性的。共性的是基本的笔法、字法、墨法,个性的是此书法家与彼书法家在用笔、结字、墨法不同的那一点。能够成为一个不被历史网眼漏掉的书法家,大都有其不同与他人的那一点。其实这一点也是最能体现这个书法天赋才情的一点。仅有共性,那是谁都能"操练"一下的技术范围,而不能用才情来衡量或评判。 所有的学科最基础的学习、掌握,都离不开模仿。尤其是书法。那么,我们所讲的笔法也必须走临摹的途径。这是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几千年的传承和自身模式系统的特定。一个书法家从技法--艺术--道,是一个漫长锤炼达到渐变的生命与艺术互为修行过程。 在草书中,确切地说狂草书的临摹是很困难的,对于狂草的临摹,只能是在技法和形式上的努力追寻,而很难做到神采的模仿。当然所有的神都需要形的承载。但是仅有形,未必就能有神采的很好表现。就像我们大家都来画一根线,这根线索表现出来的起、止、行和笔法生发出来的气韵,也一定有所不同。这似乎

楷书的笔法行笔

楷书的笔法行笔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山东书法老师谈楷书的笔法—行笔 我的书法启蒙老师是一位山东的书法老师,记得他对我说行笔,也叫走笔、过笔,是点画用笔起收之间的中间环节,也即是行笔过程。他对我说书法其用笔起、收固然关键,但是行笔也十分重要。 有一次在山东书法加盟大会上,他还举例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就看到了古人之所以在用笔上取得不可企及的成就,正在于不仅仅重视起笔与收笔,使笔画两端“雄厚恣肆”,同时也在中间行笔的过程中下功夫,使笔画“丰而不怯,实而不空”,骨势洞达,神盈一体,力贯始终。 山东书法历史资料: 那天他首先说了下山东书法历史资料简述: (一)原始陶文:从文字画到文字。大汶口文化出土陶片文字,莒县陵阳河、大朱村、前寨;龙山文化陶片文字,城子崖、青岛白沙赵村;龙山文化晚期,邹平丁公村,龙山陶文(与甲骨文、金文一体系)。 (二)金文:青铜器铭文,如寿光古城乡;梁山;临朐;邹县;临沂;枣庄等地出土文物。

(三)碑刻:秦刻石:峄山、琅琊、泰山石刻;汉碑:济宁;摩崖石刻:邹城等。山东书法重要代表,反映了书法的演变和风格特征。很多碑文也是书法史上稀有或艺术水平很高的代表作,并列入中小学书法教材,如张猛龙碑。 主要介绍石刻文字,包括碑刻文化知识背景的介绍,和山东古代碑刻代表遗迹,产生背景、历史地位、书法创作学习价值。(碑刻包括碣、碑、石经、造像、画像、建筑器物刻字等) 1、秦石刻:峄山、琅琊、泰山石刻等,记载着政治与书法之间的联系,也是学习小篆的重要摹本。 2、 汉碑:山东汉碑数量多,质量高的文化背景;山东汉碑的内容、历史价行笔这一过程,用笔的方法主要是中锋与侧锋,另外,为了加强笔画的粗细变化及行笔方向改变后的转折,还要在行笔过程中辅之以提按、顿驻、疾涩等动作。在他讲解山东书法悠久的历史时,脸上那种自豪感真是一种幸福。 行笔的内容: 紧接着他又带领学生们去了一个很好的山东书法教室,又详细的讲解了行笔的内容: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 楷书用笔概括起来讲有八个基本点画,而永字正好概括了这一笔法,所以称为“永”字八法。它比较具体扼要地说明了楷书点画用笔和组织方法。因此,历来受到书法家们的重视,成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永字共有侧、勒、弩、趯、策、掠、啄、磔。 侧即是点。象鸟儿翻然侧下。写点的要求是逆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笔。具体写法是:逆锋向左上角起笔,折笔向右作顿,围转向上右下行,略驻后稍提笔,向左上方回锋略驻,向左出锋。晋·卫夫人《笔阵图》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就是说点要有气势,以带动下面笔画。

勒即是平横。象用缰绳勒马。写横画时要求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 锋平过横拖。具体写法是:逆笔起势,衄落成横画直落笔,提起运笔(注意中锋),至收笔时向右下顿挫,回锋向左提笔收锋。晋·卫夫人《笔阵图》说“横如 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就是要求横的二头不仅要有气势力度,中间也要 扎实,切勿一笔带过而已。 弩即是竖。状如挽弓之用力。写竖画时要求于直中见曲势,不应呆板僵直。具体写法是:逆锋落笔向右斜势顿挫,转锋向下力行,顿笔向左上回锋,微呈 露珠状即收笔。前人说:“弩笔者抢锋逆上顿挫为退涩,弩锋下行里峻疾。” 趯即是钩。象人踢脚,其力全在脚尖。写钩时,要求驻锋提笔,突然(果断)出钩,力集于笔尖。具体写法是:运笔至钩处,轻顿回锋,转笔向上,挫锋 蓄势,向左提出成钩,注意钩要平出切勿向上翘。宋·陈思《书苑菁华》说:“趯须蹲锋,得势而出,出则而收。” 策即是提(仰横),亦称挑。象用鞭子策马。作仰横时,要求仰笔趯锋,用 力在发笔,得力在画末。具体写法是:逆锋起笔,转笔向下,顿挫后提笔向右 上角挑出。注意策是短笔,虽丰满而不要臃肿。 掠即是长撇。象梳掠长发。写长撇时要求起笔同直画一样逆锋取势,出锋 要丰厚饱满,力送到底。不要一往不收,犯轻飘不稳之病。具体写法是:逆锋 向左上起笔,然后向右下作顿,转锋向左下力行撇出,要缓而沉稳,切勿太快 撇出,象鼠尾巴。应“法在涩而动,意欲畅而婉。” 啄即是短撇。象鸟儿啄食。写短撇时,要求落笔左出,快而峻利。具体写 法是起笔笔锋转,逆向右下作顿,转锋向左下力行,迅疾锋利撇出。 磔即是捺。象用刀子划肉。写捺笔时要求逆锋轻落笔,转锋铺毫缓行,至 末收锋,重在含蓄。具体写法是:逆锋起笔,轻转向下徐行,笔势展开,至下 半截开始逐步铺毫,至捺出时稍驻,再提笔捺出。 七、点画八病 在书法学习中,由于基本点画没有学好,运笔规律没有掌握,常常写出各 种不同病态的点画,概括地讲共有八种,即李溥光在《雪庵八法》中所说的:“牛头、鼠尾、蜂腰、鹤膝、竹节、棱角、折木、柴担”。

李松《张猛龙碑》笔法分析(完整编辑版)

《张猛龙碑》笔法分析 李松 《张猛龙》碑是魏楷体系中经典的碑刻,为历代习碑之人所重视。 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很多的原因。首先是知名,因为它是碑刻一直立在地面以上,尤其又在孔庙,所以知道此碑者众;其次是典型,它的风格非常具有魏碑楷书的代表性,是魏楷体系中属于中性风格类的作品;再是技巧规范且含量高。因此,人们把此碑奉为经典是有它的道理的。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对魏楷相当赞赏,概括魏楷之美有十:“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韵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铜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细审这“十美”《张猛龙》可存其八九。 所以,初习魏楷,以《张猛龙》为范应该是最佳选择之一(说之一的意思是还有许多可为范的魏楷,不宜一说习魏必是《张猛龙》,其实选择的余地是比较大的)。我们认为,其中更主要的根据是,它的方笔更具魏碑楷书典型的笔法特征,同时,此碑的技巧含量丰富,风格特征独具,对学习魏楷是有利的。 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

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许多朋友对《张猛龙》的笔法技巧十分困惑,猜解不出来具体的方笔用锋技巧。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用唐楷的笔法公式来解魏楷方笔这道题”。其结果是,写的字不是《张猛龙》,而是“唐猛龙”,笔画的造型总是脱不掉唐楷的痕迹,总感觉魏楷的味道不够纯正。由于类似这样的一直摸不到魏楷正脉的情况实在是太普遍了,所以,本文将对《张猛龙》的方笔笔法技巧问题进行专题的讨论研究。 一、魏楷典型性笔画——方笔的分析 我们把《张猛龙》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 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b、其它的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和演变(或是都与点有密切的关系)。 1、点 我们先看原碑典型方笔——点:

草书的笔法与形式胡秋萍北大讲稿转

草书的笔法与形式胡秋萍北大讲稿转 草书的笔法与形式 --胡秋萍北大讲稿 草书是极理性与极浪漫诗性相结合的艺术。 极理性--即表现对传统作品笔法章法的解读、感受--深度地感受--思考--判断--总结--找出经典--模拟--深度模拟--锤炼。 极浪漫诗性--即创作主体的天赋--才情--性情--情感爆发力--艺术地转化。当然,才情也有先天与后天之分。 所谓浪漫诗性:是指生命在遭遇苦难时,依然坚定信念,不会被压垮反而能够使境由心转,以乐观的态度泰然处之。就像电影《芙蓉镇》里的秦疯子,被诬陷错打成右派去乡镇扫大街,还跳华尔兹舞,还满怀热情地去谈恋爱。还有《上尉的曼陀铃》,在充满战争硝烟的日子里,还热爱生活、爱好音乐、向往爱情。在艰难的境遇里活出人生的灿烂,这是大智慧、大境界。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笔法、结体、章法、包括墨法等等,都是我们从阅读经典的书法作品和进行理论总结时得来的。笔法--能改变作品的气韵;墨法--能增加作品的气势;章法,我们称为形式--能决定作品的气象。这其中有共性的东西,也有极个性的。共性的是基本的笔法、字法、墨法,个

性的是此书法家与彼书法家在用笔、结字、墨法不同的那一点。能够成为一个不被历史网眼漏掉的书法家,大都有其不同与他人的那一点。其实这一点也是最能体现这个书法天赋才情的一点。仅有共性,那是谁都能操练一下的技术范围,而不能用才情来衡量或评判。 所有的学科最基础的学习、掌握,都离不开模仿。尤其是书法。那么,我们所讲的笔法也必须走临摹的途径。这是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几千年的传承和自身模式系统的特定。一个书法家从技法--艺术--道,是一个漫长锤炼达到渐变的生命与艺术互为修行过程。 在草书中,确切地说狂草书的临摹是很困难的,对于狂草的临摹,只能是在技法和形式上的努力追寻,而很难做到神采的模仿。当然所有的神都需要形的承载。但是仅有形,未必就能有神采的很好表现。就像我们大家都来画一根线,这根线索表现出来的起、止、行和笔法生发出来的气韵,也一定有所不同。这似乎是一个很复杂而又难以言说的问题。因为我们无法寻绎到古代狂草书家当时书写时的真实状态。所以,邱振中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发出这种天问神居何方? 对于我们解读以往的传统,古代的书法家则永远是个谜;而对于未来人,当下的我们也会留下太多太多的谜?对于历史的认知和解读,虽然会随着考古的新发现对那些曾经模糊的问题会越来越清晰,但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标准、拣选和解读。当然,还依然会有难以探索的谜困惑着我们。从书法与个体生命的关系来看,每一个书家每一次的精心创作都是生命中的唯一。每一次创作、每一个点画的笔法书写结构,章法都是这一特定时间的心情、笔、墨、纸的具体情况决定的,这一笔、这一个字、这一行字

(完整版)张猛龙碑笔法分析

《张猛龙》碑是魏楷体系中经典的碑刻,为历代习碑之人所重视。 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很多的原因。首先是知名,因为它是碑刻一直立在地面以上,尤其又在孔庙,所以知道此碑者众;其次是典型,它的风格非常具有魏碑楷书的代表性,是魏楷体系中属于中性风格类的作品;再是技巧规范且含量高。因此,人们把此碑奉为经典是有它的道理的。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对魏楷相当赞赏,概括魏楷之美有十:“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韵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铜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细审这“十美”《张猛龙》可存其八九。 所以,初习魏楷,以《张猛龙》为范应该是最佳选择之一(说之一的意思是还有许多可为范的魏楷,不宜一说习魏必是《张猛龙》,其实选择的余地是比较大的)。我们认为,其中更主要的根据是,它的方笔更具魏碑楷书典型的笔法特征,同时,此碑的技巧含量丰富,风格特征独具,对学习魏楷是有利的。 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许多朋友对《张猛龙》的笔法技巧十分困惑,猜解不出来具体的方笔用锋技巧。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用唐楷的笔法公式来解魏楷方笔这道题”。其结果是,写的字不是《张猛龙》,而是“唐猛龙”,笔画的造型总是脱不掉唐楷的痕迹,总感觉魏楷的味道不够纯正。由于类似这样的一直摸不到魏楷正脉的情况实在是太普遍了,所以,本文将对《张猛龙》的方笔笔法技巧问题进行专题的讨论研究。 一、魏楷典型性笔画——方笔的分析 我们把《张猛龙》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 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b、其它的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和演变(或是都与点有密切的关系)。 1、点 我们先看原碑典型方笔——点:

草书四大要素和基本技法(附图)

草书四大要素和基本技法 都说草书难,掌握这些也就不难了 一.简约为本 若以楷书的结构点画为标准,则草书的首要特点是简约,笔画省而又省、简而又简。孙过庭曰:“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性情。也即是草书的结体以使转为主,字之体势一笔而成,“草乖使转,不能成字。”其使转忌横平竖直,有棱有角,所以草书点画线条的运动多呈圆弧形,这是行笔速度快而流畅所必然产生的用笔法。草书连绵常数字为一笔,线条牵连不断,有时两三字连在一起,难以断字,形态变化极为强烈,各种俯仰、疏密、向背、迎让,参差的对比可以夸张到惊人的地步。问题不在是否连绵,在于连的过程中在转折等处是否有断的意思,贵在能似断似连,故明末清初大书家王铎的草书虽常十数字连绵不断,而因其笔笔有交代而仍为后世所重。 二.偏旁等都用特定的符号代替 草书结体为求简约,其偏旁都用符号代替,使草书点画的形态产生极大的变化,与楷、行书的结字有相当差距,这是草书结字的特点。但草书还应受草法约定俗成的规矩制约,草法是有严格规则的,绝对不能信手画符,随心所欲,俗语说:“草书脱格,神仙不识。”草法不能脱格,这“格”就是规矩。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中说:“草书不难于狂逸,难于狂逸中不违笔意也。”所以,历来书家都指出,写草书要有扎实的楷书基本功。赵构《翰墨志》中说:“前人多能正书

而后草书,盖二法不可不兼有。正则端雅庄重,结密得体,若大臣冠剑,俨立庙堂草则腾蛟起凤,振迅笔力,颖脱豪举,终不失真。”未有楷法不立而能疾笔狂走者,还是孙过庭说得好:“图真不悟,习草将迷。” 三.求整体平衡不求对称 一般楷、行、隶书的结体都求平正、匀称、协调,以对立统一的法则,使结字能有疏密,长短、窄阔、伸缩、奇正、俯仰、向背等变化,使结字能长短合度,四面停匀。但是草书的结构它遵循的不是匀称的原则,而是取决于书写者内心情绪的变化。一般草书都置乎正、对称于不顾,追求着不平衡的美,因为在不平衡、不匀称中使字更具有动荡感,动荡是草书的关键,尤其是大草,即使某一字失势,.倾侧失去重心,也可利用腕力在以下几个字中将字势向另一侧倾侧,使整个结构得以平衡。所以草书结体并不是不要平衡,而是追求整体效果的不失重心。汉字是由各种不同的点画连贯交接而成,书法是将汉字点画的组合排列,长短轻重各尽其变化之能事,使艺术形象瑰丽多姿,耐人寻味,惟一应遵守的法则是字的重心的平衡。凡能在结构上守住重心,则构思不论如何独特,组合如何险峻,都是符合结构美原则的,变化与平衡是有矛盾的,但结构之艺术性也就产生在这矛盾之中。 书法作品的鲜明风格往往是在其独特的结构中反映出来的,书法家各有其结构的奥妙处,有的扁肥,有的瘦长;有的疏朗,有的紧密;有的偏宕,有的端庄,常常妙在能反他人之道而行之。长的缩短,短的伸长,方的变斜,斜的压扁……大胆设想,综合平衡,出奇制胜,不

钢笔楷书永字八法

钢笔楷书“永字八法” 向老师视频附件 古人一开始提倡练习永字,是因为它包含了汉字的所有八种基本笔画:侧、勒、努、趯、策、掠、啄、磔。我今天也提倡先练习永字,是因为永字不仅包含了汉字的基本笔画,也包含了汉字的大部分书写规律。这些书写要求,适用于绝大部分汉字,只不过是如何变通运用罢了。以下主要是从钢笔书法的角度来分析的,如果是毛笔,则稍有区别。 首先谈谈硬笔永字八法 一、点。永字起笔第一画。此为右点。另外还有左点,如宝盖头。竖点,如四点底的中间两点。仰点,如心字底的中点。挑点,如三点水的末点。撇点,如关字的右上点。上点,如不字的右点。组合点:相向点,如关字上两点,由一个右点和一个撇点组成;相背点,如只字的下两点,可以写成一个左点和右点或者是一个撇点和长点。 点的写法。 左点、右点、长点的下笔是先轻后重,顺锋入笔,外形上是上尖下圆。 撇点下笔先重后轻,外型上是上方下尖。 仰点如高空飞鸟,左翼高右翼低。 挑点可以逆锋起笔写成提画或者右点下笔,回至起笔处,留尖出锋,锋往上,仅只略偏右而已。 二、横。永字钢笔书写中横画有两处,一处是横折钩起笔一处是横撇起笔。此两处都属于短横写法。 横的写法。 短横,顺锋起笔,略顿往右行笔,略往上斜,节奏为1、2。 长横写法:顺锋起笔,稍顿略上斜行笔,略顿回锋收笔。节奏为1、2、3、4。重点是“2”的节奏,要轻、稳。横没有平的,都略往上斜,唯通过“3”的调整,使之趋于平势。“4”是原路返回,使笔锋不至于外露。 三、竖。永字的竖在第二笔横折钩的竖钩部分,此处为垂露竖。竖有三种:短竖、垂露竖、悬针竖。 竖的写法。 短竖起笔同右点,也同短横一样,收笔不明显。 垂露竖右点起笔,往下行笔时要注意轻和稳,收笔略顿,有回锋的笔意,不一定要表现出来,但要有。 悬针竖右点起笔,由重到轻,略长,稳健出锋。 四、撇。永字撇画有两处,一是左边横撇,二是右边斜撇。撇有三种,一是平撇,二是斜撇,三是竖撇。 撇的写法。 横撇,形如短横,右点起笔,平平出锋,头方脚尖。 斜撇,右点起笔,由重到轻往左下行笔,稳健出锋。与平撇相比,斜撇斜度略大,也多了行笔过程。 竖撇,顺锋起笔,稳健行笔如悬针竖,略往左下出锋。 五、捺。永字的末笔是捺画,此为斜捺。捺有两种,一是斜捺,一是平捺。 捺的写法。 斜捺,顺锋落笔,由轻到重如砍树,顿笔出锋,锋略斜,节奏为1、2。

张猛龙碑

简介 《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北魏正光三年(522)正月立,无书写者姓名,碑阳二十四行,行四十六字。碑阴刻立碑官吏名计十列。额正书“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三行十二字。古人评价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向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张猛龙碑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正宗北碑书体。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立。石在山东曲阜孔庙。书法劲健雄俊。清杨守敬评其:“书法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沈曾植评:“此碑风力危峭,奄有钟梁胜景,而终幅不染一分笔,与北碑他刻纵意抒写者不同。”康有为谓:“结构精绝,变化无端”、“为正体变态之宗”。该碑已开初唐楷书法则的规模。----《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 历史 《张猛龙清颂碑》立于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五二二),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现在山东曲阜孔庙中,有额有阴,碑文记颂魏鲁郡太守张猛龙兴办学校功绩,碑阴为题名,古人评价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向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楷书二十六行,行四十六字,是魏碑后期佳作之一。碑文书法用笔方圆并用,结字长方,笔画虽属横平竖直,但不乏变化,自然合度,妍丽多姿。碑文中的“冬温夏清”四字被认为是鉴别有关

张猛龙碑古拓、今拓、原拓、翻拓的重要依据。据说有些古人拓碑,每拓一次之后就要把原碑上的某字去掉一点或留下某种印记,使后人之拓永远不能与前人之拓相雷同相媲美,更不用说伪造作假了,可见古人用心之良苦。旧拓本第十行“冬温夏清”等字未泐。重刻本刻工拙劣,较易分辨。商务印书馆有影印本。 艺术价值 《张猛龙碑》为北魏刻石精品,书法以方笔为主,兼施圆笔,结字中宫紧收,四面开张呈放射状。线条变化多端似无规律可寻,书写“从心所欲”但绝“不逾矩”。历代名家对此碑可谓推崇备至,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将《张猛龙碑》列为“精品上”,并称“《张猛龙》如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为正体变态之崇”,“结构精绝,变化无端”。杨守敬《学书迩言》说“书法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沈曾植《海日楼札丛》则说“风力危峭,奄有钟梁胜景,而终幅不染一分笔,与北碑他刻纵意抒写者不同。”自然磨泐形成的斑驳石花,更给《张猛龙碑》增加了几许含蓄高深和神秘莫测。清代至今学习此碑而受益者众,如赵之谦、弘一等是,足证康氏推崇之不虚。

笔画书写八大规律

笔画书写八大规律 一、点和组合点的书写规律(一)楷书的基本点有五个:斜点——反捺的浓缩竖点——垂 露竖的浓缩左点——右短竖 的浓缩撇点——短斜撇的浓缩提点——提的浓缩这些点是这五个对应笔画的缩写——去中间行笔,接两头起笔和收笔。(二)组合点的用法及写法1、两点水:用作左偏旁。上为斜点,下为提点。这个部首一般用在字之左,故右边沿要垂直对齐。以避免提点过长占用右偏旁的空间。2、三点水:用作左偏旁。在两点水之间再加一个斜点,这个点应靠近第一点并呈斜对齐,便于提点收笔延伸到它留下的空白区,以保证右边沿垂直对齐,道理同上。 3、相向点:用作字头。左为斜点,右为撇点。为保证下边沿整齐,故撇点起笔要高于斜点。 4、顺三点:用作字头。在相向点中间插入一个斜点,分布原理与三点水相同,是为保证下边沿整齐。 5、相背点:用作字底。左为撇点,右为斜点,起笔平齐,是为保证上边沿整齐。 6、隔三点:用作字头。在相向点中间插入一个竖点,笔顺是先中间,后两边。 7、四点底:用作字底。按对称辐射分布原理写,左边两点为左点,右边两点为斜点,中间两点要稍小而垂,两边两点应稍长而斜,上边沿要整齐。 8、向心四点:用在字

的两边。左为两点水,右为撇点和斜点。右下部斜点稍大。 二、折和钩的书写规律1、起笔折法——弹、挑、点、带、转此种方法即还原法,特别适合写竖折、撇折以及竖提,就是将折笔看成两个线类笔画的连接,如横折可看成横和竖的连接(竖折可看成竖和横的连接、撇折可看成撇和横的连接,即上笔的收笔步骤接着下笔的起笔步骤),横折即可写成横的收笔(保留“弹”和“挑”,去掉“折”和“转”)接着竖的起笔(“点、带、转”),竖折、撇折可以此类推(见图3 —6)。要想使折笔具有康有为所说“凝整沉着”的效果,还须注意折笔角度要在直角以内。2、三角形法——弹、挑、折、折、转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后三步折、折、转钩出三角形的轮廓,再调整笔锋运笔。特别适合写横折、横钩、竖钩,也特别适合初学者使用。(见图3 —7)。3、折钩的书写规律折钩(横钩、竖提、竖钩)的书写规律与折的三角形法基本相同,都可按“弹、挑、折、折、转”五个步骤书写,不过竖钩应按“弹、折、折、转”四个步骤书写更合理,因为如果竖钩也写出同竖提一样的“脚后跟”,其效果必然难看而且拖沓累赘。竖提更适合用弹、挑、点、带、转法书写。(见图3 —8)。4、弧钩的书写规律——弹、弧、折、转弧钩(斜钩、卧钩、竖弯钩、竖左弯钩)的写法同折钩略有不同,如用三角形法书写,钩的背部多出一个拐角,因而特别难看,所以要用“弧”代替折钩的“挑、折”两步,这

谈书法笔画教学

硬笔书法基本笔画教学点滴谈 内容摘要:在小学阶段学生写字能力和水平的形成与提高对其终生的书法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基本笔画的正确书写对书写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持之以恒的训练和有效的评价对基本笔画的正确书写起到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兴趣? 方法? 训练? 评价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特别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强调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3~4年级)阶段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在几年的书法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硬笔字基本笔画书写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对其书写整体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下面浅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书法的原动力。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 (1)生动故事,寓教于乐。中国古今出现了无数卓越的书法名家,他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教学中,我适时给学生讲一些书法家的故事,激起他们学习书法的兴趣。如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书圣王羲之练字时错把墨汁当作蒜泥蘸馒头吃;王羲之补点;怀素“秃笔成冢”;张

旭以发濡墨;米芾观人用双脚写字后刻苦习书等。又如唐代三位大书法家颜真卿、怀素、邬彤讨论草书的竖画怎么写才洒脱。颜真卿说写竖画要像屋漏痕,邬彤说要写得想古脚钗,怀素则说写草书竖画就像夏天的云彩,没有一定的姿态,等风一来,云彩变化无穷,犹如飞鸟出林。这样既能调节课堂教学气氛,又使学生受到生动的教育,从而激发学生认真练好书法的愿望。 (2)动态演示,调动兴趣。每节课老师总要将重要的内容现场演示书写给学生看,每节课都认真地将学生要练习的字现场示范书写。在老师的提、按、顿、挫,笔走龙蛇过程中,既展示了书写的动态过程,也调动了学生的尝试欲望。如讲解基本笔法“转”与“折”的运用时,我精选范字“龙”和“国”前者第三笔竖弯钩用转,后者第二笔横折钩用折。教师的演示,既调动了学生模仿的积极性,又使学生一目了然看清“转”与“折”的不同。 (3)读帖欣赏,诱发欲望。中外文字,仅仅汉字书写成为艺术,书法艺术独步艺林。它有建筑的空间美,雕塑的静穆美,舞蹈的流动美,绘画的光泽美,音乐的韵律美,诗歌的节奏美。鲁迅先生曾说:“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歌,却有歌的的旋律”。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读帖,体会帖中笔法的变化,结字的方法。经常搜集著名书法家作品图片,和学生一起欣赏品评。向学生

楷书的笔法——行笔

山东书法老师谈楷书的笔法—行笔 我的书法启蒙老师是一位山东的书法老师,记得他对我说行笔,也叫走笔、过笔,是点画用笔起收之间的中间环节,也即是行笔过程。他对我说书法其用笔起、收固然关键,但是行笔也十分重要。 有一次在山东书法加盟大会上,他还举例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就看到了古人之所以在用笔上取得不可企及的成就,正在于不仅仅重视起笔与收笔,使笔画两端“雄厚恣肆”,同时也在中间行笔的过程中下功夫,使笔画“丰而不怯,实而不空”,骨势洞达,神盈一体,力贯始终。 山东书法历史资料: 那天他首先说了下山东书法历史资料简述: (一)原始陶文:从文字画到文字。大汶口文化出土陶片文字,莒县陵阳河、大朱村、前寨;龙山文化陶片文字,城子崖、青岛白沙赵村;龙山文化晚期,邹平丁公村,龙山陶文(与甲骨文、金文一体系)。 (二)金文:青铜器铭文,如寿光古城乡;梁山;临朐;邹县;临沂;枣庄等地出土文物。 (三)碑刻:秦刻石:峄山、琅琊、泰山石刻;汉碑:济宁;摩崖石刻:邹城等。山东书法重要代表,反映了书法的演变和风格特征。很多碑文也是书法史上稀有或艺术水平很高的代表作,并列入中小学书法教材,如张猛龙碑。

主要介绍石刻文字,包括碑刻文化知识背景的介绍,和山东古代碑刻代表遗迹,产生背景、历史地位、书法创作学习价值。(碑刻包括碣、碑、石经、造像、画像、建筑器物刻字等) 1、秦石刻:峄山、琅琊、泰山石刻等,记载着政治与书法之间的联系,也是学习小篆的重要摹本。 2、 汉碑:山东汉碑数量多,质量高的文化背景;山东汉碑的内容、历史价行笔这一过程,用笔的方法主要是中锋与侧锋,另外,为了加强笔画的粗细变化及行笔方向改变后的转折,还要在行笔过程中辅之以提按、顿驻、疾涩等动作。在他讲解山东书法悠久的历史时,脸上那种自豪感真是一种幸福。 行笔的内容: 紧接着他又带领学生们去了一个很好的山东书法教室,又详细的讲解了行笔的内容: 1、中锋与侧锋 中锋,即在用笔过程中,笔锋始终保持在笔画的中线上运动。正统的用笔方法历来强调“中锋”用笔,蔡邕在《九势)中说:“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由于笔锋在笔画的中间运行,毫铺纸面,两边分开,墨汁可以均匀流畅地注入纸面,故写出的线条沉着饱满,遒劲有力,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