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笔记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笔记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笔记

新闻理论十讲

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

一、新闻与宣传关系

区别: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行为的重心不是接受者,而是传播者,其归宿是传者扬其理。宣传可以分为商业宣传和政治宣传。

新闻是为了满足受众获知新消息的需要,而宣传是为了满足宣传者输出观点的需要。

新闻和宣传的六个方面的区别:

第一、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第二、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第三、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第四、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第五、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第六、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联系:

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的地方。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目的是其中一种,及时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

二、新闻与舆论

舆论是在一定的围,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

新闻可以反映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个群众性事件的时候。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一个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具体的新闻反映了舆论。

媒体是舆论的载体。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不一定代表舆论。但是,一般情况下,可以说是舆论界。

三、新闻的特性

第一、新闻报告的是现实事物。(真实性)

第二、强烈的时效要求。(时效性)

第三、新闻是可以公开传播的一类消息。(公开性)

第四、现代新闻传播业造成了公众对新闻的持续关注。(引导舆论、关注)

第二讲新闻价值

一、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前提

第一、传受双方的共同认可。

第二、接受者的不知。

第三、接受者的兴趣、关心和需要。

二、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即意见事实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因素(对于媒体来说是可以实现交换价值的对事实的选择标准,对读者来说是使用价值)。

三、新闻价值的十个要素

第一、事实发生的概率越小,便越有新闻价值。

第二、事实或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减少不确定性的事实或信息,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第三、事实的发生与受众的利益越相关,越具有新闻价值。

第四、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越能立即产生影响力,这三个条件同时存在,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第五、事实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越近,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第六、越是著名人物,其身上发生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越是著名地点,那里发生的事实也越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

第七、凡是含有冲突是事实,多少都有新闻价值;含的冲突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

第八、越能表现人的情感的事实,便越是具有新闻价值。

第九、越具有心理替代性的故事性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

第十、事实在比较中带有的反差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的五个属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重要性、显著性)

四、传播者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使用价值是有限的

第一、从意识形态角度看,相当多的宣传要求压抑着传播者遵循新闻价值标准选择事实,这是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情况。

第二、从市场的角度看,报道一个负责的事实,不如报道一个善恶分明的简单事件。

第三、从新闻实务的角度看,事件在一天的什么时候发生、记者是否恰好在场、值班主任的个人偏好、照片的清晰度、版面文字的容量或事件容纳新闻条数的限制、信息登记的确定、版面的位置等等,都会影响新闻价值的实现程度。

五、选择事实的实际运作标准

第一、运转的时间周期。

第二、事实的强度和重要性。

第三、事实的清晰度。

第四、文化接近或者利益接近相关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第五、与先入为主的观念相符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第六、符合报道连续性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第七、版面或节目组合中,从整体均衡出发,有对比特色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第三讲新闻真实——事实的真实

一、新闻真实受到的各种自然制约

第一、新闻只能选取很少的事实加以报道,因而媒体呈现世界的真实程度是有限的

第二、新闻工作面临的基本矛盾,具体事件的纷繁复杂与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简约,因

而,具体新闻的真实,只能表现为一个认识过程。

第三、新闻是否真实还取决于接受者的认同。

第四、选择事实的文化背景、现实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真实性难以被完全确认。

1.把新闻事实类型化(新闻其实是老故事)。

2.新闻礼仪化。

3.有意无意对事实的命名、定义。

4.权势人物占据新闻亮点。

第五、传播符号表达意思的有限,使得新闻接受者对真实的理解也会发生差异。

二、造成新闻不真实的诸多具体因素

第一、文学想象造成具体的新闻失实。

第二、体制性失实,即由政治、经济价值观引发的失实。

第三、新闻采访、写作与编辑过程中造成的失实。

第四、新闻策划造成“假事件”泛滥。

第五、故意制造、传播虚假事实或虚声势地夸大事实。

第六、套话、套路写作造成的不真实。

第七、一种看不见的不真实——有意不报道公认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公开发生的事实。

四、对科学的误解

第一、记者对科学事实的选择偏重于事实的轰动性和影响力。

第二、科学的结论往往是不确定的和有很多附加条件的,但是新闻报道的接受者通常希望得到肯定的事实,而且是就是,非就非。

第三、以叙述性和形象性为特征的新闻语言表达科学术语,注定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扭曲。

五、假事件(新闻真实、新闻自律)

假事件,即可以制造或推动了事实的发展,然后报道该“事实”。本来事实很小,没有新闻价值,媒体推动事实的发展,或者事实不存在,媒体找个由头,制造真实,然后再去报道。这种新闻是不真实的。

“假事件”是假新闻中的一类,但是表现形式和假新闻有些不同。假事件是指一些为了迅速扩大知名度或增加美誉度,以弘扬主旋律的名义,策划、推动的事实。

1、假事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1)最简单的是电视新闻节目的某些街头采访,实际是找人念稿。

(2)相对基层领导的表演事实,明知是表演是在表演,仍然当做新闻加以报道。

(3)推动事实的发展。

(4)陷阱新闻。

2、“假”的特征:

第一、消息来源与报道者重合。

第二、假事件隐藏着自身的公关需求,或记者的单纯职业主义动机。

第三、方式上,或记者导演事实。

第四、事件媒介化。即媒体对自己导演的事件进行报道。运用处理新闻的各种技巧,来对事件进行诠释,或通过报道框架,提供给受众一种经精心组合的“媒介真实”。

第五、暧昧的“真实”。这种由自己建构的社会真实已经存在,但它是掌控的“客观存在”,由决定事实的发展方向,这是一种社会真实。

3、一些“假事件”中,目的合理性模糊了人们对手段的道德评价。

马克思所说的“目的使手段变得神圣”。通常情况下,目的会对手段形成先在的限制。“以公众利益”的名义采用不合法或不合理的手段本身,证明了目的的不真实。

第四讲新闻客观性原则

一、“客观性理念”出现的历史背景

第一、从19世纪中叶开始,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的转变。

第二、19世纪以来哲学认识论关于事物可知的信念得到确认。

第三、传播科技的发展(例如照相术、电影、电视的出现等)支持着客观性理念。

总之,19世纪中叶前后报业自身经营理念的变化、当时哲学观念的发展、传播科技的发展,都让人感觉,和记者有可能把这个世界客观地反映出来。客观性理念在无形中形成。

二、马克思所说的“一般的公正”

“一般的公正”是与客观相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可译为“共同的公正”,即在报道新的事实、争论的观点,报刊一般应持一种形式上的公平、平衡的态度。“一般的公正”是报刊的一种形式上的姿态,就具体的关于事实的报道或描述而言,“公正”则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全面反映。于是便出现了所谓“客观报道”。马克思把这种方式概括为“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恩格斯则进一步提出了这种报道方式的基本原则,就是你可以有你的观点,但是你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

三、客观性首先是一种新闻职业理念

第一、诚实。

第二、超脱、平衡、公正地对待事物。这是一种职业理念的表现。

第三、无党派色彩,不抱成见或持偏见、不固执己见。

第四、不牵扯个人利益。

第五、只相信事实,怀疑出于价值观的别人的判断,努力将二者分来。

四、客观性成为一种报道方式

第一、将事实与意见(包括价值判断)分开。

第二、以超脱情感的中立观点表述事实。

第三、努力做到公平和平衡,为事实涉及的各方提供应答机会。

不同表述体裁做更为具体的说明:

第一、叙述性新闻,所叙述的容要能够被核实。

第二、分析性新闻,能够列出一系列消息源清单。

第三、因果性新闻,使用推断和猜测的语句。

五、客观主义

以往的“客观主义”,是指不分主次、不分本质与现象,把一大堆各不相属的现实加以罗列,以示其客观性,又被称为“自然主义”、“纯客观”。

学术上的“客观主义”是中性概念,指新闻报道要坚持客观性原则这种认识或主。

政治上的“客观主义”,在以前的背景下,是批评性的政治概念,是对新闻客观性理念的否定。

六、我国新闻中较多的主观操纵现象

第一、主题先行,不能客观地描述人物,而是硬要人物服从某种宣传目的,这种报道很难客观,也难以让公众接受。

第二、对于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经济领域的负面报道,则有效地防止了人们认识上的片面和偏激,从而有利于维护国社会的安定团结。

第三、我们的在报道新闻时,通过带有倾向性的副词、形容词和方向性的位于动词,传达了太多的主观意愿。

七、客观的职业理念受到的各种自然而无形的影响

第一、记者在报道事实之前,其认识问题的方式和思维习惯已经存在了,即使他真诚地想要客观报道,但是他本人已经被先前的经营和生活环境规定好了,建构好了。超越个人的局限是可能的,但是超越传统和文化的束缚很难。

第二、不少事实本身,体现了一定的立场观点。

第三、人对事实的感觉和知觉具有相对性,不可能完全相同,因而会有此一时彼一时的情况。

第四、信息时代信息过载,人们在提供的海量事实面前虽然无暇思考,只能接受提供的“事实”,但他们有自己的体验和选择标准,即使记者真诚地以客观的理念来报道所选择的事实,仍然难以让每个受众都感到客观。

八、有闻必录

过去的新闻理论教材里,“有闻必录”是指只要有人讲过或见之于其他文字材料的事情,采访者即可持之为据,照录报道,而不对所报道事情的真假负责。这里的“有闻必录”是对新闻客观性原则的一种扭曲理解。如果某篇报道以众多事实为依据得出负面结论,有人就会说,我们不能有闻必录,你这是客观主义。

“有闻必录”在中国最早出现在的报纸上,它是报纸的广告招徕语,从来不是对新闻客观性的涵表述。

“有闻必录”也可以正面使用,它的涵是自我宣传,尽可能让受众指导一些新闻,而不是把所有东西都录下来,我说得很全面,仅此而已。

第五讲大众的职能

一、一种泛化认识:是舆论的表达者

二、从与政治的关系,定性职能

1.新闻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新闻的党性、阶级性、政治性)

2.把的只能比喻为“喉舌”

3.的只能表现为某种“工具”,如阶级斗争的工具

4.列宁关于“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的说法

5.教育、引导群众的只能

6.报刊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与党派属性

7.法西斯主义对性质或职能的极端错误的认识

8.与政治关系的职能定性

三、关于的四大基本职能

1.拉斯韦尔和赖特关于四大职能的观点

第一,对环境进行监测。(环境监测)

第二,社会各部分为适应环境而建立相互关系。(社会协调)

第三,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传承遗产)

第四,提供娱乐。

(施拉姆增加一条“经济功能”)

2.瓦耶纳关于大众媒介基本职能的观点

第一,主要的报道职能。

第二,随意的辩论职能(表达观点)。

第三,附带的娱乐职能。

3.舆论监测与舆论监督的区别

舆论监测是把一个发生的事实客观地报道出去,公众接受以后,他要根据你提供新情况调整和外部的关系,发出一些声音,对所报道的客体造成某种精神压力。

舆论监督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关于职能的说法,相当程度上是代表某级党政权力的监督,在较小的程度上是代表公众对各种社会事务的监督。监督是“监测+督察”职能,带有媒体主动出击、由着手解决问题的性质。

四、从与经济的关系,定性职能

现在媒介身兼两种职能:一种是文化产业,要盈利,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本身是市场竞争的一部分;另一种职能,即还有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职能。

五、从形态本身定性的职能

1、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

2、哈贝马斯提到,传播除了政治控制、意识形态控制以外,还有一种无形的控制,就是科技力量的控制。应担心形态带来的“异化”。(公共领域:一种介于市民社会中日常生活的私人利益与国家权利领域之间的机构空间和时间,其中个体公民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他们所关注的公共事务,形成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一致意见,并组织对抗武断的、压迫性的国家与公共权力形式,从而维护总体利益和公共福祉。)

3、梅罗维茨对电视的研究,认为电视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控制了这个社会,真正控制国家的是技术专家。

第六讲新闻出版自由

一、裁判所和世俗王权的书报检查制度

1.第一个出版自由的文献——《论出版自由》,在多元的信息中认识真理。

2.马克思的书报检查的在矛盾导致新闻出版自由理念的提出。

恩格斯提出“绝对的出版自由”指的便是这种法治化的自由。没有人阻止你自由地发表言论,但是你发表的新闻、言论若存在问题,别人可以起诉你,有法庭的判决来决定是对是错。按照恩格斯的说法,法治化的出版自由就是绝对的出版自由,指的是一种比较纯粹的出版自由状态,而不是人治的出版状态,与哲学上的概念也有差别。

二、 18世纪两个载入新闻出版自由理念的宪法性文献

1.法国《人权宣言》第11条。

2.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以无权利主语的语言结构规定了三项自由权:信仰自由,言论与出版自由,集会与请愿、诉愿自由。

三、 19世纪关于言论自由的文献——《论自由》。注意“多数人的暴虐”和“暗契”的影响。

四、 20世纪以来共产党人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文献

五、国际上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文件

1.《世界人权宣言》确定普遍接受的、关于人权的最低标准。

2.《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保护人们的“积极自由”,即公民要求国家、社会为他做些什么。

3.《公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保护人们的“消极自由”,即公民不希望国家、社会对他做些什么。

六、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理论讨论

1.新闻出版自由应受到四方面的法律限制,即在诽谤、侵犯隐私权、侵犯知识产权、泄露国家四个方面。

2.新闻出版自由的主体,它的主体可以认为是公民个人,也可以是新闻出版机构。

3.关于新闻业自由主义政策的三句话:

(1)观点的自由市场。

(2)自行调节的过程。

(3)的社会责任——自律层面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理念要求自律,刚开始受到某些大亨的抵制,后来因舆论的压力而屈服,使其成为职业意识。

“社会责任”的涵:

第一、建立新闻业享受“自由”的同时必须担负“社会责任”的观念;

第二、言论自由、信息自由是基本人权,而新闻自由仅为发行人的权利,所以,对这种新闻自由的过分保护,并非符合个人和社会利益;

第三、鼓励推行新闻自律,维护新闻的自由流通,以及意见表达的公正性;

第四、建立新闻评议机构,使受到新闻业伤害的个人,团体有申述的机会。

4.对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新理解——欧文费斯的《言论自由的反讽》。

新闻出版自由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强势的人有说话的权利,弱势的人说话的权利有了,但是别人听不到。欧文提出要让他们的声音被听到,需要行政权利出面协调,压制强势人群的声音,给弱势人群发言的机会,还要给他们分发“扩音器”,使他们的声音能让大家听到。

第七讲新闻法

一、区分“法制”与“法治”

“法制”主体是统治者,即通过法律进行统治。“法治”,即用法来治理政治,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以法管理。制定新闻分的目的,是要实现就新闻领域的法治。

二、世界上的两大法系——海洋法系、大陆法系

中国需要新闻法的原因:

1.在中国的体制下,所有的媒体都是党和政府直接领导的,从业人员的自由权利,按照大陆法系的理念,应该由法律来保护。

2.在中国的地位比较特殊,需要有一部新闻法来保障新闻工作者的权利,重申他们的义务。

三、新闻传播法的渊源

1.国际条约和公约。

2.中国的宪法。

3.国家的基本法、法律。

4.法规,即国务院制定的规则。

5.行政规章,即由国务院的部门发布的规章。

四、中国新闻立法的历史

1.第一个新闻法,光绪皇帝1898年发布的“上谕”,宣布中国以后要开放报禁,准许官民办报。

2.1908年,慈禧颁布《大清报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新闻法。

3.1910年,《著作权章程》,第一部著作权法。

4.1906年,《大清印刷物件专律》,实行的是初步批准制,后来《大清报律》改为注册登记制附加保证金。

5.1912年,《中华民国暂行报律》,实行注册登记制,不得攻击国体制,要行更正制度。

6.1914年,袁世凯出台的多部法律限制程度大于清末。

7.1932年,介石《新闻记者法》对新闻记者的资质和职责提出要求,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关于记者的法律,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8.1937年,介石《修正出版法》,加强了对新闻的进步意义。

9.新中国成立后,新闻传播机构成为党政机关的一部分,通过党的文件和部政策性文件进行管理。

10.1988年,中国形成了三份新闻法草案。

五、新闻法的基本理念和应有的容

1.新闻的“四权”理念

(1)公众对权力组织的“知晓权”。

(2)维护公民的“隐私权”。

(3)为新闻来源的“隐匿权”。

(4)更正与答辩权。

联系传播学,作为权力主体的受众,有“传播权”、“知晓权”、“接近权”。

2.注意区别诽谤和侮辱

3.新闻法应包含的大体容:

(1)总则。本法的适用围,阐述新闻自由的定义等。

(2)新闻传播媒体的创办。

(3)新闻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

(4)法律围的对的管理。

(5)更正和答辩。

(6)新闻侵权与诉讼的程序和惩罚条款。

(7)外国新闻机构驻在人员的管理。

(8)附则,对各杰没有涉及的问题加以提及、补充、说明。

六、我国新闻法难以出台的原因

1、法的刚性与意识形态弹性的矛盾。

2、法的权利的普遍性与权利实际上的等级性的矛盾。

3、法的稳定性与舆论导向随机性的矛盾。

4、法的普遍性与纪律的有限性的矛盾。

5、对的随机控制和依法行政的矛盾。

七、我国新闻实践中的“新闻官司”

1、一度存在的“国家诽谤”。

2、保护人的名誉。

3、我国关于新闻侵权的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完善。

第八讲新闻职业道德与职业规

一、关于新闻职业道德的一般理解

1、新闻职业道德,就是新闻传播业的行业道德。新闻从业人员或者大众自身,遵循一般的社会公德和本行业的专业标准,对其职业行为进行例行的自我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

2、新闻自律,是新闻传播行业道德和规的成文公约或行业公认的惯例,包括现在非法律的新闻行业自律组织的工作规则和处罚条例。

3、新闻职业道德在政治和市场之间所处的位置:

新闻职业道德与党对传播的政治要求、市场对其作为产业的提出的要求,有关系。但是由于新闻传播业的特殊性,对其的政治要求和市场要求之间,存在着一个中间地带,就是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职业道德,即这个行业应该履行的基本的社会职责。基本的社会职责是监测社会环境,向人们报告发生在身边的或遥远地方的重大社会变化,老百姓指导这个信息以后能够采取措施来应对。这是的职责,也是一种职业意识,或叫职业精神。

因为记者永远无法照顾到与其报道容利益相关的所有方面,这是记者在工作产生“道德两难”问题的根本原因。如果以利益作为决定与否的标准,将丧失其基本职能。因而,应该按照一定的职业自律的程序做,记者和编辑不参与利益的直接去的,是最合理的选择。

要求记者形成专业医师,需要形成这种意识的条件,即责任、权利、利益统一。要求记者具备新闻传播的专业意识,就得明确他的责任、权利和利益,三者统一,准确落实,使各种职能或身份的人充分到位。其中的关键在于将编辑部门和经营部分分离开,让记者、编辑专司其职,同时保障他们的权利,这样专业意识就会产生,专业精神才可能得到弘扬。

4.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主要指的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意识,以及围绕职业的一套新闻传播专业的操作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六点:

第一,专业(行业)意识:监测社会环境的责任意识。

第二,职业规意识和评价标准。

第三,新闻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的专业培训机制。

第四,严格、客观的专业资格的认可制度。

第五,专业部的自律。

第六,专业精神的例。

二、我国职业新闻从业者道德意识现状:应该是自律解决的问题,由于缺少自律,于是只好用他律来替代。

三、造成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1、体制转型。

2、商业利益。

3、行业混岗。

4、记者岗位聘任违规和人员流动率过高。

四、目前首先要做的事情

1、将记者的“权力”意识转变为“权利”意识。

2、立足于同行控制,职业角色通过职业理念化而形成。

3、明确一系列具体的职业规。

4、提升新闻职业道德研究的学术质量。

五、目前普遍存在的违反职业规的16种现象

1、编辑部与经营部混岗。

2、广告版与新闻版混岗。

3、新闻栏目拉企业赞助。

4、受贿无闻,拿了人家的钱替人家遮掩,闭嘴不说话。

5、假新闻。

6、制造“新闻假事件”。

7、免费接受被采访方的各种好处。

8、侵犯隐私权。

9、侵犯著作权。

10、媒介审判。

11、介入式隐形采访和偷拍偷录。

12、拒绝更正与答辩。

13、恶炒明星绯闻和犯罪新闻。

14、无人性的冷漠新闻。

15、直接展现暴力、血腥、灾难、痛苦的照片或画面。

16、虚假广告和庸俗广告。

六、新闻职责忠诚的两个金字塔模式

1、新闻从业者职责忠诚的刀金字塔模式:社会职责—专业职责—组织职责—个人职责

首先要承担社会职责。其次,要从专业角度履行职责。然后,由于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岗位是不同的,服务的受众群也有差异,所以还要承担组织赋予的具体职责。每个人员,还

要为自身发展确定更为具体的职责。

2、媒体自律的正金字塔层级模式:职业层面—层面—行业层面—制度化层面

第九讲宣传学

一、宣传概念的历史和定义

中国古代的“宣传”是传达宣布的意思。

宣传,即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和引导人们态度、控制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

首先,宣传是一个广义概念,它包括各种符号——有声符号和无声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其次,达到的目的,一是引导人们的态度,二是控制人们的行为;最后,它是一种社会传播活动。

二、宣传的几个特点

首先,宣传的本质是劝服。

其次,宣传形式上总是一个人活一群人向特定的多数人传播观点,它以单向传播为主,双向交流在宣传中是辅助性的,因而宣传者始终处于主动者的地位。

第三,宣传的对象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同道者,一类是未被卷入宣传的人群。对于同道者的宣传目的,在于巩固已有的信念,并通过同道者进一步扩大宣传。但是,从宣传策略上看,宣传的重点在于未被卷入的人群。

第四,宣传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宣传的效果。对宣传者有智慧、思维、风格、知识四方面的要求。

三、几种常见的宣传方法

1、西方常用的宣传方法:

(1)加以恶名,即标签法。(2)美化,即光晕效应。

(3)假借。(4)现身说法,即佐证法。

(5)以平民自居。(6)洗牌作弊。

(7)号召随大流,即花车巡游法。

2、中国常用的宣传方法:

(1)“最大—最大”策略。(2)无我策略。

(3)求同存异。(4)小骂大帮忙。

(5)适可而止。(6)微调。

(7)强调移情,扮演角色。

四、宣传伦理

焦点集中在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上,目的正当,也要和手段对应,手段也应该是正当的,如果手段不正当,目的正当本身是值得怀疑的。目的不正当,方法再精致,也是一种罪恶。

和平时期的宣传不能对人民说法,否则有背伦理道德。

战争时期的宣传技巧:

1、“六种扭转人们思想的扳手”

控诉暴行;夸大利害关系;把对手形象妖魔化、非人化;二元对立(非敌即友);强调神的旨意(即把我方的言行“合法化”);反宣传(全盘否定对手的观点)。

2、“三色宣传”

白色宣传,即公开表明消息来源;灰色宣传,即不说明消息来源;黑色宣传,即故意隐蔽真实消息来源。三者结合使用,效果更佳。

第十讲舆论学

一、舆论概念的历史和定义

历史上,“舆论”是民众的意见。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二、舆论的八要素

1、舆论的主体:公众

2、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

3、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4、舆论的数量:一致性程度

5、舆论的强烈程度

6、舆论的持续性(存在时间)

7、舆论的功能表现:影响舆论客体

8、舆论的质量:理智与非理智

三、舆论的形成过程

1、一般形成过程

第一步,社会发生较大的变动,或者累积了一些问题,大家对周围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议论纷纷。这时的意见形态是较为分散的多样化个人意见。

第二步,多样化的个人意见在社会群体的互动中趋同。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舆论领袖。

第三步,权利组织及其领导人、大众促成希望的舆论。

这三步都是有形的力量。在整个舆论的形成过程中,文化作为一个无形的力量始终影响和制约着舆论形成的过程。

2、从历史的纵向角度分析舆论的形成

首先,其形成存在着两个层次,宏观层次是社会系统的舆论的变化发展,微观层次是个人意见的变化发展。

其次,同时还有宏观与微观层次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着的相互关系,个人意见不断地汇集成为舆论,现实舆论时刻影响着个人意见的形成和表达。

第三,个人意见与舆论在时空的互动过程中,整个社会的进程、各种社团组织的发展和历史上形成的传统道德习俗,同时对发展着的个人意见和舆论都在产生着影响。

3、形成舆论的一种条件:舆论场效应

舆论场,即舆论形成和存在的空间。这个空间中存在着一定的观念和人群,前提是在一定的空间围,并且需要三个条件:

第一,一定空间人们的相邻密度和交往频率。相邻密度越大、交往频率越高,形成舆论的可能性越大。

第二,空间的开放程度。空间的开放程度越大,控制力度越小,形成舆论的可能性越大。

第三,空间的感染力度或诱惑力度。感染力度越大,诱惑力越大,形成舆论的可能性越大。

4、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社会动员带来的舆论问题:官方的改革通常达不到进行动员时的承诺,这就会引发冲突,人们会产生一种社会挫折感。

社会挫折感=社会动员/经济发展

5、消除传闻

传闻是舆论的一种畸形的表现形态,是非正常状态下的舆论现象。

传闻 =(重要性*模糊度)/批评能力

消除传闻的两种方法:

(1)减少模糊度,如果即使发出信息说明事实情况,就会减少传闻的传播。

(2)要提供批判性的材料,提高公众的批判能力。

现代媒体有一种责任,就是要提供清晰度高的信息;同时提供一定的知识和分析资料,让公众能够对传闻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舆论的五个方面:

(1)把对财富的贪欲冲动、单纯的牟利动机,转变为一种社会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

(2)把投机风气和追求虚幻的泡沫经济意识,转变为一种实业精神。

(3)把你死我活、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经济交往观念,转变为互惠互利的经济交往观念。

(4)把对财富的挥霍和单纯的享乐意识,转变为对文明生活价值和生活意义的追求。

(5)把对自然资源的单纯占有和消耗,转变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意识。

四、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即舆论通过自在的存在,对社会发生的事件、问题产生影响(通常是一种精神压力)。

舆论监督应达到的客观效果是:保证公共权力和社会权力的正确行使,促成并维护依法治国的社会机制,遏制腐败的滋生和蔓延。

表达看法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表达的主要渠道,便是通过大众,以及现在的互联网。

表达的容可以是赞扬、建议、批评,其中主要的形式是批评,因为这种形式比赞扬更容易引起关注。

“监督”不仅意味着批评,而是对监督对象进行察看,通过一轮形成一种督促,使之在法治的轨道里活动,有益于社会和人民。

经常被视为舆论的代表,但不能说的意见和报道就自然代表了舆论。报道是舆论监督的一种形式。

舆论监督是一种软性的监督,它的力量在于舆论的影响力,影响力不在于它拥有有形的权力,而在于舆论造成的一种精神方面的道德压力。

舆论监督的特点,是公众以公开的、自然形成的集合意见的形态,对监督对象进行察看、督促。

舆论监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公众能够全面地获知各方面的客观信息,特别是政务信息。只有在公众知情的条件下,才谈得上是监督。

由于舆论监督主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渠道,因而的监察经常被理解为舆论监督;但在理念上要知道,的监察不等于舆论监督。

大众传播媒介为了巩固利益揭露、批评权利组织和公众人物,被视为是一种的职责。这是中国特有的概念。目前“舆论”与舆论监督的分歧在于对公众理性程度的预设。

在对社会系统的舆论进行分析时,有两个变量尤为重要:公众的知情程度和参与机会。公众参与式的监督,可以削弱事情的敏感程度,减轻新闻官司中方的举证责任,也可以适度降低行政管理方面对施加的压力。

的“舆论监督”,主要不是代表某级党政权力的监督,而是代表公众对各种社会事务的监督,或提供意见平台,直接让公众参与监督的一种的工作。

补充:

1、中国新闻业的政治原则:党性原则、指导性原则、群众性原则、战斗性原则

2、新闻批评与监督的作用:

(1)新闻批评与监督是广大群众运用和实现权利的重要途径。

(2)新闻批评与监督是防止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和其他社会腐败现象、丑恶现象和不法行为的有力武器。

(3)新闻批评与监督是增强媒体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基本方法,也是赢得人民信赖的必然途径。

(4)新闻批评与监督是提供党的素质、建立优良政府、增加社会信任、密切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3、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

(1)事实原则:真实原则、客观原则、全面原则

(2)价值原则:公正原则、立场原则

(3)方法原则:及时原则、公开原则

4、“让事实说话”和“用事实说话”

“让事实说话”的根本,在于用事实本身的各种要素构成、事项构成、要素关系构成、事项关系构成等去说明事实整体。

“用事实说话”这一表述本身就是背离客观精神的,它把“事实”当做说话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把述事实本身作为目的,这与新闻传播的在要求——告知新闻信息——大相径庭。“用事实说话”是表达倾向性信息的原则和手段,不是述新闻事实信息的原则和手段,它是以新闻报道方式实现宣传目的的原则,不是新闻传播本身的原则。

5、新闻自律的目的:

(1)新闻自律以自身为目的,就是为自律而自律,使新闻传播主体成为一个自律的人,也就是成为一个具有新闻道德素质或修养的从业者,这是新闻自律最直接的目的。

(2)新闻自律知识一种手段,目的是让自律者能够做出符合新闻传播规律要求的报道。

(3)新闻自律在其职业以外的目的也有两个层次:

一是新闻自律是为了在社会公众中塑造良好的新闻职业形象,新闻传播者的形象,从而为进一步实现传播主体的利益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新闻自律是为了确保新闻传播正面社会功能的发挥,以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保障公众的幸福生活,这才是新闻自律作为实现职业道德途径的更根本的目的,也可以说是终极性的目的。

(4)从新闻传播的终极目的上看,自律不过是新闻从业者为承担和完成职业责任与义

务一种方法或途径。

新闻传播主体的责任层次就体现在新闻资料目的的层级之中,一是对自己负责,二是对新闻报道负责,三是对社会负责。

6、媒介与媒介组织、媒介产品、制作媒介、媒体的区别

(1)把媒介等同于媒介组织不恰当,媒介在本质上是一种物质手段而媒介组织是人与物按照一定方式和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2)将媒介等同于媒介产品尽管没有错误,并且确实抓住了媒介的核心含义,但还是有所欠缺的,因为尽管媒体产品确实是传播信息的直接中介,但将传播者与收受者连接起来的媒介本身是一个系统,它还包括制作和收受信息产品的媒介,离开这些中介勿,传播者车收受者是难以沟通的。

(3)把媒介仅仅理解为制作媒介也是有问题的,制作媒介只是间接的传播媒介,不是传播者与收受者之间的直接中介桥梁。

(4)媒介和媒体概念应该加以区别,媒介侧重于承载信息的实体,而媒体主要指生产信息产品的组织或机构。

7、新闻传通的基本模式

(1)从媒介到收受者的一次性传通。

(2)从媒体到收受者的多级传通。

(3)多通道、多级扩散性传播。

所谓多通道,即某一新闻媒介发布的某些新闻,是以多种不同的通道到达不同的新闻收受者的。从大的方面看,一是直接到达新闻收受者,二是间接到新闻收受者。间接到达有两种具体的传通模式:其一是后续媒介中转式,其二是人际传播式。

所谓多级扩散,即“第一媒介”发布的某些新闻,会以直接到间接的方式展开时间上持续,空间上拓展的传播。主要表现为两种具体的模式:一种是不通过其他后续媒介中转的多级扩散性传通,另一种是通过其他媒介中转的多级扩散性传通。

8、具体真实与整体真实

整体真实实质性的问题是:新闻媒体、新闻传播界在一定时空围形成的“全体”报道,是否反映了事实世界的主要状态、主流方面、主导趋势,如果是,就实现了整体真实,如果否,就为达到整体真实。

具体真实与整体真实的关系:

(1)整体真实的传播理念制约着具体事实的选择;

(2)具体真实对整体真实来说,是存在论意义上的真实,整体真实则追求存在论真实与认识论真实的统一,它力求达到对现实生活全面的、本质的反映,达到对某一领域在某一时间段的真实的、全面的反映。

(3)从具体真实及具体真实的组合中,并不必然地归纳出整体真实。从整体真实中也不能够必然地演绎出具体真实来。

如果具体报道是虚假的,组合不出整体真实,其根本原因是,虚假报道与新闻传播的本性背道而驰,失去了谈论真实的基础。

但也应看到,在实际的新闻报道活动中,如果一家媒体关于某一整体对象的报道在不同具体报道的量度比例上是真实的,那么,即使出现偶然的、个别的不实报道,也可能不会直接造成“全体”报道的虚假,但必然会影响整体真实的程度。影响的大小,还要看该不实报道本身在整体报道中的地位和分量。

9、新闻选择图式

在新闻活动中,记者面对事实时,其大脑不是白板,而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情感、意志和观念。正是凭借这些主观的东西,记者去认识事实、把握事实、评价事实,最终作出报道什么是事实、报道某一事实的什么信息的选择的。由此,我们把记者面对事实时大脑中具有的各种情感、意志、观念的统一体称为记者的新闻选择图式。

10、硬新闻,即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

软新闻,即那些人情味较浓、写得较轻松活泼、易于引起收受者感官刺激和阅读、试听兴趣的新闻。

软硬新闻的区别有时并不是那么清晰,在它们之间存在着难以泾渭分明的新闻类型。

就实际的新闻来说,往往既包含有硬新闻的成分,同时也包含软新闻的要素,新闻实质是软硬结合的新闻。另外,硬事实的软化传播模式,也模糊了软硬新闻之间的界限。

11、小众化传播模式

小众化传播模式,是指某类新闻传播的目标收受者在规模上是少量的,但到底少到多少才叫小众化传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小众化的概念,本质上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新闻传播的小众化模式,在整体上是以大众化传播模式为背景。

12、后新闻传播时代的一些主要特征:

(1)传播者与收受者将会出现一体化的情况。

(2)传播者与收受者角色双重化、一体化的过程中,也充当着多元化的介乎而色,既是大众化的角色,又是个性化的角色,即既是大众群体中的普通一份子,又是具有个性特点的个体性存在。

(3)新闻传播容的自然化与扁平化,即与社会生活自然状态的对等性特征,将变得越来越明显,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念,将被生活化的、平民化的一般性事实所代替,新闻传播的形式和方式会愈来愈接近一半平民的要求。

(4)传播技术的核心作用会越来越大。

(5)有可能出现一系列二律背反的问题和情形。一方面是公共空间在媒体上扩大,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公共交往的减少,人们的新闻收受行为越来越成为一种个人行为。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_笔记_总结讲解

一、新闻与宣传 1.两者的定义和差别 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是在追求“不断发生的事情”中对事实的叙述。 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行为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在政治宣传中,观点的赞同者可能会积极地接受宣传,而观点相佐者,则会回避接受和抵制宣传。在商业宣传中,只有需要者才会响应宣传,其他人很少会主动接受宣传、喜欢宣传。 从表现方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是: 第一,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第二,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第三,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第四,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第五,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第六,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2.宣传的“最大-最大策略”。 在你我双方的关系中,增加我的利益,同时也会增加你的利益。 3.宣传伦理 戈培尔发动“波兰威胁”的宣传攻势时有一句名言:“宣传只有一个目标:征服群众。所有一切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手段都是好的”。 4.新闻中的宣传,分析问题的参照系 美国传播学者约翰·梅里尔等列举了11种常用于新闻报道的宣传技巧(Merrill,Lee & Friedlander,1990)。这些宣传技巧的使用便形成了语义噪音,给受众带来了信息解码的困难。它们是: (1)用单向和静态的方式表现人物和事件,使受众形成定向思维(creation of stereotypes); (2)把观点包装成事实(presentation of opinion as fact); (3)有选择地使用引语,通过表面客观的手段达到主观的目的(speaking through sources) ; (4)使用情感动词和副词对直接或间接引语呈现否定或肯定的态度(biased attribution); (5)在信息方面有所选择,如记者有时使用某些事实而不用另外一些事实(information selection);(6)不顾受众的知情权,对某个新闻事件完全不报道或漏掉新闻事件的某些事实(news management);(7)采用不同的称号(use of labels),如,一个新闻事件中的“游击队员”(guerrillas )可能在其它地方就变成了“自由战士”(freedom fighters); (8)用笼统的词语进行概述(vague authority),比如使用“许多人”或“大多数人”(many people或most people)等词语; (9)根据要塑造的形象选择性地使用不同的语言、照片或音响资料(selective factuality); (10)以偏概全,用个体代表整体(one-person-cross-section); (11)借口无法查对,对事实不再进行追踪(the “not available” ploy),这种方法经常用在报道结尾。这样,新闻报道经过层层把关人的把关,并运用了记者和编辑的宣传手段之后才得以形成的产品,读者所读到的信息已经和原始的事件有了一定的差异。 5.新闻≠舆论另注意:公众舆论一词是错误用法 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舆论是社会中自然产生的、自在的意见形态。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十四章 印度新闻传播史【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 印度新闻传播史 1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1780年至19世纪50年代,印度现代报刊的初创时期 1.英国殖民统治的建立 (1)1757年,英国人与印度人在印度西部的普拉西展开了一次决战——普拉西战役,此后,胜利了的英国人开始在印度站住了脚,占领了印度东部恒河口一带的富饶土地(孟加拉地区),以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名义,进行殖民统治(首府加尔各答的威廉斯堡)。 (2)此前英国人已经控制了印度半岛西海岸的商业城市孟买和东南海岸的商业城市马德拉斯。因此,印度最早的现代报刊,便是在这三个城市首先出现的。 (3)随着英国在印度进一步扩大殖民范围,1857—1859年全国性的印度土著士兵起义失败后,英军占领了名存实亡的莫卧儿帝国的首都德里,此后英国不再以东印度公司的名义,而实行直接统治。现在南亚次大陆主要国家的现代新闻业,都是英国人直接引入的。 1780年至19世纪50年代,印度现代报刊的初创时期 印度民族运动报刊在各地的出现 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40 民族运动的报刊向全国的发展 年代,印度新闻传播业的民 悄然发展的商业报刊 族斗争和党派斗争时期 通讯社和广播的出现 英国殖民当局对本地文报刊的箝制性新闻政策 英属印度各部分独立后的新闻传播业 独立后印度新闻传播业的发展特征和变化 印度目前新闻传播业的基本格局 印度 新闻传 播史

2.印度现代报刊的初创 (1)1766年,英国人博尔茨(William Bolts)在孟买出版了一份没有报名的报纸,其中包含一些抨击殖民当局的内容。该报存在时间不长,可算是印度新闻业的一个序曲。 (2)1780年1月29日,另一个英国人(加尔各答东印度公司的印刷工人)希基在加尔各答创办了印度第一家较正规的报纸《希基氏孟加拉公报或加尔各答大众广知者报》。该报为英文周报,每期两页,主要报道政治和商业新闻。 (3)英文报纸出现,较早的如1784年作为英国孟加拉管区的官方机关报《加尔各答公报》、1785年创办的《孟加拉新闻》、1785年创办的《马德拉斯信使报》、1786年创办的《加尔各答纪事报》、1789年创办的《孟买先驱报》、1790年作为英国孟买管区机关报的《孟买信使报》、1791年创办的《孟买公报》等。 (4)1785年加尔各答出版的《东方杂志》,是印度第一家杂志。 (5)1802年作为英国锡兰管区的官方机关报《政府公报》(Goverment Gazette),是为现在斯里兰卡最早的现代报纸。 (6)1836年,英国人在缅甸毛淡棉创办《晨星报》和《毛淡棉纪事报》,是缅甸最早的现代报纸。1845年,在英属印度西部沿海城市卡拉奇,英国人纳皮尔爵士创办官方报纸《卡拉奇广知报》,是现在巴基斯坦最早的现代报纸。1850年英国在达卡创办的《达卡新闻》,是现在孟加拉国最早的现代报纸。 这些报刊全部为英文,以在印度的英国人为主要读者对象。 3.新闻政策 (1)第一家报纸《孟加拉公报》出版后不久,就由于触犯了东印度公司的官员,出版者希基一度被关进监狱。印度远离英国本土,英国中央政权对其鞭长莫及,殖民当局的新闻政策常常因总督个人观点的变化而变化。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章节题库(第七讲 新闻法)【圣才出品】

第七讲新闻法 一、概念题 1.新闻法规[复旦大学2013年研] 答:新闻法规是以立法形式通过的法律条文和行政颁布的规定、规则,是国家实施管理的主要依据。它要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保护新闻自由,同时必须防止滥用新闻自由,从而在确保国家利益、公众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鼓励新闻媒体满足公众需要,促进国家发展。世界各国的新闻法规有三种形式:①以立法形式正式颁布的《新闻法》;②以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为标准来审理新闻案件,即判例法,而没有成文的《新闻法》;③有些国家并没有单独成文的《新闻法》,而把新闻法规的有关条文写入《宪法》、《民法》、《刑法》以及其他的专用法律条款中。 2.新闻纪律[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 答:新闻纪律是新闻媒介的控制者(政党、组织、财团等)为维护所属新闻媒介的性质、工作秩序,实现预期的传播目的而制定的工作制度和行为准则。主要内容包括:履行自己的职责,执行有关的决议和命令,遵守特定的规章制度,保守规定范围内的秘密等。宣传纪律有三个明显的特征:①强制性,对所辖从业人员有着普遍的组织约束力;②阶级性,具体体现新闻媒介所从属的阶级的利益、意志和追求;③随动性,即随着传播目的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增删和调整。 3.新闻法治[人大2009年研] 答:新闻法治是争取民主与自由的产物,同时又是促进民主与自由、实行正当新闻自由的强

制性规范。把新闻活动纳入一定的法理体系,即纳入法的正义与公平,构成新闻法治的理念。新闻活动的法律规范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制定专门的新闻法(又称成文法),另一种是在宪法、刑法、民法、保密法、著作权法、判例法等法律中含有适用于新闻出版的法律条款(又称条文法),对媒介行为进行必要的保障和限制。新闻活动的法治,既是新闻自由的重要保障,也是新闻控制的主要手段。 4.隐私权[南开大学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清华大学2007、2005年研;南开大学2006年研] 答: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生活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受他人侵扰、知悉、使用、披露和公开的权利。隐私权的主要含义包括:①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 ②隐私的内容包括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生活信息;③侵害隐私权的方式通常包括侵扰自然人的生活安宁,探听自然人的私生活秘密,或在知悉他人隐私后,向他人披露、公开,或者未经许可进行使用。隐私权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人生活安宁权,个人生活信息保密权,个人通讯秘密权和个人隐私使用权。 5.表达权[复旦大学2013年研] 答:从一般意义上看,表达权又称表达自由,是指“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以及特定行为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著作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等”。在新闻传播领域,主要是指新闻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对于受众而言,则进一步细化为受众在媒介上的表达权。在任何国家,受众作为公民的表达权既有保障也有限制,任何表达自由必须在法定范围内。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英国新闻传播史)【圣才出品】

第三章英国新闻传播史 一、名词解释 1.路透社(REUTERS)[南京师大2018年研;四川大学2017、2016、2015年研;南京大学2016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清华大学2005年研;中传2004年研] 答:路透社是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也是英国创办最早的通讯社。1851年由朱利叶斯·路透创办于伦敦。路透社的主要业务分为两大类:向报社、电台提供时事新闻;向世界各地银行、经纪人和工商企业提供经济信息。路透社素以快速的新闻报道被世界各地报刊广为采用而闻名于世。另外,它的经济和体育新闻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5月,路透社被加拿大汤姆森集团以87亿英镑并购,现在名为“汤姆森-路透社”。 2.英国广播公司[南京师大2019年研;人大2016年研;厦门大学2016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4年研;中传2013年研] 答:英国广播公司是英国的公共广播电视机构,是英国的一家政府资助但却独立运作的媒体,在相当长时间内一直垄断着英国的电视、电台。英国广播公司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①独家垄断时期:1922年10月,马可尼公司联合西方电气公司等另外五家无线电企业组建了民营的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mpany)。同年11月1日开始营业,14日在伦敦开始日常广播。1927年元旦,英王颁布“皇家约章”,将其改组为公营的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授予它在全国进行无线电广播的特权。 ②“双头垄断”时期:1955年9月22日,独立广播公司伦敦电视台首次播放节目。它的

建立,标志着英国出现第一家靠广告收入和出售节目而维持经营的商业性广播电视公司。③竞争时代:进入70年代后,新传播技术的应用使得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发展迅速。新型的卫星电视台,通过卫星技术向国内外传送新闻和娱乐节目。 3.星法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中传2008年研] 相关试题:星法院法令[湖南师大2020年研;华南理工2020年研] 答:星法院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出版法庭,1570年,伊丽莎白女王将参议院的司法委员会独立为皇家出版法庭,该法庭完全为封建王朝压制言论服务。1586年,伊丽莎白女王颁布“出版法庭命令”,即著名的“星法院法令”,在颁布后的54年间,星法院成为英国出版自由的最大桎梏。后来克伦威尔专政、查理二世复辟时期都将此法作为出版管理的基础。该法令的执行,在伦敦由皇家特许出版公司、在地方由教会和地方长官负责。1641年,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下,“星法院”和皇家特许出版公司才被正式取消,这是英国报业第一次获得出版自由。 4.约翰·弥尔顿[清华大学2011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中央民大2007年研] 答: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47)是英国伟大的诗人、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其出版自由思想从18世纪起受到重视,是“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思想来源之一。1644年发表的《论出版自由》,是世界上第一本提倡出版自由,反对封建传统书刊检查制度的著作。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后,发表《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指出君主权力来自人民,人民有权废黜甚至处死滥用职权的暴君。1660年5月,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弥尔顿一度入狱,晚年他双目失明,仍然口述了三部光辉诗篇:《失乐园》(1667)、《复乐园》(1671)、《力士参孙》(1671)。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十七章 韩国新闻传播史【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 韩国新闻传播史 1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在692年,新罗国出现“寄别报”,这是一种类似新闻书信的手抄件。韩国有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雕版印刷品原件。1392年,朝鲜国官方出版过朝鲜历史上最早的古代官报《朝报》(类似中国的邸报)。 一、朝鲜国现代新闻业的萌芽 由于日本和西方国家的威胁逼迫,朝鲜被迫打开国门,从“隐士之国”走向文明开化。1910年8月22日,日本强迫大韩国签订“合邦条约”,大韩国灭亡,被并入日本。1945年日本在二战中战败,朝鲜半岛形成南部的大韩民国和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朝鲜的现代新闻业是在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背景下诞生的,同时,日本灭绝民族文化的殖民统治,使得朝鲜民族现代新闻业的继续发展遭受到灭顶之灾。 朝鲜国现代新闻业的萌芽 日本统治时期顽强斗争的朝鲜民族新闻业 李承晚时期(1948—1960年) 控制和反控制中成长的大韩民国新闻传播业 朴正熙时期(1961—1979年) 全斗焕时期(1979—1987年) 1987年《6.29宣言》:韩国新闻政策的转折点 韩国新闻政策的演变脉络 报纸 韩国新闻传播业的格局 广播电视 通讯社 公民新闻网 韩国新 闻传 播史

(1)《朝鲜申报》 在朝鲜最早出现的现代报纸是一群日本商人于1881年12月在釜山创办的《朝鲜申报》,印刷设备是从日本引进的。但这张日文报纸主要服务于日商的信息需求。 (2)《汉城旬报》 第一家朝鲜人创办的现代报纸是《汉城旬报》。1883年10月31日,李氏王朝统理衙门下属的博文局创办《汉城旬报》,其性质与中国清末官报类似,它是由王朝官方出版的现代性质的报纸。 它主要翻译来自外国报纸的消息,编辑谨慎,言论平和,是一份官员必订、供知识分子阅读的报纸。1884年12月4日,在甲申政变中,《汉城旬报》的设施被烧毁。 (3)《汉城周报》 1886年1月25日,博文局再创办《汉城周报》,该报有14名编辑,汉文与彦文混用。这是朝鲜报纸采用本民族文字的起点。该报每期18页,内容以时政新闻为主。 国内新闻仍然带有类似中国邸报的性质;国外新闻多抄自上海的报纸,是现代报纸的模式。该报接受广告,可以订阅,但是价格很高。1888年,《汉城周报》由于经济困难而停办。 (4)《独立新闻》 1896年4月7日,朝鲜旅美博士徐载弼了创办了朝鲜最早的民办报纸《独立新闻》。该报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传媒的社会责任。该报为周三刊,每期4版。读者包括市民、知识界和王朝内的外国人。 1899年12月,徐被朝廷中人排挤出国,报纸停刊。为了纪念这份报纸,1957年,韩国新闻界将该报的创刊日4月7日确定为“新闻日”。 (5)《每日新闻》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舆论 2.公民新闻 3.宣传者 4.客观性报道 5.新闻框架 二、简答题(15×3=45分) 1.简述新闻客观性原则的内涵。 2.如何理解新闻自由的相对性? 3.简述新闻专业主义。 三、论述题(第1题15分,第2、3题各25分,共65分) 1.试述新闻法制和新闻法治的关系。 2.新媒体的发展对新闻传播主体带来了怎么样的变化?对新闻职业带来什么影响?3.试述新闻职业道德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舆论 答: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在舆论的定义中,最关键要讨论的是,舆论的本体是“意见”还是“态度”。舆论是公众的意见或群众的言论。舆论就是普通大众的言论或意见。目前学界对于“舆论”的定义主要有:“舆论是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地位基本相近的人们或社会集团对某一事态大体相近的看法。”“舆论是社会生活中一部分群众或一定集团对某种事态发展所持的大体一致的意见。” 2.公民新闻 答:公民新闻,是指积极地让受众参与报道重要公民事件的新闻实践。公民新闻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闻界提出的新闻理念,是对社会责任理论呼吁满足组成“大共同体”的各种不同团体的需要的直接反应。公民新闻是一种交互式新闻的形式,打破了现有的专业媒体组织垄断新闻内容的格局,使新闻生产的权力由媒体为中心向受众中心转变;同时,它通过多渠道的新闻信息报道满足日益多元化发展趋势下公民的知情权需求。“公民新闻”还使传统媒体的信源结构发生变化,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的议程设置功能受到影响。 3.宣传者 答:宣传者是构成宣传过程的主体性因素,不但指某一个人,也包括一个团体或宣传机构(例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宣传者不但是宣传活动的组织者,是一切宣传的信源,而且宣传者的自身形象是决定宣传成败的重要因素,在有些情况下,是决定性因素。宣传者的自身形象主要是指宣传者在受众心目中的信任度,信任度和宣传效益成正比。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传播学考研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重点总结

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 第三章外国新闻传播业的产生 一、古代新闻传播 1、古代新闻传播的三个阶段 ⑴新闻传播业的四个特点:①有合法的新闻传播机构 ②有采集新闻与传播新闻的手段 ③拥有以传播新闻为职业的专业人才 ④面向社会,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新闻传播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⑵外国新闻传播业史的前新闻传播业时期,即外国新闻传播业史的古代新闻传播时期。 ⑶古代新闻的三个阶段:原始新闻传播、手写新闻传播、印刷新闻传播。 2、原始新闻传播 原始新闻传播是指人类早期使用各种原始的、简单的生理手段来进行传播的活动。包括口头传播、标记传播、声光传播、图式传播。 ⑴口头传播:语言是人类与动物的分界线之一。语言产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古希腊马拉松报捷菲迪皮茨) ⑵标记传播:借用一定的物品或记号来传播信息的传播活动。 (结绳记事、实物借代、珠贝传令) ⑶声光传播:借助声音或者光波为信号传递信息,传播距离远,排列组合变化较多,可以表达更复杂的意思。(敲击响器、吹奏号角、点燃烽火、挥动旗幡。褒姒烽火戏诸侯) ⑷图式传播:简单的书写符号或图画来表达意思,传递信息。 图式传播孕育着文字,是原始新闻传播的高级形态。 3、手写新闻传播 ⑴手写新闻传播的出现: 文字出现于奴隶社会初期。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文字与书写工具出现之后,人类传播就增加了新的传播方式:手写新闻传播。 (古埃及纸草文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用骨棒、芦杆在泥板上刻字为楔形文字;古印度人书写在石、陶、象牙、树叶上,为印章文字。欧亚羊皮纸,蔡伦造纸术) ⑵两种手抄新闻 ①官方公报 《每日纪闻》:古罗马时代,公元前59年尤里乌斯.凯撒当选执政官后,将元老院议事记录书写在罗马议事厅外涂有石膏的木板上,并手抄多份,在罗马帝国的军队和重要城市公示。后来屋大维将布告牌发展为手抄官报。 内容:帝国政治新闻、战争消息、元老院议事、司法案件、名人言论、宗教记事。 目的:凯撒通过将上层会议内容公之于众来争取舆论支持,扩大自己的影响。 ②新闻信 新闻信指传递新闻、交流信息的书信。欧洲古代的新闻信分为公信和私信。公信为官方的新闻信,多传递政情、国事。私信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新闻信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最久的新闻传播形式,是手抄报纸产生的基础。 (新闻信发行者自备船只和奴隶,亲自到政府议事厅抄录官报内容,上船口述,由奴隶抄录,每到一处再分送各个订户。)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章节题库(第十讲 舆论学)【圣才出品】

第十讲舆论学 一、概念题 1.舆论[华南理工2013年研;中南财大2010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研;华中师范农业大学2009年研;南京师大2008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山东大学2008年研] 答: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具体表现在:①公开性;②公共性;③急迫性;④广泛性;⑤评价性。 2.舆论监督[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中山大学2012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2007年研] 答: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介,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的新闻批评。舆论监督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势,以公开的方式反映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实际上它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现实作出的强有力的主动回应,因而在实施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3.舆论引导[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新闻媒介具有反映舆论、表达舆论、组织舆论、引导舆论的功能。其中,引导舆论,在这四种作用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是现代报刊、广播电视的最主要的任务。在社会主义国家,报纸、广播电视是联系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舆论工具。

正确引导舆论,坚持党的宣传思想战线极其重要。正确引导舆论,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要牢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通过有力的宣传和思想动员,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到党的基本路线上来。如果不能用正确的、健康的舆论去占领新闻阵地,而是任其按商品交换关系发展,那么其后果,轻则会使报纸、广播电视节目流于媚俗,严重则会出现错误的政治导向。 4.舆论及其基本要素[南京师大2002年研] 答: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的基本要素包括:①舆论的主体——公众。公众是指一定社会中有着共同的利益,面对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或现象,有着大致相同的意见、态度的人。②舆论的客体——某个特定的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它或是社会现象,或是社会问题,或是社会伦理,也可以是突发性的社会事件。③舆论的本体——人们大致相同的意见或态度的总和。意见实际就是针对特定事物所形成的判断,以语言或行为形式表现出来,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评价性。④舆论的载体(渠道)——公开的传播活动。公众对于涉及自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所形成的一致意见要成为具备社会影响力的舆论,其间必须经过公开表达的形式向社会传播。 5.舆论的持续性 答:舆论的持续性,又称“舆论的韧性”,任何舆论都要持续一定的时间,它与舆论客体的情况有关。如果人们议论的客体所体现的理念与公众差距过大,或“问题没有解决”,舆论持续的时间就会较长。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七章 俄国新闻传播史【圣才出品】

第七章 俄国新闻传播史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18~19世纪中叶,俄国早期的现代报刊 由于俄国长期处于高度集权统治下,俄国没有从民间新闻纸转向官方报刊的发展过程, 而是形成了由官办到非官办的发展过程。 (1)1702年12月,沙皇彼得一世下令出版一份印刷报纸,于是便开始了俄国的现代 新闻史。1703年1月2日,该报以《莫斯科王国和邻国发生的值得知道和记载的军事和其 他事件新闻》为报名出版。1719年该报改名《圣彼得堡新闻》,简称《新闻报》。该报主要 读者是政府官员,始终是沙皇政府的官报。最初,报纸出版不定期,1815年起变成日报, 是为俄国最早的日报,1917年停刊。 (2)俄国最早的杂志是官办的,即1728年俄国科学院接管《新闻报》后出版的《新 18~19世纪中叶,俄国早期的现代报刊 19世纪中叶至1917年,在“放宽—收紧”政策中顽强发展的俄国新闻传播业 1917—1925年:苏维埃俄国新闻体制的形成 苏联新闻传播业初期的发展(1925—1940) 1925—1991年: 二战时期的苏联新闻传播业(1941—1945) 苏联新闻传播业的发展 战后新闻事业恢复和发展时期(1946—1986) 苏联的新闻改革时期(1986—1991) 初期的变化 “8·19”事件后俄罗斯 传媒业的集中 联邦共和国的新闻传播业 传媒所有制的结构特点 俄罗斯联邦新闻传播业的现状 俄 国新闻 传播史

闻报每月注释》。俄国人写的第一篇新闻学论文,是18世纪中叶主编该报的M.B.罗蒙诺索夫写的《论新闻业者的责任》。 (3)1756年,俄国的第一张非官方报纸《莫斯科新闻》由莫斯科大学创办,全国发行,每周发行两次,初期偏重于传播科学知识和介绍西方思想观念。 (4)18世纪中期,俄国出现了一系列讽刺杂志,但影响微小。18世纪末,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为维护统治,开始对民办报刊实行压制,传播民主主义思想的报刊全部被查封。1796年,正式建立书报检查制度。 (5)19世纪初,俄国一些政府部门开始出版自己的机关报。从1837年起,俄国的各省政府开始出版省政府的机关报,逐渐形成俄国的官报体系。这类报纸统称“省府公报”,内容主要是政府法令、简要的国内外消息以及地方志或民族志,刊期通常为每周2~3期。报纸的读者对象主要是职能部门或行政机关内的官员,不是面向社会的,实际影响力有限。 (6)1756年,莫斯科大学模仿《新闻报》创办了《莫斯科新闻》,最初是一家小型报纸,后来发展成大型报纸,1859年成为日报。该报实为“公办”,受沙皇政府的控制相对间接,传播了一些科学知识和新思想。1791年,在该大学又出版了最早面向社会的杂志《莫斯科杂志》。 (7)1825年,俄国出现向西方学习、主张改革的青年贵族自由派“十二月党人”,他们出版了俄国最早的一批反对派政治刊物,其代表是雷列耶夫,1795—1826)主编的《北极星》。第二年沙皇颁布了更为严厉的书报检查“铁的法典”,并成立由三位大臣组成的最高书刊检查委员会。为防止革命蔓延到俄国,沙皇又特别成立了出版监督委员会,对出版物内容的检查极为苛刻和愚蠢,因而1848—1855年被称为俄国新闻史上“阴暗的七年”。 (8)鉴于严酷的书报检查制度,俄国的反对派的报刊,或者只能秘密出版;或者以谈论文学等的形式出现。用《伊索寓言》的方式说话,这是俄国沙皇时期新闻传播的特点之一。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章节题库(第四讲 新闻客观性原则)【圣才出品】

第四讲新闻客观性原则 一、概念题 1.新闻客观性(上海大学2013年研;湖南大学2010年研;厦门大学2007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研;人大2005年研) 答:新闻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之一,指新闻报道必须以客观实际为本源,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它是新闻传播关系赖以建立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新闻媒介信誉的重要因素。它有两层意思:①内容必须真实,即新闻报道所描述的对象必须具有客观实在性,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②表述必须客观,报道者一般不宜直接在新闻中站出来发言,而主要是“用事实说话”,即寓情寓理于事实的筛选、内容的编排、版(画)面的处理之中。客观性不是客观主义,它对于新闻事实的见解,主要通过客观的叙述形式,凭借事实本身的逻辑表现出来。 2.公平原则(北大2006年研) 答:公平原则,又称“平等原则”,是指新闻传播的公正性,即新闻媒介为争议双方提供平等利用媒介的机会。公正性也包括传播者对新闻事实持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公平原则的含义是:传播工作者负有社会责任与职业道义,保障公民享有平等地从媒介获得信息,发表意见,进行申辩和反对他人观点的权利与机会,传播工作者不享有传播自己个人意见与片面事实,并以个人意见与片面事实压制他人意见与其他事实公开传播的特权与自由。 3.客观理念 答:客观理念,又称客观精神,是客观性原则精神层面的内涵。客观精神要求传播主体必须

始终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在新闻报道中能够自觉地将对象与自身加以区分。客观性的本质在于传播者的超然性,即“新闻工作者摒弃个人好恶,主观世界服务客观世界,而‘没有权利从一群事实中,摒弃不符合我们的立场和观点的新闻’,力争以最充分的事实展现客观世界的完整面貌”。 4.客观方法 答:客观方法作为新闻报道操作规范,是客观原则的内涵之一。在操作层次上,客观原则的核心是把事实与意见分开。“以一种公正、超然以及不含成见的态度来报道新闻;反对在新闻中夹叙夹议,不能参与个人见解,只要把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况、原因交代清楚就行了。”具体而言,客观报道在操作上有这样的规范:①以倒金字塔方式在第一段简述基本事实;②以五个w报道;③以第三人称语气报道;④引述当事人的话;⑤强调可以证实的事实;⑥不采取立场;⑦至少表达新闻事实的两面。 5.客观性报道 答:客观性报道大致包含三层意思:要求记者在事实选择中不带偏见;记者应超然于所报道的事情之外;记者不应该对事实发表评论,把意见和事实分开,新闻报道只提供事实,评论才提供意见。操作方法有完整,即把构成该事件的主要事实和盘托出;平衡,即当社会上对某一事件有多种不同的意见,或双方当事人发生争执时,报道应让各种见解有同等的表达机会;运用非感情色彩的中性语言;运用引语;避免记者直接发表意见等。 6.新闻的倾向性 答:新闻的倾向性是指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这种倾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八章 美洲新闻传播业历史发展概述【圣才出品】

第三篇 第八章 美洲新闻传播业历史发展概述 8.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区(即语言学上的拉丁美洲) 1.报刊业发展缓慢 拉美多数国家在18世纪初出现现代报刊,这在世界上也是相当早的。然而,这些国家 现代报刊的发展却极其缓慢。 拉美国家现代报刊发展缓慢的原因有: (1)宗主国对新闻文化的忽视,各殖民地实行的专制制度严重阻碍新闻文化的流通。 (2)由于不鼓励欧洲人移民,这些国家的民众主体是以原来的印第安人、从非洲贩运 来的黑人与少数欧洲人混血后裔为主。在这种历史基础上形成的拉美民族,他们接受的传统 报刊业发展缓慢 广播电视业发展相对迅速 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区 基本民营的新闻传播体制 古巴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体制 西班牙语区与葡萄牙语区的差异 世界上第二个日报发行量最大的区域 英语区 收音机和电视机完全饱和的地区之一 广播电视业体制,欧洲模式的加拿大与美国模式相形对照 美加新闻传播文化的冲突 美洲 新闻传播业历史发展概述

文化带有相当的原始传播特点,对于阅读报刊,仍然缺少传统文化的支持。 (3)各国独立后,由于缺少民主政治的训练,经常发生内战、军事政变,国家长期处于专制统治下,经济发展滞后。在这种情况下,政党繁多而杂乱,党报时期相当长久,报刊不是服务于民众对于信息的需求,而是满足各政党宣传的需要,商业性新闻传播业真正得到大发展,尚是最近三四十年的事情。 2.广播电视业发展相对迅速 (1)形式上接近拉美民众传统传播文化的广播和电视,得到了快速发展。 (2)拉美传统的原始色彩的音乐和舞蹈,以及传统的狂欢节,对于现代足球的热衷,刺激了广播和电视业的发展。 (3)墨西哥电视公司、巴西环球集团分别垄断着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跨国卫星电视市场,成为世界级的卫星电视媒介集团和这两种语言广播电视娱乐节目的最大输出集团。拉美上空现在的两大卫星电视网是空中娱乐网和拉美银河电视网。 (4)广电在拉美各国的发展尚不平衡,中美洲各国处于相对落后的境地。南美除了巴西、委内瑞拉外,其他国家的广电系统较为分散。 3.基本民营的新闻传播体制 (1)在新闻传播体制方面各国(除了古巴)大多效仿美国,报刊业完全是民营,广播电视业也是民营占绝对优势。 (2)公共服务性质的电视台以民营的为主。 (3)拉美各国媒介的新闻源主要是美国的两大通讯社,以及西班牙的埃菲社。巴西19世纪末与葡萄牙的关系疏远,加上葡国的通讯社自身很小,对拉美影响微乎其微。 4.古巴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体制 (1)古巴是美洲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古巴的代表性报纸是《格拉玛报》,古巴共产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重点整理

新闻理论十讲 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 一.新闻≠宣传 1. 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新闻传播的目的是让对方了解一件事,只要对方知道了这件事,新 闻传播的任务就完成了。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2.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 动。宣传是要传播观点,它的目的是要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所以宣传行为的中心不是接受者,而是传播者,它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宣传者只要把想说的话说出来,任务就完成了。 宣传分为两类:政治宣传、商业宣传 3. 为什么我们经常把新闻和宣传结合起来说呢? 因为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的地方。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目的是其中一种,即使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 4.从表现方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新闻≠舆论 1. 舆论是社会中自然产生的、自在的意见形态。在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 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这是,这种意见可能开始对全局产生影响:如果持某种意见的人数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二,可以说这种舆论已经掌控了全局。 2. 舆论和新闻的关系: A.新闻可以反应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些群体性事件的时候。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一个非常 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说具体的新闻反应了舆论,这是新 闻和舆论的一个关系。 B.理论上可以说媒体是舆论的载体。但是传媒是否真地代表了舆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一般情况下,可以说传媒是“舆论界”。新闻反应了舆论的时候,就与舆论有了关系,但是新闻也 可能没有反应舆论,两者有较密切的关系,但是不是一回事,不能等同。 三.欧洲文明中“新闻”是指新鲜的信息 四.中国历史中对“新”赋予更多的伦理色彩 五.中国传统的传播体系如何限定“新”的内涵 中国传统的新闻传播体系 中国古代生活传播结构有一下几个特征: 1、信息内敛,文化内聚力是社会群体生存发展的依托。 2、文化封闭,在认知上趋向于同化对象,对外部信息保持高度警惕,内部协调比应对外部 更有现实价值。 3、内圈往往是进入外圈的必要精神基础。 4、圈层间具有内在的彼此渗透性和灵活的伸缩关系。

世界新闻传播史笔记

5世界新闻传播史笔记 第一篇 第一章:从一般信息传播到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轨迹 1.5现代报刊得以在欧洲起源的五个相互依存的条件 现代:君士坦丁堡自1453年陷落之后的历史称为“现代史”,包含了我们所说的近代和现代两个时代。 依据恩格斯的分析,现代报刊在欧洲得以产生的原因如下: 1)世界地理大发现时的欧洲的商业和工业从地中海贸易转向全球贸易,因此造成对新闻传播的规模化需求。(严格地说,威尼斯不是现代新闻传播的开端,屙屎欧洲中世纪“新闻信”传播发展的顶点,之后则示衰落。) 2)此时,欧洲地理上正在形成连成一片的文明地区,地理上进行贸易的关卡减少,传递信息的障碍也随之减少。(15~16世纪,欧洲大陆王权削弱诸侯势力的高涨时期,相对统一的国家,提供了商品相对自由流通的空间条件。割据减少的趋势,对于现代报刊来说,无论如何市一个必要的生存条件。) 3)六个主要的欧洲民族(意,西,葡,德,法,英)经过文艺复兴运动,自然形成了各自的标准语言和文字,奠定了规模化新闻的语言文字基础。(报刊的规模化传播,至少需要在一国或一种民族语言的使用区域内,采用通行的标准语,而相对应的文字又要以通行的标准语作为前提。) 4)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规模新闻传播的新技术条件。 5)文艺复兴后,问你话从僧侣阶层的垄断下逐步解放出来,转向世俗社会,为规模化新闻传播提供了一定的读者群。 以上五个条件,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1.6现代报刊遍及全球的三个环节 现代报刊的起源与其说是一个具体的“点”,不如说是一个在全球的历史发展过程。 1)15世纪中叶德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出现印刷新闻纸。 2)整个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商业民族在全球的经商中,无意中传播了欧式印刷术和简单的公报式的报纸。 3)从17世纪开始,英国作为工业民族逐步替代了西、葡、荷等国,有目的地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国,发展工商业,传播西方文化,将报刊一直到世界各地。(18~19世纪,现代报刊编辑世界各个角落,完成了起源的全过程。) 1.7西方报刊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1)封建集权制下的“官报时期” 报刊诞生的时候,便受到王权的直接控制,或直接由政府部门创办报刊(1665英,1702俄),或者特许少数网全新人的出版商出版报刊(1631法),对报刊内容实行书包检查;同时严格查禁其他非官方的出版物。在殖民地,则由殖民当局代表王权形式书报检查。 此时期的检查,主要是禁止报道和讨论与本国政治相关的问题,禁止对官员的批评(任何批评,越是事实,越是诽谤),禁止一些当时宗教道德不允许报道的内容,而对于外国的政治新闻,只要不涉及本国政治,一般允许报道。 2)新闻自由条件下的“党报时期”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包括临近革命前夕的短暂时期)和革命成功以后的一段或长或短的时期,由于国家的基本政治体制、许多具体政策尚未确定,各阶级和各利益群体都要为自身赢得更多的革命果实而进行宣传活动。在结社自由和新闻自由的条件下,人们的热情集中在政治问题上,政党活动极为频繁。这种情况的典型国家是美国(独立战争至19世纪中叶,约60年),其他西方国家的党报时期语商业报刊并存时期,有时相当长。

《新闻理论十讲》读书笔记

看大师“讲”新闻 ——《新闻理论十讲》读书笔记 安生 合上书本,第一印象,与之前读的《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那样的学术论文截然不同,摒弃了抽象的论述,而是用第一人称,以漫谈和对话的方式表达新闻理论,犹如亲临课堂倾听陈力丹老师讲课,直白生动,深入浅出。而讲课的同时,又像是在同你讲话、讨论,激起你的共鸣,引发你的思考。另外,正如作者在“写在前面”所说“不说套话,可能是本书的特色”。读完本书,受益颇多,对新闻学的基本问题的认识又深入了一些。 第一,形式新颖。 本书以新闻理论关键词作为章名,以重要论断作为节名,每一节犹如一节课,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另外,因为本书是由录音整理, 作者结合自身经验,用第一人称,以漫谈和对话的方式表达新闻理论,好像一位长者站在对面与你交流心得, 娓娓而谈,亲切自然,直白生动,深入浅出,结构上跳出了原有新闻理论教材的套路, 讲得让人入境。而讲课的同时,又像是在同你交流、讨论,激起你的共鸣,引发你的思考。 第二,厘清新闻学的基本概念。 不管是作者对新闻的定义的分析,还是宣传、舆论,亦或是中国特色的“舆论监督”,甚至是“有闻必录”。作者指出“有闻必录”与新闻的客观性完全不是一回事。中国最早出现“有闻必录”是在19世纪末,是一种新闻招徕的广告语言,从来都不是新闻客观性的内涵表述。例如当时上海传媒上的“有闻必录,无言不详”、“有闻必录,无奇不搜”、“人吉如是,未知确否,姑志之,以符有闻必录之例”。同时,举出了我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徐宝璜的《新闻学》中就对“有闻必录”作出过批评。 第三,审慎、批判的学术态度。 例如开篇时,作者说不是讲什么是新闻,而是“通过比较来体会‘新闻应该是什么’”。再如,提到舆论时,“你必须要拿出证据证明你说的那个‘舆论’是舆论”。在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作者举出统筹学上通用的黄金分割比例“0.618”以示佐证。

世界新闻传播史笔记

世界新闻传播史笔记 5世界新闻传播史笔记 第一篇 第一章:从一般信息传播到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轨迹 1.5现代报刊得以在欧洲起源的五个相互依存的条件 现代:君士坦丁堡自1453年陷落之后的历史称为“现代史”,包含了我们所说的近代和现代两个时代。 依据恩格斯的分析,现代报刊在欧洲得以产生的原因如下: 1) 世界地理大发现时的欧洲的商业和工业从地中海贸易转向全球贸易,因此造成对新闻传 播的规模化需求。(严格地说,威尼斯不是现代新闻传播的开端,屙屎欧洲中世纪“新 闻信”传播发展的顶点,之后则示衰落。) 2) 此时,欧洲地理上正在形成连成一片的文明地区,地理上进行贸易的关卡减少,传递信 息的障碍也随之减少。(15~16世纪,欧洲大陆王权削弱诸侯势力的高涨时期,相对统一 的国家,提供了商品相对自由流通的空间条件。割据减少的趋势,对于现代报刊来说, 无论如何市一个必要的生存条件。) 3) 六个主要的欧洲民族(意,西,葡,德,法,英)经过文艺复兴运动,自然形成了各自

的标准语言和文字,奠定了规模化新闻的语言文字基础。(报刊的规模化传播,至少需 要在一国或一种民族语言的使用区域内,采用通行的标准语,而相对应的文字又要以通 行的标准语作为前提。) 4) 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规模新闻传播的新技术条件。 5) 文艺复兴后,问你话从僧侣阶层的垄断下逐步解放出来,转向世俗社会,为规模化新闻 传播提供了一定的读者群。 以上五个条件,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1.6现代报刊遍及全球的三个环节 现代报刊的起源与其说是一个具体的“点”,不如说是一个在全球的历史发展过程。 )15世纪中叶德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出现印刷新闻纸。 1 2)整个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商业民族在全球的经商中,无意中传播了欧式印刷术和简单的公报式的报纸。 3)从17世纪开始,英国作为工业民族逐步替代了西、葡、荷等国,有目的地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国,发展工商业,传播西方文化,将报刊一直到世界各地。(18~19世纪,现代报刊编辑世界各个角落,完成了起源的全过程。) 1.7西方报刊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1)封建集权制下的“官报时期” 报刊诞生的时候,便受到王权的直接控制,或直接由政府部门创办报刊(1665英,1702俄),或者特许少数网全新人的出版商出版报刊(1631法),对报刊内容实行书包检查;同时严格查禁其他非官方的出版物。在殖民地,则由殖民当局代表王权形式书报检查。此时期的检查,主要是禁止报道和讨论与本国政治相关的问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要点整理

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 一、新闻宣传 一般来说,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新闻传播的目的是让对方了解一件事,只要对方知道了这件事,新闻传播的任务就完成了,所以,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时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行为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宣传分为政治宣传和商业宣传。 为什么我们经常把新闻和宣传合起来说呢? 这是因为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的地方。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目的是其中一种,及时是最客观的新闻传播,也可以夹杂着宣传的成分。 新闻和宣传的差别: 1、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2、新闻重新异,宣传重重复。 3、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4、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5、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6、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二、新闻与舆论 舆论是社会中自然产生的、自在的意见形态。 在一定的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新闻和舆论是什么关系呢? 新闻可以反映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些群体性事件的时候。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一个非常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说具体的新闻反映了舆论。新闻反映了舆论的时候,就与舆论有了关系,但新闻页可能没有反映舆论。 五、中国传统的新闻传播体系 中国古代生活传播结构有一下几个特征: 1、信息内敛,文化内聚力是社会群体生存发展的依托。 2、文化封闭,在认知上趋向于同化对象,对外部信息保持高度警惕,内部协调比应对外部 更有现实价值。 3、内圈往往是进入外圈的必要精神基础。 4、圈层间具有内在的彼此渗透性和灵活的伸缩关系。 中国古代社会传播结构的特征: 1、社会组织高度统一,但社会是分散的。 2、上一层次比下一层次获得较多的信息。 3、信息的真实性受到主管意向的遮蔽,任何层级获得的信息都不可能是完全真实的。 4、一旦外部真实的信息扩散,社会顷刻瓦解。 现代生活传播结构的特点: 1、信息的传播呈现出发散的活动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