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热工3-热工分区

13-热工3-热工分区
13-热工3-热工分区

热工计算

一、窗节能设计分析 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设计计算,设计依据: R o =R i +R+R e ……附2.4[GB50176-93] 在上面的公式中: R o :围护结构的传热阻(m2·K/W); R i :围护结构内表面换热阻,按规范取0.11m2·K/W; R e :围护结构外表面换热阻,按规范取0.04m2·K/W; R:围护结构热阻(m2·K/W); R=R 面板+R 中空层 =δ 面板/λ 面板 +R 中空层 =0.01/0.76+0.12 =0.133m2·K/W 在上面的公式中: δ 面板 :面板材料(玻璃)的总厚度(m); λ 面板 :面板材料的导热系数(W/m·K),按规范取0.76;

R 中空层 :中空玻璃中空空气层热阻值(m2·K/W),按规范取0.12; 故窗玻璃部分热阻 R o玻=R i +R+R e =0.11+0.133+0.04 =0.283m2·K/W 玻璃部分传热系数K 玻=1/ R o玻 =1/0.283 =3.5W/m2·K 常用普通铝型材传热系数K 铝 约=6.0 W/m2·K 整窗传热系数为玻璃和铝框传热系数按面积的加权平均值本工程铝框所占窗洞面积百分比=0.19 本工程玻璃所占窗洞面积百分比=0.71 故整窗传热系数K 窗=K 铝 X0.19 + K 玻 X0.71 =6.0X0.19+3.5X0.71 =3.6 W/m2·K 根据《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相关规定,本工程属于夏热冬冷地区。则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应符合下表规定:

夏热冬冷地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限值 本工程两主要立面窗墙比为0.47,故要求建筑外窗传热系数≤2.8. 根据上面计算,采用普通中空玻璃窗无法满足节能要求. 若采用6+9A+6LOW-E中空玻璃,非断热型材,外窗传热系数计算如下: 6+9A+6LOW-E中空玻璃传热系数约为1.5—2.1 W/m2·K,此处按最不利情况取为2.1 W/m2·K。 常用普通铝型材传热系数K 铝 约=6.0 W/m2·K 整窗传热系数为玻璃和铝框传热系数按面积的加权平均值 本工程铝框所占窗洞面积百分比=0.19 本工程玻璃所占窗洞面积百分比=0.71 故整窗传热系数K 窗=K 铝 X0.19 + K 玻 X0.71 =6.0X0.19+2.1X0.71 =2.6 W/m2·K<2.8 W/m2·K

建筑物理复习(建筑热工学)

第一篇 建筑热工学 第1章 建筑热工学基础知识 1.室内热环境构成要素: 室内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气流速度和环境辐射温度构成。 2.人体的热舒适 ①热舒适的必要条件:人体内产生的热量=向环境散发的热量。 m q ——人体新陈代谢产热量 e q ——人体蒸发散热量 r q ——人体与环境辐射换热量 c q ——人体与环境对流换热量 ②充分条件:所谓按正常比例散热,指的是对流换热约占总散热量的25-30% ,辐射散热约为45-50%,呼吸和无感觉蒸发散热约占 25-30%。处于舒适状况的热平衡,可称之为“正常热平衡”。 (注意与“负热平衡区分”) ③影响人体热舒适感觉的因素: 1.温度;2.湿度;3.速度;4.平均辐射温度;5.人体新陈代谢产热率;6.人体衣着状况。 3.湿空气的物理性质 ①湿空气组成:干空气+水蒸气=湿空气 ②水蒸气分压力:指一定温度下湿空气中水蒸气部分所产生的压力。 ⑴未饱和湿空气的总压力: w P ——湿空气的总压力(Pa ) d P ——干空气的分压力(Pa) P ——水蒸气的分压力(Pa) ⑵饱和状态湿空气中水蒸气分压力:s P ——饱和水蒸气分压力 注:标准大气压下,s P 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大(见本篇附录2)。表明在一定的大气压下,湿空气温度越高,其一定容积中所能容纳的水蒸气越少,因而水蒸气呈现出的压力越大。 ③空气湿度:表明空气的干湿程度,有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⑴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所含水蒸气的重量,用f 表示(g/m 3 )。 饱和状态下的绝对湿度则用饱和水蒸气量max f (g/m 3 )表示。 ⑵相对湿度:一定温度,一定大气压力下,湿空气的绝对湿度 f ,与同温同压下饱和水蒸气量max f 的百分比: ⑶同一温度(T)下,, 因此,相对湿度又可表示为空气中水 : P ——空气的实际水蒸气分压力 (Ps P ——同温下的饱和水蒸气分压力 (Pa)。 (注:研究表明,对室内热湿环境而言,正常湿度范围大概在30%~60%。)

建筑热工计算的补充说明

建筑热工计算的补充说明一、热工计算方法补充说明

3 朝向窗墙面积比M 1 1) 地下室为非采暖空间时,±0.00以下的建筑物垂直外立面不参与计算。 2) 地下室为采暖空间时,±0.00以下与室外空气接触的建筑物垂直外立面参与计算(包括:±0.00至室外地平、至窗井底部、至下沉庭院地平的外墙和门 窗)。 4 建筑物体形系数S 1) 没有地下室,或有地下室但地下室为非采暖空间时,建筑物外表面积及其所包围的空间从首层地面(±0.00)算起,±0.00以下不参与计算。 2) 有地下室且地下室为采暖空间时 (1)参与计算的建筑物外表面积F Σ,为地上和地下所有与大气接触的围护结构外表面积的总和(其中凸窗和封闭式阳台计算方法见上述1、2)。 (2)参与计算的建筑物体积0V ,为±0.00以上体积上V 和±0.00以下计算体积’ 下V 两部分之和。 (3)±0.00以下计算体积’下V 按下式确定: 下 下 ’ 下 ’下 V f f V 式中:’ 下f ——±0.00以下与室外空气接触的垂直外立面面积(包括:±0.00至室外地平、至窗井底部、至下沉庭院地平的外立面); 下 f ——±0.00以下垂直外立面总面积(包括与室外空气接触和与土壤接触的外立面); 下 V ——±0.00以下 下 f 包围的总体积。 5 当建筑物各部分层数不统一(阶梯式错层)时,该建筑热工参数限值可按面积所占比例最大部分的层数统一确定取值。 6 采用附录权衡判断表B.1.3.-2进行温差传热量计算时, 楼梯间和封闭外走廊的屋面、地面(或楼板)不单独计算,简化为与户内部分统一计算,即室内外温差均为17.9℃。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 主要符号 Ate——室外计算温度波幅 Ati——室内计算温度波幅 Aθi——内表面温度波幅 α——导温系数,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的修正系数B——地面吸热指数 b——材料层的热渗透系数 c——比热容 D——热惰性指标 Ddi——采暖期度日数 F——传热面积 H——蒸汽渗透阻 I——太阳辐射照度 K——传热系数 Pe——室外空气水蒸气分压力 Pi——室内空气水蒸气分压力 R——热阻

Ro——传热阻 Ro.min——最小传热阻 Ro.E——经济传热阻 Re——外表面换热阻 Ri——内表面换热阻 S——材料蓄热系数 te——室外计算温度 ti——室内计算温度 td——露点温度 tw——采暖室外计算温度 tsa——室外综合温度 [Δt]——室内空气与内表面之间的允许温差Ye——外表面蓄热系数 Yi——内表面蓄热系数 Z——采暖期天数 αe——外表面换热系数 αi——内表面换热系数 θ——表面温度,内部温度

θi.max——内表面最高温度 μ——材料蒸汽渗透系数 νo——衰减倍数 νi——室内空气到内表面的衰减倍数 ξ0——延迟时间 ξi——室内空气到内表面的延迟时间 ρ——太阳辐射吸收系数 ρ0——材料干密度 φ——空气相对湿度 ω——材料湿度或含水率 [Δω]——保温材料重量湿度允许增量 λ——材料导热系数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使民用建筑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要求,符合国家节约能源的方针,提高投资效益,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速和改建的民用建筑热工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地下建筑、室内温湿度有特殊要求和特殊用途的建筑,以及简易的临时性建筑。 第1.0.3条建筑热工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建筑热工学_习题(有答案)_15

《建筑物理》补充习题(建筑热工学) 1.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其波长围是()微米。 A.0.28~3.0 (B) 0.38~ 0.76 (C) 0.5~1.0 (D) 0.5~2.0 2.下列的叙述,()不是属于太阳的短波辐射。 (A) 天空和云层的散射(B) 混凝土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C) 水面、玻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D) 建筑物之间通常传递的辐射能 3.避免或减弱热岛现象的措施,描述错误是()。 (A) 在城市中增加水面设置(B) 扩大绿化面积 (C) 采用方形、圆形城市面积的设计(D) 多采用带形城市设计 4.对于影响室外气温的主要因素的叙述中,()是不正确的。 (A) 空气温度取决于地球表面温度(B) 室外气温与太阳辐射照度有关 (C) 室外气温与空气气流状况有关(D) 室外气温与地面覆盖情况及地形无关 5.在热量的传递过程中,物体温度不同部分相邻分子发生碰撞和自由电子迁移所引起的能 量传递称为()。 (A) 辐射(B) 对流(C) 导热(D) 传热 6.把下列材料的导热系数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哪一组是正确的(B )?Ⅰ、钢筋混凝土; Ⅱ、水泥膨胀珍珠岩;Ⅲ、平板玻璃;Ⅳ、重沙浆砌筑粘土砖砌体;Ⅴ、胶合板(A)Ⅱ、Ⅴ、Ⅰ、Ⅳ、Ⅲ(B)Ⅴ、Ⅱ、Ⅲ、Ⅳ、Ⅰ (C)Ⅰ、Ⅳ、Ⅲ、Ⅱ、Ⅴ(D)Ⅴ、Ⅱ、Ⅳ、Ⅲ、Ⅰ 7.人感觉最适宜的相对湿度应为() (A) 30~70 % (B) 50~60% (C) 40~70% (D) 40~50% 8.下列述哪些是不正确的() A.铝箔的反射率大、黑度小 B.玻璃是透明体 C.浅色物体的吸收率不一定小于深颜色物体的吸收率 D.光滑平整物体的反射率大于粗糙凹凸物体的反射率 9.白色物体表面与黑色物体表面对于长波热辐射的吸收能力()。 A.白色物体表面比黑色物体表面弱 B.白色物体表面比黑色物体表面强 C.相差极大 D.相差极小 10.在稳定传热状态下当材料厚度为1m两表面的温差为1℃时,在一小时通过1m2截面 积的导热量,称为()。 A.热流密度 B.热流强度 C.传热量 D.导热系数 11.下面列出的传热实例,()不属于基本传热方式。 A.热量从砖墙的表面传递到外表面 B.热空气流过墙面将热量传递给墙面

建筑热工设计计算公式及参数

附录一建筑热工设计计算公式及参数 (一)热阻的计算 1.单一材料层的热阻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R——材料层的热阻,㎡·K/W; δ——材料层的厚度,m; λc——材料的计算导热系数,W/(m·K),按附录三附表3.1及表注的规定采用。 2.多层围护结构的热阻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R=R1+R2+……+Rn(1.2) 式中R1、R2……Rn——各材料层的热阻,㎡·K/W。 3.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两向非均质围护结构(包括各种形式的空心砌块,以及填充保温材料的墙体等,但不包括多孔粘土空心砖), 其平均热阻应按下式计算: (1.3) 式中——平均热阻,㎡·K/W; Fo——与热流方向垂直的总传热面积,㎡; Fi——按平行于热流方向划分的各个传热面积,㎡;(参见图3.1); Roi——各个传热面上的总热阻,㎡·K/W Ri——内表面换热阻,通常取0.11㎡·K/W; Re——外表面换热阻,通常取0.04㎡·K/W; φ——修正系数,按本附录附表1.1采用。

图3.1 计算图式 修正系数φ值附 表1.1 /λ1 注:(1)当围护结构由两种材料组成时,λ2应取较小值,λ1应取较大值,然后求得两者的比值。 (2)当围护结构由三种材料组成,或有两种厚度不同的空气间层时,φ值可按比值 /λ1确定。 (3)当围护结构中存在圆孔时,应先将圆孔折算成同面积的方孔,然后再按上述规定计算。 4.围护结构总热阻应按下式计算: Ro=Ri+R+Re(1.4) 式中Ro——围护结构总热阻,㎡·K/W; Ri——内表面换热阻,㎡·K/W;按本附录附表1.2采用; Re——外表面换热阻,㎡·K/W,按本附录附表1.3采用; r——围护结构热阻,㎡·K/W。 内表面换热系数αi及内表面换热阻Ri值附表1.2

热工计算汇总

11.热工计算 11.1.计算引用的规范、标准及资料 《建筑幕墙》 GB/T21086-2007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176-93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05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JGJ26-95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75-20031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意见稿》 [建标2006-46号] 《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意见稿》 [建标2004-66号] 《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 JGJ113-2003 《玻璃幕墙光学性能》 GB/T18091-2000 《建筑玻璃可见光、透射比等以及有关窗玻璃参数的测定》 GB/T2680-94 11.2.计算中采用的部分条件参数及规定 11.2.1.计算所采纳的部分参数 按《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意见稿》采用 11.2.1.1.各种情况下都应选用下列光谱: S(λ):标准太阳辐射光谱函数(ISO 9845-1); D(λ):标准光源光谱函数(CIE D65,ISO 10526); R(λ):视见函数(ISO/CIE 10527); 11.2.1.2.冬季计算标准条件应为: 室内环境计算温度:T in =20℃; 室外环境计算温度:T out =0℃; 内表面对流换热系数:h c =3.6W/(m2·K); 外表面对流换热系数:h e =23W/(m2·K); 室外平均辐射温度:T rm =T out 太阳辐射照度:I s =300W/m2;

11.2.1.3.夏季计算标准条件应为: 室内环境温度:T in =25℃; 室外环境温度:T out =30℃; 内表面对流换热系数:h c =2.5W/(m2·K); 外表面对流换热系数:h e =19W/(m2·K); 室外平均辐射温度:T rm =T out ; 太阳辐射照度:I s =500W/m2; 11.2.1.4.计算传热系数应采用冬季计算标准条件,并取I s =0W/m2; 11.2.1.5.计算遮阳系数、太阳能总透射比应采用夏季计算标准条件,并取T out =25℃; 11.2.1.6.抗结露性能计算的标准边界条件应为: 室内环境温度:T in =20℃; 室外环境温度:T out =-10℃或T out =-20℃ 室内相对湿度:RH=30%或RH=50%或RH=70%; 室外风速:V=4m/s; 11.2.1.7.计算框的太阳能总透射比g f 应使用下列边界条件: q in =α·I s q in :通过框传向室内的净热流(W/m2); α:框表面太阳辐射吸收系数; I s :太阳辐射照度=500W/m2; 11.2.2.最新规范《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部分规定11.2.2.1.结构所在的建筑气候分区应该按下面表格取用: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

--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Code for thermal design of civil building 月1日起实施自2017年4 GB 50176-2016.热工计算基本参数.术语和符号;3.总 则;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2.围护结构隔热设计;.围护结构保温设计;6和方法;4.建筑热工设计原则;5 9.建筑遮阳设计。7.围护结构防潮设计;8.自然通风设计;.细分了保温、隔.细化了热工设计分区;2 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增加了透光围护结构、自然通.修改了热桥、隔热计算方法;4热设计要求;3 .补充了热工设计计算参数。风、遮阳设计的内容;5 则1 总 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要求,为使民用建筑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0.1 1 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方针,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民用建筑的热工设计。本规范不适用于2 .0.1 室内温湿度有特殊要求和特殊用途的建筑,以及简易的临时性建筑。 民用建筑的热工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3 .0.1 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语1 术 2. building thermal engineering 建筑热工.1 .21室内外热湿研究建筑室外气候通过建筑围护结构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作用对围护结构的影响,通过建筑设计改善室内热环境方法的学科。 building envelope 2 围护结构.21.分隔建筑室内与室外,以及建筑内部使用空间的建筑部件。 thermal bridge 热桥..13 2 围护结构中热流强度显著增大的部位。 building envelope unit 围护结构单元.4 2.1柱等节点共同围护结构的典型组成部分,由围护结构平壁及其周边梁、 组成。 heat conduction coeffi-cient thermal conductivity,5 2.1.导热系数单位面积匀质材料的热在稳态条件和单位温差作用下,通过单位厚度、 流量。 --- -- coefficient of heat accumulation

建筑系统节能热工计算方法及其标准详解

建筑热工指标计算 及其标准 皖源集团—安徽节源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2011年12月

一、适用范围 新标准(JGJ 26-95)中规范适用于严寒和寒冷地区,主要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简称三北地区)等年日平均温度低于或等于5℃的天数,一般都在90天以上,最长的满洲里达211天。这一地区习惯上称为采暖区,其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70%。新标准适用于集中采暖的新建和扩建居住建筑热工与采暖节能设计。居住建筑主要包括住宅建筑(约占92%)和集体宿舍、招待所、旅馆、托幼建筑等。集中采暖系指由分散锅炉房、小区锅炉房和城市热网等资源,通过管道向建筑物供热的采暖方式。 二、相关的热工指标计算方法的规定 1、建筑物耗热量指标计算 H H T INF I H q q q q =+- 式中: H q —建筑物耗热量指标(2/W m ); H T q —单位建筑面积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耗热量(2/W m ); INF q —单位建筑面积的空气渗透耗热量(2/W m ); I H q —单位建筑面积的建筑内部得热(包括炊事、照明、家 电和人体散热),住宅建筑取3.80(2/W m )。 2、单位建筑面积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耗热量计算 1()()/m i c i i i i H T t t K F A q ε==-∑ 式中: i t —全部房间平均室内计算温度,一般住宅建筑取16℃;

e t —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 i ε—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取用方式详见附录1); i K —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 ()2/m K W ,对于外墙应取其平均 传热系数(计算方法详见附录2); i F —围护结构的面积( 2m ) (计算方法详见附录3); 0A —建筑面积( 2m ) (计算方法详见附录3)。 3、单位建筑面积的空气渗透耗热量计算 0()()/i e INF t t C N V A q ρρ=- 式中: C ρ —空气比热容,取0.28/()W h kg K ; ρ—空气密度(3/kg m ),取e t 条件下的值; N —换气次数,住宅建筑取0.5(1/h ); V —换气体积(3m )(计算方法详见附录3)。 4、采暖耗煤量指标计算 12 24/c H c q Z q H ηη= 式中: c q —采暖耗煤量指标(2/kg m 标准煤); H q —建筑物耗热量指标(2/W m ) ; Z —采暖期天数(d ) (采用方法详见附录4); c H —标准煤热值,取38.1410/W h kg ?; 1η—室外管网输送效率,采取节能措施前,取0.85,采取节 能措施后,取0.90;

幕墙热工计算书

**************幕墙设计 热工计算书 (一)本计算概况: 气候分区:夏热冬冷地区 工程所在城市:无锡 传热系数限值:≤2.10 (W/(m2.K)) 遮阳系数限值(东、南、西向/北向):≤0.40 (二)参考资料: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26 -2010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T134-2010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01-621-2005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01-602-2004 《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 113-2009 《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JGJ/T 151-2008 《建筑门窗幕墙热工计算及分析系统(W-Energy3.0)》 (三)计算基本条件: 1.计算实际工程所用的建筑门窗和玻璃幕墙热工性能所采用的边界条件应符合相应的建筑设计或节能设计标准。 2.设计或评价建筑门窗、玻璃幕墙定型产品的热工参数时,所采用的环境边界条件应统一采用规定的计算条件。 3.以下计算条件可供参考: (1)各种情况下都应选用下列光谱: S(λ):标准太阳辐射光谱函数(ISO 9845-1); D(λ):标准光源(CIE D65,ISO 10526)光谱函数; R(λ):视见函数(ISO/CIE 10527)。 (2)冬季计算标准条件应为: 室内空气温度 T in =20 ℃ 室外空气温度 T out =-20 ℃ 室内对流换热系数 h c,in =3.6 W/(m2.K) 室外对流换热系数 h c,out =16 W/(m2.K) 室内平均辐射温度 T rm,in =T in 室外平均辐射温度 T rm,out =T out 太阳辐射照度 I s =300 W/m2 (3)夏季计算标准条件应为: 室内空气温度 T in =25 ℃ 室外空气温度 T out =30 ℃ 室内对流换热系数 h c,in =2.5 W/(m2.K) 室外对流换热系数 h c,out =16 W/(m2.K) 室内平均辐射温度 T rm,in =T in 室外平均辐射温度 T rm,out =T out 太阳辐射照度 I s =500 W/m2 (4)计算传热系数应采用冬季计算标准条件,并取I s = 0 W/m2。 (5)计算遮阳系数、太阳能总透射比应采用夏季计算标准条件,并取T out =25 ℃。 (6)抗结露性能计算的标准边界条件应为: 室内环境温度 T in =20 ℃ 室外环境温度 T out =0 ℃或 T out =-10 ℃或 T out =-20 ℃ 室内相对湿度 RH=30% 或 RH=60% 室外对流换热系数 h c,out =20 W/(m2.K) 室外风速 V=4 m/s (7)计算框的太阳能总透射比g f 应使用下列边界条件: q in =α·I s q in 通过框传向室内的净热流(W/m2); α框表面太阳辐射吸收系数; I s 太阳辐射照度 =500 W/m2。 4.设计或评价建筑门窗、玻璃幕墙定型产品的热工参数时,门窗框或幕墙框与墙的连接界面应作为 绝热边界条件处理。 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有关规定: (1)各城市的建筑气候分区应按表4.2.1确定。

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征求意见稿)

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征求意见稿) ◇ 1 总则 ◇ 2 术语、符号 ◇3基本规定 ◇4玻璃光学热工性能 ◇5框的传热计算 ◇6空气层传热计算 ◇7整窗热工性能计算 ◇8建筑幕墙热工计算 ◇9遮阳系统计算 ◇10结露计算 ◇附录 1 总则 1.0.1为在建筑门窗、玻璃幕墙工程中贯彻执行国家的建筑节能政策,使门窗、玻璃幕墙工程的节能设计和产品设计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方便进行门窗、玻璃幕墙产品的节能性能评价,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建筑工程中作为外围护结构使用的建筑外门窗、玻璃幕墙的传热系数、遮阳系数、可见光透射比、结露性能的计算。 1.0.3本规程是参照国际标准ISO15099、ISO10077、ISO10211等系列标准,结合我国现行的相关标准制定的。 1.0.4本规程所计算的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是在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空气渗透量为零的情况下、采用稳态传热计算得到的,实际使用时应考虑空气渗透对热工性能和节能计算的影响。

1.0.5实际工程所用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的室内外热工计算条件应符合相应的建筑热工设计标准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1.0.6建筑门窗、玻璃幕墙所用材料的热工计算参数除使用本规程给出的参数外,还应符合其它强制性的热工设计标准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相关规定。实际工程中所使用材料的热工参数应按照相应材料的实际参数选取。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1.1夏季标准计算条件standard summe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用于门窗或幕墙产品设计、性能评价热工性能参数计算的夏季标准热工计算环境条件。 2.1.2冬季标准计算条件standard winte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用于门窗或幕墙产品设计、性能评价热工性能参数计算的冬季标准热工计算环境条件。 2.1.3传热系数(U)thermal transmittance 门窗或幕墙两侧环境温度差为1℃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围护结构的传热量。 2.1.4太阳能总透射比(g)total solar energy transmittance 通过门窗或幕墙构件成为室内得热量的太阳辐射与投射到门窗或幕墙构件上的太阳辐射的比值。成为室内得热量的太阳辐射部分包括直接的太阳能透射得热和被构件吸收的太阳辐射再经传热进入室内的得热。 2.1.5遮阳系数(SC)shading coefficient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_93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GB50176-93)

第3.2.7条围护结构中的热桥部位应进行保温验算,并采取保温措施。 第3.2.8条严寒地区居住建筑的底层地面,在其周边一定围应采取保温措施。 第3.2.9条围护结构的构造设计应考虑防潮要求。 3.3 夏季防热设计要求 第3.3.1条建筑物的夏季防热应采取自然通风、窗户遮阳、围护结构隔热和环境绿化等综合性措施。 第3.3.2条建筑物的总体布置,单体的平、剖面设计和门窗的设置,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并尽量避免主要房间受东、西向的日晒。 第3.3.3条建筑物的向阳面,特别是东、西向窗户,应采取有效的遮阳措施。在建筑设计中,宜结合外廊、阳台、挑檐等处理方法达到遮阳目的。 第3.3.4条屋顶和东、西向外墙的表面温度,应满足隔热设计标准的要求。 第3.3.5条为防止潮霉季节湿空气在地面冷凝泛潮,居室、托幼园所等场所的地面下部宜采取保温措施或架空做法,地面面层宜采用微孔吸湿材料。 3.4 空调建筑热工设计要求 第3.4.1条空调建筑或空调房间应尽量避免东、西朝向和东、西向窗户。 第3.4.2条空调房间应集中布置、上下对齐。温湿度要求相近的空调房间宜相邻布置。 第3.4.3条空调房间应避免布置在有两面相邻外墙的转角处和有伸缩缝处。 第3.4.4条空调房间应避免布置在顶层;当必须布置在顶层时,屋顶应有良好的隔热措施。 第3.4.5条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空调房间的净高宜降低。 第3.4.6条空调建筑的外表面积宜减少,外表面宜采用浅色饰面。 第3.4.7条建筑物外部窗户当采用单层窗时,窗墙面积比不宜超过0.30;当采用双层窗或单框双层玻璃窗时,窗墙面积比不宜超过0.40。 第3.4.8条向阳面,特别是东、西向窗户,应采取热反射玻璃、反射涂膜、各种固定式和活动式遮阳等有效的遮阳措施。 第3.4.9条建筑物外部窗户的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规定的Ⅲ级水平。 第3.4.10条建筑物外部窗户的部分窗扇应能开启。当有频繁开启的外门时,应设置门斗或空气幕等防渗透措施。 第3.4.11条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GBJ19规定的要求。

玻璃幕墙热工计算

常熟--局幕墙热工性能计算书 (一)本计算概况: 气候分区:夏热冬冷地区 工程所在城市:南京 传热系数限值:≤2.80 (W/m2.K) 遮阳系数限值(东、南、西向):≤0.45 遮阳系数限值(北向):≤0.45 (二)参考资料: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01-621-2005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01-602-2004 《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 113-2003 《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JGJ/T151-2008) 《建筑门窗幕墙热工计算及分析系统(W-Energy 2010)》 (三)计算基本条件: 1.计算实际工程所用的建筑门窗和玻璃幕墙热工性能所采用的边界条件应符合相应的建筑设计或节能设计标准。 2.设计或评价建筑门窗、玻璃幕墙定型产品的热工参数时,所采用的环境边界条件应统一采用规定的计算条件。 3.以下计算条件可供参考: (1)各种情况下都应选用下列光谱: S(λ):标准太阳辐射光谱函数(ISO 9845-1); D(λ):标准光源(CIE D65,ISO 10526)光谱函数; R(λ):视见函数(ISO/CIE 10527)。 (2)冬季计算标准条件应为: 室内环境温度 T in=20℃ 室外环境温度 T ou t=0℃ 内表面对流换热系数 h c,in=3.6 W/m2.K 外表面对流换热系数 h c,out=20 W/m2.K 太阳辐射照度 I s=300 W/m2 (3)夏季计算标准条件应为: 室内环境温度 T in=25℃ 室外环境温度 T ou t=30℃ 外表面对流换热系数 h c,in=2.5 W/m2.K 外表面对流换热系数 h c,out=16 W/m2.K

【最新版】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最新版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第3。2.5条外墙、屋顶、直接接触室外空气的楼板和不采暖楼梯间的隔墙等围护结构,应进行保温验算,其传热阻应大于或等于建筑物所在地区要求的最小传热阻。 第3.2.6条当有散热器、管道、壁龛等嵌入外墙时,该处外墙的传热阻应大于或等于建筑物所在地区要求的最小传热阻. 第3.2.7条围护结构中的热桥部位应进行保温验算,并采取保温措施. 第3.2.8条严寒地区居住建筑的底层地面,在其周边一定范围内应采取保温措施. 第3.2.9条围护结构的构造设计应考虑防潮要求。 3。3夏季防热设计要求 第3。3.1条建筑物的夏季防热应采取自然通风、窗户遮阳、围护结构隔热和环境绿化等综合性措施. 第3。3.2条建筑物的总体布置,单体的平、剖面设计和门窗的设置,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并尽量避免主要房间受东、西向的日晒。 第3。3.3条建筑物的向阳面,特别是东、西向窗户,应采取有效的遮阳措施.在建筑设计中,宜结合外廊、阳台、挑檐等处理方法达到遮阳目的。 第3.3。4条屋顶和东、西向外墙的内表面温度,应满足隔热设计标准的要求。 第3.3.5条为防止潮霉季节湿空气在地面冷凝泛潮,居室、托幼园所等场所的地面下部宜采取保温措施或架空做法,地面面层宜采用微孔吸湿材料. 3.4 空调建筑热工设计要求 第3.4.1条空调建筑或空调房间应尽量避免东、西朝向和东、西向窗户。 第3。4.2条空调房间应集中布置、上下对齐。温湿度要求相近的空调房间宜相邻布置. 第3。4.3条空调房间应避免布置在有两面相邻外墙的转角处和有伸缩缝处。 第3。4.4条空调房间应避免布置在顶层;当必须布置在顶层时,屋顶应有良好的隔热措施。 第3.4。5条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空调房间的净高宜降低. 第3.4.6条空调建筑的外表面积宜减少,外表面宜采用浅色饰面。 第3。4.7条建筑物外部窗户当采用单层窗时,窗墙面积比不宜超过0。30;当采用双层窗或单框双层玻璃窗时,窗墙面积比不宜超过0。40。 第3.4.8条向阳面,特别是东、西向窗户,应采取热反射玻璃、反射阳光涂膜、各种固定式和活动式遮阳等有效的遮阳措施。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_2016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Code for thermal design of civil building 自2017年4月1日起实施 GB 50176-2016 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热工计算基本参数和方法;4.建筑热工设计原则;5.围护结构保温设计;6.围护结构隔热设计;7.围护结构防潮设计;8.自然通风设计;9.建筑遮阳设计。 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细化了热工设计分区;2.细分了保温、隔热设计要求;3.修改了热桥、隔热计算方法;4.增加了透光围护结构、自然通风、遮阳设计的内容;5.补充了热工设计计算参数。 1 总则 1.0.1 为使民用建筑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要求,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方针,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民用建筑的热工设计。本规范不适用于室内温湿度有特殊要求和特殊用途的建筑,以及简易的临时性建筑。 1.0.3 民用建筑的热工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建筑热工building thermal engineering 研究建筑室外气候通过建筑围护结构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室内外热湿作用对围护结构的影响,通过建筑设计改善室内热环境方法的学科。 2.1.2 围护结构building envelope 分隔建筑室内与室外,以及建筑内部使用空间的建筑部件。 2.1.3 热桥thermal bridge 围护结构中热流强度显著增大的部位。 2.1.4 围护结构单元building envelope unit 围护结构的典型组成部分,由围护结构平壁及其周边梁、柱等节点共同组成。 2.1.5 导热系数thermal conductivity,heat conduction coeffi-cient 在稳态条件和单位温差作用下,通过单位厚度、单位面积匀质材料的热流量。 2.1.6 蓄热系数coefficient of heat accumulation 当某一足够厚度的匀质材料层一侧受到谐波热作用时,通过表面的热流波幅与表面温度波幅的比值。

建筑节能设计计算手册

精心整理 建筑节能设计计算书 (建筑专业) 工程名称: 工程编号: 设计计算: 1.11.21.31.4 2.12.2 3.13.2外墙:a.200厚钢筋混凝土墙+50厚挤塑聚苯板保温层; b.200厚钢筋混凝土墙+90厚聚苯板保温层 3.3单元式建筑山墙:;a.200厚钢筋混凝土墙+65厚挤塑聚苯板保温层; b.200厚钢筋混凝土墙+115厚聚苯板保温层 3.4不采暖房间(公共部分)的隔墙:25mm 胶粉聚苯颗粒保温层;

3.5不采暖地下室顶板:100厚钢筋混凝土板+30厚FTC保温层 3.6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楼(地)板:20厚挤塑聚苯板保温层+100厚钢筋混凝土板+40厚FTC 保温层 3.7外窗:a.断桥彩铝Low-E中空玻璃窗(5+12+5),气密性等级为6级; b.断桥彩铝中空玻璃窗(5+12+5),气密性等级为6级; 3.8 3.9 3.10 3.11 3.12 3.13 3.14 4.1 4.1.3体形系数计算 体形系数=S/V=0.271≈0.27 4.2各向(平均)窗墙面积比计算 4.2.1南向平均窗墙面积比 1)南向窗面积=1747.80㎡ 2)南向立面面积=4914㎡

3)南向平均窗墙面积比=窗面积/立面面积=0.36 4.2.2北向平均窗墙面积比 1)北向窗面积=1223.10㎡ 2)北向立面面积=4914㎡ 3)北向平均窗墙面积比=窗面积/立面面积=0.25 1 1 1 4.3 4.3.1南、北侧外墙 1)基本构造:a.50mm挤塑聚苯板外保温层λ=0.03 a=1.1 b.90mm厚聚苯板保温层λ=0.042 a=1.2 200mm厚钢筋混凝土墙λ=1.74 a=1.0 20mm混合砂浆抹面λ=0.87 a=1.0 2)根据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设计DBJT02-53-2008,居住建筑节能构造J08J110-A3墙

建筑热工学重点知识归纳

第一章:室内热环境 1.室内热环境的组成要素:室内气温、湿度、气流、壁面热辐射。 2.人体热舒适的充分必要条件,人体得热平衡是达到人体热舒适的必要条件。人体按正常比例散热是达到人体热舒适的充分条件。对流换热约占总散热量的25%-30%,辐射散热量占45%-50%,蒸发散热量占25%-30% 影响人体热感的因素为: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气流速度、环境平均辐射温度、人体新陈代谢产热率和人体衣着状况。 4.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因素: 1)室外气候因素 太阳辐射:以太阳直射辐射照度、散射辐射照度及用两者之和的太阳总辐射照度表示。水平面上太阳直射照度与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成正比关系。散射辐射照度与太阳高度角成正比,与大气透明度成反比。太阳总辐射受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云量、海拔高度和地理纬度等因素的影响。 空气温度:地面与空气的热交换是空气温度升降的直接原因,大气的对流作用也以最强的方式影响气温,下垫面的状况,海拔高度、地形地貌都对气温及其变化有一定影响。 空气湿度: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一年中相对湿度的大小和绝对湿度相反。 风:地表增温不同是引起大气压力差的主要原因(以及降水) 2)室内的影响因素:热环境设备的影响;其他设备的影响;人体活动的影响 5.人体与周围环境的换热方式有对流、辐射和蒸发三种。 6.气流速度对人体的对流换热影响很大,至于人体是散热还是得热,则取决于空气温度的高低。 7.影响人体蒸发散热的主要因素是作用于人体的气流速度和环境的水蒸气分压力。 8热环境的综合评价: 1)有效温度:ET :依据半裸的人与穿夏季薄衫的人在一定条件的环境中所反应的瞬时热感觉作为决定各项因素综合作用的评价标准。 2)热应力指数:HSI :根据在给定的热环境中作用于人体的外部热应力、不同活动量下的新陈代谢产热率及环境蒸发率等的理论计算而提出的。当已知环境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气流速度和平均辐射温度以及人体新陈代谢产热率便可按相关线解图求得热应力指标。 3)预计热感指数:PMV :人体蓄热量是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气流速度和平均辐射温度4个环境参数及人体新陈代谢产热率、皮肤平均温度、肌体蒸发率、所着衣热阻的函数。 9、城市区域气候特点: 1)大气透明度较小,削弱了太阳辐射;2)气温较高,形成“热岛效应”;3)风速减小,风向随地而异;4)蒸发减弱、湿度变小;5)雾多、能见度差。 10.我国建筑热工设计气候分区 ①严寒地区②寒冷地区③夏热冬冷地区④夏热冬暖地区⑤温和地区 11.被动式太阳能建筑 原理:当太阳辐射热透过日光室玻璃照射到墙面上时,墙面吸收热能,温度升高,并通过对流方式将热量传给日光室内的空气,使之温度升高,由上部开口流入室内;室内的低温空气由下部开口流进日光室,不断循环流动的空气提高了室内气温,从而改善了室内热环境。 注意点:1)日光室的朝向应选择当地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烈的方位,一般以东南、南、西南向为宜; 2)日光室的玻璃应选择热光比大的玻璃,并应有较大的面积。这是因为玻璃是短波热射线的透射体,而又是长波热射线的非透射体,能阻挡日光室的热量辐射外逸; 3)墙面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至关重要,表面一定要用对太阳辐射热吸收系数大的材料; 4)上下通风口尺寸应适当,过大、过小都会影响采暖效果5)在使用上,当一晚或无日辐射的时候,如日光室的气温低于室外气温,应关闭上下通风口,避免室内热量的损失。 12.人感觉最适宜的相对湿度应为50~60% 13.决定气候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 14.城市热环境的特征是:日辐射减少、高温化、干燥化、通风不良 第二章:建筑的传热与传湿 1.热能传递的动力是温度差 2.传热是指物体内部或物体与物体之间热能转移的现象。 3.导热是由温度不同的质点(分子、原子、自由电子)在热运动中引起的热能传递现象。 导热系数:在稳定条件下,1m厚的物体,两侧表面温差为1℃,1h内通过1㎡面积传递的热量。 导热系数的影响因素:材质的影响、材料干密度的影响、材料含湿量的影响。 2、对流是由于温度不同的各部分流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

玻璃幕墙热工计算

常熟 -- 局幕墙热工性能计算书 ( 一 ) 本计算概况: 气候分区:夏热冬冷地区 工程所在城市:南京 传热系数限值:< (W/ 遮阳系 数限值(东、南、西向):< 遮阳系数限值(北向):< ( 二 ) 参考资料: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 JGJ26-95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134-2001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 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 (JGJ/T151-2008) 建筑门窗幕墙热工计算及分析系统 (W-Energy 2010) 》 ( 三 ) 计算基本条件: 1. 计算实际工程所用的建筑门窗和玻璃幕墙热工性能所采用的边界条件应符合相应的建筑 设计或节能设计标 准。 2. 设计或评价建筑门窗、 玻璃幕墙定型产品的热工参数时, 所采用的环境边界条件应统一采 用规定的计算条 件。 3. 以下计算条件可供参考: (1) 各种情况下都应选用下列光谱: S (入):标准太阳辐射光谱函数(ISO 9845-1 ); D (入):标准光源(CIE D65 , ISO 10526 )光谱函数; R (入):视见函数(ISO/CIE 10527 )。 (2) 冬季计算标准条件应为: 室内环境温度T in =20C 室外环境温度T oc t=0 C 内表面对流换热系数 h c,in = W/ 外表面对流换热系数 h c,out =20 W/ 太阳辐射照度 I s =300 W/m 2 (3) 夏季计算标准条件应为: 室内环境温度T in =25C 室外环境温度T oi t=30 C 外表面对流换热系数 h c,in = W/ 外表面对流换热系数 h c,out =16 W/ 室外平均辐射温度T rm =T out 太阳辐射照度I s =500 W/m 2 (4) 计算传热系数应采用冬季计算标准条件,并取 I s = 0 W/m 2。 (5) 计算遮阳系数、太阳能总透射比应采用夏季计算标准条件,并取 T out =25 C 。 (6) 抗结露性能计算的标准边界条件应为: 室内环境温度T in =20C 室外环境温度 T oi t=-20 C 或T ou t=-30 C 室内相对湿度 RH=30%或RH=50%或RH=70% 室外风速V=4m/s GB50176-93 GB50189-2005 DBJ 01-621-2005 DBJ 01-602-2004 JGJ 113-2003

建筑热工节能计算汇总表

建筑热工节能计算汇总表 主要热工性能参数: 体形系数判断表 1 2.1 屋顶 屋顶构造类型1:碎石,卵石混凝土1(40.0mm)+挤塑聚苯板1(32.0mm)+水泥砂浆(20.0mm)+防水层+水泥砂浆(20.0mm)+轻集料混凝土浇捣(屋面找坡)(30.0mm)+钢筋混凝土(120.0mm) 2.2 外墙 外墙主体部分构造类型1:水泥砂浆(20.0mm)+蒸养磷渣硅酸盐小型空心砌块(200.0mm)+中空玻化微珠(30.0mm)+水泥砂浆(6.0mm)

热桥柱(框架柱)构造类型1:水泥砂浆(20.0mm)+钢筋混凝土(200.0mm)+中空玻化微珠(30.0mm)+水泥砂浆(6.0mm) 热桥柱类型传热系数表 4 热桥梁(圈梁或框架梁)构造类型1:水泥砂浆(20.0mm)+钢筋混凝土(200.0mm)+中空玻化微珠(30.0mm)+水泥砂浆(6.0mm) 热桥梁类型传热系数表 5 热桥过梁(过梁)构造类型1:水泥砂浆(20.0mm)+钢筋混凝土(200.0mm)+中空玻化微珠(30.0mm)+水泥砂浆(6.0mm)

热桥过梁类型传热系数表 6 热桥楼板(墙内楼板)构造类型1:水泥砂浆(20.0mm)+钢筋混凝土(200.0mm) 外墙平均传热系数计算 外墙平均传热系数(Km)为外墙包括主体部位和周边热桥(构造柱、圈梁以及楼板伸入外墙部分等)部位在内的传热系数平均值。分别计算每一单元墙体的值。 外墙全楼加权平均传热系数(Km')区别于Km,是对整栋建筑的外墙包括主体部位和周边热桥(构造柱、圈梁以及楼板伸入外墙部分等)部位在内的传热系数平均值。 当外墙主体部位和各热桥部位的传热系数确定后,Km值计算的关键在于确定各个热桥部位的面积。 剪力墙结构外墙平均传热系数(Km)的计算单元如下图所示,该工程所选开间的柱位置按下图第1种情况进行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