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带来的危害

猪瘟带来的危害
猪瘟带来的危害

浅谈猪瘟带来的危害

摘要:猪瘟对养猪业的影响极大。本文先以猪瘟的特点症状引入,接着从免疫抑制、经济损失大、养猪者的积极性降低、肉品质量下降、猪肉价格上涨、影响猪肉出口6方面来阐述猪瘟带来的危害,最后总结猪瘟带来的危害和控制的重要性。

关键词:猪瘟;临床症状;危害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1 发病特点

本病的特征为发病急、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从而引起广泛性小点出血、梗死和坏死。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是一种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传染性疾病。病猪是主要传染源,主要感染途径是消化道。该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有高度传染性,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都会发生。

2 临床症状

急性型,病猪高度沉郁,减食或拒食,怕冷挤卧,体温持续升高至41℃左右。先便秘,粪干硬呈球状,带粘液或血液,随后下痢,有的发生呕吐,两眼有多量粘液或脓性分泌物,步态不稳,后期发生后肢麻痹。常见耳、四肢、腹下及会阴等处皮肤常先充血继而变成紫绀,并出现许多小出血点,指按不褪色。少数猪出现惊厥、痉挛等症状,病程10~20d死亡。慢性型病猪症状轻微,病性发展缓和,轻度发热、贫血、消瘦。食欲时好时坏。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

猪瘟知识大全

一、猪瘟 猪瘟俗称“烂肠瘟”,为区别非洲猪瘟又称古典猪瘟。猪瘟在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危害极大,本病仍是威胁养猪业最重要的传染病。我国将其定为一类烈性传染病。目前,其表现形式有急性、亚急性、慢性、非典型性或不明显型等类型,给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 猪瘟是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可感染各种年龄的猪只,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其特征为发病急,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全身泛发性小点出血,脾梗死。急性猪瘟由强毒引起,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而弱毒感染常因其不表现临床症状则可能不被觉察。 1、病原:猪瘟病毒(HCV)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与牛粘膜病病毒、马动脉炎病毒有共同抗原性。HCV与同属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之间,基因组序列有高度同源性,抗原关系密切,既有血清学交叉反应,又有交叉保护作用。 2、流行病学:猪是本病惟一的自然宿主,各种猪对猪瘟病毒都有易感性。 3、发病机理:猪瘟病毒进入靶器官扁桃体后,在其中增殖,16-18h血液中病毒浓度达到致病程度,15-24h病毒出现于淋巴系统和血管壁,48h出现于各实质器官。病毒主要在小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致使上皮细胞肿胀、变性、血管闭锁、小血管周围发生细胞浸润,导致各器官和组织充血、出血、坏死和梗死,并引起败血症,体温升高。最急性病例,往往发生循环障碍。 在急性感染猪中,由于HCV损害造血系统和网状内皮,引起血液中白细胞减少、网状细胞逐渐消失,免疫应答发生改变,对溶菌酶的继发性抗体应答能力减弱,这样机体内细胞吞噬能力显著下降,容易引起多种病原继发混合感染,使猪瘟病程复杂化。

猪瘟病毒持续性感染多由低毒力毒株感染引起慢性型和迟发型猪瘟两种。前者猪瘟传播较慢、血液和器官中病毒滴度较低,病毒存在于扁桃体、唾液腺、回肠和肾脏的上皮细胞。循环病毒抗原和抗体可导致应答物在肾沉着,引起肾小球肾炎。后者在病猪一生都有高滴度的病毒血症,病毒在上皮组织、淋巴样组织及网状内皮组织中广泛存在。先天性持续感染猪对HCV不产生中和抗体应答,形成免疫耐性。 4、症状:自然感染潜伏期为5-7d,长的21d。人工感染强毒株,一般在3-6天体温升高。根据临床症状和特征,猪瘟可分为急性(最急性、急性及亚急性)、慢性、迟发性和非典型性(温和型)或不明显型等类型。 急性型猪瘟:由HCV强毒引起,开始时猪群内仅几头显示临床症状,表现呆滞,被驱赶时站立一旁,呈弓背或怕冷状,或低头垂尾。同时食欲减少,进而停食。病猪体温升高至41℃左右,高的可达42℃以上。体温上升的同时白细胞数减少,约为9000/mm3,甚至低达3000/mm3。少数病猪可发生惊厥,常在几小时内,至多几天内死亡。随着病情的发展,群内更多的猪发病,最初的病猪出现步态不稳等衰弱症状,随后通常发生后肢麻痹。病初的皮肤充血,到病的后期变为紫绀或出血,以腹下、鼻端、耳根和四肢内侧等部位为常见。 最急性型:突然发病,高热达41℃左右,可视粘膜和皮肤有针尖大密集出血点,病程l-3天,死亡率达100%。较为少见,多发于新疫区或未经免疫的猪群。 急性型:病猪精神沉郁,减食或厌食,伏卧嗜睡,常堆睡一起,呈怕冷状。全身无力,行动迟缓,摇摆不稳。体温达41℃以上稽留不退,死前降至常温以下。初期眼结膜潮红,后期苍白,眼角处初期有多量粘液,后期转为脓性分泌物,呈褐色而粘着两眼,严重时眼睑完全被封。体温升高之初,病猪便秘,排出粪球状,附有带血的粘液

猪瘟的流行病学及预防措施

摘要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CFSV)引起的急性、热性、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养猪业危害巨大。随着人们对猪瘟病毒分子生物学的不断研究,疫苗的广泛应用,猪瘟疫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近年来猪瘟的发病又呈现出新的流行特点,并有死灰复燃之势。因此研究当前猪瘟的流行现状意义重大。本文综述了猪瘟的有关特点,希望能对猪瘟的防控提供帮助。 关键词:猪瘟,流行现状,原因分析

目录 引言 (1) 一、猪瘟的流行现状及流行病学 (1) (一)目前国内猪瘟流行现状 (1) (二)目前国外猪瘟流行现状 (1) (三)猪瘟流行病学 (2) 二、猪瘟的症状及病变 (2) (一)急性型 (2) (二)慢性型 (3) (三)迟发性型 (3) (四)病理变化 (3) 三、预防措施 (4) (一)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 (4) (二)实行自繁自养的办法 (4) (三)加强集市管理和运输检疫 (4) (四)改善饲养管理 (4) (五)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猪瘟 (4) 四、疫情处理 (5) (一)消毒 (5) (二)加强免疫监测 (5) (三)完善免疫计划 (5) (四)隔离、消毒 (5) 五、疫苗种类及处理方法 (5) (一)乳兔苗 (5) (二)细胞苗 (5) (三)淋脾苗 (6) 六、参考文献 (6)

引言 猪瘟是一种由猪瘟病毒所引起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的疾病,它危害猪和野猪,其他动物不发,发病率达95~100%,主要特征是高热稽留、微血管变性而引起全身广泛出血、坏死、梗塞等变化。本病遍布于世界各国,是严重危害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猪瘟病毒是一个活体,它不会永久停留在一个水平线上,因在体外继代或体内抗体压力下,而减弱其原有的毒性。反而减弱的毒力也可因在敏感个体继代感染后而增强或恢复原有的毒力。由于这种情况,当前猪瘟病毒已形成强毒、中间毒、弱毒型同时存在,初发地区强一点,常发地区弱一些。其中,强毒株不论猪的品种、年龄均可导致大多数猪发病和致死;中间毒株因自身抵抗力对感染有影响,发病后可能引起死亡,但也有从感染中康复的;弱毒株的感染,仅限于抵抗力弱的猪体,虽有点免疫性,但挡不住毒体入侵的发病猪,死不了,活不旺,也有长期带毒传播的,这类弱毒株只有对小猪或胎儿较易引起致病和死亡,它多发于免疫制度不健全,形成免疫紊乱,饲养管理不良的猪场或农村的猪群。 一、猪瘟的流行现状及流行病学 (一)目前国内猪瘟流行现状 我国是猪瘟流行较多的国家之一,每年因猪瘟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数十亿元。2004~2005年,我国18个省、市、自治区报告猪瘟疫情,发病135633头,死亡68771头,扑杀16320只。王先明等2006年报道,2001~2006年5月份以来,在东南及中南部分省份发生的猪高热病,尽管是多病原的引起的混合感染,但猪瘟病毒被公认为感染率偏高,孟长泽等对所在兽医院的猪瘟病例进行统计表明,从2003~2005三年中,猪瘟病例占全部病例的85.5%。张家峥等报道,造成我国养猪业经济损失最大的疾病是猪瘟,因该病死亡的猪只占三分之一以上。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猪瘟仍对我国当前危害养猪业最为严重。 在我国,除香港、澳门外,其它32个省、市的部分地区都不同时间、不同程度地发生和发现过猪瘟的流行,在上述省、市地区的猪场均分离到猪瘟病毒。近5年来,从8个省、市的19个猪场采取15736份样品,检查猪瘟带毒情况,结果表明:带毒猪1822头,带毒率为4.61%~30.7%,平均为11.58%。据估计,我国每年因HC死亡的猪占病死猪的30%左右。 (二)目前国外猪瘟流行现状 历史上,猪瘟发源于美国,类似猪瘟的报道大约在1810年田纳西州福莱克林,1887年报道的发生猪瘟的已有35个州,后分布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火车的问世对本病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猪瘟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我国定为一类烈性传染病。由于世界各国采取了消灭猪瘟的有力措施,许多国家、地区已宣布消灭该病,尤其我国50年代猪瘟兔化弱毒(C-株)疫苗自问世以来,猪瘟得到了有效地控制。 自19世纪80年代首次发现猪瘟以来,猪瘟在世界各养猪国家都有不同程度流行。因其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常给养猪业造成严重损失。近20年来,不少国家

县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情况汇报六篇

【篇一】 一、组织贯彻落实情况 自县8月22日会议之后,我镇积极响应,于8月24日召开村级防疫员会议,宣传非洲猪瘟的危害性,但对人无害的基本常识,并培训猪瘟防控技术,安排防疫员逐户宣传发放非洲猪瘟防控技术和非洲猪瘟防控明白纸。 9月3日印发了关于切实落实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紧急通知【安政〔2019〕136号】,明确包村干部、畜牧技干、村级防疫员、村包组干部网络化管理,点对点责任排查制度,每天两次按时汇总上报。 9月8日印发了关于成立安丰镇非洲猪瘟防控、应急处置及开展环境清洁、消毒灭源和禁止泔水喂猪大行动指挥部的紧急通知【安发〔2019〕120号】,镇长为总指挥,下设了应急协调、应急处置等四个小组。 9月10日下午召开全镇领导班子、包村干部、村书记、营长、村级防疫员、镇直单位负责人参加的非洲猪瘟防控、应急处置消毒灭源、禁止喂泔水大行动会议。会上再次强调了拉网式排查工作。布置了消毒灭源、环境清洁、禁止泔水喂猪排查大行动。发放了禁喂泔水明白纸、环境消毒技术要领、禁止泔水喂猪行政告知书,共300余份。安

排防疫员逐户发放资料并继续做好排查工作。全镇十六个村(街)共有养猪场(户)69个,存栏生猪35748多头,一个生猪屠宰场。经全面摸排,确认其中饲喂泔水户9家,至告知之日全部停止饲喂,同样有专人包保监督。明确了每一个场点和养殖户的具体排查人员和责任人;落实了紧急排查“一日二报”制度和非洲猪瘟防控期间了24小时应急值守制度。停止一切市外调运,关闭杨仙屠宰点,收回滚筒印并配合市场监管督查,防止私宰、偷宰和白皮肉行为。我镇还印发了【安政〔2019〕142号】安丰镇关于印发非洲猪瘟疫情应急预案。在镇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下,有关部门通力合作,联防联控。 二、禁止泔水喂猪和泔水监管情况 镇畜牧、市场监管部门向本辖区内的各泔水喂猪户、餐饮场所发放了《禁止泔水喂猪宣传明白纸》,《禁止泔水出售的通知》等资料300余份。对全镇范围饲喂泔水的养猪户进行了排查摸底,对其摸底确认9家饲喂泔水户强制其停止使用泔水喂猪,并安排专人监督。镇市场监管所和城管分局在全镇范围内开展禁止“泔水喂猪”宣传整顿行动,对辖区的白肉经营户、中小学食堂、餐饮服务经营户共计78家开展了多轮次的排查、宣传,并发放禁止向养猪户提供泔水明白纸等资料156份,同时要求泔水做干湿分离后送垃圾存放处并有垃圾处理中心统一收集处理。

猪瘟流行现状和防控措施

我国猪瘟流行病学现状和防控策略 摘要:猪瘟目前仍是严重危害我国乃至全球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近年来我国的猪瘟流行特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前典型猪瘟频发的大流行状况已经得到了控制,非典型猪瘟或温和型猪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周期性、波浪式的地区散发性流行日益严重,同时发病猪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也不明显,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低,甚至一些免疫后的猪也会发病,母猪持续性感染造成的繁殖障碍以及仔猪先天感染导致的免疫耐受现象逐渐增多。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猪瘟流行的新趋势,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对我国猪瘟流行病学现状和防控策略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和阐述,取得了突破性研究进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证明我国现阶段在规模化猪场或部分地区是可以实现猪瘟的净化。 关键词:猪瘟;流行病学现状;防控策略

前言 猪瘟又称经典猪瘟( Classical swine fever,CSF) ,是由猪瘟病毒(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 引起猪的高度致死性、接触性传染病,是严重危害全球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CSFV的毒力除有强弱之分外,还有稳定性的变化,即CSFV毒力有易变的特性[1]。猪瘟病毒和牛腹泻-黏膜病病毒具有共同的可溶性抗原,在血清学上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有交叉反应。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2002)将猪瘟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在我国《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中猪瘟也被列为一类传染病[2]。 近30多年来,有不少国家先后采取消灭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有些国家已宣告消灭本病,如美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英国、法国、新西兰、爱尔兰、冰岛、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等国家都消灭了猪瘟。有些国家已基本控制了该病。另有许多国家都正在逐渐实施猪瘟净化工程。近年来公布的资料显示,全世界现仍有近50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猪瘟。主要分布在南美、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及亚洲国家,其中非洲3个、美洲13个、亚洲14个、欧洲20个[3]。 我国是生猪生产与猪肉消费大国,生猪饲养量占全球比例接近50%,猪肉消费占国内肉类消费的60%。所以,本文对猪瘟相关的流行病学现状和防控策略进行一个综述性的讨论,以对我国猪瘟净化提供依据。 1. 猪瘟的流行现状 1.1 流行范围更广 我国自2007 年实行CSF 强制免疫政策后,CSF 在我国的大规模暴发流行得到控制,这与我国CSF 免疫的范围广、密度高、强度大密切相关,大规模免疫接种使猪群均有一定程度的免疫保护率,但是在缺乏有效运输与市场检疫情况下仔猪的频繁交易和流动也导致了CSF 的流行范围更广。目前散发流行已经成为CSF 主要的流行形式,且流行规模较小、疫区显著减少、影响程度较轻、季节性不明显,但这种散发流行见于全国各地。 1.2 发病幼龄化

非典型性猪瘟的诊断和防制

非典型性猪瘟的诊断和防制 亢文华1,郝俊峰1,赵德明1,郑杰1,赵启祖2,张仲秋2,宁宜宝2,赵耘2 (1.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 100094;2.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北京 100081) 摘要:作者从非典型猪瘟的表现形式入手,分析了其病因,并提出了防制措施。 关键词:非典型猪瘟;表现形式;牛粘膜病;防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7236(2005)1120058202 猪瘟(s w ine classical fever)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流行广泛,发病率、死亡率高,危害极大。目前在各国的猪瘟流行中,除典型的病例外,猪瘟流行和发病的特点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是世界性的。我国由于多年实施以免疫预防为主的猪瘟防制策略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有效地控制了猪瘟在我国的急性发生和大流行。使流行形式转变为地区性散发流行,疫点显著减少,多局限于所谓“猪瘟不稳定地区”。病程由急性变为慢性,临床症状由典型变为非典型的温和型猪瘟。症状显著减轻,发病率不高,疫势较缓和,死亡率降低。仔猪死亡率较高;成年猪较轻或可耐过,病理变化也不特征。由于病原毒力降低,出现持续感染(亚临床隐性感染)、胎盘垂直感染(仔猪先天性感染),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母猪繁殖障碍)及新生仔猪的免疫耐受等。这些带毒病猪的存在,成为猪瘟发生的祸根,尤其是亚临床感染猪。依靠常规方法很难确诊并剔除此类病猪,从而给猪瘟的防制工作带来新的困难。在出现这些现象的地区和猪场,往往还伴随有多种原因引起的免疫失败,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1 非典型猪瘟的表现形式 1.1 繁殖障碍型猪瘟 主要发生于生产母猪,其本身呈隐性感染,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能通过垂直传播危害下一代,导致胚胎死亡和仔猪成活率下降。根据感染仔猪日龄的不同可分为2种类型:①带毒母猪综合征:感染隐性猪瘟的带毒母猪,病毒通过胎盘屏障传给不同时期的胚胎,产出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有的仔猪出生后就表现精神沉郁、震颤、间歇性腹泻;有的发生呕吐和运动失调,皮肤出现出血斑块,皮下水肿等症状。病仔猪常在2~3d内死亡,致 收稿日期:2005204220 作者简介:亢文华(1969-),男,内蒙古人,博士生,研究方向:预防兽医学。 通讯作者:赵启祖研究员,E2m ail:zhaoqizu@https://www.360docs.net/doc/9f2626396.html, 死率很高。这种病例一般不发生水平传播,发病率的高低,与带毒母猪的多寡有关。本病的剖检病变与典型猪瘟有相似之处,但病变程度较轻。典型病变出现的概率较少。②晚期侵袭性猪瘟:指感染隐性猪瘟的母猪所产的仔猪。这种仔猪出生后的一段时期内表现健康,在哺乳期内生长良好,一旦断奶后,仔猪即连续出现病状。表现体温升高到41℃左右,厌食。特征性症状是顽固性腹泻,粪便由褐色变成黄色。后期由于肛门失禁,粪便沿着后腿淌下,恶臭异常。病猪迅速消瘦,腹下部及耳根皮肤呈紫红色瘀血。治疗无效,病程1周左右,以死亡而告终。剖检的主要病变是胃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大肠段有溃疡,全身淋巴结水肿、充血和出血,仅有部分病例(约占1 10)的肾、膀胱粘膜呈现小点出血。部分猪皮肤发绀,有的不显症状,病程长的多半在1个月左右,自愈后易成僵猪,哺乳仔猪病死率高,成年猪死亡率低。 本病必须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后才能确诊。无论是隐性感染母猪,还是其所产的带毒仔猪,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血清中猪瘟抗体的效价低于保护值。同时带毒猪对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很弱,虽经多次接种猪瘟疫苗,其抗体效价仍不能上升到应有水平。此外还可用EL ISA、免疫荧光等方法,从病死仔猪的脾、淋巴结等脏器中能检出猪瘟病原。 1.2 慢性(温和型)猪瘟 见于猪瘟流行的老疫区或流行后期的幸存病猪,也可能发生在猪瘟免疫接种制度不健全的农村散养猪。本病主要经水平传播,各种日龄的猪都可感染,但以青年猪和肥育猪较为多见。病程长达1~2个月,病情发展缓慢,呈散发流行,在一个地区或猪场内不易切断传染源。病猪体温稽留在40℃左右,症状时轻时重,食欲时好时坏,粪便时干时稀。病程较长者,皮肤出现瘀血斑和坏死块,以腹下部为多见。有时也出现紫耳朵、干尾巴、紫斑蹄。据报道,这种病猪的皮肤一旦破损或扎针后,局部流血不止,即血液凝固不良,也是本病的特征之 ? 8 5 ?流行病防治中国畜牧兽医 2005年第32卷第11期

猪瘟的流行现状及防制对策

猪瘟的流行现状及防制对策 https://www.360docs.net/doc/9f2626396.html,资料来源:农帮网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的高度传染性、致死性疾病。典型的猪瘟临床上以高热稽留和小血管变性引起的广泛出血、梗塞和坏死等病变为特征。猪瘟病毒抵抗力不强,自然干燥条件下易死亡,对热敏感,370C经7—15天、500C经3天死亡,一般消毒剂如生石灰、草木灰、漂白粉、烧碱等能很快使其灭活。本病毒经兔等动物多代传递后,失去对猪的致病力。 1流行病学 本病仅发生于猪和野猪,各品种、性别、年龄的猪都易感。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目前我国猪瘟的流行在较大范围内以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猪瘟为主,发病多见于3月龄以下的小猪,发病率与死亡率普遍较高,流行规模以局部为主,同一猪场中育肥猪与种猪的发病率低。母猪多呈隐性感染,部分母猪表现繁殖障碍,专家指出,隐性感染母猪是仔猪感染的主要传染源。个别地区仍然流行着高发病率和致死率的急性、典型性猪瘟。规模猪场免疫注射密度都较高,但仍有猪瘟发生,说明猪群免疫水平不高。当前我国猪瘟流行有如下特点: 1.1流行范围广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均有猪瘟发生。其中以中、东、南部的发生率较高。1.2散发流行发病年龄小,发病多见于3月龄以下,特别是断奶前后和出生10日龄以内的仔猪,而育肥猪、种猪很少发病。 1.3病情复杂非典型猪瘟已是我国猪瘟的常见病型,发病率与死亡率已显著降低,临床与病理解剖不够典型,病程明显延长。种猪的持续感染和出生小猪的先天感染可能比较普遍,这种类型的感染往往外表健康,所以是引起猪瘟流行最危险的传染源,应受到高度重视。 1.4出现免疫失败养猪业主特别是规模养猪场十分重视猪瘟的免疫注射,但免疫猪群的免疫力低下却普遍存在,由于一般不进行抗体检测,这一问题通常被忽视,结果免疫猪群时有猪瘟发生,这就是免疫失败现象。 2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 本文来自农帮网!养猪视频大全尽在农帮网https://www.360docs.net/doc/9f2626396.html, 2.1免疫剂量不当我国多年来规定猪瘟疫苗肌肉注射量为150个兔体发热单位,国外的疫苗是400个兔体发热单位。虽然150个兔体发热单位的疫苗可以使猪在感染猪瘟病毒后不发病,但所产生的低水平抗体不足以有效清除病毒感染,从而有可能使感染转入持续或潜伏阶段。 2.2持续感染和先天感染这2种感染形式均可导致免疫耐受,这可能是免疫力低下最重要的原因。妊娠母猪感染低毒力毒株可能发生持续感染,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从而使母猪出现繁殖障碍,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或弱仔,这就是所谓的“母猪带毒综合征”。如产下的仔猪存活,它们将成为外表健康的先天感染仔猪,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因为它们可排毒4~6个月,甚至终身排毒而不表现症状,对免疫注射也不产生免疫应答。

推荐总结-县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情况汇报六篇

县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情况汇报六篇【篇一】 一、组织贯彻落实情况 自县8月22日会议之后,我镇积极响应,于8月24日召开村级防疫员会议,宣传非洲猪瘟的危害性,但对人无害的基本常识,并培训猪瘟防控技术,安排防疫员逐户宣传发放非洲猪瘟防控技术和非洲猪瘟防控明白纸。 9月3日印发了关于切实落实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紧急通知【安政〔2018〕1 36号】,明确包村干部、畜牧技干、村级防疫员、村包组干部网络化管理,点对点责任排查制度,每天两次按时汇总上报。 9月8日印发了关于成立安丰镇非洲猪瘟防控、应急处置及开展环境清洁、消毒灭源和禁止泔水喂猪大行动指挥部的紧急通知【安发〔2018〕120号】,镇长为总指挥,下设了应急协调、应急处置等四个小组。 9月10日下午召开全镇领导班子、包村干部、村书记、营长、村级防疫员、镇直单位负责人参加的非洲猪瘟防控、应急处置消毒灭源、禁止喂泔水大行动会议。会上再次强调了拉网式排查工作。布置了消毒灭源、环境清洁、禁止泔水喂猪排查大行动。发放了禁喂泔水明白纸、环境消毒技术要领、禁止泔水喂猪行政告知书,共300余份。安排防疫员逐户发放资料并继续做好排查工作。全镇十六个村(街)共有养猪场(户)69个,存栏生猪35748多头,一个生猪屠宰场。经全面摸排,确认其中饲喂泔水户9家,至告知之日全部停止饲喂,同样有专人包保监督。明确了每一个场点和养殖户的具体排查人员和责任人;落实了紧急排查“一日二报”制度和非洲猪瘟防控期间了24小时应急值守制度。停止一切市

外调运,关闭杨仙屠宰点,收回滚筒印并配合市场监管督查,防止私宰、偷宰和白皮肉行为。我镇还印发了【安政〔2018〕142号】安丰镇关于印发非洲猪瘟疫情应急预案。在镇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下,有关部门通力合作,联防联控。 二、禁止泔水喂猪和泔水监管情况 镇畜牧、市场监管部门向本辖区内的各泔水喂猪户、餐饮场所发放了《禁止泔水喂猪宣传明白纸》,《禁止泔水出售的通知》等资料300余份。对全镇范围饲喂泔水的养猪户进行了排查摸底,对其摸底确认9家饲喂泔水户强制其停止使用泔水喂猪,并安排专人监督。镇市场监管所和城管分局在全镇范围内开展禁止“泔水喂猪”宣传整顿行动,对辖区的白肉经营户、中小学食堂、餐饮服务经营户共计78家开展了多轮次的排查、宣传,并发放禁止向养猪户提供泔水明白纸等资料156份,同时要求泔水做干湿分离后送垃圾存放处并有垃圾处理中心统一收集处理。 三、人员培训、应急物资储备、应急值守、信息报告等应急水平提升情况 1、人员培训、信息报告:9月10镇大会会议之后,镇畜牧兽医站再次召集防疫员和相关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和动员,向辖区内生猪养殖场(户)发放了《非洲猪瘟防控明白纸》、《非洲猪瘟消毒技术》、《非洲猪瘟防控策略》等宣传资料200余份。9月17日全体防疫员紧急会议,布置培训信息报告表格制、全面提升防控应急水平。要求所有人员24小时开机。 2、信息报送情况:严格执行一天两报制度,每天上午9:00和下午3:00分之前,由各村防疫员将辖区内排查情况报告镇畜牧兽医站,经镇畜牧兽医站庞士柱专人汇总后,统一报送县非洲猪瘟防控指挥部。

27.猪瘟防治技术规范

猪瘟防治技术规范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 CSF)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出血性和致死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猪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猪瘟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置、疫情监测、预防措施、控制和消灭标准等。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猪(含驯养的野猪)的饲养、经营及其产品生产、经营,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依据本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做病原分离与鉴定。 2.1 流行特点 猪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发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传染源,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均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感染猪在发病前即能通过分泌物和排泄物排毒,并持续整个病程。与感染猪直接接触是本病传播的主要方式,病毒也可通过精液、胚胎、猪肉和泔水等传播,人、其它动物如鼠类和昆虫、器具等均可成为重要传播媒介。感染和带毒母猪在怀孕期可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播给胎儿,导致新生仔

猪发病或产生免疫耐受。 2.2 临床症状 2.2.1 本规范规定本病潜伏期为3-10天,隐性感染可长期带毒。 根据临床症状可将本病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隐性感染四种类型。 2.2.2 典型症状 2.2.2.1 发病急、死亡率高; 2.2.2.2 体温通常升至41℃以上、厌食、畏寒; 2.2.2.3 先便秘后腹泻,或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 2.2.2.4 腹部皮下、鼻镜、耳尖、四肢内侧均可出现紫色出血斑点,指压不褪色,眼结膜和口腔黏膜可见出血点。 2.3 病理变化 2.3.1 淋巴结水肿、出血,呈现大理石样变; 2.3.2 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状出血点; 2.3.3 全身浆膜、黏膜和心脏、膀胱、胆囊、扁桃体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脾脏边缘出现梗死灶; 2.3.4 脾不肿大,边缘有暗紫色突出表面的出血性梗死; 2.3.5 慢性猪瘟在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常见“钮扣状”溃疡。 2.4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病原学诊断必须在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 2.4.1 病原分离与鉴定 2.4.1.1 病原分离、鉴定可用细胞培养法(见附件1); 2.4.1.2 病原鉴定也可采用猪瘟荧光抗体染色法,细胞浆出现特异性的荧光(见附件2); 2.4.1.3 兔体交互免疫试验(附件3);

目前国内外猪瘟流行现状,发展趋势及防治对策

目前国内外猪瘟流行现状,发展趋势及防治对策 王在时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猪瘟(Hog Cholera, HC或Classical Swine Fever, CSF)是由黄病毒种瘟病毒属成员之一的猪瘟病毒(Hog Cholera Virus,HCV或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CSFV)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病毒病。也是严重危害国内外养猪业的最主要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国际兽疫局(OIE)将HC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在我国也被列为一类传染病。目前HC分布于全世界许多国家,每年因发生HC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也是无法估量的。为此,世界各国都十分注重对HC防制的研究,其研究内容是全方位的,涉及HC的病原学、病理学、流行病学、诊断学、免疫学、发病机理、生态学及综合防制技术等方方面面。下面本人就从事HC研究近20年的工作结果和所掌握的相关资料,围绕目前国内外HC流行现状,发展趋势及我国应采取的防制对策,作简要的介绍和探讨。 一、目前国内外HC流行现状 自19世纪80年代首次发现HC以来,HC在世界各养猪国家都有不同程度流行。因其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常给养猪业造成严重损失。近20年来,不少国家先后采取了以扑杀为主的HC综合防制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有些国家已经宣告消灭,有些国家已经基本控制,很少发生。至1992年,先后有美国、阿尔巴尼亚等24个国家与地区宣布消灭了HC。20世纪50年代以前,HC在我国的流行极为普通,损失巨大,50年代后期起,由于采取了以疫苗注射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有效地控制了HC的流行,但80年代后,HC在全世界范围内又有所抬头,1993年后,一些已宣布消灭了HC的国家和地区,如荷兰、瑞士、比利时、瑞典、德国、西班牙、英国等又先后出现HC的复发,其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原特性等均有所变化,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上述地区因HC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是巨大的。 (一)疾病的分布: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近5年来仍发生HC的国家和地区有近50个。主要分布在非洲、美洲、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其中较严重的主要有意大利、西班牙、德国、荷兰和英国。 在我国,除香港、澳门外,其它32个省、市的部分地区都不同时间、不同程度地发生和发现过HC的流行,在上述省、市地区的猪场均分离到HCV。近5年来,从8个省、市的19个猪场采取15736份样品,检查HC带毒情况,结果表明:带毒猪1822头,带毒率为4.61%~30.7%,平均为11.58%。据估计,我国每年因HC死亡的猪占病死猪的30%左右。 (二)流行病学变化 近年来HC的流行和发病特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变化主要表现在: 1、HC的流行形式已从频繁发生的大流行转为周期性、波浪式的地区性散发性流行,通常3-4年一个周期。 2、疫点增多,疫区缩小,多局限于所谓“HC不稳定地区”呈散发性流行或局限于某些地区、某些猪场,在形式上类似寄生虫病的疫源地,流行速度缓慢。

猪瘟病毒

猪瘟病毒 猪瘟(swine fever)是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是猪的最主要的传染病之一,该病1883年首先发现于美国,死亡率可以达到80%~90%,往往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形态 猪瘟病毒粒子直径为34~50nm,有20面体对称的核衣壳,内部核心直径约30nm,病毒粒子略呈圆形,具有脂蛋白囊膜,病毒粒子表面有脆弱的纤突结构。猪瘟病毒可以通过各种除菌滤器。 2、理化特性 猪瘟病毒不耐热,56℃下60分钟即可被灭活,60℃10分钟就会丧失感染力。猪瘟病毒在pH5~10之间比较稳定,低于pH3时病毒滴度下降较快。 猪瘟病毒对乙醚、氯仿和去氧胆酸盐敏感,迅速丧失感染性,对胰酶有中度敏感性。二甲基亚砜(DMSO)对病毒中的脂质和脂蛋白有稳定作用,10%的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中的病毒对反复冻融一定的耐受性。 3、抗原性 大多数资料认为猪瘟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国外发现了一些猪瘟的血清学变变种,不易被猪瘟特异性抗体所中和,但至今未确定其稳定的抗原型。 目前分离到了许多慢性猪瘟变异株和低毒力毒株,这些毒株通常免疫原性很差,不能产生明显的血清中和抗体,在用强毒攻击时,往

往呈现厌食和高热等症状,但很少死亡。弱毒疫苗株可以完全保护猪不受这些变异株的感染。 猪瘟病毒和牛粘膜-腹泻病毒(BVDV)具有公共的可溶性抗原,实验证明二者有交叉血清学反应,猪感染BVDV后可以表现为在一定程度上抵抗猪瘟强毒的攻击,有学者认为BVDV是猪瘟病毒的一个特殊的血清学变种,对猪已经减毒,但充分适应于牛和绵羊。 4、培养特性 猪瘟病毒能够在猪肾细胞、猪睾丸细胞、犊牛睾丸细胞和其他许多哺乳动物细胞内增殖。病毒成分在胞浆内合成和装配后释放到细胞外,细胞培养物中病毒的传播呈三种方式:一是被感染细胞释放病毒通过培养液感染新的易感细胞,二是被感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将病毒传染给子代细胞,三是通过细胞间桥在细胞之间传播病毒。 许多研究者试用不同种类的细胞,主要是猪源细胞在体外增殖病毒,证明骨髓、睾丸、肺、脾、肾细胞及白细胞均能增殖病毒,经过鸡胚传代的猪瘟病毒可以在鸡胚成纤维细胞内生长。猪瘟兔化弱毒株可以在犊牛睾丸细胞和羔羊肾细胞内增殖。感染性最强的是PK-15、PK-2a、ST等几株猪肾和猪睾丸传代细胞系。新合成的病毒大多吸附或结合于细胞之上,仅有约1%的病毒存在于培养液之中。 我国中监所专家周泰冲等人通过将石门系猪瘟强毒在兔体内连续传几百代后培育成功了猪瘟兔化弱毒株,国际上称为中国C株,用于疫苗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欧洲一些国家利用该弱毒疫苗株扑灭了本国的猪瘟。

非典型性猪瘟的表现形式及综合防控措施

非典型性猪瘟的表现形式及综合防控措施 刘德娟(泰安市畜牧办公室 271000)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733(2007)02-0030-03 摘要猪瘟病毒是猪最重要的病原之一,中等毒力的猪瘟病毒可导致猪瘟慢性感染,其间不断向外界排毒,直到死亡。仔猪猪瘟往往是先天感染低毒株猪瘟病毒,出生后又受到持续感染,免疫反应弱,引发非典型性猪瘟,给猪场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值得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非典型性猪瘟的病因分析,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有效控制本病的发生。 关键词 非典型猪瘟 表现形式 综合防控 由于多年来实施以免疫预防为主的防制策略,猪瘟的急性发生和大面积流行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但临床上表现形式多样,发病原因复杂,病程由急性变为慢性,症状由典型变为非典型的温和型猪瘟,近来年大有蔓延之势。在一些猪场,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明显的上升的趋势,依靠常规方法很难确诊并消除此类病猪,在猪体免疫状况低下时,与其它病原混合感染,治疗效果差,给养猪户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1 非典型猪瘟的表现形式 1.1 成年猪非典型性猪瘟的发病率不高,发病较轻或不显症状,多呈隐性带毒,疫情较缓和,潜伏期和病程延长,免疫力降低。往往是与其它病混合感染,药物治疗无效,经实验室诊断才确诊有猪瘟病毒的感染。 1.2 带毒母猪综合征感染隐性猪瘟的带毒母猪,病毒能通过胎盘屏障传给不同时期的胚胎,产出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种猪虽然不表现临床症状,但病毒可引起生殖系统病理变化,导致繁殖障碍。 1.3 感染隐性猪瘟的母猪所产的仔猪有的仔猪出生后表现精神沉郁、震颤、间歇性腹泻;有的发生呕吐和运动失调,皮肤出现血斑块,皮下水肿等症状。有的仔猪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表现健康,在哺乳期内生长良好,一旦断奶后,仔猪即连续出现病状。表现体温升高到41℃左右,厌食,特征性的症状是顽固性腹泻,粪便由褐色变成黄色。后期由于肛门失禁,恶臭异常。病猪迅速消瘦,腹下部及耳根皮肤呈紫红色瘀血。治疗无效,病程1周左右,以死亡而告终。还有的不显症状,病程长多半在1月左右,自愈后易成僵猪。 1.4 猪瘟流行的老疫区、散养猪或流行后期的幸存病猪本病主要经水平传播,各种日龄的猪都可感染,但以青年猪和肥育猪较为多见。病程长达1~2个月,病情发展缓慢,呈散发流行,在一个地区或猪场内不易根除。病猪的体温稽留在40℃左右,症状时轻时重,食欲时好时坏,粪便时干时稀。病程较长者,皮肤出现瘀血斑和坏死块,以腹下部为多见。有的猪皮肤干性坏疽脱落后新生瘢痕无色素而呈现“花皮猪”;有时也出现紫耳朵、干尾巴、紫斑蹄。据报道,这种病猪的皮肤一旦破损或扎针后,局部淌血不止,即血液凝固不良,也是本病的特征之一。病猪日益消瘦,日龄越小,病死率越高。部分肥猪经1~2个月后可能耐过,但发育停滞,为侏儒猪(或称僵猪)。 2 病理学变化 大多无典型的肾脏、膀胱小点出血等病变,大理石状淋巴结病变和脾出血性梗死等典型特征少见,有时可见淋巴结水肿或点状出血。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征性病变部位主要在大肠回盲瓣、脾脏、胃、胆囊等。仔猪剖检的主要病变是胃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大肠段有溃疡,全身淋巴结水肿、充血和出血,仅有部分病例(约占1/10)的肾、膀胱粘膜呈现小点出血。部分猪皮肤发绀。如淋巴结呈轻度出血或只有水肿现象。肾、喉及膀胱粘膜有少量出血点,脾稍肿、边缘有1~2处小梗死灶。回盲瓣段可出现溃疡、坏死,但难得见到扣状溃疡的病变。用多种实验室诊断的方法可查出猪瘟抗原。 3 病因分析 3.1 母猪在怀孕期接种猪瘟活苗猪的胎盘屏幕可阻挡抗猪瘟母源抗体通过,但猪瘟病毒则可能穿 30

2019 年 XX 镇防控非洲猪瘟开展三除三灭

某某镇防控非洲猪瘟开展三除三灭 大行动实施方案范文(word可编辑) 为进一步做好全镇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确保我镇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及人民生产生活稳定,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通知》、《非洲猪瘟防控应急预案》、《农业农村部公告第2号》,及省、市非洲猪瘟防控会议等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省、市防控非洲猪瘟指示精神为指导,切实提高认识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清当前非洲猪瘟疫情形势,认真做好非洲猪瘟防控战役进入"持久战、坚守战、歼灭战”的思想准备,切实加强对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领导和责任落实,进一步强化防控措施,坚决打赢生猪保卫战。 二、目标任务 以切断非洲猪瘟传播途径为根本目的,在全镇上下开展“三除三灭”(三除:除草、除杂物、除积水;三灭:灭鼠、灭蝇、灭蚊)大行动。对全镇各村生猪养殖场(户)猪圈猪舍及周围环境开展”三除三灭”工作。以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作为防控非洲猪瘟的主要措施和关键手段。坚决阻断疫情传播和蔓延,确保生猪产业安全、市场供应和社会稳定。

三、领导机构 成立镇三除三灭大行动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 由镇党委书记XX任组长,镇党委副书记、镇长XX任副组长,其他镇党员领导干部、驻村乡村振兴工作队、村两委干部和村级防疫员、各养猪户任成员,认真做好各村生猪养殖场(户)及周围环境开展”三除三灭”工作。 四、工作要求 对生猪养殖场(户)猪圈猪舍及周围环境定期开展”三除三灭” 工作;要求每日至少对猪圈猪舍、养殖场地(猪圈猪舍周边)、养殖场地出入道路进行一次消毒;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搞好环境治理、清除孳生场所。领导小组要大力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清除杂草、杂物、积水,灭鼠、灭蝇、灭蚊,提升环境卫生整体水平,坚决阻断非洲猪瘟疫情传播和蔓延。 (-)彻底消除各类积水。积水是蝇、蚊孳生的必要条件,领导小组要积极主动清理生猪养殖场(户)猪圈猪舍及周围,蝇、蚊孳生地的周边积水,翻盆倒罐、平洼填坑,疏通下水道、沟渠、河道、保持水流畅通,及时清理废弃器皿等小型积水的瓶瓶罐罐、塑料袋、纸杯(盒)等散在垃圾。消除"三害”孳生地,减少”三害”的孳生、繁殖和扩散,阻断非洲猪瘟传染源。 (二)彻底清除各种杂物、垃圾。垃圾是蝇类孳生的理想场所。要及时清除生猪养殖场(户)猪圈猪舍及周围的垃圾、杂草、杂物、淤泥等,堆物整齐有序,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挂、乱倒乱排,疏通排水沟,及时清理

常见猪病诊断对照表(归纳整理)

猪皮肤病的鉴别诊断表 病毒 病性水真猪丹猪坏死杆渗出表皮脓疱性溃疡性角化 过度 疥癣角化名泡性菌毒痘菌病炎皮炎内芽肿不全 症疾病 矮小牛痘 创伤+ 皮肤擦猪疏螺猪疥 环 病孢子猪丹病葡萄球螨感锌缺 坏死杆伤、S,旋体+ 境、因病毒菌、毒杆毒、菌、莲染+超乏、钙 菌+继hy-icus+ 环死杆脂肪学毛鲜菌猪痘球菌敏反过量 发细菌其它因子菌酸菌病毒应 各种 各种 发14周为小猪、年龄 年 龄,出生各种年 病各种各种出生至急性,4 哺乳仔但也见尤是 哺乳至4 龄尤是种猪年年龄年龄3周龄—12周猪各种年断乳 猪不月龄架子猪 龄为局发性龄的猪猪架 常见 子猪 小点 致大 圆形红 斑, 病 隆起丘斑, 变,脓疱,肉芽隆起的 长方水泡浅表溃皮肤渗黑斑, 病褐色红斑瘀肿,耳红斑,皮屑水泡形肿丘疹疡,褐出,油脂红斑, 变结点,脓部有结薄痂角过黑块, 坏脓疮色硬痂皮,红斑过度 痂,肿痂化 死, 败角化 形成 血症 痂 性边 缘 广泛 耳、 蹄分分布分布面部、小猪广泛颈、 耳、 眼、任何部眼、四肢、 部冠、布,广,广,颊部、分布,大肩、

背、尾 位的感 颈、四 面部、 位 鼻、 常见 肩、 腹部 眼、齿 猪呈局限 背、 部大腿 染伤口 肢、躯 颈部 舌 于耳 背、腹 多见 龈 性 臀 干 后 发 病 高达 高达 不定 高达 10% 率/ 低/ 100%/ 不一定 100% 100%/ /不 100%/ 低/低 低/低 低/低 — 死 无 低 /无 低 不定 定 低 100% 亡 率

病毒 过度 病 性水 真 猪丹 猪 坏死杆 渗出表 脓疱性 溃疡性 角化 疥癣 角化 名 泡性 菌 毒 痘 菌病 皮炎 皮炎 内芽肿 不全 症 疾病 证明 特征 临床 症 剧烈 真菌 性皮 临床症 实验 状、 细菌 骚痒、 诊 孢 肤病 齿伤、 状、细菌 检测日 临 床 室检 组织 细菌学 学、组 耳刮 断 子、 变、 细 细菌学 学、组织 粮 症 状 查 无瘙 菌分 学、 学 织学 物检 血清 查 痒 离 学 玫瑰 疥癣,角 喙食 猪痘, 鉴 糠, 败血 疥癣, 癖,脓 过度 疥 动物 脓疱 化不全, 疥癣, 别 渗出 症, 脓 渗出性 痘,渗 肿,压 角化, 癣 , 诊 试验 性皮 疱性 性皮 皮炎 面部坏死 出性皮 迫性坏 渗出性 角化 渗出 等 炎 性脓疱性 皮炎 断 炎, 皮炎 皮炎 炎 死,血 性皮 不 全 疥癣 肿 炎 引起猪腹泻的疾病鉴别表 疾 发病年龄 腹泻特征 其他症状 病 呕吐,脱水,发病 传染性 各种猪 淡黄色水样,褐色, 率高,多发见于寒 胃肠炎 恶臭 冷季节,死亡率较 高 大肠杆 菌病(仔 猪脱水,无呕吐, 猪黄痢, 仔猪 黄白色水样,有气泡 尾坏死,典型 全窝 仔猪白 感染 痢) 剖检特点 诊 断 胃有不同内容物,肠 中有黄色褐色液体,荧光抗体法、病原肠血管充血,胃壁出分离、电镜检查血,小肠壁薄 肠充血或不充血,肠 壁轻度水肿,肠扩张 充盈液体、粘液和气 细菌学分离鉴定 仅小肠病变,如小肠

非洲猪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f2626396.html, 非洲猪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作者:石伟峰 来源:《新农业》2019年第04期 摘要:我国近期先后发生四起非洲猪瘟疫情,给民众造成了恐慌。非洲猪瘟并非人畜共患病,它仅感染猪,其特点为病程短、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本病一旦暴发,会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本文对非洲猪瘟的流行特征、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控措施做简要概述。 关键词:非洲猪瘟;流行特征;症状;病理变化;防控措施。 1 病原特征 非洲猪瘟病毒属于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可存在于多种细胞的细胞质中,尤 其是网状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中。病毒还可寄生在节肢动物钝缘蜱中,使其成为本病的重要传播媒介。非洲猪瘟病毒目前只有一个血清型,但病毒株的差异很大,有强毒株、中毒株和弱毒株之分,其中强毒株可引起死亡率高的急性非洲猪瘟。病毒耐低温,但对高温较敏感,55°C30分钟或60°C20分钟可将其破坏。对pH值耐受范围广,可以存活在pH值为4~13的酸碱范围内。对乙醚、氯仿敏感,常用的消毒剂可将其灭活。在血液、粪便、组织和腌制品中可存活较长时间。 2 流行特点 非洲猪瘟的易感动物为家猪和野猪,无品种、年龄、性别之分。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 主要传染源,病毒主要分布于病猪的各组织器官、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以淋巴结、脾脏和肾脏中含量最高。感染猪从潜伏期即开始排毒,并延续整个病程,在外地引进带毒猪是本病暴发最常见的原因。病毒主要经猪的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吸血昆虫叮咬也可机械传播本病,其中病猪和健康猪的直接接触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隐形带毒猪和康复猪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可长期向外界排毒。 3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因毒株、宿主、传播途径不同而有所差异,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5~9天,甚至更短。根据发病的缓和程度分为以下类型。 3.1 最急性型 病猪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 3.2 急性型

XXX非洲猪瘟防控情况汇报

XXX非洲猪瘟防控情况汇报 自我国8月份辽宁省发生第一例非洲猪瘟以来,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信息,全国已有20个省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累计发生77起疫情,扑杀生猪60余万头。我局担负着全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始终高度重视该病的防控,依照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部的系列安排部署,我局迅速落实相关防控措施,通过与各成员单位及乡镇政府的共同努力,我县至今日未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取得了良好的防控成果,主要工作情况如下: 一、多措并举,强化宣传效果 我国发生首例非洲猪瘟以来,我县陆续对养猪场户、屠宰场、运输经营等企业发放了“七个讲清楚”、防控技术明白纸、公开信、告知书、“六个严禁六个一律”、非洲猪瘟宣传挂图等宣传资料近两万份,并制作了防控知识宣传栏悬挂于养猪场户门口,宣传栏内容精选了防控知识及领导系列讲话精神要求,克服了纸质资料易损易失的缺点。 二、全面压实防控责任 为严格落实养猪场户、屠宰企业防控主体防控责任及各级各部门监管责任,我局制作了非洲猪瘟防控责任牌,悬挂到每个养猪场户门口,牌子上体现了防控责任主体、乡村及农牧部门防控责任人,每一户的防控责任体系情况一目了然。

三、疫情日排查情况 按照周口市非洲猪瘟疫情防控指挥部周防指{2018}2号文的要求,依托乡镇政府、办事处的网格化管理机制,组织发动包村干部、支部书记和畜牧兽医站人员及村级防疫员开展拉网式排查,实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确定每日15点前将排查情况上报。8月7日起至今,全县累计排查12455场次,排查生猪9147105头次,均未发现非洲猪瘟疫病死亡可疑情况。 四、开展餐厨剩余物(泔水)饲喂生猪专项治理 严格按照XX人民政府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部关于禁止使用餐厨剩余物(泔水)饲喂生猪的通知要求,按照职责分工,严把生猪饲喂关,防止餐厨剩余物(泔水)进入生猪养殖场,截至11月25日,宣传排查生猪饲养场户共19796户,形成严打“泔”水饲喂生猪的高压态势。 五、严格检疫监督 加强临时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消毒站建设,做好检疫监管和来往生猪调运车辆的消毒工作。按照《河南省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应急指挥部关于规范临时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运行的意见》通知要求,我局与交通部门在高速出入口及大广高速出入口设立两个高标准的联合执勤检查站,安排28人执勤,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每个检查站搭建了18平方米的固定板房,并配备了空调,办公座椅、高压消毒机、床、被褥等工作生活用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