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课件———第七章技能形成

教育心理学课件———第七章技能形成
教育心理学课件———第七章技能形成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本章教材结构】

第一节技能的一般概述

第二节操作技能的形成

第三节心智技能的形成

【本章考点归纳】(本章为考试重点和难点)

1.技能的概念及其特点★

2.技能的种类★★★

3.技能的作用★

4.操作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

5.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6.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探讨★★

7.心智技能原型的模拟★★

8.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

9.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本章内容讲解】

第一节技能的一般概述

一、技能及其特点

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它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技能是在后天的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而不是通过遗传而来的。

第二,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当然,技能的学习要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为前提。

第三,技能是符合法则的活动方式,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习惯是自然习得的,它既可能符合法则,也可能不符合法则;而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

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是通过系统的学习与教学而形成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动作经验的不断内化而形成的。

二、技能的种类

较有典型代表性的观点是将技能分为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两种。

(一)操作技能

1.操作技能的含义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技能都是操作技能,如音乐方面的吹拉弹唱,体育方面的球类、体操、田径等。

2.操作技能的特点

操作技能除了具有上面所列举的技能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与心智技能不同的其他一些特点。

首先,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

其次,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

第三,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3.操作技能的分类

操作技能本身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不同,可以分为细微型操作技能与粗放型操作技能;

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可以分为连续型操作技能与断续型操作技能;

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闭合性操作技能与开放性操作技能;

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徒手型操作技能与器械型操作技能等。

(二)心智技能

1.心智技能的含义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一种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2.心智技能的特点

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对象具有观念性。与操作技能不同,心智活动的对象是客体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是知识、信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属于观念范畴,因此,心智活动的对象具有观念性。

其次,执行具有内潜性。心智活动的执行既不像操作活动那样以外显的形式通过肢体运动来实现,也不像言语活动那样可以借助予言语器官或口腔肌肉的运动信号来觉察活动的存在,它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内部默默地进行的,只能通过其作用对象的变化而判断其存在。

第三,结构具有简缩性。心智活动不像操作活动那样必须将每一个动作实际做出,也不像外部言语那样必须把每个字词一一说出,而是不完全的、片断的,是高度省略和简化的。

3.心智技能的分类

加涅根据学生学习的结果,将心智技能分为智慧技能与认知策略两种。

智慧技能指运用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

认知策略指学生内部组织起来的,用以支配自己心智加工过程的技能,也称为认知技能。

从认识与行动统一的观点来看,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动作技能主要表现为外显的肌肉骨骼的操作活动,并具有外显性、物质性、扩展性等特点;而心智技能则主要为内隐的思维操作活动。但是,外部动作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也是它的经常体现者。心智技能则是外部动作的调节者。在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过程中,不仅需要心智技能,也需要动作技能。因此,要确定某种技能属于何种技能类型,取决于其活动的主导成分。

三、技能的作用

个体的技能一旦获得,就会对其学习、生活和工作发生影响,其主要的作用有:

1.技能可以提高活动效率(调节和控制动作)

技能是合法则的活动方式,不是一般的随意动作或无规则的动作,正是由于这种特性,它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

2.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前提条件

经验获得的过程是通过一系列的心智动作实现的。通过心智活动,对感性经验进行加工,形成更高级的理性经验。技能调节着经验获得的过程,决定着经验获得的速度、水平,是经验获得的手段。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包含着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和外部操作活动,从形成问题表征、确定问题的性质与类型、探索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到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都是通过各种心智与操作动作实现的,而合法则的心智与操作技能保证了问题的顺利解决,也达到了变革现实的目的。

3.影响学习者的个性品质

【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 )。

A.智力技能B.知识迁移

C.智力D.思维程序

答案:A

点评: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2. 下面哪一个不是技能?( )

A.走路B.骑自行车

C.做梦D.订计划

答案:C

点评: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做梦属于人的一种生理现象,而不是通过练习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3.下面属于断续性操作技能的是( )。

A.游泳B.滑雪

C.开车D.射箭

答案:D

点评: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操作技能可以分为连续型操作技能与断续型操作技能。ABC选项均属于连续型操作技能。

4. 对于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区别,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操作技能的对象是具体的物质实体,心智技能的对象是观念性的

B.操作技能的执行过程是外显的,心智技能的执行是内潜性的

C.操作技能的动作可以合并,心智技能的动作不能合并

D.操作技能对动作不能合并,必须切实执行,心智技能的动作可以合并答案:C

点评: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而心智活动可以高度省略和简化。

5. 以下属于技能的是( )。

A.婴儿吃母乳B.刷牙

C.随意地眨眼睛D.化妆的指导书

答案:B

点评: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AC选项属于儿童与生俱来的本能,化妆指导书不是活动方式。

二、填空题

1.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属于__________技能。

答案:心智/智力/认知

点评:心智技能是一种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2. 根据技能的性质和表现方式,可将技能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操作技能/动作技能__________心智技能/智力技能

3. 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__________,执行具有内潜性,__________。

答案:对象具有观念性__________结构具有简缩性

点评:对象具有观念性结构具有简缩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对象具有观念性。其次,执行具有内潜性。最后,结构具有简缩性。

4. 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的不同,可以将操作技能分为

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细微型操作技能__________粗放型操作技能

5. 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__________。

答案:活动方式

点评: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五、简答题

试比较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

答案: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操作技能除了具有技能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与心智技能不同的其他一些特点:

首先,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活动的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

其次,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

第三,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对象具有观念性。心智活动的对象是客体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是知识、信息。

②执行具有内潜性。心智活动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内部默默地进行的,只能通过其作用对象的变化而判断其存在。

③结构具有简缩性。

第二节操作技能的形成

一、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通过分析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并根据学生学习操作技能的实际情况,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一)操作定向

1. 操作定向的含义

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虽然操作技能表现为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但在形成之初,学习者必须了解做什么、怎么做的有关信息与要求,形成对动作的初步认识。

操作定向是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操作活动的自我调控机制。缺乏定向映象或受到错误的定向映象调控的操作活动是盲目的尝试,不仅效率低下,也难以形成合乎要求的操作活动方式。

2.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

在操作定向阶段形成的映象应包括两方面:

一是有关操作动作本身的各种信息,即对操作活动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的认识和对操作活动方式的认识等;

二是对与操作技能学习有关或无关的各种内外刺激的认识与区分,如有哪些反馈信息可以利用,哪些刺激容易引起分心等。

(二)操作模仿

1.操作模仿的含义

操作的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个体在定向阶段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动作机制,而在模仿阶段则试图做出某种动作。模仿的实

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目标映象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

只有实际做出符合法则的活动时,才能算是掌握了操作技能。

模仿是形成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模仿可以检验已形成的动作目标映象的水平,使其更加完善、巩固、充实,有助于目标映象在技能形成过程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同时,模仿可以加强个体的动觉感受。通过模仿,个体可以获得初步的动觉体验,有利于准确的动觉体验的产生。

2.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

(1)动作品质。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主要是由于学习者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清晰的内部调节系统。所谓内部调节系统,主要是指根据动作映像和动觉体验等来调控操作动作的系统。

(2)动作结构。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互相干扰,相互衔接不连贯,常有多余动作产生。不能有意识地调配个别动作来完成动作系统,也难以改变动作之间的联系,以组成新的技术动作结构。

(3)动作控制。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控制水平较低,不能主动发现错误与纠正错误,动作分配较窄,表现为顾此失彼。

(4)动作效能。完成一个动作往往比标准速度要慢,要花费较大的体力与精力来从事某项活动,个体经常感到疲劳、紧张。

(三)操作整合

1.操作整合的含义

操作的整合是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学习者在模仿阶段只是初步再现出目标阶段所提供的动作方式,但对于大部分复杂操作技能而言,不仅要准确地做出每一个操作动作,还应掌握各动作问的动态联系,而这种动态联系在模仿阶段是难以实现的。

2.操作整合阶段的动作特点

由于整合是动作由模仿到熟练的过渡阶段,所以其动作特点也体现了这种过渡性。

(1)动作品质。在外界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动作可以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灵活性,但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动作的这些特点都有所

降低。

(2)动作结构。动作的各个成分趋于分化、精确,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各动作成分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多余动作也有所减少。在有些情况下,还可以根据要求将部分动作重新组合而产生新的动作。

(3)动作控制。视觉控制不起主导作用,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肌肉运动感觉变得较清晰、准确,并成为动作执行的主要调节器。

(4)动作效能。效能有所提高,疲劳感、紧张感降低,心理能量的不必要的消耗减少,但没有完全消除。由于动作衔接、转化不熟练、灵活,所以表现出完成一个动作时快时慢,不稳定的特点。

(四)操作熟练

1.操作熟练的含义

操作的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操作熟练的内在机制是在大脑皮层中建立了动力定型,即大脑皮层的概括的、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

2.操作熟练阶段的动作特点

(1)动作品质。动作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准确性,在各种变化的条件下都能顺利完成动作。

(2)动作结构。各个动作之间的干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高度协调,多余动作消失。

(3)动作控制。动觉控制增强,不需要视觉的专门控制和有意识的活动,视觉注意范围扩大,能准确地觉察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调整动作方式。

(4)动作效能。心理消耗和体力消耗降至最低,表现在紧张感、疲劳感减少,动作具有轻快感。

二、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在操作技能的训练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示范、讲解在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准确的示范与讲

解有利于学习者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目标映象,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可以调节动作的执行。

言语讲解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进行讲解与指导时,要注意言语的简洁、概括与形象化;不仅要讲解动作的结构与具体要求,也要讲解动作所包含的基本原理;不仅要讲解动作的物理特性,也要指导学生注意、体验执行动作时的肌肉运动知觉。

(二)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操作技能的练习要考虑两个问题:

1. 第一个问题是练习方式。采取何种练习方式直接影响着操作技能的学习。练习方式有多种:

根据练习时间分配的不同有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

根据练习内容的完整性的不同有整体练习与部分练习;

根据练习途径的不同有模拟练习、实际练习与心理练习等等。

对于一个连续性的操作任务而言,分散练习的效果优于集中练习;而对于不连贯的操作任务而言,集中练习的效果优于分散练习。当操作任务不太复杂而且各动作成分的内在组织性较强时,使用整体练习可以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当操作任务比较复杂且内在组织性较弱时,采用部分练习容易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2. 第二个问题是练习量。一般来说,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动作的精确性、速度、协调性等会逐步提高。不同学习者的练习曲线的共同点,表现在:

第一,开始进步快;

笫二,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

第三,后期进步较慢;

第四,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会出现暂时的退步。

为了促进操作技能的形成,过度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过度学习的量越大越好,过分的过度学习甚至导致相反的结果,使个体疲劳、没有兴趣,使错误动作定型化等。

(三)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一般来讲,反馈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反馈;内部反馈是个体通过自身的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获取的反馈信息,尤其是动觉反馈信息最有代表性。

二是外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外部反馈是教师、教练、示范者、录像、计算机等外部信息源对学习者的操作结果及其操作过程的反馈。

反馈在操作技能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其中结果反馈的作用尤为明显。准确的结果反馈可以引导学生矫正错误动作,强化正确动作,并鼓励学生努力改善其操作。

(四)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如紧张、放松等,而不是外界事物的特性。这些有关肌肉活动的各种感知觉与视觉、听觉有所不同,如果不经过训练,它们很难为个体明确地意识到,并经常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操作技能形成的哪个阶段,动觉控制起主导作用?( )

A.操作模仿B.操作整合

C.操作熟练D.操作目标

答案:C

点评:在操作熟练阶段,动觉控制增强,不需要视觉的专门控制和有意识的活动,视觉注意范围扩大,能准确地觉察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调整动作方式。2.吹拉弹唱属于( )。

A.识记技能B.操作技能

C.认知技能D.心智技能

答案:B

点评: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技能都是操作技能,如音乐方面的吹拉弹唱等。3.下面哪一个是非工具型操作技能?( )

A.芭蕾舞B.骑自行车

C.击剑D.溜冰

答案:A

点评: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操作技能可以分为工具性操作技能与非工具性操作技能等。BCD三选项属于工具性操作技能。

4. 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称为( )。

A.操作的目标B.操作的模仿

C.操作的整合D.操作的熟练

答案:C

点评: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5.对操作技能训练的要求,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准确的示范和讲解B.尽可能多的练习

C.充分而有效的反馈D.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答案:B

点评: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为了促进操作技能的形成,过度学习是必要的,但是过分的过度学习甚至导致相反的结果,使个体疲劳、没有兴趣,使错误动作定型化等。

6. 高原期通常出现在操作技能练习过程中的( )。

A.初始阶段B.中间阶段

C.结束阶段D.全过程

答案:B

点评:在操作技能的练习过程,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

二、填空题:

1.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

答案:活动方式

点评: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在操作目标阶段形成的映像包括有关的各种信息和

与有关或无关的各种内外刺激的认识与区分。

答案:操作动作操作技能学习

点评:在操作目标阶段形成的映像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有关操作动作本身的各种信息;二是与操作技能学习有关或无关的各种内外刺激的认识与区分。3.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模仿是在的基础上进行的。答案:定向

点评:模仿是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的,缺乏目标映像的模仿是机械的模仿。三、简答题

1.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包括哪些?

答案:通过分析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目标、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2. 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有哪些?

答案: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有:

(1)动作品质。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主要是由于学习者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清晰的内部调节系统。所谓内部调节系统,主要是指根据动作映像和动觉体验等来调控操作动作,在模仿阶段,由于学习者缺乏充分的动觉经验,其作用的发挥必然受到限制。

(2)动作结构。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互相干扰,相互衔接不连贯,常有多余动作产生。不能有意识地调配个别动作来完成动作系统,也难以改变动作之间的联系,以组成新的技术动作结构。

(3)动作控制。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控制水平较低,不能主动发现错误与纠正错误,动作分配较窄,表现为顾此失彼。

(4)动作效能。完成一个动作往往比标准速度要慢,要花费较大的体力与精力来从事某项活动,个体经常感到疲劳、紧张。

第三节心智技能的形成

一、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探讨

(一)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

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于1959年系统总结了有关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也即心智技能形成的五阶段理论。

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

一是动作定向阶段;

二是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五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二)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在认知阶段,要了解问题的结构,即起始状态、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从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所需要的步骤、算子。

在联结阶段,学习者应用具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主要表现在把某一领域的描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这种转化即程序化的过程。在该阶段,个体逐渐产生一些新的产生式法则,以解决具体的问题。

在自动化阶段,个体获得了大量的法则并完善这些法则,操作某一技能所需的认知投入较小,且不易受到于扰。安德森认为,复杂技能的学习可以分解为对一些个别成分的法则的学习。从而可以形成一个大的系统的技能。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通过教学实验,在加里培林和安德森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二、心智技能原型的模拟

由于心智活动是实践活动的反映,因此对心智技能的培养,首先必须确定

心智技能的原型即实践模式。不过,确定心智技能的操作原型是一项相当困难的工作,因为心智技能不仅是内潜的,而且是借助于内部言语以高度简练的形式自动进行的。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控制论功能模拟思想向心理学的渗透,心理学家用“心理模拟法”来确立心智技能操作原型。

一般认为,用心理模拟法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经过两个步骤,即创拟确立模型和检验修正模型,其中第一步是关键。

为了创拟确立心智技能的操作原型,首先必须对活动进行系统分析。

在拟定假设性的操作原型后,还应通过实验来检验这种原型的有效性。模式的检验除了可以通过教学心理实验的方法进行以外,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

但是,所模拟的心智技能的原型不应是原始的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型,而应是对理想的科学思维过程的模拟。由于形成了的心智技能一般存在于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头脑之中,因此创拟确立模型的过程实际上是把专家头脑中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经验“外化”为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心理模型”的过程(也称“物质化”过程)。

当然,模拟专家头脑经验的目的是想使得专家头脑的经验能够“内化”为学生(新手)头脑中的心智技能,变成他们自己经验世界的组成部分。这一把专家头脑中的经验“内化”为学生自己经验的过程,就是心智技能的培养过程。

三、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

(一)原型定向

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的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原型定向阶段也就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即程序性知识)的阶段。这一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活动的目标阶段”。

在原型定向阶段,主体的主要学习任务可以归结为两点:首先要确定所

学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操作活动程序),其次要使这种实践模式的动作结构在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

通过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学生建立起了关于活动的初步的自我调节机制,从而为进行实际操作提供了内部控制条件。

(二)原型操作

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在这一阶段,活动的执行是在物质与物质化水平上进行的,因而在加里培林及其学派的著作中称之为“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我们称此阶段为“原型操作”阶段。

研究表明,为了使心智技能能在操作水平上顺利形成,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使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也就是说,主体要依据心智活动的原型,把构成这一活动的所有动作系列,依次按照一定的顺序做出,不能遗漏或缺失。而且每个动作完成之后,要及时检查,检查动作的方式是否正确,对象是否发生了应有的变化。

(2)要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直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心智技能作为合法则的活动方式,其适用范围应具有广泛性。采用变式加以概括,有利于学生心智技能的掌握和内化。

(3)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当学生能连续多次正确而顺利地完成有关动作程序时,应及时转向内化阶段,以免活动方式总停留在展开水平,阻碍心智活动的速度。

(4)为了使活动方式顺利内化,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相结合,一边进行实际操作,一边用言语来标志和组织动作的执行。在原型操作阶段,外部言语作为心智动作的标志及执行工具,在边做边说的场合下,活动易于向言语执行水平转化。

总之,通过原型操作,学生不仅有了程序性知识,而且通过实际操作获

得了完备的动觉映象,这就为原型内化奠定了基础。

(三)原型内化

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也就是说,心智活动的动作离开了原型中的物质性客体及外显形式而转向头脑内部,借助言语作用于观念性对象,从而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并使其发生变化。这一过程又可划分成三个小的阶段,即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和内部言语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出声的外部言语、不出声的的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三个阶段。

为了使操作原型成功地内化为心智技能,使活动方式定型化、简约化、自动化,教学中必须注意:

(1)动作的执行应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不能颠倒。

(2)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声或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完整地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此时已没有实际操作)。然后,再逐渐缩减,其中包括省略乒些不必要的动作成分或合并有关的动作。

(3)在这一阶段也要注意变换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

(4)在进行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展开到压缩的转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也不宜过迟,而应适时。

总之,依据心智活动是实践活动的反映这一观点,任何新的心智技能的形成,原则上必须经过上述三个基本阶段才能实现。不过,分阶段练习的要求只是针对心智技能中新的、主体未掌握的动作成分来说的。

四、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为提高分阶段训练的成效,必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任何学习任务的完成均依赖于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取决于主体对学习任务的自觉需要。对学习任务缺乏自觉的学习需要就不可能有高度的学习积极性,而自觉的学习需要的产生往往同对学习任务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体验分不开。由于心智技能本身难以认识的特点,主体难以体验其必要性。因而,在主体完成这一学习任务时,往往缺乏相应的学习动机及积极性。所以,教师应采取措施,以激发主体的学习动机。

(二)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心智技能的培养,开始于主体所建立起来的原型定向映象。在原型建立阶段,一切教学措施都要考虑到有利于建立完备、独立而具有概括性的目标映象。

所谓完备性,指对活动结构(动作的构成要素、执行顺序和执行要求)要有清楚的了解,不能模糊或缺漏。

所谓独立性,指应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地来确定或理解活动的结构及其操作方式,而不能是教师给予学生现成的模式。

所谓概括性,是指要不断变更操作对象,提高活动原型的概括程度,使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提高其迁移价值。

有关研究表明,定向映象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不同,则活动的定向基础就有差异,就会影响到心智技能最终形成的水平。

(三)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而实现的,因此言语在心智技能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言语在不同的阶段上,其作用是不同的。

言语在原型定向与原型操作阶段,其作用在于标志动作,并对活动的进行起组织作用。

言语在原型内化阶段,其作用在于巩固形成中的动作表象,并使动作表象得以进一步概括,从而向概念性动作映象转化。这时言语已转变成为动作的体现者,成为加工动作对象的工具。所以,这时培养的重点应放在考查言语的动作效应上。

当然,除上述三点基本要求外,教师在集体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充分考虑学生所面临的主客观条件,并针对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助措施,以求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

【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心智技能形成的研究者中,将心智技能形成过程分为5个阶段的学者是( )。

A.冯忠良 B.加里培林

C.兰达 D.潘菽

答案:B

点评: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动作的目标阶段、物质与物质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2. 心智技能培养的第一步是( )。

A.原型操作 B.原型定向

C.原型内化 D.原型反思

答案:B

点评: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包括三个: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三个阶段的顺序不能颠倒)

3. 在心智活动的研究上,最早进行心智活动系统研究的是( )。

A.兰达 B.赫钦斯 C.加里培林 D.库恩

答案:C

点评: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他于l959年系统总结了有关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4. 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的第三个阶段是( )。

A.认知阶段 B.联结阶段

C.评价阶段 D.自动化阶段

答案:D

点评: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5.在心智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依据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以展开的、外显的方式付诸实施的阶段是( )。

A.原型定向 B.操作目标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答案:C

点评:所谓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二、简答题

心智技能形成要经过哪些阶段?

答案:心智技能形成要经过如下阶段:

(1)原型定向。原型定向阶段也就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即程序性知识)的阶段。

(2)原型操作。所谓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3)原型内化。所谓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心智技能形成基础知识的掌握。

教育心理学专题练习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一、单选题 1.就动作技能的学习而言,“见者易,学者难”这句话强调的是()对动作技能学习的重要性。 A.言语指导 B.示范 C.练习 D.反馈 2.教师罚学生抄写课后生字五遍,这时学生的抄写行为属于()。 A.集中练习 B.分散练习 C.实际练习 D.不属于动作技能的练习 3.练习扔铅球的动作时,宜采用的动作练习形式是()。 A.心理练习 B.整体练习 C.集中练习 D.分配练习 4.桑代克曾做过一个实验:被试蒙上眼睛后练习画4寸长的线段,经过3000多次练习,毫无进步。其最适当的解释是()。 A.被试缺乏学习动机 B.练习过多导致疲劳 C.被试不知练习的结果 D.缺乏适当的指导 5.动作技能的教学方法一般宜于采用()。 A.发现法 B.讲解法 C.示范法 D.示范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6.绘画属于()。 A.心智技能 B.操作技能 C.陈述性知识 D.认识策略 7.以下哪个不是操作技能的特点()。 A.对象具有客观性 B.动作的执行具有外显性 C.对象具有观念性 D.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 8.技能的种类有()。 A.工作技能和生活技能 B.动作技能和操作技能 C.智力技能和认知技能 D.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 9.在技能形成的练习过程中,其进步情况的表示方法是用()。 A.图示 B.坐标 C.遗忘曲线 D.练习曲线 10.以下属于动作技能的是()。 A.阅读 B.写字 C.解应用题 D.笔算 11.下列特点中不属于智慧技能的有()。 A.对象具有客观性 B.动作的执行具有内潜性 C.对象具有观念性 D.结构上具有简缩性

12.区分字母B、F、H和汉字已、巳、己属于智慧技能的()。 A.辨别 B.概念 C.规则 D.高级规则 13在操作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中,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水平较低的阶段是()。 A.操作定向 B.操作熟练 C.操作模仿 D.操作整合 14.操作技能形成的第一个阶段是()。 A.操作模仿 B.操作熟练 C.操作定向 D.操作整合 15.操作技能形成的第三个阶段是()。 A.操作模仿 B.操作熟练 C.操作定向 D.操作整合 16.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是指()。 A.操作定向 B.操作整合 C.操作熟练 D.操作模仿 17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或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叫()。 A.操作模仿 B.操作熟练 C.操作定向 D.操作整合 18.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这是()。 A.操作定向 B.操作整合 C.操作熟练 D.操作模仿 19.下列活动中,属于动作技能的是()。 A.阅读 B.驾驶 C.运算 D.写作 20.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这说明该动作处于()。 A.操作模仿 B.操作熟练 C.操作定向 D.操作整合 21.主要靠视觉控制,不能主动发现错误与纠正错误是处于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 22.动作的各个成分趋于分化、精确,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说明该动作处于()。 A.操作模仿 B.操作熟练 C.操作定向 D.操作整合 23.完成一个动作比标准速度要慢,个体常感到疲劳紧张,说明该动作处于()。 A.操作熟练 B.操作模仿C.操作定向 D.操作整合 24.学生在几何课上学会用圆规画圆,这种学习属于()。 A.概念学习 B.言语信息C.操作技能学习D.辨别学习 25.在大脑皮层建立了动力定型,这说明动作属于()。 A.操作熟练 B.操作模仿 C.操作定向 D.操作整合 26.各个动作之间的干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多余动作消失,该动作处于()。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附答案和重点 2016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心理学分章练习第七章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中小学适用)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一、选择题: l、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 B 】P105 A.本能行为 B.活动方式 c.知识 D.习惯动作 2、操作技能的特点是【 A 】P106 A.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B.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c.观念性、内隐性、简缩性 D.观念性、内隐性、展开性 3、下面哪一项是心智技能的三个特点【 A 】P107 A.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b.客观性、内潜性、简缩性 c.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 D.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 4、操作技能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之一是主要靠何种感觉控制【 B 】P109 A.动觉 B.视觉 C.听觉 D.触觉 5、操作技能熟练阶段的动作特点之一是何种控制增强? 【 D 】P111 A.视觉 B.听觉 c.触觉 D.动觉 6、动作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精确性,视觉控制不起主导作用,各个动作之间相互干扰减少,这个动作阶段是【 C 】P110 A.操作的定向 B.操作的模仿 C.操作的整合 d.操作的熟练: 7、在智力技能形成过程中,需要把智力活动模式以展开的、外显的方式予以实施的阶段是 【 C 】P118 A.原型定向 B操作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8、在练习的中或后期,进步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 D 】P111 A.练习曲线 B.负迁移 C.学习干扰现象 D.高原现缘 9、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是【 C 】P111 A.示范与讲解 B.模仿 C.练习 D.有效反应 lO、练习曲线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停顿期。这个时期称为【 B 】P111 A.过度学习期 B.高原期 C.疲劳期 D.潜伏期 11、学生在学习弹奏钢琴曲的练习中,当练习到一定阶段时,常会感到自己的进步似乎停止了。这种现象属技能学习中的。【 A 】P111 A.高原现象 B.倒摄抑制 C.生理极限 D.及时反馈 12、吹拉弹唱属于。【 C 】P106 A.识记技能 B.心智技能 C.操作技能 D.认知技能 13、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的第三个阶段是。【 D 】P114 A.认知阶段 B.联结阶段 C.评价阶段 D.自动化阶段 14、动作技能学习心理过程的第一阶段是。【 B 】 A.联结阶段 B.认知阶段 C.自动化阶段 D.熟练阶段 15、在技能形成的练习过程中,其进步情况的表示方法是用。【 D P111】

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同步练习【第十章】

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同步练习【第十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 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遗传得来的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 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 3.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4.态度的构成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因素是( ) A.认知因素 B.情感因素 C.意向因素 D.情境因素 5.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 ) 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

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 6.“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 )的作用。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动机 D.道德意志 7.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 A.道德情感异常 B.道德行为不良 C.道德意志薄弱 D.道德认识缺乏 8.首倡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9.在哪个阶段,学生的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 ) A.学前阶段 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 10.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感染 11.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 A.模仿 B.从众 C.认同 D.内化 12.“榜样学习”的教育效应最适合的心理学解释理论是( ) A.强化说 B.认知失调论 C.从众说 D.观察学习理论 13.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 B.想像的 C.行为的 D.伦理的 14.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 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坚定 15.品德是( )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A.哲学 B.科学 C.心理学 D.伦理学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 年(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 )。 A.1903 年 B.1913 年 C.1924 年 D.1934 年 6.20 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 一撰写的( )。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1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 A.1879 年 B.1897 年 C.1789 年 D.1798 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 )。 A.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 C.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廖世承 D.潘菽 1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 究方法是( )。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13.(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 A.教学工具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教学媒体 1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教学方法
2
)。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七章技能的形成+实战演练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 技能的两大分类及形成阶段。 (2) 操作技能及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3) 心智技能形成的有关理论。 考纲链接 1.技能的概念: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技能的特点:(1) 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2) 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 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认知经验的知识;(3) 技能中的各种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3.技能的种类: (1)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指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完善、合理的方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它具有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的特点。 (2)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它具有以下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4.技能的作用:(1) 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2) 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3) 影响着学习者的个性品质。 5.操作技能的分类: (1) 从对外部刺激的调节方式看,分为连续性动作技能和非连续性动作技能;(2) 从对外部条件的利用程度看,可分为封闭型动作技能和开放性动作技能;(3) 从所涉及的骨骼、肌肉及动作幅度大小,可分为精细动作技能和粗放动作技能。 6.心智技能的分类: (1) 根据适用范围不同,分为一般心智技能和专门心智技能;(2) 根据学生学习的结果,分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7.操作技 能形成的阶段: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8.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在操作定向阶段形成的映像应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操作活动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的认识;二是与操作技能学习有关或无关的各种内外刺激的认识与区分。 9.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1) 动作品质: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 (2) 动作结构:各个动作之间的协调性较差; (3) 动作控制: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控制水平较低; (4) 动作效能:完成一个动作往往比标准速度要慢,个体经常感到疲劳紧张。10.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 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1) 动作品质:动作可以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灵活性,但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动作的这些特点都有所降低;

2011年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 A.道德信念 B.道德情感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 2.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 )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3.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策略系统 D.价值体系 4.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5.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 (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包括 ( ) A.教养方式 B.人际关系 C.个人信念 D.社会风气 E.同伴群体 2.品德学习的过程包括 ( )

B.服从 C.认同 D.内化 E.同化 3.道德情感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的是 ( ) A.爱国主义情感 B.义务感 C.责任感 D.羞耻感 E.自卑感 三、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 1.班杜拉的大量实验表明,________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________是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态度的依据与出发点。 3.________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________ 。 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 6.态度的结构包括态度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________ 。 四、名词解释 1.内化 2.服从 3.替代强化 五、简答题 简述良好品德的培养。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C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精析】A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疗法是两难故事法。 3.【精析】D 考查内化的定义,应识记。 4.【精析】A 认同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5.【精析】B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 二、多项选择题 1.【精析】ACDE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分为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包括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内部条件即个人信念。 2.【精析】ACD一般认为,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3.【精析】BCD尤为重要的是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

教育心理学 第七章全文翻译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 有效的教学 詹妮弗·洛根女士所教的八年级物理科学课上气氛热烈,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在实验台旁做实验,他们把水装入各种瓶子中,然后敲击瓶子已弄清究竟什么因素在影响不同声音的产生,其中一组摆好了一列完全相同的瓶子,然后再每个瓶中倒入不同量的水,依次敲击这些瓶子时产生了不同的声音。一个小组成员告诉洛跟女士是瓶子里水的多少影响了不同声音的产生。小组其他成员也点头同意。另一个小组按形状和薄厚程度的不同将瓶子分类,然后在每个瓶子中注入等量的水,其中一个小组成员说是瓶子的形状和厚薄导致了声音的差异,其他小组的实验有些杂乱。他们把不等量的水分别注入大小宽窄和薄厚各不相同的瓶子中,然后敲击瓶子以辨别声音的不同,他们得出的结论真是五花八门。 半个小时后,洛根女士将全班同学召集在一起,让小组成员们描述所做的实验以及得出的结论,学生们大声的说着本组的观点:是水的多少,是瓶子的高度,是瓶子的厚度,是瓶子的形状,是你敲打瓶子的用力程度,洛根女士一边协调着大家的争论,一边让学生们能够正视他人的观点,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二天,跟你是教授声音,这一刻他解释声音如何引起空气中的波波又如何,引起耳膜震动,将声音信号传递到大脑,他让两个学生拿着一根细管到教室的前面,用细管来解释声波是怎样传达的。他问学生许多问题,就想了解他们是否明白,又想引导他们下一步的思维活动,然后他解释了为什么管子越长,管子里的声音就会变得越来越低,为了说明这一点,他用一根短笛和一根长笛进行了演示,学生们豁然开朗,洛根女士能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中了解到他们开始明白了。最后洛根女士让学生重新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刚才所学的内容,并将获得的新知识运用到瓶子问题中去。 第三天上声学课时,学生们很兴奋,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他们冲到实验台前开始注水,敲击瓶子,以验证前一天所学的理论,洛根女士在小组间走动,听着他们的交谈,她听到一个学生说,并不是水的量,而是空气的量,另一小组的学生说不是瓶子是空气,他还帮助一个毫无头绪的小组着手去做实验。最后落根女士将学生召集在一起讨论他们的发现和结论,一些小组的代表演示他们所做的实验,以说明每个瓶子里的空气量是如何影响声音的。 洛根女士问:我们如何做一个精确的实验来说明仅仅是空气的量决定声音呢?学生们叽叽喳喳的说着,然后决定在一个实验中使用所有的瓶子。他们摆了一列完全相同的瓶子,里面装入不同量的水,然后证明是空气而不是水在影响声音之后,又将相同量的水装入不同大小的瓶子里,经过充分的验证,得到如下结论:在任何一种情况下,瓶子中留下的空间越多,声音就越低。 最后,洛根女士布置的家庭作业是阅读教科书上的声音那一章。她告诉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保证每个成员都理解了声学课中所有内容,然后还有

教育心理学 第七章练习题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练习题 一、判断题。 1、操作技能熟练阶段动作的控制,动觉控制增强,不需要视觉的 专门控制和有意识的;活动。() 2、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操作的模仿阶段,动作的动觉控制水 平较高,而视觉控制水平较低。() 3、技能是一种本能行为。() 4、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属于动作经验,与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是相同的。() 5、定向映象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不同,则活动的定向基础 就有差异,就会影响到心智技能最终形成的水平。() 6、习惯是自然习得的,它既可能符合法则,也可能不符合法则; 而技能是通过系统的学习与教学而形成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动作经验的不断内化而形成的。 7、细微型操作技能靠小肌肉群的运动来实现,一般不需激烈的大 运动,着重于比较狭窄的空间领域进行手、脚、眼的巧妙的协调动作,或者是配合默契的动作等。例如,打字、弹钢琴、举重、铁饼、标枪等,就属于这类技能。 8、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9、定势是先于一种活动而指向于该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 10、练习曲线是开始时进步慢,后期进步快。()

二、选择题。 1、人借助于骨骼、肌肉实现的,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称之为()。 A、心智技能 B、演讲技能 C、驾驶技能 D、操作技能 2、在智力技能形成过程中,需要把智力活动模式以展开的、外显的方式予以实施的阶段是()。 A、原型定向 B、操作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3、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的第三个阶段是()。 A、认知阶段 B、联结阶段 C、评价阶段 D、自动化阶段 4、心智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在以下四个选项中,不属于心智技能的是()。 A、阅读技能 B、运算技能 C、运动技能 D、记忆技能 5、官能训练注重训练的()而不注重内容。 A、技能 B、形式 C、方法 D、技巧 6、动作技能学习心理过程的第一阶段是()。 A、联结阶段 B、认知阶段 C、自动化阶段 D、熟练阶段 7、根据练习内容的完整性的不同可将练习分为()。 A、集中与分散练习 B、整体与部分练习 C、模拟与实际练习 D、过分与适度练习 8、多项选择题 心智技能具有哪三个特点?() A、对象具有观念性 B、执行具有内潜性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根据练习时间分配不同,练习方式分为()。 A.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 B.整体练习与部分练习 C.模拟练习与实际练习 D.实际练习与心理练习 2.按照肌肉运动强度的不同分类,弹钢琴属于()。A.闭合型操作技能 B.开放型操作技能 C.细微型操作技能 D.粗放型操作技能 3.下列属于连续操作技能的活动是()。 A.打开收音机 B.练字 C.实弹射击 D.开车 4.在技能形成的练习过程中,其进步情况的表示方法用()。 A.图示 B.坐标 C.遗忘曲线

D.练习曲线 5.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称为()。 A.操作的定向 B.操作的模仿 C.操作的整合 D.操作的熟练 6.在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阶段称为()。 A.原型启发 B.原型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7.操作技能的特点是()。 A.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B.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C.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D.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 8.()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 A.内部反馈 B.外部反馈 C.动觉反馈

D.过程反馈 9.心智技能的结构具有()。 A.简缩性 B.外显性 C.内潜性 D.观念性 10.加里培林及其心理学派的著作中,被称为“物质或物质化阶段”的是()。A.原型设计阶段 B.原型内化阶段 C.原型操作阶段 D.原型定向阶段 11.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低谷现象 12.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在结构上的特点是()。 A.具有观念性 B.具有内潜行 C.具有简缩性 D.具有整体性

教育心理学第10章

1.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 (2008年4月) 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评析】答案为C。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认同。此题旨在考查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依从,第三阶段内化。 2.简述中学生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的主要表现。 (2007年) 【评析】(1)形成道德信念;(2)自我意识增强;(3)品德结构更为完善。此题旨在考查中学生道德发展自律性的主要表现。 同步训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 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遗传得来的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 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 3.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4.态度的构成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因素是( ) A.认知因素 B.情感因素 C.意向因素 D.情境因素 5.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 ) 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 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 6.“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 )的作用。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动机 D.道德意志 7.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

A.道德情感异常 B.道德行为不良 C.道德意志薄弱 D.道德认识缺乏 8.首倡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9.在哪个阶段,学生的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 ) A.学前阶段 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 10.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感染 11.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 A.模仿 B.从众 C.认同 D.内化 12.“榜样学习”的教育效应最适合的心理学解释理论是( ) A.强化说 B.认知失调论 C.从众说 D.观察学习理论 13.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 B.想像的 C.行为的 D.伦理的 14.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 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坚定 15.品德是( )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A.哲学 B.科学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试题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测试题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A.讲解 B.观察 C.示范 D.练习 2.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o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低谷现象 3.阅读技能是一种( )。A.操作技能 B.运动技能 C.心智技能 D.学习技能 7.吹拉弹唱属于( )。A.识记技能 B.心智技能 C.操作技能 D.认知技能 8.在技能形成的练习过程中,其进步情况的表示方法是用( )。 A.图示 B.坐标 C.遗忘曲线 D.练习曲线 9.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徒手操作技能与( )。 A.器械型操作技能 B.细微型操作技能 C.连续型操作技能 D.开放型操作技能 10.提出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的是( )。 A.桑代克 B.加里培林 C.加涅 D.巴甫洛夫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 一、单项选择题 1.D 【解析】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2.C 【解析】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高原现象。 3.C【解析】阅读技能属于心智技能。 4.D 【解析】应用是技能形成的必要条件。 5.D 【解析】操作熟练阶段,动觉控制增强,不需要视觉的专门控制和有意识的活动。 6.B.【解析】学生学习体操的过程属于操作模仿。由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可知应为动作结构。

7.C 【解析】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2.ABCD 【解析】心理学家通过分析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并从实际出发,整合了有关研究,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3.ACD 【解析】操作技能具有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5.ABC 【解析】练习曲线的特点表现在:第一,开始进步快;第二,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第三,后期进步较慢;第四,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 6.ABD 【解析】C型为原型操作阶段的教学要求。 7.ABC 【解析】由操作技能的定义可知ABC选项均对。 8.ABCDE【解析】见大纲相关内容。 9.ABD 【解析】根据练习途径不同有模拟练习、实际练习与心理练习。 10.BCD 【解析】示范可以促进操作技能的形成,但示范的有效性取决于许多因素,如示范者的身份、示范的准确性、示范的时机等。 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 A.智力技能B.知识迁移C.智力D.思维程序 2.吹拉弹唱属于()A.识记技能B.心智技能C.操作技能D.认知技能 3.()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 A.内部反馈B.外部反馈C.动觉反馈D.过程反馈 4.根据练习内容的完整性的不同可将练习分为() A.集中与分散练习B.整体与部分练习C.模拟与实际练习D.过分与适度练习 5.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A.抑制现象B.挫折现象C.高原现象D.低分现象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A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2.【精析】C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3.【精析】B内部反馈是操作者自身提供的感受反馈,外部反馈是自身以外的反馈。4.【精析】B根据内容完整性,练习可分为整体与部分练习。 5.【精析】C在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高原现象。 二、填空题

教育心理学练习试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单选题 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能力成分 2.()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 B.道德 C.态度 D.情绪 3.下列哪种成分不是品德的心理结构?()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5.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 A.0—5岁 B.6—8岁 C.8—10岁 D.10—12岁 6.爱国主义情感属于()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 B.想象的 C.行为的 D.伦理的 7.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形成的 8.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内化性和意志性 9.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10.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A.道德认知 B.道德信念 C.道德意志 D.道德情感 11.()是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A.态度的评价 B.态度的认知 C.态度的意向 D.态度的情感 12.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为态度的()。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评价成分 1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A.认同 B.模仿 C.从众 D.内化 1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所表现的当个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阶段是()。 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参与 15.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分为()。 A.依从、认同和内化 B.依从和认同 C.逆反、认同和内化D认同和内化 16.衡量品德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 A.道德意志 B.道德行为 C.道德信念 D.道德情感 17.人们在具有了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 A.道德信念 B.道德动机 C.道德意志 D.道德知识 18.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教育心理学 第七章

教育心理学 第七章 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一、 学习策略及其结构 (一) 学习策略的概念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拟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是个体调节自己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各种认知活动的高级认知技能。 (二) 学习策略的结构 1. 丹瑟洛的分类:主策略系统(也称基本策略)和辅助策略系统(也称支持策略)。 2. 奥克斯福德的分类: 元认知策略:用来帮助学生计划、管理以及评估学习过程的策略; 情感策略,用来提高学习兴趣和态度的策略; 社会策略,用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的策略; 记忆与认知策略,用来增强记忆与思考能力的策略; 补偿性策略,用来与学习者沟通,帮助学生克服知识上的不足的策略。 3. 迈克卡等人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 二、 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一) 注意策略 注意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激活与维持学习心理状态,将注意集中于有关学习信息或重要的注意信息上,对学习材料保持高度的觉醒或警觉状态的学习策略。 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吸引注意:①告知目标②实用标示重点的线索(如划出重点内容)③增加材料的情绪性④使用独特的或奇特的刺激。 (二) 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是指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寻求字面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或者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去的学习策略,也就是说,我们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信息合理化,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 有以下几种:①位置记忆法②首字联词法③限定词法④关键词法⑤视觉想象⑥寻找信息间的内在联系,利用信息的多余性⑦联系实际生活⑧充分利用背景知识。 (三)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它是信息由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常用的复述策略有:①排除干扰②抑制和促进③首位和近位效应④及时复习⑤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⑥部分学习和整体学习⑦自问自答或尝试背诵⑧过度学习⑨在实践中学习。(四)编码与组织策略 编码与组织策略是指发现部分之间的层次关系或其它关系,使之形成某种结构以达到有效保持之目的的一种学习策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归类策略,用于概念、语词、规则等知识的归类整理;另一类是纲要策略,主要用于对学习材料结构的把握。 温斯坦和梅耶提出以下有效的编码和组织策略: 1.列提纲 2.画关系图 3.运用理论模型 三、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一)元认知及其作用 元认知:在学习的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一个对信息流动的执行控制过程,它监视和指导认知活动的进行,它负责评估学习中的问题,确定用什么学习策略来解决问题,评价所选策略的效果,并且改变策略以提高学习效果。这种执行控制功能的基础就是元认知。 1.元认知 ⑴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存储在长时记忆中),也就是元认知知识。 ⑵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存储在工作记忆中),也就是元认知控制。 (二)元认知策略 1.计划策略 2.监控策略 3.调节策略 四、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 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时间管理策略 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 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3.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二)努力管理策略 学习努力策略主要指掌握一些方法来排除学习干扰,使自己的经历有效地集中在学习任务上。努力管理策略主要有: 1.激发内在动机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教学育心理概述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知识点梳理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①学生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 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①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年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章节综合练习题【第十章】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选择题 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A、动机 B、态度 C、品德 D、定势 2、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意志成分 3、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 A、态度 B、动机 C、品德 D、情感 4、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是()

A、直觉的道德感 B、形象的道德感 C、想象的道德感 D、伦理的道德感 5、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 A、从自律到他律 B、从他律到自律 C、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 D、从道德行为到道德认知 6、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7、根据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大部分青少年和成人都处于()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原则水平 8、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容易发生两极分化,这一阶段是() A、小学阶段 B、初中阶段 C、高中阶段 D、大学阶段 9、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为的现象是() A、从众 B、服从 C、认同 D、内化 10、班杜拉“观察学习”中的核心概念是()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替代强化 D、直接强化 11、在权威命令、群体气氛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致的行为是()

A、从众 B、服从 C、认同 D、内化 12、稳定的态度和品德的形成发生在() A、从众 B、服从 C、认同 D、内化 13、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这一品德形成阶段是() A、服从 B、依从 C、认同 D、内化 14、由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规则以对其成员产生一定的约束力,这种德育方法称为() A、说服 B、榜样示范

教育心理学 第十章 练习题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练习题 一、判断题。 1、多项选择题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包括()。 A、前道德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合作道德阶段 D、公正道德阶段 E、后道德阶段 2、多项选择题 品德和道德的联系表现在()。 A、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B、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C、品德和道德的最终根源相同 D、道德与品德的直接根源相同 E、品德和道德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3、多项选择题 班里上自习课,老师不在教室,很多学生都在“乱吵乱闹”,就连平时比较遵守纪律的好学生也不例外。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解释为()。 A、模仿 B、服从 C、去个性化 D、从众 E、认同 4、儿童判定一个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这个阶段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中是属于() A、前习俗阶段 B、习俗阶段 C、后习俗阶段 D、他律阶段 5、儿童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认同的思想与

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这是态度形成的() A、依从阶段 B、认同阶段 C、内化阶段 D、注意阶段 6、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所讲述的道理“口服心不服”,这属于态度改变的哪一阶段() A、同化 B、内化 C、服从 D、顺应 7、当学生做出我们所期待的行为时,用一些小红花或盖章的卡片作为强化物,可以兑换实际的奖励物。这种行为改变的方法属于() A、强化法 B、行为塑造法 C、代币奖励法 D、示范法 8、研究者想了解儿童观看暴力电视与其暴力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应该采用() A、观察法 B、实验法 C、问卷法 D、测验法 9、每当想起刘胡兰、黄继光等英雄人物,就会唤起学生对那种坚贞不屈行为的敬仰之情,并激励着学生去战胜困难,这属于()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认知的道德情感 C、想象的道德情感 D、伦理的道德情感 10、“三个和尚没水喝”,反映了()作用。 A、社会惰化 B、社会干扰 C、去个体化 D、从众 11、“榜样学习”的教育效应最适合的心理学解释理论是()。 A、强化说 B、认知失调论 C、从众说 D、观察学习理论 12、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倾向成分 D、认知与情感成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