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基本概念

水资源基本概念
水资源基本概念

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的有关文献资料,把重要的名词概念比较确切地汇集编印出来,供参照。

水资源指通过水循环年复一年得以更新的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

水资源承载能力

指在一定的流域或区域内,其自身的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包括工业、农业、社会、人民生活等),并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的能力。这种承载能力不是无限的,同时,它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在保持可持续发展,也就是保证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的前提下,再去谈经济发展用水。各地的经济发展要根据水资源状况去确定发展什么,发展多大规模,多快的发展速度。各地需下功夫研究经济用水和生态用水的比例。

水环境承载能力

指的是在一定的水域,其水体能够被继续使用并保持良好生态系统时,所能容纳污水及污染物的最大能力。在一些发达国家,要求城市和工业做到零排放,一方面节水,用水量零增长,另一方面对污水处理做到零排放。有的国家提出水体自净能力的概念,即水环境承载能力等于水体自净能力。

降水量

从空中降落的雨、雪、雹等以及由水气凝结的露、霜等的总数量。以mm计。是雪、雹等应化成水的深度。按时段统计有:以降水起止时计算的一次降水量,以一日、一月及一年计算的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及年降水量。由于降水的主要部分是雨或全部是雨,因此降水量又叫做降雨量。一股所说某地年降雨量若干毫米,是包括了所有各种形式的降水。

流域平均雨量

又叫面雨量。水文工作中常需推求整个流域面上的平均降雨量。最常用的方法是算术平均法和垂直平分法(又叫做泰森多边形法),也有用绘制等雨量线图来推求的。

蒸发

水或冰雪变成水汽的一种物理过程。在水文气象观测中,蒸发是指水分由地表的水面、土壤、植物体逸入空中的自然现象。蒸发的水量以水层深度毫米数计。它是气象、水文的重要因素,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很密切。

蒸发能力

指充分供水条件下的陆面蒸发量,可近似用E601型蒸发器观测的水面蒸发量代替。

水面蒸发

指水面不断向大气蒸发水分的过程。其蒸发速度,可由蒸发器观测而得。以mm/d计。水面蒸发量是指某一时段内的总水面蒸发数。例如年水面蒸发量为980mm,6月的水面蒸发量为125mm。影响水面蒸发的主要因素有湿度、风速、气温及水体大小等。在同一气象条件下,蒸发器的水面蒸发值大于实际水体(如水库、湖泊等)的水面蒸发值,这是由于蒸发器本身及其四周的动力和热力条件与天然水体不同所致。因此,蒸发器的观测值乘一折减系数后才能作为实际水体的蒸发值。在水利工程上,如计算湖泊、水库蓄水量的水量损失及水稻需水量等都要使用水面蒸发资料。

干旱指数

指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的比值,是反映气候干湿程度的指标。

土壤蒸发

指土壤中的水分通过毛细管作用到达土壤表面后的蒸发。影响土壤蒸发的因素有气象因素、土壤含水量、地下水埋藏深度、土壤结构、土壤色泽、下垫面的特性等。通过土壤蒸发量的测定,有助于了解土壤中水分的支出情况。

植物蒸发

又叫蒸腾。指土壤中的水分经由植物体蒸发到大气中去的现象。是物理作用与生理作用的综合过程。物理作用是指蒸发面的液体扩散过程,生理作用是指植物根系吸水、体内输水和叶面气孔开放等过程。植物散发主要随植物种类、不同生长阶段而异,在充分供应需水量的情况下,与光照、气温、湿度、风速等有密切关系。应以大面积长时间观测为依据。

蒸散发

又叫蒸腾蒸发量。地面上植物的叶面散发(蒸腾)与植株间土壤蒸发量之和。也就是灌溉工程中的作物需水量。见“作物需水量”。

径流

由于降水而从流域内地面与地下汇集到河沟,并沿河槽下泄的水流的统称。可分地面径流、地下径流两种。径流引起江河、湖泊水情的变化,是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的基本要素。表示径流大小的方式有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径流模数等。

地面径流

指降水后除直接蒸发、植物截留、渗入地下、填充洼地外,其余经流域地面汇入河槽,并沿河下泄的水流。地面径流又由于降水形态的不同,可分为雨洪径流与融雪径流。前者是由降雨形成的,后者是由融雪产生的。它们的性质和形成过程是有所不同的。

当地径流

指由当地的降雨或融雪产生的径流。过境河流流入或引入的径流除外。它表征当地产生的可资利用的水量,在农田基本建设中应首先充分利用它。

客水

指从本地区以外的来水。例如由过境河流流入的或由外地引进的水,以及由区外高地因降雨产生的滚坡水。在当地水源缺乏时,客水是可资利用的水量,但在当地水量充沛时;客水入侵,有时造成洪涝灾害,须加以防范。

地下径流

降水到达地面,渗入土壤及岩层成为地下水,然后沿着地层空隙向压力小的方向流动,称为地下径流。地下径流是河流的一种水源。河流的枯季径流,主要由地下径流补给。

枯水径流

指非汛期的径流。它包括地面水及地下水补给。

年、月径流

分别指一年或一月内流经河道上指定断面的全部水量。通常用年平均流量、月平均流量表示。研究年、月径流在地区和时间上的变化,可以为灌溉、发电等用水部门提供兴利计算所必需的水文数据。

径流量

在水文上有时指流量,有时指径流总量。即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槽某一断面的径流量。以m3/s计。将瞬时流量按时间平均,可求得某时段(如一日、一月、一年等)的平均流量,如日平均流量、月平均流量、年平均流量等。在某时段内通过的总水量叫做径流总量,如日径流总量、月径流总量、年径流总量等。以m3、万m3或亿m3计。

多年平均径流量

指多年径流量的算术平均值。以m3/s计。用以总括历年的径流资料,估计水资源,并可作为测量或评定历年径流变化、最大径流和最小径流的基数。多年平均径流量也可以多年平均径流深度表示,即以多年平均径流量转化为流域面积上多年平均降水深度,以毫米数计。水文手册上,常以各个流域的多年平均径流深度值注在各该流域的中心点上,绘出等值线,叫做多年平均径流深度等值线。

径流深

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上指定断面的径流总量(W以m3计)除以该断面以上的流域面积(F,以km2计)所得的值。它相当于该时段内平均分布于该面积上的水深(R,以mm计),如下式:

R=W/1000F(mm)

径流系数

指同一地区同一时期内的径流深度与形成该时期径流的降水量之比。其值介于0与1之间。在干旱地区,径流系数较小,甚至近于0,在湿润地区则较大。有多年平均径流系数、年径流系数、次径流系数、洪峰径流系数等。

降雨径流

指由降雨所形成的径流。降雨形成径流,就其水体的运动性质,大致可以分为两大过程:即产流过程与汇流过程;如就其过程所发生的地点,可以分为在流域面上进行的过程与在河槽里进行的过程。

净雨

指降雨量中扣除植物截留、下渗、填洼与蒸发等各种损失后所剩下的那部分量。也叫做有效降雨。净雨量就等于地面径流,因此又叫做地面径流深度。在湿润地区,蓄满产流情况下;净雨就包括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两部分。

下垫面因素

降水落至地面后,在形成径流的过程中受到地面上流域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植被、土壤、地质)和河系特征(河长、河网密度、水系形状等)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统称下垫面因素。它也是制约河)川其它水文现象的重要因素。

产流

降雨量扣除损失量即为产流量。降雨损失包括植物截留、下渗、填洼与蒸发,其中以下渗为主。产流量是指降雨形成径流的那部分水量,以mm计。由于各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和各次降雨特性的差异,产流情况相当复杂。为了便于分析计算,把产流概化成两种形式:(1)蓄满产流:在南方湿润地区或北方多雨季节,流域蓄水量较大,地下水位较高,一次降雨后,流域蓄水很容易达到饱和,它不仅产生地表径流,而且下渗水量中不全是损失,其中一部分成为地下径流,所以产流包括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两部分;(2)超渗产流:在北方干旱地区或南方少雨季节,流域蓄水较少,地下水埋藏较深,一次降雨后流域蓄水达不到饱和,下渗水量全部属于损失,不形成地下径流,只有当降雨强度大于下渗强度时才产生超渗雨,形成地面径流。

汇流

在流域面积上,降雨产生地面水流汇向低处的现象。流域汇流包括坡地汇流和河槽汇流两个阶段。降雨充满地面坑洼后,便开始沿坡面流动叫做坡地汇(漫)流。它是由无数股彼此时合时分的细小水流所组成的,通常没有明显和固定的槽形,其漫流的路径往往不出数百米,汇流历时也较短。坡地上的雨水经过坡地汇流注入河槽,河槽水位上涨,水流沿槽下泄,沿程经河槽调河槽调蓄,至出口断面流出,叫做河槽汇流。通常河槽汇流路程远,历时长,达几小时到几十个小时,所以流域汇流以河槽(网)汇流为主。

河槽调蓄

河槽对水流所起的调蓄作用。当水流沿槽下泄,在运动过程中,部分水量容蓄在河槽中,待坡面汇流入槽的水量停止后,河槽中容蓄的水量又不断泄流出来,恰如水库对水量起到调节作用一样。这种调节作用一般还可从上游站和下游站的流量过程线的对比中看到。

地表水资源量

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中由当地降水形成的、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

指赋存于饱水带岩土空隙中的重力水。

水资源量

指地下水体中参与水循环且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

水文地质参数

给水度、弹性释水系数、渗透系数、导水系数、压力传导系数、越流系数、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潜水蒸发系数、河道渗漏补给系数、渠系渗漏补给系数、渠灌田间入渗补给系数及井灌回归补给系数等。

地表水体补给量

渗漏补给量、库塘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以及以地表水为回灌水源的人工回灌补给量之和

总排泄量

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泉水溢出量、山前侧向流出量、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耗量和潜水蒸发量

山前泉水溢出量

指发生在山丘区与平原区交界线附近、且未计入河川径流量的泉水溢出量。

山前侧向流出量

指山丘区地下水以地下潜流形式向平原区排泄的水量。

山丘区潜水蒸发量

指发生在未单独划分为山间平原区的小型山间河谷平原的浅层地下水,在毛细管作用下,通过包气带岩土向上运动造成的蒸发量(包括棵间蒸发量和被植物根系吸收造成的叶面蒸散发量两部分)。

山丘区浅层地下水蓄变量

指计算时段初地下水储存量与计算时段末地下水储存量的差值。

地下水水源地

指以工业、城市生活为供水对象的地下水集中开采区

地表水水质

指地表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特征和性质。

地下水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使污染物进入地下水体中,造成地下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性质发生变化,降低了其原有使用价值的现象。

一定区域内的水资源总量

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协调河道内与河道外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重复利用量)。

汇流

在流域面积上,降雨产生地面水流汇向低处的现象。流域汇流包括坡地汇流和河槽汇流两个阶段。降雨充满地面坑洼后,便开始沿坡面流动叫做坡地汇(漫)流。它是由无数股彼此时合时分的细小水流所组成的,通常没有明显和固定的槽形,其漫流的路径往往不出数百米,汇流历时也较短。坡地上的雨水经过坡地汇流注入河槽,河槽水位上涨,水流沿槽下泄,沿程经河槽调河槽调蓄,至出口断面流出,叫做河槽汇流。通常河槽汇流路程远,历时长,达几小时到几十个小时,所以流域汇流以河槽(网)汇流为主。

河槽对水流所起的调蓄作用。当水流沿槽下泄,在运动过程中,部分水量容蓄在河槽中,待坡面汇流入槽的水量停止后,河槽中容蓄的水量又不断泄流出来,恰如水库对水量起到调节作用一样。这种调节作用一般还可从上游站和下游站的流量过程线的对比中看到。

地表水资源量

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中由当地降水形成的、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

地下水

指赋存于饱水带岩土空隙中的重力水。

水资源量

指地下水体中参与水循环且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

水文地质参数

给水度、弹性释水系数、渗透系数、导水系数、压力传导系数、越流系数、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潜水蒸发系数、河道渗漏补给系数、渠系渗漏补给系数、渠灌田间入渗补给系数及井灌回归补给系数等。

地表水体补给量

渗漏补给量、库塘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以及以地表水为回灌水源的人工回灌补给量之和

总排泄量

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泉水溢出量、山前侧向流出量、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耗量和潜水蒸发量

山前泉水溢出量

指发生在山丘区与平原区交界线附近、且未计入河川径流量的泉水溢出量。

山前侧向流出量

指山丘区地下水以地下潜流形式向平原区排泄的水量。

山丘区潜水蒸发量

指发生在未单独划分为山间平原区的小型山间河谷平原的浅层地下水,在毛细管作用下,通过包气带岩土向上运动造成的蒸发量(包括棵间蒸发量和被植物根系吸收造成的叶面蒸散发量两部分)。

山丘区浅层地下水蓄变量

指计算时段初地下水储存量与计算时段末地下水储存量的差值。

地下水水源地

指以工业、城市生活为供水对象的地下水集中开采区

地表水水质

指地表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特征和性质。

地下水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使污染物进入地下水体中,造成地下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性质发生变化,降低了其原有使用价值的现象。

一定区域内的水资源总量

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协调河道内与河道外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重复利用量)。

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

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不致引起生态环境恶化条件下允许从含水层中获取的最大水量。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当地水资源中可资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

工业总产值

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总产出,反映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

工业增加值

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等于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余额,反映了工业行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

耕地

指能够种植农作物、经常进行耕作的田地,包括熟地、当年新开荒地、连续撂荒未满三年的耕地和当年休闲地(轮歇地)。

水田

指筑有田埂(坎),可以经常蓄水、用来种植水稻或莲藕、席草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因天旱暂时没有蓄水而改种旱地作物的,或实行水田和旱地作物轮作的,仍按水田统计。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指具有一定的水源,地块比较平整,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套,在一般年景下当年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耕地面积。

农田实灌面积

指当年实际灌水一次以上(包括一次)的耕地面积,在同一亩耕地上无论灌水几次,都按一亩统计。

灌溉

指人工补给农田水分。借助工程设施,从水源(河流、水库或井泉)取水通过渠道(管道)送水到田间。灌溉不仅能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要,还可达到培肥地方、调节地温、淋洗土壤盐分等不同目的,如培肥灌溉(淤灌、污水灌溉、肥水灌溉)、调温灌溉(降温、防冻)及冲洗灌溉(改良盐碱地)等。根据取水时水源的水位高出或低于田面的情况,有自流灌溉和提水灌溉;根据湿润土壤的方式,有地面灌溉、地下灌溉、喷灌和滴灌。灌溉必须适时适量,与农业技术措施密切配合,才能充分发挥水的作用,获得高产稳产。

灌溉面积

又叫净灌溉面积。一般指具有一定的水源和灌溉设施,可以适时进行灌溉的耕地面积。如果还包括灌区的沟渠系统和它的建筑物及田间道路等所占的面积,就叫做毛灌溉面积。

灌溉用水量

灌区作物所需的灌溉用水量。以万m3计。可分一个时段的及整个生育期的灌溉用水量。前者常按月、旬划分时段统计,可得灌溉用水过程,即按作物的灌溉制度;在各时段内作物的灌水定额乘以种植面积即得各时段的净灌溉用水量,其和就是整个生育期的净灌溉用水量。如计入灌溉系统的输水损失,即得毛灌溉用水量。有了各年的灌溉用水量,就可与各年来水配合进行调节计算,据此确定可灌面积和水库库容。

作物需水量

即作物田间需水量。作物从种到收的整个生育期消耗于蒸发的水量,包括棵间蒸发量、叶面蒸发量。以mm或m3/亩计。作物需水量的多少,因地区自然条件(气候、土壤、地下水位的高低)、农业措施、作物种类、品种及产量水平的不同而异。可通过实验资料确定。

叶面蒸发

又叫叶面蒸腾、植物散发。作物的叶面蒸发与作物品种、生育阶段、气候因素、土壤水分移动条件、养分状况等有关。叶面蒸发强度以mm/d计,整个生育期的叶面蒸发量以mm计,可通过实验测定。

棵间蒸发

作物植株间的土壤(旱田)或水面(水田)的水分损失。棵间蒸发随气候因素及植株覆盖的程度而变化。棵间蒸发强度以mm/d计,整个生育期的棵间蒸发量以mm计,可通过实验测定。

作物田间耗水量

作物从种到收的整个生育期消耗的水量。以mm或m3/亩计。对干旱田,作物田间耗水量即作物需水量;对于水稻田;为作物需水量与渗漏量之和。作物田间耗水量是规划、设计灌溉工程和计划用水的基本依据。

灌溉回归水

所有从灌溉土地上流经地面和地下排回原河流的水。包括渠道的退水(放空渠道)和水库塘坝的渗漏水。重复利用回归水,对于扩大灌溉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灌溉水经过或穿过土壤的过程中,许多因素使回归水水质发生变化,因此必须进行水质分析。灌溉工程

为灌溉农田而兴修的水利工程的总称。有蓄水、引水、提水、输水、配水及泄水等项工程。蓄水工程指拦蓄河流来水或地面水的水库、塘坝。引水工程指从河流或湖泊引水的渠首工程如引水坝、进水闸等,或从区外引水而开挖的渠道及其上的建筑物。提水工程指从低处向高处送水的抽水站、水轮泵站。输水工程指渠首以下的干渠段以及渠道经越山丘、溪谷、河流、道路或地质松散地带的建筑物如隧洞、渡槽、倒虹吸、座槽、涵洞等。亦有将各级渠道笼统地称为输水渠而包括在内。配水工程指控制和分配水量的建筑物如节制闸、分水闸、斗门,一般并将干渠分水闸以下的各级渠道叫做配水渠而包括在内。泄水工程指保障渠系安全放空渠道用的泄水闸、泄水道。

输水损失

渠道在输水过程中,由于漏水、渗水和蒸发而沿途损失掉的那部分水量。漏水损失是指由于地质条件、生物作用或施工不良形成漏洞、裂隙,或由于工程失修、建筑物漏水等所损失的水量。如管理养护好,其值不大。渗水损失是沿渠床土壤渗透的水量,为渠道输水损失的主要部分,它与渠床上质、过水断面形态、通过流量的大小以及地下水深度等有关。如渗水损失过大,应采取防渗措施。

渠道水利用系数

一定时期内某一级渠道供给下级和下段渠道水量(或流量)的总和与进入该级渠道首端的总水量(或流量)的比值。通常以η渠道表示。它标志着某一级渠道的输水效能和工程质量。渠系水利用系数

灌区在一定时期内从未级固定渠道(一般为农渠)的渠尾,进入毛渠的水量总和与渠首同期进水总量的比值。通常η渠系表示。它反映各级固定渠道的输水损失情况,是衡量渠道系统的输水效能、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指标。采用防止渠道渗漏和加强管理的措施,可有效地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渠系水利用系数也可用下式间接推算:

η渠系=η渠干×η渠支×η渠斗×η渠农

式中η干、η支……分别表示干、支……渠的渠道水利用系数。

…渠的渠道水利用系数。

田间水利用系数

田间有效利用的水量(指计划湿润层内实际灌入的水量,也即净灌溉水量)与进入毛渠的水

量的比值。通常以η田表示。它是衡量田间工程质量和灌水技术水平的指标。

灌溉水利用系数

一定时期内灌区实际灌溉面积上有效利用的水量(不包括深层渗漏和田间流失)与渠首进水总量的比值。通常以η水表示。它反映全灌区各级渠道输水损失和田间用水状况。它是衡量灌溉水利用程度、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指标。灌溉水利用系数,也可用下式表示:

η水=η系×η渠田

灌溉效率

全年或灌溉季节内平均一个流量(1米3/秒)可灌的亩数,或指一次灌水期内,平均一个流量每昼夜可灌亩数。用机电灌溉时,其灌溉效率为每马力或千瓦所灌的面积。

污水灌溉

利用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灌溉农田。好处是既节约肥料,提高产量,又改善城市环境卫生。利用污水灌溉,首先要进行水质分析,确定用以灌溉的可能性及其改善措施。生活污水,经过一般处理如沉淀淀(悬浮物、渣滓)、拦截(油脂、漂浮物)、稀释(掺清水),即可灌田。工业废水,应先回收其中有用物质;对有害成分要进行化学处理,然后才能利用。其工程设施有:污水引水口(或污水泵站)、调节池、沉淀池、污水消化池、渠道系统(污水、清水两个系统)等。污水灌溉需有一套合理的灌溉制度和管理措施,例如,水稻、小麦孕穗后不宜用污水灌溉,蔬菜、果类在收获前一定期限内避免与污水接触,注意防止地下水受污染,消灭孑孓。

喷灌

以喷洒方式灌溉农田的方法。由动力机带动水泵从水源(水塘、井、渠)取水并加压,通过管道输送到田间,再通过喷头向空中散成细小水滴,均匀洒布在灌溉土地上。也可利用高处水源的自然落差,进行喷洒。与地面灌溉相比,喷灌的优点是省水,节省土地、劳力,可避免土壤的冲刷和深层渗漏,不受地形限制,适应所有农作物,还可防霜冻、降且喷灌的进一步发展可结合施化肥、农药同时进行。其缺点是因受风力影响;喷洒不匀,设备投资也较高。喷洒技术要求是:喷灌强度低,水滴大小适度,喷洒均匀。规划喷灌系统时,必须根据地形、水源、作物、农业气象、土壤等因素,结合动力、器材、设备等条件,综合分析,确定最合适的喷灌系统式喷灌机组,以充分发挥喷灌的最大效益。

雾灌

又叫细滴喷灌。是喷灌的进一步发展。就是使喷灌的水滴直径小至0.1-0.5mm,使水滴能够留在作物叶面上不致滚落而慢慢地蒸发掉,使叶面凉爽,提高地面空气湿度;减少作物的叶面蒸腾量。

滴灌

一种新的灌水方法。通过安装在有压输水管路上的许多滴头,使灌溉水缓缓地滴出;定时定量地渗入作物根系所在的土壤,以维持最适宜的土壤水分状况。优点是可避免地面流失和深层渗漏,是一项省水(仅为喷灌用水的2/3,为地面灌溉的1/4)增产的技术措施,而且易于实现灌水工作自动化,还可结合施肥,充分发挥肥效,另外可适应复杂地形,节省平地工作量,控制杂草生长。缺点是需用较多管材和水质处理、流量调节等设备,造价较高,影响机械作业。适用于干旱缺水地区,特别是干旱缺水的山丘区、高扬程灌区、贫水深井灌区、严重渗漏的沙土区及城市郊区菜园、果园等。

供水工程

指为社会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用水的所有水利工程。按类型分为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和地下水工程,以及污水处理工程、微咸水利利用工程和海水淡化工程等。

设计供水能力

供水能力是指水利工程系统在一组特定条件下,具有一定供水保证率的最大供水量,与来水

条件、工程条件、需水特性和运用调度方式有关。

现状供水能力

根据来水条件,供水工程系统在考虑工程状态变化和供水对象的需水要求以及相应的调度运用规划情况下所得到的与设计供水能力具有相同保证率的供水量称之为现状供水能力。

供水工程效率

现状供水能力与设计供水能力之比称为供水工程效率。

耗水率

耗水率是指在输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居民和牧畜饮用等形式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耗水率为耗水量与用水量之比,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用水水平的重要特征指标。耗水率可根据灌溉试验、灌区水量平衡、工厂水量平衡测试、废污水排放量监测和典型调查等有关资料估算。

供水量

供水量是指在不同来水条件下,工程设计根据需水要求可提供的水量。

可供水量

可供水量分为单项工程可供水量与区域可供水量。一般来说,区域内相互联系的工程之间,具有一定的补偿和调节作用,区域可供水量不是区域内各单项工程可供水量单相加之和。区域可供水量是由新增工程与原有工程所组成的供水系统,根据规划水平年的需水要求,经过调节计算后得出。

区域可供水量

区域可供水量是由若干个单项工程、计算单元的可供水量组成。区域可供水量,一般通过建立区域可供水量预测模型进行。在每个计算区域内,将存在相互联系的各类水利工程组成一个供水系统,按一定的原则和运行方式联合调算。联合调算要注意避免重复计算供水量。对于区域内其他不存在相互联系的工程则按单项工程方法计算。可供水量计算主要采用典型年法,来水系列资料比较完整的区域,也有采用长系列调算法进行可供水量计算。

蓄水工程

指水库和塘坝(不包括专为引水、提水工程修建的调节水库),按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坝分别统计。

引水工程

指从河道、湖泊等地表水体自流引水的工程(不包括从蓄水、提水工程中引水的工程),按大、中、小型规模分别统计。

提水工程

指利用扬水泵站从河道、湖泊等地表水体提水的工程(不包括从蓄水、引水工程中提水的工程),按大、中、小型规模分别统计。

调水工程

指水资源一级区或独立流域之间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蓄、引、提工程中均不包括调水工程的配套工程。

地下水源工程

指利用地下水的水井工程,按浅层地下水和深层承压水分别统计。

地下水利用

研究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之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如城市给水、工矿企业用水、农业用水等)服务。农业上的地下水利用,就是合理开发与有效地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或排灌结合改良土壤以及农牧业给水。必须根据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水文气象条件和用水条件,进行全面规划。在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价和摸清可开采量的基础上,制订开发计划与工程措施。在地下水利用规划中要遵循以下原则:(1)充分利用地面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做到地

下水和地面水统筹安排;(2)应根据各含水层的补水能力,确定各层水井数目和开采量,做到分层取水,浅、中、深结合,合理布局;(3)必须与旱涝碱咸的治理结合,统一规划,做到既保障灌溉,又降低地下水位、防碱防渍;既开采了地下水,又腾空了地下库容;使汛期能存蓄降雨和地面径流,并为治涝治碱创造条件。在利用地下水的过程中,还须加强管理,避免盲目开采而引起不良后果。

浅层地下水

指与当地降水、地表水体有直接补排关系的潜水和与潜水有紧密水力联系的弱承压水。

其他水源工程

包括集雨工程、污水处理再利用和海水利用等供水工程。

集雨工程

指用人工收集储存屋顶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代替GB3838-88,GHZB1-1999 2002-04-28发布 2002-06-01实施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3)为首次发布,1988年为第一次修订,1999年第二次修订,本次为第三次修订。本标准自2002年6月1日起实施,《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负责修订。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2年4月26日批准。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1 范围 1.1本标准按照地表水环境功能分类和保护目标,规定了水环境质量应控制的项目及限值,以及水质评价、水质项目的分析方法和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1.2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具有特定功能的水域,执行相应的专业用水水质标准。 2 引用标准 《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卫生部,2001年)和本标准表4~表6所列分析标准及规范中所含条文在本标准中被引用即构成为本标准条文,与本标准同效。当上述标准和规范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3 水域功能和标准分类 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

水资源评价

水资源评价复习资料: 1~什么是水资源评价?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评价? (1)水资源评价一般是针对某一特定区域,在水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研究特定区域内的降水、蒸发、径流诸要素的变化规律和转化关系,阐明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开展需水量调查和可供水量的计算,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寻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最优方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服务。 (2)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科学地评价本地区水资源的状况,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前提;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的依据,合理的水资源评价,对正确了解规划区水资源系统状况、科学制定规划方案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水资源评价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基础,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与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政策等的制定等一系列的根本依据就是水资源评价结果。 2~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水资源分区? (1)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是把区内错综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选用相应的特征指标,通过划区进行分区概化,使分区单元的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和社会经济、水利设施等各方面条件基本一致,便于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利用。 (2)尽可能保持流域、水系的完整性;供水系统一致,同一供水系统划在一个区域内;边界条件清楚,区域基本封闭,有一定的水文测验或调查资料可供计算和验证;基本上能反映水资源条件在地区上的差别,自然地理条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基本相似的区域划归一区;尽量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按以上原则逐级分区,就全国而言,先按流域和水系划分一级区,再根据水文和水文地质特征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划分二级或三级区。 3~水资源评价在水资源规划、管理中有何作用? 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的依据,对正确了解规划区水资源系统状况、科学制定规划方案有十分重要作用,水资源评价对水资源规划具有指导意义,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基础。 4~降水资料的收集与审查:资料收集:在分析计算降水量之前,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这样才能得到比 较可靠的分析成果。因此,除了在水资源评价区域(流域或地区)内收集雨量 站、水文站及气象台(站)资料,还要收集区域外围的降水资料。 资料审查:(1)与邻近站资料比较:具体做法有两种,点绘逐年降水量等 值线图及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相关分析法即绘制审查站年或月降水 系列同邻近站(单站或多站平均)的相应系列间的相关曲线图,对离差较 大的点据进行审查或修正。(2)与其他水文气象要素比较:年(时段)降 水径流关系法 5~资料的一致性审查:(1)单累计曲线法(顺时序);(2)双累计曲线法(逆时序) 6~代表性分析:周期分析,差积曲线法,滑动平均值过程线法;稳定期与代表期分析,累计平均值过程线法 7~干旱指数:反映一个地区的干湿程度,用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的比值表示 9~论述题: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1)人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的直接影响:我国的用水量以农业用水量为主,故农业水利措施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最大,跨流域调水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更大,人类活 动对径流的时程分配以及对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人 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的间接影响:水量平衡方程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其他因素必须随 之而变,这种自动的调节变化,就是人类活动间接影响所致,灌溉和排水:大规模的灌溉增大 了蒸发,减少了径流量,灌溉还能活跃水循环,增加降水量,增强“三水”转化,在有地下水 开采系统的地区,年净流量有可能增加,地表径流量则明显减少;水库等蓄水工程:对降水和 蒸发、径流、地下水、泥沙等均有影响;城市化:改变局部的小气候,对水文循环影响显著, 蒸散发的减少增加了径流量,整治河道可以增大泥沙的输送能力,不透水面积增加降低地下水

中国水资源条件与特点

判断题(共10题,共40分) 1. 河流上游直接连接河源,特点是河谷窄、坡度大、水流急、下切侵蚀为主:[4分] A. 正确 B. 错误 我的回答:A 正确答案:B 2. 点源污染仍然是我国污染物排放的主体,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大量废污水及其污染物排入水体,是造成水污染和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4分] A. 正确 B. 错误 我的回答:A 正确答案:A 3. 深层承压水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主要对象:[4分] A. 正确 B. 错误 我的回答:B 正确答案:B 4. 中国是世界低纬度山岳冰川最发达的国家之一。:[4分] A. 正确 B. 错误 我的回答:A 正确答案:B 5. 地表水资源量是指由降水形成的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中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用河川径流量表示。:[4分] A. 正确 B. 错误 我的回答:A 正确答案:A 6.

一般的大中流域可视为闭合流域。:[4分] A. 正确 B. 错误 我的回答:A 正确答案:B 7. 改善水环境,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4分] A. 正确 B. 错误 我的回答:A 正确答案:B 8. 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普遍较低:[4分] A. 正确 B. 错误 我的回答:B 正确答案:B 9.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采用水均衡法。:[4分] A. 正确 B. 错误 我的回答:B 正确答案:A 10. 水资源量中不包括不可以被利用的水量和不可能被控制利用水量:[4分] A. 正确 B. 错误 我的回答:B 正确答案:B 二. 单项选择题(共10题,共40分) 11.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主要对象是():[4分]

水资源管理的概念和理论

水资源管理的概念和理论 3.1.1 水资源管理的概念 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概念,尽管使用范围比较广泛,但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规范解释。水资源管理是指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组织、协调、监督和调度。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组织各种社会力量开发水利和防治水害;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处理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用水矛盾;监督、限制不合理的开发水资源和危害水资源的行为;制定使水系统和水库工程的优化调度方案,科学分配水量。 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多,经济的发展,水相对于人的需求供给不足,水具有了经济内涵,此时,人类面临的问题除了干旱洪涝灾害之外,还有水资源短缺。为了增加水资源供给,人类加大了水资源开发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目前,人类同时面临着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多重危机,水资源管理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因此,现代水资源管理要求政府在实施公共管理过程中,首先应注重水资源及其环境的承载能力,遵循水资源系统的自然循环规律,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其二优化配置水资源,在保障经济社会与水资源利用协调发展中,维护水资源系统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动态连续性,使今天的开发利用不致损害后代的开发利用能力,并将保证基本生活用水的要求当作人类的基本生存权利;其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在提高开发利用水平的同时,强化对水资源经济的管理,尤其是发挥政府宏观管理与市场调节的职能作用。 3.1.2 水资源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水资源管理的目标为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下简称《水法》)为根本,建立完善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保护人类和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以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为约束条件,合理开发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发挥政府监管和市场调节作用,建立水权和水市场的有偿使用制度;强化计划节约用水管理,建立节水型社会;通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水要求,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水资源管理的原则,我国政府前几年就提出“五统一、一加强”,即坚持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加强全面服务的基本管理原则。我国水资源管理应遵循的原则:一是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时,应当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最大化;二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维护生态平衡,有利于改善和修复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要按照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兴利与除害并重,开发与保护同步,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统一,开源与节流结合,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四是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协调好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关系。 3.1.3 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 兴修水利,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我国从历史上就比较重视水的管理,只是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初期,社会需水量较少时,水资源供需矛盾不突出,水资源管理内容比较简单。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水量增加,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规模和程度越来越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水资源及其环境受到人类的干扰和破坏越来越剧烈,需要解决的水资源问题愈发众多和复杂,并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对水资源问题的认识也在发展深化,水资源管理的领域涉及到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等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 水资源政策管理是指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水资源持续利用任务而制定和实施的方针政策方面的管理。在2002 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同志强调: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我国管理水资源的基本政策。

水资源环境保护

1、 根据给定材料,概述我国水资源状况及潜在危机。(20分) 要求:内容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准确,不少于300字。 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偏低,并且呈不断减少的趋势。我国的污水处理能力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致使我国地表水广受污染,而目前我国城市工业用水重复率也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使得水资源匮乏的矛盾更加尖锐。尤其是北方水资源周期性短缺加剧,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虽然我国已具有保护水资源的法规和政策,可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诸多困难。华东地区"两头在外"和承接国内外制造业转移的发展模式,生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致使企业在产生利润的同时产生了污染,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承接了污染。华北地区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引发"地下漏斗区"的出现,致使地下水位一降再降,多处地域发生地裂、地陷及海河防洪墙下陷、海水内侵等情况,危及当地人的生产生活安全。华南地区部分水流污染严重,水质毒性大,致使河虾绝迹,对其所流经区域的居民日常生活也带来了威胁。 水资源稀缺矛盾不断加剧,水资源浪费严重且得不到有效约束,水资源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这些必将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危害。 2、 给定资料8谈到“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如何找到‘市场化’与‘公益性’平衡点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请你谈谈其“难”在何处?(10分) 要求:内容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准确,不少于150字。 一方面,由于成本的增加,资源型产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理应通过市场化的价格杠杆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是效率的问题,更是发展的问题,“市场化”是个必由之路;另一方面,资源型产品涉及每个公民的切身刚性需求的满足和生活必需,属于公益性工程,而有些公益性工程投资较大,回收缓慢,单纯从企业经营角度看,这些投资并不“划算”,不会去建设。这是公平的问题,更是以人为本的问题,“公益性”是核心根本。因此,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因兼顾“市场化”与“公益性”,必然牵涉诸多利益群体,引发各方争议,难以顺利改革。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如何在“市场化”与“公益性”两者错综复杂的关系之间找到平衡点是难点所在。 3、 近期,城市居民用水价格上涨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但看法不一,假如你是某市政

水资源短缺风险综合评价修复的

水资源短缺风险综合评价 修复的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水资源短缺风险综合评价 摘要: 本文通过建立模型来判定北京市水资源短缺风险的主要因子对北京市水资源短缺风险进行综合评价,进而提出调控办法。 对于问题一,影响水资源短缺的因子很多,主要有四方面:第一,农业用水;第二,工业用水;第三,人口规模;第四,气候条件与水利工程设施。以上四方面分别对应附表中农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第三产业及生活等其他用水量与水资源总量。对于主要因子,本文采用关联分析对关联度进行计算量化处理。首先对数据进行了预处理,以缺水量(总用水量-水资源总量)作为参考数列,把农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第三产业及生活等其他用水量与水资源总量作为参考数列,然后对个数列进行初始化处理,利用matlab 分别计算出以上四方面对缺水量(总用水量-水资源总量)的相关性。得出总体相关性大小排序如下: > > > 即:水资源总量>第三产业与生活等其他用水量>农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为检验该模型的合理性,本文采用matlab作出以上四个量以及缺水量(总用水量-水资源总量)对时间的关系图,从图中可以直观显示农业与缺水量的相关性较大,与该模型结果吻合,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对于问题二,本文建立了合适的模型对北京市水资源短缺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作出风险等级划分。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分成六个阶段,每个阶段分为五个点。采用熵值确定农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第三产业及生活等其他用水量三方面对水资源短缺影响的权重,得出水资源短缺的综合测评指数Q,再利用六个阶段的Q值与实际数据对比的

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保护论文修订稿

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保 护论文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

《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保护》课程论 文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摘要: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之一,而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洪水灾害问题,都影响到了水资源长久有效的利用,影响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有效地解决各种水资源危机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进行科学的水资源管理。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优化调度、科学管理,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才能保障经济社会的资源基础,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资源污染日趋严重 水污染按污染物质的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 (1)病原体污染。

(2)需氧物质污染。 (3)植物营养物质污染。 (4)石油污染。 (5)热污染。 (6)有毒化学物质污染,主要是重金属和难分解有机物的污染。 (7)无机物污染。 (8)放射性污染。 水污染日益严重,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有效扭转。苏州乃至整个太湖流域水体污染的问题由来已久,并已引起了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1999年1月1日由国务院9部委联合开展了“聚焦太湖零点行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包括苏州在内的整个太湖流域水体污染、水质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 水生态日益恶化,湿地沼泽大量减少,水生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水系的自净能力不断下降。湖泊、河道、湿地以及各类养殖水体,构成了苏州水域生态环境,在调节气候、维护生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维护着城市肌体的健康运行。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苏州的水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作为“城市之肾”的功能已日趋衰竭。 地下水超采严重,地质灾害隐患依然存在。随着地表水水质的日益恶化,不少工厂转而使用地下水。但地下水的超强度开采大大超过了自然补给量,导致地下水资源趋于枯竭,形成大面积的超采漏斗区,造成地面下沉等地质灾害。虽然自1997年开始对地下水进行控采,较大地压缩了地下水的开采量,尤其是2001年省人大立法对苏锡常实施地下水禁采后,地下水位有所上升,地面沉降的速率开始趋缓,但今年二季度最低水位仍达57.06米(地下水水位距基准面的距离),地质灾害的隐

土地利用对水资源环境影响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312313601.html, 土地利用对水资源环境影响分析 作者:李荣常 来源:《农业与技术》2013年第07期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却在时刻破坏着水资源环境的发展,修复。 本文从土地利用对水环境的影响机制和评价等主要内容来探索影响,为提高土地利用科学性有着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土地利用;水资源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1 土地利用对水环境的影响机制 1.1 农业生产对水质变化的影响 现代化的农业和牧业对自然水环境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在局部地段甚至超过现代工业对自然水环境的影响。农业的不适当生产方式、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以及有机废弃物的侵染,会对水质造成大面积的、持续性的污染,这样形成的面源污染较之与点源污染,具有危害规模大,防治困难的特点。农业面源污染包括:水土流失、化肥与农药流失、畜禽水产养殖、农业废弃物以及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等。例如在赣江,最重要的面源之一就是农业,赣江沿岸是江西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业中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家畜粪便等随着地表径流进入到赣江中造成氮磷及其他“三致”微量有毒污染物(如邻苯二甲二丁酯等)的浓度增加,这既造成营养和有效成分流失,又污染水环境。 1.2 建设用地对水质变化的影响 建设用地对水环境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工业废水的排放,如:重金属污染物、COD、总磷等。随着新建县城市化的发展,需水量和废污水排放量增大,相应增加了入河(湖)污染量。另外,除工业排污外,生活污水排放也是河流有机污染不容忽视的因素。 1.3 土地利用变化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据杨桂山等人对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洪涝的影响分析,可知产水量的空间分布对洪涝灾害有直接影响。如果上游地区的产水量增加,则洪水需经过河网从下游排出,就会与中下游的洪水产生叠加效应,将给整个流域的防洪造成极大压力。例如:建设用地的增加将使洪峰出现的时间提前,洪峰更高,洪涝过程缩短,洪量趋于集中,危害更大。据美国一些小城市调查,当不透水地面占12.00%、平均洪水流量为17.80m3/s时,洪水汇流时间为3.5h。而当不透水地面增至40.00%时、平均洪水流量增至57.80m3/s,洪水汇流时间减至0.4h,工矿居民建设

水资源短缺风险综合评价思路

水资源短缺风险综合评价思路 1.风险度量的确定:风险度量v=用水量-供水量 若v>0,则存在风险,若v<0,则无风险。 计算自1979年至今2010年(2000年后的数据自己收集)的风险度量v,将风险度量大于0的求出平均值与标准差。 2.风险因子的确定: 通过计算各个影响因素与风险度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根据相关系数确定哪些影响因素为风险因子。其中风险因子的确定可以考虑题目提供的因子,关键是能够找到历年数据的因子,这些数据可以在北京2009统计年鉴上找,可以进入中国统计局网站和北京市统计局网站上收集。 3.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北京市水资源短缺风险的综合评价模型 利用上述讨论的风险因子及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以风险度量为因变量,风险因子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中最后剩下的自变量即为主要风险因子,这些自变量前的回归系数即为该变量每变化一单位对风险度量的影响程度有多大,从而确定该如何调控风险因子,使得风险降低。该模型可以指出如果这些主要风险因子不加控制,将会对风险度量产生多大的影响,实质即为一综合评价模型。 4.风险等级的划分 风险等级的划分可以根据1计算所得的风险度量的均值和标准差来确定,如果1中计算所得的均值>0,则说明近几十年均存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等级的划分可以考虑为:均值+标准差—风险较大,均值+2标准差—风险很大,均值+3标准差—风险非常大。这样可以根据各年的风险度量来确定落在哪个范围,以判断其实什么级别的风险。 5.北京市未来两年水资源短缺风险的预测 可以考虑建立以时间为自变量,风险度量为因变量的一元回归模型,该模型有可能是线性的,也可能是曲线的,看具体的数据做出来的图像来判断。根据该模型可以对未来两年的风险度量进行预测,说明未来两年将处于什么等级的风险。也可以建立风险度量的时间序列模型来说明。注意:所建的预测模型是考虑主要风险因子并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的情形,可见需要进行调控。

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保护论文

《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保护》课程论文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摘要: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之一,而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洪水灾害问题,都影响到了水资源长久有效的利用,影响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有效地解决各种水资源危机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进行科学的水资源管理。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优化调度、科学管理,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才能保障经济社会的资源基础,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资源污染日趋严重 水污染按污染物质的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 (1)病原体污染。 (2)需氧物质污染。 (3)植物营养物质污染。 (4)石油污染。 (5)热污染。 (6)有毒化学物质污染,主要是重金属和难分解有机物的污染。 (7)无机物污染。 (8)放射性污染。

水污染日益严重,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有效扭转。苏州乃至整个太湖流域水体污染的问题由来已久,并已引起了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1999年1月1日由国务院9部委联合开展了“聚焦太湖零点行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包括苏州在内的整个太湖流域水体污染、水质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 水生态日益恶化,湿地沼泽大量减少,水生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水系的自净能力不断下降。湖泊、河道、湿地以及各类养殖水体,构成了苏州水域生态环境,在调节气候、维护生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维护着城市肌体的健康运行。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苏州的水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作为“城市之肾”的功能已日趋衰竭。 地下水超采严重,地质灾害隐患依然存在。随着地表水水质的日益恶化,不少工厂转而使用地下水。但地下水的超强度开采大大超过了自然补给量,导致地下水资源趋于枯竭,形成大面积的超采漏斗区,造成地面下沉等地质灾害。虽然自1997年开始对地下水进行控采,较大地压缩了地下水的开采量,尤其是2001年省人大立法对苏锡常实施地下水禁采后,地下水位有所上升,地面沉降的速率开始趋缓,但今年二季度最低水位仍达米(地下水水位距基准面的距离),地质灾害的隐患还远远没有消除。由于地面下沉的危害性是在经历漫长的过程后才被人们觉察出来的,其灾害不像洪水暴发来得急促,也不像沙漠化那样一目了然,常常被人们所忽略。这种状况如不改变,一旦地面下沉到与海平面近乎同一水平线上的时候,那将是比黄河、长江的洪涝灾害,比草原沙漠化的灾害更为严重。 城市废水污水排放总量增大,而污水处理能力则严重不足。农业面源污染量大面广,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影响水质的重要原因。河道水系严重破坏,河水的自然流动速率和自净能力大大降低。管理体制不顺,九龙治水导致水务管理处于混乱状态。 诚然,政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水环境整治措施,取得了一定阶段性的成果,苏州水资源状况确实有所改善,但是水污染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我们依然要积极努力寻找对策,解决问题,以下提出一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与措施。 一是做好防洪抗旱工作。防洪减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常抓不懈。正确处理人与洪水的关系,给洪水以出路,这一思路,不仅要体现在抗洪期间,还要在经济社会建设中予以高度重视。“十一五”期间,初步建成我国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建立完善的防洪管理制度,确保大江大河、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做好抗旱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确保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 二是保障饮水安全。把保证饮水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十一五”期间,解决1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农村存在饮水安全问题的人口减少1/3。加强水资源保护,

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

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 1.水资源的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均、地均拥有量少。我国江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为27115×10 8 m3,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耕地总面积较大,若按人口和耕地面积分配,水资源数量却极为有限。我国每公顷耕地所占有的径流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80% ;平均每人年占有的径流量不到世界平均值的四分之一。 2.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我国水资源比较丰富的省区有西藏、四川、云南、广西等,每年拥有水资源量均在1800×10 8 m3以上;比较紧缺的省市区有宁夏、天津、上海、北京、山西、河北、甘肃等,每年拥有水资源量均在280×10 8 m3以下。水资源年际和年内的变化都比较大,几乎每年都有旱涝灾害出现,对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3.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匹配。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二,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三,但水资源占有却不足全国水资源总量的五分之一;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三,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二,但水资源占有却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五分之四。 进入21世纪,随着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各地区的需水量将持续增长。因此,一方面需要大力开源,加快水源工程的建设,提高河川径流的控制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大力提倡节约用水,加强对污水的处理能力和污水的再利用。 我国水能资源的特点: 1.水能资源蕴藏量量大。理论蕴藏量为6.8亿kW,可开发量为3.8亿kW,居世界第一位。 2.地区分布很不均匀。按地区来说,大部分集中在西南地区,其次在中南地区,而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水能资源较少。按河流来说,长江流域蕴藏量最丰富,约占全国可开发量的53%。 3.开发利用率低。目前我国水能资源的已开发利用的仅占8%,远低于世界平均开发水平。有的水电站的技术管理水平低,效益不高。 我国能源资源的特点: 中国已探明储量的6种能源矿产资源是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及放射性矿产铀矿和钍矿。 1.煤炭我国的煤炭资源不仅储量丰富、分布面广,而且品种齐全,质量较好。是世界上煤炭产量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从分布地区来看,大别山——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地区资源量约2.45万亿吨,占全国总资源量的94%。其中新疆、内蒙古、山西和陕西等四省区占全国资源总量的81.3%。 主要煤矿有:(见下表)

水资源短缺风险综合评价 (1)

2013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授权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可将我们的论文以任何形式进行公开展示(包括进行网上公示,在书籍、期刊和其他媒体进行正式或非正式发表等)。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话):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 参赛队员 (打印并签名) :1. 2. 3.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 (打印并签名):

日期:年月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2013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编号专用页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赛区评阅记录(可供赛区评阅时使用): 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 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水资源短缺风险综合评价 摘要 水资源短缺问题是影响我国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针对水资源短缺风险问题找出了主要风险因子,建立了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模型,对水资源短缺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并提出相应的有效措施规避风险。 对于问题一,我们建立主成分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分析附表和相关资料,先确立了北京市水资源短缺风险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即降雨量和常住人口,和社会因素,即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第三产业及生活其他用水,污水处理率,城市绿化覆盖率。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到个各个因子的贡献率,再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到各个因子与缺水量的关联度的大小,基本与主成分分析一致,最后得到主要风险因子。 对于问题二,我们用综合评价的RSR 模型,对模型一所确定的主要风险因子做相应高优和低优指标处理,并对北京市水资源短缺进行风险等级划分。最后对主要风险因子进行调控,来降低风险等级。 对于问题三,我们建立 模型,要对北京市未来两年水资源的短缺风 险进行预测,我们通过对主要风险因子进行预测,并对预测模型进行后验差检验,然后再用RSR 模型,给未来的两年划分风险等级。 对于问题四,我们通过分析上面的数据和查找相关资料,给北京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写一份建议报告。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 灰色关联度分析 RSR 模型 (1,1)GM 模型 后验差检验 (1,1) GM

水资源利用及水环境污染防治论文

水资源利用及水环境污染防治论文 课题名称:水资源利用及环境污染防治论文 指导教师:潘立新 系别:国土信息工程系 专业:10地专 姓名:李慧

摘要 水和空气一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因素。水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有人把水称作“工业的血液、生命的乳浆”。没有足够的水,工农业生产无法进行;没有足够的清洁的淡水,人类社会将无法生存下去。水又是构成生物体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素,是生命发生、发育和繁衍的源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不断向太空发射宇宙探测器,其主要目的是揭开外星人是否存在之谜。宇宙探测器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其它星球上是否存在水,这也从侧面说明,没有水的星球,不可能存在生物。 关键词:水生命人

目录 前言 (4) 一、水资源现状 (5) 二、水环境问题 (5) 三、水环境污染防治的意义 (6) 四、解决缺水问题主要途径…………………………………….7. 五、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前言 水和空气一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因素。水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有人把水称作“工业的血液、生命的乳浆”。没有足够的水,工农业生产无法进行;没有足够的清洁的淡水,人类社会将无法生存下去。水又是构成生物体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素,是生命发生、发育和繁衍的源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不断向太空发射宇宙探测器,其主要目的是揭开外星人是否存在之谜。宇宙探测器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其它星球上是否存在水,这也从侧面说明,没有水的星球,不可能存在生物。

一、水资源现状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而是人类社会正面临的紧缺资源。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困扰着国计民生,而且也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国家已达四十多个。我国同样面临水资源紧缺的现实。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2700m3,仅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4。近年来,生产和生活用水需要量不断增加,因此甚感水资源之不足。尤其是北方地区气候干旱,雨水烯少,水资源更加缺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工业集中的城市、地区,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豫北、胶东和辽河流域,人口占全国的17.6%,土地占全国的6%,工农业产值却占全国的25%,而水资源仅占全国的3.4%,人均仅517m3/人,为全国人均值的1/5。 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使本来有限的水资源的相当部分失去了使用价值。据统计,由于水资源短缺,我国山东、辽宁、江苏、黑龙江、陕西五省94个城市1989年影响工业产值127亿元左右。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地处华北平原北端,年降雨量多年平均仅600mm左右,而且由于受季风气候及地形的影响,降雨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年际变化悬殊,年降雨也很集中。为解决北京市用水问题,除勘探、开采地下水外,还修建了密云、官厅等水库来存蓄地表径流,对解决北京市用水问题起到了很大作用。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目前全市工农业及城市环境等总用水量已经接近本市可供水源的能力,市区地下水已经严重超量开采。“南水北调”计划正是为解决北京、天津等北方城市用水及农业用水而制定的,但工程投资大、难度大、周期长,而且,如不加强污染治理和节约用水,将会造成更大的环境问题。 二、水环境问题 随着人口的增长,世界用水量大幅度增加,主要表现在:一、工业与城市用水量激增。由于人口激增和工业化的发展,用水量急剧增加。二、农业耗水量增加。同时,水污染又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局面。据报道,称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据联合国第二次人类居住区大会称:到2010年,世界城市将面临非常严重的缺水危机,水危机将成为“21世纪城市里最容易引起争端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水环境存在的问题看,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江河水污染问题。据近期的水资源评价反映,在评价的700条河流中,水质良好的占评价河长的32.2%,受污染的河长占评价河长的46.5%。全国七大江河中,淮河、黄河、海河的水质最差,均有70%的河段受到污染。黄河、淮河、海河等中下游发生的断流现象,导致河口严重淤积;不少中小河流由于城镇工业的超量排

水文与水资源的基本特征

水文与水资源的基本特征:1.时程变化的必然性和偶然性;2.地区变化的相似性和特殊性; 3.水资源的循环性,有限性及分布的不均一性。 水循环类型:海洋小循环,内陆小循环,海陆间大循环 水循环定义:自然界中水分的这种不断蒸发、输送和凝结形成降水、径流的循环往复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水循环 内因:水的物理三态的互相转化;外因:太阳辐射和物质分子之间的吸力作用。 水量平衡定义:对于任一地区(或任一水体),在给定的时段内,输入和输出的水量之差额必等于蓄水量的变化量。 河流定义:地表水在重力作用下,沿着陆地表面上的曲线形凹地流动,依其大小可分为江、河、溪、沟等,其间并无精确分界,统称为河流。 河流2要素:流动的水体、容纳流水的河槽。 河流分段:河流按其流经地区的地形、地质特征及其所引起水动力特征可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及河口。 水系定义:河流的干流及全部支流构成脉络相通的系统。 水系4种类型:扇形、羽状、平行状、混合水系。 流域定义:河流出口断面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集水区域称为该河流的流域。 流域平均宽度用流域面积除以流域长度而得 流域形状系数:流域平均宽度与流域长度之比值 2L F L B K == 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指流域的地理位置(经、纬度)地形、气候、植被、土壤及地质、湖泊率与沼泽率等。 降水定义:大气中的水汽以液态或固态形式到达地面的各种水分的总称。 降水类型:(气流上升冷却的原因不同):气旋雨、对流雨、地形雨、台风雨。 降水的基本4要素: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历时和降水时间、降水面积。 【降水历时:指一些降水过程中所经历的时间; 降水时间:指对应于某一降水量而言的时间长】 蒸发定义:是液态水或者固态水表面的水分子速度足以超过分子间的吸力时,不断地从液态水表面逸出的现象。 蒸发分类:水面蒸发、土壤蒸发、植物蒸腾。 下渗率:单位面积单位时间的下渗水量称为下渗率,又称下渗强度 径流的表示方法: ① 流量(Q ):指单位时间通过某一断面的水量 s m 3 ② 径流总量(W ):表示时段T 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总水量 (s m 3)天(s m 3)月 ③ 径流深(R ):若将径流总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上所求的的水层深度 mm 计算公式:F T Q R 1000= [Q :时段T 内平均流量s m 3 ;F:流域面积] ④ 径流摩数(M ):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的比值 )(2km S L ? F Q M 1000=

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保护论文

《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保护》课程论 文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摘要: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之一,而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洪水灾害问题,都影响到了水资源长久有效的利用,影响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有效地解决各种水资源危机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进行科学的水资源管理。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优化调度、科学管理,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才能保障经济社会的资源基础,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资源污染日趋严重 水污染按污染物质的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 (1)病原体污染。 (2)需氧物质污染。 (3)植物营养物质污染。 (4)石油污染。 (5)热污染。 (6)有毒化学物质污染,主要是重金属和难分解有机物的污染。 (7)无机物污染。 (8)放射性污染。 水污染日益严重,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有效扭转。苏州乃至整个太湖流域水体污染的问题由来已久,并已引起了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1999年1月1日由国务院9部委联合开展了“聚

焦太湖零点行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包括苏州在内的整个太湖流域水体污染、水质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 水生态日益恶化,湿地沼泽大量减少,水生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水系的自净能力不断下降。湖泊、河道、湿地以及各类养殖水体,构成了苏州水域生态环境,在调节气候、维护生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维护着城市肌体的健康运行。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苏州的水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作为“城市之肾”的功能已日趋衰竭。 地下水超采严重,地质灾害隐患依然存在。随着地表水水质的日益恶化,不少工厂转而使用地下水。但地下水的超强度开采大大超过了自然补给量,导致地下水资源趋于枯竭,形成大面积的超采漏斗区,造成地面下沉等地质灾害。虽然自1997年开始对地下水进行控采,较大地压缩了地下水的开采量,尤其是2001年省人大立法对苏锡常实施地下水禁采后,地下水位有所上升,地面沉降的速率开始趋缓,但今年二季度最低水位仍达57.06米(地下水水位距基准面的距离),地质灾害的隐患还远远没有消除。由于地面下沉的危害性是在经历漫长的过程后才被人们觉察出来的,其灾害不像洪水暴发来得急促,也不像沙漠化那样一目了然,常常被人们所忽略。这种状况如不改变,一旦地面下沉到与海平面近乎同一水平线上的时候,那将是比黄河、长江的洪涝灾害,比草原沙漠化的灾害更为严重。 城市废水污水排放总量增大,而污水处理能力则严重不足。农业面源污染量大面广,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影响水质的重要原因。河道水系严重破坏,河水的自然流动速率和自净能力大大降低。管理体制不顺,九龙治水导致水务管理处于混乱状态。 诚然,政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水环境整治措施,取得了一定阶段性的成果,苏州水资源状况确实有所改善,但是水污染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我们依然要积极努力寻找对策,解决问题,以下提出一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与措施。 一是做好防洪抗旱工作。防洪减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常抓不懈。正确处理人与洪水的关系,给

中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与对策

中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与对策 胡经国 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问题。它制约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危及人类的生存。在自然资源中,水资源是生命的源泉,经济的命脉。深刻认识水资源的基本特点,采取正确的对策,对于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于人类的生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水资源总量较大。水资源年平均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其中,地表水为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为0.8万亿立方米(包括一部分与地表水的重复量)。但是,中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71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88位。水资源耕地亩均占有量只有1770立方米,约为世界耕地亩均占有量的3/4。可见,水资源总量较大、而人均和耕地亩均占有量小,这是中国水资源的第一个基本特点。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这是中国水资源的第二个基本特点。在空间分布上,水资源与人口和耕地的地区分布不相适应。一般而言,若以秦岭为界,则南方水多地少,而北方水少地多。南方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80%,而人口只占全国的55%,耕地只占全国的36%;北方水资源总量不到全国的20%,而人口却占全国的43%,耕地占全国的58%。然而,北方平原地区拥有比较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据估算,北方平原地区地下水资源约为每年1500亿立方米,占全国平原地区地下水的78%;地下水年开采量已达到424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约为330亿立方米。全国7亿亩灌溉农田中约有2亿亩利用地下水。不过,就全国而言,地下水资源仍然是南方丰富、北方贫乏。西南和东南地区,地下水淡水天然资源量约为每年6100多亿立方米,占全国的71%;西北6省区只占15%;东北和华北地区仅占6%~8%。同时,在时间分布上,降雨量及河川径流量的季度变化和年际变化都很大。少水年和多水年持续出现,南方可相差2~4倍,北方可相差3~6倍。这是中国水旱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 作为世界四大用水国之一(其他三国是美国、前苏联、印度),中国水资源形势严峻,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化,缺水问题严重。这是中国水资源的第三个基本特点。中国水资源本身有限,并不富裕。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需水量不断迅速增大,供水量与需水量严重失调。据1990年底的报道,全国有近1500万人口和3000万头牲畜饮水不足,每年受旱农田达8亿亩。全国82座大中城市中,有70多座严重缺水,而且主要是北方城市、南方沿海城市以及红色构造裂隙水和岩溶水丰富的城市。据初步预测,到本世纪末,全国年总需水量将由80年代的4400亿立方米增加到6500亿立方米。虽然,届时人均年用水量只有433立方米(目前美国人均年用水量为2400立方米),但是总需水量却很大,已占到全国河

第3讲水资源环境安全

第3章水资源及水环境安全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资源是保障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在人类的生活中,所有的活的有机体绝大部分是由水组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由于水资源的有限和短缺,水资源危机不仅是地区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国际性问题。近年来,一些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城市形成了所谓的污染型缺水,河道中的水由于被污染,出现了有水不能用的局面,水污染问题已加剧了水资源危机 3.1水资源危机 虽然淡水是可再生资源,但由于它的多种用途、地区分布的不平衡性和它自身的有限性,能供人类饮用的洁净淡水十分缺乏。尽管全球每年可拥有4万立方米的水源,但每年可供人类使用的水源只有112万立方米;其余的流人海洋或凝聚于两极的冰山。而在可供使用的水中能得到利用的水只有7000m3。并且由于水被污染、盲目开采和肆意浪费,使可利用的水资源正在日益减少。因此,所论及的水资源危机是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淡水资源短缺或被破坏而形成的危机。全球性水资源危机的最突出特点是地区性缺水。事实上,水的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因而水资源危机是一个全球性危机。 2.1.1 全球水资源现状 地球上的水资源分为广义水资源和狭义水资源。广义水资源是指地球上所有的一切以固态和气态的形式存在于地球表面和地球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之中的水资源。它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地下水、土壤的水分、冰川和大气水蒸气。通常说的水资源是狭义上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据科学家测算,全球的水量约13.86亿立方米。其中人类难以和不适宜直接食用的海水占97.2%,淡水总量仅占3.53%。淡水总量中的68.7%和30.1%分别贮藏在冰川和地下,主要分部在南北两极区被冰川和冰封覆盖着,其中大部分是固体冰川,这种冰川在目前技术水平下,还难以利用。真正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淡水总量的约1%,其中可利用的地表水仅占0.35%,主要蕴藏在湖泊、沼泽和河流中,河水贮藏不足0.0l%。而其中只有约0.007%的淡水人类可随手使用。这部分淡水是通过降水更新的,从而可以在可持续的基础上加以利用。就是在人类能够得到的这点宝贵的淡水中,又有65%~70%因蒸发、流失及其他的浪费而损失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