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说课稿

高中化学《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说课稿

高中化学《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化学《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组成条件。在选修模块④中还将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奠定必要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过渡: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二、说学情

本阶段学生已经预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在必修一的第二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懂得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这样就有利于理解原电池中的电子转移问题。在必修一的第一章我们还学习了物质的量的计算,对电化学的有关计算应该比较容易入手。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能说出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2、通过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3、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原电池的概念和构成条件。

【难点】

用已经学习过的有关知识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条件和装置。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

(过渡: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课程开始我会出示图片燃煤发电的相关过程,引导学生分析燃烧的本质及其能量的变化。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可以明确燃煤的能量变化过程是“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整个转化过程本质就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而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我将继续提问:既然燃煤发电要经过多次能量转化,能量的损失比较大,那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呢,又应该怎么做呢?从而引入本节新课。

这种通过问题情景的引入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又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入学习主题,避免思维的盲目性。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原电池的概念

让学生自己动手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在导线之间接入灵敏电流计的实验。让学生观察铜片端、锌片端以及电流表的变化。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铜片端有气体产生,锌片会溶解,电流表会发生指针的偏转。对于这个现象我会设置一系列问题对学生进行探究思路引导。

问题1: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什么?电流表发生偏转说明了什么问题?铜片一端和锌片一端发生了什么反应?电子的流动方向是怎样的?学生

按照之前的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得出结论产生的气体是氢气;电流表偏转说明有电流产生;铜片端发生了还原反应,锌片一端发生了氧化反应。在电学中,电流的方向与电子流动方向相反。在外电路中,电流方向是正极到负极,电子流向是负极到正极。电子从原电池的负极流出,经过导线流入原电池的正极。进而提出像这种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作原电池。

2、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接下来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习的铜、锌分别与稀硫酸反应的知识,并且根据实验现象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验2-4中哪种物质失电子?哪种物质得电子?阴离子聚集在哪一极,阳离子聚集在哪一极?”学生回答出该问题问题。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微观示意图,使学生直观的观察到原电池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如电子的定向移动,以及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引导学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原电池总反应方程式,得出原电池的.原理。

在初中物理已有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通过电流的方向来确定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并和学生一起讨论总结判断正负极的其他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大脑中对原电池的概念有一个更清晰直观地了解。

通过这些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和实验操作的原理,顺利完成实验;又可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提高质疑释疑能力。

接下来是关于对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探究,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采用科学探究的形式,为学生准备一系列的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探究的形式自己设计实验来判断组成原电池的条件有哪些。学生在互相交流和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一系列的实验。

通过一系列实验的探究、小组间的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两极一液一回路。“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及解决为主要线索,教学中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探究过程中的合作与互动,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环节三:巩固提高

设置两类练习题,一类是巩固知识的习题,另一类是带有趣味性的生活应用题。一方面是学生对本堂课学习情况的反馈,同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加深。

(1)给出一系列装置让学生判断哪些可以组成原电池,并标出正负极。

(2)学生设计实验:制作一个水果电池。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或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预习发展中的化学电源部分。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说课稿-新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说课稿-新版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二、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一节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之前我们已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钠、镁、铝、铁等有关金属知识,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内容,这都为本节的学习做了知识上的准备。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学习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电解电镀知识打下基础。故本节课在知识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课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同时为学生了解各类化学电源及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很好教材。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初步认识原电池反应的原理。 2、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实例——电解和电镀的教学活动,了解电解和电镀的重要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利用伏打电池发明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和发明创造的欲望。 三、学习重、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是继前面学习有关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后,过渡到

电化学知识学习上的,因此需要一个引导过程,也需要一个思维转换过程。所以将教学重点 确定为:原电池的原理。难点:原电池反应实质及组成条件;原电池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教学展开分析】 一、教法设计——探究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和计算机模拟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疑问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去分析、去主动探究原电池的原理及组成条件,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 二、说学法——实验探索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探索发现,因此,在课堂内增大学生的活动量和参与意识,每两人一套实验装置,通过认真实验,仔细观察,自己分析铜锌原电池的特点,归纳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学手段实验探究,问题探究辅助教具:计算机、实验仪器及药品等无论运用哪一种媒体,都不能让其仅起着教师讲课的演示工具的作用,避免学生“享受”现成结论,而应使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三、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如下设计:(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置教学情境 组织教学后,首先讲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属腐蚀现象,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二)实验探究(P38活动与探究) 首先在原电池概念的形成和理解上,要求学生在课上边实验边填写,完成P38的活动与探究。同时将实验过程用微机模拟分析。通过本组实验意在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并主动的寻找

《实验活动6 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教案、导学案

《实验活动6 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获得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 2.形成原电池的概念,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能对自己的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形成正确能源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电池的概念与构成的条件。 难点:用已经学过的有关知识探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条件和装置。 【教具准备】 多媒体、烧杯、导线、电流表、铜片、锌片、石墨棒、稀硫酸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多媒体动画展示:热电厂生产的过程】 [板书]一、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原理与装置 [学生自学]阅读课本,思考问题:(教师播放投影片) 1.当氧化剂和还原剂直接接触进行反应时,化学能要经过一系列能量转换才能转化为电能。 2.把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开,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两个不同区域进行。 3.需要在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架设桥梁使电子从氧化剂区域流向还原剂区域。 4.考虑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环境,化学物质的选择。

5.从电学角度考虑仪器选择和组装问题 [师生互动]: 1.学生活动形式:组成课堂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建立思维模型。 2.挖掘学生已有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来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电子转移中的能量转化。 3.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拆开的有关问题(怎样实现上述想法?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选择什么物质?它们怎样给出和接受电子?)。 师:能否将氧化反应区域和还原反应区域拆开?这样在氧化反应区域和还原反应区域之间可能有电子流动,从而完成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 [板书] 实验设计: 1.Cu-Zn原电池实验: ①Cu、Zn分别插入稀硫酸中。②Cu、Zn同时插入稀硫酸中,但不接触。③将Cu、Zn用导线连接起来。④在Cu、Zn导线之间接电流表。⑤将Cu、Zn导线互换再接电流表。 [板书] Zn片发生氧化反应,Zn:Zn-2e=Zn2+负极 H+在Cu片上发生还原反应,Cu:2H++ 2e=H ↑正极 2 ↑ 师:很好,总的离子反应方程式:Zn2+ + 2H+=Zn2++H 2 [板书]实验探究2: 2.Zn-Zn与稀硫酸进行实验。 3.Cu-石墨与稀硫酸进行实验。(在短时间内,不考虑氧气的作用) 4.Zn-石墨与稀硫酸进行实验。 5.Fe-Zn与稀硫酸进行实验。 上述实验及现象以表格对比的形式呈现出来。 ①两极材料不同的各种现象。 ②不同溶液的各种现象。 ③电极在同一容器和不同容器中的现象。 化学用语化:将上述成功转化实验中的反应,用氧化反应式、还原反应式和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精选五篇)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精选五篇) 第一篇: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化学能与电能》.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说课。 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是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的重要知识点,也是高中化学的教学难点之一。在本专题的教学中,本节教材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融合了之前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材的重点 重点:原电池的原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原电池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能够判断所给装置能否构成原电池。 2.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能够正确书写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疑诱导、实验探索、现象比较等体会科学探究中的常用方法和一般过程,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具准备

教学媒体、课件;有关实验试剂和仪器 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辅以多媒体教学、问题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以“问题”为线索,挖掘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启发式学习,最后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而接受新知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融为一体,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理解了原电池的相关知识。 说学法 1.实验探究法 2.边讨论边比较法 学生主要运用实验观察、分析、比较、讨论、概括、练习等学习手段,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分析讨论实验现象,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其探索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与合作精神。 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以疑激思,揭示新知 通过美国的“自由女神像”患上金属腐蚀病引出课题。设疑:她是怎么患上这种病的呢?那学完本节课——化学能与电能后,同学们就能解开这个谜团了。 (二)实验探索——原电池的概念 原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观察现象。 实验2:在上述实验中的Cu、Zn电极连上导线。 实验3:在上述的装置中连上电流表。 (三)实验探索,合作交流,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12min) (1)实验探究原电池的电极: 形成条件一: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导体) (2)实验探究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 形成条件二:有电解质溶液 (3)实验探究原电池的闭合回路 形成条件三:必须形成闭合回路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四)再探再练,拓展创新,深化新知学生设计实验:制作一个水果或蔬菜电池3.一个原电池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Zn+Cu2+=Z n2++Cu,该反应的原电池的组成正确的是()ABCD正极ZnAgCuCu负极 CuCuZnZn电解质溶液CuCl2H2SO4CuSO4FeCl2C(五)引导小结,布置作业,优化新知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2、布置作业:(1)练习题(2)结合本节知识,查阅资料,了解铅蓄电池、干电池、燃料电池内部构造,及相关电极反应式,体会原电池原理在各种电池中的应用。(3)运用原电池原理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铁的金属性比铜活泼,进而探究一下金 属性强弱方法,看你能总结出几种?3、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1)过去所学的哪些知识对你在本节课的学习有所帮助?(2)你对原电池概 念、工作原理、组成条件等知识掌握了吗?(3)你是如何与本组同学进行合作的?(4)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认为最有用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六、板书设计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1.火力发电的过程2.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3.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回路。①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单质)作电极。②电极材料都插入电解质溶液中。③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教法学法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一、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2、主要内容3、重点难点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 ,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本质的拓展和应用。初中化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在选修模块④将系统深入

高中化学《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说课稿

高中化学《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说课稿 高中化学《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化学《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组成条件。在选修模块④中还将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奠定必要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过渡: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二、说学情 本阶段学生已经预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在必修一的第二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懂得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这样就有利于理解原电池中的电子转移问题。在必修一的第一章我们还学习了物质的量的计算,对电化学的有关计算应该比较容易入手。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能说出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2、通过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3、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原电池的概念和构成条件。 【难点】 用已经学习过的有关知识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条件和装置。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 (过渡: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课程开始我会出示图片燃煤发电的相关过程,引导学生分析燃烧的本质及其能量的变化。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可以明确燃煤的能量变化过程是“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整个转化过程本质就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而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我将继续提问:既然燃煤发电要经过多次能量转化,能量的损失比较大,那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呢,又应该怎么做呢?从而引入本节新课。 这种通过问题情景的引入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又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入学习主题,避免思维的盲目性。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原电池的概念 让学生自己动手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在导线之间接入灵敏电流计的实验。让学生观察铜片端、锌片端以及电流表的变化。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铜片端有气体产生,锌片会溶解,电流表会发生指针的偏转。对于这个现象我会设置一系列问题对学生进行探究思路引导。 问题1: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什么?电流表发生偏转说明了什么问题?铜片一端和锌片一端发生了什么反应?电子的流动方向是怎样的?学生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朱云峰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将从六个方面谈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化学与能源”“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等知识的扩展和应用, 同时是对上一节“化学能与热能”中关于“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同时其也将为后面学习其它常见电池的原理,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电化学”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 知识层面:在前面提到的教材安排上、物理课上所学电学知识和生活常识都为本节课在识层面作了充分的准备。 情感层面:加上在日常生活中电池扮演着许多重要的角色,使得学生对电池充满着好奇和探知欲望。 能力层面:已经习惯了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已具备一定的化学思维基础和基础实验技能。 这些将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也为提高学生的课堂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创造了条件。 基于这些:二、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在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探究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并提出猜想,实验验证,从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初步掌握电极判断;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在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的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采用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从而认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掌握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改变影响实验的一个因子。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学会与他人合作,主动交流。 教学重点: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初步掌握电极判断方法;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体会科学探究中的常用方法和一般过程;培养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构成条件的探究。 三、学法与教法分析 具体教学目标的实现需学法教法的支撑 学法指导:先将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大组,每3个人为一合作小组(其中一人为新闻发言人,一人主操作,一人主记录,要求3个人即分工又合作。)引导学生采用分组实验探究法进行学习。 教法分析:本节课采用与学法相对应的实验探究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以组织者、支持者和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个中心两条主线 即以学生活动解决问题为中心,在熟悉的知识中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支持下提出再假设讨论方案从而进行科学探究最终获得答案。又在新的知识中发现新的问题-----如此循环。在

第3节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 第一课时 说课稿

第3节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第—课时说课稿第—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在学生已经建立起电极反响的概念并能够正确地推断阴阳极的根底上,精心设计构建的一个内容体系。通过对本节课原电池原理的学习之后,学生将形成一个将自发的氧化复原反响,化学能与电能的转换,电解质溶液,常见的化学电源,金属腐蚀和防护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原电池的构造及工作原理,能够正确书写原电池正负极的电极反响式及电池反响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抓住自发的氧化复原反响是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实质,培养学生由外表现象到内在本质的认识,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表达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组成 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电极反响式的书写。

4.教材处理 在教学过程中,分别设计两组学生进行实验活动,探究1和2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觉察问题,并模拟动画进行理论探究,从而完本钱节课的教学,并通过课堂反响练习,稳固本节所学知识。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纳分组实验法,商量法并辅助以媒体教学手段。从实验出发,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商量,类比分析,从而归纳原电池的概念和组成条件,并通过多媒体课件援助学生理解两电极的氧化复原反响原理。 三学法指导 学生主要运用实验观察,分析,商量,概括,比较,练习等学习方法。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分析商量实验现象,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其探究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主题性与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以疑激思,揭示新知 用多媒体展示小故事“格林太太的牙齿〞并做如下讲述:同学们想了解化学家如何援助这位太太的吗?只要大家认真学好本节内容,你就会了解答案的,即引出本节课题。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新知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1将锌粉参加硫酸铜溶液中,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分析能量变化情况。 设疑:锌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响是放热反响,那么能否将反响释放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呢请设计实验方案并验证。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2,利用给出的试剂和仪器,交流研讨,进行试验,认真观察现象并思考问题: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第一课时【创新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 知识与技能:1、认识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知道原电池的概念。 2、理解原电池工作原理,了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3、学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初步认识电极反应式。 过程与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组成、电极反应 [教学难点]: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学习过程]: [引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各种电器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们都要依靠电池来工作,比如电动车、照相机、手机。那么电池是怎样提供电能的呢?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讨的相关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相关的实验。 实验探究(写好实验现象,并思考下列问题) 1、写出反应方程式并画出双线桥,哪种物质失去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 2、导线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你怎样才能知道导线中有电子流过? 3、怎样才能知道导线中电子流动方向?该装置的正负极分别是什么? 4、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师问](对实验4提出相关的问题) ①Cu片上的气泡是什么?怎样产生的?氢气,2 H + +2e-= H2 ②电子从哪里来的呢?Zn-2e-= Zn2+ ③Zn如何把电子传递给H +呢?导线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 ④怎样验证有电流产生?电流计 ⑤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导线中电子的流动方向? (现在我们与干电池比较)指针偏向的一极为正极。 该装置的正负极材料分别是什么?Zn是负极,Cu是正极。 ⑥从刚才的实验中可以看出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归纳小结]: 1、原电池定义: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装置。 [过渡]:下面我们结合实验来探讨原电池工作原理 2、工作原理:(以铜-锌-稀硫酸原电池为例) 氧化和还原反应分开在两极进行,还原剂在负极所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把电子转移给氧化剂。 3、电极判断 负极 正极 提示: ①从材料上来判断: 一般来说活泼金属作为负极,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作为正极

高中化学 1.3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原电池教案 鲁教版选修4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三节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原电池 一、教学目标 1.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 2.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3. 电极反应式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电极反应式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教学过程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我们这节课来一起复习一下有关原电池的相关内容。 试验探究:铜片、锌片、硫酸都是同学们很熟悉的物质,利用这三种物质我们再现了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留给我们的历史闪光点! 【实验探究】(铜锌原电池) 【问题探究】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 (H+)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讲:我们发现检流计指针偏转,说明产生了电流,这样的装置架起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桥梁,这就是生活中提供电能的所有电池的开山鼻祖----原电池。 一、原电池 (1)原电池概念: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问:在原电池装置中只能发生怎样的化学变化? 学生: Zn+2H+=Zn2++H2↑ 讲:为什么会产生电流呢? 答:其实锌和稀硫酸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但氧化剂和还原剂热运动相遇发生有效碰撞电子转移时,由于分子热运动无一定的方向,因此电子转移不会形成电流,而通常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激烈的时候还伴随有光、声等其他的形式的能量。显然从理论上讲,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若能设法使氧化与还原分开进行,让电子的不规则转移变成定向移动,便能形成电流。所以原电池的实质就是将氧化还原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实质:将一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即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形式释放。 问:那么这个过程是怎样实现的呢?我们来看原电池原理的工作原理。 (3)原理:(负氧正还) 问:在锌铜原电池中哪种物质失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 学生:活泼金属锌失电子,氢离子得到电子 问:导线上有电流产生,即有电子的定向移动,那么电子从锌流向铜,还是铜流向锌? 学生:锌流向铜 讲:当铜上有电子富集时,又是谁得到了电子?

高中化学《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教案教学设计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 一、学习目标的确立 (一)课标分析 本课时对应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中选择性必修课程“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主题 1 化学反应与能量”。《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为:“认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实际意义及其重要应用,了解原电池及常见化学电源的工作原理。”在教学过程中,应继续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丰富学生对能量转化形式的认识,使学生能从宏观、微观层面分析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能构建起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认识模型,并能基于认识模型分析陌生的化学电池,设计电池。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鲁科版化学选择性必修1 《化学反应原理》的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第1课时,是在必修课程“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的基础上,对原电池知识的继续深入。从本章的内容体系来看,“原电池”与第三节的“电解池”并列,是电化学中的两个分支,都是本章的重点教学内容。同时,通过学习本节课,建立起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分析模型,为学生学习本章的第四节《金属腐蚀与防护》以及《微项目:设计载人航天器用化学电池与氧气再生方案》做好理论知识准备。由此可以看出,本课时的内容在章节知识体系的构建中,起着较为重要的构建和转承作用。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课程阶段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必备知识,以及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正极和负极的判断等基本的原电池相关知识。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学生较为熟悉的铜锌单液原电池出发,通过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地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系统的原电池认识模型,为其后续学习电解原理、形成系统的电化学认识模型打下基础。 (四)学习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将本课时的学习目标确定如下: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对铜锌单液和双液原电池的实验探究,回顾并完善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理解,分析单液、双液原电池的优缺点。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原电池思维模型,在理解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形成对电化学过程的系统分析思路,初步学会电极反应的判断和简单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能够设计简单原电池。 (五)教学重难点 原电池的构成、工作原理。

高中化学《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说课稿模板

高中化学《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说课稿模板 一、教材分析 这一环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重要理论,《化学能与电能》位于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主要 内容有: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 承前启后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后 续的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节既是对 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我觉得这个环节我处理的比较好,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除数相 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所以分母也不能为0。而是通过分析一个分数的实际意义充分理解分 数中的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自然不能被平均分成“0”份。 知能双修本节知识不仅是有关金属、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能量守恒原理等 内容的丰富和延伸,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很好的素材。 二、学情分析 知识贮备:具备了电解质、氧化还原反应、能量守恒原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对日常 的的化学电池有很深的感性认识,但由于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所以在理解原电池原理 时有一定的难度。 能力层次:此阶段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合作实验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崔峦老师说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扎实、朴实,同时要培植每个学生对语文 学习的自信心,要千方百计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看到自己的进步、能力和潜力。期待自己获得更大的成功,这是学好语文不竭的动力。”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进行扎 实的语文训练很重要,但一定要在有趣的学习情境中,才会学得轻松、自信、有效。所以 新课伊始,我便设计了”笨笨猪当老师“的游戏,让学生复习字词,说句子,乘势也让学 生当当小老师带同学读生字。学生喜欢这样的游戏,他们会玩得很投入。在这种氛围中, 他们也会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中。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创新教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创新教案】 第3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课时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的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方式。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过程与方法。 3.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正确书写简单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和总反应。 4.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及其应用。认识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三、设计思路 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本课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流的?学生根据物理对电流的认识,提出假设:有电子的流动,因此可能在电池里发生了有电子转移的氧化还原反应。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验证这一假设。通过锌、铜与硫酸的简单组合,体验电流的产生。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同时从电子转移的方向确定原电池正极、负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写出电极反应

式、电池总反应。认识到可以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设计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所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展示图片: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电。我们平时所用的手电筒、计算器、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子表等都需要用到电池。这些电池是怎样产生电流的呢? 【板书】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电池是怎样工作的 【活动与探究】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分析原因。 [实验1] 把一块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实验2] 把一块铜片插入稀硫酸里 [实验3] 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锌片与铜片不接触)。 [实验4] 用导线把实验2中的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然后将锌片与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中。 [实验5] 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 [学生交流、讨论] 1.实验1和实验2中的现象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你认为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锌片和铜片上可能分别发生什么反应?如何证明? 3.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有电流通过,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该装置的正负极分别是什么?请你再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板书】(1)什么是原电池 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介绍】这一现象早在1799年被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伏特捕捉到,并加以研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电池——伏特电池,即原电池。(PPT7、8、9)[利用多媒体软件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式及电池总反应式的书写。

2021年高中化学新苏教版必修第二册 专题6 3-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教案

专题6 3-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教材分析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是苏教版化学必修2中专题6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的第一节内容。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原电池装置构成条件和工作原理,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原电池装置工作原理,即氧化还原反应分别在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和负极发生氧化反应,负极上失去的电子流入正极,产生电流,从而实现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本节的设计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探究,引导学生推导出原电池的构成和工作原理。以学生的现有的物理知识为基础,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帮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 2.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及工作原理。 3.了解原电池的构成与设计。 核心素养: 1.科学探究:设计实验认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及其原理,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2.创新意识:利用原电池原理能设计原电池。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2.通过实验探究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及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教学过程 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电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到人造卫星、飞机、轮船,小到电脑、电话、手表。电池释放的电能来自哪里? 锌铜原电池原理(课本P20页基础实验) 一、原电池工作原理 1.实验探究

2.原电池的概念 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原电池的反应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3.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理论上,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均可构成原电池。 具体条件是: (1)具有活动性不同的两个电极(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能导电的非金属)。 (2)溶液:两电极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3)导线:两电极用导线相连,形成闭合回路。 4.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分析下图并填空 例1:如图所示装置能够组成原电池的是EFG。

6.3实验活动6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

《实验活动6-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

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较不活泼金属材料作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 内电路中:电解质溶液内,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 ⑵原电池的构成要素 ①两种活泼性不同电极.(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金属和另一种非金属导体) ②电极必须插入电解质溶液。 ③能自发的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④电极用导线相连构成闭合回路。 ⑶原电池注意事项:①两电极活泼型必须不同;②其中一个电极必须和电解质溶液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③电极用导线相连构成闭合回路;④注意电流表不能接反。 2.能否用铁片作为电极代替铜锌原电池中的锌片?为什么? 可以,因为铁片也可以和稀硫酸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并且铁片活泼性大于铜。负极反应:Fe-2e-=Fe2+; 正极反应:2H++ 2e-=H2↑ 总反应:Fe+2H+=Fe2++H2↑例题.下列装置哪些可以形成原电池( )答案:ABC 三、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1.设计原电池 例1、利用Cu+2FeCl3= CuCl2+2FeCl2的氧化还原反应设计

原电池。 【解析】 负极:Cu—2e - = Cu2+氧化反应 正极:2Fe3+ +2e- =2Fe2+还原反应 变式训练1 利用反应Zn+CuSO4 ===ZnSO4+Cu设计一个原电池。在图中方格内画出实验装置图,并指出正极为_________________, 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 负极为________,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碳棒、Cu、铂;Cu2+ + 2e - =Cu;Zn;Zn-2e-=Zn2+。 2.用于金属的防护 使被保护的金属处于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的一极得以保护。 3.比较金属活泼性 例2. 把A、B、C、D4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 若A、B相连时,A为负极; C、D相连时,D上产生大量气泡; A、C相连时,电流由C经导线流向A; B、D相连时,电子由D经导线流向B, 则此4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① A>B>C>D ② A>C>D>B ③ C>A>B>D ④ B>A>C>D 答案为:②

高二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说课稿

高二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说课稿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高二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说课稿一、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教材地位:本课题是从能量的角度研究化学反应,承接化学1的氧化还原反应,铺垫选修4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知识内容: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重点是解决原电池原理,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直接转化 2.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电离等概念及相关的物理学知识。 学生认知特点:从已有经验出发,学生容易接受;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学生能够加深理解。 本班学生特点:基础知识较好,初步具备了理论分析和探究能力,在教师引导下,可以自主分析问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原电池原理,初步了解原电池的装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自学教材及查阅资料,提升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理论分析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提升学生优化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能量转化观,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及装置特征。 难点: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了 解氧化还原反应与电能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合作讨论、实验探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引入:提问:什么是“地球一小时”,有谁参与了这次全球性的活动?

讨论回答,参与者积极举手 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 提问:“地球一小时”的目的是什么?电能的是什么?我国的发电方式主要是什么? 展示课前查阅的资料,师生共同交流讨论 布置课前预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又可以使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火力发电的弊端是什么?是否能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直接转化呢? 思考,质疑 提出本节课的重点问题 理论分析 提出电流的形成、氧化还原的实质、电子转移等五个方面的问题:1、如何形成电流? 2、哪一类化学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 3、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是如何转移的? 4、物理上电子是从电池的负极流向正极,你能确定氧化还原反应中,谁是负极谁是正极吗? 5、从氧还的角度分析负极发生什么反应,正极发生什么反应? 带领学生共同分析氧化还原与原电池的关系 分析讨论得出: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教案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教案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教案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融合了之前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学问,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学问,能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以下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教案,欢迎阅览!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2、通过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试验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3、增添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原电池的概念和构成条件。 【难点】 用已经学习过的有关学问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条件和装置。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出示ppt展示火电站工作原理示意图 【提出问题】根据图示可以看出燃煤发电的过程能量是怎么转变的呢? 【学生回答】通过燃烧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最终转化为电能; 【教师引导】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关键。那假如想要使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直接转化为电能应当怎么办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原电池的概念 【提出问题】燃烧的本质是什么反应? 【学生回答】氧化还原反应。 【提出问题】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电子的转移。

【教师引导】要使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就需要使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时就要设计一种装置,使氧化反应和分解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可以促进电子的定向移动。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原电池试验,观看试验现象并且做好相应记录。 【提出问题】根据试验说出铜片、锌片、电流表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铜片外表有气体产生;锌片外表没有气体产生锌片溶解;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提出问题】认为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 【学生回答】氢气 【提出问题】根据你所了解的电学学问,你知道电子是怎么流淌的吗?该装置的正负极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在电学中,电流的方向与电子流淌方向相反。在外电路中,电流方向是正极到负极,电子流向是负极到正极。电子从原电池的负极流出,经过导线流入原电池的正极。该装置的正极是铜,负极是锌。 【教师引导】该试验中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有电流通过,像这种能把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叫作原电池。 2、原电池的原理 【提出问题】回忆之前学习的锌、铜与稀硫酸反应的学问,试验2-4中哪种物质失电子?哪种物质得电子?阴离子聚集在哪一极,阳离子聚集在哪一极? 【小组商议】锌片失电子,溶液中的氢离子得电子;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魏斌 一、设计意图 本节知识是苏教版化学《必修2》专题三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一节。教材把化学能与电能转化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能源科学的发展与化学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化学反应中存在的能量的转化,这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重要的知识基础。我所在的学校是厦大附中,学生的思维普遍活跃,想法大胆又创新,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首先利用水果电池可以使音乐芯片发声,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水果能产生电能”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其次,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学习,涉及到较多的抽象思维概念,学生理解起来较为费力。通过设计小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发现问题:化学反应过程中会产生电能。再借助动画演示形象地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帮助学生更快更深刻地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且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有效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养成学生良好科学探究态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②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实验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学习原电池的原理和构成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分工合作,逐步培养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四、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 学法: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相结合 五、仪器药品 仪器:点滴板、胶头滴管、烧杯、导线、电流计、砂纸、滤纸、镊子 药品:硫酸铜溶液、稀硫酸溶液、无水乙醇、氯化铁溶液、Zn片、Cu丝、Fe丝、铅笔芯 六、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