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研究_刘清生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研究_刘清生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研究_刘清生

第12卷第3期2012年9月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12No.3

Sep.2012

文章编号:1673-0453(2012)03-0099-04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研究

刘清生,张 强,张 宇

(江苏科技大学党委办公室,江苏镇江212003)

摘 要:高校突发事件具有爆发节点的突发性、形成原因的复杂性、发展趋势的危机性、影响稳定的危害性和参与主体的特殊性等特征。在网络背景下,网络舆情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是巨大的,网络舆情往往会诱导高校突发事件的直接发生,加速高校突发事件的恶性发展,延缓高校突发事件的有效解决。

为此,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加强网络舆情监测,重视网络舆情研判,强化网络舆情引导,积极回应网民关切,注重网络舆情反馈,对做好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等学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校园秩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革,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化,社会矛盾凸显,各类突发事件频频爆发。高校同社会一样,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校园安全和秩序面临严峻的挑战。网络时代,高等教育以其关乎国计民生的特殊地位成为网络舆情关注的焦点。理性分析由各类矛盾引发的高校突发事件,把握网络舆情的基本规律,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对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积极意义。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性质特征及发展

态势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性质特征

“突发事件”在我国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名词,不属于外来词。国外通常运用“危机”一词来指称与“突发事件”相关的事件。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中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这种风险是一种完全逃离人类感知的“因素”对人类的影响,“引发系统的、常常是不可逆的伤害,而且这种伤害一般是不可见的”[1]。我国对突发事件的研究相对滞后。2003年中国“非典危机”后,学术界开始反思并重视对突发事件的研究,认为“广义的突发事件泛指一切突然发生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给社会造成严重后果和影响的事件”[2]。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法律的形式对突发事件进行了界定,“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目前,学术界对“突发事件”的表述及其概念的界定基本认同。可以给高校突发事件下这样一个定义:在高校内部,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起而突然发生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高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和稳定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基于对高校突发事件性质的理解,高校突发事件一般可以被划分为以下几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如传染病、食物中毒等事件;公共管理突发事件,如非法集会、游行、绝食、领导腐败、政治运动等;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如火灾、洪灾、地震、校园暴力、师生人身意外伤害等事件。当然,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内容。高校突发事件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爆发节点的突发性、形成原因的复杂性、发展趋势的危机性、影响稳定的危害性及参与主体的特殊性。准确把握高校突发事件的特

收稿日期:2012 06 12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1SJD860007);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2011R20294)

作者简介:刘清生(1967),男,江苏溧阳人,江苏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征,为进一步认识和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高校突发事件呈现频发态势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突发事件发生的频次逐年增加,有些突发事件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参与的人数不断增多,突发事件的发生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和损害不可估量。近年来,高校自然灾害、校园设施伤害、师生车祸、管教冲突、学生自杀、疾病侵入,以及恐吓勒索、凶杀、校园暴力等校园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并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突发事件成为影响高校稳定的重要因素,给学校师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压力、伤害甚至恐惧,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譬如,2002年清华大学“硫酸泼熊”事件,2003年北大、清华“餐厅爆炸案”,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2005年浙江工业大学喋血事件,2006年华南农业大学4名学生相继跳楼自杀和北方工业大学四级考试“泄题门”,2007年厦门大学20名研究生集体退学事件,2008年广西师范大学“评估门”、浙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落马案和中国政法大学弑师案,2009年武汉大学“校领导腐败案”、西北政法大学“被就业”和湖北教育学院“文凭门”事件,2010年河北大学“李刚门”、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杀人案、清华大学汪辉学术剽窃事件,2011年清华大学“真维斯楼”冠名风波、天津大学“五连跳”自杀和北师大“四千万身价”事件。这些突发事件只是高校突发事件中的冰山一角,然而每一次突发事件都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及灾难性的损失。

二、网络舆情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舆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在我国古代《左传》等著作中已经出现了“舆人之诵”、“舆人之谋”等词语,主要指称下层百姓的议论,它代表着被统治者的意见和态度。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舆论”这一概念,用以指称人们对社会公共事务所表达的意见。我国学者陈力丹认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强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与非理智的成分。”[3]这个定义明确地对舆论的构成要素、舆论的形成过程、舆论的基本特征以及舆论的功能进行了阐述。

随着因特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舆情通常包含着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公众的声音,这种声音包含着他们不同的利益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众的意见和呼声。”[4]13网络舆论监督是现代文明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在一些突发事件中,如罗彩霞、周久耕等事件,通过网络的广泛传播,广大网民发挥了应有的监督与评判作用。基于对网络舆情的基本内涵、表现形式及社会功能的理解,网络舆情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即网络舆情主体的平等性与隐匿性,网络舆情客体的广泛性与多元性,网络舆情产生的突发性与即时性,网络舆情内容的自由性与非理性,网络舆情形成的迅捷性与有效性。准确把握其特征,为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提供了理论借鉴。

(二)网络舆情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

网络舆情是社会的晴雨表,关注并解决好网络舆情背后所反映的现实问题和矛盾,对规避风险、保持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是积极成分大,还是消极成分大,应该说学界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网络舆论监督能够推进社会进步,强化网络舆论监督是历史的必然。我们认为,网络舆论监督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网络舆论监督也具有局限性。网络舆论监督是一把双刃剑。从积极方面看,网络舆论监督虽然可能会引发高校突发事件更大的危机,但以少数高校暂时的风险与稳定为代价,让网民宣泄情绪,可以缓解更大的矛盾,规避更大的风险,为处理更大的社会矛盾提供参考。同时,网络舆论监督给高校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觑。

第一,网络舆情往往诱导高校突发事件的直接发生。在高校突发事件中,大学生往往起主导作用,青年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感,普遍关心时政;但他们也存在思想波动大、全局判断能力较弱、行为缺乏理性等特点,“对网络舆情的免疫力比较低”[5]。社会或校园内发生的一些现象,或校园论坛上的一些带有刺激性的

1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

信息,往往会触动他们敏锐的思维,引发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他们容易被网民的言论感染。由网络舆情直接引发的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如清华大学的“真维斯楼”冠名风波,就是由学生和网民的争议直接演变成网络事件。第二,网络舆情往往加速高校突发事件的恶性发展。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校方不改变“媒体猛于虎”的媒体认知观,回应不及时,信息不透明,处置不得力,网民最基本的知情权和合理的表达权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各路“小道”消息,出现各种猜测、议论,甚至谣言四起,一些感性化、情绪化,甚至片面的、非理性的言论就会出现,极少数网民则借机发泄不满情绪,发表极富煽情的言词,网络舆情被不断放大、失真,导致网络舆情呈现负面效应,从而加速突发事件恶性发展,出现失控状态,给学校造成极坏的影响和更大的损失。第三,网络舆情往往延缓高校突发事件的有效解决。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网络舆情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群体心理十分复杂,而一些作为个体的网民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表现得非理性和情绪化,有时甚至缺乏责任感,表现出冲动而具有攻击性的过激行为,甚至借机泄愤,捏造事实,肆意散布谣言。这些谣言形成的网络舆情在网上传播,使本已基本平息的事态可能引发新的关注,令事态死灰复燃,一波三折。这给有效解决高校突发事件造成了很大障碍。

三、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措施

在网络舆论的大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会变得更为复杂。“网络舆情在与现实产生互动的过程中,会以不同的方式经历一个形成、高涨、波动和最终淡化的发展过程。”[6]换言之,网络舆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高校只有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规律,进一步思考如何善待网络舆论,勇于接受网络舆论的监督,形成良性互动机制,才能正确引导与应对网络舆情,妥善处置突发事件。

(一)加强网络舆情监测

网络的舆论功能越来越强大,成为不可忽视的舆论场所。学校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工作,绝不能忽略网络所表达的进步意义。要建立校园网络舆情预警机制,落实专人负责网络舆情的收集,坚持全天候网络值班制度,密切关注作为高校网络舆情晴雨表的BBS,及时发现并收集大学生及网民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安排人员实地调查并尽快处理,适时通过网络进行反馈,保证信息畅通,及时化解矛盾,避免突发事件的意外发生,始终掌握网络舆情的主动权。

(二)重视网络舆情研判

高校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必然会引起广大学生及网民的高度关注,网民十分关注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直接后果以及采取的措施。针对这些问题,如果看不到学校的正面回应,网民会认为学校在躲避责任,会更加努力炒作,提出更多质疑,务求得到更多令人信服的答复。重视网络舆情研判,要根据掌握的信息,准确判定突发事件的性质与程度,明确突发事件责任主体,这是控制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基础与依据;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摸清网民的真实诉求,了解网络舆情产生的特点、原因、表现形态以及发展趋势,为下一步引导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做好准备。

(三)强化网络舆情引导

网络已经成为民意表达的重要渠道,成为洞察社会舆情的重要窗口。由于网民身份的隐蔽性,过于自由的网络言论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当突发事件发生后,一些谣言或虚假信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为此重视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当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发布突发事件发生的基本情况,让网民在第一时间获知相关信息,发挥首因效应,避免刻板成见,要在网民心目中树立起愿意承担责任的形象。要及时把握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去解决突发事件,切勿重舆情应对而轻事件本身,“某些政府部门舆情应对不成熟的关键原因,在于其行政思维中依然存在问题,更多的精力是应对舆情,而不是应对突发事件本身”[7]。“在突发事件中,公众最信赖的仍然是主流媒体的声音”[4]30,要充分发挥包括网络在内的主流媒体的作用。要科学分析网络舆情,适时将处置突发事件的措施通过网络向公众通报,这是掌握网络主动权的关键所在。

(四)积极回应网民关切

因缺乏沟通而产生的谣言和恐惧是一种潜在的危险,这种危险的不断累积将产生一种不可低估的破坏力和杀伤力。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沟

第3期 刘清生等: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研究

通渠道不畅通,往往会导致信息失真,耽误突发事件处置的最佳时机,造成不利影响。高校必须重视信息的收集、整合、识别与评估,综合分析信息蕴含的危机潜在性。要构建“情报信息收集体

系”

[8]

,完善信息报送制度,保持信息畅通,确保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能够及时把握准确信息;在此基础上,

要进一步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积极回应网民关切,适时通报事态进展情况,保持同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之间的沟通、

同学生及家长之间的沟通、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的沟通,争取多方理解与支持。

(五)注重网络舆情反馈

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

并不意味着整个过程的全部结束。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在时间上显得不是那么紧迫,往往容易被忽略。但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是整个突发事件控制与处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关系到能否尽快恢复秩序。突发事件过后,高校要认真进行反思,汲取教训,抓住危机背后蕴藏着的机遇,转变观念,强化管理创新,不断完善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机制,

提升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为此,可以适时通过网络告知网民突发事件善后处理情况,

这对高校消除因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害和负面影响、重塑学校形象和声誉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乌尔里希·贝克.

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18.

[2] 郭研实.

国家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

[3] 陈力丹.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1.

[4] 唐喜亮.

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8.

[5] 张耀文.

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教育[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9 2

2.[6] 姜胜洪.

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理论月刊,2008(4):34 3

6.[7] 丁俊杰,

张树庭.网络舆情及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经典案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11.

[8] 冯业栋,

傅旭东.高校突发事件管理的理论误区与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03 1

06.(责任编辑:刘明泓)

On Strategies Coping 

with Internet Public Opinionabout Emergency 

in UniversitesLIU Qingsheng,ZHANG Qiang

,ZHANG Yu(The Party Committee Office,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enjiang 

Jiangsu 212003,China)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universites are faced with sharp 

contradic-tions and frequent emergency incidents.Emergency in Universites is characterized by unexpectedness,complexity of the causes,dangerous development,dangers to affect social stability,specificity of par-ticipants.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rnet p

ublic opin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emergencyin universites and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is likely to result in emergency in universites,worsen it anddelay its resolution.In order to make good preparation for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about emergency 

inuniversites we must grasp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s,strengthen monitoring of th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attach importance to its analysis and respond positively 

to netizens.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mergency;internet public opinion;campus order2

01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

媒体融合背景下网络舆情特点与应对策略研究

媒体融合背景下网络舆情特点与应对策略研究互联网以其即时、互动、信息量大等特点为民意表达提供了一个便捷平台。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同时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我国网民尤其是手机网民呈现“井喷”现象。在这个“人人都是通讯社”的时代,许多社会舆论事件都是始于网络,并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面对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创新现代社会治理手段、强化网络舆情管理显得愈发重要。强化网络舆情管理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一、网络舆情的整体特点 在网络时代,只有切实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拓宽监督渠道,加大信息透明度,才能进一步推动网络管理常态化、规范化,才能更好避免网民因偏听偏信产生的误会和不满情绪,减少负面舆论,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凝聚力。 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直接性。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网络舆情还具有无限次即时快速传播的可能性。在网络上,只要复制粘贴,信息就得到重新传播。相比较传统媒体的若干次传播的有限性,网络舆情具有无限

次传播的潜能。网络的这种特性使它可以轻易穿越封锁,令监管部门束手无策。 第二,随意性和多元化。网民可以随意发表言论,不受任何约束。网络舆情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另一特点是缺乏媒体“审核人”的角色。在网络上,任何一个人都能不经过审核直接发布信息。网民在网上或隐匿身份、或现身说法,纵谈国事,嘻怒笑骂,交流思想,关注民生,多元化的交流为民众提供了宣泄的空间,也为搜集真实舆情提供了素材。 第三,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第四,隐蔽性。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第五,偏差性。互联网舆情是社情民意中最活跃、最尖锐的一部分,但网络舆情还不能等同于全民立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闻跟帖、论坛、博客的出现,中国网民们有了空前的话语权,可以较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受。但由于网络空间中法律道德的约束较弱,如果网民缺乏自律,就会导致某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比如热衷于揭人隐私、谣言惑众,反社会倾向,偏激和非理性,群体盲从与冲动等等。 二、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的意义 正确面对和处理网络舆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人害怕网络,视

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多瑞科舆情

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多瑞科舆情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网络舆情是公众意愿在网络上的延伸。迫切需要在网络舆情研判不突发事件应急舆论引导之间建立无缝隙、灵敏、高效的切换不对接机制。必须在主导、引导、疏导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斱面改进工作斱法,高度重规提升领导干部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建设。所谓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公众对自己关心戒不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它具有自由性不可控性、互劢性不即时性、丰富性不多元性、隐匿性不外显性、情绪化不非理性、个性化不群体极性化等特点。网络舆情对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构成了现实挑戓。 加强基于网络舆情研判的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政府应搭建网络媒体环境下信息自由传播的平台,以自由传播为原则,限制传播为例外,实现利益相关群体间的信息互劢和交流沟通,从而促进共识意见的达成,帮劣化解危机。 第一,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建设,搭建突发事件信息公开的主渠道传播平台,使网络媒体更好地服务于突发事件信息公开。以应急管理政务内网、应急管理政务外网、应急管理公众服务网及电子信息资源库为基本架构,基本形成应急管理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实现电子化、网络化的应急管理系统,完善电子政务内部和外部的办公环境。 第二,及时公开突发事件信息,减少信息沟通环节和信息噪音。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利用网络新闻、电子公告、网络论坛等形式及时、准确地发布突发事件的最新、最真实的消息,以此占据舆论的制高点,对公众进行正确引导。同时遏制谣言存在的空间,帮劣公众正确认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及其危害程度,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仸度。

第三,提高政府善用网络新媒体的技能,避免“瓦釜效应”。各级政府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媒体的特点和觃律,主劢接近和善用新媒体,借劣舆情监控系统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 主劢观察网络舆情和民意的变化,加强运用新媒体管理危机的能力。同时,应充分警惕它可能造成的“瓦釜效应”。所谓“朝议无黄钟,遂使街谈尽瓦釜”,即在缺乏富有意义的重大议程时,由于商业利益驱使戒某些不良趣味的诱因,一些卑微、琐细的议题可能造成巨大影响,最终导致大众轻信盲从和广泛传播。应该建立和完善网民丼报受理制度、网络新闻信息公众评议制度,对网络新媒体传播加以监督。充分发挥微博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功能微博的出现,使得个人成为信息发布不社交网络的个体终端,微博的传播衍生出裂变性、主劢性、即时性的特征。微博开辟了政府发布信息的新通道。近年来,政府开设微博已蔚然成风,网络新闻发布会和网络新闻发言人也遍地开花,微博成为应急舆论引导的一线阵地。政府要善用微博,不时俱进,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信息沟通系统,重规微博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功能建设。 图:《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2.0系统》

学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媒体”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报纸、广播、电视”了,网络媒体已成为新兴的“第四媒体”。以网络为代表新媒体下一步将走向何方、最终的发展形态是什么样、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将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冲击、对传统媒体和普通受众意味着什么等都是值得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从国家层面来看,网络舆情对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紧密关注网络舆情动向、不断加强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切实保障网络舆情安全,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舆论或行为是政府和新闻媒体及学校必须重视和认真对待的重大课题。相应的,不断关注网络舆情走向就是新闻工作者在还原事件,客观报道事件并最终深化新闻的重要环节。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和研究现状 (一)网络舆情的学科属性 网络舆情的研究是社会科学的研究,是一门包含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和信息学的边缘学科。在网络舆情的研究中,政治学主要研究网络舆情与民主的发展以及与公共政策的联系,还有网络民意与选举的关系和直接民主的可行性;社会学主要研究网络舆情形成的社会背景、社会分层、过程、变迁、趋势和原因,网络舆情对人格的影响,公共情绪的控制,网络舆情与公共政策、法律制定和法院裁决的关系,以及通过网络舆情预测社会运动等;传播学主要研究网

络舆论导向的策略和传播途径。由于网上的信息量十分巨大,仅依靠人工的方法难以应对网上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对网络舆情予以分析,形成一套自动化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及时应对网络舆情,由被动防堵化为主动梳理,从而进行控制和引导。 (二)网络舆情的概念 目前针对网络舆情的概念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第二种说法,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 综合上述两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如何定义,网络舆情总是离不开网络、事件、网民、情感、传播互动、影响力等关键词,且贯穿于整个研究活动的始终;而网络舆情是可测可控的,其四大可测要素包括认知、态度、情感、行为倾向等。 (三)我国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 国内从事公开网络舆情研究和监测的各类机构很多,已初步实现各领域覆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学院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学院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有效预防和减轻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创建清朗网络空间和良好舆论环境,根据教育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贵州师范学院网络舆情管理实施办法》等,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1.本预案适用于全校教职工生。 2.国内外各级各类网站刊发的对学校教学秩序、事业发展、社会声誉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 3.对学校师生学习、工作、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其他相关网络媒体的信息。 二、处置流程 (一)第一时间介入

1.及时报告舆情。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涉事单位立即将舆情情况报送至校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办公室根据舆情紧急程度决定是否组织党政办、党委宣传部、保卫处、信息网络中心、相关涉事单位等部门,收集信息形成舆情报告及时报送分管校领导、校主要领导;党政办公室根据校领导指示报上级主管单位。报告的内容应包括:网络舆情所在页面的URL地址;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网络舆情的发布者(网名);必要时附网络舆情所在页面的截图等。同时,组织力量跟踪舆情动态,对主流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的相关报道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汇总,为校党委在较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参考。 2.准确研判舆情。舆情发生后,宣传部组织网络评论员加大监控力度,通过搜索引擎查询其他网站是否存在类似信息以及单位时间的跟帖情况。宣传部会同党政办、保卫处、信息网络中心以及相关部门、学院,对网络舆情的真伪、强度、范围和影响进行分析,对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做出基本判断。舆情由党政办公室统一向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必要时宣传部可同时向省、市网络宣传管理部门报告、保卫处向公安部门报告,内容必须以舆情办公室报告为基准。舆情研判与舆情报告同步实时进行。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预案与处置(通用)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预案与处置 近年来,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不及时、不规范、不正确而造成较大负面影响,也严重影响事件的公正处置和善后,给单位、社会和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为切实增强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应对能力,最大程度避免、减少和消除舆情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巩固提升政府公信力,营造良好、积极的舆论环境和氛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各类市场主体、政府机关都应制定相应的应对预案。 一、预案建立范围和响应原则 一般预案适用于规范、指导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范围内发生的,已经或者知晓即将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途径传播,可能引起公众普遍关注,进而损害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形象或影响社会稳定且涉及突发事件的舆情处置工作。如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都应建立专项舆情应对预案。 响应原则是:舆情应对要坚持统一领导、条块结合、属地管理、协作配合、讲求方法的原则,迅速掌握动态,及时准确反应,保障公众安全,适度公开透明,尽力控制风险。 二、组织架构及职责分工 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工作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处置突发事件舆情危机。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单位负责人担任,并设副组长1-2名,由分管对外宣传和重点领域的分管领导

担任。同时领导小组下设舆情应急处置办公室,成员由业务部门、宣传报道、后勤保障等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总体负责舆情危机处置工作;查清事件真相,确定事件性质;决定舆情危机处置各项具体措施;对事件处置进行评估、总结,提出对事件当事人的处理意见。 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主要职责:牵头组织收集、汇总舆情信息并进行研判、分析和评估,及时向领导、相关部门、上级机关通报网上舆情;加强与当地宣传部门和相关媒体的联络,分析舆情信息发展的趋势,及时向领导小组提供处置建议;与新闻媒体沟通,如有媒体采访,由办公室统一协调,业务部门工作积极配合、协助;审核并统一发布以单位名义发布的调查信息;根据需要通报网 上评论引导信息,组织和协调针对性网上评论工作;组织开展舆情应对业务培训。对舆情危机及是否有违法违纪行为,及时展开相关调查,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初步结论,对涉及舆情危机处置提供法律支持。 其他相关部门职责:发现涉及本单位职能的舆情,快速开展调查(督查),做好源头化解工作;提出处置建议和发布的答复内容,并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意见;根据需要及时研究并提出引导口径,组织开展网上评论。 舆情监测员的职责:尽早发现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是有效处置和正确引导的关键,各单位应建立网络监测员队伍,配合做好媒体、论坛的网上巡查,发现舆论并在其他平台上或更大范围扩散的,及时

校园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处置机制

校园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处置机制为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特别是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控,防止不良信息对校园的侵害,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和保障校园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工作目标 加强网上舆情监控,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坚决封堵、删除各种有害信息,及时掌握学校学生在各种网络媒介中的言论和动态,加强正面引导,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不良影响,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 二、主要内容 本办法中的网络舆情,特指可能或已经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影响的网上负面报道或网络负面言论。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处置,是指对涉及宣传思政工作的新闻报道或评论在互联网上刊发、扩散后,所引发的反应、言论、评论和后续报道等综合舆论情况的监测、控制和化解等具体措施。 三、组织结构 成立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指定教导处为领导小组办公室,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牵头开展网络舆情管 理与处置的组织、监督、实施、考核工作。

四、工作职责 网络舆情监督员负责监测学校的微博、微信,学生个人人人通、微博、微信的舆情情况,了解各网站当前的舆情,及时将舆情通报网络舆情管理员,督促及时控制和引导,并作好日志记录和备案工作;负责跟踪各单位的舆情控制及引导情况,及时上报学校。 五、工作原则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转交办,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对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评估,及时准备好跟(回)帖材料。 在处置网络舆情事件时,一定要端正工作态度,多渠道、多方法全面了解事件真相,不推卸责任,勇于承担应负的责任;在回应时不要只站在如何消除对学校和学校形象的影响上,而要站在师生或受害者的立场上。第一时间告知学生和当事人事情真相,进行真诚、公开、及时的沟通,不使矛盾进一步激化,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根据某一重大舆情事件的发展态势和走向,最大程度地争取媒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适时转移目标,发布最及时权威的信息,左右网络舆情的走向,把噪音杂音压下来,使该网络舆情信息关注度逐渐转冷。要加强正面宣传,树立良好风气。 六、操作流程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案例分析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案例分析 摘要: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特别是非正常死亡事件引发的不稳定事端影响了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健康成长环境。如何妥善处理好此类事件成为创建“平安高校”和“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转型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尖锐、频发,加上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导致网络舆情环境恶化,甚至谣言四起,对党和政府创建和谐社会带来严重挑战,也使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形势。 关键词:高等院校突发事件舆论引导 一、某高校学生坠亡事件描述 2011年4月30日凌晨3:26,广东某高校保安在宿舍楼下巡逻时发现有人躺在地面不起,立即报警同时向学校领导汇报、联系车辆就近送往区第二人民医院急救,学校领导随即也紧急赶往医院。警察到现场后,立即进行了现场勘验。后经调取学校监控视频,发现有人于凌晨3:19分左右坠楼。由于正值五一放假期间,学校根据坠楼者的体貌特征在全校留校住宿学生中展开排查,确定坠楼者为是本学院2007级学生涂某。随后学校通知学生家长。 二、学生坠亡事件的危机处理和舆论引导 1.快速发现,迅速反应,启动学校应急工作预案

高校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特别是非正常死亡事件发生后,是考验学校平时工作实效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重要时刻,此时,高校内部一定要形成高度的思想认识和工作统一协调的局面,并要及早启动应急工作预案,妥善处理发生的各项由该事件引发出的其他的突发事件。 本案例的学生坠落事件发生不到十分钟,刚好该学院的保安在执行夜间校园巡逻时发现了。该保安迅速向保卫处处长汇报了,马上报了110和120,保卫处处长及时将情况汇报给了学校领导,学校领导、其他相关职能负责人以最快的时间赶到事发现场,部分学校领导赶赴医院开展学生抢救工作。 同时,学校启动了学校的应急工作预案,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应急处理小组,设立了多个工作小组,按照学校的应急预案有效开展工作,为下一步化解危机打下了基础。 2.及时澄清,权威发布,避免不实消息的负面影响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特别是非正常死亡事件受媒体的关注度比较高,事件引发的不稳定事端的参与人员聚集力比较强,学生群体通过微博微信传播相关信息速度比较快,因此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一旦被歪曲炒作,极易对学校造成重大负面影响。 本案例的涂某为毕业生(性格较为内向,有心理咨询

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分析完整版

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策 略分析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分析 市委政法委曲建平应培国 近年来,网络舆情对政治经济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与日俱增,一些重大的网络舆情事件使人们开始认识到网络对社会监督起到的巨大作用。同时,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诱发民众的不良情绪,引发巨大社会舆论力量,使政府决策和管理运作受到很大影响,进而对社会稳定形成严重威胁。因此,分析网络舆情的成因和特点、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认识并加以正确引导策略,或许将对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一、引发网络舆情危机的原因 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不同于传统媒介,网络舆论的控制性比较低,在扩大人们话语权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问题,为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网络舆情危机呢 1、网络舆情危机与网络本身的特点有关 (1)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在网络传播中,网络的开放性使人们能够自由地选择所需要的信息,而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同时也不再受传统媒体的时间限制。网络信息发布的门槛低,信息传播方式的灵活,使得人们不但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在网络这个广阔的平台上,人们有了展示想法的机会,能够相对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也能够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讨论。在这样的一种条件下,人们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上网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就是这样一种自由,人们把它当成绝对的自由,不再受约束,发言者基本无需考虑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在网络上言语的使用上有些“肆无忌惮”,直至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2)网络的即时性、扩散性。网络媒体不再受截稿时间和发布时间的限制,每当有突发性事件或重大性事件时,网络媒介都会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和追踪。网络新闻的编辑时间短,凭借现代的数码传播技术,缩短了信息传播的周期,能够及时地发布信息,拉近了受众与信息传播者及发生事件的距离。同时,在新闻发布的短时间内,网络上便会迅速形成舆论。网民在BBS论坛、QQ、博客、播客上发帖、跟帖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进行讨论。人们的各种观点以“雪崩式”的效果,立刻扩散开来。在信息发布的初级阶段,人们容易缺乏理性,在事情的来龙去脉没有弄清楚之前,便争论不休,往往误导别人对事情真相的了解,甚至引发网络暴力。 (3)网络的聚焦性、放大性。网络是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其信息的承载量是无穷的,没有节制。它包含了各方面的信息,包罗万象,这也使得信息的内容庞杂,无用的、反动的、封建的信息等充斥着网络。同时为赚足“眼球效应”,网络主题又相对集中,如有关涉“官”、涉“腐”与涉“富”话题,往往比较敏感,点击良比较大,易成为现实危机突发事件的加速器和推动力。 (4)网络的无序性、无界性。网络传播不受疆域的限制,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党派,什么背景,何种信仰的传播者都能够表达思想。事实证明,过去,一个认为有必要限制在一定范围的消息,只要在当地的报纸、广播、电视刊(播)发,就基本可以做到非常有效,而在当今信息化条件下,各类新闻事件的传播、扩散可谓瞬间万里,且在“一人疾呼、万人参与、百万人关注”的状况下,要使“内紧外松”的宣传策略和公共沟通方式这一传统的手段奏效简直是无法想象的。更何况,很多网站都在境外,根本无法对其内容进行控制和管理。 2、网络舆情危机与网络主体的特点有关

舆情管理篇_第十八章 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

舆情管理篇 第十八章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 第一节重大突发事件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一、重大突发事件的概念与分类 根据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第二,事故灾难。主要包括煤矿、非煤矿山发生火灾、瓦斯爆炸、冒顶、透水、坍塌等安全生产事故;尾矿坍塌事故;公路铁路民航、航运等重大安全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第三,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第四,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暴力恐怖案件;爆炸案件;大规模群体性聚集事件;劫持飞机、火车、轮船等公共交通工具的案件;恶性刑事案件。 第五,境外涉我突发事件。主要指在境外发生的,可能对我国公民和机构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 根据《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本书所介绍的事件范畴,属于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突发事件。此外,国务院2011年公布的《国家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试行)》中,根据重大突发事件的性质、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将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和一般重大(Ⅲ级)等三级。 此外,还可根据重大突发事件的罕见性与不确定性的程度对其进行分类。 从罕见性的角度来说,有的重大突发事件的类型往往有一定的前兆,并因其发生的频率相对较多,而使得人们对这类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因此,对其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可参照先前处置经验并遵循某种规律。而有的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比较长,如十年不遇或百年不遇的事件等,或是由于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的变迁而突然爆发,而完全没有先例,因此很难提前预测、预警,一旦发生,往往令应对工作措手不及。显然,这两类事件的应对策略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从不确定性的角度来说,在网络舆情事件中,有一些事件由于影响因素少,因素之间的作用简单,事件的不确定性低;还有一些事件的影响因素多,因素之间作用复杂,事件的不确定高。事件的不确定性越高,可供选择的情景演变路线越多,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势就越难,也越难做出有效的决策对其加以控制;而事件的不确定性越低,事件发展的趋势就越明朗,也就更容易准确预测并对其加以有力控制。这两类事件的应对策略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根据这两个维度,又可以把重大突发事件分为四类: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丁义浩,王铄 摘要:网络舆情工作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升网络舆情工作效率、保证网络舆情工作质量对于高校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任务包括舆情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汇总、酌情处理和及时上报四项内容。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责任主体不明确、管理观念落后等问题。为解决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高网络舆情工作的实效性,高校舆情工作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领导机制、队伍保障机制、舆情预警机制和干预引导机制。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迅速兴起,网络舆情应运而生。由于互联网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全球性等特点,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速度相较传统舆情得到大幅提升,影响广度和深度亦显著增加。 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事件逐渐引起高校管理者、教育管理部门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加强和改进网络舆情工作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之一。 高校网络舆情是网络舆情发展在高校的具体反映,是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网络平台或校园网络空间内,通过多种多样的互联网渠道

对其所关心的或与其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件、政策、新闻等表达的个人看法、意见、态度、情绪,从而汇集而成的信息集合[1]。因此,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有利于及时了解大学生群体的意见和诉求,维护校园环境的安全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网络舆论生成与传播有其自身运行发展的规律。总体来看,网络舆情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一般包括四个环节:言论形成期、讨论传播期、网下冲突期和舆论消退期。为了提高舆情工作的主动性,有效规避消极舆情的影响,必须对网络舆论生成与传播规律有清醒的认识。1.言论形成期 新闻事件、社会热点等信息资讯是网络舆情形成的重要诱因,高 校网络舆情事件往往是由那些大学生群体关注度较高或关乎大学生 群体自身利益的网络新闻事件引发的。这些网络信息可能首先来自于传 统媒体的报道,再经过网络媒体转载,但更多的时候传统媒体保持 沉默,于是有关“知情人”首先在论坛等网络场所发表相关信息。此类信息一旦触及到大学生群体的兴奋点,往往会引起他们的高度关注,事件相关的言论便会纷纷在网络上出现,引起更多大学生群体甚至 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2.讨论传播期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网络言论的快速传播创造了条件。相对于传统媒体,新闻事件、社会热点等在网络和新媒体平台上不仅传播了热点事件本身,多样化的评论观点也会随之产生和传播,

最新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汇编

唐河三小舆情管理制度及负面舆情处置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舆情监测,特别是加强校园舆情的引导和监控,防止不良信息对校园的侵害,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和保障校园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工作目标 加强网上舆情监控,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坚决封堵、删除各种有害信息,及时掌握学校学生在各种网络媒介中的言论和动态,加强正面引导,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不良影响,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 二、主要内容 本办法中的网络舆情,特指可能或已经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影响的网上负面报道或网络负面言论。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处置,是指对涉及宣传思政工作的新闻报道或评论在互联网上刊发、扩散后,所引发的反应、言论、评论和后续报道等综合舆论情况的监测、控制和化解等具体措施。 三、组织结构 成立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领导

下牵头开展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的组织、监督、实施、考核工作。 四、工作职责 网络舆情监督员负责监测校BBS,学校的、微博、微信,学生个人人人网、微博、微信的舆情情况,了解各网站当前的舆情,及时将舆情通报网络舆情管理员,督促及时控制和引导,并作好日志记录和备案工作;负责跟踪各单位的舆情控制及引导情况,及时上报学校。 五、工作原则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转交办,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对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评估,及时准备好跟(回)帖材料。在处置网络舆情事件时,一定要端正工作态度,多渠道、多方法全面了解事件真相,不推卸责任,勇于承担应负的责任;在回应时不要只站在如何消除对学校和学校形象的影响上,而要站在师生或受害者的立场上。第一时间告知学生和当事人事情真相,进行真诚、公开、及时的沟通,不使矛盾进一步激化,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根据某一重大舆情事件的发展态势和走向,最大程度地争取媒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适时转移目标,发布最及时权威的信息,左右网络舆情的走向,把噪音杂音压下来,使该网络舆情信息关注度逐渐转冷。要加强正面宣传,树立良好风

学校如何应对舆情

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被称为“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的互联网和手机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来,“微博”的悄然崛起,网络传媒独有的互动性和流动性使其影响力和渗透力进一步彰显。我们在不经意间悄然步入了大众传媒的新时代。然而网络信息鱼龙混杂,一些负面、消极、虚假的信息对校园的网络安全带来了不良影响。特别是伴随着网络舆情的频繁爆发,一件件突发事件更是将部分学校卷入到安全和声誉的危机之中。如何对校园舆情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监控,如何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网络环境,已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我们要对学校网络舆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舆,是指公众。舆情就是公众的意见和态度。网络舆情是基于互联网为传播载体,社会公众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学校网络舆情则是特指与学校有关系的网络评论和观点。网络舆情具有传播性、多元性、复杂性、集中性、持续性、诱因性等多重特点。校园网络舆情主要集中在校园安全管理、校园决策部署、校园师生权益、校园形象声誉等几个话题领域。 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舆情,我们的党和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操作,都走在了探索的前列。在学校领域,由于认识落后等原因,在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控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一、不能精确知道网络舆情发布的时间,容易延误应急处理的程序;二、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发布者和参与者缺乏研究,致使应对措施无的放矢;三、网络舆情管理队伍不健全,反应不及时,应对策略捉襟见肘。 针对学校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第一,加强网络建设,推行校务公开。校园网络舆情是师生、家长表达意见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从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应了社情民意。对于学校而言,应当多层次、全方位地收集和处理网络舆情,积极地关注和解决公众反应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校要以校园网站为平台,加强校园新闻网、校园论坛、学校官方微博等传播媒介的建设,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制度。如此一来,校园网站既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和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的平台,也成为学校与师生沟通交流的桥梁,有利于学校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 第二,完善组织机制,建立管理队伍。校园网络舆情工作,看似虽小,但如果不给予应有的重视,很有可能会引起“蝴蝶效应”。因此,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明确相关领导具体负责,并将其纳入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体部署。要组建一支由学校辅导员、班主任、团学干部等为主的专业化管理队伍,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行为。管理人员要对网络舆情进行日常监测,主动撰

高校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它们在含义、影响效果及其流传程度上存在着不一致之处,但是它们在诸多方面依然存在着相似的地方,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校园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的这种辨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要对两者进行整合,使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标签:校园网络舆情;校园文化;结合 一、高校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的涵义与特点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含义与特点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一种,在本质上具有社会舆情的一般特征,只不过其是借助网络传播。因此,所谓高校网络舆情,是指以高校校园网络为平台,作为主体的大学生网民对社会或校园内某一问题所产生和持有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政治态度、情绪和意见的总和,它具有自由性与可控性、互动性与即时性、丰富性与多元性、隐匿性与外显性、情绪性与非理性等特征[1]。并不是所有的校园网络议论都能构成校园网络舆情,参与议论的大学生网民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所引起的反响具有一定的强度才能成为校园网络舆情。一般说来,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分为国内外时政类,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利益相关的诉求类,日常校园学习、生活、休闲、情感类。高校网络舆情的载体主要有各种网络新闻、BBS、博客、电子邮件、QQ群、MSN等。其主要表现形式有留言、谣言和网络恶搞。高校网络舆情作为一种校园舆论,具有导向、凝聚、内化、覆盖渗透、预测预防等功能,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2]。 (二)校园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目前,学界对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没有达成明确的共识。综合学者们的研究,存在着两种比较普遍的观点:一是狭义上的理解,认为校园文化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课外活动,其主要内容是开展各类文学、艺术、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道德情操和审美观点;二是广义上的理解,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学校的科研设备、教学内容、校容校貌、规章制度、价值观念和精神氛围等。校园文化具有先进性、多元性、超前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具有育人和教化、支持和保证、示范和引导的功能[3]。 二、高校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通过以上阐述两者的含义及特点,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高校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是不同纬度的两个概念,但二者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黄淮学院网络舆情应急预案

黄淮学院突发网络舆情应急预案 针对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尤其对学院招生的影响深远。结合学院的现状,特制定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具体如下: 一、网络舆情对应系统流程处理步骤 信息收集→信息分类→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跟踪→信息归档 二、网络舆情的信息收集 网络舆情的信息收集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类 1、宣传部日常检查 2、网友或师生举报投诉 3、学院网络监督员巡查 4、市公安局网警支队通报 5、市委宣传部通报 6、市教育局通报 7、省教育厅社政处通报 8、其它部门通报 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的手段主要有两种: 1、技术手段:通过设置敏感关键字、搜索与学院相关的页面 等查找相关的话题。 2、人工手段:通过对重点网站、论坛、SNS、贴吧进行日常 检查监控。对院内重点人员对进监控,查访。

三、网络舆情的信息分类 信息按性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有害信息,另一类为无害信息。 有害信息又可分为: 1、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2、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 统一的; 3、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5、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 6、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7、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 的; 8、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9、侵犯我校名誉权、知识产权或其它权益的; 10、其它格调不高、违反公序良俗等低俗信息的。 目前工作的重点在于第9条(大部分属于泄愤类)。 无害信息也可分成二类:一类是咨询类,咨询各类问题,另一类是建议类,对学院的各类建议与意见。 四、网络舆情的信息处理 依据公安及教育相关部门的工作要求,除涉及上述有害信息1-7 条必须删除外,第8-10条针对不同情况予以处理: 1、经核实,内容确实违法,予以删除处理并对发贴者相应处

浅谈学校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胡锦澜:浅谈学校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2012年03月27日新华网 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被称为“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的互联网和手机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来,“微博”的悄然崛起,网络传媒独有的互动性和流动性使其影响力和渗透力进一步彰显。我们在不经意间悄然步入了大众传媒的新时代。然而网络信息鱼龙混杂,一些负面、消极、虚假的信息对校园的网络安全带来了不良影响。特别是伴随着网络舆情的频繁爆发,一件件突发事件更是将部分学校卷入到安全和声誉的危机之中。如何对校园舆情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监控,如何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网络环境,已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我们要对学校网络舆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舆,是指公众。舆情就是公众的意见和态度。网络舆情是基于互联网为传播载体,社会公众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学校网络舆情则是特指与学校有关系的网络评论和观点。网络舆情具有传播性、多元性、复杂性、集中性、持续性、诱因性等多重特点。校园网络舆情主要集中在校园安全管理、校园决策部署、校园师生权益、校园形象声誉等几个话题领域。

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舆情,我们的党和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操作,都走在了探索的前列。在学校领域,由于认识落后等原因,在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控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一、不能精确知道网络舆情发布的时间,容易延误应急处理的程序;二、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发布者和参与者缺乏研究,致使应对措施无的放矢;三、网络舆情管理队伍不健全,反应不及时,应对策略捉襟见肘。 针对学校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第一,加强网络建设,推行校务公开。校园网络舆情是师生、家长表达意见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从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应了社情民意。对于学校而言,应当多层次、全方位地收集和处理网络舆情,积极地关注和解决公众反应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校要以校园网站为平台,加强校园新闻网、校园论坛、学校官方微博等传播媒介的建设,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制度。如此一来,校园网站既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和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的平台,也成为学校与师生沟通交流的桥梁,有利于学校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 第二,完善组织机制,建立管理队伍。校园网络舆情工作,看似虽小,但如果不给予应有的重视,很有可能会引起“蝴蝶效应”。因此,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明确相关领导具体负责,并将其纳入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体部署。要组建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与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3318874.html,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与对策研究 作者:徐崴威 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年第16期 [摘要]本文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研究出发,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分为形成期、发展期、高峰期、反复期、衰减期五个阶段,并分析参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的事件要素、网民要素、媒介要素,运用沉默的螺旋理论、群体极化理论、意见领袖理论及蝴蝶效应分析各要素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各个阶段的表现及作用。通过案例分析和文献研究的方法,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客机失联事件为例,探究事件从突然发生至最后衰减的过程,结果显示,事件主体、网络媒体及网民对舆情的产生、发展、高涨和衰亡扮演着重要角色。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马航客机失联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6.128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6-0-02 1 研究背景 2014年初,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其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在网民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人都是媒体、个个都有话筒”的时代到来。我国网民数量持续增加,网络使用的普及率逐年上升和网络媒体日益变革,这些客观因素都对网络舆情产生了更加深刻复杂,变幻莫测的影响。微博、论坛、网络评论等网络新媒体迅速兴起,网络舆情信息随时随地互动传播,庞大数量的中国网民已经不再满足于从网上获取信息,他们已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深度介入各种社会现象、问题和事件的孕育、发展、高涨和衰减过程中。在互联网时代,即使一件微小的热点事件,通过网络系统的放大,也能引起“蝴蝶效应”。 2014年3月8日凌晨0时41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客机(以下简称“马航客机”)MH370由吉隆坡起飞,预计当天6时30分抵达北京,客机载239名乘客,包括227名乘客(2名婴儿)、12名机组人员,其中包括中国乘客154名。3月8日凌晨1时20分,失联于马六甲海峡,随后在国际上引起轩然大波,该事件被称为“马航客机失联”事件,截至目前,马航客机MH370仍未找到。事件发生后,马航公司、媒体及网民在一定程度上对事故的反应影响着事件的发展进程和处理过程,因此对网络信息的迅速收集和即时处理分析,不仅有助于相关应急管理部门及时制止谣言的扩散,还有助于应急管理部门掌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发展、态势进展和民众心理的状况,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理效果。 2 理论基础

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特别是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控,防止不良信息对校园的侵害,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和保障校园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工作目标 加强网上舆情监控,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坚决封堵、删除各种有害信息,及时掌握学校学生在各种网络媒介中的言论和动态,加强正面引导,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不良影响,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 二、主要内容 本办法中的网络舆情,特指可能或已经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影响的网上负面报道或网络负面言论。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处置,是指对涉及宣传思政工作的新闻报道或评论在互联网上刊发、扩散后,所引发的反应、言论、评论和后续报道等综合舆论情况的监测、控制和化解等具体措施。 三、组织结构 成立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牵头开展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的组织、监督、实施、考核工作。 网络舆情监督员负责监测校BBS,学校的、微博、微信,学生个人人人网、微博、微信的舆情情况,了解各网站当前的舆情,及时将舆情通报网络舆情管理员,督促及时控制和引导,并作好日志记录和备案工作;负责跟踪各单位的舆情控制及引导情况,及时上报学校。 五、工作原则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转交办,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对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评估,及时准备好跟(回帖材料。在处置网络舆情事件时,一定要端正工作态度,多渠道、多方法全面了解事件真相,不推卸责任,勇于承担应负的责任;在回应时不要只站在如何消除对学校和学校形象的影响上,而要站在师生或受害者的立场上。第一时间告知学生和当事人事情真相,进行真诚、公开、及时的沟通,不使矛盾进一步激化,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根据某一重大舆情事件的发展态势和走向,最大程度地争取媒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适时转移目标,发布最及时权威的信息,左右网络舆情的走向,把噪音杂音压下来,使该网络舆情信息关注度逐渐转冷。要加强正面宣传,树立良好风气。 (一网络舆情的监测 由网络舆情监督员对涉及的网络信息进行查询、收集,对新出现的网络信息及时下载,对不良舆情进行监测,做好记录、梳理等工作,及时送办公室分转交办。 1.监测对象。较经常出现涉及本学校和学生相关舆情信息、帖子和相关跟帖。 2.监测内容。网络上涉及学校和学校的敏感工作和容易被关注的内容,主要包括:关于学校和学校的意见、建议、投诉,相关问题的咨询,涉及教师、服务人员等人员行为和效能作风问题等。 3.监测方法。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站和论坛进行定期浏览,收集相关敏感话题和信息。 4.监测形式。一是每天至少1次对相关网站进行浏览和搜索,并做好监测记录;二是每周至少1次的舆情通报。 (二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