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构成和组成 复习教案

物质的构成和组成  复习教案
物质的构成和组成  复习教案

物质的构成和组成

考点知识梳理 考点一原 子 1.原子的结构

原子??

??

?

? 带正电?

??

?? 带正电 不带电

由夸克

构成

2.注意事项

(1)在原子中, 数= 数= 数。

(2)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上,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 。 (3)原子中不一定有中子,如 原子的原子核内无中子。 (4) 决定元素的种类。 (5) 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3.原子的性质:质量、体积都很小(原子半径一般在10-

10米数量级,多数分子和原子的质

量在10-

26千克数量级);不断运动,有空隙。 4.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过程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 (2)会识读简单模型。

原子内部结构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道尔顿(1803年)——提出原子概念

汤姆生(1897年)——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样镶嵌在其中

卢瑟福(1911年)——核式结构模型(α粒子散射实验:原子核的存在) 波尔(1913年)——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考点二分 子 1.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分 子

原 子

概 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 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 中的最小粒子 相同点

质量、体积都很 ,彼此之间有 ,总在不停地 ,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区 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 再分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 再分

联 系

2.化学变化的实质

在化学变化中 分裂为 , 重新组合成新的 。 考点三离 子

1.定义:离子是带电的 或 。 2.原子与离子的比较

考点四元 素

1.概念:具有相同 (即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分布

(1)地壳中含量居前5位的元素分别为 、 、 、 、 。 (2)人体中含量居前4位的元素分别是 、 、 、 。

(3)海水中除了水由 、 两种元素组成外,含量较高的元素是 和 ,即海水中含量最高的盐是 。 3.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素

原子

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

①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②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③元素可以组成单质或化合物 ①一般用于说明物质或分子的微

观构成

②原子是微观粒子,既讲种类,又

讲个数 ③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直接

构成物质 联系

①元素是建立在原子的基础之上的,即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②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即同种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一定相同;

③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关系:

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元素:最外层电子都是 个(氦为 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4.同位素:原子核内 相同、 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原子。

考点五元素符号

1.书写:第1个字母 ,第2个字母 。

2.意义:可以表示一种元素,也可以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金属、固态非金属及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当元素符号前有数字时,该符号只具有微观意义。如:

(1)H 表示 、 ;

(2)He 表示 、 、 ; (3)2H 表示 。 考点六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合理有序地对所有已知的化学元素进行了排列,每种元素占有一个格子。表中每一横行表示一个周期,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逐渐,电子层数;每一竖列表示一个族,从上到下元素的电子层数逐渐,化学性质。

2.原子序数=数(或数);周期数=数。

中考典型精析

例1 (2012·温州)碘盐中含有一定量的碘酸钾。3月15日起,我省实施新的碘盐含碘量标准,碘盐中碘含量从每千克35毫克降至25毫克。这里的“碘”是指()

A.碘原子B.碘分子C.碘元素D.碘单质

人体缺锌会影响生长发育,某补锌保健药剂中的“锌”指的是()

A.单质B.元素C.原子D.分子

例2 (2012·衡阳)“三效催化转换器”可将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气体处理为无毒气体。下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球体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C.生成物中有单质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3∶2

如图所示是某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和“●”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则该反应()

A.是化合反应

B.有单质生成

C.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4∶1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12·济宁)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闻酒知香”体现了()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B.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D.分子可以再分

2.(2012·南京)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蒸馏水B.汞C.氯化钠D.金刚石

3.用铁锅炒菜可适当地给人体补“铁”。这里的“铁”是指()

A.原子B.单质C.元素D.分子

4.(2012·衢州)乙同学在家做作业时,突然闻到从厨房飘过来的鱼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烧鱼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B.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C.形成香味感觉的部位是鼻腔D.做作业的控制中心是小脑

5.(2012·衡阳)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B.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C.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电子构成的D.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6.(2012·南宁)2012年1月,广西龙江河发生镉(Cd)污染事件,造成柳江上游非饮用水保护

河段轻度污染。元素符号“Cd”不能表示( )

A .镉元素

B .金属镉

C .一个镉原子

D .一个镉分子 7.(2012·恩施)推理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科学家已发现反氢原子。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

A .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

B .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

构成

C .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

D .由一个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

8.(2012·常州)如图,向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清水和红墨水,使其有较明显的

分界面,将其中1支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到:浸在热水中的试管里的两种液体分界面模糊的更快些。该对比实验主要说明构成物质的粒子( )

A .体积小、质量小

B .在不断运动

C .相互之间有间隔

D .随温度升高运动速度加快

9.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严重的核辐射泄漏,日本政府向福岛核电站附近居民发放碘(I-127)片,以降低放射性碘对人体的伤害。已知核辐射中放射性碘(I131)的核电荷数为5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核裂变是一种物理变化

B .碘(I-127)原子和放射性碘(I-133)原子属于同种元素

C .核能的利用证实了原子的可分性

D .碘(I-127)原子和碘(I-13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10.(2012·成都)下列生活中常见现象用微观粒子特性解释不正确的是( )

现象

解释

A 温度计中的水银球受热体积膨胀

汞原子受热体积变大 B 25 m 3的石油气在加压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

0.024 m 3的钢瓶中

气体分子间空隙大,易于压缩

C 一小匙蔗糖放入20 mL 水中很快就“消失” 分子在不断运动

D

晴天晒衣服比阴天更易晒干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11.(2012·桂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NaCl 由Cl -和Na +构成

B .Cl -

的质子数比电子数多1

C .原子都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

D .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12.(2012·泸州)某元素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形成的粒子与Ne 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元素位于周期表第二周期

B .该粒子为阴离子

C .该粒子核电荷数为10

D .该粒子为Na +

13.(2012·上海)某矿石样本含有如图所示的四种元素,该矿石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

A .CaCl 2

B .SiO 2

C .H 2O

D .Fe 2O 3

14.已知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为a 克,若另一种原子的质量为b 克,则另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a b

B.b a

C.12b a

D.12a b

15.(2012·衢州)比较是常用的学习方法之一,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 .粒子从大到小:分子>原子>质子

B .地球水体储量由大到小:海洋水>湖泊淡水

>冰川水

C.金属活动性由弱到强:铜<铝<铁D.宇宙空间由小到大: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

二、填空题(共55分)

16.(8分)(2012·乐山)(1)从微观的角度看,水分子是由构成的。

(2)从宏观的角度看,二氧化碳是由组成的。

(3)从分子、原子及元素的角度看,地球表面的“水循环”主要是由的运动引起的,自然界“碳循环”中的“碳”是指。

17.(8分)水是我们最常接触的物质之一。用粒子的观点回答:

(1)构成水的粒子是。

(2)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

(3)常温下,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会逐渐减少,说明。

(4)100 mL水和100 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 mL,说明。18.(13分)(2012·恩施)2011年9月19日,在第十届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大会·仙居恩施国

际硒资源开发利用研讨会上,恩施市被授予“世界硒都”匾牌(图1)。请按

要求填空:

(1)图2是硒(Se)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图中x=;

②硒属于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

③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形成离子,其离子符号是。

(2)硒与硫的化学性质相似,硒也能与氧气发生反应,硒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3)我州富硒茶芳香持久,沁人心脾,远销海外,享誉全球。茶叶中除了富含“硒”这种关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外,咖啡因(C8H10N4O2)含量也较高。咖啡因对人体具有兴奋、减肥、利尿、强心解痉等保健作用。咖啡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它属于(填“无机物”或“有机物”)。

19.(4分)(2012·杭州)有水(H2O)、双氧水(H2O2)、重水(D2O,“D”表示原子核中有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氢原子)三种物质,从物质组成的角度看,这三种物质所含的元素共有种,从化学性质的角度看,与水的化学性质有较大的差异。

20.(4分)(2012·湖州)建立适当的模型来反映和代替客观对象,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

(1)图甲是水分子的电解模型图,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该模型图中缺少了________。

(2)图乙是水中各元素质量分数模型,请在图丙中建立甲烷(CH4)中各元素质量分数模型。

21.(18分)(1)向容积为250 mL 的细颈玻璃仪器A中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几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A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2)继续向A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度线相切。塞紧玻璃塞,将A中液体倒转摇匀,重复2次。静置一段时间后,A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仪器A细颈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选择以上其中一点性质,重新设计一个实验进行研究。请完成下表

化学式和化合价

考点知识梳理

考点一化学式

1.定义:用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书写

(1)单质:由分子构成的非金属气体单质,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上表示分子中所含原子个数的数字,如H2、O2、N2、Cl2等;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如稀有气体、固态非金属和金属)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如He(氦气)、C(碳)、Fe(铁)等。

(2)化合物:一般正价在前,负价在后;由分子构成的化合物在各元素符号的右下角标出1个分子中该元素原子的个数;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表示出离子个数的最简整数比。

3.意义:化学式不仅表示一种物质,还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若该物质由分子构成,它的化学式还能表示一个分子以及这个分子的构成;根据化学式还可以进行计算,对物质进行定量表示。当化学式前有数字时,则只具有微观意义。如:

(1)H2O表示:、、、

等。

(2)2H2O表示。

4.(1)相对原子质量:以碳-12原子质量的1

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的比值。

(2)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原子的实际质量越;两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两

种原子的质量之比。

5.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1)相对分子质量

化学式中各原子的总和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如:H2O的相对分子质量=(写计算过程,下同)。

(2)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

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等于乘以之比。

如:H2O中H与O的质量比=。

(3)元素的质量分数

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元素的×

该物质的

×100%

如:H 2O 中H 的质量分数=

1×2

18

×100%≈11.1%。 考点二化合价

1.标出以下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元 素 化合价 元 素 化合价 元 素 化合价 元 素 化合价 H Mg K Zn O Al Ca Cu Na

Cl Fe Ag 2.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

原子团名称 铵根 氢氧根 硝酸根 硫酸根 碳酸根 磷酸根 离子符号 化合价

3.化合价规律

(1)常见的化合物中氢总是 价,氧总是 价。 (2)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常显 价。

(3)非金属元素跟氧化合时常显 价,跟氢化合时常显 价。 (4)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 (5)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 。 4.化合价的应用

(1)根据化合价可书写简单化学式,也可以根据化学式计算化合价。

(2)化合价与离子所带电荷数在数值上相等,可根据化合价判断离子电荷数,也可根据离子所带电荷数判断元素的化合价数。 考点三化学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

1.(1)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 的个数。

(2)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 的个数。 (3)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 的个数。 (4)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 。 (5)化学式前的数字:表示 的个数。 (6)离子符号前的数字:表示 的个数。 2.写出下列符号中“2”的含义: (1)2H 。

(2)Ca 2+

。 (3)H 2O 。

(4)M g +2

O 。

(5)2O 3 。

(6)2Cl -

。 中考典型精析 例 1 (2012·丽水)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特效药”而获拉斯克奖。青蒿素化学式为C 15H 22O 5,下列关于青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青蒿素是一种氧化物

B .青蒿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1.9%

C .青蒿素中C 、H 、O 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90∶11∶40

D .青蒿素是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的

N(NO 2)3是科学家2011年发现的一种新型火箭推进剂的原料。下列有关说法正

确的是( )

A .N(NO 2)3由三种元素组成

B .N(NO 2)3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C .N(NO 2)3的相对分子质量152

D .N(NO 2)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8.4% 例2 (2012·嘉兴)铬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适量摄入三价铬对人体有益,但六价铬对人体是有毒的。下列化合物中,铬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的是( )

A .K 2Cr 2O 7

B .Cr(OH)3

C .Cr 2(SO 4)3

D .Cr 2O 3

钛铁矿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FeTiO x ,其中铁元素和钛元素的化合价均显+3价。

则x 为( )

A .2

B .3

C .4

D .6

例3 (2012·佛山)钙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每日必须摄入足够量的钙。目前市场上的补钙药剂很多,下图是某种品牌的补钙药品的部分说明书。

请回答下列问题:

(1)CaCO 3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2)若每片钙片的质量为1 g ,则钙片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3)如果按用量服用,每天摄入钙元素的质量为______g 。

锌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元素,葡萄糖酸锌是一种常用的补

锌剂。如图是某品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的标签。请根据标签信息回答问题:

(1)葡萄糖酸锌(相对分子质量为455)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精确到0.1%)。

(2)某患者除正常饮食吸收锌元素外,还需要服用该品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若治疗一个疗程需要补充113 mg 锌元素,而这些锌元素有75%来自该品牌口服液,则患者共需要服用 支葡萄糖酸锌口服液。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12·眉山)下列对于化学式“H 2O”的各种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表示水这种物质 B .表示水分子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 .表示1个水分子

D .表示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2.(2012·衢州)二氧化氯(ClO 2)是一种高效消毒剂,已逐渐应用于自来水的消毒,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2

B .0

C .+2

D .+4 3.(2012·沈阳)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A .铜离子——Cu +

2 B .2个氢分子——2H

C .氧化铝——AlO 3

D .氯化钠中钠元素显+1价——N a +1

Cl

4.(2012·聊城)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氧化镁 MgO 2

B .氧化铝 AL 2O 3

C .碳酸钠 NaCO 3

D .二氧

化硫SO2

5.硅酸盐矿泉水具有软化血管,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其中硅酸钠是矿泉水中主要的可溶性硅酸盐,已知在硅酸钠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则硅酸钠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A.NaSiO2B.Na2SiO3C.NaSiO3D.Na2SiO4

6.(2012·本溪)下列化学符号与所表述意义相符合的是()

A.Ca1个钙元素B.2H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

C.O22个氧原子D.Mg2+1个镁离子

7.(2012·陕西)不含有害物质的明胶,可以在制药与食品工业中使用。明胶里含有多种蛋白质,其中某蛋白质在人体内的水解产物之一为苯丙氨酸(化学式为C9H11O2N)。下列对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苯丙氨酸由23个原子构成

B.苯丙氨酸分子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

C.苯丙氨酸为有机物,明胶为混合物

D.苯丙氨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8.(2012·济南)2011年5月中旬,江苏省丹阳市农业示范园使用“西甜瓜膨大增甜剂”导致许多未成熟西瓜炸裂,西瓜膨大剂的化学名叫氯吡苯脲,化学式为C12H10ClN30,下列关于氯吡苯脲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氯吡苯脲由4种元素组成

B.一个氯吡苯脲分子中共有53个原子核

C.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9.5

D.氯吡苯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不是最小的

9.(2012·南充)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石。下列关于甘氨酸(C2H5O2N)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甘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2%

B.1个甘氨酸分子由2个碳原子、5个氢原子、1个氧分子和1个氮原子构成

C.甘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5

D.甘氨酸中C、H、O、N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4∶5∶32∶14

10.(2012·哈尔滨)酸奶中含有的乳酸对健康是有益的。下列关于乳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乳酸属于有机化合物

B.乳酸分子中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为1∶1∶2

C.乳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乳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11.类推的思维方法在化学学习中应用广泛,例如:水(H2O)—过氧化氢(H2O2);氧化钾(K2O)—过氧化钾(K2O2)。由此可推断,过氧化钠的化学式是()

A.Na2O B.NaO2C.Na2O2D.NaO

12.由A、B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已知A与B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为12∶1,质量之比为6∶1,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为()

A.AB2B.A2B3C.A2B4D.A2B6

13.(2012·东营)如图为某有机物的分子模型,该有机物是一种高效食品防腐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有机物的化学式是C9H10O3

B.该有机物能减缓食品变质

C.该有机物中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D .该有机物中C 、H 、O 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54∶5∶24

14.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下列用语与所表达意义相符的是( ) A .2H ——2个氢原子 B .N 2——2个氮原子

C .Mg 2+

——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 D.Ca +2

——一个钙离子带有2个单位的正电荷 15.金属元素M 只有一种化合价,其氧化物的化学式为MO ,则下列化学式中错误的是( ) A .MCl 2 B .MCO 3 C .MSO 4 D .MOH 16.(2012·株洲)下列含氮化合物中,氮元素化合价由高到低排列的一组是( ) A .NH 3 NO HNO 3 B .N 2O 5 N 2O 4 NO 2 C .HNO 3 NO 2 NH 3 D .NO NO 2 N 2O 3

二、填空题(共27分) 17.(8分)(2012·兰州)用正确的化学用语填空: (1)2个硅原子 。

(2)保持甲烷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3)硝酸亚铁溶液中大量存在的阳离子 。 (4)标出五氧化二磷中磷元素的化合价 。 18.(6分)(2012·武汉)根据下列元素和根的化合价,写出符合要求的物质的化学式:

K +1

C a +2

M g +2

H +1

O -2

OH -1

SO -2

4

(1)一种金属氧化物 。 (2)一种难溶于水的碱 。 (3)一种易溶于水的盐 。 19.(4分)(2012·宁波)2011年9月12日,中国宁波籍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化学式为C 15H 22O 5,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而获得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青蒿素的发现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1)青蒿素由 种元素组成。

(2)其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20.(9分)(2012·娄底)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还是合成纤维、橡胶、塑料的基本化学原料。乙烯无色,不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化学式为C 2H 4,容易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与空气混合形成的混合物遇明火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1)请根据乙烯的化学式,写出其表示的意义(写出一点即可): 。 (2)写出乙烯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3)根据乙烯的化学性质,在生产、运输、贮存乙烯时应注意 。 三、分析计算题(共25分)

21.(11分)橡皮是必不可缺少的文具。现在普遍使用的是塑料橡皮,主要以氯乙烯基树脂为原料。氯乙烯基树脂是由氯乙烯单体(C 2H 3Cl)聚合而成,这种小粒子有着很好的附着性和黏着性,因而清洁效果好。

(1)C 2H 3Cl 中碳、氢、氯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C ∶H ∶Cl =________。 (2)通过计算求C 2H 3Cl 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22.(14分)(2012·兰州)2011年12月,网上报道某公司非法使用草甘膦转基因大豆。草甘膦(化学式为C3H8NO5P)是一种有机磷除草剂,白色晶体,易溶于水、乙醇等,不可燃,常温下稳定。计算:

(1)草甘膦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

(2)草甘膦中磷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精确到0.1%)

(3)33.8 g草甘膦中含有多少g磷元素?(写出计算步骤,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物质的构成 教案

第1节物质的构成 一、目标导航 1.让学生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让学生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3.确认不同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并不相同。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并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通过学习,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了解扩散现象。 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和事实,能用分子的运动解释扩散现象。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二、要点扫描 《物质的构成》这一节课比较抽象,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 《物质的构成》是初中科学7年级第4章第1节的内容,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 在讲“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时,要从观察方型蔗糖、观察碾碎的蔗糖到观察糖水,来引出蔗糖分子,并且强调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很小,要通过比喻的方法告诉学生。 “分子之间有空隙”,要做好主实验和辅助实验。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要用有刻度的小试管,比如50毫升水和50毫升红色酒精混合后的体积会明显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黄豆和芝麻的辅助实验很明显,要用黑芝麻。

九年级科学上册2.4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新版)浙教版

第4节物质的分类 1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等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2、知道氧化物的分类依据、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并认识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 3、学会用观察、实验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分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通过对物质的分类,体验分类在化学研究和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5、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感受科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新设计 在“物质分类”的教学中。事先,布置学生寻找以前学过的知识,如单质、氧化物、纯净物和混合物等,按照以往学过的知识进行开展教学,对学生而言既是一种知识的回顾,又是一种知识的补充。再结合一些现实物质的分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科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一项充满活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学生从中体验到了科学的内在价值,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学情分析 物质分类是根据事物研究规律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归纳方法。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物质的组成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并能指认具体物质的类别,从而要求学生对物质的微观世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纯净物的分类可有多种依据,如颜色、状态、溶解性等,但物质的性质、用途与其组成有密切关系,故寻找较为科学的分类依据――以物质的组成进行分类是本节课的核心。从知识掌握程度来看,学生在八年级下册时已经学习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但对纯净物的分类还未了解,而对酸、碱、盐却已经在第一章的学习中认识,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但又是熟悉的,本节课学生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对氧化物的分类、化合物的分类进一步的认识,因而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也是一种知识的总结。从学习能力来看,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有一定的分类意识,但对进一步分类的能力还有待于提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有了提升的机会,应而课堂上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能力,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4重点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

七年级科学上册 4.1 物质的构成学案 浙教版

4.1 物质的构成 学习目标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通过探究,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3、理解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及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 重难点:1.分子间存在空隙,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 预习案 1.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探究课本的基础知识 一.基础知识 1. 蔗糖是由构成的,水是由构成的,氧气是由构成的;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构成的。所以,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极其微小的粒子。(1)分子到底有多小?1滴水中含有的水分子大约是个。(2)并不是所有物质都是有分子构成的,有些物质是由或构成的。 2. 挤压一个气球,气球被挤扁了;说明气球中的气体分子之间存在着。 3.一个厚壁钢瓶内盛有油,对油施加高压后,虽然瓶壁没有裂痕,但瓶内的油会从瓶壁渗出。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4.请用事实证据说明构成固体和液体的分子之间空隙大,还是构成气体的分子之间空隙大? 5.还没进厨房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说明气体会。热菜总是香味四溢,冷菜却要靠得很近才能闻到气味,是因为。 6. 现象表明,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我们把分子的这种运动叫做。 7.用力拉铁条也不能拉断,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用力压铁块很难压缩,说明分子之间还存在着。你还能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或斥力? 探究案 1.热菜总是香气四溢,但冷菜却只有靠得近才能闻到它的气味,为什么? 2.为什么很难将固体或液体的体积压缩 当堂训练 1、在下列空格中,填写合适的序号:①分子的体积很小②分子在不断运动③分子间有间隙④

受热分子运动速度加快,空隙变大(1)湿衣服晒一段时间会变干,主要是因为;(2)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气体受压时体积缩小,主要是因为;(3)夏天自行车车胎易爆,这说明; (4)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分子,这说明。 2、水结冰后体积会(填“增大”、“不变”或“减小”),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原因是。 3、下列现象不能用微观领域的知识来解释的是 ( ) A、荷叶上的两滴露珠能汇成一大滴水珠 B、咖啡里放糖后就不苦了 C、打扫教室时,会看到尘土飞扬 D、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mL 4、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能体现此规律的现象是 ( ) A、细雨濛濛 B、桂花飘香 C、雪花飞舞 D、树叶凋零 5、如图所示,将两个铅柱的地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压在一起两铅块就会结 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玩具熊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 ( ) A、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C、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D、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6、如图所示, 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松松地系一根棉线;b是浸过肥皂水的铁丝圈; c表示用手碰一下棉线的一边;d表示这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另一边。 这个实验说明 ( ) A、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B、物体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 C、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D、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7、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演示气体扩散现象,其中一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 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装二氧化氮气体的 应是(填“A”或“B”)瓶。根据现象可知气体发 生了扩散,扩散想象说明气体分子。若实验温度分别 在①0℃,②4℃,③20℃,④30℃,则在(填序号)温度下,气体扩散最快。 收获与困惑 课后作业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物质的构成教案

《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所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沃德说过“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因此,本节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亲历一个全新的探究过程,建构新知:即“情境——探究——交流”过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二章中学习了有关细胞学说的知识以后,更深的从微观层次上去认识物质的本质,能初步建立分子的概念,并能解释一定的现象。分子是化学基本概念的组成部分,是化学的基础,因此这节内容在教材的地位非常明显。本节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重点难点也随之明确。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分子性质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关于分子间隙的有关内容。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探究事物的基本方法。知道要借助仪器,探究实验等等。然而七年级的学生理解分子的抽象定义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粒子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要让学生经过分组实验、自主探究;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全面观察和总结,让学生建构起对分子的正确认识。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内容的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的多。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现象。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精神及团队精神,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信念。 实验准备: 分组: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方糖放大镜筷子玻璃棒试管(加标签)烧杯量筒水酒精(已染色)大米花生 教师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器材一套针筒研钵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8新人教版必修

第二章第一课时“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进行分类的目的及意义。 2.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 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讲授 【教学过程设计】 【情景引入】 若要到“万福”商场买一部复读机,你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它? 【思考与交流】 请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列举一些应用分类法的例子。【师生交流】 分类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和学会使用,以提高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对八支笔进行分类活动 分类并没有唯一性,它会根据分类的标准不同而不同。 【点评】当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类的事物的了解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的方法是一种非常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分类法的应用也是非常普遍的。 【过渡】 其实分类方法不但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碰到,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也普遍存在,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学生活动】案例1、连线: 【师生交流】 通过这个活动,可以看出对于Na2CO3如果从阳离子来看,可以与Na2SO4一起分为硫酸盐。若从阴离子的角度来看可以与K2CO3一起分为碳酸盐。因此可以说, 【点评】 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少,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需要采用多种分类方法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1、交叉分类法 【学生活动】 案例2、对下列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1)硫在氧气里燃烧 (2)红磷在氧气里燃烧 (3)铁丝在氧气里燃烧 (4)铝箔在氧气里燃烧

(5)蜡烛在氧气里燃烧 案例3、见课本P21,图2-32、树状分类法 【点评】:树状分类法可以让我们把同类事物进行再分 【实践活动】 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仿照P21图2-3作出树状分类图,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物质类别上。 O2, Cu,H2SO4, Ba(OH)2,KNO3, CO2,空气,含镁60%的MgO 【小结】 在学习了分类的方法以后,大家就要学会对以前和将要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整理,学会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通过对各类物质的代表物质的研究来了解这类物质的性质,从而提高我们化学学习的效率。 【练习】 【课后作业】 1、通过查找资料或与同学合作,为石油加工后的产物或用途制作一张树状分类图或交叉分类图。 2、某学校要举行田径运动会,有高一、高二、高三3个年级的男生、女生参加,请你画出以高一男子组、高一女子组……的方法分组的树状分类图。 3、填表: 【课后阅读材料】“白马非马”的故事 【原文】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一天,他牵一匹白马出关被阻,公孙龙便以白马非马的命题与之辩论,守关的人辩不过他,公孙龙就牵着马出关去了。(或说,他还是不得出关。)公孙龙说,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如求白马于厩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白马竟非马。 【大致意思】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据说,公孙龙有一次骑马过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马不许过。”公孙龙回答说:“我骑的是白马,白马不是马,这可是两回事啊。”公孙龙的“白马”有没有过关,我们不得而知。从常人的观点来看,守关的兵士八成认为公孙龙是在诡辩。 【评论】 冯友兰(我国著名新理学家、哲学家)认为《公孙龙子》里的《白马论》对“白马非马”进行了三点论证: 一是强调“马”、“白”、“白马”的内涵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三者内涵各不相同,所以白马非马。 二是强调“马”、“白马”的外延的不同。“马”的外延包括一切马,不管其颜色的区别;“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马,有颜色区别。外延不同,所以白马非马。三是强调“马”这个共相与“白马”这个共相的不同。马的共相,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它不包涵颜色,仅只是“马作为马”。共性不同,“马作为马”与“白马作为白马”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测试题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测试题 班级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B、自然界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C、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D、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是构成物质的分子遇热体积变大遇冷体积变小的缘故。 2、下列有关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所有原子都是有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B、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D、原子不仅可以构成分子,而且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3、下列有关离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离子都是带电的原子 B、自然界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 C、阳离子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 D、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原子获得电子变成阴离子。 4、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 B、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C、水(H2O)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 D、一个CO2分子中含有1个碳元素和2个氢元素。 5、某些油炸物质中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C3H5ON),下列关于丙烯酰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丙烯酰胺由3个碳原子、5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和1个氮原子构成 B、丙烯酰胺由碳分子、氢分子、氧分子和氮分子构成 C、丙烯酰胺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 D、丙烯酰胺属于氧化物 6、市面上出售有“加碘食盐”、“加铁酱油”、“加锌牛奶”等,这里的碘、铁、锌指的是() A、分子 B、原子 C、离子 D、元素 7、在CO2、SO2、H2O2各10个分子中,含有一样多的() A、氧分子 B、氧元素 C、氧原子 D、氧离子 8、右图为元素周期表中某元素的信息,以下对信息理解错误的 是() A、碘元素的核电荷数是53; B、碘元素的元素符号是I; C、碘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 D、碘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中考专题复习教学案 物质的分类、组成与构成

第三课时物质的分类、组成与构成 【知识回顾】 1.下列含硫物质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的是()A.S B.H2S C.H2SO3 D.H2SO4 2.下列有关化合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NaCl和HCl里,氯元素均为–1价 B.在H2中,氢元素显+1价 C.一种元素在同一种化合物里,不可能显不同的化合价 D.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里,一定显负价 3.下列四种物质①KClO3②Cl2③HCl④HClO,氯元素的化合价按由低到高顺序排列的()A.①②④③B.②③④①C.③②①④D.③②④① 4.下列各组物质中,硫元素具有相同化合价的是()A.Na2SO4和SO3B.SO2和SO3 C.SO2和H2SO3D.S和H2S 5.下列生产过程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沼气生产B.石油蒸馏C.转炉炼钢D.高炉炼铁6.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与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是() A.SiO2 B.Fe2O3 C.Al2O3 D.AlO 教学目标: 1.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组成和分类,并能判断单质和化合物。 2.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能辩证地认识和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 3.识记元素的概念,分析物质的元素组成,并能判断元素的存在形态。 4.知道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能从原子.分子的角度来认识物质教学重点: 1.分辨单质和化合物,纯净物与混合物 2.学会分析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教学过程: 一、化学中的微粒:分子和原子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往一杯水中滴几滴红墨水,一会儿整杯水都变红了;桂花开放的时候,很远就能闻到桂花的香气;为什么水会减少,水杯中的水会变红,很远就能闻到桂花的香气呢? 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由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子、原子等构成的。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如图所示)

物质的构成教案

物质的构成(第一课时)(校公开课)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二章中学习了有关细胞学说的知识以后,更深的从微观层次上去认识物质的本质,能初步建立分子的概念,并能解释一定的现象。分子是化学基本概念的组成部分,是化学的基础,因此这节内容在教材的地位非常明显。本节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重点难点也随之明确。 教学重点:理解分子性质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关于分子间隙的有关内容。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探究事物的基本方法。知道要借助仪器,探究实验等等。然而七年级的学生理解分子的抽象定义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粒子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要让学生经过分组实验、自主探究;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全面观察和总结,让学生建构起对分子的正确认识。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内容的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的多。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现象。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精神及团队精神,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信念。 实验准备: 分组: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方糖放大镜筷子玻璃棒试管(加标签)烧杯量筒水酒精(已染色)大米花生 教师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器材一套针筒研钵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故事:山上、庙里,有两个小和尚,一个小和尚每天挑水、念经;而另一个小和尚则每天砍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过程与方法〕 1、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3、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和重要内容。 2、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标准去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物质的宏观性质的学习和研究转入从微观角度分析研究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图片若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引言]“科学是美的,每个科学家都有这种感觉。”(杨振宁语)化学世界绚丽多彩,千姿百态,奥秘无穷。下面我们一些来看一组图片。 [展示]:教材的几幅图片。 [板书]一、物质的分类 [师]化学物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要应用,在你的生活经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哪些?请各位同学在纸上写出一些实例,再进行小组交流。 自己完成实例后,小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的化学物质有:水、氧气、金属、碳、塑料、二氧化碳、汽油、淀粉、纤维素、蛋白质等。 [师]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中,为了获得生活和发展需要的物质,并更好地利用这些物质为人类服务,化学家们需要将众多的物质进行分类研究,需要探索物质转化的条件和转

化时所遵循的规律。如何来分类呢?

[师]给出常见的一些物质,如:空气、乙醇、硫酸铵、铜、、碘、氢气、石墨、食盐水等。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给这些物质进行分类? [生1]我们小组将物质分成了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有:空气和食盐水;纯净物为:乙醇、硫酸铵、铜、、碘、氢气、石墨。 [生2]我们小组将物质分成了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有:铜、、碘、氢气、石墨;化合物有:乙醇、硫酸铵。空气和食盐水是混合物。 [生3]我们小组将物质分成了气态、液态和固态。 气态为:空气、氢气;液态为:乙醇、食盐水;固态为:硫酸铵、铜、碘和石墨 [生4]我们小组将物质分成了易溶、微溶、难溶。 易溶为:乙醇、食盐水、硫酸铵;微溶为:碘;难溶为:空气、氢气、铜、石墨 [师]以上同学提出的分类形式都非常好。有从组成、导电性、状态、溶解能力等依据来分析的,看来,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在不同的角度思维,就会“山穷水尽凝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说明衡量事物的标准不止一个。 [板书]物质分类标准的不同,分类形式的结果各不相同。 [展示]老师在此也提出一种分类方式与同学们一起共享。 [问题解决]根据物质的组成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钙(Ca) 氯气(Cl2) 氯化钙(CaCl2)溶液硫酸(H2SO4) 碳酸钙(CaCO3) 氧化钙(CaO) 氢氧化钙[Ca(OH)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专题复习学案

物质的组成元素和分类 王庄中学张东平 考点综述 考查要求:对物质能够正确的认识,知道其多样性。知道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元素来解释。能对物质进行分类。 考查难点: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能从组成上识别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 考查方式:多以选择题和填空题出现,以生活实际为载体,进一步解释生活中的物质。 考查热点:从物质的组成上区分物质。 知识回顾 1.元素定义:。 2.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如最外层电子数特点是 4 非金属元素:如最外层电子数特点是 4 稀有气体元素:如最外层电子数特点是(或) 地壳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为:。 3.表示方法:元素符号 (1)书写方法:一大二小(2)表示意义表示某种元素 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如H表示,。2H表示。 注:金属、固态非金属及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如)。在元素符号前加上计量数后,该符号只有微观含义(如3O表示)。 4.物质的分类 金属(如 单质固态非金属(如 稀有气体(如 双原子气体(如) 物纯净物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如) 质金属氧化物(如) 化合物酸(如) 碱(如) 盐(如) 混合物

典例赏析 例题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铜 B.空气 C.矿泉水 D.大理石 解析:空气、矿泉水、大理石都是由多种成分,故为混合物。 答案A 点拨:理解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弄清楚各物质的组成,只含一种物质的纯净物,只要含有其他物质的就是混合物。 举一反三1 1.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化合物的是 A.纯碱干冰 B.盐酸水银 C.食醋加碘食盐 D.空气冰水共存物 例2:现有氧化镁、空气、氧气、红磷、二氧化碳、氯化钠、水、氯酸钾八种物质中: ①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②属于单质的是(写化学式)_________; ③含氧元素的化合物是(写化学式)____________;④含有氧分子的是_____________; ⑤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 。 解析:混合物和化合物很容易混淆,混和物是指含不同种物质的混和体,如空气中喊有氮气、氧气等;化合物首先是一种物质,是纯净物,且内含不同种元素,如氧化镁中含有氧和镁两种元素。含氧化合物与氧化物的区别在于:氧化物只含有两种元素,含氧化合物则是指化合物中含有氧元素即可。 答案①属于混合物的是空气②属于单质的是O2、P ③含氧元素的化合物是(写化学式) MgO、 CO2H2O KClO3 ④含有氧分子的是空气、氧气,⑤属于氧化物的是MgO、 CO2H2O 。 点拨按所含物质种类,将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在纯净物中按所含元素的种类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掌握好物质的分类标准有助于对化学的学习和理解。 举一反三2 下图示中,表示纯净物的是,表示混合物的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表示单质的是,表示化合物 是。 2元素和元素符号 例3下列符号中,既表示一个原子,又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C60 B.O2 C.H D.Au 解析:金属、固态非金属及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 答案:D 点拨:所有的元素符号都表示两层含义,宏观表示一种元素,微观表示一种原子。当物质由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组成》教案

第三节物质的组成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式的含义;知道物质中元素的质量比和元素的质量分数的含义; 2.知道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符号及其化合价;认识化合价和离子电荷的关系; 3.能根据化合价书写常见的简单物质的化学式; 4.学会对简单物质的命名; 5.学会根据化学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化合价、相对分子质量、元素的质量比、元素的质量分数); 6.学会阅读自主学习;初步形成对事物的进行抽象的能力和定量处理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交流、讨论进行自主学习; 2、认识定量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物质基本组成的统一性 2、体科学计算的规范和严谨。 学习重点: 1.记忆部分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并能根据化合价写出部分物质的化学式; 2.能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中元素的质量分数及元素的质量或已知元素的质量求物质的质量。 【教学课型】多媒体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化学式与物质的组成 课堂学习: 一、引入:用实物投影仪投影一张名片,让学生了解名片上的有关信息。[问题情景]自然界千万种物质有没有自己的名片呢?你能帮他们设计他们的名片吗?请大家设计物质水的名片。 [学生交流] 同桌的同学间互相讨论与交流,然后展示同学的设计成果。 [师生讨论] 名片中的化学式能反映出物质的许多信息,你还知道哪些物质的化

学式? 二、师生互动: [学生比赛]分4—6个小组进行书写知道的物质化学式比赛,然后展示学生的比赛结果。 [问题情景] 以上都是一些物质的化学式,你们能分析出化学式由哪些部分组成? [学生讨论] [师生整理] 化学式是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纯净物的组成的式子。 [教师设疑] 为什么以上的物质有着他们所特有的化学式呢?这还需要从物质的微观来认识这个问题。 [实验展示] 化学书图3—24 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的关系示意图 [教师设疑] (以写出水的化学式为例) 1.从构成水的微观可知,在水分子存在的原子的种类有哪些? (确定水的元素组成) 2.从构成水的微粒可知,在水分子中,两种原子的个数比多少? (确定水中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让学生分析金属铁和氧化铜的微观构成得到它们的化学式 [小结] 1.可见化学式不是编造出来的,而是以物质的组成为依据的。[教师讲解]在自然界中,不同地方的水的组成总是相同的,因此都可用“H2O” 表示。事实上,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也就有了它的固定的 化学式,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它们的化学式也就不同。化学式是 全世界一致认同的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符号。 [练习]根据物质的组成情况,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最新人教版化学九年级物质的分类》教案.doc

讲学稿 课题:拓展性课题物质的分类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2、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能从组成上识别酸、碱、盐、 氧化物。 【学习重点】能判断常见物质的类别。 【课前准备】 一、回忆(或查找化学资料): 什么是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有机物和无机物在组成上有什么区别? 二、知识清单: 1、填表: 2、化合物主要有和两大类,它们在组成上的区别是 。 3、酸的组成中一定有元素,碱的组成中一定有和元素。酸溶液中一定有。 4、盐一般是由和构成的化合物。 5、氧化物是由和另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或:由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 【学习过程】

热身练习:(抢答) (07贵州)物质的分类标准有多种,标准可以是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请根据所学知识,依据物质所具有的某种性质,自拟两种分类标准,对以下物质进行分类,每种分类至少包括2种物质(填化学式)。 氢气、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红棕色、有毒)、水、碳 (1)分类标准一: 包括物质: (2)分类标准二: 包括物质: 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分类方法有多种。 自由地写: 问:迄今为止,我们从化学课本中学习了哪几种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它们中有同类的吗(分类方法自选并举例说明)? 如: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等物质的知识。其中和是同类物质,属于。 生答: 空气、汽水… 硫酸、碳酸、盐酸… 氢氧化钠、熟石灰… 碳酸钙、硫酸铜… 使学生体会物质的多样性,分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有效方法。 老师的话: 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研究,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物质的分类方法很多,我们可以按组成和性质对学过的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热烈地议: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属于《新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物质构成的奥秘”的(二)、(三)、中的部分内容,见表一、表二。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观角度了解物质的构成,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是化学的重要学习内容。只有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所了解,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才能理解物质变化的客观性和复杂性,才能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发展学生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所以,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单元目标聚焦】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②会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③初步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④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⑤了解元素周期表、原子序数、周期和族的概念。 ⑥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的标示物质的成分及其含量。 2.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会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并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②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领悟自然界基本组成的简单性,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重点、难点扫描】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观念。 【单元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两单元的学习中,通过观察和探究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它们所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产生了对化学的好奇心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第三单元又以水为载体,将单质、化合物、物质的组成、原子、分子等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贯穿其中,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本单元将进一步帮助学生用粒子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辨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以及生活中商品标签上标示物质的含量简单计算,帮助学生从定性到定量来认识化学。 【单元课时分配】 课题1 二课时 课题2 三课时 课题3 三课时 单元复习及检测二课时

物质组成的表示 教案

第四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扬中市长旺中学施正文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式的含义;知道物质中元素的质量比和元素的质量分数的含义; 2、知道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符号及其化合价;认识化合价和离子电荷的关系; 3、能根据化合价书写常见的简单物质的化学式; 4、学会对简单物质的命名; 5、学会根据化学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化合价、相对分子质量、元素的质量比、元 素的质量分数); 6、学会阅读自主学习;初步形成对事物的进行抽象的能力和定量处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交流、讨论进行自主学习; 2、认识定量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物质基本组成的统一性 2、体科学计算的规范和严谨。 【教学课型】多媒体课 【教学课时】3-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1、化学上用什么来描述物质的组成。 2、写出你所知道物质的化学式 【新授】阅读思考:1、什么叫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演示讲解:如课本图示说明化学式能反映物质组成 讨论交流:思考根据物质的化学式你能得到有关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的哪些信息? 小结点拨:2、化学式的含义?表示物质和物质的组成元素 ?揭示物质中原子或离子的个数关系 如为“分子式”,则还可表示构成物质的一个分子及其分子的构成。 如:“H2O”“2H2O” 联想与启示: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请试着书写出铝单质、氦单质、金刚石;氧气、氮气等物质的化学式,体会这些物质的化学式的写法有什么差异,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们交流。 小结:如何书写物质的化学式(一) 一、单质的化学式 (1)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单质: v金属单质单质

物质的构成学案

物质的构成学案 【实验】观察蔗糖 分子:。分子很小。 据估算,一滴水中含有水分子数大约是1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共 21个零)。这些分子如果让人去数,每秒钟数1个,需要数几十万亿年。 【实验】1、在量筒内先倒入清水约50ml,再沿量筒壁缓慢倒入约50ml染成红色的酒精。 进行搅拌读出酒精和水的体积之和: ml。 混合液的体积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 【实验】2、在量筒中先倒入芝麻大约30 cm3,再倒入黄豆约30 cm3,将量筒堵住开口,反复摇晃几次,使它们均匀混合后,记下它们的总体积:cm3。 芝麻和黄豆均匀混合后的总体积混合前的体积之和。(解释现象)【结论】 1、不同物质的不同。 2、分子之间 气体物质分子间空隙>液体物质分子间空隙>固体物质分子间空隙 学生举例说明 【扩散实验】先往烧杯中倒入半杯冷水,再用滴管向烧杯中滴入一滴红墨水。 (注意:不要搅拌)仔细观察:你看到什么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什么? ①分子运动而使物质从进入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②,,都会发生扩散现象,且温度,扩散越快。 思考:1、比较气体、液体、固体扩散的快慢程度有何不同。 2、扩散现象能说明什么? 143页) 蒸发:从分子运动的角度看,蒸发实质上是处于分子 由于离开液面的过程。 沸腾:液体沸腾时,处于的分子和的分子由于同时液面的过程 练习: 1、将1克盐放入100克水中,搅拌过一会后盐以的形式分散在水里。 2、水结成冰后,体积会变大,这说明在水中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在冰中的要。 3、把墨汁滴入一杯清水中,清水很快就变黑了,这是因为杯中发生了现象。 4、通常情况下,如果分子之间的间隔相对较大时,物体就呈,如果分子之间的 间隔相对较小时,物体就呈。(填“固体”、“液体”、“气体”)

《空气物质的构成》教案

2011-2012学年九年级粤教版初中化学 一. 教学内容: 2.1 空气的成分 2.3 保护空气的洁净清新 1、知道空气的组成以及干燥空气中各组分的体积分数。 2、了解氮气和稀有气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3、能够解释“探究空气成分”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实验现象,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4、能说出我国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有害物质及其来源 5、了解并关注空气质量日报,增强防治大气污染的环保意识。 二. 重点、难点: 1.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 空气的主要污染物及来源 三. 教学程序 2.1 空气的成分 1、引言: 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空气对我们,可以说如影随形,无处不在。我们本节就是要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空气的组成。 2、提问: 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察觉,但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3、探究活动一: 把一个空的集气瓶放入盛满水的水槽中,用力向下压。 4、学生讨论:集气瓶内的水为什么不能升到顶端? 5、学生得出结论:说明集气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6、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小学自然课上是怎样研究空气的组成的?空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 7、学生答:是用燃烧的方法研究的,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8、探究活动二: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9、分析归纳实验现象。

10、归纳: 实验现象为①红磷燃烧;②放出大量的热;③生成大量白烟;④到燃烧停止,温度下降以后,瓶内水 上升约51 体积,同时白烟消失。 11、讲解: 在实验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红磷要足量,以确保瓶内的氧气完全消耗;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动作要迅速,即要立即将其伸入瓶内,并把塞子塞紧,不能漏气; ③要等到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 ④实验开始时,导管应注满水,以防止实验后引起误差。 12、提问:瓶内约54 体积的空间还有没有气体?若有,它能支持燃烧吗? 13、思考、分析。 14、讲解:还有气体,因为液面没有上升到顶部。但是这部分气体不能支持燃烧,否则燃烧不会停止。 使用过量的红磷。 15、提问:该实验有时测得氧气的体积远小于51(或大于51 ),出现误差的可能原因在哪里? 16、分析原因 17、解答: 小于五分之一: ①红磷不足,使瓶内的氧气未反应完; ②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即装置漏气,有一部分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集气瓶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 ④实验开始时,导管中未注满水,产生误差。 大于五分之一: (没有安装止水夹或止水夹夹得不紧,燃着的红磷送入集气瓶内动作过慢) 18、知识点总结: (1)P 红磷+2 O 氧气 ??→?点燃52O P 五氧化二磷 (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51 ; (3)氮气是不易溶于水的无色无味的气体。 19、空气的组成: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

物质的分类 (最新教案)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课时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2章第一节,属于典型的化学核心观念知识。第一章已经从化学研究手段学习了化学实验验观和定量分析观,这一章旨在从化学学科观念(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离子反应观、氧化还原观)出发,引领学生后面进一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因此,本节内容的主要功能与价值在于:1). 将已有较为零散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和已有知识上升到较为系统的化学思想方法——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 2).元素观、分类观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寻找、认识纷繁多样的化学物质; 3).分类观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学习、研究陌生物质的性质; 4).丰富对物质认识的角度,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提供重要视角。 2.课标及学情分析 课程目标: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学生已有知识:1).对物质的初步分类; 2).生活中的分类及其作用(感性认识)。 学生已有能力:1).能利用分类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初步的分析、归纳、表达能力。 学生可能的发展障碍点:1).熟练地根据物质性质及组成对物质进行多角度分类; 2).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的形成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2. 初步认识较为系统的核心分类; 3. 复习、整理酸类物质的通性。 (二)过程与方法(重难点) 1. 能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多角度分类; 2. 熟悉从类别角度预测、学习物质性质的一般步骤; 3. 初步掌握不同类别物质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讨论活动,认识到分类的关键在于制定标准,制定标准的关键在于分析组成和性质差别; 2.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从分类角度寻找、认识、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 三、教学策略 问题及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情境创设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案例分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知识,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于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容易停留在简单识记水平,难以建立起结构功能间的联系,通过本节学习,可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观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有碳循环过程让学生探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形式等内容,并且与能量流动作比较探究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且加入了温室效应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温室效应的产生、危害以及如何缓解,让学生重视环境保护。 教材第5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第5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首先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探讨”引入,而后讲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形式和过程、物质循环概念的特点以及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相互关系、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布置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本节的教学内容不但本身联系非常密切,而且与其它各部分的知识联系也非常密切,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多设计问题让学生及时回顾原有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本部分知识,并加深对各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并启发引导联系事例,了解温室效应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 (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并且可以运用于其他元素循环的分析;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