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信仰论文

儒家思想的信仰论文
儒家思想的信仰论文

儒家思想的信仰

摘要:儒家思想的信仰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为人处世态度和原则。这种信仰,我们称之为“情感信仰”。儒家的思想以仁爱为本、修己安人、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态度教化世人。儒家思想与宗教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关键词:儒家思想情感信仰宗教

宗教一词源于日本人对英语religion的翻译,但自从18世纪以来,却一直在很大程度上作为基督教的代名词而使用。儒家思想在某种意义上似乎隐含了宗教性。对于儒士而言,上天的意志是通过仁来实现的,因此,天和仁就成为了儒家思想的最终目标。从这种意义上讲,儒家思想可以定义为一种宗教,即儒教。然而对“儒教”一词的实际所指,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儒家的宗教”(confucian religion);一是指“儒家的教化”(confucian enlightenment)。众所周知,在儒家的思想里,本源的事情乃是仁爱。

其实,信仰并不仅指神格化的宗教信仰,甚至并不仅指存在者化的对象化信仰。借用《老子》的话说,信仰并不仅对“有”的信仰,还有更有确切的对“无”的信仰(此“无”并非佛教之空)。在儒家的观念中,这就是对真切情感的相信,这里不仅没有神格性的信仰对象,也没有任何存在者,而只是生活情感的直接显现。这样的信仰,我们不妨称作“情感信仰”。甚至可以设想,有一个杀人不眨眼、不信神也不信天理良心的人,然而当其面对其所爱者之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 【摘要】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关键词】儒学传统文化精神价值选择价值观念“以儒治世” 儒学未来 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时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学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坚持的是一种对儒学的信仰和依赖。儒学提倡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种积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力,起着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正是由于儒学避免了狭隘民族性的特点,为它走向世界,形成东亚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础。

《我的信仰》读后感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无论生前还是身后都受到全世界人们的热烈爱戴,这种爱戴之情不仅来自于他作为科学家的伟大贡献,更因为他那高尚的心灵。爱因斯坦一生热爱和平,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被许多人誉为“人类的良心”、“世界公民”。这一篇《我的信仰》集中解释了爱因斯坦的信仰和追求。 “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这是爱因斯坦的朴素信念,他由此提醒自己用最大的热诚回报社会和他人,为人类社会承担责任,并学会宽容和幽默。他鄙视以追求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为目标的庸俗人生,他的理想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不倦地追求真、善和美。 爱因斯坦也热爱自由和民主,因为只有民主才能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人而受到尊敬”,他相信,“人生丰富多彩的表演中”,真正可贵的“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作为科学家,爱因斯坦追求的是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寻找到真正的科学、真正的艺术。但他同样清楚地认识到人类精神中的阴影以及由此造成的罪恶,他反对盲从,提醒人们时刻不要忘记用自己的大脑选择自己的方向,用自己的脊髓高傲地站立。 爱因斯坦对自然世界抱有童真般的探索兴趣,“以诚挚的努力去领悟在自然界中显示出来的那个理性的一部分,即使只是其极小的一部分,我也就心满意足了”。他不相信存在具有人的意志的上帝,更不相信人死后灵魂仍然活着,他只相信物质世界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需要人们去探索,而这种探索需要宗教般的感情。为真理而献身,以诚挚的努力去领悟自然界显示出来的理性的一部分,即使是极小的一部分,这就是人生的价值。 信仰指导着人的行为,从爱因斯坦的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信仰是每个人的权利,它产生于个人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观察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自省,它不受外在观念的影响,也不能被他人所强加,它只受科学的好的哲学的指引。 年青的我们,正处在信仰的形成期,让我们时刻保持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不忘从爱因斯坦这些伟大的人物身上吸受经验和勇气,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自己的信仰指导漫长的人生道路,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愿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常常回响在我们耳边。

我的信仰

我的信仰 时间:2018-02-25 20:50:13 | 作者:学霸 人都有信仰,虽然它是个很玄的东西,但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对信仰保持不同的态度。有的人,去祭拜;有的人,在推崇;有的人却是不屑一顾。毕竟,并不是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信仰足够虔诚。 我也有我的信仰,那是单纯的,本应置于洁白无瑕的王座上的,此刻却宛如被弃置于污秽当中——考上大学。单纯的信仰,被当做竞争之物。各种手段,各种幕后都在将那单纯、洁白,一点一点的抹黑。 或许是我不太勇敢,没有勇气去挑战那个名叫英语的,困扰我初中三年的梦魇;或许,是我不太自信,没有信心去挪开那块叫物理的大石;或许,是我不太勤奋,懒惰到不去唤回那个名叫悲伤的孩子。 真正的勇敢,即使被重重宿命包裹,也要破茧而出。真正的信仰,即使在渺茫的黑夜,也能放万丈光芒,那是勇敢者的破茧,那是理想者的燃烧,那是信仰者的光芒。 时间,过得太久太久。久到那个名叫悲伤的孩子都忘记了,信仰的存在。 古代,信仰神明之力,以为神明是万能的,人人信仰着,既为真神。因为信,岁月才会去祭拜;因为信,所以才有了神。神,仅仅是古时人们精神的寄托。现代,人们都说相信科学,但又有多少人信仰危机。 信仰之力,只要你够虔诚,够努力,那么它就是真的,它就可以让你成功。只要你够努力。 我总是在最最悲伤最最疲乏时仰望天空,看看飘飘荡荡的云朵,看看睡醒的星星。然后就有了动力,仿佛是星星给予我动力,但却并非这样。天空,是我们信仰之地。我刚进高中时,就抱着一定要考上大学的信念。我们记得那一天,晚霞被夕阳烧的火红,我站在走廊上,许下了我三年的心愿---“考上大学”。我信念坚定,我会努力刻苦,我会选择辛劳,我愿意辛苦三年,只求三年之后,为自己,为家人。那时的我信念坚定到几近顽固的地步,但是一个月后,我的信念开始动摇,接着信念崩坏,最终的信念被凝固。 我不想再次失败。如果说,初中三年我输在信念上,那么我相信,高中不会再输,因为我要把它捧在心上,有了动力就会有信心和勇气。 看看窗外的夜空——这就是我的信仰之地。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思想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现代社会的启发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探讨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代社会影响,以期加深了解儒家思想的特点、变化、价值和它的现代指导意义,抓住儒家思想的本质和精髓,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点滴经验和参考。 思想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一个社会起着一定的约束力,因此思想对一个社会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中国社会传统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大作用,时至今日,时代在变化,思想也在变化,面对文化多元、中西融合碰撞的文化发展趋势,对一种文化或者说思想的重视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文明进程,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集千古圣贤众多儒流于一体的历经变化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关键词] 思想、作用、价值。 一、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

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抛开阶级意识而言,这种社会伦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 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和社会演变中形成了众多优秀的认识和思想,而这些认识和思想又被后来者奉为准则或规范。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儒家思想论文:儒家思想的宗教性分析

儒家思想论文:儒家思想的宗教性分析 【中文摘要】近年来,关于儒教是否为宗教的研究和争论被学术界广泛关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等基本国策的确立,特别是国家开始正式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定位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性质以后,人们对传统价值意义的理解开始发生改变,人的文化认同和身心安顿等现实问题日趋尖锐复杂。由此,社会和学术界企图建立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文化系统来应对解决以上问题。论文的选题和意义:通过对当前国际环境分析得出,多元文化已然成为今后主要的发展趋势。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东南亚国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亨廷顿据此提出了“文化冲突”的概念,儒家思想的价值和作用被重新认识和评估。在中国,历史证明一个强大的经济体必须由先进的文化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标要求我们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马克思主义思想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磨合创新以满足人民的需求。儒家思想自产生之日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的文化性。研究儒家思想的宗教性,对引导儒家思想文化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参加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采用文献法、宗教比较、社会学等研究方法,对儒家思想的宗教性进行研究。首先,梳理了儒家思想的宗教性渊源及儒家思想宗教性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其次,分析了宗教和

宗教性的静态与动态的区别。论证得出:儒家思想与中国原始宗教有极其深厚的渊源,孔子的思想直接来源于周公,具有文化的连续性、继承性。虽然孔子对原始宗教加入了的人文关怀,但终究脱离不了当时的历史、社会生产力条件的制约。儒家思想中的天命观和神道设教具有显著的宗教性,作为儒家的代表思想的天命观继承了三代以来对原始“天”的崇拜,又更加抽象到主宰人生命运、自然世界的不可抗力、超自然力。儒家以神道设教作为国家和社会运行的基础,其主要思想是对天和祖先的敬畏,在其敬天法祖的思想下,对天和祖先的祭祀活 动带有明显的宗教性。儒家思想有极强的内在道德超越性,使其信仰的人生价值和人生境界具有宗教性和独特的人文关怀。儒家思想作为社会伦理的指导法则,带有宗教性的禁欲等思想。但儒家思想缺少宗教所必须的宗教仪轨、宗教组织。综上所诉,儒家思想具有较强的宗教性,但不是完整意义的宗教。 【英文摘要】In recent years, About Confucianism whether for religious research and debate attention by academia.Since the 1990’s, Chinese society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as “taking economic construction as the center”“reform and open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basic state policy, especially countries formally began with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to locate the natur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economy of traditional later, people value significance of understanding began to change, people’s cultural identity and body and mind

信仰与我的信仰

信仰与我的信仰 信仰,是指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对鬼、妖、魔或天然气象的恐惧,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对自身之外的物质或者精神的信任和依赖。是人类否定自身获得救赎的产物。人类能够认识自身天然的不足,有机会正视自己。对自身不足的认识,人类大胆否定自身,寻求帮助和联合,人类才有机会生存和进一步发展。否定自我,寻求依赖,是信仰的开始;否定自我,获得拯救是信仰的归宿。在信仰中,人摆脱了的实在的困苦和困惑,获得了精神宁静,实现了对自身和生命的超越。 信仰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特别是体现在宗教信仰上。信仰成为一个议题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云:“未经审视的生命不值得活。” 信仰是人对世界的一种能动的把握,是对人生最高价值和社会最高理想的反映、评价和把握,是一种动态的运作过程,这种运作过程构成的人类信仰活动是在人类精神生活领域占据核心地位的一种文化价值活动。对于终极的关怀,对于人生根基的寻求,对于无限和永恒的依托,无疑构成了信仰的最本质和最高级形态的特征。有人称这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信仰。人类就是依托着这种本体论上的精神支点,去关切有限的存在,从而构成了诸如老庄哲学、基督道德等形形色色的人生的信仰;人们更依托着这种本体论上的精神支点去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 信仰能够激发灵魂的高贵与伟大的,只有虔诚的信仰。在最危险的情形下,最虔诚的信仰支撑着我们;在最严重的困难面前,也是虔诚的信仰帮助我们获得胜利。 信仰的伟大力量,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命,仿佛有活水的源泉滋润心灵的荒漠,便永远可得慰藉和稳妥。没有信仰支撑的人,很难想象其生命能有多少动力和活力,很难有人世间最珍贵的爱的胸襟。信仰,是一切美善的集聚地,一切珍贵灵魂聚会的场地,爱的福音在上空传扬,拯救的希望将会承载一切伟大瑰丽的梦想。 人不能离开信仰,否则将找不到心灵的归宿,失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但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整个社会的功利化和世俗化倾向越来越突出,国人面临巨大的信仰危机。我们到底是不是真的就信仰缺失了?如果缺失,信仰又在哪里呢?文

儒学论文

儒学初探 王新越13000313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宗教而称之为儒教)至今也是部分华人的主流思想基础。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儒学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但是,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儒家的学说基本上,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然而现在看来确实有很多东西是“糟粕”,应该舍弃。但是儒学依然有很多东西于我们对现代社会的思索与探讨是有进步意义的,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的。但是如果不了解儒家学说的大致内容,是很难做到客观地评价儒家学说的社会历史意义和展望其未来发展的。 儒学的基本内容: 一:礼的约束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荀子在其《礼论》篇中极为精彩地描述了礼文化的发展历程:凡礼,始于棁,成乎文,终乎悦校。故至备,情文俱尽;其次,情文代胜;其下,复情以归大一也。意思是说,礼,开始时简单,逐渐比较完备,最后达到满意。 礼是人的生命的外化,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生命形态,它的内在结构与人的文化生命结构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基于此,儒家还赋予了礼文化以生命的形式,使之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贯穿于生命的始终: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二:德的教化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提倡人伦价值,强调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美德。 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应有的道德义务。在中国,孝顺、赡养父母向来被放在一个很高的地位,这一点毫无疑问。孝道观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最高道德准则,对父母的供养、对祖先的祭祀,维护家族的昌盛和荣誉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水浒传》中的宋江最初不同意“落草为寇”,深怕自己辱没了祖宗。这些正体现了“孝道”的观点:个人不能仅仅为自己而活,个人关乎家族的声望和延续。个人生死并不是最大的问题,个人人格才是最重要的。扩大来说,这些都是儒家文化中“礼”的存在表现。 另外,传统文化中还对我们提出“诚信”,“仁爱”,“互助”等等道德上的要求和希望……这种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和“以德治国”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构建精神文明所继承和发扬的。 三:人文关怀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

我的信仰与追求

我的信仰与追求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钟南山

编者按:2004年4月8日下午3时,“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主任委员钟南山做客人民强国论坛,接受在线访谈并与友交流,主题是“我的信仰与追求”,视频主持人是人民记者孙娟。 现场照片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于宁(右)会见钟南山院士,对钟南山做客人民表示欢迎。 钟南山院士(右)在人民视频演播现场。 钟南山院士在强国论坛嘉宾访谈室。 钟南山,男,汉族。1936年10月出生于南京,侨眷,福建福州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1979年到英国进修。1984年被授予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85年后被指定为中央领导保健医生,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顾问、国际胸科协会特别会员、亚太分会理事。1992年—2002年任广州医学院院长,现任中华

医学会呼吸学会主任委员、广州呼吸病研究所所长、广州市科协主席、广东省科协副主席等职。荣获200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钟南山在各方面都取得不平凡的成就,连年屡获殊荣。1990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获政府通令嘉奖,1992年获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称号,199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即全国劳模),1997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代表。连任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4年4月,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授予“白求恩奖章”。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钟南山 编者按:2004年4月8日下午3时,“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主任委员钟南山做客人民强国论坛,接受在线访谈并与友交流,主题是“我的信仰与追求”,视频主持人是人民记者孙娟。

儒家思想论文:

儒家思想论文: 儒家民本思想探析 摘要:儒家民本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有其独特的内涵。它以调和君民关系为核心,以维护封建专制为目的,并以人文关怀为导向,对历代统治者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我们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剖析了儒家民本思想的利弊,以有助于实现儒家民本思想的现代转变。 关键词:民本思想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制度建设 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上,民本思想十分丰富,它既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治国之术,又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传统哲学思想,而儒家的民本思想因其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对现实的正面反映成为中国民本 思想的主流。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儒家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中国古代儒家民本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从社会现实的正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文精神,提出爱民、利民、重民、养民的思想。作为古代占据主流地位的统治思想,儒家民本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统治阶级治国的要略,对中国古代政治学说和君主政治实际运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以君主民从的既定关系为前提,讨论设君之道和治民之道,其最终去向是通过规范君主对民的政治行为实现国泰、君尊、民安。 (一)以调和君民关系为核心

儒家民本思想是关于君民关系的政治理论,其核心论点是:国家为君主之本,庶民为国家之本,所以安定民生为政治之本。“重民”思想最早萌生于西周初年,在春秋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重民轻神”成为社会上的普遍思潮,《左传》中的有关论述,都突出宣扬了“恤民以德”的主题。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继承这些宝贵资源,系统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儒家民本思想的奠基人孔子整理出一套以“仁”为核心的学说,其“仁爱”精神推及社会,“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为外王,亦即“德政礼治”。他将政治和伦理相结合,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以德教为本,德刑相辅,宽猛相济。孔子还反对厚敛、攻伐与独裁,要求统治者正己以正天下,所谓“政者正也”,正是对统治者提出了严格的道德要求。战国中后期的孟子,极大地充实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学说及德政主张。在对待君民关系上,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立足“以民为本”的原则,将其更多地应用于政治之中,以内圣之学开启了外王之道,进而提出了丰富而具体的“仁政王道”思想——这也是孟子政治学说的中心思想。孟子之后的荀子更强调民众的力量的两面性。一方面明确地提出了“上之于下,如保赤子;下之视上,欢如父母”的“父母官”思想,另一方面则又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他比孟子更加重视教化,更加重视对利用民心作乱的提防。 (二)以维护封建专制为目的 儒家所大力提倡的民本思想,其根本立足点是出于巩固封建专制的目的。在他们看来,民众终究是“至贱”、“至愚”的,是“夫民之为言

我的信仰(新编)

我的信仰 我一直坚信,信仰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更不是可以拿来用做交易的砝码,入党不是个纯粹的政治待遇问题,而是对理想信仰与政治立场的考验。有人问我:”你入党是为了什么,入党后又能做些什么?”其实我心中早有答案:入党是一种人生追求,能够体现我的人生价值,更多地实现党的先进性和代表性,入党并不是为了做官、谋利,是要让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鞭策自己,改善自己,让党的纪律约束自己,让入党誓词不断地提醒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来自己的誓言。 长期以来所受的教育,始终鞭策着我要做一个诚实、守信、正直、高尚的人。然而踏上社会以来,耳闻目睹了许多人民群众对于一些党员干部的意见与不满。的确,在当今的社会环境里,个别共产党员的不良行为,对社会风气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涣散人心,消磨意志,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因而一度以来,使我对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产生了困顿和犹疑。不久前,我参加了区党委组织的“纪念建党83周年,树立正确利益观”活动,对我的触动启发很大。作为一名,我们是平凡、普通、默默无闻的,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做的都是些具体而实在的工作。我们的心里应当永远装着人民群众,要真的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始终不渝的追求,正是有了这份追求才能恪尽职守,忘我工作,也正是有了这份追求才能一身正气,襟怀坦荡。通过参加这次活动使我懂得了什么才是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和人格,什么样的人才是一名合格的党员。 古人云:“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共产党员应该率先强化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楷模,道德力量的榜样。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重提“以德治国”,并将之作为重要的治国方略是有其重要的时代意义的。正人必先正己。“上清而无欲,则下正而民朴。”特别是对于人民“公仆”而言,就要做到带头识大体,顾大局,先公后私,大公无私,克己奉公;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勇于牺牲,乐于奉献;要清正廉洁,公道正派,不谋私利。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自重、自盛自警、自励,经受住苦与乐、公与私、是与非、荣与辱、义与利等的诸多考验。 对于我这样一名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青年而言,不论组织上是否入党,都应做到首先在思想上入党,而且要长期的注意检查自己做党员的动机,找出差距,以高度的自觉性,正确的认识自己,严于解剖自己,坚定信心,执着追求,把自己努力的方向统一到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要求上来,使自己不断的进步。

信仰的主题演讲稿大全

信仰的主题演讲稿大全 人一旦有了信仰,就将变得万众一心,所有问题在信仰面前都不再是问题。下面是为你整理的几篇信仰的主题演讲稿,希望能帮到你哟。 信仰的主题演讲稿篇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志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舒家小学的李秀蕾。从接到这个活动的通知后我就开始思索:对我而言,党,意味着什么?我想,对于这个问题,在座的很多同志一定会和我有同样的想法,那就是:党,是我们的信仰。所以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党,我们心中不变的信仰》。 小时候,提起中国共产党,我们就想起映照着红旗的隆隆炮火,想起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振臂高歌;想起了潘冬子向往的红星、八角楼上点燃的灯火,想起了那首世代传唱的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而今天,我们感受到的中国共产党是祖国和谐统一的维护者,是倍加疼爱十三亿人民子女的亲慈,是改革开放的伟大设计师。是他,用坚强的臂膀捍卫了民族的尊严;是他,在灾难来临之际拯救百姓于水火,徜徉新时代,我们更加确信:有了共产党,才有了如今这与时俱进、日新月异的中国! 所以,我是多么自豪啊,为我能成为这一伟大政党的一员;我是多么幸福啊,为我能有一天站在这样的舞台,高唱那支给党的山歌。也正因此,我更加坚定了我的信仰,也正因此,我更加苦苦地思索:从1921到20xx,这条前行了95年的光辉路程背后,是什么在源源不

断地提供着力量? 那一天,年过五旬的陈雪娟老师带着一双红得吓人的眼睛进了办公室,我忙上前询问怎么了。陈老师边埋头改作业,边回答:"没什么,眼睛充血了。"当时的我不知道眼睛充血是个什么概念,吓得连连追问,可陈老师依然改着作业,漫不经心地说:"真的没什么,眼睛里毛细血管破裂,老毛病了。"她的回答是那样的轻描淡写,但实际上,医生的诊断却并不那么乐观:因为用眼过度,陈老师的眼睛受到了极大地伤害,她绝对不能再改作业了。可回到学校的陈老师一碰到学生的作业本儿,就什么都忘了。"其实,第一次发病的时候,我也确实吓坏了,看到自己的眼睛莫名奇妙地通红,还真以为得了什么怪病呢!"陈老师不好意思地笑笑,"老师嘛,不就是改改作业上上课,哑了喉咙红了眼睛,那都是小毛病咧。咱们党员有力量嘛!"看着已两鬓斑斑却幽默依然的陈老师,我仿佛明白了为什么即将退休的她还是终日忙碌于一线,我也终于懂得了给予共产党人力量的源泉——是信仰! 是啊,如果把我们党的事业,比作一座宏伟的建筑,那么,有了这份信仰,这建筑里就有了民族的脊梁来高瞻远瞩,就有了社会的钢架来支撑四方,有了这份信仰,就连搅拌在混凝土中毫不起眼,甚至压根儿就察觉不到它存在的小石头,也有了举足轻重的力量。如犯了眼病却仍放不下作业本的她,如晾着刚订婚的女友,却只顾忙着校园文化建设的你,又如哑了声音却仍比划着进课堂的我,我们,我们都是共产主义事业中的一块小石头。就因为我们心中有信仰,所以虽然

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题目:儒学与传统文化浅论 儒学与传统文化浅论 【摘要】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国传统文化源

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关键字】儒学传统文化和谐修身精神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又是通过儒学之要义体现的。儒学传统中这一被传统社会奉为经典准则的“以修身为本”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建设起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根本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素质状况。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整个社会才能达到文明和谐之境。因而每个社会成员的和谐人生乃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要达到和谐的人生,自然应从“修身”开始。 一、儒家文化的源起 什么是儒家文化?回答这一问题的先决条件是要搞清什么是儒家思想,因为儒家文化应该是社会在儒家思想指导下自觉实现儒化的必然结果。儒家思想严格地说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不过,儒家学派的思想并非与史俱来,它是在我国的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几千年之后,由春秋末期伟大思想家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正是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

我的信仰

篇一:说说我的信仰 说说我的信仰 我一直相信,一个人活着,总是要相信些什么的。不过信仰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总是轻飘飘的,飘荡在你身边。好像一阵风就能将它刮走,怎么抓也抓不住,等你累了,厌倦了,生气了,濒临崩溃放弃的边缘,却又绕了个圈回到你身边,撩拨着你,挠得人心里痒痒的。可不管怎么说,总是回过了神,一边懊恼刚刚自己差一点就放弃,一边欣喜它总是回到自己的身边,紧接着,便开始了新一轮的捕捉。周而复始。什么时候停歇呢?谁也不知道,或许,永远也没有终止,又或许追逐的游戏直到人死亡,可是,人总是繁衍不息的,信仰呢?恐怕也是差不多的吧。着自己的信仰呢?信仰不该被说出,而是藏在自己的心里,悄无声息的生根,发芽。一但破土而出,必定早已立稳了脚跟,挺直了脊梁,成为了一颗立于高山之颠,悬崖边沿的苍松。枝叶可以摇摆,树根却已扎遍了半座山峰。只有这样,信仰才能够靠着云雾缭绕中露出的点点翠色为我们指点方向,才能够在我们几近滑落山崖的时候伸出触手,将我们拉回正轨,延续生命的美好。 剧本的背景还是那个对我们来说遥不可及的年代,男主人公也过着我们不可能触及到生活。良心,是他的信仰。我们的年龄不同,背景不同,经历不同,可是,良心,也是我的信仰。我想或许是因为,良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信仰吧。在这个三角形内角和都不一定是180度的年代,或许没有一个定理不可能被证伪。历史的长河也一次次证明,没有一个政权可以长存。但是人类却顽强地活了下来,繁衍至今。我想或许这就是因为人之所以为人,是有信仰的,人们以自己的良心为信仰,做着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这些事情也会被证伪,但是至少这一秒,我们还活着,并且问心无愧。 青马2期学员李瑞欣 篇二:我的信仰 我的信仰 小的时候,别人问我信仰是什么,我只会懵懂的摇摇头,那时我还太年轻,不懂得什么是信仰。而现在,我已成长为一名时代大学生,一名合格共青团员,一名伟大共产党的预备人员。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你的信仰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他“我信仰共产主义!” 一.入党为信仰——从历史和现实中感悟信仰的力量 雨雨,一路走来,不变的是坚定的信仰。 在和平年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要更加相信并坚定这种信仰。毛泽东同志曾讲,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精神从哪里来?就源于信仰。兰考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同志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的忠诚,带领全县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仍是麦子的长势,群众的生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为,他是一名共产党员;新时期的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牛玉儒,唱响了一曲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壮歌;人民的好警察任长霞,用如歌的生命和奔腾的热血完成了一名共产党员“要留正气在人间”的志愿,人民的好法官宋鱼水等等,更是用行动谱写了信仰的壮丽诗篇。其实,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__论文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内容提要】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以民为本、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等思想对当今"以德治国"有着重大的意义;其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以义制利等思想契合当今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可持续与和谐发展。 【关键词】儒家思想现实意义以德治国可持续发展 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以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思想与当今的"以德治国" 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孔子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思想,首开儒家德治主义之先河。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把道德视为治国安邦、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和境界的根基和出发点。后经孟子、荀子的系统发挥,《大学》、《中庸》的理论升华,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后世儒家,无论是董仲舒的宇宙论,还是宋明理学的本体论,都只是在理论层面上论证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必然性而已。 在当今社会,古代德治主义思想虽不能直接作为治国之道为我所用,但其思想精髓及合理内核仍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并为当今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 (一)以民为本 "以民为本"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所谓"民本"就是认识到人民、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统治者背离了民心,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国家政权就不能巩固,甚至会被人民群众用武力推翻的。孟子的"仁政"理论就是以民本为基础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看来,人民是宝贵的,不能忽视人民的利益和疾苦。荀子引用古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

思想汇报:我的信仰

思想汇报:我的信仰 尊敬的外国语学院第三党支部: 我一直坚信,信仰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更不是可以拿来用做交易的砝码,入党不是个纯粹的政治待遇问题,而是对理想信仰与政治立场的考验。有人问我:你入党是为了什么,入党后又能做些什么?其实我心中早有答案:入党是一种人生追求,能够体现我的人生价值,更多地实现党的先进性和代表性,入党并不是为了做官、谋利,是要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鞭策自己,改善自己,让党的纪律约束自己。 长期以来所受的教育,始终鞭策着我要做一个诚实、守信、正直、高尚的人。然而耳闻目睹了许多人民群众对于一些党员干部的意见与不满。的确,在当今的社会环境里,个别共产党员的不良行为,对社会风气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涣散人心,消磨意志,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因而一度以来,使我对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产生了困顿和犹疑。在我看来,一名合格的党员的心里应当永远装着人民群众,要真的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始终不渝的追求,正是有了这份追求才能恪尽职守,忘我工作,也正是有了这份追求才能一身正气,襟怀坦荡。 古人云:“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共产党员应该率先强化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楷模,道德力量的榜样。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重提“以德治国”,并将之作为重要的治国方略是有其重要的时代意义的。正人必先正己。“上清而无欲,则下正而民朴。”特别是对于人民“公仆”而言,就要做到带头识大体,顾大局,先公后私,大公无私,克己奉公;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勇于牺牲,乐于奉献;要清正廉洁,公道正派,不谋私利。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自重、自励,经受住苦与乐、公与私、是与非、荣与辱、义与利等的诸多考验。 &nb sp; 对于我这样一名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青年而言,不论组织上是否入党,都应做到首先在思想上入党,而且要长期的注意检查自己做党员的动机,找出

关于信仰的演讲稿800字

关于信仰的演讲稿800字 关于信仰的演讲稿800字1 信仰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盘古开天辟地时就有了。方教授的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所以,在与真理结伴而行的道路上,注定了他拥有平凡的伟大和伟大的平凡。翻开他的人生字典,处处都充满了为这个信仰奋斗的痕迹,每一处都以特有的方式标识着他的信仰与追求,那么坚定,不容置疑,仿佛是一种本质的属性。 人们常说,成功的背后付出的是辛苦的汗水,而我认为方教授的背后付出的却是心血,是为信仰甘愿抛洒的生命精血。他一路走来,纵有鲜花芬芳四溢,总是无法拂淡昨夜通霄之后,那眉头上残留的让人心疼的一丝倦怠;纵有如潮掌声似海浪层层袭来,但掌声过后,他依旧淡然播散信仰的种子。他始终都是以一个战士的冲锋姿态,燃烧着旺盛的激情,不知疲倦地盯着目标,守住自己的梦。在执着的寻梦旅途中,他永远都不会忘记自己是一个坚定的精神行者,哪怕病重转院时,他坚持不坐轮椅,军容严整走出病房,保持军人的威严姿态,保持着信仰的尊严;即使在与病魔作坚决斗争时,他也不忘刮刮脸,剃剃胡须,以保持自己身体和心灵的整洁。

有一个镜头,看过之后我一直无法忘记。1997年,方教授出了车祸,他躺在床上108天,看了43本书,写了30万字的专着。当时,他的脖子被固定了,只能是用手举着书,而且肉体的病痛还时时侵扰。我们很容易去模仿当时的情景,但是,我们把感情到的是手臂酸的痛,痛的苦,却无法感受那种超脱肉体、超越病痛的精神愉悦。那一个个美丽的方块字,在他眼中是一个个穿越苍茫抵达信仰陈地的有力武器。所以,他紧紧抓住他的武器如同一个战士紧紧握住手中的钢枪一样,保持着一触即发的战斗姿势,在剑拔弩张的心理攻防中,摆脱束缚,跟上信仰的节拍。所以,他的潜能汩汩而出,把同样的24小时浇灌成不同的一天,让一样的365天变成了不寻常的一年。宣讲1000多次、13部300多万字的专着、100多篇论文、200%的教学任务完成量、8项国家和军队课题……这一连串的数字把他的信仰的密度刻画的淋漓尽致。 天,黑了,他打开一盏灯;天亮了,他心中还装着一盏灯。靠着这盏灯光亮的牵引,他以飞翔的姿势,在思想天空里自由翱翔。方教授的同事说,他家的灯是家属院里熄得最晚的一盏,所以他曾经照亮了更多人的道路。如今,这盏灯虽然因为方教授治病而暂时关闭,但不影响不夜城的天,因为这盏曾经最亮的照耀时间最长的灯,把许多工人、农民、学生和战士的心都照亮了,他们凭借着惯性,顺着这种光亮,徜徉着时代的温暖,与祖国快乐同行。那灯光所折射的和谐光束,是方教授病房前飞翔的白鸽

儒家文化鉴赏论文

《周礼》的生态伦理内涵 人类生存必须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越来越多人 们的共识。《周礼》中就有这方面的明确记载。《周礼》虽非专门记载上古时期生态伦理学的著作, 但其中的内容不仅具有学术研究价值, 而且能够启发人们认识人类与自然和谐并存良知的思想内涵。 《周礼》是记录西周时期礼法、典制的一部重要文献。该书对西周立国以后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制度做了比较系统、完整的记载, 也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生存秩序和生存状态。其中记载了不少关于当时人类保护自然环境的制度, 蕴涵着当时人类的生态观念和生态伦理观念。探讨其中的生态伦理内涵有助于我们纠正在人类与自然关系认识上的某些局限和偏颇。 《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中记载: 日至之景, 尺有五寸, 谓之地中。天地之所 合也, 四时之所交也, 风雨之所会也, 阴阳之所 和也, 然则百物阜安, 乃建王国焉。 周人在封建邦国时, 就非常重视地理位置即生态环境的选择, 自然是很典型的生态意识的外化。这里, 最基本的原则就是“阴阳交感”。所谓“天地之所合, 四时之所交, 风雨之所会, 阴阳之所和”无不集结着“阴阳交感”的原则。这一最基本的原则确立了以后, 才有可能是“百物阜安”, 也才具备了“建国”的条件。 周人尊重宇宙一切有生命的物质, 显然是从原始社会神话时代的“活物观念”中序变出来的。“百物阜安”是周人对物质生命形态长存最由衷的祈愿。出于对人类自身生命本能的关注而考察到的自然与生命这种极为奇特的关系, 使周人认识到, 自然、人类以及其他生命的关系是互相联系、彼此为生存基础的。因而, 关注人类共同体的生命存在的固有价值, 必须重视物质世界其他生命存在的固有价值, 这是非常典型的生态伦理生存指向。 《周礼·地官司徒·闾师》中载: 凡任民: 任农以耕事, 贡九谷; 任圃; 以树 事; 贡草木; 任工以饬材事, 贡器物; 任商以市 事, 贡货贿; 任牧以畜事, 贡鸟兽; 任嫔以女事, 贡布帛 ; 任衡以山事, 贡其物; 任虞以泽事, 贡 其物。 上引资料, 反映了西周时期华夏人类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多样性物质生活形态, 农、工、商、牧、和渔猎等经济结构, 为周人的生活提供了相应物质资源, 为自身创造了有利的生存空间, 任农、任工、任圃、任衡、任虞等是周人特定的生产实践活动, 这为周人获得了独立的生存权利和邦国的“贡税”——建立了家国一体的经济格局, 这种经济格局是在对自身生命形式和对自然界物质生命攸关的理解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了解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对生命的影响, 是周人考察人类自身存在意义的重要依据; 考察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方式, 也为人类选择多样性生存方式提供了有利的参照系统。

信仰及我的信仰

信仰及我的信仰 信仰,什么是信仰?信仰太大了,大到无边无际难以描述,可时常又小得非常具体,心里没有他,就会觉得空空落落的,对个人对社会都是如此。有信仰,就会有敬畏,就会有变好的冲动与行动,就会有自觉对恶的克制,个人与社会就会美好一些。 辞典上说:信仰,是指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对鬼、妖、魔或天然气象的恐惧,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在中国,信仰似乎就没存在过。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人们无所畏惧,将金钱当做是自己的物质追求,而内心的空荡荒芜却没有人去关心。 也有人说,中国有信仰,十三亿中国人中有一亿多人把各种宗教当做是自己的信仰,比如选择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有一亿多人说我们信仰共产主义,再然后,就没有了。其实,千百年来,中国人也并没有直接把宗教当做自己的信仰,在这方面,我们相当多人是怀着一种临时抱佛脚的态度,有求时,点了香带着钱去许愿;成了,还愿,仅此而已。至于共产主义,入党,这个上了大学就不可回避的词汇,仅仅是成了为了将来能够更好的就业并在日后获得更多的优惠性照顾而做的一种选择。谁又会去关心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但中国人一直又不缺信仰。不管有文化没文化,我们的信仰一直藏在杂糅的中国文化里,藏在爷爷奶奶讲给我们的故事里,藏在唐诗和宋词之中,也藏在人们日常的行为礼仪之中。于是,中国人曾今敬畏

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尊重教育,懂得适可而止。所以,在中国,谈到信仰,与宗教有关,更与宗教无关。那是中国人才会明白的一种执着,但可能,我们这代人终究不再明白。 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所有这一切被摧毁得荡然无存,我们也终于成了一群再没有信仰的孩子。这个时候,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欲望如期而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在没有信仰的心灵空地放肆地奔腾。 于是,那些我们听说和没听说过的各种怪异的事情,也就天天在我们身边上演,我们每一个人,是制造者,却也同时,是这种痛苦的承受者。 我以前也是没有信仰的,因为我不知道信仰是什么,似乎没有这个东西我也能生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发现,没有信仰我经常感到痛苦和无助。因为金钱与权力的追求只会得到一时的快感,但却无法弥补内心的真实需求。当更大的欲望袭来,我们便会感到痛苦,更何况我们无法一直成功地追求到金钱与权力。于是我渐渐地信仰了基督教,或者更加准确地说是信仰基督教中宣扬的赎罪与感恩的教义。 信仰赎罪。基督教中宣扬信原罪。也就是说,人生而有罪,此外还有违背上帝意志而犯种种「本罪」,人不能自我拯救,而要靠耶稣基督的救赎。因而我们经常会从西方电影中看到西方人很喜欢忏悔,忏悔自己所犯有的罪过,渴求得到上帝的原谅,或是内心的释放。原罪论,似乎很想中国荀子的人性本恶学说。这也许是中西方古老哲人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