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公关艺术

《三国演义》中的公关艺术
《三国演义》中的公关艺术

《三国演义》中的公关艺术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三国演义》是一部仅仅用于消遣的历史文学。但在我眼里,这无疑是古往今来最出色的一部公关巨作。有人或许会认为这样的结论有些牵强或故弄玄虚,但是,如果你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部作品,你一定会发现《三国演义》的确是一部公关经典之作……

谁给曹操画了白脸?

几乎每一个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都会清楚地意识到,曹操是一个垂世不朽的奸雄,而刘备则是英雄人物。绝大多数读者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你看连京剧的脸谱里,曹操都是以白脸著称,他当然是奸雄,而站在刘备一边的关羽则是忠义之代表,所以是红脸。

事实上,我们发现,大多数读者在读到曹操损后折将时,都会有额手相庆,幸灾乐祸的感觉,相反,当刘备如鼠窜而无立身之地时,读者往往抱以同情。如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逃,路过华容道时,很多人会为关羽不杀曹操而惋惜。至于刘备及其利益集团则往往猛将如虎,谋士如神,仁义兼备,甚至像张飞这样无故拷打士兵或关羽刚愎自用而遭杀身之祸也是值得同情的。

这种认同感正是《三国演义》的可怕之处:它可以让读者在不经意间相信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恰恰是作者期望看到的。如果有一部类似的作品收到了同样的效果,只不过刘备集团被换成了某个企业(如联想),而曹操家族

被换成了它的竞争对手(如戴尔)。那么,你还会认为这样一部伤品不是公关的经典之作吗?

我们暂且把这样一部公关作品称之为《中国PC演义》,其结果不仅让读者看得津津有味,而且每个看完的人都认为联想是中国IT的救星,戴尔是十恶不赦的侵略者。不仅如此,这部作品的影响力历数百年不衰。那么,我看戴尔在中国市场上一定是永世不得翻身了的。

当然,所有这些都只是个假设,因为罗贯中不在了,现在这样的时代,即使有比罗贯中更有才华的人,也不会有他那样的耐性。更何况,企业的寿命往往并不那么长,所以,《三国演义》的公关效果几乎是不可复制的。

整个《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不动声色地把他的价值观和他对人物正反判别结果传递给了读者,而且成功地让读者认同了他的观点。其结果直接影响了数百年来亿万人对三国人物的判断,以至于戏剧也同样附和其观点。

实际上,你冷静下来想一想:为什么刘备的武将都那么厉害,谋士如此出色,却斗不过曹操?为何关羽可以过五关斩六将,却会死在麦城?其实仔细推敲起来,很多细节是经不起拷问的。但大多数读者并不是学者,所以他们只会按照直觉去判别。

真实的情况我们从更加贴近史实的《三国志》中了解到:在《三国演义》叱咤风云的关羽实际的情况不过是一员普通的武将而已,甚至根本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曹操没那么坏,刘备也没我们想象的那么好。

《三国演义》为何要改变人们的认知?很显然,它是贯穿了作者某种意图的,这一点和任何一篇公关稿件没什么区别,不同之处在于,《三国演义》不动声色地让我们相信了刘备是好人的结论,而大多数公关稿件却无法让记者和读者相信相关的企业或产品是值得信赖的。

那么,罗贯中为何要做这样一篇公关巨作?难道他也像企业一样有他的商业目的或品牌传播目标?我们对罗贯中生活的环境一些粗浅的分析或许会让您明白其中的缘由。

罗贯中的“阴谋”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罗贯中生活于元末明初,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时代。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虽然不同的学者观点并不统一,但中国在汉代前就已经进入封建社会制度却是多数历史学家的共识。此后,尽管中国经历了多次改朝换代,但一直沿着封建制度传承下来,而元代却是其中一个特例。

从历史资料可以看到,铁木真统一中国的直接结果是把中国的社会制度从封建制拉回到农奴制。先进的社会制度被落后的社会制度所代替,绝大多数汉人因此沦为农奴,这对于众多的汉人来说是一种难以忍受的社会变革。

在元代,汉族的老百姓几家人才能用一把菜刀,甚至连汉人娶亲时,新娘的初夜权也要交给管理这一地区的蒙古人。更为甚之,百姓连起名字的权

力都没有,只能用出生之日作为代号——朱元璋生于八月初八,所以取名朱重八,其父则叫做朱初一。

基于这一史实,可以想象,广大汉族人对元朝统治者的痛恨。这种痛恨之情深入骨髓,以至于人们通过其从事的不同行业用不同的方式体现出来。作为一个作家,罗贯中把这种感情注入《三国演义》也是情理之中的。

蒙古人对汉人的影响使罗贯中对异族人带来的普遍的偏见,尤其是那些觊觎中国统治权的异族人。当他在创作以三国为历史背景的《三国演义》时,曹操家族的篡权给人一种蒙古人入侵类似的变革——刘曹之间的争斗是刘备代表的汉室皇族正统(代表汉人)与曹操代表的“奸雄”(代表蒙古人)的争雄。这种影射决定了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的基调——尊刘抑曹。

了解了这一背景,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的一个基本目标。尽管罗贯中从未直接地表达过“尊刘抑曹”的目标,但他用各种各样的文字暗示非常有效地传递了这一信息。如果说这是罗贯中隐含于《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阴谋”的话,那么,他的目标无疑百分之百地达到了。

对于从事公关行业的人来说,《三国演义》不动声色地说服了读者“刘备是英雄而曹操是奸雄”,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播技术。这种说服力正是公关传播中关键性的技巧,因此,我们不妨去剖析其中一些典型的片断,看看罗贯中给我们传授了什么?

罗贯中的公关手腕

罗贯中将“尊刘抑曹”贯穿《三国演义》全文的过程中都执行了“将欲显之,必先隐之”的原则,这一原则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读者从头至尾并不清楚罗贯中的这一目标,因此,也就有效地消除了可能的逆反心理。这就像精神分析师为了进入病人的心灵深处常先用催眠术使之解除心理戒备一样,它使读者接受这一信息没有任何心理障碍。

另一方面,这种深层的隐含使这一作品被普遍看作是纯粹的历史小说作品。

在企业公关工作中,同样的手法可以让公关文章看上去没有公关的味道,而是一篇纯粹的新闻报道,它使媒体可以更好地接纳(更好地满足媒体对新闻的特征要求),同样也使读者更加有效地接受信息。

也就是说,从显性方面,它满足了新闻报道的需要和读者获得信息的需要;从隐性方面,它完成了企业传播相关产品、企业或品牌信息的目标。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的行文处理上也表现出了当今公关传播行业难以望其项背的高超技巧。《三国演义》中,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等不是猛将,就是足智多谋者。也就是说,他不仅把刘备描述为正面人物,同时也把其手下的一批主要人物均描述了仁智礼义信兼具的人物。这是一张网,它通过人们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基本判断原则,使这张网中各个人物相互衬托,形成了强有力的正面形象。

无论在对这一集团的各个人物的描述中,还是在对某一人物的不同事例描述中,罗贯中非常娴熟地采用了取、舍、扬、抑的手法。如某些对人物形

象不匹配的事件采用舍或抑的方式,而对有利于强化其形象的事件描述则采取褒扬的文学放大。通过罗贯中的加工处理,重要性不如张飞,甚至于赵云的关羽被放大到刘备之下的二号人物。

也就是说,通过罗贯中的处理,无论刘备集团中的人物个性还是某个人的言行,都高度一致地为他想达到的“尊刘”目标服务。这种品牌形象的高度聚焦让任何一个企业中负责公关部门的管理员汗颜。

对于曹操集团的表现,罗贯中通过类似的手段达到了“抑曹”的目标。

至于细节上的表现,我们可以在每一个章节中都找到大量的文字在暗示刘备与曹操的正反面形象,这里不作一一枚举,有兴趣者可以去仔细分析,这对于公关传播行业最头疼的公关文章撰写具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

另外,深入地分析《三国演义》形成的传播效果不仅对企业品牌推广中的公关传播工作具有促进作用,它对政府地国际公关具有更强的借鉴意义。

放大《三国演义》

如果我们把《三国演义》从中国历史上的多个政治集团争斗放大到现代社会的国际竞争,那么,我们看到的可能是中美经济较量,也可能是俄罗斯与北约的矛盾冲突,还有欧盟与微软的恩怨……

也就是说,把《三国演义》的某些公关技巧恰当地移植到政府的国际公关中,它将对政府的国际公关产生积极地作用。比如,中国政府目前在国际社会上努力塑造一个平和、中立、有益于国际社会稳定的大国形象,此时,

这种形象的塑造中,企业所广泛采用的广告通道不复存在,公关传播将成为最有效的渠道之一。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三国演义》所述的对象是已经过去的故事,因此,作者在对内容的取舍与扬抑中可以更好地发挥余地。如果把这些技巧搬到现代,它需要实际行动的有效配合。比如,美国在大量的公关传播工具中让国际社会感觉到它是维护正义的力量,但在实际的对外政策中,它却毫无理由地动辄攻打伊拉克、伊朗、朝鲜,甚至介入中国的台海关系,从中作梗,那么,无论什么样的公关技巧也无法弥补实际行动带来的形象损失。

最近一系列企业的公关问题已经证实了这种情况:当它们在美化品牌的同时做着危害用户利益的事时,所有的品牌推广工作只能是缘木求鱼。

事实上,我们常常把企业实际的产品质量、管理水平、渠道体系等实质性体系当作骨肉,而品牌则是企业的皮毛。不可否认,一身漂亮的皮毛可以让企业倍受关注,但如果骨肉不存,且问:毛将焉附?因此,骨肉不存,无论是品牌推广工作还是公关传播都是毫无意义的。

这一点在《三国演义》中也不例外。如果《三国演义》完全地背叛了史实,那么,人们并不会把《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与历史上的刘备看成是同一个人。因此,《三国演义》的引导也将无法让人们认为历史上的刘备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这就引出了公关传播中一个重要的基本性原则:所有的公关工作可以强化事实,但不能违背事实。对于这一公关传播原则,本文作展开阐述,我们将在以后的文章中详细分析。

《三国演义》战争艺术分析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自学考试 毕业论文 题目(中文):浅析《三国演义》之战争艺术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汪慧倩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李昱 2012年 12月 21 日

毕业论文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浅析《三国演义》之战争艺术特色》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研究、写作的成果。论文中所引用是他人的无论以何种方式的文字、研究成果,均在论文中以明确方式表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独自承担。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汪慧倩 2012 年 12 月 21 日

目录 1.引言 (4) 2.智谋天下 (5) 2.1 懿亮之争,斗智斗勇 (5) 2.2 赤壁之战,彰谋显略 (6) 3.计与争锋 (8) 3.1外交斗争—无间道之反间计 (8) 3.2军事斗争—心理战之空城计 (9) 4.战术风云 (10) 4.1 后发制人—官渡之战,声东击西,以少胜多 (10) 4.2地利之战—夷陵之战,火烧连营,以弱胜强 (11) 5.结束语 (12) 6.参考文献 (12)

论三国演义战争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描写战争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小说,小说对战争的描写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小说吸收和发展了《左传》描写战争的方法,它大小共计四十多场,场场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它能让读者充分领略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深刻感受变幻莫测、星移斗转的战场风云,获得酣畅淋漓的精神愉悦。它从多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注重从宏观和侧面描写来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预示战争的结局;同时对战争中精彩的场面,也不乏细致、生动的描写。特别是在决定魏、蜀、吴三国命运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的描写上,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在这些战局中作者突出了智慧的力量,把握了战争的焦点,洞悉了战争的变化,显示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关键词:历史战争智慧深刻 1.引言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描写战争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小说。它是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当时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斗争,作者以其生动,凌厉的笔墨描绘出了三国历史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无论是人物性格,还是历史文化都极具时代特色,三国演义中一共描绘了大大小小四十多次战争,小到军阀混战,大到王朝覆灭,作者罗贯中以战争为轴,将乱世三国70余年的历史展现的淋漓尽致。而三国演义中对战争的描写更是让读者刻骨铭心。如临其境。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六个词:丰富、深刻、生动。所谓丰富,是指他描绘出了三国战争的多姿多彩,或以弱胜强、或以强制弱、或先胜后败、或败中取胜等等每场战争都各具特点。所谓深刻,是指通过艺术描写,反应了三国的战争艺术,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不厌诈、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等等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启示,所谓生动,是指它的描写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特别是通过战争描写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众所周知三国时期的战争其实就是各个人物之间在军事政治上的分歧,战争的爆发必定会牵涉军事与政治,二者合二为一,相

四大名著艺术特色

九年级优生培训(四) (四大名著专题) 班级姓名 一、四大名著艺术特色 一、《西游记》明代白话长篇小说。吴承恩作。 《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现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愿望和要求。在孙悟空身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黑暗势力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西游记》,真可谓述变幻恍惚之事,寓玩世不恭之意,使人陶醉。 二、《红楼梦》又称《石头记》,长篇小说。曹雪芹作。 《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创作的巅峰之作。它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红楼梦》语言最特殊、最成功的地方首推人物语言这方面,作者运用对话、独白、诗词曲赋等多样化的艺术手段,把每个人物复杂多样的性格特征描绘得分寸适宜。作者语言艺术的高度运用,使人物具有更为丰富的生命和内容。《红楼梦》是一部充满想象的书、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它高妙的艺术价值在于它浸透并散发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是一部永垂不朽的巨作! 三、《水浒传》中国明代长篇小说。施耐庵作。 《水浒传》以它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水浒传》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水浒传》通过艺术形象表现的“官逼民反”的现象和只手遮天的社会状况,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本质,有力地冲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水浒传》作者以其高度的艺术表现力,生动丰富的文学语言,叙述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塑造了众多可爱的个性鲜明的壮士形象。 四、《三国演义》明代长篇历史小说。罗贯中作。 《三国演义》反映了公元三世纪前后黄巾起义与被镇压的过程,广泛而具体的描写了魏蜀吴等封建政治集团内部斗争,反映了当时某些历史情况。《三国演义》并不是简单的复述三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而是一部经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些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形象。智慧先知的诸葛亮;奸诈雄霸的曹操;忠贞勇毅的关羽;胸怀大志的刘备……这些英雄人物形象都融汇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看法,认清这些艺术形象反映的实质,才能将《三国演义》理解得更透彻。而《三国演义》就是这样,将英雄本色诠释地淋漓尽致。 二、四大名著常见题目及答案 ⒈《三国演义》中“刘玄德三顾茅庐”欲请出诸葛亮,它最初由徐庶推荐的。 “身在曹营心在汉”指的是徐庶,同时他也是进曹营一言不发的人。 ⒉《三国演义》中“群英会蒋干中计”蒋干是中了周瑜的计。

三国演义人物艺术手法

[内容提要]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语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结构宏伟壮阔,严密精巧;人物性格鲜明、生动形象;战争紧张激烈、惊心动魄。从人物塑造上看,作者罗贯中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使用了白描、对比、衬托、夸张等艺术手法来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关键字] 三国演义人物艺术手法 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同时也是世界小说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小说之一,生动描述了汉末魏晋时期近百年的历史画卷,集中反映了各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等种种斗争,几百年来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吸引了一代代的读者,在民间广为传诵。《三国演义》最重要的艺术成就还是罗贯中成功塑造的那些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千余人,其中主要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刘备的仁义、曹操的奸诈、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周瑜的忌才妒能、孙权的委曲求全、袁绍的优柔寡断等等。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罗贯中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注重人物相貌、神态及语言的描写,使用对比、衬托、夸张的方法展现人物形象,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实见其作为文学艺术大师之深厚功底。 一、使用相貌、神态、语言等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作者通常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多角度、全方位对人物进行相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从而塑造出成功而丰满的人物形象。作为文学大师的罗贯中当然也不例外,使用白描手法,并借助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以形传神,做到形神兼备,勾勒出一位位鲜活的人物形象。 首先,《三国演义》中人物出场便通过相貌的描写来展现了人物性格,如第一回中张飞的出场,“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可见张飞的威武,再加一句“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便将一个莽撞的张飞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句话是第二十八回描写诸葛亮出场的,惟妙惟肖,传神的很,与后文关于他智略的描述相互辉映,宛然成章。“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短短30个字把关羽的形象完美的呈现到人物面前,透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体会到一团团英雄的气息正慢慢接近你。 其次,通过对人物细致的语言与神态描写对人物个性特征加以渲染、突出。“张飞大怒,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入馆驿把门人那里阻挡得住,直奔后堂,见督邮正坐厅上,将县吏绑倒在地。飞大喝:“害民贼!认得我么?”督邮未及开言,早被张飞揪住头发,扯出馆驿,直到县前马桩上缚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这段文字是《三国演义》中比较经典的一个切面:鞭打督邮。通过上述这段文字,读者可以清晰明澈地了解张飞直爽火暴的性格;书中两处对关羽形象的塑造,“云长曰:“吾于千枪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这句话采自《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是关羽单刀赴会前和属下的对话。字里行间,关羽衿傲高扬的神态流露无遗,浩浩荡荡,气势不凡;“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权决一死战!”每每读这段文字,都会感动得流泪,被关羽的气概所折服。《三国演义》通过这段文字把人们心中的关公形象推至顶峰,完全确立了他一代忠臣的凛然形象。又如“赤壁之战”前,作者连续用了几处神态描写来表现孙权的优柔寡断性格,“张昭曰:‘曹操拥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顺。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敌。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众谋士皆曰:‘子布之言,正合天意。’孙权沉吟不语。张昭又曰:‘主公不必多疑。如降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孙权低头不语。”“且说孙权退入内宅,寝食不安,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艺术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论《三国演义》描写战争艺术 论文作者:刘塑 准考证号:270112200029 作者单位: 指导教师:黄鹤 主考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年月

内容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他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与战略决策。以人作为叙事的中心和灵魂,擅于描写战争是它的杰出成就。继承并发扬了《史记》、《左传》对战争的描写方法。全书共120回,共描写四十多次战争,都特色鲜明,摇曳多姿。作者着力描写战争,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政治斗争与战略决策,战略思想,谋略与战术合理运用,人物形象的刻画,都写的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符合冷兵器时代大小规模战争的客观规律,体现了以主帅“谋略”得失为成败关键的原则。尤其对重大战役更是着力描写。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更是决定了三国魏、蜀、吴的国运。虽然战争精彩纷呈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但作者更是以恢宏的笔调描述了战争的残酷的一面。通过作者对战争描写的研读,体会它对我们今天工作、生活的启发意义。

论《三国演义》描写战争艺术 一、乱世的起源—政治斗争与战略决策 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黑暗腐败和天灾频繁,爆发了黄巾起义,朝廷派兵镇压。虽然镇压成功但也动摇了汉朝的统治根基。紧接着宦官与外戚的争斗使汉朝走向崩溃的边缘。到了董卓进京时,汉朝已经开始瓦解。董卓的专权使各路诸侯联合起来讨伐董卓。在讨伐的过程中,各路诸侯为争夺天下,各据一方,经过战争的较量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之间又不断地进行斗争,最后相继灭亡,由西晋统一了全国。就如《三国演义》的开篇所写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样一段由合而分,又由分而合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不同的政治集团之间进行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过程。各个政治集团进行政治斗争的最终目的是要统一天下,而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就是战争。军事斗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是不可分割的,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三国演义》成功地描写了众多的战争场面大多形象鲜明,各具特色。每次战争之前或战争中,交战双方为了能使自己在交战中取得胜,总是先采取一些政治措施,展开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从而促使条件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转化。具体到每一场战争并不是静止或孤立地单纯写战争,并不是一味的写交战双方的打打杀杀,而是特别重视战略决策的作用。谁能在战争中决策得当,决策正确,谁就能取得相当的主动权,谁就能在战争中取胜;反之谁决策失当,决策失误,谁就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这期间最经典的是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前夕,孙策死前把东吴托付给孙权。东吴根基不稳,又逢新主。孙权听从诸葛谨之言“勿通袁绍,且顺曹操,然后乘便图之。”于是与曹操结盟。袁绍听后大怒,起七十余万人马,攻取许昌。曹操起军七万迎敌。就这样官渡之战打响了。战前田丰狱中上书谏言:“今且宜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恐有不利。”绍怒,欲斩田丰。在官渡之战中,战争一开始,双方的力量对比,客观条件的优劣差别都不利于曹军。袁绍兵多粮足,主动攻打曹操,曹操兵少粮乏,被动应战,粮草成了影响双方胜败的关键。对这一点,双方谋士都看得很清楚。袁绍的谋士沮授说:“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曹操的谋士荀攸说:“绍军虽多,不足惧也。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不以一当十,但利在急战,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但对于各自谋士的正确分析与判断,双方主帅在决策上却有天壤之别,袁绍听了沮授的话是“怒曰”,曹操听了荀攸的话是“所言正合我意”,由此,双方主帅的谋略见识,决策能力高下立判。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艺术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艺术 赵学丽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作者以恢宏的笔调描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但其中更以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描写中体现出谋略的应用。 关键词:军事思想谋略的应用战争描写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艺术 《三国演义》是写古代战例的典范作品,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特别精彩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动逼真。善于描写战争,提供封建社会战争的某些有价值的研究材料,是《三国演义》具有积极意义的又一个重要方面。而且这本书在描写军事战争的同时,也不失文采。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最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如下来具体分析《三国演义》中战争描写的艺术性。 一、《三国演义》于战争描写中体现了谋略的综合应用

三国演义写作手法

三国演义写作手法 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 件,就是正确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 b5E2RGbCAP 一( 《三国演义》 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 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 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 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 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二(作者在对作品进行 艺术虚构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技法: p1EanqFDPw 1( 巧于构思,如“空城计”一段作者将其插在“失街亭”和“斩马谡”之 间,使之成为两个一般性情节之间的点睛之笔。 DXDiTa9E3d 2( 采用传说,作者大胆采用民间传说,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含量,如“桃 园三结义”、“借东风”、“孔明吊丧”等。 RTCrpUDGiT 3( 改变史实,如关羽“单刀赴会”既与拥刘反曹的倾向一致,又突出了关 羽的勇武凛然气概。 4( 张冠李戴,如“怒鞭督邮”本来是刘备所为,小说中改到张飞头上,以 免有损于刘备的“仁君”形象,并突出张飞的爽直鲁莽性格。 5PCzVD7HxA 5( 善于铺叙,如“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有几个字,而《三国演义》 中对此进行了精心构撰,先是先声夺人,进而又写刘备在三次寻访是一再误 认,既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又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jLBHrnAILg


四大名著的思想意义及艺术特色

四大名著的思想意义及艺术特色 《三国演塑义》的思想意义: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基本上是通过曹魏和蜀汉两个集团的斗争而展开的。它对刘备、诸葛亮等的歌颂和对曹操等人谴责,表达了作者在“拥刘反曹”的封建正统思想外衣下,蕴含的崇尚“忠”“义” ,主张用“主道”“仁政”治理天下的政治思想以及这种思想未能完全得以实现的悲哀。作为一部直接描写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间的政治,军事斗争的小说,它用艺术手段展示的斗争经验,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 《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 首先,《三国演义》虽然在创作很大程度地依据了有关三国的历史文献,但却能不受史实的限制,根据表现人物和设计情节的需要,发挥想象加以艺术虚构,从而使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得到了有机的统一。其次,《三国演义》刻划人物,选取许多典型的事件,将人物置于现实矛盾的尖锐冲突中,通过他们的言行来展示性格,并注意细节描写,运用夸张,对比等艺术手段来突出人物的不同特征。再次,小说采用了多头绪,多层次的网状结构形成,把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特别是战争,写得条理清楚,主次分别,有声有色。此外,《三国演义》在吸引史传语言高度成就的基础上又适当加以通俗化,形成一种“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风格,叙述描写,简洁明快,雅俗共赏。 《水浒传》的思想意义: 《水浒传》的伟大意义在于,它是从封建社会中诞生出来的一部反抗封建统治的小说巨著,这不啻是中国古代文坛中的一个奇迹。小说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由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它深刻地挖掘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揭示了“官逼民反”的事实,成功地塑造了起义英雄的群像。并通过他们各自不同的反抗道路,展现了起义如何由零散的星星之火,最终发展为潦原之势的。小说还描绘了起义失败的悲惨结局,客观上总结了农民起义失败的历史教训。鼓荡于作品之中的反抗精神,给历代读者以极大鼓舞,产生极深远的影响。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首先,《水浒传》最被人称道的是人物塑造的成功。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成为高度典型化了的英雄形象。(1)作者在塑造这些形象时,一方面将想象中的英雄所应具有的勇和力、传奇式的本领凸现出来,另一方面,又精细地描写了他们的性格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英雄具有鲜明的个性,真实可亲。(2)作者塑造英雄形象的成功之处,还在于既以高度夸张的情节来充分展示英雄的本色,好汉的豪气,使读者产生对英雄的仰慕;同时又以逼真的细节刻画,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本身的行动以及人物间的映衬。对比来表现人物性格,使读者感到英雄的形象真实可信。其次,《水浒传》的语言也富有特色,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杰出的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创造地继承和发展了宋元以来“说话”的语言艺术,在运用当时口语的基础上,加以进一步锤炼,使语言具有了非常准确、生动、通俗而又洗炼的特色。最后,《水浒传》的结构也很有特点,是以单线发展的方式来构架情节的。 《西游记》的思想意义: 《西游记》通过描写孙悟空大闹天宫和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沿途降妖伏魔的故事,充分赞扬了反抗传统秩序、坚决向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表达了征服自然战胜困难的伟大理想和信心;并以神魔世界观照现实人生,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广泛的揭露和讽刺。 《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艺术特色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艺术特色 《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长篇章回小说,作品围绕着魏、蜀、吴三国之间矛盾冲突的展开,着重表现了作者对于群雄鏖战及暴君苛政的不满与谴责;对于和平统一及明君仁政的政治理想的追求与赞扬。这部一百二十回的长篇巨著,以刘备集团的兴衰过程作为全书的主要线索。作者歌颂的理想人物主要是刘备集团的君臣,特别是以刘备与诸葛亮为代表的明君贤相。其中,诸葛亮的形象尤为突出。诸葛亮的活动,占全书的二分之一以上,诚如郑振铎先生所说:“〈三国演义〉实际上是一部〈诸葛孔明传〉。” 一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三十八回中“三顾茅庐”是诸葛亮出场文字。在这一片段中,字字句句都渗透了作者的心血,寄托着作者的理想。 这部长篇,“三顾茅庐”之前的全部情节,是诸葛亮出山前的政治形势的介绍,如果把这些都看成诸葛亮出场的远铺垫,那么“元直走马荐诸葛”、“司马徽再荐名士”两段故事,则是直接的铺垫。紧接在后面的“博望坡军师初用兵”,记录了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功,也是一段照应的文字。“三顾茅庐”在这部小说中所占的地位由此可见。这一章的内容可分为“刘玄德三顾茅庐”与“定三分隆中决策”两部分。刘备作为一个贤明的封建仁君,他的“三顾茅庐”,侧重表现了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至诚精神。刘备马跳檀溪后遇到司马徽时就听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在他心里,便已播下了访贤求士的种子。但究竟向何处寻找,却如在云雾之中。经徐庶、司马徽一再举荐,刘备得知伏龙的真实姓名与隐居地址后,便决心亲往隆中求谒诸葛亮,“三顾茅庐”便从这里开始。 二 “一顾茅庐”未能遇上,却遇上崔州平。崔州平认为:天下正值由治入乱,“欲使孔明斡旋天下,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刘备觉得自己负有“匡扶汉室”的重任,他不为人言所感,必欲觅得贤才,以求安邦定国之策。“二顾茅庐”,虽然正值隆冬,天寒地冻,刘备却顶风冒雪再去寻访,不料,这次遇到的是石广元、孟公威二位隐士和诸葛亮的弟弟、岳丈,仍没有见到诸葛亮。到了第二年新春,刘备决心选择吉期,斋戒三日,熏沐更衣,第三次走访卧龙。通过三顾茅庐作品突出地表现了刘备谦恭大度、礼贤下士的君王风度。这一描写,反映了作者罗贯中的愿望。他希望统治者重视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因此,整个作品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定三分隆中决策”充分表现了诸葛亮对于当时政治形势的深刻了解和对未来发展的正确预见。他根据客观情况,提出争取荆、益二

谈《三国演义》对史实的艺术处理

摘要:《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小说,大多数人认为它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其对史实的虚化主要体现在对人物的艺术形象的塑造和对历史事件虚实结合的描写。作者根据史实,民间传说、国史等结合自己的虚构和想象,塑造出了一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人物形象。使之脱离于历史真实而站在艺术的舞台上,实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 关键字:《三国演义》历史小说史实虚化历史真实艺术真实

我国古代对于小说与历史的认识常常纠缠不清。其小说与真实历史有着紧密联系,有的作品与史传野史很难区别,也有的小说是从历史故事演变而来;此外,我国民族素重历史,在社会上颇有影响的史学家常常从历史学的角度上看待和批评小说,而小说家为了抬高小说的地位又往往将小说归于史部之中。这种纠缠,在既写历史又为小说的《三国》一类作品中反映得更加突出。《三国》是传信?还是贵虚?究竟如何处理这对实与虚的矛盾?这就成为研究者对《三国》讨论得最热烈的一个问题.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小说成就最高的一部。本书是罗贯中根据有关三国的历史、杂记、遗闻轶事、小说讲史等丰富资料创作成功的,是在戏曲、平话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加工、丰富、提高的。早在唐代李义山的《骄儿》诗里已有关于当时参军戏演三国故事的记载,至宋则有专讲三国的民间艺人。到了元代更有全以演述三国故事为内容的《三国志平话》出现。罗贯中吸收了群众艺术的营养,又考据国史,尽量以《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依据,把纷乱的三国历史按年代、时间、人物有层次地组织起来,写成这部巨著。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问世后,便出现了许多考据和评论。有肯定的,也有责难的。指责最多的,即所谓违背正史,虚构故事。或责其“好为绚染,以诬古人”,为了艺术的“绚染”,以致给古人栽赃抹黑。现在的大多数人都认为《三国演义》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作为传奇的历史小说,其最突出的标志就是史实的虚化。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色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色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和成就,可以概括为六个字:丰富、深刻、生动。丰富,是指它写出了战争的多姿多彩,每次战争,各有特点,互不雷同;深刻,是指它通过真实的艺术描写,反映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思想启示;生动,是指它的描写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特别是通过战争的描写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全书最突出的是关于三大战役的描写: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这三次大的战役,都影响到三国时期的整个历史进程,同时又在全书的艺术构思和艺术结构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作者是很用心地写出来的,所以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这三次大的战役,有其相似之处:都是以弱对强,都用了火攻,结果都是强弱转化,弱者战胜了强者。但作者写来却毫不雷同,而是各具特色,显得丰富多彩。这是因为作者具体地写出了三次战役交战双方不同的特点,所处的不同的环境条件,所面临的不同矛盾,以及不同的强和弱的转化过程。 《三国演义》写战争写得很深刻,主要表现在它并不是停留在两军对垒、两阵对圆、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简单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复杂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三国演义》写战争不完全是一种军事力量(如兵力、粮草等)的较量,而是更着重于表现指挥员的战略、战术指导思想是否正确,突出了战争中人的主观作用,将斗武和斗智、斗勇结合起来。特别是斗智,也就是谋略的运用,在战争胜负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规模宏大的战役,作者总是将各次战争特定的环境、条件,双方的战略布署,战术运用,力量对比,矛盾转化等等都作了具体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出战争中矛盾转化的过程和胜败的原因。因此,不必等到作者写出最后的结果,读者就能从小说对战争进程的真实描写中,判断出谁胜谁负,而且了解到为什么胜和为什么负的原因。 三大战役中,赤壁之战是最复杂、最丰富,也是描写得最为精彩的。这实际上写的是在一场重大的军事斗争之前的一场外交斗争。作者以精彩的笔墨,生动地写出这场尖锐复杂、惊心动魄的外交斗争,表现了《三国演义》的作者在描写战争时眼界很开阔,不是只看到具体的战役本身,而是对战争的进程和全局有全面的把握和深刻的认识。说明《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的深刻性,其中所揭示的内容,与以科学总结战争客观规律著名的《孙子兵法》是完全相符的。如: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兵不厌诈;以已之长,攻敌之短;骄兵必败等等。这些,即使在今天进行战争也还是有参考价值的,对我们处理其他事务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三国演义》对战争的描写,有时从大处着墨,如大将军勒马横刀,收“铁骑突出刀枪鸣”之效;有时从小处下笔,收“低眉信手续续弹”之功。两种手法往往互相补充。例如(《三国演义》第46回),“用奇谍孔明借箭”一回,就写得忙中有闲,动中有静。孔明与鲁肃坐在扎满草人的船中,向曹军水寨开去。鲁肃惊问:“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却谈笑自若。作者又别具匠心,引了前人一篇《大雾垂江赋》,给异常紧张的气氛增添了无尽的诗情画意。一面是“只顾酌酒取乐”,一面是鼓声震天,箭如雨发。结果是诸葛亮空赚了曹军十万余支箭。既损了曹军军备,又破了周瑜加害之心。纵观整个事件过程,忽而低沉、忽而昂扬;忽而紧迫、忽而松散。戏剧性的情节给人以高度的美感。 总之,《三国演义》对于战争的描写,富于变化。全书共写了大小四十余次战争,这些战争写得千变万化,各俱特色,作者善于抓住每次战争的特点,写得有声有色。《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战争,既有旷日持久的对垒,也有短兵相接的速决战,既有上百万人参加的大战,也有千百人出场的小打,这些战争,有的以强制弱,有的以弱胜强,有的先胜后败,有的转败为胜,有的刀枪相向,有的出奇制胜。整个战争描写风云变幻,曲折跌宕。

最新四大名著艺术特色

九年级优生培训(四) 1 2 (四大名著专题) 3 班级姓名 4 一、四大名著艺术特色 5 一、《西游记》明代白话长篇小说。吴承恩作。 6 《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 7 表现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愿望和要求。在孙悟空身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 8 迫、战胜黑暗势力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西游记》,真可谓述 9 变幻恍惚之事,寓玩世不恭之意,使人陶醉。 10 二、《红楼梦》又称《石头记》,长篇小说。曹雪芹作。 11 《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创作的巅峰之作。它是 12 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 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 13 14 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红楼梦》 15 语言最特殊、最成功的地方首推人物语言这方面,作者运用对话、独白、诗词曲赋等多 16 样化的艺术手段,把每个人物复杂多样的性格特征描绘得分寸适宜。作者语言艺术的高 17 度运用,使人物具有更为丰富的生命和内容。《红楼梦》是一部充满想象的书、更是一 18 部百科全书。它高妙的艺术价值在于它浸透并散发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是一 部永垂不朽的巨作! 19 20 三、《水浒传》中国明代长篇小说。施耐庵作。 21 《水浒传》以它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 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水浒传》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22 23 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水浒传》 24 通过艺术形象表现的“官逼民反”的现象和只手遮天的社会状况,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的 25 真实本质,有力地冲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水浒传》作者以其高度的艺术表现力, 26 生动丰富的文学语言,叙述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塑造了众多可爱的个性鲜明的壮士 27 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叙事艺术的成与败

浅析《三国演义》叙事艺术的成与败 《三国演义》以历史演义开山之作的地位而位居我国四大文学名著之列,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其作者罗贯中在未跳出历史局限性的怪圈又无前人可借鉴的写作模式的情况下,把历经百年的恢宏浩大而又复杂的东汉三国历史借以笔墨展现于读者面前,其叙事结构、情节安排、人物语言等叙事艺术所取得成就为后世文学家创作提供了范式,而其所透露出的天命观等思想也值得进一步探究。 三国演义叙事成与败 1叙事艺术的成功 1.1叙事结构 结构作为文学作品的构成因素之一,是对作品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主题是灵魂,结构是骨架。二者是血肉相连的有机整体。只有结构组织合理、恰当、有序,才能更好地表达主题。《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独具匠心的构思把纷繁复杂的人物事件组织起来,使读者读来不但不觉繁琐反而感觉井井有条,成为作品成功的有力保证,叙事结构也成为该书特色之一。 1.2叙事情节 《三国演义》一书在情节设置上也是独具匠心的。在处理三国庞杂事物时,作者以儒家学派所倡导之”天时地利人和”的为政思想贯之于全书,体现和寄托了作者及其广大民众向往贤明政治的理想与愿望。 1.3叙事语言 《三国演义》叙事中贯穿着大量的人物交际言语,因为成功运用交际手段和技巧,在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折射出智慧的光芒,其,成就不得不令人引以为自豪。 1.3.1人物语言重个性 《三国演义》人物众多,身份不一,经历不同,心态和目的等不同导致人物在说话时个性化色彩较浓。如同样是君主,曹操语言中尽显其”有权谋,多机变”。如许攸问粮一节,许攸问曹操军粮有几何,操开始答”可支一年”,后经许攸接连否认并追问,操只是一次比一次减少,当许攸已经揭穿曹操的真面目时,操却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附耳低言曰”军中止有此月之粮”,这时许攸忍不住真实情况,大声说出”粮已尽矣”时,曹操的反应是愕然,这才决定采用许攸计策。而刘备言语中却充满仁义道德之词。

四大名著的思想意义及艺术特色图文稿

四大名著的思想意义及 艺术特色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四大名着的思想意义及艺术特色 《三国演塑义》的思想意义: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基本上是通过曹魏和蜀汉两个集团的斗争而展开的。它对刘备、诸葛亮等的歌颂和对曹操等人谴责,表达了作者在“拥刘反曹”的封建正统思想外衣下,蕴含的崇尚“忠”“义” ,主张用“主道”“仁政”治理天下的政治思想以及这种思想未能完全得以实现的悲哀。作为一部直接描写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间的政治,军事斗争的小说,它用艺术手段展示的斗争经验,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 《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 首先,《三国演义》虽然在创作很大程度地依据了有关三国的历史文献,但却能不受史实的限制,根据表现人物和设计情节的需要,发挥想象加以艺术虚构,从而使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得到了有机的统一。其次,《三国演义》刻划人物,选取许多典型的事件,将人物置于现实矛盾的尖锐冲突中,通过他们的言行来展示性格,并注意细节描写,运用夸张,对比等艺术手段来突出人物的不同特征。再次,小说采用了多头绪,多层次的网状结构形成,把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特别是战争,写得条理清楚,主次分别,有声有色。此外,《三国演义》在吸引史传语言高度成就的基础上又适当加以通俗化,形成一种“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风格,叙述描写,简洁明快,雅俗共赏。 《水浒传》的思想意义:

《水浒传》的伟大意义在于,它是从封建社会中诞生出来的一部反抗封建统治的小说巨着,这不啻是中国古代文坛中的一个奇迹。小说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由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它深刻地挖掘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揭示了“官逼民反”的事实,成功地塑造了起义英雄的群像。并通过他们各自不同的反抗道路,展现了起义如何由零散的星星之火,最终发展为潦原之势的。小说还描绘了起义失败的悲惨结局,客观上总结了农民起义失败的历史教训。鼓荡于作品之中的反抗精神,给历代读者以极大鼓舞,产生极深远的影响。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首先,《水浒传》最被人称道的是人物塑造的成功。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成为高度典型化了的英雄形象。(1)作者在塑造这些形象时,一方面将想象中的英雄所应具有的勇和力、传奇式的本领凸现出来,另一方面,又精细地描写了他们的性格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英雄具有鲜明的个性,真实可亲。(2)作者塑造英雄形象的成功之处,还在于既以高度夸张的情节来充分展示英雄的本色,好汉的豪气,使读者产生对英雄的仰慕;同时又以逼真的细节刻画,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本身的行动以及人物间的映衬。对比来表现人物性格,使读者感到英雄的形象真实可信。其次,《水浒传》的语言也富有特色,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杰出的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创造地继承和发展了宋元以来“说话”的语言艺术,在运用当时口语的基础上,加以进一步锤

四大名著艺术特色

九年级优生培训(四) (四大名著专题)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 一、四大名著艺术特色 一、《西游记》明代白话长篇小说。吴承恩作。 《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现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愿望和要求。在孙悟空身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黑暗势力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西游记》,真可谓述变幻恍惚之事,寓玩世不恭之意,使人陶醉。 二、《红楼梦》又称《石头记》,长篇小说。曹雪芹作。 《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创作的巅峰之作。它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红楼梦》语言最特殊、最成功的地方首推人物语言这方面,作者运用对话、独白、诗词曲赋等多样化的艺术手段,把每个人物复杂多样的性格特征描绘得分寸适宜。作者语言艺术的高度运用,使人物具有更为丰富的生命和内容。《红楼梦》是一部充满想象的书、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它高妙的艺术价值在于它浸透并散发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是一部永垂不朽的巨作! 三、《水浒传》中国明代长篇小说。施耐庵作。 《水浒传》以它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水浒传》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水浒传》通过艺术形象表现的“官逼民反”的现象和只手遮天的社会状况,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本质,有力地冲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水浒传》作者以其高度的艺术表现力,生动丰富的文学语言,叙述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塑造了众多可爱的个性鲜明的壮士形象。 四、《三国演义》明代长篇历史小说。罗贯中作。 《三国演义》反映了公元三世纪前后黄巾起义与被镇压的过程,广泛而具体的描写了魏蜀吴等封建政治集团内部斗争,反映了当时某些历史情况。《三国演义》并不是简单的复述三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而是一部经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些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形象。智慧先知的诸葛亮;奸诈雄霸的曹操;忠贞勇毅的关羽;胸怀大志的刘备……这些英雄人物形象都融汇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看法,认清这些艺术形象反映的实质,才能将《三国演义》理解得更透彻。而《三国演义》就是这样,将英雄本色诠释地淋漓尽致。 二、四大名著常见题目及答案 1?《三国演义》中“刘玄德三顾茅庐”欲请出诸葛亮,它最初由徐庶推荐的。 “身在曹营心在汉”指的是徐庶,同时他也是进曹营一言不发的人。 2?《三国演义》中“群英会蒋干中计”蒋干是中了周瑜的计。 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战役是赤壁之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失街亭一事。 4.《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可谓不少功绩: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长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去西蜀,定南

从三大战役论_三国演义_战争描写的艺术_陈景云

中 国古代文学研究 odern chinese2006.06 《三国演义》是第一部著名的历史演义小说,小说对战争的描写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小说吸收和发展了《左传》描写战争的方法,对战争的描写并不是停留在两军对垒、两阵对决、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简单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注重从宏观和侧面描写来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预示战争的结局;同时对战争中精彩的场面,也不乏细致、生动的描写。特别是在决定魏、蜀、吴三国命运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的描写上,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笔者仅就以下三点略微谈谈《三国演义》中战争描写的艺术。 首先,《三国演义》是以全景式的视角对战争进行全面描写,不仅描写双方军事力量(如兵力、粮草)的较量,而且更着重于描写了战争的形势、指挥员的战略战术思想、谋士的智慧和外交策略等等,突出了战争中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将斗力和斗智、斗勇结合起来。作者在描写战争时往往通过战争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渲染紧张气氛,制造悬念。例如,在描写官渡之战时,从表面上看,袁绍一方地广兵多粮足,他拥有北方的冀州(今河北)、青州(今山东)、幽州(今河北、辽宁一带)、并州(今山西)等大片土地,又有丰足的粮草,共调动了七十多万军队进攻曹操,袁绍确实处于优势。而曹操当时仅七万多人马,虽然说与东吴孙权结盟,但力量悬殊,不足以抗袁。鹿死谁手,殊难预料。但袁绍刚愎自用,盲目轻敌,袁绍不但不听取谋士沮授固守粮草与曹操长期作战的建议,还说要杀了他。这让袁绍的许多谋士有错投主人之感。袁绍又不善用人,只派了一个“性刚好酒”的淳于琼去守粮屯乌巢,淳于琼这个人“终日与诸将聚饮”,结果被曹操亲率五千精兵火烧乌巢。袁军军粮被烧,既失谋士,大将又降曹,军心涣散,纷纷溃退,袁绍只引随从八百余骑逃去。对于这场战争的结局,小说有两句诗作出了精辟的概括:“弱势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可见在战争中谋略的重要性。 又如赤壁之战,曹操平定北方之后,亲率大军南下,又收编荆州马步水军二十八万人,共计八十三万大军,号称一百万,企图一举统一南方。而刘备退守樊口,只有兵力一两万多人;东吴孙权派周瑜带领五六万多人,联合刘备,在赤壁一带抗击曹操。强大的曹军给孙刘联军带来极大的压力,但孙刘联军凭借长江天险和熟习水战的先天优势,巧设反间计,使生性多疑的曹操轻易中计,杀水军统领蔡瑁张允;曹操所使诈降计又被识破,反而中了周瑜的诈降计;又庞统之计用铁索将战船连接起来,结果被孙刘联军火烧战船和军 从三大战役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 ○陈景云 营,曹操只得率领少数人马溃逃回北方。 彝陵之战与官渡之战有很多相似之处。因为关羽被东吴所杀,刘备急于为关羽报仇,便急切地举大军伐吴。面对赵云、诸葛亮等人的劝谏,刘备表现出来的也是跟袁绍一样,都想把谋士杀了,没有从国家战略、从长远利益出发的战略眼光。这种表现与官渡之战中刚愎自用的袁绍已经不相上下了,这是彝陵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接着刘备又在具体的战术上犯了错误。当时刘备率兵七十五万,孙权只有十万军队抵抗,也是至强对至弱。刘备报仇心切,又依仗兵多,采用急战的方法,一开始取得节节胜利。孙权畏惧,派人求和,刘备不听,誓要灭东吴而后快。刘备大军压境,东吴举国震惊,孙权被迫接战,他听取部下的建议,任用年轻的陆逊为统帅。陆逊很有谋略,他假装怯敌,采用“避其锐气,坚守不出,以逸待劳”的战术,进一步激起了刘备的轻敌情绪。结果本来锐气旺盛的蜀军被拖得“兵疲意阻”,再加上天气炎热,喝水困难,最后刘备只得下令在山林茂密之地安营扎寨,连营七百里。以逸待劳的吴军顺风举火,火烧蜀军七百里连营,刘备遭到了惨败。刘备光复汉室,统一中原的愿望也即成为泡影。 其次,《三国演义》吸收了《左传》长于记言的特点,对谋士的计策言论进行了具体生动地描述,突出了谋略对于战争胜负的重要作用。在三大战役中,谋士的智慧成为取胜的关键,小说对谋士分析形势的言论描写得十分详细具体。例如,在官渡之战中,对于这场战争的特点和各自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双方的谋士作了基本相同的分析,主帅能否听取谋士的建议也就成为战争胜负的关键。曹操的谋士荀攸进言说:“绍军虽多,不足惧也。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不以一当十,但利在急战。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袁绍的谋士沮授也分析说:“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立场不同,但分析的敌我双方的特点、面临的形势和双方应该采取的战略和战术,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因此,双方的谋士都认为:这场战争对曹操来说,利在急战,应该速战速决;而对袁绍来说,则利在缓守,应该采用拖延战术,时间一长,曹军没有了粮草,不战自败。但两军统帅对谋士的献计采取了不同的态度,这为战争的胜败已经奠定了基础。曹操正是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住了战争的关键,火烧袁军粮草而取得胜利。 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智慧通过他的语言行动充分地展现出来。曹操大军压境,孙、刘两家都没有能力独力抵抗曹操,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取胜的可能。但孙权内部却出现了主战和主降两派,所以说服孙权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又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