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语言艺术

三国演义语言艺术
三国演义语言艺术

分类号 I207.4 单位代码 11395 密级学号 1001210213

学生毕业论文

题目文白相间、雅俗共赏

——《三国演义》语言艺术

作者刘丹丹

院 (系) 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贾永雄

答辩日期2014 年 5 月 20 日

榆林学院

毕业论文诚信责任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毕业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公开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毕业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愿意承担一切相关的法律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摘要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它的语言颇具特色。本文认为《三国演义》语言艺术的总特点即运用文白相间的艺术手法,构成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进而从诗词、修辞技巧、引用语料、文言句式和文言词语这几个方面入手来论述《三国演义》语言的的准确性、文雅性;从叙事性语言、对话性语言、套语和俗语、导语的运用三方面来分析其语言的浅显性和易懂性。并论析《三国演义》文白相间特点和雅俗共赏效果的成因。文言词汇为主体的原因主要和故事发生的时间,雅的主要原因主要和创作方式以及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身份有关。白俗方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受成书年代、故事题材加工的影响和文以致用、表现人物个性的需要。

关键词:三国演义;文雅;白俗;语言艺术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BSTRACT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s the ancient Chinese historical novels for the mountains, its language characteristic.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art are the use of paper and white art, the artistic effect of a suit and the common people. Then from the poetry, rhetoric, reference data, classical Chinese and classical Chinese sentence patterns this several aspects to discuss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language accuracy, gentle nature. To analyze the language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narrative language, language, language and colloquial dialogue, blurbs used shallow dominance and understandability. Analysis on the causes and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 of white suit and the common people. The reason of classical Chinese vocabulary as main body and story time, main characters and the main reasons and creative methods and novel identity. The main reason of white folk appeared is affected by the time of the book, the story theme and the effect of processing required for performance, the personality of the character.

Keywords: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elegant; vulgar; language art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II

一、序言 (1)

二、《三国演义》文雅、白俗语言艺术的体现 (3)

(一)文雅 (3)

1.诗词 (3)

2.修辞技巧 (4)

3.引用语料(诗歌除外) (6)

4.文言句式、文言词语 (6)

(二)白俗 (7)

1.叙事性语言—简洁精练 (7)

2.对话性语言—人物语言生动传神 (8)

3.套语、俗语、导语的运用 (10)

三、文白相间、雅俗共赏的语言艺术产生的原因主要 (13)

(一)《三国演义》语言艺术呈现文雅方面的主要原因有 (13)

(二)《三国演义》语言呈现白俗方面的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13)

四、结语 (15)

注释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一、序言

海德格尔《诗?语言?思》中有这样一句话:“语言是存在的家园。”①语言对于文学的创造是非常重要的,任何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语言的媒介。高尔基也说过一句话:“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②一部文学作品的成功与否,艺术语言的水平与它有直接的关系。《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的语言艺术同样也达到了很高艺术水准,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可是在《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研究上,一直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人们在研究中往往更多关注它的人物刻画(如分析关羽人物形象的研究)、结构安排(对《三国演义》宏伟概括的研究特多(其中较典型的有<清>玉泉岗《读三国志法》、情节组织等,而对于《三国演义》的语言艺术,重视程度则远远不够,专门对《三国演义》语言艺术进行研究的,则少之又少。

袁行濡《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中是这样评价的:“《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所谓历史演义小说,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守战兴废、朝代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完成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③一般而言《三国演义》的总体是由通俗语言构成的。

明人蒋大器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这样道“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议也”几句,是对三国演义的语言艺术的准确概括,《三国演义》的语言不同于唐代传奇,它没有唐传奇语言的奇幻;也不同于宋元话本,后者更接近世俗平民;也不同于后来的《水浒传》、《西游记》,后者传奇性更强一些,《三国演义》中遵循七实三虚原则,而《水浒传》、《西游记》中的内容大多是虚构的,语言也趋近于白话文;更不同与再后来的《金瓶梅》、《红楼梦》,它的语言所呈现的不是《红楼梦》的大雅。其实,《三国演义》的语言既不是由典型的文言构成也不是由浅近文言构成,也不是典型的古白话语言。从语言学角度看,它不是一种纯质的语言,它是将多种语言成分混合而成的,包括古白话、文言和浅近文言等多种成份,是混合历代语言成份的综合的文字载体。它是在浅近文言的基础上运用套语、俗语、导语等,把文言的“深雅”和白话的“浅俗”有机地融为一体。所以,三国演义的艺术总特点即运用文白相间的艺术手法,构成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文白相间”即运用文言文和白话文两种语言构成的文体,既有文言文又有白话文。它的优点是,语言简洁,不至于太深奥,充满了优雅的气氛,既不像白话文那样过于通俗平淡,又不像文言文那样苦涩难懂,取二者的长处使文章的语

言达到精妙的艺术效果,《三国演义》就采用文白相间的艺术手法。雅俗共赏,谓兼具优美、通俗之品格,能让有不同文化水平的人都欣赏。所以《三国演义》就是一部雅俗共赏的文学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它所影响的范围极为广阔,上至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下至平民百姓,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把两个词重组一下,文雅、白俗。《三国演义》中的文雅和白俗在文中各有体现。

二、《三国演义》文雅、白俗语言艺术的体现

(一)文雅

在《三国演义》中主要体现在诗词、修辞技巧、引用语料、文言句式和文言词语这几个方面。

1.诗词

《三国演义》以雄浑的历史画巻,活脱的人物性格、博大的社会意蕴,赢得了古今中外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而在当代的读者中,却很少有人对《三国演义》的诗词问津,这不禁引起人们深思。《红梦楼》诗词中一首《枉凝眉》被谱写成美妙动人的主题歌后,几乎老少皆爱,人人呤唱。《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唱响大江南北,流行海内外。诗词在《三国演义》几个重要的版本数量都很多,其中嘉靖本有344首,李卓吾评本有409首。诗词的作用是极大的,它像章回小说中的“文眼”一样,涵盖了近百个历史人物的思想性格,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军事理论思想等,提高了通俗小说的格调。

《三国演义》中的诗词还有强烈的叙事功能,有的诗词在文中充当情节,有的则是叙述者的议论或者情节推动情节情节的发展。如曹植的《七步诗》主要是表达曹丕对曹植的刁难,曹植悲伤心情。七步诗(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兄迫弟曹植赋诗侄陷叔刘封乐法)再如第四十回中“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孔明作的《铜雀台赋》作为情节来推动这个故事。整个《铜雀台赋》,既有赋的特性,在此又融入情节,显得高雅而又殷实;再如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中曹操的《短歌行》一文;再如第九十一回“祭沪水汉相班师伐中原武侯上表”中的《出师表》一通肺腑之言,将通俗文学用语写的高雅而富有情调。这样的例子在原文数不胜数,如文章第一篇开始就有:词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④

这首词是明朝“一代词家”杨慎(1488-1559)的晚年之作,这部通俗历史的读物,依据历史发展的时代分为十段,再来数收诗,然后以浅近文言讲述历史大事及王朝更迭,唱文均用十字句,之后再系以诗或典。这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

逝水》上片写古往今来多少英雄,已如大浪淘沙,是非成败都伴随着时间的长河而流去。只有青山仍在,夕阳又红。表现作者对英雄事业,是非成败,转头皆空尽付东流的感慨,叹息时光如梭。下片将笔宕开,写渔樵逸情,浊酒闲谈的情趣。这首开篇诗几乎得到每个读者的赞同欣赏,因为它把我们带入“三国”。

另外,《三国演义》有时候会出现强用诗词让小说“文雅”的现象,把一些未来的故事强加进去。如第一百零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中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宵。

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⑤

这一首诗大概是受晚唐诗人杜牧的影响,对历史现象作逆向推理而后有感而发。遗憾的是这首诗把丰富的历史生活和现实感受变成单一的推理,缺乏理趣。因为司马懿根本就没有禅魏,况且其子禅魏也是在30年以后了,何谈什么“山河属晋朝”?把未来的历史生活硬拉到这里议论,没有一点新意,仅为了应付门外看热闹的人,咋一看七言诗也,即文又雅。

2.修辞技巧

《三国演义》语言艺术研究人刘永良用曾引用陆机《文赋》里的两句话“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⑥二句来评价《三国演义》的语言,有一定的合理性。在语言上,作者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技巧,取得了杰出成就,小说中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夸张、用典、比喻、排比、类比等多种辞格,我们以夸张、用典为例来分析它语言的精妙性以及文雅性。

(1)夸张

夸张这一修辞手法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不乏新例,但是夸张要怎么用才能不违背事实,合情合理,并且能够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例如唐代诗人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⑦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读者可以凭想象来感觉一下“山寺”与“天上人”之间的距离是多么近,有一百尺高的楼,伸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星。这个例子也是夸张手法的运用。但是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这种夸张不能很容易把作者带入情境,虽然读懂了可是依然感觉在“圈外”,而且所用语言也是平常的通俗说法,没有高雅的格调在里边。

但是夸张在《三国演义》里绝不是空无其境,夸张是《三国演义》最常用的修辞手法,这样与小说的题材有密切关系,因为这是一部关于历史题材的小说,会涉及一些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人物多为英雄豪杰或文人策士,于是小说自然喜欢运用夸张的手法以增其气势,加强语言的凝聚力与优美性。不论是描述语言还是人物语言在运用夸张后都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如《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蔡夫人隔屏听密语刘皇叔跃马过檀溪”描写“马跃檀溪”。故事本来就发展到万分危急的时刻,极富传奇色彩,何况此处又经过作者的大胆的夸张,尤其写刘备所骑的“的卢马”在万分危急之时忽然“一跃三丈,飞上西岸”和刘备突然“如从云雾中起”,使夸张这一艺术效果更为突出,使整个文章更富于扣人心弦的艺术力量。《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些习惯用语,如“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犹如探囊取物”“易如反掌”“唾手可得”“”以吾视之,如土鸡瓦犬耳”等,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夸张色彩,显示了高度的语言技巧,表现出了人物的自信心和英雄气概。

(2)典故的运用

所谓典故,是诗文等作品中引用古代故事和有历来出处的词语。典故一般分为“语典”、“事典”两种类型。所谓“事典”是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神话传说故事、历史故事、宗教故事等。所谓“引用”也不是直称其事,而是使用一个能够体现故事内容或故事一方面意义的词语或短语。所谓“语典”是指诗文中引用的有来历出处的词语。⑧适当的运用典故能够使作品的思想内容更深刻,语言表达更含蓄,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美感,使文章达到雅致的效果。《三国演义》中运用典故的地方很多,如第三十三回“曹丕乘乱纳甄氏郭嘉遗计定辽东”中的刘表写给袁尚的书信:

“青州天性峭急,迷于曲直。君当先除曹操,以率先公之恨。事定之后,乃计曲直,不亦善乎?若迷而不返,则是韩卢、东郭自困于前,而遗田父之获也。”其中“若迷而不返,则是韩卢、东郭自困于前,而遗田父之获也”⑨就是运用古代的语言故事。

韩卢是一条最好的猎狗,东郭逡是一只善跑的狡兔。韩卢追赶东郭後,绕山两周并且翻了五次山结果狗和兔都累了,最后累死在路上,过路的农民发现了,不费丝毫的力气便获得这两只动物。这则寓言故事出自《战国策?齐策三》。

再如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中的“舌战群儒”,孔明在东吴谋臣辩时,便运用了管仲、乐毅、张怡、苏秦、刘邦、项羽、韩信、姜尚、陈平、邓禹、杨雄等人的典故,涉及了很大一部分历史事件。这样一来不仅使小说语言更加古雅浑厚,而且还增强了人物论辩的说服力,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在全书中可谓“大雅”之风。还有许多典故,如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中的“青梅煮酒论英雄”中当曹操问刘备“大丈夫亦畏雷乎?”玄德答道:“圣人迅雷风烈必变”一语便是典故,出自《论语?乡党》等等,这些典故的运用,加强了《三国演义》的文言色彩,多了几分文雅,使小说与下里巴人的俗文化的界线较明显。

3.引用语料(诗歌除外)

诗歌的文雅和其他引用语料不同,所以诗歌在上面单独谈论。引用语料特别是史料是历史小说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再现历史显得十分重要。这些史料的引用不仅丰富了《三国演义》的情节,同时也对小说的语言艺术有一定的提升,增加了小说的文言色彩与深度。这些史料主要有公文类、书信类等。公文类包括诏令、疏表、奏章、檄文、榜文、告示等样式;此外,加上诸葛亮吊周瑜、祭沪水与刘备称帝告天神的祭文,以及诸葛亮造木牛流马之法与刘备宗族世谱等全书中有近40篇,这些材料大多言之有据,在《三国演义》资料汇编中都可以找到。由于文体的要求,形式上大都采用文言文。如《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中的“隆中对”:诸葛亮的一大段话,涉及到很多内容,约有三百多字,篇幅很长。对此,马振方先生指出:“《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写诸葛亮隆中对策,纵论天下大势、经国大计,讲少了不行,必须江水滔滔,一泄而下,才能充分显示出说话人的雄才大略,不同凡响。罗贯中将《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的隆中对策一大段话一字不减地移入小说人物之口,正是出于这种需要,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⑩所论极是,这样有益于高超的语言技巧的形成。

4.文言句式、文言词语

《三国演义》文雅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小说全文中除了叙事部分多口语化外,大多,句式都采用文言文。胡应麟曾说过文言文可以将繁复的意思抟为一语,尤极凝练,构成绝妙意象,而自不把欲言全盘托出,给读者留有想象空间。好的文言文极虚极活、极沉极郁、极蒙极胧,鬼神不能思,造化不能秘。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相对来说文言文的发展运用史是比较长的。如果把文言文也算作一种艺术形式的话,可以说它至少延续了三千多年(从韩愈的“古文运动到今也逾千年”)。三千年来,诗歌艺术不知道更换了多少次,五言、七言、古诗、现代诗,而文言文则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正是源于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我国语言艺术的巅峰,具有文雅、质朴等特性。而《三国演义》整个故事框架是文言文来支撑的,而其中有加入古白话。文章整体文白相间,雅俗共赏。

(1)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是古代汉语中颇具文言色彩的部分,它有如勾画了一个外在的框架,构拟起文言格式,传递出文言的气息。《三国演义》出于营造文雅气氛的需要,仍然选用大量文言句式。如《三国演义》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中的曹操误杀一段:

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

“缚而杀之,何如?”是个典型的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句式,这两句话只有6个字,简短至极,但却因此而引起了一场曹操对吕伯奢一家人的误杀。如果把这句话换成了白话文,说得很长很细,曹操和陈宫又听得特别真切,则误会就不会产生。于是曹操奸诈、凶残的性格也就无法表现出来。在古代小说中都是靠误会来推动情节的发展的。所以,这种文雅的文言句式的运用可以适当增强故事情节的艺术性,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缚而杀之,何如?”这句话是出自吕伯奢这样一户普通民众口中的话语,用在这里是故意营造文雅气氛的。

(2)文言词语

《三国演义》中的文言词语随处可见,如吾、之、曰、遂等词语的运用可以加深文章的文言色彩和高雅性。

“之”:第一回“车中之囚,卢植也”,“之”结构助词“的”。

第六十八回操曰:“千里之隔,安能取之”,“之”代词。

“吾”:第四回“卓曰:……吾欲废帝,立陈留王,诸大臣以为何?”

“曰”:第六回“坚以杖画地曰:……”

忽人报坚曰:“……”

“遂”:第二十五回玄德和袁绍对话。绍曰:“玄德言甚善”。遂欲兴兵。

(二)白俗

白既是白话或古白话,俗既是通俗的、大众的。《三国演义》中语言的白俗主要在叙事性语言、对话性语言,写景抒情,采用套语、俗语、导语几个方面表现出来的。

1.叙事性语言—简洁精练

叙事性语言在《三国演义》中大约占全书的一半以上,从总体面貌来看,这部分以古白话为基础语言,蒋大器所谓“文不甚深”正是对叙事性语言的概括,这部分文字的主要特征即语言浅显易懂但又有文学色彩,对故事情节的叙述白俗又简洁精练。

《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刘备、关羽、和曹操等人的出场,作者运用了一些精炼的语言,写得简洁明了。如小说对刘备

出场的描写时的一段就可以说是为刘备作的一个小传,其中有家世说明,有肖像描写,也有性格介绍,文章简洁精悍,却通俗易懂,对于刘备的一些信息一目了然。

再如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有这样一段话:“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这段文字不足一百字,却把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的场面描写的清清楚楚,还出现了“抖擞精神”“连斗”“不分胜负”“丁字儿”“厮杀”“占不倒”等这些在正统文言中极为罕见的词语,反映这些语料的古白话面貌,具有通俗易懂得特点,又极具传神。再如第九十四回中的叙事性语言:“只见那员将,尚在前面追杀羌兵。兴自思此人救我性命,当与相见,遂拍马赶来。看看至近,只见云雾之中,隐隐有一大将,面如重枣,眉若卧蚕,绿袍金铠,提青龙刀,骑赤兔马,手绰美髯,分明认得是父亲关公。”?这段话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把文章写的神乎其神,同样也出现了一些古白话语或者白话词语如“前面”“追杀”“看看(眼看着的意思)”“隐隐(隐约的意思)”“绰(抓起的意思)”“认得”“父亲”等在正统文言中较少见的词语,都可以反映这些语料的古白话面貌。并且这些通俗词语的加入,加强了这部小说的白俗性,所以才有了“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盖各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议也。”至此,三国故事便家喻户晓了。

2.对话性语言—人物语言生动传神

对话是小说人物的重要形式,也是小说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小说中好的对话,可以在对比映照中表现人物不同的心理和个性。而在《三国演义》中,张飞的语言个性更是及其鲜明。由于张飞勇猛粗犷,鲁莽草率,所以他的语言多为快人快语,通俗流畅,具有一定程度的口语化倾向,这就是文章更加白俗。如果说曹操语言风格常常表现为刁钻犀利,那么张飞的语言风格则显现出直率明快,毫不掩饰的特色。他语言的这种他色主要从与人物对话中表现出来。

具体讲,张飞的语言从对话中表现出以下特色:

一是直言快语,较少思考或不思考。张飞讲话一般很少深思熟虑,这正是别人给他起绰号“猛张飞”的原因,往往是心里怎么想的,口里便怎么说,敢怒敢恨,敢笑敢言,毫无忌讳。而这些与他那特有的嫉恶如仇、直率质朴的性格是完全一致的,如《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吕奉先乘夜袭徐郡”中,曾写由于三家姓吕布人品不好,所以张飞平生最恨吕布,几次要想杀掉他。

曹操本欲借刘备之手除掉吕布,刘备当时犹豫不定,而张飞则一见吕布拔剑上前,想要杀他。并当众说“曹操道你是无义之人,教我哥哥杀你。”张飞一下子就把底细全盘端出,使刘备因此陷于被动,局面弄的很僵。因此,毛宗岗在此要挟到:下行曹操密节,却被他一口喊出。甚至当刘备告诉关羽,张飞说:“曹孟德恐我与吕布同谋代之,故用此计,使我两人自相吞并,彼却于中取利。奈何为所使乎?”人家关羽已经是“点头道是”,而张飞却说什么“我只要杀此贼,以绝后患!”这的确是粗俗可笑,所以用“快人快语”来形容张飞是极为合适的。

二是浅显易懂,接近口语。

如《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沿渚镇应曹公,虎案关三英战吕布”中,关羽华雄后(曹操大喜,一抚慰去)其中张飞和袁绍对话所说的:“俺哥哥斩华雄,不这就杀入关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时”,不仅是典型的张飞的“快人快语”。而且也极为生动的鲜明的口语特色,这正是文章语言白俗的体现,读书的人在读张飞段语录时几乎没有不懂的时候。再如,《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许都,旨奉先乘夜袭徐郡”中,张飞留守徐州,设宴戒酒,里面有张飞和曹豹的几句对话,是这样说的:

张飞开言曰:“我兄临去时,吩咐我少饮酒,恐致失事。众官今日尽此一醉,明日都各戒酒,今日都要满饮。”

酒至曹豹前,曹豹曰:“我从天戒,不饮酒。”

飞曰“厮杀汉如何不饮酒,我要吃你一盏。”(第一次逼迫曹豹吃酒)豹惧怕,只得饮了一杯。张飞把遍各官员,自斟巨觥,连饮了几十杯,不觉大醉。却又起身,与众官把盏。

酒至曹豹,豹推曰“其实不能饮矣。”飞曰:“你恰才吃了,如今为何推去?”(第二次把盏,曹豹又推辞,飞又说)豹再三不饮。

飞醉后使酒,便发怒曰:“你违我将领,该打一百”便喝军士拿下,(豹不饮)陈元龙来劝,张飞却说:“你文官,只管你文官事,休来管我!”

曹豹无奈便以女婿吕布来求饶,张飞登时大怒:“我本不欲打你,你把吕布来唬我,我偏要打你!我打你,便是打吕布。”

张飞以上这些语言,显得口语化的特点更为突出,几乎全是口语,非常切合其性格和身份,读来感到极为生动活泼,于是便把张飞粗猛憨厚的特点充分变现出来了,读者完全可以由他的话想见他的为人,他的情态。这一定程度上又加大了他语言的白俗的色彩。让读者很轻松地进行感悟它特有的语言魅力!

其次深刻探索《三国演义》中对话艺术的白俗性在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出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中的“许攸问粮”中也写得甚妙。这段话基本由对话构成情节,具有突出的艺术效果,不仅凸显了当时紧张的战况,同时还把曹操狡猾、

奸诈的性格特点描绘出来。当时正直官渡之战进行的关键时刻,曹操在官渡与袁绍相持不下,但是他却是军粮已尽,万分危急。袁绍的谋士许攸,因为在袁绍那里得不到袁绍的信任,于是脱离了袁绍,半夜来投奔曹操,准备向曹操献出至关重要的计策。听说此事,曹操在态度上表现热烈欢迎,“不及穿履,跌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失拜于地”,并说:“公乃操故友,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乎?”曹操的言行举止,从表面来看,好似对老朋友一片至诚,礼让谦慕,倾肝沥胆,他内里却是步步设防,对从对手袁绍处新来的许攸不肯依赖信任。等到二人真正谈起如何攻破袁军时却没有说出一句真话。从曹操“可友一年”、“有半年耳”、“可友三月耳”到“止有此月粮”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处处提防、步步为营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当曹操听到许攸揭穿了他的底细,当许攸说:“休瞒我,粮已尽矣”时,他惊愕地说:“何以知之?”说明曹操虽惊愕,但却仍未承认粮绝,而是进一步盘问许攸这消息的来源,知道许攸拿出被袁军截获的他的亲笔告急书信时,曹操仍然问道:“何处得之?”一直到许攸最后“认获使之事相告”,曹操这才有执其手说道:“子远既急旧交而来,原即有以教我。”这样细致入微而又而又让入扣的描写,把曹操奸诈的内心表现的淋漓尽致。本段文字中,小说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人物的心里状态,但是小说中这段绘声绘色的描写和一层紧扣一层的对话本身,使我们把三人的心理看得明明白白,不仅刻画出了聪明,谨慎的许攸。突然的刻画出了狡黠,奸诈、虚伪的曹操,这样刻画既有浩然,又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余地,而这比起单纯的静态心理描写,在白俗的基础上又多了几分含蓄蕴藉,深入细微,耐人寻味。而其间小说作者还运用了很多细节描写,把许攸、曹操二人的谈话的情境逼真的再现出来,具有很强的戏剧性。说起戏剧性在《三国》中多处体现,如三国故事中的周瑜计谋破败,周瑜设计杀诸葛亮不成,便转施刘备身上,请刘备过门赴宴,谁知刘备竟带了关羽(一个集“义”“勇”“豪”“娇”于一身的人)。正当周瑜痛苦蔡瑁、张允训练有素时,却偏偏来了个蒋干,正好设计除此二人,这种戏剧性因素都是为赤壁之战胜利而设,以至于后来当周瑜发现风向不对而吐血都是为借东风埋下伏笔,从而奠定了赤壁之战的胜利。这一连串的故事,就像是在演戏一样,画面跳转清晰明确,人物刻画生动传神,把周瑜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目光短浅等特性写的极尽极致,这种语言艺术特点不仅可以加大语言的白俗话,而且使读者得到更多的审美愉悦。

3.套语、俗语、导语的运用

(1)套语

套语一词现在我们通常认为有两种意思:

1)应酬的客套话。

2)流行的公式化的言谈。

清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遣词贵典雅,然亦有典雅之事数见不鲜,亦宜慎用。如‘莲子空房’、‘人面桃花’等字,久已习为套语,不必再拾人唾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那姓傅的倒还圆通,不过是拿官场套语‘再商量’三个字来敷衍。”但套语与成语一样,不能都说是陈词滥调,它用起来轻车熟路,也具有一定的涵盖力和表现力。在《三国演义》中也有一些套语,比如在说服别人弃现在所侍从的人并投靠他人时经常会用一句“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如第三回:“布曰:恨不逢其主耳。肃笑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第十四回:“宠曰: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遇可事之主,而交臂失之,非丈夫也。”再如“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等这些套语也出现了好几次,这些套语在文章中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白俗性,让人觉得很容易就明白了。

另外,《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些地方如“人物出场描写”、“歌舞描写”中也运用一些套语。《三国演义》中刻画了几千个人物,但是多数人物出场的时候都采用一些固定的程式化的介绍。通常都是先说身高(用尺衡量),再说外貌,适当添加修饰。如关羽的出场描写:“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再如刘备的出场:“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孔明的出场:“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魏延、华雄等好多人物出场都采取这种方式。“歌舞描写”中也有套语这种手法的运用。但套语多采用楚辞“兮”的表达或者是表达意念上的套用,如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沧单福新野遇英主”其中一段市民歌“天地反覆兮,火欲殂;大厦将崩兮,一木难扶。山谷有贤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贤兮,却不知吾。”再如第三十七回耕田者歌“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这一回中涉及歌舞最多,再如少年歌“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这些歌舞中无不透露出隐逸闲情或者是渴求明主的信息。都采用套语表现出来。

(2)俗语

俗语是汉语词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性的语句,具有简练而形象化等特色。大多是有经验的劳动人民所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种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三国演义》中有许多俗语,这些词语

的运用使《三国演义》的语言更加通俗易懂。关于《三国演义》中的俗语分两类:一、有出处。这类俗语主要有“一手包办”,出自《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不由分说”出自《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句出自一则故事: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二、无出处。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等,这些词语人们经常是随口而来。

(3)导语

一提起导语,现代生活环境下的人不由自主地把导语和新闻联系起来。新闻导语即消息的开头,它以极其简洁的文字,写出消息的开头,它写出消息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提纲领衔,牵引全文,吸引读者。其实,导语这一特色在《三国演义》中体现的尤为突出,《三国演义》是章回体小说,每章、每回都有一个标题,如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等,这个标题即为的导语,这些标题中大都包含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等内容。这些导语都具有高度概括性,能使读者达到“醒目”的作用,如第四十回题目“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高度概括情节,甚至是故事的发展状态我们也清楚了。还有一些题目采用对偶的手法,生动有趣,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如第一百零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地名“上方谷”、“五丈原”对应,人物“司马”、“孔明”对应事件“受困”、“禳星”对仗,无时无刻不吸引着读者。再如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等。所以,导语的存在使《三国演义》的语言新颖独到,个性鲜明,白俗深刻,更容易读懂。

三、文白相间、雅俗共赏的语言艺术产生的原因主要(一)《三国演义》语言艺术呈现文雅方面的主要原因有

首先,《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故事时间是三国时期的历史,是从东汉到西晋时期的历史过程,结合近100年的历史进程。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所以它的选材绝大部分来自史传。这些史料的官方语言,加上,“三国演义”引用作者有时整段应用,这自然对小说的语言为古典元素,同时加强其优雅的颜色。

其次,小说反映社会生活,为了使作品更富有艺术的真实性,给读者以再现历史的真实感,作品中的人物对话有时候就不得不采用三国时期的语言。如第十回描写陈宫与张飞的对话:“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君以千里之众,而反受制于人……”无论实词、语气词、连词还是判断句都是典型的文雅用语。

再者而言,《三国演义》里还引进了三国时代人物的许多诗文如上文中提到在文雅这个特点中,诸葛亮的《隆中对》、曹植的《铜雀台赋》等,尤其是辞赋类作品,语言艰涩难懂,这也使语言多了点文言色彩,还有诗本身的雅,也加重了《三国演义》文雅的语言艺术。

最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身份大多是王侯将相。《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1258个人物、身份、地位相差悬殊,性格特点也不尽相同,但相对而言人物身份较单纯,大多是王侯将相,身居高位、有身份、有地位,不同于《水浒转》的人物,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市井小名,鱼龙混杂。如汉书、汉室皇叔刘备,可以代表身份显位高、权重的大人物。其身份地位学识修养决定了其语言是比较庄重古雅的,不能随心所欲。鉴于这种需求,典雅的文言是最佳选择。如第二回:“玄德曰:‘不容寇降是矣。今四面如铁通,贼乞降不得,必然死战。万人一心,尚不可当,况城中有数万死命之人乎?不若撤去东南,独功西北。贼必弃城而走,无心恋战,即可擒也。”

(二)《三国演义》语言呈现白俗方面的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三国演义》成书年代是元末明初。

作者罗贯中所生活的年代和三国故事发生的年代有大概千年的时间差。目前学术界较多人认为作者就是罗贯中,成书年代是元末明初,清朝康熙年间,毛纶

和毛宗岗父子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评改而成为今天流行的版本。

语言是随着社会而产生并发展的,它随着时空的变迁在不停地变化,从故事发生到作品成书,语言已近经过一千多年的变迁,日渐向通俗话方向演变。

第二,三国故事经过了长期的民间加工。

《三国演义》的创作参照了《三国志》等正史作品,同时也以《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等话本小说以及民间的三国戏、三国故事为依据。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故事已经在民间流传,裴启《语林》、干宝《搜神记》等书均有记载。宋元时期,已多有民间艺人讲述三国故事或编成戏曲演出,在“说话”这一行业当中就有专说“三分”的。三国故事经过千余年在民众中的口耳相传和民间艺人的讲说演唱已近带上了浓重的时代气息,所以到成书时就自然带有白俗的语言特色。

另外,小说中有三成左右的内容为虚构,如“玉泉山关公显圣”“七星坛诸葛祭风”等情节在《三国志》中都没有记载。这些虚构内容一部分来源于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具有生动活泼,浅显通俗的特点。另外,这些故事经过长期的民间加工广泛吸收口头语言,所以就形成了文白相间,雅俗共赏的特色。

第三,小说创作以面向读者为目的。

文以致用,文学创作的目的是给人看的,而这个过程的实现要完成作者、文本、读者的有效沟通和对话。《三国演义》如果纯用文言叙事,势必影响其流传,一般文化水平的普通读者不免感到艰涩难懂,这就必然会使《三国演义》的作者在创作小说时注意使小说尽可能做到通俗流畅、雅致自然,以达到“易观易入”的目的。

《三国演义》战争艺术分析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自学考试 毕业论文 题目(中文):浅析《三国演义》之战争艺术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汪慧倩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李昱 2012年 12月 21 日

毕业论文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浅析《三国演义》之战争艺术特色》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研究、写作的成果。论文中所引用是他人的无论以何种方式的文字、研究成果,均在论文中以明确方式表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独自承担。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汪慧倩 2012 年 12 月 21 日

目录 1.引言 (4) 2.智谋天下 (5) 2.1 懿亮之争,斗智斗勇 (5) 2.2 赤壁之战,彰谋显略 (6) 3.计与争锋 (8) 3.1外交斗争—无间道之反间计 (8) 3.2军事斗争—心理战之空城计 (9) 4.战术风云 (10) 4.1 后发制人—官渡之战,声东击西,以少胜多 (10) 4.2地利之战—夷陵之战,火烧连营,以弱胜强 (11) 5.结束语 (12) 6.参考文献 (12)

论三国演义战争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描写战争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小说,小说对战争的描写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小说吸收和发展了《左传》描写战争的方法,它大小共计四十多场,场场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它能让读者充分领略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深刻感受变幻莫测、星移斗转的战场风云,获得酣畅淋漓的精神愉悦。它从多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注重从宏观和侧面描写来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预示战争的结局;同时对战争中精彩的场面,也不乏细致、生动的描写。特别是在决定魏、蜀、吴三国命运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的描写上,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在这些战局中作者突出了智慧的力量,把握了战争的焦点,洞悉了战争的变化,显示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关键词:历史战争智慧深刻 1.引言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描写战争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小说。它是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当时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斗争,作者以其生动,凌厉的笔墨描绘出了三国历史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无论是人物性格,还是历史文化都极具时代特色,三国演义中一共描绘了大大小小四十多次战争,小到军阀混战,大到王朝覆灭,作者罗贯中以战争为轴,将乱世三国70余年的历史展现的淋漓尽致。而三国演义中对战争的描写更是让读者刻骨铭心。如临其境。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六个词:丰富、深刻、生动。所谓丰富,是指他描绘出了三国战争的多姿多彩,或以弱胜强、或以强制弱、或先胜后败、或败中取胜等等每场战争都各具特点。所谓深刻,是指通过艺术描写,反应了三国的战争艺术,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不厌诈、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等等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启示,所谓生动,是指它的描写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特别是通过战争描写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众所周知三国时期的战争其实就是各个人物之间在军事政治上的分歧,战争的爆发必定会牵涉军事与政治,二者合二为一,相

四大名著艺术特色

九年级优生培训(四) (四大名著专题) 班级姓名 一、四大名著艺术特色 一、《西游记》明代白话长篇小说。吴承恩作。 《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现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愿望和要求。在孙悟空身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黑暗势力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西游记》,真可谓述变幻恍惚之事,寓玩世不恭之意,使人陶醉。 二、《红楼梦》又称《石头记》,长篇小说。曹雪芹作。 《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创作的巅峰之作。它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红楼梦》语言最特殊、最成功的地方首推人物语言这方面,作者运用对话、独白、诗词曲赋等多样化的艺术手段,把每个人物复杂多样的性格特征描绘得分寸适宜。作者语言艺术的高度运用,使人物具有更为丰富的生命和内容。《红楼梦》是一部充满想象的书、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它高妙的艺术价值在于它浸透并散发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是一部永垂不朽的巨作! 三、《水浒传》中国明代长篇小说。施耐庵作。 《水浒传》以它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水浒传》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水浒传》通过艺术形象表现的“官逼民反”的现象和只手遮天的社会状况,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本质,有力地冲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水浒传》作者以其高度的艺术表现力,生动丰富的文学语言,叙述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塑造了众多可爱的个性鲜明的壮士形象。 四、《三国演义》明代长篇历史小说。罗贯中作。 《三国演义》反映了公元三世纪前后黄巾起义与被镇压的过程,广泛而具体的描写了魏蜀吴等封建政治集团内部斗争,反映了当时某些历史情况。《三国演义》并不是简单的复述三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而是一部经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些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形象。智慧先知的诸葛亮;奸诈雄霸的曹操;忠贞勇毅的关羽;胸怀大志的刘备……这些英雄人物形象都融汇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看法,认清这些艺术形象反映的实质,才能将《三国演义》理解得更透彻。而《三国演义》就是这样,将英雄本色诠释地淋漓尽致。 二、四大名著常见题目及答案 ⒈《三国演义》中“刘玄德三顾茅庐”欲请出诸葛亮,它最初由徐庶推荐的。 “身在曹营心在汉”指的是徐庶,同时他也是进曹营一言不发的人。 ⒉《三国演义》中“群英会蒋干中计”蒋干是中了周瑜的计。

《三国演义》每集经典台词.doc

三国演义每集经典台词 第一集《 xx 三结义》 1.xx: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2.xx: 大丈夫不为国家出力,反在此长叹,何为大丈夫? 3.xx 关张: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4.xx: 多谢三位相救,卑职铭记不忘敢问三位英雄现居何职? 刘备: 我等俱是白身 xx: 白身?哼 第二集《十常侍乱政》 1.xx: 何后有皇子辩,太后不是也有皇子协,何后有她哥哥何进,太后你难道就没娘家人?依小臣看赶早不赶晚,明日早朝,太后就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封皇子协为陈留王,再加封国舅董重为骠骑将军,给他来个平分秋色。 xx: 好,就来个垂帘听政。

2.xx: 提醒?哼,我清醒得很,当初你妒忌王美人,将她毒死,今日你难道要害我不成?你若再敢胡言乱语,我让骠骑将军取尔兄妹之命。 何后: 我以好言相劝,母后为何不同清理? xx: 你?哼哼哼,你也敢妄谈清理二字?哼笑话。 何后: 你 xx:哼 3.何进: 哦我想起来了,孟德乃宦官之后,必怀有私情。哈哈哈曹孟德: 你 4.xx: 乱天下者,必何进也 5.xx: 大将军,董卓乃豺狼也,引他入京,必要吃人。 何进: 你太多疑,不足以谋大事。 5.xx:

大将军,我素知董卓为人,其人面善而心狠,一入京城必生霍乱,不如阻止他入京,免生霍乱。 何进: 哼,尔等皆书生之见,不必多言,老夫注意已定。 6.何进: 我掌天下大权,张让段圭等人,把我怎样,把我怎样。 第三集《 xx 霸京师》 1.xx: 我久在西凉,这朝中之事如何能在极短之日,树立权威,立于当朝,我想无过于废旧帝、立新君之举了! 2.xx: 昔日伊尹霍光行废立之事,皆成千古名相、一代人杰。今日主公效法先人,必定名垂青史,此一利也!此次救驾大功,使公威著君臣之上,此时公若立新君,谁敢不从?新君既立,公可挟天子以令群臣,进而以谋天下,此二利也。 3.xx: 虽有二利,却又一害。我朝自章和二帝起,凡在朝中掌大权者,诸如窦宪、邓骘、阎显、陈蕃,以至新近被十常侍所杀之大将军何进,未有一人不遭横死暴亡。请主公恕我直言,拥立皇帝者,固然权倾朝野,威赫当时,但是也把自己置于众矢之的,此一害,愿主公思之、慎之! xx: 温故而知新!好!你这番肺腑之言甚好!甚是!然而我董卓并非窦宪、邓骘等人,更非何进屠夫之辈,既是有二利仅一害之举,何乐而不为? 3.xx:

三国演义人物艺术手法

[内容提要]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语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结构宏伟壮阔,严密精巧;人物性格鲜明、生动形象;战争紧张激烈、惊心动魄。从人物塑造上看,作者罗贯中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使用了白描、对比、衬托、夸张等艺术手法来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关键字] 三国演义人物艺术手法 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同时也是世界小说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小说之一,生动描述了汉末魏晋时期近百年的历史画卷,集中反映了各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等种种斗争,几百年来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吸引了一代代的读者,在民间广为传诵。《三国演义》最重要的艺术成就还是罗贯中成功塑造的那些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千余人,其中主要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刘备的仁义、曹操的奸诈、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周瑜的忌才妒能、孙权的委曲求全、袁绍的优柔寡断等等。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罗贯中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注重人物相貌、神态及语言的描写,使用对比、衬托、夸张的方法展现人物形象,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实见其作为文学艺术大师之深厚功底。 一、使用相貌、神态、语言等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作者通常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多角度、全方位对人物进行相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从而塑造出成功而丰满的人物形象。作为文学大师的罗贯中当然也不例外,使用白描手法,并借助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以形传神,做到形神兼备,勾勒出一位位鲜活的人物形象。 首先,《三国演义》中人物出场便通过相貌的描写来展现了人物性格,如第一回中张飞的出场,“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可见张飞的威武,再加一句“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便将一个莽撞的张飞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句话是第二十八回描写诸葛亮出场的,惟妙惟肖,传神的很,与后文关于他智略的描述相互辉映,宛然成章。“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短短30个字把关羽的形象完美的呈现到人物面前,透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体会到一团团英雄的气息正慢慢接近你。 其次,通过对人物细致的语言与神态描写对人物个性特征加以渲染、突出。“张飞大怒,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入馆驿把门人那里阻挡得住,直奔后堂,见督邮正坐厅上,将县吏绑倒在地。飞大喝:“害民贼!认得我么?”督邮未及开言,早被张飞揪住头发,扯出馆驿,直到县前马桩上缚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这段文字是《三国演义》中比较经典的一个切面:鞭打督邮。通过上述这段文字,读者可以清晰明澈地了解张飞直爽火暴的性格;书中两处对关羽形象的塑造,“云长曰:“吾于千枪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这句话采自《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是关羽单刀赴会前和属下的对话。字里行间,关羽衿傲高扬的神态流露无遗,浩浩荡荡,气势不凡;“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权决一死战!”每每读这段文字,都会感动得流泪,被关羽的气概所折服。《三国演义》通过这段文字把人们心中的关公形象推至顶峰,完全确立了他一代忠臣的凛然形象。又如“赤壁之战”前,作者连续用了几处神态描写来表现孙权的优柔寡断性格,“张昭曰:‘曹操拥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顺。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敌。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众谋士皆曰:‘子布之言,正合天意。’孙权沉吟不语。张昭又曰:‘主公不必多疑。如降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孙权低头不语。”“且说孙权退入内宅,寝食不安,

三国演义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经典语录 导读:本文是关于三国演义经典语录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独战东南地,人称小霸王。运筹如虎踞,决策似鹰扬。威镇三江靖,名闻四海香。临终遗大事,专意属周郎。 2、血染征袍透红甲,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幼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3、欲除禽兽必先献身于禽兽。 4、一点樱桃启绛唇,两行碎玉喷阳春。丁香舌吐横钢剑,要斩奸邪乱国臣。 5、威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6、十万貔貅十万心,一人号令众难禁。拔刀割发权为首,方见曹瞒诈术深。 7、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 8、当时手足似瓜分,信断音稀杳不闻。今日君臣重聚义,正如龙虎会风云。 9、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 10、三分虽然天数定,神机妙算亦刻图;倘若当年奉孝在,岂容西蜀与东吴。 11、此名《太平要术》,汝得之,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

异心,必获恶报。 12、王朗负固守城,难可卒拔。会稽钱粮,大半屯于查渎;其地离此数十里,莫若以兵先据其内:所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 13、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 14、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逞才能? 15、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 16、原是昭阳宫里人,惊鸿宛转掌中身,只疑飞过洞庭春。按彻梁州莲步稳,好花风袅一枝新,画堂香暖不胜春。 17、汝不识贤愚,是眼浊也;不读诗书,是口浊也;不纳忠言,是耳浊也;不通古今,是身浊也;不容诸侯,是腹浊也;常怀篡逆,是心浊也!吾乃天下名士,用为鼓吏,是犹阳货轻仲尼,臧仓毁孟子耳!欲成王霸之业,而如此轻人耶? 18、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 19、为社稷之臣,不能匡君救主,空生天地间耳! 20、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1、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2、治病须分内外科,世间妙艺苦无多。神威罕及惟关将,圣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艺术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论《三国演义》描写战争艺术 论文作者:刘塑 准考证号:270112200029 作者单位: 指导教师:黄鹤 主考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年月

内容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他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与战略决策。以人作为叙事的中心和灵魂,擅于描写战争是它的杰出成就。继承并发扬了《史记》、《左传》对战争的描写方法。全书共120回,共描写四十多次战争,都特色鲜明,摇曳多姿。作者着力描写战争,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政治斗争与战略决策,战略思想,谋略与战术合理运用,人物形象的刻画,都写的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符合冷兵器时代大小规模战争的客观规律,体现了以主帅“谋略”得失为成败关键的原则。尤其对重大战役更是着力描写。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更是决定了三国魏、蜀、吴的国运。虽然战争精彩纷呈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但作者更是以恢宏的笔调描述了战争的残酷的一面。通过作者对战争描写的研读,体会它对我们今天工作、生活的启发意义。

论《三国演义》描写战争艺术 一、乱世的起源—政治斗争与战略决策 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黑暗腐败和天灾频繁,爆发了黄巾起义,朝廷派兵镇压。虽然镇压成功但也动摇了汉朝的统治根基。紧接着宦官与外戚的争斗使汉朝走向崩溃的边缘。到了董卓进京时,汉朝已经开始瓦解。董卓的专权使各路诸侯联合起来讨伐董卓。在讨伐的过程中,各路诸侯为争夺天下,各据一方,经过战争的较量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之间又不断地进行斗争,最后相继灭亡,由西晋统一了全国。就如《三国演义》的开篇所写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样一段由合而分,又由分而合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不同的政治集团之间进行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过程。各个政治集团进行政治斗争的最终目的是要统一天下,而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就是战争。军事斗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是不可分割的,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三国演义》成功地描写了众多的战争场面大多形象鲜明,各具特色。每次战争之前或战争中,交战双方为了能使自己在交战中取得胜,总是先采取一些政治措施,展开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从而促使条件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转化。具体到每一场战争并不是静止或孤立地单纯写战争,并不是一味的写交战双方的打打杀杀,而是特别重视战略决策的作用。谁能在战争中决策得当,决策正确,谁就能取得相当的主动权,谁就能在战争中取胜;反之谁决策失当,决策失误,谁就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这期间最经典的是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前夕,孙策死前把东吴托付给孙权。东吴根基不稳,又逢新主。孙权听从诸葛谨之言“勿通袁绍,且顺曹操,然后乘便图之。”于是与曹操结盟。袁绍听后大怒,起七十余万人马,攻取许昌。曹操起军七万迎敌。就这样官渡之战打响了。战前田丰狱中上书谏言:“今且宜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恐有不利。”绍怒,欲斩田丰。在官渡之战中,战争一开始,双方的力量对比,客观条件的优劣差别都不利于曹军。袁绍兵多粮足,主动攻打曹操,曹操兵少粮乏,被动应战,粮草成了影响双方胜败的关键。对这一点,双方谋士都看得很清楚。袁绍的谋士沮授说:“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曹操的谋士荀攸说:“绍军虽多,不足惧也。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不以一当十,但利在急战,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但对于各自谋士的正确分析与判断,双方主帅在决策上却有天壤之别,袁绍听了沮授的话是“怒曰”,曹操听了荀攸的话是“所言正合我意”,由此,双方主帅的谋略见识,决策能力高下立判。

三国演义经典语录台词

三国演义经典语录台词 三国演义经典语录【热门版】1、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2、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3、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4、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施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 5、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 6、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7、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8、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 9、肃曰:“贤弟有擎天驾海之才,四海孰不钦敬?功名富贵,如探囊取物,何言无奈而在人之下乎?”布曰:“恨不

逢其主耳。”肃笑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 三国演义经典语录【精选版】1、汉末忠臣说伍孚,冲天豪气世间无。朝堂杀贼名犹在,万古堪称大丈夫!——对伍孚的赞颂 2、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关于杀伯奢一事,曹操对陈宫语 3、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对吕布的夸奖 4、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张飞对玄德、云长语 5、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6、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许劭对曹操语 7、帝怒谓陶曰:汝家亦有近侍之人,何独不容朕耶?呼武士推出斩之。刘陶大呼:臣死不惜!可怜汉室天下,四百余年,到此一旦休矣--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录式读书笔记--经典语录 8、董太后宣张让等入宫商议曰:何进之妹,始初我抬举他。今日他孩儿即皇帝位,内外臣僚,皆其心腹:威权太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艺术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艺术 赵学丽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作者以恢宏的笔调描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但其中更以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描写中体现出谋略的应用。 关键词:军事思想谋略的应用战争描写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艺术 《三国演义》是写古代战例的典范作品,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特别精彩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动逼真。善于描写战争,提供封建社会战争的某些有价值的研究材料,是《三国演义》具有积极意义的又一个重要方面。而且这本书在描写军事战争的同时,也不失文采。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最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如下来具体分析《三国演义》中战争描写的艺术性。 一、《三国演义》于战争描写中体现了谋略的综合应用

《三国演义》每集经典台词

三国演义每集经典台词 第一集《桃园三结义》 1.黄巾军: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2.张飞:大丈夫不为国家出力,反在此长叹,何为大丈夫 3.刘关张: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4.董卓:多谢三位相救,卑职铭记不忘……敢问三位英雄现居何职 刘备:我等俱是白身 董卓:白身哼…… 第二集《十常侍乱政》 1.张让:何后有皇子辩,太后不是也有皇子协,何后有她哥哥何进,太后你难道就没娘家人依小臣看赶早不赶晚,明日早朝,太后就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封皇子协为陈留王,再加封国舅董重为骠骑将军,给他来个平分秋色。 董太后:好,就来个垂帘听政。 2.董太后:提醒哼,我清醒得很,当初你妒忌王美人,将她毒死,今日你难道要害我不成你若再敢胡言乱语,我让骠骑将军取尔兄妹之命。 何后:我以好言相劝,母后为何不同清理 董太后:你哼哼哼,你也敢妄谈清理二字哼……笑话笑话。 何后:你…… 董太后:哼 3.何进:哦……我想起来了,孟德乃宦官之后,必怀有私情。哈哈哈哈哈哈……曹孟德:你…… 4.曹操:乱天下者,必何进也 5.郑泰:大将军,董卓乃豺狼也,引他入京,必要吃人。 何进:你太多疑,不足以谋大事。 5.卢植:大将军,我素知董卓为人,其人面善而心狠,一入京城必生霍乱,不如阻止他入京,免生霍乱。 何进:哼,尔等皆书生之见,不必多言,老夫注意已定。 6.何进:我掌天下大权,张让段圭等人,把我怎样,把我怎样。 第三集《董卓霸京师》 1.董卓:我久在西凉,这朝中之事如何能在极短之日,树立权威,立于当朝,我想无过于废旧帝、立新君之举了! 2.李儒:昔日伊尹霍光行废立之事,皆成千古名相、一代人杰。今日主公效法先人,必定名垂青史,此一利也!此次救驾大功,使公威著君臣之上,此时公若立新君,谁敢不从新君既立,公可挟天子以令群臣,进而以谋天下,此二利也。 3.李儒:虽有二利,却又一害。我朝自章和二帝起,凡在朝中掌大权者,诸如窦宪、邓骘、阎显、陈蕃,以至新近被十常侍所杀之大将军何进,未有一人不遭横死暴亡。请主公恕我直言,拥立皇帝者,固然权倾朝野,威赫当时,但是也把自己置于众矢之的,此一害,愿主公思之、慎之! 董卓:温故而知新!好!你这番肺腑之言甚好!甚是!然而我董卓并非窦宪、邓骘等人,更非何进屠夫之辈,既是有二利仅一害之举,何乐而不为

三国演义写作手法

三国演义写作手法 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 件,就是正确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 b5E2RGbCAP 一( 《三国演义》 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 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 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 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 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二(作者在对作品进行 艺术虚构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技法: p1EanqFDPw 1( 巧于构思,如“空城计”一段作者将其插在“失街亭”和“斩马谡”之 间,使之成为两个一般性情节之间的点睛之笔。 DXDiTa9E3d 2( 采用传说,作者大胆采用民间传说,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含量,如“桃 园三结义”、“借东风”、“孔明吊丧”等。 RTCrpUDGiT 3( 改变史实,如关羽“单刀赴会”既与拥刘反曹的倾向一致,又突出了关 羽的勇武凛然气概。 4( 张冠李戴,如“怒鞭督邮”本来是刘备所为,小说中改到张飞头上,以 免有损于刘备的“仁君”形象,并突出张飞的爽直鲁莽性格。 5PCzVD7HxA 5( 善于铺叙,如“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有几个字,而《三国演义》 中对此进行了精心构撰,先是先声夺人,进而又写刘备在三次寻访是一再误 认,既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又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jLBHrnAILg


四大名著的思想意义及艺术特色

四大名著的思想意义及艺术特色 《三国演塑义》的思想意义: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基本上是通过曹魏和蜀汉两个集团的斗争而展开的。它对刘备、诸葛亮等的歌颂和对曹操等人谴责,表达了作者在“拥刘反曹”的封建正统思想外衣下,蕴含的崇尚“忠”“义” ,主张用“主道”“仁政”治理天下的政治思想以及这种思想未能完全得以实现的悲哀。作为一部直接描写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间的政治,军事斗争的小说,它用艺术手段展示的斗争经验,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 《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 首先,《三国演义》虽然在创作很大程度地依据了有关三国的历史文献,但却能不受史实的限制,根据表现人物和设计情节的需要,发挥想象加以艺术虚构,从而使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得到了有机的统一。其次,《三国演义》刻划人物,选取许多典型的事件,将人物置于现实矛盾的尖锐冲突中,通过他们的言行来展示性格,并注意细节描写,运用夸张,对比等艺术手段来突出人物的不同特征。再次,小说采用了多头绪,多层次的网状结构形成,把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特别是战争,写得条理清楚,主次分别,有声有色。此外,《三国演义》在吸引史传语言高度成就的基础上又适当加以通俗化,形成一种“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风格,叙述描写,简洁明快,雅俗共赏。 《水浒传》的思想意义: 《水浒传》的伟大意义在于,它是从封建社会中诞生出来的一部反抗封建统治的小说巨著,这不啻是中国古代文坛中的一个奇迹。小说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由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它深刻地挖掘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揭示了“官逼民反”的事实,成功地塑造了起义英雄的群像。并通过他们各自不同的反抗道路,展现了起义如何由零散的星星之火,最终发展为潦原之势的。小说还描绘了起义失败的悲惨结局,客观上总结了农民起义失败的历史教训。鼓荡于作品之中的反抗精神,给历代读者以极大鼓舞,产生极深远的影响。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首先,《水浒传》最被人称道的是人物塑造的成功。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成为高度典型化了的英雄形象。(1)作者在塑造这些形象时,一方面将想象中的英雄所应具有的勇和力、传奇式的本领凸现出来,另一方面,又精细地描写了他们的性格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英雄具有鲜明的个性,真实可亲。(2)作者塑造英雄形象的成功之处,还在于既以高度夸张的情节来充分展示英雄的本色,好汉的豪气,使读者产生对英雄的仰慕;同时又以逼真的细节刻画,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本身的行动以及人物间的映衬。对比来表现人物性格,使读者感到英雄的形象真实可信。其次,《水浒传》的语言也富有特色,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杰出的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创造地继承和发展了宋元以来“说话”的语言艺术,在运用当时口语的基础上,加以进一步锤炼,使语言具有了非常准确、生动、通俗而又洗炼的特色。最后,《水浒传》的结构也很有特点,是以单线发展的方式来构架情节的。 《西游记》的思想意义: 《西游记》通过描写孙悟空大闹天宫和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沿途降妖伏魔的故事,充分赞扬了反抗传统秩序、坚决向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表达了征服自然战胜困难的伟大理想和信心;并以神魔世界观照现实人生,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广泛的揭露和讽刺。 《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艺术特色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艺术特色 《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长篇章回小说,作品围绕着魏、蜀、吴三国之间矛盾冲突的展开,着重表现了作者对于群雄鏖战及暴君苛政的不满与谴责;对于和平统一及明君仁政的政治理想的追求与赞扬。这部一百二十回的长篇巨著,以刘备集团的兴衰过程作为全书的主要线索。作者歌颂的理想人物主要是刘备集团的君臣,特别是以刘备与诸葛亮为代表的明君贤相。其中,诸葛亮的形象尤为突出。诸葛亮的活动,占全书的二分之一以上,诚如郑振铎先生所说:“〈三国演义〉实际上是一部〈诸葛孔明传〉。” 一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三十八回中“三顾茅庐”是诸葛亮出场文字。在这一片段中,字字句句都渗透了作者的心血,寄托着作者的理想。 这部长篇,“三顾茅庐”之前的全部情节,是诸葛亮出山前的政治形势的介绍,如果把这些都看成诸葛亮出场的远铺垫,那么“元直走马荐诸葛”、“司马徽再荐名士”两段故事,则是直接的铺垫。紧接在后面的“博望坡军师初用兵”,记录了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功,也是一段照应的文字。“三顾茅庐”在这部小说中所占的地位由此可见。这一章的内容可分为“刘玄德三顾茅庐”与“定三分隆中决策”两部分。刘备作为一个贤明的封建仁君,他的“三顾茅庐”,侧重表现了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至诚精神。刘备马跳檀溪后遇到司马徽时就听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在他心里,便已播下了访贤求士的种子。但究竟向何处寻找,却如在云雾之中。经徐庶、司马徽一再举荐,刘备得知伏龙的真实姓名与隐居地址后,便决心亲往隆中求谒诸葛亮,“三顾茅庐”便从这里开始。 二 “一顾茅庐”未能遇上,却遇上崔州平。崔州平认为:天下正值由治入乱,“欲使孔明斡旋天下,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刘备觉得自己负有“匡扶汉室”的重任,他不为人言所感,必欲觅得贤才,以求安邦定国之策。“二顾茅庐”,虽然正值隆冬,天寒地冻,刘备却顶风冒雪再去寻访,不料,这次遇到的是石广元、孟公威二位隐士和诸葛亮的弟弟、岳丈,仍没有见到诸葛亮。到了第二年新春,刘备决心选择吉期,斋戒三日,熏沐更衣,第三次走访卧龙。通过三顾茅庐作品突出地表现了刘备谦恭大度、礼贤下士的君王风度。这一描写,反映了作者罗贯中的愿望。他希望统治者重视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因此,整个作品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定三分隆中决策”充分表现了诸葛亮对于当时政治形势的深刻了解和对未来发展的正确预见。他根据客观情况,提出争取荆、益二

《三国演义》名言名句

《三国演义》名言名句 导读:本文是关于《三国演义》名言名句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 2、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周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4、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王肃 5、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 6、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孔明 7、斩将搴旗,威振疆场,亦偏将之任,非主公所宜也。愿抑贲、育之勇,怀王霸之计。——张昭 8、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9、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李康 10、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 11、君子遗人以财,不若善言。——王肃 12、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曹植 13、唯劝农业,无夺农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诸葛亮

14、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诸葛亮 15、百足之虫,至死不僵,扶之者众也。——曹冏 16、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曹操 17、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周瑜 18、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太史慈 19、取其所长,弃其所短。——王肃 20、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诸葛亮 21、文若春华,思若涌泉。——曹植 22、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田丰 23、得人则安,失人则危。——曹丕 24、谁敢拒我。——魏延 25、都蔗虽甘,杖之必折;巧言虽美,用之必灭。——曹植 26、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王肃 27、袁将军外宽而内忌,不念忠诚。若胜而喜,犹能赦我;今战败则羞,吾不望生矣。——评袁绍 28、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曹丕 29、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30、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王肃

谈《三国演义》对史实的艺术处理

摘要:《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小说,大多数人认为它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其对史实的虚化主要体现在对人物的艺术形象的塑造和对历史事件虚实结合的描写。作者根据史实,民间传说、国史等结合自己的虚构和想象,塑造出了一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人物形象。使之脱离于历史真实而站在艺术的舞台上,实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 关键字:《三国演义》历史小说史实虚化历史真实艺术真实

我国古代对于小说与历史的认识常常纠缠不清。其小说与真实历史有着紧密联系,有的作品与史传野史很难区别,也有的小说是从历史故事演变而来;此外,我国民族素重历史,在社会上颇有影响的史学家常常从历史学的角度上看待和批评小说,而小说家为了抬高小说的地位又往往将小说归于史部之中。这种纠缠,在既写历史又为小说的《三国》一类作品中反映得更加突出。《三国》是传信?还是贵虚?究竟如何处理这对实与虚的矛盾?这就成为研究者对《三国》讨论得最热烈的一个问题.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小说成就最高的一部。本书是罗贯中根据有关三国的历史、杂记、遗闻轶事、小说讲史等丰富资料创作成功的,是在戏曲、平话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加工、丰富、提高的。早在唐代李义山的《骄儿》诗里已有关于当时参军戏演三国故事的记载,至宋则有专讲三国的民间艺人。到了元代更有全以演述三国故事为内容的《三国志平话》出现。罗贯中吸收了群众艺术的营养,又考据国史,尽量以《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依据,把纷乱的三国历史按年代、时间、人物有层次地组织起来,写成这部巨著。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问世后,便出现了许多考据和评论。有肯定的,也有责难的。指责最多的,即所谓违背正史,虚构故事。或责其“好为绚染,以诬古人”,为了艺术的“绚染”,以致给古人栽赃抹黑。现在的大多数人都认为《三国演义》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作为传奇的历史小说,其最突出的标志就是史实的虚化。

《三国演义》十大经典语录 [1000字]

《三国演义》十大经典语录 1、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奸雄的写照:曹操误杀吕伯奢全家,被陈宫责问,曹操非但面无愧色,反而颇为自得,大言不惭,多疑、自私,而又奸诈的性格暴露无遗。) 2、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矣。(荀彧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话说得冠冕堂皇,但是一句“若不早图”泄露了天机,既然为勤王兴兵,何惧“人将先我”。) 3、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有眼力,看出了刘备的抱负和能力;但竟然纵敌,堪比鸿门宴上项羽放跑刘邦。问题是,项羽是妇人之仁,曹操可是出了名的心狠手辣。一定不是曹操一时疏忽,而是刘备太能装了。由此看来刘备的忍术,远超过他的高祖刘邦。) 4、备往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散;分久不骑,髀里肉生。日月磋跎,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刘备英雄末路,感慨岁月蹉跎,壮志未酬。) 5、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刘备摔孩子,笼络人心。长板坡前,赵云百万军中七进七出救出阿斗,刘备却把阿斗扔在地上,假装关心赵云。赵云和在场的将士感动得一塌糊涂,无不感到得遇明主,发誓誓死效忠。“济大事,必以人为本。”是刘备的观点,刘备能与曹操、孙权抗衡,凭的就是这一手。) 6、大丈夫只患名誉不立,何患无妻。(赵云拒婚,豪气冲天。虽然稍显不近人情,不过与吕布贪恋女色相比,那境界可是高多了。) 7、既生瑜,何生亮。(周瑜不服,所以气死;司马懿服了,结果诸葛亮累死。人与人,是有差距的;人比人,气死人,就是这个道理。老子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8、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不愧为曹操的子孙。不昏,能看透司马昭的野心;不畏,敢率领几十人去讨伐司马昭。虽然卤莽无谋,以卵击石,不过比汉献帝是强多了。魏国没有亡在曹髦手里,应当是上天对他的勇敢的奖励。) 9、此间乐,不思蜀也。(后主刘禅投降后的保命之计。虽然留下了“没有心肝”、“扶不起的阿斗”的恶名,但是的确让刘禅得以安享晚年,混了个善终。仔细想一下,亡国都亡了,投降也投了,千古骂名是一定的了,还真不如窝囊到底,保住性命重要。刘邦、刘备面对项羽、曹操的时候,也是这么装孙子的,刘禅不愧为他们的子孙。) 10、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吴国末代皇帝孙皓投降后,被带到晋国,晋国皇帝司马炎让他坐下。并客气说:“朕设此座以待卿久已。”没想到,作为亡国之君,孙皓倒驴不倒架、肉烂嘴不烂,竟敢这么猖狂。孙皓以暴君闻名,性格刚烈,估计是投降以后后悔了,想找死。司马炎没有计较这厮的无礼,真是够宽宏大量的了。)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色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色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和成就,可以概括为六个字:丰富、深刻、生动。丰富,是指它写出了战争的多姿多彩,每次战争,各有特点,互不雷同;深刻,是指它通过真实的艺术描写,反映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思想启示;生动,是指它的描写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特别是通过战争的描写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全书最突出的是关于三大战役的描写: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这三次大的战役,都影响到三国时期的整个历史进程,同时又在全书的艺术构思和艺术结构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作者是很用心地写出来的,所以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这三次大的战役,有其相似之处:都是以弱对强,都用了火攻,结果都是强弱转化,弱者战胜了强者。但作者写来却毫不雷同,而是各具特色,显得丰富多彩。这是因为作者具体地写出了三次战役交战双方不同的特点,所处的不同的环境条件,所面临的不同矛盾,以及不同的强和弱的转化过程。 《三国演义》写战争写得很深刻,主要表现在它并不是停留在两军对垒、两阵对圆、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简单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复杂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三国演义》写战争不完全是一种军事力量(如兵力、粮草等)的较量,而是更着重于表现指挥员的战略、战术指导思想是否正确,突出了战争中人的主观作用,将斗武和斗智、斗勇结合起来。特别是斗智,也就是谋略的运用,在战争胜负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规模宏大的战役,作者总是将各次战争特定的环境、条件,双方的战略布署,战术运用,力量对比,矛盾转化等等都作了具体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出战争中矛盾转化的过程和胜败的原因。因此,不必等到作者写出最后的结果,读者就能从小说对战争进程的真实描写中,判断出谁胜谁负,而且了解到为什么胜和为什么负的原因。 三大战役中,赤壁之战是最复杂、最丰富,也是描写得最为精彩的。这实际上写的是在一场重大的军事斗争之前的一场外交斗争。作者以精彩的笔墨,生动地写出这场尖锐复杂、惊心动魄的外交斗争,表现了《三国演义》的作者在描写战争时眼界很开阔,不是只看到具体的战役本身,而是对战争的进程和全局有全面的把握和深刻的认识。说明《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的深刻性,其中所揭示的内容,与以科学总结战争客观规律著名的《孙子兵法》是完全相符的。如: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兵不厌诈;以已之长,攻敌之短;骄兵必败等等。这些,即使在今天进行战争也还是有参考价值的,对我们处理其他事务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三国演义》对战争的描写,有时从大处着墨,如大将军勒马横刀,收“铁骑突出刀枪鸣”之效;有时从小处下笔,收“低眉信手续续弹”之功。两种手法往往互相补充。例如(《三国演义》第46回),“用奇谍孔明借箭”一回,就写得忙中有闲,动中有静。孔明与鲁肃坐在扎满草人的船中,向曹军水寨开去。鲁肃惊问:“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却谈笑自若。作者又别具匠心,引了前人一篇《大雾垂江赋》,给异常紧张的气氛增添了无尽的诗情画意。一面是“只顾酌酒取乐”,一面是鼓声震天,箭如雨发。结果是诸葛亮空赚了曹军十万余支箭。既损了曹军军备,又破了周瑜加害之心。纵观整个事件过程,忽而低沉、忽而昂扬;忽而紧迫、忽而松散。戏剧性的情节给人以高度的美感。 总之,《三国演义》对于战争的描写,富于变化。全书共写了大小四十余次战争,这些战争写得千变万化,各俱特色,作者善于抓住每次战争的特点,写得有声有色。《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战争,既有旷日持久的对垒,也有短兵相接的速决战,既有上百万人参加的大战,也有千百人出场的小打,这些战争,有的以强制弱,有的以弱胜强,有的先胜后败,有的转败为胜,有的刀枪相向,有的出奇制胜。整个战争描写风云变幻,曲折跌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