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复习总结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复习总结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复习总结

古生物学

有孔虫亚纲——筳

第二节腕足动物门

(二)、外壳形态及基本构造

腕足动物有双壳组成,两壳大小不一,一般而言,腹壳较大,背壳较小。在腹壳中部有一凹槽,称为腹中槽,在背壳中部有一中隆,称为背中隆。偶尔也有相反的情况。

1 正视外壳形态--外形

从腹壳或背壳方向观察壳体轮廓

腕足动物背、腹壳的外形有圆形,近三角形,近五角形,长卵形,舌形,半椭圆形等.

2 侧视外壳形态--外形

从侧面观察,腕足动物两壳凸凹程度亦变化很大,按两壳凸隆程度可分出以下几种类型(先背后腹):双凸型、平凸型、凹凸型、背凸型、双凹型。

双凸型两壳凸隆程度近于相等;平凸型背壳近平而腹壳凸隆;凹凸型背壳凹陷而腹壳凸隆;背凸型背壳凸隆程度远大于腹壳;颠倒型幼年期凹凸而老年期变为凸凹.

3 前视外壳形态--外形

4 外壳形态--定向

定向背上前下, 长宽厚如图示

一般两瓣大小不等:背瓣较小,腹瓣较大

壳喙:壳体最早分泌的硬体部分,呈鸟喙状

茎孔:壳喙附近的一个圆形小孔

壳喙及茎孔的一方为后方,壳体张开的一方为前方

壳喙旁边缘为后缘,相对的壳体增长方向为前缘,两侧边为侧缘

把壳体分为左右对称两部分的假想平面为对称面

(三)、外壳构造--后部构造

喙:背壳和腹壳后端均具壳喙,腹喙一般较明显,或尖耸或弯曲

铰合线:壳后缘两壳铰合处,或长或短,或直或弯

主端:铰合线的两端,圆或方,或尖伸作翼状

壳肩:喙向两侧伸至主端的壳面

基面:壳肩与铰合线包围的三角形壳面。背基面较小,腹基面较发育

三角孔:基面中央呈三角形的孔洞。在背壳的称背三角孔。

三角板:三角孔上覆盖的三角形小板。有时由两块板胶合而成,称三角双板

(五)内部构造

?铰合构造

?主突起

?支腕构造

–腕基

–腕棒

–腕带

–腕螺

内部构造--铰合构造

腹壳:铰齿、齿板、匙形台、中隔板

背壳:铰窝

腹壳:铰齿、齿板、匙形台、中板

背壳:铰窝

有铰腕足类腹三角孔的两个前侧角上,各有一个向背壳突出的小凸起,称为铰齿,铰齿与背壳内的一对铰窝构成铰合构造。

铰齿下面,沿三角孔的侧缘常有一对向下延伸的支板,称为齿板

齿板大多伸达壳底,两齿板之间的空腔称为三角腔。

有的齿板相对下延,两者愈合形成一个匙形板,称为匙形台。

匙形台底悬空,或有一个沿壳中线延伸的支板所支持,这种支板称为中隔板。

内部构造--主突起

背壳中央的突起,为闭壳肌附着点

内部构造--支腕构造

支持卷曲腕的骨骼为支腕构造,发育在背壳上。分为腕基、腕棒、腕带和腕螺

(1)腕基:位于背壳中部的突起,是腕骨的附着点。

(2)腕棒:从腕基生长出的棒状物,后期形态变化大。

(3)腕带:腕棒前部伸展的部分,在后期前端汇合成为环状物。

(4)腕螺

自腕棒前端螺旋而出成的空锥状骨骼构造。腕螺有三种类型,石燕贝型、无窗贝型及无洞贝型。

(六)分类方案

主要依据铰合构造的有无、壳质成分等,分为两个纲:

1.无铰纲:无铰合构造,主要依靠肌肉联接两壳,壳质大部分为几丁磷灰质。轮廓多

为圆形,卵形和舌形,?具茎孔和茎沟. 寒武纪至现代.

2.有铰纲:具铰合构造,有各种支腕构造,钙质壳。

第三节、软体动物门(Mollusca)

1、腹足纲的定向

将壳顶朝上, 壳口对着观察者,?旋轴直立,壳口在旋轴(或壳体)的右侧为右旋壳,在旋轴(或壳体)的左侧为左旋壳, 壳口的前端为前方,壳顶端为后方。壳口所在的一侧为腹侧,另一侧是背侧。

(三).双壳纲(重点:定向)

7、双壳纲的定向

1.壳分前、后、背、腹、左、右

2.两壳铰合的一方称背方,相对壳开闭的一方为腹方;

3.一般喙指向前方;

4.壳顶通常位于背部的中偏前方或前方;

5.放射及同心纹饰一般由喙向后扩散;

6.小月面在前,盾纹面在后;

7.有耳的种类,足丝凹口在前;

8.外套湾位于后部

9.肌痕,单个位于中偏后,两个则前小后大

10.当壳的前后确定以后,将壳顶向上,前端指向观察者的前方,左侧壳瓣为左壳,右

侧壳瓣为右壳。

(四)、头足纲(白垩纪末菊石绝灭)

←平旋壳:

←旋环:平旋壳旋转一周为一旋环。

←外旋环:最后旋成的环。

←内旋环:外旋环以内的所有旋环。

头足纲外壳类-壳形

←根据旋卷程度分为四种:

←外卷:如果外面的旋环不包或很少包住相邻内旋环

←内卷:外旋环从两侧全部包住内旋环

←介于两者之间的旋壳,按其旋卷限度可分半外卷或半内卷壳。

←胎壳:壳体最初生成的部分

←隔壁:壳内部分隔壳体的横向板状构造

←隔壁孔:隔壁上连接两房室的开口。

←房室:由壳壁和隔壁围成的空间

←住室:最前方具壳口的房室

←气室:住室以外的其它房室,充满气体

←壳口:住室前端软体伸出壳外之口

←腹弯:壳口的腹侧常有一个向后凹的缺口,是原来软体腹部的漏斗伸出的地方←脐:平旋壳中央两侧下凹部分

←脐壁:脐部的四周壳壁

←脐线(脐棱、脐缘):相邻两个旋环的接触线。

←隔壁颈:沿隔壁孔的周围延伸出的颈状小管。

←连接环:隔壁颈之间或其内侧的环状连接小管。

←体管:壳内由隔壁颈和连接环组成一条贯通原壳到住室的钙质管道。

←根据隔壁颈的长短、弯曲程度和连接环形状,体管可分为四种类型:

←无颈式:隔壁颈甚短或无,无连接环

←直短颈式:隔壁颈短而直,连接环直

←弯短颈式:隔壁颈短而弯,连接环外凸

←全颈式:隔壁颈向后延伸,达到或超过后一隔壁,连接环或有或无

←体管一般位于壳体中央或偏腹侧,少数位于背方。体管形状一般为细长的圆柱形或

串珠状

←头足纲外壳类-定向

←直壳或弯壳:壳的尖端为后方,壳的口部为前方;与体管靠近的一侧为腹方,另一方则称背方。

←平旋壳:壳口为前方,原壳为后方,旋环外侧为腹方,内侧为背方

头足纲外壳类-缝合线

←头足动物的隔壁边缘与壳壁内面相接触的线叫缝合线。

←一般只有剥去壳表皮才能露出。隔壁不褶皱或褶皱,则缝合线平直或弯曲

←鞍:缝合线向前(壳口)弯曲的部分

←叶:缝合线向后(胎壳)弯曲的部分

←根据隔壁褶皱的程度,可分为五种类型

鹦鹉螺型:平直或平缓波状,无明显的鞍、叶之分

无棱菊石型:鞍、叶数目少,形态完整,侧叶宽,浑圆状

棱菊石型:鞍、叶数目较多,形态完整,常呈尖棱状

齿菊石型:鞍部完整圆滑,叶再分为齿状

菊石型:鞍、叶再分出许多小齿

第四节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必考内容—构造)

1、己经绝灭,寒武纪至二叠纪,寒武纪和奥陶纪最繁盛

2、结构上可分为头甲、胸甲和尾甲——各构造的名称及位置

3、叶肢介—非重点

第五节半索动物门笔石纲

←特有口索:口腔背面向前伸出的一条短盲管。有人认为口索是最初出现的脊索,因而曾作为一个亚门归属于脊索动物门。

←具背神经索:背神经管的雏形

←消化管前端有鳃裂:呼吸器官

←海生,个体小,群体动物

←几丁质硬体,经石化升馏作用而保存为碳质薄膜化石

←绝灭生物,中寒武世-早石炭世。奥陶纪-志留纪标准化石

←主要有两大类

?树形笔石类:树枝状,底栖固着

?正笔石类:列式,漂浮生活----指相化石

硬体构造

←胎管→胞管→笔石枝→笔石体→笔石簇

基本构造

胎管

←胎管:第一个个体分泌的圆锥形外壳,开口朝下,尖端朝上。

←线管:胎管上方伸出的一条细线状小管。

←中轴:由线管硬化而成。

胞管

←胞管:第一个胞管由胎管侧面的一个小孔出芽生出。

←树形笔石类:树形笔石类有三种胞管,即正胞管,副胞管和茎胞管.一般正胞管大,副胞管小,二者均向外开口。茎胞管:细长,内有芽茎,除了枝上最末一个外,其余都不向外开口。

←茎系:是由硬化变黑的芽茎串连而成。

←正笔石类:只有一种胞管,即正胞管,各胞管的始端以共通沟互相沟通,末端各自向外开口.

←每个胞管靠近共通沟一边为背,另一边为腹。相邻两胞管间常有重叠。但重叠的程度各类笔石不一。

←正笔石胞管类型多样。

正笔石类的十种胞管类型

1.均分笔石式:胞管直管状

2.单笔石式:胞管外弯呈钩状

3.卷笔石式:胞管外卷呈球状

4.半耙笔石式:胞管向外扩展,大部分孤立,呈三角形

5.耙笔石式:呈全孤立耙形

正笔石类的十种胞管类型

6.纤笔石式:胞管腹部呈波状曲折

7.栅笔石式:胞管强烈内折,具方形口穴

8.叉笔石式:胞管口部向内转曲

9.瘤笔石式:形成背褶,口部内转,腹褶弱

10.中国笔石式:形成背褶及柱状腹褶

笔石枝

←成列的胞管构成笔石枝

←始端:近胎管的一端

←末端:胞管增长的一端

←共通管(沟):在笔石枝背部连通各个胞管

←腹侧:胞管所在的一侧

←背侧:靠近共通管(沟)的一侧

←每个胞管靠近共通管一边为背,另一侧为腹

正笔石的分枝类型

同分枝:即一枝同时分为两枝,又可以分为两枝对称的正分枝和两枝不对称的侧分枝。侧分枝中沿原来方向生长的枝为主枝,向旁侧发展的枝称侧分枝。

后分枝:是在一个已形成笔石枝的胞管壁上出芽生出另一枝,其形式像侧枝,但其分枝的时间晚,这种晚期长出的分枝称为次枝。

假分枝:是在一个已形成的笔石枝上,从胞管口(或胎管口)中长出另一枝,这种分枝方式只见于有轴笔石亚目,每一个分枝也都有中轴,称为幼枝。

笔石枝的生长方向

以胎管尖端向上,口部向下为基准,可以分为七种类型:上攀式、下垂式、、下斜式、下曲式、平伸式、上斜式、上曲式

笔石枝上胞管的排列方式

←单列式,仅一侧有胞管

←双列式,两侧都有胞管

←四列式,一个枝上有四列胞管

←个别还有三列式。

笔石体

笔石体:由一枝以上的笔石枝构成。

正笔石类:笔石体有一个或多个笔石枝

树形笔石类:笔石体由多个复杂分支的笔石枝构成

笔石簇

笔石簇:由多个笔石体聚在一个浮胞上,以中轴相连形成的综合体。

笔石纲的演化趋势

←笔石的演化以正笔石目的比较清楚, 原始的正笔石由树形笔石演化而来,?其特点是:分枝多,以后逐渐减少.

←正笔石的演化一般表现为:

?笔石体简化:多枝到少枝.

?笔石枝生长方向改变:变化的总趋势是从下垂式-上攀式.

?胞管变形:胞管从原始的直管逐渐变形弯曲。

?体壁网格化:体壁大部变薄,局部加厚,形成网状。

?横管数目由少变多

笔石纲的生态

←生活方式:树形笔石类大部分为固着生活,其它各类笔石大都是浮游生活

←生活环境:滨海、陆棚边缘到陆棚斜坡等海域

←保存岩性:可以保存在各类沉积岩中,但以页岩为主,尤其黑色页岩

笔石纲的地史分布:中寒武世—早石炭世绝灭

古植物学

◆古植物的基本特征,包括茎的分枝,叶的类型、形态、排列方式,叶脉的类型,植

物分类。

◆高等植物中蕨类植物各个植物门的基本特征。

◆高等植物可分为苔藓植物门,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门和被子植物门)。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分类和特征。

低等植物的特征

一般特点

←低等植物包括菌类和藻类

←一个细胞组成或许多细胞组成的群体

生活方式

←自养--光合作用--藻类

←异养--吸取其他植物--菌类

←共生--以上两类相互依存

2 轮藻

←化石个体一般在0.2-3.5mm之间。其上环绕有5-20条长管状细胞。

←外形有卵、椭圆、球等

3 叠层石

●叠层石是一类具有层理的结构,有人认为是低等植物在其生命活动时期形成的,既

有物理作用,也有生命活动的作用。

●藻类分泌的粘液(暗层)和捕获的沉积颗粒(亮层)

基本构造

基本层:上凸、锥状

暗层

亮层

基本构造如图所示

地史分布

←最早的叠层石发现于28亿年前的南非

←晚前寒武纪繁盛

←现代叠层石分布于北美的巴哈马群岛

高等植物的形态和结构

1 一般特征

←高等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

←有发育良好的繁殖器官

←有发育的维管束

2、高等植物的根

根的形态

←变化大

←旱生区的深而膨大

←潮湿区的浅而细小

←在形态上有主根和须根之分

3、高等植物的茎

(1)茎的分类

(2)茎的分枝

茎的分枝

←二歧式-由枝的顶端一分为二。

等二歧式

不等二歧式

←侧出式--由明显主轴。

4、高等植物的叶

(1)叶的组成

←叶片、叶柄、托叶

←缺少一个或两个部分的叶,叫不完全叶。

(2)叶的类型

叶柄上只由一个叶子的称为单叶;

有两个以上的叶片的叫复叶。

根据复叶中小叶片的排列方式可分为羽状复叶、掌状复叶和三出叶。

(3)叶序

叶片在枝上的排列方式称为叶序,

有互生、对生、轮生、螺旋生等。

(4)叶的形态

一般指叶片的形状,包括叶片的整体形状、顶端、基部以及叶边缘的形态特征。

(5)叶缘

叶的形态-叶缘

具叶外缘的完整程度有:锯齿、波状直至全裂等

(6)叶顶和叶基

叶顶:尖、圆、截等

叶基:楔、心、圆等

(7)叶脉和脉序

←叶脉是分布在叶片中的维管束

←脉序有单脉、扇状脉放射脉平行脉等。

高等植物-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是以孢子繁殖的陆生高等植物, 具有陆生植物生存必需的输导系统——维管组织。

除裸蕨植物门外, 都有根,茎,叶之分。按照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特征, 蕨类植物分为四植物门, 即裸蕨植物门, 石松植物门,节蕨植物门(楔叶植物门)和真蕨植物门。

1、蕨类植物的一般特点

←以孢子繁殖后代

←世代交替明显

←早期类型根茎叶的分化不十分明显

←一般情况下要有水的参与才能完成繁衍

2. 裸蕨植物门(无叶植物)

(1)基本特征

裸蕨植物因其基轴裸露无叶而得名,又称无叶类,是目前已知最原始的陆生维管植物。

裸蕨植物体都较矮小,一般高不到一米,茎结构简单,二歧式分枝,具假根,原生中柱,孢子囊大都顶生。

裸蕨植物是植物界征服陆地的先驱者, 它的出现是植物界进化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完成了从水生环境扩展至陆生环境的飞跃。

裸蕨植物自晚志留世出现,繁盛于早,中泥盆世,至晚泥盆世绝灭。

3. 石松植物门

(1).概述

石松植物具有乔木,灌木和草本的类型。

茎作二歧式分枝,叶小,针形或披针形,多为单脉,多呈螺旋状排列于茎或枝上。

具叶舌或无(叶舌为位于叶腋处的小舌状薄膜)。

孢子囊单生于孢子叶的叶腋或叶的腹面,有的聚集成穗,形成孢子叶穗,顶生枝端。孢子为同型或异型。

最早出现于早泥盆世。

(2)鳞木目

←鳞木目最常见的化石是叶脱落后在茎、枝表面留下的印痕。

←叶座:叶子膨大基部着生于茎枝上的痕迹。

←在茎上螺旋状排列

叶座中上部有叶痕,一个呈心形或菱形的痕迹,为叶着生处的痕迹,叶痕中间横列三小点,中间一点称维管束痕,为与叶内相连的维管束留下的痕迹,两侧的两点,为侧痕,叶痕下方左右两点为通气道痕,均具通气作用;在叶痕正上方正中有一个叶舌脱落后留下的凹坑称叶舌穴。

楔叶植物门

(1).基本特征

草本或木本,茎为单轴式分枝,明显地分为节和节间,叶和枝轮生于节上。

叶不发达,为小型叶。

节间表面具有纵向分布的肋和沟,分别称为纵肋和纵沟.

孢子囊生于特殊的孢子囊柄上,组成孢子叶穗。长在茎或枝的顶端,绝大多数为同孢。最早出现与早泥盆世,C-P繁盛,现仅存草本的木贼一属。

5 真蕨植物门

(1).基本特征

真蕨类是蕨类植物中现代生存数量最多的,绝大多数为多年生草本。

茎一般不发育,以具有大型羽状复叶为特征,一般1-多次羽状复叶,也有单叶和掌状叶,总称为蕨叶。

叶脉有羽状脉,网状脉和扇状脉,孢子囊单个和成群着生于叶背面。

真蕨植物出现于早泥盆世,繁盛于C、P,中生代繁盛,现代。

小羽片是构成蕨叶的最基本单位,它的形态和叶脉形式是鉴定蕨叶类型的重要依据。

凡载有孢子囊的小羽片或羽片,称为生殖叶或实羽片,不具孢子囊的称营养叶或裸羽片。

真蕨植物门的叶常为一次或多次羽状分裂的大型羽状复叶,也有单叶或掌状分裂,统称为蕨叶。由于蕨叶大,分裂次数较多和分散保存的特点,在化石中最易保存最小单位——小羽片。

故在化石鉴定时,常从小羽片的羽状排列作为第一次羽状分裂,随着保存完好程度的提高,依次推算出两次羽状分裂、三次羽状分裂等。

羽状复叶上面的最小叶片称为小羽片。

小羽片着生的叶柄称为末级羽轴。许多小羽片与末级羽轴组成一个末级羽片。

若末次羽片直接长在茎上,称为单羽状复叶,若未直接长在茎上,而是呈羽状排列在又一叶柄,变组成末二次羽片,若末二次羽片的羽轴长在茎上,这种蕨叶称为双羽状复叶。三羽状复叶依此类推。

高等植物-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的最大特征是以种子进行繁殖, 都是多年生的乔木或灌木,具有明显的根,茎,叶.茎内次生木质部很发达, 种子裸露, 输导组织比蕨类植物进化。

根据繁殖器官,茎的结构和叶的特征等分为种子蕨植物门,苏铁植物门,银杏植物门, 松柏植物门和买麻藤植物门。

1、裸子植物的一般特点

新型繁殖器官--种子的出现,植物演化史上的一次飞跃。

多年生木本,乔木或灌木

单轴式分枝

叶向两个方向发展:

晚泥盆世出现,石炭纪至侏罗纪繁盛,早白垩世晚期退居次要地位。

2、种子蕨植物门

(1).基本特征

是裸子植物中比较原始的一类,为小乔木,灌木或藤本。茎部具次生木质部,?叶多为大型羽状复叶,常有间羽片和间小羽片。生殖叶上长有种子,种子常单个生长在小羽片的中脉或羽轴上,属于古老且已经绝灭的裸子植物。

←常见的化石多为大型羽状复叶,与真蕨类植物的形态难以区别,统称蕨型叶,但种子蕨植物门的有种子。

←时代:以C、P为主。

(2) 蕨型叶的分类

蕨型叶化石常根据蕨叶的形状、脉序、小羽片与轴的关系等,分为以下的类别和形态属。3.苏铁植物门

(1) 基本特征

1)短矮木本,球状茎、块状茎或圆柱状茎,茎表面具粗糙叶基痕或光滑,较原始类型分叉,较进化类型不分叉;

2)茎顶丛生大型羽状复叶,少数为单叶,幼叶拳卷;叶多平行脉、放射脉、个别单脉或网脉;

3)生殖器官集成球花(孢子叶球),位于茎顶,雌雄同株或异株(单性或两性花)。(3)地史分布

晚石炭世出现,以中晚侏罗世为主,白垩纪衰退。

4、银杏植物门

(1).基本特征

为高达40余米的乔木,直径最大可达3-4米以上。

单轴式分枝,有长,短枝之分。长枝上稀螺旋状着生单叶,短枝上叶呈密螺旋状排列,形成簇状。

单叶,具长柄,扇形,肾形至宽楔形,叶顶中央有一浅裂缺或全缘。

繁殖器官为单性球花,雌雄异株,生于短枝上。

叶自基部伸出两条脉,然后均匀地多次二歧式分叉形成扇状脉。

←地史分布

二叠纪出现可靠化石,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极盛,晚白垩世开始衰落,现仅存银杏属。

←银杏是典型的“活化石”。

5、松柏植物门

←全为木本,绝大多数为乔木,少数为灌木。单轴式分枝。

←在枝上一般为螺旋状或假两列状排列。

←雌雄同株或异株。

←包括科达纲和松柏纲两个纲。

科达纲

(1).基本特征

←亦为较古老的裸子植物,可能和种子蕨由同一祖先演化而来。

←乔木,高可达20-30米,直径一般不超过1米。

←单叶,大小不一,带形至舌形,螺旋状着生于枝上。

←叶脉多在基部分叉,几近平行。

←自晚泥盆世开始出现,至早三叠世。

松柏纲

←多数乔木,单轴分枝,少数灌木。

←叶小型,多呈针形、锥形和条形等,具单脉,极少数为长椭圆形叶,弧形脉。

←松柏纲最早出现于晚石炭世,中生代繁盛,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达到顶峰,中生代末期衰退。

←现代属种多生长在寒带、温带和热带。但多生长在高山上。

高等植物-被子植物门

1.特征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门类,与裸子植物不同处是种子为果实所包围,如桃,梨等。

繁殖器官为明显的花,所以又称为有花植物,是植物界中结构最完善的种子植物。

被子植物有乔木,灌木,藤本,草本,陆生,水生或寄生。输导系统发育.单叶或复叶,形态多种多样.羽状脉或平行脉,细脉都结成网状,大多数为重网。

最早的被子植物发现于早白垩世初期,至晚白垩世就迅速广泛分布,古近纪和新近纪时遍布全球,繁盛于新生代。

2.分类

根据种子内子叶的数目分为两个纲: 双子叶纲和单子叶纲.

单子叶纲的特征是: 胚只有一个子叶,多为草本植物,叶脉为平行脉或弧形脉,少数羽状脉.

双子叶纲的特征是: 胚有两个子叶,茎有形成层,乔木,灌木或草本,叶脉多为复杂的网状脉。

五、植物发展的阶段性

←菌藻植物阶段:水中,无器官分化太古代---早泥盆世

←早期维管束植物阶段:在加里东运动的影响下,植物由水中登陆,出现适应陆生潮湿环境的植物-裸蕨,有简单维管束。S3-D2

←蕨类和早期裸子植物阶段:①D3-C1蕨类植物开始兴起;②C2-P1蕨类植物到达极

盛裸子植物出现。主要成煤期,沼泽发育

←裸子植物阶段①P2-T2干旱,裸子植物初步兴盛;②T3-K各类裸子植物极为繁盛←被子植物阶段:K1出现,K2显示出了对环境的特殊适应,排挤了裸子植物

孢子花粉

一.概述

1.孢子花粉——即孢粉,为孢子植物的孢子,种子植物的花粉,都是植物的生殖细胞。2.地层意义

孢子束、花粉束成熟后,产生数量巨大的孢子、花粉,借助于水、风、动物等媒介,传播四方,并存在于沉积物中。

由于他们的外壁是一种稳定性的碳水化合物,能耐温、耐压、耐酸、耐碱,所以可以保存在地层中形成化石,甚至在一些“哑层”的红层中或浅变质沉积物中均有发现,有重大的地层学意义。

3.应用

经统计、分析、找出地层分布规律及组合特征,可划分对比地层;不同地理气候环境生长不同植物,形成不同孢粉组合,可恢复当时当地的古气候、古地理环境。

二.形态结构

1.形态特征

孢粉均由其母细胞发育而成:

孢粉母细胞经两次分裂形成4个相连的子细胞,称为四分体。

成熟以后,四分体子细胞独立存在。每个子细胞体均称为孢子或花粉。

它们在四分体中排列位置不同而分为两类型:辐射对称和左右对称。

2.构造特征

(1)极性

极轴:由四分体中心的一点通过孢粉中心达于表面的理想线叫极轴。

极:极轴与孢粉表面的交点叫极。

近极、远极:位于四分体中心的一极叫近极,反之为远极。

近极面、远极面:近极或远极附近的表面。

赤道轴:与极轴垂直的最大直径叫赤道轴。

赤道面:赤道轴所在的面叫赤道面。

(2)对称性即左右对称、辐射对称。

(3)萌发器官

萌发口:指外壁上的开口或薄弱部分,孢粉成熟后由此出芽或生出花粉管,进行繁殖,该位置叫萌发口。主要有3种类型:

a裂缝——是孢子在四分体时留下的单射线痕或三射线痕裂开的单裂缝和三裂缝。见于苔藓、蕨类、孢子、常见单射线(单缝孢)、三射线(三缝孢)、不固定射线(无缝孢)三类。

b 孔——花粉壁上圆形开口,单孔、双孔、多孔、散孔等。

c 沟——花粉壁上长形开口,无沟、双沟、三沟、四沟、多沟,形状各异。

个体系统发育表明:沟是本来的形状,孔是由沟收缩、转移而形成的。

三.孢粉分析的工作方法

1.采集样品:泡已新鲜面,严防将现代的孢粉混入样品中,同时泡已作好编录

2.室内分析处理:

机械破碎、酸碱处理、重液浮选、沉淀稀释、洗涤离心

3.鉴定照相

在显微镜下鉴定照相、统计、计算百分含量

4.绘制图件

地层分布图

5.综合分析研究

划分对比地层,确定地层时代,推断古气候与古地理,再造古植物景观。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070903)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科学研究与教育事业需要的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人才,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并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 1.硕士学位 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系统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工作。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 2.博士学位 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基本理论,具有广泛而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熟练的实验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最新研究动态,能独立承担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课题及教学工作。学位论文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并具有一定的独创性。论文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均需达到相应的要求。 二、研究方向 古生物学是研究古生物分类、生态、起源与演化的基础学科,而与古生物学密切相关的地层学则研究地壳物质的形成顺序、时空更替、环境变迁和地壳发展的阶段及其规律。古生物学及地层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也是沉积矿藏勘探与开发的必备资料。本学科的研究方向主要有:(1)理论古生物学;(2)古生物系统学;(3)微体古生物学;(4)古生态学;(5)古生物地理;(6)生物事件与环境;(7)地层学及矿产地质;(8)古海洋与古气候;(9)沉积与古地理。 三、招生对象 1.硕士研究生:已获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和应届本科毕业生,并经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的人员。《基地班》本科生入学后三年完成基础课程和学位课程、学分积达到要求者,可免试推荐为硕士研究生。 2.博士研究生:已获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并经博士生入学考试及面试均合格的人员。 四、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三年,硕-博连读五年,博士研究生三年。 五、课程设置 (一)硕士阶段 A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2学分) 自然辩证法(2学分) 第一外语(4学分) B类: 大陆岩石圈动力学(3学分)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含答案)备课讲稿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含 答案)

《古生物地层学》知识点 一、填空 1、石化作用的方式有充填作用、交替作用、升馏碳化作用和重结晶作用四种方式。 2、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和遗迹化石。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和由海洋到陆地、空中。 4、生物进化的特征为进步性、阶段性、不可逆性和适应性。 5、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趋同、趋异和并行。 6、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多次生物绝灭事件,三次较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分别发生于泥盆纪晚期、二叠末期、白垩末期,这些时期都处于太阳系G值曲线的特征点时刻。 7、就控制物种形成的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的方向。 8、物种的形成方式有渐变成种、迅变成种和骤变成种。 9、就物种的绝灭方式而言,类人猿的绝灭属于世系绝灭,恐龙的绝灭属于集群绝灭。 10、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有游泳、浮游和底栖。 11、由于生物进化具有阶段性,因此,可以利用地层中化石的阶段性表现,来划分地层的新老。 12、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表明,各种生物在地球上只能出现一次,绝灭以后,决不会重新出现,因此,不同时代地层中的化石群是不会完全相同的。 13、由于大多数遗迹化石是原地埋藏的,因此遗迹化石对分析古沉积环境的极好样品。 14、中国的三叠纪,呈现出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 15、侏罗纪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时代、爬行类的时代、菊石的时代。 16、中三叠世晚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华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海退,人称拉丁期大海退。 17、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时间顺序的含义。 18、地史上构造旋回的概念,是指地壳上的地槽区由到上升,由相对而转变为相对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叫做构造旋回(或褶皱旋回)。 19、全球岩石圈板块可以划分为: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块。 20、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深断裂带等方面。 21、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华北地区,岩性以变质岩为主。 22、含铁红色砂岩和高价铁沉积铁矿的首次出现约在距今亿年左右。它们的出现确切指明大气中已有氧。 23、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晚震旦世时期。 24、寒武纪我国华北地区表现为稳定的北高南低的陆表海。 25、加里东构造阶段,华北、塔里木板块与扬子板块以古秦岭洋相隔。 26、泥盆纪华南地区存在两种类型的沉积,滇、黔、桂地区以稳定浅海环境为主,象州型分布较广,沉积物以碳酸盐岩为主;在桂西和滇东南存在一种南丹型泥盆系,含菊石、竹节石等化石,是典型的深水滞流底部缺氧的裂谷沉积。

物理实验室工作总结

物理实验室工作总结 物理实验室工作总结 一学期来,实验室的工作搞得扎扎实实,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着搞好今后工作的宗旨,兹将本学期的工作做做一个实事求是的小结。 一、加强了实验仪器的严格管理,减少了开支,避免了浪费。首先按学校的财力、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资源以及新教材的需要及时补充了必要的仪器、用品和材料。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在开学以前就制定了并反复进行了市场调查,以最低的价格完成了此计划。其次,强化了仪器的保养工作。所有的仪器都要定期维护。本学期共进行了四十多次维修。再次,强调了仪器运用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比如,干电池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其寿命。 二、完成了标准化的建设。从10年7月15日到同年11月5日,每天都在加班加点地工作。期间除了实验室的工作之外还带着218班和225班的物理课,另外还得兼管数学和地理仪器。工作头绪多而繁杂,而时间要求又很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和杨老师一方面吃苦耐劳地干,另一方面自己出钱雇人干(实在是无奈)。通过辛勤的劳动终于取得了验收合格的成绩。 三、提高了实验室的使用率。由于上了多媒体设备,实验室的功能大大增多,使用率自然提高了。本学期两个实验

室共被使用150多次,包括分组实验、多媒体授课、课外实验、竞赛辅导、各项考试以及其他的活动。使用量大了,责任自然也就大了,特别是电脑,麻烦很多。但是由于我们个个认真地工作,两实验室的所有设施一律完好无损。 四、完成了实验教学的全部任务。本学期共开出演示实验200个次,学生实验224个次,课外实验64个次。其中学生实验是超量完成。对每个实验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准备,力求提高质量。对于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与任课教师一起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研究。最终都得以解决。 不过,尚存在不少的问题。如缺少个别的较贵重的仪器设备,有的仪器买不到配件,实验室的上下水问题,环保问题,电的问题以及实验员的素质问题等。这就要求我们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不断努力,我相信今后的工作一定会更好。 物理实验室工作总结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的实验基础、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是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它们在学生智能结构的发展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学年,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全组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下,本人在本学期的物理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努力完善实验室管理,健全实验室基本制度,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现把本学期的物理实验室管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地史古生物学l要点

古生物地史学 绪论 1.什么是古生物学,地史学?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①以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为研究对象。 ②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发展规律。 ③了解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阐明生物界的发展史,充实和提高生物进化理论。 ④解决地层时代的划分和对比,恢复古地理、古气候。 地史学:是研究地壳发展历史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发展史、沉积作用(及古地理变迁)发展史、地壳构造发展史等方面。 2.研究古生物学的意义? ①再造地史时期中的古地理、古气候,恢复古代的自然地理环境。再造古地理、古气候的依据是不同的生物相代表不同的生活环境。 ②探讨各地质时期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及演变规律,揭示有关沉积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③建立地质年代系统,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 第一篇古生物学 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1.化石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遗体是保存的生物体本身部分,遗迹则是被保存下来的生物生活活动的痕迹。 2.化石的形成条件:a硬体部分 b迅速掩藏、密封冷冻或干燥c石化作用 化石的保存类型:a实体化石b模铸化石c遗迹化石 3.石化作用的类型 (1)矿物填充作用(2)置换作用(3)升溜作用 4.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 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物 5.指相化石 分布范围广,原地埋藏,适应性狭窄,并且能够反映某种气候特征的化石。 第二章古无脊椎动物 1.蜓壳旋壁结构的类型 致密层,透明层,疏松层,蜂巢层 2.四射珊瑚构造类型 (1)单带型(仅有隔壁和横板) (2)双带型(具有隔壁、横板和鳞板)

(3)三带型(具有隔壁、横板、鳞板及中轴或中柱) (4)泡沫型(隔壁不连续呈刺状,横板和鳞板均呈泡沫状) 3.各古生物的生存年代 蜓是灭绝的海生有孔虫,分布于石炭、二叠纪。 小纺锤蜓:中石炭纪 贵州珊瑚:早石炭纪 弓石燕: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 尖棱菊石:晚泥盆世 六方珊瑚:泥盆纪 弓笔石:中志留世 王冠虫:志留纪 震旦角石:中奥陶世 叉笔石:奥陶纪 蝙蝠虫:晚寒武世 第三章古脊椎动物 1.简述脊椎动物的演化史 脊椎动物由无颌纲开始进化到鱼纲,其中盾皮鱼亚纲,为现代鱼的祖先,已经灭绝,硬骨鱼中总鳍鱼发展成为古老的两栖类;接着发展到两栖纲,其中鱼石螈是最古老的两栖类化石;两栖动物进化出羊膜卵向陆地发展,进化成爬行纲;爬行纲的一个旁支进化成了鸟类,最早的鸟类出现在晚侏罗世,即始祖鸟;爬行纲的另一个分支发展成为哺乳纲,其中人类是最高等的哺乳动物。 2.各古生物的生存年代 盾皮鱼亚纲:晚志留世到泥盆纪,少数延续到二叠纪 鱼石螈:晚泥盆世 中华龟:侏罗纪 始祖鸟:晚侏罗世 大熊猫:更新世至全新世 三趾马:上新世至早更新世 叠层石:广泛分布于前寒武纪,奥陶纪开始衰退,现代的叠层石较少。 第四章古植物 1.叠层石 定义:具有叠状层的藻类沉积结构物。叠层石不仅包括藻本身,还包括其生命活动痕迹所形成的综合产物。 意义:研究叠层石对恢复古地理环境及划分对比地层(前寒武系)等有很大意义 2.各植物的的生存年代 鳞木:石炭纪至二叠纪 脉羊齿:石炭纪至早二叠世

物理实验教学工作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 推荐精品合同 物理实验教学工作个人总结_工作总结 【导语】总结的写作过程,既是对自身社会实践活动的回顾过程,又是人们思想认识提高的过程。以下是为大家准备的物理实验教学工作个人总结,供您借鉴。 篇一: 本学期即将结束,这学期中,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全体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下,本人在物理实验工作中,努力完成各类实验,认真开展分组实验教学,促进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现把本学期实验教学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实验教学开展情况 1、本学期,各年级都能按照实验计划执行,上好开足实验课,教师和学生均能记好实验记录。同时,在实验中,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参与探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的学习、实验态度。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的实验水平都有所提高。据统计,本学期共开学生分组实验课5节,教师演示实验课26节,完成了计划任务。

2、在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同时,结合物理实 -------------------------------------------------------------------------------------------------------------------------------- 推荐精品合同 验教学向全体学生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注重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爱好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室活动 1、在期初,实验室即制订了全年级的实验计划、周日程安排表,对实验教学的目标、要求进行了详尽的研讨,使实验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获得了提高。 2、实验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仪器设备,组织开展实践活动,以举办科学知识和小实验等竞赛来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三、成绩方面 1、本学期,教师科研兴教意识较强,能通过平时每周一次备课组活动和空余时间认真学习科研理论方法,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补考模拟题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模拟题(开卷)(补) 一.名词解释 1.物种:一群与其他种群在生殖上隔离的可繁殖生物群体。 2.指相化石:能够明确指示某种沉积环境的化石。 3.间断平衡论:一个谱系的演化是由物种形成时的形态迅速变化时期和形态没有什么变化的静态平衡时期所组成。这个学说也叫点断模式或间断平衡。成种过程是突然发生的,无中间类型。 4. 生物进化:指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部分或整体生物种群遗传组成的一系列不可逆的变化。 5.重演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而快速重演。 6.趋同演化:生物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形体上变得相似。7.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寒武纪初(5.7亿年),动物界出现一次爆发式的大发展。造门的时代,几乎所有具硬体的无脊椎动物门及绝大部分纲都已出现。以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占优势,占60%,次为腕足动物门,占30%。 8.瓦尔特相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9.碳化作用:石化作用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分解和升馏挥发,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保存为化石 10.平行层理:在急流条件下,由细砂、中砂、粗砂甚至细砾形成的相互平行的层理。11.被动大陆边缘:大陆边缘包括陆棚、大陆斜坡和陆基(陆隆),没有海沟存在,也不出现地壳俯冲和消减现象。 12.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岩层中所含的化石不同,因此根据相同的化石来对比地层并证明属同一时代。 13.澄江动物群:澄江动物群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现于云南澄江、晋宁地区的下寒武统化石保存极好(软、硬体),有壳和无壳动物61属、67种,包括三叶虫、水母、蠕虫类、甲壳类、腕足类、甚至脊索动物(鱼类)等。此动物群是二十世纪最重大的发现之一。14.平行演化:亲缘关系比较近的生物分化后,分别在相似的环境中发展,它们对应的器官因适应相似的环境而产生相似的性状。 15.二名法:即在种本名之前加上它所归属的属名,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 16.集群绝灭:生物灭绝率突然数十倍地增高波及全球或大区;生态系统发生巨大变化。 二.简答题 1.简述生物的主要分类阶元。 答:门、纲、目、科、属、种,还可以加一些次一级分类单位,如“超”、“亚”、“次”等形容词。 2.简述四射珊瑚的内部结构特征及构造类型。 答:纵列构造:隔壁:珊瑚体内辐射排列的纵向骨板。分为一、二、三…级 横列构造:横板:横越腔肠的板,可完整地跨越体腔,也可以交错、分化 边缘构造:鳞板:位于隔壁之间上拱的小板。泡沫板:切断隔壁的大小不等的板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分析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一、专业介绍 1、概述: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是地质学研究领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通过对保存于地层中的各类化石的形态、结构、生态、分类、演化及地史分布等特征的分析,结合多学科综合研究手段,查明地层成因、时空分布,进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建立区域地层系统格架,恢复古地理、古环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的研究,对揭示地球的发展历史,认识地球生命的起源、演化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的变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研究方向: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01)演化生物学(古脊椎动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 (02)微体古生物学 (03)古生态环境学 (04)古生物地理学 (05)综合地层学 (06)沉积地层学 (注:各大院校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以北京大学为例) 3、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研究生具有良好的地质学基础,及一定的数理化及生物学基础,掌握古生物学、地层学、沉积学等基础理论及专门知识和

技能,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和研究前沿。能在研究中应用计算机,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基本上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并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且经过严格的野外工作和室内综合研究的训练,成为能在古生物学及地层学领域和其相关领域,如石油、煤炭、区域地质测量、综合考察等方面从事科研、教学、生产及业务管理的专门人才。 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0)法语或(241)德语(611)高等数学与地质学基础 (827)岩石学或(830)地史学或(831)古生物学或(827)岩石学 (注:各大院校的考试科目有所不同,以北京大学为例) 5、与之相近的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 6、课程设置:(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 该学科的必修课主要有:第一外语;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数值分析;C++程序设计;综合地层学;沉积地质学;现代古生物学。 二、就业前景 地层和古生物化石,是地球历史、生命演化的石质记录。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是地质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们了解认识地球、探寻资源、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21世纪,石油、煤炭、天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考点

第一章生物界及其进化 1、进化: 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体现在其形态构造的复杂变化和生理机能的提高。 2、发生在种内个体和居群层次上的进化成为小进化;种和种以上的进化被定义为大进化。 3、小进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突变、迁移、遗传漂变、适应和自然选择 4、大进化的形式 (1)适应辐射: 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 (2)趋同与平行演化: 趋同是指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一个方向改变。平行演化是指不同类型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相似的形态,它与趋同有时不易区分,但平行演化常指亲缘关系相近的两类或几类生物。 (3)线系渐变与间断平衡: 线系演变模式认为生物逐代的微小变化可以随时间积累导致主要的进化。间断平衡模式认为大进化的主要方式由长期的进化停滞期和短期的快速进化期所组成,新种是以跳跃的方式快速形成,新种一旦形成则处于停滞的进化状态,表型上不会有明显变化,直到下一次成种事件发生之前。 5、大爆发: 在生命进化史上可以发现阶段性地出现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辐射现象 6、大灭绝:

大灭绝又称为集群灭绝,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的范围内,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往往涉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如科、目、纲级别上的灭绝。 7、生存条件: 维持生物的生命活动(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的基本外界条件。 8、生活环境: 由一系列彼此相关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生物生存跳进的总和 9、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10、化石群落营养结构主要包括两类描述指标: 生态类群、时空分层结构 11、原地埋藏化石的主要特点: (1)化石保存完整,各部分及表面无脱落及磨损现象 (2)个体大小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水流冲刷排列整齐的现象 (3)具两壳瓣的化石,一般两壳闭合,即使两瓣分离,在同一层位中两壳数量比例大致为1:1。 (4)基本保留了古生物原先生活时的状态或稍有变动。 第二章古生物学基础 1、古生物学: 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它研究各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遗迹及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高二物理实验教学总结

高二物理实验教学总结 篇一:高二物理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高二物理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重庆市实验中学20XX年度第一学期 物理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学会实验技能、仪器的使用和操作,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物理实验的内容,也是物理课程标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实验能力也是要考查的一项重要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深入理解物理理论知识、物理原理、物理研究方法。我校非常重视实验教学,通过几年的努力,我校已经具有先进的现代化的实验室。本期我校充分发挥了实验优势,加强实验教学工作。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本期中高中二年级按排了六个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决定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的因素》、《认识和练习使用示波器》、《多用表的使用》、《探究电阻定律》、《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描给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 使学生在实验中做到了“一能三会”: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实验,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和控制实验条件;会用在实验中学过的实验方法;会正确使用在这些实验中用过

的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学好物理基础知识,物理不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本期有验证性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去做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加深和巩固动量守恒定律,学习实验的方法,仪器的使用和操作。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物理实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两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要克服只重视物理理论的学习,轻视实验操作的倾向,这是导致学生实 验能力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实验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应该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出来。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重视了对基本仪器的使用和基本实验方法。重视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重视了实验数据的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正确处理,从面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是实验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深刻理解、熟练掌握实验原理:实验原理是实验的核心。实验方法、实验步骤、仪器的选择、数据的处理等一切和实验的有关问题都是从实验原理中派生出来的。实验原理和方法贯穿于实验的全过程,只有深刻理解了它,才能正确选择实验器材、范文TOP100安排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和观测、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也才能具备迁移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只要紧紧抓住实验原理,用许多问题会迎刃而解。

古生物学复习

古生物学复习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古生物学理论1.古生物学概念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化石定义 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命活动的遗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化石保存条件有哪些 化石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条件(硬体、矿物成分) 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生物方面要求水动力弱,还原条 件,细菌分解作用少、酸碱性) 3)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 4)时间因素(时间长) 5)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作用) 化石保存类型包括哪些 化石的保存类型: 1)实体化石: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化石(包括不完整实体和完整实体) 2)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来生物软体的 印痕

印模化石: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 核化石:即生物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相似的实 体,包括内核和外核 铸型化石:是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形成了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 溶解,并被后来的矿物质填充所形成的化石3)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4)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形成化石,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如脂肪酸,氨基酸仍可残留在岩石中化石化作用定义 化石的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过程中经过物理化 学作用的改造而形成化石的作用 化石化作用类型有哪些 石化作用类型:1)矿质充填作用 2)置换作用 3)碳化作用 2.古生物的分类等级由大到小分别是 界、门、纲、目、科、属、种 5界分类系统包括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3.国际命名法规-------双名法(P26) 4.小壳动物群含义 小壳动物群:在灯影组顶部,以小壳动物的出现做为寒武系的底界,为第

地史古生物学考试重点复习内容(整理篇)

古生物地史学 绪论 1、古生物学地史学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以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为对象; (2)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发展规律;(3)了解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阐明生物界的发展史,充实和提高生物进化理论; (4)解决地层时代的划分和对比,恢复古地理,古气候。 地史学:是研究地壳发展历史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发展史,沉积作用(及古地理变迁)发展史,地壳构造发展史等方面。 2、研究古生物学的意义 (1)再造地史时期中的古地理,古气候,恢复古代的自然地理环境.再造古地理,古气候:依据不同的生物相代表不同的生活环境; (2)探讨各地质时期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及演变规律,揭示有关沉积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3)建立地质年代系统,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 第一篇古生物学 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1、化石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遗体是保存的生物体本身部分,遗迹则是被保存下来的生物生活活动的痕迹。 2、化石的形成条件 硬体部分、迅速掩藏、密封冷冻或干燥、石化作用 3、化石的保存类型 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

4、石化作用的类型 (1)矿物填充作用(2)置换作用(3)升溜作用 5、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 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物 6、指相化石 分布范围广,原地埋藏,适应性狭窄,并且能够反映某种气候特征的化石。 第二章古无脊椎动物 1、蜓壳旋壁结构的类型 致密层、透明层、疏松层、蜂巢层。 2、四射珊瑚构造类型 (1)单带型(仅有隔壁和横板) (2)双带型(具有隔壁横板和鳞板) (3)三带型(具有隔壁,横板,鳞板,及中轴或中柱) (4)泡沫型(隔壁不连续呈刺状,横板和鳞板均呈泡沫状) 3、各古生物的生存年代 蜓是灭绝的海生有孔虫,分布于石炭,二叠纪。 小纺锤蜓:中石炭纪 六方珊瑚:泥盆纪 贵州珊瑚:早石炭纪 弓石燕: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 震旦角石:中奥陶世 尖棱菊石:晚泥盆世 蝙蝠虫:晚寒武世 王冠虫:志留纪 叉笔石:奥陶纪 弓笔石:中志留纪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心得体会

物理实验教学从实入手 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主要方法, 也是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基本概念、培养科技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贯穿实验这一条主线, 要想达到这一目标, 必须把握好“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这三个关键环节。 1 演示实验教学要做到“精、真、显” 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而由教师操作示范的实验。它能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燥为生动, 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帮助他们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精”是要精心准备, 要在选题、仪器、教案、教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充分准备。在选题上, 对于教材中提供的演示实验要作为首选, 但要结合实际。在仪器上, 要在课前认真检查实验所需仪器的性能, 必要时可以先做一遍实验,确保仪器的完好。在备课上,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 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在教法上, 教师要对授课内容有整体把握, 对何时进行实验, 在实验中有什么现象, 根据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应归纳出什么规律或总结出什么结论, 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要在课前考虑清楚。“真”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也必须保证过程的真实性和结论的可靠性。因此一定要尽可能保证实验的成功。要保证实验成功, 除了在课前充分准备外, 还要求教师有深的理论功底和较刻苦的钻研精神。一旦实验中出现了问题, 教师一忌忙乱, 二忌简单, 三忌虚假, 教师对出现的问题要迅速地分析原因, 找出错误的所在, 并向学生做出正确的解释,

尔后重新开始实验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显”是显明易见, 演示实验的目的就是要使全体学生有直观的印象, 并通过其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 2 “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 通过亲自实践, 验证物理规律、加深对教材理解的教学手段。学生亲自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物理现象, 是对知识的再认识、再学习和再提高。学生实验是物理考查的重点, 不管是学期考试还是中考考查的类型主要有两种方试, 一是理论考试,二是实验操作考试。但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对此, 笔者谈一些看法和建议: 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如下问题: ( 1) 注意力分散。在教师讲时, 学生只管自己边看边玩。导致一些学生在十分基本的知识点上也要发生错误。( 2) 仪器无端损坏。在教师介绍实验原理时主要是因为教师只利用静态的示意图及板书, 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下降。有不少学生在自已摆弄仪器, 导致实验器材无端损坏。( 3) 热闹而无序。学生注意力相对集中及积极参与是在“仪器安装及调节”“操作并记录数据”“数据分析及处理”这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学生的积极性虽然很高, 但实验效果较差, 这是由于前面几阶段的基础没有打好, 导致学生的操作无序。 针对以上问题, 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 1) 变视听信息相互干扰为协调一致, 笔者认为在开始讲解器材作用与介绍实验原理时可以用视频展示台将实验器材放大, 这样学生既可以看到清晰的仪器, 又可以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古生物学理论1.古生物学概念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化石定义 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命活动的遗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化石保存条件有哪些 化石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条件(硬体、矿物成分) 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生物方面要求水动力弱,还原条件,细 菌分解作用少、酸碱性) 3)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 4)时间因素(时间长) 5)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作用) 化石保存类型包括哪些 化石的保存类型: 1)实体化石: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化石(包括不完整实体和完整实体) 2)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来生物软体的印痕 印模化石: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 核化石:即生物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相似的实体,包括内核和外 核 铸型化石:是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形成了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溶解,并被后来的矿物质填充所形成的化石 3)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4)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形成化石,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如脂肪酸,氨基酸仍可残留在岩石中 化石化作用定义 化石的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 改造而形成化石的作用 化石化作用类型有哪些 石化作用类型:1)矿质充填作用 2)置换作用 3)碳化作用 2.古生物的分类等级由大到小分别是 界、门、纲、目、科、属、种 5界分类系统包括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3.国际命名法规-------双名法(P26)

《古生物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5分,共12分) 1.古生物学; 古生物学是地质学与生物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研究地质时期生命起源与演化的科学。课程内容包括:①理论古生物学,主要讲述生物分类、生命起源与生物演化和绝灭等基本理论;②门类古生物学,主要介绍各种化石的基本特征、分类与地史分布等,这对于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恢复古环境以及研究地壳的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①研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构造、分类、个体发育和系统发生、生物演变和环境适应,乃至生物的生理和生物化学等; ②研究古生物的地质时间含义、古生物的兴衰与迁移、古生物地理以及古生物与能源、矿产等。 2.地史学; 地史学也称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包括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形成,演化历史和不同圈层(包括宇宙圈)间的耦合关系;在空间上已经扩大到了全球大陆,海洋和深部岩石圈,在时间上已经追溯了40亿年左右。地史学是一门涉及了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历史性均很强的学科。 3.化石 指保存在沉积地层中,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遗迹以及古生物残留的有机组分。 4.标准化石 指那些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利用标准化石不仅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的年代对比。 5.实体化石 指生物的遗体或其中一部分保存为化石。可分为未变实体化石和变质实体化石。 6.遗迹化石 指古代生物生活时期在生活场所留下的各种痕迹。如足迹、粪便、潜穴等 7.模铸化石 指古代生物遗体在沉积物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和复铸物。常见的有: 外模-生物外表特征保留在围岩上的印模; 内模-生物内部特征保留在围岩上的印模; 内核-生物遗体中空部分的充填物; 复形-生物遗体溶失及其内部空间的充填物; 铸形-生物遗体溶失被其它物质注入。 8.物种 物种,简称“种”,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物种是互交繁殖的相同生物形成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相似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与其它生物不能性交或交配后产生的杂种不能再繁衍。并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的生态位。 9.双名法 2. 生物的命名方法 (1)命名法规 《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2)学名(名称)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工作总结5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工作总结5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工作总结1 一、思想方面 一个学期以来,我思想积极要求进步。爱岗敬业。努力工作。工作中关心自己任教的班级,爱护自己所教的学生。服从领导,团结同志。每天早来晚走。主动承担教研组内的服务性工作。身受学校领导、同志的好评和同学们的欢迎。 二、教学方面 1、做到了精心备课。 一个学期以来,我积极参加集体备课。认真与组内同志一起研究制定学期工作计划。研究新课程标准,研读新教材。与组内同志在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研究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一起落实每一个单元、每一课时教学内容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确定科学的能够创设教学情境、便于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做到了集众家教学之长处,克己之短处。非常明显的提高了自己的备课质量。 2、做到了认真上课 上好课是干好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本学期我非常重视上课这项工作。每节课都提前5分钟进入教室等候上课。以自己的行为扼制了学生上课迟到的现象。同时,也满足了学校的“上满40分钟课”的要求。课堂上我面向全体学生。尽最大努力让每一名学生得到发展。

给他们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做到课开始,趣以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尤存。课堂上我注重培养每一名学生的个性特长。尽最大努力让每一名学生的天资通过组织合作学习的方式在课堂上得到利用。同时,让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组织合作学习中得以培养和锻炼。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一部分学生真正充当了课堂上小先生的作用。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各方面水平在合作学习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3、积极参加物理科研工作 本学期我代表我们学校去参加地区的说课比赛,从中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并且取的了较好的成绩。对于我个人的业务水平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一个学期的工作做了许多,回顾起来确实有许多工作值得我去回味。有成功让我高兴的地方,也有失败让我痛心的地方。成功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去发扬光大。失败的地方就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去补充完善。以上,是我一个学期工作的总结。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工作总结2 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主要方法,也是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基本概念、培养科技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贯穿实验这一条主线,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把握好“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这三个关键环节。 1演示实验教学要做到“精、真、显”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总结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总结 物理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和进行物理实验的主要场所,是物理探究学习的主要资源。学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一贯高度重视物理实验室建设,今年又新添了仪器和设备,为每个学生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即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物理知识,培养初步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运用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因此实验室工作直接关系到物理教学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因此实验室必须建立和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实行规范的管理。。学期将进结束,为了更好的让实验为教学服务,现将上学期的实验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扎实开展实验教学教研活动。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为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及业务素质,我们还经常组织教学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学习新课改理念,认真钻研教材教法,使课堂实验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加大教研力度,促进实验教学的提高。多次组织实验教师开展集体备课、说课活动,相互学习实验通知单及实验记录的填写情况,组织实验教师相互观摩听课、评课活动,使实验教学全面开花结果,提高实

验教师的实验教学艺术及组织实验的能力。 二、加强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 对课本上所有的演示、分组实验,都做到精心准备,预先试做,对少数实验进行改进,补充,确保教师在课堂上实验的成功率,现象明显达到100%。1、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和教学方法. 2、做好了实验准备,实验前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对观察的要求。 3、实验过程中,教师做到操作规范、熟练、形象、鲜明、安全。 4、配备足够的教具、学具,以满足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增加了学生动手实操的机会,提高了实验课的效率。 三、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 请老教师对新教师进行培训,指导他们规范操作,讲述实验成功的关键。使得学生实验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1、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2、学生做好实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方法。并做好示范工作。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四、定期开放实验室。 让每个学生动手,发挥实验室资源的效益,利用身边的物品,廉价的材料进行物理实验提供便利,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实验,小制作和小发明。教师自己动手,制作改进实验器材。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制作或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资源,搞好物理实验。

古生物学期末总结(纯手打)

一、三叶虫(寒武到二叠) 三叶虫的演化和地史分布: 分布时限:寒武至二叠 繁盛:寒武,统治地位 退居次要:奥陶 急剧衰退:志留,泥盆,石炭,二叠,只留少数类别

绝灭:二叠末 演化: 早寒武世三叶虫:头大,尾小,胸节多,头鞍长,且为锥形,鞍沟明显,眼叶发育且靠近头鞍,胸节肋刺发育 中晚寒武世三叶虫:尾甲变大,异尾型,胸节减少,头鞍变短,多内边缘,眼叶变小,鞍沟数量减少且很少穿过头鞍 奥陶纪三叶虫:尾甲更大,等尾甚至大尾型,胸节更少,8到9节,头鞍向前扩大,鞍沟背沟颊沟都不发育 志留至二叠三叶虫:急剧衰退 二、笔石动物(分类位置未定,为奥陶志留的标准化石) 主要分两大类: 树形笔石:树枝状,底栖固着 正笔石:列式,漂浮——指相化石;只有正胞 硬体构造:胎管——胞管——笔石枝——笔石体——笔石簇

胞管:第一个胞管由亚胎管上的小孔长出,分为正胞,副胞,茎胞 始端为近胎管一侧 共通管在背部连接各个胞管

笔石的演化以正笔石的比较清楚,正笔石是由树形笔石演化而来,正笔石的演化如下: 无轴到有轴,双列到单列,胞管由简单到复杂(直管状到内弯到外弯),多枝到少枝,生长方向由下垂到上攀 笔石的保存岩性:在各类沉积岩中,以页岩为主,尤其黑色页岩——指相化石 笔石大量保存在黑色页岩中,表明当时的沉积环境闭塞 笔石的地史分布: 始于中寒武世,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绝灭,树形笔石少数延续到早石 炭世绝灭,笔石类全部绝灭。

三、腕足动物(寒武纪到今天) 定向:(背上前下) 正视铰合向上,开口向下,上部为后,下部为前 侧视先背后腹 前视开口朝前,上背下腹 外壳构造——后部构造 内部构造:铰合构造,主突起,支腕构造(腕基,腕棒,腕带,腕螺)铰合构造: 腹:铰齿、牙板、匙形台(牙板相向延伸相连)、中板(匙形台下 的支撑构造)、 背:铰窝(牙槽)

古生物学复习整理加强版

古生物学基本理 一、化石:是指保存在各地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 二、化石的保存类型: (一)实体化石 指地史时期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为生物遗体的全部或某一部分,多为骨骼部分 1、未变质实体(这类化石很少,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保存。他们一般没有经过明显的变化。如琥珀、干尸、细菌、猛犸象等) 2、变质实体(当生物被沉积物掩埋后,经过了明显变化(石化)才形成的化石) (二)模铸化石 指在岩层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的印模和铸型 1印痕化石(生物体印在岩层中的顶底层面上的痕迹,一般是扁平的生物或不太硬的生物所形成。如:树叶、笔石、水母等) 2印模化石(具凸凹壳的生物体印在围岩上的痕迹) (1)外模-生物体的外凸部分印在围岩上的凹形,相反地体现了生物壳外表的大小形态和纹饰。 (2)内膜-生物壳的凹面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它相反地为凸形,反映了壳内表面的大小、形态和构造 3核化石(反映生物壳内外空间形态的整体,这样的复铸物称为核。) (1)外核-当生物壳体溶解后,外模使其填充物保持了壳体原来的外形,但他们没有内部构造,是实心体。 (2)内核-壳体内部的空腔被填充后的形态体。 4铸型化石(外内模之间的壳被溶解后,填充物又在原来的地方铸成了形态逼真的“壳”。这种“壳”没有壳的微细构造,但有内核或内模。) (三)遗迹化石 在地史时期的沉积物中所保存下来的生物活动时留下的遗迹或遗物。 如:足迹、爬迹、粪、卵、孔、穴、石器 (三)化学化石 古生物体中的有机质保存在地层中,但他经过了一定的分解才能保存到现在。 如:蛋白质分解后形成的氨基酸、脂肪酸、烃等。 三、古生物的命名法则(界、门、纲、目、科、属、种) 生物的命名就是给生物起名字。在国际上有统一的命名规则,其中最基本的规则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生物分类的各个单位名称都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来命名 (二)从门至科级分类单位的命名 都采用单名法名字,用正体字书写或印刷,第一字母大写 例如 Protozoa 原生动物门 Rhizopoda 根足虫纲 门、纲、目的名称没有固定的词尾。科级名称则有固定的词尾,它是由属于这个科的一个典型属名的词根加上一个固定的词尾-idae或-aceae构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