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思想谈终身学习的理念

从孔子思想谈终身学习的理念
从孔子思想谈终身学习的理念

从孔子思想谈终身学习的理念

一、前言:

随着社区大学在国内的发展,成人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逐步在我们的社会中推展开来,除了社区大学的课程之外,各大学也纷纷推出各种级别的在职专班课程,再配合社会上各种文化机构本来就在推动的各种讲座及进修课程,我们的社会中许多已经投入职场多年、甚至是已经从职场中退休下来的人士,纷纷加入全民再学习的行列。这一个社会现象包含了几种型态,其一是本属专长的再深造,其二是第二专长的进修,第三则是个人兴趣的追求。其中第一种及第二种学习都还是与工作及职业有关,而第三种成人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则是为提升生活品质、深化生命意境而作的。这就是一个社会迈向更成熟的阶段的指针,每一个社会中人都对知识有着向往与学习的动机,并且有着良好的学习机制与学习资源。这样的社会当然是一个仍然在向上提升的社会,至于它的愿景则是借着新知识的再创造与利用,而让人人都能拥有更美好的生活。

当人们对于生活的照顾已经满足,并不需要再为职场生活烦恼,纯粹是为了个人的兴趣,而转向提升心灵境界的学习方向之时,这样的学习,就是对人类传统智能的学习,此时,古今中外各种传统智能即成为学习的课题,这样的学习目标,主要就是对于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以及理想人格的陶冶等目标的学习,也就是一种生命智能的学习,这种生命智能的学习当然就是终身学习的最终目标。我们说对于专业知能的学习是为着职场的知识技能的锻炼,学习锻炼之后即将再度投入职场,投入职场则或为一己温饱、或为提升生活品质、或为服务大众、或为实现理想,这都是对于人类生活有益的作为,无论动机是服务自己抑或是服务别人,这都是服务知能的提升的作为,其效果皆导向服务。藉由服务与人互动从中寻获心灵的安定,这其实就是人类一生的生命意义所在。每一个生命都必须在社会中扮演角色,藉由角色扮演能力的再锻炼而使角色扮演得更准确,这就是对于自己的生命负责任的表现。因此职场能力的学习也就是追求生命智能的手段,而生命智能的意义也就表现在服务的人生态度中。

从知识学习的角度来说,所学习的对象有职场知能以及人生意义之分别,但是从学习这种活动的终极意义而言,它就是生命意义的开展的本身,无论是职场知能抑或是古今中外人生智能的学习,它们都是终身学习的最高境界,都是要在学习中提升能力、获得智能的活动。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以下,我们就从《论语》的语录中来学习孔子对于教育、知识、与好学精神的智能话语。

二、孔子自称自己是最好学的

孔子是懂得谦虚的人,但是唯有好学这件事情他可是一点儿也不谦虚的。他说: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孔子博学是众人皆知,人或以为他是天生聪慧而得的学问,孔子却要强调说这是他后天努力得来的。孔子自谓好学精神是别人不及的,本性的良善或有人及之,

这是孔子不敢自居的,但是好学却是后天的努力功夫,任何人愿意学习就可以学习的,就学习的精神而言,孔子就不谦虚了,这其实也是孔子对后人的策勉,天生智能本能大家或许有所不同,但是努力的精神却是人人可为,孔子就以这样的不谦虚来激励世人,他并不是天纵英明,而是努力学习得来的成就。又见:「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孔子自己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人,并且在其中得到了莫大的快乐,因为在学习中的快乐是任何人间名利权势所不可替代的,学习就是提升智能能力,智能能力就是生命的本身,而这件事情是人人可为的,同时也不是任何人可以不学而能的,如果不是一个捷敏求知的态度,是不可能拥有丰富的知识的,「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孔子也自己说他之所以知道许多的事情以及做人的道理那都是后天勤奋的结果的。又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子罕)

人家夸奖孔子什么都会,简直无法仅用几种优点来称赞他,孔子听了很高兴,也不好自夸自己在道德文章上的境界,但是至少在一般的生活技能上如射箭、驾车的事情孔子是可以说自己还算专精的,这就是说所学习的东西一定要精通,但是人的一生却可以不断地精通各种知能,一生都活在学习新的技能中的日子是令人愉快的,任何时候需要任何知能时自己就都能应付了。又见: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子罕)

人家夸奖孔子多能,孔子弟子以为孔子是老天爷对他特别厚爱,才让他既如此有智能又具有众多的艺能。孔子却自谦地说,自己是因为讨生活的需要,所以才用心学习各种职场知能,但是又因为自己还有更重大的志向,所以也不会就耽乐于某种特定的谋生技能中,而不再追求学习其它的知识能力,因此会了一样再学一样,所以知能众多。

看了孔子对自己学习精神的满意心情,岂不引发心向往之而乐于学习的情绪呢。

三、孔子称赞颜回的好学精神

孔子一生教育子弟无数,在他的学生中最为孔子称道的就是颜回,颜回为什么值得孔子赞许呢?实在就是好学而已。参见其言: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

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在为人处世的意境上,为人处世则是一个日常生活态度的把持的问题,儒者是要在社会上做事的,做事就会有过失,有过失就承担下来改过即是,并不需要掩饰过错甚至推委于他人,能够在生活上展现承担的精神,就是真正懂得学做人的人,这样的品德在孔子的弟子中只有颜回做得到,所以孔子赞其好学,所以对孔子而言真正的好学就是在生活中展现德性一事而已。又言:「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罕)

孔子说,只有颜回对于我所说的道理是真当一回事地认真实践,勤奋不已,从不间断。也就是说,对于为人处世的智能之学习就是要实践,实践才是学习到了家,否则只是空话。又言: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罕)

颜回的进德修业的动能是时时无止境的,这就表示颜回的德性纯熟,日常生活中

一切进退周旋都应对有方,孔子找不出他的缺失之处,故「未见其止也」。可惜颜回早死,故而孔子极为伤心哀叹。又言: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先进)

在好学的颜回去世之后,孔子就从来不赞许其它任何弟子是好学的人了。可见好学的标准是很严格的,其中真正的意义就在德性的纯熟不偏失。

终身学习就是智能之学,学了就是要做,做就是时刻不止息的做,进德修业是没有一息可停的,亦即生活中的任何事件都不可以有德性上的亏损的,这就是颜回之所以受到孔子肯定的原因,今日之学者就是应该学习这样的精神。

四、学习的目的在成德以为服务社会

孔子好学,颜回是最好的学生,但是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不论是学知识、学能力、还是学智能,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修己成德以为社会服务。参见其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孔子说,平日教导子弟学习的目标就在为人处世,在孝养父母、友爱兄弟,在完成与人约定之事业,在为社会做着照顾百姓的事业,在时时以仁德的胸怀关爱周遭,然后,行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古往今来人类文明中各种文化知识与能力,也就是礼乐教化治国平天下的知能,从而有机会则能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就是教育的目标以及生命的意义。又见:

「子曰:君子食无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要论好学,就是要在做事中提升德性,为人服务。儒家的价值信念就是要为社会服务,因此有能力的人不是把力气放在自己的生活舒适的满足上,而是把力气放在作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上面。谨慎与人应对进退,创造良好的社会互动气氛,使得事业易成。对于有德性者要乐于亲近,以他们的典范做为规正自己的标准,这才是好学的人。总之,好学就是要把服务的精神贯彻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践履,学习就是为了服务,有能力就要为社会做事,终身学习就是终身做事,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如此人的一生都有了生命的意义了。又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为政)

孔子自述年轻时就立志向学,学习立身处世的道理之后就要在社会中扮演角色,从而逐步提升人生意境,在一定的齿德之后就要作为他人的典范,将自己明白的道理教导出来,不仅对己有用,还要指导他人,并且始终谨守在德性的标准上,从而达到任运自由的境界。对于社会的现象的实际固然不能一朝改之,但是对于自己的生命意义、与言语进退至少能做到心安理得。这是孔子自述一生成长的阶段,也是我们当代人可以时时拿来作为齿德徒增的检验标准。又见: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

学习各种知识技能之后就是要将其适切地运用出来,运用之际即要与人互动,与人互动之际即要对我们的知识技能的使用是能照顾到众人的整体利益,这就需要适切的礼节的节制,唯有使用知能时能顾及他人的利益,这样的使用才能有效,也才能让自己对知能有信心,而不会变成以知能伤害社会的结果。这就是「博学于文」培养能力的意义。又见: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卫灵公)有所学者即有所承担者,能承担才是君子,君子的价值不是表现在有多少知识、

多少技能上的聪慧炫耀之间,而是在社会周遭有所需求时能当下承担,所以能学时要及时而学,有事时要有足够的能力可以承担,不思有所承担只知炫耀才能则是不知学之要义,这种人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又见: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学习就是要学作君子,作君子就是要服务社会并做为他人行事的典范,不论是专业技能的学习,或是为人处世的道理的学习,都是学会了以后对社会有用,对社会有用的道理与作为是多方面的,君子并不将自己限定在某一种技能中,只要有所需要的能力就应该学习,更重要的是,君子要懂得做管理者及沟通者,而不是要拳守某一种技能,别人能够做得更好的时候就要让别人来做,自己则应该要再去学习别人还不知道、还不能做的知识能力,所以君子为了社会整体的利益,是不会把自己局限在某一种特殊技能中终身不再学习的。又见: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

孔子的知能固然多于众人,特别是关于社会服务、公众事务、为人处世的道理诸事,但是这些都不是彼此不相关的,反而是都有着共同的基本原理,那就是对整体社会的关怀,对周遭人群的责任感,「一以贯之」之道即是仁爱的胸怀,唯有仁爱的胸怀才能统驭众多的价值知识。

既然学习的目的在为社会服务,那么学习也就成了知识分子的责任,那么终身学习也就是为了终身服务。

五、学问的价值在自己成德

终身学习是为了终身服务,服务是为他人的服务,可是既然是自己的职责,那也就可以说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做的服务,因为为他人服务是在成就自己的人生意义,是自己在成德,而不是把服务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参见孔子之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对于知识的学习是学来有用于日常生活的,故而应该时常温习、时常使用、使自己总是生活在有知有能的状态中,这就是有意义的人生,岂不快慰哉。至于对于自己的所学,是对自己能有用才是重要的,而不是拿来炫耀的工具,因此他人不知道自己的才学又能毫不介意,这才是有修养的人的境界,这就是君子,君子不求人知,只求己能,有用到自己的时候当仁不让,其它时间则悠游在学习的快慰中。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学问的目的在培养德性,有德性即是时时愿望着为社会付出,为社会付出的动机是出于自己的仁德的关怀,故而仍是为己之学,是自己该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如果只求社会利益,便会随波逐流,唯利是图,甚至出卖灵魂,那就是为人,为人就是只求他人有利益给自己就为他人做事,自己得了私人利益却坏了社会公益,这就是不知学问的正道目的,孔子是时时教诲这点的。又见: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

求为人知者即不是为德性而学,读书学习贵在自得,自得即有实功,有实功才能应世,而不是一心只求名闻世俗却无实力。成长的阶段力气只能用在求实力,即便有了实力之后力气还是要用在继续求实力的增长上,为社会所用的机缘自会到来,然而仍须注意为正道所用而不是为虎作伥。如果有机会为正道所用,却实力不足,坏了社会公益,岂不惭愧。又见: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卫灵公)

知识与能力不是用来炫耀的,那叫做好行小慧,好行小慧者只是一个私心自用而已,私心自用者平日与一群在社会上无用之人彼此标榜,讲一些互相吹捧而且较竞欲望的事情,不仅对社会无益,更且有失德之忧。所以人活着就要做各种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仅能找一些臭味相投无所事事的人互相消耗生命的人是最可怜的。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生命的意义在于知道道理,不知道道理则人的一生是白过的,知道了道理、知道了生命的意义则生命才有光辉、才活得心安,活得心安才能死得心安,生死一遭就在尽全了生命的意义中,了解生命的意义真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闻道也者,闻晓做人的道理者,做人的道理就在学习与服务,这都是管理自己生命的事业,学习了智能可以管理自己的生命。

六、修养德性是一永恒的历程

原来学习固然是以服务社会为目的,但是服务社会却是成全了自己的生命,所以认真学习、努力付出就是自我实现的方法,这便应该是一个永恒的成长历程。故而应该终身学习之。其言: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述而)

孔子说,读书说话的事情我还做得可以,说到君子的德性我是不敢自我标榜的。学习做人是一辈子的事情,一辈子都是人就要一辈子都在学做人,孔子自谓七十岁才完全可以不犯错,所以未达此境之前,任何人都不要说自己已经是君子了,只是必须要一直以君子的德性为生活的目标而已。又见: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述而)

孔子说,就圣人的境界以及仁德的胸怀而言,我真是无法企及的,我唯一可以告慰的不过就是认真去做、努力去学、然后不厌其烦地教育弟子而已。所以终身学习正是孔子之所以为孔子的真正写照,至于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则是不需在意,不过就是持续就对了。又见: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学了就要做,还没有作好就又学了新东西这样是会让有责任感的君子心惊的,因为德性未熟,心中有愧之故。

连孔子这样的人才都不以为学已足够,都还要继续学习,并且更不敢自称君子、圣人、及有仁德,由此可见人的一生,根本就是一个不停止息地学习成长的历程。

七、读书就要会做事

读书当然是要为社会服务的,但是为社会服务是要服务成功的,不是光说做事却总做不成事的,做事不成就是书没读好,就是学有未成。见其言: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读了诗三百,学了文辞之美,却不能从事政务,要他出使他国却不能独立代表团体的立场、知道天下形势、而做出正确的对应,这样的读书就是无效的。读书就是要为社会服务,就是要有做事的能力,不会做事不等于会读书,不能安定天下、经营组织就是白读书了。孔子对这一个做事能力的要求是极为严格的。又言: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

学习要有宗旨,宗旨就是要有服务社会的意志,有了意志要能定着,要能定着就是意志要坚定而实力要足够,当能应付一方局面之时则还要能处理大的变局,变

局是时时会有的,社会本就是变动的,人心更是多变的,众人之事更是变化万千,心思沾滞即不能应变,心思沾滞就表示为天下服务的智能不足,故要能权变,权变亦有宗旨,是真为天下人共同利益之权变。

从做事能力上去检证世人学习的成效是孔子的重点,这却是儒者必然的要求,儒者即为承担天下之学,不能承担即谓未学可矣。

八、学习要勤勉不止息

学习是有方法的,必然是不能止息的,一定就是终身学习的。其言: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所学习的知识的背后就是做人的道理,道理就是思考的原则,原则一定就可以自己推演,可以推演才是学习有效果的表现,能温故而知新就是能理解知识背后的道理,理解通透者才可以教人,否则只能教授技艺。又见: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寑,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需要有知能的时候就要拿出力气来学习,而不是自己在空想动机就能拥有能力的,能力是在做事中学习锻炼的,学了就要做,做了才真会,学得愈多做得愈多就会得愈多,这才是学习的要点。又见: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学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意义的反省,一方面是知识的操作,意义的反省是思,思当然是很重要的,思才能明白道理,但是道理必须要实践,也就是要把学会的知识在生活中操作,有理解、有实践这才是学习的完整意义,光有操作却不理解知识使用的意义则将会有迷惘的时候,光有反省却不能在生活中落实则所学也是白学的。又见: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

生而知之者少矣,若有生而知之者只是才性纯厚,人都是学而知之者,学而难知则再学矣,此即困勉而学者,人都是学而知之及困而学知者,但仍有人困而不学,这就不可论矣,因为此人已丧失为人的价值,他的人生必是无所事事毫无意义的。世人多困,困而不知学,智能总在迷惘中,做事多在困顿中,如何能不戮力学之。

九、随时随地向周围的人学习

就学习的方法而言,只要处处用心,其实处处有可学之事及可学之人。见其言: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人人各自不同,有贤于己者有不贤于己者,有好学精神的人见到自己不如人的时候,所想的并不是要去伤害他人,而是要去把自己不足的部分补充起来。若见到别人有不当的行为的时候,就要赶快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过失。见到别人的过失自己会知道那是不对的,但是日常生活中自己也可能因着欲望而作出同样的错事来,见到别人的过失自己会为对方感到羞愧,因此如果自己也是那样那岂不就是自己的羞愧了。所以任何人的是非对错都是反省自己的题材,而不是幸灾乐祸的不当心想,幸灾乐祸者也容易自己犯错,因为自己把是非对错当成了人际利益,只进行优胜劣败的计算而不进行修养己德的功夫,功夫守不住,利益来时自己就是会犯错的。又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我们生活中周围的人时时都要接触的,公事不接触私事也要接触的,接触的时候只要我们用心观察,注意自己与他人的差别,这里头就大有学问了,别人有优点我就注意到,就学习。别人有缺点我也注意到,也要自己警惕不要犯了同样的过错。而不是见了别人为恶自己就不修善,或是见了别人的好就兴起忌妒之心从而

思有以害之。

这两段文字都是在警惕世人,应善于观察周遭,而自做修正。

十、学习者自己要有强烈的动机

孔子在教育弟子的时候最重视弟子的学习企图心,有企图心的弟子教了就学,学了就会,若是没有企图心,常常教了也是白教。其言: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孔子说,弟子若愿意学习,则只要准备最简单的见面礼,自己就愿意教学。束修就是干肉,这是北方农业社会里最廉价的食物之一,家家户户都会有着几块干肉搁着,以此为见面礼只是一种礼貌,根本无关礼物的价值。所以孔子重视的是好学的心意,束修只是意思表示的符号,非关重点。又见: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弟子学习的时候,要能够主动思考,而不是靠老师的灌输而学生被动而已,孔子并不是择其聪明可教者才要教之,而是要求学生要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不知道就要问,不知道才要学,不知道没关系,本来就是不知道才来学的,可是如果没有强烈的求知欲,那么教了也学不到东西,因为懂不懂自己都不知道,那样学习如何会有效果。又见: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学习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义的活动,是要让学习学到个人的人格内蕴里头才是真学,这样的学习便是轻松之至,不仅愿意学习更且是乐在其中,也就是日常生活都处在实践德性、与进德修业的心安理得的乐境中。这样的学习当然是最有效果的学习。

十一、小结:生命的意义就在终身学习

看了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于教育学习的种种谈话,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对于学习是如何的重视,更重要的是,学习的目的即是人生的意义、即是为社会服务、即是成就自己。因此我们实在可以说,生命的意义就在终身学习,终身学习就是终身认真对待自己,时时提升能力,时时为更重要的社会角色扮演而做准备,将自己的生命无限地扩大,让自己与更多的人发生关系,让世界愈来愈美好,无论世界变得如何,自己的一生总是心安理得了。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知识讲解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 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道德教育对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一、立志有恒 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现在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他在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现在和将来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立足于现在而面向将来,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方向。 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之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长期性和阶段性。孔子教育学生“志于仁”。“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与理想,他要求学生以“仁”指导日常的道德行为,坚持道德信仰而不动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篇)要求君子在吃一顿饭的瞬间也不要离开仁德,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不要离开仁德,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也不要离开仁德。他要求学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对仁德和理想要笃信,要好学,要坚守,并用生命去捍卫。“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即要求君子仁人,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要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他认为志向和理想甚至比个人生命都还重要。 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精神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在物质享受方面,则不宜要求太高太多,物质享受方面要求多了,相反地会妨碍精神境界的提高。 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志向方能坚守。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志向的确立与坚守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重视持之以恒与百折不挠的意志锻炼。这也可以说是立志过程的最后与最高的阶段。 今天,社会生产力已经高度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但是在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出现盲目攀比爱慕虚荣的现象,许多学生已经把立志忘掉了。孔子的这一思想更需要成长在改革开放富

孔子的现代领导理论

孔子的现代领导理论 孔子的理论认为,领导者应该拥有远大的志向、高度的自制力,并且成为他人追随的典范。领导力产生于各人的内心,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与生俱来的;正相反,领导能力可以通过有意识地修身和坚持学习来培养。 以正确的价值领导众人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领导能力是人物的新型品质,被领导力所感染的人们会产生对领导者的尊重和信任并乐于追随他。领导力的关键条件就是拥有典范型的举止,成为他人的榜样。领导力产生于各人的内心,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与生俱来的;正相反,领导能力可以通过有意识地修身和坚持学习来培养。并不是只有少数人才能成为真正的领导者,所有愿意付出努力、坚持不懈完善自我的人都可以成为真正的领导者。孔子认为,领导者道路有两大目标:内部目标是通过修身达到个人的完善;外部目标是通过领导者的榜样作用实现社会的和谐。 目标一:通过修身完善自我 作为一名领导者,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发现并培养自己与生俱来的品质。一个人必须从自身着手,发现并勤奋地发展这些品德。在这种情况下,对知识的获得并非对外界信息的积累,而是对自身优秀品质的察觉,知识指的就是自身潜在美德的恢复。 完善自我的途径也就是发现我们已经拥有了些什么,并且通过不懈的努力,对其进行发展、完善,并将其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完美是我们期望的最终目标,但是只要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我们离完美就已经不远了。孔子说过:“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我们怎么样才能到达完美的最终目标呢?有3条值得注意的途径:细致地思考,小心地说话,以及严谨地行动。目标二:通过领导者的榜样作用实现社会的和谐 中国历史上没有什么宪法一类的东西。法律书籍非常少;只有为数不多的法庭或警察。很少有学者对学习法律感兴趣。那是什么力量使中国凝聚在一起的呢?是她的文化。文化从历史中吸取了教训,看起来比任何军队或防御系统还要强大,保护着中国的真正意义上的长城一直都是她的文化。一个强大的文化就是一个国家的持久力;而另一方面,文化的落后一直就是国家没落的象征。政府工作的成功履行和社会秩序的维护都依赖于大多数官员和群众的道德水平。国家的健康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内容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克已内省、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也对现代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的教育改革中,有不少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都是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基础的。目前国际上针对特殊教育所提出的全纳教育、个别化教育等教育理念,都可以在孔子的思想中找到影子。可见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影响之大。 [关键字]:孔子教育思想现代教育影响及启示 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理论政治家,还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曾经被评为世界最着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形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 ,虽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的冲刷和淘洗仍然拥有其勃勃的生命力。可以说,中国文化发展所有的本质和精髓,都可以在孔子这里寻找到根源。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实践(特别是素质教育)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对现代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现在就让我们了解孔子一些主要的教育思想,顺便谈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孔子的教育思想很多,这里主要讲的是现代教育中比较提倡的,得到实践,并产生重要影响的。)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站在教育者的角度: 1、有教无类:即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浅析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浅析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黄洁扬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年轻时虽有积极 从政的愿望,却终始不得志,晚年致力于教育事业。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开创私人办学的 教育家,在他的一生几十年中,培养出三干弟子和七十二贤才;并且在晚年整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由此可见,他对中国的文化教育 事业的贡献,在中国文化教育史有着重要的地位。在西方人的眼里,孔子可谓中国传统 文化的代表、东方文明的象征。他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他的 教育思想就是其教育经验的总结。 一孔子德育思想的内容 孔子的德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中,下面我们就以《论语》为依据,对孔子德 育思想的内容作一粗浅分析。孔子的德育思想非常繁杂,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部 分的内容。 1、重德 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德治论”是其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德治论”在政治上注重以道德教育为主,把德育与政治相提并论,强调德育必须为政治服务。孔 子主张“为政以德”。他还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 以礼,有耻且格。”在他看来,刑政不如德治好,刑罚只能使民众畏惧而不敢为非,还 不能使他们耻于为非,而实行“德治”后,就不但能使民众知耻,还能从内心改正其非,收到化民的效果。而“德治”的关键,在于君主、臣民、父子等整个社会成员都具备相 应的道德品质,遵守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为了做到这一点,他认为这就有赖于道德教育。通过道德教育,培养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行,形成整个社会遵守道德的风气,为政治 上实行“德治”创造条件。一旦社会遵守道德的风气形成,势必风吹草偃,产生巨大的 安定社会的力量。 2、为仁 “仁”被孔子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也是他的德育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孔子经常提到“仁”,那么,孔子心中的“仁”指的又是什么呢?总的来说,孔子“仁”的思 想的主要内容是“爱人”、“克己复礼”、“孝悌”。 第一是“爱人”。孔子的学生樊迟向孔子问仁,子曰:“爱人”。一般说来,儒家是 主张“亲亲而民”的。这就是从亲子之爱出发,推己及人,从爱有等差扩展到广泛的爱。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孔子所说的“爱人”仅仅理解为奴隶主和贵族之间的阶级爱, 因为,它还包括着对广大庶民、奴隶的“仁爱”。 第二是“克己复礼”。孔子讲的礼,是以仁德的内容来充实礼的内容,把礼作为修 身治国、整齐上下的经纬。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克服自己非分的私欲, 让君主具备一定的伦理道德观念,时刻以伦理道德的原则约束自己,使他们守其道,实 行轻剥削、轻压迫的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的风气,使国家出现 一个天下大治的局面。 第三是“孝悌”。孝悌是孔子直接处理家庭关系的道德规范。子曰:“其为人也孝悌,

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与当代中小学德育教育

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与当代中小学德育 教育 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教育仍有借鉴价值甚至指导意义。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做人做事是最根本的东西,是真正的学问。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一书中讲到《论语》第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特别指出,此句的重点在于“时”与“习”,学问在孔子的思想上,不是文学,不是知识,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水平高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有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因此,这句话不能理解为:学到了新知识,时时练习就是很高兴的事,而应是学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随时随地见习,随时随地体验,随时随地反省,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微笑。《论语》开篇就讲做人做事之道,可见孔门弟子对孔子思想的整理时就认为:做人做事的学问是孔子对学生的首要要求,是最基础的与最根本的教育。 上述说法是否正确,我们再来看孔子自己是怎样说的。《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要求

学生:在家里孝敬父母,在外面友爱同事,处事谨慎,言而有信,爱人如己,亲近有道德学问的人;做到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然后学习知识文化。在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中,做人与做事是第一位的,我们将之总结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孔子的学生子夏是孔子杰出弟子之一,小孔子44岁,孔子死后,他讲学河西,在战国时期一般对时代有影响的大学者,蒙受他的影响很大。他对孔子这一思想有深刻的理解。《论语?学而第一》:“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的观点,看到有道德学问的人,马上跟他学习,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为同事办事能尽力而为,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尽管这个人没有读过一天书,一定可以说这个人很有学问。子夏作为孔子的亲传弟子,他的这一段话无疑是对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阐释与证明。 当然,在孔子的思想中,如何做人,个人修养的内涵与外用,都有丰富的内容,系统的阐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总纲,正是在这一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孔子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为后世所景仰。 当今中小学教育中强调“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将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放在了重要位置,应该说是对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继承。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重智轻德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学校不能有

孔子的儒学管理精髓

孔子的儒学管理精髓 从世界范围看,上个世纪初,美国现代管理推动美国经济强劲增长,至七十年出现问题,而到七十年代,日本溶合美式与儒家学说而成的日本式“太和”管理扶摇直上,占了上风,据专家们预测,到21世纪50年代,中国式的管理将突显威力,成为那时管理的主流。 因此,我们今天开始研究孔子的儒学管理,正当其时,顺天应物。 孔子管理思想的重要来源是周代以前的文物典章制度,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文之治,集于孔子。”这说明孔子之思想代表了中国圣王之治,代表了中国最经典的管理思想,孔子本人在社会生活中也担任过很多管理职位,如委吏、司职吏、中都宰、司空、大司寇、摄相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管理职务。他的门徒中也有不少人出任各级官吏,这就使得他的管理思想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基础的支撑,是一部非常难得的管理宝库。我们只要对这一思想宝库进行一下疏理便可看到,孔子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中心,讲“修身治国平天下”,讲“修已安人”,讲“为政以德”,讲“正己正人”,并在管理的载体、目的、手段、途径等方面提出了即使到今天看来仍是我们现代管理者无法超越的思想境界。 在管理载体方面,孔子管理思想的中心概念是“仁”。“仁,亲也,从人以二”,即“仁”是“二人”的复合,这里孔子实际上是把人以及人际关系作为自己的理论的出发点,管理就是在于搞清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孔子眼里管理的本质是“治人”,管理的前提是理解人性(善恶)。管理的方式是“人治”,管理的关键是“择人”“得人”,管理的组织原则是“人伦”,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安人”——总之,一切都离不开“人”。 在管理的手段方面,孔子强调“为政以德”,主张用道德教化的手段感化百姓,从而达到治理的目的。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他看来,用道德教化感动人心,要比一味地采用惩罚的管理手段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在管理的途径方面,孔子主张“内圣外王”,即管理若要想取得“众星共之”的良好效果,首先得使自己“内圣”起来,要从自己做起,注意自己个人的道德修养,注意榜样的力量,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管理者从自我管理,到家庭管理,再到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层层推进,不可或缺,不可能跳越。在孔子看来,管理者只有管理好了自己才能管理好别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一个人只有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国家:“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都是论述这些思想的。 限于篇幅,下面我就有选择性的论述几个专题以介绍孔子的管理思想境界。 一孔子“道之以德”的管理内控思想 控制,是管理的基本手段,其对象包括人、事、物和行为的控制,孔子的“道之以德”主要讲的是对人的控制,他主张以“德治”为核心,虽然他也承认“齐之以礼”,即以礼义制度为规范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政治失意时,想到通过兴办私学这个途径,传播他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知识,也希望能够为这个“礼崩乐坏”的社会提供一套救治方案,即通过教育来培养一大批能够救国的“士”。《论语》中有很多记载孔子教育主张和教育活动的篇章,是了解、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最重要、最可靠的资料,很多内容真知灼见,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在施教上,他潜心钻研,博学以致教,仁爱而广收弟子,建立了长期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教育观。 《论语》中最常提到的字词就是“仁”和“礼”,在“仁”与“礼”的教育基础上,孔子的教育目的主要就是把他的弟子培养成道德高尚,仁爱有礼,博学多才的君子,此“君子”应当是属于统治阶级范畴。孔子政治上主张“举贤才”,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仁爱有礼的从政人才,孔子希望他的学生能做好官。他想要要培养“圣人”,如达不到“圣人”,至少也要成为“君子”。孔子的学生子夏有句名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虽不出自孔子之口,却也是孔子之所想。孔子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其重要目的是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或君子,培养推行德政礼治以为当时社会服务的人才。孔子的教育目标,体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实际上,“学而优则仕”的精髓已深入民族心理,虽然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目的都有些不同,但其思想痕迹并未彻底消除,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不仅孔子的教育目标对现代化教育有指引性意义,他同时提出的涉及多个领域的教育内容以及值得现代人借鉴的教育思想与方法都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一、孔子的教育内容 由于孔子的培养目标是“君子”,而“君子”在德才两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所以孔子在施教时提倡知识实践与道德修养的结合。“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行、

儒道法墨四家管理思想之比较

儒道法墨四家管理思想之比较 前言 在此学期学习了中外管理思想史这一门课程,对于古人的管理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于这种优秀的思想文化,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管理学科专业的学生而言有诸多借鉴之处。积极向历史学习,向前人学习,从古人的管理思想、管理实践上吸取智慧,丰富我们对现代管理实践的理解。 在当今社会,我们在不断的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的同时,来进一步的研究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是很有必要的。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在学习古人思想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希望在此期间了解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的优秀不足之处,以促进自身对管理思想的理解。

(二)儒、法、道、墨四家之管理思想 在我国丰富的古代管理思想中,儒、法、道、墨四家的思想毫无疑问的占据着主要的地位,无论是影响上还是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历史上无不是主要围绕着这四大家管理思想来进行的,可以说,我国的历史也是这四家思想相互竞争和应用的过程。 一:儒家管理思想: 儒家思想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它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善於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 纵观整个儒家思想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总结出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仁、义、礼、忠、怒、和、信、教、均、道。这几个重要的字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的理论范畴。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内涵。 儒家基本观点: 性无善无恶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的教育理念

-30 - 孔子的教育理念、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既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孔夫子不愧为圣人虽然他提倡“有教无类”但他也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显然孔夫子对于教育是很有一套的他知道人的资质有差异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必须因材施教。 对于孔门弟子孔子都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子路鲁莽个性冲动孔子就告诉他凡事应多考虑曾参愚钝孔子就设法开导他等等。 在当时来说孔子的教育方法之科学从他开创私学的成功可见一般穿越千年放在当今– -31 - 教育来说孔子的教育方法之科学仍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当今的教育形势与当时相比有天壤之别。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在古代学习知识是为了提高自身品德修养而如今现实点说学习是为了今后的人生作准备是为了在职场PK是为了在升学考试中与摩拳檫掌的莘莘学子竞技是为了演绎人生中的纯真岁月的特别风采。 话说回来当今的教育形势也是导致当今教育方法改变的原因。 如今很多学校都是提倡特– -32 - 长教育以培养某一方面有优势的学生这种做法与孔夫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不谋而合这无疑是对孔子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极好传承。 读《孔子》有感高二9班王永平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又是对世界历史和文化发生过最深远影响的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谁能像他这样有如此深远的国内和国际影响没有谁能向他这样带领中国文化走得如此长久如此之远------他便是孔子。 读孔子书籍它不仅能使我们增长文化知识还使我们在人世间学会怎样做人。 孔子为 -- 33 - 人博古通今德行高尚他凭自己的德行和学识赢得了弟子的敬爱子贡曾赞誉他说他的才华是不可逾越的日、月说他不可企及就好象天空不能踩着梯子爬上去一样颜渊也曾赞誉他说他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的确从孔子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一种生存的大智慧他让我们知道做事不能贪求快不能贪图小利欲速则不达贪图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是很有意义的警示。 社会也好个人也好都不应该被眼前的小利蒙蔽了眼睛。 读孔子书籍他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勇于担当责任的精神他说“天下无道上天将让孔子宣扬大道于天下”。 孔子认定自己有责任挺身而出努力改变社会现实。 天下无道就是他投身于社会改造的巨大动力“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也许就是他一生的最好的概括。 读孔子有关的书籍让我掩卷沉思如果我们每个人像孔子一样做诚信事当诚信人以礼待人实事求事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 34 - 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诚信乃立人之本高二九班邹庆锋子曰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他第一个提出了“庶、富、教” , 第一个提出了“有教无类” ,第一个提出了“为政教民” , 第一个提出了“启发诱导” , 第一个成功地实践了“因材施教”。他是我们教育的先师,他的教育思想无比精湛、丰富, 两千多年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国教育, 并对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 特别是对东亚的教育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倡导儒学,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孔子的教育智慧对我们依然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今天从这样几个方面来了解孔子和他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 (一)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古代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经济方面,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井田制开始崩溃,经济发展迅速。政治方面,王室衰微,诸侯壮大。“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王室无法控制局面,诸侯国之强大者,四出征讨,以图霸业。与经济、政治变化相伴而行的,便是在思想文化上由西周的“皆原于一,不离于宗”的官学形态向多元化发展。当时“诸侯力政,百家异说”,“处士横议”,思想家们针对剧烈动荡的社会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阐发自己的观点,开始了百家争鸣。 (二)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 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这时期,“天下无道久矣”王命衰微、诸侯争霸、政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礼坏乐崩,子弑父、臣弑君、少凌长、庶废嫡.“礼乐之邦”----周礼尽在鲁.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 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了。 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曾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教育对象:有教无类、面向全体 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虽然礼崩乐坏,等级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但文化教育仍然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称作“官学”,广大平民被拒之于学校教育的大门之外。而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卫灵公)))。据考,古今学问大家对它大致有两类代表性的解释:第一种解释以朱熹为

论孔子的德育思想.doc

[关键词]:孔子 教育思想 德育 孔子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伟大奠基者,也是一位极富首创精神的真诚教育家。在其自由讲学的毕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经验乃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汲取其中的优秀部分对改善目前学校德育这一薄弱环节顺应教育的发展趋势,推行素质教育有着深远 的意义。 一、德育与智育的关系 孔子非常强调道德教育,并把它放在培养人才的首要地位。更可 贵的是主张德育要通过智育来进行,智育要为德育来服务和促进,所以他说:“君子怀德。”(《里仁》)。君子经常所想的就是道德,并认为道德教育与修养是最根本的问题,君子要专力在根本方面,“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而》),根本方面树立了,仁道之德也就由此而产生。对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和关系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存余力,则以学文。”(《学而》)。也就是说,第一位是道德教育及实践,第二位才是知识教育。 当然,孔子也并不完全忽视文化知识对道德的影响。他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存仁德的人安于仁,存知识的人利用仁,因为智者认识到道德对他具有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

去实行仁德。孔子还说:“未知,焉得仁?”(《公冶长》),没有知识,怎样能够算得仁呢?由此可见,他是把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统一起来,作为同一过程和同一目的两个方面;而道德教育为主,知识教育为次;道德教育通过知识教育来进行,知识教育为道德教育服务。 对照孔子的这一思想,反观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德育的重要性虽被屡屡强调,但在实施中,却主要通过一两门课程和一些不连续不系统的活动来进行。而不是象孔子所言,将其贯穿到整个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和方面。这种德育思路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其效果多流于形式,并不太理想。结果导致每一次加强德育工作,就多上哪几门课,或搞了多少活动,其对学生所产生的效果无人过问。如此多次恶性循环之后,终于造成如今德育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被动局面。 二、德育的过程 现代教育心理认为,道德品质的形式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在论述道德品质的形成时,也谈到由知到行的过程。 所谓“知”即道德认识阶段。孔子强调学生要“知德”、“知仁”、“知礼”、“学道”、“适道”,还说:“有德者必有言,”(《宪问》),说明欲明道知德,应先从有德者之言入手,对道德规范有所认识。 所谓“情”,即道德情感阶段,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只有有道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与恨什么人,可见仁德里包含有爱憎两种情感的。“仁者不忧”(《子罕》),这“不忧”也是一种子情感.“诗可以兴”,“兴于诗”,讲的也是激发人们的一种情

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的德育思想 案例陈述 孔子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是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他认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圣贤君子的首要条件。孔子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曾经提出过许多道德规范、道德信条作为其德育的内容,而其中最为核心的是“礼”和“仁”。“礼”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从“礼”中引申出来的基本精神,按孔子的说法主要是“爱人”或“忠恕”。孔子的“仁”是根据“礼”即等级关系去“爱人的,从家庭内部爱起,即以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悌为基础,在转移到其他社会关系方面,君臣之间要忠,朋友之间要信。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人与人之间各有其礼,各遵其德。这就是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基本出发点。他在这里第一次提出了道德与政治、法律的关系,道德在治乱问题上,即在巩固一种社会秩序中的作用问题。在他看来,治理国家,只靠法律、行政是不行的。用刑法来统一人们的行动,只能使百姓因为害怕而不敢做坏事,却不能使人有知耻之心,自觉地不做坏事。“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却可以起到行政、法律所不能起的作用,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自觉从善,走上正道。 “齐之以礼,”就是要用礼来统一人们的行为,是人们的一切言论、行动都符合礼的要求,不作违礼的事,不说违礼的话,这是孔子的目标,而这一点又与孔子所提出的德紧密联系,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就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由此可知,齐之以礼也是孔子提倡的“仁”的根本要求。在孔子那里,仁和礼,或者说德和礼,是互为表里的。 在道德与政治的关系上,孔子曰:“书云:‘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孝悌是孔子仁的道德的核心内容。这里孔子说能够实行孝悌,并把这种品德影响到为政的人身上去,也就是从事政治了。这就把道德教育看作了政治统治的一个方面。 孔子一生,把主要的精力用在了教育上。他的教育并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言传身教。在道德教化中,孔子重视在位者的身教,即在位者自己的道德修养“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他把为政归结为正己正人。认为只要在上的统治者注意道德修养,端正自己,那么就像风吹过草地可以使草随风而倒一样,可以影响百姓也走上正道,如果自己不正,就不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在上者“正其身”是为政的前提,在上者,而不能先正其身,就谈不到从政。 所有这些,构成了孔子德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的政治、道德,教育三者紧密结合,三位一体。在礼和仁的关系上,他提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指出了政治的上层建筑要以一定的德行为其思想基础。孔子的德育思想和主张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都曾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问题分析 孔子德育思想的功能

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

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

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 比如鲁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 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

论孔子的德育思想

论孔子的德育思想 摘要: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道德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借鉴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益的资源,孔子德育思想便是其中之一。孔子德育思想的基础、规范和主要方法等,对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现实价值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为我国道德教育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至今尚有着深刻的阐释力和生命力,对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德育工作有着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道德教育的衍生几乎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并行。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的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在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氏族内部的尊长爱幼、照顾孤老、团结互助、生活习俗教育已较为普遍。氏族公社末期,伴随着父权制和私有财产继承权,“孝”已经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同时, 礼乐之教, 起着道德规范的作用。《说文》:“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说明教育特别是道德观念教育已广为普及,特别是文字的产生和学校的萌芽,为教育提供了便利。古史关于有虞氏之学为“庠”的传说,证明了当时的教育场所,一为养老,二为传教。至夏、商、周时期,道德教育的发展更为明显。随着依赖于旧经济旧政治的官学体系走向衰落,私学在社会生产力相对提高的物质基础上,在学术下移、士阶层适时而昌的历史潮流中逐渐兴起,出现了教育发展史上第一次重大的变革。孔子继承、整理和超越了尧舜时代的五典之教、礼乐之教、五常之教和周公制礼留下的道德教育遗产,在述而不作之中阐释微言大意,自创儒学,成就了始于秦汉、垂范二千年而不衰的道德教育基本范式。 二、孔子对德育地位和君主之德的认识 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是和宗法等级思想以及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拱之”,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说明了德政的重要性、道德行为的普遍性,说明了德为首的思想。在道德教育中,“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说明了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目的和基本内容的认识 孔子大力倡导的道德教育,其目的是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过程, 从而达到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人与人之间“各守其礼、各遵其德”的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故而孔子赞同“士而优则学,学而优则士”的主张,希望通过教育造就“谋道不谋食”的君子,实现其社会理想。在当时的和谐。注重人我关系、,这种在群体价值观念支配下的由己及人,再及家及国的教育思想,注重抑制个人的需求, 文化教育,“行、忠、信”是对道德教育的要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说明了道德引导和礼教规范是为政以德的重要措施,而刑罚则有一定的副作用。孔子还论述了君主之德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封建社会,君主是权力的象征,因此君主之德起着典型的表率作用。 四、孔子的德育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加强德育研究,汲取优秀传统思想,丰富德育内容。德育作为一种社会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一个有机的庞大的体系,绝非是几个道德规范教条所能包含得了。德育要承担得起人生观的塑造,首要的就是回答“人何以为人”这一根本问题,要科学地向人们展示,“其然及其所以然”来。揭示出优秀的道德规范与个人、社会得益之间必然联系。揭示出不同层次的道德规范之间的

孔子“修己安人”的管理思想

[分享]孔子“修己安人”的管理思想(入选推荐日志,加10币) 修己安人是孔子管理思想的重要课题。修己是管理的前提与基础,安人是管理的目的。 孔子在《大学》里,提出了一个融修身、治国与知行于一体的简明公式。即所谓的“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在孔子看来,管理的根本目标与规律,在于宣传弘扬光明的德性,并用这种德性去改造人民,使他们安居乐业,修身养性,处于宁静和谐的状态中去追求善的境界。这就是管理的目标,也即是“安人”。这就是孔子的“三纲领”。 但是,我们怎么来达到这种管理的目标呢?那么,孔子给了我们一把金钥匙,那就是“八条目”的方法。他说古代那些圣明的人,当他们要想把自己光明的品德显彰于天下,以便去影响人民时,他们的方法是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但是,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呢,首先你得有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的能力;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的人,首先要修养好自己的品德;想要修养好自己的品德的人,首先要诚实自己的意念;想要诚实自己意念的人,首先要取得一定的知识。取得知识,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懂得事物的原理。 这里,孔子在表达“八条目”时,用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类推逻辑结构。在这条八条目的逻辑结构中,“修身”是八条目的核心。 首先,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本,因为后四者只是修身的方法,是从属于修身的目的。其次,修身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尽管后三者是修身的目的,修身的理想,但为了实现这些理想,则又必须从修身做起。孔子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只有知道怎样修养自己,才能知道怎样管理别人。治人,治国,治天下都是“治已”即修身的外化与扩大。 这面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管理者应该以个人的道德修养为基础,树立榜样,影响被管理的人,第二方面,是修养自己的过程中,你会体会到很多思路、思想、知识和方法。如怎么格物,怎么致知,怎么诚意,怎么正心等,用指导自己修身的方法,去指导管理别人修身,其思路是相通的,所以,管理者必须时刻不忘记个人的道德修养——“修身”。 但,修身的目的是什么?是治国,平天下,最终达到显彰美德,使人达到于至善,使人民生活幸福,这是孔子管理学追求的终极目标。 荀子讲:“人莫贵乎生,莫乐乎安“,在儒家管理思想中,安宁乃人生最大的幸福与快乐。 这就是孔子“安人“的管理思想,这种思想在当代的企业管理中仍很有意义,当代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其对管理目标的探讨中,就特别强调“人”的目标,现代人本管理论述的企业目标更是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企业是人的群体,企业的活动就是人的活动,人的群体必须建立在共同的信念之上,必须把人聚集在共同原则的周围。不然的话,企业就会瘫痪,不能够活动,不能够要求它的成员努力工作。 因此,安人即是企业的目的,也是企业的手段。所以,管理者的使命必须去完成这一课题,怎么去完成呢?孔子的管理思想就是“修已安人”。

孔子教育思想感悟

孔子教育思想感悟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千百年悠久历史的民族,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早在几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已经出现一位资深的思想政治家,他就是——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家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千百年来,孔子的思想代代相传,绵延至今…… 孔子在教育与治理国家的关系上,认为:庶、富、教是治国立国的三大基本要素。他认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庶”要求有较多的劳动力;“富”指要使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教”则是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孔子认为,庶、富、教三者的位置顺序决定了庶和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孔子在教育治国方面的思想至今仍然有重要影响。 孔子在管理人民方面,主张以德治民,他大力宣扬“仁”的学说,主张实行利民的德政,反对害民的苛政,孔子曾经做过苛政猛于虎的比喻,为了达到德政的目的,孔子强调教育是施政的基本手段,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如果用道德来诱导人民,用礼教来整顿风俗,人民就有廉耻之心,而且归服与领导。所以,孔子主张对人民进行政治伦理的说教,来恢复以礼治国的思想和愿望。孔子还说过: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见,孔子对与人民是多么的重视。

孔子在处理师生关系问题上,从来没有作为老师的那种骄傲高贵,孔子一生都对自己的学生关怀备至。孔子说过: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认为学术没有贵贱高下之分,学问面前人人平等。这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比较深远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的《师说》中提到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就是受到孔子师生平等的理念的影响才做出来的。可见,孔子在师生关系上对后世的影响依然是比较深远的。在办学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广泛吸收学生,他对办学的开放性,满足了贫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正是因为这,孔子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各个弟子品类不齐,有出身贵族的南宫敬叔,也有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还有商人出身的子贡…… 孔子在对君子的看法上认为,君子需要德才兼备,他强调君子要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注重对君子的道德要求,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简而概之,就是我们常说的“学而优则仕”。它包含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孔子对实行“学而优则仕”的态度非常明确,他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平民,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贵族子弟。如果要选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孔子认为学习和做官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孔子培养的一批弟子,

论孔子的德育思想的论文

论孔子的德育思想的论文 篇一 《浅析孔子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摘要】仁爱、礼义、忠恕、明智和诚信是孔子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其进行正确 评价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孔子德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包括: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是德育教育的核心任务;培养主体意识需要建构一体化的德育体系。 【关键词】孔子德育思想现代教育 孔子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其修身养性和实现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在思想方面引领 着人们正确的实现为人处世之道,同时在实践中也体现了道德的重要性。仁爱、礼义、忠恕、明智和诚信是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主要内容。 仁爱。仁爱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主要是指一种高尚的品德,孔子是仁学的开创者,他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仁爱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其他的美德都是围绕着这种道德修养而展开的,一个人想要追求真正的品德,就应该以 爱人为主要的前提。“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才能够 实现道德的标准,才能够为实现最高境界的仁爱奠定基础。“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谓仁乎,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孔子十分注重人的品格的修养,也就是人的德育教育,认 为人的品格的塑造主要取决于道德的自主性,完善的人格需要不断的积累和道德的培养,小人和君子的区别就在于其道德思想的培养,同时,仁爱虽然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准则,但却不 是不可以追求的,只要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就会达到仁爱的境界。孔子还认为,仁 爱是最完美的、最善良的精神,是决定一切的根本。 礼义。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爱是其核心的价值理念,而礼则是其德育教育的修身准则,是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是把仁爱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规范。儒家德育思想的目标是通过礼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的道德、社会的法律和家庭的准 则对受教育的人都具有规范作用,使礼成为每一个人应该自觉遵守的准则,达到人对自己有礼、人对人有礼、人对自然界有礼的境界。孔子主张以“礼”为社会道德规范,包括政治 等级制度、伦理道德规范、一切交往礼仪等,要求人们专心地去遵循“礼”所规定的诸多 封建等级秩序,以平治天下。孔子修身思想中礼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礼的行为方面,要求修 身的人要符合礼所包容的东西。首先,应该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要严于律己。社会上生活的人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秉性和特征,倘若不用一种统一的道德加以规范,就没有秩序可言,所以,礼是个人立身行事的最基本的东西;其次,要以礼待人,在社会交际的过程中,如果每 个人都能够以礼相待,利用礼去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其协调发展,才能够达到社会 的和谐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