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研究述评

收入分配研究述评
收入分配研究述评

2008年第1期

双月刊

总第166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JOURNA L OF ZHONG 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1.2008

Bim onthly

Serial№.166收入分配研究述评

杨灿明 胡洪曙 俞 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摘要:收入差距拉大引发的社会两极分化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最为敏感问题之一,这一问题也影响着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收入分配不公带来的社会冲突、分层加剧、资源配置失衡等危害也已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本文着重从行业垄断、税收调控、社会保障等方面评述影响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因素。为改善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需要对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加以规范。因此,限制公共权力,加强对垄断的监管,规范劳动力市场是关键,与此同时,税收、转移支付与社会保障等宏观调控手段应被广泛采用。

关键词:收入分配;收入不公;社会分层;再分配

中图分类号:F0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5230(2008)0120010206

收入分配问题一直被列入政策层面和学术界的“攻关项目”。中共中央政治局2006年5月26日会议专题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这说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成为中国政治议题的重要选项。收入分配制度是整个经济社会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子系统,其状况不仅影响生产的效率、公众的切身利益,还波及社会的协调与稳定。所以,对于这个有很高社会敏感度的问题,其改革取向必须涵盖尽可能广泛的利益诉求。经济学界有关收入分配问题的探讨一直没有间断过,其文献评述也浩如烟海,从古典学派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再到现代经济理论,收入分配问题一直受到经济学家的关注,其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关于收入分配不公带来的危害

近年来,我国社会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引起了各方面的不满,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由垄断和腐败造成的分配不公常常使人们感到心理失衡。由于收入差距拉大,致使我国城乡积聚了大量贫困人口,贫困群体的大量存在降低了社会的和谐程度,贫困人口的无序流动对社会稳定构成潜在威胁,十分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并引起犯罪,危及社会安定。在大量的文献和实证研究中,众多学者也论证了不公平的收入分配对社会、政治、经济的破坏性作用[1]。

(一)社会冲突

不少有关收入分配的文献都强调了收入分配不平等所导致的社会冲突问题。Alesina和Perotti提

收稿日期:2007211220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作者简介:杨灿明(1963—),男,湖南桃江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博导;

胡洪曙(1973—),男,湖南桃江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讲师,博士;

俞 杰(1978—),男,安徽巢湖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讲师,博士。

01

出了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社会政治不稳定机制,他们认为收入分配可能引发社会冲突,导致产权保护薄弱,从而妨碍经济增长。他们还指出不平等导致政治不稳定,并反过来导致投资难以达到最佳水平。不平等将导致政治体系中永无休止地讨价还价,增加政治体系对外部冲击做出反应的成本,降低对外部冲击反应的有效性[2]。此外,非规范的收入分配还因暴力而造成较高的社会成本。一般研究表明,收入分配不平等与暴力水平显著相关,暴力程度在收入分配不公平的地区要远高于相对公平的地区。不规范的收入分配刺激穷人参与犯罪、暴动以及其他破坏性的活动,防止这些活动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政治体制的稳定性受暴力的威胁,以致法律法规和制度均没有较长的寿命,并产生更大的不确定性,间接增加了社会成本。

(二)社会分层加剧

不公平的收入分配往往会带来分配领域的恶性循环。对处于社会上层的私营企业主、经理、行业垄断部门人士和以知识为背景的社会精英来说,越来越多的社会经济资本的占有将会带来两个结果:一是资本积累和再投资成为他们主要的活动方式,“滚雪球”和代际财富生息效应开始显现;二是在获取了大量经济利益的同时,这一阶层的精英们已不仅仅满足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事实上为了追求和经济优势相应的社会地位,他们会积极参与政治,获得政策上的支持[3]。在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低技术含量的就业者在激烈的竞争中,拉大与高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由于这部分人的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较低,在以知识和技术为前提的社会发展中,他们会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使得他们没有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甚至没有能力参与竞争,其中一部分人还可能进入社会最低层。

(三)资源配置失衡

收入分配不公导致了富人越富,穷人越穷,从而使得社会资源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简而言之,个人的发展机会随着财富分配的不同而不同,穷人在其生命周期中难以得到与富人相同的机会,例如他们可能无法得到像富人一样好的教育,或者无法像富人一样能够提供足够的资金以进行高风险、高回报的风险投资,因而往往难以完全实现其潜力。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种观点已经被G alor和Z eira等经济学家模型化[4]。由于信贷受限,个人能否充分实现投资机会取决于其财产或其收入的潜力。而且,穷人的家庭可能倾向于放弃相对较高收益的人力资本投资。此外,在发生外部冲击的情况下,穷人将很难有手段(如借款等办法)平衡自己的支出。因此,收入分配不平等将意味着更多的人在平衡自身支出方面缺乏手段。信贷受限的人在受到外部冲击时,支出水平不得不被动适应,穷人占比越大的经济,其平衡支出的能力越差,外部冲击造成的经济波动将更大[5]。众多学者证明了在信贷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对投资机会获得的不平等可能对社会资源的配置产生内生的、持久的波动。

二、关于收入分配不公的成因分析

陈宗胜在1991年对“公有制经济收入差异倒U曲线”假说进行了验证,从而开始了国内关于收入不平等问题的广泛研究。早期的研究侧重于对国外理论的引入,主要结合体制改革,宏观方面的分析较多,但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未能深入分析。现在的研究一般认为,影响居民收入分配不公的因素主要有行业垄断以及政府变量(公共品提供和税收政策)等。

(一)行业垄断、政治特权

垄断行业借助于政府赋予的垄断权力,长期获取较其他行业更高的收入和利润,导致了垄断与非垄断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及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的不断加剧。中国当前转型时期平均主义与收入差距过大两个矛盾并存于垄断行业收入分配之中。垄断行业工资管理制度与工资增长机制的不健全、权力市场化、企业领导以权谋私、企业自我约束与外部约束不力以及企业工资外收入管理失控等,是导致垄断行业内部收入分配两重性的根源,也是垄断与非垄断行业收入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导致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有许多,但由权力垄断、权力腐败与权力资本化所导致的收入分配差距最为严重。政府权力过大并且不受制约,市场化不足而不是市场化过度是当前收

11

入差距过大的根源。

(二)税收调控乏力

税收调控也是政府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初次分配中,间接税直接参与对原始收入的分配,并成为政府收入的主体,具有为政府组织收入的特征;在再次分配中,直接税参与企业和家庭初次收入分配后的分配,并构成政府转移支付的一部分,具有调节收入的功能。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初次分配格局与再次分配格局的背离程度不大,这反映出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我国政府部门运用直接税对收入进行再分配的调节力度尚不够强。通过对城市住户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当前以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间接税为主体的税收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收入分配状况[6]。如果把流转税类视为支出上的比例税,那么只要收入水平存在差距,并且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流转税类就会自然表现出收入分配上的累退性。

(三)社会保障缺失

市场经济天然地追求效率,而社会保障制度天然追求社会公平[7]。虽然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了30年,但绝大多数城乡居民依然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现阶段社会保障的供给与城乡居民的需求严重不相适应,与国家财力的持续高速增长也明显地不相适应。一是社会保障责任划分不清,责任分担机制并不明晰,这构成了社会保障制度健康发展无法逾越的障碍。一种制度的合理设计一定是责任清晰的。但社会保障主体各方的责任边界却并不清楚。历史责任、现实责任、政府责任如何划分?民间、社会和市场的责任是什么?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责任如何划分?责任划分不清,既影响了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发展,也影响了政府及其他各方承担责任,更影响了各级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责任的合理分担。

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就是为了化解不安,提升生活稳定感和安全感的,但现行制度的有效性不高,有的还存在重大的缺陷。例如,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人很容易陷入贫困陷阱,医疗保险制度令人不满意,甚至正在加速推进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同样存在着农民受惠少的问题。社会保障的作用之一就是通过再分配的方式将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转移给低收入者,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但是,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与转移支付常常具有逆向调节的作用,其结果是扩大了收入的差距。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筹资模式。社会统筹是由政府出面,按照社会统一的标准和原则,依法将分散在各部门、各企业的资金,通过统一的方式和途径集中起来,统一调度,统一分配使用,其基本功能是收入再分配。个人账户是权益明确划归个人的基金制账户,它发挥强制性储蓄和保险功能。个人账户缴费率越高,收入之间的分配差距就越大。

三、规范我国收入分配秩序的路径选择

就规范收入分配而言,仅依靠初次分配或再分配都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很多的文献在强调初次分配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也都注重要完善再分配体制来弥补初次分配的不足。初次分配作为市场分配,其着重点是效率,在分配的公平性上难免有缺陷。再分配作为政府分配,其着重点是公平。从而理想的收入分配框架应该是一个立体性的构架,运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和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来达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一)对初次分配的规范

1.限制公共权力并规范公务员的薪酬体系。在初次分配领域,政府要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和效率,同时要防止权力“寻租”性腐败,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牛月翰认为,要防止公共权力市场化,政府应向服务型政府的方向发展,把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重点,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增强公务人员办事过程的公开性、透明性和程序性,完善权力的制约机制,减少政府官员寻租的机会;逐步取消各种行政审批权,减少审批项目,减少因“寻租”和“共谋”等滥用权力的行为而引发贫富差距的情况[8]。贾康也指出,要制止权力腐败,需从法律、制度、管理等方面加强防范,更多地依靠制度建设从源头上21

抑制非正常收入的暗流,要反腐反贪,加强司法公正性,减少公权扭曲和公权机关不作为[9]。另外,许多学者也指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现行公务员工资制度和工资管理体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工资管理体制,要从福利货币化、工资标准规范化和稳步提高公务员工资水平等环节入手,强化对公务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减少制度性腐败,提高行政效能。

在公共权力市场化过程中腐败分子通过各种手段所攫取的各种灰色或黑色收入,从本质上来讲都是违规、违法收入。这种收入所导致的收入差距和正常的市场经济中基于个人能力和发展机遇的不同所导致的收入差距有本质的不同,对社会的危害也要大得多。所以这类收入应该由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来予以彻底的规范。规范公务员收入应遵循公开、透明、公平、易管理、有激励功能等几项原则。主要的规范措施应包括建立全国统一的公务员薪酬制度、各类别公务员待遇的基本均等化、简化工资结构、增设级别、分地区设立基本工资、设立艰苦地区岗位津贴等。

2.加强对垄断的监管。经济垄断对不同社会群体的收入分配的差异影响很大。在国家“抓大放小”政策的影响下,我国形成了一些巨大无比的国有企业。这些特殊的企业掌握着垄断性的权力和垄断性的资源,它们与其它一般的企业处在不平等竞争的地位。垄断现象的大量存在不仅导致了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也损害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赵俊兰认为减少垄断的负面作用必须鼓励公平竞争,形成平均利润和平均收入;要逐步规范市场行为,完善竞争法规,创造平等的市场环境;国家必须制定反垄断法,清除市场准入壁垒。具体来说,要制定工资指导线,加大对工资福利过高、增长过快行业的职工收入调控力度,为此,劳动、财政、统计等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企业人工成本监测指标体系,加强对企业人工成本的控制[10]。管晓明、李云娥对行业垄断的收入分配效应作了很好的实证分析,总结了当前行业垄断的特征以及行业垄断对收入分配的重大影响,同时也提出了化解垄断对收入分配的不利影响的政策措施:破除所有制行业垄断,创建行业公平竞争的机制;对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加强监管和调节;深化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消除垄断企业内部职工收入平均主义和收入差距过大并存的矛盾;制定反垄断法,实现反垄断与反腐败的有机结合[11]。由于垄断在我国的社会经济中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而且其对收入分配不公的影响也是很显著的,所以对它的研究文献很多,但囿于现在的政治经济的发育程度,整体来说没有一个根本的解决途径。

国家垄断经营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的差额利润,并没有上缴国家财政或转为国有资本金,而是直接或变相地转化为职工收入和福利,造成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越是垄断性的行业,工资管理越是失控。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只要这个结构还存在,不仅改善收入分配情况没有希望,而且也会导致公共资产的严重流失。治理国有垄断企业的分配失范,从现有的条件来看,应主要从如下的领域着手:对国有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实行政府管制、建立科学的企业工资总量决定机制、完善企业内部的绩效工资机制。垄断虽是一个经济现象,但其根源却是制度设计,所以对它的改革只能随着政治的改革而循序渐进。

3.规范劳动力市场。在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制度和政策之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包括收入差距、社会保障的差距和公共服务的差距。这些差距最终都表现为城乡居民之间福祉上的差异,因而对农村居民来说也就产生了一种潜在的流动收益。劳动力市场的人为割裂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收入分配差距,同时也不符合起点公平、机会公平的制度设计原理。著名收入分配问题专家赵人伟指出,规范劳动力市场的重点就是要逐步消除劳动力流动的种种障碍,促进劳动力的流动,为人们在参与收入的创造和分配的过程中争取一个比较平等的机会。因此,培育和健全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城乡之间可以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仍然是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12]。曾春水、岳中心认为,建立平等竞争、自由流动、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消除城乡间的就业歧视,使劳动者能够根据自身的利益追求和特长自主择业,形成劳动要素合理配置的局面,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克服了因就业选择限制而产生的收入差别[13]。劳动力市场的割裂主要是源于以往的制度设计,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只能是对原来缺乏社会经济理性的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这一点虽然很多人都意

31

识到了,但囿于制度惯性及政治体制的刚性,改革的效果仍然不理想。

综合来看,割裂的、非规范的劳动力市场违反了劳动力自由流动原则和公平待遇原则,不仅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协调增长,而且对收入分配秩序的恶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若要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重点要在如下几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废除城乡割裂的二元户口制度,建立居民身份机制;二是因地制宜建立法制化的最低工资制度;三是消除就业歧视,建立同工同酬的用工机制。

(二)对再分配的规范

1.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控力度。虽然市场机制在居民收入分配过程中发挥基础作用,保证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但同时由于每一个参与市场交换的主体在拥有资源存量、才智、机遇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市场机制在发挥收入分配功能时非但没有缩小这种差异,反而不断扩大上述差异,使得居民收入的最终分配格局难以满足社会公平与稳定目标的需要。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带来了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政府必须通过制定并实施相应的财税政策给予调节。刘明认为,研究税收调控个人收入分配问题,必须首先考虑如何优化我国税制结构。而完善现行税制,近期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开征社会保障税、遗产税、赠与税;二是尽快研究出台鼓励高收入者向各种公益、慈善事业提供援助的税收减免政策,以利于间接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三是个人所得税制应采用综合所得课税为主、分类所得课税为辅的混合所得税制,将个人经常性、主要收入纳入综合项目征税,而将其他所得纳入分类所得征税[14]。石坚在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格局做了仔细的分析后,认为应在如下几方面强化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构建完整的针对个人收入分配的税收调节体系;健全对个人收入的监控体系;把个人所得税计税模式从单项分项计征所得税改为综合计征模式;健全财产税制,完善对存量财产的调节;改革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办法,由缴纳社保基金改为征收社会保障税[15]。另外,王春雷、宋丹、张贵等诸多学者也对如何通过完善税收制度来调节收入分配提出了各有独到之处的政策建议。

追溯一下这些年来我国在贫富差距问题上走过的历程可知,贫富差距之所以会在备受关注的情况下继续拉大,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作为政府手中掌握的最主要的调节贫富差距手段的税收,并非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发挥效力。从世界各国的现实情况看,在规范收入分配的综合体系中,税收无疑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调节收入分配的税收设计得怎么样,直接决定了收入分配尤其是再分配制度的成败。结合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个人所得税制的完善、遗产税和财产税的开征、把社会保障费改为社会保障税无疑应是最优先考虑的对象。

2.健全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性收入对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省、市、自治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所导致的转移性收入支付的差异;二是城乡分割的收入再分配制度导致的城乡转移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即城镇居民能享受到较多的政府转移性支付,而广大农民则基本上享受不到政府的转移性支付。正是因为转移支付制度对收敛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影响,所以许多专家也提出了通过完善这一制度来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的途径。寇铁军、任晓东认为,要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转移支付制度必须进行如下的改革:从法律的高度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逐步以因素法替代基数法;完善过渡期转移支付计算方法,各地区标准收入与标准支出之间的差额由中央政府全额补助,使各地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相一致[16]。另外,高书生、宋军花、程法光等人也对如何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来规范收入分配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这些都开拓了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视野。

我国幅员辽阔和以往不符合社会经济理性的制度所造成的影响,导致了我国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放大。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要加强中央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以不断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差异;二是要彻底消除城乡分割的收入再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结构,加大政府对农村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使农村居民能与城镇居民一样,享受相同的政府转移支付待遇。因此,政府部门应完善现行的转移支付因素法,要尽量采用客观的数字化公式,减少财政供41

养人员等人为可控制因素,尽可能增加一些能够反映各地财政地位和收支状况的客观因素,如人口、资源、地理、环境等,作为分配拨款的依据,用各级政府难以控制的客观因素来设计拨款方式。同时,进一步增加转移支付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的透明度,并加强转移支付的预算管理,改进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逐步将专项转移支付列入各级地方预算。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作为再分配的主要落实措施,是弱势群体的保护伞,对于保障人的基本生存权、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至关重要。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完善是衡量收入分配制度是否规范的重要标准。李惠蓉、朱红涛指出,社会保障不仅给社会成员以基本社会保障和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而且对维护社会稳定、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和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可以调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和人力资源的价值,减少雇员对于雇主的依赖程度,防止雇主过度压低雇员工资待遇。另外,也可以缓解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改善低收入者心理和生理状况,减少由于压力导致的身心疾病所带来的经济损失[17]。刘玉凤认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一是用法律形式规范政府、法人、个人对社会保障资金的出资比例;二是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调整统筹内外政策,从来源和发放两个环节建立起独立于企事业之外的社保机制;三是建立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协调增长机制;四是建立城乡低费率、广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五是政府匹配财力引导商业保险进入弱势群体保障保险领域[18]。

从制度伦理上来讲,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覆盖全体公民。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今后的社会保障改革,应逐步提高社会统筹的比例,缩小个人账户的规模,以增强社会保险的互济功能和收入分配调节功能。当前,社会保障的重点应支持地方尽快建立对困难群体的利益保障机制,帮助困难企业解决社会保险金和医疗费等拖欠问题,帮助地方政府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政策,支持中低收入职工特别是失业者参加社会保险,支持地方政府建立医疗保障、救助制度特别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协助慈善基金会、红十字会等民间组织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成夫.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理论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学术论坛,2006,(10):78—80.

[2]Alesina,A.,Perotti P.Income Distribution[J].P olitical Instability and Investment,1996,EER40(6):1203—1229.

[3]冯虹.收入分配与城市利益阶层分化的相关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6,(4):142—143.

[4]G alor,O.,J.Z eira.Income Distribution and Macroeconomics[J].Review of Economic S tudies,1993,(60):35—52.

[5]Aghion,P.,Banerjee,A.,Piketty,T.Dualism and Macroeconomic V olatility[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9,(9):1359—1398.

[6]刘怡,聂海峰.间接税负担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2004,(5):22-30.

[7]蒋树声.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J].群言,2007,(10):5—19.

[8]牛月翰.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深层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理论导刊,2007,(2):18—21.

[9]贾康.论居民收入分配中政府维护公正、兼顾均平的分类调节[C]//中国财政学会2007年年会参会论文, 2007.

[10]赵俊兰.如何认识和对待当前的收入分配差距[J].当代经济研究,2004,(3):25—28.

[11]管晓明,李月娥.行业垄断的收入分配效应———对城镇垄断部门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 (3),66—70.

[12]赵人伟.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J].中国劳动,2006,(9):6—9.

[13]曾春水,岳中心.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成因及调控措施[J].经济理论与实践,2004,(9):47—48.

[14]刘明.刍论我国社会公平收入分配的税收制度安排[J].理论导刊,2007,(2):21—23.

[15]石坚.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调节作用[J].税务研究,2002,(9):17—19.

[16]寇铁军,任晓东.论调节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财政政策取向[J].地方财政研究,2005,(9):17—20.

[17]李惠蓉,朱红涛.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7,(5):179—181.

[18]刘玉凤.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6,(4):131—134.

(责任编辑:易会文)

51

2008年第1期

双月刊

总第166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JOURNA L OF ZHONG NAN UNIVERSITY OFECONOMICS AND LAW

№.1.2008

Bim onthly

Serial№.166

JOURNAL OF ZH ONGNAN UNIVERSIT Y

OF ECON OMICS AN D LAW

N o.1Jan.15,2008

HIGH LIGHTS

Financing Policy and G row th Speed:Evidences on Firm Level

HE Qing?3?(Finance Department o f Nankai Univer sity,Tianjin300071,China)

Abstract:Firm’s financing policies have decisive in fluences on firm’s growth speed.By adequate financing ar2 rangement,firms can reduce agency cost between shareholders and managers,and thus boost their growth.In ad2 dition,firms can als o gain a high speed in growth by means of reducing its asset consum ption,im proving its pro2 duction skills and adjusting its dividend policy.H owever,this em pirical study based on Chinese listed com panies shows that it is not very likely for a firm to see a fast growth for a long t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And it is unwise for either shareholders or managers to expect too much from firms’growth speed and their size.

K ey w ords:Financing P olicies;Capital Budget;Firm G rowth

A R eview of I ncome Distribution

Y ANG Can—ming H U H ong—shu Y U Jie?10?(School o f Public Finance and Taxation,Zhongnan Univer sity o f Economics and Law,Wuhan430073,China)

Abstract:Current Chinese s ocial polarization problem caused by the income gap of different classes has become one of the m ost sensitive s ocial issues in fluencing the s oci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come in2 equality results in s ocial conflict,and res ource-allocation imbalance that the g overnment focuses on.The paper em phasizes that industries-m onopoly,tax controlling and s ocial security are related to income inequality.In or2 der to im prove present income distribution situation,first-distribution and redistribution should be regulated.S o it is im portant to restrict public power,strengthen the regulation of m onopoly industries and regulate labor mar2 ket.At the same time,the combination of tax policies,trans fer payments and other s ocial security policies should be applied extensively.

K ey w ords:Income Distribution;Income Inequality;Cause of N on-norm;Choice of R oute

E ndogenous G row th Model under R egenerative R esources Condition

T AO Lei LI U Chao—ming CHE N Y an?16?(School o 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 sity,Chengdu610031,China)

Abstract:The new economy growth theories abou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inly concern the influence of ex2 haustible res ources and environment problems on the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In this paper,though suppos2 ing that the technique progress is decided by R&D,an endogenous growth m odel including regenerative res ources is established.According to the optimal control theories,we get the balanced growth s olution and draw a conclu2 241

1994―2014年我国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关系研究

1994―2014年我国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关系研究 内容摘要:近年来,中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本文使用了边界协整分析法、ARDL-ECM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从金融发展的角度研究其和收入分配差距之间的关系,并以中国1994-2014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证实了变量间的长期关系,金融发展使得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而通胀也会使得收入分配差距增加,但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关系不显著。所以,不能将收入分配差距归结于经济快速增长造成的,需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好通胀,解决金融发展部门和区域不均衡问题。 关键词:金融发展收入分配边界协整检验 引言 1994年以来,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一般认为,如果一个经济体的基尼系数达到0.4,则这个社会分配不平均;如果高于0.4,则会导致社会不稳定。现如今主要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基本在0.24-0.36之间。全球公布基尼系数的国家和地区大概有120多个,其中约有10%国家和地区的基尼系数高于中国,80%-90%国家和地区的基尼系数低于中国,中国收入不平等现象非常严重。而收入分配问题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还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南美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就

是例证。 以基尼系数变化来看,中国从1994年的0.37增加到2014年的0.469,而且从2000年以后,中国的基尼系数均超过0.4,尤其是2002年之后,这一系数一直超过0.45,2008年最高时达到0.491。此外,由于部分群体的隐性福利和灰色收入,以及较严重的腐败问题等,中国实际的收入分配状况很可能比所公布的基尼系数还要高。即使按照官方所公布的基尼系数来看,中国仍然存在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不仅对社会福利带来影响,也给经济机会在社会分配中设置了障碍,容易形成阶层固化的社会现象,不利于社会发展。而且,程度越大的收入分配差距,越会使得贫困化程度加大,引起社会不稳定。从全球经济来看,收入差距过大不仅限制了经济体完全利用全球化所带来的 增长潜力,还限制了经济体内部生产要素匹配带来的生产能力。一般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这被大量的国内外文献所证实,但是金融发展能否减少收入分配差距?尚未达成一致。因此,从金融发展的角度来解释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是视角之一,本文基于此展开研究,即金融发展究竟加剧还是减少收入分配差距。 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很早就关注了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因素,并从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包括金融发展、全球化、贸易、教育

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综述

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综述 信息来源:财经信息网日期:2011-07-11 作者:[崔丹] 经济学家对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作为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环节,分配问题不仅影响到经济能否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国家政治的稳定。收入分配理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经济学家对其研究日渐深入,也得出了许多新的成果。自库兹涅茨假说提出之后,研究重点集中于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由于缺乏统一的实证分析结论,理论学家从多个角度研究两者相互影响的机制。本文梳理了收入分配理论发展的历程以及取得的重要成果,并从政治经济机制、社会稳定机制、市场规模机制等介绍了相关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 收入分配理论演进概述 收入分配是经济学家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回顾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可以发现对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十分庞杂,从产生至今共经历了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以及当代的收入分配理论三个阶段。 古典经济学家曾对分配理论给予极高的重视,侧重于讨论土地、劳动和资本三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收入分配。威廉·配第最早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命题。此后,亚当·斯密将前者的理论作为研究社会财富创造和分配等问题的出发点。而针对分配问题进行开创性研究的则是古典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他始终把收入分配作为研究中心,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题正是商品在参与生产过程的各阶级间的分配规律。 新古典经济学家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从生产要素角度研究分配规律的传统,发展形成了成熟的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以边际生产力为核心研究收入分配,认为边际生产力决定生产要素之间的收入分配;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以均衡价格理论为核心研究收入分配,分析了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以及由此决定的工资、利息、利润和地租等一系列分配变量。 同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过程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揭示了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和体制变化同收入分配状况和趋势的内在关联。马克思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剩余价值规律促使资本集中、积聚以及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产业后备军队伍不断扩大,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有效需求不足。于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周期性爆发, 经济发展在经济危机强制调整中辗转行进。经济制度变动是决定收入分配机制的观点,是马克思对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关联研究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当代收入分配 理论研究的新成果 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对收入合理分配问题的研究,大致可概括

我国目前收入分配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和原因是什么

我国目前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是什么?谈谈你对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看法。 答:1、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分化加剧。 ——这种收入分配差距体现在很多具体问题上,例如在个人收入问题、行业收入问题、城乡收入问题、地区收入问题等。首先在个人收入方面,主要是因为不同地域经济发展不同,使得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人们普遍接受高等教育,学成后具有先进的知识,因而收入自然会较处经济落后地区的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高,所以这就导致社会中个人收入方面的不均衡;其次在行业方面,第二、第三产业中的某些行业利用其先天优越的生产条件创造出巨大的利润,相比较农业生产效率不高,自然会导致行业间的收入不均。还有一些垄断企业的不当行为及与政府间的“合作”。例如虽然国企进行了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革但还没有真正的实现政企分开,就使得政府不能很好的实行其监管职能;再者由于城乡发展不同步,并且城市中大多是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活动,而农村则以第一产业为主,这也就使得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还有再加上地理位置的不同,就又存在地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就如我国东部凭借其沿海的这一优越的地理条件广泛进行对外贸易,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促使东部地区的经济迅猛发展,与之相反的西部地区地处偏远,水资源缺乏,致使其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相对落后,此外还有政府常给予东部地区一些政策上的优惠,使得东西部发展极为不均,收入自然而然会出现极大差距的现象。 2、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总的来看,目前收入分配的积极因素是,分配正在向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和新兴产业倾斜,脑力劳动者、技术密集领域的劳动者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劳动者的收入正在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这些积极因素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同时收入分配领域确实还存在着诸多不良现象和问题,突出的是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工资收入结构不合理,制度内工资低,制度外劳动报酬高,项目繁多,未纳入工资内;二是按多种要素分配的收入比重不大,与中央关于“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要求尚且还有偏差。我国城镇居民按多种要素分配的格局还远远没有真正调整到位,其它要素参与分配还需要进一步增加比重。 3、收入分配不规范。 ——收入分配行为不规范、包括工资支付不规范、工资提取不规范,分配行为不规范等等。一是全国各地均不同程度存在拖欠职工工资现象;二是体制转轨时期,旧体制被打破而新体制还未建立,这时制度不健全,法制不完善,由此产生的混乱使违规者有大量空子可钻。他们以权谋私,权钱交易,非法经营,利用政策空子谋私利,获得了大量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形成了一个利用制度不健全而致富的特殊利益集团;三是腐败愈演愈烈,不合法的高收入会带来反面的示范作用。非法经营、寻租活动带来的高收入会严重挫伤合法权营者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人们守法经营的意愿,诱使更多的人从事非法经营活动或通过拉关系、走后门、疏通、行贿等寻租活动来增加个人利益,阻碍了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使经济运行长期处于紊乱,低效的状态。二是体制转轨时期,旧体制被打破而新体制还未建立,这时制度不健全,法制不完善,由此产生的混乱使违规者有大量空子可钻。他们以权谋私,权钱交易,非法经营,利用政策空子谋私利,获得了大量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形成了一个利用制度不健全而致富的特殊利益团体。这些共同作用使得收入分配不均现象越来越严重。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的基本状况是》

国内收入分配状况分析 (一)以劳动者报酬为代表的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持续下降 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阶段的功能性分配方面看,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经历了先上升再下降的过程。特别是近几年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经历了一个较为迅速的下降过程,由此导致在让劳动者分享更多的经济发展成果方面,我们又或多或少向改革初期的原点回归。 在近期的相关研究中,住户部门收入占比持续下降的趋势比较明显。在以收入法核算的GDP中,劳动报酬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其所占比重在1995-2006年期间下降了将近10个百分点,②即便是进行了某种调整的计算,也有5个百分点的下降(张车伟,2009)。而从再分配收入的分配格局出发,居民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达到9个百分点(常兴华等)。由于2004年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将自我雇佣者营业收入的分类由原来的劳动者报酬转变为营业盈余,造成了一定程度上数据的不可比性,使劳动者报酬占比的估计变化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我们对1996-2007年的劳动者报酬进行了一个较为简单初步的估算,总体判断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下降了大约9.3个百分点,其中3.3个百分点是由于就业非正规化造成原属于劳动者报酬的自雇者营业盈余被纳入企业营业盈余之中,而其他6个百分点则来自于实实在在的劳动者报酬下降。③ 从收入法GDP出发,在劳动者报酬下降的同时,政府的生产税收入上升了2.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折旧占比上升了1.4个百分点,营业盈余上升了5.7个百分点。其中,2.4个百分点的上升来自正规企业的营业盈余,而其余3.3个百分点的上升则来自于自雇者营业盈

余的变动。 受其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多数年份中,居民收入增长率低于GDP增长率。这一现象也间接证实了劳动者报酬占GDP份额下降的趋势。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在将自我雇佣者的营业盈余扣除之后,OECD国家的劳动者报酬占比大约为45%,而拉丁美洲国家占比大约为35%。2007年,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约为40%,但考虑到我国劳动者报酬中已经包括了企业社会保障缴款,因而与对方可比的我国劳动者净报酬所占比重应与拉美国家的情况相对更为接近。 从历史的视角看,英美两国在1860-1940年间,包括了自我雇佣者营业收入和资本家的劳动收入的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分别为77.5%和66.5%。而我国当前按可比口径计算的水平估计大体在46%左右,则我国的劳动者报酬占比同样也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二)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中,最突出的特征是收入差距的扩大。其中,在改革前期,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效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曾出现缩小的趋势,而且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都曾出现过缩小的趋势。但这种趋势持续的时间相对较为短暂,而随后的差距扩大过程则持续时间更长。总体而言,城乡内部以及全国的居民收入差距则几乎一直处于扩大的过程中。

个人所得税与收入分配的文献综述

个人所得税与收入分配的文献综述 发表时间:2019-12-30T13:13:51.23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 15期作者:杨帅 [导读] 目前关于个人所得税与收入分配的关系 目前关于个人所得税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国内外的学者早就关注到了这一问题,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并且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宝贵的经验,这些都值得我们虚心的学习,从而更好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更好地发挥其在收入分配中的作用。 20世纪30年代之后,凯恩斯流派盛行。凯恩斯在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认为在不同经济周期时使用不同的措施应对是能够调节收入分配的问题的,他认为在存在工资刚性的情况下,当出现,经济衰退时就应当降低工资来达到刺激投资,促使经济复苏的目的。与此同时为了克服有效需求不足,应当提高对富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20世纪70年代的边沁和穆勒父子则是主张功利主义。边沁认为政府的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实现全社会所有成员的效用最大化。穆勒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政府应当对社会收入进行分配,以实现社会的公平。20世纪90年代的米德认为要改善收入分配不公的情况应当采用课征累进所得税,辅之以劳动所得的优惠,这样的政策效果将会更加显著,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其他一些税收方面的措施,希望能够实现社会分配公平的目的。同时代的哈耶克则,对累进税制进行收入再分配来达到社会公平持怀疑态度。哈耶克认为试图改变收入再分配不单是对民主的不负责任,同时还牵扯到政体方面的问题,所以他主张通过比例税制来完善收入分配问题,他认为累进税制过分强调重税,不利于资本的有效运转,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其很可能会使得社会的不公平长久持续的存在。,世纪之初的弗里德曼主张通过负所得税来调整收入再分配以期望达到社会公平的目的。弗里德曼认为政府过往所运用的累进所得税并没有解决收入再分配问题,所以他提出了征收负所得税观点。一般来讲负所得税就是通过补贴穷人的收入来扩展所得税,而补充的数额就是穷人未曾使用过的所得税减免份额。 国内研究综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个人所得税功能及其对收入分配的作用研究。贾康、梁季(2010)认为在当前资源配置以市场为主体的情况之下在初次分配的过程之中出现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情况是可以预见到的,因此让市场参与到经济之中,通过政府的干预来达到对收入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税收手段尤其是作为重要的税种之一的个人所得税在缩小收入差距中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手段。当然个人所得税在收入分配中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它依然需要有其他的手段与之配套进行,显然没有它的参与也是万万不行的。胡绍雨、申曙光(2013)认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功能定位应与现阶段的国情相适应,既要考虑其现实必要性,又要考虑其现实可行性。只有把个人所得税定位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上,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才有现实意义。二是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研究,李建芳(2012)认为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的不公主要体现在初次的分配过程之中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收入差距也将会更加严峻。王琳、张增(2016)认为我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尽管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出现了下滑趋势,收入差距有一定的缩小,但是应当清醒的意识到,我国的基尼系数依然处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缩小收入差距的工程依旧任重而道远,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差距明显。三是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的问题研究,冯喜明、黄文丽(2012)认为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方面有不少的缺陷,主要有税收的来源不合理,费用的扣除标准不科学,征税税率不合理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急需对其进行制度层面的改革。王玉秋(2012)认为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制度不健全,征管手段落后,难以体现出较高的征管水平,他更提出我国目前对税收的违法犯罪惩处力度不足。同时受到历史以及传统的影响,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薄弱,这些都是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申雅茹(2016)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同时她也认为我国个税征收中的不严谨导致偷税问题比较严重。四是如何发挥收入调节作用的个人所得税研究。高培勇(2009)认为继续提高个人所得税扣除额标准并不能对收入调节产生积极的作用。武辉(2009)认为要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所得税的调节作用,应当适度扩大税基,扩大征税范围。邓子基、李永刚(2010)认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制度改进应当做到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冯喜明、黄文丽(2012)认为可将现行分类所得税制逐步转变到综合分类税制模式。对个人的不同收入采用不同的税率。崔志坤(2012)认为应当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同时与实际国情相结合,在扩大税基,优化税率档次,完善税法漏洞等方面狠下功夫,加以改革。 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个人所得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宝贵的成果为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方向。

山东干部学习平台 齐鲁先锋网 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答案 78分.doc

1、改革开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正确 错误 2、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和收入的高低呈同向变动。 正确 错误 3、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对策是政府降税,企业让利。 正确 错误 4、“十二五”时期,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要注重公平。 正确 错误 5、分配制度改革的第一层面是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正确 错误 6、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正确 错误 7、实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无关。 正确 错误 8、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 正确 错误 9、“两个比重”下降会直接遏制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 正确

错误 10、“两个比重”是指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 正确 错误 11、十二五和十八大提出经济发展的主线是转方式。 正确 错误 12、再次分配是与国民收入的来源或创造相联系的分配层次。 正确 错误 13、转移性净收入占比过低,提高比重是当务之急。 正确 错误 14、再次分配格局决定国民收入分配基本格局。 正确 错误 15、“分配的结构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这句话出自《马恩选集》。 正确 错误 16、再分配是各收入主体掌握的真实可用的最终可支配收入,能够最充分和准确地代表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国民收入的分配状况。 正确 错误 17、要素结构调整,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 正确 错误 18、努力实现“两个同步”,是指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

率提高同步。 正确 错误 19、2010年,我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大约是47.6%。 正确 错误 20、再分配是对初次分配的重要补充形式。 正确 错误 2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正确 错误 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 错误 23、现阶段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按需分配为补充。 正确 错误 24、社会保险不包括医疗保险。 正确 错误 25、社会保障以社会安定为目标。 正确 错误 26、决定我国现阶段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多层次性。 正确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问题、成因与对策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综述: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 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但是,居民收入在 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依然存在。这既有资源禀赋、市场竞争机制、发展阶段性等合理因素,也有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措施不完善、发展不平衡等不合理 因素,特别是收入分配中掺杂垄断、寻租、腐败等因素,使问题更加复杂,不仅积聚矛盾, 影响社会稳定,也影响市场运行效率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深刻认识解决收入分配领 域问题的紧迫性,遵循增进公平、兼顾效率的原则,重新审视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倾 向性问题,以及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影响,关注行业层面的垄断现象和企业分配 机制不合理的问题,注重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求,加强政策研究和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改革和制度完善,抓紧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 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与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 配关系的演变大体可分为向居民倾斜(~年)和向政府、企业倾斜(年至今)两个阶段。 ~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从下降到,下降个百分点,政府和企业占比则分别提高个和个百分点,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重从下降到(见表)。 .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无论是城乡之间、城乡内部,还是行业之间、地区之间, 居民收入差距均呈扩大趋势,低收入群体增收难度较大。 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年超过的国际警戒线之后,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年达到。其中,城 镇居民基尼系数为,农村居民为,分别比年提高和(见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 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从年的扩大到年的,绝对差距已经超过万元。就业人员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年,在城镇职工中,国有单位、集体单位、其他单位职工实际工资分别增长倍、倍和 倍;行业门类间的工资差距由年的倍,扩大到年的倍;年证券和纺织两大行业的职工平均工 资之比达到创记录的倍。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幅放缓,~年,城乡低收入家庭人均收入分别增 长和,明显低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和的增幅。 .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特别是腐败和灰色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收入分配差距,社会 影响恶劣。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会王小鲁的一项研究表明,加上隐性收入后,年城镇最高与最低收入 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从统计显示的倍扩大到倍。主要是企业家、个体经营者、专业技术人员、医生、教师、文艺工作者以及部分公职人员存在大量隐性收入。这些收入主要来自公共 资金的流失、银行贷款在正常利息之外的额外收费、行政许可中的寻租、土地收益流失、垄 断收益等。 二、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和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中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中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收入分配制度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经济的发展和杜会的稳定。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指出了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为我们指明了收入分配改革的方向。我国是一个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建国以来,中国一直在努力建立能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又使每个劳动者和社会成员都能公平享有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的分配制度。 一、新中国收入分配政策的变迁。 1、从建国到50年代中期,实行的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1952年后,党在占主导地位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中,广泛地推行了按劳分配制度,对国有企业的工资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了新的“八级工资制”。1956年进行了第二次工资改革,初步建立起了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主义工资制度。 2、1957年至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带有平均主义倾向的单一的“按劳分配”。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基本上成为单一的公有制结构。此后的20多年时间里,按劳分配被认为是社会主义阶段的唯一分配方式。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以农村为突破口,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开始从根本上打破了农村的带有平均主义的按劳分配方式。 4、党的十三大到十五大召开前夕,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5、党的十五大至十六大,提出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国家通过医改、房改、教育体制改革,退出三大保障系统,国家财政负担减轻了,但个人在收入没有增加的前提下,支出突然增加了。 6、新世纪新阶段,党从构建和谐社会实际出发,着力建立体现社会公平

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不公平研究分析

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不公平分析

————————————————————————————————作者:————————————————————————————————日期: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收入分配不公 摘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 都偏低,资本所得不断上升,劳动所得不断下降,现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都与此有关。从根本上看,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是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原因。要解决收入分配不合理问题,就必须从初次分配开始,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弱化权力在要素市场的支配关系,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通过公共决策减小既得利益制度化的几率等。 关键词:国民收入;劳动报酬;居民收入;分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表现在收入分配方面,国民收入分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失衡,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两极分化有逐渐加大的趋势;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资本所得不断上升,劳动所得不断下降,现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都与此有关。这种状况不仅成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障碍,也将严重影响到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一、收入分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居民收入差距两极分化 资料显示,过去二三十年,我国正经历着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的趋势,不同人群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都发现了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1988-2007年,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从7.3倍上升到23倍。有专家断言,目前占全国20%的人占有全部财富的80%虽无从考究,但众多迹象表明,这种断言实不为过。 (二)劳动报酬和居民收入在整个分配中的比重过低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都偏低,前者由1990年的53.4%下降到2007年的41.4%,后者由1995年的67.3%降低到2007年的57.5%。1996-2007年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了10.93个百分点,其中有4.6个百分点是劳动者报酬下降造成的。数据显示,1997-2007年,我国GDP比重中,政府财政收入从10.95%升至20.57%,企业盈余从21.23%升至31.29%,而劳动者报酬却从53.4%降至39.74%。1996-2007年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了10.93个百分点。 (三)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对称增长 被中央领导再三强调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指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比例关系),在2009年形成了史上最紧张的局面。1992-2007年,政府、企业和居民收入分别增长了9.83倍、19.35倍和7.52倍。政府和企业初次分配收入增长速度均超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企业收入增长主要是本世纪以来比较快,超过了平均增长速度;而居民初次分配收入增长速度始终是最慢的,且低于平均增长速度,这是一种并不对称的增长。结果,在高速经济

收入分配和金融发展的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论文《收入分配和金融发展的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姓名 专业 学号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令世界瞩目。然而在高速发展下,我国国内居民收入差距也逐渐被拉大,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收入分配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金融是整个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金融也是一种分配机制,对资源和财富具有分配和再分配功能。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本文是对研究收入分配和金融发展之间关系的一篇文献综述。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背景介绍,说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状况;第二部分文献综述,介绍相关研究成果;第三部分未来的研究拓展方向。【关键词】收入分配金融发展文献综述

Abstract During more than three decade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y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 However, income gap is widening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old saying goes, "Don't worry about the amount of resources, worry about the distribution. Naturally, the issue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recent debate. As the lifeblood of the economy, finance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Also, finance is a kind of distribution mechanism; it has the function of distributing and redistributing resources and wealth. Through consulting related literature information,This article is a literature review to study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There are three parts,part 1 Introduce the background and part 2 reviews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literatures,the last one i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research. 【Keyword】income distribution Financial Development literature review

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文献综述

一,相关文献综述 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主要是收入分配理论。这其中又包括收入分配的定义,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及其原因等方面。 在对收入分配的定义方面,我主要关注了新古典经济学家和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观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将收入分配问题视作价格形成问题的一个方面。他们认为,在市场机制下公平的收入分配就是人们按各自的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例如,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认为,在一个竞争经济中,收入分配由生产要素的定价来决定,而生产要素的价格又与增加的总产量的货币价值相称。对于工人工资,他认为“在工资率(边际要素成本)等于企业出售边 际产品的额外收益(边际收益产品)时,达到雇佣的最优水平”。马歇尔等新古 典主义经济学家主要立足于“效率”来考察收入分配,但他们却忽视了“公平”的作用,忽视了雇佣工人所应得到的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这是他们明显的缺陷。[1] 再来看马克思对收入分配的定义,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三卷第7篇的《各种收入及其源泉》中。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他认为商品的价值由劳动创造,收入分配是对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分配。而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因此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并且劳动力可以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个价值可以分解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其中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取决于再生产这一劳动力所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也就是生产工人必要生活资料所需的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得到的价值具体表现为工资。而剩余价值则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并被进一步分解为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其中利润归产业资本家,利息归银行资本家,地租归土地所有者。[2] 在收入差距问题方面,我关注了以下几种理论观点:(1)唐松年教授认为收入差距扩大会造成心态失衡,会给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造成一种潜在的不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因素。[3](2)赵友宝教授认为收入差距扩大会形成恶性投资循环,即“大多数人的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致使国内市场狭小,投资引诱不 足进而导致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周而复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5](3)曹国安教授认为收入差距过大会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由于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减,过大的收入差距会使经济资源不能达到最优配置状态,另一方面会出现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 (2)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无论在城乡居民之间、城镇居民之间、不同行业之间、地区之间都存在收入差距。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将影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研究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了差距形成的原因、提出调节收入差距的对策。 [关键词] 收入分配;收入差距;对策 引言 收入分配问题既是经济理论研究中的重大难题,始终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日益显现出来,城乡居民之间、城镇居民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都不断拉大,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 1现状分析[1-3] 1.1收入分配差距的衡量 考察和分析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比较常用的衡量指标是基尼系数,基尼系数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小等于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等于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高度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超过0.6表明收入分配出现两极分化。国际上公认0.4为收入差距的警戒线,超过这一警戒线将引起一系列的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甚至引起社会动荡。 1.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由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是2.57:l,从1984年开始,改革的中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到2005年,城乡屠民收入比为3.22:1。 1.3城镇居民内部差距不断扩大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15,现在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 1.4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东中西地区间的收入差距难在不断拉大,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

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基于收入分配两级分化的探讨 合理的收入分配始终是一国经济平稳运行的保障,因为收入分配问题是调节效率与公平的重要手段。收入的公平的分配是社会平稳的保障,收入的差异是提高效率的基础。历史上,为了使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平稳,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化中,我国的收入分配分配制度也经历了改革。从完全的按劳分配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使得其从平均主义到更加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收人分配的两极分化是最主要的。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3,比上年缩小0.0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928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7%。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221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1894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9320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9438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4544元。可知我国的基尼系数还是处于0.4—0.5范畴的,是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另外从各个明细的项目来看,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在多个领域出现: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各地区居民、各行业间、社会阶层等等。 1、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间就存在着巨大的资源禀赋的差异,不免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形成了各种地区差异。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因素也有很大的关联。历史上我国的东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基础深厚,造成与西部地区的巨大差异。 地区间人口密度的差异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人口密度越高,促进发展的劳动力也会增加,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而且一般情况下,人口较密集的地区人才知识的交流会更加密切,能更好地促进科技进步,从根本上提高生产效率。 从分配制度上分析,收入分配的差距更是现行分配制度的直接结果。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但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分配制度的在实施的过程中有时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因为市场调节必然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对分配的影响也是极其深刻的。一定的差距会促进效率的提高,但是效率的不平衡也会继续扩大差距。 从社会阶层来看,机会不平等是拉大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知识技能不同,从而在主观上造成机会不均等;另一方面,一个人的出身、性别、年龄造成无法改变的客观上的机会不均等。另外人们参与市场的竞争机会也是不平等的,比如很多人获得的就业信息就是有很大差异的。 从城乡发展严重不均衡来看,第一,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工农产品的价格产值差异促使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建国后,我国走上重工业优先发展的道路,而且经历了各种历史动乱,导致农业发展落后,农民收入水平

如何看待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均

如何看待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均 公众对收入不均问题日益关注的原因之一是,根据有关统计,以基尼系数来衡量,全球大多数国家的收入分配差距在过去30年呈上升趋势,只有拉美地区一些国家的基尼系数有所下降,但拉美国家的收入差距的绝对水平仍然高于大多数其他国家。 目前有关收入不均问题的讨论大多以一些衡量收入分 配的指标为依据。例如,基尼系数(该系数在0~1之间,0表示每个人的收入完全相等,1表示全社会只有一个人有收入,其他人收入为零),帕尔马指数(10%最高收入人群收入与40%最低收入人群收入之比)或其他指标作为分配不均的依据。 有些讨论进一步分析这些指标与其他经济和社会变量 之间的关系,例如基尼系数与GDP增长、国际贸易、就业、公共政策等变量之间的关系。在不少有关收入不均问题的讨论中,争论的焦点往往集中在这些指标是否能合理反映贫富差距、其背后的数据是否真实、这些指标的可比性等技术问题上。例如,帕尔马指数比基尼系数更能反映贫富两极分化程度。 这样的实证分析很重要。但是,仅仅围绕这些指标来分

析收入分配问题仍然肤浅,因为这些指标本身并不是判断收入分配背后深层次社会道德和社会公正问题的依据。我们不能只根据一个国家的基尼系数从30年前的0.3上升到目前的0.4,就断定这个社会比30年前变得更加不公正。同理,我们也不能仅仅因为一个国家的基尼系数是0.3,而另一个国家是0.4,就断定前者是一个比后者更为合理的社会。 如果仅仅停留在指标分析上,很可能会使收入分配问题的讨论误入歧途,还可能误导政策,无助于改善社会公正,甚至适得其反。只有将收入分配问题放到社会价值、道德准则、社会公正和基本人权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来讨论,才能使我们对这一问题有深刻的理解,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促进社会进步。 平等是人类普遍追求的基本价值之一。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签署的《世界人权宣言》中,“平等”的概念主要定义为每个人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2015年9月联合国峰会推出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包括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一项旨在“减少各国内部和各国之间的不平等”,呼吁确保“机会平等”和减少“结果不平等”。收入分配只是社会平等的一个维度。平等作为社会价值包括更广泛的意义,是多维的,并不是基尼系数、帕尔马指数或其他指标能够充分衡量的。 在过去100多年里已有不少政治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推动

【文献综述】中国地区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文献综述 经济学 中国地区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们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收 入分配差距激励效率的观念和体制被逐渐认同的过程中,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也开始成 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我国的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前为0.16,但是从2000年开始,我国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2006年开始已升至0.5左右,据调查我国2009 年的基尼系数是0.47,在所有公布的135个国家中名列第36位,说明我国面临的贫富差距问题已经非常严峻了。在全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地区收入分配差距 尤其令人关注。 国内外研究现状: 张清太的(2010)《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与分配制度缺陷分析》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也不断得到提高。《中国统计年鉴2009》显示,截至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780. 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4760. 6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7. 2倍和6. 9倍。与此同时,由于体制和市场经济存在的缺陷而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也开始显现。其中,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财富过分向 少数人手中集中,并且集中程度不断升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甚至已经威胁到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解决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 的地步。有关研究表明,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从1978年的0. 16,逐渐上升到目前的0. 4以上。据测算,在我国的居民储蓄存款中, 80%的存款属于20%的高收入者, 20%的存款属于中低收入者。目前,中国最富裕的20%家庭的收入占有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50. 24% ,而最贫穷的20%家庭的收入仅占有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4. 27%。按照这些测算结果,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但呈扩大趋势,而且已经导致贫富悬殊,到了不能容忍的程度。当然,这些测算结果可能没有准确反映我国的国情,但是,从社会影响来看,这些测算结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 史维良的(2007)《我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因素分析》中指出全国居民人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研究文献综述 和立道 (中央财经大学 财政学院,北京 海淀 100081;云南财经大学 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 650221) 关键词:收入分配;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收入差距 摘 要:试图较为全面的综述学界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因素和对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等原因分析的研究状况。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755(2009)05-0069-03 收稿日期:2009-08-21 作者简介:和立道(1977) ),纳西族,云南丽江人,中央财经大学2008级博士研究生,云南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教师,专业:财政学,研究方向:财政税收理论与政策。 收入分配、特别是居民收入分配的研究一直是经济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古典经济学派到新古典经济学派、从凯恩斯主义到新凯恩斯主义,学者对此领域的研究乐此不疲,同时也得出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对认识经济运行规律、各项宏观政策的制定及运行效果评估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就当前学术界对收入分配影响因素和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研究的文献进行归纳综述,以期对收入分配领域的研究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一、收入分配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最初的古典经济学曾把分配理论视为经济理论的核心部分,如李嘉图就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应该是商品在参与生产过程的各阶级间的分配规律。其后,新古典经济学在继承古典经济学理论从生产要素角度研究分配规律的传统,发展了现在已经成为经济学教科书基本组成部分的生产要素分配理论。从1950年代开始,收入分配研究的重心转向个人收入分配理论,即从国民收入在工资、利润间的分配转向由基尼系数描述的个体之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并重点研究这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影响收入分配的因素,即收入分配格局的动态演化成为热点,其中影响收入分配的因素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 (一)人力资本投资、工资和利率等因素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在该领域最为著名的是内生收入分配格局理论,该理论认为收入分配从一种收入分配格局到另一种分配格局时主要通过人力资本、工资、利率等因素的传导,初始的分配格局决定当期传导变量值,而传导变量值又对不同个人的当期收入产生不同影响,从而使得期末收入分配格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过来又改变下期传导变量值,从而形成循环导致收入分配格局的不断变化。大量的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其中,对一个小型开放经济中人力资本投资角度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研究中,通过OLG 模型研究发现:假定寿命为两期的个人或者作为不熟练劳动力在两期都工作、或者在第一期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然后在第二期作为熟练劳动力工作并且使用不熟练劳动力的传统部门的工资率较低,使用熟练劳动的现代部门生产效率和工资率较高的情况下,在长期经济中的劳动力将分为富人和穷人两个阶层,前者世世代代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收入较高;后者则世世代代只能作为不熟练的劳动力,收入较低。研究也表明初始收入分配格局不同的国家可能遵循不同的经济增长路径,并收敛于不同的稳定状态(Galor 、Zeira 1993)。另外在利率和信贷市场均衡角度研究方面,在假定个人可以在信贷市场上贷出资金、或者投资于企业获取利润,但投资存在最低门槛并且投资的边际收益不变,信贷市场为竞争的条件下,研究发现生产效率或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经济中存在永久性不平等,富人靠剥削穷人得以维持其相对优势;而生产效率或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经济收敛于完全平等状态,其经济增长类似Kuz nets 倒U 型模式,富人的投资最终把穷人推出贫困陷井,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由此两个生成效率或金融发展水平不一样的经济体很难实现收入分配平等上的收敛(Matsuyama,2000)。 (二)技术变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若生产函数中资本规模收益递增,则随着经济增长不平等将不断扩大(李宏毅、谢丹阳、邹恒甫,2000)。另外在19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导致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组织结构的不断创新等,由此,许多学者根据技术发展过程的具体特征从三个角度尝试对收入不平等加剧的现象作出解释。第一,根据传统的H eckscher 2Olin 国际贸易模型来理解穷国与富国收入不平等加剧的现象。在穷国和富国因各自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的稀缺程度不同的情况下,因各国在专业化于生产要素相对丰富的产品从而导致两种类型国家工资收入差距的扩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