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南宁五象岭森林公园总体规划20150525

文本-南宁五象岭森林公园总体规划20150525
文本-南宁五象岭森林公园总体规划20150525

南宁市五象岭总体规划(2015-2025)文本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总体布局与发展战略 (3)

第一节性质和范围 (3)

第三节总体布局 (3)

第四节分区建设项目及景点规划 (4)

第三章生态文化建设 (4)

第一节规划原则 (4)

第二节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和布局 (4)

第四章森林生态旅游与服务设施规划 (5)

第一节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5)

第二节游线组织规划 (5)

第五章容量估算及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 (5)

第一节游客容量控制 (5)

第二节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 (5)

第六章植被与森林景观规划 (6)

第一节规划原则 (6)

第二节植被规划 (6)

第三节森林景观规划 (6)

第四节风景林经营管理规划 (6)

第七章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 (7)

第一节规划原则 (7)

第二节保护分区及保护措施 (7)

第三节生态环境及生态资源保护 (8)

第四节森林植物和野生动物保护 (8)

第八章基础工程规划 (9)

第一节道路交通规划 (9)

第二节给、排水工程规划 (9)

第三节供电规划 (9)

第四节通信、网络、广播电视工程规划 (10)

第九章防灾及应急管理规划 (10)

第十章土地利用规划及居民点调控规划 (10)

第一节土地利用规划原则 (10)

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 (10)

第三节居民点调控规划 (11)

第十一章分期建设规划 (11)

第一节近期(2015~2016年)建设目标及重点建设工程 (11)

第二节中期(2017~2019年)建设目标及重点建设工程 (11)

第三节远期(2020~2025年)建设目标及重点建设工程 (11)

第四节实施保障措施 (12)

第十二章附则 (12)

第一章总则

第1条本规划基于《南宁市五象岭森林公园总体规划(2010-2025)》进行编制,在保护既定森林资源的基础上,针对实际开发建设条件进行现状用地的预控和调整。

为适应新的城市发展形势和南宁市五象新区发展的新背景,结合森林公园自身保

育和发展需求,根据相关规划管理规定,编制本规划。本规划主要依据《中华人

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相关法律及法规。

第2条随着五象新区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五象岭地区在空间上已经位于城区内部、被城市组团所包围,未来与周边城市功能片区联系紧密,依据以上条件变化和市政府

相关决议,本规划中对“五象岭森林公园”也称“五象岭城市森林公园”。

第3条五象岭片区以五象岭城市森林公园为主体,是南宁市森林公园系统和城市绿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南宁城市文化和历史记忆的重要承载主体,对邕江南岸、

五象新区的空间格局具有重要影响。本规划致力于:

(1)传承南宁历史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延续城市文脉;

(2)保护城市动植物生态资源,促进城市绿化系统空间格局的构建;

(3)合理利用和发展开敞空间资源,服务城市公共活动。

第4条本规划中现状控制用地的面积采用2010版本《南宁市五象岭森林公园总体规划(2010-2025)》及南宁市规划局等相关部门提供资料进行计算。由于现状特殊

用地数据采集困难,且五象岭各现状用地处于不断变化中,造成用地面积与实际

情况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具体面积数据以南宁市国土及规划部门认定的测绘数

据为准。

第5条本规划使用已批用地及规划用地面积数据采用南宁市规划管理局及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具体面积数据以南宁市国土及规划部门认定的测绘数据为

准。第6条指导思想

(1)发挥和集聚公共空间资源优势,提升公园在城市整体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构建城市绿化体系的多元结构;

(2)通过对资源的分级保护、逐级控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3)强化特色空间和文化资源,形成统筹协调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

(4)通过整合生态、人文、设施等综合条件提升园区空间品质、构建精品园区;

(5)从城市的宏观视角出发对园区及周边发展进行控制,公园发展鼓励多元主体的开发和保护;

(6)以人为本,注重公园空间参观体验与及公众教育作用;

(7)政府主导、鼓励多方参与五象岭的建设发展和运营维护。

第7条编制依据

(0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

(0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0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5);

(0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

(0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0);

(06)《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1998);

(0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8);

(08)《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

(09)《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10)林业部《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LY/T5132-95

(11)林业部《森林公园管理办法》

(12)林业部《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18005-1999

(13)《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2000);

(14)《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

(15)《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16)《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17)《自治区行政中心概念规划》;

(18)《南宁市五象新区总部基地修建性详细规划》;

(19)《南宁市五象岭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以及局部地段详细规划概念方案征集评

审会会议纪要》(南规纪要[2009]7号);

(20)《南宁市五象岭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及局部地块的详细规划中间成果评审会

会议纪要》(南规纪要[2010]102号);

(21)《五象岭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及局部地块详细规划评审会会议纪要》(南规

纪要[2010]162号);

(22)《南宁市五象岭城市森林公园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

(23)五象岭城市森林公园卫星影像图;

(24)五象岭城市森林公园地形图1:5000;

(25)其它相关规划的图件。

第8条规划期限

五象岭总体规划期限为2015年-2025年。

第9条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是指由东部平乐大道、明辉路、玉象路,南部春阳路、东风南路、银岭

路,西部银海大道、秀林路,北部建设路和五象大道围合的区域,总面积约8.94

平方公里。

根据城市发展新的阶段需求和新的外部环境条件、本次规划针对上版规划范围进

行适度调整,在保证原有规划范围的基础上,新增了必要控制的内部和外部用地。

此外,为保证周边用地的空间环境品质和交通便利性,设置外围协调区范围,主

要包括:五象新区西部片区、大沙田城市组团主要部分、玉洞片区北部及相关邕

江段的两岸滨江绿地(从英华大桥到五象大桥)等。

第10条本规划是五象岭保护与发展的基本依据,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一切规划建设活动及土地利用活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城乡规划法》,执行本规划;与空间利用相关的各项政策、计划的制定,均应与

本规划相协调。

第11条本规划文本中的强制性内容为黑体字部分。强制性内容是对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的建设,属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行

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12条本规划经南宁市人民政府批准,由南宁市规划管理局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总体布局与发展战略

第一节性质和范围

第13条片区性质

南宁市主城与副城间“绿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象新区城市中心区最大的绿色开敞空间;以不断优化的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以“五象”历史文化背景和地方多民族文化为特色,融合生态保护、休闲游憩、文化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体现“绿城”新风尚的综合性城市森林公园。

第14条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是指由东部平乐大道、明辉路、玉象路,南部春阳路、东风南路、银岭

路,西部银海大道、秀林路,北部建设路和五象大道围合的区域。其中两条市政

道路玉象路、东风南路以隧道形式南北贯穿公园;另有现状特殊用地、青龙岗长

安墓园等现状用地。

用地由两部分构成,主体为原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划出的五象岭城市森林公园用

地,土地性质为林地;另一部分为五象岭周边用地、因与五象岭关系紧密而划归

五象岭相关管理机构统一管理,主要为现状建设用地及规划建设用地。

第15条用地规模

规划范围为894公顷,以五象岭城市森林公园周边市政道路红线为界。

第16条规划目标:

将五象岭城市森林公园建设成为中心城区森林特征最突出的生态绿地之一;与青秀山风景名胜区共同构成了纵贯中心城区的生态廊道,展示“中国绿城”风貌;

以“邕南名胜、翠拥五象、花样新区、生态乐园”为主题,构建满足生态保护、市民休闲游憩的城市森林公园,形成融合历史文化、山林景观、多样空间和生态旅游等多元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

第三节总体布局

第17条功能分区

五象岭城市森林公园按功能分区分为森林观光区、生态休闲区、入口游览区和景

观控制区,面积分别为632.79公顷、120.5公顷、26.52公顷、113.73公顷。

功能分区与保护分区(分类方法详见“保护分区及保护措施”章节)不同,前者

侧重依据空间所承载的活动类别划分,体现开发活动的分布,后者侧重对各类空

间提出生态保护要求,体现保护措施在各类空间的应用,二者在主要空间上具有

交叠但又不完全重合。其中:森林观光区包含五象岭城市森林公园的核心保护区,

各类建设活动及游览活动应严格控制。

第18条森林观光区

五象岭城市森林公园内需要重点保护的区域范围,主要包含五象五岭山体大部分

空间,面积约为632.79公顷。该范围内,以保育森林生态环境为主,严格限

制与生态保护不符、或不属于旅游基础设施的任何建设活动。

第19条生态休闲区

服务于城市公共游乐活动的主要载体,主要包括南部低缓丘陵地形区域,面积约

为120.5公顷。应在尊重原有地形和植被条件的基础上,适度根据城市公共活动

需求进行开发建设,该范围内,应适度保持对公众的开放,不宜设置完全封闭性

质的功能。

第20条入口游览区

公园与周边城市组团沟通的门户片区,以现有北门为主、结合实际需求增设三个

主要入口服务空间,面积约26.52公顷。主要设置交通集散场地、入口服务设施

及相关配套设施。该范围内应严格控制与入口功能无关的建设活动,保持一定的

原生景观特征,园林植被景观应控制使用。

第21条景观控制区

指五象岭城市森林公园核心保护范围外,因整体保护需要而进行规划保护控制的

地区,主要包括城南垃圾填埋场、现状特殊用地等短期内难以搬迁但与生态休闲

观光功能不大的用地,面积约为113.73公顷。该范围内应保持现有开发强度,禁止扩张建设用地,有条件的应逐步迁出还原为森林观光区。

第四节分区建设项目及景点规划

第22条森林观光区亚分区

森林观光区由三谷分隔形成四大片区,分别是:第一象岭——玄象晓月——主要服务于一般公共游览活动、第二象岭——空象怀古——形成宗教及历史古迹观赏活动区域、第三、四象岭——双象踏潮——构建综合游览活动区、第五象岭——明象望凤——兼顾与青秀山的视觉对应关联。整体突出森林生态景观,以奇岭幽谷、生态山林为依托,积极开展登高远望、运动健身、休闲游憩、文化体验等活动,突出五象岭的整体品牌。

第23条森林观光区景点

以山岭顶部观光主要路径为轴线,结合地形变化形成主要观光节点,设置亭、阁等公共建筑,在游览支路节点设置相应主题的构筑物或活动空间。

第24条生态休闲区亚分区

分为科普教育特色片区、农耕田园特色片区、象文化特色片区。范围内允许结合各自分区主题组织公共娱乐活动及设置相应设施和建构筑物。结合场地内的地形及资源特征,提供与城市森林公园契合的旅游开发项目,并综合考虑安排公园管理办公用地以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第25条生态休闲区景点

以各自分区主题为依据,分别设置植物园、科普馆、少数民族村、五象历史文化馆等公共活动空间及建筑。

第26条入口游览区景点设置

根据人群集散特征及景观优化需求设置游憩广场空间及服务设施,但应避免大规模商业服务设施的导入。

第三章生态文化建设

第一节规划原则

第27条项目设置时注重生态文化的内涵,强调参与性、互动性、融入性,寓教于游、寓教于乐,将生态文化教育与游客服务设施、生态休闲区设施设置、海绵体系设施

和森林保育计划集合,多角度、多方式、多类型地传播和弘扬生态文化。重点应

关注森林保育、垃圾填埋用地再利用、民族和地方文化传承等方面,形成五象岭

城市森林公园自身的文化特色。

第28条公园应结合游览步道、观景亭台的建设,设置生态文化教育宣传牌;结合山顶、低缓丘陵游览线路的建设设置生态文化解说步道。

第二节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和布局

第29条空间设施应突出五象传说中的民族文化特征、突出南宁“象”文化形象。

第30条构建基于垃圾填埋场、沟谷条件的生态利用、恢复和教育系统,将生态教育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梳理现状坑塘与五象新区规划水系关系,构建具有景观美学和

生态教育意义的水景观系统。森林观光区的道路设施和重要节点设施应基于保护

优先的原则,避免对周边环境的扰动。结合垃圾填埋场生态恢复特征,合理制定

地表利用功能,并兼顾生态教育功能。

第31条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和象文化设施主要集中于生态休闲区、入口游览区,以群落形式系统地体现文化特征。森林观光区游憩项目应与亚分区功能相一致,避免动

静干扰、疏密无序。

第四章森林生态旅游与服务设施规划

第一节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第32条组织形成“点——线——面”层级特征的旅游服务设施体系,设施配套分为一级、二级和应急三类,满足不同类别服务需求。

第33条一级服务设施配套分布:作为城市森林公园内部旅游服务设施的主要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北门、西门、南侧生态休闲区三片区,为游客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务和

旅游游憩设施。主要设施包括:游客中心、医疗救护站、公厕、商店和茶座等设

施,此外,根据场地条件和活动特征的不同可选择设置派出所、娱乐设施、餐饮

配套和急救电话等服务。

第34条二级服务设施配套分布:作为日常服务设施的补充节点,主要集中于城市森林公园次入口、主要道路交汇点等位置,形成在主要流线上对以及服务设施配套的补

充。主要提供服务点、医疗救护站和公厕,并可选择增加娱乐设施、餐饮、茶座

和急救电话等服务设施。

第35条应急服务设施配套:主要位于山顶主要景点,提供应对突发事件事件的联络点。

主要提供急救电话服务,并可根据场地及设施条件选择提供公厕等服务。该类设

施做为紧急状态的服务点,在保证易于识别和到达的基础上,应尽量与其他构筑

物合并设置、并尽量减少占地。

第36条具有接待、住宿等功能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应根据实际旅游人口进行配置、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该类设施应集中于生态休闲区,禁止在森林生态区设置

该类服务设施。

第二节游线组织规划

第37条以园内主干路形成交通组织骨架、缓冲城市交通与园区内部交通之间的相互影响,并组织生态休闲区、入口游览区和景观控制区等内部交通路网的联系。第38条园区主干路建议采用双向两车道、人行道依地形大侧布置为主,保证内部交通组织效率;核心保护区内禁止机动车通行,保证电瓶车交通与步行交通的舒适性。第39条游憩道路应满足双向通行电瓶车要求,提倡人车共存路面;在游览交通较大需要采取分流措施时,可根据实际条件增设自行车、人行道混行道路,但不得破坏山

地地形。

第40条以五岭山顶路径为骨架,串联森林观光区的各游憩项目。

第41条设置各类特色化山体交通路径,丰富游览体验。

第五章容量估算及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

第一节游客容量控制

第42条五象岭日游客容量上限为27677人次,年游客容量为402.3万人次,当游览人数超过容量上限时,应采取措施对游客进行分流和总量控制。

第二节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

第43条客源市场主要以南宁本地市民为主,以外地游客为辅。其中本地市民以青秀区、江南组团及五象新区客源为主。

第44条游客构成以一日游及周末游为主。

第六章植被与森林景观规划

第一节规划原则

第45条保护性原则:森林景观改造的技术措施要有利于保护现有乡土阔叶乔灌木资源,有利于现有阔叶树种的生长和稳定。

第46条适地适树的原则:充分发挥乡土植物的综合功能,突出自然野趣,体现旅游环境的生态性、景观性、游憩性、娱乐性、保健性和文化性。注重与各功能分区的山、

林、水相协调,形成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观。

第47条先急后缓,分期实施的原则:对现状成林的改造需分期分片进行;对于植被严重破坏的区域优先进行营林建设,采用生态型、本地化的乔灌林木,提高公园的生

态效益;近期实施的景点、景区周围优先绿化,在营建生态风景林的基础上,适

当引种观赏性强,成活率高的树种,美化公园环境。

第二节植被规划

第48条应尽量保留原有树种,严格限制引进非本土植物。

第49条在森林植被的统一整体特征中,适当提供丰富性选择。

第50条现有各岭应作为森林保育的主要承载体,避免大规模林相更替。

第51条景观道路两侧因景观需求确需更换林相或种植植物时,单侧更换范围不得超过道路边缘距离3米。

第52条由相关部门认定的具有保留价值的林木,严禁砍伐。

第53条对于规划范围内现存的集体所有林地,应妥善制定补偿方案。

第三节森林景观规划

第54条公园应当保证森林景观的整体协调性,避免局部景观过于突出,避免花卉景观喧宾夺主。

第55条各岭的森林景观应根据现有树种及林相更替实现各有侧重的特征,其中一岭应体现局部活泼的城市森林后花园形象,二岭则以空灵、肃穆的森林为主、突出其纪

念意义和怀古之思,三岭、四岭林相较为丰富、满足多种公共活动和丰富景观需

求,五岭则应突出城市背景的整体性特征、以郁郁葱葱的森林景观与青秀山相呼

应。

第四节风景林经营管理规划

第56条积极进行各类林木的抚育更新,维持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

第57条适当采取各类林木混交模式,提高病虫害抗性和丰富景观形象。

第58条在坡度适宜的地段增加灌木、地被层次,丰富景观效果。

第59条适当保留现有绿化效果,通过定点(穴)、疏伐(开天穴)、林下更新方式对现有林分进行更替,为新栽树种生长发育创造条件。定穴时每个穴必须保障有1.0m×

1.0m的空间,每次抚育(特别是最后1次)都必须重视砍伐周边影响新植株生长

发育的原有树木的枝条或植株,以保证新植株树冠发育良好。

第七章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

第一节规划原则

第60条保护、发展、合理开发利用;

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灾害威胁,综合保护生态环境;

第二节保护分区及保护措施

第61条五象岭保护范围包括核心保护区、现状控制区和综合利用区。其中,现状控制区包括东部城南垃圾填埋场西北侧用地、中部特殊用地、西部银海大道东侧私宅片

区以及北部青龙岗长安墓园,面积约1.06平方公里。综合利用区包括东部平乐

大道和明辉路交叉口西北侧用地、南部以春阳路、玉象路、特殊用地南侧道路、

东风南路围合的区域以及北部北门入口区,面积约1.37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

是除现状控制区、综合利用区以外的区域,面积约6.51平方公里。

第62条五象岭核心保护区严格限制开发。确因生态保护和旅游基础设施需要进行建设的,应当符合详细规划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共服务设施按照500-800米的半

径进行布局,建筑单体规模不应超过100平方米,建筑物高度不超过6米。景观

建构筑物应依据总体规划确定布局,严格控制建筑单体规模,其体量、高度、形

式、风格应与五象岭整体风貌相协调。

第63条现状控制区控制建设现状,不得增加用地和开发强度。其中:

特殊用地:

(1)根据已划定的用地范围保持现状,不得增加用地和开发强度。

(2)改善内部绿化种植环境、在边界增加种植隔离树种,树种选择应与五象岭

协调。

青龙岗长安墓园:

(1)根据已划定的用地范围保持现状,不得增加用地和开发强度。

(2)改善内部绿化种植环境,包含:在墓园边界补充高大林木种植、提供视线

屏蔽;对于现有墓园区,建议逐步推行“一碑一树”、加大墓园绿化比例。

银海大道东侧私宅片区

(1)根据已划定的用地范围保持现状,不得增加用地和开发强度。对于已批未

建的用地,逐步引导异地置换。

(2)推进现有建筑立面(如垂直绿化等)及屋顶绿化改造,改善片区内部空间

环境品质,与五象岭整体风格相协调。

(3)结合未来五象岭功能定位,引导片区向旅游、风景游览配套服务功能发展。

城南垃圾填埋区北侧用地:

(1)在垃圾降解过程结束、场地具备开发条件之前,不宜在场地内及周边开展

任何开发建设行为,但可作为无基础工程建设的公共开放空间用途。

(2)在垃圾降解过程结束、场地具备开发条件之后,建议控制建筑高度不宜超

过25米,如有突破、应结合公园景观特征要求、对于地块开发后的整体空间效

果进行协调和评判。

第64条综合利用区实行适度开发。开发建设不得破坏山水自然形态和格局,并控制建筑高度和体量。包括:

北门入口区:

(1)主要为五象岭提供以综合配套服务为主的功能,限制旅游商业开发。

(2)结合五象岭空间环境特征,采取分散式建筑布局,合理控制建筑密度和建

筑单体规模。建筑高度不宜超过15米(景观建构筑物除外),其体量、高度、

形式、风格应与五象岭整体风貌相协调。

南部地块:

(1)提供与五象岭生态资源相契合的休闲服务功能,并综合考虑安排公园管理

办公用地以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2)开发建设不得破坏山水自然形态和格局,开发建设项目宜沿春阳路布局,

北部应与核心保护区充分衔接。

(3)结合场地内的地形及资源特征,采取分散式建筑布局,合理控制建筑密度

和建筑单体规模,建筑高度不宜超过25米(景观建构筑物除外),其体量、高

度、形式、风格应与五象岭整体风貌相协调。

东侧已批用地:

结合场地内的地形及资源特征,合理控制建筑密度和建筑单体规模,建筑高度不

宜超过25米,其体量、高度、形式、风格应与五象岭整体风貌相协调。

第65条五象岭保护范围周边区域建设项目的布局、朝向、造型、体量、色调、风格应当与五象岭保护范围内的景观相协调,不能遮挡五象岭山际线。

(1)外围协调区内建设项目的布局、体量、高度、形式、风格应当与五象岭保

护范围内的景观相协调,不能遮挡五象岭山际线。

(2)严格控制邕江沿岸建设,优化邕江沿岸开敞空间,保证邕江沿岸至五象岭

的景观视线通廊不受遮挡。

(3)控制外围观景点*视线范围内的建筑物高度,不能遮挡五象岭山际线。

(4)加强南北向道路绿化,设置休闲绿道,提高片区与五象岭通道的环境舒适

性和步行可达性。其中,玉象路、东风南路宜采用绿化等手段、合理处理挡墙、

护坡和隧道入口的景观,与五象岭整体空间形象保持协调。

(5)大沙田片区、玉洞北片区新建、改建地块宜整体协调建筑高度分布,控制

沿街建筑高度,形成高低错落的建筑高度形象,与五象岭起伏山脊线形成呼应。

推进现状建筑立面(如垂直绿化、色调协调等)及屋顶绿化改造,与五象岭整体

空间环境相协调。

(6)自治区重大公益设施片区,宜形成“西低东高、北低南高”的建筑高度空

间分布特征,严格控制临近五象岭地块的整体建筑高度,控制“五象湖——五岭”

视线廊道内的建筑高度,避免遮挡山体。

(7)五象新区核心区内应严格控制五岭周边建筑高度,形成高低错落的建筑高

度空间分布。控制“五岭——平乐大道覆土上盖——核心区绿轴”的建筑高度,

形成舒适连贯的开敞空间体系和视线廊道。

第三节生态环境及生态资源保护

第66条五象岭核心保护区和综合利用区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1)采矿、开垦、破坏湿地,擅自挖山取土、非法弃土以及其他改变地形地貌

的行为;

(2)倾倒、焚烧垃圾或者其他废弃物;

(3)燃放烟花爆竹及在非指定范围野外用火;

(4)采挖植物、采割松脂;

(5)捕捉、猎杀野生动物;

(6)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67条五象岭范围内的工程建设,不得破坏或影响自然植被和植物种的生长繁衍环境。第68条五象岭核心保护区和综合利用区范围内举办大型活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报批和备案,并在五象岭城市森林公园保护管理机构指定的区域内进行,不得破坏生态

环境。

第69条五象岭核心保护区内实施车辆进出管制,具体办法由五象岭城市森林公园保护管理机构指定并公告。其他允许的公共交通工具应使用环保清洁能源。

第70条五象岭城市森林公园保护管理机构负责相应范围内的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

第四节森林植物和野生动物保护

第71条设置动物生态廊道,沟谷处设置动物通道,游览路线禁止反复跨越生态廊道及动物通道。

第72条跨越核心保护区的城市道路宜采用隧道方式通过,避免切割核心保护区、阻断生态廊道。

第八章基础工程规划

第一节道路交通规划

第73条以园区主路为组织骨架,兼有通行内部机动车和电瓶车交通,形成城市道路交通与园区内主要交通无缝衔接的空间通道。南部生态控制区建议对外来机动车交通

开放、以避免入口区域游客机动车引起城市道路拥堵,可通过停车时间超期收费

及曲折线路设计避免无关城市车辆挤占内部道路资源。

第74条内部交通以鱼骨状道路与环线系统配合方式组织交通。五象岭城市森林公园核心景区范围内交通方式主要为电瓶车交通、自行车和步行三种方式。根据局部场地

特征和地形条件,可设置具有趣味性的山地特色道路。

第75条园区内道路应尽量限制道路宽度,避免破坏森林景观。

第76条设置7处服务于游览活动的停车场,停车总用地不低于面积31550平方米。

第77条停车场主要位于南部低缓丘陵主路周边,为3处较大规模停车场地,既保证乘客与景点、园区间的步行舒适性,同时也能有效避免停车等候和进出场对城市交通

带来的不必要干扰。另外四处停车设施主要分布于映翠广场、绿云广场、吉祥广

场、红棉广场,分别满足不同方向客流的停车需求。

第二节给、排水工程规划

第78条规划区内主要用水类型包括:旅游生活用水、绿地灌溉用水、道路广场冲洗和水体景观补水。规划区内最高日用水量预测结果为2510立方米/日。水源分为市政

自来水水源及本地雨洪资源两部分。前者指河南水厂(水源为邕江),后者指园

区内的集中景观水体,两者作为主要水源,后者可作为消防灭火的备用水源。第79条在正常用水情况(未发生火灾)下,本工程采用水泵----高位水池联合供水,公园内的生活(公厕)及景观用水由高位水池通过公园道路环状给水管网供给。于公

园北侧地势平坦处(第二五象岭与第三五象岭相交处,地面标高约为86.00米)

设一座加压泵房,泵房内设低位水池,加压泵等设施。额定流量为35升/秒,额

定扬程为170立方米。

第80条在第二五象岭(地面标高228.8米)处设置一座高位水池,储存初期火灾的消防用水量及正常情况(未发生火灾)下生活(公厕)用水量、景观绿化用水量。高

位水池调蓄贮水量按最高日用水量的50%及火灾初期10分钟用水量计算,即为

225立方米。

第81条从建设路引入两根DN300市政给水管进入公园的加压泵房,市政来水经过加压后供公园生活、消防及景观浇灌使用。室外生活、消防给水管网合用一套系统,管

径为DN200-DN400。

第82条五象岭城市森林公园面积广阔,地形起伏较大,建设用地较为分散,给生活污水的处理和排放带了困难。考虑到园区内生活污水量较少,本规划建议采取雨、污

合流制排水体制,污、废水排至化粪池,经处理后作为景观绿带的补充水源。园

区内的路面雨水采用有组织排水形式,在道路挖方段设置排水边沟,依据道路断

面设计,采取单侧、双侧形式敷设。排水边沟收集雨水后就近排放至公园内的水

塘或低洼处。由于未涉及竖向规划,总规只给出排水边沟的线位及排水方向。具

体断面计算建议放入下层次规划进行。

第三节供电规划

第83条规划采用10/0.4千伏室外箱式变电所10座,各座变电所容量的总和为6000千伏安。

第84条近期电力由周边道路现状10kV线路接入,为保障公园用电需求,远期分别从规划的110kV变电所引出10kV电源,同各景区的室外箱式变电所做环网连接。远

期对连接沙田变和体育变的110KV架空线路进行埋地敷设。

第四节通信、网络、广播电视工程规划

第85条规划通讯光缆分别由东、西、南、北入口道路处引入公园内,再采用树干分支形式分配至景区内各个项目节点;实现规划区内座机、宽带网络等和外界的通讯联

络,为增强移动和联通的信号。规划在山上分别建设一个中国移动和联通通信基

站,以满足景区内人们对移动通信的需要。

第86条规划区内按建筑(1门电话和信息口/10平方米),道路每150米半径一个户外电话。所有电信管线埋地铺设,避免因明线架设而造成景观视觉干扰。户外公用

电话亭设计风格、色彩、材质等与当地建筑风格和材料保持一致。

第87条公园规划要求在消防基地设立消防报警调度指挥中心,实现报警接警自动处理,指挥中心与消防站之间建立两对内部调动指挥专线,消防站与防火瞭望塔、消防

执勤点以及供水、供电、供气、急救中心、交通、交警等部门之间设置通讯专线。

远期建立无线报警系统,建成图像、声音传输指挥系统。

第88条公园规划有线电缆分别由公园的东入口、南入口、西入口、北入口引入,再采用树干式分配至景区内各个项目节点的放大器箱。

第89条公园广播工程按公园区内景区设置独立的系统,采用定压输出方式;功放器的输出电压为70V或110V。

第九章防灾及应急管理规划

第90条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防火工程方针。

第91条城市森林公园工程建设,不得破坏或影响自然植被和植物种的生长繁衍环境。

第92条保护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减少人为干扰;建设动物救护站,配备必需的抢救医疗设备,以便及时收容、救治伤残动物和收缴的野生动物。

第93条结合公共服务设施设置应急防灾设施,建立多主体合作的监测团队和信息交互系统,加强应急预案设置和应对设施储备。

第十章土地利用规划及居民点调控规划

第一节土地利用规划原则

第94条城市森林公园土地利用应遵循“保护优先,适度发展”的原则。发展必须建立在对五象岭生态资源的基础之上。

第95条保护森林资源和景观资源、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维育。

第96条因地制宜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使其有利于城市森林公园的发展,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片区景观格局的优化。

第97条综合分析各地块的特色,确定规划功能与性质。

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

第98条规划用地894公顷,分为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H1)和非城市建设用地(E2),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22公顷,占规划范围的14.17%;非建设用地面积767

公顷,占规划用地的85.83%。

第99条城市建设(H1)用地包括城市道路用地(S1)、文化康体设施用地(B3)、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B4)、供应设施用地(U1)和环境设施用地(U2),其中:

城市道路用地(S1)主要包括南部主园路及与春阳路联系道路,占地面积为5.52

公顷,占总体规划用地的比例为0.62%,东风南路、玉象路因采取隧道方式通过

山体,投影面积与林地重叠,因此不计入面积。

文化康体设施用地(B3)原为山脚低缓丘陵地带,为政府划归五象岭管理的用地,

面积约为114.99公顷,占总体规划用地面积的比例为12.87%。现有状态为村民

聚居地、并伴随城市建设开发前期活动,建议设置以低缓丘陵绿地特征为主的综

合游憩休闲功能,形成主题性公共活动空间。

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B4)主要为沿城市道路设置的加油加气设施用地,面积

约为0.25公顷,占总体规划用地面积的比例为0.03%。

供应设施用地(U1)包括为周边片区及五象岭共同服务的供水、供电设施用地,面

积约为5.47公顷,占总体规划用地面积的比例为0.61%。

环境设施用地(U2) 包括为周边片区及五象岭共同服务的环卫站等设施用地,面

积约为0.4公顷,占总体规划用地面积的比例为0.04%。

第100条非城市建设用地包括农林用地(E2)及滞留用地。农林用地主要为包含核心保护区的森林观光区,是城市森林公园保护、休闲游憩的主要区域,总面积约460公

顷,占总体规划用地面积的51.43%。滞留用地主要包括青龙岗长安墓园、特殊用

地等现状控制区用地,因近期建设难以搬迁、但远期存在还原为生态功能的可能,

因此作为特殊类别进行分类,总面积约112.5公顷,占总体规划用地面积的

12.59%。

第101条非城市建设用地中的现有用地予以保留,但应避免该用地扩张,并在未来有条件时逐步迁出,恢复为绿化或森林用地或作为与五象岭相关功能的建设用地;适当

控制城市道路用地(S1)等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避免与五象岭城市森林公园职

能无关的建设活动。

第三节居民点调控规划

第102条规划区内二类居住用地应严格控制发展边界,当远期具备条件时,应有计划逐步迁出,恢复为公园绿地(G1)或农林用地(E2)。

第十一章分期建设规划

第一节近期(2015~2016年)建设目标及重点建设工程

第103条开展对山体植被的恢复和改造,尤其是第三、第四五象岭北麓植被破坏区域。争取在一期规划期末完成土地征收、私坟搬迁等工作。

第104条完成森林观光区的主园路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开放游览提供条件。完成北门与南门入口游览区的建设与南侧生态休闲区中两块启动地块。建设围绕核心景区展

开,初步形核心景区的风景游赏体系,为城市森林公园并能提供第一条精品游线。

第二节中期(2017~2019年)建设目标及重点建设工程

第105条继续推进林相调整工作,对湿地松、速生桉等的熟林、过熟林进行间伐更新,优化森林的生态结构和景观林相。

第106条完善公园的交通网络及游览系统,优化旅游服务设施系统。基本完成森林观光区的景点与西门、东门的建设,继续推动推动生态休闲区的主题开发。至规划期末,

完善各类配套设施。

第三节远期(2020~2025年)建设目标及重点建设工程

第107条继续推进林相调整工作,维育森林生态环境。

第108条根据15年来的建设和开放游览经验,调整公园的景点设置和游憩项目,不断优化公园的服务功能,提升公园吸引力。至规划期末完成生态休闲区主题开发,特

殊用地、青龙岗长安墓园与银海大道东侧民居的建设视搬迁情况而定。

第四节实施保障措施

第109条勘测现状保留建筑用地红线,严格禁止扩展用地。城市森林公园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应同步进行,分期建设中既要推进开发建设同时也要针对保护提出相应对

策和措施。

第十二章附则

第110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集和附件(规划说明书)三部分组成,规划文本和规划图集具有法律效力。

第111条本规划的解释权属于南宁市人民政府。本规划一经批准,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对本规划进行调整,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的有关规定进行;

涉及到强制性内容的,必须按照建设部《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规则》中的有关

规定执行。

附表1:土地利用平衡表

序号用地代

用地名称

面积

(㎡)

占片区总

面积的比

例(%)

占全园总

面积的比

例(%)五象岭总规用地范围8935598 - 100%

1 S1 市政道路占地55200 - 0.62%

2 E2 林地风景游

赏用地

(甲)

风景点建

设用地

(甲1)

662400 8.64% \

风景恢复

用地(甲3)

536500 7.00% \ 野外游憩

用地(甲4)

190600 2.49% \ 其它观光

用地(甲5)

139400 1.82% \

小计1528900 19.94% 17.11% 游览设施用地(乙)265200 3.46% 2.97%

交通与

工程用

地(丁)

对外交通

通讯用地

(丁1)

24300 0.32% \

内部交通

通讯用地

(丁2)

119500 1.56% \

供应工程

用地(丁3)

820 0.01% \ 其他工程

用地(丁5)

9600 0.13% \

小计154220 2.01% 1.73% 林地(戊)4595878 59.93% 51.43% 滞留用地(癸)1125100 14.67% 12.59% 合计7669298 100% 85.83%

3 B3 康体娱乐1149900 - 12.87%

4 B4 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2500 - 0.03%

5 U1 供应设施用地54700 - 0.61%

6 U2 环境设施用地4000 - 0.04% 注:其中滞留用地包括第一岭西北侧居住用地、两块特殊用地、青龙岗长安公墓、垃圾填埋场北侧建设预留用地与已批出让用地等现状难以迁移而保留的用地,其规模参考五象岭森林管委会提供地籍数据资料;S1为生态休闲区内三条市政道路面积,考虑到线位及隧道方式的不确定性,玉象路与东风南路面积列入E2中计算;B4与U2为五象新区在各层次已批或在编规划中选址在五象岭总规规划范围内的市政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进而列入平衡表统一计算,其规模参考五象新区提供市政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汇总CAD文件。

附表2:关于《南宁市城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城市设计与建筑景观组2015年第四次会议纪要》的回复

本次专家评审会,共收到八名专家、十三个部门共计56条问题和建议,针对会议纪要的核心意见内容项目组均采纳,具体意见及回复如下:序号意见内容采纳情况项目组回复

意见一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规定的要求,优化对五象岭森林公园性质功能和发展定位的文本表

述,力求准确;注意应用数据的准确性,行文力求简洁,突出重点;加强本次规划与原

版总体规划的对比分析章节,重点分析两次规划在功能定位、保护范围、规划利用等方

面的差异。

采纳。

根据专家意见在文本与说明书规划编制依据部分已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5)、《国家级森林公

园总体规划规范》、《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管理办法及技术规定。加强了上一版总规与本

次总规修编的对比分析,内容包括补充五象岭在城市层面的功能、空间布局及景观特征的系统考虑、完善和

补充对于“城市·森林·公园”的理解、进一步完善森林公园边界等。详见第二章第二节部分内容。

统一文本与说明书中“五象岭城市森林公园”的名称,此外最终成果在引用数据、行文表达方面也再次进行

了系统校核。

意见二明确森林公园内分区、分级保护的原则、范围及控制要求。阐明森林景观核心保护区、

外围保护区及其对周围城市片区的规划控制关系,在规划中切实做到“城市为脉,生态

为本,文化为魂”。

采纳。

结合人大准备立法的《南宁市五象岭保护条例(草案)》,进一步优化明确公园的范围,用易识别、可认识的

现在或规划道路、明确的水系作为划分边界。在对比分析青秀山风景名胜的保护范围及上一版总规分级保护

规划后,划分有规划保护区、现状控制区、外围协调区三大保护分级区域,其中规划保护区分为核心保护区

与综合利用区。并对不同分区进行分别规划指引与控制。详见第九章第四节部分内容。

意见三加强森林公园与城市之间的分析研究:应加强对五象岭森林公园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分析

研究;可适当扩大规划区研究范围,系统分析城市建设区域与五象岭森林公园之间的视

线廊道、城市天际线等关系,为周边区域的城市建设提供规划控制指引;增强对五象岭

森林公园与青秀山在功能定位、景区特色塑造等方面的差异化研究。

采纳。

根据人大草拟《南宁市五象岭保护条例(草案)》的规划范围边界,结合现状情况做适当调整,已在第五岭

南侧靠近自治区重大公益类项目控规范围附近比原规划范围扩大约二十公顷面积。在外围协调区控制指引内

容该部分增加了对公园与城市之间视线廊道、城市天际线与山岭轮廓线的分析表达,为公园周边外围协调区

域的城市建设提供规范方面的控制指引。根据专家意见增加五象岭城市森林公园与青秀山风景名胜区在历史

沿革、自然资源特征、功能定位、运营管理及综合竞争力上的差异性研究。详见第二章第二节部分内容。

意见四公园规划应强调生态保护为主的理念。进一步强调规划区域必须以生态保护为主的原

则,对所在相关建设活动中均应突出自然、生态的理念。对于南部的休闲用地的规划建

设应慎重,明确必要的用地规划控制要求,避免重蹈市内类似景区建设过于人工化的失

误。

采纳。

加强在规划区域特别是规划保护范围中核心保护区的建设控制,强化生态保护为主的第一原则表述。针对南

部生态休闲区三大地块也提出明确的建设条件与要求。例如在建筑覆盖率、容积率控制、开发建筑量、水体

面积等提出规模控制。从而保证南区避免过度开发而形成过于人工化的园区。详见第七章第三节部分内容。

意见五对于景区交通系统规划进一步优化。优化公园入口、路网、机动车停车站等配套基础设

施的规划内容,力求达到层级明晰,功能配套。尽量避免城市市政道路穿越五象岭保护

范围,减少机动车交通对五象岭森林公园生态系统的影响。

采纳。现状明确有两条市政道路南北穿越五象岭城市森林公园,其中玉象路为五象大桥延长线已采用隧道形式穿越

第五五象岭主体山岭位置。关于另一条市政路东风南路线位及隧道方式项目组已收集到最新三个比选方案,

经过对比分析建议采用全线隧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离的方案三,并建议把非机动车道设置在隧道内,只

保留人行道在山谷间,成为绿道的组成部分。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保护公园的生态连续性。同时继续

优化明晰公园内的交通路网及设施。详见第十二章第一节部分内容。

意见六慎重规划公园内大型建筑的选址。森林公园景区内的大型建筑等建设内容的选址及控制

要求应进一步推敲优化,尽量减少人工建筑的痕迹,使人工建筑与自然山体融为一体。

宗教活动场所的规划要非常慎重并设置有据,若要建设宗教活动场地,应该充分分析宗

教活动对五象岭森林公园生态保护、交通组织的影响。

采纳。

在分级保护部分内容进一步明确对各个分区的建筑开发控制引导,控制核心保护区及综合利用区内大型建筑

的规划建设。五象岭范围内仅有“老鼠夹”一个较小的庙宇,项目组采纳专家对宗教活动场所设置的意见,

对第二五象岭景点五象寺周边的建设开发采取谨慎态度,建议取消此景点或替换成其他较少人工化的景观构

筑物。

意见七

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做好公园内雨水系统规划。园内雨水系统规划应区别于普通城市

地区,应充分分析五象岭现状降雨情况分析,做好公园内的雨水收集、蓄洪系统规划。

采纳。

结合南宁海绵城市的建设,明确五象岭在南宁海绵建设过程中的总体目标与功能定位,重点分析海绵城市示

范区系统的衔接与具体水资源的利用模式。详见第六章第二节部分内容。

意见八应明确提出公园合理的经营模式,确保公益性民生服务;进一步强化公园内的运动、健

康与养生等文化内容。

采纳。

规划建议五象岭城市森林公园必须发挥其开放的城市服务功能。青秀山目前实行围栏式售票管理,规划后的

五象岭部分实行围栏式管理,但其城市公共开发空间的特征应保持,并增加与城市接驳入口的数量。

意见九现有的植物规划过多运用了园林树种,对森林生态保育和地带性植被群落构建考虑较

少,需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作进一步优化。

采纳。

根据专家意见,已经减少对园林树种的选择使用。林相换种及景点植物景观打造尽量使用本土树种,因地制

宜,因地植树。

图纸目录

1.区位位置图

2.规划范围图

3.土地利用现状图

4.现状森林分布图

5.现状树种分布图

6.生态分析示意图

7.规划结构图

8.土地利用规划图

9.总平面概念示意图

10.保护控制分区示意图

11.功能分区示意图

12.区域景观视觉分析图

13.规划景观结构分析图

14.森林观光区景点分布图

15.生态休闲区景点分布图

16.入口游览区景点分布图

17.植物景观规划图

18.出行吸引及交通廊道分析图

19.外部交通组织图

20.内部交通组织图

21.交通方式分析图

22.道路断面规划图

23.海绵示范区与蓝绿网络结构图

24.海绵体系衔接图

25.水系布局系统规划图

26.防洪系统规划图

27.给水工程规划图

28.排水工程规划图

29.电力通讯规划图

30.消防通道及疏散场所规划图

31.旅游及服务设施规划图

32.项目分期实施规划图

南宁五象岭总体规划文本

南宁市五象岭总体规划(2015-2025)文本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总体布局与发展战略 (3) 第一节性质和范围 (3) 第三节总体布局 (3) 第四节分区建设项目及景点规划 (4) 第三章生态文化建设 (4) 第一节规划原则 (4) 第二节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和布局 (4) 第四章森林生态旅游与服务设施规划 (5) 第一节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5) 第二节游线组织规划 (5) 第五章容量估算及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 (5) 第一节游客容量控制 (5) 第二节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 (5) 第六章植被与森林景观规划 (6) 第一节规划原则 (6) 第二节植被规划 (6) 第三节森林景观规划 (6) 第四节风景林经营管理规划 (6) 第七章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 (7) 第一节规划原则 (7) 第二节保护分区及保护措施 (7) 第三节生态环境及生态资源保护 (8) 第四节森林植物和野生动物保护 (8) 第八章基础工程规划 (9) 第一节道路交通规划 (9) 第二节给、排水工程规划 (9) 第三节供电规划 (9) 第四节通信、网络、广播电视工程规划 (10) 第九章防灾及应急管理规划 (10) 第十章土地利用规划及居民点调控规划 (10) 第一节土地利用规划原则 (10) 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 (10) 第三节居民点调控规划 (11) 第十一章分期建设规划 (11) 第一节近期(2015~2016年)建设目标及重点建设工程 (11) 第二节中期(2017~2019年)建设目标及重点建设工程 (11) 第三节远期(2020~2025年)建设目标及重点建设工程 (11) 第四节实施保障措施 (12) 第十二章附则 (12)

儿童森林公园策划书

《项目策划》课程期末作业 青岛黄岛儿童森林公园策划书 学院名称:旅游学院 专业名称:旅游管理 班级: 8班 学号: 201041100226 姓名:石小婧 2013年 1月 8日

青岛黄岛儿童森林公园项目策划书 一、市场分析 (一)森林公园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正逐步成为当今世界的旅游热点,是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而森林公园旅游正是顺应这一趋势发展起来的。人们回归自然、走进森林的意识愈加强烈,森林游呈旺盛发展势态。森林旅游业在我国刚刚兴起,近几年经济增长每年以40%的速度发展。 山东是旅游资源大省,目前已经拥有一批国内知名的森林公园,如崂山国家森林公园、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黄河口国家森林公园、昆嵛山国家森林公园等。青岛是山东省内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大市,旅游资源丰富,自然资源兼有山、海、林、泉、瀑,人文资源兼有宗教文化、古典建筑、大型游乐场所。但目前已经建设的国家森林公园不多,有青岛森林公园、珠山国家森林公园、灵山湾国家森林公园等。森林旅游处于起步的阶段。 而以生态恢复兼顾休闲旅游为主题的森林公园已经成为青岛市绿化和旅游的重要部分。政府鼓励,给予政策支持。在青岛市加紧建设生态城市的进程中,又有两个森林公园将要开建--位于崂山区的大河东森林公园和神女峰森林公园。据悉,两个公园将瞄准国家级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区和AAAA级旅游区的建设目标,在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对旅游业、林业及周边地区第三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推动。 (二)儿童森林公园 目前,在我国,儿童森林公园还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尚未真正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新兴产业、特色产业。 在青岛专门以儿童作为目标群体的儿童森林公园现在还没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孩子儿童时期课堂学习之外的知识和体验。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从小在城市里生活,森林对其具有神秘而强大的吸引力。而儿童乐园更是孩子的娱乐天堂。二者相结合的儿童森林公园市场需求十分广阔。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

目次 前言 (3) 1范围 (4) 2规范性引用文件 (4) 3术语与定义 (4) 4总则 (6) 5一般规定 (6) 5.1基础资料调查与现状分析 (6) 5.2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9) 5.3功能分区 (9) 5.4容量与人口 (10) 5.5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 (10) 5.6发展战略、主题定位和营销策划 (11) 6专项保护 (11) 6.1保护规划 (11) 6.2森林景观规划 (13) 6.3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13) 6.4森林生态旅游与服务设施规划 (14) 6.5基础工程规划 (16) 6.6土地利用规划 (18) 6.7社区发展规划 (19) 7分期建设规划 (19) 8投资估算及效益评估 (20) 8.1投资估算 (20) 8.2效益评估 (20) 9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 (20) 9.1一般规定 (20) 9.2规划文本参考提纲及图纸 (20) 9.3附件 (20) 附录A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资源评价 (21) 附录B规范文本参考提纲及图纸目录 (2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写。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同济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楚材、刘滨谊、吴章文、刘颂

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与定义、一般规定、专项规划、分期建设规划、投资估算及效益评估、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等。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省级和市(县)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明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005 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 GB383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6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LYJ127-91 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 GB/T18973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JGJ62 旅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64 饮食建筑设计规范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国家级森林公园 national forest park 国家级森林公园是指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生态良好,拥有全国性意义或特殊保护价值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具备一定规模和旅游发展条件,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自然区域。 3.2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master planning of forest park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主体功能要求与建设原则,对森林风景资源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在空间、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与布局,是指导森林公园建设、经营和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3.3 森林风景资源forest landscape resources

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及区位条件 一、地理背景 (一)地理位置、范围与面积 仙女山森林公园地处重庆市武隆县境内,属武陵山脉,乌江北岸,位于国营仙女山林场侯家坝工区,地理位置坐标在东经107°43’6’’~107°46’40’’,北纬29°28’24’’~29°31’34”之间,东接白果乡,南接土坎乡,西邻双河、木根乡、涪陵市大木林场,北抵丰都县厢坝乡、丰都县三抚林场。公园规划总面积8190公顷,南北长约17.6公里,东西宽约12.4公里。园区到武隆﹑丰都等地的道路两旁5公里内区域属旅游规划控制区域。 (二)地质、地貌 仙女山平均海拔1750米,最低海拔1560米,最高海拔2033米,相对高度50~200米,平均坡度20度,境内为岩层断裂构成的高台地,上万亩狭长平坝镶嵌其间,形成重庆东部最大的高山草原。 天生桥平均海拔高度780米,最低海拔607米,最高海拔1142米,相对高度200~500米,平均坡度70度,境内为岩层断裂剖面,形成特有的洞峡景观。 (三)气候、水文 仙女山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呈亚热带中山气候。雨量大、云雾多﹑湿度大﹑光照不足﹑无霜期短﹑积雪期长﹑冬季严寒积雪﹑夏季凉爽温和﹑春季雨雾绵朦。年均气温低于11.2℃,月平均最高气温7月低于21℃,最低气温出现在1~2月,月均温0.4℃,无霜期仅为200天左右,相对温度78%。年降雨量高于1214.3毫米,年蒸发量为854.9毫米,低于降水量359.4毫米。年平均日照为921.9小时,十月中旬至次年三月上旬为下雪期,下大雪时积雪厚度可达15厘米。

二、交通条件 仙女山有便捷的水陆外部交通条件,经涪陵到重庆主城区约250公里,由重庆机场可直达全国主要城市和海外地区,陆路可直达成都地区,水路经大三峡与宜昌﹑岳阳﹑武汉﹑南京﹑上海联系。目前重庆主城区沿长江水路经涪陵城转乘公路至仙女山约需4小时。随着二,三年后渝涪高速公路的建成,从重庆经陆路至仙女山可缩短至2.5小时;由重庆经南川至武隆的高等级公路已规划修建,建成后重庆至仙女山的路程在2小时以内。涪陵城到仙女山只需要1个多小时,丰都县城到仙女山只有40多公里路程,仙女山上有乡村公路与丰都三扶林场直接相连,现也准备规划修建为等级公路。319国道从仙女山下土坎附近通过,武隆至彭水的沿江二级公路在1998年全程硬化,东去湖南张家界更加便捷。仙女山还位于国家决定新建的渝怀铁路线旁,2005年建成后重庆至武隆铁路里程为198公里,将大大降低旅游交通成本。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仙女山具有十分可喜的发展前景。 三、区域经济背景 仙女山森林公园由国营仙女山林场经办,现有正式职工74人,园区内无农户居住,无林权与土地权纠纷。仙女山地区共有草地、荒坡20万亩。目前已有人在外围地带开垦荒地,种植猕猴桃,反季疏菜,三木药材及养殖新疆美利奴细毛羊、南江黄羊、西门塔尔牛等,已初具规模。另外,该地还可开发鹿﹑兔养殖项目以发展观光农牧业。仙女山所属的武隆县,西连涪陵市﹑南川县,南接贵州遵义地区,东与黔江的彭水县相邻,北抵丰都县。武隆是国定贫困县,但近些年经济发展较快,定于明年脱贫。武隆也是三峡库区淹没移民县之一,有3470人移民安置任务,国家移民补偿金额共1.9481亿元。武隆县有39万多人口,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水稻﹑小麦﹑红苕﹑洋芋等;主要经济作物为苧麻﹑烤烟﹑油菜﹑蚕桑;主要工业门类有采矿﹑电力﹑造纸﹑化工﹑麻纺﹑食品加工﹑烟叶复烤等;武隆羊角醋﹑羊角豆腐干已成为游客喜爱的土特产品。丰富的农林牧产品为满足游客食

森林公园建设设计初步方案

第一章概况 大山冲森林公园位于长沙县东部路口镇境内地理坐标为北纬′″—′″,东经′″—′″。交通便捷,距省会长沙市约公里,距路口集镇公里,紧邻省道线,公园土地总面积公顷,其中国有公顷,绿化覆盖率高达,森林覆盖率在以上。 公园内山体密集,山冲众多,群峰迭翠,古树参天,动植物种类繁多,溪水潺潺,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游人春可览莽莽花海,夏可乘林海清凉,秋可眺金果红叶,冬可赏玉琢冰雕,自然风景相当优美。同时张吴二姓人家山林权属之争的传奇故事,中国军队抗击日寇入侵时留下的战壕遗址,以及与公园相隔不到公里的东兴庵旺盛的香火等人文景观,更添公园魅力。 一、自然资源 (一)地形地貌有特色 公园山系为幕阜山余脉的西缘,主题公园最高峰为乔才坨,海拔米,最低处为秧田坝,海拔米,主题公园相对高差为米,园内相对高差不大,便于游人游览。地貌属高丘陵型,总地势为从东南向西北倾斜,形成一个东南—西北向长约公里,东北—西南向宽约公里的山体密集型狭长主山冲,另有十几条岔山冲与之相连,自 。 服务区、行政管理及员工生活区。 三、主要建设项目 依照森林公园建设原则,以森林生态环境为主体,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物为一体,大山冲森林公园将建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游览、休闲、度假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的活动场所,让游客与绿色同行,尽享大山冲森林公园野趣、乐趣、童趣、情趣。 主题公园占地面积公顷,森林覆盖率达,是大山冲森林公园核心区,它将成为游览观赏、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一)主题公园景点建设 ⒈修建一座观光台 在最高点乔才冲山顶(海拔米)建一座观光台,将其主题公园、山水风光尽收眼底,黎明观日出、傍晚看日落是森林公园点晴之笔。 ⒉依山伴水建一个鸟语林 大塘坡已有水中之林、成片的池杉独特树形,自成景观。在大塘坡上方建一个占地约公顷以上的鸟语林,可作观光鸟类、鸟类科普。大塘坡将呈现出一个水中有山、山中有水、山中有林、鸟语不休的如画美景。

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项目投资可研报告(可编辑)

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项目投资可研报告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畹町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项目 项目地点: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畹町国家森林公园 项目主管部门:畹町经济开发区工委和畹町经济开发区管委 项目责任单位: 项目负责人: 建设性质:改扩建 建设年限:10年 建设规模:占地面积216.2公顷;总投资规模46,715万元建设内容:德昂山文化体验区、太阳湖休闲养生区、棒少山佛都朝觐区、侨心湖林业生产经营区和森林生态游憩区。 资金筹措:自筹20%;政府渠道资金10%;融资70% 项目现状:公园占地面积198.9公顷;公园内各主要景点的游路初步明确,并具备基础设施雏形;公园处于“旅游废墟”状态,经营管理活动完全停止。 二、项目指导思想与原则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国家、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

省、州的“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通过畹町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使旅游业成为促进畹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并以此为龙头拉动畹町经济综合发展。同时也为开发商、投资商带来经济回报。 在畹町经济开发区工委、管委会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遵循《畹町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总体规划》,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开发建设。 旅游开发以生态保育和文化保护为前提,兼顾生产、生活和旅游发展,突出“二战文化、边地文化、民族文化,三种文化形态,把畹町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成一个生产型旅游景区。 2、指导原则 生态性和原真性开发原则 畹町国家森林公园是一个生态型景区,这决定了其必须兼顾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旅游区的开发应遵循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保护式开发模式导向,旅游活动的开展不能过度地影响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比如,畹町森林公园与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太阳湖水库的环保式开发。另一方面,畹町国家森林公园所在地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地方,要注重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形态的原真性;保持文化形态的原真性是景区得以成功开发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和长期性的关键。 ②商旅文融合发展的原则 畹町是一个历史沉淀深厚、边境商业发达和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因此,畹町国家森林公园要注重吸纳并集成畹町商、旅、文三方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

前言 1范围 .......................................... ..... ........ ... ............. 第4页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 ........ 第4页 3术语与定义 ....... .. ......................................... ......... .. ...... .第4页 4总则 ...................................................................... 第6页 5 一般规定 .................................................................. 第6页 5.1基础资料调查与现状分析 ................. .. ............................... 第6页 5.2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 .第9页 5.3功能分区 ............................................................ .……第9页 5.4容量与人口 ............................................................. .第10页 5.5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 ....................................................... .第10页 5.6发展战略、主题定位和营销策划 ............................................. .第11页 6专项保护 ................... ...................................................... 第11页 6.1保护规划 ................. ...................................................... 第11页 6.2 森林景观规划 ......... .. .................................................... 第 13 页 6.3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 .… ..................................................... 第13页 6.4森林生态旅游与服务设施规划 … ................................................... 第14页 6.5基础工程规划 ............ ..................................................... 第16页 6.6 土地利用规划 ............ .… ..................................................... 第18页 6.7社区发展规划 ........... .… .................................................... 第19页 7分期建设规划 ............... ..................................................... 第19页 8投资估算及效益评估 ...................................... .... .................. 第20页 8.1投资估算 ............................................. ..... ................... 第20页 8.2效益评估 .......................................... ...... ..................... 第20页 9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 ................................. .... ..................... 第20页 9.1 一般规定 ....................................................... ....... ....... 第20页 9.2规划文本参考提纲及图纸 .......................................... ..... ....... 第20页 第20页 附录A 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资源评价 附录B 规范文本参考提纲及图纸目录 9.3附件 第21页 第22页

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项目计划书

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项目计划书-----------------------作者:

-----------------------日期:

畹町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 发项目计划书 编制单位:云南大学旅游研究所 云南十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编制时间:2009年12月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畹町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项目 项目地点: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畹町国家森林公园 项目主管部门:畹町经济开发区工委和畹町经济开发区管委 项目责任单位: 项目负责人: 建设性质:改扩建 建设年限:10年 建设规模:占地面积216.2公顷;总投资规模46,715万元 建设内容:德昂山文化体验区、太阳湖休闲养生区、棒少山佛都朝觐区、侨心湖林业生产经营区和森林生态游憩区。 资金筹措:自筹20%;政府渠道资金10%;融资70% 项目现状:公园占地面积198.9公顷;公园内各主要景点的游路初步明确,并具备基础设施雏形;公园处于“旅游废墟”状态,经营管理活动完全停止。 二、项目指导思想与原则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国家、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省、州的“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通过畹町国家

森林公园旅游开发,使旅游业成为促进畹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并以此为龙头拉动畹町经济综合发展。同时也为开发商、投资商带来经济回报。 在畹町经济开发区工委、管委会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遵循《畹町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总体规划》,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开发建设。 旅游开发以生态保育和文化保护为前提,兼顾生产、生活和旅游发展,突出“二战文化、边地文化、民族文化,三种文化形态,把畹町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成一个生产型旅游景区。 2、指导原则 ①生态性和原真性开发原则 畹町国家森林公园是一个生态型景区,这决定了其必须兼顾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旅游区的开发应遵循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保护式开发模式导向,旅游活动的开展不能过度地影响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比如,畹町森林公园与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太阳湖水库的环保式开发。另一方面,畹町国家森林公园所在地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地方,要注重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形态的原真性;保持文化形态的原真性是景区得以成功开发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和长期性的关键。 ②商旅文融合发展的原则

森林公园规划设计方案

编者按:德清县塔山森林公园规划设计方案、余英溪丰桥港改造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和德清县人防中心文化中心规划设计方案,这三个项目县建设局已分别邀请杭州园林规划设计院、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规划设计,并召开了专家评审会进行论证,在充分完善的基础上,三个项目已上报县城市规划管理委员会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及县委常委会议进行审议,会议原则同意,同时提出了调整完善意见,并要求广泛征求市民意见。为使这三个项目建设成为我县的精品工程和标志性景观与建筑,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和档次,现将三个规划方案进行刊登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将于9月1日-2日晚6:00-8:30在武康千秋广场对三个规划方案进行公开展示,欢迎广大市民提出宝贵意见。 联系电话:8063441 联系单位:县建设局规划科 城乡规划网:https://www.360docs.net/doc/a510434211.html, 规划结构功能分区图

烟霞阁效果图 烟霞坞效果图

孟郊故里效果图 山林休息亭效果图 德清县塔山森林公园规划设计方案 一、规划范围 本次塔山森林公园规划的范围位于塔山与城市关系最为密切的西北角区块,东至烟霞坞,南至石溪坞,西侧以规划玉屏路为界,北隔舞阳街与德清县城已建成区域相对,规划总面积约为1.46平方公里。

二、规划结构、功能分区 规划结构可概括为:一心、两带、四片区。 一心:屹立山顶上的视觉中心——烟霞阁。 两带:与城市相接的两条公园边缘地带——自然风光带、公共活动带。 四片区:山坞中不同特征的四个功能区块——烟霞洞天、石溪竹韵、山村农趣、孟郊故里。 三、景点规划 1、烟霞洞天(位于烟霞坞内,是武康古八景之一,据传当时山坞内大树参天、雾气朦朦,进入其中别有洞天) 主要由入口广场、“烟霞洞天”石牌坊、滨水走廊和亲水平台、“梅庄”、“激水亭"、“挂云桥”、“藏春亭”、摩崖石刻、“木鱼岩”、中型度假酒店等组成。 2、石溪竹韵(位于石溪坞的上段,现状竹林茂密) 主干道穿行于竹海之中,途中少有开阔空地。为减少沿路大片竹林景观可能导致的单调感,结合地形设置了三处休憩场所。山坞最深处为林泉小居,一组竹制小屋掩映在竹林之中,竹居四周通过开挖蓄水成塘,形成石溪的源头。中间结合现有山林土屋及房前菜地、茶田规划一处竹海茶苑,尽享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意境。沿路而下,利用一片空地布置服务建筑,形成山林驿站。 3、山村农趣(位于石溪坞下段,现状为一自然村) 村内农居散布在竹林之中,形成了富有趣味的村落空间。规划对农居建筑进行整治,统一村落形象。结合山涧溪流的水系疏通,整理村落空间,强化现有特色,开辟公共活动场地,开展各种民俗活动、乡野游戏。同时利用村落周边的竹园和林中空地,开展参与性的农业劳

《XX省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方案及思路

XX省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2019-2028 年)方案及思路 XX勘察设计研究总院 XX年XX月

目录 一、编制目的 二、规划范围及目标 三、森林公园各功能分区要求 四、时间安排 五、人员安排 六、资料收集清单 七、附表 表1 XX省级森林公园-社区居民分布情况统计表 表2 XX省级森林公园-管理局(处)人员现状统计表 表3 XX省级森林公园-基础设施现状统计表 表4 XX省级森林公园-建设项目统计表 八、附件 附件《LY/T 2005-2012 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

一、编制目的 根据XX等文件精神,要求自公园设立批准之日起十八个月内,须按批复的面积和范围完成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编制,报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批。为能继续有效发挥森林公园的主体功能,进一步提高森林公园的保护与管理水平,有效开展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风景资源的保护利用,有必要及时对森林公园进行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总规的评审与审批。 二、规划范围、目标 1、规划范围:按XX号文批复的面积和范围进行规划),总面积为XX公顷(约XX万亩)。 2、规划目标:按照“XX”的规划思路,以“全面保护、合理利用”为前提,将XX省级森林公园打造为XX精品乡村旅游线路上的绿色节点,构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本规划必须遵循森林公园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程规范,并与区(县)级、市级旅游规划及其他上位规划进行充分有效衔接。 三、森林公园各功能分区要求 目前,省级森林公园没有相应的总体规划编制规范,依照《LY/T 2005-2012 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进行编制。根据该规范,森林公园功能分区类型包括核心景观区、一般游憩区、管理服务区和生态保育区,每类功能分区可根据具体情况再划分为几个景区(分区)。 1、核心景观区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Standard for Overall Design of Forest Parks LY/T5132—95 主编单位:林业部调查规划设计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 施行日期:1996年1月1日 林业部关于颁发《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行业标准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农林)厅(局),东北、内蒙古国有森工(集团)总公司(总局): 根据林业部林计通字[1993]73号文下达的编制任务,由林业部调查规划设计院编制的《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业经有关单位和专家进行审查通过,现批准为林业行业推荐性标准,代号LY/T5132—95,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 本《设计规范》的管理及解释工作由林业部负责。林业部调查规划设计院负责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 一九九六年一月二十一日 目次 1 总则 2 总体布局 2.1 一般规定 2.2 森林公园区划 3 环境容量与游客规模 3.1 环境容量 3.2 游客规模 4 景点与游览线路设计 4.1 景点设计

4.2 游览线路设计 5 植物景观工程 5.1 一般规定 5.2 植物景观设计 6 保护工程 6.1 一般规定 6.2 生物资源保护 6.3 景观资源保护 6.4 生态环境保护 6.5 安全、卫生工程 7 旅游服务设施工程 7.1 一般规定 7.2 餐饮 7.3 住宿 7.4 娱乐 7.5 购物 7.6 医疗 7.7 导游标志 8 基础设施工程 8.1 一般规定 8.2 道路交通 8.3 给、排水 8.4 供电 8.5 供热 8.6 通信 8.7 广播电视 8.8 燃气 9 设计文件组成 9.1 一般规定 9.2 设计说明书 9.3 设计图书 9.4 附件 附录A 术语解释 附录B 森林旅游资源调查 附录C 森林旅游资源与开发建设条件评价附录D 容量测算推荐公式

森林公园设计说明

森林公园设计说明 这一项目是以苗圃改造为主地公园规划,设计目标锁定为保护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和自我演替能力地生态系统,提供与自然生态过程相和谐地游览、休憩、教育、实践等活动地森林公园 景观面貌上采用保护性设计,即最大限度地参与自然,营造具有野趣地景观 这种景观空间为生物多样性地发展提供了良好地生存环境,从而带来了生趣 当人地活动介入到公园中,就产生了情趣 野趣,生趣,情趣可以和谐共存时,人和自然之间也就达成了某种默契,形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生生不息地生命地圈 这种设计理念体现在形态上就是出于对原有基地地尊重而形成地在原有肌理和脉络上进行新一轮地设计叠加 基地地现有特征,作为历史记忆地片段,保留了人类对这块地地开发痕迹 方格网状地道路及块状用地布局是苗圃地一大特征,石油加工厂反映了人们对这块地地破坏,原有防洪堤地保留反映了这块地地形成过程.这些反映基地变迁过程地特征,在这次规划中都予以适当地保留和利用 新一轮地设计基本保留原有方格网(水网,路网),改良形成新颖地游览车道,并在水陆交汇处形成标识广场,同时采用大胆地圆弧和斜线将原有肌理加以打破,形成现代感极强并个性鲜明地新设计骨架,其中最有代表型地就是直通江边地,在草地和林间穿越地800米钢木栈道(尽端有面江地通透观景塔)和栈道分支伸出地观景平台所行成地空中步行网络,以及限定核心区域(生态艺术展示区)地环形林荫大道生命圈 新与旧景观元素地穿插叠加,形成传统与现代意识在同一场所中地有趣对话,从而实现以改造为主,推陈出新地造园理想 本方案地定位是从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地高度着手,建设上海水上门户景观和集休闲观赏、科普教育、文化健身、生态保护等功能为一体地综合性郊野公园 运用国际最新地环保、生态理念,对原基地地植被情况进行了详尽地调查,注重对原有良好植被资源和滨江景观资源地保留、开发和利用 贯彻“自然、生态、野趣、保护、创新、发展”地主题,整体规划设计理念可概括为:景观和历史文化融为一体,体现地方精神和场地记忆,用园林地手法延续历史发展脉络,为上海创造一座独特地,有生态、景观和文化历史内涵地郊野森林公园 总体规划分成滨江景观区、森林湿地区、原生林地、观赏植物专类园、湿地鸟园、艺术果园、儿童园、农业景观区、木屋渡假区、公共服务区、草坪游憩区、运动休闲区、苗圃区等 道路交通规划以人为本、人车分流、以流畅地曲线,动线与水系交融穿插,形成网络状地风景路网 竖向规划强调自然地风貌群落及自然湿地景观,恢复和再建林地、沼泽、湿地、疏林、

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项目招投标书范本

千里马招标网https://www.360docs.net/doc/a510434211.html, 淮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盱眙分中心招标文件 采购人: 盱眙县第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盱眙第一山古城运行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名称: 盱眙县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项目 招标代理:江苏安厦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二〇一八年九月

前附表

第一章招标文件 第一部分:招标公告 江苏安厦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受盱眙县第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和盱眙第一山古城运行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委托,就该单位的盱眙县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项目进行公开招标,现邀请符合条件的投标人参加投标。 、项目名称编号:盱眙县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项目,项目编号:XYGK-安厦-。 、招标项目简要说明: 本次招标通过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确定森林公园的性质、规模、发展目标、功能分区,科学分析与预测客源市场,统筹安排景区景点、植被与森林景观改造、资源与环境保护、生态文化建设,合理配置森林公园各项基础设施,正确处理好资源保护与利用、景观打造与林业经济的关系,指导森林公园的保护、利用与发展;盱眙县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约公顷,其中林地面积约公顷,位于盱城境内的林地面积约公顷,芦苇面积约公顷,水面约公顷,预算价为万元。 、投标人资质要求: ()投标人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第十七条和第十八条的规定,并提供下列材料(按顺序装订到投标

说明:本次招标采用资质后审方式,在整个采购过程中,由采购人组织评委会将对投标人的资质进行审查,若发现投标人的资质条件不符合招标文件要求或存在弄虚作假行为,可随时取消其投标或中标资格。

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

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

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forest park master planning (征求意见稿) My dent ist ha d jus t pu him neys w ere bu ilt ab ove se a-lev el. In 1860, a b etter plan was put f orwar d by an

目录 1 总则 (5) 2 术语 (5) 3 一般规定 (7) 3.1 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 (7) 3.2 资源评价 (14) 3.3 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15) 3.4 布局、结构与综合分区 (16) 3.5 容量与人口 (17) 4 专项规划 (19) 4.1保护保育规划 (19) 4.1.1 一般规定 (19) 4.1.2 生物资源保护规划 (20) 4.1.3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0) 4.1.4 防灾规划 (22) 4.1.5安全保障规划 (22) 4.2森林景观规划 (22) 4.3 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23) 4.4 游憩规划 (24) 4.5 基础工程规划 (27) 4.5.1 一般规定 (27) 4.5.2 道路交通规划 (28) 4.5.3 供电规划 (28) 4.5.4 给排水工程规划 (29) 4.5.5 供热规划 (29) 4.5.6 通信网络工程规划 (29) 4.5.7 广播电视规划 (30) 4.5.8 燃气规划 (30) 4.5.9 医疗救护规划 (30) 3 , a bette r pla n was put forwa rd by an

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项目概况 一、区位条件 某XX某国家级森林公园座落在该县东北部,总面积15.91平方公里,处于北纬xxx`,东径xx`,与xx县接壤。距xx县城、xx山分别为80、45公里。森林公园地层属于华夏构造体系的xx山——xx山隆起带,主要由石英砂岩、夹板岩组成,土层厚度30—60cm。园内山脊、河流自南向北呈树枝状扩散,南北绵延5公里,山地一般海拔650—1400米,最高界福山海拔1638.2米。 二、气象水文 XX洞森森公园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受山地影响,年平均气温16℃,最低温度-10℃,最高温度仅为34℃,年降雨量1800毫米,雾日近200天,相对湿度80%,适宜的气候条件,使得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杉在这里傲立苍穹,长苞铁杉如柱擎天,红豆杉熠熠生辉,沁香四溢,品种繁多的杜鹃争奇斗艳,到处是铺锦叠翠,泉溪碧透,卵石晶莹,跌水托练,珍奇异兽出没无常。XX 洞是一座大自然的艺术迷宫,也是科学考察、疗养、避暑的圣地。 三、开发现状 森林公园的核心区XX洞银杉自然保护区是1981年8月经某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保护区的银杉是1978年发现,后经中南林学院审定无误。现在,保护区设有银杉管理所和研究所,对银杉等珍稀自然资源进行保护、研究、开发、利用。该所现有干部职工11人,十二年以来,县政府共投资50万元,修建了银杉管理所、研究所、银杉苗圃、招待所,延伸了通往保护区的公路。保护区内山翠如黛,水清如镜,植被葱茏。现已建成至景区四级公路和3000米登山游道,完成可行性论证,着实编制整体建设规划。

第二章项目背景 一、项目开发依据 1、《某“十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 2、xx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编写的《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3、现场实地调查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 二、风景资源评价 1、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XX洞森林公园立木蓄积117950立方米,楠竹286080根,郁闭度平均在0.7以上,这里生长着我国从南方到北方的各种植物1500余种,其中种子植物1000余种,苔鲜植物200余种,中药村300余种,有30多个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树种。举世罕见的“植物熊猫”——银杉穿石破崖,傲立群林,在这里生长了上亿个世纪。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长苞铁杉、红豆杉、木莲、鲁果树、紫蔓、稀有珍贵药材竹节人参、八角莲、小花八角等,都产于此,更有特色的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顶到山脚依次分布着以杜鹃,白杉为主的灌木林带,以云山白兰、甜槠为主的常绿林带,银杉,长苞铁杉林带,甜槠林带,拟赤扬,山茉莉针阔混交林带,以海通、喜树为主的落叶阔叶树林带六个明显的垂直分布林带。还有人工营造的大片华山松、金钱松林带。游一次XX洞森林公园,便有饱览“中国植物园”和读中半部《本草纲目》之感。此外,在茂密的大森林中,还栖息着200余种野生动物和大量昆虫,其中岩羊、金鸡、寒鸡、猴面鹰、娃娃鱼等都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在这里,放眼皆是银山花海,可以尽情聆听欢鸟的翠鸣,开心观看动物的滑稽表演。 2、自然景观分外迷人 XX洞这一方山水毫不疾忌山外的世界已向现代化迈进,她依旧是青山碧

森林公园规划设计说明书0325

目录 第一章基本情况 (1) 1.1、公园区位 (1) 1.2、公园历史沿革 (1) 1.3、现状道路交通分析 (1) 1.4、现状居民点分析 (1) 1.5、现状土地利用分析 (1) 第二章生态环境及森林风景资源 (3) 2.1、地形地貌 (3) 2.2、水文特征 (3) 2.3、植被类型 (3) 2.4、野生动物 (3) 2.5、旅游资源情况 (3) 第三章森林公园发展条件分析 (4) 3.1、自身优势与劣势 (4) 3.2、发展机遇与挑战 (4) 第四章总则 (5) 4.1、规划原则 (5) 4.2、规划依据 (5) 4.3、相关规划协调 (5) 4.3.1、《城市总体规划》 (5) 4.3.2、《城市旅游总体规划》 (6) 4.3.3、《湖滨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6) 第五章总体布局与发展战略 (7) 5.1、森林公园范围 (7) 5.2、森林公园性质 (7) 5.3、森林公园主题特色 (7) 5.4、森林公园规划定位 (7) 5.5、森林公园规划目标 (7) 5.6、规划策略 (7) 5.7、规划结构 (8) 5.8、森林公园功能分区 (8) 5.9、分区建设项目及景点规划 (8) 5.9.1、森林生态游览区 (8) 5.9.2、森林旅游度假区 (9) 5.9.3、森林休闲体验区 (9) 第六章容量估算及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 (11) 6.1、游人容量测算 (11) 6.2、规模预测 (11) 6.3、客源市场定位 (11) 第七章植被与森林景观规划 (12) 7.1、现状植被分析 (12) 7.2、现状土壤基质条件分析 (12) 7.3、植物景观规划目标、策略、原则、定位 (13) 7.4、植物景观规划分区 (14) 7.5、植物景观规划 (14) 7.6、建成后整体效果 (17) 第八章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 (18) 8.1、生物资源保护措施 (18) 8.2、景观资源保护措施 (18) 8.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8) 8.4、环境卫生措施 (18) 第九章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19) 9.1、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19) 9.1.1、规划原则 (19) 9.1.2、旅游服务设施布局 (19) 9.1.3、住宿设施规划 (19) 9.1.4、其他服务设施规划 (19) 9.2、游览方式 (19) 9.3、游线组织规划 (19) 9.4解说标识系统规划 (20) 第十章道路交通规划 (21) 10.1、规划原则 (21) 10.2、道路交通规划 (21) 10.2.1、公园外部道路建设引导 (21) 10.2.2、公园内部道路规划 (21) 第十一章水系景观及竖向规划 (23)

全国森林旅游发展规划技术方案

附件 全国森林旅游发展规划 技术方案 国家林业局 二○一一年四月

目录 前言 (2) 一、编制规划的意义 (3)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3) (一)指导思想 (3) (二)规划原则 (4) 三、规划期限和目标 (5) 四、规划建设主要内容与建设重点 (5) 五、规划编制技术要求 (7) (一)编制程序 (7) (二)技术要求 (7) 六、规划资料要求 (8) 附:1.省级森林旅游发展规划编写大纲 2.省级森林旅游发展规划附表

前言 森林旅游是指以森林旅游资源为主体,以森林、湿地、荒漠等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为依托,在特定的森林等自然生态地域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光、休闲度假、狩猎探险等产品与服务的特色旅游活动,是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愿望的一种特殊旅游方式。本规划所指的森林旅游开展的范围和主体包括: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管辖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国有林业局(场)所属林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沙漠景观旅游区、森林(沙生、水生)植物园、野生动物园、野生动物养殖场、狩猎场和其他适宜开展森林旅游活动的区域。 截至2009年,全国已建成各级森林公园2458处、湿地公园213处、自然保护区2035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30个,还有大面积的沙漠景观旅游区、植物园、野生动物园和狩猎场等不同形式的森林旅游目的地,为森林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公众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提供了宣教场所。为使森林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促进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水平的提高,为全国森林旅游发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总体规划,积极促进森林旅游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改善和解决森林旅游发展方向认识不清、区域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投资渠道不畅等问题,整体上提升全国森林旅游形象和吸引力,进一步发挥森林旅游产业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国家林业局决定启动编制《全国森林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内容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内容 (一)基本情况。包括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历史沿革、森林公园建设与旅游现状等。 (二)生态环境及森林风景资源。包括生态环境评价、森林风景资源调查与评价、森林公园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森林公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 (三)森林公园发展条件分析。包括森林公园发展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 (四)总则要求。包括指导思想、规划原则、规划依据、规划目标、规划分期等。 (五)总体布局与发展战略。包括森林公园性质与范围、森林公园主题定位、森林公园功能分区、分区建设项目及景点规划、森林公园发展战略、主题定位与营销策划等。 (六)容量估算及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包括森林公园环境容量、游客容量以及旅游区位分析、客源市场分析、游客规划预测等。 (七)植被与森林景观规划。包括规划原则、植被规划、森林景观规划、风景林经营管理规划。 (八)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包括规划原则、重点森林风景资源保护、森林植物和野生动物保护、环境保护。 (九)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包括规划原则、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和布局、生态文化设施规划、解说系统规划。

(十)森林生态旅游与服务设施规划。包括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定位、游憩项目策划、旅游服务设施规划、游线组织规划。 (十一)基础工程规划。包括道路交通规划、给排水工程规划、供电规划、供热规划、通信、网络、广播电视工程规划、旅游安全保障系统与设施规划。 (十二)防灾及应急管理规划。包括灾害历史、森林防火及病虫害防治规划、其他灾害防治、监测与应急预案。 (十三)土地利用规划。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原则、土地利用规划及建设项目占用林地情况。 (十四)社区发展规划。包括居民点分布现状分析、社区发展规划原则、社区发展规划。 (十五)环境影响评价。包括环境质量现状、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评估、采取对策措施、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十六)投资估算。包括估算依据、投资估算、资金筹措。 (十七)效益评估。包括生态效益评估、社会效益评估、经济效益评估。 (十八)分期建设规划。包括近期建设目标及重点建设工程、中远期建设目标及重点建设工程。 (十九)实施保障措施。包括法制保障、政策保障、组织保障、资金保障等。 (二十)图纸要求。包括区位图(对外关系图)、土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