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概念: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

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二、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

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

命。

(二)教师职业的发展

1、非职业化阶段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学校教育

的萌芽——庠,那时以长者为师、能者为师。

奴隶时期——学在官府、以吏为师。西方——僧侣为师。

2、职业化阶段:独立的教师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

现二产生。

3、专门化阶段:一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

现为标志。

4、专门化阶段:从量的急需到质的转化。“师范教

育”扩充为“教师教育”。

(三)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角色):多样化

1、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

传递者)

3、示范者角色(榜样)

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

6、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1、复杂性表现在

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③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创造性表现在:

①因材施教

②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③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二)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1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

2、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课堂内外、校内外等

(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1、长期性指培养人才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

2、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间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四)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1、主体性是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

2、示范性是指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五)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四、教师威信

(一)教师威信概述

1、概念: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2、分类: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

3、结构:人格威信、学识威信、情感威信

4、形成过程:一般说是由“不自觉威信”向“”自觉威信发展。

(二)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以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五、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依法执教、严谨治教、爱岗敬业、链接从教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二)教师的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4、必备的教育学科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

2、教育教学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四)职业心理健康

1、高尚的师德

2、愉悦的情感

3、良好的人际关系

4、健康的人格

六、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以及最终体现就在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

2、专业知识的拓展和深化:个体性知识、条件性

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

3、专业能力的提高

4、专业自我的形成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阶段

“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阶段论认为教师专业阶段化发展分为“非关注”阶段(当教师前)、“虚拟关注”阶段(培训或实习)、“生存关注”阶段(新任教师)、“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阶段”(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师范教育

2、入职培训

3、在职培训

4、自我教育

(五)教师专业化的实现

1、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1)、加强教师教育

(2)、制定法律法规

(3)、提供经济保障

2、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

、善于学习、恒于研究、勤于反思、勇于实践

第二节学生

一、学生的特点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1、学生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

育者、被组织者和被领导者。

2、从学生自身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

师性。

(二)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依据:首先,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其

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

2、表现:

①自觉性,也称主动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最

基本的表现。②独立性,也称自主性,是自觉性进一步发展的

表现。

③创造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第一、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第二、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第三、学生有发展的需要

二、现代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有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顺序性、阶段性、

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等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

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活动才是学生

获得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内因

3、学生是责权主体:是现代教育区别于古代教育

的重要特征,是教育民主的重要标志

第三节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概述

(一)师生关系的概念: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二)两种对立的观点

1、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凯洛夫,强调教师的

权威作用

2、儿童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法卢梭、美杜威

二、师生关系的内容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上结成授受关系

1、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的意义上看,教

师是传授者,学生是受授者

2、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

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

发展。

(二)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

师是平等的

2、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朋友式的油耗帮助关系(三)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三、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一)专制型师生关系

(二)放任型师生关系

(三)民主型师生关系

四、师生关系的作用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四)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学生的多种需要五、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领导方式、

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人格因素。

2、学生方面:主要因素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3、环境方面: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

环境。

(二)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从根本上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为此,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努力:

1、了解和研究学生:学生个人、学生的群体关系、

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5、发扬教育民主

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学生方面: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老师

六、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一)尊师爱幼

(二)民主平等

(三)教学相长

(四)心理相容

(完整版)山香版教育学第四章教师和学生

第四章教师和学生(特别重要) 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非常重要) 一.教师的概念 1.教师的概念: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义语; 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2.教师的根本任务(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 二.教师职业性质 (一)教师职业性质 1.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的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1994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地位上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2.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3. 夸美纽斯: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 (二)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教书) 2.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加里宁(育人) 3.人类潜能的开发者(开发潜能) 4.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三)教师职业(及中国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 1.非职业化阶段 “学在官府”、“以吏为师”、“以僧为师”——没有专门的教师 2.职业化阶段 私学 3.专门化阶段:量 师范教育机构:世界:法国 我国:清末,上海-盛宣怀-“南洋公学” 4. 专业化阶段:质 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规定国家要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

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身份在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得到确认。 1995你那,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 (三)教师职业的特点(职业角色) 最大的特点:职业角色多样化 1.“传道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授业,解惑者”(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3“示范者”(榜样)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4.教育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理解后的选择题) 管理类型:强硬专断、仁慈专断、放任自流、民主管理 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 6.“研究者”和“学习者”、“学者”——教师应该反思自己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复杂性和创造性 (二).连续性(时间)和广延性(空间) (三).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时间长、见效慢 间接性:教师通过学生对社会起作用 (四).主体性和示范性 (五).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复杂性和创造性 复杂性的表现(多): 性质、对象、任务、过程、手段 创造性的表现: 1. 因材施教 2. 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3. 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 概念: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种特殊的定向能力,是教师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的作出判断,随机应变的采取及时、恰当、有效的措施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

2015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第4章第2节:学生

学生一、学生的特点(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1.从教师方面看,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和被领导者。2.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1)学生具有可塑性。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也是他们的品德、人格正在形成的时期,各方面尚未成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尚未定型,极容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特点。(2)学生具有依赖性。学生多属未成年人,还不具备完全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家里,他们要依赖父母,入学后他们将对父母的依赖心理转为对教师的依赖心理。(3)学生具有向师性。学生入学后,会自然地亲近、信赖、尊敬甚至崇拜教师,把教师作为获取知识的智囊、解决问题的顾问、行为举止的楷模。 (二)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1.依据首先,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是有意识、有情感、有个性的社会人,他们不是盲目、机械、被动地接受作用于他们的影响,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其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因此,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2.表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自觉性,也称主动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最基本的表现。它表现在学生能根据一定的目标或要求,或在某种情境的激发下,自行采取相应的态度或行动。如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参与活动,课下主动完成作业,主动帮助同学等等。(2)独立性,也称自主性,这是自觉性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它表现在学生不仅具有自觉性,而且能自行确定或选择符合自身需要、特点和条件的目标和行动方式,并能在实现目标的行动中自我监督和调控。(3)创造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它表现在学生不仅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而且有超越意识,如超越书本、超越教师、超越自己和群体等。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不满足于书上的现成结论,不满足于教师提供的解题方法,倾向于提出新颖或与众不同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不是成人,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不太成熟,具有很大的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第二,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第三,学生有发展的需要。★二、现代学生观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及其态度与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我国传统的学生观将学生看作是被动的受体、教师塑造与控制的对象,学生在教育中处于边缘位置,对学生的教育是规范、预设的。现代学生观主要观点如下:(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人们经常用僵化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与教育的价值追求,要求人们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和看待学生。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等规律,这是经过现代科学和教育实践证实的。认识并遵循这些规律,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客观上要求教师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来开展教育活动。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人往往从学生的现实表现推断学生没有出息,没有潜力。不少人坚持僵化的潜能观,认为学生的智能水平是先天决定的,教育对此无能为力。其实,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智力水平可以明显提高,这已为科学研究如裂脑研究、左右脑研究等所证实。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中的人,意味着学生还是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往往忽视学生正在成长的特点而要求学生十全十美,求全责备。其实,作为发展中的人,学生的不完善是正常的,而十全十美并不符合实际。没有缺陷,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来对待,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传统教育重视智力教育,把系统知识的传授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位置,

教育学第四章习题含答案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D ) A、《教师资格条例》 B、《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 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A )特点。 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劳动方式个体性 3、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C ) A、热爱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创新开拓 4、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B )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 D、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5、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 A ) A、社会地位 B、经济地位 C、文化地位 D、政治地位 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体现了教师职业的( C ) A、示范者角色 B、授业解惑者角色 C、传道者角色 D、研究者角色 7、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属于教师的( C ) A、职业首先素养 B、能力素养 C、教育专业素养 D、心理素养 8、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 B ) A、知识的传授者 B、平等中的首席 C、教学的组织者 D、行为的示范者 9、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是( C ) A、以诚相待 B、互助互惠 C、民主平等 D、和谐亲密 10、下面哪种表现说明罗森塔尔效应( B ) A、老师让背书,学生们认真地背书 B、老师对学生说:“你很聪明,只要认真学习,成绩一定会提高。”结果这个学生成绩提高了 C、学生犯了错误,老师批评了他 D、老师穿的很漂亮,结果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地配合老师 1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 D ) A、潜在性 B、现实性 C、特殊性 D、可塑性

小学教育学章节热点考题:第四章 学生与教师

第四章学生与教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 A.教育的性质 B.教育的任务 C.教育的内容 D.教育的规律 2.当前,流生问题与()问题这两种倾向妨碍了教育目的的实现和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 A.片面追求升学率 B.乱收费 C.唯学历教育 D。辍学 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A.德育 B.劳动技术教育 C.体育 D.智育 4.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我国的政治政策

B.我国的教育方针 C.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 D.恩格斯个人发展学说 5.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属于() A.道德素质教育 B.思想素质教育 C.政治素质教育 D.心理素质教育 6.在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强调的是(),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A.记忆知识 B.“发现”知识 C.积累知识 D.搜集知识 7.当代中国教育的导向思想是() A.应试教育 B.素质教育 C.特长教育 D.继续教育 8.认为我国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学家是() A.陈鹤琴

B.梁启超 C.蔡元培 D.陶行知 二、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 1.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________、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是:________包括________。 3.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________,是一种精神状态。 4.1957年,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我国提出的________。 三、简答题 1.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2.普通中学德育有哪些要求? 四、论述题 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小学教育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 是教育。 3.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 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4.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 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之外,还包括适合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5.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 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第二章小学教育 1. 小学教育: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是对全体 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2. 普及教育:是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 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 3. 广义的小学教学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 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4. 狭义的小学教学目的:指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是指人从生到死的一生中身心两方面发生的积极的变化的过程。 2.发展的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 期。 3.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叫遗传 素质。 4.年龄特征:是指在发展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 的特征。 5.最近发展区:是前苏联维果斯基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 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6.发展个性: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表现人的差别性,从而使每 个人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7.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自

教育学教师与学生选择题

教育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一、单项选择题 1.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2.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 A.主体性 B.创造性 C.间接性 D.示范性 3.“学高为师”“良师必须是学者”,这是强调哪一类知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文化知识 4.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德并促进其心理健康。这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的特点。 A.示范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D.创造性 5.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 A.言行一致 B.衣着整洁 C.个人魅力 D.举止端庄 6.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A.教学媒体 B.教师 C.学生 D.环境 7.依据“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主要关注“我怎么样才能行”的教师,处于专业发展的() A. “非关注”阶段 B. “虚拟关注”阶段 C. “生存关注”阶段 D. “任务关注”阶段 8.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指出,应该把教师职业视为一种() A.独立的社会职业 B.非独立的社会职业 C.非专门化职业 D.专门化职业 9.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这就要求教师正确理解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以及() A.智力发展与创造力发展的关系 B.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C.智力发展与体力发展的关系 D.思想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0.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体现了教师职业的()特点。 人.创造性 B.面向全体学生 C.示范性 D.长期性 11.2014年9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师范大学参观“尊师重教,筑梦未来一一庆祝第三十

教育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概念: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 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二、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 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 命。 (二)教师职业的发展 1、非职业化阶段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学校教育 的萌芽——庠,那时以长者为师、能者为师。 奴隶时期——学在官府、以吏为师。西方——僧侣为师。 2、职业化阶段:独立的教师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 现二产生。 3、专门化阶段:一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 现为标志。 4、专门化阶段:从量的急需到质的转化。“师范教 育”扩充为“教师教育”。 (三)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角色):多样化 1、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 传递者) 3、示范者角色(榜样) 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 6、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1、复杂性表现在 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③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创造性表现在: ①因材施教 ②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③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二)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1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 2、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课堂内外、校内外等 (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1、长期性指培养人才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 2、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间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四)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1、主体性是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 2、示范性是指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五)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四、教师威信 (一)教师威信概述 1、概念: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2、分类: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 3、结构:人格威信、学识威信、情感威信 4、形成过程:一般说是由“不自觉威信”向“”自觉威信发展。 (二)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以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五、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依法执教、严谨治教、爱岗敬业、链接从教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二)教师的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4、必备的教育学科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 2、教育教学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四)职业心理健康 1、高尚的师德 2、愉悦的情感

小学教育学第四章提纲

第四章小学教师第一节小学教师概述一、小学教师的概念---(一)学生的关怀者--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需要适时用目光、笑容、肤触、各种体态语言、谈心、赠言、活动等多种方式向儿童传递关怀的信息;二是教师不仅要关怀小学生的知识学习,还要关怀他们的情绪感受、情感体验。(二)知识的传授者--小学教育以“知识的传授和传播”为核心和基础,因此当代小学教师的基本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并要有新的知识观。(三)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引导学生完成学习并实现发展。(四)课程的开发者---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的再开发;第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五)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对教学进行专业化的计划、设计、组织和实施,从而使课程内容顺利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经验。(六)团队的领导者--主要体现在:班级的领导者,科组等学校组织的领导者,合作项目的领导者。(七)教育的研究者--教师要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建构和创造教育的智慧,成为教育的研究者。(八)终身的学习者---小学教师要成为一个终身的学习者以促进其专业的终身发展。(九)文化的创造者--主要表现以下两方面:第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学生。第二,创造新的教育文化。 二、小学教师的历史沿革-----(一)中师层次的小学教师---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师资,而且培养的大批优秀小学师资已成为我国小学教育界的中坚力量。(二)专科层次的小学教师---1984年开始试验培养专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工作,1992年国家教委决定扩大试验区,说明了我国小学教师的需求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原有的三级师范培养体制逐步向二级师范培养体制转变。(三)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1997年,我国小学教师培养试验进入一个专科与本科并存、并逐步以本科培养试验为主的新阶段。(四)研究生层次的小学教师---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决议,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不少小学教师通过考取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成长为研究生层次的小学教师。三、小学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一)小学教师的权利-------1993年10月31日公布、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分别从“教育工作”“学术活动”“教管学生”“待遇”“参与民主管理”和“进修提高”等方面,规定教师享有六大权利。(二)小学教师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分别从“遵法守德”“守规履职”“育人”“爱生”“维护学生”和“发展提高”等方面,规定教师必须履行六大义务。 第二节一专业愿景--(一)坚定的专业信念--小学教师的专业信念,包含对小学教育工作价 立志投身小学教育事业的决心等,是小学教师积极性与创造性的重要源泉和动力。(二)明确的专业目标---从小学教师的生涯规划来看,其专业目标大致可依次定位为“成熟教师”“有效教师”和“专家教师”。(三)执著的专业追求-执著的专业追求,通常表现为热情投入、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态度和意志等,拥有执著的专业追求的小学教师,往往能取得较大的专业成就。二专业知识-(一)多种类型-主要包括以下观点:1.舒尔曼的七类型论;2(二)必备知识-1.学科知识;2.课目教育学知识。(三)专业能力--主要有以下四种:1课程与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能力;2.班级与课堂管理的能力;3.教育技术开发与应用的能力;4校本教育研究的能力。第三节一、不断学习(一)广泛阅读与观摩--小学教师既要阅读一线教师的经验性著作,也要阅读相关学者的理论性著作;既要阅读经典的书籍,也要阅读专门的报刊;既要熟悉我国本土的成果,也要获悉国外有关的进展。同时小学教师需要大量观摩教育教学现场。(二)深入思考与践行--小学教师在广泛阅读与观摩的基础上,需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深入思考,突破自己的发展困境,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予以切实的践行。 二、深入研究--(一)校本教育研究---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研体系的改革和发展,以教育管理分权制为背景,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小学孕育起了校本教育研究的新方向并逐渐制度化。具体来说,校本教育研究强调“真实问题”“实践研究”和“全员参与”。(二)教师行动研究--教师行动研究是一种新兴的校本教育研究取向,具体表现为教师将自己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遭遇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和践行有效的解决策略,并采用适当的方法加以观察和反思等,最终解决问题,改进教育教学行动,同时创新出科目教育学知识。(三)新兴方式--国内外对教师开展研究以促进专业发展进行了广泛探索,创新出了“授业研究”“课例研究”“课堂学习研究”与“校本学习研究”等多种有效方式。三、坚持写作-----(一)促进思考的写作-----教师的写作是一种自我存在的彰显、一种思维的训练、一种个人知识的管理、一种反思习惯的养成,如何在实践中坚持写作,以写作促思

小学教育学中等师范复习资料第四章教师

第四章教师 第一节教师的社会地位、作用及劳动特点 一、教师职业的产生及开展 在原始社会,从事教化活动的主要是氏族和部落的领袖,以及具有消费和生活阅历的年长者。在奴隶社会初期,掌管文化的主要是国家官吏和巫师,他们从事特地的文化整理、探讨和教学工作,也在政府中担当肯定的官职,所以有“政教合一,以吏为师”的说法。在中世纪西方,存在着宫廷教化、教会学校、骑士家庭教化等教化类型,教师兼任官吏、僧侣、绅士者很普遍。在近代,特地培育教师的初等师范、中等师范和高等师范应运而生,教师职业更趋专业化。 假如我们给我国的“教师”下一个定义,可以引用1993年10月31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的规定作一个界定:“教师是履行教化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担当教书育人,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立者和接班人,进步民族素养的使命。”这一概念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1)教师是专业人员,这是就教师的身份特征而言的。作为从事特地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必需具备特地的资格,符合特定的要求。主要有三:一是教师要到达符合规定的学历;二是教师要具备相应的专业学问;三是教师要符合及其职业相称的其他有关规定,如语言实力、身体状况等,同时,教师必需特地从事教化教学工作。 (2)教师的职责是教化教学。这是就教师的职业特征而言的。

(3)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立者和接班人,进步民族素养。这是就教师的工作目的而言的。 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 (1)具备特地的学问技能。一方面,教师须要具备相应的学科专业训练,到达相应的学历要求;另一方面,教师还须要进展教化理论、心理科学和教化根本技能的训练,这是教师可以胜任教化教学岗位的前提。同时,教师的在职培训也是教师资格得以持续的根底。 (2)以奉献和效劳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困难学问技能权威和影响力。 (4)具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效劳、培训及资格认证进展管理。在我国,教化行政部门负责教师的培训、教师资格认证等事务,教师专业自治团体目前尚未形成,教化行政干预教师专业事务的程度仍相当高。 三、教师的地位 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社会地位,它是由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构成的。其中经济地位主要是指教师职业在社会各职业中的经济收入的地位,它确定了教师的职业声望、职业吸引力和教师从事该职业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政治地是表达了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评价以及教师在政治上应享有的各种待遇;文化地位表达了教师在驾驭、传承和呈现文化中的地位。

教育知识与能力名词解释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途径。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普通教育学》的作者赫尔巴特,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新教育大纲》杨贤江。《教育学》凯洛夫主编。前苏联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教育学的发展:四个阶段:萌芽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教育发展呈现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三章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是一定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 国民教育制度:是广义上的教育制度,它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的特点。 校长负责制的特点: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从更广义上讲,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之为教师。从狭义上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职人员。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必要保证) 教师的职业角色:学者和学习者、知识传授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素养: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 3、团结协作; 4、为人师表。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修养: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四、教师职业心理健康:优秀教师应有的心理素质,也就是教师对内外环境即人际关系有着良好适应的条件(高尚的职业道德、愉悦的情绪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四章 学生与教师题库

一、选择题 1.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对中小学生的身份表述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 ( )。 A.未成年公民 B .社会公民 C .普通受教育者 D .青少年儿童 2 .个别教师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 ( )。 A.公正评价权 B .隐私权 C .人格尊严权 D .名誉权 3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一种 ( )。 A .平等关系 B .上下关系 C .道德关系 D.’教育关系 4 .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大致是在 ( )。 A .原始社会初期 B .奴隶社会初期 C .封建社会初期 D .资本主义初期 5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 A .传授知识 B .开发学生的智力 C .做学生的朋友 D .教书育人

6、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 ) A、单一性 B、多重性 C、模糊性 D、低级性 7、对我国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作出明确、具体规定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8 .我国教育家( )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A .孔子 B.荀子 C .扬雄 D .韩愈 9.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这是由学生的( )决定的。 A.人格尊严权 B .人身自由权 C.隐私权 D .名誉权 10 .学生所享有的受教育权主要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 ( )。 A.名誉权和荣誉权 B .公正评价权 C .隐私权 D .人格尊严权 11.《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维护少年儿童的 ( )。 A .社会权利的客体独立地位 B .社会权利主体非独立地位

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4.3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4.3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4.3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一、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这是有关师生在教学中关系的最简单的表述。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能否建立正确的学生观,能否正确地处理这种授受关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准和质量。 (一)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意义上看,在知识上,教师是知之较多者,学生是知之较少者;在智力上,教师是较发达者,学生是较不发达者;在社会生活经验上,教师是较丰富者,学生是欠丰富者。教师之于学生有明显的优势。教师的任务是发挥这种优势,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但这一过程并不是单向传输过程,它需要有学生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参与,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我们的教育所要培养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是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的下一代;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不能想象,消极被动的教育能够培养出主动积极发展的人来。但同时,个体

教育学知识 学生与教师

教育学知识学生与教师 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教师在享有一定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一定的义务。一般而言,当教师享有的权利越多时,对其素质的要求也就越高,相应的,他们必须承当的责任也会越重,履行的义务也会越多。所谓教师的义务,是指规定的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教师必须履行以下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执行学校的教学方案,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展宪法所确定的根本原那么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着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保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开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抗有害于学生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并由教育法律标准所设定的法律意义上的权利和义务,是一种职业特定的权利和义务。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始于其取得教师资格并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任职,终于解聘。 教师职业专业开展是指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到达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它既是教师个体专业开展的条件与保障,也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最终标志。一个国家对教师职业

往往都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比方学历的要求,教师资格证书的要求等。我国公布的《教师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本法规所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但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在实践层面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表达。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指教师在从事教师职业时所需要的职业素质,它反映了特定职业对从业者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经历经历、人格个性以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没有教师的专业素养就没有教育的质量。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决定性因素,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根底性要求,与其他专业人员学习同样学科的要求有所不同。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精通所教学科的根底性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该对所教学科的根本知识能有广泛而准确的掌握,对根本的技能能熟练运用,对学科的根本构造能有深入的理解。在此根底上才能够透彻地理解教材,灵活地运用教材,准确地讲解教材。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学校教育的学科间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根底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包括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等,这不但有助于教师顺利开展所教学科的教学工作,而且使教师有可能与相关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上取得协调,在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活动中相互配合。

教育学4---教师与学生

教育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4---1 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1: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①非职业化阶段、 ②职业化阶段、 ③专门化阶段(我国师范教育产生于清末“南洋公学”)、 ④专业化阶段 2:教师职业最大特点:职业角色多样化 3:教师劳动特点:①复杂性:目的全面性、任务多样性、对象差异性 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不断更新、需要“教育机智” ②连续性与广延性 ③长期性与间接性 ④主体性与示范性 ⑤劳动方式个体性与劳动成果群体性 4:教师职业素养:①职业道德素养:忠于人民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核心) 团结协作 为人师表 ②知识素养:政治理论修养 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丰富的实践知识 ③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呢 教育教学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自我调控、反思能力 ④职业心理健康:高尚的师德 愉悦的情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 健康的人格 5:教师威信:权力威信、信服威信 教师威信的结构:人格、学识、情感 6:建立威信的途径:①培养道德品质 ②培养认知能力、性格特征 ③注重良好仪表、风度、行为习惯的养成 ④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⑤做学生的知己、朋友 7:教师专业知识:①本体性知识 ②条件性知识 ③实践性知识 ④一般文化知识 8: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以及最终体现在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9: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分为: “非关注”阶段 “虚拟关注”阶段 “生存关注”阶段 “任务关注”阶段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10: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入职教育、在职培训、自我教育11:教师专业化的实现: 国家和政府队教师专业化的促进和保障:①加强教师教育 ②制定法律法规 ③提供经济保障 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硬座的主观努力:①善于学习 ②恒于研究 ③勤于反思 ④勇于实践 4---2 学生 1:学生具有:可塑性 依赖性 向师性 2: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3:1989年11·20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 基本原则:①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②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③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④无歧视原则 4---3 师生关系 1: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凯洛夫 2:儿童中心论:(法)卢梭、(美)杜威 3:师生关系内容:教育内容----授受关系 人格----------平等 社会道德----互相促进 4:师生关系基本类型:①专制型 ②放任型 ③民主型 5: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①尊师爱生 ②民主平等 ③教学相长 ④心理相容

小学教育学第四章练习与答案

小学教育学第四章练习与答案 第四章学生与教师 一、单项选择题 1.学生所享有的受教育权主要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 )。 A.名誉权和荣誉权 B.公正评价权 C.隐私权 D.人格尊严权 B 2.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 A.无差别原则 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C.无歧视原则 D.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A 3.学生所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指的是学生的( )。 A.名誉权 B.荣誉权 C.隐私权 D.人格尊严权 D 4.我国保护少年儿童权益的专项法律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D 5.《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维护少年儿童的( )。 A.社会权利的客体独立地位

B.社会权利主体非独立地位 C.社会权利主体独立地位 D.社会权利的客体非独立地位 C 6.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称为( )。A.管理能力 B.组织能力 C.教育能力 D.教学效能感 D 7.教师的个人效能感随教师教龄的增长呈现出( )。 A.上升趋势 B.下降趋势 C.先升后降趋势 D.先降后升趋势 A 8.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 )。 A.合理化 B.示范化 C.多样化 D.个别化 C 9.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 )特点。 A.示范性 B.长期性 C.复杂性 D.创造性 A 10.热爱学生是现代教师必备的( )。 A.思想政治素质 B.教育理论素质 C.职业道德素质 D.职业技能素质 C

124430-教育学-学生与教师04关

1.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维护少年儿童的_____。 A: 社会权利的客体独立地位 B: 社会权利的主体非独立地位 C: 社会权利的主体独立地位 D: 社会权利的客体非独立地位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儿童权利公约》关于儿童权利的了解。 【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正是出于对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独立地位的维护。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1)无歧视原则;(2)尊重儿童尊严原_则;(3)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4)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2.以无序、随意、放纵为特征的师生关系模式属于_____。 A: 管理型 B: 放任型 C: 专制型 D: 民主型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师生关系模式的掌握。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师生关系模式有三种:放任型、专制型以及民主型。放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是以无序、随意、放纵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的。在教学中,以这种师生关系模式为主的教师采取放任的作风,却不负任何实际责任,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要他们学习自己所高兴的东西。教师不控制学生的行为,也不指示学习的方法,一切活动由学生自己进行。 3.教师职业权利包括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获取报酬权、管理学生权和_____。 A: 管理权 B: 名誉权 C: 人身权 D: 生命健康权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教师职业权利的了解。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我国教师享有以下基本权利:(1)教育教学权;(2)科学研究权;(3)管理学生权;(4)获取报酬待遇权;(5)民主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 选项中的“名誉权”、“人身权”和“生命健康权”是教师作为一般公民享有的社会主体权利的内容,而不是教师职业权利的部分。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知识:学生与教师.doc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知识:学生与教师 学生与教师 1.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 ①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学生的社会地位 (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①学生的身份。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②学生的法律地位。教育领域中,作为未成年公民,学生享有未成年公民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如身心健康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作为学生,学生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 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概括起来有: ①人身权。国家除了对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权进行一般保护外,还对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 ②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3.学生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 ①遵守法律、法规 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④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4.教师职业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概念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为社会传递信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5.教师职业的特点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6.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我国《教师法》第l0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