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解答论述题(五篇)

中外教育史解答论述题(五篇)

第一篇:中外教育史解答论述题

中外教育史解答论述题:

1、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教育观

(1)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教育观的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孔子的“礼”“仁”,“文行忠信”儒学教育

思想体系。

(2)中国伦理思想的历史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时期。

先秦时期:西周初年,以周公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提出了反映宗法等级关系的“孝”、“字”(爱)、“友”、“恭”、“信”、“惠”等一系列道德规范,主张“敬德保民”,强调道德的社会作用。他们的道德观主要为天命观所支配。春秋至战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在思想领域中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对道德本源、道德准则、道德评价、道德作用、道德修养等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的探讨,形成了不同的伦理思想。

汉代至宋: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大一统”的统治需要,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高度重视道德的社会作用。适应这种形势,董仲舒用神学目的论改造了先秦儒家学说,建立了一个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神秘主义的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形式的伦理思想体系。从此,儒家伦理思想就成了中国封建伦理思想的正宗。我们所说的古代道德伦理教育主要指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教育。

宋明理学:理学伦理思想继承孔、孟传统,吸取改造了佛、道的某些思想成果,进一步把道德观与世界观、认识论融为一体,丰富了儒家伦理思想的思辨形式,成为儒家伦理思想发展的最后阶段。“陈朱理学” “陆王心学”

近代:国门打开,开始认识客观世界,学习自然科学。提倡“自由”、“平等”、“博爱”,批判封建名教纲常。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的斗争中,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古代优秀的伦理思想遗产,提出了许多

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

(3)伦理道德教育培养的人:

宋代之前,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教育其工具性不强,虽也为政治服务,但孔子所倡导伦理道德教育致力于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其教育目的并不是把他培养成为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之“成人”,教育如何做人。注重内在修养,强调自身修养问题。

宋代以后: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经过改造吸收,主要为封建统治者服务,其政治工具性较强。强调内在修养与外在事功相结合、“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的融合。

(4)中国古代伦理道德培养途径:

孔子的伦理道德培养注重个人的内在修养,其培养途径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自觉主动的提升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并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反思来对自身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在中国的不同的历史阶段伦理道德培养对个体的自觉性逐渐降低,发展到了后来宋明理学阶段,其政治工具性日益加强,对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要求反而有所下降,只要求上升到“礼”的层面,不要求上升到“仁”。

(5)中国的伦理道德教育观对现在教育的作用:社会转型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流行,社会道德伦理观念漂浮不定的状况,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而中国古代先哲的伦理道德教育观对现代人类面临的问题具有指导意义。强调“仁义礼智信”的回归,不断提升自己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强调如何“做人”。将传统道德规范与现行道德伦理相结合,帮助完善伦理道德观的形成,从而保证和促进中国经济的和谐有序发展。

2、儒学教育制度的形成发展过程

儒学的发展:

儒学形成:

1、春秋时期孔子提倡“忠恕”“孝悌”之道,以“仁、礼”为核

心,形成了原始的儒家思想体系。后

来经过孟子“性善论”“王道、仁政”、荀子“性恶论”“天人合一”的补充发展。逐步形成先秦的儒家思想体系。

2、两汉时期,董仲舒用神学目的论改造了先秦儒家学说,建立了一个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神秘

主义的“天人感应”为形式的思想体系。

3、宋明理学分两支,与道家想想相结合的“陈朱理学”和以佛教禅宗思想以及心学相结合的“陆王

心学”。“陈朱理学”的核心观点“存天理而灭人欲”;“陆王心学”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4、新儒学: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以服膺宋明儒家心性之学为主要特征,会

通西学,谋求儒学现代化的一个思想流派,学界称之为现代新儒学。以粱漱溟、熊十力、牟宗山等人为代表的新儒家。

与儒学发展紧密相联系的学校教育体系的形成:

1、先秦时期,儒家教育的私学制度,未形成规范化。春秋时期,孔子开创私学,孔门弟子按孔子的要求学习。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分两派。黄老学派:因道合法,兼采儒墨之长,撮名法之要。荀子体系:以儒家为主体,集各家之大成。战国时期形成儒家代表性的著作“四书”“五经”。这是儒学的成果。

2、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走向正统。汉朝学校

有官学和私学,官学有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汉朝的中央官学最重要的是以传授儒学经典为主的太学以及鸿都门学、宫邸学。地方官学典型的有郡国的学、县道邑的校、乡的痒、聚的序,私学有书馆和经馆。采用察举制考察官员,考察的内容主要是儒家推崇的道德品行。

3、隋唐时期,文教政策特点之一就在于重振儒术之风。唐朝突出的是学校教育体系,代表性的是中

央的二馆六学。二馆:弘文馆、崇文馆。六学: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太学、律学、算学、四门学、书学。地方学校有州、县学及

医学、玄学等。主要教授儒家经典。采用科举制选拨官吏,科举考察的内容也多为儒家经典。

4、宋代提出了“兴文教、抑武事”,强化封建伦理道德的文教政策。最主要的官学有国子学和太学。

宋代出现了三次学校改革,分别是“庆历兴学”、“熙宁、元丰兴学”、“蔡京兴学”,广设学校宋代改革太学,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王安石的“熙宁、元丰兴学” 实施四个方面措施,一是改革学校制度,创立“三舍法”;二是改革科举制度;三是颁定《三经新义》;四是整顿并设置专业的学校。

5、明代的文教政策是广设学校,培育人才;重视科举,选拔人才。明代的官学制度较之前代有所发

展且具有特色的是国子监,将国子监分为六堂三级,实行积分法。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这是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实习制度。官学中主要学习的是儒学及其他专业学科。

6、1904年,清政府公布“癸卯学制”,标志着儒学教育的结束。

7、20世纪20年代谋求儒学现代化的一个思想流派,学界称之为现代新儒学。以粱漱溟、熊十力、牟宗山等人为代表的新儒家。

3、近代教育改革有哪些成就和局限?(洋务运动、维新变法、)

成就:首先,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客观上都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培养了大批社会中间力量,开始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在思想上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颁布了一些新的学制,为现代教育体制奠定了基础。近代教育改变了中国人原有的思维方式,扩展了中国人的文化视野,洋务运动成就:创立了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实业学堂等新式学校。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西文和西世为主。教学方法重视理解,循序渐进。教学组织形式上确定学制年限,才用班级授课制。洋务运动还举办留学教育,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技术。洋务运动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上学习西方,冲击了封建教育

体制,传播了近代资本主义文化和教育观念,启动了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过渡的进程。

戊戌变法:设立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考试制度,改革科举制度实力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维新运动通过改良制度,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不仅从经济技术上向西方学习,在政治制度上也向西方学习,完成了从封建制度到君王立宪制的转变,对封建传统教育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激荡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清末新政下进行了教育改革,颁布了“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批判封建教育,开展革命教育活动。“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系统,成为中国近代教育走向制度化、法制化阶段的标志。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改革,辛亥革命后的教育改革建立资产阶级教育制度,颁布“壬子癸丑学制”,民国教育方针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并且改革北京大学,实践大学教育思想。

局限:纵观近代教育改革的特点,都是在被迫的情况下拉开帷幕,不存在主动构建一个中国近代的教育体制,都是在列强打压下的被迫学习,探索救亡图存的方法下开始的教育改革。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不彻底。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只从物质层面上学习西方技术,但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制约,以封建传统教育为主。而维新运动则存在其自身阶级的局限性,缺乏与封建主义彻底决裂的勇气,只在制度上反封建,对帝国主义怀抱不切实际的幻想,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自上而下的维新改良,只是民族资产阶级不切实际的幻想,它的改良运动是不彻底的。没有从本质上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用武力推翻了中国长久以来的封建统治,但没有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领土。辛亥革命在形式上体现了反帝反封建,但在思想上没有,所以三次改革在不同程度上留下了封建的

痕迹。思想上改变才是文化上改变的最深层。

近代颁布的几个学制,从“壬寅学制” “癸卯学制”到“壬子癸丑学制”虽有进步,但各自存在局限,“壬寅学制” “癸卯学制” 指导思想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未摆脱封建教育的奴化本质,仍有较强的封建专制性。保人制度限制了普通民众进入高等教育的机会。“壬子癸丑学制”有如“过分强调整体划一,缺乏灵活性;各学段年限划分的不合理,太偏重于普通教育。等缺点和不足。

4、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去看中西教育思想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

5、传统教育理论是怎么样的?现在应如何定位?

6、现代教育理论是怎么样的?现在应如何定位?

第二篇:中外学前教育史论述题

《中外学前教育史》论述题

四、论述题

1、张雪门提出的实习计划与传统师范学校实习的区别及其对我国当前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启示。

①在空间上,他把幼师生的实习场所从幼稚园扩大到婴儿园和小学,从校内扩大到校外,从城市扩大到农村;②在时间上,他从只集中在三年中的最后一学期,增加到三年六个学期中均有实习;③在内容上,他从仅仅实习幼儿教育扩展到婴儿保育、小学教育,从只实习教育和教学扩展到实习行政管理以及缝纫炊事等。

2、张宗麟有关社会化幼稚园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对我国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有什么意义?

幼稚园各种活动都应当是倾向于社会性的,因为教育的灵魂仍在于养成适合于某种社会生活的人民。幼稚园的课程应是社会化的幼稚园课程。关于社会化的课程应包括的内容:①关于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和卫生方法,以及家庭、邻里、商铺、邮局、救火组织、公园、交通机关等社会组织的观察研究,及本地名胜古迹的游览;②日常礼仪的演习;③纪念日和节日的研究举行;④身体各部的认识和简易卫生规律的时间;⑤健康和清洁检查;⑥党旗、国旗、总理遗像等认识;

⑦社会的演习。

3、试论陶行知的艺友制师范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当前学前教育师资培训的启示。

陶行知的艺友制师范教育思想:艺,是艺术,也可作手艺解。友,就是朋友。用朋友之道,跟着别人学艺术或手艺的,叫做艺友。凡用朋友之道,跟着幼稚教师在幼稚园里学做幼稚教师的,便叫做幼稚园的艺友。用这种方法来培养幼稚教师的方式就叫艺友制。

4、试论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的内容及对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意义。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①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后又发展为“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中国人”;

②课程论:以大自然大社会作主要的教材,以课本作参考资料,这是直接的活知识,是直接的经验;③方法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重视直接经验,强调以“做”为中心;④教学原则:根据“心理学具体化,教学法大众化”的指导思想,提出活教育的教学原则;

⑤训育原则:认为训导工作在整个的教育工作上是最繁重最重要的,提出训导原则。

5、评论陶行知对儿童创造力培养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启示。①解放儿童的头脑;②解放儿童的双手;③解放儿童的眼睛;④解放儿童的嘴巴;⑤解放儿童的空间;⑥解放儿童的时间。

6、评论张雪门的幼稚园的行为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对我国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借鉴意义?

①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②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特点:编制课程时不要太清楚太有系统;兼顾社会和个体两方面的要求;须根据儿童自己直接的经验;③行为课程要以行为为中心,以设计为过程。二

四、论述

7、阐述杜威关于儿童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教育思想?(1)制约儿童个性形成的因素:

①儿童先天的本能是儿童心理发展及接受教育的基础②遗传和生理的因素是造成个体差异的原因之一

③人的个性主要是在和社会及外界环境的交往及相互作用中形成

④ 个人对外界事物的内在选择性和倾向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性的形成(2)发展儿童个性的意见:①尊重并利用儿童的个体差异②给予儿童自由③培养创造性

8、阐述福禄倍尔关于幼儿园教育制度的思想内容。(1)幼儿园工作的意义:

①幼儿园教育课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②幼儿园是幼儿社会化最恰当的场所。(2)幼儿园工作的任务:

①通过活动和游戏的方式来培养学龄前儿童;

②发展他们的体格,锻炼他们的外部感官,使他们认识人和自然;

③是儿童在游戏、娱乐和天真活泼的活动中,去做好生入小学的准备。(3)幼儿园课程:

①歌谣②恩物③作业④运动游戏⑤自然研究。(4)关于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中间学校”。

9、阐述福禄倍尔为儿童创制的“恩物”

满足的条件及作业恩物与恩物二者之间的关系。

①恩物的主要作用在于“有外向内”,即在于接受或吸收外界事物的知识;作业的主要作用则是“有内向外”,帮助儿童发表或表现他们对于外界事物的印象或认识;②从两者安排的顺序看,恩物在先,作业继后,不可颠倒;③恩物游戏并不改变物质的形式,作业则要改变材料的形式;④恩物引导儿童发现、洞察和整理活动,是儿童学到关于外界的知识;作业则运用恩物所提供的观念来开展活动,并引起控制、修改、变化和创造的活动。

10、阐述福禄倍尔为儿童创制的教具即恩物的具体内容。恩物的种类:

①6个绒毛做的颜色各异的小球,分成红、黄、蓝、绿、紫、白六种颜色;②硬木制作的3件物品:球体、立方体和圆柱体;③8块小立方体的组成一个大立方体;④一个沿纵向切成许多平板的立方体;

⑤27个体积相等的小立方体组成的一个大立方体;⑥27个砖形木块,其中3个纵向二分,6个横向平分;⑦64个小立方体组成的一个大立

方体;⑧64个长方体组成的一个大立方体。

第三篇:教育史论述题

二、简答题

1简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答:强调重视教育,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1)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

(2).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民众。(3)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

(4)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总结,保存中国古代文化,如教材“六艺”。

(5)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强调学思行结合的教学理论(6)首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7)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专长,造就各类人才。(8)重视道德教育,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

孔子总结的教育经验是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

2简述孟子关于教学的教育思想。

答:孟子的教育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他认为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孟子思想倾向的内向,并不意味这他反对从外界获得知识;相反,他同样认为知识的获得离不开感知,他的教学论分为:

一、深造自得;在思维与感官之间,孟轲更倾向于强调思想。他以为扩充善性就应“从其大体”,“大体”即“心之官”。

二、盈科而进;强调了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

三、教亦多术;

四、专心致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两意。

3、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

答:地位:荀子将君师并称,进而把教师提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他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因此,他强调尊师重师。荀子片面

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作用:荀子认为教师是礼义的化身,从师是积累善和改变自己的有效方法。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教育有着治理国家的作用。因此,国家兴亡与教师和教育息息相关。

条件:荀子认为为师之道在于:有尊严而令人起敬,德高望重,讲课有条理而不违师法,见解精深而表述合理。至于简单的传习学问,是不足论的。

4、《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哪几方面?

答:《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把学习过程具体概括为学,问,思,辩,行五个前后相续的步骤。它把学习过程视为学习,思索和行动诸多环节前后相续,缺一不可的完整过程,只有每个步骤的完整实现,才能有个人学习的进步。它着重于求知意义上的学习过程,列举了知识获得过程中一些基本的学习环节,比较局限,但亦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学习思想的基本特征。

5、《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

答:教育教学的原则:“预、时、逊、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1)“禁于未发之谓预”:预防性原则(2)“当其可之谓时”:及时施教原则

(3)“不陵节而施之谓逊”:循序渐进原则(4)“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观摩原则

(5)“长善救失”: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答”:教师引导学生,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打开学生的思路,但又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7)“藏息相辅”:既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劳逸结合。

6、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见解。

答:颜之推是南北朝梁朝人,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颜氏家训》一书中。主要观点有:(1)、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2)、要爱与

教相结合;

(3)、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4)、要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5)要培养虚心、勤勉的学习态度。(6)要注意德育与艺教相结合

7、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

答:是由元代程端礼整理归纳的北宋教育家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及方法。共有六条:(1)循序渐进,即按篇章的顺序依次阅读;

(2)熟读精思,即对正文及有关注解要熟读成诵,并反复回味,认真思考,理解其真谛;(3)虚心涵泳,即读书不可先抱有成见、先入为主,要不抱偏见,认真取舍;(4)切已体察,即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反省自我;

(5)着紧用力,即学习不可松懈,应抓紧时间,振作精神,努力上进;(6)居敬持志,即要抱有远大的志向,消除一切浮躁的心态和杂念。

8、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重要特点。

1、教育教学方面的特点: 第一,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第二,允许不同学派讲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第三,入学“门户开放”,不受地域限制。

第四,教学注意讲明义理,躬行实践,教学方式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

第五,师生关系融洽,以道相交,师生之间感情深厚

2、在组织管理上的特点: 第一,机构简单,管理人员少。

第二,课程设置灵活,不同书院有不同的安排。

第三,学规严密。

第四,经费自主。

第五,重视自己的特色。

9、什么是“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它对教育有什么影响?

答:概念:“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就是由“中正”官负责考察人才,按九品定级,朝廷再按品授官。该制度开始实施于三国魏文帝

曹丕执政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

影响:九品中正制选举法全为世家大族所操纵,限制庶族地主的政治权利。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门阀制度的膨胀对学校教育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士族享有受教育的特权和优先选官的特权,挫伤了人们求学的积极性。

10、论述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作用及影响。

答:作用:

推动汉初的“无为”政治转变为一种具有进取精神的政治。加强了中央集权,统一了思想意识。巩固了汉朝的统治。同时也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影响:

积极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儒学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此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消极影响: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明显,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阻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另外,像专制“大一统”的思想固然能够增强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但同时却也将专制集权推向了登峰造极之地步,产生了消极影响。

11、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答:隋唐科举的产生:

(1)隋文帝登位之后,力图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对妨碍中央集权的旧制度进行改革,选官采用察举制。

(2)隋唐科举制度是由察举制度演化而来的,在吸取察举制度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调整改进,缍形成科举考试制度,中国考试制度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隋唐科举的影响:

(1)学校教育要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成为科举的附庸,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场所,一切受科举考试的直接支配。科举对学校教育发挥着导向调控的作用,科举制度存在的一切消极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

(2)科举制度影响学校的培养目标(3)科举制度影响学校的教育内容(4)科举制度直接影响学校的考试方法

总之,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对学校教育产生实在的导向作用,使学校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

12、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答:唐代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其《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并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其主要见解:

①关于教师的作用与地位。韩愈从“存师卫道”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传道”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往。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②关于教师的基本任务,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认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为:传递儒家道统,传授古文六艺之业,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③关于教师的资格。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谁先有“道”,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④关于师与生的关系。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13、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重要特点。

答:宋代书院在教育及教学管理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其具体内容如下:(1)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渠道;(2)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3)书院的学术风气活跃;(4)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

而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的特点又较为集中地反映在《白鹿洞书院学规》中:(1)五教之目(2)为学有序(3)修身之要(4)处事之

要(5)接物之要。

借此,朱熹明确了教育目的,阐明了教育教学的过程,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

14、简述明代王守仁的道德教育思想。

答:重要性:王守仁坚持古代儒家教育传统,认为培养学生形成优良的品德,即封建的伦理道德,是学校中最重要的工作。

目的:明人伦。

指导思想:知行合一主张:

1、静处体悟:早年他认为道德修养的根本任务是去蔽明心,因而无须外求,只须静处体悟。

2、事上磨练:晚年的他认为一味强调静坐澄心会产生各种弊病,改而提倡事上磨练,即结合具体实际,体现其“知行合一”的思想。

3、省察克制:主张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检察,自觉克制各种私欲。

4、贵于改过:他认为人难免会犯一些违反道德规范的过错,最重要的是能够悔悟和改正。

15、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中,“中学”、“西学”分别指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答:“中学”也称为“旧学”,指中国传统学问,即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西学”也称为“新学”,指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军事建制和法律行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方科技;西方历史(西政、西艺、西史)。

实质:通过传播和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从而维护封建统治。

16、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对当今教育有何启迪?

答:贡献:

1、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并举。

2、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3、提出教育独立思想。

4、提出展个性,尚自然的教育思想。

启迪: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大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大学学风建设、大学内部的管理、以及人才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17、“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⑴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教育观念的变革,倡导教育个性化,教育平民化,教育实用化,教育科学化,教育观念的转变直接促成了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

(2)改革主要有以下方面:

①废除读经,恢复民国初年的“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教育宗旨;②教育普及有所推进,义务教育得到提倡,中等教育也有所发展;

③学校教学内容改革。首先,白话文和国语得到推行;其次,中等教育开始注意科学和实用;④师范教育和大学也得以改革。北大率先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突破封建教育,高扬民主与科学精神,成为大学改革的先导和示范。北大改革以其不可替代的影响力,推动了这一时期全国教育改革进程。

18、二十世纪20—30年代进行的教学改革试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1)现代西方教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引起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试验,以下是从西方引进的:

①设计教学法、②道尔顿制、③文纳特卡制(&葛雷制、德克乐利教学法)……(2)下面的是国内的: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实验;

2.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改革实验;

3.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实验

二、论述题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试论其现实意义?

答:“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完整的、系统的中体西用思想形成于洋务运动后期,是由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在其代表作《劝学篇》中提出的。

“中学”是指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统治国家的根本;而西学指的是西政、西艺、西史,“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由于张之洞本身的阶级局限和时代的局限,此时的西学还停留在器物阶段,没有提到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概言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肯定中学的主导作用, 把“中学”作为立国的主体。并在此前提下承认西学的辅助价值,用它来充当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和手段。因此,它的实质还是为了维护清王朝腐朽的封建统治。

虽然“中体西用”这种文化关系模式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无法完全发挥作用,但是,我们决不能否定它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含义。

其一:“中体西用”教育思想不仅开创了近代留学教育之先声,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新型知识分子。而且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而在新时期我们更要从中吸取营养,以期更加卓有成效地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留学教育。发展留学教育可以利用外国教育资源,吸收外国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我们从世界教育的大潮中看到差距、明确定位,找准自己努力的方向。

其二:”中体西用“思想还启示我们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应该如何正确把握本土化与国际化、传统与现代、民族特色与时代特征的关系。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既不能盲目崇洋媚外,走全盘西化的道路。也不能鼠目寸光,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在总结百余年来古今中西的冲突与融合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要求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确立全球眼光,强化民族意识,正确对待和冷静思考“国学热”等一系列的文化和教育现象,处理好新时期中西文化教育之间的联系和发展。

2、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哪些贡献?

答:

1、他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教育宗旨出发,提出军国民教育、功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蔡元培的五育思想对于我们确立教育目标,解决教育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实用目标和价值目标的关系,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统一具有重大意义,这可以看作是蔡元培对教育的一大贡献。

2、他对北京大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具体包括:抱定宗旨,改革校风;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教授治校,民主管理;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3、推动教育独立思潮,为推动教育的真正独立,他设计了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独立于宗教的具体措施。

蔡元培对国民教育的大政方针和宏观布局有重大的影响。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要旨在于以资产阶级教育代替封建教育。他的教育思想贯穿着对民主、科学、自由、个性的追求,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他在教育实践中表现出不屈从压力、锐意改革、坚守信念的品质,在近代反对帝国主义文化教育侵略、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斗争中起了重大的作用。如果说,康有为、梁启超是19世纪末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倡导者,那么,蔡元培就是20世纪中国资本主义教育体制的缔造者。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从教育方针、学校教育制度到教学体制和措施,特别是他的高等教育思想,有许多积极和合理的因素。从他开始,并通过他的努力,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制度,使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阐述陶行知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与杜威理论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答: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与传统的旧教育相对立的,并且是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病提出来的。生活教育包括三方面:

(1)“生活教育”即是要求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克服传统教育脱离生活,甚至与生活相对立的弊端。

(2)社会即学校,指出扩大教育的范围,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把工厂、农村等都视为学校,成

为课堂,达到学校与社会合一。这一观点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的理论。

(3)教、学、做合一,即反对传统的“教授法”,认为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两个不可偏废的因素,“做”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提出“教学法”。这一观点来源于杜威的“从做中学”并加以改造。

(4)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是其实质,“社会即学术”是其课堂,“教学做合一”是其实施的方法。

(5)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影响,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改造,更多地关注中国的社会现实。他深知把生活从属于教育,把社会缩小进学校的理论在中国没有出路,所以他把“教育即生活”的理论翻了半个筋斗,形成了生活教育理论。他的这一理论虽有不足,但在反对封建教育,探索中国教育发展道路,克服旧教育弊端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6)现实意义:无论是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要求手脑并用、在劳动上劳心,都是对学校与和会割裂、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动,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4、试比较王阳明和陶行知的“知行合一”教育思想,阐述其教育意义。

答:

一、王阳明与陶行知的知行合一的比较

1、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陶行知的知行合一主要体现在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上。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是以反对传统教育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为出发点的。旧的传统教育法是先生讲、学生听;先生教死书,学生死读书,有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等弊病。‘教学做合一’就是针对这种与生活实践完全脱节的旧教育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王阳明认为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

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陶行知认为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得翻半个筋斗,变成“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行知行”学说。主张从做中学,注重实验方法,以求得活的知识,强调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获得知识和发展智能,反对传统教育过分强调对以往现成知识的灌输,二:“知行合一”的教育意义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调,意向的道德性必须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实现为现实的道德性。对于今天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道德相对滞后的社会来说,也只有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人自觉地进行道德实践,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社会风气的好转,道德水平的提升。王阳明很有针对性的首倡“知行合一”论,为人们的道德实践提供了现实的可操作的修养方法,即便对于今天的人们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

陶行知先生创立的“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对于我们研究学校教育如何紧密结合四化建设的实际有重要借鉴作用。四个现代化建设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中心,它正在引起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日新月异的变化。教育工作者应当研究这些变化,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渠进了解社会,并参加一些社会实践,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变化,推动学生为四化而努力学习。这样学生心中就会常常装着整个祖国,关心国际形势,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第四篇:中外教育史

“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

3.老子的道德教育的内容有:虚静无为、柔弱处下、知足不争。

4.一般认为<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

5.王守仁认为教育应顺应儿童天性,采取诱、导、讽的教学方法。

6.西周的学校可分为国学和乡学

7.孟子的教学原则与方法有:由博反约、深造自得、启发诱导、

因材施教、专心有恒,循序渐进

8.宋初四大书院指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

9.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张之洞的基本教育思想。

10.思想家、教育家有昆体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11.中世纪的教育有两类:宗教教育、世俗教育。

12.赫尔巴特的教学四阶段是明了、联合成联想、系统、方法

13.《爱弥儿》卢梭,《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教育漫画》洛克,《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

14.大学最早出现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英国

15.宗教改革运动最先产生于德国代表人物马丁.路德

1.《雄辩术原理》:是古罗马时期,著名演说家、教育家昆体良根据自己多年雄辩教育实践经验,总结当时罗马教育情况,于公元96年发表的专著,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的专著,集中论述了他的分班教学、学科并进、早期教育、重视教师的作用、强调对学生天性禀赋的了解等教育思想。

2.壬子癸丑学制:1913年,教育部陆续公布的法令法规与壬子学制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因1913年为农历癸丑年,故称此体系为壬子癸丑学制。

3.(孔子的教学原则)启发诱导: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先师。教师要积极开导启发学生的思考,但不要勉强和牵制学生,也不提供给予现成的答案。让学生乐学、爱学,积极主动地学习。

4.科举:即分科选举,是指通过逐级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从隋朝产生,清末废止,共沿用了1300多年,是我国历史上持续时间长,影响最大的取士制度。

5.卢梭的自然教育观:针对封建经院主义教育违背自然残害人性而提出的,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以培养自然人、自由人为目的并根据他对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的理解,儿童教育分为四个时期。

6.苏格拉底教学法:也被称作“产婆术”“苏格拉底问答法”等,

中外教育史习题参考答案

1、中国封建社会的文教政策基本上均持“崇儒”的价值取向,原因何在? 答: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形成了新儒家思想,自西汉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政策起,独领风骚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文教政策基本均持“崇儒”的价值取向,其原因是: (1)因为儒家的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了适应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 (2)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张积极入世,能够随时代需要而不断改变面貌,(3)儒家“君权神授”的观念为统治阶级披上合理外衣,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也有利于社会稳定。 2、试述科举制度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影响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答: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结束于清末,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积极影响:(1)科举制培育与维系了中国传统文化。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科举制将选士与育士结合起来,客观上起到了刺激学校教育发展的作用,树立了读书尚文的社会风气。 (2)科举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制度,为确保考试的公正性建立了一系列防范措施,比以往任何一种选士制度都更为公正客观,这对隋唐以后及当下的考试制度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科举考试重视考生的学识和才干,而不是出身和门第,容许平民子弟参加,考生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择优录取,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对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消极影响:(1)科举制只重科举而忽略学校教育,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科举考试进行,学校失去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完全成为科举制的附庸。 (2)科举制度制约和局限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科举制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作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著作以及华丽的诗赋,考试方法迫使人们死记硬背,形成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学习风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整理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整理

作者: 日期: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整理 1、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一、儒学的思想体系发展 1、春秋时期: 是儒学的初创时期。孔子初创了儒学体系,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 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孔子的主观愿望是通过伦理道 德来规范人,从而回到西周尊卑、长幼有序的奴隶制社会。他提出的“仁”是儒学思想的创新,奠定了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借由“礼”和“仁”的关系一一克己复礼为仁,巩固窃位之后的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 2、战国时期: 孟子沿着“性善论”的方向发展完善了以德治国的王道政治思想体系。基于“性善论” 的观点,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扩充善性,致良知;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孟子建构的一个比 较完整的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使孔子开创的儒学朝着系统化、伦理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与 之并列的荀子沿着“性恶论”的方向发展完善了王道与霸道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基于“性恶论”的观点,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以培养大儒作为理想目标;教育内容上应重视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文化知识传授。他的学说反 映了儒法合流的趋势,丰富了儒家政治学说,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统治方法,也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3、汉代: 董仲舒倡导的“天人感应”的学说,为原始儒学提供了一层神秘化的外衣,并对原始伦理道德规范进行了概括提炼,提出了封建宗教道德规范一一“三纲五常”,作为建立“法度”,化民为俗的根本,从而在文化政策上为后来以儒为宗的教育模式提供了蓝本。 4、北宋: 以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为儒学寻找到了本体论的依据,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以儒家为主体,融合了佛、道的新儒学一一理学思想体系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二、儒学的社会地位变化 二、儒学对教育的影响 1、不同朝代儒学的官定版本是这个朝代的教育内容,直接影响着当时的教育内容。 每个朝代都有儒学官定的版本,如唐代的《五经正义》,宋代的《十三经正义》(王安石变法时颁布的《三经新义》)等。这意味着儒学的内容要适应不同朝代的统治需要作出调整,这也是儒学本身发展的表现。而不同朝代儒学的官定版本既强化了儒学的思想地位,同时规范了这个朝代对儒学内容方面的改造,直接使这个朝代的教育内容与其他朝代不同。

自考中外教育史论述题与简答题部分

自考中外教育史论述题与简答题部分 1 唐代监属六学及旁系二馆的名称 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六学属于直系,归国子监统领。此外,唐还设有崇文馆、弘文馆和医学,属于旁系。弘文馆、崇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2简述意大利快乐之家的特点 3在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方面,孟子和荀子各持什么观点 4简述《汉堡协定》产生及其历史作用 进入60年代中期,德国又开始对教育进行改革。1964年10月28日,联邦德国各州州长在汉堡签订了《关于统一学校教育事业的修正协定》,简称《汉堡协定》。《汉》规定:联邦各州的所有儿童应接受9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应是全日制学校教育。所有儿童在接受了基础学校教育和两年促进阶段或观察阶段教育之后,可以进入三种不同中学,即主要学校、实科学校和完全中学。《汉》关于义务教育的规定,以及关于全日制教育的规定,保障了联邦德国教育的稳步发展。 5试比较孔子与《学记》关于启发式教学思想 6简要分析美国独立以后教育的改革 7简述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8《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把《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称为"大学之条目"。后人称之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9什么是传统教育理论 10简述平行教育理论的影响 行教育理论是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注总体和系统的平衡式教育理论,着力于层次平行线概念的分区式教育系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认为:在集体的教育目标中既有远景性的,又有中景性的和近景性的。 11简述革命根据地教育的主要经验及借鉴意义 12何谓朱子读书法,简述六条内容 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为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来的,共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朱子读书法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集古代读书法之大成,值得认真研究和参考。 13如何理解福禄贝尔关于学前教育的基本主张 14郎之万—瓦隆教育教育改革方案提出的六条教改原则是什么 15试评析赫尔巴特教育过程论 16简述私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意义 17简要回答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发展历史 18简述设计教学法在我国的实验和推行 19什么是前景教育原则 20什么是德国纳粹教育 21颜元批判传统教育的主要观点及其关于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和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的主张22如何正确评述一位教育家和一个教育思想流派 23北宋著名书院有哪几所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

1.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教育观 理论基础:儒家的思想 汉代的独尊儒术,把儒学思想作为统治工具。儒学的教育就是一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关注个体内心的精神世界,提升到“人”的层面。方式是通过自检自律。 涉及的教育家:孔子,朱熹。 五四凡帝反封建是对封建伦理教育的完全否定,而洋务运动等都带有浓重的封建性。 答: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教育观的理论基础是儒家的思想。儒学的教育就是一种伦理道德的教育。 1. 春秋时期 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伦理道德理论的思想家,道德教育思想是孔子教育理论的核心。其中,仁是最高的道德概念。孔子奠定了以“仁”为核心的孺家伦理学说,中国漫长的封建统治 ,一直以儒家伦理作为主导。 2.汉代 汉代,”独尊儒术”,把儒学思想作为统治工具,不仅把儒家思想意识形态化,而赋予德育以政治性。从而确定了儒家德育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德育思想中的主流地位。 作为儒学的继承者和发展者董仲舒把“三纲五常”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对扼制人的基本需求起到消极作用。 3.宋明 宋时朱熹信守为政以德的观念,提出明人伦的实际内容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和根本任务是明天理,逐步达到革尽人欲,复尽天理。其方法有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力行。 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创立了阳明学派。他认为道德教育目的是明人伦,而修养的方法:静处体悟、事上磨练(知行合一思想的反映)、省察克治、贵于改过。 4.总结 (1)、我国古代伦理道德教育是为政治作辨护的 中国道德教育政治色彩突出,呈显性,灌输性,比较注意规范层面。封建道德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这正是等级制度最基本的东西。另外,在儒家的道德修养学说中,明确规定了“修身”是为了“治国平天下”,确定了伦理道德教育就是为了培养维系封建统治的合格人才。 (2)我国古代伦理道德教育注重人伦关系 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把“孝”亲的观念最明确地加以扩大,使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人伦关系,更带上等级制的“尊一卑贵贱”的色彩。 (3)儒家道家道德教育思想的精髓 儒家道家道德教育思想的精髓是之一是“修己自胜理论”,关注个体内心的精神世界,通过自检自律,“吾日三省吾身”的方式,来提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2.儒学的教育制度形成发展的历程 儒学教育制度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一种教育制度。 政策:汉代的独尊儒术为儒学教育制度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这之前,孔门私学是儒学教育的存在形式。

中外教育简史_思考题论述题

上卷中国教育简史 第一编

第一章: 1、中国教育起源得原因就是什么? 答: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得需要,就是随着社会生产与生活得需要而同时出现得一种社会现象。 2.原始社会教育得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一、早期得生产劳动教育、二、早期得社会生活教育。三、原始宗教活动中得教育。 3、原始社会教育得特征就是什么? 答:一、教育不就是专门得社会活动。二、教育得社会性与无阶级性、三、教育内容十分简单。四、教育以口耳相传与模仿为主要手段。 第二章: 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有哪些历史性得变化?P15、 答:开端于夏代,发展于商代。 夏代就是我国文明时代得开端,奴隶制学校教育得萌芽,就是这个开端得重要标志之一,学校有庠、校、序、 商代就是发展时期,除了习武、敬神外,习礼、习书、习算也就是商代教育得重要内容,教育内容更趋于分化、独立,并出现了新得学校形式,除庠、校、序,又出现了“瞽宗”这种学校形式。 (明人伦、习武、习礼教育就是夏商教育得主要内容。西周就是中国奴隶制从鼎盛走向衰落得时期。) 2.西周“学在官府"得教育体制有何特征?P19。 (“学在官府”主要反映了哪个时期得教育状况?其主要内容与特点就是什么?) 答:“学在官府”就是西周教育得核心,这种教育得特点就是:学校设在官府之中,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官师一体,政教不分。西周学校(西周得官学系统)已有较完备得制度,分两类、两级:一类就是国学,一类就是乡学;国学又有大学与小学两级。教育内容以六艺为纲:礼、乐、射、御、书、数、大学以礼、乐、射、御为重点,小学以书、数为重点、 “学在官府”完成了从原始教育向专门得学校教育得过渡。 3。六艺教育得内容就是什么?P20。 答: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又有“大艺”与“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就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就是大学课程。 礼就是大学中得重要课程,乐就是综合艺术课,射、御就是军事训练课,书、数就是基础文化课:书指文字,数指计算、算法。 第三章: 思考题:1。与西周官学相比,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得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西周官学与诸子私学,存在着显著得差别。 其一,社会基础不同、西周官学就是建立在土地国有得经济基础与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得阶级基础上得。私学就是建立在土地私有得个体经济与新兴地主阶级为首得包括农、工、商等自由民在内得阶级联盟基础上得、 其二,管理制度不同。官学就是由国家政权机关主办得,以“学在官府”为其主要特征,在管理上就是“官师一体”、“政教结合"。私学就是由私家根据社会需要或个人需要设立得,以“学在四夷”为主要特征,政教分设、 其三,施教对象不同。官学得入学受到贵族身份得限制,垄断了受教育得权力。私学得入学则以自由受教为原则,扩大了教育对象得范围,面向平民、 其四,教育内容与方式得不同。西周官学内容:局限于传统得“六艺”,灌输得就是奴隶制政治观念与道德思想。方式:场所固定,有相应得基本设施,制度规范化。私学内容:思想自由,突破了传统得“六艺”教育,传授各学派得政治观点、道德思想,以及新得知识技能。方式:不固定场所,以教师为中心,流动性较强,设备简单,具较大灵活性。 应用:简析私学兴起得作用与意义。P31。 答:私学得兴起,发端于春秋中后期,学术下移与士阶层得崛起就是其最直接得因素、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得就是儒、墨、道、法四家私学。私学就是学术平民化、知识普及化得开端。私学得兴起,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得政治需要。地主阶级迫切需要掌握文化得人才、新得思想理论来为她们得利益服务,她们成了促进私学发展得社会力量、私学代替官学,就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次重大变革。在特定得历 史条件下,私学依靠自由办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来发展教育事业,不仅符合历史潮流,也开辟了中国教育史得新纪元。 思考题:2、孔子得德育思想就是什么?(孔子得基本教育主张 P46) P34~46。 答:孔子主要从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得关系以及教育与人得发展得关系这两方面论述。以教育为根本。其政治主张得基本出发点就是“为政以德”,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就是一种政治工作。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得实质及意义。) 孔子创办私学后,实行“有教无类",招收学生不分贵贱、贫富、等级、国别与种族、打破了“王官之学"贵族垄断、学在官府得格局,开创了平民讲学之风。

外国教育史简答论述题

外国教育史简答论述题

第一章 古儒学校19 古代埃及的“书吏学校”14 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14 简述婆罗门教育的内容形式18 怎样正确理解“教育起源问题”1 第二章 智者派 43 古代雅典的“教仆”35 古代希腊教育中的“三艺”44 试述古希腊雅典教育繁荣的历史原因41 简述智者在古希腊教育发展中的贡献44 简述斯巴达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31 简述雅典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及其主要表现。34 简述斯巴达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及其主要表现。 31 简述希腊化时期,教育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47 试比较建立在不同的奴隶制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条件下的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异同。 第三章 苏格拉底法57

柏拉图“学习即回忆说”68 简述苏格拉底的“知识助产术”。57 试论苏格拉底方法的内容、优点及适用条件57 怎样看待柏拉图关于“学习就是回忆”的观点? 68 第四章 《雄辨术原理》95 关于教师,昆体良有何论述?100 简述古代罗马共和早期的教育特点。82 简述古代罗马共和晚期的学校教育制度。83 简述昆体良关于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的思想。 97 简述古代罗马帝国时期的教育变革表现在哪些方面?86 简述雄辩家西塞罗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雄辩家必须具备的条件。92 第五章 城市学校 129 骑士教育118 中世纪大学 121 简述西欧骑士教育的主要特点。119 简述中世纪大学的形成有哪些途径?122

《爱弥儿》261 卢梭“消极教育270 述评卢梭的教学思想。271 简述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266 简述卢梭关于“自然人”的特性267 简述卢梭关于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269 述评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265 简述卢梭关于“给儿童以充分自由”的教育理论269 第十一章 裴斯泰洛齐“要素教育” 298 裴斯塔洛齐要素教育论述评。298 简述裴斯塔洛齐要素教育思想。298 述评裴斯泰洛齐和谐发展教育思想。293 简述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的内涵293 简述裴斯泰洛齐对小学各科教学法的贡献305 简述裴斯泰洛齐使学生获得知识又发展智力的教育思想291 简述裴斯泰洛齐关于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能力发展 的内涵。291 第十二章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名词解释 1、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有教无类": 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3、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如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4、明人伦: “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也称为“五伦".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5、虚壹而静: 荀子提出主张培养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 一、介绍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中外教育史是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历程的学科,通过对比中外教育史的异同,可以更好地理解各国教育制度和思想,为今天的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述中外教育史:第一部分介绍中国教育古代至现代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对比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思想;第三部分讨论中外教育受到的挑战与变革;最后一部分总结并展望未来。 二、中国教育古代至现代 1. 古代中国教育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于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孔子强调“仁者爱人”,提倡以德治国,因此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这一背景下,私塾成为了古代中国的主要教育形式,父母亲自或雇佣私人教师给孩子传授知识和道德。 2. 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 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通过文、武两科考试选拔人才。这一制度使得士人阶层成为了封建社会的中坚力量,并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3. 近现代中国教育 近现代以来,中国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挑战。在清朝末年,西方近代教育思想传入中国,启蒙运动兴起。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许多学者致力于推动新式学堂和大学的建立,如京师大学堂、南洋公学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改革成为了国家重要议程之一,普及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 三、中外教育制度与思想对比 1. 教育理念 中国教育历来注重道德教育和德育为先,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而西方国家的教育则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教育制度 中国的教育制度主要由政府主导,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和高考选拔制度。而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更加多样化,包括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家庭教育等。

中外教育史善之四端论述题

中外教育史善之四端论述题 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教育观 (1)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教育观的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孔子的“礼”“仁”,“文行忠信”儒学教育思想体系。 (2)中国伦理思想的历史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时期。 先秦时期:西周初年,以周公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提出了反映宗法等级关系的“孝”、“字”(爱)、“友”、“恭”、“信”、“惠”等一系列道德规范,主张“敬德保民”,强调道德的社会作用。他们的道德观主要为天命观所支配。春秋至战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在思想领域中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对道德本源、道德准则、道德评价、道德作用、道德修养等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的探讨,形成了不同的伦理思想。 汉代至宋: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大一统”的统治需要,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高度重视道德的社会作用。适应这种形势,董仲舒用神学目的论改造了先秦儒家学说,建立了一个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神秘主义的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形式的伦理思想体系。从此,儒家伦理思想就成了中国封建伦理思想的正宗。我们所说的古代道德伦理教育主要指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教育。

宋明理学:理学伦理思想继承孔、孟传统,吸取改造了佛、道的某些思想成果,进一步把道德观与世界观、认识论融为一体,丰富了儒家伦理思想的思辨形式,成为儒家伦理思想发展的最后阶段。“陈朱理学” “陆王心学”近代:国门打开,开始认识客观世界,学习自然科学。提倡“自由”、“平等”、“博爱”,批判封建名教纲常。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的斗争中,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古代优秀的伦理思想遗产,提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 (3)伦理道德教育培养的人: 宋代之前,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教育其工具性不强,虽也为政治服务,但孔子所倡导伦理道德教育致力于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其教育目的并不是把他培养成为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之“成人”,教育如何做人。注重内在修养,强调自身修养问题。 宋代以后: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经过改造吸收,主要为封建统治者服务,其政治工具性较强。强调内在修养与外在事功相结合、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的融合。 (4)中国古代伦理道德培养途径: 孔子的伦理道德培养注重个人的内在修养,其培养途径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自觉主动地提升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并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反思来对自身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从而提升

中外教育史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_________,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________ 和________ 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_________。 2、我国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是《__________》。 3、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基本上采用_______的形式。 4、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5、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 6、从明代开始,科举考试分为________ 、乡试、会试、殿试4个步骤。 7、古代罗马共和早期的教育目标是培养________ 。 8、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创办了一所宫廷学校,称________ 。 9、英国教育史上著名的“初等教育法”颁布于________ 年。 10、1919年法国政府通过的《阿斯蒂埃法》突出了________ 题。 11、最早在德国出现的实科中学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________ 主义的倾向。 12、日本明治政府文部省最早公布的重要教育法令是________ 。 13、二十世纪初,俄国形成了以________ 性十分明显的双轨制为特征的完整的教育体系。 14、裴斯塔洛齐是十九世纪初________ (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15、教育与社会,教育与________ 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两个主要方面。 二、选择题 1、道家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A、“不言之教” B、“以法为教” C、“兴利除害” D、“化性起伪” 2、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个历史时期? () 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C、隋朝 D、宋朝 3、“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在哪个朝代确定。()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4、下列教育思潮中,不属于五四时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潮的是:()

中外教育史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外教育史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一) 一、填空题 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需要。 2、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 ,它们分别是指、、、、、六方面知识和 技能。 3、" 立五经博士"的文教政策是统治的时期确立的。 4、《》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书,它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 5、《四书》包括《》、《》、《》、《》。它是由编定的。 6、朱熹将人性分成" " 与" " 两个方面,强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 " 。 7、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 8、在中世纪的僧院学校和大主教学校里,是全部学科的"王冠"。 9、《大教学论》是的教育代表作。 10、基佐法案是法国时期著名的教育法案。 11、德国最早的一所实科中学是创办于年的" 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 。 12、美国的教育在学制上是制。 13、日本从世纪初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14、洛克从培养出发,讨论了范围广泛的教育问题。 15、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是。 二、选择题 1、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 A、孝 B、礼 C、忠 D、仁 2、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3、韩愈的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特点是什么() A、人才思想 B、教学思想 C、师道思想 D、”性三品”思想 4、第一部在全国实施的学制是哪一部()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子学制 D、癸丑学制 5、陶行知最早创办的学校是:() A、晓庄学校 B、育才学校 C、山海工学团 D、自然科学园 6、斯巴达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强调()。 A智育B.美育C •劳动教育D •军事体育 7、埃拉斯谟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 A.英国B .法国C .尼德兰D .意大利 8、美国教育史上著名的《摩雷尔法》旨在资助各州大办()学院。 A.民族 B.赠地 C.商贸 D.社区 9、洛克认为人的好坏乃是()的结果。 A.先天禀赋B .后天教育C .环境影响D .上帝决定 10、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 形式阶段" 的第3 个阶段是()。 A联合B.系统C•运用D•明了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内容较多,答题时自己适当删减)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选修课 一、中国教育史:每个朝代都有文教政策,从汉到清的文教政策有什么规律?(至少三条)(对儒学的定位问题)(对文化思想控制问题) (可直接从演变规律作答,前面是介绍各时期的演变政策,此部分由周吉提供,很全面)每个朝代都有文教政策,下面介绍下中国古代从汉到清的文教政策: 一、汉代的文教政策 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涉及董仲舒的“三对策”,一个是为了建立“大一统”帝国的需要,一个是出于争夺学术地位的需要。 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文化教育上主要实行三项措施: 1、兴太学,置明师。重视学校教育,大力发展官学。以明人伦为学校教育的总目标,选派名师臣儒充当官学教师。 2、重选举,广取士。重视广泛选拔人才,并且逐步加重考试经术的成分。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自此以后,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被尊为经。在以崇儒为中心的文教政策下,文化教育得以迅速发展,官学、私学和社会教化都受到重视,并逐步制度化。选官取士也有较明确的制度和标准。 二、魏晋南北朝的文教政策 南朝:开办四所大学于京师,玄学(新的学术思想,以道家为核心)、儒学、史学、文学,并立为四学,在五馆置五经博士。 北朝:京师设太学规定州郡学校制度,遍设乡学,设置“四门小学”。 三、隋唐的文教政策 隋朝统一后重用儒家,儒学呈复兴趋势。到了唐代,这种趋势继续发展,儒学的地位显著提高。儒学与佛学“迹异导同”。科举制度产生,主要是利用儒学思想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考试。(科举制度经过唐朝的发展,到宋明而定型,一直沿用至清末)。 唐代文教政策的特点在于重振儒术之风,提倡佛教和道教。以崇儒尊孔为基本,以佛、道二教为基本辅助手段。对佛道,则有时抬此抑彼。(以儒学为主干,以佛、道为两翼) 四、宋代文教政策 抑制方镇、加强皇权是宋代统治者的基本国策。以此为基础宋代提出“兴文教、抑武事”,强化封建伦理道德的文教政策。具体表现在: ①确定、实施重文方针。 ②尊孔崇儒,重整封建伦理纲常。 ③重视佛道,提倡儒、佛、道融合。 宋代在尊孔崇儒的同时,也重视佛道,提出佛教与孔孟“迹异而道同”的思想,宋代是僧侣最多、佛教最盛的时期。 宋代儒佛融合的趋势,是统治者提倡的结果,也是儒佛两家长期斗争的必然结果。儒家援佛入儒,佛家揉儒入佛,形成融合的趋势。 宋代对道教也极力提倡,尤以太宗、真宗、徽宗三朝为盛。儒道二家互相吸收彼此融合的趋势也极为明显。 儒佛道三家在融合的过程中充满着长期而激烈的斗争,终于逐步建立起了以儒家为主体、融合了佛、道的新儒学——理学思想体系,并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统治思想的主干。 宋代的儒学间称宋学,或称理学。它摆脱了原始儒学过于间单粗糙的缺陷,把自然观、认识论、人性论、伦理观、道德观融为一体,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等问题作出了全面而系统的解释。 五、辽金元的教育

中外教育史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_________,按 年龄层次上可分为________ 和________ 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 _________。 2、我国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是《__________》。 3、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基本上采用_______的形式。 4、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5、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等。 6、从明代开始,科举考试分为________ 、乡试、会试、殿试4个步骤。 7、古代罗马共和早期的教育目标是培养________ 。 8、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创办了一所宫廷学校,称 ________ 。 9、英国教育史上著名的“初等教育法”颁布于________ 年。 10、1919年法国政府通过的《阿斯蒂埃法》突出了________ 题。 11、最早在德国出现的实科中学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________ 主义的倾向。 12、日本明治政府文部省最早公布的重要教育法令是________ 。

13、二十世纪初,俄国形成了以________ 性十分明显的双轨制为特征的完整的教育体系。 14、裴斯塔洛齐是十九世纪初 ________ (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15、教育与社会,教育与 ________ 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两个主要方面。 二、选择题 1、道家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A、“不言之教” B、“以法为教” C、“兴利除害” D、“化性起伪” 2、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个历史时期? () 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C、隋朝 D、宋朝 3、“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在哪个朝代确定。() A、宋代

中外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中外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篇一:中外教育史试题答案】 txt> 一、选择题: 1.主张“教育生物发源说”的是 ( c ) a.孟禄 b. 达尔文 c. 利托尔诺 d. 汤姆逊 2 .《雄辩术原理》是古罗马教育家 ( d ) 所撰写 a. 西塞罗 b. 塞涅卡 c. 奥古斯丁 d. 昆体良 3 .《大教课论》是 ( c ) 教育家的代表作 a. 培根 b. 拉待特克 c. 夸美纽斯 d. 弥尔顿 4 .17世纪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提出了(b ) a. 自然教育 b. 绅士教育 c. 因素教育 d. 科学教育 5 .法国启发思想家卢梭,撰写了有名教育真理小说( b ) a. 《林哈德与葛笃德》 b. 《爱弥儿》 c. 《教育诗篇》 d. 《巨人传》 6 .在教课的形式阶段上,赫尔巴特提出了( b ) : a. 三阶段论 b. 四阶段论 c. 五阶段论 d. 六阶段论 7 ..在师生关系问题上,杜威的主张是 ( b ) a. 教师中心论 b. 少儿中心论 c. 双主体论 d.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8 .创办“高尔基工学团”与“捷尔任斯基公社”的教育家是 ( c ) a. 捷尔任斯基 b. 加里宁 c. 马卡连柯 d. 凯洛夫 9 .文艺中兴的思想旌旗是 ( c ) a. 自然主义 b. 战斗无神论 c. 人文主义 d .人道主义 10 .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 c ) a. 狄德罗 b. 爱尔维修 c. 卢梭 d. 夸美纽斯 11 .斯巴达教育要把氏族王孙公子训练成为(c ) a. 公民 b. 绅士 c. 武士 d. 骑士 )原则 a. 正面教育影响原则 b. 高速度、高难度原则 c. 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d. 最优化原则 13 .提出“五育并举”教育主张的近代中国教育家是(a) a. 蔡元培 b. 梁启超 c. 陶行知 d. 康有为 14 .我国西周期间教育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 a. 学在官府 b. 政教合一 c. 官师不分 d. 私学盛行 15.我国古代教育内容中的“六艺”是指( a)。 a.礼、乐、射、御、书、数 b. 礼、乐、诗、书、射、御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解答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解答 教育简史习题解答: 一、选择题 1、为原始教育的产生提供必要性的是(A) A 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需要 B 语言的产生 C 经济的发展 D 生产工具的改进 2、五帝时代的学校中也叫“大学”的是(A) A 成均 B 大房子 C 上庠 D 下庠 3、庠这种教育机构产生于(C) A 黄帝时代 B 炎帝时代 C 虞舜时代 D 商汤时代 4、标志这中国告别原始时代的是(A) A 夏王朝的建立 B 商代的建立 C 西周的建立 D 秦朝的建立5、最早出现在商代的新的学校形式是(C) A “庠” B “序” C “瞽宗” D “成均” 6、既是西周的立国之本,又具有国家根本大法性质的是(B) A 乐

B 礼 C 书 D 御 7、共同构成了西周六艺教育中心的是(A) A 乐与礼 B 乐与御 C 礼与书 D 书和数 8、中国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大致连贯的学校体系是从(D) A 夏朝开始 B 商代开始 C 西汉开始 D 西周开始 9、学术与庶人无缘的时期是(A) A 春秋以前 B 三国时期 C 春秋以后 D 战国时期 10、基本代替了东周王室的文化地位,与宋、鲁并列为三大文教中心的是(B) A 晋国 B 楚国 C 韩国 D 卫国 11、中国古代第一个论述教育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教育家是(A) A 孔子 B 荀子 C 墨子 D 庄子 12、学术下移是在(C)

A 春秋前期 B 战国中期 C 春秋中、后期 D 战国后期 13、西周时充任领主管理、护卫职务的人员称作(B) A 文士 B 武士 C 处士 D 贵族子弟 14、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西周与工、商、农并成为(D) A 四老人 B 四贤人 C 四庶民 D 四民 15、以儒家正统自居,自称“得圣人之传”的是(C) A 孔子 B 庄子 C 孟子 D 荀子 16、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法家,并且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的是(D) A 荀子 B 庄子 C 李斯 D 韩非 17、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是(B) A 庄子 B 老子 C 荀子 D 李悝 18、“教育”、“学校”这类概念最早出自(A)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 及答案全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 第一篇中国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章(上)中国古代官学教育的发展演变 一、填空 1.成均是出现于五帝时期的萌芽状态的学校教育。 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我国真正意义的学校出现于商朝。 4. 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由大司徒掌管。 6. 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以六艺教育为主,西周的经济实施奴隶主贵族的土地国有(井田制)制,政治上实施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制,教育管理的主要特点是学在官府。 7.稷下学宫位于春秋战国时的齐国,是一所集讲学、着述、育才为一体的学校,曾经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的是儒家的荀子。 8.“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9.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员,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 10.汉代太学的正式教师称为博士。 11.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 12.汉灵帝时设立的鸿都门学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13.汉章帝建初四年召开经学会议,讨论结果经班固编成《白虎通义》。公元175年在蔡邕的建议镌刻于太学门外的石经称“熹平石经”。 14.唐玄宗发布《求儒学诏》,亲自注《孝经》,颁布行天下。唐文宗还镌刻石经,以维护儒经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史称“开成石经”。 15.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和广文馆。 14.北宋先后发起三次兴学运动,第一次是范仲淹主持发起,史称“庆历兴学”;第二次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熙宁兴学”;第三次由蔡京主持发动,史称“崇宁兴学” 15.清代的官学除国子监还有宗学、觉罗学和八旗学。 二、选择 ( C )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 商代B夏代C西周D东周 ( B )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 A《千字文》B《史籀篇》C《三字经》D《急就篇》 (C)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 A、射 B、御 C、诗 D、数 (A)4.“立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 A、汉武帝 B、秦始皇 C、周文王 D、唐太宗 (B)5.汉代着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B)6.、“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 A、唐代 B、汉代 C、秦代 D、周代 (B)7、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2018春东师大中外教育史答案[五篇范例]

2018春东师大中外教育史答案[五篇范例] 第一篇:2018春东师大中外教育史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中外教育史》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墨子 答:墨子,名翟,鲁国人,春秋战国时杰出的思想家、卓越的政治家、躬行实践的伟大教育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政治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行教育,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主张“尚贤”,反对任人唯亲。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2、学而优则仕 答:学习之余还有余力或者闲暇,就去做官(进一步推行仁义)。 3、万木草堂我 答:位于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著名学堂。 4、夸美纽斯 答:17世纪捷克的伟大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是人类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5、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答: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所提倡的新文化新思潮。 6、帝国大学 答:简称帝大,是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帝国,在其本土和殖民地上的中心城市所建立的,象征国家最高荣誉并具有浓厚帝国主义色彩和军国主义性质的,全国最顶尖的实施高等教育、从事科学研究的九所国立综合大学的统称。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6分)

1、我国古代私学的兴起、特点和意义是什么?答:私学的兴起:(1)、士阶层的崛起 春秋时期是私学的兴起阶段,战国时期是私学的繁荣阶段。私学的兴起与士阶层的崛起有关。 (2)、养士之风盛行 王公大人和卿大夫都能“礼贤下士”,实行“尊贤”的政策。采用“选士”和“养士”的办法搜罗人才。(3)、百家争鸣 养士之风盛行促进了私学的发展和思想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使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私学的自由讲学、自由传授也直接推动了各种学派的形成。代表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不同利益的学派,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因此出现了诸子蜂起,学派纷呈,百家争鸣的学术空前繁荣局面。 特点:学以致用,学海无涯。 意义: 1、私学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在保存、传递、发展和提高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民族道德水平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由国家垄断教育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学术下移运动,以及百家争鸣时代的来临。 3、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和具有各种专长的学者、教育家和政论家,对加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4、私学的产生和发展使得私人办学形式一直保持下来,许多私学大师在教育过程中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了积极研究和探讨,为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我国古代有哪几种选士制度?请分别作简要介绍。 答:(1)、察举制兴起于汉代,为推荐制度,由地方官员考察本地优秀人才推荐给朝廷供朝廷任用,其标准为“孝廉”,即推举孝顺、公正两种品质的人才,这种制度由于受地方大族的影响,举荐的人多是地方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