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书法作品欣赏

林散之书法作品欣赏
林散之书法作品欣赏

林散之书法作品欣赏

林散之(1898一1989),安徽和县乌江人。原名以霖,号三痴,后改名散之,别号左耳、散耳、聋叟、江上老人。林散之童年即喜涂鸦,十四岁丧父,由笔者外祖父曾梓亭介绍,至南京跟张青甫学习工笔人物画,练就基本功。此后随乡亲范培开先生学习书法,范先生授以安吴执笔之法,双钩悬腕,中锋竖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三十以后,由含山进士张栗庵引荐,负籍沪上,拜黄宾虹为师,得“五笔七墨”之秘。一九三三年,遵黄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导,开始影响一生的万里之行。散之晚年历数自己学书历程道:“余十六岁始学唐碑,三十以后学行书,学米;六十岁以后学草书。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始启之者,范先生;终成之者,张师与宾虹师也。此余八十年学书之大略也。” 秋水老师谓:“散老惯长锋羊毫,蘸水,后掭墨,力运笔端,墨注纸上,水墨交融,渗化洇散,有意想不到的情趣。锋长则弹强,含墨量多,他以娴熟的手法,提按转折,涩进疾阻,似欹反正,将倒复起,曲处见直,圆中寓方,浓纤长短适度,燥润枯湿合宜,但觉一片化机,满纸精彩。”

解放后林先生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政协副主席。六十年代初入江苏省国画院任专职画师。曾为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林散之草书《杜牧 江南春》赏析

林散之草书《杜牧江南春》赏析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江浦。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无论碑帖,无论何派,各取其长,隶真行草,功力深厚。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赏析提要:作品内容好,诸多名家专家称赞,入选南京台城碑林,先后4次出版,百度百科收入相关词条。 2003年9月28日,艺兰斋在南京五星级金陵饭店举行林散之草书专场拍卖会,拍卖林散之先生不同时期的50幅精品之作,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林散之草书专场拍卖会。作品全部来自林散之亲属、林散之学生和知名藏家,所有拍品全部保真。中国首席拍卖师刘新惠专程飞到南京,亲自掌槌。北京、上海、杭州、苏州、济南等地买家纷纷赶到南京。浙江一个房地产的老板要买断所有拍品被婉言拒绝。面对林散之的件件真品,不少人感到后悔:1985年,林散之一幅草书不到100.00元,现在即使一般化的作品,一张三尺条幅至少也要15,000.00元。精品升到8,000.00元一尺。如果以前买几幅就好了。现在拍价格太高了,承受不了。 一转眼,整整10年过去了。2013年9月,林散之草书价格已涨到80,000.00元左右一平方尺,精品一平方尺在130,000.00元左右。稍微好一点的一张三尺条幅,少说也要300,000.00元以上。10年,林散之草书精品涨了15倍,还拐了一个大弯。看到这种情景,又有人在后悔:要是2003年多买几幅就发了。现在还能不能买?估计要下跌,因为涨

28字书法诗词作品

28字书法诗词作品 28字书法诗词作品欣赏: 28字书法诗词作品1 28字书法诗词作品2 28字书法诗词作品3 毛笔书法入门:笔法介绍与运笔技巧: 一、笔法 笔法就是使用毛笔的方法和技巧,古人亦称用笔或运笔,即笔毫在纸上的运行方式。毛笔在纸上究竟应该处于怎么样的状态来书写比较理想?这是毛笔字技法的关键,也是笔画写得好坏的最基本的法则规律。 笔法是我国书法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据传早在东汉时期,蔡邕(yong)就著有《笔诀》传世,并一直被书家视为至宝引用至今。古代文人将笔法当作秘诀,他们都很保守,绝不轻意告诉人。据传有位叫韦诞的书法家,是蔡邕的学生,藏有蔡邕的《笔诀》,另一位书家钟繇想借《笔诀》看一下,但遭到拒绝。钟繇为了表示诚意,竟用力捶胸到吐血昏死过去,然而终究没能看到《笔诀》韦诞死时,把《笔诀》作陪葬品埋入墓中。钟繇派兵丁挖墓得到了蔡邕的《笔诀》,书艺大进。传说虽不足信,但足以证明笔法理论的重要性。 那么蔡邕的《笔诀》(《九势》、《笔论》)究竟有什么奥秘呢?

涉及到书法技法、书家的情怀以及与外在物象的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最关键的一句话是“圆笔底纸,命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就是历来被书家一再引用,并视为毛笔字技法的重要法宝:中锋运笔。 二、中锋运笔 中锋运笔是毛笔书写时的主要运行方式。蔡邕说的“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中的“笔心”指笔锋、笔尖。“常在点画中行”,是指经常在笔画的中间运行。由于毛笔是圆锥状态的,因此中间的笔毫要比两边的厚一些,墨汁多一些,所以写出来的笔画呈圆润浑厚的立体感觉,显得很饱满。这就叫“中锋运笔”。但有时候虽然笔锋在笔画的中间,但是毛笔不是处于圆锥状态,而是像油画笔那样呈扁平状态,这时候写出来的笔画质感会显得扁平薄怯,因此蔡邕要在前面冠上“圆笔属纸”四个字。如果书写过程中出现‘扁笔”,一种方法可以将毛笔在砚池边上掭一下,使它回复到圆锥状态;另一种方法以执笔的手指将笔杆转动一下,使落笔时扁笔交圆;还有一种方法是在书写过程中用调节笔锋的方法使其变圆。不过,“今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种解释中锋运笔的方法,仍然令人觉得难以领会,因为具体书写时,笔锋已分布在笔画的中间和两侧,是很难找到所谓的笔心来的。因此应该用另一种更精确、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诠释。毛笔在纸上运行时,笔腹处于运行的前方,笔锋紧随其后,笔锋始终重复在笔腹所形成的墨迹之上,为中锋运笔。中锋运笔时,笔锋到笔腹的方向与毛笔的运行方向一致。 用中锋运笔写出来的笔画由于书写力度、速度的不同会产生

林散之论书

林散之论书 论书二首 书法由来智慧根,应从深处悟心源。天机泼出一池水,点滴皆成屋漏痕。整整齐齐如算子,千秋人已笑书奴。月中斜照疏林影,自在横斜力有馀。 又论书四首 天际乌云忽助我,一团墨气眼前来。得了天机入了手,纵横涂抹似婴孩。回首当年笔阵图,卫夫人去海天孤。既笑古人又笑我,苍茫墨里太模糊。始有法兮终无法,無法还从有法来。千古大成真辣手,都能夺取上天才。书法谁人似墨猪,垢衣赤脚一村夫。横撑竖曳芦麻样,不古不今笑煞余。 论书六首 满纸披纷夸独能,春蛇秋蚓乱纵横。强从此处看书法,闭着眼睛慢慢睁。更羡创成新魏体,排行平扁独成名。自夸除旧今时代,千古真传一脚蹬。午夜磨砻实苦辛,墨池水涨自通神。千秋饿隶犹成诮,何况戋戋吾辈人。法乳相传有素因,蔡中郎后卫夫人。却怜未识兰亭面,自诩山阴一脉真。自谓平生眼尚青,层层魔障看分明。莫言臣字真如刷,犹有天机一点灵。狂草应从行楷入,伯英遗法到藏真。锥沙自见笔中力,写出真灵泣鬼神。 论书绝句十三首 春来湖上坐坡陀,日日随人看水波。风水相生浪自涌,文章皱起一天罗。山之高兮水之深,芳草萋萋兮好鸟音。我亦有诗出肝鬲,追随众响作春吟。风林有力天然得,水净沙明画几圈。狡狯平原具独解,沙锥深处悟真诠。独能画我胸中竹,岂肯随人脚后尘。既学古人又变古,天机流露出精神。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觉更方。此语我曾不自吝,搅翻池水便锺王。欲学庖丁力解牛,功夫深浅在刚柔。吾人用尽毛锥笔,未入三分即罢休。以字为字本书奴,脱去町畦可论书。流水落花风送雨,天机透出即功夫。能於同处不求同,唯不能同斯大雄。七子山阴谁独秀,龙门跳出是真龙。立功立德各殊途,打破樊笼是丈夫。竖子成名山鬼笑,风萧萧兮一木孤。右军如龙北海象,龙象庄严百世名。虿尾银钩真绝技,可怜青眚看难明。学我者死叛我生,斯言北海镂心铭。奈何世俗斤斤子,辜负芸窗十载灯。千载斯人已陈迹,唯馀真理曜乾坤。请看雨湿墙头处,月影参差照漏痕。乾乾几案笔头奴,窗月娟娟冷笑余。犹不甘心於寂莫,当门濡墨写桃符。

林散之书法艺术的用墨

浅析林散之书法艺术的用墨 摘要:书法是单色的艺术,林散之运用独到的墨法和玄妙的用虚用白,打破了其原本单一的局面,使墨色出现显著的干湿浓淡变化,形成“润含春雨,干裂秋风”的效果,我们可以舍汉字的可读性而观墨法。他在破坏中革新,正所谓不破不立,使墨色在作品中达到高度统一。 关键词:林散之;用墨;画影响书 林散之(1898——1989),原名以霖,别署左耳、散耳,晚号聋叟。和县乌江人。历任省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代会委员。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书画院院长等。 林散之少年时家境尚好,但13岁时父亲的病逝,给予林散之及母亲以沉重的打击,此时的林家家道骤落,一贫如洗。林散之过早的体会到“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句话的含义。迫于生计,经父亲的好友介绍林散之拜师于画工笔人物的青甫,从此走上了艺术道路。之后又与乡贤陪开学习书法,授之以包安吴的双钩悬腕之法和唐代碑帖的练习,随后,又拜识栗庵先生学习诗文,使林散之受益匪浅。 先生作为我国书法艺术的一代宗师,早年曾自号为“三痴”,在他17岁的《自慨》诗里写到“平生为痴诗书画”这大概就是命名为“三痴”的主要原因。“散之”或由“三痴”谐音而来。朴初称赞他“三绝”,成就最高的当数书法。一生中孜孜以求,苦苦探索,到晚年时笔墨出神入化,开创林家笔法,自立门派,取得了丰硕成果,名扬海外,被誉为“当代草圣”。他的书法艺术研究是多方面的,现在只谈他的用墨。 经栗庵先生的推荐,林散之拜师于黄宾虹的门下,所以林散之的用墨首先得益于黄宾虹。1929年他负笈到,拜见黄宾虹先生,黄宾虹感其学艺的真诚,非常赏识,说:“君之书画,略具才气,唯用笔用墨之法,尚无所知,似从珂罗版摹拟而成,模糊凄迷,真意全亏。”①接着又示之用笔用墨之道。又曰:“君之书法,实处多,虚处少,黑处见力量,白处欠功夫,人们常说,知白守黑、计白当黑,此理最微,

八字书法作品欣赏

八字书法作品欣赏 八字书法作品欣赏 八字书法作品1 八字书法作品2 八字书法作品3 八字书法作品4 八字书法作品5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书法艺术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文化元素的代表,区别于其它艺术类型,因其雅俗共赏性具有独特的造型艺术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吸引人们揣摩和欣赏,从中感悟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魅力。随着社会日趋信息化、国际化,数字化网络媒体的迅速兴起与飞速发展,汉字的书写一度陷入尴尬局面,国人对书法艺术越来越生疏,甚至发展到不会写字的地步。文化是什么?文化的前提是文字,而离开文字的学问慢慢变得机械而枯燥,甚至丧失了学习的乐趣。书法艺术传播正是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在社会文化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去利用竞争机制实现书法艺术传播的市场化来保护书法文化?这是值得深思的,所以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以大众传媒引领书法艺术传播发展的主流,净化书法艺术创作环境,让人们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让书法艺术欣赏者能更好地理解创作者的意图,营造良好的书法

艺术生存环境,不断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民族书法艺术的发展,要拓展当代书法艺术的社会价值,挖掘艺术与科学合流的价值,实现书法艺术可持续发展。 书法的欣赏与实践关系 书法的欣赏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眼高手低”的书法家从没有过。历代的书法家大多是具有高度鉴赏能力的书法评论家。他们都十分重视“读帖”。所谓“读帖”,就是通过观摩书迹和碑刻去领悟书法家所采用或创造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借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对于一个有志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同样需要重视读帖,逐步学会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的能力,取其所长,拼其所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如果毫无区分地加以一概兼收,则往往进步不快,甚至会走弯路。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历来的说法各不相同,至今还没有一个共同的欣赏标准。 康有为在《广艺双楫十六宗》中,提出了十条评论标准,即所谓“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辉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发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郭绍虞在《怎样欣赏书法》中提出了六条标准:“一、形体,看结构天成,横直相安,二、魄力,从笔力用墨看,三、意态,要飞动,四、流派,不拘泥碑帖,不以碑的标准看帖,五、才学,书法以外关系,六、气象,挥朴安详。” 这些都可以分析、欣赏书法作品时的参考。如果进一步加以归纳,则不外乎“形”、“神”二字。所谓“形”,指的是由特殊的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欣赏: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1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2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3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4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5 草书的发展渊源: 从古到今,草书的典籍异常浩繁。南宋高宗赵构手中的《草书韵典》,又名《草书礼部韵宝》,是编按宋仁宗时所颁《礼部韵略》纂辑,其字形采自古帖,皆赵构一人所书。明神宗朱翊诏辑特颁的《草韵辨体》,是编按《洪武正韵》纂辑。金张天赐《草书韵会》、清陶南望《草韵汇编》等书皆集历代草书家之字形,全以韵部排字。清石梁集《草字汇》、现代洪钧陶编《草字编》等书都以偏旁部首为属部分类编排,便于读者查找。不管是韵部分类,还是偏旁分类,皆“采聚群帖,仅便检寻,省变所因,初未疏解”,其用意在于提倡草书,遗传名家的手迹作为学习的典范,但充其量只是集字的汇编,对于草书的组织系统及结构规律尚未认识。符号在草书中的作用也未被认知。 清李滨《草说》十四卷以部首编排前人草字,少数字国以笺注解说,即该书《草书编类序》中所说的疏解。第十五卷着文叙

文字之演变,草法之源流。书末附《草书编类》,其中“一笔”“省点”“省戈”“缺左”“删损”“籍笔”等是例举草字的删繁省变之法;“篆变”叙草字借用篆体形势而立;“起手同”“辨微”“半体同形”等辨疑似之微同。主要栏目“偏旁同文异形”、“偏旁异文同形”则例举各家之字说明偏旁草书之混乱。此《编类》虽触及草法之皮毛,亦认识到草法之混乱,但对此状况却表现得无能为力。这个时期,尽管草书符号已经形成并在书写中普遍地使用,但编纂者却毫无知觉。这个集字时期也就是草书符号的盲知时期。 我们也看到,在集字时期中还涌动着一股可喜的潮流。宋人佚名撰《草诀百韵歌》(或简称《草诀歌》前人伪托王羲之撰),是编专叙草书作法,以歌诀的形式介绍草书的偏旁结构,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以启初学。是编虽未言明“符号”,却把相近的符号(偏旁)以及疑似字加以辨别。如“宀头无左畔”,“长短分知去”等等。但其中也多有使人惶忽费解处,如“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但是“水”字的草书字形却无点,仅比“言”字略短一点,造成“水”与“言”无别的错觉;“左阜页丁反,右刀寸点弯”,也造成了学者草书字形“阜、贝”无别,“刀、寸”无别的错误遂后又多书与之“商讨”。首先,明范文明《草诀辨疑》就《草诀百韵歌》举例所未及者,列举古代书家其他字例不同写法进行辨疑,意在告知学者不必拘泥于一法,与《草诀百韵歌》唱了对台戏。清朱宗文(学古)《草圣汇辨》,取《草诀百韵歌》逐字辨明其误。汪由敦撰《草诀偏旁辨疑》,则增订改编《草诀百韵歌》为四百言。民国初,王世镗曾修订《草诀百韵歌》作《增改草诀歌》(后又加以删定,易名《稿诀集字》),纠前人之失,抒自得之见,并在汉

欧阳询的楷书基本笔画

欧阳询的楷书基本笔画 (第一节) 一、欧阳询简介 欧阳询(557一641年),唐代,汉族,潭州临湘(今长沙)人,字信本,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之一。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欧阳询祖父欧阳颁(498~563年)曾为南梁直阁将军,父欧阳纥曾任南陈广州刺史和左卫将军等职。因举兵反陈失败被杀,并株连家族。欧阳询因年幼幸免于难,被父亲好友收养。欧阳询聪敏勤学,涉猎经史,博闻强记。隋朝时,欧阳询曾官至太常博士。因与李渊交好,在大唐盛世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也称“欧阳率更”。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他的字有多人评论。 二、欧阳询的楷书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唐代碑刻。公元632年镌立于麟游(今属陕西)。魏徵撰文,欧阳询正书。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笔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图片

当代书法家田英章临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三、楷书的基本笔画 横、竖、撇、捺、点、钩、提、转折是楷书的8种基本笔画。 四、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

新春对联书法图片

新春对联书法图片 篇一:行书书法春联作品 一一年年四四季季行春好常运在 八万方紫财千宝红进永家开门花 横横批批::财喜源迎广新进春 一一年乾好二运净随除春旧到习 四五季讲彩四云美滚树滚新来风横横批批::万辞事旧如迎意春一一帆帆风风顺顺年吉年星好到 万万事事如如意意步福步临高门横横批批::吉财星源高广照进五一湖乾四二海净皆除春旧色习 万五水讲千四山美尽树得新辉风横横批批::万辞象旧更迎新春春百雨年丝天丝地润回万元物气 红一梅统点山点河绣际千太山平横横批批::春国意泰盎民然安一喜帆居风宝顺地年千年年好旺 万福事照如家意门步万步事高兴横横批批::吉喜星迎高新照春1 百一世年岁四月季当春代常好在 千万古紫江千山红今永朝开新花横横批批::万喜象迎更新新春和楼顺外一春门阴有鸠百唤福雨 平庭安前二日字暖值蝶千翻金风横批:万象更新一四家面和荷睦花一三家面福柳四一季城平山安色四半季城春湖生东意风兴吹隆出通千

四山海绿 财春源雨茂洒盛来达万三象江新爆梨竹花声院声落辞溶旧溶岁月 红柳梅絮朵池朵塘迎淡新淡春风篇二:十大行书欣赏(书法爱好者不可不知)[1]十大行书欣赏(书法爱好者不可不知)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后来落入唐太宗手中,此中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 归来》赏析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归来》赏析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江浦。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

席。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无论碑帖,无论何派,各取其长,隶真行草,功力深厚。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赏析提要:作品取意高古,平淡优雅,禅意浓烈,布白疏朗,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珍品。作品传承有序,先后 5次出版。圆霖是南京江浦狮子岭兜率寺主持,林散之先生的挚友,著名画家,有“齐白石的虾、

徐悲鸿的马、圆霖的观音像”之美誉。

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归来》 70×40㎝ “当代草圣”林散之草书作品《自作诗归来》,立轴,尺寸为70×40㎝,约 2.5平方尺。落款散耳,印有“散之信玺”(朱文)、“大年”(朱文)。双款,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精细,品相九品。正文内容是: 万里我归来,诗稿携满袖。 口口阿弥陀,佛光照大地。 从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林散之先生创作时的心情非常愉快。作品中既没有过去很浓的浓墨,也没有往常很淡的淡墨;既没有对照强烈的情节,也没有大疏大密的布白,作品从开头到结尾,基本上处于一个水平面,这与林散之先生用水破墨的风格明显不同,应该说这是先生有意而为之。这是送给圆霖大法师的作品,佛家追求的是清静、淡雅和空灵。 这幅充满了禅意的作品显得十分淡雅,特别是后一部分墨色偏淡,带有枯笔。明代董其昌经常用淡墨书写,人称“淡墨宰相”,淡墨有禅意。这幅作品融书理、禅意和作者的心意于一体。从章法上来看,布白疏朗,字畅气通,与作品的内容、被赠人圆霖的身份十分吻合。作品前紧后疏,“万里我归来”,字与字之间相对衔接紧密,第二行也是如此。“佛

28字书法作品欣赏3篇

28字书法作品欣赏3篇 28字书法作品欣赏 28字书法作品欣赏1 28字书法作品欣赏2 28字书法作品欣赏3 28字书法作品欣赏4 28字书法作品欣赏5 一、书法作品技巧与欣赏常识 书法欣赏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有它本身的规律。研究和掌握这些规律,便可找到书法欣赏的途径。 1、书法作品欣赏需要反复地观赏玩味 书法欣赏既是一种认识活动,也就必然要遵循着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而这种认识过程不是进行一次就完成的,而是不断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书法虽是点画、结体、章法等具象构成,但作为艺术品欣赏时,必须透过这些现象领略其力感、情感、气韵、风格......等所产生的蕴涵美,所以书法艺术又具有相当抽象的特点,这就更需要较长时期的静观默和反复的揣摩玩味。有时面对一幅作品,粗看似乎平淡无奇,细看才发现有惊人之妙,以致越想看,越看越爱看。相传唐朝书法家欧阳询有一次在外出途中,偶然发现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碑竟然流连忘返,不能自己。他先是站着看,然后坐着

看,最后索性睡在碑下,细细看了三天才离去。 在欣赏书法艺术过程中。还要求对不同的书家作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其异同,这样才能深入理解前人包括本书对著名书法作品所作的艺术特点的概括;才能作出自己恰如其分的评判;才能把自己的欣赏水平提到更高的阶段。这些都需要在反复玩味之中才能获得。 2、书法作品欣赏的能动性 书法被誉为“有情的图画,无声的音乐”。书法欣赏也像美术、音乐欣赏一样,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袁昂《古今书评》说:“师宜官书如鹏羽未息,翩翩自逝”;“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皇象书如歌声绕梁,琴人徽”......。这些形象的描述,显然都是运用联想和想象的结果。如果欣赏者仅仅像认字一样把书法作品看成一些刻板抽象的符号,那就根本谈不上书法美的欣赏。再者“不论石刻或是墨迹,表现于外的。动的势,今只静静的形势,今只静静地留在静的形中,要使静者复动,就得通过耽玩者想象体会的活动,方能期望它再现在眼前,于是在既定的形中,就会看到活泼地往来不定的势。在这一瞬间,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觉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沈尹默《书法论丛》)这说明,书法欣赏是积极的,能动的,只有这样,视觉形象才有可能与动觉结合起来,使视觉控制转化为动觉控制。要想通过书法欣赏来写水平,也只有依赖于这种积极的能动的欣赏才能实现。 3、书法作品欣赏带有主观色彩 书法欣赏既然是一种艺术再创造,就必然带上再创造者的主

【欧阳询碑帖欣赏】

关于欧阳询 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衡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他的字有多人评论。 页码:1/9 欧欧阳询阳询阳询碑帖欣碑帖欣碑帖欣赏赏

页码:2/9 欧阳询——化度寺碑 全称《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唐李百药撰文,欧阳询书。 碑立于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楷书35行,行书33字。原石久佚。 此碑书法笔力强健,结构紧密。早《九成宫》一年而书,故风格极相似,但谨严有余舒展不足。元赵孟俯评论云:“唐贞观间能书者,欧阳率更为最善, 而《邕禅师塔铭》又其最善者也。”清代金石家翁方纲对此碑书法评价极高, 认为此碑胜于《九成宫醴泉铭》。赞誉虽嫌过头,但可以说明此碑的书法确有其独到的地方。

2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醴泉铭碑》由魏征撰文,欧阳询书。 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泉水之事。 此碑立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楷书24行,行49字。 此碑用笔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见险绝,字画的安排紧凑,匀称, 间架开阔稳健。明陈继儒曾评论说:“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

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 明赵涵《石墨镌华》称此碑为“正书第一”。 3 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亦称《温彦博碑》。岑文本撰文,欧阳询书,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十月立 。楷书36行,行77字,碑额阳文篆书“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虞恭公温公碑”十六字。 明赵涵《石墨镌华》评云:“此碑字比《皇甫》,《九成》善小, 而书法严整,不在二碑之下。”并叹:“时信本已八十余,而楷法精妙如此。” 诚然,欧阳询所书《虞恭公碑》已达到了艺术的化境, 细观次碑书法已脱离了“欧体”在《九成宫》,《化度寺》中所具有的凝厚严谨的特征, 而更趋于自然流畅。此时欧阳询作楷书已能随心所欲,运笔自如。

林散之书法《自作诗 颂长江大桥》赏析

林散之书法《自作诗颂长江大桥》赏析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江浦。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

里行。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无论碑帖,无论何派,各取其长,隶真行草,功力深厚。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赏析提要:此作是林散之先生晚年的鸿篇巨制,先后在南京、北京参展,相继 5次发表。主要特点有三:多体并存,尺幅巨大,影响深远。美中不足的是缺少印章。

林散之书法代表作《自作诗颂长江大桥》 360×192㎝十竹斋收藏 “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的书法《自作诗颂长江大桥》,著录于 1997年出版的《林散之书法集》、1999年出版的《艺术大师丛书林散之》、2000年出版的《林散之书法精品集》、2012年出版的《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和2013年10月《华人时刊》杂志第10期。作品是镜片,1987年作,尺寸为 360×192㎝,约 62平方尺。落款林散耳,水墨纸本,生宣纸有暗条纹,长锋羊毫笔,宿墨,品相十品。正文内容是: 青峰两岸万千重,美化河山着意浓。 天半飞虹悬北斗,云间舞燕展东风。 人民力量惊神鬼,物质功能压虎龙。 同约舟航看晚日,光芒遍照大江红。 书法《自作诗颂长江大桥》气势雄伟,令人震憾;多体并现,相互映衬;布白疏朗,流畅自然,是林散之先生晚年的精品之作,解读这幅佳作要把握三个看点。

篆书对联欣赏范文

篆书对联欣赏范文 邓散木篆书作品选草书对联行书 ..隶书立轴 名菊初。钝铁,字散木,别号芦中人、无恙、粪翁。1960年因动脉硬化,截去左腿,因自署一足、夔,斋馆名有厕简楼,三长两短斋(三长者,篆刻、作诗、书法;两短者,绘画、填词,这是散木先生对自已艺术的评价)。以字行。江南大书家萧退庵的弟子。工行草书,一笔王字,但于篆隶真书,也都下过极深的工夫。楷书以唐楷为主,也写北碑,但终于还是帖意浓于碑意。隶书则汉代名碑大多涉及,以笔酣墨饱、结字谨严胜。篆书初学《峄山碑》,继杂以钟鼎款识,上溯殷商甲骨文,融会贯通,最后写出一种个人风格强烈的草篆。 邓散木在近代,是以篆刻著称的。当年印坛所谓“北齐南邓”,就是指北京的齐白石与江南的邓散木。篆刻初学浙派,后师秦汉玺印。早年得李肃之先生发蒙,壮年又得赵古泥、萧蜕庵两位先生亲授,艺事大进,又从封泥、古陶文、砖文中吸取营养,形成了自已章法多变,雄奇朴茂的风格。1931年至1949年之间,曾在江南一代连开十二次展览,艺坛瞩目,有书坛的“江南祭酒”之称。他的篆刻,追求的是汪洋恣肆、不计工拙的效果。但显得有些破碎,境界不高。书法也如此,这可能是天分使然吧。 邓散木艺术活动年表 1898年 10月16日生于上海,初名土杰,后名铁,字钝铁,30 岁后改为粪翁,抗战胜利后易名散木。晚年居北京,因病截去一足,

因号“一足”、“夔”。 1913年 16岁在原英人所设华童公学肄业。因不愿接受洋奴教育,愤然离校,自习国文和书法。 1924年 27岁办南离公学,任校长。 1926年 29岁 4月,与张建权女士结婚。 1928年 31岁从虞山赵石(古泥)先生学习篆刻、虞山萧蜕先生学习书法,因称“虞山弟子”。 1931年 34岁在上海觉林首次举办金石书法个展,至1948年,先后在上海等地举办个展及师生合展12次。 1935年 38岁在南京环球旅社举办书法篆刻个展,结识画家徐悲鸿先生。 1936年 39岁在杭州为净慈寺书写巨型扁额“佛殿”两大字,每字高丈余。 1938年 41岁在上海大新公司展厅举办“杯水”展览,将作品义卖,以所得支援抗战。 1950年 53岁上海解放,参加居委会工作并当选为二届上海市新成区人民代表及市政府委员。参加上海市文职土改工作队到绍兴道墟工作,同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5年 58岁应人民教育出版社邀请赴北京,用简化字书写小学语文课本及学生字帖,对于我国文字简化,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后定居北京,在京二年成《京华新咏》八十六首。 1957年反右斗争中,被错划为“右派”。 1960年 63岁患血管堵塞症,截去左下肢。 1961年 64岁右手腕伤筋不能握笔,此后间或以左手作书。此时刻印有时以锤子凿成。

20字书法作品欣赏

20字书法作品欣赏 20字书法作品欣赏 20字书法作品欣赏1 20字书法作品欣赏2 20字书法作品欣赏3 20字书法作品欣赏4 20字书法作品欣赏5 一、书法用墨用水的技巧 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除了其思想内涵和传统功力的深厚外,往往还由于其技巧运用的得当。运用特技来取得通常情况下得不到的艺术效果,是书法艺术在新的历史生活氛围下一个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日本前卫派和少字派书法,以及中国现代派书法之所以也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也是运用了一系列的特技技法。? 首先应该强调的是,特技的运用,应该是在不违反书法总体的创作原则为前提的。如使用毛笔、宣纸而不是别的,也许更明确地强调的就是必须是使用毛笔一挥而就的。这是一个极为严格且严肃的前提,不容动摇。因此,书法特技主要是在用笔(其中包含沾墨、运笔)、用墨(其中包括使用浓淡墨、使用胶水和白矾水、使用颜料色彩等)、用纸(其中包括残破法、折皱法、重叠法)这三个方面。?

(一)用墨的特技? 古代书法用墨比较单调,比较多的是枯润变化,这与古代只使用墨块磨墨和墨的质量有关。此外,从书法作品传递的媒介看,古代没有像今天的展厅,其作品大多是自娱、或赠送,没有像如今展厅洋洋大观精华汇萃的作品展。这些,都影响了书法在墨的运用上的艺术的追求。当代书法艺术领域开阔了,加之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条件,使墨的运用在艺术试验实践中成为可能也成为必然。? a)浓淡墨的运用技巧? 书条作品中的枯润、飞白等变化,如采用浓淡墨进行处理,有着奇异的艺术效果,而作品内容的意蕴也会得到拓展。? 浓淡墨,就是利用水和墨不同的比例、利用水与墨在宣纸上聚散速度、着色度不同,使用一个笔划中或一个字一幅作品中出现过渡自然、浓淡相间的墨意。? 浓淡墨的运用,关键在于蘸墨,其次在控制水量,三是及时进行吸墨吸水处理。蘸墨有二法。一是蘸水,后蘸墨,具体做法是让笔在笔洗中大至洗净,撇至五成湿,然后让笔锋一侧蘸墨,马上进行书写;二是先用笔蘸墨,然后快束蘸水,即刻书写。这种用墨法极象国画中浓淡墨的运用,所不同的是国画可以复笔,而书法绝不能复笔,必须是一挥而就,再就是运笔速度比较快,不容犹疑和迟滞。写时还须用旧宣纸和废宣纸及时吸干,以免出现“墨猪”。? 如果是书写大幅字,笔划粗大,可用小笔沾墨抹上大笔上,使水墨相间的层次更多。?

欧阳询《兰亭记》原大

欧阳询楷书《兰亭记》,笔画挺秀劲遒,结体险绝严谨,气势高雅雄浑,堪谓欧体书法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兰亭记》原石久佚,拓本传世极少,且忽隐忽现,见者寥寥。一九八四年,由香港书谱出版社和广东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书法大辞典》认为此贴[系后人集欧书]。一九八七年,著名欧书大家田蕴章先生于山东获观原拓,经多次推敲考证,进而对《辞典》[集书]之说产生疑义。田氏以为《兰亭记》应属欧阳询亲笔之作,并提出三点论述,作为探讨,一、全篇气韵连贯,无集字的生硬迹象。二、如果是集字,其字未在其他碑帖中见过。三、文中有两处笔误,一个是“列坐其次”写成了“列坐其间”,“列叙时人”的“列”字漏写了,于是补与后面,如果是集字,应该不会出现这种失误。不过天枢觉得也未尝没有集字的可能,欧阳询的很多碑帖都没有流传下来,没准就有哪一篇碑帖里巧了,就有兰亭序里大量文字,而缺少“序”、“次”两字,于是换为“记”和“间”,而“列”字只有一个,所以后一个“列”字就缺失了,集完后又不知怎的把列字添加在后面,比较两个“列”字,确实很一致,几乎没什么变化,我想欧阳询也不至于这么刻板吧。哈哈,说笑罢了。 《兰亭记》应系集书还属亲笔,尚须考定,有俟将来,但精湛的书法艺术令人倾倒,对于学习欧书者来说,更是一本难得的好教材。 天枢按:现在市面上卖的《兰亭记》只有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田蕴章题签作序的《欧阳询楷书兰亭记》,但是出版社在印刷的时候没征求田老的意见就放大了,很不适合临习,于是天枢在网上查找其原大信息,但遍寻不获,后以淘宝上翻刻版拓片大小计算其字大概尺寸,并用photograph将网络上的图片切割重新组合,由一页三列改为一页四列,编辑成此文档,用A4纸打印即可约等于原大,共15页,其效果比出版社的放大本要好得多,经济适用,以饷同道。当然没有田老的题序,喜欢其题序的当然可以买一本出版社的书。

【书法家必备】适合书写的对联,都在这了

【书法家必备】适合书写的对联,都在这了

写人

20字毛笔书法作品

20字毛笔书法作品 20字毛笔书法作品欣赏: 20字毛笔书法作品1 20字毛笔书法作品2 20字毛笔书法作品3 书法起笔收笔的技巧: 一、起笔 孙过庭的起笔十分爽利,确实做到了一气呵成。在临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观察和学习《书谱》的入笔方法。 1、起笔的角度 首先《书谱》中起笔的时候都不是直入的,它有一个很小的细尖。这个细尖虽然很细很小,但是却不单薄,很厚重。应是入笔后轻微的捻管所致,使的笔画迅速的由侧锋转到中锋来。这样的入笔显得含蓄有韵味。 入笔的角度变化很多,几乎各个角度都有,需要仔细观摩,找准入笔角度对接下来的行笔动作有很大帮助。变化太丰富,不能一一列举,读帖时要细致观察。 2.起笔的藏露 《书谱》的起笔,大都露锋起笔,显得十分爽利,但又不是直入,而是有个角度方向的转变,所以不会显得太过毛刺。少量的藏锋起笔也是为了改变节奏,增加字法章法的丰富性。

露锋 藏锋 3.起笔的轻重 《书谱》的起笔大都较为轻盈,顺势而入,显得十分顺畅流美。但也间或夹杂一些较为重的起笔动作,有一个顿挫和按的动作。这样轻重结合的起笔,增强了整体的节奏感,有一种抑扬顿挫之感。 轻起笔 重起笔 4.起笔时与上一笔的承接关系 《书谱》的行文十分流美,一点都不会有阻塞的感觉。虽然连笔不多,大都字字独立,但是字与字之间的笔意上的连带使得章法上出现了流美的效果。因此要注意起笔时与上一笔的笔意上的连带关系,走笔要有势的关系,不可一笔一笔独立开来。 如“志”的第一笔横画以及“俯”的第一笔撇画。 二、收笔 很多人光注意了起笔而不去关注收笔,这是不对的。古人对于收笔十分重视,无不小心翼翼。有来必有收,这样一个字才算写完整,而不是丢了一块。 1、顿收 这种收笔方法是用笔肚子收笔,给人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引发联想。但是《书谱》中此法不多用。 2.回收 回锋收笔,这里是到了笔画末端略提后回锋,把笔画包在点

名人书房对联欣赏

名人书房对联欣赏 人淡似菊;屋小如舟。鲁迅故居三味书屋联 斧藻其德;竹柏之怀。梁同书学士集句楹联 小楼容我静;大地任人忙。杨大司马(应琚)读书楼联 门前桂花落;阁中笔墨香。陈雪松(锦衣居士)书斋联 学贵运时策;友交立德人。魏源题书斋 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 [明]左光斗题书斋 文情生若春水;弦咏寄之天风。集王右军兰亭序字为楹联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清]郑夔题书斋联 看儿曹整顿乾坤;任老子婆娑风月。 王海日(王文成之父华)自题书室联 高山流水诗千首;明月清风酒一船。曹雪芹题砚联 删繁就简三秋树;立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与韩生镐论文联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冯御史静山家” 为学深知书有味;观心澄觉室生光。集欧阳率更书醴泉铭字成联 一室图书自清洁;百家文史足风流。集欧阳率更书醴泉铭字成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题书斋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彭文勤(元瑞)题书房联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小疑必问大事必闻才算学生。 陶行知题晓庄学校联 大本领人当时不见有奇异处;敏学问者终生无所谓满足时。 清人集圣教序字作楹帖 学古之志未衰每日必拥书早起;干世之心已绝无夕不饮酒高歌。 申凫盟(涵光)题书室联 毋忘孤苦出身看诸儿绕膝相依已较我少年有福; 切莫奢侈过分闻到处向隅而泣试问你独乐何心。 黄炎培自题书斋 酒阑兴倦事往情迁祗不忘游过名山别来旧友; 春去仍归人老难复更休诧殿前起草海外题诗。 费西墉京兆(锡章)自撰书室联 书斋对联有两种,一种是与斋主、书斋无关,纯粹作为装饰点缀,以示风雅的,如名家手迹、历代名联等;另一种是与斋主有关的,或描写书斋景象,或抒发壮志情怀,这类对联大多出自斋主手笔,亲自题写,也有友人赠予的。我们这里讲的是后一种对联。 读文人学士的书斋对联,可以明了他们的心迹志向。苏东坡早年书斋中悬一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咀嚼这副对联,可明晓他日后之所以能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真谛即源于此。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上世纪三十年代居住在上海忆定盘路(今江苏路)的一幢花园洋房里。他在洋房的楼下辟有一间书房“有不为斋”,布置得非常幽雅。书架上洋装书和线装书并存,显眼处挂着梁启超亲笔书赠的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

林散之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林散之年谱》(一)

林散之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林散之年谱》(一) 邵川兄多年致力於林散之研究,最新的成果是《林散之年谱》,目前尚未出版。他在《纪念林散之诞辰110周年文集》一书中选用若干资料,做成《林散之年表》先行发表,以飨读者。承蒙允许,我亦转发此表,以供研究者一读。(此文转载时我做了一些文字上的修订,未经邵川兄同意,尚祈见应谅!) 林散之年表 邵 川 近十年多来,研究林散之先生并出版相关专著的人不少,其所述林散之生平交游事迹,基本上是依据《林散之》(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1年6月出版)和林散之著的《江上诗存》二书。《林散之》一书,是在林散之逝世后不久出版的,出现了个别交游事迹与实际不符的现象;报刊杂志上亦常见有关林散之佚事的文章发表,有些内容往往以文学创作的手法加以宣扬,而有些内容则被人当作史实,其间的谬误则尚

需进一步考订或澄清。为了去伪存真,对历史负责,让今人、后人了解一个真实的林散之,笔者编著了《林散之年谱》(此书尚未出版),并从《年谱》中选出主要条目,编成《林散之年表》,来纪念林散之诞辰110周年。 一八九八年 清光绪二十四年 戊戌 一岁 11月20日(夏历十月七日),生于江浦县乌江桥北江家坂村。于叔伯兄弟排行第五,遂呼乳名“小五子”。 一八九九年~一九○二年 清光绪二十五年~二十八年 二岁~五岁 自三岁始,喜就案头涂鸦。五岁能对物写生,喜塑泥人。患中耳炎,致左耳微聋,遗疾终身。 一九○三年~一九一○年 清光绪二十九年~宣统二年 六岁~十三岁

入村塾读书,取名“以沃”,寻改“以霖”。课余喜作画自娱。能为村邻书写春联,字体端正有楷法。 一九一一年 清宣统三年 辛亥 十四岁 父亲林成璋病故。被接到和县城内外婆家从陈姓廪生读书。 一九一二年 民国元年 壬子 十五岁 为生活计,由曾梓亭介绍至南京从张青甫学画人像。 一九一三年 民国二年 癸丑 十六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