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小帆船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小帆船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小帆船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5 小帆船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

【教学目标】

1.能够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小帆船;经历搜集、整理、分析、利用信息资料的过程。

2.利用小帆船观察风与帆的关系,实验探究风对帆船的意义;知道生活中有风力,认识

到风对人们工作机生活的影响和风的两面性。

3.能用图示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想法,体验合作的愉快。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风与帆的关系,认识风的两面性。

教学难点:

风对帆的意义及风的两面性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材料制作帆船。

2.探究风与帆的关系。

3.查阅有关风与人们生活关系的图片集文字资料,并分析、整理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渲染:同学们,大海不是民族交往的屏障,而是沟通世界的桥梁,千帆过处,历尽

艰险,拉开大航海时代的序幕那就是《郑和下西洋》?请看视频

2.观看《郑和下西洋》宣传片,获取了哪些知识?(生谈自己的想法)

生1:我了解了在广阔无垠的大海上有上万艘帆船下西洋。

生2:我知道了每一艘船上都杨帆起航。

生3:在海上行驶必须要使用船只,明朝时期使用的船是帆船。

3.师小结: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件世界性的盛举,古代人们就能制作帆船利用风力进行海上航行,这不仅折射出了中国先进的航海科技光辉,也表现了中国古代人们的伟大智慧。

4.出示帆船图片。

5.这节课我们也来玩一玩课前制作的帆船,同学们感兴趣吗?

(板书课题:15.小帆船)

【设计意图:以郑和下西洋的动画宣传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做准备。】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一)活动一:自制帆船评比赛

1.小组交流制作经验

2.小组内互相评价制作的帆船并选出优秀作品台前展示。

3.小组代表台前展示优秀的帆船并介绍制作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评价制作的帆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帆船的性能,为后面的探究实验做好准备,培养了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

4.师:同学们在制作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也和大家分享了,你们制作的帆船能不能像郑和乘坐的帆船一样借助风的力量航行呢?

(二)活动二:对帆船的航行进行猜想与假设

1.你觉得你的帆船会怎样利用风来航行?

(1)小组交流、演示自己的帆船是如何利用风来航行的。

(2)学生自由汇报

生1:我在街上买的帆船模型,自己拼装成的海盗船,我在航行的过程中遇到风会调整帆船的帆来行驶。(边汇报边演示过程)

生2:我也是从街上买来的模型自己拼装而成的,在行驶过程中遇到风,我会拉动桅杆上的帆来调节角度往相应的方向行驶。

生3:我自制的帆船主要靠水的推动力来滑行,风大的时候就调节帆的方向来行驶。

2.想一想,帆船前进的动力来自哪里?

3.帆船和风的关系是怎样的?

(风可以改变帆船的航向,帆船是利用风对帆的作用从而推动帆船的航行。)

4.如果刚才的风向变了,要使船扔按照原来的方向航行,应该怎么办?

(要想保持原来的航向,就应该根据风的方向变化及时调整帆面的方向,可以保证帆船的航向。)

5.你们自制的小帆船在有风的时候是怎样航行的,能不能成功?

【设计意图:猜想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一环,让学生根据自制帆船能否顺利航行提出猜想和假设,给学生的认识过程增加了难度,易于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下一步训练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打下铺垫。】

(三)活动三:对帆船的航行进行验证

1.师:能否成功,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探究吧!

2.两人一组配合,一名学生负责用风管吹风,另一名学生不断调整风向和帆面进行行驶。学生轮流将自己制作的小帆船放入盛满水的大脸盆中进行实验。同时认真观察和思考,做好

记录,并画出风向和航向示意图的帆面。

3.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进行验证猜想。

【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小帆船的构造特点及使用方法,并能从中找出自制小帆船的缺陷及整改的方法。】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教师引导汇报:同学们刚才研究的非常投入,现在请各小组把你们研究的结果与大家分享。

1.生汇报交流个人观点。

(要想保持原来的航向,就应该依据风向及时调整帆面的方向。)

2.帆船在海上走,既不能撑篙,也不能荡桨,如果碰上迎头来的风应该怎么办?(如果

碰上迎头来的风也可以使,因为可以把帆扯到一定的角度,船就往东南或西南走,走之字形

的路。)

3.常听到“船使八面风”这个词语,谁能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根据风的方向变化及时调整帆面的方向,可以保证帆船的航向。帆船可以在东、南、西、北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风中操作行驶。

4.这艘船怎么这么多的帆啊?有什么作用?

(1)生:如果吹的是顺风,船速的确要为风速所限制而不能超过风速。因为这时候船

跟风取一致的方向前进,一前一后,寸步不离。船在前面走,风在后面吹。风吹多快,船不可能走得更快。风速每小时10公里,船速每小时就不可能超过10公里;船速超过了10公里,风就赶不上来,对船不起推动作用了,这样风速就限制了船速。

(2)师:惊讶,你怎么知道的这么多?

(3)生:我课前网上查阅的资料。

5.小结一下吧:

帆船前进的动力是:风

帆船前进时帆面和风向应该是:帆面的方向和方向一致(刮哪风,帆面朝哪)

增大船帆面积的结果是:使帆船的速度加快,甚至超过风速。

【设计意图:珍视学生的个性化言论,用肯定、尊重与鼓励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了尽情张扬,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意思表达到就可,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精髓所在。】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风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风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你对风有什么了解?

生1:我在三年级学过《风力歌》:

《风力歌》

0级烟柱直冲天,1级青烟随风偏。

2级风来吹脸面,3级叶动红旗展。

4级风吹飞纸片,5级带叶小树摇。

6级举伞步行艰,7级迎风走不便。

8级风吹树枝断,9级屋顶飞瓦片。

10级拔树又倒屋,11.12级陆上很少见。

生2:我知道我国是季风气候:夏天多刮西南风,冬天常刮西北风

生3:我知道关于风的词语:风和日丽、血雨腥风、风雨无阻、风调雨顺……

生4:我还知道关于风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二月春风似剪刀。

2.教师出示风与生活关系的图片、资料卡片,指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1)风对人类有哪些益处?

风力发电

推动帆船航行

加快湿衣服蒸发

有风才能放风筝

夏天,使人感到凉快

帮助植物传播花粉和种子

风能净化空气……

(2)风的危害:

它卷起了地上的扬尘.带起有害的化学物质.如果吸如过量的沙尘暴可能会引起肺结核,肺炎,肺癌,呼吸系统疾病等,对人类的生命遭成危害.还有龙卷风,台风等等,都会给人类造成危害和经济损失。

①台风造成房毁屋塌

②龙卷风卷走人和物品

③飓风摧毁船只和森林

④沙尘暴对人的生命造成危险

3.如果没有风会怎么样?

人类不能没有风。如果没有风,靠风力传播花粉的植物就无法传播、繁殖;污染的大气

得不到稀释;帆船将无法在水上航行;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会如同“一潭死水”,污浊不堪;许多生物将难以生存。

4.还有哪些,请你补充

关于风的谚语:

东方急,备斗笠。

东南风,燥松松。

夜晚东风掀,明日好晴天。

西风吹的稳,天气晴的准。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了解风对我们生活的两面性,整理搜集得来的信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生活中无

处不在的科学,产生对科学的亲近感,从而使逻辑思维和组织语言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五、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一)自我评价: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2.这节课我有哪些收获?

3.这节课我提出了哪些问题?

4.这节课我解决了哪些问题?

5.我对小帆船进行了哪些改进设计?

6.我还想弄明白哪些问题?

7.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鼓励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二)当堂达标

1.填空

(1).帆船是靠()的力量航行的。

(2).当船向北航行,刮南风时,帆面的方向应朝();刮西南风时,帆面的方向应朝();刮东南风时,帆面的方向应朝()。

2.判断

(1)降落伞和帆船都是靠空气或空气流动产生的力工作的。()

(2)帆船前进时不能迎着风,如果迎着风不但不能前进反而后退。()

(三)搜集资料:月球上有没有风?太阳风是怎么形成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课后进行自我评价,激发学生对学科学用科学的欲望,切实感受到科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板书设计】

15、小帆船

帆船前进的动力是风

帆面和风向一致

增大面积加快风速

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利弊)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围绕着建筑物,从学生熟悉的房屋入手,按照分析、观察和实验的顺序,设计了3个活动,利用图文形式交代了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教学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2.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有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2.能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分析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房屋变化的作用。 2.能通过推理解释不同地区民居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活动2“不同风格的房屋”。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房屋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有了房屋,人类才结束了露宿旷野的历史;有了房屋,人类才有了稳定的生活。房屋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那大家知不知道古代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房屋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房屋的变化 1.教师出示不同时期的房屋组图。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都是什么? 学生回答。(房屋) 教师:你们能给这几幅图片中的房屋按照出现年代的早晚给它们排序吗? 小组讨论,排序,说说排序的理由。 讲述:早在5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开始寻找能够遮风、避雨、御寒的“房屋”,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能够当房子的山洞。从山洞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人类的房屋发生了很大变化。 提问:引起房屋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抗御自然灾害和野生动物的伤害,发明了房屋。) 2.房屋的发展过程。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周次计划进度课时备注 1 我在成长 1 2 悄悄发生的变化人生之旅 2 3 踏上健康之路生物的遗传现象 2 3;8妇女节 4 生物的变异现象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 密 2 5 单元总结课消失了的恐龙 2 6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达尔文与他的“进 化论” 2 7 单元总结课寻找生物的家园 2 4;4清明节 8 有利于生存的本领有趣的食物链 2 9 有趣的食物链生态平衡 2 10 生态平衡 1 11 各种各样的能量 1 5;1劳动节 12 能量的转换能源 2 期中检测 13 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单元总结课 2 14 拓展 1 15 应用 1 5;30端午节;6;1 儿童节 16 期末复习 2 17 期末复习 2 18 期末复习 2 19 期末复习 2 20 期末复习 2 21 期末检测

课题1;1 我在成长内容P2~4页课型事实 教学目标1.能够收集自己成长的证据;知道人在成长中身高和体重等方面发生了变化; 2.能够使用简单方法较准确的测量自己的身高; 3.能根据体检卡是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4.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5.能积极参与;乐意与人交流合作;体验成长的快乐。 重点交流成长的证据;绘 制身高曲线图;分析 其变化的规律。 难点 学生能正确的发现身 高变化规律。 关键 要求学生认真仔 细的制作身高曲 线图。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学生体检记录表。 学生 课前搜集能记录自己成长的资料;了解自己出生时的身高;体重及第一年的生长情况;测量自己的身高。 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复案 4'游戏导 入:猜猜 我是谁 1.谈话:这是我们班一些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请大家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哪位同学? 2.提问: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 10'讨论与交 流:成长 的证据 1.谈话:你从哪些方面发现自己长大了?谈谈感受。 2.学生汇报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长的证据。 3.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位同学不同阶段所拍摄的四张照片《出示顺序打乱的照片》;你能将 它们排排序吗?为什么这样排? 4.学生分组交流;进行排序。 5.汇报:《说出顺序;说理由。》 6.讨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身体都有哪些方面变化比较明显? 7.小结:我们身体在身高;体重上有显著的变化;人的心理变化也较明显。 10'绘制身高 曲线图 1.谈话:人成长的证据有很多;老师给你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份证据;《出示体检档案 盒》;你猜猜这里是什么证据? 2.学生猜测;之后教师将体检卡发给学生; 学生仔细的看看各项数据。 3.学生将体检卡是的身高;体重两项数据按照年龄时间整理在记录本上。 4.提问:你能将自己从入学到现在的身高; 体重绘制成曲线图吗?

六年级科学 小帆船 教案 设计意图

15.小帆船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 【教学目标】 1、利用生活中易得材料,设计并制作简易小帆船;知道风和帆的关系。 2、利用小帆船观察风与帆的关系,实验探究风对帆的意义; 3、知道生活中的风力,认识到风对人们工作及生活的影响和风的两面性。 【教学重难点】利用小帆船观察风和帆的关系,理解风的两面性。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制做的小帆船材料、大水盆、风扇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风对人们生活的益处与危害、自制小帆船、风管等。【教学过程】 一.认识帆船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播放郑和下西洋的资料片; (设计意图: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出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师:同学们,刚才影片讲的是什么故事? 生: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帆船(板书) 2、欣赏帆船,了解帆船动力 师:看,我给同学没带来了一部分帆船的图片,咱来欣赏下。 (投影)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三艘船,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帆船与其他船只的不同,突出帆的独特性从而进一步让学生体会风与帆船动力的关系) 生:有的有帆,有的船没帆。 生:有的是人力船、有的是风力的帆船、有的是机器驱动的。 师:那么同学们通过预习已经知道帆船的动力就是——风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下这种靠风为动力行使的帆船。 二.重点突破“船使八面风”小组学习实验,合作探究 1.课件出示各种小帆船,观察小帆船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2.制作小帆船 师:咱要研究帆船,怎么能没有船呢?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操作袋,小组合作,制作一艘帆船。 (小组合作动手制作帆船) 3.分组合作探索“船使八面风” (设计意图:从不同角度就风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保持和发展学生对自然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科学、做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课堂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选择自己喜欢的、个性化的方式方法继续研究风的相关知识。) 师:看投影,如果风从南案要行使到北岸。我们要怎样做?如果变换风向,风从西南吹来,从东南吹来呢?我们要怎样才能把船再行使到北岸呢?请同学们思考,设计一实验方案,在桌上的水槽里实验一下。开始行动吧。 (生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完成实验报告单、师随堂指导) 4.小组汇报总结: 师:那个小组愿意把自己的实验方案给大家交流一下? 组1: 组2:略 师:很好,谁还有问题吗? 生:那么要是从北面吹来的风,帆船会怎样行驶呢? 学生交流,教师补充(迎面风) 师:是个好问题,也是棘手的问题,来看看投影,数百年前的航海家们早就掌握了这种方法。(投影展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帆船这一人们利用风服务生活的典型实例,使学生初步意识到风对我们生活的意义,感悟到人类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通过标注帆的方向,汇总试验结果,学会利用图示的方式表述研究结果,整理研究结论。)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计划及教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十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本册的重点是: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劳技六年级上册(小帆船)

小帆船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观察、感知作品,了解制作方法,分析制作步骤,熟悉材料和工具。 2.实践操作,完成作品,并通过评价对作品进行改进、完善、创新。 3.通过制作让学生了解帆船驶动的原理。 4.通过操作实践,培养初步的技术意识、创新意识和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范作的小帆船,包括成品及可供拆装的半成品。 2.师生共同准备: 工具:锯子、锤、美工刀、砂纸、锥子。 材料:薄木板、竹棒、彩纸、大头针、棉线。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师:先请大家一起来欣赏几张图片(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帆船) 师:这是什么呀? 出示板书:小帆船 二、小组探究,认识帆船的结构 师:帆船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部分各起什么作用?缺少某一部分可以吗? (学生小组讨论帆船的组成,再集体交流。) 识帆船的结构: 船体 桅杆 帆 说说他们的作用,如果缺了它会怎么样?(学生回答)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做? 揭示课题:制作小帆船 三、自主创作,体验劳动的乐趣 1.学习制作步骤 (1)师:课前,同学们已经准备好了材料,现在我们马上就开始动手吗?不行,

我们在制作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动手之前先要动脑,这样才能少走弯路。板书:动脑→动手 (2)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老师手中的小帆船,想一想,利用我们手中的这些材料,怎样才能做成这样的一只小帆船? (3)学生讨论 先自己想一想,再与同桌讨论。 (4)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逐步出示制作步骤并适当讲解、演示: ①做船身,先用笔在木板上画出自己要的船身大小和形状。 ②按线的轮廓锯出船身(包括穿透和船身)。 ③用砂纸磨光。 ④刻出安装尾舵的槽口。 ⑤钻洞,钻出安装桅杆的洞眼(根据自己的竹棒粗细来钻洞眼的大小)。 ⑥设计帆,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帆的颜色、花纹等。并用棉线将帆固定的在桅杆上。 ⑦将桅杆和尾舵插在相应的位置上 ⑧最后调整,完成。 2.开始制作 (1)制作提示: 师: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做之前,老师有两点友情提醒,课件: ①遇到困难时可先看书,再动脑,无法解决时可向同学或老师求助。 ②使用劳动工具注意安全。特别是小刀的安全使用。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2)制作活动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①安装桅杆的洞眼不居中于船身,而是稍微偏后一点。 ②打孔的大小问题。 ③两片帆的长度不应该超过船身。 三、展示评价,感受成功的喜悦 (1)出示部分作品 师: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我们的作品,从哪几个方面来评价? 引导学生从质量外观上评价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全部教案(共32课时)

根据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制定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全册共32课时 学校: 姓名: 日期: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全部教案(共8课时) 1.放大镜 【教材简析】 “微小世界”单元,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按照人类观察工具发展的线索,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将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材共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使用放大镜的意义,通过两个活动进行:一是回忆科学学习中放大镜的作用,二是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工作范围及意义。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学生通过对比用放大镜和肉眼观察到底有什么不同,重点在于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这部分学生探究放大镜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两个特点去寻找生活中具有放大作用的物体或制作放大镜,同时发现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真正地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体现了"探究—思考—交流—修正—实践"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学生知道放大镜能放大,但可能认为是放大物体,他们并不清楚放大镜的物体图像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微之处,只是停留在放大的层面上;学生不一定知道不同放大镜放大倍数会不同,即使知道,也很可能认为放大倍数与镜面大小有关,而不是“凸度”。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 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 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课前准备: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 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课时安排:1课时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 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 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 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 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 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反思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全册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导学案005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城关小学邓永亮 第一课时 我在成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3、能通过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2、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3、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4、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5、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2、学生能积极参与,乐意与人交流合作,体验成长的快乐。教学重难点: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量身高的纸、秤、卷尺、长尺、记录表、学生体检记录表。 学生准备:直尺、课前搜集能记录自己成长的资料,了解自己出生时的身高、体重及第一年的生长情况。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出示课件:猜猜我是谁。 2.谈话:同学们,这是我们班一些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请大家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哪位同学? 3.提问: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想要告诉大家 二、合作探究 (一)交流自己成长的证据 1.谈话:你从哪些方面发现自己长大了?谈谈你自己的感受。2.学生汇报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长的证据。 3.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位同学不同阶段所拍摄的四张照片(出示顺序打乱的照片),你能将它们排排序吗? 4.学生进行排序。 5.汇报:你是怎样排的为什么这样排

2018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12地球的面纱 教学目标 1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认识大气层对及地球的意义;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层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认识大气层对地球的保护意义;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层产生的不良影响。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大气层知识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的表面,在我们周围有什么与我们朝夕相处?板书课题 二认识大气层 1.对大气层你了解多少呢?把你收集的有关知识向你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吧。 2教师出示大气层的结构图,让学生观察 三提出问题 1.对大气层你还有哪些问题要问吗? 2教师在黑板上记录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请各小组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 教师出示大气层知识的资料。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三.认识大气层的作用 1、出示月球环形山的图片和文字。通过观看月球上的环形山资料同学们能不能猜测出月球及其他星球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2小结:大气层对地球的重要作用。 3.探案大气污染及治理 (1)、出示教材中四引有关大气污染的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感想,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4小结、通过大气污染,我们可以知道科技的进步能够给人类带来方便,也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我们要认识到科技发展的两面性,从而树立环保意识,要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四拓展延伸 学习这一课,你有什么感想?学生畅所欲言 板书设计:

12、地球的面纱 大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逃逸层 大气污染 13风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 2 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重点: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 教学准备 有关风的图片、扇子、气球、纸风车、小刀、蜡烛、蚊香、火柴、饮料瓶、纸片,与风有关的资料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风吗? 2、同学们来看这样一个现象,当冬天把教室门打开一条缝将两条纸片分别站在门缝的底部和上部,你们 会发现什么?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3、小结:同学们,一个小小的现象,可以引起我们想这么多,如果弄明白风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其 他问题你们自己就能解决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风是怎样形成的? 二猜想假设 1、要研究风是怎样形成的我们该怎么办? 2、同学们有哪些好的方法和建议? 三制定方案 1、用哪些方法可以观察风形成的现象呢? 2、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可以用纸螺旋圈来验证风的形成实验。 四实施探究 1、活动一:观察上升的空气 (1)、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有关风的实验,叫做纸螺旋圈转起来,请学们根据提示进行操作。 (2)、现在我们在反回来看看刚上课时的那个问题,门缝上部和底部的纸片,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运动?(3)、关于热空气上升的实例你还知道哪些? 2、活动二:风的形成模拟实验 1、谈话,我们接下来做的是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需要用到纸风箱,请大家观察自己面前的纸风箱是怎样的?教师强调: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1.放大镜 【教材简析】 “微小世界”单元,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按照人类观察工具发展的线索,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将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材共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使用放大镜的意义,通过两个活动进行:一是回忆科学学习中放大镜的作用,二是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工作范围及意义。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学生通过对比用放大镜和肉眼观察到底有什么不同,重点在于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这部分学生探究放大镜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两个特点去寻找生活中具有放大作用的物体或制作放大镜,同时发现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真正地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体现了"探究—思考—交流—修正—实践"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学生知道放大镜能放大,但可能认为是放大物体,他们并不清楚放大镜的物体图像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微之处,只是停留在放大的层面上;学生不一定知道不同放大镜放大倍数会不同,即使知道,也很可能认为放大倍数与镜面大小有关,而不是“凸度”。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教学目标】

(完整版)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第一课我在成长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科学知识 ·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 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1)提前从学校卫生室拿来健康卡片。 (2)身高体重仪。 (3)写给家长的一封信。 学生准备: (1)从家中带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证据,如小衣服、小鞋子、各个时期的照片、出生时的小脚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与过程: 一、集中话题 1.导入新课。 谈话:你们都收集到哪些证明“我在成长”的证据?(此时可以出课题)学生汇报自己的收

集结果。 课前,教师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写一封信或一张便条,讲清楚要上什么内容的课,需要家长在哪些方面给予帮助,必要时可以详细列出你的要求,以保证证据的收集。 二、探索和调查 1.在小组内对收集来的证据进行整理、记录,展示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1)将照片按照不同的成长阶段,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2)如果学生带来小时候的手印或脚印,可以让他们把现在的手印或脚印画下来,和它比一比; (3)如果孩子们拿来的是小时候的衣服和鞋子,让他们把这些小衣服、小鞋子与自己现在穿的衣服和鞋子做比较,如,测测衣服袖子的长度或鞋子的长度; (4)出生时身高、体重与现在身高、体重的对比; (5)食物的对比,小时候只能吃奶,现在吃的食物种类繁多; (6)其他方面的证据,如展示拿来的乳牙,说说是如何脱落的;读一读成长日记中记录的趣事…… (7)谈谈了解这么多变化后的感受。 2.测量现在的身高和体重,绘制曲线图,发现生长过程中的特点。 (1)谈话:从出生到现在,我们一直在成长。长到现在身高和体重是多少?我们来测一测。教师讲解教材上测身高和体重的方法。 (2)小组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数据。(注:也可在课前讲清楚测量方法后布置学生测量,上课时把测得的身高、体重数据带来) (3)将健康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们按照卡片上提供的每一年身高体重数据和测得的数据绘制曲线图。最好是将教材第4页的数据表利用起来,绘制出从出生到现在的标准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和自己的数据比较。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出生后第一年生长迅速,又发现从10岁左右开始长得较快。自己的身高体重是否符合标准;体重是否超标,等等。(注:会出现有的人稍微提前一点,有的人稍微滞后一点的情况,向学生讲明这些都是正常的) 3.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了解以后的生长。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

六年级科学下册《小帆船》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小帆船》教案 2、教师出示关于帆船比赛的图片,询问学生,对于帆船比赛你都想知道哪些问题? 师:同学们的问题真多呀,想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吧! (板书课题:小帆船) 学生:我想知道帆船是怎么航行的?它的动力是什么? 学生:没有风的时候帆船还能够航行吗? 学生: __让帆船航行的更快?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出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1、教师播放视频资料。 同学们知道郑和带领船队在没有燃料和发动机的情况下,怎么在大海上航行的吗?

出示主题《小帆船》 (一)活动一:玩一玩我们制作的帆船。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小帆船的小组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制作活动中交流合作,互帮互助,互相评价,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从他人作品中获得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展示,对小帆船进行下水小组实验,引导学生实验“不同方向来的风,使小帆船行驶的方向也不同”。 指导学生汇报交流实验记录。 教师小结,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风服务生活的典型实例。 结论:小帆船的行进方向与帆面的关系:调节帆面与风向的关系,可以使小船向着一定的方向行进。 制作:改进小帆船。 2、风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好处

(二)活动二: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风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出示风与生活关系的图片、资料卡片,指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风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 2、讨论:如果没有风,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了解风对我们生活的两面性,搜集得来的信息并撰写科学记录卡片。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汇报自己对风的认识的资料。教师根据学生汇报适时加以讲解说明。 学生进行制作小帆船的小组学习活动。 制作后进行小帆船下水小组实验,从而认识“不同方向来的风,使小帆船行驶的方向也不同”,了解风服务生活的典型实例。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KCG高温齿轮泵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ZYB系列渣油泵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注:所有的教案集都是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大洋路学校陈建秋老师(科学课教师)召集各地老师编写并整理出来的,让我们在参考这些教案时心存感激! 编写人员: 第一单元:浙江宁波奉化市居敬小学张素珊 第二单元:江苏徐州铜山茅村实验小学王芳 第三单元: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新兴学校董茂娉 第四单元: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曾小红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站前学校方靓

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1、放大镜 (1)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2) 3、放大镜下的晶体 (4) 4、怎样放得更大 (5)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7)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8)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9) 8、微小世界和我们(作为单元考核) (11)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2) 1、我们身边的物质 (12)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3)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15)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16) 5、铁生锈了 (17)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8) 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19) 8、物质变化与我们 (20) 第三单元宇宙 (21) 1、地球的卫星——月球 (21) 2、月相变化 (23) 3、我们来造“环形山” (25) 4、日食和月食 (26) 5、太阳系 (29) 6、在星空中(一) (31) 7、在星空中(二) (32) 8、探索宇宙 (34)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36) 1、一天的垃圾 (36) 2、垃圾的处理 (37) 3、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38) 4、分类和回收利用 (40) 5、一天的生活用水 (42)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46)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48) 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