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科单病种诊疗常规

痹证

〔腰椎间盘突出症〕

【概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破裂、突出刺激或压迫脊髓或神经根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腰腿痛疾病之一。本病好发于30-50岁体力劳动者,男性多于女性,临床以腰4-5和腰5-骶1椎间盘突出最为常见。中医将本病归属于“痹证〞,多因过劳损伤经脉、或肝肾缺乏,气血瘀滞,或感受风寒湿邪、经脉痹阻,或跌仆扭挫,瘀血阻滞所致。

【诊断依据】

一、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该病的主要病症。腰痛常发生于腿痛之前,也可二者同时发生;大多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之诱因。疼痛具有以下特点:

1、放射痛沿坐骨神经传导,直达小腿外侧、足背或足趾。

2、一切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动作,如咳嗽、喷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

3、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卧床体位:多数患者采用侧卧位,并屈曲患肢;个别严重病例在各种体位均疼痛,只能屈髋屈膝在床上以缓解病症。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常有间歇性跛行。

二、脊柱侧弯畸形:主弯在下腰部,前屈时更为明显。侧弯的方向取决于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如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躯干一般向患侧弯。

三、脊柱活动受限: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使腰肌呈保护性紧X,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由于腰肌紧X,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前屈后伸活动受限制,前屈或后伸时可出现向一侧下肢的放射痛。

四、专科检查

1、腰部压痛伴放射痛: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患侧棘突旁有局限的压痛点,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沿坐骨神经通路有压痛。

2、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直腿抬高加压试验阳性。

3、挺腹闭气试验阳性。

4、神经系统检查:可有膝反射减退或消失,小腿内侧感觉减退;或小腿前外侧足背感觉减退,足拇指背伸力及第2趾肌力减退;或小腿外后及足外侧感觉减退,第3、4、5趾肌力减退,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神经压迫病症严重者患肢可有肌肉萎缩。

5、突出较大,或为中央型突出,或纤维环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可出现较广泛的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害病症,两下肢均有神经损伤病症,鞍区感觉减退,或有小便失控,湿裤尿床,大便秘结,性功能障碍,甚至两下肢局部或大部瘫痪。

五、X线片常可见有脊柱侧弯,有时可见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唇状增生,腰椎CT扫描和磁共振可明确诊断及突出部位,且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六、中医证候诊断

1、气滞血瘀型: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痛处拒按,舌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风寒湿型:腰腿冷痛重着,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舌淡苔白,脉沉紧或濡缓。

3、风湿热型:腰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恶热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型: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那么减轻。阳虚者舌淡脉沉细,阴虚者舌红少苔,脉细数。

【诊断】

中医诊断:痹证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鉴别诊断】

中医鉴别诊断

1、痿证:肢体筋脉缓和,痿软无力,不能随意活动,或伴有肢体麻木、肌肉萎缩,一般无疼痛。

2、腰痛:以腰部疼痛为主症,一般无下肢痛。

西医鉴别诊断

1、梨状肌综合症:病症与椎间盘突出症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无腰痛和脊柱侧弯等表现,疼痛主要在臀部及下肢,检查梨状肌局部压痛明显,直腿抬高试验在60°以前疼痛明显,超过60°后疼痛反而减轻,梨状肌紧X试验阳性。

2、腰椎后关节紊乱:此病疼痛多发生于棘突旁1.5厘米处,可有向同侧臀部或大腿后的放射痛。但该病的放射痛一般不超过膝关节,且不伴有感觉、肌力减退及反射消失等神经根受损之体征。

3、增生性脊柱炎:本病发病年龄大,病程缓慢,腰腿痛受寒湿、劳累后加重,疼痛点广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腱反射无异常。X线检查可见椎间盘变窄,椎体前后缘有明显的骨质增生。

4、腰椎管狭窄症:间歇性跛行是最突出的病症,患者主诉多而体征少。少数患者有根性神经损伤的表现。严重的中央型狭窄可出现大小便失禁,CT或MRI等特殊检查可进一步确诊。

5、腰椎结核:早期局限性腰椎结核可刺激邻近的神经根,造成腰痛及下肢放射痛。腰椎结核有结核病的全身反响,腰痛较剧,X线片上可见椎体或椎弓根的破坏。CT扫描对X线片不能显示的椎体早期局限性结核病灶有独特作用。

6、椎体转移瘤:疼痛进展性加剧,夜间加重,患者体质衰弱,可查到原发肿瘤。X线平片可见椎体溶骨性破坏。

7、脊膜瘤及马尾神经瘤:为慢性进展性疾患,无间歇好转或自愈现象,常有大小便失禁。脑脊液蛋白增高,奎氏试验显示梗阻。CT 或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休息:卧硬板床休息可以减轻炎症、防止损伤加重,活动时可以佩戴腰围。

2、缓解期逐步开场腰腹肌训练,注意防止腰椎过度屈曲或过伸。每日2~3组,每组10~15次,每次持续5~10秒。

〔1〕半桥训练:仰卧位,以头和双足为支撑点,使得臀部抬离床

面。力量缺乏时,还可辅以双手支撑。

〔2〕背飞训练:俯卧位,以腹部为支撑点,上肢背与身后,胸和双下肢同时抬起离床,形如飞燕,也称为“飞燕式〞。

〔3〕后伸训练:俯卧位,双下肢自然伸直,交替向上尽力抬起。

二、中医治疗

1、针灸治疗:治以通经止痛,以足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取穴肾俞、大肠俞、环跳、委中、承山、阳陵泉、昆仑等,针刺得气后加电,连续波,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3日,再行下一疗程。

2、一般推拿治疗:治以舒经通络、活血化瘀、松解粘连、理经整复。

取穴及部位:腰阳关、大肠俞、环跳、委中、承山、阳陵泉、绝骨、丘墟及腰臀和下肢后外侧。

操作手法: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滚、按、揉手法在患者脊柱两侧膀胱经及臀部和下肢后侧施术3-5分钟,以腰部为重点。然后医者用双手掌重叠用力,沿脊柱有上至下按压腰骶部,反复2-3遍。再用拇指或肘尖点压腰阳关、肾俞、居髎、环跳、委中及阿是穴,以解痉止痛。然后在助手配合拔伸牵引的情况下,用拇指顶推或肘尖按压患处〔与突出物方向相反〕。患者侧卧位,医者用腰部斜扳法,左右各一次。

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滚、拿、揉、弹拨手法沿腰部及患侧坐骨神经分布区施术3-5分钟,然后擦热患处。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休息3日,再行下一疗程。

3、对于针灸或一般推拿治疗效果不佳的青壮年患者,选用多方位牵引下手法复位或硬脊膜外麻醉下大推拿治疗。

4、中药熏蒸治疗:〔药物为科内协定处方〕每次30分钟,1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3日,再行下一疗程。

5、中药治疗:

〔1〕气滞血瘀型

治法: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10克红花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

赤芍15克生地10克独活12克玄胡20克

土鳖6克甘草6克

上方一剂加水500ml,文火煎至200ml,每服100 ml,1日2次,1日1剂。

〔2〕风寒湿型

治法: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方药:加味独活寄生汤加减〔科内协定处方〕

独活10克寄生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

赤芍15克生地10克牛膝15克杜仲12克

甘草6克细辛3克

上方一剂加水500ml,文火煎至200ml,每服100 ml,1日2次,1日1剂。

〔3〕风湿热型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方药:四妙散加减:

黄柏10克苍术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

赤芍15克茯苓15克牛膝10克杜仲15克

甘草6克苡仁20克

上方一剂加水500ml,文火煎至200ml,每服100 ml,1日2次,1日1剂。

〔4〕肝肾亏虚型

治法:补益肝肾

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

生地12克杜仲15克牛膝10克山药15克

茯苓15克丹皮12克泽泻10克续断15克

枣皮10克巴戟12克

上方一剂加水500,文火煎至200ml,每服100 ml,1日2次,1日1剂。

三、西医治疗:

1、牵引治疗:根据病情选用持续或连续电动牵引。

2、物理治疗:可选用超短波、红外线、中频、低频电等。

3、可选用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如尼美舒利0.1口服,一日二次、维生素B1 100mg、B12 0.5mg各1支肌肉注射,一日一次,连续10天,辅助治疗。

4、局部封闭:对局部压痛点以泼尼松龙25mg加VitB12 0.5mg 注射治疗,每周1次,3次为一疗程。

5、经正规系统非手术治疗效果不好或中央型突出压迫脊髓引起大小便障碍、下肢瘫痪者,应作手术治疗。

【疗效标准】

1、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度以上,能恢复原工作

2、好转:腰腿痛减轻,直腿抬高50-70度,腰部功能活动改善。

3、无效:腰腿痛病症无改善或加重,直腿抬高50度以下。【调护宜忌】

1、针灸科二级护理。

2、卧硬板床休息,垫高低肢以减轻脊柱应力,早期不宜行走及久坐,并注意局部保暖。

3、疼痛较甚者,可作局部热敷。

4、正常饮食,早期不宜饮酒,少食酸辣。

住院天数20天。

费用4000元。

痹证

〔神经根型颈椎病〕

【概述】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为中老年人的多发疾病,多见于30-60岁的人,男性多于女性。本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颈椎骨质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原因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中医“痹证〞之X畴,多因年老体衰、肝肾缺乏,或感受风寒湿邪、经脉痹阻,或跌仆扭挫,瘀血阻滞所致。

【诊断依据】

一、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者,往往呈慢性发病,肩背或颈枕部呈阵发性或持续性的隐痛或刺痛为主要病症。

二、受到刺激或压迫的颈脊神经其走行方向有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伴针刺样或过电样麻感。

三、当颈部活动、腹压增高,如咳嗽、打喷嚏时,上述病症会加重。

四、颈部活动有不同程度受限或发硬、发僵,或颈呈痛性斜颈畸形。

五、患侧上肢发沉、无力、握力减弱或持物落地。

六、专科检查

1、在颈椎病变节段间隙、棘突旁及其神经分布区可出现压痛。

2、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脊柱侧凸。

3、颈部肌肉X力增高,局部有结节状或条索状反响物。

4、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七、X线片、CT、MRI可见颈曲度或椎间隙改变、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韧带钙化等。排出骨折、脱位、结核、肿瘤、嗜伊红细胞肉芽肿等疾病。

八、中医证候诊断

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麻疼痛,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白,脉弦或紧。

2、气滞血瘀型: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肝肾缺乏型:上肢麻木隐痛,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诊断】

中医诊断:痹证

西医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

【鉴别诊断】

中医鉴别诊断

1、落枕:颈项强痛,无手指病症,起病突然,以往无颈肩病症。

2、漏肩风:以肩部疼痛功能障碍为主,一般无颈部病症,也无上肢麻木。

西医鉴别诊断

1、颈部风湿病:有颈肩上肢多部位疼痛,无放射痛,无反射改变,与天气变化有明显关系。

2、颈部扭伤:有外伤史,有颈部疼痛,无手指发麻。

3、前斜角肌综合征:颈项部疼痛,患肢有放射痛及麻木触电感,肩部下垂时病症加重,肩上举时病症可缓解,前斜角肌痉挛发硬,深呼吸试验阳性。

【治疗】

一、一般治疗:低枕平卧休息,注意局部保暖,病情缓解后可指导病人作颈部前俯、后仰、左旋、右旋、侧屈、旋转等功能保健操。

二、中医治疗

1、针灸治疗:治以活血通络

传统十四经脉取穴法:取风池、颈夹脊、肩井、肩髃、肩髎、肩贞、曲池、列缺、合谷等穴,针后加电针断续波,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每次20分钟,1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3日,再行下一疗程。

腹针治疗处方:天地针〔中脘、关元〕、商曲〔双〕、华肉门〔双〕、石关〔双〕。上肢麻木、疼痛加患侧滑肉门三角。

2、推拿治疗:〔取穴同针灸治疗〕手法以滚、按揉、定点旋转复位手法等,每次20分钟,1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3日,再行下一疗程。

3、中药治疗:

〔1〕风寒湿型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止痛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加减;

桂枝6克葛根18克白芍15克羌活10克

桑枝15克广木香6克茯苓15克细辛3克

川芎6克甘草6克

上方一剂加水500ml,文火煎至200ml,每服100 ml,1日2次,1日1剂。

(2)气滞血瘀型

治法: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10克红花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

赤芍15克生地10克羌活12克木香6克

甘草6克

上方一剂加水500ml,文火煎至200ml,每服100 ml,1日2次,1日1剂。

(3)肝肾缺乏型

治法:补益肝肾

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

生地12克杜仲15克牛膝10克山药15克

茯苓15克丹皮12克泽泻10克续断15克

枣皮10克巴戟12克

上方一剂加水500,文火煎至200ml,每服100 ml,1日2次,1日1剂。

4、中药丹参注射液10 ml参加5%葡萄糖250ml,静滴活血祛瘀,

1 日1次,连续10天。

三、西医治疗

1、颈椎牵引:发病初期不宜重量牵引,以轻重量5kg开场,逐渐增加牵引重量。

2、理疗:可选择高、中、低频电疗、红外线等1至2种配合治疗。

3、选用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如尼美舒利0.1口服,一日二次、维生素B1 100mg、B12 0.5mg肌肉注射,一日一次,连续10天,辅助治疗。

4、可选用泼尼松龙25mg加VitB12 0.5mg痛点封闭辅助治疗【疗效标准】

1、治愈:临床病症全部消失,颈及上肢功能正常,能恢复正常劳动和工作。

2、好转:临床病症减轻,尚有颈或上肢局部不适或轻微疼痛麻木。

3、无效:临床病症无改善。

【调护宜忌】

1、针灸科二级护理。

2、疼痛较甚者,可作局部热敷。

3、正常饮食,早期不宜饮酒,少食酸辣。

住院天数20天。

费用:4000元

眩晕

〔椎动脉型颈椎病〕

【概述】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较常见的类型,为中老年人的多发疾病,多见于30-60岁的人,男性多于女性。本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颈椎骨质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原因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的交感神经支,引起椎动脉痉挛或狭窄,影响脑部供血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中医“眩晕〞症,与痰浊、肝风、虚损有关。多因年老体衰、肝肾缺乏,或气血亏损、脑髓失养,或因脾失健运,痰湿内蕴所致。

【诊断依据】

一、多见于中年人,病程缓慢,无明显外伤史。

二、眩晕为主要临床病症,病症每于头部取过伸位或转向某一方位时出现,当头部脱离该方位时病症消失或明显减轻。或伴有持续性头痛(或偏头痛)、头昏、耳鸣、恶心、呕吐,甚至突然昏倒。

三、肢体麻木、感觉异常、持物落地。

四、其它可出现枕部跳痛。

五、专科检查

1、可有病变节段横突部、或棘突旁压痛;

2、旋颈试验阳性。

六、X线片显示椎体位移或颈曲异常、椎间关节失稳或钩椎关节侧方或后关节部骨质增生,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MRI可见椎间隙改变、骨质增生、韧带钙化等。

七、TCD可见椎---基底动脉供血缺乏。

八、中医证候诊断

1、肝阳上亢型:眩晕,耳鸣,头胀痛,易怒,失眠多梦,舌红苔白或微黄,脉弦。

2、气血亏虚型:眩晕动那么加剧,劳累即发,神疲懒言,气短声低,面色少华,心悸失眠,纳少,舌色淡,质胖嫩,或边有齿印,苔少或厚,脉细。

3、痰浊中阻型:眩晕,头重,胸闷,恶心,呕吐,少食多寐,舌胖,苔浊腻或白厚而润,脉滑或弦滑。

【诊断】

中医诊断:眩晕

西医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

【鉴别诊断】

中医鉴别诊断

1、厥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主。

2、癫痫:发作性的神志异常疾患,昏迷时四肢抽搐,两目上视,多吐延沫,或发出异常叫声,醒后如常人。

西医鉴别诊断

1、内听动脉栓塞:突然发生耳鸣、耳聋及眩晕,病症严重而且持续不减。

2、Ménière综合症:平时可无病症,常因劳累、睡眠缺乏、情绪波动而发作。其病症以头痛、眩晕、呕吐、恶心为主,常伴有耳鸣、耳聋、眼球震颤等症。

3、位置性低血压:病人突然改变体位时,尤其从卧位改为立位时,突然头晕,而颈部缓慢活动无任何表现。

【治疗】

一、一般治疗:低枕平卧休息,注意局部保暖,病情缓解后可指导病人作颈部前俯、后仰、左旋、右旋、侧屈、旋转等功能保健操。

二、中医治疗

1、针灸治疗:治以益气养血、平肝定眩

传统十四经脉取穴:风池、颈夹脊、新设、肩井、百会、风府、太阳、印堂等穴,针后加电针,断续波,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每次20分钟,1日1次,10次为1疗程,休息3日,再行下一疗程。

腹针治疗处方:天地针〔中脘、关元〕、商曲〔双〕、华肉门〔双〕、下脘上、气穴〔双〕。

2、推拿治疗:〔取穴同针灸治疗〕手法以滚、按揉、定点旋转复位手法等,每次20分钟,1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3日,再行下一疗程。

3、中药治疗

〔1〕肝阳上亢型

治法:平肝潜阳,清热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克钩藤15克决明子20克牛膝10克

杜仲15克生地10克黄芩6克当归10克

白芍15克丹参30克川芎10克甘草6克上方一剂加水500ml,文火煎至200ml,每服100 ml,1日2次,1日1剂。

〔2〕气血亏虚型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颈旋汤加减〔科内协定处方〕

黄芪15克党参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

白芍15克生地10克陈皮10克丹参30克

白术15克茯苓15克法下10克甘草6克上方一剂加水500ml,文火煎至200ml,每服100 ml,1日2次,1日1剂。

〔3〕痰浊中阻型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

法下10克天麻10克陈皮10克白术15克

构杞10克太子参15克甘草10克茯苓20克

丹参30克

上方一剂加水500,文火煎至200ml,每服100 ml,1日2次,1

日1剂。

4、中药丹参注射液10 ml参加5%葡萄糖250ml,静滴活血通络,1日1次,连续10天。

三、西医治疗

1、颈椎牵引:发病初期不宜牵引,眩晕减轻后可用5kg轻重量牵引。

2、理疗:可选择高、中、低频电疗,红外线1至2种配合治疗。

3、用ATP 20mg、维生素C 1g、维生素B6 100mg参加5%葡萄糖250ml支持治疗,一日一次,连续3-5天。

【疗效标准】

1、治愈:临床病症全部消失,能恢复正常劳动和工作。

2、好转:临床病症减轻,根本能从事工作。

3、无效:临床病症无改善。

【调护宜忌】

1、针灸科二级护理。

2、注意局部保暖,低枕平卧,不可转头过快。

3、注重精神护理,缓解紧X情绪。

4、如有呕吐者,吃流质,清淡饮食,病情缓解后,可正常饮食。

住院天数:10天

住院费用3000元

漏肩风

〔肩关节周围炎〕

【概述】

肩关节周围炎是指肩关节及其周围的肌腱、韧带、腱鞘、滑囊等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或退行性变,致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多见于五十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中医称本病为“五十肩〞、“冻结肩〞、“漏肩风〞、“肩痹〞等,多因年老体衰,肝肾亏虚,气血缺乏;复感风寒湿邪,致使经脉闭阻,或因跌仆外伤,损伤筋骨,气滞血瘀。【诊断依据】

一、肩部疼痛与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病症有肩部受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无明显诱因,年龄在50岁左右,多为慢性发病。

二、起初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顿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患肩畏冷,气候变化或劳累后疼痛加重,肩痛昼轻夜重。

三、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更为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特别是梳头、穿衣、洗脸、叉腰等动作均难完成。

四、发病早期可出现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围肌肉痉挛,晚期可发生废用性肌萎缩,出现肩峰突起,上举不便,后弯不利等典型病症,此时疼痛病症反而减轻。

五、专科检查

1、患侧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手臂伸直不能内收外展。

2、患侧肩胛后缘、前缘压痛明显。

六、X线片检查:常规摄片大多正常,后期局部患者可见骨质疏松,但无骨质破坏,可在肩峰下见到钙化阴影。

七、中医证候诊断

1、风寒湿型:肩部串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2、气滞血瘀型: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舌质暗或有瘀斑,苔白或薄黄,脉弦或涩。

3、气血虚型: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舌质淡,苔少或白,脉细弱或沉。【诊断】

中医诊断:漏肩风

西医诊断:肩关节周围炎

【鉴别诊断】

中医鉴别诊断

1、痿证:肢体筋脉缓和,痿软无力,不能随意活动,或伴有肢体麻木、肌肉萎缩,一般无疼痛。

康复科诊疗常规

康复科诊疗常规

脑卒中 【概述】 康复住院标准经急性期临床药物治疗和/或手术治疗(一般约2—4周)后,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但有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或出现影响功能活动的并发症,影响生活自理和回归家庭、社会,并符合下列条件: 1、神经学症状不再恶化; 2、不出现需手术处理的病情变化; 3、无其它重要脏器的严重功能障碍; 4、CT等影像学检查未见病情变化.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一般检查 1、三大检查常规。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尿细菌检查。 3、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 4、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5、梅毒血清学、艾滋病HIV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 6、神经电生理检查(含运动诱发电位)检查. 7、心、肺功能检查. (二)选择性检查 1、脑脊液检查 适应症:疑有颅内感染,颅内高/低压或脑脊液循环功能障碍等情况。需要了解脑脊液理化性质,观察颅内压力变化时。 2、TCD检查

适应症:需要了解颅内血管闭塞、畸形、硬化、动脉瘤、血液变化等情况及颅内压增高的探测等。 3、脑电图、脑地形图检查 适应症:(1)需要明确癫痫诊断时,(2)需协助其它颅内占位和颅内感染诊断时,(3)出现意识障碍时,(4)需协助鉴别器质性精神障碍或功能性精神障碍时。 4、头颅CT和MRI检查 适应症:(1)入院时需进一步明确诊断,(2)病情发生变化,有加剧或再次出血、梗死等迹象时,(3)合并有脑积水、肿瘤、感染等迹象时,(4)其它情况需要CT和MRI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时. 5、诱发电位检查 适应症:需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时。 6、心脏彩超、颈部彩超检查 适应症:脑卒中疑为心血管疾病引发时。 7、心、肺功能检查 适应症:疑有心、肺功能减退时,需了解患者运动负荷情况,以指导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 【诊断】 符合上述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者 【治疗】 一、临床治疗规范 (一)临床常规治疗 1、基础病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治疗; 2、延续性临床治疗:调节血压、颅压,改善脑供血、脑社经营养、对症支持治疗等; 3、改善语言、认知、精神、吞咽、运动、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和临床技术选用。 4、中医中药治疗。 (二)常见并发症处理 1、感染:包括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感染的治疗; 2、痉挛:各类抗痉挛口服药、社经阻滞(或溶解)治疗、矫形器应用或手术治疗。 3、精神障碍:选用精神药物或行为心理治疗; 4、压疮:体位处理、换药或手术治疗等;深静脉血栓:溶栓、抗凝药物应用等。

康复科诊疗常规

康复科诊疗常规 康复理疗科技术操作规程 物理治疗操作规程 一、物理治疗操作规程 1、严格掌握各物理治疗项目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2、接待病人,首先检查机器是否良好,输出是否正常,并开机预热。 3、嘱病人取合适体位,并交待注意事项。 4、各物理治疗项目具体操作详见各项目操作方法。 5、治疗中工作人员不得离岗,巡视并询问病人,解释正常反应与异常反应。异常反应立即处理或停止治疗。 6、治疗结束后,整理好机器与治疗床,作好下一位病人治疗准备。二、物理治疗操作常规 ㈠电脑中频疗法 适应症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疤痕、粘连、扭挫伤、注射后硬结、慢性盆腔炎、带状疱疹、声带小结、废用性肌萎缩、颞颌关节紊乱、胃下垂、便秘、网球肘、肌腱炎、面瘫、周围神经损伤、肌筋膜炎等。

禁忌症 带有心脏起搏器者、孕妇腹部及腰骶部、心脏部位、恶性肿瘤、结核病灶、急性化脓性炎症病灶部、出血部位、血栓性静脉炎、破伤风、治疗部位有较大金属异物等。 操作 1、选择适宜的硅胶电极,衬以湿垫布,置于治疗部位。对置或并置,肢体可以环形,颅脑区不能用对置法,心前区禁用。用沙袋或绑带固定好。 1 2、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处方。 3、开始治疗,按下“启动”(或开始)键,然后按动强度调节键,边调节边询问病人,一直至耐受限。由于人体对电流开始比较时比较敏感,过几分钟后,可做适当调节,使输出电流增大些。若病人难以忍受,则把电流输出调小些。 4、治疗完毕,机器自动停止电流输出,并发出提示音,这时可取下电极,再关闭电源。 5、中途停止可按“停止”键,治疗停止。 6、每次治疗20分钟,每日1次,必要时上、下午各1次,一般10-20次为1个疗程。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一里瘫之阳早格格创做 里瘫(心涡,心癖)是指颈乳突里神经的慢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慢性周围性里瘫.属西医的里神经炎. 一诊疗尺度 ㈠症状: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史,少量患者于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痛痛或者里部没有适等前驱症状.慢性或者亚慢性收病,出现一侧(奇为二侧)周围性里瘫,陪舌前2、3味觉障碍,少量可有耳鸣,听觉过敏等. ㈡体征: 本病以心眼正斜为主要特性.慢性收火,患正里部表情肌瘫痪,眼睑关合没有齐,额纹缩小或者消得,鼻唇沟变浅或者消得,心角下垂正背健侧,病侧没有克没有及皱眉、蹙额、关目、露齿、饱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痛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者消得,听觉过敏或者耳部疱疹等症.部分患者病程迁延日暂,可果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心角反牵背患侧,甚则出现里肌痉挛,产死“倒错”局里. (三)鉴别诊疗: 本病需与中枢性里瘫相鉴别,中枢性里瘫表示为一侧心角正斜,而眼睛及其以上没有受做用,多陪随一侧肢体偏偏瘫. 二,治疗

与穴: ①主穴:攒竹、阳黑,丝竹空、太阳,四黑,天仓,颊车,颧髎,下关,健侧合谷. ②配穴:抬眉艰易加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正斜加火沟;颏唇沟正斜加启浆.回复期加脚三里补益气血、濡养经筋. 支配:里部腧穴均止仄补仄泻法,回复期可加灸法;正在慢性期,里部穴位脚法没有宜过重,肢体近端的腧穴止泻法且脚法宜重;正在回复期,合谷止仄补仄泻法,脚三里真止补法. ⑵电针:与阳黑、丝竹空、顴髎、天仓、颊车等穴通电30分钟. 物理治疗:是最主要、针对于性最强的治疗脚法之一,早期可革新血循环,统造炎症死少,与消局部神经火肿;后期可革新神经管养,普及神经镇静性,促进神经功能回复,防止肌肉萎缩. 注意事项: 治疗功夫里部应防止风热,戴心罩,注意保温;忌食辛、香、燥、辣之品;果眼睑关合没有齐,需要时应戴眼罩,每日面眼药火2—3次,以防止熏染.自尔锻炼:如干毛巾热敷、表情动做及咀嚼训练等. 二中风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第七篇临床康复科诊疗规范手册第一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 第一节脑梗死 第二节脑出血 第三节颅脑损伤 第四节脊髓损伤 第五节周围神经损伤 第六节周围性面瘫 第二章运动系统疾病的康复 第一节颈椎病 第二节肩关节周围炎 第三节急性腰扭伤 第四节腰肌劳损 第五节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六节腰椎管狭窄症 第七节腰背肌筋膜炎 第八节股骨头坏死 第九节手外伤 第十节人工关节置换术后 一、全髋关节置换术后 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 第十一节骨折

第十二节肱骨外上髁炎 第十三节狭窄性腱鞘炎 第十四节肘管综合征 第十五节腕管综合征 第十六节踝管综合征 第三章风湿病的康复 第一节骨关节炎 第二节类风湿性关节炎 第三节强直性脊柱炎 第四节骨质疏松症 第五节痛风 第六节骨化性肌炎 第四章疼痛的康复 第一节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第二节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 第七篇康复科临床诊疗规范手册 第一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 第一节脑梗死 【概述】 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病变和血液动力学改变是引起脑梗死主要原因。临床上通常分为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两大

类。 【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多数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TIA或中风的病史。动脉血栓性脑梗死常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起病较缓,症状在数小时或1~2天内发展达高峰,脑栓塞可在数秒钟达高峰,且局灶性神经缺失症状与栓塞动脉的供血区的功能对应,具明显的定位症状和体征,可在24小时至3天内逐渐加重。脑栓塞还有原发病的表现。脑梗死多数无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少数起病即有昏迷、抽搐、类似脑出血,多为脑干梗死。腔隙性梗死往往不引起症状,或部分渐进性或亚急性起病,部分仅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腔隙病灶。其特点为症状较轻,体征单一,多无头痛、颅内压增高和意识障碍,预后良好。 (二)临床分型 1.依据症状体征演进过程分: 1)完全性卒中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重较完全,常有完全性瘫痪及昏迷,于数小时内(<6h)达到高峰。 2)进展性卒中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48小时内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 3)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发病后神经缺失症状较轻,持续24小时以上,但可于3周内恢复,不留后遗症。 2.依据临床表现及神经影像学分: 1)大面积脑梗死:是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完全性卒中。 2)分水岭脑梗死:相邻血管供血区分界处或分水岭区(边缘带)缺血。多为血流动力学障碍所致,典型者发生于颈内动脉严重狭窄伴低血压时,可分为:①皮质前型;②皮质后型;③皮质下型。 3)出血性脑梗死:多为大面积脑梗死区内动脉坏死后血液漏出或继发出血。 4)多发性脑梗死:两个或以上不同的供血系统区脑梗死,为多次复发所致。 (三)临床分期 ①急性期发病4周以内;②恢复期发病半年以内;③后遗症期发病半年以上。【辅助检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 1 )血常规、尿常规; ( 2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 3 )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心肌酶谱、血脂、双颈动脉加双椎动脉彩超、

康复科诊疗方案实施措施

康复科诊疗方案实施措施 为规范康复科中医诊疗方案的临床实施,规范医护人员各项治疗行为,明确临床诊治路径,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中医药治疗率,突出中医特色治疗技术,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我科实际,制订两种优势病种(中风-脑梗死恢复期,眩晕)诊疗方案的实施措施。 一、根据诊疗方案制定相对应的单病种临床路径 根据诊疗方案的具体内容制定相应的临床路径,以疾病为中心、以时间作为横轴,以入院、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教育、出院等诊治技术与护理等作为纵轴所做的最适当的、有顺序性、有时限要求的整体医疗计划和服务程序。目的是使患者获得最必要的检查、最佳的康复治疗、护理和服务、减少康复的延迟和资源的浪费,避免不合理的医疗。我科根据诊疗方案制定了“中风合并吞咽障碍”的单病种临床路径,临床路径的内容包括检验与检查、评估、用药、康复治疗、会诊、多学科的综合服务措施、护理、病人与其家人的相关教育、营养、预期结果和出院计划以及变异的记录等内容。 二、加强诊疗方案的培训学习,规范临床路径的实施 科主任带头,组织全科室相关医护人员,共同学习两种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以便科室医务人员熟练掌握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的具体内容,使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在临床中得到较好的应用。 三、定期对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和优化 每年对“中风-脑梗死恢复期、眩晕”两种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召开实施总结会议,客观、科学地对诊疗方案的中医疗效情况进行评价,提出诊治难点,并进行分析,找出解决措施,制定优化方案,不断改进康复治疗方法,规范流程,更加突出中医康复治疗特色,在临床路径的临床实施中,不断进行优化和改进,以提高康复治疗效果,缩短康复治疗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减轻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常规课件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后,其髓核连同残存的纤维环和覆盖其上的后纵韧带向椎管内突出,压迫邻近的脊神经根或脊髓所产生的症状。多发于壮年体力劳动者,男多于女,20-50岁占90%以上。约70%的病人有腰部受伤史。正常椎间盘弹性很大,可承受巨大的压力而不致破裂,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常受到挤压、扭转等应力作用和轻微损伤的积累,在30岁以后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使纤维环破裂,引起椎间盘病变。多位于腰4、腰5和腰5、骶1两间隙。 临床表现 1.腰痛伴坐骨神经痛,疼痛剧烈,沿坐骨神经走行的方向放射,可放射至臀部,大腿后部和小腿外侧,甚至足跟和足背外侧,随咳嗽、打喷嚏、用力大便或弯腰而加剧,休息时好转,整个患病过程有明显间歇性。 2.局部压痛,在腰4.5或腰5骶1的棘突间中线旁或中线有深部压痛,并常沿坐骨神经支配区放射。 3.腰部僵直,生理前凸平直,可出现脊柱侧凸,骶棘肌痉挛,腰椎活动受限。 4.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压试验均阳性。 5.下肢的感觉,肌力和腱反射有改变,严重者有肌肉萎缩。 诊断依据 1.腰痛伴坐骨神经痛。 2.局部压痛,并向下肢放射。 3.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压试验均阳性。 4.腰部生理曲度平直,脊柱侧凸,腰椎活动受限。 5.下肢感觉,肌力与腱反射有改变。 6.X线检查显示椎间隙变窄。 7.椎管造影显示脊髓有压迫。 8.CT扫描显示椎间盘突出。 9.核磁共振影像(MRI)显示椎间盘突出。 治疗原则 1.完全卧床休息。 2.骨盆牵引。 3.推拿按摩。 4.封闭疗法。

5.药物治疗(消炎痛等)。 6.手术治疗。 用药原则 1.早期症状轻病例,以保守疗法为主。 2.有明显神经根受压症状或症状严重,反复发作经非手术疗法无效或中央型突出有马尾神经受压,大小便功能障碍者,应行手术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工作。 2 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 3 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二、颈椎病 疾病简介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肥厚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刺激或压迫颈脊髓、颈部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多发在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疾病分类 (1) 神经根型: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或骨质增生的刺激,压迫脊神经根,引起上肢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常表现为一侧上肢节段的运动障碍或感觉麻木。 (2) 脊髓型:颈椎间盘突出、韧带肥厚骨化或者其他原因造成颈椎椎管狭窄,脊髓受压和缺血,引起脊髓传导功能障碍者。有的以上肢开始发病,向下肢发展;有的以下肢开始发病,向上肢发展。主要表现为走路不稳、四肢麻木、大小便困难等。 (3) 椎动脉型:由于钩椎关节退行性改变的刺激,压迫椎动脉,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者,常伴有头晕、黑朦等症状,与颈部旋转有关。

康复科单病种诊疗常规

康复科单病种诊疗常规

痹证 (腰椎间盘突出症) 【概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破裂、突出刺激或压迫脊髓或神经根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腰腿痛疾病之一。本病好发于30-50岁体力劳动者,男性多于女性,临床以腰4-5和腰5-骶1椎间盘突出最为常见。中医将本病归属于“痹证”,多因过劳损伤经脉、或肝肾不足,气血瘀滞,或感受风寒湿邪、经脉痹阻,或跌仆扭挫,瘀血阻滞所致。 【诊断依据】 一、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腰痛常发生于腿痛之前,也可二者同时发生;大多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之诱因。疼痛具有以下特点: 1、放射痛沿坐骨神经传导,直达小腿外侧、足背或足趾。 2、一切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动作,如咳嗽、喷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 3、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卧床体位:多数患者采用侧卧位,并屈曲患肢;个别严重病例在各种体位均疼痛,只能屈髋屈膝在床上以缓解症状。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常有间歇性跛行。 二、脊柱侧弯畸形:主弯在下腰部,前屈时更为明显。侧弯的方向取决于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如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躯干一般向患侧弯。

3、增生性脊柱炎:本病发病年龄大,病程缓慢,腰腿痛受寒湿、劳累后加重,疼痛点广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腱反射无异常。X线检查可见椎间盘变窄,椎体前后缘有明显的骨质增生。 4、腰椎管狭窄症:间歇性跛行是最突出的症状,患者主诉多而体征少。少数患者有根性神经损伤的表现。严重的中央型狭窄可出现大小便失禁,CT或MRI等特殊检查可进一步确诊。 5、腰椎结核:早期局限性腰椎结核可刺激邻近的神经根,造成腰痛及下肢放射痛。腰椎结核有结核病的全身反应,腰痛较剧,X线片上可见椎体或椎弓根的破坏。CT扫描对X线片不能显示的椎体早期局限性结核病灶有独特作用。 6、椎体转移瘤:疼痛进行性加剧,夜间加重,患者体质衰弱,可查到原发肿瘤。X线平片可见椎体溶骨性破坏。 7、脊膜瘤及马尾神经瘤:为慢性进行性疾患,无间歇好转或自愈现象,常有大小便失禁。脑脊液蛋白增高,奎氏试验显示梗阻。CT 或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休息:卧硬板床休息可以减轻炎症、避免损伤加重,活动时可以佩戴腰围。 2、缓解期逐步开始腰腹肌训练,注意避免腰椎过度屈曲或过伸。每日2~3组,每组10~15次,每次持续5~10秒。

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康复科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康复科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为规范科室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以病例为单元的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我院实际,制订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一、单病种临床路径定义与内容 单病种临床路径是医护专家针对无并发症单纯性疾病制定的,以病人及其疾病(或手术)为中心、以时间作为横轴,以入院、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教育、出院等技术与服务的提供作为纵轴所做的最适当的、有顺序性、有时限要求的整体医疗计划和服务程序,是标准化诊疗护理流程,是医院实施实时质量管理的最简单易行的方式,目的是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服务、减少康复的延迟和资源的浪费。临床路径的内容一般应包括预期结果、评估、多学科的服务措施、病人与其家人的相关教育、会诊、营养、用药、活动、检验与检查、治疗和出院计划以及变异的记录等内容。 二、总体目标 通过临床路径管理实现单病种医疗服务诊疗护理常规的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内涵质量。通过明确病种的诊疗护理操作规程,使医护人员行为规范化、标准化,有效避免乱开药、滥检查等过度治疗现象,同时增进医患沟通,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控制非必要医疗支出. 三、临床路径实施准备阶段 (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1.人员组成 领导小组 为了保证临床路径的顺利进行,必须使所有参与人员在统一的领导下紧密协作。科室成立以主任为组长、各治疗小组组长为副组长、科室全体成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1) 医生组负责组织制定临床医师路径,护士长组织制定护理路径,协调员负责组织制定医患沟通路径。质控员负责单病种路径管理的综合考评,电脑护士负责相关病案信息收集、统计工作,科室主任负责合规收费的实时监控. 实践小组 因为临床路径涉及到多个小组,因此临床路径的发展需要一个跨范围的团队.除领导小组外,科室还应有实践小组,这个小组包括:科室临床医生、康复治疗医生、护士,。这些成员需要对临床路径的内容进行反复的讨论和信息的交流,并且在领导小组的带领下进行有效的沟通(实践小组负责人及病种名称见附件2) 2。人员职责 (1)领导小组职责 决定本科室实施哪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确定临床路径表的框架与格式 确定各有关小组的角色 确定各小组的沟通与协调方式 参与实施临床路径效益的评估与评价 组织人员培训 提供推展与实施需要的帮助 定期召开讨论会,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困难 (2)临床医生职责 在临床路径的计划阶段,负责相关资料收集

儿童康复科脑性瘫痪诊疗常规全面性发育迟缓诊疗常规智力发育障碍诊疗常规三甲资料修订版

工作制度职责诊疗规范三甲资料修订版 目录: 儿童康复科一诊疗常规脑性瘫痪诊疗常规全面性发育迟缓诊疗常规智力发育障碍诊疗常规 【定义】 脑性瘫痪(CP)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C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 【临床特点】 典型特征表现为五个方面: ①运动功能障碍、早期以运动发育落后为主 ②特续性姿势及运动模式异常 ③反射发育异常主要为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立直(矫正)反射及平衡(倾斜)反应延迟出现,痉挛型脑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 ④肌张力和肌力异常(牵张反射亢进、关节活动度异常等) ⑤随年龄增长的继发性损伤 【诊断】 1脑性瘫痪诊断依据为四项必备条件及两项参考条件。 (1)四项必备条件: ①中枢性运动障碍持续存在 ②运动姿势发育异常 ③反射发育异常 ④肌张力及肌力异常 诊断脑性瘫痪必须具备以上4项必备条件,缺一不可。 两项参考条件:是非必备条件,有利于诊断及康复策略的选择。 1)有引起脑性瘫痪的病因学依据:如前所述出生前、围生期、出生后至3岁前的各类病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 2)可有头颅影像学佐证:包括头颅B超、CT、MR1等影像学检测结果异常。 2.辅助检查 (1)直接相关检查: 1)头颅影像学检查(MRI、CT和B超):是脑性瘫痪诊断的有力支持。 2)遗传代谢和凝血机制检查:是脑性瘫痪诊断较好的支持,但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2)合并症的相关检查:根据病情特点和需要选择以下相关检查。 1)脑电图(EEG)

2)肌电图 3)脑干听、视觉诱发电位 4)其他相关检查 【康复治疗】 原则: 1 .早期发现异常、早期干预是取得最佳康复效果的关键 2 .综合性康复 3 .与日常生活相结合除了规范的康复训练、护理和管理外,还要培训家长和看护者开展家庭康复 4 .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 5 .早期开展教育康复 6 .康复训练与游戏相结合 7 .集中式康复与社区康复相结合 康复治疗方法: 1物理治疗(PT) 8 .作业治疗 9 .言语治疗 10 药物及手术治疗 5.其他疗法 (1)传统医学康复疗法 (2)辅助器具及矫形器的应用 (3)马术治疗 (4)多感官刺激 (5)游戏及文体治疗 (6)音乐治疗 ⑺虚拟现实康复训练 (8)运动想象(MI)及镜像疗法/镜像视觉反馈疗法的应用 6 .心理康复与教育 7 .职业康复及社会康复 参考文献: 《儿童康复学》----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3月第1版)主编:李晓捷 【定义】 全面性发育迟缓(GDD)是指婴幼儿运动、语言或认知中有2项或2项以上标志性的发育指标/里程碑(如坐、站、走和语言等)没有达到相应年龄段应有的水平。表现为患儿在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认知能力、语言、交流、社会适应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存在两种以上发育迟缓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诊断年龄小于5岁。GDD是暂时性/过渡性、症状描述性诊断C

单病种管理规范及措施

单病种管理规范及措施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改进与完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是综合医院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更好地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现结合医院实际,现制定我院管理规范及措施。 一、单病种质量管理规范及措施 患者入院3天内必须明确是否属于“单病种质量费用综合管理”对象,实行科主任负责制,确定为管理对象的患者在诊治过程中必须按照管理措施去执行。即:按《病历书写规范》书写病历,明确诊断治疗护理方案:加强医患沟通,履行告知制度;明确检查、检验的项日和报告时限;明确术前准备的内容和时限;明确药物使用种类、时限;明确住院时限;疗效判定。如果确定为管理对象的患者在诊治过程中发现其他疾病或发生无医疗过失的并发症,因病情需要转科、转院的病人,不执行单病种管理办法,由主管医师及时告知患者并说明另行收费的理由,并进行健康知识与患者疾病相关的医学知识教育。 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1.诊断质量指标:出入院诊断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2.治疗质量指标:治愈率、好转率、未愈率、并发症发生率、抗生素使用率、病死率、一周内再住院率。3.住院日指标: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4.费用指标:平均住院费用、每床日住院费用、手术费用、药品费用、检查费用。

单病种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1.按照卫生部制定的临床路径管理要求,严格执行诊疗常规和技术规程;2.健全落实诊断、治疗、护理各项制度;3.合理检查,使用适宜技术,提高诊疗水平;4.合理用药、控制院内感染;5.加强危重病人和围手术期病人管理;6.调整医技科室服务流程,控制无效住院日。 单病种管理程序:病人入院—主管医师检查确认病种—主任进入单病种管理程序审批—实施临床路径及费用控制管理—完成管理诊 疗过程治愈出院(如病情在诊疗过程中有变化将退出单病种管理程序)。 单病种上报流程:主管医生负责网上填报—科室主任审核—医务科审核上报。科主任对科室单病种质量控制工作全面负责,科主任本人或指定人员每周对网上填报信息进行审核(指定人员需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科室每月对单病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整改,医务科每季度对全院的单病种进行评估分析,每年进行一次总结。 单病种上报时间:各科必须在次月的7天以内完成上一个月最后一天出院的单病种病历的上报工作。 二、单病种费用管理规范及措施 费用管理是单病种管理的重要环节,而加强对病人整个诊疗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控制与管理,又是切实降低单病种费用的重要方面。首先在治疗环节上,要做到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选择性用药(药物品种选择、给药方式选择),及时评价治疗效果,控制过高或过快的用药比重,减少不合理用药和滥用抗菌素。其次还要重点加强手术

康复科诊疗常规考核试题及答案

康复科诊疗常规考核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一共分为几级()[单选题] * A.1 B.2 C.3 D.4 E.5√ 2.安静时出现吸气性喉鸣和呼吸困难,伴有缺氧征象,心率极快,呼吸音明显减低,属于急性喉炎喉梗阻分度的哪一级?()[单选题] * A.Ⅰ B.Ⅱ C.Ⅲ√ D.Ⅳ E.Ⅴ 3.肺炎支原体感染最常用的抗菌药物是()[单选题] * A.头孢菌素类 B.大环内酯类√ C.青霉素类 D.碳青霉烯类

E.喹诺酮类 4.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不包括()[单选题] * A.当患儿有“三多一少”症状、尿糖阳性时,空腹血糖≥7.0mmol/L B.当患儿有“三多一少”症状、尿糖阳性时,随机血糖≥11.1mmol/L C.当患儿有“三多一少”症状、尿糖阳性时,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D.当患儿有“三多一少”症状、尿糖阳性时,空腹血糖≥6.0mmol/L√ E.无症状患儿,必须重复检测至少2次,证明具有明显的不正常高血糖症 5.治疗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首选药物是()[单选题] * A.甲状腺素 B.右甲状腺素 C.左甲状腺素√ D.甲巯咪唑 E.丙硫氧嘧啶 6.癫痫的治疗方法不包括()[单选题] * A.姑息疗法√ B.抗癫痫药物 C.生酮饮食 D.迷走神经电刺激 E.癫痫灶切除术 7.下列哪项不是儿童支气管镜检查的适应症()[单选题] * A.可疑异物吸入 B.局限性喘鸣

C.咯血 D.撤机困难 E.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8.川崎病的治疗药物为()[单选题] * A.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 B.糖皮质激素、阿司匹林 C.免疫球蛋白、阿司匹林√ D.糖皮质激素、双嘧达莫 E.免疫球蛋白、双嘧达莫 9.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不包括()[单选题] * A.细菌培养阳性 B.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快速尿素酶试验(RUT)均阳性 C.组织病理学检查和RUT结果不一致,需进一步行非侵入性检测,如尿素呼气试验(UBT)或粪便Hp 抗原检测(SAT) D.消化性溃疡出血时,病理组织学或RUT中任一项阳性 E.内镜下发现幽门螺杆菌√ 10.下列属于炎症性肠病的是()[单选题] * A.罗恩病 B.溃疡性结肠炎√ C.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D.功能性胃肠病 E.小儿肠炎

康复科单病种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西医称之为脑卒中,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75%,病死率平均10%~15%,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 一、疾病诊断 (一)病名诊断: 中风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因感受外邪(风邪)所致,在《伤寒论》名曰中风(亦称桂枝汤证);内风属内伤病证,又称类中风,脑卒中,卒中,风痱。现代一般称中风,多指内伤病证的类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之特点的疾病。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脑梗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 (二)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包括:(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或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或有责任梗死病灶。 (三)证候分型 1.风痰瘀阻证:突发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舌暗紫,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 3.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 (四)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二、治疗方案: 1、康复治疗:脑梗死后,只要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停止进展,康复治疗尽早进行。

康复科管理制度

康复科科室管理各项工作制度 一.凡需诊疗者,须经康复医生检查,确定诊断和治疗种类并登记。严格掌握治疗适应症,禁忌症。 二.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治疗前向病人详细交代诊疗注意事项, 治疗中密切观察和巡查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如遇意外情况,立即报告科主任,妥善处理。 三.针灸治疗必须无菌操作。针具高压灭菌,防止交叉感染。治疗中严防晕针,滞针,漏针,断针,刺伤血管和内脏的发生。如有发生立即处理。 四.使用电针,理疗等仪器。首先检查机器是否完好。输出是否正常,是否0位。根据病情,选择强度和时间。治疗完毕后将开关关至0位。 五.深入病房,了解病情。床边配合,提高疗效服务,观察疗效。教会病人或家属一些康复手段及简易操作。得到病人的积极。 六.爱护各种仪器,设备。使用前检查,使用后搽拭,以盖布罩好,定期检修并做好登记每次治疗期间应休息数分钟。 七.诊室保持清洁,安静。下班前关好门窗,切断电源。做好防盗,防火,防医疗事故。确保医疗安全。 康复科工作职责 一、按照康复医学要求,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达到生理或解剖受损、环境限制和生活计划相称的躯体、心理、社会、职业、`娱乐及教育潜能,提高生存质量。 二、在设备科领导下与其它相关科室一起负责包括预防、早期识别、以

及门诊和住院病人的医疗服务,通过康复,应能达到患者住院日缩短,功能独立性增高和生存质量改善。 三、认真做好不同年龄阶段的具有躯体与认知受损与残疾的病人的评定,诊断与处理工作,做好导致疼痛或功能受限的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各种并发疾病与损伤的处理,以及诊断与治疗性注射方法和电诊断医学方法的应用。 四、在开传统针灸、中药、穴位注射、功能锻炼等方法的同时,融合中西医学的诊断,治疗思路,创立开放新技术、新方法. 康复科管理制度 (一)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和各项操作规程,执行医院休、请假、奖金发放等制度,工作时间不准擅自离岗、吸烟、打闹、喧哗。 (二)对伤残病人,行动困难或卧床患者,应坚持床边会诊及治疗,急病人之所急,帮病人所需,以极大的爱心,最大限度的帮助他们恢复身心健康。 (三)坚持周会制度,贯彻医院工作方针。科室工作,每月有总结、有计划。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拒收红包,不开大处方,不欺瞒病人。加强科室各室间的协作。同志间的团结,以大局为重,不搞小团体。 (四)坚持专业学习制度,每月组织业务交流,专人主讲,提出新问题,总结新方法,制定新的操作方案,以患者为本,不断提高科室医技人员业务水平。 (五)加强安全生产意识,消除火、电隐患,各治疗室明确责任人,出现意外事故,按医院奖惩条例追究当事人和责任人的责任。

康复科管理制度

康复科科室管理各项工作制度 一。凡需诊疗者,须经康复医生检查,确定诊断和治疗种类并登记。严格掌握治疗适应症,禁忌症。 二。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治疗前向病人详细交代诊疗注意事项, 治疗中密切观察和巡查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如遇意外情况,立即报告科主任,妥善处理。 三.针灸治疗必须无菌操作。针具高压灭菌,防止交叉感染.治疗中严防晕针,滞针,漏针,断针,刺伤血管和内脏的发生.如有发生立即处理。 四.使用电针,理疗等仪器。首先检查机器是否完好。输出是否正常,是否0位。根据病情,选择强度和时间。治疗完毕后将开关关至0位。 五.深入病房,了解病情。床边配合,提高疗效服务,观察疗效。教会病人或家属一些康复手段及简易操作。得到病人的积极。 六。爱护各种仪器,设备.使用前检查,使用后搽拭,以盖布罩好,定期检修并做好登记每次治疗期间应休息数分钟。 七。诊室保持清洁,安静。下班前关好门窗,切断电源。做好防盗,防火,防医疗事故.确保医疗安全。 康复科工作职责 一、按照康复医学要求,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达到生理或解剖受损、环境限制和生活计划相称的躯体、心理、社会、职业、`娱乐及教育潜能,提高生存质量。 二、在设备科领导下与其它相关科室一起负责包括预防、早期识别、以

及门诊和住院病人的医疗服务,通过康复,应能达到患者住院日缩短,功能独立性增高和生存质量改善。 三、认真做好不同年龄阶段的具有躯体与认知受损与残疾的病人的评定,诊断与处理工作,做好导致疼痛或功能受限的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各种并发疾病与损伤的处理,以及诊断与治疗性注射方法和电诊断医学方法的应用。 四、在开传统针灸、中药、穴位注射、功能锻炼等方法的同时,融合中西医学的诊断,治疗思路,创立开放新技术、新方法。 康复科管理制度 (一)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和各项操作规程,执行医院休、请假、奖金发放等制度,工作时间不准擅自离岗、吸烟、打闹、喧哗. (二)对伤残病人,行动困难或卧床患者,应坚持床边会诊及治疗,急病人之所急,帮病人所需,以极大的爱心,最大限度的帮助他们恢复身心健康。 (三)坚持周会制度,贯彻医院工作方针。科室工作,每月有总结、有计划。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拒收红包,不开大处方,不欺瞒病人。加强科室各室间的协作.同志间的团结,以大局为重,不搞小团体。 (四)坚持专业学习制度,每月组织业务交流,专人主讲,提出新问题,总结新方法,制定新的操作方案,以患者为本,不断提高科室医技人员业务水平。 (五)加强安全生产意识,消除火、电隐患,各治疗室明确责任人,出现意外事故,按医院奖惩条例追究当事人和责任人的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