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启动

情绪启动
情绪启动

情绪启动(affective priming)就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当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有相同效价即在评价上一致时(如:阳光—母爱、蟑螂—死亡),与具有不同效价即在评价上不一致时(如:蟑螂—母爱、阳光—死亡)相比,在前一种情况下,对目标刺激(母爱、死亡)的加工会更快和更准确,这通常就被称为情绪启动效应。

情绪启动主要是用来研究情绪和认知关系的手段,在已有文献中指出情绪启动也即情绪一致性效应,情绪启动至少已包括如下三种含义:指个体对于在情绪效价上与启动刺激相似的靶刺激更为敏感;指个体先行加工具有一定情绪效价的刺激后,使得后继加工也易于蒙上相应的情绪色彩;视个体的情绪状态即为一种准备状态(启动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启动状态)将对个体的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称为情绪启动。

情绪启动的研究范式情绪启动的研究范式主要有如下几类:

经典的情绪启动范式。1986年,Fazio等人最早的情绪启动实证研究已成为经典的情绪启动范式。Fazio等人采用了词——词启动范式研究情绪启动效应。该实验要求被试对靶刺激——单词(如“友好”、“丑恶”)进行效价评定(积极或消极),每一个靶刺激前呈现一个不需要评价的启动刺激(与靶刺激在可评价含义上存在关联),反应记录为反应时和错误率。结果揭示:与启动刺激效价一致的靶刺激的评价时间比与启动刺激效价不一致的靶刺激的评价时间要短。

阈下情绪启动范式是在情绪启动实验中,将启动刺激呈现时间减少到几十毫秒、十几毫秒甚至几毫秒。由于启动刺激呈现时间非常短,无法被有意识地觉察,被试根本不知道曾经呈现过启动刺激,故此时出现的情绪启动称为“阈下情绪启动效应”(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又称“无意识情绪启动”(Unconscious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或“自动情绪启动”(Automatic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Paon(1992)研究阈下情绪启动对被试本人的社会行为影响。研究中呈现给正常的大学女生和饮食失调的大学女生三条阈下信息(以4毫秒的速度呈现),呈现信息是:“妈妈正离开我”、“妈妈渴望它”、“梦娜渴望它”,呈现后看吃饼干数量的多少。数据表明,潜意识唤起饮食混乱被试的焦虑(妈妈要离开我,4毫秒)可导致吃的行为的增加,对无饮食混乱组无此影响。Krosnick(1992)将被试分为两组,向一组被试阈下呈现带有积极情绪的图片,向另一组被试呈现带有消极情绪的图片,要求被试对同一个人进行评价,结果发现,积极图片呈现组对目标人物给予了更积极的评价,而消极图片呈现组则对目标人物的评价更为消极。阈下情绪启动的典型实验之一是1993年Murphy和Zajonc采用图片作为启动刺激要求被试作的判断偏好实验。实验中给完全不懂汉语的被试呈现一个汉字,请被试猜测该字在汉语中是代表“好”还是代表“不好”的概念。在汉字出现之前,以4毫秒的时间呈现一幅表现正性情绪(如愉快)或者负性情绪(如愤怒)的面部表情照片。结果表明,被试更有可能将一个跟随着愉快表情的文字猜测为代表“好”的概念,而将跟随着愤怒表情的文字猜测为代表“不好”的概念。而在他们的实验中,如果将文字前面的表情照片呈现时间改为1000毫秒,使被试能有意识地清晰地知觉人脸时,他们的文字的判断很少受人的面部表情的影响,即启动效应消失。蒋重清,杨丽珠等人在对成人阈下情绪启动效应实验研究中以43名正常成人为被试,在哭/笑/中性表情面孔刺激阈下启动下,根据人物后脑勺图片对其中的人物进行表情判断,以考察在一定条件下情绪对认知偏向的影响。结果发现,哭情绪刺激启动使被试对靶刺激的判断发生显著的情绪一致性偏

向,而笑表情面孔没有产生显著的启动效应。说明被试具有区分阈下刺激情绪效价的能力,无意识下的情绪影响具有弥漫性。2009年Timothy D. Sweeny,Marcia Grabowecky等对面部表情的阈下情绪启动的长时效应的研究中,给被试呈现30ms的恐惧,高兴,中性面孔后,调查了对陌生面孔24小时后的记忆发现:与被恐惧和中性面孔的启动相比,被高兴面孔作为阈下启动的陌生面孔将被评定为是更加积极的,随后也会记得更好一些。而且被掩蔽的情绪表达所引发的行为偏好并不是短暂的,至少能持续24小时。为稳定地观察阈下情绪启动效应现象,研究者在呈现启动刺激时引入三明治掩蔽方法,即在启动刺激前后呈现同一掩蔽刺激,以减少记忆痕迹,阻断被试对刺激的有意识评价,获得较纯粹的无意识成分。同时,在反应期间采用反应窗技术(response window procedure)。为避免启动效应在反应时和准确率上的扩散,研究者在启动刺激与靶刺激呈现后,迫使被试在一定时间内做出反应(称为“反应窗”),并以正确反应百分比作为因变量,从而获得相对精确的启动效应。这样不仅平衡了速度和准确性的关系,使启动刺激的影响更容易渗入。

后向情绪启动范式(backward afective priming)。现实生活中情绪刺激的出现是连续不断地,靶刺激呈现后仍会出现情绪刺激,这些刺激可能对靶刺激的加工产生影响,形成后向情绪启动(backward affective priming)。为使情绪启动研究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研究者改变了以往的向前情绪启动范式(forwardaffective priming),通过先呈现靶刺激,后呈现启动刺激的方式来考察情绪启动效应。在Fockenberg等的研究中,靶刺激呈现l00ms后,采用-l00ms、-250ms和-400ms三种SOA,之后呈现启动刺激l00ms,形成启动刺激与靶刺激加工过程的完全交迭,被试执行评价分类任务。研究表明,在靶刺激后呈现一致的启动刺激比不一致相比,前者反应时更短、准确率更高。研究还进一步指出,与向前情绪启动效应相比,后向情绪启动效应的持续时间更短,仅在SOA—l00ms 时存在,可见后向情绪启动的加工过程也非常短暂。

与其他范式的结合

与Simon范式的结合——情绪西蒙范式(affective simon paradigm)1998年,De Houwer等使用Simon范式研究情绪,实验中使用正负效价的和中性的名词和形容词作为情绪刺激,如:正性词:朋友(friend)和真诚的(honest);负性词:癌症(cancer)和淘气的(stupid);中性词:纸张(paper)和通常的(normal);实验要求一半被试在名词呈现时报告“正性”,在形容词呈现时报告“负性”;另一半被试的要求则与其相反,结果显示呈现词的情绪效价与要求被试报告的反应一致时,被试反应的速度更快。

与Stroop范式的结合——情绪Stroop范式(affective stroop paradigm)情绪Stroop范式是最初的stroop范式的变式,这种方法是用情绪词作刺激,让被试对词的颜色进行命名,以被试的反应时为指标来研究情绪和认知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假设相关情绪词会导致较高程度的激活,因此有较高程度的干扰,情绪刺激的衰退期(decay interval)长于中性刺激。在孤独症、社交恐惧症等人群的研究中,发现失调患者都有特殊类型的情绪障碍,与前面假设一致,特定的临床病人在stroop任务中把注意分散到特定类型刺激词的语义内容,因而这类词颜色命名的时间要长于其他呈现词。这说明,被试对特定类型的词更为敏感(比如焦虑失调者对压力词更为敏感)。Stenberg使用Stroop范式,将情绪效价词附加在具有不同情绪效价的面孔上,实验任务就是判断语词的效价,结果表明对负性

词的加工潜伏期延长。Jack van Honk等(2001)采用情绪Stroop任务范式对个体的注意偏向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被启动了愤怒情绪的被试对愤怒面孔表现出了注意偏向。而焦虑情绪下的个体则没有表现出这种注意偏向。这说明,并不是所有负性情绪下的个体都会对负性情绪信息表现出注意偏向。Jorrmann在情绪信息的负启动实验中考察了抑郁症候与对情绪信息抑制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发现抑郁程度高的被试在对情绪词进行极性判断时没表现出负启动效应,说明抑郁症者缺乏对负性信息的抑制能力。在情绪Stroop实验中,Williams和Mathews 发现,临床焦虑症病人表现出对威胁词命名的延迟,高焦虑个体难以忽略负性信息,分配更多的注意资源给负性词,而注意资源的相对缺乏导致了被试在颜色命名任务上的延迟。阈下情绪启动效应和Stroop效应之对比实验研究采用同一批正常成人被试,在相同的情绪刺激启动下,进行颜色判断和对模糊刺激表情判断,以考察在一定条件下情绪对认知效率和认知偏向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发现被试没有表现出情绪Stroop效应,而在负性情绪启动后出现情绪一致性效应。

情绪启动的心理机制情绪启动即情绪一致性效应的原因是什么呢?目前情绪启动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理论解释:

联结强度机制1986年,Fazio等人采用了词—词启动范式研究了情绪启动效应,并从态度的易接近假说出发,认为对态度自动激活的程度的可能性似乎与态度目标和评价的联系的强度有关,而不论这种强度是可测量的,或是实验性可操纵的。当这种强度很高时,对态度自动激活的程度是很强的。例如,记忆中刺激(如吸烟)与评价(如有害)的联结强度比刺激(如阳光)与评价(如有害)的联结强度程度高,则前者的评价(情绪)被自动激活的可能性比后者会更高,且只有当这种联结达到一定强度时,才会产生情绪启动现象。

激活扩散机制Bower提出了第一个情绪记忆模型,类似于Conlins等的语义记忆的网络模型,因此叫情绪记忆的连结语义网络模型(Bower’s associative semantic network model)。Bower的情绪记忆的连结语义网络模型认为每一个独立的情绪如快乐,悲伤或者恐惧在记忆中都是以节点或者单元的形式表征的,它假设对启动刺激的知觉激活了语义网络中相应的结点,然后,这种激活会扩散到与启动刺激效价一致的目标刺激的结点上,从而促进了对效价一致的目标刺激的加工。而复合情绪由基本情绪的许多结点同时激活构成。每一个基本情绪的结点都与其他许多结点相联系,这种联系或连结有些是先天的,有些则是后天学习或者通过同化的过程组织加工的。如悲伤这种表情他的许多连结点如就包括表达行为、自主反应模式、评价唤醒、语言标签等,根据激活扩散原理,一个情绪结点被激活,相联系的结点也被同时激活,这样当悲伤的结点被激活,相应的自主反应与表情行为也被激活。情感启动效应即心境一致性在以下情境下会发生。人们以好心境学习并且记忆正性情绪材料时会比以坏心境学习相同的材料效果好;而当学习的材料是负性情绪材料时,那么学习时的坏心境状态会比好心境状态更能促进学习效果。根据Gilligan和Bower(1984)的观点,心境一致性建立在以下事实的基础上:情绪性信息往往和那些与其具有相同性质的情绪结点联系更紧密。例如,那些包含悲伤事件和经历信息的结点与代表悲伤情绪的结点联系更强。Hermans等曾以荷兰语和图片为材料,结果都在SOA-300ms时发现了情绪启动效应。

反应冲突机制Wentura等提出了反应竞争模型,认为情绪词能自动诱发“好的”或“坏的”反应趋势,启动词和靶词效价一致时,二者所诱发的趋势相同,

被试对靶词的判断会加快;二者效价不一致时,所诱发的趋势相反,被试解决冲突导致反应延迟。即反应冲突机制把情感启动效应归因于类似Stroop效应的反应冲突,它假设启动刺激自动激活了被试的积极或消极评价,诱发了某种反应的趋势,而这种反应趋势可促进或抑制对目标刺激的反应。具体的说就是启动刺激与靶刺激同时激活反应趋势,在一致的实验条件中,启动刺激与靶刺激激活了相同的反应趋势。而在不一致的实验条件下,启动刺激和靶刺激激活了相反的反应趋势,比如:当要求被试对积极的目标词做出“好”的反应、对消极的目标词做出“坏”的反应时,积极的启动图片就自动地引起了说“好”的趋势。当启动图片与目标词的效价不同时,启动图片所诱发的反应趋势与正确反应是不同的。因为解决反应冲突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反应就会被延迟。当启动图片与目标词有相同的效价时,启动图片所诱发的反应趋势与正确反应是相同的,反应因而会得到促进。因此,在一致的实验条件中目标反应得到易化。相反,在不一致的实验条件中,被启动激活的反应与正确的靶反应是相冲突的,因此,便减慢了对靶刺激的反应。

情绪启动研究

从精神分析学派过分强调情绪、情结到行为主义把情绪简单还原于刺激——反应以及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色彩浓重的认知革命时期视情绪为冷静的理性认知和计算机系统似的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噪音,再到目前在新认知科学旗帜下肯定情绪和认知之间存在着互依性的相互作用,对于情绪和认知,人们在认识上已实现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轮回,在研究方法上也在实现着由剥离到整合的转变。其中,情绪启动研究成为了情绪——认知关系这一交叉领域的宠儿。

1986年,Fazio等人采用了词——词启动范式研究情绪启动效应。该实验要求被试对靶刺激——单词(如“友好”、“丑恶”)进行效价评定(积极或消极),每一个靶刺激前呈现一个不需要评价的启动刺激(与靶刺激在可评价含义上存在关联),反应记录为反应时和错误率。结果揭示:与靶刺激效价一致的启动刺激可以促进被试对靶刺激的加工。

1993年,Murphy等人对词——词启动范式进行了改版,以人物表情面孔(愉快或愤怒)作为启动刺激,以被试不认识的外文文字作为靶刺激,要求被试对其作喜好程度和好坏程度的评价。结果显示被试对愉快表情面孔图片后呈现的外文文字给予更积极的评定,而对愤怒表情面孔图片后的外文文字给予更消极的评定。在该模式中,启动刺激与靶刺激之间已不是预先存在情绪效价的联系,而是启动刺激诱发的情绪投射到后继评价中。

以上两种模式都肯定了情绪启动效应,但有两点值得深究:一是启动刺激是否真启动了情绪?二是对后继活动的影响是否真来自于情绪?

为此,有人在进行情绪启动实验时应用了生理技术如记录表情肌肌电,证实了情绪刺激确实启动了情绪(Rotteveel M,et al. Stronger Suboptimal than Optimal Affective Priming? Emotion,2001,1(4):348-364)。也有的是对情绪启动范式做了更简化的改造,分别回答以上两个问题。如郑希付(2003)采用表现出愉快、悲伤和愤怒情绪的人物图片作为启动刺激,要求被试在接受启动刺激后采用10点评定法评定自己的情绪,证实了情绪图片的启动效应。(郑希付.不同情绪模式的图片刺激启动效应.心理学报,2003,35(3):352-357)而更多

的研究则是集中探讨情绪对后继活动的影响,通常是先采用正负反馈、看电影等方法诱发出被试特定的情绪,然后让被试从事诸如学习、回忆、评价等活动。

情绪启动范式本身的特点

情绪启动范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而这种“变化”本身也吸引了研究者们的兴趣。一是关于情绪启动范式的时间因素问题。Herman等人指出显著的情绪启动效应出现在启动刺激与靶刺激的间隔时间(SOA,stimulus onset asynchrony)为0-150ms时段,150ms左右是情绪启动效应高峰时段,之后逐渐减少。并且,情绪启动刺激在阈下呈现比阈上呈现引起更强更稳定的情绪启动效应。(Hermans D,et al. Affective Priming with Subliminally Presented Pictures .Canadia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2003,57(6):2-15)

二是比较了文字和图片两种类型的情绪启动刺激的效果。已有研究发现,作为启动刺激,图片比文字引起的启动效应更明显[Spruyt A,et al. On the Nature of the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Affective Priming of Naming Response. Social Cognition,2002,20(3):227-238]。

关于不同情绪效价(积极/消极)的启动刺激的启动效应之比较[Niklas Ravaja,et al. Suboptimal Exposure to Facial Expressions Messages From a Small Screen:Effects on and Memory. Journal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Applied,2004,10(2):120-131],以及跨通道情绪启动现象[DirkHermans,et al. Odours as Affective-processing Context for Word Evaluation:A Case of Cross-modal Affective Priming,Cognition and Emotion,1998,12 (4):601- 613]都得到了研究。但是我们认为其结论对于不同人群的普遍性有待验证。

情绪启动效应的表现

情绪一致性效应(mood congruent effect) 由于情绪启动效应常表现为情绪主体对与其情绪一致的材料敏感,或者是做出与其情绪一致的评价,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一个更直白的概念——情绪一致性效应[Bower GH,Forgas JP. Affect,Memory,and Social Cognition.In:Eich E,et al. Cognition&Emotion. 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93-102]来代替情绪启动效应概念。该效应表现在广泛的认知过程中:

学习研究发现在要求不同情绪状态中的被试阅读一篇关于陌生人的不同性格特点的文字时,愉快被试花更多的时间阅读正向信息,而伤心被试则在负向信息上停留时间多。

提取个体更易于从记忆中提取与其当前情绪一致的项目。一项研究要求被试在中性情绪状态下学习混合有积极、消极和中性的单词,尔后诱发出被试的愉快或伤心情绪,在这种情绪下要求被试回忆刚才所学词汇。结果发现,尽管被试对中性词汇的回忆效果没有差异,但愉快被试对积极词汇回忆效果要优于对消极词汇的回忆,而伤心被试反之[Forgas J P. Mood and the perception of unusual people:Affect asymmetry in memory and social judgment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2c,22(3):531-547]。另一实验揭示,被试回忆日记中的情绪事件出现的选择性偏向也明显受到被试所处情绪的影响[Teasdale JD,Russell M L. Differential effects on induced mood on recall of positive,negative,and neutral words.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1983,22(2):163-171]。

联想被试当前的情绪状态促成其对靶词做出与其情绪一致性的联想[Mayer JD,et al. Mood Congruent Judgment is a General Effec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2,63(1):119-132]。另外,被试解释模糊刺激时也表现出情绪一致性效应[Eysenck M,et al. Cognitive Functioning in Anxiety. Psychological Research,1987,49(3):189-195]。

评价个体的情绪状态使得与其一致的态度更易发生。研究发现:相对于刚看完悲剧电影的观众,看完喜剧片的观众对其生活质量给予了更高的评价。另一研究表明,诱发出难过情绪的被试在填写健康登记表时比处于中性情绪的被试报告了更多的病历及抱怨。这种偏向也表现在被试对其现在健康状况的感觉以及对未来的预测中。

情绪启动的零效应和反转效应(null and incongruent effects)

在一些情况下,会出现情绪启动的零效应和反转效应(不出现启动效应或者是某情绪反而促进与其性质相反的信息的加工)。例如,让愉快或难过的被试处理非常熟悉和已经具有广泛知识的问题时[],以及被试在高强度动机驱动下、按照即定的观点、目标明确地搜索和处理信息时,情绪一致性效应则不会出现[Erber R.,Erber M W. Beyond Mood and Social Judgment:Mood Incongruent Recall and Mood Regul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4,24(1):79-88]。

此外,Rhodewalt等人的研究发现B型性格的人比A型性格的人表现出更明显的情绪一致性效应。可能是由于A型性格的人常常力图控制和有时间紧迫感,因而倾向于强力动机策略,抑制情绪的影响[Rhodewalt F,et al. The Type A Behavior Pattern,Induced Mood,and The Illusion of Control.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1988,2(2):231-237]。Forgas研究则发现,具有高认同需要的人和精于权谋的人通常会在既定的、强动机下处理信息,他们对谈判对手的知觉和期望更少受到情绪的影响[Forgas J P. Asking Nicely? the Effects of Mood on Responding to More or Less Polite Request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8a,24(2):173-185]。

对情绪一致性效应及其反转效应的理论解释:为了解释情绪一致性效应、零效应、反转效应这些显得矛盾的现象,Bower和Forgas提出了情绪渗入理论(AIM,affect infusion model)[ Forgas JP. Mood and Judgment:the Affect Infusion Model(AIM).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5,117(1):39-66]。AIM基于两个假设,其一是方法中介(process mediation)假设:情绪对认知的影响的性质和程度决定于个体在处理某一任务时所用的加工策略;其二是最小努力假设(effortminimization):在其他条件相等时,人们倾向于采用最容易和最简单却又满足最低限度情境要求的加工策略。

AIM指出个体在处理认知任务时的四种信息加工策略:(1)直接进入策略,这种策略常用于个体对任务很熟悉,而又没有太大的个人卷入时的情况;也适用于需更精细加工而无压力情境时的情况。这是一种硬策略,通常抵制情绪影响的深入;(2)动机驱动策略,当信息加工受到限定和受到某个特定的动机(如情绪修复)牵引时常使用这种策略;导致该策略被采用的因素包括指引个体认知过程的人格特点,以及一些由特定情境诱发的动机如自我提高、自我防御、自我评价保持和偏好。这种高度引导下、几乎没有建设性的加工过程减少了情绪渗入的可能性;

(3)启发式加工策略,当个体采用捷径构建反应时常采用启发式策略。使用启发

式策略时,情绪常被当作为一种加工、决策线索;(4)实质性加工策略,该策略常在任务比较复杂,缺乏典型性、个人卷入程度高,而个体有着足够的认知能力并且没有特定的动机目标时采用。在实质性加工过程中,情绪很可能影响到知觉的选择、学习、解释和同化已有知识的过程。

影响选择前提条件不同的策略的因素可归纳为三方面:信息的特点(复杂性、熟悉性、典型性),人(情绪状态、认知能力、动机水平、人格特点、任务与个人相关程度)和环境(加工精确性程度需要、客观标准获得的可能性、期望效应等)。

小结

情绪启动研究的实质是考察情绪对认知的影响。已有的情绪启动研究除了采用经典的先后呈现启动刺激——靶刺激的实验模式外,还采用了如正负反馈、看电影等方法以替代启动刺激的作用。研究揭示两种情绪启动效应:一是指情绪启动了个体对于与其情绪一致的靶刺激的敏感性;二是指个体在情绪启动下的认知加工出现情绪染色效应。

情绪启动研究揭示了大量关于情绪——认知关系的规律,这对于情绪调节等应用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此外,如前文提及,已有研究揭示了人格因素会影响到情绪启动效应的出现,这启示了可以将情绪启动研究拓展到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以及心理测量学领域,从情绪和认知的交互作用中揭示人格的本质特征。同时,情绪启动范式对于神经生理技术(ERP, fMRI, PET等)有着很好的兼容性,这一优势使其能够促进我们从行为到生理水平理解情绪——认知关系,更有利于揭示人格形成机制。

·理论研究·社会心理科学第25卷总第111期2010年第5期总第542页303.4情感匹配机制情感匹配理论也叫情感—竞争模型,它假设启动—目标刺激的评价一致性让被试产生了似乎合理的感觉,而评价的不一致性造成了似乎不合理的感觉。似乎合理的感觉会促进对目标刺激的肯定反应,而似乎不合理的感觉会抑制对目标刺激的肯定反应。3.5情绪启动的整合模型Bower和Forgas于1994年提出了情绪渗入理论(AIM,affect infusion mode1)[18]将所有模型的观点整合起来。AIM模型是一个整合信息加工模型,它描述了负载的情绪信息是如何转变为判断过程的一部分进入判断者的建构思维过程。AIM模型基于两个假设:(1)方法中介(process media-tion)假设:情绪对认知的影响的性质和程度决定于个体在处理某一任务时所用的加工策略,即情绪效应的本质和程度是由判断者所采用的信息加工策略来协调的;(2)最小努力假设(effortminimization):在其他条件相等时,人们倾向于采用最容易和最简单却又满足最低限度情境要求的加工策略。这样判断者减少了信息加工的努力,只要能达到对环境需要的最小满意度,他倾向于采用最少努力的加工策略。影响判断的情绪程度随信息加工由不努力到努力的范围而变化:AIM指出个体在处理认知任务时的四种信息加工策略[19]:(1)直接进入策略,这种策略常用于个体对任务很熟悉,而又没有太大的个人卷入时的情况;也适用于需更精细加工而无压力情境时的情况。这是一种硬策略,通常抵制情绪影响的深入。(2)动机驱动策略,当信息加工受到限定和受到某个特定的动机(如情绪修复)牵引时常使用这种策略;导致该策略被采用的因素包括指引个体认知过程的人格特点,以及一些由特定情境诱发的动机如自我提高、自我防御、自我评价保持和偏好。这种高度引导下几乎没有建设性的加工过程减少了情绪渗入的可能性。(3)启发式加工策略,当个体采用捷径构建反直时常采用启发式策略。使用启发式策略时,情绪常被当作为一种加工、决策线索。(4)实质性加工策略,该策略常在任务比较复杂,缺乏典型性、个人卷入程度高,而个体有着足够的认知能力并且没有特定的动机目标时采用。在实质性加工过程中,情绪很可能影响到知觉的选择、学习、解释和同化已有知识的过程。当采用直接进入通道策略时,情绪效应将不存在;而当采用实质性加工策略时,情绪效应得到加强。从AIM模型中可以看出,需要建构加工过程的判断(也就是启发式和实体性加工策略),比需要仅仅是复制认知内容的判断(也就是直接通道和动机策略)更易受情绪的影响。尤其是,当采用一个开放的加工策略时,情绪渗透对判断的影响效应可能更大。这种策略既可以为判断提供间接的启动作用,也可以为判断的成立提供直接的信息。4.情绪启动研究的问题及展望情绪启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一方面探明了许多情绪———认知的关系,加深了对情绪———认知关系的理解。另一方面,证实了人们对同一态度物体可能拥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内隐与外显,有助于社会心理学态度理论的构建。尽管情绪启动的实验模式已获得较丰富的结果。但现有研究仍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关于情绪启动的神经生理学研究相对较少,情绪启动的产生条件仍不明确。其产生依赖于联结强度、微弱情绪联系、加工策略或是其它方面尚不明确,情绪启动的内在机制如联结强度机制、激活扩散机制、反应冲突机制、情感———匹配机制。这些解释虽然新近仍不断获得各自实证研究的支持,但目前各理论仍无法全面解释各种实验任务。多数研究集中于行为水平,而未深入到神经生理水平。由于实验材料、被试以及实验程序的不同。现有的对情绪与认知操作关系的研究结果并没有取得一致,如何使情绪与认知关系的研究结果达成一致,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参考文献:[1]Klauer KC,Musch J.Affective priming:find-社会

心理科学第25卷总第111期2010年第5期总第543页·理论研究·31ings and theories.In:Musch J,Klauer K C,eds.Thepsychology of evaluation:affective processes in cog-nition and emotion.[2]Musch J.Affective Priming.www.Pschologie.uni-bonn.de/sozial/forsch/thesis.Htm,2003,12,15[3]Murphy ST,Zajonc R B.Affect,Cognition,and Awareness:Affective Priming with Optimal andSuboptimal Stimulus Exposures.Journal of Personalityand Social Psychology,1993,64(5):723-739[4]Bower GH,Forgas JP.Affect,Memory,andSocial Cognition.In:Eich E,et al.Cognition&E-mo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93-102[5]Fazio R H,et a1.On the Automatic Activationof Attitud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0(2):229-23[6]Patton,C.J.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emo-tional activity.Joum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998:484-490[7]蒋重清,杨丽珠,刘颖成人阈下情绪启动效应实验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u1.2005Vo1.28 No.4[8]Timothy D.Sweeny,Marcia Grabowecky,Satoru Suzuki,Ken A.Paller,Long-lasting effects of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from facial expressions,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xxx(2009)xxx-xxx[9]Fockenberg D A,Koole S L.Semin G R,Backward affectivepriming:Even when the prime islate.people still evaluate.In press[10]De Houwer,J.,&Eelen,P.An affectivevariant of the Simon paradigm.Cognition and Emo-tion,1998,12:45-61[11]Stenberg,G.,Wiking,S.&Dahl,M.Judging words at face value:Interference in wordprocessing reveals automatic processing ofaffective fa-cial expressions.Cognition and Emotion,1998,12:755-782[12]Jut ta Joo rmann.A t tent ional bias in dys-pho ria:The roleof inh ibito ry p rocesses.Cognit ionand Emo t ion,2004,18(1):125-147[13]彭晓哲,周晓林.情绪信息与注意偏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4):488-496.[14]杨丽珠,蒋重清,刘颖.阈下情绪启动效应和Stroop效应之对比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5,28(4):84-787[15]Fazio,R.H.Multiple processes by which at-titudes guide behavior.The MODE model as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In:M.P.Zanna(Ed.).Advances inexperimental psychology.San Diego.CA:AcademicPress.1990:75-109[16]Hermans D,Houwer J.The affective effect:automatic activavation of evaluative information inmemory.Cognitionand Emotion,1997,8(6):515-533[17]Wentura D.Activation and inhibition of af-fective information:evidence for negative priming inthe evaluation task.Cognition and Emotion,1999,13:65-91[18]Forgas JP.Mod and Judgment:the Affect,In-fusion Model(AIM).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5,117(1):39-66[19]蒋重清,杨丽珠.情绪启动研究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5.28(2):321-323The Research Paradigm And PsychologicalMechanism Of Affective PrimingZhang HaixiaAbstract:affective priming refers to the targets willbe faster and more accurate processing when theprime and target are affectively congruent than whenthey are affectively incongruent.The researchparadigm and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affectivepriming were reviewed in the text.Key words:affective priming,research paradigm,psychological mechanism·理论研究·社会心理科学第25卷总第111期2010年第5期总第544页32

内隐情绪启动效应的文献综述

内隐情绪启动效应的文献综述 一、情绪 (一)情绪启动 近年来,当启动刺激与探测刺激具有相同的情绪色彩时,控制组与实验组的反应会有明显的不同,这种情况被称之为情绪启动。这种情绪研究的发现为情绪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现代心理学产生不久以后,Williian James于1884年提出了被后人称为情绪的外周理论,但是由于情绪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研究方法的困难,在其后的时间里情绪研究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情绪研究才出现了快速发展,早期情绪研究主要涉及情绪的生理唤醒、情绪脑机能定位、情绪的生理伴随模式、情绪发生序列、情绪与体内平衡、情绪与环境、条件性情绪反应、情绪与人格发展等课题。 情绪启动(affective priming)就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当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有相同效价即在评价上一致时(如: 阳光母爱蟑螂死亡),与具有不同效价即在评价上不一致时(如:蟑螂母爱阳光死亡)相比,在前一种情况下,对目标刺激(母爱死亡)的加工会更快和更准确,这通常就被称为情绪启动效应。 [1] (二)内隐情绪 为我们所熟知,弗洛伊德是无意识研究的先驱之一,在他的《性学与爱情心理学》中第三章就是对无意识情绪的阐述。他认为,本能是要寻求一种与观念或情感状态的结合。原始的本能与观念的结合之后就产生认知,而原始的本能与情绪情感状态结合后,就成为外显的情绪情感,两种结合过程之中都会伴随压抑影响作用,往往就把这种原始的观念和情感称为无意识观念和无意识情绪。而且弗洛伊德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无)意识,并且指出无意识对人的心理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就像上文所提到的,在20世纪60年代后,现在心理学开始蓬勃发展,认知革命开始,而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的研究也快速发展,因此内隐研究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也相对开始成熟。在此基础上有研究表明内隐社会认知揭示了无意识认知成分参与有意识的社会认知过程。这些都为内隐情绪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什么是内隐情绪,当今研究中尚未有一致的可被所有人认可的界定,在1999 年,Kihlstrom在《无意识心理》中明确提出“implicit emotion”这个概念,表明 内隐情绪是指某种情绪状态所导致的经验思想和行动上的变化,这种情绪状态独 立于他/她对这种情绪状态的有意识的觉知。也就是说相对于个体意识到情绪、 情感及情绪状态知觉的外显情绪,内隐情绪则是归于一个人情绪状态引发的体 验、思想或行为的改变,而这种情绪状态的引发是阈下即无意识的。 [2] 二、内隐情绪的相关研究 目前内隐情绪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阈下刺激诱发内隐情绪并且因此产生的反应是被试可以觉察到的,即被试可以意识到自身的情绪反应;第二方面是阈下刺激诱发的内隐情绪并且因此产生的反应是被试不能察觉到的,即被试的内隐情绪变化是被试没有意识到的。 (一)阈下引发的内隐情绪并且有外显反应

阈下意识文献综述

企业中,常常会见到随处张贴的标语。当管理者强制要求员工需仔细阅读标语时,触发员工的阈上意识。当管理者并没有要求员工必须阅读标语。即使标语位置醒目,视觉的呈现是在员工的视觉阈限以上,但在此过程当中,员工关注的是手头工作,而不是这些本应引起注意的标语。也就是说,是员工自己把这些标语给“隐藏”起来,视而不见。此时,标语产生的效果触发的是员工的阈下意识。 阈限 阈下知觉 情绪影响思维 “拓展-构建理论(broaden-and-build theory)”认为,处于积极情绪状态的个体比处于消极情绪状态的个体,在思维上更开阔并更具创造力,后者往往聚焦于引发消极情绪的事件或情境,使认知范围变得狭隘,但处于消极情绪的个体在求生时能迅速作出反应。在情绪强度对信息加工的影响方面,与高强度比较,中等强度的积极情绪更利于创造性的产生(Fredrickson, 1998)。 情绪影响认知 关于情绪如何影响认知,Forgas 提出了情绪渗入理论(AIM, affect infusion model)。情绪渗入是指个体在使用不同的加工策略时,情绪会选择性地影响个体的认知活动,从而使个体的认知结果朝向与情绪相一致的方向倾斜(Forgas,1995)。研究表明,具有情绪色彩的信息更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产生注意偏向(Williams,Mathews,Macleod,1996;Koster et al.,2005)。积极情绪扩大了个体的注意范围,使个体更易形成全局观念;消极情绪则使个体更多注意细节内容,进行更多的系统搜索(王翠玲&邵志芳,2004)。积极情绪使被试打破定势,产生更多不寻常的联想,更有利于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效率更高,决策更全面(Isen et al., 1987;Isen,2002)。也有研究认为,消极情绪促进顿悟问题的解决(Kaufmann,1997),积极情绪则促进被试对类比推理任务的完成(Jausovec,1989) 情绪影响认知的stroop验证 正常成人具有显著的情绪STROOP效应; 阈下情绪的不同对正常成人完成STROOP认知任务存在影响, 其中, 消极情绪的STROOP效应表现为反应时的延迟。以文字为载体的阈下情绪刺激能够产生情绪STROOP效应, 说明了情绪刺激具有优先于意识认知的特点, 可以在人们对其产生意识前得到加工并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宋鸽,2008)采用眼动记录法并结合情绪诱发程序,探讨主体情绪状态和材料情绪模式(情绪图片、情绪文本)对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高淑青,2010)随着被试感受情绪图片时间的延长,积极情绪的作用表现为从无作用到产生干扰作用,而消极情绪的作用表现为从产生干扰作用到无影响再到产生促进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随着认知过程的延长,情绪诱发效果的增强,积极情绪表现出干扰作用,而消极情绪随着认知过程的延长得到更充分诱发,从最初表现出干扰作用到后来产生促进作用。产生这一转变的原因应该从不同刺激所具有的自身特征以及在不同加工任务过程中情绪是否得到有效而充分的诱发两个方面寻找解释(董光恒,2008)。阈下启动被试的积极/消极情绪对风险决策有显著影响。阈下积极组的被试更具有冒险倾向,阈下消极组的被试更趋向于风险规避,而控制组的被试在风险决策中则处于居中水平(姜卓,2011)。 标语(情绪文本)对员工行为影响示意图

阈下情绪信息影响决策的实验研究及心理战应用启示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I 第一章绪论.. (1) 1.1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 1.1.1 选题依据 (1) 1.1.2 研究意义 (3)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2.1 决策任务诱发的情绪对决策的影响 (4) 1.2.2 阈下情绪信息对决策的影响 (6) 1.3研究方法 (8) 1.3.1 实验法 (8) 1.3.2 文献研究法 (8) 1.4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8) 1.4.1 论文结构 (8) 1.4.2 创新点 (9) 第二章阈下情绪信息影响决策的基础理论 (10) 2.1阈下情绪信息影响决策的概念 (10) 2.1.1 情绪对决策的影响 (10) 2.1.2 阈下情绪信息 (11) 2.1.3 决策 (12) 2.1.4 小结 (12) 2.2阈下情绪信息影响决策的理论模型 (13) 2.2.1预期效用模型 (13) 2.2.2风险即情绪模型 (14) 2.2.3小结 (15) 2.3认知对情绪的反作用及阈下情绪信息影响决策模型的建构 (15) 2.3.1情绪的控制 (15) 2.3.2控制发生的条件 (16) 2.3.3阈下情绪信息影响决策模型的建构 (16)

分析师跟踪、投资者情绪与研发投入

分析师跟踪、投资者情绪与研发投入 从当前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及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企业创新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促使企业赢得未来竞争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企业创新活动已经成为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基本源泉。如何突破创新瓶颈已经成为政府,社会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当前资本市场中,分析师作为信息中介和信息传递的桥梁,在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缓 解其信息不对称上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现有的文献在探讨了分析师对上市公司研发投入的影响后发现,这两者的关系不是唯一的,而是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影响。一方面,分析师利用个人在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上的专长,向市场解读和传递追踪企业的公共信息和私有信息,降 低其信息不对称程度,发挥“信息揭示”效应,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进而促进企业研发投入;另一方面,分析师发布的盈利预测往往会对高管构成业绩压力。为了避免因未达到分析师预期的不利市场反应,公司管理层可能会出现“短视”行为,为了提高短期业绩而忽视长远发展,此时,分析师预期发挥“业绩压力”效应,抑制企业研发投入。同时,在中国“新兴加转轨”的资本市场环境下,当前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且资本市场环境尚不够完善和成熟,投资者非理性现象比发达国家的 成熟资本市场更为明显。 作为投资者非理性的主要度量指标,投资者情绪反映了投资者对企业市场估值的总体乐观或悲观的态度,在投资者整体处于不同的心理状态,乐观或悲观,高涨或低迷时,也将对公司的投资决策包括研发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结合分析师、管理层和投资者三个重要角色,并将其纳入同一研究框架下,探讨了在基于分析师理性、管理层有限理性和投资者非理性共存的基础上,利用2009年至2017 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在进行理论推导和假设提出后,进一步实证检验了分析 师跟踪与投资者情绪分别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作用,以及后者在分析师跟踪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的调节效应;为了揭示该调节效应的本质,本文还在后面继续 探讨了投资者情绪发挥作用的具体路径。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发现,第一, 我国资本市场上的分析师跟踪与投资者情绪均对企业研发投入发挥着积极的促 进作用。第二,投资者情绪在分析师跟踪与研发投入之间起到正向的调节作用, 即在投资者情绪高涨的背景下,分析师跟踪对研发投入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强。

情绪调节效应的发展_一个V型发展趋势_英文_邓欣媚

Up- and Down-regulation from Early Adolescence to Early Adulthood: A V-shape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 Deng Xinmei 1 Sang Biao **2,3 (1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60) (2 School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3 School of Preschool and Special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0) Abstract Adolescence is considered as a time full of “storm and stress”. Numerous studies suggested that emotion regulation improves with age. While previous studies typically examined the developmental change of negative emotion regulation within a specific period, few studies considered regulation effect of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s in a transitional period. To address this issue, one hundred and seven participants (35 young adolescents, range=13~15 years old; 37 old adolescents, range=16~18 years old; 35 young adults, range=20~29 years old) were examined for their up- and down-regulation of positive, neutral, and negative emotional stimuli. Results showed that considering the differences of emotion regulation effect among three age groups, a drop-down phenomenon was found in the old adolescents group. Specifically, old adolescents’ emotion regulation effect was the worst, while young adults’ was the best. Key words emotion regulation development, regulatory strategy, regulation effect, V-shape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adolescents *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31371043]. ** Corresponding Author: Sang Biao. E-mail: bsang@https://www.360docs.net/doc/ac3306160.html, 1 Introduction From early adolescence to early adulthood, adolescents encounter various challenges leading to relatively extreme emotional experiences (Deng, Sang, & Luan, 2013), therefore, they have a relatively high requirement for emotion regulation (Larson, Moneta, Richards, & Wilson, 2002). Figuring out how emotional regulatory processes develop during this important transitional period will facilitate the understanding of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the ?eld of education. Recent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emotion regulation improves with age (Hay & Diehl, 2011; Larcom & Isaacowitz, 2009; Sang, Deng, & Luan, 2014). Previous study found that adolescents showed more and more effective in emotion regulation according to the instruction cues in the laboratory setting. When instructed to reappraising negative emotions in another way, adolescents reported significantly decrease in negative experience (Silvers et al., 2012). Usage of different regulatory strategies increases spontaneously during adolescence (Garnefski & Kraajj, 2006). Adolescents become much more flexible in their choice and usage of adaptive strategies to regulate emotions. They also become more socially competent (Griffith, Dubow, & Ippolito, 2000). However, previous studies mainly focused on changes of individuals within a speci?c period (such as childhood, adolescence or adulthood). For example, life-span studies indicate that older adults move out of highly negative states more readily than younger adults (Hay & Diehl, 2011). Due to the increasing stress of academic DOI:10.16719/https://www.360docs.net/doc/ac3306160.html,ki.1671-6981.2015.03.014

不同吸引度和唤醒度图片的情绪启动效应

不同唤醒度和吸引度的情绪图片的启动效应 张晓晓 1118403037 摘要 考察了不同唤醒度和吸引度图片对于启动效应的影响。被试为苏州大学在校本科生30名。在平时实验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实验材料的相貌对于被试的判断有明显的影响,所以在本次试验中,启动刺激材料的吸引度也作为其中的一个维度。本实验在严格控制情绪材料的条件下,以不同唤醒度和吸引度的材料作为启动刺激,以经过挑选的中性效价的情绪图片作为靶刺激,通过这样的设计来了解情绪的启动效应。结果表明:启动刺激材料的吸引度与启动效应之间呈现正相关,而唤醒度则没有发现它与启动效应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 1.前言 在心理学的发展中,人们认为人类总是潜意识地按照“积极/高兴”和“消极/不高兴”评价周围环境。在情绪或态度的现有理论中,研究表明个体只需少量认知资源就能快速评价刺激的情绪含义,并影响随后的情绪与认知。这些观点在近二十年里,获得了许多实验证据的支持,其中最直接的是情绪启动研究。该研究先呈现不同效价的启动刺激200ms,间隔100ms后呈现不同效价靶刺激,此时SOA为300ms(SOA指从启动刺激开始呈现到靶刺激开始呈现的时间间隔),当启动刺激与靶刺激效价一致时(如癌症———丑陋)所需反应时比不一致时(如生日———丑陋)更短。因形成意识反应策略并影响随后反应至少需要SOA为500ms,因此如果SOA为300ms时,启动刺激影响了随后的靶刺激反应,可将该过程视为自动、无意识的。可见,情绪启动研究一方面深化了传统的启动范式,将该范式扩展至情绪的研究。另一方面为探索无意识情绪提供了良好的方法和新的途径。此外,该研究因具有直接测量方法所无法取代的优势,现已成为研究态度自动激活的首选方法。鉴于其重要的研究意义,情绪启动研究吸引了大量的研究者并且成为较活跃的领域之一。 Bower在80年代初提出了关于情绪和记忆联想网络模型(association net work model of memory and emotion)①,他认为,情绪或记忆是这个网络上的结点,其他部分的变化必然会引起这些结点的变化。造成这些变化的可以是任何刺激,如听觉,视觉,语言的,也可以是其他的,对情绪结点的刺激,可以引发扩散性的兴奋,这种兴奋可以降低与此有关结点的感觉阈限,如情绪关联词语等。90年代,有人又提出了“无意识情绪模型”(Model of Nonconscious Affect)②.这个模型有种:一是添加模型,认为某些无意识的刺激会诱发人的某种情绪模式的产生,促使人们出现一种弥散性的情绪状态,这种状态通过无意识的方式添加到其他状态之中,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③第二个模型是注意模型(Attention model),这个模型认为,具有情绪刺激的信息会更多的引起人们的注意,当A察觉到B 的细微的情绪的变化,A会更加注意B的情绪变化,当人们察觉到情绪变化的时候,就必然会引起注意。④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很多人研究不同性质和特质的刺激对记忆过程的影响,因此认知过程的启动效应的研究开始了。人们通过实验的方法去验证。比较早的对Bower的模式进行验证的是Murphy和Zajonc R N B,他们提出了情绪首因效应假说。他发现情绪和其他认知现象一样存在情动效应,如果这种情绪是无意识的,这种情绪就成为了人们对事物反应的一个部分,是人的活动有了情绪色彩。⑤之后Challis 和Krane对不同启动状态下词语认知的速度进行研究,发现期待能够启动的情绪状态下(无论是否积极)词语认知速度快于中性状态下的认知速度。⑥ 情绪面孔的启动效应主要是研究情绪面孔的效价及唤醒度和启动效应的关系。总结以往

阈下情感启动范式下的性别面孔情绪刻板效应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7(8), 1171-1178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ac3306160.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ac3306160.html,/10.12677/ass.2018.78172 Gender Facial Emotional Stereotype under the Paradigm of 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Lina Zhang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Jul. 19th, 2018; accepted: Aug. 2nd, 2018; published: Aug. 9th, 2018 Abstract Researches showed that the disparate facial feature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will affect the perception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On the same baseline, women are more likely perceived to be happy, surprised and fear, whereas men are angry, which is called gender facial emotional stereo-type. We utilized the three-factor mixed experiment design, 2 (gender of priming image: male, fe-male) × 3 (emotion of priming image angry, happy, neutral) × 2 (gender of subject: male, female), to examine gender facial emotional stereotype under the paradigm of 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The subjects need to assess target images are happy or not when encountering evaluative catego-rization task. Then we analyze the data that is estimated “happy” using the repetitive measure of variance.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ender of priming image and emotion of priming image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1, 35) = 7.064, p < 0.01;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hen priming “happy” emotion whatever the happy priming or neutral priming.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there exists gender facial emotional stereotype under the paradigm of 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Keywords 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Gender Facial Emotional Stereotype 阈下情感启动范式下的性别面孔情绪刻板效应 张丽娜 西南大学,重庆 收稿日期:2018年7月19日;录用日期:2018年8月2日;发布日期:2018年8月9日

情绪图片的阈下启动效应

情绪图片的阈下启动效应 蚁金瑶,钟明天,罗英姿,凌宇,姚树桥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理中心,湖南长沙410011) 【摘要】目的:探讨阈下呈现启动图片时是否存在情绪启动效应,分析阈下情绪启动中是否存在负性偏向。方法:采用阈下呈现启动图片的方式,要求大学生尽快对目标图片做出正负性的判断。 采用重复测量ANOVA分析,比较大学生在不同的情绪启动条件下、对正负性图片的反应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的差异。结果:不同情绪启动条件、目标图片的性质对反应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均存显著主效应,启动条件和控制条件的反应正确率显著高于非启动条件,而平均反应时则显著短于非启动条件;受试对负性图片的反应正确率显著高于正性图片,对负性图片平均反应时则显著短于正性图片。结论:阈下呈现启动图片时可观测到明显的情绪启动效应;在阈下情绪启动中,存在“负性偏向”。【关键词】情绪图片;阈下;情绪启动效应;负性偏向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11(2007)03-0304-04 AStudyofSubliminalAffectivePrimingwithAffectivePictures YIJin-yao,ZHONGMing-tian,LUOYing-zi,LINGYu,YAOShu-qiaoTheSecondXiangyaHospital,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41001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hepurposeofthisstudywastoreplicatethesubliminalprimingeffectwiththeaffectivepic- turesandcomparethereactionstopositivetargetpicturesandnegativetargetpictures.Methods:Primepicturesweresubliminallypresented,andthesubjectswererequiredtojudgewhetherthetargetpicturewasapositiveoranegativeoneassoonaspossible.ThecorrectresponserateandthemeanresponselatencyweresubjectedtoANOVAwithrepeatedmeasures.Results:Significantmaineffectsoftargetandaffectivecongruencewerefoundforbothcorrectrateandmeanresponselatency.Themeanresponselatencywassignificantlyslowerforaffectivelyincongruenttrials,ascomparedtothoseforaffectivelycongruenttrials.Thecorrectrateforaffectivelyincongruenttrialswasthelowest.Subjectswererela-tivelyslowertorespondtopositivetargetpicturesthantonegativetargetpictures.Conclusion:Thereareaffectiveprimingeffectswithsubliminallypresentedpictures.Thereis“ negativitybias”insubliminalaffectivepriming.【Keywords】Affectivepicture;Subliminal;Affectiveprimingeffect;Negativitybias 【基金项目】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号: 20050533026);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号:05JJ30053)通讯作者:姚树桥 在心理学领域中,存在这样的假设:人类对于周围环境总是无意识地将其评估为正性的(令人愉悦的)或负性的(令人不快)。Fazio等[1]建立的情绪启动范式为该自动评估假设提供了最有力、最直接的证据支持。情绪启动(affectivepriming)是指对在评价上处于两极(如,正性的或负性的)的目标刺激而言,个体对其做出评价的时间与准确性受到其前面的启动刺激性质的调节,当启动刺激(如,友谊)和目标刺激(如,爱)的性质相一致时,个体对目标刺激的反应就会更快、更准确。而当启动刺激(如,讨厌)与目标刺激(如,快乐)性质不一致时,个体对目标刺激的反应就较慢,错误率也较高。启动效应证实了人类拥有非条件性地、自动对传入刺激进行评价的能力。 自Fazio等证实了这一现象的存在后,研究者采用不同的实验任务、不同的刺激材料、变化不同的 SOA(刺激不同步时间)水平、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启 动刺激(阈上呈现、阈下呈现)来探讨情绪启动效应的本质,结果均较一致发现:情绪启动效应并不依赖于对启动刺激的有意感知,提示情绪启动效应的自动加工本质[2],而阈下情绪启动效应的有关研究更是为情绪启动效应的自动加工本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然而,以往的阈下情绪启动研究得到的结果不一,有学者甚至得到“反转”效应[3,4],另外,以往的研究多只对启动、非启动任务中的平均反应时、正确率进行比较,没有详细比较不同情绪启动条件(启动、非启动、控制)中,个体对正性、负性图片的反应是否有差异,即在探讨启动效应的时候,没有同时考虑到长期以来学者所观察的“负性偏向”(个体对负性刺激的反应快于对正性刺激的反应)[5]。 当前,阈上情绪启动研究的刺激材料比较多样 化,如词汇、简单线图、生活情景图片等,但在阈下情绪启动的研究中,刺激材料则相对单调,一般采用词汇作为刺激材料。鉴于Lang等人编制的国际情绪图片系统(IAPS:InternationalAffectivePictureSystem)[6]解决了情绪研究中一直以来存在的刺激材料标准化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全)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一) 诱因:环境中能引起动机的物体或条件的作用成为诱因。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性格一词原意指印记、制图、标志。 心境(心情):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而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也叫“心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暂短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注意:注意是人的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天才:心理学上把某些能力的完美结合成为天才。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记忆:指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家庭气氛;是指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的相互关系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环境。 时尚:人们一时崇尚的样式,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反传统性。 指向性:所谓指向性,是指每一瞬间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及跟踪。 集中:所谓集中,是指意识对所选择的对象给以贯注和维持。 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无预定的,不需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往往是不由自主地自然的发生的主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一种初级的被动的主意。 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自觉地、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也译作随意注意。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又称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长时间的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能力。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也是注意的持久性。 分心:分心是心理活动离开了当前应该指向和集中的事务,而被无关的事务所吸引的状态。 注意的转移: ~是根据当前任务的要求,有意识的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能力。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感觉: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是指个感受器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它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 差别感觉阈限(差别阈限):心理学家把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简称差别阈限。也叫最小可觉差,用j.n.d符号表示。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属性的感觉属于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中有区分为触觉、温度觉、痛觉和振动觉等。 内部感觉:接受有机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称为内部感觉。属于这一类感觉的有: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机体觉)。 反射: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地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问答。 反馈:反馈亦称回授,是指在反射活动中效应器的活动结果又作为一种新的刺激返回传送到神经中枢,是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反应的情报(反馈信息),从而更有效的调节效应器的活动。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个体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通过模仿、学习、训练而习得的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 第一信号系统:凡是以直接作用于各种感官的具体刺激物为信号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型号系统:以语言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为人所独有。 需要:对对象的欲求称为需要。它是有机体对延续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映。 动机: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一定目标进行的一种内在过程。是需要、驱力、诱因、情绪等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刺激:外界事物对感觉器官缩放生的作用。

不同意识水平下的情绪启动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4,27(6):1506-1508 不同意识水平下的情绪启动 程九清Ξ 高湘萍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上海,200234) 摘 要 实验研究了不同意识水平下情绪启动的机制。我们采用带有褒贬意义的中文语句作为情绪刺激,要求被试在情绪刺激播放响度正常或极低的情境下对不熟悉的法语语句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无意识情绪启动显著;有意识情绪启动却未出现。我们认为无意识情绪启动是个体对刺激自动加工的结果;而个体在意识层面的认知加工可能会抑制已唤醒的情绪。另外,情绪刺激的不同排列方式对被试评价的倾向性可能有潜在的影响。关键词:意识水平 情绪启动 认知加工 1 引言 情绪启动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一系列的实 验中,研究者发现快速闪现(几毫秒或十几毫秒)的带有表情的人脸图片,尽管被试并没有看到,但还是可以对靶刺激作出特定的反应,即发生情绪启动效应[1-4]。 阅读前人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十分有趣的情绪启动分离现象,即很微弱的刺激(如快速闪现的图片)往往能引起可以测量到的情绪启动,而能清晰意识到的刺激(如呈现时间较长的图片)却不能造成明显可见的情绪启动。W oon 把这个分离现象归因于指导语的作用[4]。因为在这类实验中,当被试可以清晰觉察到刺激时,主试往往会隐瞒实验目的,告诉被试这些刺激是另外一个实验的材料。W oon 认为这样做会干扰被试,使被试的情绪发生变化或作出的选择和已有的情绪不符。W oon 在随后的实验中对于任何被试都不给出指导语,结果发现意识知觉到的刺激也能引起情绪启动,不过他采用的材料也是带有表情的人脸图片。必须指出的是,用人脸来作为刺激是有特殊性的。Field 等在82年一个研究中发现,婴儿,即使是刚出生36个小时,也能对不同的表情(高兴、悲伤、惊讶)进行辨别,并作出相应的表情反应,从而论证了个体对人脸表情的辨别与反应是具有先天性的[5]。基于这一点,可以说,用带有表情的人脸图片做情绪刺激来引起情绪启动是直接的。也许正是这样的直接性,使被试可以完成无意识的自动加工,造成情绪启动;同样,即使在意识层面造成的情绪启动,也很难说仅仅就是认知加工的作用。所以W oon 的方法来证明认知加工的对情绪的作用未必是充分的。 我们不禁要问,第一,可以被自动加工且造成情绪启动的刺激需要有什么特性,是不是一定要有上文中所说的直接性?第二,认知加工(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对情绪启动到底有多少作用?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在实验中,我们采用具有褒义或贬义性质的中文语句作为情绪启动刺激。考虑到语气和语速可能会对句子的理解产生影响,实验中语句的播放效果都是平缓、不带感情色彩的。鉴于W oon 提及的指导语的干扰,实验中我们对于接受有意识刺激的被试不给任何关于情绪刺激提示,只让他们对靶刺激作出评价。 实验中我们播放情绪刺激的响度或极低(作为阈下刺激),或正常(作为阈上刺激),分别作为无意识和有意识的情境。为保证这一点,我们在实验中会进行一个再认测验,确定一部分被试接收的的确是阈下刺激。 一系列情绪和记忆的研究表明,被试固有的心境对相关信息的再认或提取是有影响的,某一类型的心境更容易使被试回忆起这一类型的经验[6-7]。我们假设,如果事先造成被试一种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那么被试在随后对靶刺激的评价中更倾向于把靶刺激评价为积极的或消极的。按照这个逻辑,假如单纯的认知加工确能引起情绪启动,那么对任何后一个情绪刺激来说被试已有了前一个情绪刺激造成的心境。如果前一个情绪刺激和后一个情绪刺激的褒贬性质一致,那么被试应该更倾向于这种性质的评价。在实验中我们安排了同一性质语句的连续重复排列,旨在考查与不同性质语句的随机排列的方式相比,被试的选择是否会更倾向于一致。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某高中二年级平行班学生150人。其中男生88人,女生62人。将被试随机分为3组(A 、B 、C 组),每组50人。所有被试均不懂法语且无耳疾。2.2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3×2×2的设计。三个被试组中,两个为实验组:A 组,接受阈下情绪刺激;B 组,接受阈上情绪刺激;C 组为控制组,不接受情绪刺激。情绪刺激的性质分褒义和贬义两种;情绪刺激的排列方式分同一性质连续重复排列和不同性质随机排列两种水平。情绪刺激的性质及排列方式为组内变量。2.3 实验材料 A 组实验中播放30句响度极低(10db )的中文语句和30句响度正常(50db )的法语语句。每句法语语句紧随中文语句出现,构成一个句组。每个句组之间间隔4s 。播放的中文语句中褒义贬义句子各半。每句中文语句一般5—10字;每句法语语句10—15词。中文语句的排列方式,前五句都为贬义语句,最后五句都为褒义语句,均分别呈连续重复排列。 6 051Ξ第一作者简介:程九清,男,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E -mail :johann0903@https://www.360docs.net/doc/ac3306160.html,

情绪管理与心理资本管理对职业倦怠的影响

情绪管理与心理资本管理对职业倦怠的 影响

目录 一、引言 (2) 二、情绪劳动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2) (一)认知评价与表情动作的一致性 (3) (二)服务业员工情绪劳动的特点 (3) (三)员工对组织规范的认同度及由此产生的压力 (3) (四)员工对组织规范的内化程度 (4) 三、心理资本在情绪劳动与工作倦怠之间调节作用 (4) 四、总结 (5) 五、参考文献 (6)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职场人士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工作倦怠成为困扰企业与个人的带有社会普遍性的问题。工作倦怠是指由工作压力、消极情绪引起的以身心极度疲意为主要标志的负面状态。员工的工作倦怠不仅会影响到员工个体的工作效率与身心健康,还会给所在企业造成效益下滑、人际关系恶化、生产安全事故等巨大的负面影响。 导致员工工作倦怠的因素有多种,情绪劳动是其重要影响因素,情绪劳动是个体为了组织目标而对情绪体验与情绪表达的调节过程;随着积极心理学的日益发展,心理资本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心理资本是个人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作为个体工作资源的一种对工作倦怠产生影响。 随着电信重组与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新一轮市场竞争的加剧及由此而来的快速变革,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电信运营公司的中国移动通信公司面临着一次新的考验,对员工的身心素质、服务质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对员工心理层面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一旦负面影响达到一定程度将会导致员工产生工作倦怠感。该集团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公司的一切运营都以围绕客户需求、满意、忠诚、价值来开展,近些年,该集团以知识和诚信服务留住和吸引客户,把幵展客户服务工作与服务行为规范紧密结合起来。 公司上下以各种方式与客户沟通,引导满意客户与潜在客户的沟通,亲情打造“真心回应”服务提升活动,做到各服务窗口对客户咨询/投诉100%回应,并实施“一分钟”回应等活动,在对服务质量的高要求下,员工在工作中的情绪表现至关重要。在这种情形下,如何提高员工的情绪调节能力,提高员工的服务水平己成为了中国移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而中国移动同时奉行以人为本、关爱员工的管理理念,积极探索员工心理资本开发的措施,希望从一个新的视角,更新管理理念,拓宽企业竞争力,由此可见情绪管理与心理资本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情绪劳动对工作倦怠影响 在情绪劳动对工作倦怠的影响研究发现,表层行为对情绪衰竭与去个性化

启动效应

启动效应 ?研究启动效应的实验一般都包括两个阶段:首先给被试呈现一系列刺激,如词、图 形或面孔等;然后在测验阶段呈现残词、模糊词、速视词或图等残缺的知觉或语义线索,要求被试命名或辨认; ?测量指标是被试的认知倾向、操作速度或准确性的改变,如反应时和正确率等 ?若被试对先前呈现刺激的命名时间或辨认正确率大于未学习过的控制刺激,就认为 先前呈现的刺激对后来的刺激产生了启动。 ?其与传统的记忆测量方法(又称直接测量),如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等有所不 同,它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回忆学习过的信息,而是对任务的操作结果进行测量(又称间接测量),通常所用的方法有词干补笔、知觉辨认、快速命名和自由联想等。 双任务(dual-task)实验范式 ?如果完成两项任务需要同一心理过程或心理资源参与,那么,同时进行这两项任务 时每一任务的成绩将比各自单独进行的情况下要差。 ?如果某一认知任务(如推理、言语理解)依赖于短时记忆,那么当被试在完成认知 任务时同时记一些数字(占用短时记忆)时,随着被试要记住的数字量的增加,被试的成绩将受到很大影响。 ?当记忆负荷为3个数字时,各种认知任务成绩基本上未受影响。当记忆负荷为6个 数字(接近正常人的记忆广度)时,认知任务成绩均虽然明显降低,但没有预想的差。 ?要求被试在进行数字记忆广度任务(0-8位,出声复述)的同时完成一项推理测试, 随着记忆负荷的加大,推理所需时间明显增加,但其时间仅延长约35%,且错误率始终维持在5%左右。 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包含一个中央执行(central executive, CE)控制器,以及至少两个从属的子系 统:语音环(phonological loop, PL)和视空间模板(visuo-spatial sketchpad, VSSP)。 ?工作记忆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性的加工和贮存的能量有限的记忆系统。 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的主要区别 ?工作记忆强调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操作和保持的同时性,而短时记忆则只强调信息 的(被动)储存。 ?相比较短时记忆概念而言,工作记忆概念更符合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与保持的特点, 即信息处理和保持的同时性特点。 认知心理学方法 实验法 ?过程分离法:反应时间的相减法、反应时间的加因素法等; ?任务分离法(实验性分离) 过程分离(I):反应时间的相减法 ?唐德斯1868年提出“生理时间” ,区分简单反应和复杂反应。 ?A反应(简单反应):要求被试觉察到一个灯光刺激后立即用右手按键作出反应,记 录为RT a; ?B反应(选择反应):安排红绿两个色光刺激,要求被试看到红光后立即用右手按键 作出反应,而看到绿光后立即用左手按键作出反应,记录为RT b; ?C反应(辨别反应):安排红绿两个色光刺激,要求被试看到红光后立即用右手按键 作出反应,而看到绿光则不作出反应,所测到的反应时记录为RT c。 过程分离(I):反应时间的相减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