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工程 人机系统及其分析评价

人因工程 人机系统及其分析评价
人因工程 人机系统及其分析评价

第十六讲人机系统及其分析评价

通过本讲的学习,应能够:

1.阐述人机系统得定义;

2.阐述人机系统的基本模式;

3.说明人机系统的关系及其演变过程;

4.阐述人机系统中,人、机的优势和劣势;

5.解释人机功能界限;

6.阐述人机系统的分类;

7.解释人机系统分析评价的基准;

8.使用连接分析方法评价人机系统;

9.使用海洛德分析评价法评价人机系统。

一、人机系统概述

1.人机系统的定义

人机系统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人和机器两个子系统构成的,且能完成特定目标的一个整体系统。

人:是指机器的操作者或使用者;

机器:是指人所操纵或使用的各种机器、设备、工具等的总称。

研究人机系统时.既要研究子系统各自的特点和功能,还要研究它们之间相互形成的有机整体的功能。研究人机系统的设计和改进,都是以具体的人机系统为对象的,例如由人与汽车、人与机床、人与计算机、人与家电、人与工具等构成特定的人机系统。

由于人的工作能力和效率随周围环境因素而变化,任何人机系统又都处于特定环境之中,所以在研究人机系统时,应当把环境当做一个重要因素来考虑。把人、机、环境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系统称为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环境因素包括照明、噪声、振动、温度、湿度、空气、颜色、工作地、工作空间以及一切影响人机系统的因素。

2.人机系统的基本模式

(1)人机系统基本模式:由人的子系统、机器的子系统和人机界面所组成。图16.1为人机系统基本模式。人的子系统可概括为S—O—R(感受刺激一大脑信息加工一做出反应);机器的子系统可概括为C—M—D(控制装置一机器运转一显示装置)。

在人机系统中,人与机器之间存在着信息环路.人机相互具有信息传递的性质。系统能否正常工作,取决于信息传递过程能否持续有效地进行。

(2)人的子系统

人的于系统又分为S—O系统和O—R系统。S—O系统由各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触觉等)与大脑中枢组成,由传入神经作为联络纽带。这个系统的任务是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并传递到大脑进行加工整理,即判断和决策。对输入的信息,有的只需要存储记忆或分析判断,不必启动。一只系统做出直接反应;有的则要求动用O—R系统做出相应反应。O—R系统由大脑中枢与运动器官(手、脚、肢体、声带等)组成,由传出神经作为联络纽带。

(3)机的子系统

机器子系统分为C—M系统和M—D系统。C—M系统由控制器和机器的转换机构(或计算机主机板)组成。这个系统的任务是使机器接受操作者的指令,实现机器运转、调控,把输入转换为输出。M—D系统由机器的转换机构和显示器组成。这个系统的任务是反映机器运行过程和状态的信息。

有些功能简单的机器子系统,不一定都具备C—M系统和M—D系统。有的只有C—M系统,如自行车等,M—D系统可以看作是借助于人的直观感觉或测试工具实现的。有的只有M—D系统,如某种信息显示仪表等,C—M系统可以看作是人获得显示信息后的某种反应行为。

(4)人机界面

如图16.1所示,人机信息交流发生的作用面,通常称为人机界面。显示器将机器工作的信息传递给人.人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接受信息,实现机一人信息传递。大脑对信息进行加上、决策,然后做出反应,通过控制器传递给机器,实现人一机信息传递。

人机界面的设计,主要是指显示器、控制器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设计。人机界面设计的目的是实现人机系统优化,即实现系统的高效率、高可靠性、高质量,并有益于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因此,人机界面必须符合人机信息传递的规律和特性,设计的主要依据始终是系统中的人的因素。

二、人机关系及其演变

人机关系是指人一机一环境系统中人与机器这两个主要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1)人机关系变化形式

(2)人机关系变化趋向:

z随着机器的功能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使人对机器运行状况的了解和操纵变得越来越复杂;

z技术进步大大减轻了作业者的体力消耗,但在脑力和心理上的负担加重了;z生产过程中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密集提高了;

z要求作业者的工作反应速度和准确性越来越高;

z人直接参与自然物质的加工过程减少了;

z远离加工客体的监视和管理的工作增多了。

三、人与机器的功能比较和分配

1.人机特性比较

设计和改进人机系统,首先必须考虑人和机器各自的特性。根据两者的长处和弱点,确定最优的人机功能分配。表16.2是人与机器的特性对照比较表。

2.人机功能分配

(1)人优于机器的功能

①在感知觉方面,人的某些感官的感受能力比机器优越。例如,人的视觉器官可以发现只有几个光量子的微光,听觉器官对音色的分辨力以及嗅觉器官对某些化学物质的感受性等,都优于机器。人的感知觉还具有机器很难实现的恒常性,即当距离、视角、照度等条件改变时,人对颜色、形状和大小等的感知觉具有相对固定性,因而人对图像的识别能力远胜过机器。

②人能运用多种通道接受信息,当一种信息通道有障碍时可用其他通道补偿。而机

器只能按设计的固定结构和方法输入信息。

③人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塑性,能随机应变,采用灵活的程序。人能根据情境改变上作方法,能学习和适应环城,能应付意外事件和排除故障,而机器应付偶然事件的程序是非常复杂的。因此,任何高度复杂的自动系统都离不开人的参与。

④人能长期大量储存信息,并能随时综合利用记忆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

⑤人具有总结和利用经验,除旧创新,改进工作的能力:而机器无论多么复杂,只能按照人预先编排好的程序工作。

⑥人能进行归纳推理。在获得实际观察资料的基础上,归纳出一般结论,形成概念,并能创造发明。

⑦人的最重要特点是有感情、意识和个性,具有能动性,能继承人类历史、文化和精神遗产。人在社会生活中,接受社会的影响,有明显的社会性。

(2)机器优于人的功能

①机器能平稳而准确地运用巨大动力,其功率、强度和负荷的大小可随需要而定。而人受身体结构和生理特性的限制,可使用的力量较小。

②机器动作速度快,信息传递、加工相反应的速度快。人的操作活动较快的反应频率为每秒l一2次,对于复杂的动作反应所需时间更长,远不能与机械、计算机相比。

③在感受外界作用和操作方面,机器的精度高,产生的误差可随机器精度提高而减小。而人的操作精度不如机器,对刺激的感受也有限。如在—定刺激强度范围内,对重量的分辨量约为3%,对长度的分辨量约为1%o

④机器的稳定性好,可终日不停地重复工作,不会降低效率,不存在疲劳和单调问题。人的工作易受身心因素和环境条件等影响,因此在感受外界作用和操作的稳定性方面不如机器。

⑤机器的感受和反应能力一般比人高。如机器可以接受超声、辐射、微波、电磁波和磁场等信号;还可以做出人做不到的反应,如发射电讯信号、发出激光等。

⑥机器能同时完成多种操作,而且可以保持较高的效率和准确度。人一般只能同时完成1—2项操作,而且两项操作容易相互干扰,难以持久地进行。

⑦机器能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工作。加在高压、低压、高温、低温、超重、缺氧、辐射、振动等条件下,机器可以很好地工作,而人则无法耐受。

(3)人与机器功能的基本界限

人的基本界限包括:准确度界限;体力界限;动作速度界限;知觉能力界限。

机器的基本界限包括:机器的性能界限;机器的正常动作界限;机器判断能力界限;费用界限。

(4)人机功能分配原则

z费力、快速、持久、可靠性高、精度高、程序固定、操作复杂和环境条件差的工作,都适合于由机器来承担;

z研究、决策、编程序、发指令、做工精细、检查、监视、管理、维修、处理故障相应付不测等利用脑力和感官的工作都应该由人来承担。

人机匹配除合理分配人与机器的功能外,实现人和机器的相互配合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需要人监控机器,即使是完全自动化的系统也必须有人监视。机器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必须由人来手动操纵。如高速火车的中央控制系统,在出现异常时必须由人做出判断,下达指令,使系统恢复正常。另一方面需要机器监督人,以防止人产生失误时导致整个系统发生故障。人会经常出现失误,在系统中放置相应的安全装置非常必要,如火车的自动停车装置等。

四、人机系统的类型

1.按有无反馈控制分类

反馈是指系统的输出量与系统输入量结合后至新对系统发生作用。按反馈分类,有开环人机系统和闭环人机系统。

(1)开环人机系统

开环人机系统是指系统中没有反馈回路,或输出过程也可提供反馈的信息,但无法用这些信息进一步直接控制操作,即系统的输出对系统的控制作用没有直接影响。如操纵普通车床加工工件,就属于开环人机系统。

(2)闭环人机系统

闭环人机系统是指系统有封闭的反馈回路,输出对控制作用有直接影响。若由人来观察和控制信息的输入、输出和反馈,如在普通车床加工工件,再配上质量检测构成反馈,则称为人工闭环人机系统;若由自动控制装置来代管人的工作,如利用自动车床加工工件,人只起监督作用,则称为自动闭环人机系统。

2.按系统自动化程度分类

(1)人工操作系统

这类系统包括人和—些辅助机械及手工工具。由人提供作业动力,并作为生产过程的控制者。如图16.2(a)所示,人直接把输入转变为输出。

(2)半自动化系统

这类系统由人控制具有动力的机器设备、人也可能为系统提供少量的动力,对系统做某些调整或简单操作。在闭环系统中反馈的信息,经人的处理成为进一步操纵机器的依据,如图16.2(b)所示。这样不断地反复调整,保证人机系统得以正常运行。

(3)自动化系统

这类系统中信息的接受、储存、处理和执行等工作全部由机器完成,人只起管理和监督作用,如图16.2(c)所示,系统的能源从外部获得,人的具体功能是启动、制动、编程、维修和调试等。为了安全运行,系统必须对可能产生的意外情况设有预报反应急处理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不应脱离现实的技术、经济条件过分追求自动化,把本来一些适合于人操作的功能也自动化了,其结果引起系统的可靠性相安全性下降,人与机器不相协调。

3.按人机结合方式分类

按人机结合方式可分为人机串联,人机并联和人机混联三种方式。

(1)人机串联

(2)人机并联

人机并联结合方式,如图16.3(b)所示。作业时人间接介入工作系统,人的作用以监视、管理为主,手工作业为辅,如表16.1中的半自动化和自动化形式,就是人机并联为主。这种结合方式,人与机的功能有互相补充的作用,如机器的自动化运转可弥补人的能力特性的不足。但是人与机结合不可能是恒常的,当系统正常时机器以自动运转为主,人不受系统的约束;当系统出现异常时,机器由自动变为手动,人必须直接介入到系统之中,人机结合从并联变为串联,要求人迅速而正确地判断和操作。

(3)人与机混联

示意图如图16.3(c)所示。这种结合方式有多种多样,实际上都是人机串联和人机并联的两种方式的综合,往往同时兼有这两种方式的基本特性。

五、人机系统分析与评价

1.系统评价基准

人:由于人机系统中人的绩效是很难测定的,因此通常采用人的生理、生化指标、主观评价值、错误率、事故率等作为评价标准。例如在作业时人的心率若超过心率基准值,则人机系统的价值就低。

系统:系统的可靠性、有效性、可控性、灵活性、可维修性、操作性、适应性、实用性、安全性、稳定性、持续性、简单性、兼容性等。

2.连接分析法

(1)连接及其表示方法

定义:连接是指人机系统中,人与机、机与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连接形式

根据连接主体分:人一机连接、机一机连接和人一人连接。人一机连接是指作业者通过感觉器官接受机械发出的信息或作业者对机械实施控制操作而产生的作用关系;机一机连接是指机械装置之间所存在的依次控制关系;人一人连接是指作业者之间通过信息联络,协调系统正常运行而产生的作用关系。

根据工作时所利用的感觉特性不同,连接还可以分为视觉连接、听觉连接、控制连接等。

按连接性质,人机系统的连接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对应连接和逐次连接。

①对应连接

对应连接是指作业者通过感觉器官接受他人或机器装置发出的信息或作业者根据获得的信息进行操纵而形成的作用关系。例如,操作人员观察显示器后,进行相应的操作。这种以视觉、听觉或触觉来接受指示形成的对应连接称为显示指示型对应连接;操作人员得到信息后,以各种反应动作操纵各种控制装置而形成的连接称为反应动作型对应连接。

②逐次连接

人在进行某—作业过程中,往往不是一次动作便能达到目的,而需要多次逐个的连续动作。这种由逐次动作达到一个目的而形成的连接称为逐次连接。

连接的表示方式:连接由连接关系图表示。连接分析通过连接关系进行。人机系统中的各种要素均用符号表示,其中圆圈表示作业者;方框表示控制装置、显示装置。方框与圆圈的对应关系根据连接形式用不同的线条进行连接。实线表示操作连接,点划线表尔视觉观察连接,虚线表示听觉信息传递连接。

(2)连接分析的作用

连接分析是指综合运用感知类型(视、听、触觉等)、使用频率、作用负荷和适应性,分析评价信息传递的方法。

根据视看频率、重要程度,运用连接分析合理配置显示器与操作者的相对位置,以求达到视距适当,视线通畅,便于观察;

根据作业者对控制器的操作频率、重要程度,通过连接分析将控制器布置在适当的区域内,以便于操作,提高操作准确性;

连接分析通过设备之间的连接关系使设计者合理配置设备位置,降低物流指

数。

可见,连接分析的作用是合理配置各子系统的相对位置及其信息传递方式,减少信息传递环节,使信息传递简洁、通畅,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工作效率。

(4)连接分析的步骤及优化原则

①运用一定的符号列出包括设备和操作人员在内的人机系统的主要因素。其中作业者用圆圈表示,机器设备用方框表示。

②确立连接形态,绘制连接关系图。图19.1为一连接分析图,图中作业者③,①,④分别对显示器和控制装置C,A,D进行监视和控制,作业者②对显示器C,A,B的显示内容进行监视,并对作业者③,①,④发布指示。图中点划线表示视觉连接,即作业者对显示器进行监视,实线表示作业者对控制器的操作控制,即操作连接;虚线表示听觉信息传递连接。

(3)运用优化原则,重新调整各要素位置,使人、机、空间得到合理配置。

在连接分析中,通常用以下原则进行优化;

(1)尽量使连接不交叉或减少交叉环节。在连接关系图中,常常会发生初步绘制的各要素之间的连接多处交叉,造成线路不畅,局部配置拥挤现象,此时,可通过调整人、机关系及其相对位置,尽量减少交叉环节,达到优化配置状态。

(2)综合评价原则。对于较复杂的人机系统,仅使用上述原则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同时引入系统的“重要程度”和“使用频率”两个因素进行分析优化。

①相对重要性。请有经验的人员确定连接的相对重要程度,一般采取打分法。

②使用频率。按使用频率的大小对连接进行评价。

⑤综合评价。将相对重要性和使用频率两者相对值之乘积作为综合评价值,将评价值大的相互靠近配置。

3.连接分析法的应用

4.海洛德分析评价法

Human Error and Reliability Analysis

Logic Development ,HERALD 法,即人的失

误与可靠性分析逻辑推算法。通过求出人们在

执行任务时成功与失败的概率,然后进行系统

评价。如图19.10所示,人的水平视线上下各150的正常视线的区域是最不易发生错误而易于看清的范围。因此,在该范围内设置仪表或控制器时,误读率或误操作率极小,而成功的概率大,离开该范围越远.则误读率与误操作率将增大。因此,在海洛德法中规定了包含有上述不可靠概率的劣化值。

根据人的视线,把向外的区域每隔150划分为一个区域,在各个扇形区域内规定相应的劣化值D e,如表19.1所示。

式中P——有效作业概率;

D ei———各仪表放置位男对应的劣化值。

例如,仪表室显示控制板装有6种仪表,其中有5种仪表在水平视线150内,有1种仪表装在水平视线500的位置上,求操作人员有效工作概率P。

人因工程学课后习题及解答

《人因工程学》课后复习思考题答案 郭伏、钱省三主编 第一章 一、简述人因工程学的定义。 答:人因工程学就是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进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科学。 人一机一环境系统是指由共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所操纵的机器以及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也可以简称为人一机系统。 为了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人因工程学把人的工作优化问题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其标志是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高效、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和生活。 二、人因工程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1.人因工程学的萌芽时期 20世纪初,美国人泰勒(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进行了着名的铁铲实验和时间研究实验 ,他还对工人的操作进行了时间研究,改进操作方法,制定标准时间,在不增加劳动强度的条件下提高了工作效率。 与泰勒同一时期的吉尔布雷斯夫妇开展了动作研究,创立了通过动素分析改进操作动作的方法。 在这一时期,德国心理学家闵斯托伯格倡导将心理学应用于生产实践,其代表作是《心理学与工业效率》,提出了心理学对人在工作中的适应与提高效率的重要性。 20世纪初,虽然已孕育着人因工程学的思想萌芽,但人机关系总的特点是以机器为中心,通过选拔和培训使人去适应机器。由于机器进步很快,使人难以适应,因此大量存在着伤害人身心的问题。 2.人因工程学的兴起时期 这一阶段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工作效率研究提供了重要背景。该阶段主要研究如何减轻疲劳及人对机器的适应问题。 自1924年开始,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长达8年的“霍桑实验”,这是对人的工作效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工作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还发现组织因素、工作气氛和人际关系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3.人因工程学的成长时期 这一阶段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60年代。二战以前,人与机器装备的匹配,主

人因工程学课后习题及解答

课 后 习 题 集 解 答 第一章 一、简述人因工程学的定义。 答:人因工程学就是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进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科学。人一机一环境系统是指由共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所操纵的机器 以及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也可以简称为人一机系统。 为了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人因工程学把人的工作优化问题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其标志是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高效、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和生活。 二、人因工程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发 世纪初期)萌芽时期(20 1940—人因工程学的兴起时期(1910 展 1.人因工程学的萌芽时期 20世纪初,美国人泰勒(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进行了着名的铁铲实验和时间研究实验,他还对工人的操作进行了时间研究,改进操作方法,制定标准时间,在不增加劳动强度的条件下提高了工作效率。 与泰勒同一时期的吉尔布雷斯夫妇开展了动作研究,创立了通过动素分析改进操作动作的方法。 在这一时期,德国心理学家闵斯托伯格倡导将心理学应用于生产实践,其代表作是《心理学与工业效率》,提出了心理学对人在工作中的适应与提高效率的重要性。 20世纪初,虽然已孕育着人因工程学的思想萌芽,但人机关系总的特点是以机器为中心,通过选拔和培训使人去适应机器。由于机器进步很快,使人难以适应,因此大量存在着伤害人身心的问题。 2.人因工程学的兴起时期 这一阶段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工作效率研究提供了重要背景。该阶段主要研究如何减轻疲劳及人对机器

的适应问题。 自1924年开始,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长达8年的“霍桑实验”,这是对人的工作效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工作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还发现组织因素、工作气氛和人际关系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3.人因工程学的成长时期 这一阶段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60年代。二战以前,人与机器装备的匹配,主要是通过选拔和培训,使人去适应机器装备。 二战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首先在军事领域开始了与设计相关学科的综合研. 究与应用,使人适应机器转入到使机器适应人的新阶段。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本学科的研究与应用逐渐从军事领域向工业等领域发展。并逐步应用军事领域的研究成果来解决工业与工程设计中的问题。 此外,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先后成立了学会。为了加强国际间交流,1960年正式成立了国际人类工效学会(IEA),标志着该学科已经发展成熟,该组织为推动各国的人因工程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4.人因工程学的发展时期 20世纪60年以后,人因工程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人因工程学的发展有三大基本趋向。 (1)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领域扩大到:人与工程设施、人与生产制造、人与技术工艺、人与方法标准、人与生活服务、人与组织管理等要素

产品人机分析

产品人机分析 一、产品形态与人机关系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微型集成电路块和其他微型电子元件在工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 的应用。产品的造型尺度也开始逐步摆脱了传统结构对它的制约.这种制约因素消失的结果,使产品有可能完全任意地发展本身的造型,先前不能接受的外壳形式现在都有可能得到实现。例如电话机的设计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由于整个电话电路已可集中于一个单独元件之中, 从而允许设计者可以集中精力,从形态的美学角度及人机工程学的要求出发,刻意创造出各 种不同造型风格的电话机,从而彻底摆脱了传统电话机在造型上的束缚. 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如果孤立地来考虑,无论是人还是产品郁无法给产品提供一种恰 如其分的造型形式,因而,产品的形态只能从人与产品间的关系中去寻求造型尺度的合理依据,于是这种人机关系在今天就上升为产品形态设计的主要因素了。 手表的设计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例子。现代生产技术的发展完全允许将手表设计得相当 小巧、精致,甚至小到无法正常辨读表上的时间指示和进行调整。这时决定手表尺度大小的 因素正是手表的使用者――人。当代成功的电子表正是在兼顾使用者和机构的前提下设计的,而占其首位的还是对于消费者的考虑。同样.在现代音响系统中,不少微型元件也已取代了 原来的功能件。其中许多元件都已可以设计得相当小,以便组装成较小的单元。这时,还是 消费者的需要支配了这类产品的尺寸大小.考虑功能和美学的因素,例如台式机要适应家庭 的环境,所以设计者就在较大的规格尺寸下进行设计;而“随身听”便携式收录机就要从便 于携带的角度出发,在较小的规格尺寸下产生出恰如其分的造型形式。 二、人机界面分析 人机界面分析主要内容包括:系统显示、控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分析、使用空间分析等。人机界面设计要符合人感觉特性、运动反应特性和人机信息交流的规律。使用空间的设 计主要是依据作业性质,作业者的静态、动态,作业空间尺度与人体尺寸数据之间的关系。 对触摸屏而言,其信息显示屏也是系统的控制操作区域,,此外.还有IC 卡电话听简、数 字按键等其他方面的硬件操作:其人机界面涉及界面区域划分、屏面尺寸和位置、电话按键、插孔位置确定,触摸屏与人的空间舒适性分析和测试,全比例模型制作和人机关系验证, 系统整体的舒适性分析。 三、人机系统连接分析评价 1. 连接的概念 连接分析评价法是一种对已设计好的人、机械、过程和系统进行评价的简便方法。它是 用“连接”来表示人、机之间的关系的。“连接”是指人与机械、人与人之间的任何种关系,如一个人必须直接接触、看或听某一部机器、或另一个人的这种关系,就是一种连接。其他 的连接还包括:走、谈话、信息(或物的流动)等。连接的形式主要有: ⑴对应连接 在作业过程中,操作人员与机械及外界条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接触.从而发生对应关系.将这种对应关系称为对应连接。如操作人员看到压力表后,即可得知机器的运行状态; 工厂的行车驾驶员,听到高度人员的指挥信号便开始作业等。这些都是由显示器(压力表) 传给眼睛或由声音传给耳朵后,完成由开始到结束的工作过程,即形成一种连接。这种以视觉、听觉或触觉来接受信息形成的对应连接,又分别称为视觉、听觉或触觉连接。 ⑵逐次连接 人在作业过程中,需要多次逐个的连续动作才能达到目的,由逐个连续动作而形成的连 接称为逐次连接。此外,还可按人、机的各种关联特征分为操作连接、视觉连接、语言连接 和行走连接。用连接来分析人机系统,分析操作者与设备之间的配置情况,一般可按下列程 序进行。 ( a ) 运用一定的符号列出包括设备和操作人员在内的人机系统的主要要素。一般操作者用

2019智慧树知到人因工程-因人而设满分章测试答案

人因工程的研究对象是含人的系统,是()系统。 系统具有整体性、()和环境适应性。 人因工程的基本方法是对人的能力、限制、特点、行为和动机等相关信息进行研究,并将之用于()、程序及工作环境的设计。 人因即人的因素,因此人因工程是研究人的一门工程学科。 人因工程的研究对象是含人的系统,因鼠标、座椅等用具内不含人,所以鼠标、座椅等用具不属于人因工程的研究范畴。 三分法将人因工程的研究对象分为人、关联因素和内环境时,关联因素中是可以含人的。设计和改进含人的系统要应天顺人。 可在妙状元.Com查看完整版 人因工程学始于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Gibreth夫妇致力于熟练动作和作业疲劳方面的研究,被认作人因工程学领域的先驱之一。 工程语言的特征是明晰,多用图表和编码。 将人因工程的思想应用于生产中,可以达到()的目的。 作为一门工程技术学科人因工程不同于其他工程技术学科的特点有:() 神经系统是由包括脑和()的中枢神经以及遍布全身各处的周围神经所组成。 人的注意分为()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 视觉的产生依靠视觉三要素:()、视对象和眼睛。 人体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接(关节)和()三部分组成。 作业姿势可分为立姿、坐姿、坐-立姿和()。 识记、()、再识或回忆是记忆过程中的三个密切联系着的基本环节。 推理有两类,即()推理和演绎推理。 影响人的可靠性的因素有()和意识水平等。 突触传递的单向性,保证了信息有效地传向中枢和大脑。 一般认为立姿视平线以下10°。坐姿视平线以下15度是最佳视角。 人体代谢所产生的能量等于消耗于体外做功的能量和在体内直接、间接转化为热的能量的总和。 在运用人体测量数据进行特定问题的设计时,应遵循可调范围原则,通常使用相关总体特性(坐高,胳膊伸展范围等)的第95百分位的女性和第5百分位的男性作为可调整的范围。遗忘对人都是消极作用。 可在妙状元.Com查看完整版 技能的干扰和技能的迁移都利于新技能的形成。 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可能发生的错觉有哪几种。() 下列哪种类型的肌肉不受人的意念控制。() 从人因工程学的观点来看,促使疲劳过早出现的原因有()。 影响人体测量数据的因素有()。 瞬时记忆的特点是()。 改善群体决策的方法有()。 系统整体设计的总目标是()可靠效益佳。 根据显示信息的精度要求,视觉显示可以分为数字显示和()显示。 视觉显示选择须以人机系统的任务、人的作业特点和显示器的()特性为依据。关于显示器的空间设置,推荐水平视线偏()为最佳观察角度。 几何形状编码,编码长度以15种为限,最好不超过()种。 符号标志的评价方法有:()法、主观评价法、反应时法、混淆矩阵法。

四人间公寓人机系统分析

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名称:安全人机工程课程设计 系部:安全工程系 专业班级:安全技术管理14-3 学生姓名:阿卜力孜·帕尔哈提 学号:2013230112 指导教师:张丽丽 完成日期:2017.6.10

新疆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评定意见 设计题目安全人机工程课程设计 系部__安全工程系_____ 专业班级安全技术管理14-3 学生姓名阿卜力孜·帕尔哈提学生学号2013230112 评定意见: 评定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摘要 大学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地方,大学校园较之初高中要更加自由、更加开放,环境更加优美,而大学的宿舍大多采用四人间宿舍,宿舍的设计合理与否是为莘莘学子提供良好学习环境的重要保证,高校宿舍公寓的设计合理性,舒适性越受重视。本文主要是运用安全人机工程学的知识,从国家标准以及全国高校宿舍情况出发对于宿舍楼内部的尺寸,方位上进行合理的评价与分析。有了些不够人性不够合理的地方,需要改进与改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宿舍公寓安全人机工程学分析评价

目录 1 引言 0 2 设计思路 0 2.1 设计目的 0 2.2 设计题目 0 2.3 说明 0 2.4 现状 0 2.5 调研 0 3 数据的收集 (2) 3.1 问卷调查 (2) 3.2 实际测量 (1) 4 四人间公寓人机系统分析 (2) 4.1 宿舍整体格局人机系统分析 (2) 4.1.1 晾衣绳问题分析 (3) 4.1.2 宿舍风扇问题分析 (5) 4.1.3 宿舍隔音效果问题分析 (6) 4.1.4 宿舍缺少装置改进措施 (7) 4.1.5 屋顶与床之间高度问题分析 (8) 4.2 组合式床铺人机系统分析 (9) 4.2.1 床的问题分析 (9) 4.2.2 桌面工作采光问题分析 (12) 4.2.3 桌下容膝空间问题分析 (13) 4.2.4 衣柜的问题分析 (15) 4.2.5 椅子的问题分析 (15) 4.3 浴室和洗漱台人机系统分析 (18) 4.3.1 浴室喷头的问题分析 (18) 4.3.2 洗漱台水龙头的问题分析 (19) 5 总结与评价 (20) 6 参考文献 (21) 7 附录 (22)

人因工程学课后郭伏习题及解答

人因工程学 课后习题集解答 第一章 一、简述人因工程学的定义。 答:人因工程学就是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进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科学。 人一机一环境系统是指由共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所操纵的机器以及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也可以简称为人一机系统。 为了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人因工程学把人的工作优化问题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其标志是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高效、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和生活。 二、人因工程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1.人因工程学的萌芽时期 20世纪初,美国人泰勒(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进行了著名的铁铲实验和时间研究实验 ,他还对工人的操作进行了时间研究,改进操作方法,制定标准时间,在不增加劳动强度的条件下提高了工作效率。 与泰勒同一时期的吉尔布雷斯夫妇开展了动作研究,创立了通过动素分析改进操作动作的方法。 在这一时期,德国心理学家闵斯托伯格倡导将心理学应用于生产实践,其代表作是《心理学与工业效率》,提出了心理学对人在工作中的适应与提高效率的重要性。 20世纪初,虽然已孕育着人因工程学的思想萌芽,但人机关系总的特点是以机器为中心,通过选拔和培训使人去适应机器。由于机器进步很快,使人难以适应,因此大量存在着伤害人身心的问题。 2.人因工程学的兴起时期 这一阶段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工作效率研究提供了重要背景。该阶段主要研究如何减轻疲劳及人对机器的适应问题。 自1924年开始,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长达8年的“霍桑实验”,这是对人的工作效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工作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还发现组织因素、工作气氛和人际关系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3.人因工程学的成长时期 这一阶段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60年代。二战以前,人与机器装备的匹配,主

人因工程学课后习题及解答

第一章 一、简述人因工程学的定义。 答:人因工程学就是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进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科学。 人一机一环境系统是指由共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所操纵的机器以及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也可以简称为人一机系统。 为了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人因工程学把人的工作优化问题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其标志是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高效、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和生活。 二、人因工程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萌芽时期(20世纪初期) 人因工程学的兴起时期(1910 —1940年)人因工程学的成长时期(1940 — 1960年)人因工程学的发展时期(1960年以后) 1.人因工程学的萌芽时期 20世纪初,美国人泰勒(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进行了著名的铁铲实验和时间研究实验,他还对工人的操作进行了时间研究,改进操作方法,制定标准时间,在不增加劳动强度的条 件下提高了工作效率。 与泰勒同一时期的吉尔布雷斯夫妇开展了动作研究,创立了通过动素分析改进操作动作 的方法。 在这一时期,德国心理学家闵斯托伯格倡导将心理学应用于生产实践,其代表作是《心 理学与工业效率》,提出了心理学对人在工作中的适应与提高效率的重要性。 20世纪初,虽然已孕育着人因工程学的思想萌芽,但人机关系总的特点是以机器为中 心,通过选拔和培训使人去适应机器。由于机器进步很快,使人难以适应,因此大量存在着 伤害人身心的问题。 2.人因工程学的兴起时期 这一阶段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工作效率研究 提供了重要背景。该阶段主要研究如何减轻疲劳及人对机器的适应问题。 自1924年开始,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长达8年的“霍桑实验”,这是对人的工作效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工作效率不仅受物 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还发现组织因素、工作气氛和人际关系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3.人因工程学的成长时期 这一阶段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60年代。二战以前,人与机器装备的匹配,主 要是通过选拔和培训,使人去适应机器装备。 二战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首先在军事领域开始了与设计相关学科的综合研究与应用,使人适应机器转入到使机器适应人的新阶段。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本学科的研究与应用逐渐从军事领域向工业等领域发展。并逐步应用军事领域的研究成果来解决工业与工程设计中的问题。 此外,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先后成立了学会。为了加强国际间交流,1960年正式成立了国际人类工效学会(IEA),标志着该学科已经发展成熟,该组织为推动各国的人因工程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4.人因工程学的发展时期

人机系统工程:人身安全应放首位(2021年)

人机系统工程:人身安全应放 首位(2021年) Security technology is an industry that uses security technology to provide security services to society. Systematic design, service and management.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267

人机系统工程:人身安全应放首位(2021 年) 冲压设备易操作,零配件成型效率较高,因此在各种制造型企业中使用越来越广泛,与此同时,冲压事故也日趋上升。如何预防、减少冲压事故,目前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尤其是人机工程在冲压中的应用,已显得越来越重要。现就两起冲压工伤事故进行人机工程分析并浅探其安全对策。 案例一:某冲压厂员工甲某在操作冲床时,与另一员工两人同机,当两人各用一手按下按钮时,甲某左手还在冲床合模区内未能及时抽出,且此机台光电保护器的安全光栅设置过高,未能起到保护作用,导致冲床下行时压伤左手,造成无名指、中指末端粉碎性骨折,小拇指和食指压伤。 案例二:某冲压厂员工乙某操作冲床过程中发现料未送到位,

立即用以手遮挡光电保护装置的方式停机,不想右手穿过光电保护装置的安全光幕并进入合模区后,虽然光电保护激活,但由于惯性,上模仍然下行了一段距离。结果乙某右手被导柱压入导套,导致其右手中指全部和食指远程两节离断。 一、工伤原因分析 第一起事故事发原因主要是:甲某违反操作规范,两人同机操作冲床;光电保护装置设置过高,起不到保护作用;安全意识不强。 第二起事故事发原因主要是:乙某违反操作规范使用光电设备紧急停机;事故冲床之光电保护装置的光幕盲区过大,造成保护作用滞后。 二、对冲压加工的人机系统分析 以往对冲压事故往往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至效果不太明显。大量的事故使我们不得不考虑:为什么冲压设备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是设备原因还是人的原因?安全人机工程学告诉我们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轨迹上的交叉,因此对于冲压事故必须以系统的思想来分析,才能克服事故

人因工程学试卷及解答

人因工程学试卷 一、判断题(10分,每题1分) 1、各感觉器官对其感受信号变化的感觉,不仅取决于信号变化的 绝对量,还取决于信号变化的相对增量( )。 2、静态作业的能量消耗不会超过氧上限,作业停止后,机体的耗 氧量迅速降到安静状态时的耗氧水平( )。 3、色彩之间的区别主要以色调对比为主( )。 4、RMR和劳动强度指数Ⅰ主要反应体力劳动强度( )。 5、气流速度对人体散热的影响呈线性关系,所以,当气流速度增 加时,将会显著增加人体的散热量( )。 6、综合温标WBGT能评价环境微气候条件,但有效温度是最简单和最适 当的方法( )。 7、提高照度值可以提高识别速度和立体感觉,从而提高作业效 率,因此,增加照度值与作业效率的增长相关( ) 8、耳塞和耳罩可以降低人耳对噪声的感觉,而有利于听清楚对方 的谈话内容( )。 9、一般照明方式适用于工作地较分散或作业时工作地不固定的场 所( )。 10、打开收音机开关,选择所需节目这一过程是人机对应连接( )。 二、填空题(15分,每题1分) 1、静态作业的特征是( ),却很容易疲劳。 2、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能量程为( )。 3、用能量消耗划分劳动强度,只适用于以( )为主 的作业。 4、以能量消耗的相对指标评价劳动强度标准的典型代表是( )。 5、在工作日快结束时,可能出现工作效率提高的现象,这种现象 称为( )。 6、疲劳不仅是生理反应,而且也包含着大量的( )和环 境因素等。 7、视觉疲劳可以通过( ),反应时间与眨眼次数等方法 间接测定。 8、意识第 Ⅱ层次是正常意识的( )。 9、不考虑特殊局部需要,为照亮整个假定工作面而设置的照明, 称为( )。

人因工程部分答案

1.人因工程学的定义是什么? 答:人因工程学就是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进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科学。 人一机一环境系统是指由共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所操纵的机器以及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也可以简称为人一机系统。 为了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人因工程学把人的工作优化问题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其标志是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高效、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和生活。 2.人因工程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人因工程学的研究包括理论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但学科研究的总趋势还是侧重应用。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8个方面: (1)研究人的生理与心理特性。人因工程学系统地研究人体特性,如人的感知特性、信息加工能力、传递反应特性;人的工作负荷与效能、疲劳;人体尺寸、人体力量、人体活动范围;人的决策过程、影响效率和人为失误的因素等。 (2)研究人机系统总体设计。人机系统的效能取决于它的总体设计。系统设计的基本问题是人与机器之间的分工以及人与机器之间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等问题。 (3)研究人机界面设计。在人机系统中,人与机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利用人机界面上的显示器与控制器,实现人与机的信息交换的过程。研究人机界面的组成并使其优化匹配,产品就会在功能、质量、可靠性、造型及外观等方面得到改进和提高,也会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4)研究工作场所设计和改善。工作场所设计包括工作场所总体布置、工作台或操纵台与座椅设计、工作条件设计等。 (5)研究工作环境及其改善。作业环境包括一般工作环境,如照明、颜色、噪声、振动、温度、湿度、空气粉尘和有害气体等,也包括高空、深水、地下、加速、减速、高温、低温及辐射等特殊工作环境。 (6)研究作业方法及其改善。人因工程学主要研究人从事体力作业、技能作业和脑力作业时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工作能力及信息处理特点;研究作业时合理的负荷及能量消耗、工作与休息制度、作业条件、作业程序和方法;研究适宜作业的人机界面等等。 (7)研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人因工程研究人为失误的特征和规律,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找出导致人为失误的各种因素,以改进人—机—环境系统,通过主观和客观因素的相互补充和协调,克服不安全因素,搞好系统安全管理工作。 (8)研究组织与管理的效率。人因工程学要研究人的决策行为模式;研究如何改进生产或服务流程;研究组织形式与组织界面,便于员工参与管理和决策,使员工行为与组织目标相适应等。 3.人因工程学的发展阶段有哪几个? 答: 1.人因工程学的萌芽时期 20世纪初,美国人泰勒(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进行了著名的铁铲实验和时间研究实验,他还对工人的操作进行了时间研究,改进操作方法,制定标准时间,在不增加

人因工程 人机系统及其分析评价

第十六讲人机系统及其分析评价 通过本讲的学习,应能够: 1.阐述人机系统得定义; 2.阐述人机系统的基本模式; 3.说明人机系统的关系及其演变过程; 4.阐述人机系统中,人、机的优势和劣势; 5.解释人机功能界限; 6.阐述人机系统的分类; 7.解释人机系统分析评价的基准; 8.使用连接分析方法评价人机系统; 9.使用海洛德分析评价法评价人机系统。 一、人机系统概述 1.人机系统的定义 人机系统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人和机器两个子系统构成的,且能完成特定目标的一个整体系统。 人:是指机器的操作者或使用者; 机器:是指人所操纵或使用的各种机器、设备、工具等的总称。 研究人机系统时.既要研究子系统各自的特点和功能,还要研究它们之间相互形成的有机整体的功能。研究人机系统的设计和改进,都是以具体的人机系统为对象的,例如由人与汽车、人与机床、人与计算机、人与家电、人与工具等构成特定的人机系统。 由于人的工作能力和效率随周围环境因素而变化,任何人机系统又都处于特定环境之中,所以在研究人机系统时,应当把环境当做一个重要因素来考虑。把人、机、环境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系统称为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环境因素包括照明、噪声、振动、温度、湿度、空气、颜色、工作地、工作空间以及一切影响人机系统的因素。 2.人机系统的基本模式 (1)人机系统基本模式:由人的子系统、机器的子系统和人机界面所组成。图16.1为人机系统基本模式。人的子系统可概括为S—O—R(感受刺激一大脑信息加工一做出反应);机器的子系统可概括为C—M—D(控制装置一机器运转一显示装置)。

在人机系统中,人与机器之间存在着信息环路.人机相互具有信息传递的性质。系统能否正常工作,取决于信息传递过程能否持续有效地进行。 (2)人的子系统 人的于系统又分为S—O系统和O—R系统。S—O系统由各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触觉等)与大脑中枢组成,由传入神经作为联络纽带。这个系统的任务是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并传递到大脑进行加工整理,即判断和决策。对输入的信息,有的只需要存储记忆或分析判断,不必启动。一只系统做出直接反应;有的则要求动用O—R系统做出相应反应。O—R系统由大脑中枢与运动器官(手、脚、肢体、声带等)组成,由传出神经作为联络纽带。 (3)机的子系统 机器子系统分为C—M系统和M—D系统。C—M系统由控制器和机器的转换机构(或计算机主机板)组成。这个系统的任务是使机器接受操作者的指令,实现机器运转、调控,把输入转换为输出。M—D系统由机器的转换机构和显示器组成。这个系统的任务是反映机器运行过程和状态的信息。 有些功能简单的机器子系统,不一定都具备C—M系统和M—D系统。有的只有C—M系统,如自行车等,M—D系统可以看作是借助于人的直观感觉或测试工具实现的。有的只有M—D系统,如某种信息显示仪表等,C—M系统可以看作是人获得显示信息后的某种反应行为。 (4)人机界面 如图16.1所示,人机信息交流发生的作用面,通常称为人机界面。显示器将机器工作的信息传递给人.人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接受信息,实现机一人信息传递。大脑对信息进行加上、决策,然后做出反应,通过控制器传递给机器,实现人一机信息传递。

超市手推车人机系统设计案例分析

超市手推车人机系统设计案例分析 一、人-手推车系统组成 超市手推车是指超市等大型自选商场中,顾客用于暂时存放所选商品的一种购物车。购物时使用购物车一方面可以满足顾客更多的需求,另一方面更提高了卖家的成交量,可谓一举两得。超市手推车的功能是供顾客在超市选购物品时运载货物,方便顾客购物。就发挥超市手推车的功能作用而言,把人看作是超市手推车的组成部分是完全合理的。因此,在购物时,人推着车就组成了人一手推车系统,这个人机系统中的人一车界面关系可由三视图来进行分析。 1、人与手推车部件的关系 自下而上,车轮、底部框架、中部支架、车篮筐和把手是手推车的基本组成零件。底部框架和中部车架将车轮、篮筐、把手固定在相互间正确的位置上,保证手推车的整体性,以实现手推车的功能。 从人机关系来看,中部支架的高低、篮筐深浅宽窄和车把手的高低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与推车人的身高、手臂长度、握把位置以及身体舒适度有关。怎样转向更灵活,如何取放商品时更方便快捷,如何保证人身体各部分的协调统一,都决定于人体特性的设计参数。 2、人与车把手关系

手推车把手(扶手)的作用是承受人推车时的推力,使得手推车前进。为了使人省力和有舒适感,必须在推车人的体格与手推车元件的尺寸关系上下功夫,即研究人体上肢手臂与手推车把手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保证人在购物推车时的舒适度,才能使人在购物时候肌肉放松心情愉悦。 另外把手的材料与纹理和手掌的关系也必须考虑,什么材料握着更舒适,触感更好,什么纹理更利于握紧而不至于使手掌肌肉疲劳。 3、人与车筐关系 车筐是用来盛放顾客选好的商品的。人在购物时选好商品以后将商品从货架上取下放到手推车的车筐中,购物结束后再将买到的东西从手推车中结账。车筐的设计关键是要有合适的大小和能让人感到舒适的位置。在拿取过程中不致使人腰部疲劳,对老人及孕妇更是如此,宜放宜取才好,篮筐深浅以及在购物车上的高低位置也十分值得考虑。对于一些带孩子购物的顾客,要有一定的承重能力,还要能够保证孩子的安全。 4、人与车架关系 底部框架和中部支架是用来安装车轮和支撑车筐的部件。车架下面装上车轮能够让人轻松自然地推动手推车前进;同时车架上面安装上车筐提供给顾客一个储物空间。前后车轮的相对大小和及在框架上的相对位置,车架高低与车筐深浅的相对关系都不能忽视。在设计手推车各部件的时候,应该着眼于推车人推车时身体能够处于轻松、自然、舒适的状态,这样才可能设计出同推车人身体体格相适应的手推车,才不会出现推车时推车人不舒服或者很累的现象。 二、影响手推车性能的人体因素 影响手推车性能的人体因素有很多,因人而异,但总的来说有一些值得考虑的共同点。 1、人的体格因素 以身高为基本因素,长臂、腿长、步幅等与身高成比例,从而手推车的把手高度、车筐高度以及深浅、车架与人体间的距离就取决于身高。 2、人的平衡机能 虽说手推车是四个轮的,但由于商场超市的光滑地面,加上人推车时并不会专心推车,

加工中心人机系统分析设计及改善

加工中心人机系统分析设计及改善 目录1绪论1.1人机工程学概述1.2国内外研究现状1.3人机工程学研究内容1.4人机工程应用范围1.5人机工程与其它学科关系 1.6人机系统的发展与人在系统中的地位1.7论文的提出及主要工作 2.人机系统2.1系统2.2人机系统2. 3本章小结 3.人机系统设计3. 1人机系统设计基本思想及要求3. 2人机系统设计的总目标3. 3人机系统设计内容 3. 4人机系统设计一般进程 3.5技术系统设计评价. 3.6人机系统的评价 3.7本章小结 4人机界面设计 4.1作业姿势 4.2显示器设计 4. 3控制器设计 4.4显示与控制组合设计 4.5作业空间设计4.6座椅设计4.7手握式工具设计4.8作业系统的分析方法4.9作业分析技术的实例应用4.10作业环境设计 4.11本章小结 5.数控机床CRT人机显示界面的研究与开发5.1产品形成及信息流进程5.2数控机床CRT显示现状及对存在问题的解决思路 5.3加工中心人机系统中人与工控机子系统分析设计 5. 4加工中心CRT人机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5.5本章小结 6结束语及展望 6. 1工作总结 6.2研究展望参考文献 摘要本文从人机工程学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人机系统理论知识及其设计模型,首先进行了加工中心人机系统作业分析及改善,即通过对现有的物料型流程程序、车间平面布置、人机操作程序、动作分析、人员配置及作业测定的调研,完善此人机系统生产过程,实现了此人机系统的高效、经济目标;其次进行了人和工控机组成的人机系统分析设计,并对此系统中的技术系统(CR'I,显示界面)进行了研究与开发,利用面向对象技术的关系型数据库语言Visual FoxPro6. 0设计了CRT人机信息管理系统。使得整个加工中心人机系统的效能优化。实现了人机思想一通过机的人性化设计取得人的技术化提高。 关键字:人机工程学人机系统人机系统设计人机界面加工中心 1绪论 1.1人机工程学概述 人机工程学(Ergonomics)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跨越不同学科和领域,应用多种学科的原理、方法和数据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早在1910年就出现了提倡对产业劳动进行科学管理的泰勒(F. W. Taylor)系统,以处理劳动科学中所包含的各类问题,它把主要的研究精力置于讨论人的工作能力、人对机械的适应能力、人与使用的工具或自身的工作方式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在工作、劳动时体力输出的最佳化 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并未摆脱人只被视为某种劳动力来源的根本观点,并未达到人本位设计观念的高度。 所使用的人机工程来自希腊语的工作Ergo或劳动)与管理Nomics(或法则)两词的复合。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美国为首,在武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人因要素,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并且扭转了自工业革命以来物质优先的既成概念,确立了人在人机系统中的主宰地位,树立了工业设计中人本位设计的基本观点,诞生了人类工程学,并使其讨论重点还扩及到了机械的设计问题,力求机械适合于人,使人能对机械作最有效的运用。 但在新的形势下,1960年成立的国际工效学学会(International Ergonomics Association)对人机工程下了新的定义:人机工程是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与心理学等方面的各种因素;研究人与机械以及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与生活中如何统一考虑工作效率,身心健康,安全与舒适等问题的学科。著名的美国人机工程学专家W. E.伍德森(W. E. Woodsen)认为:“人机工程学研究的是人与机器相互关系的合理方案,亦即对人的知觉显示、操纵控制、人机系统的设计及其布置和作用系统的组合等进行有效的研究,其目的在于获得最高的效率和作业时感到安全和舒适。”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人机工程学已经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随着对人体能力和局限性的研究,以及在产品设计中对人、机和环境的进一步认识,使人机工程的应用逐步走向了实用阶段,特别是在航天飞行器安全设计,汽车设计,家居环境设计,办公室设计等方面己经成为了设计是否成功的决定因素。许多发达国家除了具有从事人机方面研究的科研院所外,还有专门的人机工程事务咨询及实业公司,使得人机工程商业化、实用化。 在中国,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在本世纪30年代开始有少量和零星的开展,但系统和深入的开展则在80年代以后。1980年4月,国家标准局成立了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统一规划、研究和审议全国有关人类工效学的基础标准的制定。1984年,国防科工委成立了国家军用人一机一环境系统工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这两个技术委员会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人机工程学研究的发展。此后在1989年又成立了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在1995年9月创刊了学会会刊《人类工效学》季刊。 虽然人机工程学在中国已有所发展,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非常落后。中国在人力资源方面是相对充裕和廉价的,像“王铁人”这样的劳动楷模,就其奉献精神和坚强意志固然让人钦佩,但从人机工程学角度看来,却体现出技术的落后和对人力的滥用。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工作条件、生活品质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对产品的人机工程特性也会日益重视,现在一些厂商把“以人为本”的设计作为产品的卖点,也正是出于对这种新的需求取向的意识。 事实上,在我国不光普通公众,即使理工科的大学毕业生,也大都不了解这门学科的有关情况。另一方面,从中国专利局的专利授予可以看出,人类发明创造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关于如何使各种器具变得更省力和方便,虽然人机工程学正是为这类改进提供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但就像少儿姿势纠正器一样,大多数发明人显然缺乏有关的基本知识。这都反映出人机工程学在我国不仅有待研究和提高,更堕需宣传和普及。原杭州大学朱祖祥教授主编的《人类工效学》教程序言指出:“人类工效学工作者除了要努力从事研究工作外,还须向全社会广作宣传. 在我国,人机工程技术研究的真正兴起、并有组织地进行仅为数十年的历史。 1.3人机工程学研究内容

人机工程案例分析 3篇

人机工程案例分析3篇 1人机工程学(Ergonomics) 日本称为"人间工学",或采用欧洲的名称,音译为"Ergonomics",俄文音译名"Эргнотика"在我国,所用名称也各不相同,有"人类工程学"、"人体工程学"、"工效学"、"机器设备利用学"和"人机工程学"等。为便于学科发展,统一名称很有必要,现在大部分人称其为"人机工程学",简称"人机学"。"人机工程学"的确切定义是,把人机环境系统作为研究的基本对象,运用生理学、心理学和其它有关学科知识,根据人和机器的条件和特点,合理分配人和机器承担的操作职能,并使之相互适应,从而为人创造出舒适和安全的工作环境,使工效达到最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人机系统(Man-Machinesystems) "人机系统",就是人和一些机器、装置、工具、用具等为完成某项工作或生产任务所组成的系统。更确切地说,这种系统还应包括环境条件在内。所以,人机系统实际上是指人机环境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机系统的范围是很广阔的,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如人用铅笔书写,就是一个简单的人机系统;又如船员驾驶轮船,飞行员驾驶飞机,司机开动汽车,就是一些较复杂的人机系统。在人机系统中,包括人、机器和环境三个组成部分,而每个组成部分可称为一个分系统或子系统。机器分系统具有控制器和显示器(显示器的种类很多,有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等)。人,这一分系统在看到(或听到,触到)显示器的显示时,就要决定如何去控制,如何去操作。如

果有必要调节时,即可通过人体的动作去进行操纵。整个人机系统是在各种不同的环境里工作。而环境条件又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各个分系统的工作。可见,在人机系统中,人同机器、环境的关系总是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的,但人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为了能充分地发挥人和机器的作用,使整个人机系统可靠、安全、高效,以及操作方便和舒适,设计人机系统时就得充分考虑人和机器的特征与功能,使之相互协调配合,构成有机整体,达到生产和工作的最佳效果。 3人机系统设计(Man-Machinesystemsdesign) 人们要完成某项工作或生产任务,就需要一定的机器或装置,但是有些机器或装置适合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人们工作起来就感到舒适和省力,效率高而且安全。而有些则不是这样。所以,在设计机器或装置时,要尽可能考虑人体的机能和人的心理特征,力求在人操纵机器时所接触的部位尽量符合人体的各种因素。须使人体骨架结构能够适应它,肌肉组织能够操纵它,精神系统能够控制它。同时,还须在使用这些机器或装置时,保证人体安全。如果这些目标达不到,那么,人们所有期望的结果事故就很可能发生。人机工程学的这一基本思想是设计机器或作业空间时必须考虑的。一般来说,人机系统的设计可分六个阶段,即(1)调查研究;(2)编制设计任务书;(3)编制实施方案;(4)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5)模型的制作;(6)人机系统的制作与鉴定。这些设计过程虽有先后次序之分,但各阶段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可相互穿插进行。

人机工程案例分析 3篇汇总

人机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它起源于欧洲,形成和发展于美国。以下是为大家带来的人机工程案例分析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机工程案例分析·1 1人机工程学(Ergonomics) 日本称为“人间工学”,或采用欧洲的名称,音译为“Ergonomics”,俄文音译名“Эргнотика”在我国,所用名称也各不相同,有“人类工程学”、“人体工程学”、“工效学”、“机器设备利用学”和“人机工程学”等。为便于学科发展,统一名称很有必要,现在大部分人称其为“人机工程学”,简称“人机学”。“人机工程学”的确切定义是,把人—机—环境系统作为研究的基本对象,运用生理学、心理学和其它有关学科知识,根据人和机器的条件和特点,合理分配人和机器承担的操作职能,并使之相互适应,从而为人创造出舒适和安全的工作环境,使工效达到最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 人—机系统(Man-Machine systems) “人—机系统”,就是人和一些机器、装置、工具、用具等为完成某项工作或生产任务所组成的系统。更确切地说,这种系统还应包括环境条件在内。所以,人—机系统实际上是指人—机—环境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机系统的范围是很广阔的,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如人用铅笔书写,就是一个简单的人—机系统;又如船员驾驶轮船,飞行员驾驶飞机,司机开动汽车,就是一些较复杂的人—机系统。在人—机系统中,包括人、机器和环境三个组成部分,而每个组成部分可称为一个分系统或子系统。机器分系统具有控制器和显示器(显示器的种类很多,有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等)。人,这一分系统在看到(或听到,触到)显示器的显示时,就要决定如何去控制,如何去操作。如果有必要调节时,即可通过人体的动作去进行操纵。整个人—机系统是在各种不同的环境里工作。而环境条件又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各个分系统的工作。可见,在人—机系统中,人同机器、环境的关系总是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的,但人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为了能充分地发挥人和机器的作用,使整个人—机系统可靠、安全、高效,以及操作方便和舒适,设计人—机系统时就得充分考虑人和机器的特征与功能,使之相互协调配合,构成有机整体,达到生产和工作的最佳效果。 3 人—机系统设计(Man-Machinesystems design) 人们要完成某项工作或生产任务,就需要一定的机器或装置,但是有些机器或装置适合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人们工作起来就感到舒适和省力,效率高而且安全。而有些则不是这样。所以,在设计机器或装置时,要尽可能考虑人体的机能和人的心理特征,力求在人操纵机器时所接触的部位尽量符合人体的各种因素。须使人体骨架结构能够适应它,肌肉组织能够操纵它,精神系统能够控制它。同时,还须在使用这些机器或装置时,保证人体安全。如果这些目标达不到,那么,人们所有期望的结果—事故就很可能发生。人机工程学的这一基本思想是设计机器或作业空间时必须考虑的。一般来说,人—机系统的设计可分六个阶段,即(1)调查研究;(2)编制设计任务书;(3)编制实施方案;(4)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5)模型的制作;(6)人—机系统的制作与鉴定。这些设计过程虽有先后次序之分,但各阶段之间却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