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病毒宿主特异性与致病性的分子基础研究进展

禽流感病毒宿主特异性与致病性的分子基础研究进展

张苗苗;许凯迪;陈鸿军;徐建青;闫大为;李泽君;张晓燕

【摘要】禽流感病毒不断重排和变异导致新型流感病毒不断出现,其中有些毒株已经获得了感染哺乳动物的能力,严重危害人类公共卫生安全。近年来,对于禽流感病毒致宿主特异性和致病性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病毒蛋白某些氨基酸位点的突变就能够改变病毒的宿主特异性,使病毒能够跨宿主传播。而且,病毒的 RNA 聚合酶、NS1非结构蛋白和几种新发现的病毒蛋白都与病毒的致病性密切相关。论文阐述了禽流感病毒宿主特异性与致病性的分子基础,为禽流感跨物种传播机制研究及防控工作提供参考。%Because of the reassortment and mutant,many new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emerged in these years and several strains have gained the ability to infect mammals,which posed great harm to public health and safety.In recent years,the studies of host specificity and pathogenicity of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made great progress.Mutation of certain amino acids of virus proteins will be able to change host specificity and enable viruses to spread across different hosts.Moreover,the viral RNA polymerase proteins,NS1 non-structural protein and several newly discovered virus protein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virus pathogenicity.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molecular basis of host specificity and pathogenicity of avian influenza viruses,which provided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cross-species mechanism study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influen-za viruses.

【期刊名称】《动物医学进展》

【年(卷),期】2016(037)007

【总页数】4页(P102-105)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宿主特异性;致病性;病毒分子基础

【作者】张苗苗;许凯迪;陈鸿军;徐建青;闫大为;李泽君;张晓燕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上海 201508;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

海兽医研究所,上海 200241;四川农业大学,四川成都 611130;中国农业科学院

上海兽医研究所,上海 200241;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上海 201508;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上海200241;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上海 200241;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上海 2015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2.659.5

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天然宿主

是禽类和鸟类。我国存在多种亚型禽流感病毒,不同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组重组频繁。近年来,不断产生新型禽流感病毒,能够直接跨物种传播到人类。1997年,香港暴发了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人并致6人死亡;2003年,荷兰暴发了H7N7禽流感病毒感染84人并致1人死亡;2004年,亚洲又暴发了高致病性

H5N1禽流感,多个国家均发生了人感染并致死事件;近几年来,我国暴发了

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人并致多人死亡事件,2013年底至2014年初,我国报道

了3例H10N8禽流感病毒感染人事件,其中2人死亡。这些事件表明多种亚型

禽流感病毒正在获得直接感染人的能力,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病原。

A型流感病毒具有一定宿主特异性,人体分离株不能在禽体内复制,禽源分离株在

灵长类动物体内复制的能力也极低。这取决于细胞受体类型和HA基因上受体结合位点(receptor binding site,RBS)相互识别能力。人类上呼吸道气管上皮细胞上

分布着大量的唾液酸α2,6-半乳糖苷(SAα2,6Gal)受体,人流感病毒优先识别并结

合该受体,该受体又称为“人型”受体;禽类肠道上皮细胞上分布着大量的唾液酸α2,3-半乳糖苷(SAα2,3Gal)受体,禽流感病毒优先识别并结合该受体,该受体又

称为“禽型”受体。

雪貂对人流感病毒非常易感,是研究流感病毒的最佳动物模型。H5N1流感病毒HA Q222L和G224S突变后,病毒宿主特异性发生改变,由“禽型”转为“人型”特异性受体[1]。研究发现2009 H1N1流感病毒的HA D222G突变后,病毒由原来的"人型"转为双重受体特异性[2]。随后研究发现H5N1流感病毒HA蛋白

N154D和T156A突变也可使病毒具有双重受体特异性,而H5N1流感病毒HA

蛋白T156的突变可以同时增加病毒结合唾液酸α2,3-半乳糖苷和唾液酸α2,6-半

乳糖苷的能力,从而增加病毒的空气传播能力[3]。Chen L M等[4]研究证实

H5N1流感病毒HA蛋白Q222L/G224S和Q192R的改变可以改变病毒的受体特异性,从而增加病毒在雪貂中的空气传播能力。Herfst S等[5]通过H5N1流感病毒HA蛋白Q226L和G228S的改变,发现病毒能够通过呼吸道飞沫在雪貂模型

中传播。这些研究说明HA基因的突变影响病毒受体结合特异性和空气传播的能力。尽管HA蛋白在A型流感病毒感染宿主方面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宿主特异性是由

多种因素决定的。研究发现,突变PB2蛋白的第627、 701、591位氨基酸能够

引起宿主特异性的改变。禽流感病毒PB2蛋白E627K突变能够使病毒获得感染哺乳动物的能力,近几年发生的感染人类致死的H5N1、H7N9和H10N8禽流感病毒均发生了E627K突变。此外,Li Z等[6]首次发现禽流感病毒H5N1 PB2蛋白

发生Q701N的改变能够使病毒跨越宿主传播。Chen Q等[7]也发现H5N1禽流

感病毒PB2蛋白发生D701N突变后,获得了感染豚鼠的能力。禽流感病毒

H5N2 PB2蛋白E627K和Q591K突变能够改变宿宿主特异性,使得病毒获得感

染哺乳动物的能力。Yamaji R等[8]证实H5N1禽流感病毒PB2蛋白E249G、

G309D和T339M突变能够增加病毒在A549细胞中的复制能力,说明这几个位

点氨基酸的突变有助于H5N1禽流感病毒对人肺细胞的适应性。Sutton T等[9]发现H7N1流感病毒PB2蛋白T81I、NP蛋白V284M、M1蛋白R95K以及 M1

蛋白Q211K这几个氨基酸位点的突变能够使病毒通过空气在雪貂中传播。Song J 等[10]研究发现H5N1流感病毒PA蛋白S224P和N383D突变与病毒的哺乳动

物适应性相关,这2个位点的突变增强了病毒在禽类和人类细胞中的聚合酶活性,提高了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Chen Q等[11]发现H7N7禽流感病毒小鼠传代适应株的几个氨基酸发生了改变,即PB2蛋白E627K、PB1蛋白R118I、PA蛋白

L550M、HA蛋白G214R、NA蛋白S372N,研究证实这些位点的突变使病毒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复制,并增强了对小鼠的致病性。也有研究发现禽流感病毒NS基因A374G突变与病毒跨越宿主障碍在人、猪和犬之间的传播有很大的关系。该位点的突变与1997年H5N1禽流感病毒和1999年H9N2禽流感病毒跨宿主传播

人类有关[12]。

2.1 聚合酶蛋白对流感病毒致病性的作用

流感病毒的RNA聚合酶由PB2蛋白、PB1蛋白和PA蛋白3个亚单位组成。PB2蛋白不仅与病毒宿主特异性相关,而且还与病毒的致病性有关。Linster发现

H5N1流感病毒PB2蛋白E627K和PB1蛋白H99Y突变增强了聚合酶活性,使

得病毒在MDCK细胞上的复制能力增强[3]。Yamada S等[13]发现H5N1禽流感病毒Q591K的突变直接改变了PB2蛋白的结构,从而影响PB2蛋白与病毒和细

胞受体的相互作用,进而大大增强了病毒对小鼠的致死能力。

研究发现,入核转运蛋白α主要与流感病毒的复制有关,其主要与流感病毒聚合

酶蛋白进行结合,介导该类蛋白的入核转运过程。PB2蛋白D701N突变也可以通

过促进PB2聚合酶蛋白上核定位信号的暴露来增加病毒PB2蛋白与入核转运蛋白α之间的结合,从而增强流感病毒的复制能力。研究发现,H7N7禽流感病毒PB2蛋白D701N、S714R和PA蛋白K615N氨基酸改变后,在哺乳动物细胞上的复制效率显著提高,而在禽类细胞上的复制效率则显著下降,而且对小鼠的致病性也显著提高,PB2蛋白D701N突变也会影响病毒的传播性,PB2蛋白第701位氨基酸为Gln是该病毒能够在豚鼠间进行有效传播的前提条件[14]。

PB1蛋白是RNA聚合酶的催化中心。PB1蛋白可与模板RNA(cRNA)和病毒RNA(vRNA)发生特异性结合。PB1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的内质网膜上,而且在不同细胞中的表达量存在很大差异,体外研究证明该蛋白为流感病毒复制所必需。研究发现 2009 H1N1流感病毒 PB1蛋白T296R氨基酸突变能够增强病毒聚合酶活性,从而增强病毒对哺乳动物的致病性[15]。PB1蛋白第622位影响H5N1禽流感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PB1蛋白G622D突变能够减弱PB1蛋白与病毒RNA的结合,降低聚合酶活性,减弱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16]。

PA蛋白是磷酸化蛋白,其N端是聚合酶的多功能区,可调控蛋白的稳定性、活化核酸内切酶活性、结合帽子和启动子结构,并且对聚合酶的结构起重要作用,此区的基因突变会导致宿主蛋白降解。研究发现,H5N1禽流感病毒PA蛋白第185位氨基酸为Lys,则病毒在体内和体外的复制能力减弱,将其突变为Arg后,则显著增强了病毒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聚合酶活性和病毒毒力,增强了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17]。H7N9禽流感病毒PA蛋白S409N突变能够增强病毒的聚合酶活性,提高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18]。

2.2 非结构蛋白NS1对禽流感病毒致病性的影响

NS1是禽流感病毒非结构蛋白,与病毒的毒力和致病性相关。研究发现位于NS1蛋白RNA结合域的第42位氨基酸对H5N1禽流感病毒在哺乳动物体内的毒力有重要作用,将H5N1禽流感病毒NS1蛋白第42位氨基酸由Pro突变为Ser后,

其对小鼠具有了高致病性,进一步研究发现NS1蛋白第42位氨基酸对病毒抑制

双链RNA对NF-κB和IRF-3途径的激活起关键作用。将NS1蛋白第38和41位氨基酸单独突变为Ala时,不能改变病毒对小鼠的高致病性,而将这2个位点同

时突变为Ala,病毒在小鼠体内则完全致弱[19]。Long J X等[20]将H5N1流感病

毒NS1蛋白第80-84位氨基酸缺失后,发现病毒的毒力得到了增强,进一步研究发现,NS1蛋白这5个氨基酸的缺失影响了TNF-α水平,而且NS1-92E氨基酸

突变能够调节IFN水平。Ayllon J等[21]将H7N9流感病毒NS1蛋白I106M突

变后,病毒毒力增强。

2.3 新发现的几种蛋白对流感病毒致病性的影响

PB1-F2蛋白是PB1+1可读框编码的87个残基的蛋白,该蛋白在感染细胞的线粒体内大量存在。PB1-F2蛋白能够诱导细胞凋亡,是流感病毒的一个重要的毒力因子。H5N1流感病毒和1918年H1N1流感病毒中PB1-F2蛋白第66位氨基酸发生突变(N66S)能够使病毒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增加,并大大增强病毒的毒力和致病性[22]。

PB1-N40蛋白是PB1蛋白N末端截短后的蛋白。PB1-N40蛋白对病毒的组织培养和鸡胚增殖是非必需的蛋白。PB1、PB1-F2和PB1-N40蛋白的表达是相互依

赖的,PB1-N40蛋白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维持PB1蛋白与PB1-F2蛋白表达量的平衡。去除PB1-F2蛋白的起始密码子会导致感染初期PB1-N40蛋白的表达过量,而PB1蛋白表达延迟。截短PB1-F2蛋白8个密码子后,由于破坏了PB1-N40

蛋白的AUG起始密码子,所以不再表达PB1-N40蛋白。PB1-N40蛋白的AUG

密码子发生突变会导致PB1蛋白的表达量增加3倍[23]。PB1-N40蛋白还能够影响流感病毒的复制效率。Tauber S等[24]研究发现,病毒缺失PB1-N40蛋白会

降低聚合酶活性,从而减慢病毒的复制速率。

PA-X、PA-N155和PA-N182蛋白都是由PA基因编码而来。PA-X蛋白调节宿

主对流感病毒感染的应答反应。PA-X蛋白的N端核酸内切酶区能够调节宿主mRNA的降解,但是其作用底物和特异性还不确定[25]。PA-X蛋白具有阻断宿主细胞的作用,它能够通过抑制宿主细胞内基因的表达来减弱宿主细胞的抗病毒反应,并介导核糖体对病毒mRNA的转录。研究发现,流感病毒野毒和PA-X蛋白缺失

毒感染小鼠后,小鼠体内的应答反应截然不同,PA-X蛋白缺失毒株感染的小鼠体内许多基因得到上调。分析发现,这些基因主要与免疫应答(IFN-γ、趋化因子受体CCR5、CD28、IL-7和IL-15信号)、细胞凋亡(Fas通路信号、淋巴毒素)和细胞分化有关。PA-X蛋白缺失毒株能够加速宿主细胞的抗病毒反应,从而导致感染的小鼠出现更为严重的临床症状[25]。PA-N155和PA-N182蛋白是PA蛋白N端截

短后的蛋白。A型流感病毒感染不同宿主细胞,均能检测到PA-N155和PA-

N182蛋白的表达。PA-N155和PA-N182蛋白与病毒的致病性有关,Muramoto Y等[26]将表达PA-N155和PA-N182蛋白的第155和182位起始

密码子AUG(Met)突变为CUA(Leu),从而抑制这2种蛋白的表达。研究发现第155位突变病毒和第155与182双位点突变的病毒,不但能够降低病毒在细胞中的复制速率,而且还能够减小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

最新研究发现H5N1禽流感病毒NA蛋白(S269D、E41H)、NS1蛋白(S48N、

K212N)、M1蛋白(V166A)、M2蛋白(G14E)、NP蛋白(Q48P)以及PB1-F2蛋白(Q48P)等氨基酸位点的突变与病毒的致病性由低转高相关[27]。

综上所述,流感病毒的宿主特异性和致病性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不仅与病毒本身有关,而且宿主因素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病毒宿主范围和致病性分子基础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病毒的致病机理,还能准确掌握病毒的变异方向,为预测具有潜在流行性的毒株奠定基础。

【相关文献】

[1] Chutinimitkul S,van Riel D,Munster V J,et al.In vitro assessment of attachment pattern and replication efficiency of H5N1 influenza A viruses with altered receptor specificity[J].J Vrol,2010,84(13):6825-6833.

[2] Chutinimitkul S,Herfst S,Steel J,et al.Virulence-associated substitution D222G in the hemagglutinin of 2009 pandemic influenza A (H1N1) virus affects receptor binding[J].J Virol,2010,84(22):11802-11813.

[3] Linster M,van Boheemen S,de Graaf M,et al.Identification,characterization,and natural selection of mutations driving airborne transmission of A/H5N1

virus[J].Cell,2014,157(2):329-339.

[4] Chen L M,Blixt O,Stevens J,et al.In vitro evolution of H5N1 avian influenza virus toward human-type receptor specificity[J].Virology,2012,422(1):105-113.

[5] Herfst S,Schrauwen E J A,Linster M,et al.Airborne transmission of influenza A/H5N1 virus between ferrets[J].Science,2012,336(6088):1534-1541.

[6] Li Z,Chen H,Jiao P,et al.Molecular basis of replication of duck H5N1 influenza viruses in a mammalian mouse model[J].J Virol,2005,79(18):12058-12064.

[7] Li Q,Wang X,Sun Z,et al.Adaptive mutations in PB2 gene contribute to the high virulence of a natural reassortant H5N2 avian influenza virus in mice[J].Virus

Res,2015,210:255-263.

[8] Yamaji R,Yamada S,Le M Q,et al.Identification of PB2 mutations responsible for the efficient replication of H5N1 influenza viruses in human lung epithelial cells[J].J

Virol,2015,89(7):3947-3956.

[9] Sutton T C,Finch C,Shao H,et al.Airborne transmission of highly pathogenic H7N1 influenza virus in ferrets[J].J Virol,2014,88(12):6623-6635.

[10] Song J,Xu J,Shi J,et al.Synergistic effect of S224P and N383D substitutions in the PA of H5N1 avian influenza virus contributes to mammalian adaptation[J].Sci

Rep,2015,22;5:10510.doi:10.1038/srep10510.

[11] Chen Q,Yu Z,Sun W,et al.Adaptive amino acid substitutions enhance the virulence of an H7N7 avian influenza virus isolated from wild waterfowl in mice[J].Vet

Microbiol,2015,177(1):18-24.

[12] Selman M,Dankar S K,Forbes N E,et al.Adaptive mutation in influenza a virus non-structural gene is linked to host switching and induces a novel protein by alternative splicing[J].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2012,1(11):e42.

[13] Yamada S,Hatta M,Staker B L,et al.Biological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host-adapting amino acid in influenza virus[J].PLoS Pathog,2010,6(8):e1001034-e1001034.

[14] Gao Y,Zhang Y,Shinya K,et al.Identification of amino acids in HA and PB2 critical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H5N1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in a mammalian host[J].PLoS Pathog,2009,5(12):e1000709-e1000709.

[15] Yu Z,Cheng K,Sun W,et al.A PB1 T296R substitution enhance polymerase activity and confer a virulent phenotype to a 2009 pandemic H1N1 influenza virus in

mice[J].Virology,2015,486:180-186.

[16] Feng X,Wang Z,Shi J,et al.Glycine at position 622 in PB1 contributes to the virulence of H5N1 avian influenza virus in mice[J].J Virol,2015(9):2387-2415.

[17] Fan S,Hatta M,Kim J H,et al.Amino acid changes in the influenza a virus PA protein that attenuate avian H5N1 viruses in mammals[J].J Virol,2014,88(23):13737-13746. [18] Yamayoshi S,Yamada S,Fukuyama S,et al.Virulence-affecting amino acid changes in the PA protein of H7N9 influenza A viruses[J].J Virol,2014,88(6):3127-3134.

[19] Jiao P,Tian G,Li Y,et al.A single-amino-acid substitution in the NS1 protein changes the pathogenicity of H5N1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in mice[J].J Virol,2008,82(3):1146-1154.

[20] Long J X,Peng D X,Liu Y L,et al.Virulence of H5N1 avian influenza virus enhanced by

a 15-nucleotide deletion in the viral nonstructural gene[J].Virus Genes,2008,36(3):471-478.

[21] Ayllon J,Domingues P,Rajsbaum R,et al.A single amino acid substitution in the novel H7N9 influenza A virus NS1 protein increases CPSF30 binding and virulence[J].J

Virol,2014,88(20):12146-12151.

[22] Conenello G M,Tisoncik J R,Rosenzweig E,et al.A single N66S mutation in the PB1-F2 protein of influenza A virus increases virulence by inhibiting the early interferon response in vivo[J].J Virol,2011,85(2):652-662.

[23] Wise H M,Foeglein A,Sun J,et al.A complicated message: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PB1-related protein translated from influenza A virus segment 2 mRNA[J].J

Virol,2009,83(16):8021-8031.

[24] Tauber S,Ligertwood Y,Quigg-Nicol M,et al.Behaviour of influenza A viruses differentially expressing segment 2 gene products in vitro and in vivo[J].J Gen Virol,2012,93(Pt 4):840-849.

[25] Jagger B W,Wise H M,Kash J C,et al.An overlapping protein-coding region in influenza A virus segment 3 modulates the host response[J].Science,2012,337(6091):199-204.

[26] Muramoto Y,Noda T,Kawakami E,et al.Identification of novel influenza A virus proteins translated from PA mRNA[J].J Virol,2013,87(5):2455-2462.

[27] Khaliq Z,Leijon M,Belák S,et al.A complete map of potential pathogenicity markers of avian influenza virus subtype H5 predicted from 11 expressed proteins[J].BMC Microbiol,2015,15(1):128.doi:10.1186/s12866-015-0465-x.

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 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摘要:禽流感对畜禽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并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已成为各国公共卫生关注的人畜共患病。本文从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的分子学特性,跨越种属的传播机制以及各基因组份与致病性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简述。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传播机制;致病机制 1前言 禽流感(AvianInfluenza.AI)是由正粘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引起的禽类急性传染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和我国《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列为A类烈性传染病。禽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NP)和基质蛋白(M1)抗原性及其基因特性的不同可划分为A、B、C型。其中A型流感病毒感染范围最广、危害最大,常以流行性的形式出现,并能引起世界性人流感的大流行。A型流感病毒也可以从各种动物体中分离到,例如人、猪、马、海洋哺乳动物、猫、狗和鸟类等[1]。根据对鸡致病性的不同,AIV可以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AvianInfluenza.HPAI)和低致病性禽流感(Low PathogenicAvian Influenza.LPAI)。高致病性AIV 由于其传染性极强,可引起家禽全身性感染,造成多个组织器官严重病理损伤,致死率达100%,其感染禽类达88种,主要是鸡、鸭、鹅,除此之外,还可感染猪、猫、狗、老虎等哺乳动物和人类,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对各国的公共卫生构成严重的危害[2]。近年来不断增加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直接感染人、致人死亡的事件不断增加。本文对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期提高人们对公共卫生学意义上禽流感防控紧迫性的认识。 2AIV生物学特征 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是一种呈球形或杆状、有包膜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其基因组分为8个节段,编码血凝素(hemagglutinin,HA)),神经酰胺酶(neuraminidase, NA),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M)M1和离子通道M2,非结构(nonstructrual,NS)蛋白NS1和NS2,核蛋白(nucleo protein,NP)以及三个聚合酶PB1、PB2(polymerase basic1,2)和PA(polymeraseacidic)以及新发现的与有道细胞凋亡有关的PB1-F2蛋白[3]等10种蛋白。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的抗原性不同,流感病毒被分为甲型、乙型和丙型,AIV属于甲型流感病毒。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主要抗原表位位于跨膜糖蛋白HA和NA,根据这些糖蛋白抗原性的差异,甲型流感病毒可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 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引起的家禽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感染家禽,如鸡、鸭、鹅等,但极少数情况下也可以传染给人类。自从2003年中国发生了SARS疫情以来,禽流感疫情就被公众所关注。禽流感的爆发不仅对家禽养殖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影响,更是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对禽流感的病毒学特性和免疫学 研究已经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禽流感病毒的病理学特性 禽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于正反式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分为A、B、C、D四种型号。其中只有A型和B型病毒会引起流感病毒,而D型病毒则主要感染牲畜。A型病毒具有高变异率和广泛感染性,可以感染多种动物和人类。据统计,自2003年开始,全球已经发生了多次禽流感大规模暴发,间歇性地在全球不同地区爆发。 1.清洁蛋白材料。禽流感病毒外表皮有两种糖蛋白质: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酯化酶。其 中血凝素是禽流感病毒的主要清洁标记物,其血凝素亚型不同决定了其毒性和致病性的差异。 2.覆盖膜。每个病毒都包含了一层薄膜,这是由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过程中夺取细 胞膜形成的。病毒的薄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类物质和覆盖蛋白质。 3.病毒复制能力。禽流感病毒具有强大的复制能力和变异能力,可以在任何宿主内复制。病毒的感染和复制也受到宿主细胞的限制,禽流感病毒能感染和复制于多种宿主细胞中,然而只在特定环境下才会产生足够的病毒产生细胞,从而继续传播病毒。 禽流感病毒的病原学特性决定了其研究的重要性,研究其免疫学特性则是控制禽流感 疫情的重要途径之一。禽流感病毒的免疫学特性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病毒抗原结构分析。研究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内质膜蛋白、核蛋白、非结构蛋白等 多种蛋白结构,寻找高度保守的免疫原性表位,为开发新型疫苗提供理论依据。 2.疫苗研发。目前,研究禽流感病毒免疫学特性主要集中在疫苗的研制上。禽流感病 毒的血凝素亚型具有多样性,不同亚型的血凝素互相之间没有交叉保护能力。因此,研发 一个能够覆盖多种亚型的禽流感疫苗,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3.体外和体内免疫反应。禽流感病毒的内标量和毒量因不同的亚型而异,因此,需要 研究不同禽流感病毒亚型的体外和体内免疫反应,为研究禽流感病毒的免疫学特性和开发 新型疫苗提供依据。 4.抗体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研究抗体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的机制和调节作用,并从 免疫学的角度发掘抗体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的优势和局限性。

禽流感病毒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禽流感病毒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的A 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危及禽类、小型哺乳动物和人类的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甚至全身性败血症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就近年来AlV实验室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禽流感诊断技术 1病毒的分离培养 禽流感通常从人类感染者的结膜拭子、呼吸道样品(如咽喉或鼻分泌物和冲洗物)中分离到,无菌采集病料,经处理后接种9~11日龄鸡胚。因AIV的HA能使璃红细胞发生凝集,可用血凝实验作病毒的初步鉴定。若尿囊液为阴性则应继续盲传2~3代。对阳性尿囊液需先用新城疫(ND)抗血清做血凝抑制(HL)试验,以排除ND感染。然后用免疫扩散等方法来检测特异性核心抗原一核糖蛋白(NP)或基质蛋白(MP),再用血凝抑制试验和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鉴定A型流感病毒亚型。鸡胚分离培养的特异性和敏感度均可以达到100%,但操作繁琐,耗时较长,需要一周左右时间。 2琼脂凝胶扩散试验(AGP) 抗原抗体在琼脂中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自由扩散可以形成特异性肉眼可见的沉淀线。此法能用于检测AIV共同抗原NP或MP。由于所有的AIV都具有型特异性共同抗原,用一种AIV的抗原或抗血清就可对所有AIV的抗体或抗原进行鉴定。1970年Beard首次将AGP用于禽

流感抗体的检测,此法虽然简便易行,但敏感性差,有假阳性且不能区分动物血清抗体阳性是病毒感染所致还是注射的疫苗所产生的抗体。赵增连等发现在琼脂板中加入3%的xxxx,可提高AGP的敏感性,且快速省时。邓国华等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禽流感病毒的重组核蛋白作为禽流感琼扩抗原,其特异性和敏感性有较大提高,生物安全性更可靠和生产成本更低廉。但该实验需要大量的抗原和抗体才出沉淀线,且需要至少24h才出结果,没有HI实验敏感、快速。 3血凝(IA)和血凝抑制(HI)试验 AIV能够与鸡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即血凝实验。这种红细胞凝集现象又可被特异性免疫血清所抑制,即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HA主要用于AIV的鉴定,HI主要是用已知单因子血清进行AIV的亚型鉴定,也可用来测定血清中的HI抗体滴度。该方法最早在1942年Hirst采用,后经改进并建立了标准操作程序。由于许多禽类血清中有非特异性血凝因子,导致假阳性出现,故通常在斌验中首先用受体破坏酶或高碘酸钠法去除非特异性抑制因子。有报道用马血球替代标准HA中的鸡或猪血球检测禽流感H7,可提高敏感性达85%,特异性达100%。HA、HI特异性好,是亚型鉴定的常用方法,但其操作过程繁琐费时,并且用已知HA亚型的抗血清不能检出新的HA亚型的AIV。 4病毒中和试验(VNT) VNT试验是最特异的血清学方法之一,只有抗体与病毒颗粒上的表面抗原相对应,特别是与吸附到宿主细胞上的痫毒表面抗原相对应,才能在实验中取得满意的显示效果。因此,某一个血清型的中和试验

禽流感诊断方法研究进展讲解

禽流感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摘要: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正黏病毒科A 型流感病毒属中的不同亚型引起的禽类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由于亚型众多,而且各亚型或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反应性,这使得禽流感病毒的检测工作较为困难。实验室传统的诊断方法是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方法,病毒的分离鉴定是禽流感的经典诊断方法,其结果准确、可靠、灵敏、极少量病毒也可检出,但操作程序繁杂,检测周期长,需要其它的辅助检测手段。血清学方法如:血凝抑制试验、琼脂扩散试验、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较之病毒分离具有更快速、准确、高效的特点,逐渐成为了禽流感确诊的主流手段,但它主要是通过检测禽群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从而间接了解其体内病原感染情况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不能适应当前养禽业的要求。当前面对禽流感病毒亚型众多、变异快的现状,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更高效的检测技术在更短时间内检测禽群感染情况。分子生物检测技术因其较之传统的检测方法更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等特点而倍受关注。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病原学检测血清学检测分子学检测 1 前言 禽流感( Avian Influenza,AI)是由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的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危及禽类、人类和小型哺乳动物的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甚至全身性败血症的一种疫病,呈世界性发生和流行。根据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可将 A 型流感病毒分为不同亚型, 已报道有16种血凝素H 亚型 ( H 1-H 16 )和9种神经氨酸酶 N 亚型(N 1 -N 9 )[2]。A 型流感病 毒感染人、猪、马、海豹、水貂、鲸及所有禽类。在正黏病毒科中A 型流感病毒是唯一感染禽类的病毒型。根据致病力的不同可以分为高致病性病毒(High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PAI) 和低致病性病毒(low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LPAI)。高致病性病毒可导致禽类大批死亡,并严重威胁着人类公共卫生安全;低致病性病毒低毒力株能明显降低家禽的生产性能,并在禽类间隐性传播,经抗原漂移或抗原转变形成新毒株或毒力增强。早在 1878 年,Perroncito[3]就报道了禽流感在意大利的流行。1901年Centanni、Saranuzzi [4]分离和描述了该病的病原,但直到 1995 年Schafer[5]证明该病 属于A型流感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通常由H 5和H 7 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是严重危害 养禽业的重大疫病,发病急剧、致病力强,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到100%,能对养禽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危害严重,是世界各国重点检疫和防范的对象。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规定为A类传染病[6],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近年来,AI 流行呈上升态势, 还接连不断地发生了H 9N 2 、H 7 N 7 、H 5 N 1 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致人死亡的事例。世界卫 生组织报告显示,仅2003年至2007年6月25日,世界范围内已报道有315人被感染,191 人死亡,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我国于1979年首次分离到 AIV,1994 年报道AI在鸡群中流行,1996年在广东地区的鹅群中首次分离到 H 5 亚型 AIV。1997年,

禽流感病毒宿主特异性与致病性的分子基础研究进展

禽流感病毒宿主特异性与致病性的分子基础研究进展 张苗苗;许凯迪;陈鸿军;徐建青;闫大为;李泽君;张晓燕 【摘要】禽流感病毒不断重排和变异导致新型流感病毒不断出现,其中有些毒株已经获得了感染哺乳动物的能力,严重危害人类公共卫生安全。近年来,对于禽流感病毒致宿主特异性和致病性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病毒蛋白某些氨基酸位点的突变就能够改变病毒的宿主特异性,使病毒能够跨宿主传播。而且,病毒的 RNA 聚合酶、NS1非结构蛋白和几种新发现的病毒蛋白都与病毒的致病性密切相关。论文阐述了禽流感病毒宿主特异性与致病性的分子基础,为禽流感跨物种传播机制研究及防控工作提供参考。%Because of the reassortment and mutant,many new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emerged in these years and several strains have gained the ability to infect mammals,which posed great harm to public health and safety.In recent years,the studies of host specificity and pathogenicity of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made great progress.Mutation of certain amino acids of virus proteins will be able to change host specificity and enable viruses to spread across different hosts.Moreover,the viral RNA polymerase proteins,NS1 non-structural protein and several newly discovered virus protein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virus pathogenicity.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molecular basis of host specificity and pathogenicity of avian influenza viruses,which provided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cross-species mechanism study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influen-za viruses. 【期刊名称】《动物医学进展》

禽流感防控措施研究开题报告

《禽流感的综合防制措施研究》开题报告 一、国内外研究进展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以侵害呼吸系统为主的疾病,发生于各种家禽和野禽的病毒性传染病,有多种表现形式,是危害禽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过去一直用欧洲鸡瘟或真性鸡瘟来描述这种致死率极高的急性出血性疾病,1981年在美国马里兰州Beetsville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禽流感学术讨论会上废除了“鸡瘟”这一病名,改称高致病性禽流行性感冒(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PAI),因为禽流感除了HPAI外,还有其他各种表现形式。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烈性传染病。早在1878年,Perroncito就报道了该病在意大利的流行,1901年Centanni和Saronuzzi分离和描述了本病的病原,为一种“可过滤的”病原,直到1955年才由Schafer证明该病原为A型流感病毒。 禽流感病毒(AIV)属正粘病毒科的A型流感病毒,为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呈中等大小,螺旋对称,囊膜上有含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活性的糖蛋白纤突。根据HA和NA的抗原特性将A型流感病毒分成亚型,目前已经发现14种特异的HA和9种特异的NA亚型。据报道,目前已分离到16种HA和10种NA亚型。由于每个病毒粒子的变异是独立的,因此通过各自的变异可以产生许多不同亚型的毒株。禽流感病毒变异主要集中在病毒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两种表面结构蛋白上,而核蛋白(NP)则具有种群和型的特异性,是禽流感病毒型的分类和诊断基础。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与预防中心和香港的科学家,已破译了禽流感病毒的整个基因组,这些基因载于8段RNA上,负责控制该病毒内部10种蛋白质的合成,这10种蛋白质反过来又决定了该病毒的传染力和致命性。美国研究人员认为,禽流感病毒一般先感染家畜,然后与侵染家畜的人类感冒病毒相结合,形成一种“混血”病毒。此种“混血”病毒对人体和家畜均有传染力。AIV呈球形或短棒状,一般为80-120纳米,有时也会是呈细丝状,长度为400-800纳米,AIV对乙醚敏感,pH7-8时较为稳定,低pH则不稳定。热稳定性随毒株不同而不同,有些毒株在常用的灭活温度下(56℃)仍可存活6小时以上。 二、禽流感防制存在问题 1、有些规模鸡场负责人防疫意识虽强,但不重视免疫效果监测。部分规模鸡场在鸡群注射禽流感疫苗后怕麻烦不进行免疫监测的做法令人忧虑。实际上注射了疫苗并不代表一定可以获得好的免疫效果,因为免疫效果好坏不仅与疫苗质量有关,还与鸡场环境条件、饲

禽流感病毒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禽流感病毒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一、引言 禽流感是一种高致病性病毒性疾病,目前已在世界范围内造成大量的家禽死亡和经济损失。禽流感病毒的快速检测和准确诊断对于疫情的防控和阻断至关重要。该文将介绍目前禽流感病毒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二、免疫学诊断技术 1. 细胞培养法 细胞培养法是禽流感病毒的最早诊断方法之一,通过将感染样品接种细胞培养物中,观察是否有细胞损伤和病毒分离情况。但由于该方法需要特定实验室条件,并且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已渐被其他更先进的诊断技术所取代。 2. 补体结合反应(CFT) CFT是一种免疫学诊断方法,它通过观察血清中禽流感特异性抗体和禽流感病毒抗原之间的补体结合情况来诊断病毒。但是,由于该方法对试剂质量和操作技巧要求较高,且存在假阴性和假阳性等问题,因此不常用于临床检测。 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ELISA是一种快速、准确和经济的诊断方法。该方法利用特异 性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特异性结合,通过酶标记活性物质,使结合 物可定量检测。目前,ELISA已被广泛应用于疫情监测和疫苗效 果评估等方面。 4. 荧光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F-ELISA) F-ELISA是一种对传统ELISA方法的改进,它利用荧光素作为 标记物,从而提高了灵敏度和特异性。F-ELISA操作简单、快速、可靠,已被广泛用于临床检测和疫情监测。 三、分子诊断技术 1. 聚合酶链反应(PCR) PCR是一种高度敏感和特异的分子诊断技术,它能够从样品中 扩增病毒DNA或RNA片段,从而进行病毒诊断。PCR具有快速、准确、可靠的优点,因此已成为禽流感病毒诊断的首选方法之一。 2.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 RT-qPCR将常规PCR与荧光标记技术相结合,能够快速、准 确地扩增、检测禽流感病毒。该方法可用于样品的快速筛选和诊断。此外,RT-qPCR还可用于研究禽流感病毒的毒株差异和基因 变异。 3. 巢式PCR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新型AHN流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生物科技行业)新型AHN流感病毒的分子生物 学特征

新型A/H1N1流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A、B、C三种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A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基因的不同又可分成16个HA亚型(H1-H16)和9个NA亚型(N1-N9)。猪流感是壹种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猪呼吸系统疾病。今年3月份由墨西哥发端的流感疫情目前已蔓延至3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18个国家已有确诊病例,2个国家有患者死亡。根据疫情病原体的基因组特征,其属于新型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世界卫生组织(WHO)称之为猪流感。虽然这种新型病毒是由猪流感病毒演变而来,但到目前为止这种病毒只导致人类患病,且在人和人之间传播,而猪感染仅发现壹个病例,也没有有力证据证明本次流感疫情是从由猪传播开来的。因此,4月30日WHO将本次疫情改称为A/H1N1型流感,不再使用“猪流感”壹词。 壹、基因特征属于猪流感病毒 利用流感病毒信息库和快速分析平台,对已报道的22株在病毒序列进行分析,各地分离株的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达到99%之上,属于同壹株病毒。对HA基因和NA基因进行分析,确认引起本次疫情的病原体属于A/H1N1亚型流感病毒。同时对整个病毒的8条基因进行进壹步分析,发现此次流行的病毒株包含壹种较为独特的基因片段组合,是来自北美和欧亚俩种猪流感病毒的混合体,但且未发现其具有典型的人流感和禽流感病毒特征。先前报道的本次新型流感病毒集中呈现了猪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的特征,是来自猪、人和禽类等多物种来源的流感病毒杂交体的说法值得商榷。 1.HA基因 本次流行的流感毒株的HA基因核苷酸序列和早期从美国分离到的H1N2的猪流感病毒株的的同源性达到93%之上,其中和印第安纳州的H1亚型猪流感病毒(A/Swine/Indiana/P12439/00(H1N2))具有95%的同源性。提示本次A/H1N1流感病毒的HA基因由北中美洲本地的猪流感病毒变异而来。

禽流感疫苗研究进展

禽流感疫苗研究进展 禽流感疫苗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全球禽流感疫情的不断增多,禽流感疫苗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重要进展。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P)对家禽和人类都具有严重的威胁,对养禽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研发高效、安全的禽流感疫苗已经成为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关注。 一种常用的疫苗研究方法是利用病毒株的繁殖和传播过程中的致病性突变,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手段对病毒进行基因改造,制备疫苗株。以H5N1亚型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为例,科学家通过删除其表面蛋白HA (hemagglutinin)基因的主要部分,将其替换为低致病性流感病毒的HA基因,并将其引入H1N1流感病毒的内部基因,得到了一种双亚型的无致病性疫苗株。该疫苗株不仅不会对鸟类和人类造成感染,还可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提高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抵抗力。 此外,科学家还开展了一些新型疫苗的研究。例如,研发基于DNA和RNA的疫苗。DNA疫苗通过将带有禽流感病毒基因的质粒注射至机体,利用机体的细胞合成病毒相关蛋白,激发免疫系统产生抗体。RNA疫苗则以RNA为模板合成病毒相关蛋白。这些新型疫苗具有制备简单、成本较低、能够迅速应对疫情等优势,并且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为禽流感的防控提供了新的策略。 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也被应用于疫苗研究。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可以直接针对禽流感病毒的基因进行精确编辑,进一步增强病毒的致病性或削弱病毒

的致病性。通过这种方法,在疫苗的制备过程中可以更加准确地控制病毒株的性状,从而提高疫苗的效果。这项技术的应用将为禽流感疫苗的研发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科学家还在研究禽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宿主特性,以便更好地开展疫苗研究和流感病毒的控制工作。在流感病毒的宿主研究中,科学家发现,禽流感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感染人类,进一步加剧了疫情的扩散和传播。因此,更深入地了解禽流感病毒的宿主特性将为疫苗研究和疫情控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总之,禽流感疫苗的研究正蓬勃发展。科学家们致力于研发更加高效、安全的疫苗,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新型疫苗的研发以及进一步了解禽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宿主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不断提高禽流感的防控能力,为保护鸟类和人类健康做出贡献。未来,禽流感疫苗的研究将迎来新的突破,为应对全球流感威胁提供更加有力的武器 综上所述,禽流感疫苗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和对禽流感病毒传播途径和宿主特性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能够更加准确地制备疫苗,提高防控效果。未来,我们可以期待禽流感疫苗研究的进一步突破,为全球流感威胁的应对提供更加有力的武器,保护鸟类和人类的健康

人核仁磷酸化蛋白1(NOLC1)影响禽流感病毒感染过程研究进展

人核仁磷酸化蛋白1(NOLC1)影响禽流感病毒感染过程研究 进展 朱春玉; 赵莹; 易文富; 刘宏生; 郑方亮 【期刊名称】《《微生物学杂志》》 【年(卷),期】2019(039)003 【总页数】6页(P1-6) 【关键词】人核仁磷酸化蛋白; 禽流感病毒; 非结构蛋白; 蛋白互作; 感染机制 【作者】朱春玉; 赵莹; 易文富; 刘宏生; 郑方亮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39.47; S851.34+7.2 禽流感疫情被称为“鸡瘟”,首次发现于1878年,该疫情导致意大利家鸡大量死亡。此后,“鸡瘟”在全世界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直到1955年,Schafer发现并证实“鸡瘟”的罪魁祸首是A型流感病毒,因其感染禽类而被称为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AIV感染能够引起禽类从呼吸系统到严重全身败血症等多种症状,通常会引起家禽大批量死亡,给家禽养殖业带来毁灭性打击,自1997年首次报道禽流感感染人致死病例以来,全球爆发了多次禽流感感染人致死的疫情,给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该病毒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毒[1-2]。AIV 属于正黏病毒科,基因组由8条RNA构成,根据病毒表面神经氨酸酶和血凝素的

不同分为众多亚型[3]。目前已经确认有7种病毒亚型能够感染人类,多为H5和 H7亚型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通过表面血凝素(HA)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的特异性识别结合进入细胞,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后最终以出芽的方式释放。在复制过程中,由其自身编码的非结构蛋白1(non-structural protein 1,NS1)通过与宿主细胞多种蛋白的相互作用从而调节病毒的复制。其中人核仁磷酸化蛋白(nucleolar and coiledbody phosphoprotein 1,NOLC1),又名hNopp140或Nopp140,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NS1的相互作用蛋白,该蛋白参与核仁组装、细胞发育和肿瘤发生等过程,同时在禽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4]。 1 NOLC1蛋白的结构 NOLC1蛋白是一种核定位信号结合蛋白,大小为140 kDa,最早在大鼠肝细胞核中发现并鉴定。NOLC1蛋白能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穿梭[5],在细胞间期NOLC1蛋白以颗粒状形态存在于核仁之中,当细胞进入有丝分裂时期时,NOLC1蛋白的颗粒状形态便不复存在,被均匀分配到两个细胞的细胞质中,随后与RNA聚合酶Ⅰ发生相互作用表达rRNA基因,参与核仁发生的过程[6]。NOLC1蛋白结构特殊,它不具有RNA结合域和富含谷氨酸/精氨酸的链段,而是包含保守的N-末端、C-末端以及一个由多个重复的酸性和碱性氨基酸构成的中心结构域。中心结构域由带正电和带负电的氨基酸交替组成,最可能的理由是为蛋白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提供作用位点[7]。NOLC1蛋白具有多个磷酸化位点,是细胞内磷酸化程度最高的蛋白之一[6]。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可以使NOLC1蛋白磷酸化的蛋白激酶有酪蛋白激 酶2(CK2)、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2(cdc2激酶)和蛋白激酶A(PKA)[8]。NOLC1蛋白由于含有82个酪蛋白激酶CK2靶序列,因此主要依赖于CK2的磷酸化发挥作 用[9]。同时,NOLC1蛋白还可与CK2结合,作为CK2的高度磷酸化蛋白抑制剂抑制该酶的催化活性[10]。 2 NOLC1蛋白的功能

宿主因子ZFAT沉默抑制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复制的分子机制

宿主因子ZFAT沉默抑制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复制 的分子机制 宿主因子ZFAT沉默抑制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复制的分子机制 引言: 禽流感是一种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疾病,其对鸟类和人类健康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特别是高致病性禽流感亚型H5N1,其 感染鸟类和人类后的致死率非常高。因此,研究H5N1禽流感 病毒的复制机制和宿主反应非常重要。最近的研究发现,宿主因子ZFAT在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复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探讨ZFAT在H5N1禽流感病毒复制中的分子机制。 ZFAT以及其功能: ZFAT是一种转录调控因子,广泛表达于多种组织和细胞中, 并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表明,ZFAT通过与DNA结 合并调节基因的表达,参与了多种生物学过程,包括免疫应答、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和DNA损伤修复等。 ZFAT与H5N1禽流感病毒的相互作用: 最近的研究发现,HZFAT的表达在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感染后受到显著的抑制。进一步的研究表明,H5N1禽流感病 毒的非结构蛋白1(NS1)能够与ZFAT相互作用,并导致ZFAT 的核定位减少。此外,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后,ZFAT的转录 活性也被显著降低。 ZFAT对H5N1禽流感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 ZFAT通过多种机制抑制H5N1禽流感病毒的复制。首先,ZFAT 能够调节多种抗病毒因子的表达,如干扰素、TNF-α和IL- 1β。这些抗病毒因子的增加可以增强宿主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并减少H5N1禽流感病毒的复制。其次,ZFAT能够调节细胞凋亡途径,通过促进细胞凋亡来限制病毒的复制。此外,ZFAT 还参与了调节细胞周期和DNA损伤修复等过程,影响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应答。 ZFAT在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中的意义: 研究发现,HZFAT的沉默会增加H5N1禽流感病毒的复制。因此,对ZFAT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H5N1禽流感病毒的复制机制,还可能为开发新的防治策略提供潜在靶点。此外,ZFAT的功能研究也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细胞免疫和病毒免疫的认识,为其他疾病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结论: ZFAT作为一种重要的宿主因子,在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复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HZFAT的沉默会增加H5N1禽流感病毒的复制,并降低宿主对病毒的抵抗能力。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ZFAT在H5N1禽流感病毒复制中的分子机制,有助于我们理解禽流感病毒的复制机制,为开发新的防治策略提供新靶点 总结来说,ZFAT在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调节多种抗病毒因子的表达和细胞凋亡途径,ZFAT 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并增强宿主对病毒的抵抗能力。研究ZFAT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H5N1禽流感病毒的复制机制,还可能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潜在靶点。此外,ZFAT的功能研究也有助于加深对细胞免疫和病毒免疫的认识,为其他疾病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进一步深入研究ZFAT在H5N1禽流感病毒复制中的分子机制,有助于理解病毒的复制过程,为防治禽流感病毒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

禽流感病毒研究

《春季传染病防治》研究报告 ——禽流感病毒 陈静 化工与制药专业化药1103班学号110150094 指导老师刘雪凌讲师 摘要 禽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RNA病毒。自从1997年发现可以感染人类致死以来,引起世界极大的关注。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组由8条独立的单股负链组成,分别编码不同的蛋白质,具有高度的重组性。其中NA和HA变异性最强,也是划分病毒不同亚型的依据。 很多研究表明,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基因与1918年的流感病毒有很大的相似性,也暗示了流感病毒进化的一个途径:禽流感——猪流感——人流感。现阶段预防和治疗的主要方法是抗病毒药物和疫苗,其中,疫苗比较有效而且几乎没有副作用。本文概述了禽流感的概念及生物学分类,感染的临床症状、防治措施,及其历史发展与近年来的现状。还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组研究,H5N1 型禽流感病毒可能的起源及其与人的关系,以及针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疫苗研究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禽流感感染进化人流感

目录 前言 (1) 第1章课题研究价值....................................... 第1.1节选题背景..................................... 第1.2节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第2章禽流感病毒........................................ 第2.1节禽流感病毒的基本概念........................ 第2.2节禽流感病毒特征............................. 第3章培养基的制备....................................... 第3.1节禽流感病毒的采集分离纯培养................... 第3.2节禽流感病毒分离............................... 第4章禽流感病毒的显微镜下形态............................ 第5章禽流感病毒的生长繁殖方式........................... 第6章禽流感病毒的鉴别方式................................ 第7章禽流感病毒是怎么传染到人的............................. 第7.1节禽流感诊断技术................................. 第7.2节禽流感病毒是如何传染到人的..................... 第8章禽流感药物研发................................... 第8.1节药物研发理由................................... 第8.2节新药研发初现曙光............................... 第9章基因工程制药........................................... 第9.1节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 第9.2节我国基因工程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分子病毒学与病毒免疫的研究进展

分子病毒学与病毒免疫的研究进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分子病毒学与病毒免疫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分子病毒学主要是研究病毒的结构、功能及其侵入宿主细胞的机制,而病毒免疫则是研究宿主抵抗病毒感染的机制和能力。本文将从两个方面,阐述分子病毒学和病毒免疫的研究进展。 一、分子病毒学研究进展 分子病毒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从病毒基因组和蛋白质结构到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都是研究的重点。目前,研究人员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病毒基因组及其编码蛋白的研究 病毒基因组是研究病毒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人员已经测序了许多病毒基因组。同时,研究人员还通过基因克隆等技术,将病毒基因组中的重要基因进行了功能分析和表达,这不仅加深了对病毒基因组的认识,还为病毒的控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2. 病毒蛋白质的研究 病毒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是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关键步骤。通过分离、纯化和结晶等技术,研究人员已经获得了许多病毒蛋白质的结构信息。同时,研究人员还通过生化和免疫学等方法,研究了病毒蛋白质的功能和作用机制,这对于设计病毒抑制剂和开发疫苗具有重要意义。 3. 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 病毒必须依靠宿主细胞才能进行繁殖和感染。因此,研究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机制是非常重要的。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许多病毒和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比如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入侵途径、病毒蛋白质与宿主细胞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控制病毒感染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病毒免疫研究进展 病毒免疫主要研究宿主抵抗病毒感染的机制和能力,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宿主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响应 宿主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响应是病毒免疫的研究重点之一。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宿主细胞感染后的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变化,揭示了宿主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响应机制。这些研究成果为控制病毒感染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2. 免疫系统对病毒感染的反应 免疫系统对病毒感染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免疫系统的细胞和分子反应机制,揭示了免疫系统如何识别、清除病毒,并保护宿主免受病毒感染的侵害。这些研究成果为病毒疫苗的研发和抗病毒药物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3. 病毒逃避免疫的机制 病毒会通过各种手段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从而成功感染宿主。研究人员已经对病毒逃避免疫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比如病毒的抗体逃逸机制、病毒基因组的变异等,这些研究成果为克服病毒逃避免疫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分子病毒学和病毒免疫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这些研究成果的发展,为人们控制病毒感染、研发病毒疫苗和抗病毒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为未来疾病防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一株H4N8亚型禽流感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对小鼠的感染性研究

一株H4N8亚型禽流感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对小鼠的感 染性研究 薛振宇; 崔鹏飞; 谷文丽; 韩舒雨; 张元成; 邢鑫; 彭大新; 邓国华; 陈化兰 【期刊名称】《《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年(卷),期】2019(041)010 【总页数】5页(P1004-1008)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 H4N8; 生物学特性 【作者】薛振宇; 崔鹏飞; 谷文丽; 韩舒雨; 张元成; 邢鑫; 彭大新; 邓国华; 陈化兰【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江苏扬州 225009;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兽 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动物流感重点开放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6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2.65 禽流感病毒(AIV)是一种单股负链分节段的RNA 病毒[1]。H4 亚型AIV 在亚洲、 欧洲及北美国家中广泛流行;且宿主广泛,在野鸟和家禽中均有分布[2-6]。此外,H4 亚型AIV 的跨物种感染也偶尔发生。1999年,从患有肺炎的猪中首次分离出 H4N6 亚型AIV[7]。血清流行病学显示,在美国和黎巴嫩的家禽养殖工人体内检 测出了针对H4 亚型AIV 的特异性抗体[8-9]。某些H4 亚型AIV 无需事先适应便可以直接感染小鼠,具有人类受体结合特异性[5]。这表明H4 亚型AIV 对哺乳动

物宿主构成潜在威胁。此外,H4 亚型AIV 可与其它流感病毒共同传播并重新配对[10]。因此,H4 亚型AIV 对家禽生产和公共健康均可能构成严重威胁。 尽管监测研究表明H4 亚型AIV 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但H4 亚型AIV 的生物 学特性尚未得到很好的研究。目前国内报道过的H4 亚型AIV 的NA 亚型多为 N2、N6 和 N8 亚型[11]。为了解 H4N8亚型AIV 的生物学特性,初步评价其对哺乳 动物的感染致病情况,本研究对2018年从重庆分离得到的一株鸭源H4N8 亚型AIV 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遗传进化分析及BALB/c 小鼠的感染性试验,为H4 亚型AIV 的遗传进化特征及综合防控奠定了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株及实验动物A/duck/Chongqing/S1238/2018 (H4N8) 由国家禽流感 参考实验室于2018年春季分离于重庆市长寿区凤城街道黄桶湾市场,并鉴定、保存;9日龄~11日龄SPF 鸡胚购自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6 周龄雌性BALB/c 小鼠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有限公司。 1.2 主要试剂病毒RNA 提取试剂盒购自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M-MLV 逆转录酶和RNA酶抑制剂购自Promega 公司;rTaq DNA 聚合酶购自北京康润诚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PCR 产物胶回收试剂盒购自美国Omega 公司;测序反 应试剂盒BigDye Terminator 3.1 购自美国ABI 公司。 1.3 病毒增殖、纯化及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的测定将病毒原液用含双抗(青霉素和链霉素)的PBS 10 倍倍比稀释,接种于9日龄~11日龄SPF 鸡胚中,37 ℃孵 化48 h 后收取最高稀释度最高血凝价的鸡胚尿囊液。如此纯化3 代后分装冻存于-70 ℃冰箱保存备用。将纯化后的病毒10 倍倍比稀释,每个稀释度接种 5 枚 9日龄~11日龄 SPF 鸡胚,37 ℃孵化48 h 后记录每个稀释度鸡胚的血凝阳性数目,根据Reed-Muench 方法计算病毒的EID50。 1.4 全基因组测序及遗传进化分析

一株类禽型H1N1猪流感病毒的进化分析与分子特征

一株类禽型H1N1猪流感病毒的进化分析与分子特征 李鑫;葛菲菲;刘健;李壮壮;吴杰;杨德全;鞠厚斌;周锦萍 【摘要】2017年12月,上海市一养殖场饲养的猪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发热及迅速转归等病症.将猪鼻拭子接种鸡胚进行病毒分离,对血凝试验阳性样品在SPF鸡胚上进一步纯化、增殖,分离到1株猪流感病毒(A/swine/Shanghai/1205/2017).采用RT-PCR对分离毒株进行全基因组扩增测序,利用DNAstar软件,对测序基因片段进行整个阅读框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并用MEGA 6绘制遗传进化树并分析氨基酸位点.结果显示:分离毒株为H1N1亚型,其8个基因片段均属于类禽型H1N1进化分支,没有出现不同基因型流感病毒片段之间的重组;分离株HA蛋白的裂解位点序列为PSIQSR↓G,具有典型低致病性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征.本毒株的分离鉴定为分析我国大陆地区的猪流感流行状况和分子特征提供了参考. 【期刊名称】《中国动物检疫》 【年(卷),期】2019(036)006 【总页数】8页(P80-87) 【关键词】猪流感病毒;H1N1;类禽型;遗传进化树;分子特征 【作者】李鑫;葛菲菲;刘健;李壮壮;吴杰;杨德全;鞠厚斌;周锦萍 【作者单位】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 201103;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 201103;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 201103;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 201103;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201103;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 201103

一株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对鸭和小鼠的致病性研究

一株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对鸭和小鼠的致病性研究 刘永法;黄玉梅;张宗尧;万红;王媚;吕嘉敏;罗开健 【摘要】为了研究一株从鹭中分离到的禽流感病毒(AIV) A/Heron/Guangdong/C1/2013(H5 N6)对鸭和小鼠的致病力,本研究通过对鸭和小鼠滴鼻点眼和鸡的颈静脉注射进行攻毒试验,观察其致病力和组织病理学等变化,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该毒株的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为10-8.16/0.1 mL,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为2.76.对鸭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0- 4.0/0.2 mL,对小鼠的LD50为10-4.67/0.05 mL.以106 EID50/只滴鼻点眼感染鸭,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精神萎靡、肿头流泪等症状,大多数鸭在感染后4~7 d死亡,感染后第7天肝脏、肺脏、肾脏仍在排毒,解剖可见心包积液、肺脏淤血、肾脏肿大等症状,病理切片可见心脏、肝脏、脾脏、肾脏炎性细胞浸润,脑细胞核固缩等病变.以5×l05 EID50/只滴鼻感染小鼠,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精神萎靡、被毛粗乱、聚堆等症状,大部分小鼠在感染后5~7 d死亡,第7天时只有肺脏仍在排毒,各脏器解剖学病变不明显,病理切片可见心脏、肾脏、肺脏炎性细胞浸润,脑细胞核固缩等病变.研究结果表明,该H5N6亚型AIV毒株对鸭和小鼠具有很强的致病力,IVPI大于1.2,为高致病性AIV,本研究为H5N6亚型AIV研究和防控提供了理论基础.【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 【年(卷),期】2015(042)008 【总页数】7页(P2176-2182) 【关键词】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鸭;小鼠 【作者】刘永法;黄玉梅;张宗尧;万红;王媚;吕嘉敏;罗开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