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1.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1.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1.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导学案

课时:1课时使用时间:年月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的环境。致灾因子是对人类及其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造成损害的________

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和灾情共同组成的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层变异系统,灾情的形成是前三者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间接经济损失:是指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社会

社会发展水平对灾害危害程度的影响

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决定了受灾体的经济含量,另一方面还决定了受灾体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2001年自然灾害损失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说明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可

自然灾难对我国经济的影响1

自然灾难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古往今来,各种灾难都是一种客观的自然、社会现象,总体上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灾难的损失却可以降低。我国是多灾难国家,近几十年来灾难发生的频率和程度呈上升趋势,尤以汶川大地震为显著。在沉痛的追忆中,我们不由得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有效的防灾减灾救灾,保障社会安宁和经济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把灾难经济学研究提到重要议程。虽然我们在容灾方面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但仍然存在着一些盲点,针对这些盲点,我们要有一种未雨绸缪的主动性,积极地采取应对措施,把风险降到最低。 关键字:灾难,灾难经济学,汶川,损失,风险 一、灾难经济学概念 灾难经济学源于“破窗理论”。“破窗理论”是指法国19世纪著名经济学家巴斯夏所提出的损害有益社会理论。巴斯夏举的例子称,假设一个人砸碎了理发店玻璃窗,这一行为虽然对社会造成了破坏,但是理发师的不幸却是社会的福音,它将为玻璃生产商制造商机,生产商拿到钱后又去购买其他生产商的产品。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他给社会造成的损害只是一次性的,可是给社会带来的机会却是连锁性的。结论是:打碎一块玻璃,提供了无数金钱和就业机会,得大于失。基于此理论,灾难经济学应运而生。 灾难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灾难预测、灾难防治和灾难善后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关系的新兴学科。灾难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灾难的自然属性,而是灾难发生过程中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关系。它是介于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国土经济学和生产力经济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经济学。灾难经济学侧重于研究各种灾难所具有的共性问题,与一般经济理论不同,灾难经济学谋求以最小的投入(最低的成本)来实现受灾损失最小化,其目标函数不是利益最大化,而是损失最小化。灾难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科比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习题1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习题1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自然灾害的诱因是( ) A.自然异变B.地球表层 C.人员伤亡 D.自然现象 答案:A 2.上述承受自然灾害的客体是( ) A.自然异变 B.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 C.自然灾害本身 D.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 答案:B 读图,回答3~5题。 3.该图反映的自然灾害可能是( ) A.2010年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 B.2010年河南陕县煤矿透水事故 C.2011年中原及华北地区旱灾 D.华北平原盐渍化 4.该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是( ) A.吞没城镇、道路和田园 B.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 C.交通、输电、输水线路中断 D.作物根部缺氧,造成收成不足 5.该灾害灾情指标有( )

①厂矿的破坏②受灾的农田 ③减产的粮食④成灾面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组旨在考查对干旱现象的认识和旱灾的危害。图中展示的是干涸湖泊的景象,是长期无降水、无河流注入,湖泊失去补给水源所致。干旱使河流、水塘、湖泊干涸,造成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旱灾灾情指标主要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粮食、饮水困难和经济损失。 答案:3.C 4.B 5.D 6.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位于冰岛南部亚菲亚德拉冰盖的艾雅法拉火山于当地时间2010年4月14日凌晨1时(北京时间9时)喷发,附近800名居民紧急撤离。 材料2:见下图。 (1)结合材料1、2可知火山灾害孕育于________圈层。 (2)火山喷发能给自然资源和环境带来哪些灾害?是否“百害而无一利”? (3)该火山和日本富士山火山若同时喷发,何处的灾情严重?为什么? 解析:(1)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岩石圈中的软流层。(2)岩浆毁灭地表事物,气体喷发物对大气质量有影响。火山喷发能形成温泉、矿产,并且火山灰能肥沃土壤。(3)富士山和艾雅法拉若同时火山喷发,危害程度孰大孰小应以受灾体的密度和质量作为衡量标准。 答案:(1)岩石 (2)摧毁森林、吞没土地、污染大气和水源。火山喷发并非百害而无一利,火山喷发中也能产生一些矿产资源,形成肥沃的火山灰等。 (3)日本富士山。日本富士山地区是日本经济发达地区,又是旅游名胜区,虽然防抗灾能力强,灾后恢复速度快,但与人口密度较小的艾雅法拉火山附近相比,其灾害危害程度要大得多。 一、选择题 1.下列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有( ) ①2011年春季,我国西南五省大旱 ②海底火山喷发于无人荒岛

自然灾害与防治(高考真题含答案44道2012—2014年)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含答案44道)试题汇编(2012—2014年)2012年高考地理真题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考点1: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包括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2012广东卷文综5)下图所示为我国东南部某地出现的灾害现场,其灾害类型是 A.泥石流B.地面沉降C.陨石坠落D.滑坡 【答案】A 【解析】仔细看图,可以清楚看到公路一侧山体整体移动——滑坡。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地质灾害类型 2.(2012浙江卷自选)【自然灾害与防治12】(10分)读美国本土主要自然灾害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①—④代表不同的灾害类型。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灾害类型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单选,3分) A.①龙卷风②海啸③飓风④暴风雪

B.①海啸②暴风雪③龙卷风④飓风 C.①海啸②飓风③龙卷风④暴风雪 D.①飓风②龙卷风③暴风雪④海啸 (2)下列关于美国本土自然灾害发生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单选,3分) A、飓风一般发生在春季 B、暴风雪主要发生在冬季 C、海啸一般发生在白天 D、龙卷风主要发生在夜晚 (3)龙卷风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或人畜“吸”起卷入空中,往往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试从地形与气候角度分析美国本土龙卷风多发的原因。(4分) 【解析】 (1)考查美国本土自然灾害分布及主要类型; (2)考查美国本土自然灾害时间规律; (3)考查美国本土龙卷风多发的气候、地形原因。 【答案】: (1)C (2)B (3)地形:平原地形有利于冷暖空气长驱直入。气候:春夏季;向大陆输送的暖湿空气与来自西部的干燥冷空气相遇,积聚到一定强度后产生龙卷风。 (2012天津卷文综2、3)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2),回答2题。

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冲击

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冲击 1. 引言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农业生产同自然环境之间极强的相关性使得自然灾害的发生极有可 能使其受到影响,进而使从事农业生产者的收入产生波动。中国有着数亿的农民,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500 亿元之巨。 2. 自然灾害的释义 灾害是指自然发生或人为造成的、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具有危害性后果的事件与现象,具有突发性和危害性的特点,按其成因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认为灾害学有三类分支学科:要素灾害学、理论灾害学及灾害对策学,分别是灾害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各相关分支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的结果。 3. 影响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时空分布 自然灾害与人类相伴,其历史与人类、人类社会一样悠久。中国史料中也很早就有水旱风雹虫等灾害的记载,如“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尚书·益稷》)、“(成汤)十九年,大旱”(《竹书纪年》)、“秋,大雨雹”(《春秋·僖公二十九年》)、“天降丧乱,灭我立王。降此蟊贼,稼穑卒痒”(《诗经·大雅·桑柔》)。自建国以来的统计

数据表明,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按受灾面积排依次为:干旱(约占 64%)、涝灾(23%)、风雹(8%)和冻害灾(6%)。可见干旱和洪涝灾害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两大主要自然灾害,1952-1989 年间,五种主要气象灾害(旱、涝、台风、冻害、干热风)共发生 1048 次,其中干旱发生 331 次,约占总灾数频次的 1/3。下图 1 表明,经历了 1959-1960年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之后,从 70 年代开始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成灾面积成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水旱灾合计的面积所占的比重约为 87%。表明水旱灾害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头号“天敌”。 从空间范围看,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是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的地区。处于东部江河中下游、盆地和平原的地区,主要受洪涝灾害威胁,其面积约有73.8 万平方公里,在这些地区集中了全国60%的工农业产值。干旱的影响则遍布全国,其中最严重的地区为华北平原(黄淮海地区)、黄土高原东部、广东与福建南部、云南及四川南部,次为吉林、黑龙江南部和湘、赣南部。自1949 年以来受灾面积达2000 万公顷,减产粮食611.5 亿斤。

学案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人教版 学案1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学习目标】 1.明确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其自然和社会的两种属性,能正确识别自然现象、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区别与联系,确认什么是自然灾害。 2.会描述自然灾害在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和区域性,时间上的频繁性、不确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复性,灾害的联系性和严重性及其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的特点,并能举例说明每一种特点。 【zf自主预习案】 1.什么是自然灾害? 2.你能区分自然现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吗?请各举一例说明。 3根据上题的分析,如何确定一种现象是自然灾害而不是其他? 4.你知道的自然灾害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5.自然灾害有什么影响? 精读教材,你认为哪些是重点?或者不易理解? 1. 2. 【课堂学习案】 一.合作探究,完成下列问题: 1讨论总结你所知道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2.阅读课本p2思考题,讨论这些是不是自然灾害,如果不是,为什么? 三.课堂检测,有效训练。 1781年冰岛拉基火山喷发,其产生的有毒气体和饥荒使冰岛人口减少了1/5;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喷发导致9.2万人死亡;1985年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一次中等规模的喷发也造成了2.3万人死亡。据此回答1~3题。 1.火山喷发( ) A不属于自然灾害 B属于孕灾环境 C属于致灾因子 D不属于自然异变 2.火山喷发时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玄武岩高原的是( ) A哥伦比亚的火山 B印尼的火山 c.台湾的火山 D日本的火山 3.下面不属于自然灾害的现象是( ) A雷电击毁建筑物 B水俣病 C.大雨冲毁路基 D氟骨病 4.火灾作为自然灾害能直接造成下列哪种资源的损毁?( ) A水资源 B矿产资源 C森林资源 D气候资源 据观测发现火星上常常发生火山喷发,喷发的规模远远大于地球。据此回答 5~6题。 5.火星是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之一,它属于( ) A类地行星 B巨行星 C远日行星 D 河外星系 6.火星上的火山喷发是( ) A自然灾害 B环境问题 c.自然异变 D致灾因子 7.灾情大小的衡量标准是( ) A直接经济损失 B间接经济损失 c.人员伤亡 D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 8.下列受灾体的损毁属于间接经济损失的是( ) A人员伤亡 B社会失稳 c.资源破坏 D文物古迹损坏 9.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财产的损失而言具有的特点是( ) A滞后性和隐蔽性 B长远性和超前性 C广泛性和间接性 D滞后性和地域性 10.能够有效地减弱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因素是( ) 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B灾害强度 C防抗灾能力 D致灾因子 11.世界特大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以10年为一单位)在逐渐增多,其原因最可能是 ( ) A.人地关系不和谐的极端表现 B.自然的异常变化在加强 C.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D.交通发展,事故接连不断 12.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高中生物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学案人教版_选修

1.1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通过案例理解人地相互作用的内涵; 2、运用资料形象生动地展示灾情,全面认识自然灾害的影响; 3、初步阐述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差异形成机制。 4、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学习重点、难点】 1.自然灾害的影响 2.自然灾害危害形成机制 3. 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自学探究】 定义:由于造成伤亡、财产损失、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自然灾害作为诱因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 形成条件 作为承受灾害的 圈 孕育灾害的环境圈 圈 圈 灾情 环境 自自然灾害系统致灾 受灾体 然灾情大小的衡量标准: 孕灾环境 灾灾情大小的影响因子 害伤害;心理和伤害 人员伤亡脆弱群体:及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 不易受灾害损 害群体 影经济损失:财产损毁 自然灾害财产损失 响的影响(灾情)经济损失:物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社会 结构和管理方面等的损失 具有和隐蔽性 自然资源 与环境破坏具有(可再生、非可再生) 影响因素: 自然灾害的危害 程度存在地域差异发展水平和灾害具体差异

【能力提升】 知识结构 一、单项选择题: 1781年冰冰岛拉基山火山喷发,其产生的有毒气体和饥荒使冰岛人口减少了解1/5;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喷发导致9.2万人死亡;1985年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一次中等规模喷发也造成了2.3万人死亡。据此回答1-3题。 1. 火山喷发() A .不属于自然灾害 B .属于孕灾环境 C .属于致灾因子 D .不属于自然异变 2.火山喷发时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玄武岩高原的是( ) A.哥伦比亚的火山 B.印尼的火山 C.台湾的火山 D.日本的火山 3. 材料中三次火山喷发造成的人员伤亡数不同,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 A.致灾因子强度不同 B.人口密度不同 C.抗灾救灾投入不同 D.太阳高度不同 4.下列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 A .2月2日,山西寺河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23名矿工遇难,53人一氧化碳中毒。 B.1月31日,香港旅行团在埃及胡尔加达城市发生车祸,造成14人死亡 C .11月26日,江西九江发生5。7级地震,至27日已死亡13人 D .某一地区发生连续性暴雨 据史料记载,晋咸和三年(328年),榆次:雨雹破瓦,折木,苗嫁荡然。据此回答5~7题。 5.材料中的自然灾害属于( ) A .气象灾害 B.水文灾害 C. 生物灾害 D. 地质灾害 6.在晋咸和三年的雨雹灾害中,主要造成的影响是( ) A .人员伤亡 B .财产损失 C .自然资源损失 D .环境受到污染 事件 现象 自然 属 性 社会属性 定义 灾害事件 自然灾害的影响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教案 课题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教学目标赵黎明 ㈠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说明自然事件与自然灾害的区别;简要描述某种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现象和产生的危害。 2.知道我国1998年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并对长江防洪提出建议。 3.理解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活动规律与洪涝灾害发生的相互关联性。 ㈡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表和资料数据,说明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 2.根据图片和资料,综合分析长江(淮河)洪涝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结合我国洪涝灾害发生和分布的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洪涝灾害发生的地理机制和规律。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人类活动可能对自然灾害产生诱发和加剧的影响作用,进一步确立起人地和谐、保护环境的观念,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坚定科学发展观。 重点中国的洪涝灾害。 难点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某种灾害的发生原因。 教学方法(手段)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教学内容、过程介绍(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和《教师教学手册》及学生学情) 自然灾害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常常造成对现代社会的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严重的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自然灾害已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主要限制因素。但大多数自然灾害是地球系统的正常事件,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或过程,因此,我们不能回避它,应当正视它,认识其危害、了解其机制、预知其发生、减少损失。课标设置“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其目的是通过对某种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的探究,以增强学生的灾害认识、防灾意识、减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科学发展观。这就是本节基本教育价值所在。 根据本节教材的编排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引导学生对地理图表数据的阅读分析,收集和运用数据说明地理问题;运用案例的方法,剖析灾害发生的原因、机制和规律。 ⒈自然灾害的概念 本节包括自然灾害定义、特征和类型三部分内容,教材的文字量很少,用了一个图标示自然灾害的一些特征。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区别自然灾害与自然事件,并结合本地实际,知道几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自然灾害的特征要求一般了解,重点是认识到自然灾害形成的多因性和复杂性,其他特征不深究。 为了让学生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对自然灾害需要把握三方面要点:①是发生在自然领域,即地球表层系统中; ②具有自然属性,即是地球系统演化过程中的自然事件;③同时具有社会危害性,即对人类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 对自然灾害特征,结合实例分析时点明,重点分析成因的复杂性和多因性(在分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时解决),多因性中还得强调人为因素通过对环境要素的改变,进而诱发或加剧自然灾害。 关于自然灾害的分类方法很多,涉及分类标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分类方法,因此,只提几种中国常见、危害较大的几种,但不进行系统探讨,以免增加学生负担。 ⒉自然灾害的危害 对于自然灾害的危害是需要学生了解的重点之一。为了说明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安排了一个统计图表“20世纪以来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件”,从全球视角选择几种主要自然灾害进行了扫描示演示。为了强调中国多灾害的国情,增加了一段阅读文字,简要点明中国灾害的基本特点: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进而指出洪涝、干旱、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杨家中学高二地理导学案编辑:审核:时间:2015.5.18 1.3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 2.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结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理解社会不同发展 阶段的灾情变化。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的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自主学习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__________,可以增加环境的________。 2.人类__________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______,致使环境更________,导致多种自然灾害______。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人口是__________的受灾体,也是________的受灾体。 2.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易损性不同。 3.工程措施可以______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1.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人类可以“______”灾情;反之,会“________”灾情。 2.自然灾害的__________是人类活动对灾情产生“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不同时期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不同,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也不尽相同。 合作探究 考查点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下图中甲、乙分别示意广东省社会经济易损性和防洪标准。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图中A地区防洪标准与社会经济易损性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2)简述B地区为减少洪水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的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方法技巧练 方法图示法理解不同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 读“某地区不同年份地理环境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1965年到2011年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2)两图中地表环境稳定程度较高的是________,易发生自然灾害的是________,原因是什么? (3)若乙图中发生7.0级地震,东西两岸易损程度高的是哪岸?阐述判断依据。 (4)乙图中要减轻自然灾害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高中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学案教案

高中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学案教案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1.1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通过案例理解人地相互作用的内 涵; 2、运用资料形象生动地展示灾情,全面认识自然灾害的影响; 3、初步阐述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差异形成机制。 4、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 异。 【学习重点、难点】 1.自然灾害的影响 2.自然灾害危害形成机制 3. 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自学探究】 定义:由于造成伤亡、财产损失、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自然灾害作为诱因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 形成条件 作为承受灾害的 圈 孕育灾害的环境 圈 圈 灾情

环境 自 自然灾害系统 致灾 受灾体 然 灾 害伤害;心理和 伤害 脆弱群体: 及 不易受灾害损 害群体 影经济损失:财产损毁 财产损失 响 的影响(灾情) 经济损失:物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 构和管理方面等的损失 具有 和隐蔽性 自然资源 与环境破坏 具有 (可再生、非可再生) 影响因素: 自然灾害的危害 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发展水平和灾害 具体差异

当堂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781年冰冰岛拉基山火山喷发,其产生的有毒气体和饥荒使冰岛人口减少了解1/5;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喷发导致万人死亡;1985年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一次中等规模喷发也造成了万人死亡。据此回答1-3题。 1.火山喷发() A.不属于自然灾害 B.属于孕灾环境 C.属于致灾因子D.不属于自然异变 2.火山喷发时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玄武岩高原的是() A.哥伦比亚的火山 B.印尼的火山 C.台湾的火山 D.日本的火山 3. 材料中三次火山喷发造成的人员伤亡数不同,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A.致灾因子强度不同 B.人口密度不同 C.抗灾救灾投入不同 D.太阳高度不同 4.下列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 A .2006年2月2日,山西寺河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23名矿工遇难,53人一氧 化碳中毒。 B.2006年1月31日,香港旅行团在埃及胡尔加达城市发生车祸,造成14人死亡 C.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发生5。7级地震,至27日已死亡13人 D.某一地区发生连续性暴雨 据史料记载,晋咸和三年(328年),榆次:雨雹破瓦,折木,苗嫁荡然。据此回答5~7题。 5.材料中的自然灾害属于( ) A .气象灾害 B.水文灾害 C. 生物灾害 D. 地质灾害

1.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教案1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教案1 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一)自然灾害 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关系: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 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 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员伤亡 2.财产损失 自然灾害还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形成直接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1)特殊性: 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目前人类虽然难以改变致灾因子,但是改变受灾体特性是有可能的。从区域角度看。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减灾防灾投入,降低灾害危害程度,忽视防灾抗灾的经济发达区在灾害中是受灾最严重的区域。 [经典例题1] (2006年高考广东卷)从表1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 ) 表1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的统计 A. C.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 D.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减小了 【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尽管自然灾害次数增加,死亡人数却在下降。说明人类抵御灾害能力已有所提高;但灾害损失却越来越大,受影响人数也越来越多,说明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 【答案】BC

我国自然灾害现状及对策

我国自然灾害现状及对策 研究综述报告: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状况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据统计,我国旱灾占57%,水灾占30%,风雹灾占8%,霜冻灾占5%。建国以来,平均每3.0~3.5年出现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2006年的夏季,洪涝、干旱袭击我国大部分地区。福建等沿海地区先后遭受7次较大规模洪涝、台风灾害的袭击;西南的重庆市大部分地区和四川省东部地区持续高温少雨,局部地区遭受了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也发生了严重的灾情,这是自2001年以来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一年。2007年夏,洪涝灾害又一次无情的袭击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河南等24个省市。洪涝灾害来势之凶猛,使许多城市和农村变成了一片沼泽,重庆市遭遇了115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暴雨灾害的袭击,主城区交通几乎瘫痪,多个县城进水受淹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毁坏严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资料分析表明,20世纪60~90年代,自然灾害对粮食的减产幅度多年平均为5%,棉花减产达20~30%,油料减产达15%左右。按全国平均水平计算,20世纪50年代的单位成灾面积损失值为2190元/公顷,60年代为3255元/公顷,70年代为5880元/公顷,80年代为12120元/公顷,40年翻了两番多。建国50多年来,各种自然灾害导致粮食生产10次波动(其中有6次超常波动)。而且,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呈逐年上升趋势:20世纪50年代为480亿元,60年代为570亿元,70年代为590亿元,80年代为690亿元;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90年代以后,年均已经超过1000亿元。进入21世纪后,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明显加重,2001年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942.2亿元;2002年为1637.2亿元;2003年为1884.2亿元;2004年为1602.3亿元;2005年为2042.1亿元;2006年截止8月份为1600亿元,六年平均达到1784.67亿元,2005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最高值。建国50多年来,各种自然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总计约25000亿元左右。 自然灾害也是农村贫困的重要根源。据有关学者研究表明:水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平均每提高10%,农村贫困发生率会增加2%~3%。另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调查的结果表明:在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中有71.2%是当年返贫人口。在当年返贫农户中,有55%的农户当年遭遇了自然灾害,其中有16.5%的农户当年遭受了减产5成以上的自然灾害,42%的农户连续2年遭受了自然灾害。这不仅给农民、农村、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且使国家财政背上沉重的负担,也给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建立农业自然灾害防范体系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农业自然灾害的预警机制。自然灾害的预警机制,就是将预测、预报和防治结合在一起的自然灾害防范系统。自然灾害并不是不可预防的,

浅论自然灾害对土木工程的影响

浅论自然灾害对土木工程的影响 摘要: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居住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作为居住之用的建筑物,人们对它的耐用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建筑物对于自然灾害的防御方面,如何有一个好的抵御自然灾害的建筑物成了人们对选择现代住房的一个新的标准。 关键词:自然灾害土木工程防御技术 1.土木工程面临的自然灾害问题 1.1 地震对土木工程的危害 地震对于土木工程具有极大地破坏力。地震是地壳内部作用力造成的,这种作用力产生的能量非常巨大,根据震级的大小,它可以产生不同的后果。较大震级的地震可以瞬间摧毁地面上所有的东西,如2008年汶川8.0级大地震,给整个汶川、北川、青川造成毁灭性的的破坏,又如日本9级大地震,给日本造成了毁灭性的的破坏。这两次大的地震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建筑物的倒塌造成了财产和生命的流失。除此之外,桥梁断裂、隧道塌方、河堤决口等也是地震带来的一系列连锁问题。对于如何提高土木工程的抗震能力,成为了现代土木工程发展的重要挑战。 1.2泥石流对土木工程的危害 泥石流是现代土木工程面临的又一大问题。泥石流属于地质次生灾害,它往往伴随着地震、暴雨、山体滑坡、山体塌方等自然灾害一起发生。该地质灾害发生时,大量的泥水伴随着淤泥、石子等冲入集镇、村庄、城镇,它造成的损害也是破坏性的。有时候,大的泥石流带来的灾害甚至比地震还厉害。灾害发生时,往往是成片的房屋、庄家和大量的人畜被淹没。灾害发生后,救援难度较大,只要是被泥石流淹没,基本就等于毁灭。如2010年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事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人员伤亡惨重,土木工程基建项目基本被毁。人们是反思自然灾害发生的背后,对于城市土木工程的选址是否提出过思考,这对以后土木工程的建设提出了有一个新的课题。 1.3火山对于土木工程的危害 火山和地震同为土木工程行业的两大主力杀手。火山喷发与地震发生具有相似之处,都是因为地壳内部运动所造成的,只不过一个是因为地球板块的运动,另一个是因为地球释放内部压力。但不论二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共同的作用都是对人类造成灾害,特别是对人类发展的土木工程行业危害巨大。火山的爆发,往往会造成大量人畜死亡,建筑物也会被火山所释放出来的能量摧毁。火山喷发后的火山灰会持续很长时间,并且火山灰会随着风向的偏移而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危害就变成了全人类共同的危害。

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读图说出我县自然灾害的主要影响 2、通过调查、收集资料等形式,使学生了解常见气象灾害的危害,学会躲避自然灾害引发危险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合作讨论 教学重点:1.我县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2.了解台风、暴雨等经常发生的气象灾害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学会躲避自然灾害引发危险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同学们,刚刚过去的暑假,海南省遭受了一场历史以来的重大自然灾害,你们知道是什么吗?(7月18日“威尔逊”台风)它给我们国家带来什么后果?我们这里,经常发生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当这些灾害发生时,我们应怎样正确预防与应对,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 二、预防台风的危害 1、学生分组进行,围绕近期发生过的台风灾害展开调查(可借助教材获取资料)。 各组自选调查内容: (1)了解最近本地或我国发生了哪些台风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造成了怎样的危害。 (2)台风来临的前兆 (3)怎样预防台风的危害。 2、引导学生整理调查结果并进行交流。 三、台风袭来学会避险 1、与学生一起分析台风灾害的特点。 2、针对台风灾害的特点让学生说说在应急和避险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应该选择什么地方避险。 (2)家中及外面物品处理 (3)避险应准备和携带物品。

(4)在外面应该注意的避险问题 四、应对暴雨和台风 1、教师简单介绍暴雨和台风的相关知识及灾害特点。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平时生活中应对暴雨、暴雪的措施 3、根据教材内容的学习和交流当鲍鱼或暴雪发生时在家和外面分别应该怎样避免危险的发生。 五、灾害预防与预报 1、教师:大自然有着自己的规律,人类无法改变。但是,人们可以运用各种方法,逐步认识它的规律,依循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2、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知道的预报预防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手段。 (1)古代预防和预报自然灾害的工具和手段? (2)现代有哪些预防和预报自然灾害的高科技手段?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一些常用的灾害预警信号。 六、课堂总结 1、在我们海南省,台风是最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我国海岸线长,台风更是多见。掌握预防和应对的方法是保证我们生命安全的重要前提。 2、自然灾害虽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但是人类可以认识自然规律,并利用各种工具和手段来预测、预防自然灾害,以减少损失。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及其影响》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5)

1.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一、课标要求: 1、初步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通过案例理解人地相互作用 的内涵; 2、运用资料形象生动地展示灾情,全面认识自然灾害的影响; 3、初步阐述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差异形成机制。 4、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 差异。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旨在学习自然灾害形成及对人类活动的危害。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着眼,目的是更有救地防灾、减灾,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通过案例理解人地相互作用 的内涵; 2、运用资料形象生动地展示灾情,全面认识自然灾害的影响; 3、初步阐述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差异形成机制。 4、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 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法。 2.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的自然灾害观念。 四、教学重点: 1.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自然灾害危害形成机制 2. 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 差异。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不论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之一——飓风“卡特里娜”,还是带来空前灾难的巴基斯坦地震;全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2005年都不会忘记“自然灾害”这个名词。自然灾害现在每年造成数百万人死伤或流离失所并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2004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为140亿美元,而2

[原创]自然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分析

自然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分析摘要:地震作为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会给国民经济带来极大的影响(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年均自然巨灾、事故、公害三类损失之和已占国民生产总值10%以上),在这其中,有负面的影响但也有正面的,在一些行业被抑制的同时另外一些行业有所提升。政府及相关部门除了积极展开救援之外,在灾后稳定市场,尽可能减小灾害带来的经济波动对普通百姓的影响也异常重要。 英文摘要:Earthquakes may bring disaster to our whole society, it will not only threaten people’s life but also do harm to the civil economy. During the earthquakes, lots of factories will face a lot of difficulties or even break down, while some other factories will benefit a lot from the disaster. What we should do is to try our best to reduce the harm that earthquakes have on civil economy, and try to keep a health market for our people. 关键词:地震国民经济 正文:自然灾害一直是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大敌,1997年国家建设部在“建筑技术政策”中集中将地震、火灾、风灾、洪水、地震破坏五大灾种列为城市灾害的主要典型。任何一种灾害都会对生命造成威胁,同时也会有那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将就地震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简单的分析。 联合国1993年在东京召开的“大城市管理会议”的总报告声称:21世纪可以称为“新的城市世纪”,在所强调的诸多因素中特别强调城

未来十年自然灾害对广州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未来十年自然灾害对广州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课题研究情况介绍 陈安康1 摘要 近百年来,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向地球涌来,面对天然灾祸,人类固然无法回避,可以做的就是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灾 害预测及评估是非工程措施。本文从广州珠江口三角洲地区重大自然灾害的历史 事实出发,运用系统工程、哲学、灾害地理学、经济学相结合的办法,在对未来 十年重大自然灾害预测的基础上,紧紧抓住灾害对广州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 这一关键,针对广州减灾工程的现状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减灾对策建议。 广州由于地处海陆结合部,承受海陆两面袭击,自然灾害频繁。为了搞好防灾减灾工作,1999年由广州市经济研究院牵头,组织广东省气象局、广州市防汛 防旱防风总指挥部办公室、广州市人民政府地震办公室等单位,组成广州市经济 研究院“灾害经济”课题组,开展“未来十年自然灾害对广州经济发展影响的对策研 究。”作者有幸参加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本文对此研究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一、重大自然灾害历史回顾 1广州市水利局

广州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历史上曾发生洪灾、强对流天气引起的暴雨、热带气旋、龙卷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旱灾、地震、流行病等自然灾害。据史料记载,从1899年到1949,广州地区共有记载的洪灾26次,热带气旋灾害11次,旱灾9次,4—3/4级至5级地震灾害3次。1950年至1999年共有洪灾10次,热带气旋灾害21次,旱灾4次,3级以上地震23次(广州珠江三角洲地区)。近百年来,广州几乎每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且呈不断增长趋势。纵观广州自然灾害的类型,洪涝灾害居于最突出的位置,近50年来广州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45亿元,年均灾损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0.3%,其中洪涝损失约占总灾损的52.31%;热带气旋灾害也相当突出,热带气旋灾害除其本身的直接损失外,更表现在它带来的暴雨、风暴潮所形成的洪涝灾害,其灾损占总灾损的37.31%;至于旱灾,在全国说不算严重,但发生频率也不低,且与北方极少同步性。严重的自然灾害,已成为广州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广州防灾工程现状分析 近50年来,广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规模地开展水利建设,全面整治洪、旱、涝、咸、潮灾害,有组织地开展防震抗震活动,防灾减灾的工程建设和非工程(措施)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目前已形成了基本合理的防灾减灾总体布局,包括:以防为主、蓄泄兼施、堤库结合的防洪体系;以江、海堤为依托的初步的防热带气旋体系;以蓄水、引水、机电排灌和人工降雨相结合的防旱体系;以防为主、防抗并重的初步的防震体系。但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如:水利工程安全达标加固任务较重,城区水浸街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防台风意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习题

高中地理选修5 同步练习及解析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自然灾害的诱因是() A。自然异变B。地球表层 C。人员伤亡D。自然现象 答案:A 2。上述承受自然灾害的客体是() A。自然异变 B。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 C。自然灾害本身 D.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 答案:B 读图,回答3~5题. 3。该图反映的自然灾害可能是() A。2010年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 B。2010年河南陕县煤矿透水事故 C。2011年中原及华北地区旱灾 D.华北平原盐渍化 4。该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是() A.吞没城镇、道路和田园 B.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 C。交通、输电、输水线路中断 D.作物根部缺氧,造成收成不足 5。该灾害灾情指标有() ①厂矿的破坏②受灾的农田 ③减产的粮食④成灾面积 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组旨在考查对干旱现象的认识和旱灾的危害。图中展示的是干涸湖泊的景象,是长期无降水、无河流注入,湖泊失去补给水源所致.干旱使河流、水塘、湖泊干涸,造成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旱灾灾情指标主要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粮食、饮水困难和经济损失。 答案:3、C4、B5、D 6。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位于冰岛南部亚菲亚德拉冰盖的艾雅法拉火山于当地时间2010年4月14日凌

晨1时(北京时间9时)喷发,附近800名居民紧急撤离。 材料2:见下图. (1)结合材料1、2可知火山灾害孕育于________圈层。 (2)火山喷发能给自然资源和环境带来哪些灾害?是否“百害而无一利”? (3)该火山和日本富士山火山若同时喷发,何处的灾情严重?为什么? 解析:(1)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岩石圈中的软流层。(2)岩浆毁灭地表事物,气体喷发物对大气质量有影响。火山喷发能形成温泉、矿产,并且火山灰能肥沃土壤。(3)富士山和艾雅法拉若同时火山喷发,危害程度孰大孰小应以受灾体的密度和质量作为衡量标准. 答案:(1)岩石 (2)摧毁森林、吞没土地、污染大气和水源.火山喷发并非百害而无一利,火山喷发中也能产生一些矿产资源,形成肥沃的火山灰等。 (3)日本富士山。日本富士山地区是日本经济发达地区,又是旅游名胜区,虽然防抗灾能力强,灾后恢复速度快,但与人口密度较小的艾雅法拉火山附近相比,其灾害危害程度要大得多。 一、选择题 1.下列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有() ①2011年春季,我国西南五省大旱 ②海底火山喷发于无人荒岛 ③山洪爆发冲毁桥梁 ④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大量强辐射物质外泄,使少部分居民患上严重的放射病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选C。①西南五省大旱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农业等生产受损,符合自然灾害的概念。②中的火山喷发为自然异变,但其发生在无人荒岛,并未导致损坏发生,没有受灾体,不属于自然灾害,仅为自然异变。③山洪这种自然异变使桥梁这一财产受损,符合自然灾害的概念.④虽导致受灾体的损害,但其致灾因子为人类异常活动,其属于人为灾害。 2。中新网2010年2月26日电北京时间2月26日12时42分许,西藏日喀则地区定日县发生5、0级地震,目前尚未收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有关此次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致灾因子B。是孕灾环境 C.是自然异变 D.是自然灾害 解析:选C。此次地震首先是自然异变过程,由于报道中称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故不属于自然灾害,也就谈不上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 3.不同的自然灾害各有其一定的受灾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干旱的主要受灾对象为农作物及农田 B.地震的主要受灾对象为农作物及农田 C。风暴潮的主要受灾对象是工程建筑 D.洪水的主要受灾对象是工程建筑 解析:选A。不同的自然灾害都会对人身、财产、资源造成损害,但不同的灾害其主要

浅谈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

浅谈我国巨灾保险亟待建立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并且特点是发生频率高,破坏强度大,种类多,危害面积广等。2008年发生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和汶川特大地震,今年的台风莫拉克,都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然而,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社会互助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却没能够发挥它应有的能力。由于缺乏巨灾保险制度,我国保险业在灾害预防、灾害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未能够起到很到位的作用,保险业现在的发展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和保险的需求,巨灾保险亟待建立。 一、我国目前巨灾现状 我国巨灾风险形势严峻。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特别是20世纪90 年代以来,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根据民政部的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近10年来我国每年因灾难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基本维持在2000亿元左右。2006年,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4109.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9%。其中,绝收面积540.9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7.7%;因灾死亡3186人,比上年增长28.7%;倒塌房屋193.3万间,比上年减少33.1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528.1亿元,比上年增加23.8%,是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以来的第二个重灾年。而2008年年初的一场特大雨雪冰冻灾害就直接造成经济损失达1500多亿元,据中国保险监管委员会的数字显示,截至2008年3月1日,我国各保险公司共接到报案101.1万件,已付赔款19.74亿元,预计保险公司全国赔款数字将在40 亿元左右。尽管保险业积极主动赔付,但保险赔付金额尚不足损失总额的3%,低于全球平均水平36%。就在雨雪冰冻灾害之后的短短几个月,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强地震,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此次大地震中,受灾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省市。截止6 月9日,地震已造成69142人遇难,直接受灾人口达1000多万人。受灾地区交通、电力、通讯、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均受损毁,损失惨重,而且仍不断有次生灾害的发生。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披露,仅四川一省工业企业的直接损失已达670亿元,汶川大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将超过雪灾。中国保监会要求“特事特办”,各保险公司纷纷建立绿色通道,第一时间处理灾区保险理赔事宜,但参与赔付的保险公司多是寿险公司,它们将会对地震造成的人身意外进行正常赔付,然而由于地震在大多数财险险种中属于免责范围,企业财产保险和家庭财产保险通常不对地震进行赔付,即使运用通融赔付原则,赔偿金额也是杯水车薪。 由此可见,我国巨灾风险形势严峻,而保险业所承载的损失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尚未充分发挥,进一步凸显了加快发展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迫切性。目前,美国、日本以及欧盟的主要成员国等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巨灾保险制度,其巨灾保险发展模式的成功之处可供借鉴。 二、我国巨灾经济损失补偿机制的局限性分析 面对日益严重的巨灾损失,我国的补偿方式主要包括社会捐助、国际支援、财政补偿和保险补偿四种。其中前两种方式完全出自于援助方的自愿且受其经济力量、觉悟或道义感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