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舞蹈

土家族舞蹈
土家族舞蹈

土家族舞蹈

院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学号:2906304011 姓名:王宇谋

舞蹈作为造型艺术是活的雕塑和动的绘画,需要用元素造型手段揭示艺术形象、精神、意境、美感。我的家乡在湖北,虽然少数民族的人数不多,但在我们湖北省西部的长阳、来凤、利川等县有许多土家族,并且恩施还是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以我想介绍一下土家族的舞蹈。

土家族舞蹈元素的美学造型主要是三类:首先是展示不同情境和情思的寄善宣意的造型;其次是寓意生灵的造型,再次是美观实用的造型。这些美学造型特点,体现着历经多重文化洗礼的丰厚的艺术精神积淀。

摆手舞

2005年12月31日,国家文化部向社会公示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01项推荐名单,土家族摆手舞榜上有名。

一、土家族摆手舞的形态特征

摆手舞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的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七十多个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素,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深为土家族人民所喜爱。每年春节期间举行摆手舞会,参加的人数多达万人。

关于摆手舞的历史在湘西北地区的有关县志中有明确的记载。清乾隆二十八年《永顺府志·风俗篇》载:“各寨有摆手堂,又名鬼堂,谓是已故土官阴司衙署。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男女聚集跳舞唱歌,名日摆手,此俗犹存。”清同治永顺贡生彭施铎所作的竹枝词日:“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均说明了摆手舞作为土家人喜闻乐见的一种大型民间群众舞蹈在清代就已在湘西北相当盛行了。摆手舞活动的日期大至相同,龙山、保靖的土家族人有的在农历二月初七举行,称为“社巴日"。有的在三月或五月举行,又称为“三月堂”或“五月堂”。永定的土家族人则在农历“六月六"举行,但大部分地区都是在正月举行。每逢摆手舞活动日,土家族不分男女老少,均身着盛装,聚集摆手堂前,在梯玛或掌坛师引领下,“翩跹进退,踢踏回旋”地摆手狂歌,通宵达旦。

摆手舞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综合反映,它使土家族主要文化艺术通过摆手活动加以集中表现出来,因此,其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在活动中有宗教祭祀,有传统文艺表演,也有商品交易。在文艺表演中有歌舞、有戏剧、有曲艺、有武术气功。由于地域的不同,其文艺表演形式也各有特色。因此,其表演形式、规模也多种多样,异彩纷呈,但都有以下共同特征:

1、摆手舞是土家人民纪念祖先,祈求后代兴旺发达,人寿年丰的一种舞蹈仪式

摆手舞分为大摆手舞和小摆手舞,由参加的人数和村寨的多少来区分。大摆手舞往往是数十个村寨联合举行,规模浩大,人数多达几千甚至上万,活动持续好几天。小摆手舞规模较小,仅以一村一寨或一族一姓为限,人数几十或上百。土家人普遍所纪念的是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只有永定土家人则以纪念土家族民族英雄覃王为主行祭祀活动,首先表演覃开弓,箭射皇宫,然后齐跳摆手舞、铜铃舞、傩面舞欢呼胜利,最后跳茅古斯舞,祈求子孙发达,五谷丰登。

2、摆手舞的内容丰富

有表现土家人“赶肉”(即打猎)、摸鱼的“渔猎舞”。有表现土家人庆祝丰收和从事农

活的“农事舞”。有表现土家先民反抗民族压迫的“军事舞”。有表现土家人日常生活,如游戏、婚嫁、社交等情趣的“生活舞”等。

3、摆手舞有完整的表演程式

特别是“大摆手舞”人数众多,要求有规范的组织程序。跳舞之前必须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升龙凤旗,点“火龙”(即高大的火把),鸣放火铳、鸟枪,然后众人以锣鼓为中轴摆手起舞。队列前有“守摆”人,队列中有“示摆”人,队列后有“押摆”人,众人随着锣鼓节奏的变化而有规则地相互穿插,变换队形,舞到高潮时,众人齐发出“嗬嗬呀,呀嗬嗬”的吼声,与铿锵的锣鼓节奏呼应而歌。

4、摆手舞有独特、规范的舞蹈动作

摆手舞要求手的摆动一般不超过肩,摆动时,线条流畅,大方自如。如侧身摆、单摆、转身摆等。其基本特点是顺拐、屈膝、抖动、下沉。“顺拐”要求甩同边手,手脚配合默契,动作一致。“屈膝"要求上身要平稳,脚掌用力。“抖动"要求腿及两手臂有轻微的颤动。“下沉"指动作重.心在重拍时有向下的感觉,要求气沉丹田而身体不塌,动作沉稳而坚实。

5、摆手舞的音乐

摆手舞的音乐以锣鼓为主,通过锣鼓用不同的鼓点节奏调整舞蹈动作和队形变化,而节奏的变化适用于不同的舞蹈内容。表现祭祀动作时,节奏庄重、舒缓。表现狩猎和农事活动时,节奏轻重缓急有致。表现日常生活时,节奏欢快愉悦,轻松活泼。舞蹈时,锣鼓声伴随着众人发出有节奏的“呀嗬嗬”的和唱声,营造出一种刚劲而稳健、热烈又庄重的氛围。摆手舞的音乐分声乐伴唱及器乐伴奏两部分,声乐主要是起腔歌和摆手歌,器乐的伴奏主要是鼓和锣,曲目是一曲多变(根据舞蹈的内容及动作)。

6、舞蹈动作特征

土家族摆手舞动作大方、粗犷,有单摆、双摆、回旋摆,边摆边跳。具体运用有撒谷种、望太阳、撬岩头、穿花、披甲、牛打架、狗连裆、老鹰抓鸡、摸冰口、抖狗蚤等。

二、土家族摆手舞的审美意蕴

土家族摆手舞形成的历史悠久,对研究土家族历史、战争、宗教、迁徙、生产、生活、爱情、民俗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跳丧舞

土家人的祭祀性舞蹈。在老人去世后,鄂西土家人以跳丧、湘西土家人以打丧歌、跳牌来祭奠老人,其间所跳舞蹈,均为跳丧舞。跳丧舞以鄂西的跳丧舞最有特点。它通常为一人在灵前击鼓领唱,其余二人或四人成双成对边歌边舞,跳丧者多为男子。内容有表现历史、生产、爱情等,大都是即兴自编歌词演唱。动作多模拟飞禽走兽和人类的劳动、战争、常如燕儿衔泥,猛虎下山、美女梳头。头、手、肩、腰、胯、臂、脚齐动,还可以边跳边唱边饮。主要动作要求是八字步,绕手,哈腰、曲膝、摆胯。动作夸张、古朴粗犷,有阳刚之美,所塑造的形象生动逼真。跳丧舞唱腔时而高昂激越,时而低沉舒缓,但整个舞蹈音乐欢畅、无悲戚感。

花鼓子

喜庆场合和休闲时表演的一种庆祝和娱乐性舞蹈。无伴奏,不化妆,男女双双上场,手

持手帕、小扇对舞而歌。内容主要是歌唱爱情,歌词可即兴演唱,也有传统的唱段如《十爱》《十想》、《探郎》、《正月里是新春》等。整个舞蹈舞姿轻盈,配合精彩的唱词,舞者用手做出各种滑稽的动作,气氛活跃而热烈。

八宝铜铃舞

流行于湘西的土家族祭祀舞蹈——八宝铜铃舞,是土老司祭祀、祭奠亡灵、解钱时所跳。舞者身着八幅罗裙,戴凤冠,右手持牛角号(或舞师刀),左手持铜铃,边舞边吹,边舞边唱,还不时与围观者对唱。八宝铜铃舞有两种:坐堂与行堂。坐堂时土老司坐在凳上用手来完成动作,动作较少。行堂则要求舞者不停地行走舞蹈,动作繁多。唱词多为固定的唱词,有喂马、逗马、上马、跨鞍、奔马、下马、跳水坑、跑马摇铃、过门坎、打神堂、莲花跳等程序。舞蹈粗犷古朴。

民族舞教程:土家族毛古斯舞

民族舞教程:土家族毛古斯舞 毛古斯舞,土家族语称“谷斯拔帕舞”、“帕帕格次”或“拨步卡”,是老公公的意思。它是土家族纪念祖先,开拓荒野,捕鱼狩猎 等创世业迹的一种古老舞蹈。汉语多称为“毛古斯”或“毛猎舞”。 毛古斯舞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是湘西土家族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主要流布在湘西的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古丈县。每逢过年 节跳摆手,都要跳这种古老的舞蹈。 历史溯源 古时候,湘西土家族地区森林莽莽,荆棘遍野,人烟稀少,土家 族先民为了觅食,或上山打猎,或下河捕鱼。后来又从渔猎生活步入 农耕时代。传说有一位土家族青年独自下山去学习农耕技能,之后急 于赶回山寨传授技能,一路上风餐露宿,一身衣服被山林中的荆棘撕 扯成碎片,等他回到山寨时已是夜晚,正逢土家“调年”(过年), 举行跳摆手舞等活动。他衣不遮体,不好露面,便躲在调年场旁的杂 草丛中观看调年活动。不料几个参加调年活动的小伙子在草丛中发现 了他,他只好走出来,急中生智地扯了一些茅草披在身上,参加到调 年活动的人群中去。他用舞蹈的形式向乡亲们传授所学到的农耕技能。从此,土家人为了纪念这位传授农耕技能的先祖,每逢还愿、祭祖等 活动时,都要表演“毛古斯”,有时也单独表演。 毛古斯舞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 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它以近似戏曲的写意、虚拟、假定等艺术手法 表演土家先民渔、猎、农耕等生产内容,既有舞蹈的特征,又有戏剧 的表演性,两者杂揉交织,浑然一体。 毛古斯舞形式风格异常古朴、别致。表演“毛古斯”的人数由 1020人不等,一人身着土家族服饰,饰老毛古斯(土家语叫“巴普”),他代表土家族先祖,由他主持祭祖和表演活动,其余为小 “毛古斯”,代表子孙后代,这样就组合成一个家庭。无论辈份高低,他们都身披稻草扎成的草衣,赤着双脚,面部用稻草扎成的帽子遮住,

土家族摆手舞教案

土家族摆手舞教案土家族摆手舞 教学内容1、复习土家族摆手舞 2、学习土家族摆手舞6×8拍 场 地 器 材 空地一块 音箱设备一套 教学目标1、通过对摆手舞进行学习和练习,发展学生的协调性和节奏感 2、提高学生对民族舞蹈的表现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重点 1、组织分组练习 掌握本次课所学的新动作解决办法: 2、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互查互评 难点肢体动作与音乐的融合解决办法:组织学生跟着音乐数节奏, 自己喊口令 结构教学内容次 数 时 间 强度组织教法与学法 准备部一、课堂常规 1、体育委员集合整队, 2、检查人数、着装 3、师生问好 二、语言导入 教师宣布本次课的教学内 容,激发学生兴趣。 三、准备活动 头部运动 上步击掌 3 分 钟 4 队列队形:成两列弧形 要求:整队要快、静、齐,精神饱满,注 意力集中

分 漫步舞姿 体转运动 踢腿运动 跑步击掌1 次 分 钟 中▼头绕环时颈部肌肉要拉伸 ▼上步击掌时手臂要打直 ▼体转运动时肩要前送 ▼跑步时摆臂有力 基本部分基 复习所学的摆手舞 1、祝福礼 2、小摆手 3、“打蚊子” 4、四方道谢 二、学习土家族摆手舞6×8拍 1、并步摆手 第一个八拍 1 2 3 4 1~4拍:左脚开始左并步,两手 于体侧前后摆动 1 次 7 分 钟 中 教学组织 1、语言导入,队列队形同上 教师提出问题:土家族摆手舞的祝福礼动 作是什么? 2、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摆手舞基 本动作。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复习。 队列队形如下: 二、教学组织 队列队形:成两列弧形

本 部 分 基 本 5~6 7~8 5~8拍:双手握拳胸前交叉,左 脚跟前点地,脚后跟着地,双 手握拳侧平举,右脚跟前点地 第二个八拍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2、“赶野猪” 第一个八拍 1~2 3~4 5~8 1~4拍:右手折叠平放于胸前, 左手折叠竖放于右指上,左脚 后跟点地 5~8拍:双手在膝前交叉,同时 弹动,膝盖微屈 第二个八拍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4、大摆手 第一个八拍 1~2 3 4 1~4拍:双手于胸前左右摆动, 左脚双并步 5~8拍:双手于体前从下至上环 绕一圈至右侧,右手测平举, 左手折叠于胸前,右脚脚后跟 点地 第二个八拍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三、分组练习 分为男女混合四个组进行练习 4 次 10 分 钟 9 分 钟 中 高 1、教师整体示范 2、教师讲解并分解示范,采用镜面示范 3、学生模仿练习 4、教师重点提示并带领学生一起跳 三、教学组织 1、教师组织分组并选定小组长 2、学生自主练习并互查互评 3、教师巡回指导并个别纠错 4、教师组织小组展示,给予鼓励 队列队形如下: ★★☆☆★★☆☆ ☆☆★★☆☆★★ △

土家族的丧葬文化习俗

土家族的丧葬文化习俗 土家先民曾实行火葬、岩墓葬、悬棺葬,他们哀悼死者的方式之一是击鼓踏厉而歌,叫啸以兴哀;而后受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逐渐采用土葬,但他们依然保留了其先民掉念死者的方式,以跳丧、歌丧来哀悼死者,慰藉生者。 土家族最古老的葬谷是火葬。现今犹存的许多土家地区的地名,诸如“箱子岩”、“仙人洞”、“蛮王坟”、“棺木岩”等,都是对土家先民曾有过岩墓葬、悬棺葬习俗的追述。? 土家族保存到现今的古老葬谷是“绕棺”和“跳丧”。 “绕棺”,又名“打绕棺”,或名“穿花”,广泛地流传于湘鄂西及川东部分土家族地区。老人去世,停灵枢于堂中,请巫师行法事祭祀,“绕棺”时,灵堂红烛高照,香炉香烟袅袅,棺木右角点“长明灯”一盏;巫师将法咒一念,昭告亡灵,“绕棺”就开始了。“绕棺”活动,一般由五或七人,至少三人,成奇数跳唱。跳唱,由土老司担任领头,现今,以年长者出任,其他人跟后,围绕棺木,不能出离灵堂,故称“绕棺”。歌词内容广泛,可唱亡人生平,可唱神话传说,曲调多变,伴之以鼓、锣、镲、钹等打击乐,气氛欢悦而热闹,乡土生活气息浓郁,承袭了古代“绕尸而歌”之传统。 “跳丧”,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鄂西长阳、五峰、巴东等县流行的“打丧鼓”,又称“跳仗鼓”;一类是湘西凤凰、泸溪地区流行的“打廪”,又称“跳牌”“跳流落”。“跳丧鼓”与“绕棺”一样,是一种丧葬性的歌舞活动。在土家山寨,一旦哪家老人终寿,不问男女、名望、尊卑、皆是“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为死者“跳丧”。 跳丧,先跳什么,后跳什么,都有一定仪式程序。一般分为七项程式: 一、待师,跳者为表谦虚客气,边跳边等待师傅临场指导; 二、跳丧; 三、摇丧; 四、跩丧; 五、穿丧; 六、退丧; 七、哭丧。 哭丧,只在与汉区临界地区方有。这七项跳丧仪程,都由掌鼓者指挥,跳丧人跟着鼓点的变换而变换仪程。歌词的内容丰富多样,有歌唱先民祖先的;有唱农桑鱼猎的;有唱风土人情的;有唱男女爱情故事的。歌舞通夜不息,可谓“长歌为哭”,“以乐致哀”,慰死者英灵,为家属“散忧”、“解愁”驱逐死者家里天灾人祸,赐降吉祥瑞气,独具民族性。? “打丧歌”,又名“唱丧堂歌”,或叫“坐丧”,也是远古“鼙鼓以道哀”的一种葬俗传至今日。这种“打丧歌”,鄂西、湘西、川东土家族地区,直至现今,还相当盛行。“打丧歌”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一人击鼓,领唱,众人相和。另一种是不只击鼓,还要鼓锣钹笛唢呐齐备,“打围鼓”,唱戏曲,这也很别致。听唱观看的人很多,“坐丧”“打丧歌”成了群众一种娱乐活动了,将“忧愁”、“悲痛”驱逐于九霄云外了。

土家族摆手舞介绍

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歌随舞生,舞随歌而得名。《后汉书》称摆手舞起源于古代的巴渝舞。《晋书乐志》认为舞曲四篇中就有“矛渝”,“弩渝”是离不开武器的,故为古代一种战舞。巴人跟随周武王伐纣,“歌舞以凌,殷兵大溃”;秦末刘邦反秦,巴人以巴渝舞勇挫秦兵,刘邦认为有巴渝舞之遗风;明嘉靖年间土司兵抗击倭寇,大跳摆手舞,乘倭寇不备,大败倭寇,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这种战舞逐渐演变成土家祭祀活动,各土司辖地纷纷建摆手堂。清代《永顺府志》载:“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男女齐集,鸣锣击鼓,跳舞唱歌,名曰摆手。”摆手舞与西兰卡普(土花铺盖)并称为土家族艺术之花。 摆手舞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祭祀仪式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摆手歌长达数万行,堪称土家族民族史诗。土家人跳摆手舞讲究时辰、场地和规模。摆手舞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按其舞蹈形式分为“单摆”、“双摆”、“回旋摆”等;按其举行的时间分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等。跳摆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少者数百,多则上万,摆手时,以击大锣、鸣大鼓呼应节奏,气势恢宏壮观,动人心魄。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动作,踢踏摆手,翩翩进退,成双成对,节奏鲜明生动。 大摆手活动规模庞大,以祭“八部大神”为主,表演人类起源、民族迁徙、抵御外患和

农事活动等;小摆手活动规模较小,以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和各地土王为主,表演部分农事活动。土家族的大摆手活动非常热闹,在土司时期就被文人形容为:“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大摆手是在摆手堂中举行的。摆手堂正中央,供奉着八部大王及其夫人“帕帕”的神像。摆手堂大坪中间立一根高二十四米的旗杆,上面的两面龙旗迎风招展,旗杆顶端的一只白鹤振翅欲飞。 小摆手,是土家族居住区普遍盛行的一种文化习俗活动,?在恩施流行于酉水流域。过去,凡百户之乡,皆建有摆手堂,有的还建有排楼、戏台等。来凤舍米湖、大河等地现有摆手堂遗迹。舞时,男女齐集摆手堂前的土坝,击鼓鸣锣摆手。其特点是摆同边手,躬腰屈膝,以身体的扭动带动手的甩动。表演内容为“拖野鸡尾巴”、“跳蛤蟆”、“木鹰闪翅”、“犀牛望月”等狩猎动作和“砍火渣”、“挖土”、“烧灰积肥”、“种苞谷”、“薅草”、“插秧”、“割谷”、“织布”等生产生活动作。 清代“竹枝词”盛赞摆手舞场面: 摆手堂前艳会多, 携手联诀缓行歌; 鼓锣声杂喃喃语, 袅袅余音嗬也嗬。

少数民族村寨民俗展演与文化建设与保护

吉首大学 湘西民间传统艺术鉴赏 题目名称:少数民族村寨民俗展演与文化建 设与保护 学生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年级:*****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1) 一、湘西村寨民俗展演 (1) (一)民俗的概念 (1) (二)土家族 (2) 1 土家族摆手舞 (2) 2 土家族哭嫁 (2) 3 土家族毛古斯 (2) (三)苗族 (2) 1 苗族银饰 (3) 2 苗族赶秋节 (3) 3 苗族接龙舞 (3) 二、民族村寨文化建设 (3) 三、村寨文化的保护 (4) 四、结语 (4) 参考文献 (4)

少数民族村寨民俗展演与文化建设与保护 *** (****** 湖南吉首 416000) 摘要:湘西自治州主要少数民族为苗族和土家族,苗家和土家村寨民俗展演是其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的相对封闭的区域文化已被打破,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这使得民族村寨文化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遭受破坏,文化建设固然重要,但村寨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保护也不容忽视。本文以湘西自治州为例,对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建设传承和保护进行了探讨,为少数民族民俗展演和文化建设保护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湘西;民俗展演;村寨文化;文化建设 前言 历史上,现在的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邵阳市和益阳市的安化等地都同属于湘西[1]。湘西地处武陵山脉,居住着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所特有的民俗特色,为湘西又增添了一分神秘。湘西土家族苗族民俗风情多种多样,涵盖了信仰、居住、服饰、饮食、节庆活动等方面。土家族的脚楼、哭嫁、摆手舞和毛古斯,苗族的银饰、拦门酒,接龙舞,赶秋等民俗活动更是闻名与海内外。 村寨是民族文化赖以传承的生活空间,村寨文化则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单元。中国大部分少数民族都以固定的村寨作为主要生活空间,因此其民族文化也主要通过村寨文化而得以体现[2]。村寨文化是村寨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集体遵循和认同的共同行为模式、共同价值取向和共同心理机制。 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当属最丰富灿烂、最富有潜在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然而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变迁给世界上的各民族带来了巨大冲击,传统的相对封闭的区域文化已被打破,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这一方面给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文化系统的发展和更新,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大量的村寨文化因子在外来强势力量的冲击下破坏殆尽,民族村寨文化的保护变得尤为紧迫。 一、湘西村寨民俗展演 (一)民俗的概念 高丙中在《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一书中认为:民俗是具有普遍模式化的生活文化和文化生活。陶立蟠在《民俗学概论》中认为: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一种相沿成习的东西,简言之,就是民间风俗。我们可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群体为适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逐渐形成的,并以民族的群体为载体的,以群体的心理结构为依据的,表现在广泛而富情趣的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制,是一种集体性

土家摆手舞之教学反思

土家摆手舞之教学反思 音乐作为陶冶心灵的艺术,它像微微春风,丝丝细雨育化幼苗那样,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也为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以下是我在新课改中的音乐课堂实践教学中的一点感想,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小学生正处富于想象的年龄,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是我们音乐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三年级上册的摆手舞教学时,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学目标,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征紧密结合音乐课的特点,运用各种手段创设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首先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导入,通过欣赏四段少数民族舞蹈,自然的进入新课内容,激发了学生对少数民族的热爱之情和赞美之情。在这堂音乐舞蹈活动课中,我利用孩子们爱唱、爱跳、喜欢表演也喜欢看表演这一点爱好,开展了教学,让孩子们通过表演体会少数民族歌舞的美,通过活动形式教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土家族摆手舞,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爱迪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离开了对音乐的兴趣和感情,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励,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激发。通过看视频欣赏精彩的摆手舞让学生初步感受湘西民间舞“摆手舞”的魅力。让学生们知道摆手舞的动作十分丰富,有的表现生产劳动中的动作,如撒种、插秧、收割、挑谷等;有的表现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如梳头、砍柴、纺纱、织布、打草鞋等;有的模拟打仗,狩猎中的跑马、射箭、打野猪、赶猴等,激发学生“我想跳”的欲望。 三、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努力揭示音乐要素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主动提问,这些方式都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三年级的土家摆手舞教学中,我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式的音乐学习情景,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表演实践: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表达对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热爱之情,使他们在生动、活泼、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引起积极的情感共鸣,加深了对摆手舞的印象,培养了学生表演能力和音乐表现力,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 让我们乘着新课改这一股东风,迎风破浪,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深化改革,让学生成为学习音乐主人,让音乐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土家族简介

土家族 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是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一、语言 土家族语言属藏语系藏缅语族,比较接近于彝语支的一支独立语言,土家族仅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现在绝大多数人通用汉语. 二、文学 土家族文学以叙事诗、山歌及跳摆手舞时所唱之摆手歌等最为著名。摆手歌有大摆手歌和小摆手歌之分,大摆手歌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多为苦歌、恋歌,系抒情性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风味。长篇叙事诗《锦鸡》是四句头民歌的组合体,用男女对唱方式表现,它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 三、艺术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是与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的。“摆手”选阴历单日开始,持续的天数也是单数。一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参加的人数有上万人。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四、风俗 土家族很注重礼仪,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土家族平时粗茶淡饭,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土家族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有“哭嫁”习惯。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开始是轻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直到哭得口干舌噪,两眼红肿。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老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天桥上天廷。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土老司唱丧歌,吹牛角,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土家族丧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据主人家境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体育与健康 8.1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基本技术 土家茅古斯 教案

民族民间传统项目:土家茅古斯 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为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落实并推行新课改,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潜能,本课教学内容为土家茅古斯,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开展合作学习为主,思维与练习相结合的体育教育模式,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同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民族民间传统项目-土家茅古斯。土家茅古斯取材于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战斗,通过手脚配合,身体的协调有规律带动手的摆动的一系列舞蹈动作。茅古斯既属于艺术范畴,又属于体育手段,具有较强的自娱和娱人性。所谓自娱是通过练习者身体运动来实现宣泄情绪、欢娱身心;而娱人是给外界观众的满足,能吸引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长期练习茅古斯,能够帮助练习者纠正肩、胸、背、腿等身体不良姿势,克服形体和动作上的毛病,提高人的身体机能水平,改善体质状况,具有较高的健心健体价值。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导、组、练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姿态,提高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把民族民间传统项目得以传承。 三、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该阶段的学生很富有活力,创造性较强,同时接受新的事物较快。土家茅古斯对很多学生来说有很强的吸引力,通过学生对茅古斯动作的学习,展现出优美的身体姿态。学生对少数民族舞蹈会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把民族民间传统项目得以传承。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们了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认识其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2.技能目标:让大部分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动作要领并结合音乐完成动作 ,同时进行简单的队列队形编排。 3.情感目标:让学生学习茅古斯的同时感受田园牧歌般的美好,凝聚民族精 神,增强民族认同,并能从中得到愉快情感的体验、美的享受,同时把民族民间传统项目得以传承。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摆动线条流畅、自然、大方 难点:扭、转、屈、蹲等动作组合需要全身各部位的肌肉的紧张、松弛交替转换与协调用力和上下肢的密切配合。 六、教学方法: (一)指导法:1、语言法:2、直观法:3、完整法:4、分解法:5、预防和

浅析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一)

浅析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一) 内容摘要: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原始的祭祀舞蹈,是土家族人们祭祀祖先、祈祷过年、喜庆佳节等活动中跳的一种群众性舞蹈,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它是土家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民间集体舞。 关键词: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湖南省的西北部,地处湘鄂川黔四省边界。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土家族就是“毕兹卡”的意思,摆手舞这种民间歌舞是土家族流行分布最广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也是流行在酉水、沅水地区的湘西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如诗云:“福石城中作锦窝,土王祠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原始的祭祀舞蹈。我们可以从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与发展,摆手舞的文化内涵,摆手舞的表演形式等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摆手舞的起源与发展 摆手歌舞是土家族的传统歌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有关史籍记载中研究发现,它是由土家族的古代先民——巴人的军事舞流传下来的。巴人天性勇猛、喜好歌舞,世居在古代巴国和楚国交界地区(今湘鄂川黔四省边境)繁衍生息,每遇战事,喜以歌舞振奋士气,迷惑敌人,屡战屡捷。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时,巴人应召参与巴师,在商丘牧野的灭纣大战中,巴人前歌后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人称为“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公元前206年汉高祖灭秦时,募巴人为汉前锋陷阵,巴人亦歌舞振己锐气,迷敌心神,而获胜立功。高祖喜之曰:“此乃武王伐纣之歌也。”唐代以后土家族形成,巴人被列入泛称的“武陵蛮”内,在史记中未单记其名了。其军事舞蹈随之演变为土家族首领的厅堂舞。据龙山永顺等《县志》记载和《向侣林墓志铭》中说,五代时统治溪州(今龙山县)的土家族老蛮头吴着冲(土家语为“禾撮冲”)的行宫(俗叫“吴着厅”今龙山县洛塔界上)中常以男女相运歌舞作乐。元代在土家族地区建立土司制度后,歌舞成为群众性的、供土司和各级士官娱乐的一种歌舞。因其舞蹈的动作以摆手为主,故定名为“摆手”世代相沿。 关于摆手舞的起源,由于土家族无文字记载,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源于战争,说是彭仕愁与吴着冲打仗时,彭仕愁为了激励士气,瓦解敌人军心,便创造了摆手舞。二是源于兴趣说,说土司王喜爱娱乐,经常要当地土人为他唱歌跳舞,于是便产生了摆手舞。三说摆手舞产生于宗教祭祀,土家族人民尊敬祖先,热爱“领袖”人物(如八部大神、向老官人、用好汉等)为了不忘怀他们的业绩,大兴摆手舞以表怀念。凡此种种的说法都缺乏科学依据,也不符合艺术源于生活的客观规律。 摆手舞真正起源于劳动。它是土家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且在渔猎时代已经产生。土家族先民在长期从事渔猎的劳动过程中,对劳动对象和劳动技能逐步熟悉,当人们再想经验一次在狩猎中由于力之行使而得到满足的时候,就模仿动物的姿态,于是逐渐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狩猎人的舞蹈。这些舞蹈的产生以人们的狩猎劳动为基础,同时也为狩猎服务。土家族人民在狩猎劳动中创造了自己的舞蹈艺术。他们在狩猎劳动中,为了熟悉各种动物的习性,有许多模仿动物姿态的动作至今保留在摆手舞之中。比如为了捕捉蛤蟆就模仿蛤蟆的动作,于是舞蹈中产生了“跳蛤蟆”的动作;为了捕捉野鸡,就产生了“拖野鸡尾巴”的动作;还有“鲤鱼标滩”“岩鹰展翅”等模仿动物的动作,这说明在渔猎时代,土家族先民就有了自己的舞蹈艺术,尽管还是萌芽状态的舞蹈,在当时也不一定是称为摆手舞,但它是摆手舞的雏形和源头。最早的渔猎舞产生后,并没有中断,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丰富。土家族地区进入农业社会后,劳动人民为了庆贺农业劳动的成果和掌握劳动技能,当他们想把自己的劳动技能再现一次,又产生了大量的农事舞蹈,比如“照太阳”“种包谷”“洒小米”“结棉花”等等。此后土家族人民经历了各种战争,于是摆手舞中又产生了许多军事舞蹈,如龙山马蹄寨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是土家族最古老的舞蹈。土家语称“谷斯拔帕舞”,中外专家称“是中国民族舞蹈的最远源头”。流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以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古丈县为主要流传区域。(图1、在跳毛古斯舞前的祭祀仪式) 毛古斯舞的起源,无史籍记载,但有故事传说供参考。据龙山县坡脚乡卡柯村土家族毛古斯老艺人(“梯玛”掌堂师)田其友说:“我们土家族的祖先是‘毛人’。原始社会,‘毛人’身穿茅草树皮,吃的是野兽生肉和野果。后来,燧人氏钻木取得了火,给了土家族的祖先‘毛人’。有了火后,‘毛人’用石头和木棒打得的猎物用火烤熟,食后美味可口。从此,吃生肉现象消失了……”。又说:“毛古斯是女的,当时是女的为男人扎草衣草裙,崇拜男性,并带领男的上山打猎,因为女人最会识别猎物的踪迹,每次出猎必有收获。有了她,土家族祖先‘毛人’才有吃穿,她死后,变成了‘梅山神’(猎神)。因此,后来土家族人上山围猎,必须虔诚祭祀梅山神。又因梅山神是女神,所以祭祀时严禁讲丑话……”还说:“跳毛古斯舞,在我们卡柯田祖,相传有名有据有七代人了……”。 毛古斯舞,土家族语称“谷斯拔帕舞”,表演大多与跳摆手舞穿插进行,也在一定场合单独表演。毛古斯舞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流传区域内的各县志厅志均有记载。如清乾隆《永顺府志》、嘉庆《龙山县志》、同治《保靖县志》等志书中,都记载了祭祀仪式跳摆手舞和毛古斯舞的习俗。 毛古斯舞因有一些性崇拜的内容,曾被禁止。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8月,湖南省土家族访问团在龙山、永顺、保靖等地的访问过程中,皆发动群众恢复毛古斯舞。1959年,中央文化部组织省、州、县民族文艺调查组,对毛古斯舞进行了全面普查和收集并写出调查报告。1963年10月,湖南省民委派员访问毛古斯舞艺人,写出了《马蹄寨毛古斯舞访问记》。“文革”中,毛古斯舞被视为“封、资、修”,停止活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土家族毛古斯舞受到重视,恢复活动。1980年8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邀请各县土家族艺人来馆传授毛古斯舞,并现场拍成电影资料片,为研究学习留下形象资料。1983年春节,龙山县、保靖县分别举行了大型调年毛古斯舞活动。1983年,《毛古斯·狩猎舞》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首次登上了北京舞台。1983年2月18、19日(农历正月初七、初八),保靖县在县城举行了盛大的土家调年会,县境11个社(镇)3000多人参加文艺表演,观众达6.5万余人,县长亲自升起龙凤旗。入夜,在堆堆篝火旁,县长领头跳毛古斯舞,万众欢腾。国家文化部社会文化司、湖南省文化厅、湖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州政府、州文化部门以及邻省、县的40个文艺单位,共176人专程莅会参观。1984年开始,毛古斯舞活动在境内中小学校普及,部分民族学校还组建了毛古斯舞蹈队。在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县土家族聚居区村寨,每年春节期间皆跳毛古斯舞蹈,欢度新春。(图2、围猎) 毛古斯舞基本动作: 1、棍的拿法:横握棍、直握棍、竖握棍、斜握棍。棍是毛古斯表演中所使用的道具,一根两尺来长缠稻草的小木棍。表演渔、猎、农耕时,它可以是猎具、渔具、农具;而在“祭梅山”、“接新娘”等场次中,它又代表男根。土家人把这叫做“粗鲁棍”,在表演中有“示

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在鄂、湘、渝交界的酉水河流域,以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湖北恩施自治州的来凤、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为主要传承地。摆手舞它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小摆手,土家语叫“Sevbax (舍巴)”或“Sevbaxbax(舍巴巴)”。大摆手,土家语称为Yevtixhhex(叶梯黑)。它集舞蹈艺术与体育健身于一体,有“东方迪斯科”之称。[1]摆手舞反映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如狩猎舞表现狩猎活动和摹拟禽兽活动姿态。包括“赶猴子”、“拖野鸡尾巴”、“犀牛望月”、“磨鹰闪翅”、“跳蛤蟆”等十多个动作。列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快速导航 ?1历史渊源 ?2流行区域 ?3活动规律 ?4表现形式 ?服饰道具 ?动律特点 ?舞蹈内容 ?表演方式 ?音乐乐器 ?5演奏打法 ?6非遗保护 ?非遗信息 ?传承价值 ?传承情况 大事记 光影集锦 图册集锦 花絮视频 1 历史渊源 土家族摆手舞源远流长。据同治本《来凤县志》卷三十二转载《湖广通志》记载说:五代时,“施州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树,普舍者华言风流也。昔覃氏祖于东门关伐一异木,随流至那车,复生根而活,四时开百种花。覃氏子孙歌舞其下,花乃自落。取而簪之。他姓往歌,花不复落,尤为异也。”这段文字,生动地记述了一千多年前,漫水土家人围着普舍树摆手的情景。它是来凤土家族摆手舞最早见于史书的记载。

一说摆手舞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土家人尊敬祖先、热爱自己的领袖人物,为不忘祖先的功绩,便创造了纪念他们的摆手舞。这在来凤等摆手舞流传区域仍保存着摆手祭祀的习俗,祭祀对象除个别地方祭八大神外,大部分祭土司王,如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这都是五代至宋朝时期土家族历史有名有姓的人物,“生而为英,死而为灵”[来凤县河东乡中寨庙堡摆手堂碑刻,嘉庆五年(1800)]。《蛮书校注》卷十载:“巴氏祭祖,击鼓而祭。”以此认为摆手舞是土家人祭祀祖先的一种舞蹈。 二说由白虎舞、巴渝舞演变发展而来。《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仰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专家考证,这武主伐纣的歌舞即巴渝舞,而白虎舞乃是巴渝舞的前身。摆手舞“甩同边手”的特点是出于对“龙行虎步”的摩拟,其基本动作是表现白虎的。又说杜佑《通典》所载巴渝舞曲中的“矛渝”、“弩渝”,与摆手舞中的“披甲”、“列队”、“拉弓射箭”等军事舞蹈如出一辙,故推断摆手舞与巴渝舞同源异支,当起源于周代。 三说起源于战争。这在民间有多种传说,大体是说彭公爵主率部征战,为振奋军威,激励士气,遂令部下以歌舞诱惑敌人,或以摆手唱歌驱赶思乡之情。战斗凯旋后,这种摆手舞就流传到了民间。 四说土家人生性喜爱唱歌跳舞,摆手舞纯粹是土家人自我娱乐的一种艺术活动。 五说是古代土家先民为了征服自然,抵抗外族入侵,便用一种“摆手”来健身壮骨,逐渐演变成后来的摆手舞。 六说恩施州鹤峰县铁炉坪宋代墓葬中,出土一陶缸的口沿上,塑有十二个舞佣,有的屈蹲,有的左右摇摆,有的舞动长衫大袖。舞姿与现存的摆手舞的单摆、双摆、回旋摆、同边摆十分相似。说明在宋代,土家的摆手舞已十分成熟,并且是群舞。沿袭到清代,鄂西的《来凤县志》,湘西的《龙山县志》、《永顺县志》及文人诗词,都有对土家跳摆手舞的详细记录和实况描叙。 凡以上种种说法,都足以说明摆手舞的历史相当悠久,但又都不足以说明是它的真正起源。我们从摆手舞的内容和特征上看,摆手舞应起源于劳动和社会实践。这是古今中外的艺术共同遵从的规律。[3] 2 流行区域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舞蹈,流传在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酉水流域及沅水流域一带,尤以酉水流域最为集中。在重庆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湖南永顺、龙山、保靖、古丈,湖北来凤、恩施,贵州沿河、印江等地均有摆手舞活动的文献记载。古代摆手舞主要服务于祭祀、祈祷活动,祭祀对象除八部大神外,大部分祭土司王,如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等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带有显著的祭祀和祖先崇拜痕迹。各地对摆手舞的称呼也不尽相同,湖南龙山一带叫做“社巴日”,保靖称之为“调年”,永顺又叫“社巴巴”,其民俗意义都是一致的- - 祈禳。如今,在有“摆手舞之乡”之称的酉阳

中国民族舞学习:土家族舞蹈介绍

中国民族舞学习:土家族舞蹈介绍 摆手舞:摆手舞据史书记载,最早源于商周时期巴人的军战舞。西汉时,巴人的这种军战舞成为汉宫廷舞乐,被称为巴谕舞。梁又复原称,后改为鞞舞。唐初,巴谕舞列为清高乐。从汉到唐宋,巴谕舞在民间 经久不衰。摆手舞有大摆手、小摆手之分。小摆手舞每年岁正月举行 一次,主要是表演农事、渔猎活动。大摆手每三年举行一次,内容在 小摆手舞的基础上,再加上披西兰卡普表演的军战舞。跳摆手舞时, 要吹大土号,唢呐、敲打锣、镲、鼓、燃放三眼炮和鞭炮。人们围成 圆圈,男在外圈,女在内圈。除圆圈外,还有纵队、“人”字形队及 各种图案队形。舞蹈人数不定,可自由出入。动作要求双手摆动不过肩,膝盖随之伸屈、颤动,手与脚呈顺边运动。舞姿朴实,音乐节奏 明快。在跳摆手舞的同时,要唱摆手歌,其歌词有流传久远的固定歌词,也有少量即兴编唱的新歌词。人们且歌且舞,气氛热烈,具有浓 厚的土家气息。 跳丧舞:土家人的祭祀性舞蹈。在老人去世后,鄂西土家人以跳丧、湘西土家人以打丧歌、跳牌来祭奠老人,其间所跳舞蹈,均为跳 丧舞。跳丧舞以鄂西的跳丧舞最有特点。它通常为一人在灵前击鼓领唱,其余二人或四人成双成对边歌边舞,跳丧者多为男子。内容有表 现历史、生产、爱情等,大都是即兴自编歌词演唱。动作多模拟飞禽 走兽和人类的劳动、战争、常如燕儿衔泥,猛虎下山、美女梳头。头、手、肩、腰、胯、臂、脚齐动,还能够边跳边唱边饮。主要动作要求 是八字步,绕手,哈腰、曲膝、摆胯。动作夸张、古朴粗犷,有阳刚 之美,所塑造的形象生动逼真。跳丧舞唱腔时而高昂激越,时而低沉 舒缓,但整个舞蹈音乐欢畅、无悲戚感。 花鼓子:喜庆场合和休闲时表演的一种庆祝和娱乐性舞蹈。无伴奏,不化妆,男女双双上场,手持手帕、小扇对舞而歌。内容主要是 歌唱爱情,歌词可即兴演唱,也有传统的唱段如《十爱》《十想》、《探郎》、《正月里是新春》等。整个舞蹈舞姿轻盈,配合精彩的唱词,舞者用手作出各种滑稽的动作,气氛活跃而热烈。

土家族舞蹈

土家族舞蹈 院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学号:2906304011 姓名:王宇谋 舞蹈作为造型艺术是活的雕塑和动的绘画,需要用元素造型手段揭示艺术形象、精神、意境、美感。我的家乡在湖北,虽然少数民族的人数不多,但在我们湖北省西部的长阳、来凤、利川等县有许多土家族,并且恩施还是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以我想介绍一下土家族的舞蹈。 土家族舞蹈元素的美学造型主要是三类:首先是展示不同情境和情思的寄善宣意的造型;其次是寓意生灵的造型,再次是美观实用的造型。这些美学造型特点,体现着历经多重文化洗礼的丰厚的艺术精神积淀。 摆手舞 2005年12月31日,国家文化部向社会公示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01项推荐名单,土家族摆手舞榜上有名。 一、土家族摆手舞的形态特征 摆手舞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的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七十多个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素,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深为土家族人民所喜爱。每年春节期间举行摆手舞会,参加的人数多达万人。 关于摆手舞的历史在湘西北地区的有关县志中有明确的记载。清乾隆二十八年《永顺府志·风俗篇》载:“各寨有摆手堂,又名鬼堂,谓是已故土官阴司衙署。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男女聚集跳舞唱歌,名日摆手,此俗犹存。”清同治永顺贡生彭施铎所作的竹枝词日:“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均说明了摆手舞作为土家人喜闻乐见的一种大型民间群众舞蹈在清代就已在湘西北相当盛行了。摆手舞活动的日期大至相同,龙山、保靖的土家族人有的在农历二月初七举行,称为“社巴日"。有的在三月或五月举行,又称为“三月堂”或“五月堂”。永定的土家族人则在农历“六月六"举行,但大部分地区都是在正月举行。每逢摆手舞活动日,土家族不分男女老少,均身着盛装,聚集摆手堂前,在梯玛或掌坛师引领下,“翩跹进退,踢踏回旋”地摆手狂歌,通宵达旦。 摆手舞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综合反映,它使土家族主要文化艺术通过摆手活动加以集中表现出来,因此,其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在活动中有宗教祭祀,有传统文艺表演,也有商品交易。在文艺表演中有歌舞、有戏剧、有曲艺、有武术气功。由于地域的不同,其文艺表演形式也各有特色。因此,其表演形式、规模也多种多样,异彩纷呈,但都有以下共同特征: 1、摆手舞是土家人民纪念祖先,祈求后代兴旺发达,人寿年丰的一种舞蹈仪式 摆手舞分为大摆手舞和小摆手舞,由参加的人数和村寨的多少来区分。大摆手舞往往是数十个村寨联合举行,规模浩大,人数多达几千甚至上万,活动持续好几天。小摆手舞规模较小,仅以一村一寨或一族一姓为限,人数几十或上百。土家人普遍所纪念的是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只有永定土家人则以纪念土家族民族英雄覃王为主行祭祀活动,首先表演覃开弓,箭射皇宫,然后齐跳摆手舞、铜铃舞、傩面舞欢呼胜利,最后跳茅古斯舞,祈求子孙发达,五谷丰登。 2、摆手舞的内容丰富 有表现土家人“赶肉”(即打猎)、摸鱼的“渔猎舞”。有表现土家人庆祝丰收和从事农

土家族日常用语50句

土家族日常用语50句 作者:陈廷亮叶德书校审 1、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你们、早上、晚上)好! buv cor diev、mar mar diev、pof ɡav diev: sef (huf nix、zaox ɡux diev、 补撮迭、麻妈迭、破嘎迭:社(富尼、早古迭、 贵宾们、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大家、早上、 lanr qix caix) caf! 兰期猜)岔! 晚上)好! 2、欢迎各位领导(首长)来到美丽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or hov kuaf diev rev kor kuix xianx xix bif ziv kar bef kar zif zif zoux 窝火挎迭惹阔魁湘西毕兹卡白卡自治州 欢迎领导们(首长)美丽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enr jir! 恩及! 来! 3、湘西自治州有土家族、苗族两大主体民族。 xianx xix zif zif zoux bif ziv kar 、bef kar niex yev minr zur xief! 湘西自治州毕兹卡、白卡捏野民族谢! 湘西自治州土家族、苗族两个民族有! 4、我们湘西自治州有8县1市,它们是龙山、永顺、保靖、古丈、花垣、凤凰、泸溪和吉首市。 anf xianx xix zif zif zoux xianf nier lonɡr shif lav lonɡr xief:lonɡr shanx、 俺湘西自治州县涅拢市拉拢谢:龙山、 我们湘西自治州八县一市有,它们(是)龙山、 yonɡv shunf、baov jinɡf、ɡuv zhanɡr、huax yuanr、fenɡfhuanɡr、lurxix、jirshouv shif。永顺、保靖、古丈、花垣、凤凰、泸溪、吉首市。 永顺、保靖、古丈、花垣、凤凰、泸溪、吉首市。 5、我们湘西自治州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口270万。 anf xianx xix zif zif zoux zonɡv mianf jir 1.5 wanf pinɡr fanɡx ɡonɡx liv xief,lov 俺湘西自治州总面积 1.5万平方公里谢,裸 我们湘西自治州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有,人口 270wanf xief。 270万谢。 270万有。 6、今晚你们住民族宾馆(边城宾馆)。

神秘毛古斯

神秘毛古斯 篝火把整个夜的黑暗推开的时候,音乐声响了起来,一群穿着稻草、茅草、树叶、苞谷叶、棕丝、辣椒扎成的衣服,脸面用稻草、树叶、棕丝盖住,头上扎着长长的棕叶瓣子的演员纷纷上场,跳起了毛古斯舞。那装束就如原始人一般,演绎的就是土家族先祖生活的那个时代。粗犷的舞姿,原始的呐喊,让人震撼。 近年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将学校作为传承非遗的最佳场所,将学生作为传承非遗的最佳主体,将教 师作为传承非遗的最佳群体,打造出了一批文化校园和特色学校,有 力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传承,在很多校园已经生根开花。在非遗的熏陶下,保靖县碗米坡小学的孩子们,不仅会讲土家话、唱土家歌,也会跳毛古斯舞、铜铃舞等。一些学校将土家族毛古斯舞、摆手舞、挤油渣、牵羊肠等原生态体育项目引入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浑身长毛的打猎人 毛古斯流行于湘西土家族地区,土家语大意是浑身长毛的打猎人。 毛古斯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远古时湘西土家族聚居地区,森林莽莽,荆棘遍野,人烟稀少,土家族先民为了觅食,或上山打猎,或下河

捕鱼。后来又从渔猎生活步入农耕时代。 最先有一位土家族青年独自下山去学习农耕技能,之后因急于赶回山寨传授技能,一路上风餐露宿,一身衣服被山林中的荆棘撕扯成了碎片。等他回到山寨时已是夜晚,正逢土家“调年”(过年),举行 跳摆手舞等活动。他衣不遮体,不好露面,便躲在调年场旁的杂草丛中观看调年活动。不料几个参加调年活动的小伙子在草丛中发现了他,他只好走出来,急中生智地扯了一些茅草披在身上,加入到调年活动的人群中去。他用舞蹈的形式向乡亲们传授所学到的农耕技能。从此,土家人为了纪念这位传授农耕技能的先祖,每逢还愿、祭祖等活动时,都要表演毛古斯舞。 模拟古人粗犷的仪态 土家族没有文字,但毛古斯舞代代相传不衰。表演形态中保留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神崇拜等远古信仰符号。它的舞蹈粗犷豪放、刚劲激昂,能让人领略到远古原始风情。 毛古斯舞是一种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戲剧舞蹈,既有舞蹈的特征,又有戏剧的表演性。最突出的特色是服饰原始,表演者身穿茅草衣,头戴茅草帽,脚穿茅草鞋,古老大方,颇有原始部落的形象。 毛古斯舞一般由十五六人组成,为首的祖辈叫“拔步长”,其他

民族舞蹈串词文档

2020 民族舞蹈串词文档Document Writing

民族舞蹈串词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公务文书,又叫公务文件,简称公文,是法定机关与社会组织在公务活动中为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而制定的具有法定效用和规范体式的书面文字材料,是传达和贯彻方针和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实行行政措施,指示答复问题,知道,布置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第一章欢聚长阳 浩浩清江,巴土名疆;悠悠人文,是我长阳! 金色九月,溢彩流光;巴楚风流,欢聚长阳! 欢乐的歌儿唱起来,热情的手儿拉起来.远方的客人啊,让我们一起放歌,唱响长阳,唱响清江,唱响荆楚大地! 歌舞《欢聚长阳》 第二章生命之舞 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现有人口800多万,广泛分布在湘、鄂、川、黔、渝等地.清江长阳,是土家族的发祥地,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土家文化. 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用生命的激情演绎的歌舞?D?D摆手舞,展现土家少女的婀娜多姿;长阳山歌,高亢的歌声唱出土家人的粗犷豪放;毛古斯舞,再现远古巴人的原始风情…… 舞蹈《摆手女儿家》 长阳山歌《花咚咚姐》

舞蹈《生命之舞》 第三章清江放歌 清江,是鄂西南土家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美丽的清江哺育了勤劳朴实的土家人民,每个人的心中都流淌着赞美的歌. 今天,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古老的清江更添靓丽容颜.百里长湖,碧波荡漾;筱风含翠,丹桂流芳;美丽清江,四季如歌;幸福土家,放声歌唱. 男声独唱《我的故乡有条江》 舞蹈《竹枝之声》 舞蹈《土家撒叶儿嗬》 歌伴舞《清江画廊土家妹》 第四章巴土风情 走进清江长阳,浓郁的巴土风情扑面而来. 木鼓声声,带你追寻巴男楚女的脚印;南曲悠悠,邀您品味郁郁山花的风韵?D?D这独特的巴土风情,从远古走到如今,承载着一方水土的人文风景,熠熠生辉. 舞蹈《木鼓声声》 长阳南曲《土家吊脚楼》 女声独唱《巴土风情》 第五章锦绣巴山 长阳巴山舞,源自土家族的民间舞蹈,曾荣获中国群星奖广场舞蹈金奖,成为普及最广、最受欢迎的"东方迪斯科". "青山绿水相映出,锦绣巴山入梦来."让我们跳起欢快的巴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