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学史讲义

中国语言学史讲义
中国语言学史讲义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专业2014年讲授:匡鹏飞整理:梁述中国语言学史

零导言

0.1课程含义:中古语言学史,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古代汉语研究史。它不同于中国文学史,后者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研究对象是文学本身;而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不是古代汉语,二是对古代汉语的研究,也就是说它是对研究的研究。

0.2西方学者的语言学史一般不包括中国古代语言研究的内容,这是为何。一般来说,他们认为,语言学史的源头在古印度、古希腊与罗马。主要因为:1)“欧洲中心论”与“印欧语系中心语”的影响,反映在语言研究中则认为印欧语才是语言研究的主流,西方学者发现现代印度语与欧洲语同源,才建立起了比较语言学。2)古代汉语文献难读。3)主观方面:中国自身的重视不够,自古以来对语言研究的重视不足。(例如扬雄入选《汉书》并不是因为他的《方言》等语言学著作,而是因为他在辞赋方面的成就;许慎入选《后汉书》不是因为他的《说文》,而是因为他在经学方面的呃成就)

0.3中国古代语言研究的特点:

中国小学西方语言学

文字学—

音韵学语音学

训诂学词汇学、语法学

(注:从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西方一开始就立足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本身,他们不研究A、B、C、D这些字母,而中国注重文字形体)

0.3.1注重实用性:经世致用的观念决定了古代学者们的研究不重理论而重实用。《说文叙》云:“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可见古人推重文字。《切韵》有:“凡有文藻,即须明音韵。”可见古人是极推重声韵的。清代顾炎武又说:“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以至诸子百家之书,亦莫不然。”

0.3.2重视材料:《诗·七月》有:“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这里的“行”

如何解释,从音韵的角度出发,诗经是韵文,应当押韵,因此“行”与“筐、桑”押韵,读作hang,是“道路”的意思,“微行”就是小路。现代汉语的研究也重视材料,这个可以参看我们邢福义老师说“很淑女”的论文。

0.3.3以文字为中心:古人不区分文字与语言,而文字较语言而言多出了“形”这个部分。

0.3.4厚古薄今:这主要表现在,以文字为中心,注重实用,重视先秦两汉时期的汉语材料。比如,清代的学者们研究语言不研究清代当时的语言,反而搞上古汉语。

0.4中国古代语言研究的学科地位:

学术定性:王力在《中国语言学史》中指出:“中国语言学在鸦片战争以前,就是语文学。”而语文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文字或者书面语言,它不研究人们的口头语言,也就是说其研究对象不是语言本身。而现代的语言学,也就是linguistics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是对活的语言(如口语)的研究。因此,中国古代语言学1)没有明确的语言研究的意识,认为语言就等于文字;2)不成体系,没有系统的语言学著作,古人强调“述而不作”(《论语·述而》);3)对语言的很多认识是不正确的,其研究方法也多不科学。而中国的语文学(中国古代语言学)与语言学以19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为界点,它我国第一部用西方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中国语法的著作,在我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0.5小学与经学的关系:

“小学”最初是指为贵族子弟设置的初级学校。《说文·叙》云:“《周礼》八岁入

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段玉裁注云:“国子者,公卿大夫之子弟,师氏教之,

保氏养之,而世子亦齿焉。六书者,文字声音义理之总汇也。”后来,小学就是音韵、

文字、训诂的总称。经学原本是泛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中国汉代独尊儒术后

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是一种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

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和文化的主体。(文史哲不分家)小学是经学的根柢之学而

不是附庸,它有其独立性。表现在:1)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识字教育,汉代才开始为

解经服务;2)音韵学的产生、发展与经学的关系不大,但它是小学的重要部分;3)

小学的研究成果除了注疏(注释经典)还有一些专著(如说文、尔雅、方言),因此

有独立性。

0.6分期(略)

附参考书目: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

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

壹先秦时期的语言研究

第一节先秦诸子关于名实的理论探究

(丹麦)威廉·汤姆逊的《十九世纪以前的语言学史》说:“古希腊人走上语言研究的道路,就是从哲学家们讨论词和物的关系开始的。”而西方语言学史上,有所谓的自然派与约定俗成派,关于这一点,同学们可以参看《西方语言学史》。

诸子时代,社会大变革,在语言上出现了许多新的术语、概念,此时儒家的“正名”指的是正名分上的用词不当,即要求人们按照名分来使用词语,这主要是源自孔子对等级制度的维护,例如《论语》中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韩诗外传》卷五记载著孔子的一段故事:“孔子侍坐于季孙,季孙之宰通曰:君使人假马,其与之乎。孔子曰:吾闻取于臣谓之取,不曰假。季孙悟,告宰通曰:自今以来,君有取谓之取,无曰假。”这里的“假”与“取”的辩论,可以孔子对正名的重视。其实,《论语》里还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顶真)的论述,也是“正名”思想的体现。再如孔子“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的感叹。

名家(如尹文、公孙龙)及法家(如尸子、申子)均强调“正名”,且都十分推重其社会政治效用。

墨家也讲“正名”,但大大地淡化了其政治色彩:“正名者,彼此。”(《墨子·经说下》)这里的“彼此”强调把事物分开就可以了,并无政治色彩。

名实问题:

1)正名:着眼于外,意在摆正名称与名称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2)名实:着眼于内,意在分清名称与事物(指称)之间的关系。

老子《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认为,名称与客观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名称不能代表事物的本质,这就是老子的“无名”论,一方面它是合理的,因为他承认名称与所指没有必然联系;但一方面他又低估了语言的功能与作用,这与其一贯的消极思想有关,此不赘述。

墨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墨子·经说》有:“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这里我们要对其所以谓、所谓进行区分,其实前者正是索绪尔所说的能指,后者是所指,他不仅区分了“名”与“实”,能指是名,所指是实;还认识到“实”(事物)是第一位的,“名”(名称)是第二位的。还进一步说“有之实也,而后谓之;无之实也,则无谓也。”这些都是墨家对名实的观点,是很合理的,只可惜只是只言片语,不成理论,惜哉!

名家对墨家的观点进一步发展,《公孙龙子·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指也者,天下所无;物也者,天下有也。”《尹文子·大道上》:“名者,名形者也;形者,应名者也。然形非正名也,名非正形也。则形之与名,居然别矣。不可相乱,亦不可相

无。无名,故大道无称;有名,故名以正形。”它说明:1)事物客观存在,有了事物才给它命名,但物与名之间没关系。2)物第一性,名第二性。

荀子的“约定俗成”论:荀子在《正名》中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对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名称、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2)名称如何成为事物的语言符号——约定俗成(这是荀子超越前人的地方);

3)语言具有社会性。

第二节先秦语言研究概论

1.训诂学的萌芽

刘师培(1884—1919)《中国文学教科书》指出:言语之迁变有数端,有随时代而殊者,如《尔雅》夏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孟子》夏曰校,商曰序,周曰庠。是同一事物而历代之称名殊,则生于后代,必有不能识古文者;若欲通古言,必须以今语释古语。同一名义而四方之称名殊,则生于此地必有不能识彼地之言者;若欲通方言,必须以雅言正方言。且语言既与文字分离,凡通俗之文与文言之文有别,则书籍所用之文又必以通俗之文解之。(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文有雅俗)

现在通行的观点认为训诂学始于西周初年。

1.1词语的解释:主要有义训、形训、声训。

1)义训,又称为直训(同义词法)、义界(下定义法),而直训又有同训、递训、互训。直训,例如:

《尸子·广泽》有:“天、帝、皇、后、辟、公、弘、廓、宏、溥、介、纯、夏、怃、冢、晊、昄,皆大也,十有余名而实一也。”(同训,用通语“大”释其他)《庄子·齐物论》有:“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递训)义界,例如《左传·文公七年》有:“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

2)形训:《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夫文,止戈为武。”

3)声训:本字以训,同音以训,音近以训。(例略)

1.2语法说明

1)语序: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桓公元年)一般来说,数词在前的话,则作定语;数词在后的话,则作补语。

2)虚词:

《墨子·经说上》:自前曰且,自后曰已;方然亦且。

《谷梁传·桓公八年》: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遂,继事之辞也。

《说文解字》:者,别事词也。矣,语已词也。乎,语之余也。

刘勰(465—520)《文心雕龙·章句》把虚词分为三类: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劄句之旧体;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

元泰定元年(1324),卢以纬收集古籍中的常用虚词129个,著成《语助》一书,这是我国虚词专著的先河。清刘淇《助字辨略》将476个虚词,分为30类,是对虚词分类的第一个人,奠定了古汉语虚词研究的基础。清王引之《经传释词》,收汉以前经传古籍中的虚词160个,是研究古汉语虚词的力作。

2.语言研究的其他方面

2.1文字:先秦时人,还研究了汉字产生的问题,有童蒙识字课本,对汉字形体结构进行分析。

2.2方言与民族语:北方方言为夏语,南方为楚语。《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荀子·儒效》云:“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同时,周代还有专门掌管翻译的职官,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

2.3民族共同语:当时的“普通话”被称为雅言。《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雅是正的意思。雅言,当时中国所通行的语言,以今陕西地区的语音为官话,孔子用规范的言语来诵读诗书礼仪。

2.4语言学习:“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大意为:干国、越国、夷族和貊族的孩子,生下来时他们的哭声是一样的,他们长大后却习俗不同,这是后天的教育使得这样的)这点,可以结合Chomsky的普遍语法。此外,还有语言环境的因素,例如:

《大戴礼记·保傅》云:生长于楚,不能不楚言也。

《孟子·滕文公下》云: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

贰两汉时期的语言研究

学习汉代语言学,先说其兴盛的原因:

1)语文和文字本身的原因。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汉人可能已经不懂先秦文献,例如,司马迁引用先秦经典时,有的将其转化为汉代语,是化用,不是直接引用。读不懂,就须要训诂;同时,秦朝焚书,使得汉人不得不回忆先秦文献,但记忆—转写与原文有差距。2)经学的发展促进了语言的研究。董仲舒独尊儒术后,当时的官学是今文经学;然而在孔墙里发现了古文(六国文字)经学,形成了今文、古文的对立。3)当时政府对小学的重视:秦汉之际文化出现断层;说文序有记载。

第一节传注里的语言分析

传注主要是对经书的注释,两汉时传注作品很多,训诂学者如扬雄、刘熙、马融、许慎、郑玄、高诱、河上公等。重要作品有“四大名著”:《尔雅》《方言》《释名》《说文》,以及《老子注》《楚辞章句》《论语集解》等。这时的训诂体式趋于完备,有注、笺、音义、传、章句等。

1.关于词类

例如《毛诗故训传》(故,通诂)与三大实词有关的:

与名词有关,毛传:倌人,主骂者;玖,石次玉者。(用“者”来标志名词)毛传:有作,有所作也;园,所以种树。(“所”为代词)与动词有关,毛传:服,思之也。(加“之”更能体现被释词的动词性)

毛传:种之曰稼,敛之曰穑。

与形容词有关,毛传:迟迟,舒行貌。(貌、然:XXX的样子)

毛传:咥,咥然笑。(此句中出现了被释词,不好)现代汉语词类,我么关注其语法特征:形态、组合能力、造句功能。

对《毛传》上述现象的评价:1)首先要肯定,它已经有一些词性分类的意识。2)然后看它分类正确与否,该如何分:者,是形态的一个标志;V+O是组合能力;貌、然,是描写意义的。毛传没有涉及句法功能的问题,也就是这些词能够充当什么句子成分。3)传注的目的只是把经典中的词解释清楚,还没有自觉分析词类问题。

2.关于虚词

《毛传》开始用“辞”表示助词,用“叹辞”表示各种感叹词。东汉时期,“辞”也写作“词”(注意与现代汉语的“词”不同)。对此,我们的评价是:此时有了表示虚词的专业术语,也就是“辞/词”,但其归纳还不完善,只注意到了虚词中的助词、叹词,但还有其他的虚词;在解释虚词(助、叹)只是指出了它是一个虚词,没有给出具体的用法。

3.关于句读

《学记》云:“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东汉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趋向也。”这里所说的“离经”,就是断句的意思,只有正确断句才能“辨志”。再如: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韩非子》)《诗·墙有茨》云:“所可道也,言之丑也。”毛传:于君丑也。(省略)

《诗·柏舟》云:“泛彼柏舟,在彼中河。”毛传:中河,河中。(语序)

《诗·桃夭》云:“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毛传:家室犹室家。(本应用室家,但为了押韵,故用家室)

《毛诗》秦朝焚书后,汉代传有三家诗,鲁人申培公的《鲁诗》、燕人韩婴的《韩诗》以及齐人辕固生的《齐诗》(注意:鲁诗、齐诗为国名,韩诗为姓氏),这三家诗均为今文诗。而毛亨有古文《毛诗》与《毛传》,以其更可靠,逐渐取代了三家诗。毛亨应该是赵国人,他是荀子的学生,而毛苌是毛亨的传人,赵国人。

《毛诗》的训诂方法:1)释词义,2)释句义,3)释诗旨,如《毛诗序》称《关雎》为“后妃之德也”,而刘氏《文心雕龙·比兴》云:“毛公述传,独标兴体。”4)释背景,5)释表现方法,6)离章析句,如:关雎五章,章四句。(这对古籍的流传是十分有利的)

郑玄的《郑笺》

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曾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和《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游学归里之后,复客耕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党锢之祸起,遭禁锢,杜门注疏,潜心著述。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来自百度)

马融(79—166)降纱设帐,尝言:“得我学之秘者,惟郑玄一人耳!”现存的郑玄的作品只有《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合称为“三礼注”)《毛诗笺》。《说文》对“笺”的注释为:“笺,表识书也。”郑玄写作《毛诗笺》的目的正在于:1)阐明、补充《毛传》中隐晦、简略或者省略的地方;

2)为提出与《毛传》不同的见解。如对“寤寐思服”的注释,毛传为“服,思之也。”郑玄笺为:“服,事也。”

《毛传》与《郑笺》的学术价值:

1)毛传我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传注,具有古老性、完整性、可信性三个特点。

2)毛传中的“同训”对后代的学者很有启发价值,清陈焕著有《毛诗传义类》。

3)郑笺比毛传的训诂更为丰富,古文经学+今文经学。

4)郑笺部分保存了“三家诗”的训诂材料。

此外,它们分别代表了西汉初与东汉末的语言情况,本身具有语料价值。

第二节我国第一部训诂学专著《尔雅》

1.《尔雅》的作者与成书年代

《尔雅》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关于书名,尔雅:尔,通迩,意为接近;雅,雅言,雅者,正也。《尔雅》即针对方言,又针对古语。

三国魏·张揖认为是西周初年周公所作。

东汉·郑玄认为是春秋末战国初的孔子门人作。

何九盈等,认为是战国齐鲁一带儒生作。

宋·欧阳修认为成书于西汉初年,是时人汇集的。

1)周祖谟先生认为是成书于西汉中后期。

《尔雅》成书的上限不会早于战国,因为书中所用的资料,有的来自《楚辞》、《庄子》、《吕氏春秋》等书,而这些书是战国时代的作品。书中谈到的一些动物,如狻麑(suān,狮子),据研究,不是战国以前所能见到的。《尔雅》成书的下限不会晚于西汉初年,因为在汉文帝时已经设置了《尔雅》博士,到汉武帝时已经出现了《尔雅注》。(百度)因此,我们认为《尔雅》初稿大致成于战国末、秦初,在前255—前213之间,西汉初经增补完善,文帝设博士基本定稿。

2.《尔雅》的编撰目的

1)正名:辨名物,释方言。(迎合先秦时期就有的“正名”的思想)

2)为解经服务。

3.《尔雅》的篇目及内容

19篇(原本有1篇序,现已佚),释诂、言、训表示人的语言,释亲表示人的亲属,释宫、器、乐表示人的生活,释天、地、丘、山、水表示人所处的自然环境,释草、木、虫、鱼、鸟、兽、畜表示人所接触的生物。这十分符合《周易》中“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思想,又反映了秦汉时人的知识、文化结构。图示如下:

普通词语:诂、言、训(其语言学价值主要体现在此)

人的社会关系:亲

尔雅社会生活专名

人的日常生活:宫、器、乐

百科知识

天文:天

自然万物专名地理:地、丘、山、水

植物:草、木

动物:虫、鱼、鸟、兽、畜

《尔雅》的主要内容

释“诂、言、训”三篇表示一般的词语,多是动词、形容词、副词,而名词很少。具体说来:

1)“释诂”解释古代的语言,体例多是罗列一群同义词,然后用一个常见的词来释义,例如:“适、之、嫁、殂、逝,往也。”(从这一条也可以看出,释诂是古语、方言均释)2)“释言”主要是解释古代经籍中的常用词和一代古代方言词,与“释诂”相近,区别只在于“释言”不是罗列一大群词来释;它多释表示状态、情叠的双声词,例如:“肃肃、翼翼,恭也。”

后十六篇(亲—畜)可以说是各种名词的分类词典,须要注意的是释词与被释词之间的位置关系,新信息一般出现在宾语位置。例如:

释亲:父为考,母为妣。(用父、母释考妣)

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互训)

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

释乐:大琴谓之离。

释天:苍穹,苍天也。(A,B也,这是最常用的格式)

释地:汉南曰荆州。(用汉南释荆州)

4.《尔雅》的释词方式

4.1义训、声训(音同或音近、意义相同),例如:“鬼之为言归也。”

4.2义界:“父之考为王父,夫之妣为王母”(释亲)。在这类训释中,《尔雅》很重视同义词的辨析,例如:“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注意,这并不是兄、弟的完全、正式的释义,只是用来区别兄、弟,这是二者的最大的区别,我们称之为区别性特征。然后,《尔雅》中还有描写式的释义,例如:“狒狒,如人,被发迅走,食人。”(释畜)《尔雅》主要的训诂格式与术语(A为被释词,B为用来释A的词):

第一类:A,B(也)。A之为言B。

第二类:B为A,B谓之A,B曰A。

这种注释的局限性在于:

1)用B释A,若B是一个多多义词,那么它用的是B的哪一个义项呢?不确。

2)一组被释的词并非同义关系,他们只是分别与释词的不同义项相对应(二义不嫌同条),比如“林、烝”用“君”来解释其实是用的君的假借义“群”(表示大)。

3)释词与被释词不是同义关系,它们只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例如,声训的A与B 并非同义)

4)有时被释词不是词二是句子,如:“如切如磋,道学也;如琢如磨,自修也。”

5.《尔雅》的价值与影响

价值:1)训诂学方面:我国第一部训诂学专著,为解经服务,具有实用性。2)词典学方面:它以释词为目的,按义类来编排,对词典编排有指导意义。3)词汇学方面:保存了先秦时期的大部分词汇。4)还具有自然科学和文化(释亲)价值。

影响:1)西汉文帝时期立为官学,设置博士,后为十三经之一。2)成书之后不断被研究,为它做注,比如晋郭璞的《尔雅注》、宋代邢昺的《尔雅疏》、清代邵晋涵的《尔雅正义》以及郝懿行的《尔雅义疏》等,有“雅学’之称。3)首创按词的义类编排词汇的体例,这是尔雅派辞书的先河。

第三节我国第一部方言学著作《方言》

扬雄(公元前53—18年),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主要作品有《长杨赋》《甘泉赋》《太玄》《法言》《方言》《训纂篇》等,以文学闻名。其《方言》时人称之为:“悬日月不刊之书。”(《扬雄答刘歆书》)

1.关于书名

《方言》的全称是《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1)輏轩使者,意在说明书中材料是从民间搜集来的,古代有采风的传统,比如;《华阳国志》中说:“以使考八方之风雅,通九州之异同,主海内之音韵,使人主居高堂知天下风俗也。”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全书包含的内容。

2)绝代指先代,意为绝代语的释义。

3)别国方言,是地域上的词的变体。

2.《方言》的体例

《方言》经东晋郭璞注释之后流传至今,今本《方言》计13卷(应该说只是一本未定稿),大体轮廓可能仿《尔雅》体例,但在词语的释义上有重要的发展。表现在:1)大多注明了方言词使用的地域范围。卷一有:“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这里的“楚谓之党”是“知,楚谓之党”的省略,“之’也就是“知”,它是用“党dang”的音来表示“懂”这个意思,因为当时还没有“懂”这个词。

2)有时还指出方言词语的历史传承情况。例如:“敦、丰、奘、将,大也。皆古今

语也,燕之北鄙、齐楚之郊或曰京,或曰将,皆古今语也,出别国不相往来之言也。今或同,而旧书雅记故俗语不失其方,而后人不知,故为之作释也。”(卷一)

3.《方言》的重要术语

3.1通语,或称凡语、凡通语、总语、通名,分为三个层次。

1)在汉代通行地域较广的共同语。例如:“颔、颐,颌也。南楚谓之颔,秦晋谓之颌。颐,其通语也。”(卷十)这条释义,也说明当时的通语以长安话为基础。

2)两个或以上地区的通用词语。“凡饴谓之饧,自关而东,陈楚宋卫之间之通语也。”(卷十三)

3)某地区内的通用词语。例如:大袴谓之倒顿,小袴谓之[衤+交][衤+尞],楚通语也。”(卷四)

3.2转语:音方言的音变而形成的词语,变化过程称为“语之转”,例如:“火果(一个字),火也,楚转语也,犹齐言火尾(一个字,hui),火也。”蠾蝓者,侏儒,语之转也。”(卷十一)

4.《方言》的成就

1)以语言为研究对象,而非以文字为对象。也就是说,更加关注词语的这个音为什么表示这个义;词条还有一些复音词,也不是单纯的字。

2)注意到了语言在时间上的变化和地域上的转移。

3)提出了汉语方言分区的问题。《方言》中的地名,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方言分区的意见:A.大方言区,以关、山、江、河为标志,如“自关而东,自山而西”等;B.次方言区,以古国(秦晋楚等)为标志,或以州郡为标志;C.小方言区,以河流区域为标志,如淮、湘、汉水等。

4)注意到了同义词的差别。卷六:“物无耦曰特,兽无耦曰介。”(耦,偶)

5)在搜集方言材料方面采用了调查的方法,中国古代庶几扬子一人而已。

5.《方言》的价值与局限

价值:1)为我们了解汉代的方言与通语情况提供了依据(以秦晋为通语基础)。

2)在词汇研究方面的价值,请看:

《尔雅·释诂》:“佥、咸、胥,皆也。”

《方言》:“佥、胥,皆也,自山而东五国之郊曰佥,东齐曰胥。”(卷七)

《方言》:“崽者,子也,湘沅之会,凡言是子者谓之崽。”(卷十)从这三条语料可以看出,《方言》较之稍早的《尔雅》,其注释更为详细,价值更大。

3)在训诂学上的价值,请看:

《诗·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诗·鸳鸯》:“乘马在厩,摧之秣之,君子万年,福禄艾之。”

《方言》:“台、胎、陶、鞠,养也。晋卫燕魏曰台,陈楚韩郑之间曰鞠,秦或曰陶,汝颍梁宋之间曰胎,或曰艾。”

4)在语音研究方面的价值。这一点较难,不须掌握。

局限:1)记音工具有很大的缺陷。有的同音字并不准确;有时会误导借字有某某义,如借“党”表示“懂”,其实前者并没有后者的意思。再比如武汉话中的“哪里克”,很容易误导人以为“克”有“到XX去”的意思。2)研究工作有较大的缺漏。有些方言词没有记录下来;某些词的通行区域可能有错或者遗漏;它只是针对汉语词汇,很少涉及语音、语法。

6.《方言》的影响

扬雄的《方言》问世后,刘歆的《七略》没有言及它,而许慎的《说文》则有引用。后代,有许多相关的著作,例如,清杭世骏有《续方言》,但它是从古书中找材料,而不是从实际调查得来,价值不大。有一些零碎的笔记体方言记录,如颜师古的《匡谬正俗》以及元陶宗仪的《南村辍耕璐》等。明清时期,产生了专门的笔记体方言著作,比如李实的《蜀语》以及胡文英的《吴下方言考》等。此外,有考证一般方言俗语的著作,如钱大昕的《恒言录》以及翟灏的《通俗编》等。

此外,须要注意的是《方言》的注疏,著名的有晋代郭璞的《方言注》,周祖谟的《方言校笺》,华学成的《扬雄方言校释汇证》。

第四节我国第一部文字学著作《说文》

许慎(58一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郡召陵人,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有“字圣”之称)、语言学家,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师事贾逵(东汉经学大师),曾任太尉南阁祭酒等职。性情淳笃,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誉。精文字训诂,历经21年著成《说文解字》十四卷,是我国第一部文字学专著。

宋代徐铠有《说文解字系传》,是为小徐本;徐铉奉诏校订《说文》,是为大徐本。主要特点在于:1)在每字之下加上反切注音(许慎时代反切还没广泛应用);2)补充注释,皆注以“臣铉等曰”;3)增加“新附字”在每部之最后。

1.内容与体例

原书分为14篇,分540部首,收文9353,重文1163,说解字133441个。

1.1部首及同部字的排列

部首:分别部居,不相杂厕。(说文序)按字形结构分析出540个基本部件,称之为部首。部首以“一”始而以“亥”终。其他538部的次序:1)共理相贯,即意义相关的排在一起,如:木、東、林;2)据形系联,形体相近的排在一起,如卷一:一、上、示、王、玉、钰。

同部字:以类相从,意义相近的字排在一起,如“言”部:讥、诬、诽、谤。

如果出现东汉皇帝名字的字,则不注,放在一部的前面,如:秀,上讳。表吉祥之类的字在前,凶在后;尊在前,卑在后;部首列在第一个,并在该字的最后注明:凡某之属皆从某。

1.2三种字体

小篆是正体,被列在字头。古文、籀文大部分作为“重文”附在说解之后,仅有少数作为部首或者字头。汉根本不知道有甲骨文、金文,只知有小篆,以为是最古老的文字;古文,指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文字;籀文,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又称大篆,斯翁的小篆由此而来。宋代金石学兴起,(如欧阳修、赵明诚等)对金文颇有研究。

1.3释字体例

1.3.1说解字义:有直训、义界、描写、譬况、声训等。例如:

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刻。

雖:似蜥蜴而大。(这是形声字,从虫,唯声。这叫“形占一角”)

熊:兽似豕,山居,冬蛰。(描写、譬况)

户:护也,半门曰户。(声训)

1.3.2说解字形:主要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如下:

1)象形字:术语有象形、象X(之)形,象X,从X象XX之形。例如:自:鼻也,象鼻形。

眉:目上毛也,从目象眉之形。(合体象形)

2)指事字:

本:木下曰本,从木-在其下。(-是指事符号)

3)会意字:术语有从XX从XX(会意)、从XX从XX省。例如:

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

喬:高而曲也。从乔从高省。

4)形声字:术语有从X,X声。例如:

吞:咽也,从口,天声。(天与吞音相近)

泰:滑也,从卄从水,大声。

注:亦声,主要是会意兼形声字,例如:娶,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

省声,表示省略了声符的一部分形体,例如:梳,理发也,从木,疏省声。(木疏)1.3.3说解字音

一般用形声字的声符表示(约占80%),若不是形声字,则主要表示方法有:1)读若:用同音字直接注明读音,如:

A凭:依几也。读若冯。(读若引同音字)注:古无轻唇音,“冯”读重唇音ping.

B惢:心疑也。读若《易》旅琐琐。(读若引经)

C卸:舍车解马也。读若汝南人书写之写。(读若引方言)

D有的读若是注音兼释义,如:夫夫,并行也。读若伴侣之伴。

2)读同:读与X同、读若X通,前者只注音,后者有时兼释义。例如:雀:依人小鸟也。读与爵同。

走圭:半步也。读若跬同。(“走圭”与“跬”音义均相同,注音兼释义)3)声训:提示语源、读音,如:士,事也。

4)引用书证,(《说文》中只有一些字引用过书证)例如:

湎:沉于酒也。周书曰:罔敢湎于酒。(按:《周书》是《尚书》的一部分)

所:伐木声也。诗曰:伐木所所。

1.3.4释字的义项

1)《说文》一般只释字本义,偶用“一曰、又曰、或云”等指出该字的其他说法。

胜:犬膏臭也。从肉生声;一曰不孰也。桑经切。

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无角曰螭。(按:chi阴平)

2)“一曰”有时也用来交代字形结构和读音上的不同意见。如:

烦:热头痛也。从页,从火,一曰焚省声。

(会意)(象形)

2.《说文》贡献的

1)标志着我国文字学的正式创立;2)为汉语词典的编写树立了范式;(比如,引用书证)3)在词汇学、训诂学上的价值:4)在上古音研究上的价值;(比如,形符对研究上古声部有益)5)提供了语言文字研究的方法;(比如,音形义相结合)6)对当时的文字起了统一规范的作用。

3.《说文》的不足之处

1)释义的不足。如:示,天垂象,示凶吉,所以示人也。

2)部首的划分和一些字的归部不合理。如将“恒”归二部。

3)检索不变。部首不易查找,同部中的字也不易查找。

第五节我国第一部词源学著作《释名》

1.刘熙与《释名》

刘熙(生卒年不详,约生于160年左右),或称刘熹,字成国,东汉末北海(今山东昌乐)人,官至南安太守。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生当汉末桓、灵之世,献帝建安中曾避地交州。刘熙是郑玄门徒,又据陈寿《三国志》说,吴人程秉、薛综、蜀人许慈都曾从熙问学。著有《释名》和《孟子注》,其中《释名》是我国重要的训诂著作,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刘熙的《孟子注》,今已不传。(以上百度)

他在《释名·序》中说:

名号雅俗,各方名殊,……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凡二十七篇。至于事类,未能究备。凡所不载,亦欲智者以类求之。

由此可知:1)本书探讨词语的得来之由。(主要用声训的方法,可谓纯语言学探讨)2)日称:说明是以常用词为研究对象。

3)以类求之:说明刘氏之书只是确立相关基本原则及研究方法。

2.内容与训释体例

《释名》凡八卷,二十七篇。其27篇依次是:

卷一: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

卷二:释州国,释形体。

卷三: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

卷四:释言语,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

卷五:释衣服,释宫室。

卷六: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

卷七:释用器,释乐器,释兵,释车,释船。

卷八:释疾病,释丧制。

所释名物典礼共计1502条,虽不够完备,但已可窥见当时名物典礼之大概。

训释体例:

2.1用声训说明词源,这是最基本的。例如释天:

日:实也,光明盛实也。

月:阙也,满则阙也。

2.2有的声训词兼释义与词源,分两种:

1)先声训,再补充说明:画,绘也,以五色绘物象也。(释书契)

2)只有声训词:败,溃。(释言语)

2.3义训+声训,说明词源:山夹水曰涧。涧,间也,言在两山之间也。(释水)2.4用叙述的方式说明词源:

河南,在河之南也。(释州国)

屏风,言可以屏障风也。(释床帐)

2.5兼有义训、声训及形训:

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傍作山也。(释长幼)

(义训)(声训)(形训)

2.6先义训,再补充说明:不得埋曰弃,谓弃之于野也。(释丧制)

注:《释名》释义的变例

1)同字为训:

弟,弟也,相次弟而生。(释亲属)(按:后两个弟应该为“第”)

易,易也,言变易也。(释典艺)(按:前面一个易指的是《易经》)

2)递训:多是先声训再义训,如:

姿,资也。资,取也。形貌之禀,取为资本也。(释姿容)

3)歧训:也就是有两种不同的解释,这多与语言演变及方言有关,如:车,古者曰车,声如居,言行所以居人也。今曰车,声近舍,车舍也,行者所处若居舍也。(释车)

3.《释名》声训评述

3.1声训的语言学依据: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及约定性的特色。

新词与旧词之间,在音义上可能存在联系。与最初的词汇相比,新词的音义关系由任意性变成了可论证性。也就是说,新词的创造一般不是任意的,是在旧词的基础上造的。比如“间”是个较早的词,用jian表示“间”是任意的,但是后起的“涧”却不是任意的,它是在“间”的音义基础上制造的。

3.2《释名》声训的规律

1)同音:在汉代同音。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释宫室)

棺,关也,关闭也。(释丧制)

2)同韵:在汉代同韵部。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释言语)鱼部

3)同声:在汉代声母相同。星,散也,列位布散也。(释天)心母

4)阴、阳、入声相训。滕,伸也,可屈伸也。(释形体)

骂,迫也,以恶言被迫人也。(释言语)

5)阴、阳相训。水,准也,准平物也。(释天)

癣,徙也,移徙处自广也。故靑徐谓癣为徙也。(释疾病)

3.3《释名》声训的局限:

《释名》声训存在一些错误的地方,原因有:1)语言中的基本词汇一般是无法声训的,如:土,吐也,吐生万物也。(释地)2)胡乱地选择音同或音近的词来附会另一个词,缺乏科学性,如:江,公也,诸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释水)3)受阴阳五行与封建礼教的影响,如:诸侯之妃曰夫人,夫,扶也,扶助其君也。(释长幼)又如:午,仵也,阴气从下上,与阳相仵逆也。(释天)4)夹杂了民族偏见,如:荆州,取名于荆山也。必取荆为名者,荆,警也。南蛮数为寇,逆其民,有道后服,无道先强,常警备之也。(释州国)5)对连绵词或双音借词望文生义,拆开来解释,如:震,战也,所击辄破若攻战也。又曰辟历。辟,折也。所历皆破折也。(释天)

4.《释名》的语言学价值

1)它是我国第一部词汇学著作,对词汇特别是同源词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冬,终也,物终天也。(释天)

《说文》云:冬,四时尽也。

2)在训诂学上的价值:《陌上桑》有:“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绡头:绡,纱也,钞发使上从也,或曰陌头。(释首饰)

3)对语音研究的价值:

敏:闵也,进叙无否滞之言,故汝、颍、言敏曰闵也。《书·大禹谟》黎民敏德。

又《说命》惟学逊志务时敏。《诗·大雅》殷士肤敏。(释言语)

5.《释名》的整理与注释

《释名》产生后长期无人整理,到明代,郎奎金将它与《尔雅》《小尔雅》《广雅》《埤雅》合刻,称《五雅全书》。因其他四书皆以“雅”名,于是改《释名》为《逸雅》。《释名》的明刻本缺误较多,清人对它进行补证疏解,最重要的著作是毕沅的《释名疏证》,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以及张金吾的《广释名》。

叁魏晋至隋唐五代的语言研究

第一节音韵学的产生与发展

1.魏晋以后音韵学研究兴起的原因:

1)人口迁移、民族融合造成的语言接触;

2)文学发展的须要,这时的赋、四六骈文重视语音;

3)语音分析的知识日趋完善;(内因)

4)佛教的传入以及印度语言学知识的影响。(外因)

2.反切的产生

反切: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就是反切。它是是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有时单称反或切。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例如:

两个谜语:吃+耦=丑鸽+吻=滚

东,德红切。(按:东为阴平,红为阳平,这是古音评分阴阳的结果)

在唐代以前,反切用语就是XX反、XX翻,后来避讳“反”这个词,改用为XX切,现代统称为反切,这个可以用来帮助我们大致分清有关材料的时代。关于反切产生的具体时间,历来争论不已,且看:

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云:“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按:孙炎,字叔然)唐代的陆德明、张守节,近人黄侃均认为反切始于孙炎。章太炎认为东汉应劭(字仲远,153—196,有《集解汉书音义》等)的注释已有反切。现在,我们认为,反切产生于东汉末年,但在曹魏以后才得以推广。

反切的产生,有外来与土生两种观点。外来说认为反切来自西域,主要是今天的印度,比如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云:“切韵之学本出于西域,汉人训字止曰读如某字,未用反切。”而土生说一般把反切的创立推得很早,比如清顾炎武认为,古代的和音字即是反切之始,如“叵、盍、诸”等(其实,今天看来这些诗连读变音现象)。俞正燮认为反切起源于造字之初,如“跡,足亦;風,凡虫”(这些字无疑具有偶然性,且较少)

反切产生的内因:汉语音节结构的特点。1)汉字音节大体可以分为声、韵两部分,因此可以利用双声叠韵的原理,用两个字合起来拼合另一个字。2)当时人们已能熟练地分析汉字的语音结构,并加以重新拼合。比如,双反语:东,颠童切。田,童颠切。外因:印度凡语拼音原理的启发,因为反切产生之时,正是佛教传入中国之时。

反切的创立,在语言学上的意义:1)说明时人已能正确地分析汉字的语音结构。2)提供了当时最先进的注音方法。3)为韵书与字母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条件。4)为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

3.四声的发现

(按:四声不能说是“发明”,只能是“发现”,因为它本来就存在)

汉语的声调是一种非音质音位(包括调位、时位、重位)。在汉代注家的譬况注释中已有长言、短言、急言、缓言的说法。南北朝齐梁之际的周顒与沈约,发现了汉语的四声。且看:

南史·陆厥传: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研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顒,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梁书·沈约传: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寤,而独得胸襟,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高祖雅不好焉。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

陈寅恪认为,平上去三声是受到摹拟转读佛经的影响,入声由于有三种塞音韵尾,读音短促,在声调上可自成一类,故与平上去三声并列而成为四声。四声之说正式提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由周、沈等人创立。

四声建立的意义:1)标志汉语音节由二分到三分(声韵调);

2)是后来韵书编排以声调为纲的基础。

4.《声类》与南北朝韵书

李登,中国三国时期音韵学家,作过左校令。根据隋代潘徽《韵纂·序》记载,李登编的《声类》是最早的古代韵书。《声类》已失传,唐代封演《闻见记》:“魏时有李登者,撰《声类》十卷,凡一万二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可知:1)分为十卷,11520字;2)按五声编排,大致每声分两卷,清马国瀚(道光年间进士,著名学者和)《玉函山房辑佚书》(这是一部规模巨大的丛书)辑录了《声类》200多条。3)用反切注音,并有词的释义。4)据晋吕静《韵集》知《声类》在每一个声调下面再划分出若干个韵。

第二节《切韵》与唐代韵书

1.陆法言与《切韵》

陆法言,隋朝音韵学家,名词,以字行,临漳人。

隋文帝开皇初年,与刘臻、萧该、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等八人讨论音韵学,评议古今是非。他们认为,自西晋吕静《韵集》以下所成韵书,定韵缺乏标准,各有错误。陆法言根据议论的要点,经过认真斟酌,于仁寿元年(601年)编成《切韵》五卷。陆氏家族不见容于隋朝,因此陆法言的著作只是私家著述。但是到唐以下却大为流行,因为他的书吸取了以前诸家韵书的长处。自《切韵》问世,六朝诸家韵书均逐渐消亡。《切韵》成为考订古音及作诗文的根据,研究汉语的中古音韵的主要资料,也是重要的语文工具书。唐孙愐《唐韵》、宋陈彭年《广韵》及其他韵书

均以《切韵》为基础修改演变而成。《切韵》一书可追上古汉语,下启唐宋汉语,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按:以上百度)

宋沈括《梦溪笔谈·艺文二》:“所谓切韵者,上字为切,下字为韵。切须归本母,韵须归本等。切归本母,谓之音和,如德红为东之类,德与东同一母也。”(切:分割,切分字音。韵:同“音”,字音之义。故切韵者,切音也。)

据《闻见记》知《切韵》收字12158,长孙讷言笺注本序云:“又加六百字,用补阙遗。”那么原书共11558字。又据《刊谬补缺切韵》可知,《切韵》原书分为五卷193韵:平54韵,上51韵,去56韵,入32韵。平声字最多,分为平上、平下两卷。每一韵下面还有若干小韵,如“混”韵下面还有“鲧、忖、本、损、稳”等小韵。请看:鲧:禹父。古本反。四。(小韵的第一个字,先注音,再标明该小韵有几个字)再看《切韵》的目的、原则、标准:

1)编写目的:审音辨韵。“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

2)编写原则:细致严密,重分不重合。“剖析毫厘,分别黍累。”

3)分韵标准:参校古今,折衷南北。

2.《切韵》的价值

1)反映了汉语中古音系统的面貌;2)对于研究上古音有帮助;3)对于了解现代汉语方言方面的语音对应关系有价值。

唐代对《切韵》的增订。各家修订工作大致包括:1)增字加注;2)增损韵部,改易韵部的次序。例如王仁煦的《刊谬补缺切韵》五卷。开元本《唐韵》五卷195韵。天宝本《唐韵》五卷204韵,作者孙愐,相当于《切韵》的增订本。宋代范镇《东斋记事》说:“自孙愐集《唐韵》,诸书遂废。”

附录:切韵序

昔开皇初,有仪同刘臻等八人同诣法言门宿。夜永酒阑,论及音韵。以(古)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涉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又支(章移反)、脂(旨夷反)、鱼(语居反)、虞(语俱反)共为一韵,先(苏前反)仙(相然反)、尤(于求反)、侯(胡沟反)俱论是切。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吕静《韵集》、夏侯咏《韵略》、阳休之《韵略》、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等各有乖互。江东取韵与河北复殊。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消舒缓。颜外史、萧国子多所决定。魏著作谓法言曰:“向来论难,疑处悉尽,何为不随口记之!我辈数人,定则定矣。”法言即烛下握笔,略记纲纪。后博问英辩,殆得精华。于是更涉余学,兼从薄官,十数年间,不遑修集。今反初服,私训诸子弟,凡有文藻,即须明声韵。屏居山野,交游阻绝,疑惑之所,质问无从。亡者则生死路殊,空怀可作之叹;存者则贵贱礼隔,以报绝交之旨。遂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以前所记者,定之为《切韵》五卷。剖析毫厘,分别黍累。何烦泣玉,未可悬金。藏之名山,昔怪马迁之言大;持以盖酱,今叹扬雄之口吃。非是小子专辄,乃述群贤遗意,宁敢施行人世?直欲不出户庭。于时岁次辛酉,大隋仁寿元年也。

第三节字母与等韵学的产生

1.字母

古代有所谓的三十六字母,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这三十六字母是: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晓匣影喻、日来。相传为唐末和尚守温创制,大致反映了唐宋之间汉语声母的系统。示图:

全清次清全浊次浊清浊

唇音重唇(双唇音)帮滂并明

轻唇(唇齿音)非敷奉微

舌音舌头(舌尖音)端透定泥

舌上(舌面前)知彻澄娘

齿音齿头(舌尖前)精清从心邪

正齿(舌叶音)照穿床审禅

牙音(舌面后音)见溪群疑

喉音(舌根音、半元音)影喻晓匣

半舌音(舌尖边音)来

半齿音(鼻齿音)日

元刊本《玉篇》卷首有“切字要法”,有此可知:1)没有按五音排列;2)用两个字做声母的标母,若只取一字就成为字母;3)它是用于反切时加强声母的,还不能看成是字母。

守温的贡献:1)为每类声母规定一个固定的代表字;2)首次按发音部位对声母进行分类,分出了五音,还进一步区分了小类;3)开始按发音方法区分字母。

字母的创造是佛教文化的影响:1)字母这个词是从梵文中来的;2)字母的产生受《涅槃经》的影响;3)字母是由佛教徒制定的。

2.等韵学

等韵学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分支,是中国古代以审音为主,分析汉字读音,说明发音原理和发音方法的一门学科,其课题范围和研究方式都类似于西方的音韵学。中国的音韵学实质上是汉语历史语言学的语音门类,而等韵学则是研究具体某一时段、某一地区汉语音系的的断代音韵学(共时语音学)。

传统等韵学主要以等韵图作为音系的描述方法,以字母表明声母系统(如三十六字母),以七音、五音分析声母的发音部位,以清浊解释声母的发音方法,以等、呼、内外转来揭示韵母的结构,以转、摄来概括韵类。由于等是该学科中最复杂的概念,也是核心概念,其内含涉及到声母、韵部、介音等语音系统的诸多方面,而且古人的音韵学研究往往侧重于韵,所以该学科就被称作等韵学。(按:这一点本人笔记不全。百度)

文学院专业介绍

文学院 文学院始建于1974年,是全校专业设置最早和科类发展最为齐全的院系之一。设有: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言文学(文秘)、新闻学、汉语国际教育(师范)、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戏剧影视文学等本科专业。拥有中国古典文献学和文艺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为省级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学科。 文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6人,其中高级职称42人(教授12人、副教授30人);博士24人、硕士40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省级拔尖人才2人、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硕士生导师18人。 近三年来,教师先后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国家级、国家重点级刊物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5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承担省部级以上科、教研课题50余项。 学院本着“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为生命”的办学理念,在40余年的办学过程中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有的长期奋斗在教学第一线,成为全国优秀教师或教学能手;有的在学术上颇有建树,成为知名专家或博导;有的发挥自己的特长,成为著名作家或导演。多年的积累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注重传统、强化技能。注重传统,就是着力培养与提高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素养;强化技能,就是着力

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近年来,学院所有专业年底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 汉语言文学(师范)(国家级特色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中等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从事其他教育工作者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汉字学、训诂学、中国语言学史、西方语言学史、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献学、文学理论、西方文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民间文学、比较文学、写作、文艺心理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语文教学论等。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汉语国际教育(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汉英双语教学为特色,培养具备较高的汉语语言文化知识和写作水平,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西方文化以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具有较全面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具有从事汉英双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基础英语、英语听力、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汉翻译、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外国文学、西方文化与礼仪、中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1

前言:要点 1、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 2、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 3、传统“小学”的含义 第一章训诂为主的时期 第一节语言研究的萌芽 本节要点 1、先秦文献中的文字解释 2、关于文字起源的问题 3、先秦诸子的语言理论 第二节童蒙识字课本和《尔雅》 本节要点 一、秦汉时期的识字教育及其对文字研究的促进 1、统一全国的文字。 2、编写儿童识字课本。 3、识字与仕途相联系。 4、征召全国通小学者“正读”。 二、训诂汇编的《尔雅》-古代第一部训诂学专著 1、训诂汇编的出现及取名。 2、《尔雅》的作者与成书年代 3、《尔雅》的内容与体例 4、《尔雅》的价值与不足,注释与影响 第三节方言学的兴起 中国古代第一部方言学专著扬雄《方言》 本节要点 一、方言学以及研究方言学的意义 二、方言学兴起的原因 三、古典方言学的创始人--扬雄 四、古典方言学的创之作-- 《方言》 第四节字书的兴起 中国文字学史第一部专著许慎《说文解字》 本节要点 一、什么是字书 二、许慎和《说文解字》 1、许慎生平 2、《说文解字》的产生背景(难点) 3、《说文解字》的内容和体例(难点) 4、《说文》在语言学史上的成就以及影响(重点) 5、《说文解字》的局限: 第五节声训 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语源学专著专用声训的《释名》汉末刘熙本节要点 1.什么是语源学? 2 .传统训诂方法:声训

3.《释名》的作者 4 .《释名》的内容与体例。 5.《释名》的价值和不足: 第二章韵书为主的时期 这一章主要是研究音韵学。我们知道,中国古代语言学即小学包括文字、训诂和音韵学。训诂学最先,音韵学的起步较晚。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兴起学。语音系统就是指声、韵、调系统及其配合规律。 第六节语音研究的兴起 本节要点 一、上古注音的专用名词 直音 读若 譬况 二、中古反切注音法 1、反切的定义 2、反切的来源 3、现在保存完整的著有反切的书 第七节韵书(上) 一、什么是韵书 二、韵书的产生原因。 1.反切是韵书的基础。 2.汉语四声的发现为韵书的编写提供了重要条件。 3.文学界讲求声律的风尚促进了韵书的繁荣。 三、六朝韵书的发展 四、隋唐时代的韵书 1.陆法言《切韵》 2.唐代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 3. 唐代孙愐《唐韵》 4. 唐代李舟《切韵》 第八节韵书(下) 上一节我们谈了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代的韵书。在这一节里,将学习宋、金元以及明代的七部韵书: 《广韵》《集韵》《五音集韵》《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古今韵会举要》《中原音韵》《洪武正韵》。 这七部书各有特点:《广韵》是隋唐韵书的替身,《集韵》徧于守旧,《五音集韵》革新,《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合并韵部《古今韵会举要》寓革新于守旧之中;《中原音韵》全依北方口语;《洪武正韵》南北调和。其中《广韵》和《中原音韵》两部书分别代表中古音和近古音,因而在语言学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由于时间关系,只把重点放在《中原音韵》上。 第九节宋元时期的等韵学 一、等韵学的概念 二、等韵学的基本术语 三、等韵学的韵图—声韵调的结合

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 篇一:有关语言文字学的专著 训诂书 ?黄侃认为:一切文词学术,皆以章句为始基;25种书可以囊括一切,是治各门学问的根柢,这25种书为:经学十五书(十三经加?大戴礼记?、?国语?;史学四书(〈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典〉;子部二书(〈庄子〉、〈荀子〉);集部二书(〈文选〉、〈文心雕龙〉;小学二书(〈说文〉、〈广韵〉)。 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前面讲的训诂专书,一种是注释书,它们解释字义的大原则虽然一致,方法却不尽相同。训诂专书是脱离了某一具体的解释对象而做总括性的训解,因此它的训释趋于一般,不可能照顾到某一词语在某一句子、篇章乃至整部书里的有个性的用法;而注释书则因依附它所训释的对象而进行解释,所以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结合文章解释得比较深入细致。 一、训诂学专书

训诂专书指的是纂集训诂资料而形成的训诂著作,具有工具书性质 (1)字书 字书是解释文字形音义的专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字典。字书的主要内容是释义,所以也属于训诂著作。著名的字书主要有《说文解字》、《玉篇》、《类篇》、《康熙字典》等。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编者是东汉许慎。 此书共十四篇,加序共十五篇,收字9353个,重文(异体字)1163个。提出了“六书说”。 ?《说文解字》的体例:《说文解字》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下面用“某也”的格式来释义。凡说“某也、某也”都是讲字义的,凡说“象某、从某”都是讲字形的,而字义与字形又都是统一的。如:“束,缚也。从口木。”前句是解释字义,后者是解释字形。 ?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著名四大家和五部书是:段 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2)韵书与类书 1.韵书的主要内容也是解释字义,只不过是按字音编排的,实际上是同音字典,古代重要的韵书有《切韵》、《广韵》、《集韵》等 1、《集韵》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中国语言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雅学:《尔雅》首创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词书、类书的 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人模仿《尔雅》创作了一系列以“雅”为书名的词书, 如《小尔雅》、《广雅》、《通雅》等,而研究雅书又成为一门学问,被称为“雅学”’。 2、小学:“小学”这个名词最初跟学校有关系的,《大戴礼记》云:“及太子少长,知 妃色,则入于小学。小学者所学之官也”;汉代小学指童蒙识字课,也即语言文字 方面的学问;隋唐时代小学概念扩大;唐代以后“小学”成为文字学、音韵学、训 诂学的总称。 3、《切韵》:隋代陆法言所著,是韵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按四声分卷,共五卷;平 生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共分韵部193部,记音简略,先释义,后记音。 在汉语音韵学当中,《切韵》被看作是整个语音史的中枢,又是研究历代语音系统 和现代各方言因素的首要研究系统。 4、《广韵》:全名《大宋重修广韵》,陈彭年等奉赦编撰,这是目前保留下来最早的, 最完整的韵书,根据前代《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共分为五卷(平声分 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分206韵。 5、《干禄字书》:是唐中的一部正字书,作者颜元孙。干禄,求禄位,学好写字就能 求得禄位,是科举时代的字体标准。 6、《说文解字》: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著,简称《说文》,根据文字的形体, 创立540个部首。系统阐述汉字的造字规律,是中国第一部即后代所说的字典。 7、因声求义:是传统的训诂方法之一,是指通过对汉字声音线索的分析来探求字义。 8、字书:字数是研究字形和根据字形以考证音义的书,包括(1)学童识字课本,如 《急就篇》等;(2)解释汉字形体、读音和意义的书,如(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梁)顾野王的《玉篇》,(宋)司马光等的《类篇》,(清)《康熙字典》等。(3) 刊正字书的书,如(唐)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宋)张有的《复古编》等。 9、秦代三书: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母敬的《博学篇》在历史上被称为 秦代三书。“秦代三书”的社会作用有两个:一是规范了文字书写形体,二是成就 了一部权威的蒙学知识教材。 10语文学:是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注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文字的训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和缺乏系统性。 11 语言学: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口语与书面语),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 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12 声调: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通常叫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13反切:古代的一种记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出另一个字的读音,取上字之声母,用下字之韵母及声调,拼出被切字的读音。 14 《中原音韵》:元.周德清著,他认为“言语一科,欲作乐府,必正名语,欲正名语 必思中原之音。”根据元朝的北曲用韵,把韵部分析归纳为19韵部。 15 《玉篇》:南朝梁.顾野王撰,是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是我 国第一部按部首分门别类的汉字字典。 16 大小徐:指徐铉、徐渭兄弟二人,两人俱精通文字,对说文有着重要的研究,号“大 小徐”。 17 籀文:古汉字中一种书体的名称,西周末和春秋初的文字,字体与秦篆相近,又称 “大篆”、“籀书”。 18 古文:指战国时期盛行于六国的文字。

西亚斯学分中推荐书目

西亚斯读书笔记推荐书目 来自 https://www.360docs.net/doc/b012867695.html,/website/ClassMasterPage/ClassBulletin_Show.aspx?ClassNo= F46644%3C465=46&Id=3405&TableName=GhewwEwwmwpejpFqhhapmj 时间:2012-04-20 读书和听讲座项均可累计(每5篇读书或讲座笔记均可计1个学分),考取驾照可计为3个学分等。 大学生必读书推荐书目名称: 1.《语言问题》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3.《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5.《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版 6.《马氏文通》马建忠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汉语音韵》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8.《训诂简论》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9.《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中国文字学》唐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1.《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2.《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3.《语言论》高名凯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4.《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应用语言学》刘涌泉、乔毅编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6.《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陆梅林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7.《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著,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 ◆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就是要研究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 ◆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语文学是为给古代文化遗产、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书面著作作注释,目的是使人们可以读懂古书的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语言学则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科学。前者以文字和书面语为对象,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和缺乏系统性。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微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语是从汉藏语系中分化独立发展起来的。我国境内除汉藏语系外,还有三个语族:侗泰语族、藏缅语族、苗瑶语族。 ◆汉藏语系的语言特点:⑴每个音节上有固定的声调(3-8个)。⑵大部分词以单音节词根为基础。⑶有类别词(量词),如汉语中“这个人”的“个”。⑷词序很重要,且词的次序比较固定。⑸附加成分的作用是有限制的。 ◆“小学”:指语言文字方面的学习,为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从而诞生了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因此又被人们称为经学的附庸。 先秦: ◆关于文字起源的问题,最古的记载见于《易经·声辞传》,这和《周易》用阴阳两个符号的意义相似。 ◆关于名实的讨论:1.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其政治含义是以周礼为尺度来正名分。2.老子对名实的看法,“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名”“实”不可分的人,也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科学指出名称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人。3.荀子认识到语言是人类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他第一个揭示了语言的社会本质,幷指出了“名”和“实”的关系。秦汉魏晋: ◆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代语言学还处于萌芽阶段,没有语言学家,也没有语言学方面的专门著作。发展到秦汉时代,语言学逐步兴起。西汉时,有《尔雅》和扬雄《方言》;东汉时,有许慎《说文解字》和刘熙《释名》等语言方面的专著和一些杰出的语言学家。可以说,汉代的语言学成就标志着我过古代语言科学的建立。 ◆秦汉时期已经具备的“民族”四大特征: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及促进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状态—行同论。 ◆重视识字教育促进了文字研究。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书同文”政策,并有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作为学童识字课本和字体规范,这三部字书到了汉代合称《仓颉篇》,又称“三仓”,共收字3300字。 ◆西汉史游著《急就篇》,一名《急就章》。“急就”是速成的意思。 ◆五经博士:博士源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汉初,《易》《书》《诗》《礼》《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到西汉末年,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称五经十四博士。 ◆六艺:儒家的经典主要是《诗》《尚书》《易》《礼》《乐》《春秋》,称为“六艺”。 ◆刘韵著的《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 ◆今文经学: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今文研究其中的微言大义,加以引申比附为统治者服务。 ◆古文经学:保持樸学传统,着重研究文字、训诂,按照字义解释经意,与繁琐庞杂的今文经学。咬文嚼字。 ◆汉代先后出现了四部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

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语言学史——一部叙述从先秦到解放前汉语言研究简史的首创之作 王力先生是我国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散文家和诗人,而《中国语言学史》这本书是他1962年在北大中文系开设“中国语言学史”课时编写的讲义,是继岑麒祥的《语言学史概要》(科学出版社,1956)后又一部语言学史著作。这本书是叙述了从先秦到解放前汉语言研究的简史,它对我国两千多年的语文研究和语言学遗产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总结,并对我国传统语言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批判继承,为我国语言学研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阅读《中国语言学史》,我发现王力先生是以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著作和语言学为研究对象的,对中国语言学史的阶段分析有其明确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四个时期”。 所谓中国语言学史的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为传统语言学的阶段(先秦-清末),第二阶段为现代语言学兴起的阶段(清末-解放前即1899—1949)。这两个阶段的分水岭,则是《马氏文通》的问世。 所谓四个时期,即指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中除了“前言”和“结语”部分,把整个中国语言学史划分为四章四个时期,并且运用“抓住突出性标志,对其时间倾向模糊”的方法论述每个时期的语言学发展情况。 第一时期是“经学时期”、“以训话为主的时期”(先秦两汉),突出了四部笔迹重要的与训话有关的两汉著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介绍了先秦两汉时期我国传统语言学研究的萌芽。 第二时期是“佛学与理学时期”,又叫“韵书为主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明代),重点介绍了《切韵》、《广韵》、《集韵》、《平水韵》和《中原音韵》等韵书。其从反切的兴起及其广泛运用说起,介绍了韵书、韵图的出现,以及佛学、理学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推动。 第三时期是“经学复兴时期”,也称“文字、声韵、训话全方面发展的时期”(清朝)。书中提出,这是古文字学的产生时期,重点介绍了《说文》四大家的著作和王氏父子的论著。 第四时期是“西学东渐时期”(现代),论述了五四运动之后到解放前中国现代科学的语言学在西方语言学影响下形成的过程,以《马氏文通》为标志着重议论了中国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 王力先生的这本《中国语言学史》内容丰富,写作严谨,观点新颖。正如他在“前言”中说的,“中国语言学史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作为科学论文,著者假定读者把中国语言学著作都看过了,不须交代任何知识,尽可以单刀直入地叙述这一个学术部门的历史;另一种是作为教材,著者假定读者(或听众)没有看过中国语言学著作,或者是看得很少,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那些著作的体例及其主要内容,然后谈得上某一学派产生的原因,某一语言学家的学术渊源及其对后代的影响,某书的价值及其缺点。”这本著作第一次给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做了一个系统的总结,建立起一个科学的体系,对我国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开创性作用。 而对于这部《中国语言学史》所建立的体系而言,究竟它所论述的对象是属于什么研究范畴呢?关于这一点,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的“前言”中提到,“语文学和语言学是有分别的。前者是文学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致的、全

天津大学722语言文学基础B(适用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汉语言文字学方向)考研精品资料

2021年天津大学 722语言文学基础B(适用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汉语言文字学方向)考研资料精编 一、重点名校考研真题精选 及考研大纲 1. 重点名校:语言文学基础 2010-2018年考研真题精选(暂无答案) 2. 天津大学 722语言文学基础考研大纲 ①2019年天津大学722语言文学基础考研大纲。 二、 2021年 天津大学 722语言文学基础B(适用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汉语言文字学方向) 考研资料 3 . 天津大学 722语言文学基础B(适用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汉语言文字学方向)之中国语言学史[复习题] ① 天津大学 722语言文学基础B(适用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汉语言文字学方向)之中国语言学史考研核心题库(含答案)。 4 .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考研相关资料 (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笔记+课件+提纲] ① 天津大学 722语言文学基础B(适用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汉语言文字学方向)之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考研复习笔记。 ②天津大学722语言文学基础B(适用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汉语言文字学方向)之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本科生课件。 ③天津大学722语言文学基础B(适用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汉语言文字学方向)之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复习提纲。 ( 2 )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 考研核心题库(含答案) ① 天津大学 722语言文学基础B(适用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汉语言文字学方向) 考研核心题库之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选择题精编。 ② 天津大学 722语言文学基础B(适用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汉语言文字学方向) 考研核心题库之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填空题精编。 ③ 天津大学 722语言文学基础B(适用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汉语言文字学方向) 考研核心题库之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判断题精编。 ④ 天津大学 722语言文学基础B(适用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汉语言文字学方向) 考研核心题库之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精编。 ⑤ 天津大学 722语言文学基础B(适用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汉语言文字学方向) 考研核心题库之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简答题精编。 ⑥ 天津大学 722语言文学基础B(适用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汉语言文字学方向) 考研核心题库之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论述题精编。 ⑦ 天津大学 722语言文学基础B(适用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汉语言文

中国语言学史分期

中国语言学史的分期 中国语言学史分为六期: 第一期:先秦——中国语言学的萌芽期 这个时期的表现是:诸子着作中有关语言问题的论述方面及训诂学的产生萌芽。 首先是诸子的语言观,表现在: (1)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孔子认为,只有正名,国家的政策和官员们的言论才能统一,政令才能顺利地下达,政事才能成功,礼乐才能复兴,刑罚才能准确,老百姓才能有所依从。只有通过正“名”以正实,重建社会的和政治的关系与制度,使其名实相符。君主和各级官员们都按照自己的名份来行事,就能够实行"仁"政,建立起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秩序。这样社会便可以转危为安,转乱为治。 由于其政治主张在各国都无法采纳,于是开始修《春秋》,想通过编书来实现他的政治主张,他寓褒贬于一字,在语言运用上非常严肃。《公羊传》、《谷梁传》里分析《春秋》的语言很注意孔子的正名思想。我国训诂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孔子在谈论正名问题的时候,对语言的运用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反对过于浮华的辞藻。主张言辞足以达意,这就是《论语·卫灵公篇》

所说的“辞达而已”。《论语》里还提到言语的朴实和有文采是对立的两方面,君子要使这两方面配合得当,统一起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些看法,今天还有积极意义。修辞学的着作谈到修辞的起源,还是认为孔子起了很大作用。 (2)老子着有《老子》,这本书在第一章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其中第二个“道”的一是就是称说,也就是言语表达。第一个与第三个“名”是名称,第二个“名”是动词“取名。”名称与事物的关系,用今天语言上的惯用的说法就是解决语言在认识过程中作用的问题。老子以后,不少学者也都谈到了这个问题。 (3)墨子,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其着作《墨子》里面有些论述反映了当时人对语言问题的看法。如“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言,口之利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这些话谈到了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的过程。 (4)荀子,名况,赵国人。《正名篇》的写作目的在于语言的社会实践是为政治服务的。内容上大大超过了孔子的正名论。名实关系的社会约定性在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这些话就说明了名称与所表示的事物之间关系的约定俗成原则。,也就是语词成立的社会因素。当然他没有用“社会”这个词,用的是“群”。在名的分类方面,荀子和墨子也不同。 其次是训诂学的萌芽,表现在: (1)《公羊传》中写道“《春秋》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这实际上是指古汉语里同一个词兼有正反两方面意义的现象。

西亚斯读书笔记推荐书目

大学生必读书推荐书目名称: 1.《语言问题》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3.《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5.《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版 6.《马氏文通》马建忠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汉语音韵》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8.《训诂简论》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9.《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中国文字学》唐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1.《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2.《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3.《语言论》高名凯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4.《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应用语言学》刘涌泉、乔毅编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6.《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陆梅林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7.《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著,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8.《邓小平论文艺》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19.《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0.《文心雕龙选译》刘勰著,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21.《诗学》亚里斯多德著,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2.《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章安祺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语言学复习资料

I. Multiple Choice 1. The study of language as a whole is often called _____ linguistics. A. particular B. general C. ordinary D. generative 2. A _____ vowel is one that is produced with the front part of the tongue maintaining the highest position. A. back B. central C. front D. middle 3. 3. The low, back and tense, unrounded vowel is ____. A. [ ɑ:] B. [?:] C. [?: ] D. [u:] 4. ____ are sometimes called “semivowels”. A. vowels B. fricative C. glides D. nasals 5. _____ is a typical tone language. A. English B. Chinese C. French D. American English 6. Human beings are the only species that learns and acquires language ____ explicit instruction. A. with B. without C. within D. through 7. According to F. de Saussure, _____ refers to the abstract linguistic system shared by all the members of a speech community. A. parole B. performance C. langue D. language 8. Acoustic phonetics try to describe the _____ properties of the stream of sounds which a speakers issues. A. oral B. mental C. physical D. recorded 9. _____ is concerned with all the sounds that occur in the world’s languages. A. Phonology B. phonetics C. Morphology D. Phonemics 10. _____ transcription is the use of more specific symbols to sow more phonetic details. A. Broad B. Detailed C. Wide D. Narrow 11. The word “motel” is formed via word formation rule of _____. A. clipping B. blending C. acronym D. coinage 12. If a linguistic study aims to lay down rules for “correct” behavior, i.e., to tell people what they should say and what they should not say, it is said to be ______. A. productive B. arbitrary C. prescriptive D. creative 13. _____ is a kind of abbreviation of otherwise longer words or phrases. A. Abbreviation B. Acronym C. Clipping D. Blending 14. Since the phonetic contrast between /k/ in the word “kill” and /k/ in the word “coal” is not a distinctive one, the two /k/-s are only ____. A. phonemes B. phones C. segments D. allophones 15. When /p/ and /b/ occur in the same environment and distinguish meaning, they are in _____. A. minimal pair B. minimal set C. phonemic contrast D. 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 16. ____ at the end of stems can modify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word and in many cases change its part of speech. A. Roots B. Prefixes C. Suffixes D. Free morphemes 17. As /k/ in the word “came” and /g/ in the word “game” are said to form a distinctive opposition in English, they are _____. A. sounds B. phonemes C. allophones D. varieties 18. The sounds produced without the vocal cords vibrating are _____ sounds.

汉语言文学就业前景

汉语言文学就业前景 一、专业概述 1、本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可在科研机关、高等院校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有的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可适宜在党政机关,包括报刊宣传、新闻出版、影视文化、互联网、对外交流以及其他企事业部门从事文言文字工作的专门人才。 2、本专业主要培养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或与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专门人才。要求学生达到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较强的写作能力、古籍阅读能力。 3、如果你的学习非常优秀,或者你在校期间在权威杂志上发表过文章的话,毕业之后你可以选择出国教书。 二、专业综合介绍 1、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国大学史上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是老牌专业,也是基础专业,出现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汉语言文学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些师范类大学要为中国语文教学培养教师开设本专业,综合类大学在中文系或文学院也普遍设有这一专业,即使是专业性较强的学校,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也设有中文系。一个多世纪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了一大批知名学者、教授、作家、记者、剧作家,对中国人文学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2、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和研究的课程一般分为三类:一是必修的大学公共课程,二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另外,各个学校还会根据本校教师的治学专长,开设一些选修课,比如古典文学方面的某个作家研究,如对杜甫、李白、苏轼、李清照等比较著名的作家所开的专题,某部作品研究的专题,某种文体及流派研究等。在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戏剧、语言等几个方面也会开设和专业相配合的一系列的选修课程,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有侧重的进行选修。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于开设历史较长,前人的研究及今人的开拓,所积累下来的知识很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现在,很多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针对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与文字处理有关的工作这一客观现实,大都开设了中文信息处理方面的课程,使学生掌握办公自动化方面必需的技能。学生通过专业学习,不但可以丰富语文知识,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而且可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毕业生在文字工作方面能得心应手。 三、专业教育发展状况 1、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校中文系的主干专业,最早设立这一专业的是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简称中文系),其前身为京师大学堂的中国 文学。1910年3月31日,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成立“中国文学门”,正式作为文科的一个教学建制。这是我国最早的中文系,其建立标志着中国语言文学开始形成现代的一门独立学科,这之后较早设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等学府还有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中文系等,其间这一学科在研究和教学中曾涌现过鲁迅、胡适、刘半农、沈从文、王力、废名等大批著名学者。 2、建国以后,一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很快;另一方面随着民智的启发,文化受到重视,一时间很多高等都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

语言学复习资料

下定义: 1.IMMEDIATE CONSTITUENT ANALYSIS or IC analysis (直接成分分析法) the analysis of a sentence in terms of its immediate constituents---word groups (phrases), which are in turn analyzed into the immediate constituents of their own, and the process goes on until the ultimate constituents are reached.Direct from the external form of syntactic structure, analyze the direct component of the sentence. 2. Endocentric Constructions (向心结构) ENDOCENTRIC construction is one whose distribution is functionally equivalent to that of one or more of its constituents, i.e., a word or a group of words, which serves as a definable CENTRE or HEAD. 3.Exocentric Constructions (离心结构) EXOCENTRIC construction refers to a group of syntactically related words where none of the words is funct ionally equivalent to the group as a whole, that is, there is no definable “Centre” or “Head” inside the group, usually including:the basic sentence ;the prepositional phrase the predicate (verb + object) construction the connective (be + complement) construction 4.Relations of Position(位置关系) Positional relation, or WORD ORDER, refers to the sequential arrangement of words in a language. https://www.360docs.net/doc/b012867695.html,positionality组合原则--- a principle for sentence analysis, in which 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 depends on the meanings of the constituent words and the way they are combined. 6.Performatives(施为句): Utterances which are used to perform acts, do not describe or report anything at all; the uttering of the sentence is the doing of an action; they cannot be said to be true or false. https://www.360docs.net/doc/b012867695.html,ngue(语言)--refers to the abstract linguistic system shared by all the members of a speech community. 8.Parole --refers to the realization of language in actual use, or the actual or actualized language. https://www.360docs.net/doc/b012867695.html,petence: a language user?s underlying knowled ge about the system of rules. 10. Performance: the actual use of language in concrete situations. 11.Morpheme---- is the smallest unit of language in term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nding and meaning, a unit that cannot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smaller units without destroying or drastically altering the meaning, whether it is lexical or grammatical. 12.Bound morphemes--Morphemes which can not occur alone and must appear with at least one other morpheme. 13.Variable words(可变化词) --- they may have inflective changes. That is, the same word may

中国语言学史考题总结

古代部分 一、学习和研究语言学史的意义何在?(试问加强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四个角度来分析原因和意义: 1、从语言学在整个科学体系的地位来看,语言学是制约信息科学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要尽快发展语言学,提高语言研究的水平,就必须认真总结人类语言研究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这就是研究中外语言学史的意义。 2、从语言学史在语言学整个学科的地位上看,因为语言学史可以总结语言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可理清语言学发展的线索,可认清其发展规律,可指引语言学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方向。所以综上,语言学史对语言学有宏观指导的作用。 3、目前语言学史的研究很薄弱,表现在:a参与研究的人数很少;b因客观条件的限制其成果不多。 4、从语言学的专业结构来看,语言专业要求我们学习语言学史,帮助我们完善其只是体系结构。 二、简述中国上古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容和特点 主要容集中在文字和训诂的研究上: 【文字学方面研究】 1)编撰了第一批字书。春秋战国时代的第一部字书《史籀篇》;汉代的“三仓”--斯《仓颉篇》、高《爰历篇》、胡母《博学篇》;和帝以后的“三仓”--《仓颉篇》、《训纂篇》、《滂喜篇》;以及唯一完整的流传到今日的《急就篇》。 2)最高成就是许慎的《说文解字》,它解释文字的形、音、义,重点是对本义的解释。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字学的正式创立。 【训诂学方面研究】一共走了三条线路: a)词义学或语义学线路。代表著作是《尔雅》,《尔雅》是中国古代第一步训诂学著作。它标志着中国古代训诂学的建立,也标志着中国古代语言学的正式兴起和建立。 b)方言学路线,代表著作是扬雄的《方言》,标志了方言学的建立。 c)词源学路线,代表作为熙的《释名》,标志了词源学的建立。 特点方面:????????? 三、简述中国中古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容和特点 主要容方面: 【文字学方面】表现为四点,主要集中在编纂字书方面,具体细分如下: 1)编字书: (a)全面解释汉字的形音义,编纂出具有字典性质的字书,重要著作有《玉篇》(不仅解释本义,还解释引申义,是对汉字全面的解释)、《类篇》(集大成者,53165个字的收字大大超过了以前的任何一部字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