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夏热冬暖气候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模式及其技术路线研究

适应夏热冬暖气候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模式及其技术路线研究向科;胡显军;胡炜;丁洁

【摘要】对夏热冬暖气候特征进行分析,指出该气候区绿色公共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重点.通过对该气候区域传统建筑及新建筑的调研分析与总结,形成了对该区域气候适应的绿色建筑设计模式和方法的基本认知.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适应夏热冬暖气候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模式的主要内容,以设计导则为成果导向展开研究,继而通过不同绿色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框架的分析和比较,形成\"总则+分则+集成与优选\"的导则框架体系,提出在设计导则基础上进行导则适应性和导则权重等进一步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期刊名称】《建筑技艺》

【年(卷),期】2019(000)001

【总页数】6页(P13-18)

【关键词】夏热冬暖;绿色建筑;设计模式;导则

【作者】向科;胡显军;胡炜;丁洁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01.5

1 适应夏热冬暖气候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重点与难点

从地理位置来说,我国夏热冬暖气候区位于北纬27°以南,东经97°以东。从行政区划来看,夏热冬暖地区包括广东大部、广西大部、福建南部、云南小部分及海南、香港、澳门、台湾全境。从气候角度而言,夏热冬暖气候区是指最冷月平均温度>10℃、最热月平均温度在25~29℃、全年日平均温度≥25℃的天数在100~200

天的地区,是我国五个气候区之一(图1)。

夏热冬暖气候区一年中极端高温可达40℃,年平均相对湿度80%,年降水量达1 500~2 000mm,年总辐射照度为130~170W/m2,年平均风速为1~4m/s。

总而言之,夏热冬暖气候区长夏无冬、温高湿重、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小;雨量丰沛,多热带风暴和台风袭击,易有大风暴雨天气;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烈。因此,夏热冬暖气候区的建筑须充分满足夏季防热、通风、防雨的要求,冬季可不考虑防寒、保温;尽量避免西晒,在外界面设置遮阳构件,并尽可能增强通风效果;注意防暴雨、防洪、防潮、防雷击等自然灾害,夏季施工时应有防高温和暴雨的相应措施(图2)。

2 适应夏热冬暖气候的传统绿色建筑设计经验

在夏热冬暖气候区的聚居历史中,为应对区域气候环境,人们形成了一系列质朴有效的气候适应性设计智慧,集中体现在聚落、民居、庭园等方面。如典型广府梳式布局的广州塱头村,由于冷巷和三合院天井的存在,带动了村庄整体空气的流通;广州矿泉旅社利用底层架空引入水庭,形成了通风条件优良的休憩场所;佛山梁园设计了大面积绿化和开阔水面,降低了周围环境的温度。

经过近现代建筑师的传承与发展,夏热冬暖气候区逐渐形成了相对完整且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以满足自然通风、遮阳、隔热、防潮等要求(表1)。

(1)布局通风:良好的朝向和布局可以获得适宜的引风条件。夏热冬暖气候区主要采用梳式布局和密集式布局两种主要形式,天井与巷道(冷巷)在通风中起着重要作用。

(2)院落、庭园:开敞布局和多层次的院落有利于通风散热,缓解暑热闷湿。合理运用园林、庭院,配置植物、水体,将建筑与园林结合设计,可以降低环境温度,调节微环境。

(3)敞厅、连廊:院落、天井、厅堂等功能空间通过敞厅、廊道相互联系,空间融通。在这里廊道不仅是交通空间,还具有遮阳避雨、组织通风、控制采光的功能。(4)架空、骑楼:架空的底层可以导风入室,有效降低室内温度。骑楼是一种特殊的架空形式,集遮阳、避雨、交通于一体,有利于人行道和沿街店铺的通风、散热和除湿。

(5)天窗、通透墙:天窗有利于吸收阳光,加速通气、净化空气。通透墙可以将封闭的空间变为半开敞空间,加强室内外空气交换。

(6)遮阳设施:采用各种遮阳措施控制阳光的摄入量,如骑楼、雨棚、凉廊、窗口遮阳构件等,防止阳光直射入室内。老虎窗、阁楼、天井等措施既能通风,又能遮阳和控制采光。

3 适应夏热冬暖气候的新建筑绿色设计启示

随着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如何适应当地气候以达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保的要求,成为建筑师的新追求。夏热冬暖气候区先后涌现出大量的经典绿色建筑,建筑师充分结合其地域条件,实现了绿色建筑设计目标。如广州市气象监测预警中心将应对地域气候的空间策略与其场地条件相结合;何镜堂工作室以内庭院为核心布置建筑,使内庭院与巷道气候相互调节、配合;深圳建科大楼在设计中引入了“空间引导行为”的设计理念等。结合这些新的绿色公共建筑从建筑师的角度思考了达成绿色建筑的若干策略和方法,并形成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表2)。

(1)建筑布局利于自然通风。整体以梳式为宜或局部采用错列式、斜列式与自由式布局,以增大迎风面,避免采用周边式,以防阻碍风的导入。

(2)建筑考虑采用自遮阳的形式。结合不同类型建筑的特征,利用建筑自身屋檐、悬挑体量等形成自遮阳系统,减少建筑表面接收的太阳辐射。

1 夏热冬暖气候区示意

2 夏热冬暖气候区建筑设计要点

表1 夏热冬暖气候区传统绿色建筑设计典型案例设计方法传统案例传统绿色建筑设计经验布局通风坐北朝南、顺坡而建,夏季风通过巷道和三合院天井进入房屋带动村庄整体空气流通,冬季北向寒风被后山阻挡。广州塱头村(来源于文献[3])

院落、庭园建筑集中于东南一侧,以巷道和天井通风。景观区域处于用地中心,空间开敞,以大面积绿化和开阔水面进行环境降温。佛山梁园(来源于文献[3])敞厅、连廊单体围绕规整的内庭院布置,底层架空形成通风条件优良的休憩场所。架空与庭院配合,在有限的空间内提供了大面积半室外空间。广州矿泉旅社(来源于网络)架空、骑楼岭南传统街道两边多采用骑楼连贯街巷,架空的骑楼加强室内外通风,形成良好的微气候,有利于散热和除湿。广州上下九步行街(来源于网络)天窗、通透墙中庭楼梯间采用天窗,将阳光引入室内,并加速通风和空气循环,使建筑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西关大屋(来源于网络)遮阳设施夏氏遮阳的窗口遮阳考虑了广州地区太阳“视行”规律和建筑朝向,东西南北向的窗口设置的遮阳构件形式都有区别。夏氏遮阳(来源于文献[13])

表2 夏热冬暖气候区新建筑绿色建筑设计典型案例设计方法现代案例新建筑绿色建筑设计启示建筑布局以内庭院为核心布置建筑,使内庭院与巷道气候调节作用相互配合,并在各个院落中合理配置植物和水体,实现微气候的优化调节。何镜堂工作室(来源于文献[14])遮阳以院落为中心,创造出空灵通透的新岭南建筑。屋顶偏角百叶遮阳技术和通透的立面进一步改善了建筑热环境。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来源于文献[15])隔热通过带状庭院和露天直跑楼梯等功能空间形成冷巷,利用庭院及天井下沉至地下室优化地下环境。广州市气象监测预警中心(来源于文献

[16])温度分区在设计中引入了“空间引导行为”的设计理念,合理对温度分区,并集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于一体。深圳建科大楼(来源于文献[17])立体庭院利用来自珠江的主导风向,在办公层平面布局上,综合运用骑楼、通风中庭、平面通风廊道、立体庭院等空间形式,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南沙发展电力大厦(来源于文献[18])新能源运用各种技术将城市多余的能源储存起来,最大限度减少额外的化石燃料消耗。其中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节能制冷地热系统、水冷却系统的运用十分有效。珠江塔(来源于网络)

(3)设计注重屋顶、底层及垂直界面的遮阳隔热处理。通过设置架空层、屋顶花园等方式,对建筑下部空间形成遮挡,减少建筑物的辐射得热。

(4)立体庭院和通风天井的置入或灰空间等中介空间的灵活设计,有利于建筑内部的自然通风与采光。

(5)通过平面温度分区解决大尺度空间节能问题。体量较大的公共建筑可根据空间功能和位置差异完成平面分区控制,并采用多联机技术系统,实现区域单独控制、有效降低能耗的目的。

(6)探索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方法,例如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设备节能等新技术达到绿色建筑的目标。

4 对适应夏热冬暖气候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模式研究的思考

4.1 研究思路

绿色建筑设计是一个相对庞大的体系,研究以“夏热冬暖”作为特定气候区和对应的地域范围,以“绿色建筑”为设计目标,以“公共建筑”为主要对象,从建筑学本体的视角出发,重点从被动式设计方向探讨夏热冬暖气候区的绿色公共建筑的气候适应性问题,涉及建筑的舒适性、耐候性及安全性三方面1。因为建筑是影响和调节气候的腔体,为人所使用2,因此研究将从气候、建筑和人的相互关系层面,探讨夏热冬暖气候区公共建筑设计的要点、传承以及基本方法,在满足当代建筑功

能和空间等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地域条件,如资源、材料、技术等,进行合理的建筑设计,以适应气候,优化环境,达到“绿色建筑”的目标。

4.2 研究内容

针对夏热冬暖气候区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潮湿多雨等气候特征,以及绿色公共建筑遮阳隔热、通风散热、环境降温、防雨防潮防台风等关键问题,以夏热冬暖气候区传统绿色建筑设计经验为基础,借鉴其积极融入自然环境的被动式策略,进一步研究和总结了夏热冬暖气候区新建筑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探讨了当代公共建筑在功能和空间新需求下的绿色建筑发展方向3。从夏热冬暖气候区既有历史经验和新实践中提炼并拓展出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的一般性方法和创新性思路,并与绿色建筑新技术、新材料等集成运用,形成了适应夏热冬暖气候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新模式,为夏热冬暖气候区绿色公共建筑的设计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导。

4.3 关键问题

综上所述,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1)针对夏热冬暖气候特点与公共建筑的特征,总结和探索绿色建筑设计的新理念与新方法,提出可推广的夏热冬暖气候区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模式与营造方式;2)针对特定的项目实践,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模式的甄别与优选,将其切实运用到设计实践的全过程当中;3)通过技术手段确定在设计模式中涉及的建筑形体和表皮操作的量化指标。

4.4 成果形式

针对绿色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等要求,从空间规划设计、建筑空间设计、围护结构设计、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和建筑设备等多个层面,归纳适应夏热冬暖气候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导则,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完善的设计策略集成优选机制,最后以设计导则为成果导向,对具体示范项目进行指导和实施后的验证,并通过反馈内容进一步优化设计导则内容。

5 适应夏热冬暖气候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导则及技术路线研究

5.1 设计模式研究中遵循的方法路径

设计模式研究以先例、类比研究为起点,首先,对夏热冬暖气候区既有绿色建筑设计经验进行总结,提取夏热冬暖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策略;其次,在上述基础上形成适应夏热冬暖气候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模式框架体系和导则基本内容;最后,运用设计模式和导则指导建筑设计过程,通过模拟测评的效果反馈,在设计模式探索和建筑设计过程中进一步优化相应部分的内容,从而实现模式修正(图3)。

5.2 研究框架的类比与确立

整理既有的绿色建筑研究和现行规范、标准可知,常用的绿色建筑研究框架主要分为以下三种(表3)。

(1)依据三大体系进行分类。《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93)、《民用

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和文献[4]4在相关研究中将研究体系分为外部形态、内部性能、建构系统三大类别,从城市、气候、建筑、场所构造、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2)依据绿建指标进行分类。2006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正式实施,并于2015年发布了修订版本,各个省市也先后出台了相应的

绿色建筑评价地方标准。国标与地标的框架体系均分为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等类别。该框架体系更加侧重于对技术与资源的阐释说明,主动式技术也在其中占据了大量内容。

(3)依据专业类型进行分类。为便于对绿色建筑设计进行直接引导,在《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B331092-2013)、《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指南》(2012版)等绿色建筑设计指导性文件和研究中,将绿色建筑设计划分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等多个部分,这与建筑设计过程中各专业、工种的分工协作方式相契合,有助于在设计的各个阶段更为有效地运用其中的策略与方法。

综合上述三种关于绿色建筑设计研究的分类方式和主要内容,重点从建筑设计角度切入,以被动式设计为主要设计方法,对建筑设计进行指导。研究最终形成的设计导则的结构体系为“总则+分则+导则权重与优选”(图4)。其中总则部分对“夏热冬暖”“绿色建筑”“公共建筑”三个关键词进行了相关阐述,分则部分结合“三大体系分类”和“专业类型分类”两种方式,从空间规划、建筑空间、建筑界面及其他(结构、设备等)四个层面展开研究,并将“绿建指标分类”中的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纳入其中,以完善相关内容。

表3 相关文献中绿色建筑研究的分类方式对比分类方式相关依据一级分类二级分

类依据三大体系分类《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93);《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文献[4]外部形态城市格局、场域形态、气候适应内

部性能功能重构、场所更新、空间生长建构系统构造体系、再生能源、绿色技术依据绿建指标分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广东省绿色

建筑评价标准》(DBJ/T15-83-2017)节地与室外环境室外环境、交通设施、公共服务、场地设计、场地生态节能与能源利用供暖通风与空调、照明与电气、能

源综合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水器具与设备、非传统水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

利用材料选用依据专业类型分类《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B331092-2013);《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指南》(2012版)规划设计场地规划、总平面交融、场地物理环境、景观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建筑布局、围护结构、材料、声环境、光环境、风环境建筑结构结构体系、结构材料建筑设备给排水设计、暖通空调设计、建筑电气设计

3 设计模式研究方法路径

4 夏热冬暖地区绿色公共建筑设计导则框架

5 导则条目优选方法1示例(以空间规划层面规划布局部分为例)

6 导则权重与优选方案示意

5.3 导则主要内容

设计导则的总则部分重点阐述夏热冬暖气候区的设计原则、公共建筑设计要求、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等普遍性问题:1)夏热冬暖气候区设计原则主要包括遮阳隔热、通风散热、环境降温、防雨防潮防台风四个方面;2)公共建筑设计要求主要阐述公共建筑的类型特征和设计原理,提出在公共建筑的空间、功能、尺度及活动要求下如何有效适应的问题;3)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从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保方面确立绿色建筑设计目标。

分则部分从空间规划、建筑空间、建筑界面及其他层面(结构、设备等)分别确定指导设计的详细导则,其中:1)空间规划层面包括选址、土地使用、规划布局、外部空间、景观与环境;2)建筑空间层面包括场地规划、体型设计、功能组织、流线安排、空间设计;3)建筑界面层面包括建筑材料、水平围护结构、垂直围护结构、门窗洞口;4)其他层面包括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建筑电气、可再生能源等偏向于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主动式节能措施(图4,5)。

5.4 导则权重与优选方案的尝试

研究在得出夏热冬暖气候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导则的基础上,参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的评分方法,试图建立导则(主要指分则中指导设计的详细条款)并进行权重和方案优选,对其适用性和重要性实现进一步的研究,以期在面对具体实践项目时,对导则的甄别能更具有针对性(图6)。

(1)优选方法1:将分则内容B与总则条款A进行相关性分析。

主要考量分则B中的具体条款与总则A中夏热冬暖气候区设计原则A1(如通风、遮阳、隔热、防潮等)及绿色建筑设计标准A2(如节地、节水、节材、节能、环保等)的关联频次,关联频次多的条款重要性较高,反之则重要性较低。

(2)优选方法2:根据夏热冬暖气候区地域特征进行权重。

确立地域特征体系A中的各项地域特征因子Ra,并求取其在体系A中的重要性权

重a(其中选取的特征因子Ra应具备气候影响大、具有独特性、与绿建评价关联

度高、能通过指标反映等特征)。例如,夏热冬暖气候区的重要问题是“温高湿重”,那么选择“温高湿重”为特征因子Ra,相应的a“通风(散热防潮)”重

要性权重较高,然后通过专家问卷和相关案例数据分析的方式具体确立a的数值。分则B中的不同类别条款亦有重要性高低,如某类条款是其他标准规定的控制项

或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中的计算分值较高,则该类条款Rb的重要性权重b较高,然后通过专家问卷和分值计算的方式具体确立b的数值。综合权重W进一步明确体系A与分则B的影响关系,特定条款的重要性评价用权重a与权重b乘积的数值f(ab)表示。例如分则B的某项条款在分则中的权重

是b1,在地域特征体系A中能影响气候特征的因子Ra1对应的权重是a1,则该

条款的重要性数值为a1×b1(如果该条款不能影响体系A中选定的任何特征因子,则该条款重要性极低,乘积数值为0)5。

(3)优选方法3:根据具体项目场地与建筑特征进行权重。

每个建筑项目都具有特殊性,特别是场地条件和建筑要求,如某项目场地三面环水,但南侧受到严重的地形遮挡,由于水陆风的作用场地通风条件极佳,但采光条件差,那么即使是在夏热冬暖气候区,其绿色建筑设计要点也不再是“通风”而是“采光”(夏热冬暖气候区设计要点通常是遮阳而非采光)。

优选方法3与优选方法2类似,通过分析具体项目场地与建筑特征体系A的关系,再选择场地与建筑特征因子Ra并求取其权重a,然后按照优选方法2依次计算。

6 后续研究

空间模式的探索已经具有较强的研究基础,并且有大量设计实践可作为参照。在此基础上,公共建筑的夏热冬暖气候适应性设计模式和导则的确立一方面需要关注系统性与全面性的问题,另一方面如果要对具体的设计实践有更直接的指导作用,则需要对导则进行权重分析以及优选组合,研究提出的三种方法还需要进一步讨论其

间的关系及适用范围。另一个可行的思路是加强设计导则对空间形体、建筑表皮等参数的定量研究,将相关的气候适应性经验转化为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须遵循和可操作的一些常量,这无疑需要更加深入、大量的测评、模拟和实证研究。

注释

1 文献[1]指出,建筑的气候适应性研究关注的一般为气候的直接影响,包括应对气候因素对建筑物理环境的影响(舒适性),应对气候因素对建筑结构及材料的损害(耐候性),以及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安全性)。

2 文献[2]认为,建筑的气候适应性正是在人使用建筑的过程中体现的,许多建筑策略的达成离不开使用者的行为调控。建筑的气候适应性一方面体现在直接营造的建筑微气候,另一方面体现在是否能最大化地支持使用者的社会生活模式及行为调节作用。

3 文献[3]表明,在建筑空间功能、使用方式、空间尺度等方面发生本质变化的当下,岭南建筑具有气候与功能的双重适应性,从规划模式、建筑模式两个方面总结了园林格局、原型改造、尺度复制、尺度放大、水平并列、垂直并列、院落模式等多种途径。

4 在研究中国本土化绿色建筑设计策略时,文献[4]将被动式策略主要划分为城市设计、建筑单体设计、细部建构设计三个层面,而主动式技术则以被动式策略为基础,作为各个层面的技术补偿措施。5文献[5]针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地域适应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了构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地域性研究体系:子域的地域特征体系A、绿色建筑评价地方标准体系B和综合作用权重体系W。本研究参考其研究体系,简化了A和B中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三个递阶层次,并取消了B中原始权重F(f)和Rb(b)的修正关系。

图片来源

图1为作者改绘;图2~6,表1~3为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肖毅强.亚热带绿色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关键问题思考[J].世界建筑,2016(6).

[2]郝石盟,宋晔皓.不同建筑体系下的建筑气候适应性概念辨析[J].建筑学报,2016(9).

[3]向科.基于气候与功能双重适应的岭南建筑空间模式研究[J].南方建筑,2015(1).

[4]宋晔皓,王嘉亮,朱宁.中国本土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策略思考[J].建筑学报,2013(7).

[5]翁季,蔡坤妤.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地域性研究[J].新建筑,2016(2).

[6]沈驰.“建筑”行为——绿色建筑的空间设计策略[J].建筑学报,2011(3).

[7]杨仕超,周荃.岭南特色绿色建筑标准的研究[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7(2).

[8]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广东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16.

[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10]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15-83-2017[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11]广州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广州市建筑节能与墙材革新管理办公室.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指南[Z],2012.

[12]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广州市建筑节能与墙材革新管理办公室.广州地区绿色建筑技术应用指引(建筑分册)[Z],2014.

[13]汤国华.“夏氏遮阳”与岭南建筑防热[J].新建筑,2005(6).

[14]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何镜堂工作室.何镜堂工作室,广州,中国[J].世界建筑,2015(4).

[15]倪阳,何镜堂.环境·人文·建筑——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设计[J].建筑学报,2004(5).

[16]陈杰.广州市气象监测预警中心[J].建筑学报,2015(4).

[17]袁小宜,叶青,刘宗源,等.实践平民化的绿色建筑——深圳建科大楼设计[J].建筑学报,2010(1).

[18]肖毅强,王静,齐百慧.湿热气候下建筑外表皮防热模式思考[J].南方建筑,2010(1).

适应夏热冬暖气候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模式及其技术路线研究

适应夏热冬暖气候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模式及其技术路线研究向科;胡显军;胡炜;丁洁 【摘要】对夏热冬暖气候特征进行分析,指出该气候区绿色公共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重点.通过对该气候区域传统建筑及新建筑的调研分析与总结,形成了对该区域气候适应的绿色建筑设计模式和方法的基本认知.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适应夏热冬暖气候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模式的主要内容,以设计导则为成果导向展开研究,继而通过不同绿色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框架的分析和比较,形成\"总则+分则+集成与优选\"的导则框架体系,提出在设计导则基础上进行导则适应性和导则权重等进一步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期刊名称】《建筑技艺》 【年(卷),期】2019(000)001 【总页数】6页(P13-18) 【关键词】夏热冬暖;绿色建筑;设计模式;导则 【作者】向科;胡显军;胡炜;丁洁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01.5 1 适应夏热冬暖气候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重点与难点

从地理位置来说,我国夏热冬暖气候区位于北纬27°以南,东经97°以东。从行政区划来看,夏热冬暖地区包括广东大部、广西大部、福建南部、云南小部分及海南、香港、澳门、台湾全境。从气候角度而言,夏热冬暖气候区是指最冷月平均温度>10℃、最热月平均温度在25~29℃、全年日平均温度≥25℃的天数在100~200 天的地区,是我国五个气候区之一(图1)。 夏热冬暖气候区一年中极端高温可达40℃,年平均相对湿度80%,年降水量达1 500~2 000mm,年总辐射照度为130~170W/m2,年平均风速为1~4m/s。 总而言之,夏热冬暖气候区长夏无冬、温高湿重、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小;雨量丰沛,多热带风暴和台风袭击,易有大风暴雨天气;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烈。因此,夏热冬暖气候区的建筑须充分满足夏季防热、通风、防雨的要求,冬季可不考虑防寒、保温;尽量避免西晒,在外界面设置遮阳构件,并尽可能增强通风效果;注意防暴雨、防洪、防潮、防雷击等自然灾害,夏季施工时应有防高温和暴雨的相应措施(图2)。 2 适应夏热冬暖气候的传统绿色建筑设计经验 在夏热冬暖气候区的聚居历史中,为应对区域气候环境,人们形成了一系列质朴有效的气候适应性设计智慧,集中体现在聚落、民居、庭园等方面。如典型广府梳式布局的广州塱头村,由于冷巷和三合院天井的存在,带动了村庄整体空气的流通;广州矿泉旅社利用底层架空引入水庭,形成了通风条件优良的休憩场所;佛山梁园设计了大面积绿化和开阔水面,降低了周围环境的温度。 经过近现代建筑师的传承与发展,夏热冬暖气候区逐渐形成了相对完整且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以满足自然通风、遮阳、隔热、防潮等要求(表1)。 (1)布局通风:良好的朝向和布局可以获得适宜的引风条件。夏热冬暖气候区主要采用梳式布局和密集式布局两种主要形式,天井与巷道(冷巷)在通风中起着重要作用。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与方法研究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与方法研究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与方法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湿热气候区的绿色建筑设计变得愈发重要。本文通过研究湿热气候区的气候特点和环境问题,探讨了绿色建筑设计的对策和方法,旨在为湿热气候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引言 湿热气候区,通常指的是温暖湿润的热带气候,其特点是气温高、湿度大、降雨充沛。这样的气候条件给建筑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高温、高湿、高能耗、水资源短缺等。因此,在湿热气候区进行绿色建筑设计对策与方法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建筑的适应性和环境友好性。 二、湿热气候区环境问题 1. 高温高湿:湿热气候区的气温和湿度较大,给人们的 生活和工作环境带来了很大的不适感。 2. 高能耗:湿热气候区的空调能耗较大,给能源供给带 来了巨大压力。 3. 雨水利用:湿热气候区降雨充沛,但又存在集中短时、强度大的特点,给雨水的收集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 水资源短缺:尽管湿热气候区降雨充沛,但由于城市 化的加快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得水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 三、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 1. 高温高湿问题的解决: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建筑朝 向调整、遮阳设施的设置、通风系统的优化,减轻高温高湿带来的不适感。

2. 高能耗问题的解决:采用被动式建筑设计理念,如合 理选择建筑材料、优化建筑保温效果、提高建筑密封性、合理利用日照、引入自然通风等,减少空调系统的使用。 3. 雨水利用问题解决:通过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储水系 统和利用系统,将雨水用于灌溉、生活用水、冷却等方面,减少对市政供水系统的依赖。 4. 水资源短缺问题解决:采用节水设备、水资源回收利 用设施、水资源管理系统等,降低水资源的消耗。 四、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1. 建筑朝向的优化:合理选择建筑朝向,尽量避免直接 暴露在太阳光下,减少室内温度的上升。 2. 建筑材料的选择:选择适合湿热气候的建筑材料,如 多孔砖、湿陶土、木材等,具有保温、隔热、透气等特性。 3. 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应用: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 对建筑温度、湿度、采光等的智能化管理,提高建筑的舒适性和节能性。 4. 自然通风系统的设计:合理设置建筑通风设施,引入 新鲜空气,减少空调的使用,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五、结论 湿热气候区的绿色建筑设计对策与方法的研究,对于湿热气候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合理选择建筑材料、优化建筑设计、引入智能化控制系统等手段,可以减少建筑对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提高建筑的适应性和环境友好性。同时,通过雨水的收集与利用、水资源的回收与利用等措施,可以降低湿热气候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为了在湿热气候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设计对策与方法的研究需要持续推进,并结合当地气候和环境特点进行改进和创新

建筑设计的绿色建筑设计要点分析

建筑设计的绿色建筑设计要点分析 摘要:过去几十年我国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得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同时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给环境也带来了很大的污染和破坏。随着近年来国家决心去除黑色GDP,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绿色生态的理念已经成为各行各业未来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绿色建筑也越来越受到建筑行业的青睐。然而目前很多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对绿色建筑的认识较为肤浅,对绿色建筑的设计要点不甚明了,导致绿色建筑设计中存在大量滥竽充数、纸上谈兵的现象。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绿色建筑的本质和优势,然后指出目前绿色建筑设计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绿色建筑设计的设计要点,希望能够给相关的设计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要点 绿色建筑中的绿色并非指的是字面意义上的绿色,也不是片面地指代绿化率高的建筑。绿色建筑指的是在整个建筑的生命运行周期里具有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特点,同时具有高舒适度和生态健康的空间体验的高品质建筑。绿色建筑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对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建筑绿色设计的基本原则 1.1综合分析,多手段配合 建筑在展开绿色设计时不但要展开宏观调控与管理,也必须对系统展开管理,把设计落实到各个环节,而不能从其中的一个环节展开分析。也不能忽略每一个环节之间存在的关联与系统性。建筑在进行选址与布局时,可以积极使用全新材料、全新设备节约能源,严苛依照有关规定与标准展开节能设计监理。积极开展节能设计工作,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最终实现越来越好的节能环保。 1.2与气候条件相适应的基本原则 气候适应性原则是建筑物绿色设计的基本上原则。设计工作必需融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展开。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气候因素,因此每个地区均有自己的特点。建筑的设计必须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比如,太阳能与风能必须立即去除严峻天气条件的不利影响。坚决趋利避害的基本上原则,融合建筑设计的整体结构,大力应用先进的材料

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在当今社会,节能环保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在夏热 冬暖地区,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更是备受关注。在这篇文章中, 我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来评估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 并向您介绍一些有价值的观点。 一、了解夏热冬暖地区的特点 1.夏热冬暖地区的气候特点 夏热冬暖地区通常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温差大,季节变化 显著。这种气候特点给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带来了挑战,也为节能设 计提供了契机。 2.社会发展对建筑节能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公共建筑的舒适性和节能性有了更高的 要求。夏热冬暖地区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需要更加注重环境适应性和 能源利用效率。 二、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探讨 1.建筑朝向和外墙设计 公共建筑的朝向和外墙设计直接影响到建筑的隔热、保温和采光效果。

在夏热冬暖地区,合理的建筑朝向和外墙设计可以有效降低建筑内部 温度的波动,减少能耗。 2.采用节能材料和设备 选择节能材料和设备是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环节。 适用于该地区气候特点的隔热材料、低能耗设备等对于建筑的节能效 果至关重要。 3.科学的建筑布局和设计理念 科学的建筑布局和设计理念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建筑的能耗。通过合 理的空间布局、通风设计以及利用自然光等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建筑 的能源利用效率。 4.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应用 在夏热冬暖地区,智能化控制系统可以帮助建筑实现更加精细化的能 源管理。通过智能化系统的应用,可以实现建筑内部环境的智能调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对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我认为夏热冬暖地区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需要 兼顾舒适性和节能性。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的朝向、材 料选择、设备应用等因素,以实现最佳的节能效果。也需要不断关注

地域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技术体系

地域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技术体系 地域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技术体系是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结合绿色建筑原则和技术,设计出适应当地气候的公共建筑的一种设计技术体系。 地域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筑能源利用和节约技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采用适当的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和建筑设备,以减少能源消耗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例如,在炎热地区,建筑应采用通风降温、遮阳和节能空调系统等技术,以减少空调能耗;在寒冷地区,建筑应采用保温和采光系统等技术,以减少供暖能耗。 2. 水资源管理和节约技术:根据当地水资源情况,采用适当的水资源管理和节约技术,以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和浪费。例如,在水资源短缺地区,建筑应采用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系统,以减少对公共供水系统的依赖;在水资源丰富地区,建筑应采用节水设备和灌溉系统等技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3. 建筑环境质量和健康技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环境特点,采用适当的室内环境设计和材料选择,以提供良好的室内环境质量和保障人体健康。例如,在污染严重的地区,建筑应采用一些空气净化和减少室内污染物的设备和材料;在潮湿地区,建筑应采用防潮和抗霉技术,以减少室内湿度和生长霉菌。 4. 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技术: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条件,采用

适当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技术,以保护和改善周围的生态环境。例如,在城市地区,建筑应采用绿化、景观和雨水渗透等技术,以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和增加生态空间。 综上所述,地域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技术体系是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采用一系列的绿色建筑技术和措施,设计出适应当地气候的公共建筑,以实现能源节约、水资源节约、室内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目标。

广西河池夏热冬暖地区设计策略

广西河池夏热冬暖地区设计策略 在住宅建筑领域,生态节能已是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词。建设节能住宅是建筑品质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建筑业转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XX地处夏热冬暖地区,其住宅建筑节能有自己地方特点和特性。本文将从建筑间距和可再生能源在住宅建筑中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在夏热冬暖地区住宅建筑节能的途径与措施,强调住宅规划应结合当地的气候因素和场地因素,充分利用以自然采光通风为主的节能建筑。 一、住区规划方面 1、合理的朝向 夏热冬暖地区,住宅居住建筑的平面布置应尽量有利于自然通风,应根据夏季主导风向的流入方位合理规划,朝向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宜使居室朝向南偏东15°至偏西15°范围。 2、合理的间距 建筑间距是指一年中太阳高度角最小的冬至日为其准点,满足北向底层房间获得日照时南北房之间的外墙间距。适当增加房屋的间距,有利于建筑物的通风,从而改善炎夏季节的居住条件。此外在建筑单体设计中,还可以采用南高北低的退层设计或斜坡屋顶处理,降低层高等方法,在不损失建筑密度的情况下,改善日照间距。 3、适度的绿化和水面 绿化和水面对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降低空气粉尘含量,减轻噪声

污染、降低室外温度有重要意义。因此,结合居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来布置室外绿化(包括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和水体,以减少热岛效应,改善局部气候,保证小区内的温度、湿度、风速和热岛强度等各项指标符合健康、舒适和节能要求。 在环境中栽种大型乔木来掉界阳光的照射,设计绿色通风带,加大绿化布置等措施都可以改善住区内部的小气候,降低夏季环境温度,间接地减少空调的使用。 二、住宅设计方面 1、合理的体形系数 在住宅平面布局中应采用紧凑的结构,避免过多凹凸的和错落,尽量减少外强长度,使建筑物的外表面积最少,多选用长条型建筑外形,将建筑物的耗能量降到最低。 2、合理的面积标准 住宅在建造过程中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和消耗大量资源,而确定合理的住宅面积可以节约建材等大量能源,因此、应提倡节约型住宅,过分追求奢华不应提倡。 3、适宜的窗墙面积比 住宅窗墙面积比是指窗户洞口面积与房间立面单元面积(即建筑层高与开间定位线围城的面积)的比值。在夏热冬暖地区的XX,居住建筑的外窗面积不应过大,各朝向的窗墙面积比,北向不应大于0.45;东、西向不应大于0.30;南向不应大于0.50。因此,从地区、朝向和房间功能出发,选择适宜的窗面积,不能到处设落地窗、飘窗、

广东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广东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广东地处南方,属于夏热冬暖地区,在这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具有极高的重要性。在本文中,我将深入探讨广东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多个方面,并分享我对这一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一、背景介绍 1.1 夏热冬暖地区的气候特点 广东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暖湿润,年平均温度较高。这一特点决定了居住建筑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到节能的重要性。 1.2 节能设计标准的意义 节能设计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保护环境意义重大。在广东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落实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尤为重要。 二、广东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内容分析 2.1 建筑外墙及屋面保温 在广东夏热冬暖地区,建筑外墙及屋面的保温是节能设计的重要方面之一。采取良好的保温材料和设计手段,能够有效降低室内与室外的热量传递,减少空调的使用,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2.2 通风与自然采光设计 合理的通风与自然采光设计是广东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 内容。通过合理设置窗户、门等通风口,利用自然风力实现室内外的 空气交流,可以有效降低室内温度,减少空调的使用。合理设置采光 窗户,通过自然光线照明,减少电力消耗。 2.3 选用高效节能设备 在广东夏热冬暖地区,选用高效节能设备是节能设计的重要环节。空 调设备的能效比选择、热水器、冰箱等家电能效标准的要求等都需要 在设计中考虑到。 2.4 室内环境舒适性的综合设计 在广东夏热冬暖地区,建筑室内环境的舒适性设计也不可忽视。合理 的室内温度、湿度控制,以及采取适当的遮阳、透光装置,可以提高 居住者的舒适感,减少人们对于空调的需求,达到节能的目的。 三、我对广东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观点和理解 在我看来,广东作为夏热冬暖地区,其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应该不仅注 重夏季的降温和冬季的保暖,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环境可持续性和居 住者的舒适性。在节能设计中,应该尽可能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非 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另外,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和科技发展。

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与目标

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与目标 摘要: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在新时期更进一步,在高新技术的协助下,有了 更高的工作效率,新型施工技术与施工材料等层出不穷,为建筑行业带来帮助的 同时,也使得能源耗损以及生态环境方面出现了更多的问题。因此,为了缓解这 些难题,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本文从建筑设计的绿色理念出发,探 讨了绿色建筑设计的相关原则以及具体目标,希望以此为我国建筑行业以及人类 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设计;设计原则 绿色建筑实际上指的就是可持续发展型建筑,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建筑,绿色 建筑通常用节能环保、绿色自然的理念作为指导性原则,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人与 自然的和谐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乃至世界范围的人类都对健康的生活产 生了向往,如何将绿色化的理念融入建筑之中,如何尽可能的减少建筑作业过程 中对周边环境的破坏等成为了建筑设计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难题,为了保障建筑行 业能够为人类社会带来舒适的、安稳的、绿色的居住环境,必须要对绿色建筑设 计进行深入的研究。现今社会倡导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的建设与使用是符合我 国相关环保标准的,由此可见,绿色建筑设计不但能够帮助建筑行业稳定的发展,也是现今及以后主流的发展趋势。 1绿色建筑理念 绿色建筑理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一名叫做保 罗·索勒瑞的建筑师探索出了新型的生态建筑理念,随后石油危机的问题为当时 社会带去巨大冲击,同时也使得建筑节能技术随之而生,经过对各种节能技术的 探究与革新之后,节能建筑逐渐发展壮大,其设计理念传承至今。人类社会进入 新时代后,社会各界更加认识到节能建筑的重要性,为了保证人类的发展不被恶 劣的生态环境等因素所影响,环境保护成为当今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由此,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也同时成为了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原则之一。所以,对绿色建

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知识文章】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导语:夏热冬暖地区是指夏季高温、湿润,冬季温暖,相对湿度相对 较高的地区。在这样的地区,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对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进行全面评估,并分享个人观点和理解,以帮助读者全面、深刻、灵 活地理解这一主题。 一、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深度评估 1.1 空调系统设计 夏热冬暖地区的公共建筑在设计空调系统时,应采用先进的节能 技术和设备。采用高效能量回收系统,利用室内外换气进行热能交换,实现能量的再利用。还应考虑采用定向风送风系统,实现精确供风, 减少能源的浪费。 1.2 治理建筑热桥 热桥是指建筑结构中导热性能较高而导热不均匀的区域,造成室 内外热量交换增加,导致能源浪费。夏热冬暖地区的公共建筑应有严 格的热桥治理措施,例如在建筑物结构中采用断热材料、断热层以及 热桥断绝设计等手段,减少热桥的出现,降低能源消耗。

二、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广度评估 2.1 外墙隔热材料的选用 为了降低夏季高温对室内的热辐射,保持室内温度的稳定,夏热冬暖地区的公共建筑应选用具有良好隔热性能的外墙隔热材料。这些材料具有较低的导热系数,能够有效阻挡热量的传递,保持建筑物内外温度差异,减轻空调系统的负荷,达到节能的目的。 2.2 采光设计 夏热冬暖地区阳光充足,合理利用自然采光是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部分。通过选择适当的窗户尺寸和位置,利用窗户面积控制室内外光线和热量的交换,可以减少室内照明和空调的使用,从而降低能源消耗。 2.3 智能化建筑管理系统 智能化建筑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公共建筑的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建立建筑自动化控制系统,可根据室内外环境情况,智能调整空调、采光和电力系统等设备的运行状态,实现精确、高效的能源管理。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 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不仅仅是为了达到能源的节约,更是为了提升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环境。在节能设计中,应注重平衡人体舒适度和能源消耗,避免过度追求节能而导致室内环境不佳。与当地文化和气候特点相结合,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营造独特而舒适的居住环境。

夏热冬暖地区绿色高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

夏热冬暖地区绿色高层住宅建筑设计研 究 摘要: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活动在向地球大量汲取能源物质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建筑业活动使用能耗占整个社会的能源消种将近40%,降低建筑使用能耗对保护环境起到重大作用。本文以夏热冬暖地区气候特征和绿色建筑理念为出发点,结合夏热冬暖地区绿色高层住宅建筑设计项目实例分析了其基于绿色建筑星级评价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并在规划形体布局、室内自然通风采光、立面遮阳设计、住宅户型空间适变性方面验证了绿色建筑设计手法的应用效果及其合理性。 关键词:高层住宅;绿色建筑设计;夏热冬暖地区; 1引言 人们对人居生活品质不断提髙的要求下,传统的高层住宅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开始提倡新建建筑要更加环保和可持续。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为广大居民创造更加健康舒适的生活和居住条件,绿色住宅、装配式住宅、可持续住宅等新兴概念在高层住宅领域应运而生。精心设计的住房是可持续的、可行的和负担得起的。提高高层住宅的设计水平,建立建筑生命周期内的可持续性,有利于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利用,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2规划形体布局 2.1 住区规划选址 绿色高层住区的规划布局是整个项目建设周期的第一步,是影响场地及周边环境的开始,其布局是否合理,是住宅与区域建筑群能否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社会环境从广义上看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心理四大宏观方面的综合。从狭义来看是指则是人类生活区域范围内有形物质和无形物质的总和。绿色高层住宅的规划布局在社会环境影响下应注重住区与周边公共配套的联系以及

住区所在基地的建筑文化空间传承。自然环境相对社会环境而言,是由地球所固 有的环境要素组成,如水、大气、土地、气候、自然资源等。在规划布局时,要 充分调研基地及其周边的自然环境特点,对易滑坡、泥石流、洪涝等有地质危害 的地方,应尽量避免或者采取相关有效措施,远离对人体有害的化学品区域等。 2.2建筑群体布局 高层住宅群在基地内进行群体布局时,其单体的形式和布局的方位不仅会影 响到用地面积的使用效率,还会对住宅的日照、自然通风采光和对景观绿地利用 产生影响。在进行高层住宅群体平面布局前,对住区规划布局研究后的结果要深 入分析,划定建设区域和自然环境保留区域,保留好原有的景观、水系和土地等。然后在根据规划指标,结合夏热冬暖地区的气候特征进行住宅群体平面布局设计,考虑好主导风向对住区内通风的影响,利用好场地内外的景观要素。住宅建筑群 体平面布局的常见形式有阵列式、围合式和点群式。每一种形式对住区单体数量 的布置、单体日照时长和自然通风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在实际的项目设计中, 需考虑各方面因素,对影响设计的要素逐一分析,理清轻重和设计目标。 2.3建筑布局朝向 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会逐渐变小。建筑作为一个固定不动的物体,需寻找最合适的朝向来迎合夏季的主导风向,使 住区能够获得良好的自然通风,在夜晚也能够享受到舒适凉爽的风,以此来减少 住户使用空调的能耗,节省电源。所以在考虑影响建筑布局朝向因素时,应首要 考虑项目所在地的气候环境。 3夏热冬暖地区A高层住宅项目绿色建筑设计具体应用 3.1项目概况 该项目总共分三期建设,分期进行报建以及绿色建筑评星,开发商和设计方 在当时并未重视星级评估的等级要求,只是要求简单达到星级标准即可,一方面 是考虑到星级标准的提高,会增加供应商服务费,导致项目建设成本提高。另一 方面是因为新国标即将公布,开发商担心因新标准的公布影响,项目会被强制要

结合气候的设计思路

结合气候的设计思路 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时,设计师们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在建筑和规划中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本文将分析气候变化对设计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将绿色设计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模式融入设计中,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气候变化对设计的影响 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已经逐渐显现,其中包括极端天气事件、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包括对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影响。设计师们需要认识到气候变化对设计的影响,以便在未来的设计中更好地适应和缓解这些影响。 二、结合气候的设计思路 1、绿色设计理念 绿色设计理念是指在设计中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建筑和城市规划领域,绿色设计包括提高能源效率、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废弃物排放等方面。通过运用绿色设计理念,设计师们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和城市的碳排放,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推广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设计师们需要考虑如何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中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例如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这些能源的利用可以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并减少碳排放。 3、建立低碳环保型社区 低碳环保型社区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注重节能、减排、环保等方面,以实现低碳生活方式的社区。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可以降低社区的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同时为居民提供更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三、举例说明 1、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一种应用绿色设计理念的建筑。这种建筑注重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例如,某办公大楼在设计时采用了太阳能发电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同时,绿色建筑还注重室内空气质量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以提供更加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 2、可再生能源城市

建筑绿色化的实现路径与技术路线

建筑绿色化的实现路径与技术路线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议题的逐渐升温,建筑绿色化已成为建筑业界的一个重要话题。在这种背景下,建筑行业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中将肩负更重要的责任,如何实现建筑绿色化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本文将探讨建筑绿色化的实现路径和技术路线。 一、什么是建筑绿色化 建筑绿色化,并非单纯指一栋房子的颜色绿色。它指的是建筑物在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环境污染并降低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损害,从而更加环保、可持续的开发和利用建筑。这种绿色化是在建筑物设计、建设和运营的各个阶段,结合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各种因素,实现建筑对人和自然的更好适应,并试图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建筑绿色化的实现路径 建筑绿色化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宏观政策、建筑设计、施工管理和后续运营管理。

1. 宏观政策 宏观政策包括国家和地方有关建筑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 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政府部门应当出台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 的政策,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建筑绿色化提供更多的支持和 资金保障。 2. 建筑设计 从设计上考虑建筑绿色化,对后续建筑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起 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设计应当优化建筑的结构和立面设计, 采用导热系数较低、保温隔热性能较好的建筑材料。同时建筑设 计应采用太阳能和灰水回收等新型技术,合理利用能源和水资源,优化建筑的气候环境条件,提高建筑的自然舒适度,并降低碳排 放量。 3. 施工管理

建筑绿色化的实现需要积极探索新型的施工管理方法,加强施工过程的监管和控制,落实施工质量控制,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 4. 后续运营管理 建筑绿色化的实现需要建立科学的运营管理机制,对建筑进行专业的运营管理和维护,合理地利用能源和水资源,保持建筑设施的良好状态,减少环境污染。 三、建筑绿色化的技术路线 建筑绿色化技术路线包括建筑节能技术、绿色建筑材料技术、建筑智能化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技术。 1. 建筑节能技术 建筑节能技术是最直接和有效的绿色化技术之一。它包括建筑节能设计、建筑节能施工管理和建筑节能运营管理。通过优化建

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及方法研究

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及方法研究 摘要:在碳中和发展目标的引导之下,建筑施工行业的能耗问题已经成为了必须要重点关注的核心问题,而装配式建筑则为相关问题的顺利解决带来了全新的思路。综合各个环节的因素分析,如果想要让装配式建筑行业能够在碳中和目标的引导之下实现自身的转型发展,那就必须要在整合各方技术资源的基础之上推动各环节细节工作的创新升级。 关键词:适应气候;建筑设计;策略;方法 前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建筑设计越来越可以忽视外界环境对室内微环境的影响,从而促使了更多“异化”的参数化建筑产生,而这些以高昂的建设费用、能源消耗为代价的华丽的建筑所带来的是碳排放的增加和对环境资源的吞噬。 1气候适应性 1.1生物系统与建筑系统的气候适应性 在自然界中,“适应”是每个生物体最基本的特征,“适者生存”是最通俗的释义。不同的生物处在不同的气候因素(温度、光、水、风、湿度)下会进化为不同的特征以应对外界环境,而适应的过程就是生物与环境相互协调、共生的过程。当外部条件变化时,生物内部也会发生变化以维持生命体征的正常运行。那么相对于建筑而言,它的适应不仅体现在外部气候环境对室内舒适度的协调应对上,还包括气候对建筑结构的安全处理及材料使用寿命、使用者对其进行外部调节上。 1.2建筑的气候适应性机制

从我国建筑历史的发展可以看出,面对不同的气候变化,人们一直在寻找什 么样的建筑能够保障适宜的内部环境,例如华南地区传统的干栏式房屋,用大陡 坡屋顶、深挑檐、底层架空来进行通风遮阳,西北地区用敦厚的窑洞来抵御严寒等,均是不同的气候条件所演变生成的不同类型的建筑。基于此,也可以看出我 国一贯秉持“天人合一”的理念,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在建筑上都怀着与环境 共生的态度。建筑的气候适应性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2.1规避机制 无论外部环境恶劣还是适宜,建筑均作为规避物,抵制外部环境的输入,依 靠内部建筑设备所创造出的适宜的生活环境,主要包含隔热、保温、通风、采暖、遮阳等方面的技术。 1.2.2调节机制 建筑物能够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当外界自然环境较为适宜时,建筑 能够“打开”使良好的外界气候进入室内,通过调节室内物理参数达到适宜的室 内环境,同时也可以降低建筑碳排放量,节约资源。调节机制主要包含自然通风、自然采光、遮阳等方面技术。 2碳中和导向的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要点 2.1被动式设计的关键要点 (1)气候赋形 首先,应当控制建筑体形系数,有条件时进行可变体形系数设计,灵活调整 不同季节建筑能耗,精准优化建筑能效;建筑底层架空,促进炎热地区的通风与 遮阳效果,也为寒冷地区提供开放的公共活动空间;根据太阳入射角采取合适尺 度的檐廊;设置热稳定性良好的地下或半地下空间。根据不同地区的物理环境与 气候特点,建筑应优先选用规则的形体,尽量采用平面、竖向规则的设计方案; 优化形体立面平整度,调整形体各面风压;控制建筑进深,提高自然通风、采光 效果。为应对寒冷气候,可使建筑形体在迎风面外凸,缓解室外下冲涡流效应; 形体避免过多凹凸变化,平面、空间规整紧凑;可采用围合或半围合的建筑形体

冬冷夏热地区节能建筑设计思考分析

冬冷夏热地区节能建筑设计思考分析 冬冷夏热地区节能建筑设计思考分析 摘要:探究了冬冷夏热地区在相应的气候条件下以及用能方式等也北方单纯采暖地区的特殊性不一样,本文对两地区的建筑节能方式进行阐述,在此根底上针对目前冬冷夏热地区的建筑节能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了适合本地区的建筑节能的设计方法,为冬冷夏热地区的节能建筑设计提供了研究方向。 关键词:冬冷夏热;节能;建筑;设计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虽然国家在不断加大建筑节能工作的力度,相继出台了大量的相关法规和兴建了大量的节能建筑,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就住宅建筑节能整体的开展水平而言,我国仍然处于十分落后的地位,所建的节能住宅,不管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远远没有到达节能50%的要求。特别是夏热冬冷地区,因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在节能减排方面更是不甚理想、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的热工设计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北方寒冷地区和热带地区不同,建筑的热过程涉及夏季隔热、冬季保温及过渡季节的除湿和自然通风等四个阶段因素。在夏热冬冷地区在进行围护结构热工设计应根据这一地区的气候特点同时考虑冬夏两季不同的热量传递以及在自然通风条件下建筑热湿的双向传递过程。 1气候特点与用能方式 1.1气候特点决定技术要求 夏热冬冷地区气候显著特点为:夏季炎热,冬季湿冷,台风影响严重,常年湿度很高。于是在建筑节能上要求围护结构既要考虑冬季采暖,更要兼顾夏季隔热,同时还要求能够具备防潮防水的功能。相比而言,北方采暖地区建筑节能那么只需要解决围护结构冬季保温问题,而南方夏热冬暖地区那么只需解决围护结构夏季隔热问题。因此,对于夏热冬冷地区而言急需研发兼保温和隔热双重功能及良好的防潮性能的材料与技术体系。 1.2用能方式决定能耗模式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用能特点为:以空调为主;集中于夏季制冷;间歇式用能;分室使用。因此这一地区在建筑用能方面与北方采暖地区建筑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式。前者建筑用能以夏季制冷为主,在用能方式上具有间歇式、分室用能的特点,无论夏季制冷还是冬季采暖,冷热源均以空调器为主;而后者建筑用能以冬季采暖为主,用能方式上实行统一供暖制,且采暖期室内几乎所有空间24小时不间断供暖。用能方式的不同将导致两地区建筑能量耗散模式的本质差异。从而也决定了节能设计方法的不同。然而夏热冬冷地区的相关的节能根底理论研究几乎是空白。 2 夏热冬冷地区模式的能耗模式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由于间歇式、分室用能的特点,其能量耗散的模式与北方模式不同。根据课题组针对本地区居住建筑的调研:在用能时间上,这一地区冬季采暖期间空调运行时间平均每天不超过4小时,夏季制冷期间,平均每天空调运行时间8到12小时;同时在用能空间上,即使是严酷的夏季,同一时段内建筑室内最多1/3-1/2的空间使用空调。这样的一个用能特点下,导致这一地区建筑内部热环境相对复杂且恶劣,室内非用能房间与室外的温度环境相差无几。所以,此时建筑物内部不再是恒温体,能量耗散的方式不再是单一的向外,

夏热冬暖地区住宅建筑碳排放研究

夏热冬暖地区住宅建筑碳排放研究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严峻,碳排放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焦点。住宅建筑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其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不容忽视。夏热冬暖地区是我国气候类型之一,涵盖了南部多个省份,具有明显的夏季炎热、冬季温暖的特点。该地区住宅建筑碳排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夏热冬暖地区,住宅建筑碳排放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建筑能耗较高:夏热冬暖地区由于气候原因,住宅建筑需要长时间开启空调、热水器等设备,导致能耗较高。 以煤为主:该地区冬季取暖方式仍以燃煤为主,碳排放量较大。 能效标准偏低:部分住宅建筑能效标准偏低,无法满足节能减排的要求。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节能意识、政策支持不足、技术水平落后等。 针对夏热冬暖地区住宅建筑碳排放现状,我们采取以下技术路线进行

研究: 数据采集:通过实地调查和收集相关数据,了解该地区住宅建筑碳排放的现状及特点。 能效评估:采用能效评估方法,计算住宅建筑的碳排放量及相关影响因素。 政策分析:研究现有政策对住宅建筑碳排放的影响,提出政策建议。技术推广: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和材料,提高住宅建筑的能效标准。 夏热冬暖地区住宅建筑碳排放量较高,仍有较大的减排空间。 能效标准偏低是导致碳排放量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政策支持对于推动住宅建筑节能减排具有重要作用。 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和材料可以有效地降低住宅建筑的碳排放量。 然而,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例如:部分住宅建筑数据采集较为困难,能效评估方法不够完善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加强数据采集和整理工作,完善能效评估方法,加强政策支持和宣传力度,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和材料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