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山饭店到苏州博物馆——从两件作品探讨贝聿铭对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思想变化

从香山饭店到苏州博物馆——从两件作品探讨贝聿铭对中国

现代建筑设计的思想变化

孙锡嘉;侯睿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23(41)2

【摘要】在中国现代建筑发展中,香山饭店和苏州博物馆是两件重要作品。香山饭店建成后,学界对其民族化、现代化的判定有许多争议。直到25年后苏州博物馆落成,对于中国现代建筑,贝聿铭提出中而新的明确观点。对于一位建筑大师跨越近30年的两件作品,其形式与内涵需以审慎态度分析理解。因此,该文通过对这两件作品的设计手法、思想和学界评论的对比分析,试探讨贝聿铭设计思想、手法的变化,及其为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带来的影响与启发。

【总页数】4页(P21-24)

【作者】孙锡嘉;侯睿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6

【相关文献】

1.从上海中国艺术博物馆到香山饭店:贝聿铭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创新探索与启

2.以贝聿铭苏州博物馆为例谈中国现代建筑设计

3.贝聿铭作品中的中国传统哲学思

想--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4.解读贝聿铭建筑中的窗饰艺术︱︱以香山饭店和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5.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特色剖析——兼论贝聿铭建筑设计思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 Leoh Ming Pei 's Way of Design and the Inspiration ——以苏州博物馆为例 吴典洋Wu Dian Yang 摘要该文介绍了一代建筑大师贝聿铭的生平和设计作品,并以苏州博物馆为例,阐述了他的设计方法、设计理念和我们从中得到的启发和思考。 关键词贝聿铭设计方法原则苏州博物馆启示 贝聿铭是现代建筑最重要的大师之一,也是比 较少有的一直坚持现代主义建筑原则,避免使用任 何历史装饰的建筑家之一。他直接受第一代现代建 筑大师的影响,他在哈佛大学期间的老师是格罗皮 乌斯和马谢·布鲁尔,而他本人于阿尔托、密斯、 菲利普·约翰逊、柯布西耶都是朋友,与几乎所有 现代建筑的第一代的大师有密切的私人关系,而他 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使他对于西方建筑的精髓和图1(贝聿铭) 问题更加敏锐,他不局限在主义之中,而能够在现代主义建筑中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高度,在当代建筑师中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因此,不少建筑评论家和设计评论家都视他为当代最伟大的建筑大师。 贝聿铭是最典型的第二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自己也毫不犹豫地肯定自己的这个地位。1978年他在访问北京清华大学时,曾经说:“如果格罗皮乌斯和密斯是第一代现代主义大师,那他就是第二代的代表”。他从来坚持现代主义的道路,在现代主义建筑的原则中进行完善、提高,而不趋于时尚的潮流。比如从来不参加后现代主义的热闹,也从不对解构主义感兴趣,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反复推敲,不断提高,因此,在西方和国际建筑界具有很崇高的地位,被认为是一个最具有自己原则,而又能够发展现代主义的大师。菲利普·约翰逊1992年在一次与美国公共电视网(PBS)的访谈中称贝聿铭是当今最伟大的建筑大师,是代表了西方建筑界的流行看法的。 1 生平简介

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思想

建筑大师是如何成就的 贝聿铭及他的作品 他是建筑大师,却曾经面临无数的批判与质疑。“我与所有从事创作工作的人一样,要求严格,但必须要认准什么是最重要的,然后坚持下去,绝不放弃。我不是人们所说的那种理论建筑师,我没有那么多的理论,我认为人们不应以那样的眼光来看我的建筑,只要你重视你自己,你就会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这种风格会通过你的作品显现出来。”北京香山饭店、卢浮宫金字塔、达拉斯音乐厅,贝聿铭一生中完成了100多项杰出的设计,赢得了50多的重要奖项,是当之无愧的华裔建筑设计第一人。 自1959创业起到1967年之间,他共计获得九次美国建筑师学会的设计奖,几乎每有工程竣工,就受到建筑职业界的注目,就获得荣耀。他个人所获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院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与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建筑奖。普利兹建筑奖相当于诺贝尔奖,是建筑界的最高荣誉。但对贝氏而言,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对他最具意义,该奖表彰非美裔的美籍杰出人士,贝氏表示他住在美国近乎四十年,直到获得自由奖章才令他真正感到被美国人接受,不再是个外人,这枚奖章的价值凌驾他曾获得的任何奖项。 受西式教育,在美国执业,居住在纽约,我们可以想象贝氏受美国影响甚巨,但贝氏认为中国是他的根,惟有根深蒂固才能枝叶茂盛,他不自认为是个全盘“美化”的人。他与中国建筑的关系,始于台湾省台中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其表现主义的造型,是贝氏所有作品中的特例,也是贝氏设计的唯一教堂。东海大学的校董会——基督教亚洲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是他在中国就读学校的统一主管机构,基于感恩的心情,贝氏承接此案。路思义教堂面材采用带有凸点的黄色面砖,脱胎于台湾省传统建筑,以荷人据台时以钉穿瓦的营建方式作为取法之对象,加上传统的中国色彩,贝氏成功地结合了现代与传统。 在这个所有的建筑师都在向西方看齐的时代,贝聿铭想通过他的设计提醒人们:中国的传统中还有如此宝贵的建筑风格与技艺,需要被我们保存和延续。他希望为新一代的中国建筑师发展一套自己的建筑语言——亭台、屏风、曲折的回廊、掩映的花木,这些中国人擅长的空间处理方式,在贝聿铭看来,与西方的钢铁、混凝土和玻璃同样强有力。

贝聿铭香山饭店设计解读

设计师简介: 贝聿铭,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 .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他,为我国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中国银行总部大厦,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等。他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用笔和尺」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宫殿;他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从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获得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 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项目背景: 一九七九年,贝聿铭接受了香山饭店的设计工作。那时的中国政府希望贝聿铭的到来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现代化建设高潮的象征性开端,一场大戏令人振奋的序幕。因此,政府给出了相当宽松的条件,提供了二三十处选址和项目让其选择,甚至提出在首都北京最核心的位置——长安街,由贝聿铭来设计十座现代化的高层建筑。贝聿铭审慎得对待了政府方面的热情并婉拒了设计高层建筑的邀请,认为过高的建筑会破坏北京作为古都的风貌,为此,他排除了高层建筑的选项,他希望用自己的作品来雄辩地证明东方古老文化传统的生命力和价值,因为建筑的生命力就是文化的生命力。由于对外开放,政府就要考虑一定的对外接待能力。香山饭店是外事管理局委托的项目,选址于香山,一处皇家园林的选址上。于是贝聿铭以一贯的认真细致的作风,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顶、俯览周围环境。而且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园林。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 设计方法: 融合大自然:不与香山争高低。香山饭店位于香山风景区,这由此限制了它的高 度尽量隐于自然,不能显得太过张扬与突兀。建筑外部运用中国式园林展现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之美。后花园空间多变、层次丰富,兼具江南园林的精巧与北方园林开阔的空间特色,而位于布局中央的常春四合院把看似毫无关联的前庭后院联系在一起。建筑材料主要使用了传统材料中的木、石、青砖以及现代材料混凝土、玻璃。从物质层面改变了传统,而在精神方面仍保持着传统。借景入室:光彩夺目的四季常春庭是整个香山的设计亮点之一。它处于饭店的中央位置,整体色彩和谐淡雅。中庭入口处巧妙地设计了一处屏风,其后紧紧连接与地面近乎水平的方形水池,环绕四周的绿植在池面留下清晰的倒影。大厅内摆设了不少植物,它们交相辉映,使得整个大堂生机勃勃。几何元素的运用:大到建筑外部墙体,小到窗户网格骨架都采涉及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的重复使用。

古典与现代的巧妙融合-评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

古典与现代的巧妙融合—评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 肖为 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东北街和齐门路相汇,地处古苏州历史文化地带,与东侧的修葺一新的太平天国忠王府相连,而距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的拙政园也不过是几步之遥。这样一个重要地理位置可以说给设计师提出了一个难题:新馆的设计风格与整体布局怎样融合到苏州特有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与毗邻的古典园林相得益彰?而它的设计师贝聿铭着实没有让我们失望! 贝聿铭是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师行列的唯一华人,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艺术家之一。苏州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一座由贝聿铭亲自设计的博物馆,被贝聿铭昵称为其设计生涯中最小的“小女儿”。 苏州博物馆建筑群坐北朝南,为充分尊重周边的古建筑,主体建筑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局部高度16米,均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高点。在布局上,新馆分为三大区域:中部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辅展区和行政区。这种具有传统的苏州园林布局风格的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把博物馆主建筑置于院落之间,并在两侧附以相应的建筑,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而新馆传统的布局特色不但与东侧的忠王府布局格调相互映衬,而且与毗邻的拙政园的布局环境也浑然一体,既相互借景,又符合周边建筑环境要求,不仅延续和融洽了拙政园的艺术风格,并且自成园体,自具特色。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风格有一句话概况可以说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与现代风格的巧妙结合。乍一看,它的建筑群是由充满现代感的几何造型构成,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错落有致的几何形坡顶实际上是江南传统屋顶建筑的抽象概况。色彩上主要采用白墙灰顶的苏州传统色系,深灰色的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致,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而建筑材料一改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玻璃幕墙。屋顶上用灰色的花岗岩取代了传统建筑中常见的灰色小青瓦,简化了线条,使整体风格更具时代感。苏州博物馆新馆在建筑风貌从色彩、形制、结构上,虽继承了传

贝聿铭建筑设计作品探析

贝聿铭建筑设计作品探析 贝聿铭先生说过:“建筑设计中有3点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正是对第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可见如何针对不同的建筑地点、周围的地域环境等做出合理的建筑设计,一直是贝聿铭注重考虑的问题之一。 单纯地从建筑的角度上讲,建筑和建筑之间需要形成 一种张力和联系,从环境和地域来讲,建筑和所属地区的 特征更需要形成一种“场”的概念,从而达到城市的整体 面貌和格局的协调性。本文选取贝聿铭作品中的苏州博物 馆,北京香山饭店和巴黎卢浮宫金字塔为例,来探析贝聿 铭是如何针对地域性的特征进行合适的建筑设计的。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1917年4月26日生于 广州。1918年其父亲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他在 香港度过他的童年,入读圣保罗书院。1927年父亲调职举 家搬至上海,住在有名的苏州园林狮子林当中。初中就读 上海青年会中学,高中毕业自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后来 赴宾州大学攻读,因为认为自己没有画图的天赋而转读麻省理工学院,贝氏埋首于图书馆,努力吸收欧洲近代建筑相关的资讯,柯布西耶的作品是他最醉心的,日后他的作品所呈现的雕塑性 ,就是深受柯布西耶的影响。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著贝氏一生的作品,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氏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唯独在手法上更注重自然光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贝聿铭说“建筑和艺术虽然不同,但实质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标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 一。” 贝聿铭先生不止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学家,更是以为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运用传统的建筑艺术,他认为现代建筑必须源于他们自己的历史根源,就好比是一棵树必须起源于土壤中,互传花粉需要时间,直到被本土环境所接受,但他又不拘泥于传统,而是将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化新技术的完美的结合,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从传统建筑文化中汲取精华,过滤掉那繁复的装饰,从中抽取最纯粹,最本质的艺术特征,很好的运用到他的设计作品当中,因而他手笔下的建筑总带着点陶渊明田园诗歌般的质朴和简洁。在这各式各样繁复奇异的建筑竞相矗立的今天,他那简洁的建筑总能带给人一种触动心灵的悸动。其极具代表性的建筑就是苏州 博物馆中,对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提炼和运用。苏州 博物馆被贝聿铭称为为家乡设计的 “最亲爱的小女 儿”。 由于此建筑所处地段十分特殊,这座投资达 3.39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 贝聿铭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他的建筑作品被誉为“人类文明 的遗产”。他的观点一直备受瞩目,无论是关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 还是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苏州博物馆的建设中,贝聿铭的观点也备受关注,下面就来谈谈他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 贝聿铭认为,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应该与苏州城市的历史文化相一致, 既要尊重历史文化,又要展现现代建筑的特点。他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充分考虑了苏式园林、苏绣等苏州的传统文化元素,同时又融入 现代建筑的设计概念。他在设计中采用了借景、穿景、对景等手法, 充分利用了建筑、园林和水域的关系,使苏州博物馆的整个设计构思 完美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 在贝聿铭看来,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 的传承。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更是承载着 某种社会、文化、历史的意义。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贝聿铭注重 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将苏州的历史文化融入建筑设计中,通过建筑来 传承苏州的文化。在设计思路上,他更是强调建筑与文化意义的互动性,既要保留苏州历史文化元素,同时也要对其进行创新,更好地服 务当代人们的文化需求。

贝聿铭注重建筑的时代性和国际性,他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也充分 考虑这些因素。他认为,建筑的设计不能单纯地停留在某个历史时期 的设计风格上,要有创新和发展的精神。他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融 入了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采用了先进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从而使苏 州博物馆在建筑艺术上更具时代性。同时他的设计理念跨越国界,不 断吸收全球文化精髓。这使得苏州博物馆成为了一座具有国际影响力 的建筑。 总之,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是非常独到和有价值的。他在苏州 博物馆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建筑、文化和环境等多种因素,使其成为 一个既有传承历史文化又具有时代性、国际性的建筑,作为中国文化 走向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在文化交流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 介绍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Ieoh Ming Pei)是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享有“现代建筑大师”的美誉。他的建筑作品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其中包括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一座集古代文化、苏州文物和艺术品展览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 贝聿铭在他的设计中注重将建筑融入当地环境,同时兼顾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他一直致力于通过建筑来传达文化和历史的内涵。苏州博物馆就是一个充分展现了贝聿铭设计理念的典型案例。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特点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采用了传统的苏州园林元素,并融合了现代设计手法,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以下是苏州博物馆的几个建筑特点: 1. 园林式布局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布局呈现出典型的园林式风格,其中包括曲径通幽、精致的花园和人工湖泊等。这种布局使得博物馆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诗意。 2. 玻璃穹顶 苏州博物馆的主体建筑采用了玻璃穹顶的设计,这种设计不仅提供了足够的自然光线,还使得室内外环境相互交融。同时,玻璃穹顶还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呼应,使整个建筑更加和谐。 3. 融合传统与现代 贝聿铭将传统的苏州建筑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使整个建筑既展现了苏州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注入了现代的艺术气息。这种融合给人以全新的视觉体验。

苏州博物馆对贝聿铭的意义 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在中国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代表了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上的成就,还成为了苏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1. 引领当地建筑发展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引领了当地建筑的发展方向,激发了更多建筑师对苏州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传承,推动了建筑设计的创新。 2. 促进城市文化旅游发展 苏州博物馆作为一个集古代文化、苏州文物和艺术品展览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它为苏州市的文化旅游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城市的文化发展。 结论 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在中国的代表作之一,它融合了传统与现代、苏州园林与艺术气息,成为苏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通过苏州博物馆的设计,贝聿铭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座博物馆不仅是建筑的杰作,还为苏州市的文化旅游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设计观点不仅在建筑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也为中国的建筑设计注入了新的思考和灵感。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观点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观点 贝聿铭,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他给世界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建筑作品。其中,苏州博物馆是他在中国的杰作之一。贝聿铭 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集中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建筑融合的 独特看法。 1. 对于苏州博物馆的建筑定位,贝聿铭认为保护与传承是首要任务。 他表示,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传统建筑和园林资源,如何将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成为他设计的核心课题。贝聿 铭在设计之初就借鉴了苏州园林的布局和元素,将博物馆与周边环境 融为一体,使其成为整个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在建筑风格上,贝聿铭主张“无为而治”的设计理念。他注重建筑 的简洁、纯粹,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的 设计中采用了大量的白色、灰色和木材等素材,使建筑本身成为一件 艺术品。他巧妙地利用光线和空间的变化来创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 使参观者能够全身心地沉浸在古典与现代的对话之中。 3. 贝聿铭对于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也展现了对功能性的关注。他强调建 筑应该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使参观者能够舒适地欣赏艺 术品和展览。他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注重了展览空间的布局和流线,

同时也充分考虑了人流量和安全性等因素。贝聿铭的设计使参观者可以有序地游览博物馆,获得最佳的观赏效果。 4. 贝聿铭对于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也体现了他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他在设计中采用了许多环保节能的措施,如利用天然光线、雨水收集系统和地源热泵等。这些设计既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又为建筑提供了更好的能源利用效率。 总结来说,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充分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独到见解。通过将传统元素与现代风格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创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建筑作品。他对功能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使苏州博物馆成为了一个具有良好空间环境和可持续性的现代博物馆。贝聿铭的设计思想不仅影响了建筑界,也为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参考。1.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功能性的极致关注。他强调建筑应该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使参观者能够舒适地欣赏艺术品和展览。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他注重展览空间的布局和流线,以确保参观者能够有序地游览,并获得最佳的观赏效果。他充分考虑了人流量和安全性等因素,设计出了一个既具有美感又实用的博物馆空间。 2. 贝聿铭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体现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他采用了许多环保节能的措施,如利用天然光线、雨水收集系统和地源热泵等。这些设计不仅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还提高了建筑的能源利用效

现代建筑设计的古典美体现

现代建筑设计的古典美体现 摘要: 设计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可以说已经到了巅峰造极的艺术巅峰。然而独具现代感的建筑设计已不仅仅只单一化的朝着新颖,奇特,潮流的趋势发展,它也更多地继承和发扬着古典文化精神。尤其是我们东方的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各大著名建筑中都有所体现。本文试论现代建筑与中国古典元素的融合,以达到感受古典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的紧密相连。 关键词: 设计;古典美;现代 Abstract: the desig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can say has come to the top of a peak made art. However unique design of the building has contemporary feeling not only simplification toward new, strange, the trend of the trend development, it is also more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classical culture. Especially we eastern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Chinese culture in each big famous buildings are reflected. This paper try to talk about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elements to feel the classical culture and modern architecture art are closely linked. Keywords: design; Classic beauty; modern 近年来我国现代建筑文化普遍都透露出一种欧式文化,巴洛克式、哥特式、多立克式、科林斯柱式的建筑在城市的新老城区都有出现,赫然给人以突兀的感觉。而我国古代的唐朝风格,清朝风格,苏州园林风格等等却被抛弃,这无疑是一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行为,因为我们所特有的古典建筑风格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升值空间,更是向世人体现了一种古典美的气质,而依据我国古代建筑文化而衍生的一系列现在建筑文化风格和流派有:新古典主义,新地方主义,新少数民族风格,新后代风格,后现代风格,乡土自然风格等等,而这一系列无不得益于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给人的启发:中国古建筑都是以砖瓦和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结构是以木构架结构为主;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的组织规律非常的简明,造型也极为优美;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注重与自身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装饰也是相当的丰富多彩。下文,笔者就将探究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古典美的体现。 一、应用古典艺术典范的现代建筑作品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建筑艺术的造诣也到了令世界惊叹的地步。就拿中国来说,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辉煌奇伟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陆续高高拔起。如:国家大剧院,水立方,鸟巢,中国馆,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香港中国银行大厦,香山饭店,喜马拉雅中心等,它们中有很多建筑都融合了中国古典建筑元素,体现了中国本土文化内涵。倘若真的亲临其镜参观到这些建筑,就一定会深切感受到蕴藏在这些建筑里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必将会为中国的古典美而沉醉。 二、现代著名建筑设计古典美的体现

以苏州博物馆设计为例浅谈贝聿铭建筑设计手法

以苏州博物馆设计为例浅谈贝聿铭建筑设计手法 摘要:建筑设计手法是落实设计构思,解决设计矛盾的技巧或手段,具有很强 的可操作性,是建筑师创作的必经之路。在建筑创作中运用合适的建筑设计手法,有助于建筑师更有效地解决特殊的设计问题,表达特定的建筑创作理念。本文在 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贝律铭的作品为例,从建筑设计技法的视角,对苏州 博物馆中极具特色和借鉴意义的设计手法进行研究与分析,论述这些设计手法所 达到的影响与效果。 关键词:贝律铭;传统观念;苏州园林;留白;自然光线;材料 前言 苏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人们对它的印象旧印象依然停留在小桥流水,粉墙黛瓦。苏州的传统园林设计对苏州现代设计影响深厚。贝律铭设计建筑 的苏州博物馆,对传统苏州的形象在扬弃的基础上做了新的诠释,以下在几个特 定的角度之上,对他的设计手法进行简单的分析与阐释。 一、“留白”的设计手法 留白是一种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手法,绘画中的留白可以使画面构图 协调,减少压抑感,并留有想象的余地,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在中国画中, 留白有着深远的历史,是画家在创作过程自觉形成的一种技法,这种技法的出现 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发展于唐朝,宋代达到盛期。山水画和中国建筑设计本是 同根同源的关系,中国的建筑随山水画的演变而发展。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 参照,当绘画的技法被衍生成为了建筑的设计手法,留白作为中国画中重要艺术 手段,在中国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1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的留白手法。 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中的典范,“留白”也是苏州园林设计中最为精妙之处, 无论是拙政园还是网师园,狮子园,园林中都有留白设计的体现。最为常见的是 把白墙用做一张宣纸,远看那些山水庭阁都像是画在纸上一样。此外是苏州园林 中的水池,也是很有智慧的留白,水池这类地方虽然没有布置一些实体的物件, 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水不仅可以调节园中的气候,而且水面的空使空间开 朗疏阔。若缺少了水,也缺少了许多诗情画意。苏州园林的另一个特色是门洞留白,门洞是景与景之间的过渡,门洞一般是开在白墙之上,视觉上白墙又变成了 背景,墙上的黛瓦框定了背景的范围,门洞本身是没有颜色的,但他却可以使后 面的景观为他添彩。这种留白比单体墙面的留白更为巧妙。庄子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所谓“虚实生白”换一种说法来说就是“留白”。 1.2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留白手法。 第一,环境相对于建筑的留白,在苏州博物馆入口的设计上,贝律铭没有用 过多的景观进行装饰,而是利用了南侧的步行街,将博物馆的入口和街道连接起 来形成一个整体,这样相对馆内建筑来说,外部入口的留白设计增强了空间感和 神秘感。第二,庭院作为馆内空间的留白。贝律铭的苏州博物馆对传统的造园方 法有一定的继承性,将庭院设计在博物馆内,以一个主庭院为中心,周围环绕着 小的建筑。庭院中设计了许多水景,大面积水面相对于建筑形成了视觉上的留白,使得馆内空间更加开阔。第三,墙面的留白。每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都可以看作 是多个二维空间的组合,苏州博物馆建筑群的整体是以白墙为背景,留白的墙体 是留给景观的舞台,不同的光线环境下,都有不同的效果。立体意义上的留白是 环境与建筑之间形成的色彩上的空白,立体的留白拓宽了平面留白的深度,加强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建筑思想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建筑思想 【摘要】:贝聿铭先生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设计大师,他那屹立于世界各处的精美绝伦的建筑作品,始终是吸引人们驻足凝望的焦点。通过对贝聿铭先生的作品分析,以及对《贝聿铭全集》的阅读,去探究这位建筑大师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设计理念建筑思想 【引言】:我在大一入学之后开始逐渐接触建筑设计以及建筑大师的作品,并在大一就听说了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在大一的学习过程中我偶然间被香港中银大厦所吸引,经仔细了解得知这是贝聿铭先生的得意之作,于是在那年寒假我去了香港,虽然已经了解一些中银大厦,但还是被它深深地吸引,于是我开始关注贝聿铭先生。然而,这样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设计大师,1983年第五届普兹克奖的获得者,却从来不写书撰作来表达自己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这激起了我对贝聿铭先生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的好奇,于是我开始阅读相关的文献,查找贝聿铭先生在不同场合留下的只言片语,并且购买了贝聿铭亲自撰写前言的《贝聿铭全集》一书阅读,渴望从中窥探到一些贝聿铭先生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进行建筑设计。 【文献综述】:贝聿铭先生出生于中国,并在中国度过了童年与青少年时代,贝氏祖籍苏州,贝聿铭从小居住在现在苏州博物馆附近的狮子林中,因此贝聿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园林的影响。贝聿铭十八岁赴美接受西方教育,受到密斯以及格罗皮乌斯的影响级教育,由于这种特定的生活经历,贝聿铭先生兼收并蓄了中国儒家特有的庄重老成与美国所赋予的摆脱历史重荷解放自己的创新意识,他的建筑作品因此显得端庄、谦和、精美而且耐人寻味。贝聿铭先生早年追随密斯凡德罗,他的第一项被采纳的设计方案是位于亚特兰大的海湾石油公司办公楼,这幢建筑强烈地烙上密斯风格的印记。不过在材料的选用上贝氏用混凝土代替密斯惯用的钢材,这成功的为其后来驾轻就熟地运用混凝土结构奠定了实践基础,贝氏对于密斯风格也是“先得其法,而后充之”,最终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贝氏在对密斯风格的审视中意识到其皮包骨式的设计方式过于冷峻不近人情,也未曾顾及人们对于建筑形式多样性的需求,终将走向捉襟见肘的境地。贝聿铭转而将空间形式的多样性与功能、技术妥帖的结合起来,力图创造更有表情的建筑。贝氏走的是一条现代主义的道路,以纯形式回答基地的提问,这使得他的作品既富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又与“左邻右舍”相得益彰。他给许多困惑于历史、文脉的现代建筑师们以诸多启迪,引发他们重新思索应如何尊重历史,尊重文脉。【1】从1964年开始,贝聿铭的设计思想与理念开始转变,由密斯凡德罗的“皮包骨式”趋于借鉴勒.柯布西耶的雕塑手法,从肯尼迪图书馆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开始,贝聿铭先生已经完全从方格子中走出来开始使用多样性的造型词汇。贝聿铭先生对于历史文脉的理解已经达到了深入骨髓的境界,这从贝聿铭先生的诸多作品中都可以体现出来。建筑的几何性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性质,因而几何性谈不上是某种风格。但我们不能因次否认现代主义在发掘几何特性上的贡献。如果说密斯、柯布西耶在提炼几何性上做出了成绩的话,那么贝聿铭则在继承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础上丰富了几何构成,从而为流于僵化的现代主义建筑开拓了新的道路。【1】国家美术馆东馆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贝聿铭在他的建筑设计中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他对于几何性地运用,贝聿铭用他精美绝伦的建筑诠释了现代主义建筑的生机与活力。贝聿铭先生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代表,但他也从现代主义中走了出来,为现代主义建筑指引了一条新的道路。 此外,贝聿铭主张:“建筑虽受科技的影响,但并非完全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它还需要其他的条件。”贝聿铭认为:“空间与形式的关系是建筑艺术和建筑科学的本质。”因此,在他的任何设计中放松协调、纯化、升华这种关系的努力。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正是这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香山饭店中国风浅析

香山饭店“中国风”浅析 摘要:贝老在中国的建筑创作一直关注中国建筑民族化问题。香山饭店是贝老在大陆的一件很有影响力能很好的体现“中国风格”的现代建筑。本文主要浅显的讨论一下此建筑体现的“中国风格”以及所蕴涵的中国文化。 关键词:传统建筑现代建筑中国风格光线院落墙 1. 关于传统建筑 建筑-人类物化的产物,体现了一种人类群体行为;同时也是精神产品,带有文化方面的意义,作为文化载体,大于器物,早于典册,久于金石。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久, 独树一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单体建筑-简明(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真实(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有机(室内空间可灵活分隔,满足不同功能;融于环境,室内室外相互流通渗透),同时在平面、结构、造型三方面不可分割。 (2)群体建筑-以组合见长,主要运用院落,庭院是群体布局的灵魂。 (3)建筑与环境-主导思想“天人合一”,与环境融为一体。 2. 关于现代建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功能的出现,要求建筑突破传统的构图、形式,创造新的建筑-现代建筑。其中以1923年出版的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为标志。 现代建筑对中国来说是出现如此之快,以至于让中国传统的“大屋顶”建筑来不及反应-无法容纳新的功能要求以及时代审美需求。结果是起先在现代建筑的脑袋上带一个传统的“大屋顶”帽子,后来就慢慢被丢弃,完全代之以西方现代建筑的骨皮。由此就就产生一个让国内建筑师耿耿于怀的中国建筑民族化的问题。20多年来,中国建筑取得了惊人的变化和成就,而创作实践中的“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建筑师。从80年代的香山饭店,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广东新建筑,到90年代以来的仿欧风建筑,国家大剧院,央视新楼,鸟巢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美学分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美学分析 钱栋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笔者的家乡白居易诗中的江南腹地——苏州,本文着重从建筑美学方面分析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 只有在参观完所有室内空间之后,才会真正理解整个空间的设计精神。外立面的形体穿插造就了室内空间的丰富性,而室内空间的多样结构同时也成就了外立面的风格特质。空间也是人为的,贝聿铭先生最新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的园林思想在现代审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空间意向:天造与人为的联姻 “希望从中国古代山水书画中寻找园林设计的灵感”,这是贝聿铭先生对苏州博物馆,这个被称为自己的“小女儿”的封刀之作的评价。虽然常年生活在海外,有着西方教育背景,但贝聿铭先生的作品中却从来不缺少中国元素,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精神的方面,苏州博物馆无疑是成功的,它以自己鲜明的空间特征和独树一帜的结构将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塑造出一个立足现代审美的新中式园林空间。 穿过一座由玻璃和不锈钢棚搭建的大门,一个由钢梁和金属百叶构成的入口吸引了来访者的所有目光。通过一个别致的圆形孔洞,人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中国情调。以借景的手法,设计师将空间的灵性与活力展现给观众,远处的山水园林也成为了联系内外空间的纽带。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玻璃顶棚肆无忌惮地让室内充满阳光,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丰富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 如果说前庭是整个空间乐趣的前奏的话,那么只有在走入室内之后,才会发现整个空间的动人之处。贝先生一改通常的四方形空间,将中庭设计成八角形,同时随着层高的递增而变换墙面造型,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的建筑特色。其中,三角形与菱形是主要的造型元素,灰色的涂料强调出各个形体的转折,形成了丰富、充满节奏的空间效果。同时,由于形体多变,透过顶窗照射进来的阳光形成了有趣且微妙的光影效果,强调了空间的戏剧性。正对入口的是一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园林景色一览无余,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两侧的墙面上有两个菱形的窗洞,透射出的依然是室外的绿色景观,像极了两幅挂在墙上的画。不难发现,简单的几何形是设计师塑造空间的语言,然而这些现代的设计元素通过穿插与组合,创造出来的却是充满传统味道的空间气质。中庭的吊灯也是独立设计的,将传统中式花灯取其形,再利用方形与菱形的结构将传统精神完美地与现代材料结合而成。 连接东西两大展厅的是有着条状木质百叶屋顶的走廊。东面走廊的尽头是提供休息的场所,其中一棵百年紫藤是贝老先生精心挑选的,其蜿蜒曲折的枝蔓与顶部四方大气的花架形成强烈的对比,阳光透过树叶在纯净的墙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顿时给空间增添了活力与激情。传统与现代两种审美在此相互碰撞,展现出贝先生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独特见解。

贝聿铭及其设计理论浅析

贝聿铭及其设计理论浅析 摘要: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等一些列线条简明实用性强的材料表达。所以贝聿铭强调建筑功能形式,建筑与实际作用的结合,关注建筑本身与适用人群的联系。他坚持对形式、空间、建材等技术的研究,使作品本身既满足社会需求,更独具与众不同的特性。纵观贝聿铭所有作品,自产业革命以来,他淋漓精致的体现了现代主义设计师的理念,强调设计的线条感、实用性、拒绝过度的装饰,为现代都市增添了光辉,引领者时代的步伐。 关键词:贝聿铭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玻璃金字塔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 AnalysisondesigntheoryofIeohMing Pei Abstract:IeohMingPei worksinpublicbuildings,culturalbuildings,wereclassifiedasmod ernarchitecture,usingsteel,concrete,glassandstoneandsomeothercolumnlinesconcisepra cticalmaterialexpression.IeohMingPei stressedthefunctionofarchitectureform,constructi onandactualeffectofthecombinationof,payattentiontothebuildingitselfandapplicablepeo plecontact.Heinsistedontheform,space,andotherbuildingmaterialstechnologyresearch,t heworkitselfistomeettheneedsofthesociety,moreuniquecharacteristicsofoutoftheordinar y.ThroughoutallofIeohMingPei'sworks,sincetheindustrialrevolution,hisdrippingdelicat eembodimentofmoderndesignconcept,emphasizethedesignlines,practicality,rejectedthe excessivedecoration,forthemoderncityaddedabrilliant,leaderofthepaceofthetimes. Keywords:IeohMingPei;Modernism;designconcept;GlassPyramid;ZhongyinHotel;Su zhouMuseum 1.引言 现代建筑有着多元的倾向,其中一个分支是朝着一个可游、可观、可居、可以使精神高扬的场所移行。其实,所谓建筑的真实一定是向你展现易于记忆的空间,或是从未有过的体验。作为20世纪世界上最成功的现代主义建筑师之一,与法国华人画家赵无极、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作为一名实践型建筑

贝聿铭的设计历程及设计作品和方法

贝聿铭简介: 贝聿铭,世界著名建筑大师,在国际学术界被认为现代派建筑代表人物。1917年出生于中国广东,1935年赴美留学,1955年在美国创办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1985年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国家文学艺术学院联合膺选为研究院院士。曾获美国总统授予的“自由勋章”及美国“国家艺术奖”、法国总统授予的“光荣勋章”、美国总统颁发的“全美十佳公民奖”。设计作品曾获“普茨克奖”。 贝聿铭在美国的建筑界初露头角 贝聿铭1935年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父亲原来希望他留学英国学习金融,但他没有遵从父命,而是依自己的爱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建筑系。他对建筑产生兴趣纯属偶然。在上海读书时,周末他常到一家台球馆去玩台球,台球馆附近正在建造一座当时上海最高的饭店,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人们怎么会有建造这么高的大厦的能耐?由此他产生了学习建筑的意念。但是宾州大学以图画讲解古典建筑理论的教学方式使贝聿铭大失所望,他便先后到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攻读建筑专业。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是在1948年。这一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巨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布——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柴根道夫和贝聿铭,一个是有经验、有口才极其聪明的房地产建筑商人;一个是学有专长,极富创造力的建筑师。两人配合,相得益彰,是一对事业上的黄金搭档。他们合作达12年之久。12年中,贝聿铭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了不少社会改建计划。其间,贝聿铭还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科学大楼,为纽约大学设计了两栋教职员工住宅大厦。这一切,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1960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他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3层

贝聿铭的建筑创作手法解读

贝聿铭的建筑创作手法解读 贝聿铭的建筑创作手法解读 摘要 贝聿铭是享誉全球的美籍华裔建筑师,在四十的多年的建筑实践中贝聿铭在全球留下了大量的巨作,作为现代主义的建筑大师,他不仅继承和发扬了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特点,而且还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很好的结合了起来,为当代中国建筑师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典范。本文主要从历史文脉,中庭和光的设计、几何形体的运用三个方面来概述贝聿铭大师的建筑创作手法。 关键词历史文脉中庭和光几何形体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是当今享誉全球的建筑师,在他的设计生涯中他共设计了70多件作品,获得了包括普利茨克奖在内的50多个奖项和荣誉,他的作品矗立在美国、法国、日本、德国、中国和中东等国家和地区,贝聿铭向全世界展示了他非凡的的建筑创作思想和艺术风采。 贝聿铭在执业早期的时候曾追随过密斯,他早期的几件作品明显的带有密斯风格的印记。在材料的选用上,贝聿铭虽然也大量使用玻璃,但是贝聿铭用混凝土代替了密斯惯用的钢材。在后来的建筑实践中,贝聿铭逐渐摆脱了密斯这种“皮包骨”式的过于冷峻和不近人情的设计方式,开始探索将空间形式多样性与功能、技术和周围环境完美结合起来,力图创造出更加富有表情的建筑,逐渐形成了贝聿铭自己的建筑风格特点。贝聿铭的建筑创作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历史文脉而不拘泥于传统形式

贝聿铭作为现代主义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尊重历史,尊重文脉,但贝聿铭并没有把此作为他建筑创作的历史羁绊。这早在他1946年在哈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做的毕业设计上海美术馆上就深有体现,他在设计构思中刻意回避了中国传统建筑符号飞檐、斗拱、大屋顶等,而是发掘中国传统建筑最具本质的建筑元素进行创作,采用中国建筑特有的“墙”和“庭院”作为设计主题元素。这种手法既不失中国传统的元素,也很好的结合了现代建筑的形式。 再如后来贝聿铭设计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和法国卢浮宫改扩 建工程,这两项工程的建设选址都是在历史意义非常重大的基地上进行,设计的难点不只在于用地的限制,更主要的是对于建筑形式的选择,怎样在一个代表国家形象的地理位置上做到与周围老建筑的协调统一。贝聿铭在这两项建筑创作中都没有因循守旧,也未沿袭周围建筑形式和采用原有的建筑符号,而是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大胆创新。 在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设计中贝聿铭抛开了老馆的穹顶、拱券,柱式等古典的建筑元素,立足于建筑基地环境,将梯形的建筑基地分解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采用两个三角形构图,在平面上只是沿用了老馆的轴线,在平面布局的风格上与老馆迥异。在立面的处理上贝聿铭完全采用了现代的建筑形式,简洁大方,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特点。在尊重历史文化的处理上,只是将檐口高度、贴面材料与老馆协调呼应。这不仅尊重了历史文脉,而且还为其注入了新的元素,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协调,使其更具活力。 如果说贝聿铭在东馆的设计上只是将轴线、檐口高度、贴面材料与老馆来呼应,那么在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中贝聿铭的创造更加大胆。为了更好的尊重历史文脉,不对周围的历史环境造成破坏,贝聿铭将整个建筑完全放于地下,只是在地上做了一个完全透明的玻璃金字塔作为建筑的入口。放于地下是对原有建筑最好的尊重与保护,贝聿铭的这一创造惊人。玻璃金字塔入口,很好的解决了历史与现代的协调问题,时间证明贝聿铭的创造是成功的。 贝聿铭的这种对历史文脉的独特理解和解读对于我国在当代设 计中尊重历史,沿袭文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值得当代建筑师借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贝聿铭和他的香山饭店0》

贝聿铭和他的香山饭店 2021年5月16日现代建筑领域的最后一位大师“贝聿铭〞贝先生去世了。 决定要好好写一篇关于他一生最特殊的一件作品——香山饭店。但苦于水平有限,在读过库里大局部关于香山饭店的文章后,我决定用编纂的方式真实的记录和复原香山饭店设计的细节,o,让我们开始吧~ 由于工程设计在80年代,并且贝先生把庭院设计交给了北京园林局的刘少宗和檀馨。所以严格来说香山饭店是大师和国内设计师的一次碰撞,是一次现代建筑的探索。 香山饭店是经济改革之初所建造的一批最新的旅馆建筑之一。那是一次对“第三种方式〞的尝试,这也更值得我们新一辈的设计师学习和思考。一种为在不久之后发生的转变所尝试的新外乡建筑风格, 它地处北京郊区香山,这里曾是皇家狩猎场,以秋天满山的红叶而闻名。

故宫博物院藏品?静宜园二十八景图? 网友秋之居拍摄 贝最终的设计是一幢谦虚的与逐渐倾斜的山坡结合在一起的建筑,它淹没在了香山的枫树和松树之中。 白粉墙,灰瓦顶,还有几何形状的窗子,这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儒家文人的古典园林,而贝氏家族本身就曾拥有这么一座被誉为典范的园林——苏州的狮子林。 狮子林原为贝氏家族所有

在我身上东方和西方两个世界并存。我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会不时回忆我的出身背景,不这样做是很困难的。——贝聿铭 就是这么一场神奇的轮回,貌似落叶归根,人的精神也要找到一个落脚的港湾。 以下来自访谈贝先生?寻根——建筑大师贝聿铭谈香山饭店设计? 〔节选〕实际上在1974年,大约在我离开40年后,我随一个美国建筑师小组回到了,对我来说她完全是一个新的国家了。是当时的领导人,我家的园林已经成了公园。 1978年我应谷牧副总理的邀请再次访华,并在清华大学做了学术报告,我对听众们说: 你们要更考虑周到些。那时,他们还没有建造什么,只有一些小规模的工程在进行,当然这不包括北京饭店,它太高了,而且我认为它的形式也不恰当。他们应该考虑一下总体的影响,考虑一下象紫禁城这样的因素,而它给传统的和谐硬加上了某些东西。对一个建筑师来说,周围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