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四首

边塞诗四首
边塞诗四首

边塞诗四首

主备人:盛彩萍三备人:宋文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背诵、默写诗歌,了解诗人生平及思想内容。

2.过程与方法:学习边塞诗的方法,了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感受诗人笔下对战争的不同理解的同时,了解诗歌的艺术风格,通过这些诗歌的不同的表现手法,让学生品味诗歌的写景的艺术特色,并感受作者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2

教学难点:3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学习《凉州词》、《从军行》、《使之塞上》

一、导入:

1.边塞诗联读

2.边塞诗介绍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出示学习古诗方法:

解试题知作者

读诗文懂诗意

悟诗情想诗境

四、学生小组交流、展示

五、教师总结:

主旨探究

1.《凉州词》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2.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3.《使至塞上》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

名句赏析: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解析:“怨杨柳”不是怨那些杨柳,应理解为用杨柳曲的调子表怨。在“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凉州,响起苍凉哀怨的笛声,吹的是思乡的杨柳曲。厌烦,生自高度的怨恨。怨到什么程度?

怨到要说“何须怨”的程度:根据长期以来的经验,无论怎样怨都无济于事,绝望了!现在作出个判断:玉门关外的凉州没有春风。你吹什么折杨柳?这里连春风都来不到,哪里有杨柳让你去折啊?但更要紧的是:没有春风的关外,一切生命都只好在摧残中挣扎。人,也一样!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解析:这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解析: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

另外,落日本来给人的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

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析: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写作特点:

1.王之涣的《凉州词》时间和空间都有大跨度,掌握这跨度就不难体会作品的情思。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

2. 《从军行(其四)》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

3.《使至塞上》中“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里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

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有大笔挥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六、背读

第二学时

学习要点: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

复习导入

二、解题,作者及作品介绍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他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言歌行。

其诗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齐名,并称“高岑”。

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

1.指名学生朗读

2.正字音:裘衾薄着瀚阑饮羌掣

3.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

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

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4.教师范读

5学生齐读

(二)二读

要求:再现诗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诗中抒情发展的线索,沟通学生、读物和作者之间的思想感情。

1.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身临其境进行联想、想象,使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2.学生默读,理思路

讨论〖明确〗:全诗共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前10句为一层:从不同侧面咏雪。后8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第一大层又可分为三小层:

前四句写西北边境奇丽的雪景,先写雪前肃杀可怕的景象,后写雪后美景;

第5—8句从帐外写到帐内,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

第9、10两句从帐内写到帐外,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为饯行场面作铺垫。

这一层,作者开篇从大处落笔,总写塞外狂风飞雪;又从小处着眼,细写寒冷难熬程度;最后又回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自然地引出送行离别的苦楚之情。

第二大层又可分为两小层:

第11—14句写宴请归客,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

第15—18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3.学生默读,找线索。

我们过去读过的许多文章,往往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安排情节;《我的老师》以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的感情为线索;《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的线索。

本诗也有一条线索。

讨论〖明确〗:本诗以“雪”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雪”共出现四次,组成四个画面:

第一次——送别前的“飞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八月飞雪苦寒图”;

第二次——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军营饯别奇寒图”;

第三次——临别时“雪满天山路”,在读者面前呈现“东门惜别惆怅图”;

第四次——送别后,“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读者面前呈现“雪地伫立思乡图”。

4.小结:

全诗以雪为抒情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

诗的开头从“飞雪”入手,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戍边将士苦寒的情景,接着,诗人以形象的笔触,描绘了西北边塞一幅愁云惨淡的风雪送客图。诗人寓情于景,含蓄地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三)三读

要求:紧扣词语,体味诗中的意境,探究诗的特色。

1.指导赏析词语的方法。

要对词语的深层含义进行阐发,要对其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作用进行赏析品评。

2.思考、讨论:

第一、二句中的“卷”、“折”、“即”、“飞”三个字有何表达作用?〖明确〗

第一、二句写塞外风狂雪早,一个“卷”字,写出了北风奔驰怒吼的气势和威力;“折”是“卷”的结果,风能折草,可见风力之大;农历八月的南方正值金秋,而西北边塞已是风雪隆冬,“即”字透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飞”字照应“卷”字,勾画出漫天风雪的景象。由风而雪,风中见寒,因寒飞雪,开篇就让人感到一股奇寒扑面而来。

②重点赏析名句“忽……开”:

A.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这比喻新颖贴切?

〖明确〗

比喻的本体雪,喻体是梨花。以梨花喻雪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雪的皎洁,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作春光来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

B.为什么说“忽如”二字写得甚妙?

〖明确〗一个“忽”字,显示出塞外气候的变换奇特,也表现了作者看到奇丽雪景的惊喜之情。

C.试描绘一下“千……开”的壮美意境。

〖明确〗“千树万树”用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③五、六句中“散”、“湿”有何表达作用?这两句写了怎样的一种气候?

〖明确〗

“散……”承上启下,从帐外写到帐内。写雪景主要从视觉角度下笔,写奇寒则着墨于感觉。“散”字写出片片雪花轻轻飘落到珠帘帐幕上的景致;“湿”字描摹出雪花在罗幕慢慢融化的情景。

“狐裘”、“锦衾”本是高级御寒品,却不暖、嫌薄,帐中尚且如此,帐外更不必说,这两句写出了一种奇寒的气候。

诗人写奇寒,既表现了大雪的威力,突出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和豪迈气概。④七、八两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互文(如《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⑤九、十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愁云……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作者怎样一种心境?

〖明确〗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象,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别的场面。

“愁云……凝”用夸张的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勒出边塞的景色,云之愁,拟人的手法,极写云的昏惨之色。看似写景,实为写情,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作者为送友人而产生的愁闷的情绪,为饯别酝酿了气氛。

⑥十一、十二句为什么没有写音乐,而只写了三种乐器名称?(“胡琴……笛”有什么深层含义?)

〖明确〗

连举三种乐器,既表明乐器之多,乐曲之异,写出了场面的热烈,表现了主客间的深厚友情,同时这些富有边塞色彩的乐器,也极易触动人的乡愁乡情,细细品味,送别人与被送人内心的愁苦之情不言自明。

⑦“风掣……翻”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这一细节描写,极为新颖传神地描摹出塞外严寒的奇异风光。从色彩上看,茫茫白雪之中,鲜艳夺目的红旗显得格外突出,并给冷色的基调抹上了一星暖色,反衬严寒;从动态上看,狂风飞雪,红旗在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给人一种沉重、肃穆的感觉,符合此时送别的气氛。

⑧十三、十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你是作者,你会

有哪些想法?)

〖明确〗依依不舍,为归客的艰难旅程担忧。

⑨十五、十六句中“雪地空留”四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复杂情感?

〖明确〗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无限惆怅的惜别思乡之情。(也许还有些失落、孤寂)

【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指导朗读

1-4句,应用惊奇激奋的语调;

5-8句,情调应哀怨低沉;

9-14句,宜用孤寂凄凉的语调;

15-18句,宜用舒缓的低平语调。

五、尝试当堂背诵全诗

六、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1.主题:这首诗描绘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2.写作特色

①扣“奇”写“雪”,以“雪”衬“别”。

一奇是雪随风至;二奇是“八月即飞雪”;三奇是以花喻雪;四奇是侧面烘托大雪的寒威——从生活细处落墨,通过人的感受,通过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写天气的奇寒;红旗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这一细节描写,也从侧面烘托了大雪的寒威。

“一切景语皆情语”。扣“奇”写“雪”,其目的是以“雪”衬“别”。

送别前咏雪营造送别的氛围(典型环境),饯别时咏雪进一步渲染送别的气氛,送别时写雪表现对友人的担忧之情,送别后写雪表现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②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七、比较迁移

要求: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比阅读两首诗词,提高鉴赏品评诗歌的能力。

1.两首诗词所写的雪景有什么不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明确〗

《白雪歌》主要描绘的是塞外将士所不堪忍受的严寒景象和饯别、送别时令人惆怅的惨淡景象;

《沁园春》描写的则是境界壮阔、生机勃勃的北国雪景和想象中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绚丽景象。

《白雪歌》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沁园春》则洋溢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及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凌云壮志和豪迈情怀。

岑参主动到边塞从军,希望在那里建功立业,他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长期艰难的戍边生活,在与朋友惜别时,不禁流露出无限惆怅之情;

而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为己任,所以,词里表现了空前宏伟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决心。

2.两首诗词相比,在艺术上有什么差异?

〖明确〗①表现手法不同:

《白雪歌》所写雪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

《沁园春》则始终从大处描绘,意境更为恢宏。

②表达方式不同:

《白雪歌》在写景和叙事中都隐含着深厚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沁园春》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写景是抒情和议论的基础。

八、课堂小结:学生总结、老师补充

九、布置作业:进行写赏析文字的训练:就“风……翻”一句写一点赏析文字。

十首战争诗

十首战争诗 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整首诗并没有描写战争的惨烈场面,而是通过没有家室,不能劳作,内心愁苦来反衬战争的罪恶。而那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诗歌注入了一股缠绵、深邃、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遂为全诗诗眼。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揭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以及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作品真实、深刻、令人百感交集,催人泣下。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才归来,虽未战死沙场,苟全性命,家却已“松柏冢累累”,竟无一位存世的亲人!这样即便活下来还有什么意思呢? 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边塞诗四首练习

一、 填空: 1、王昌龄是时期著名诗人之一,(流派)诗人,世称或。擅长七言绝句,号称。其边塞诗既多且好,尤其善于多方面表现征戍者的,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相交融的深沉风格。 2、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白草折()狐裘()风掣红旗()锦衾薄()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胡天八月即飞雪(即:) ⑵将军角弓不得控(控:) ⑶瀚海阑干百丈冰(阑干:) ⑷风掣红旗冻不翻(翻:) ⑸去时雪满天山路(去时:) 3、吟诵下列诗句,挑选句中的一个字仔细品味,说说它的好处。 ⑴胡天八月即飞雪。 ⑵愁云惨淡万里凝。 4、诗歌前十句描写的是边塞风光,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特点。 二、同步解读 欣赏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甲]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①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②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乙]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④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5、同为写雪,但两诗呈现出来的雪景却有不同的特点。试作说明。 6、“诗言志”,“志”指的是思想感情。摘出甲乙两诗中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诗句,说说各自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甲:诗句:情感: 乙:诗句:情感: 7、揣摩品味甲乙两文中加点的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万里雪飘(形象地描绘出大雪纷纷扬扬,随风飘舞的情态。 B.惟余莽莽(叠音,读来音响浑厚,富于音乐美,渲染出磅礴的气势。 C.北风卷地白草折(描绘出雪前狂风肆虐的声势,渲染肃杀的气氛。 D.散入珠帘湿罗幕(细致形象地写出了雪花点点飘落进来,轻盈飘洒,给人以欣喜和暖意。 8、对甲乙两文中画线句赏析不当的一句是() A、①句赋予雪中的群山高原以动态的美感,显出奔放活动的气势,神采飞扬的英姿。 B、②句形容雪后天晴,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艳丽多姿,充满青春气息。 C、③句“忽如”二字用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也传达出了诗人对边塞奇寒既好奇又难忍的心境。 D、④句展示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象,用“愁”、“惨”修饰形容,为下文饯别场

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 一、概念 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盛唐时期,发展成为一个诗歌流派。 这类诗多以1、边塞风光;2、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3、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4、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为题材。 代表诗人:杨炯、陈子昂、杜审言、陆游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边塞诗代表人物是:王昌龄,岑参,李贺,高适,李益,李白,卢纶,常建。 二、常见意象 1、是浓郁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 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2、是鲜明的边地风貌。 自然景观多是黄(风)沙、白(长)云、冰川、雪山、大漠、黄河、秋月、孤城、边关; 常用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战马; 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塞外、雁门、漠北、玉关、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黄河; 常见乐器是:羌笛、胡笳、琵琶、芦管、角、鼓;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 草(离别、荒凉、思乡怀人) 黄叶、枫叶、落叶(凋零,时光飞逝,漂泊) 鸿雁(理想,追求,思乡怀归、思亲、音信,消息) 鹧鸪(离愁别绪,思乡怀归) 马(漂泊思乡,奔腾,追求 ) 燕子(离别思念亲友、时光飞逝、羁旅情愁) 雨(希望、生机、残酷的环境) 秋、西风、秋风(惆怅、游子思归、衰败、落寞) 云(游子飘泊、自由自在) 月亮(思乡盼归、思亲怀人、故国之悲) 夕阳(思乡怀归、时光易逝人生的短暂) 大漠(浩瀚无边) 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海风、瀚海、楼兰 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 旌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 楼兰、阴山、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 《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

边塞战争诗鉴赏

边塞战争诗鉴赏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是指以边塞战争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鉴赏要点: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一、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 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二、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 1、盛唐: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2、中晚唐诗:国势开始衰微,昂扬向上中多了几分悲壮、悲凉、感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3、宋朝: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多了报国无门的愤懑、悲凉、和惆怅。“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三、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1、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卢纶)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王昌龄)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4、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5、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己亥岁》)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6、体会边塞征战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 四、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对比: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 4.用典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黄

题材03 边塞战争类诗歌鉴赏-诗歌鉴赏常见题材过关演练

题材3 边塞战争类诗歌鉴赏 一、什么是边塞战争诗 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读边塞诗应注意的几点:赏析边塞诗,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二、边塞战争诗的特点: 1.反映主题: (1)抒发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揭露将领的腐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作战艰苦——“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轮台九牛二虎之力月风夜吼,一川啐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4)反映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2.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3)烘托——“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三、边塞战争诗特点——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1.初唐诗风: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比较 探究 边塞诗歌三首 边塞诗歌四首教案 北师大版

边塞诗歌四首 课前预习 1、预习课文,背诵诗词,在朗读中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感受四首诗歌的景物描写与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尝试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读出诗歌特有的节奏与韵律,感受声韵美。 2、收集边塞诗歌资料。 相关课程标准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目标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5.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1.诵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4.讨论法。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反映边塞风光的图画。 课文朗读关于《凉州词》《从军行》等相关音频资料。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首好诗,往往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现在,就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记忆的大门,背诵一些你所积累的古诗词吧。 二、整天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2遍。 2、齐读。

边塞诗四首

万丰二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组别设计人张秀兰参与人授课时间授课人 课题《边塞诗歌四首》课型学生姓名班级导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感悟诗歌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阅读,培养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比较阅读,培养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 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感悟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流程: 【预习导学】:第一课时 1了解作者、作品 (1)王之涣(688-742),字(),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崔国辅等唱和,名动一时。《全唐诗》存绝句六首。 (2)王昌龄,边塞诗人,字(),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称号。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 (3)王维(701-761),字(),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蒲州(今山西)人,少有才名。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4)岑参,唐代()诗派的著名诗人。晚年为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他的诗气势豪放,色彩鲜明,风格多样,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2检查预习:(1)解释下列词语: 万仞:仞, .羌笛: .何须: .杨柳: .度: (2)给下列生字注音:控()裘()衾()置() 掣()瀚( )阑()琵琶()羌() 凝() 【学习研讨】1、《凉州词》这首诗表现了什么? 2、请在《凉州词》中选你喜欢的一句诗句进行简要赏析 3、唐代边塞诗的代表诗人是?能说出代表作吗? 4、前两首诗在写景与抒情上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这两首诗,我们能体会到唐边塞诗有什么特点? 5、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诗中的哪些语句侧重于咏雪?哪些语句侧重于写送别?

(完整)边塞诗四首《从军行》《蓟中作》《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塞下曲》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

边塞诗四首《从军行》《蓟中作》《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塞下曲》教案教学设 计(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了解盛唐边塞战争诗的特点以及鉴赏方法。 2、准确把握这四首诗的思想内容以及艺术风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边塞诗的产生: 唐初,东突厥、吐谷浑、吐蕃等不断侵扰,屡经太宗君臣捍卫征讨,方得相安。以后民族之间的交往频繁,战事不断。一部分仕途失意的文人,更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新出路。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在边塞生活过,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 二、边塞诗人介绍: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代表诗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军行》其四、《凉州词》 三、鉴赏方法 意象--边塞风光--主旨 (一)意象:

时间意象:秋天、黄昏 空间意象:楼兰、阴山、天山、瀚海、凉州、长城、玉 门关、古道、荒城、大漠、 事物意象: 乐器:羌笛、胡笳、琵琶、号角、鼓 战具:干、戈、战车、烽火、旗 景物:黄沙、秋月、冬雪、寒雁 人物意象:单于、吐谷浑、戍卒,将军、征夫、闺中思 征夫的少妇 (二)把握主旨 1、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的豪迈、奔放、一往无前 的主题。 2、对将帅腐败无能的讽刺,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 3、对战争的厌恶,归家无门的悲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边塞风光。 《从军行》 一、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后获罪被谪岭南,又被贬至龙 标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

史闾丘晓所杀。其边塞诗,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 手”“诗家夫子”之称。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二、全班齐读,给学生3分钟时间找出意象、总结主旨。 主旨:这首诗写了边塞戍卒怀乡思亲之情。 三、提问:“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展 现了怎样一幅画面? 此句写了环境、时序、风物、戍卒。在一片广漠的边塞 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 孤独地走上嘹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 更加凛冽寒冷。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 浓烈之时。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四、“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如何表现 戍卒的思亲之情? 曲笔:以闺中之思已衬出已愁,更为情深。 五、知识点:边塞诗主题之一:战争连年不止的哀怨和 思念故乡亲人的凄苦。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个回?”王翰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中人。”陈陶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 《蓟中作》

边塞战争诗四首(学生版)

高明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学案执笔:陈慧玲编号:GMSZYUWEN20181225 6《边塞战争诗四首》(学生版) 【学习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及其鉴赏要点。 2、学习盛唐边塞诗,掌握其特点。 3、了解〈从军行〉中情景交融和曲笔的表达技巧。掌握边塞诗中征人思归思亲的主题。 4、学习〈蓟中作〉中揭露统治阶级腐朽,报国无门的主题。 【学习重难点】 如何鉴赏边塞诗。 【学习方法】 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 【学习时数】2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边塞诗 1.主要内容: (1)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的豪迈、奔放、一往无前的主题。 (2)对将帅腐败无能的讽刺,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 (3)对战争的厌恶,归家无门的悲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边塞风光。 2.边塞诗的鉴赏要点: (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3.唐代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二)作家作品 “七绝圣手”——王昌龄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科,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擅写歌行的边塞诗人——高适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今河北沧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后客居梁、宋等地,曾与李白、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任侍御史,谏议大夫。肃宗时,历任淮南节度使,蜀、彭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大都督府长史等职。代宗时官居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高适为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高常侍集》传世。 浪漫主义边塞诗人——岑参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742-756)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安史之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大历年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有《岑嘉州集》传世。 诗风豪放明快的边塞诗人——李益 李益(748-约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登进士第,两年后,登制科举,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北游河朔,贞元十三年(797)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十六年南游扬州等地,写了一些描绘江南风光的佳作。元和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宪宗时复用为秘书监,迁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转右散骑常侍。大和元年(827)任礼部尚书,以礼部尚书致仕卒。李益诗名在当时就极高,诗作多被画工入画或度为乐曲,流播一时。有《李益集》传世,《全唐诗》编诗二卷。

边塞战争类

边塞战争类诗歌鉴赏 一、什么是边塞战争诗 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读边塞诗应注意的几点:赏析边塞诗,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二、边塞战争诗的特点: 1.反映主题: (1)抒发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揭露将领的腐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作战艰苦——“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轮台九牛二虎之力月风夜吼,一川啐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4)反映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2.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3)烘托——“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三、边塞战争诗特点——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1.初唐诗风: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2.盛唐之诗风: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边塞诗四首》导学案

边塞诗四首导学案 按诗歌的内容把诗歌分为几类:山水田园诗、思乡送别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诗等。1.边塞诗以擅写边塞战争、塞上风光、仕途坎坷内容而得名。高适、岑参成就最高,故又称高岑诗派。王之涣、王翰、王昌龄、崔颢、李颀等名列此派。边塞诗交织着英雄气概与儿女心肠,极悲凉慷慨,又有缠绵婉转之情,集中反映了盛唐时代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2.盛唐边塞诗的特点:(1)题材广泛: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前者为主要题材。(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3)基调昂扬:气势奔放,富有崇高感。 因此,诗人的创作主旨或者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或者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包括他们的乡愁、离恨),或者赞颂正义战争,或者控诉战争的残酷。 边塞诗三大主题(塞外风光卫国豪情征战之苦) 3.边塞诗的阅读:(1)弄清边塞诗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既表达了对良将及早出现的渴望,也表现出对边疆和平的向往。(2)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如王维《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对大漠壮丽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对为国御敌守边,立功绝域的将士们的崇敬之情。(3)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一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一、课题:《凉州词》“凉州词”不是诗题,是凉州歌的唱词,它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 《边塞战争诗四首》学案设计

《边塞诗》学案 执笔:审核:高二语文备课组适用年级:高二授课类型:新课使用时间: 目标导学,明确要求 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领悟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课前预习,发现问题 (一)边塞诗的文学常识 1.边塞诗的特点及形成:边塞诗,以歌咏边塞风光为主,充分显现了战争的状况与男儿的豪情壮志。边塞诗兴盛于唐代,与田园诗恰成对比。其兴起的原因,由于唐代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许多青年投身塞外,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而塞外的风光迥异,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种种新的生活经验与不同的视野,刺激了写诗的灵感。 2.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等。其中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3.边塞诗思想主题可分为四类: (1)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或者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奉献精神。如卢纶的《塞下曲》。 (2)表达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的思想内容。如杜甫的《兵车行》、柳中庸的《征人怨》。 (3)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以及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 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 (4)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 4.边塞诗常用的意象: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箫笛、号角、战车等。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qì【字义】:1.水中沙堆,引申为沙漠)、凉州、阴山、瀚海、受降城、玉门关,金河、西、轮台、龟兹(qiū cí)、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等。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5.边塞诗体现的意境: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6.边塞征战诗最能体现国运的兴衰。 盛唐: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卧. 昌龄),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国势渐衰,昂扬向上的基调依旧,但悲壮惋伤的成分渐多。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边塞战争诗》教学反思

《边塞战争诗》教学反思 高二语文科组梁娉 本节课,我以边塞诗为主题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究,然后再由课内到课外,从而多角度地感受边塞诗的风格与特点,突出了研读的主题,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首先,整体入手,理解诗义。我引导学生先从一组诗的整体入手寻找规律:读一读这两首诗,你发现它们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吗?在学生发现这两首诗写的都是有关战争的内容后,让学生再一次读诗,说说是从诗中的哪些字、词、句中发现的。因为学生能发现这一内容上的共同之处,说明他们对诗已有大致的整体理解和感知。同时,在学生联系具体诗句的过程中,必然讲到“沙场、征战、黄沙百战穿金甲、破、将军、引弓”等字、词、句的意思,这比之以往“穿、破”是什么意思,这种从局部的字词理解入手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使学生学得更主动、轻松、有效。 然后,想象入境,欣赏积累。感受诗的意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节课,我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在脑海里画画来丰满古诗的意象。在学生对照注解自学古诗时,我就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要能在脑子里出现画面。在检查学生时,我更注重引导学生描述画面,谈谈感受。如在《凉州词》的学习中,重点抓住了“欲”“催”进行对比进行想象:说说“欲”做什么?“催”着去做什么?猜想并体会将士们此刻的心情,从而感受将士们的豪迈气概以及战争的悲壮;在《从军行》的学习中,则通过补充战场阴云的图片和玉门关的图片来帮助学生想象“雪山暗”“玉门关孤”的画面,然后探究其中的原因,来感受战争的残酷与激烈,接着抓住“穿金甲”与“终不还”的对比来感受将士们的豪迈气概。在想象画面后,还特别重视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来升华感情。 最后,举一反三,积累提高。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教学的最高目标。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几首诗的自主研读,不仅发现了这类古诗的规律和特色,锻炼提高了学生学习欣赏古诗的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为学生的课外拓展学习打下了基础。所以在完成教材内容的专题研读后,我及时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延伸,说说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在学生背诵时,进行适当的点拨理解。接着我又补充了《白雪歌送武批官归京》的录音诵读,让学生感受边塞诗的壮美。最后,鼓励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在课外多欣赏背诵边塞诗。

边塞征战诗

1、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2、积累边塞诗的常见意象。 3、初步了解边塞诗的常用表现手法。 4、掌握边塞诗的一般鉴赏方法 投笔从戎: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班超家贫,尝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缀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后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后汉书·班超传》) 请缨:请求交给杀敌任务;自请从军报国 西汉武帝时,南越王请求与汉和亲,武帝打算乘机说服南越王归附汉朝。谏议大夫终军主动请求说:“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来终军不辱使命,最终说服南越王向汉朝称臣。(《汉书·终军传》) 斩楼兰:杀敌建功。 西汉时,西域小国楼兰国王受匈奴使者指使,多次杀死汉朝前往大宛的使臣。汉傅介子自请出使大宛,使楼兰王谢罪,并趁夜幕率领士兵杀死了匈奴使者,平安到达大宛。 汉昭帝以后,楼兰仍反复无常。大将军霍光又派傅介子带着大批珍贵礼品和精干的勇士,前往西域,宣称此行专程赏赐属国。楼兰王十分贪财,一点防范也没有。傅介子在驿馆布下埋伏,再请楼兰王赴宴,杀死楼兰王,平定了楼兰,建立了战功。(《汉书·傅介子传》,又见于《汉书·西黄沙百战穿金甲 ——边塞征战诗

域传》) 燕然勒功: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功,刻石记功。 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后汉书·窦融传》附《窦宪传》)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沙场。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后汉书·马援传》)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焕、王翰等。他们继承汉魏乐府及六朝、初唐诗人鲍照、陈子昂等的传统,多以诗歌描写边塞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边塞诗兴起原因】 1强大的边防 2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 4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 【边塞诗常见题材】 1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 2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边塞诗常见情感类型】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 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3.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 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6.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 7.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 8.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粤教版语文高二至2018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学案 第一单元第6课边塞战争诗四首

第6课边塞战争诗四首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本课所选四首边塞战争诗的思想内容。2.把握边塞战争诗的特色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边塞战争诗的写景艺术特色及作者的抒情特点。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诗意解读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实景,后两句写虚景,由实生虚,虚实交错,相映生辉,似边塞风情速写,富有生活情趣,给人雄浑壮美之感,写景状物颇具匠心。 诗的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为写实:胡天北地,冰消雪融,战士牧马归来,明月洒下清辉,戍楼里吹起羌笛……给人一种阔大的感觉,字里行间透着几分宁静,营造出一种边塞诗中不可多见的平和、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一个乐观开朗的感情基调。诗的后两句“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写羌笛奏出的《梅花落》的曲调随风传开,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既点出风传笛曲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又给人一种意境高远开阔之感。尤其精妙绝伦的是诗人将《梅花落》曲拆用,写声成像。用“梅花何处落”构成一种虚景,与一、二句中“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错落有致,构成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极尽丹青之妙。“梅花”本是《梅花落》曲调。胡地有雪无梅,战士听此曲想到故乡的梅花,进而想到故乡落梅的花片,于是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纵观全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虽有思乡之情,但能感而不伤,处处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堪称唐人边塞诗中的精品。 名句识记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考点演示如何理解“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一句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也称王江宁、王龙标。因世乱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他擅长七绝,世称“七绝圣手”。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大部分都是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爱

边塞战争诗鉴赏(教师)(推荐文档)

边塞战争诗鉴赏 学习目标: 1、熟悉边塞战争诗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2、掌握鉴赏边塞战争诗的一般方法。 学习过程: 1、朗读下列边塞诗,找出边塞诗的相关意象,并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什么是边塞诗? 边塞诗是 3、边塞诗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4、思考以下题目,把握高考边塞诗的设题特点 例1(20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答: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例2(2005重庆卷):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例3(2006天津卷):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5分)(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例4(2007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出关①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边塞征战诗专题

古代诗歌鉴赏——边塞征战诗专题 顾名思义,边塞战争诗就是以边塞战争生活或边塞风光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边塞战争诗的题目中多带有“塞”“军”“征”等字眼,或常直接以《从军行》《关山月》《凉州词》等乐府旧题为题目。边塞战争诗的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 唐代之际,疆域广阔,边事增加,而边塞战争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初唐时文人多怀有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杨炯在《从军行》中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了书生投笔从戎、忠贞卫国的壮志豪情。盛唐时的边塞战争诗大都壮丽豪迈,如王维在《少年行》中写道,“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少年志士的万丈豪气跃然纸上。相较之下,中晚唐时期的边塞战争诗虽也不乏“誓扫匈奴不顾身”的昂扬激情,但大都夹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的悲壮之意。宋代时边塞战争诗歌则更多的带有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如陆游在《书愤》中发出“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感慨。 边塞征战诗主要情感归纳 边塞战争诗的主旋律是“爱国主义”,但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自身遭遇不同,他们笔下的诗歌也表现出不同的主题。 一.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建功立业的渴望。 二.用粗犷的笔触、奇特的想象等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展现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有时还寄予了对征战之士的赞美。 三.表达久居边疆的愁苦之意,流露思乡思亲之情或抒发归家无望的万分悲痛之感。 四.描写连年征战的惨烈场面,展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控诉战争带来的苦难,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五.书法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六.表达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简易模板 抬眼看: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低头看: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 向前看: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 向后看: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表现手法:渲染、反衬、对比、用典、借景抒情、借古讽今、虚实结合 语言特点:奔放雄伟、慷慨激昂、气象雄浑、豪壮悲慨、委婉清丽 【例题演示】 出关①

高二上册《边塞战争诗四首》练习题(含答案)

高二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 (一)基础知识 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爱因斯坦的左脑特别发达,__①__他总是使用左脑。他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和形成观念的能力非常卓越。__②__有趣的是,他__③__用语言__④__用非语言(比如图形)进行思考的,__⑤__是以一种跳跃的方式。完成之后,再将它转换成语言,__⑥__从左脑转到右脑。这就是“思维错位症”。 ①②③④⑤⑥ A 因为但不是而是而且即 B / 并且不仅而且就是即 C 但是但不是而是并且然后 D 因为并且不仅而且就是然后 【答案】A 【解析】第①处表原因,填“因为”。第②处表转折,填“但”。③④两处句子构成并列关系,填“不是……而是……”。第⑤处表递进,填“而且”。第⑥处是对前文句子的解说,填“即”。 2.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________,满庭乌迹印苍苔。 A.只道林间无人至B.小院地偏人不到 C.门巷深深过客稀D.寒气偏归我一家 【答案】B 3.下面这首诗描写了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日的景色,这个传统节日是()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A.重阳B.中秋 C.七夕D.清明 【答案】B 【解析】通过“玉盘”“明月”等词语可以判断出是中秋。 (二)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中,“秋月”本为寻常之物,但与戍楼联系起来,就暗示出了边将的思家之念。 B.“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是说战马长年累月披着挂霜的铁甲。体现出边地之苦寒,边将的心情也可想而知。 C.“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是诗人从边将的形象中自然引发出来的深深的感叹,表达了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恶。 D.这首诗不仅句法富有变化,而且用字也特别凝练、准确、形象。动词“凋”字,用以表示北风对白草的强大威力,“飞”字用来说明烟尘的接连不断和弥漫无际,都极为有力、准确。 【答案】B 【解析】“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是说边将的铁衣上凝结了一层厚厚的霜花,他相依为伴的战马不时发出嘶鸣,似乎也在感叹戍边的岁久年深。 5.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作用: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为边将出场做铺垫”也可)。 (三)语言运用 6.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由于高考不直接从教材中出题,刷题备考现象在校园悄然兴起。做题虽然对提高考试成绩有一定帮助,但过分依赖做题,势必把教材挤出校园,一旦形成风气,势必葬送考生的一切。现在,不少考生已经认识到以题代学的危害,这对遏制刷题现象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只要解决了刷题问题,我们的考试改革就一定能圆满成功。 ①过分依赖做题,不一定就会把教材挤出校园。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