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中信任因素的理论研究

知识管理中信任因素的理论研究
知识管理中信任因素的理论研究

知识管理中信任因素的理论研究

摘要:信任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在回顾和综述对信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信任的定义和分类做出总结,按照信任产生的不同心理过程,信任可分为:基于认知的信任和基于情感的信任;按照信任的不同对象和基础,信任可分为:组织制度信任和人际关系信任。基于以上两种分类分别分析情感信任和认知信任对知识获取和知识贡献两种知识共享行为的不同影响,与组织制度信任和人际关系信任对知识管理各过程之间的关系作一些理论探讨,并提出人际信任与知识共享的促进作用模型和信任对知识管理过程的影响关系模型,以期为组织知识管理的实践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任;情感信任;认知信任;组织制度信任;人际关系信任;知识转移;知识管理

1引言

知识管理实践和知识共享在员工的培训与发展,团队工作,尤其是研发团队,核心制造技术的扩散,最佳实践的转移,跨部门、事业部的合作,企业间的合资、并购与战略联盟,以及连锁经营等诸多管理背景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事实上,过去诸多研究都证实:那些能够在组织内部有效地转移和运用知识,并且有效地防止核心知识外溢给竞争对手的知识管理活动,将更有效率,更具创新性和适应性,更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功地生存并发展起来。因此,如何有效的进行知识管理已成为众多管理者和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之一。

在知识管理的相关文献中信任被普遍认为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和灵魂(Diane Ford 2001)。但是信任是一个很复杂的结构,它包括许多不同的基础、类型和影响因素。尽管信任对人们来说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但是至今,关于信任的定义,众说纷纭,研究者们对信任本质的认识仍没有达成共识。关于信任及其类型与知识管理各过程之间的关系更是有待于深人研究的问题。

2. 研究信任的理论基础

2.1信任是一种社会和心理现象

人们一直在个人、人际关系和社会三个层面上开展信任研究,在个人层面上研究信任的学者,将信任理解为个人人格特质的表现,它不管信任的对象是谁以及情境如何。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心理学家哈耐特(Harnett)、卡明(Cumming)、罗特(Rotter)、怀特曼(Wrightsman)等,他们认为,信任是个人的纯心理属性,是基于一个人的生话经历和人性认识而形成的对他人值得信赖的总体期望。有的人倾向于信任别人,有的人则倾向于不信任别人。对于人格特质信任,研究者们认为有两种情形.一是一个人认为他人总体是值得信任的,因而总是信任他们;二是一个人认为不管他人是好是坏,信任总能获得更好结果,因而总是信任他们。

2.1.1基于心理学视角的信任

心理学视角的信任被理解为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心理反应或形

成的心理特质,是环境决定下的个体心理和行为。早期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将信任定义为个体对某事件后果的乐观期望。Deutsch(1958)他将信任定义为:期望某件事的出现,并相应地采取一种行为,这种行为的结果与它的预期相反时所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要大于其结果与预期相符时所带来的正面心理影响。霍斯莫尔(Hosmer,1995)归纳了不同领域有关“信任”研究的相关定义,提出信任是个体或组织对于另一方会尊重和保护所有参与者或经济交易各方利益的一种信心。后

期的心理学、研究学者将信任从对情景和个体的信任转向特定交往下的人际信任。进一步强调了信任的风险性和脆弱性。

在心理学领域的定义中,信任包括以下三点:首先,信任是一种预期,预期的正确与否是存在风险的,预期要通过最终行为的选择来反映;其次,信任产生的必要条件是风险的存在和合作双方的相互依赖;最后,信任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不会因为一时的获利去攻击对方的弱点,同时愿意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在另一方的面前。

2.2信任是基于人际关系中的理性算计和情感关联而产生

在人际关系层面上研究信任的学者,将信任理解为人际关系的产物,它是基于人际关系中的理性算计和情感关联而产生的信任。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社会学家刘易斯(Lewis)和威格特(Weigert)等人。他们认为理性和情感是人际关系中的两个重要维度,二者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信任。卡里和威廉(Kari chopre和William A. Aallce)将人际与关系分开来思考,他们认为人际信任是人们联系的一个社会纽带,它是针对特定的信任客体。它是信任主体对信任客体的一种态度,是对信任客体具有能力、善良、诚实和行为可预见的期望。它常常是基于信任主体对客体属性的认知或者说理性考察而产生的信任;而关系信任被认为相互关系的一个必然特性,它发生在特定的人们之间。它是在角色期望缺失条件下维持互动的社会粘胶。关系的信任是相互的。它常常是基于强烈的情感联系而产生的信任。

2.2.1基于经济学视角的信任

经济学视角的信任研究,总是倾向于认为信任是计算的(Williamson,1993)或制度的(North,1990)。主要关注:信任的功能、对信任功能的规制、信任机制的构建和维持(张缨,2004)。比较突出的学者是科尔曼((Colemna,1990)对于信任的研究,认为信任是一种基于计算的理性行为,即信任行为的可能获利要大于可能损失,这一点和心理学家认为信任是一种非理性行为的观点有很大的差异。

2.3信任是作为一个群体共有的特性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我们所有人都信任。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卢曼(Luhmam)、巴伯(Barber)、祖克尔(Zucker)和福山(Fukuyama),他们认为信任是一个社会制度和系统程序的产物,是建立在理性的法规制度和科学程序、步骤上的一种现象。人们之所以讲信任,是因为如果不讲信任会受到有关社会和组织法规制度的惩罚并相信这些社会和系统机制运行是有效的,功能发挥是正常的;或者理解为文化规范的产物,是建立在道德和习俗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现象,人们之所以守信或信任他人,是因为社会和组织中文化中含有倡导诚信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并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内化。社会信任不但包括宏观层次上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系统与制度的信任,还包括中观和微观层次上的各类群体和组织机构(如社区、组织、银行等)以及人造技术系统(如计算机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的制度结构和功能的信任。

2.3.1基于社会学视角的信任

社会学视角对信任的研究始于卢曼,Luhmann(1979)认为,信任是广义上的

期望,即期望他人会保持他的人格,或者说保持他己显露出的、为社会看到的人格,因而控制他的自有、控制他的欲望非分之举的内心。社会学角度研究信任的另一学者巴伯,在吸收了前辈的研究思想后,提出信任在不同层面有不同的理解

(张缨,2004),他将信任分为三个层面:其一,相信道德等社会秩序会得到自觉尊重和实现:其二,相信人有能力胜任其角色;其三,相信相互合作的另一方,会履行其信用义务和责任。

另外,为了本研究的需要,我们有必要对信任与不信任做出区别。对于不信任,目前的文献中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是认为不信任与信任是bd一结构。因此不信任就是人的关系中缺乏信任(Jones&George1998);另一种观点认为不信任与信任不是同一结构。不信任的主要特征是:恐惧、怀疑、冷嘲热讽、警戒等(Lewichi1998)。

总之,信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结构,它涉及许多不同的对象和基础。本研究需要重点理解的是信任的不同类型即是以组织制度为基础的信任还是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信任等关键问题。理解这些不同的类型与知识管理各过程的关系是重要的,这有利于管理者们根据知识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的不同类型的信任采取不同的策略。

3.人际信任的定义及其分类

3.1人际信任的定义

在研究人际信任的问题时,赋予其明确清晰的定义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将避免诸多不必要的争论,然而研究人员们至今对于如何定义信任这一概念仍然没有达成共识。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信任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就组织研究而言,学者们就以下两点已基本达成共识:信任是一种心理状态;风险和相互依赖性是信任产生的必要条件。Mayer的定义很好地包含了以上两点,并且能够体现出信任的内涵,因此本文沿用的定义。其定义如下:

信任是指不管一方对于另一方的监督和控制能力的强弱如何,该方都愿意使自己变得容易受到另一方行为的伤害的一种意愿,这种意愿是建立在该方对另一方将履行某种特定的且对己方而言非常重要的行为的预期之上的。[1]

3.2人际信任的类型

3.2.1基于认知的信任与基于情感的信任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信任的维度做了不同的区分[1,2]。McAllister[1]是按照信任产生的不同心理过程,将人际信任分为基于认知的信任(Cognition-Based Trust)和基于情感的信任(Affect-Based Trust)。基于认知的信任的前提条件是绩效可靠性和技术可信性,是由于根据所收集到的信息能够对对方的可信性做出推断,从而给予的信任;基于情感的信任的前提条件是公民行为水平和非正式交往的频度,是由于双方之间建立了密切的情感联系,因而相信对方的行为不会伤害自己的利益,从而给予的信任[7]。由于本文在分析人际信任与知识共享关系时关注的是人际信任如何影响知识转移双方的心理过程,而正是按照信任产生的不同心理过程,将人际信任分为基于认知的信任和基于情感的信任。

3.2.2组织制度信任与人际关系信任

组织制度为基础的信任是建立在理性的法规制度和科学程序、步骤上的一种现象。人们之所以讲信任,是因为如果不讲信任会受到有关社会和组织法规制度的惩罚并相信这些社会和系统机制运行是有效的,功能发挥是正常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卢曼(Luhmam)、巴伯(Barber)、祖克尔(Zucker)和福山(Fukuyama);人际关系信任是基于人际关系中的理性算计和情感关联而产生的信任。其主要代表

人物有社会学家刘易斯(Lewis)和威格特(Weigert)等人。信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结构,它涉及许多不同的对象和基础。信任的不同类型即是以组织制度为基础的信任还是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信任,理解这些不同的方面与知识管理过程有何联系是重要的,这有利于管理者们根据知识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的不同类型信任采取不同的策略。

4.人际信任与知识共享的关系

4.1情感信任与认知信任的关系

McAllister (1995)[3]将人际信任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建立在个体对其

交往对象的可靠性及可依赖性的认知型信任和建立在相互关系及照顾基础上的

情感型信任, 并通过研究发现认知信任领先于情感信任的形成, 对情感信任有

着正向的影响。认知信任是一种更肤浅的和更一般的信任。Johnson& Grayson (2005) 的研究也得出了认知信任对情感信任的产生有着正向的影响作用。认知型信任, 或者可靠性, 被认为比情感上的信任“更多的表面现象, 更少的细化”。认知信任的形成与情感信任的兴城市正相关的,病领先于情感信任的发展[7]。谢荷锋(2007) 也认为在知识共享中, 认知信任对情感信任具有积极影响。秦红霞, 陈华东(2007)[4]指出认知信任一般建立在工作关系中, 互动角色中表现出的可靠性和职业能力, 这是双方产生信任的共同基础。情感基础信任产生于特定的关系或频繁的社会交往,成员间有高度的信任, 彼此可分享敏感的个人信息、观点和知识。因此,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 组织成员间的认知信任水平越高, 情感信任水平越高。

4.2人际信任与知识获取的关系

认知信任的前提条件是绩效可靠性和技术可信性(McAllister, 1995) 。如果员工展示出可靠的绩效可靠性和拥有卓越的技术可信性,如优秀的教育背景、特殊培训、成功的经历等, 就会获得高水平的信任。高水平的认知信任可以促使员工建立积极的合伙关系并愿意从被信任者那里寻求知识。Chowdhury (2005) 证明了认知信任会对知识获取产生显著影响。从实践的角度来看, 当信任方需要知识获取时, 他(她) 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选择的衡量标准则更倾向于被信

任方的绩效可靠性和技术可信性, 而不是信任双方之间的亲密程度,即情感信任。另一方面, 处于情感信任的主体之间, 由于双方接触频率比较高, 双方经常在

有意无意的情况下就拥有的知识进行交流, 这样他们之间的知识则更趋向于同

质化, 也就是说信任方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 处于情感信任关系中的被信任方

很可能并不具备解决信任方问题的知识, 这也迫使信任方将知识获取扩展到认

知信任的群体中。基于上述分析, 可以得出如下假设:

H2: 相对于情感信任, 认知信任对知识获取的正向影响更显著。

4.3信任与知识贡献的关系

情感信任使得员工之间形成一种牢固的共有的价值观和强有力的感情联系, 并促进相互理解和共识。由于知识贡献是以时间密集和个人交往为特征, 要求更高水平的情感信任,这反映出信任双方必须具备更亲密的关系。很多学者通过研究也证明了情感信任对知识贡献有正向显著关系(McAllister, 1995; 初浩楠,

廖建桥, 2008)[6]。当信任方考虑向谁贡献知识的时候, 他(她) 通常会从以下

几个角度考虑问题:

第一,成本收益角度。经济交换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理性的, 只有当知识共享行为所获得的奖励大于进行共享时的成本时才会发生。在特定的关系或频繁的社会交往中形成的情感信任, 双方有高度的信任, 彼此可分享敏感的个人信息、观点和知识。在这种信任水平下的知识贡献所需要的时间成本和知识贡献后自己损失的益处要远远小于知识贡献带来的双方情感信任水平的加深和获得尊重的需要, 那么信任方很可能乐意向被信任方贡献自己的知识。而且基于情感信任水平基础上的双方进行主动知识贡献行为时, 信任方可采用多种多样的表达形式, 时间也相对灵活, 频率相对较高。

第二,不认可风险。基于认知信任水平的知识贡献, 一个组织的贡献行为很可能得不到知识吸收方的认可和利用, 甚至抵触, 从而给知识溢出方造成出力不讨好的损伤。DePaulo & Fisher(1980) 研究发现, 对外寻求帮助往往意味着要付出个人的心理成本, 如显示自己的“无能”, 这种心理成本常常产生逆反心理, 常常表现为对帮助自己的人的某种“不满”情绪, 对于自尊性较强的人这种可能性更大。倘若信任方愿意与认知信任关系中的被信任方贡献知识, 如果信任方与被信任方贡献的知识, 是被信任方早已掌握的知识, 那么信任方更能感受到来自被信任方对自己不认可的感觉。但处在情感信任关系中的被信任方, 即使是早已掌握的知识, 被信任方也不会因此产生不认可情绪, 反而会感激信任方的这种主动知识贡献行为, 从而加深双方的情感信任水平。

第三,知识扩散风险。私有知识对于个人来说, 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 它既能提高和改善个人的工作效能, 也能给个人在组织中赢得经济利益, 获取权力、地位和声(Hansen &Avital, 2005) 。那么当信任方知识贡献时, 也就意味着信任方丧失了对知识的控制权, 使其失去了在组织中的知识优势, 通过工作关系建立的认知信任还不足以达到信任方对被信任方贡献知识的程度。但是当个体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的时候, 会激励一方做出有利于另一方的行为。基于社会交换理论, 处于情感关系中的员工会更多地感知情感性支持, 作为回报, 他们更愿意冒着知识扩散风险, 倾向于以更友善的态度进行合作性沟通, 也会表现出更多的知识贡献行为。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假设:

H3: 相对于认知信任, 情感信任对知识贡献的正向影响更显著。

4.4知识获取与知识贡献的关系

知识共享本质上是组织中的个体获取并整合他人的知识和个体知识为他人作贡献的过程。且这两种知识共享行为,即知识获取和知识贡献都是主动性的知识共享。Hooff & Rid2der (2004)[8]认为一个人知识获取得越多, 那么他或她更愿意向他人贡献知识。通过不断地获取知识, 个体不断地认识到知识共享的益处。这些明显的益处使得个体愿意投入地更多,即不断贡献自己的智力资本以使得他人同样认识到共享的益处。

另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一个人满足了生理安全需求后会逐渐升级,社交和尊重的需求就会突出来了,渴望得到同事朋友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基于这一点当信任方已经掌握足够的知识储备并和被信任方有一定的人际信任基础时, 根据双方互惠互利的原则, 会促使知识溢出方在拥有知识吸收方需要的知识时, 会主动地向知识吸收方贡献自己的知识。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假设:

H4: 信任方获取的知识越多, 那么信任方也越会向被信任方贡献自己的知识。通过上述分析, 本文提出以下逻辑框架:

表1:人际信任与知识共享的促进作用模型

5.信任与知识管理各过程的关系分析

5.1信任与知识创造

从目前现有的文献来看,信任与知识产生之问的关系的讨论是限的。但人们一直认为信任对知识产生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波罗斯特等(Probst,Raub&Romhar dt)认为,“如果个体对组织容忍错误的态度产生信任,那么将加强知识创造的文化”。这里所涉及的信任是组织制度信任。换言之,员工信任组织制度能容忍错误,并将在实践中体现它。在这种条件下,能激发个体更多的知识创造。迪耐福特(Diane Ford 2001)[10]经过有关分析提出:“对于个体的知识创造活动而言,与不存在任何信任相比,如果存在组织制度信任或存在与公司管理者的人际信任将会促进个体产生更多的知识创造。对于团队或小组的知识创造而言,与没有任何形式的信任相比,如果存在组织制度信任将会促进更多的知识创造。与存在简单的组织制度信任或者没有任何信任相比,如果存在人际关系信任包括知识为基础的信任,将会促进更多的知识创造。”

显然,存在信任与不存在信任或存在不信任,对知识创造活动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个体和团队知识创造活动来说,制度信任和人际关系信任都会起作用。只不过对个体知识创造活动来说,制度信任起的作用会大一些。因为个体的知识创造性活动常常不需要过多与他人打交道,而对组织知识产权制度或者一些其它激励制度的信任常常会激发组织内个体知识创造的热情;而对团队知识创造活动来说,不可缺少的前提就是团队中的每个个体必须分享自己的知识和信息,相对来说,人际与关系信任就比制度信任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团队中有更多的人际关系信任,人们将相互分享更多的信息,于是将促进团队更多的知识创造。相反,如果团队个体之间存在不信任,知识的创造滔动就会产生阻碍。如恐惧、怀疑、冷嘲热讽、警戒等等不信任的行为将阻碍团队内的个体分享创造新知识所必须的知识或信息,从而影响团队知识创造性活动的开展和实效。

上面所讨论的是信任与组织内部的知识创造活动的关系。对于从外部获取知识这一知识产生的形式来看,信任也是很重要的。但是组织制度信任在这里不起

任何作用,关键是人际与关系信任对知识获取的影响是重要的。这是因为在知识市场中,人们很难评估所获取的知识价值,所以对知识供给方的能力为基础的信任、知识为基础的信任、身份识别为基础的信任、认知为基础的信任、关系信任等等人际关系信任就变得非常重要。在这种情形下,人际关系信任的重要性一般是通过双方企业代表的重要性来体现。例如,对于战略联盟,代表公司的员工和一起工作的员工互相之间创造一种关系,各自代表的改变将中断知识的流动和企业相互转移的意愿。

5.2信任与知识编码

知识编码是将显性知识转化为有些可写的或可视的格式。编码知识常常储存在知识管理的系统内或组织手册内。尽管关于信任在知识编码中的作用讨论较少,但仍然有关于知识管理系统的数据质量和这些系统利用信任问题的讨论。可以认为在知识编码的过程中,信任也是必要的。对知识管理系统的不信任或者对数据质量的不信任都明显会影响知识的编码活动。当员工不能很好的利用知识管理系统,认为该系统效率低下或对编码的知识存在怀疑的情况下,知识转移与获取就会收到障碍。当知识正在被编码时,提供编码知识源的个体也同样需要信任,知识管理系统会按个体的原意和要求编码,当知识获取者认为编码者存在责任心不强、懈怠、散漫时,编码后的系统也是不被信任的,知识编码的活动就难以正常进行。

另外知识编码的困难还取决于编码知识的复杂程度,复杂知识的隐性特征,使知识源更多采用零散的片面的语言或是借助隐喻和模型来编码表达知识,也增加了知识接受方解码的困难。为了是隐喻模型能被知识接受方准确快速的解码理解,知识源一方面需要灵活的利用相互间的共同知识,这既需要双方有一定的相同或形似的知识,也需要在共享知识方面有一定的差距。要想很好的解决以上的难题就需要知识编码方和知识接受方之间建立相互的信任和沟通,知识转移不是一次性交易的过程,它需要双方频繁的互动,及时发现和纠正编码的错误,因此双方的相互信任和互动、频率和时间也是知识编码数量和质量的重要影响。

5.3信任与知识转移

目前现有文献关于信任与知识管理关系的讨论,涉及最多的是信任与知识转移(即知识分享)的关系问题。许多研究者(Davenport&Prusak 1998

Podolny&Baron 1997,Kramer1999)认为要分享知识,必须存在信任。劳伦德和查欧锥(Rolland&Chauvel 2000)认为“信任是知识交换最为重要的先决条件之一。”高祥宇等人(2006)对人际信任对知识转移促进作用的研究中发现,人际信任可以减少防御性行为,对同伴高水平的信任将使人们对其行为做出积极的归因。这意味着施信人更愿意收集那些表明同伴是可信的信息,以及在对这些信息进行阐释的时候将表明同伴可信的行为归因于“个人因素”而将表明同伴不可信的行为归因于“环境因素”

[11]

迪耐福特(Dime Ford 2001)[10]经过有关分析提出:“在很少或者没有人际关系信任的条件下,如果存在组织制度信任,将会有更多的知识转移;在很少或者没有制度为基础的信任的条件下,如果存在人际关系信任包括知识为基础信任、身份识别为基础的信任或关系信任将会有更多的知识转移;在存在不信任的条件下,知识转移会受到阻碍而且失败,这是由于恐惧、怀疑、警惕等不信任行为所导致的;与只存在单纯的组织制度信任或者单纯的人际关系信任相比,如果组织

制度信任与人际信任同时存在将产生更多的知识转移;知识分享将增强组织内的人际信任进而促进更多的知识转移。”

由此可见,人际关系信任对知识转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在知识转移的开始,并不一定需要人际信任。制度信任可以成为知识分享的启动机制。知识转移初时,出于对组织具有激励和约束功能制度的信任,人们从事被组织认为具有价值的风险行为即知识分享。知识的分享增强了人际关系信任,而人际关系信任又促进了被企业认为是更具风险、更具价值的更高质量的知识分享行为。

5.4信任与知识运用

戴维诺特(Davenor&Prusak 1998)认为组织内个体存在的“不是这里发明”的心理现象,严重阻碍了第二知识源的运用。他建议为了克服这个障碍,组织必须培养一种文化和制订政策,宽容和鼓励利用外面或借来的知识,并且利用各种措施使员工们对组织的这种文化以及对管理者有效执行有关政策抱以信任。迪耐辐特(Diane Ford 2001)认为“如果存在组织制度信任将产生更多的知识利用和运用;如果存在与上级管理者的人际信任,将产生更多的知识利用和运用。”贡纳爱利森(Gunnar Ellingsen)于2002年在挪威一家大医院进行关于知识有效利用必备的条件的实证研究表明在知识运用中制度和人际信任都必不可少。这一些研究充分说明信任促进知识运用。

基于以上研究可以总结得出如下模型:

表2:信任对知识管理过程的影响关系模型

6.本研究对管理的启示

6.1信任与知识共享的启示

就相关文献来看很多学者对知识共享与人际信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但有关信任与知识共享两者的内在机理的研究却很少。本文在文献回顾与分析的基础上认为, 认知信任会促进情感信任的深化;认知信任相对于情感信任, 对知识获取的正向影响更大;情感信任相对于认知信任, 对知识贡献的正向影响更大;知识获取也对知识贡献产生正向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揭示了人际信任对不同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作用。结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1) 组织内的个体如果想获取更多的知识, 由于在情感信任水平基础上建立的知识共享易形成知识同化,必须与他人培养认知信任;个体不能一味的强调情感信任的培养, 还要不断拓宽自己的交际圈, 与他人建立认知信任。如果一味地强调情感信任的培养, 那么建立在情感信任水平上的知识获取和知识贡献, 容易造成双方知识的同化; 而且因为没有与他人建立认知信任, 就缺乏获取新知识的途径, 也会造成建立在情感信任水平上的知识共享行为的弱化甚至停止, 或者共享的知识不是组织所需, 不利于个体间实现有利于组织的知识共享。(2)知识获取得越多, 那么他或她更愿意向他人贡献知识。这些明显的益处使得个体愿意投入地更多,即不断贡献自己的智力资本以的到共享的益处。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双方要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则, 只有这样才会促使知识溢出方在拥有知识吸收方需要的知识时, 会主动地向知识吸收方贡献自己的知识。(3) 如果员工之间的信任水平较低, 组织内知识共享的氛围尚未形成, 组织领导可以通过正式培训、员工讲座、座谈会等形式的活动使员工之间有正式的机会展示和交流自己的技术和知识, 使员工对同事的知识、能力和技术产生认知,从而形成认知信任,发挥认知信任的启动作用,进而激发成员间的情感信任。本文只是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 还需要进一步地实证研究来证实。

6.2信任与知识管理过程的启示

组织管理者为了能成功地实施知识管理,需要针对知识管理各过程对信任不同类型的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具体来说,本研究对组织管理者充分发挥信任功能。(1)在知识管理的活动中,为了培养信任,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沟通开放、员工积极参与决策、员工主动分享关键信息的组织文化环境来促进组织内的人际关系信任。另外,管理者要想办法预防和消除知识管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不信任。不信任存在的地方充满恐惧、怀疑、冷嘲热讽、愤世嫉俗、警觉和警惕,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员工之间是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知识分享和创造活动的,知识管理也不会得到成功。(2)由于存在与知识管理相关的制裁、政策和组织制度,以制度为基础的信任才能得以发展,人们才愿意开始分享他们的知识和创造新的知识。这种情形之所以能发生,是由于人们认为组织存在的制度安全网络能保护他们的利益。基于人们对知识管理相关的组织激励和约束制度的信任,人们才愿意进行知识创造、分享和运用。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制度信任与人际关系信任之间的关系,尽力发挥各自的特长。要尽可能地发挥制度信任的启动功能,但更要注意启动后人际关系信任的培养,因为真正高教高质量的知识分享,是组织内存在较强的、普遍的人际关系信任。(3)根据信任与知识管理各过程

关系的基本考察.在知识管理的活动中,必须贯彻信任、信任、再信任的原则。信任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和灵魂,是实现知识刨造、编码、运用与共享的前提。有了组织内成员之间的信任,才能建立起知识管理的良性循环,朝着知识共享、刨造、编码和运用的方向螺旋式上升;反之,则会出现知识管理的恶性循环,朝着知识保护和不能分享、不能创造、不能编码以及不能运用知识的方向而螺旋式下降。组织的知识管理,就是在贯彻信任、信任、再信任原则中,发挥自己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Mayer,R.C.,Davis,J.H.,&Schoorman,F.D.,An integration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709-734.

[2]Levin,D.Z.,&Cross,R.,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you can trust:The mediating role of trust in effective knowledge transfer[J].Management Science, 2004, 50(11) : 1477-1490.

[3]McAllister,D.J.,Affect-and cognition-based trust as foundations for inter- personal cooperation in organiz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5,38: 24-59

[4]秦红霞,陈华东.基于员工信任关系的企业知识共享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0):103-106

[5]Chowdhurys.The role of affect-and cognition-based trust in complex knowledge sharing[J].Journal of Management Issues,2005,17(3):115-135

[6]初浩南,廖建桥.认知和情感信任对知识共享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9):238-240

[7]Mcallister D.J.Affect and cognition-based trust as foundations for interpersonal cooperation in organiz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5,38:24-59

[8]Hoof&Ridder.Knowledge sharing in context:the influence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communication climate and CMC use on knowledge sharing[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4,8(6):117-130.

[9]严中华.信任:知识管理的基础和灵魂[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1004(2):71-72

[10]Dianne Ford”Trus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The Key to Success”,Centre for Knowledge-Based Enterprises Working Paper,01-08,2001.

[11]高祥宇,卫民堂,李伟.人际信任对知识转移促进作用的研究[J].科研管理,2005,(6):106-113

[12]Dirks,K.T.,&Ferrin,D.L.,The role of trust in organizational setting [J].O- rganization Science,2001,(12):450-467.

[13]周诗豪,李丽霞.知识分享和知识分享中的信任因素[J].情报杂志,2009(2):113-116

[14]刘春燕.信任与知识共享行为关系模型的理论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1(6):2-6

[15] 王雁飞,朱瑜.组织社会化、信任、知识分享与创新行为:机制与路径研究2012(4):34-46

[16]任荣.信任关系对战略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J].科技创业,2005(5):54-55

[17]叶飞,雪运普.关系承诺对信息共享与运营绩效的影响研究[J].管理科学,2012(5)41-51

[18]罗婷,何会涛,彭纪生.认知、情感信任对不同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381-383

[19]谢荷峰.企业员工知识分享中的信任问题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0]徐俊毅.认知与情感信任的前因及对顾客忠诚的影响-基于化妆品市场的实证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1]龙勇,李忠云.技能型战略联盟基于信任的知识获取和合作效应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5):36-43

[22]梅红兵.战略联盟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3]周密.员工知识共、知识共享意愿与信任基础[J].软科学,2006(3):109-113

[24] 魏江,王铜安.个体、群组、组织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1):91-97

[25] 肖冬平,彭雪红.组织间网络的学习与创新机制研究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2):203-207

管理学热点问题汇总

中大考研论坛 https://www.360docs.net/doc/b215246719.html,/ 管理学热点问题汇总 前 言 2003、2004、2005年热点问题考察情况统计: 2003: 业务流程再造(名词)、 2004: 流程再造(名词)、学习型组织(论述)、变革型管理(论述) 2005: 平衡记分卡(名词)、竞争优势(名词)、学习型组织(名词) 核心能力(名词)、流程再造(论述) 综观03、04、05年的试题我们不难看出,对于管理学热点问题的考察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特别是05年出题老师人员调整后;可以肯定的是06年对于热点问题的考察将是管理学出题的重点,因此,在复习指定教材的同时,加大对热点问题的学习力度,无疑将是考企业管理制胜的法宝。 然而,在应试教育下,让考生在复习之余,阅读大量的管理学著作,是很不现实的;为此,我们将管理热点问题逐一归纳输理,希望能助考中山大学企业管理以及考管理学这门课程的考生一臂之力。 由于时间仓促,对于热点问题的总结可能不尽全面,同时对于一些热点问题知识点的总结还有诸多不足之处,希望广大考生批评指正。 中 大 人 2005年8月 一、企业再造(Re-engineering 的在改变组织传统的金字塔型结构,权力下放的小组操作,化简为繁,提高企业的效率与简化企业的层级架构,以达顾客满意。 依据美国管理学者詹姆斯·钱辟(James Champy )在其《企业再造》(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 )一书中指出,由于现今经营环境递变,企业必须进行从內到外、从上到下的全面组织改造,內涵为结构性、行为性与科技性。 企业再造的目标:在于重新设计企业作业流程,以增加绩效。企业再造的做法包括:由第一线执行者作决策,整合相关性的分工功能,以专案经理为沟通主要桥梁,同时提供多种流程方式,降低对内部控制、检验与协调活动的需求,便利工作团队与专案经理全心协力完成特定组织目标。 二、价值管理(Value Management )★★★ 致,员工即不必层层请示,直接执行工作或解决问题。 美国管理学者肯.布兰佳(Ken Blanchard )在《价值管理》(Managing by values )一书中,认为唯有公司的大多数股票、员工和消费者都能成功,公司才有成功的前提;为达到此「共好」(Gung Ho )的组织目标,组织必须逐步建立能为成员广泛接受的「核心信念」(Core Beliefs ),并且在內部工作与外部服务上,付诸实施,成为组织的标准行为典范,始能获得真实的与全面的顾客满意。 价值管理对企业的好处,在于不仅能够传承落实公司的远景,更能设定企业员工守则、工作信条等方法,在组织内部进行各种层面的沟通,凝聚组织、团体、团队与个人的目标成为共同信念,以增加组织成员的生活品质滿意度,最终做好顾客服务,持续组织的竞争力和获得可长可久的事业成功。 三、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 )★ 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 ),美国学者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 修炼》(The Fifth Discipline 竞争力。 学习型组织应包括五项要素: (一)、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 ):愿景可以凝聚公司上下的意志力,透过组织共识,大家努力的方向一致,个人也乐于奉献,为组织目标奋斗。 (二)、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 ):团队智慧应大于个人智慧的平均值,以做出正确的组织决策,透过集体思考和分析,找出个人弱点,强化团队向心力。 (三)、改变心智模式(Improve Mental Models ):组织的障碍,多来自于个人的旧思维,例如固执己见、本位主义,唯有透过团队学习,以及标杆学习,才能改变心智模式,有所创新。 (四)、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 ):个人有意愿投入工作,专精工作技巧的专业,个人与愿景之间有种「创造性的张力」,正是自我超越的来源。 (五)、系统思考(System Thinking ):应透过资讯搜集,掌握事件的全貌,以避免见树不见林,培养综观全局的思考能力,看清楚问题的本质,有助于清楚了解因果关系。 学习是心灵的正向转换,企业如果能够顺利导入学习型组织,不只能够达致更高的组织绩效,更能够带动组织的生命力。 四、知识管理(KM, Knowledge Management )★★ 知识管理(KM, Knowledge Management )是网路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管理学者彼得·杜拉克早在一九六五年即预言:「知识将取代土地、劳动、资本与机器设备,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受到一九九○年代的资讯化蓬勃发展,知识管理的观念结合网际网路建构入口网站、资料库以及应用电脑软体系统等工具,成为企业累积知识财富,创造更多竞争力的新世利器。

知识管理理论与策略研究报告(doc 12页)

知识管理理论与策略研究报告(doc 12页)

知识管理理论与策略研究 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中,传统组织要素已经日益商业化和标准化。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正式的商业手段被提出来,成为企业创新的动力来源。本文对知识的成长模式、知识管理的功能和流程进行了探讨,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角度,对知识管理的显性策略和隐性策略进行了研究排预测了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自从有了人类,知识就已经存在,但知识管理却在20世纪90年代才被作为一种正式的商业程序提出来,这与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产品之间的差别缩小,服务业迅速发展;社会发展变化的速度加快,那种可以使用几十年的知识和技能大大减少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竞争程度大大增加;技术进步使得信息和数据的处理越来越容易和廉价,国际互联网联系起世界的各个角落;企业人员流动性增加,再培训的任务日益繁重;商业活动中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在经济体系和商品价值中所占的比重也逐渐增大。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质量、价格和功能等传统组织要素已经商业化和标准化。这迫使企业不得不将注意力转移到各自的知识资源上,以便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我们常听到的关于人才匮乏、人才竞争、劳动力老龄化等词语,都是企业渴求知识的体现。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

环状的增强回路。在这一模式的作用下,知识量与创新相互作用,产生滚雪球效应,使知识量加速扩大,创新速度不断提高。正是在这种知识成长促进环路的作用下,人类社会的信息和知识量呈级数增长,逐步将人类推进到知识经济社会。但是如此发展下去,企业的知识量是否会无限加速发展呢?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还有一个隐藏的知识成长抑制环路。如图1所示,当知识量日益增多的时候,对知识进行管理的难度也会增加,从而造成知识的利用效率降低,抑制甚至阻碍企业创新和知识量的增加。抑制环路对知识的成长起调节平衡作用。这一点在知识成长促进环路开始起作用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明显,因为此时的知识量少,增加速度缓慢,无需复杂的管理。到了20世纪,经过长期的积累,人类的知识量已经形成了很大的规模,增长速度更是惊人,尤其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高速发展之后,人类真正进入了信息社会,才开始体验到知识爆炸、知识过量给知识管理带来的问题。因此,在知识量与知识管理难度之间有一个时间滞延,使得这一效应颇具隐蔽性。如果不采取相应的对策,知识的成长将在抑制环路的作用下接近并达到成长极限。面对这样一种成长极限模式,努力推进促进环路将是徒劳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成长抑制环路。只有通过提高知识管理的水平,才可能打破现有知识成长的极限,向更高的极限发展。这也是知识管理一经提出后受到广泛重视的原因。从知识成长模式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识增长的趋势和知识管理的重要作用。二、知识管理的功能及流程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知识管理是现代企业在21世纪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由于

信任关系解析

信任关系 不同域之间要能互访,需要域之间存在信任关系。信任关系分为可传递信任和非可传递信任。 可传递信任:任何一个域被加入到域目录树后,这个域都会自动信任父域,同时父域也会自动信任这个新域,而且这些信任关系具备双向传递性。 为了解决用户跨域访问资源的问题,可以在域之间引入信任,有了信任关系,域A的用户想要访问B域中的资源,让域B信任域A就行了。信任关系分为单向和双向,如图所示。图中①是单向的信任关系,箭头指向被信任的域,即域A信任域B,域A称为信任域,域B被称为被信任域,因此域B的用户可以访问域A中的资源。图中②是双向的信任关系,域A信任域B的同时域B也信任域A,因此域A的用户可以访问域B的资源,反之亦然。 在域树中,父域和子域的信任关系是双向可传递的,因此域树中的一个域隐含地信任域树中所有的域。 另一种可传递信任不是默认的,可以通过在不同林根域之间建立信任关系来实现,如P53图2-71。 在域之间建立信任关系时,注意信任传递带来的隐含信任,如图2-72。 非可传递信任: 非可传递信任的域之间必须通过手动创建信任,才能实现域间资源访问。可以创建的有: ●Server 2003/2008域与NT域 ●Server 2003/2008域与另一个林中的Server 2003/2008域(当两个林之间没有林信 任关系时) ●Server 2003/2008域与2000域 ●Active Directory域与Kerberos V5域

操作:为两个域创建信任关系(TrustRelationship.exe)。 在两域间创建信任关系,需要满足能对两域进行解析。所以首先在DNS服务器上进行区域的创建,并允许区域传送。参考P55设置信任关系。通过对域间资源访问进行验证。

近10年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热点_基于CSSCI数据库的词频分析

收稿日期:2010-12-2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BTQ035);安徽大学学术创新团队项目(SKTD010B ) 作者简介:储节旺(1969-),男,安徽岳西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知识管理、教育管理、科技管理研究.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但是对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众多西方企业开始大规模地应用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科技,进行企业内部的知识创新、知识共享、知识转换和知识传播等,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主管及员工的搜集和利用知识的能力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即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企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获得了普遍的认同,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已经成为管理 学研究的热点领域。知识管理甚至被学术界誉为是继科学管理之后管理学发展的一个根本变革。 知识管理是一门新兴的,且不断发展的学科。其中一些研究趋于稳定,成为知识管理学科体系的构成部分;一些研究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世界大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它们在不断拓展、丰富着知识管理学科的内容体系。因此,了解哪些是稳定的研究领域,哪些是新兴的研究领域,对于知识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近10年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热点 --基于CSSCI 数据库的词频分析储节旺,王 龙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 要:对2000年到2009年期间在CSSCI 数据库上关于国内知识管理热点方面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并在此基础之上对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做出分析。研究发现:信息技术、企业文化、知识创新、竞争情报、知识共享、数据挖掘、组织学习、知识员工、知识主管、知识管理体系等,是国内近十年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知识管理;研究热点;词频分析;恒星关键词;流星关键词;新星关键词;卫星关键词中图分类号:G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34(2011)09-1425-05 Hotspots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in China during the Last Ten Years -Word Frequency Analysis Based on CSSCI Database CHU Jie-wang,WANG Long (School of Management,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selecting the keywords from CSSCI database,analyzes the domestic research hotspots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from 2000to 2009with word frequency method and predicts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this field.It is found that IT,enterprise culture,knowledge innovation,competitive intelligence,creative commons,data excavating,organizational learning,knowledge personnel,knowledge manager,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etc.are the research hotspots during last ten years in china. Key words :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hotspots;word frequency analysis ;fixed star keywords;meteor keywords;new star keywords;satellite keywords 情报科学 Vol.29,No.9September,2011 第29卷第9期2011年9月

Windows域信任关系建立全攻略

Windows域信任关系建立全攻略 操作环境:windows 2000的两个独立域https://www.360docs.net/doc/b215246719.html, 与https://www.360docs.net/doc/b215246719.html,。https://www.360docs.net/doc/b215246719.html,的网段为192.168.0.x,https://www.360docs.net/doc/b215246719.html, 域管理所在的IP为192.168.0.1,机器名为aa。 https://www.360docs.net/doc/b215246719.html,的网段为192.168.3.x,https://www.360docs.net/doc/b215246719.html,域管理所在的IP为192.168.3.1,机器名为bb。 两个域用VPN建立好连接,可互相ping通。

操作目的: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 操作过程: 1、建立DNS。DNS必须使用的,而不能使用公网的,因为要对域进行解析。由于在https://www.360docs.net/doc/b215246719.html,和https://www.360docs.net/doc/b215246719.html, 上的步骤相同,故只以https://www.360docs.net/doc/b215246719.html,为例。 在192.168.0.1上打开管理工具- DNS- 连接到计算机- 这台计算机。在其正向搜索区域里新建区域- Active Directory集成的区域,输入https://www.360docs.net/doc/b215246719.html,,区域

文件就叫https://www.360docs.net/doc/b215246719.html,.dns好了,然后完成。 右击新建的https://www.360docs.net/doc/b215246719.html,,选择属性- 常规,把允许动态更新改变为是。 然后在正向搜索区域里新建区域- 标准辅助区域,输入https://www.360docs.net/doc/b215246719.html,,IP地址输入192.168.3.1,然后完成。 右击新建的https://www.360docs.net/doc/b215246719.html,,选择从主传输。 在反向搜索区域里新建区域- Directory集成的区

域,输入网络ID192.168.0,然后完成。 右击新建的192.168.0.x Subnet,选择属性- 常规,把允许动态更新改变为是。 现在https://www.360docs.net/doc/b215246719.html,的DNS已经建立好了,https://www.360docs.net/doc/b215246719.html,的也按此建立。 在192.168.0.1上进行测试,注意:DNS的传输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最好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后进行测试。

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企业知识管理研究 【摘要】本文统计分析了近三十年十年来国内在企业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现状,描述了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归纳了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并结合作者目前知识水平,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综述 1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市场环境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单纯的金融资本或自然资本不再是企业的核心资源,知识正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生存的重要资源。做好企业知识管理,将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本文对近三十年来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2 文献统计分析 2.1 数量分布2014年11 月20日,利用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以“企业知识管理”为检索词,进行篇名路径检索,得到以下统计结果(见表1) 。 表1 企业知识管理论文篇数年度分布 年份数量(篇)比例(%) 2014 175 5.27 2013 212 6.38 2012 189 5.68 2011 259 7.79 2010 252 7.58 2009 309 9.29 2008 280 8.42 2007 256 7.70 2006 263 7.91 2005 223 6.71 2004 208 6.26 2003 216 6.50 2002 141 4.24 2001 145 4.36 2000 102 3.07 1999 59 1.77 1998 16 0.48 1997 3 0.09 1996 1 0.03 1995 1 0.03 1994 2 0.06 1993 0 0.00 1992 1 0.03 1991 0 0.00 1990 2 0.06 1989 0 0.00

知识管理立项报告索为.docx

立项报告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1.企业知识管理现状 1.2.企业面临的知识困境 随着控制技术国内外市场的日渐成熟,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逐年增加。竞争既有来自国际同行的比拼,也有来兄弟单位的抗衡。对企业的技术核心竞力、自主创新能力、知识整合能力以及研制管理能力提出空前挑战。 企业的专业方向涉及飞行器设计、控制与仿真、光电子技术、精密机械、图像处理、爆炸力学、飞行器动力工程、空气动力学、非金属材料等二十余类。以承制国家重点军品型号为主业,同时在其他领域产品研制上大力拓展。企业现已建成“强于制造、精于设计”技术能力的研制体系,但在型号研制和产品研制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技术滞后、创新不足”等现实问题。近年来,型号研制逐渐呈现更新快、难度高的趋势。与企业研制队伍的年轻化、骨干少的现状形成强烈反差。 尽管当前企业面临任务重、时间紧、人才缺、效率低等问题。目前的技术管理模式下,由于型号之间、部门之间、专业之间、人员之间缺乏信息沟通和知识共享,依然存在着重复研制、重复创新的问题,使已经紧缺的资源更加紧张。由于平台林立、互不兼容,依然存在着流程割裂、数据冗杂的问题,使本来顺畅的业务变得繁复。 同时,当前的研制体系更多地依赖于个人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缺乏人才资源的系统整合能力和知识资源的积累重用能力。造成企业的研制能力过于受“技术专家”的制约,过于受“人才流动”的冲击。

1.3.知识工程项目建设需求 基于前述对企业知识管理和应用困境的分析,企业迫切需要实施研发知识工程项目。系统的范围包括建立企业主要军民品全生命周期内知识的产生、表达、组织、共享、检索、应用、更新等一套完整的流程和体系,以及企业的组织保证管理体系和考核激励制度。对知识工程平台的定位为工作平台和学习交流平台,关键功能需求如下: 1.构建企业研发知识库 具体要求:建设初具规模的、与用户研发流程相关、且具有知识本体关联的研发知识库。 2.工作平台 ◆便捷的知识获取,包括批量导入工具 ◆良好的知识表达方式 ◆知识评审流程 ◆知识存储与组织,包括知识地图和本体关联 ◆知识的有效检索与共享,包括智能检索 ◆知识应用,包括结合先进的创新理论方法,提高个人和企业的创新能力 ◆知识维护,包括知识编辑器、版权管理 3.管理工具 能够提供每条知识、每类知识的概率统计、分析、评价的能力知识库实际利用效率评估,提供知识提供者、相关知识生产部门提供知识数量、质量的分析统计数据,组织架构、知识结构、知识流程、访问权限、及用户界面等进行灵活配置。 4.学习平台 支持从知识库中选取知识,对某一类用户进行培训,个人根据知识库内容自主学习,支持学习成果的考评。

国内知识管理现状

国内知识管理现状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其《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曾阐明知识已是一种生产的要素,而且是全球化经济环境中最重要的关键资源。但是,据一项统计调查显示,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目前仅有20%的企业经验知识被保存和文件化。换句话说,企业组织内外仍有非常多的和企业获利及竞争力有关的知识被隐藏起来而不自知。因此采用知识管理手段把遗失的80%知识充分应用,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便是知识经济下的成功关键因素之一。(蓝凌软件总结) 时至今日,国内知识管理在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它不仅成为优化和提升企业管理的新的管理工具,也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应用方向。 目前,国内对于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正呈现出一种务实的现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不满足于热烈的知识管理概念讨论,而是转向脚踏实地的知识管理实践。这种转变从我们对国内企业知识管理关注和投入的调查中就能看出端倪。 1.1 对知识管理关注和投入明显增加 在“对知识管理关注和投入变化”方面,有53%的被调研者表示“关注和投入”在增加;有25%的被调研者表示“关注和投入没有变化”、有8%的被调研者表示“关注和投入在减少”、有13%的被调研者表示“不清楚”。整体来看,这个变化趋势让我们对知识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感到乐观。 就“对知识管理的关注度”来说,有11%的被调查者表示知识管理“在业务中被自如应用”等,某种程度上已经有效地将知识管理融入到日常业务运作中,如青岛啤酒、天狮集团、宝钢集团等;有24%的被调查者表示知识管理“是热点,得到战略关注”,比如华为公司、摩托罗拉中国技术公司、西门子中国、招商证券等;有32%的被调查者表示知识管理“是热点,但没有处于战略高度”;也有28%的被调查者表示知识管理“没有得到太多关注”;而“从来没有开展知识管理活动”的比例只为5%。

知识管理中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

知识管理中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 1、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工业经济正逐步转变为知识经济,知识经济不仅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思维和新的管理方法。知识作为一种独特而又无限的资源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企业的发展逐渐从依靠资本积累的传统转向依赖于知识积累与更新,知识管理开始作为企业管理的新模式悄然兴起。然而对于知识管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就像人们对什么是知识至今形不成一致的认识一样。为此,最好在最宽泛的背景下思考知识管理。简单地说,知识管理就是组织从他们的智力和知识资产中创造价值的过程。通常,从这样的资产中创造价值包括在员工与部门间,甚至和其他公司共享这些资产,以达到最优行动。事实上,知识管理的诞生,来自于前景广阔的市场需求。因为很多依赖积累知识来成长的企业,如软件公司、医疗机构、咨询公司等,经常会遇到如下的问题:随着一位关键员工的离职或休假,同重要合作伙伴或客户的良好关系受到损害,宝贵的实践经验也随之消失;新员工加入项目组时,因没有相关背景资料而很难上手;或者相反,被枯燥的资料海洋所淹没而无法理清头绪;新项目上马时,难以迅速检索到公司过去同类项目的相关文档和信息,因而无法有效借鉴已有

的经验教训,花费重复的学习成本。以上的种种问题促进了知识管理的产生。它的实施在于维护组织的知识,并通过开放式的结构将组织的知识加以收集积累、整理、共享,进一步升华至挖掘组织内员工的创造力,使组织得到更好的成长。目前,知识管理在理论上还处于探讨发展的阶段。本文将通过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来阐述知识管理的内涵,这些问题的澄清或者解决对于有效的实施知识管理是很有帮助的。2、知识的动态特征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要素,知识—是人们通过学习、推理、经验等而拥有know-what、know-how和know-why的能力。Davenport和Prusak(1998)将知识定义为:知识是流动的混合物(afluidmixof……),由经验、价值、语境信息(contextualinformation)和专业洞察力混合而成。这种专业洞察力提供了评估和组织新经验、新信息的框架。知识产生于人脑并被人脑所应用。在一个组织中,知识不仅仅存在于文档和知识库,它还存在于日常事务、组织过程和实践中。以上的定义强调了知识不仅对于个人,对于一个组织它都是动态的。知识通过倾听和阅读、对其他事物的观察、感觉、生活经验和所有相关的学习过程来获得。它是一种强力(powerfulforce),可以用来克服障碍,影响决策并帮助个人和组织完成目标。它总是随着人们的经验和学习在变化。正是这种动态特征引出了如何管理流动的、运转的事务。因此,理解知识的动态特征才能理解知识管理并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

域和信任关系

维护活动目录 维护活动目录 议程: 维护活动目录介绍 备份活动目录数据库 恢复活动目录数据库 一、维护活动目录介绍 二、备份活动目录数据库 1、活动目录数据库备份操作 为了避免活动目录数据库失效而引起的错误,因此当活动目录正常工作时,需要对活动目录进行备份。 不能对活动目录单独备份,只能通过备份系统状态对活动目录进行备份。 系统状态组件组件描述 活动目录活动目录信息,只存在于DC的系统状态数据中 系统启动文件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启动时使用 com+类注册数据库类注册数据库是关于组件服务应用程序的数据库 注册表存储了该计算机的配置信息 SYSVOL有关组策略模板和日志命令的共享文件夹信息 认证服务数据库当Windows server 2003计算机是认证服务器时用来验证用户身份的信息 2、备份活动目录数据库时的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如下: # 须具有备份权限。默认情况下,管理员组、备份操作员组和服务器操作员组具有备份的权限。 # 活动目录不能单独备份,只能作为系统状态的一部分进行备份,而且只有DC上的系统状态才包括活动目录数据。 # 在DC联机时执行活动目录备份。 3、恢复ad数据库 # 修改目录服务还原模式的administrator密码 # 执行常规恢复 # 执行授权恢复 (1)要想恢复活动目录必须重新启动DC,在启动过程中按F8键进入高级选项菜单,然后选择“目录服务还原模式”。 在目录服务还原模式下活动目录是不能被使用的,因此可以对其进行恢复。 (2)修改目录服务还原模式的administrator密码 进入目录服务还原模式后,只有administrator帐号才可以登录。此时需要提供在安装活动目录过程中指定的目录服务还原模式的administrator的密码。而不是正常登录时的密码。 这个密码如果忘记怎么办? 2003平台支持对该密码的修改,在2000中就回天无力了 DEMO1:如何修改目录服务还原模式下的密码: 三、恢复活动目录的方法 1、常规恢复 利用常规恢复方式可以把活动目录恢复到备份之前的状态,恢复完成后再与网络中现有的DC执行活动

重大环境因素控制措施

中建-大成建筑有限责任公司重大环境因素控制措施 编制:相建诚 审核:山崴 审批:晓东 二00八年三月

重大环境因素控制措施 根据本企业的特点,以及对施工现场环境因素识别,以下六项被定为本公司的重大环境因素:1、扬尘;2、噪声;3、废水;4、废弃物,为了保证本公司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以人为本,风险预防,诚信守法,建绿色家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顺利实现,特对以上重大环境因素制定如下控制措施: 一、扬尘 1、一般扬尘源有: 土方作业、细颗粒材料堆放、裸露的地表、车辆进出现场、现场搅拌站、易飞扬材料的运输、现场垃圾站、施工作业面及外脚手架等。 2、扬尘控制标准 现场目测无尘,主要运输道路硬化率达到100%。 3、扬尘控制措施 (1)工地大门出入口设置机动车辆冲洗设施,可设宽度不小于出口处的车 辆冲洗排水沟,对进出车辆的车轮进行冲刷,防止车辆带泥沙出场; (2)施工现场主要道路进行硬化处理,料具场地要平整夯实,其它裸露地 面采取绿化或石子覆盖等防扬尘措施;施工现场的办公区和生活区进 行绿化和美化; (3)现场料具存放整齐,易飞扬的细颗粒材料(白灰、粉煤灰、袋装水泥 等)要入库或严密遮盖存放 (4)垃圾站应密闭,施工垃圾按照规定及时清运消纳,严禁随意抛撒; (5)现场搅拌站封闭且有喷淋除尘装置; (6)现场土方存放采取覆盖、固化或绿化洒水等措施,遇有四级以上大风 天气停止土方施工; (7)车辆运输砂石、土方、渣土和垃圾不得超量装载,装运土方、砂石的 最高点不得超过槽帮上缘50公分,两侧边缘应低于槽帮上缘10至 20公分;装运建筑渣土、垃圾不得超过槽帮上缘;运输车辆应严密 覆盖,并防止卸运和运输中的遗撒; (8)施工现场贯彻“工完场清”制度,施工完成后及时对施工作业面及外 脚手架上的垃圾及杂物进行清理;高空施工的垃圾及废弃物采用密闭 容器或其他措施清理搬运,禁止高空抛物;

知识管理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b215246719.html, 知识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一、知识管理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知识的转移特性研究.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2年10期.汪应洛.李勖. [2].国外知识管理研究范式——以共词分析为方法. 《管理科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7年6期.张勤.马费成. [3].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热点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 《情报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6年2期.马费成.张勤. [4].利用社会网络分析促进隐性知识管理.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6年z1期.殷国鹏.莫云生.陈禹. [5].论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 《图书情报工作》.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0年4期.邱均平.段宇锋. [6].面向知识管理的知识建模技术.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3年7期.潘旭伟.顾新建.仇元福.程耀东. [7].基于中立模型表达的数学知识管理方法.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3期.荣冈.肖俊.胡云苹.冯毅萍. [8].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 《情报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0年2期.丁蔚.

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现状分析(1)

办公自动化杂志 随着知识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从1998年国 内第一篇关于知识管理系统的文章《工艺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的诞生开始,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研究成果也大量涌现,取得了不少颇具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更全面地反映出知识管理在我国的理论与实践情况。因此,对国内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与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一、国内研究文献情况分析 随着1998年国内第一篇关于知识管理系统的文章《工艺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的诞生,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取了飞速的发展,产生了很多显著的成果,为了能够客观、准确的反映我国关于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的现状,选用国内学术文献较为权威的数据库———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CNKI )为数据来源,对1998年至2010年9月份的相关文献进行分组分析。其中文献类型选择为:期刊、博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报纸、专利。选用“知识管理系统”为检索词,检索途径为主题。CNKI 自动将检索词扩展为知识管理平台、KM S 等同义词,共检索到文献3425篇。 1、从文献的年度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来看,自1998年以来相关文献逐渐增多,自2004年以来每年文献量均超过300篇,2007年为最高峰年发表487篇。另一方面从文献的类型情况来看(如图1所示),期刊文献2485篇,占到了文献总量的73%,博硕士论文620篇占总量的18%,专利成果33篇仅占总量的1%。从文献的研究资助情况来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资助的成果418篇占总量的12%,说明国家对该领域研究的重视,研究的层级逐渐增高,专利可以看作衡量技术创新的标准,但是从专利的数量来看,相关的核心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较弱。 2、文献按照学科类别分布来看(如图2所示),根据各学科发表文献量,从高到底依次排序为:企业经济、计算机应用、图书情报、管理学、教育。其他学科如:电力、医学、机械工业、农业、旅游等也有相关成果。 从该分组结果可以发现我国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的发展脉络。我国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发端于企业经济的研究,随后图书情报、教育、计算机等学科领域研究比较密集,成果也最多,其他 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现状分析 闫兵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南阳473009) 摘 要 统计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关于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的文献情况,描述了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的基本情况以及热点,对近年来 主要产生的知识管理系统产品进行了对比,并对知识管理国家推荐标准进行了展望。关键词 知识管理系统 现状 国家标准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0411-5738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Yan Bing (Henan Polytechnic Institute ,Library NanYang 473009)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literatur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in recently years.It show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analyzes the main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future of GB/T 23703.1-2009is prospected. Keywords Knowledge M anagement System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National standards 表1文献年度分布表 图1文献类型分布图 总第205期 2011年5月 Forum Monograph 专论 论坛10··

浅析如何培育领导与部属间的信任关系

浅析如何培育领导与部属间的信任关系 [在组织机构中,领导与部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其特殊性表现为领导与部属之间存在着权力关系、角色关系、信任关系等多重复杂关系。其中权力关系是角色关系、信任关系的基础,而信任关系是其他关系建立的前提。领导与部属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实现领导与部属之间关系的沟通和和谐,保证组织活动的顺利开展,确保组织任务的顺利完成。 —、培育领导与部属信任关系的重要性 1.信任关系的建立能够激励部属的工作积极性。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知,人的需求满足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领导者与部属建立起信任关系,一方面,领导者自然会给予部属更多的关注,能够放心地授权给部属,让部属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另一方面,部属基于领导者的信任获得了诸多关注,并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从而会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 2.信任关系的建立能使得领导者集中精力于组织决策。领导者与部属之间建立起信任关系后,领导者就会对部属放心授权,让部属去独当一面,领导者就会减少对部属的监督检查时间。使得领导者能够集中精力去思考与规划组织的发展战略,做好组织的决策工作,确保组织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完成组织任务。 3.信任关系的建立有利于领导与部属之间沟通的顺利开展。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是需要一定的感情基础的,领导者与部属的感情基础的建立离不开双方的有效沟通,信任关系的建立是领导者与部属进行沟通的一个重要前提。信任关系的建立能够消除领导与部属之间的隔阂,实现利益整合,达成合作默契。可以说,信任关系的建立能够提升领导者与部属之间沟通的广度和深度。 4.信任关系的建立有利于部队和睦稳定和各项工作任务的高质完成。信任关系一旦确定,就会大大加快民主的进程。领导会在每项决策能广泛听取部署意见;部署也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彻底改变那种“话到嘴边留三分,不可全抛一片心”的旧习,使决策更具民主性科学性。在平日生活中,领导的部署间,无论说话还是相互批评,偶有失言,不实也能互相谅解,讲究团结,不能产生膈胲,做到有者改之,无者加免。此外,由于信任关系的建立,领导者等项决策稍有失误,在平时,下级可当面敢于直阵,特殊情况下,能通过下级能动性工作把失误减少到最低限度或完全纠正,确保工作顺利完成。 二、领导与部属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的障碍因素分析 1.领导者心理上的障碍。心理上的障碍,主要指领导者担心在与部属沟通、建立信任的过程中,会暴露自己的个性缺点和能力不足,导致其个人领导权威的削弱,日后部属会对自己的命令执行不力,担心在工作中处于被动,在权力行使上成为空架子,不利于自身威信的树立。因而,部分领导者不愿意积极主动地与部属通过各种方式的沟通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重要环境因素及控制措施清单.doc

LJLT/QEOHS/D03-02 序号重要环境因素环境影响发生地措施备注 1 生活垃圾遗弃水体、土地机关见方案 2 生活废水排放水体、土地机关见方案 3 残剩食物遗弃大气、社区机关控制 4 电灯开关管理机关控制 5 废油布遗弃水体、土地机关控制 6 废墨盒遗弃水体、土地机关控制 7 厕所废水排放 水体、土地机关见方案 8 腐烂垃圾排放水体、土地机关控制 9 废日光灯管遗弃水体、土地机关控制 10 火警社区机关控制 11 汽车尾气排放大气、社区机关控制 12 废机油排放水体、土地机关控制 单位:黑龙江省龙泰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审批:宋泽华填表人:钱华2009年5月10日

LJLT/QEOHS/D03-02 序号重要环境因素 1 生活垃圾排放 2 生活废水排放 3 残剩食物遗弃 4 废墨盒遗弃 5 废火机遗弃 6 厕所废水排放 7 废餐盒遗弃 8挖掘机噪声排放 9铲车噪声排放 10自卸汽车噪声排放11翻斗车噪声排放 12地下文物保护 13地下电缆保护 14电钻噪声排放 15五齿锯噪声排放 16切割机噪声排放 17铲装机噪声排放 18电焊机噪声排放 19直流电焊机噪声排放20交流电焊机噪声排放21现场残土渣土遗洒22废油漆桶遗弃 23坏损灯泡遗弃 24废碘钨灯遗弃 25 火警 单位:新厂大型电力变压器厂房项目部 环境影响发生地措施备注水体、土地项目部生活区见方案 水体、土地项目部生活区见方案 大气、社区项目部生活区控制 水体、土地项目部生活区控制 水体、土地项目部生活区控制 水体、土地项目部生活区见方案 水体、土地项目部生活区控制 社区项目部生产区见方案 社区项目部生产区见方案 社区项目部生产区见方案 社区项目部生产区见方案 社区、土地项目部生产区见方案 社区、土地项目部生产区见方案 噪声、社区项目部生产区见方案 噪声、社区项目部生产区见方案 噪声、社区项目部生产区见方案 社区项目部生产区见方案 社区项目部生产区见方案 社区项目部生产区见方案 社区项目部生产区见方案 土地、大气项目部生产区控制 水体、土地项目部生产区控制 水体、土地项目部生产区控制 水体、土地项目部生产区控制 社区项目部生产区控制 审批:宋泽凡填表人:王家东2009年 4 月 10日

好下属的人格特征及与领导信任的关系分析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4, 4, 714-720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4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b215246719.html,/journal/ap https://www.360docs.net/doc/b215246719.html,/10.12677/ap.2014.45095 The 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Good Subordinate’s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Leader’s Trust in Good Subordinate Yancui Zhang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Email: zhang_yancui@https://www.360docs.net/doc/b215246719.html, Received: Aug. 25th, 2014; revised: Sep. 3rd, 2014; accepted: Sep. 9th,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b215246719.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survey is implemented in 5 organizations in Tianjin. The total sample comprised 295 leaders.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od subordinate’s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leader’s trust in good subordinate.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involves several aspects as fol-lows: 1) Leaders have higher request for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good subordinate. There are three remarkable levels by importance: attitude of doing things, extraversion, and tale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kind-hearted, and act style; emotion. 2) The level of leader’s trust in good subordinate is above average and the cognitive trust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emotional trus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leaders about their trust in good subordi-nates. 3) Good subordinate’s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hav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leader’s trust in good subordinate. Act style, kind-hearted, and attitude of doing things have significant multiple linear relationships with trust and explain 43% of the variability. Act style, kind-hearted, and extraversion have significant multiple linear relationships with cognitive trust and explain 53% of the variability. Attitude of doing things and act style have significant multiple linear rela-tionships with motional trust and explain 24% of the variability. Keywords Good Subordinate, Personality, Leader, Trust 好下属的人格特征及与领导信任的关系分析 张妍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