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刃:中医脉诊之谜

韦刃:中医脉诊之谜
韦刃:中医脉诊之谜

韦刃:中医脉诊之谜

中医脉诊之谜

原载《中国人体科学》

1993年

第三期

pll9

中国石化总公司洛阳石化总厂医院

关键词:脉·证·气·环·S

【摘

要】

对古典中医来说,脉诊是它的命脉、它的象征。《内经》时代的名医歧伯“言不离脉色”,“环”派的针灸随机治疗完全依据脉诊。仓公、扁鹊重脉,众所周知。《伤寒杂病论》欲以

六经统百病,特别重视“平脉辨证”,诊虚实辨表里一决于脉。

晋唐以后,以“气”为中心的整体理论渐趋离散,脉诊的临床价值随之贬值。王叔和的《脉经》已不具有整体诊断的功能。李时珍著《濒湖脉学》竟将脉诊贬为四诊的末流。当今的中医,脉诊已近乎摆设。

脉以诊“气”。人体系统S的“气”,对外通应天地,对内通应身心,将机体所有部分联系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机体不断地从无序走向有序,并以此控制一切局部的功能过程。气理与脉理、生理、病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后世中医的衰落,不只是脉诊的贬值而已,而主要是系统整体观的遗失。整体观是传统中医的灵魂,是它的优势所在。当代的中医只有在历史的反思中重新找回“自我”,才能从困境中走出来,真正进入现代化的进程。

S中医的创立就是要为传统中医“招魂”,将一个滥觞于远古

时代的系统医学挖掘出来并加以深化,在现代条件下向前延伸。我们将这中华文明的瑰宝奉献给即将跨入21世纪的人类,并衷心祝愿中华民族与全人类共处和谐世界,永享健康,同登寿域。

人们将一些神奇莫测、难以捉摸的东西称作“妖”。科学发展到近代以来,就曾经出现过“拉普拉斯妖”“麦克斯韦妖”“兰茨伯格妖”…以上这些都是西方世界的“妖”。我们今天所要展示给人们的,则是从中国的黄土地上生出来的“妖”--“脉妖”。

在整个中医学术园地里,最充满神秘色彩、最令人难以窥测的东西,莫过于“经络”和“脉诊”了,可以称其为千古之谜。上古名医歧伯,言不离阴阳离合,言不离经气营卫运行,言不离脉色。

古人认为,由于经络的虚实瘀阻,使营卫逆行,才导致了百病的发生。正是因为古人对疾病的深刻理解和脉诊的临床运

用,使他们洞悉了人体生命的奥秘,引起了医学科学的伟大变革,从而酿成了两汉时期中医的黄金时代。发生在中国古代的这次医学革命所取得的辉煌成果,直至今日,在对人的整体层次的认识上,虽高度发展的现代西方医学都无法与之媲美。当时的医家临床,胸有成竹,上工治病可以十全其九。凭脉辨证论治,“效如桴鼓”、“万举万当”。这说明当时的医学实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盲目性,避免了主观随意。

遗憾的是,这一切,对于置身于现代的我们来说,犹如隔世,它们已经变成淡如轻烟的回忆,我们无法重现这一切,也无法理解这一切,仿佛这已经不再是我们自己的历史。如果有谁竟敢提出什么以脉诊指导临床治疗,就将被视为异端。脉,这个在古人手中操之娴熟的寻常物件,如今在现代人的眼中,分明已经变成了“妖怪”。历史竟有这么大的翻覆,这大概是

黄帝、歧伯、扁鹊、仓公诸公始所未料的吧?

对于同样也称之为中医的我们,在他们的眼中,该算得上什么呢?脉诊之“妖”哟,你在哪里?

过去-现在-未来

传统中医起源于砭,粗钝的针砭主要是用作溃脓、放血。毫

针的发明是一次飞跃,人们在脉管的外面发现了气穴。将一根纤细的毫针刺进人体,无需触动血脉,却能起到调整血脉以及其他器官功能的作用,这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灵感,于是由点到线、由线到环,一个时空连续,联系整体、通应天地,使机体能量过程(气)不断地从无序走向有序的信息通道--经络系统诞生了。这是传统中医对生命科学最伟大的贡献,经络就是西方医学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探索仍未能破译的人

体自组织、自适应的稳态控制机制的载体。经气运行虽然隐而不显,但却可以通过脉诊来窥察它的盈虚顺逆,因而古人认为脉诊和经络在“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功用上同等重要。所以《灵枢》经特别重视经气营卫运行的“环”,随机诊疗临床完全依据脉诊。《伤寒杂病论》欲以六经(“阴阳会通”之环)统百病,特别重视“平脉辨证”。古典中医的精华就凝聚在这一环一脉之中,而偏偏这一环一脉没有被后世医家(包括现代中医)继承下来。两汉以后的传统中医一直围绕着一个“证”(局部症状、局部状态)转,始终走不出疾病现象的迷宫。两千来年的医学历史,一直在经验积累的地平线上延伸,在一些次级理论上争论不休,在“以偏纠偏”的怪圈里旋转;而在基本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上,始终没有超出《内经》的“各家学说”水平。一部《黄帝内经》就象基督徒手中的《圣经》,我们一直读了两千年,白了又黄,黄了又白…而其中的精华真正被后代医家吸收的却越来越少。后世中医越来越趋向于

保守,而它极力保守的又并非其中的精华。而今《灵枢》、《伤寒论》之书虽存,歧伯、仲景之魂则亡矣!这正是当今的中医进退失据-继承和发展都难以确定的症结所在。

未来的中医,如依然抱残守缺、因循守旧,将继续萎缩下去;如果背弃自身的精华而勉强与西医结合,势必被全盘西化。如果害怕“复古”,遗弃精华,就会成为千古罪人。中医欲振兴、欲实现现代化,首先要“复古”之精华,实现以深化自我为主要内容的“四化”--基本概念的清晰化,以整体辨证为主要内容的基本理论的系统化,临床内(辨证)外(诊断和治疗)操作过程的简明化和辨证诊断依据的客观化。辨证诊断依据的客观化(量化、规范化)是中医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是传统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接合点”。如果不摆脱基本概念的含混、朦胧和“条条大路通北京”式的理论的多元性,如果不摆脱以症和“证”(局部的症状和局部的状态)为核心的一大堆非系统整体的辨证方法(八纲辨证法、脏腑辨证法、六经辨证法、卫气营血辨证法、三焦辩证法…)的束缚,如果不摆脱主观随意性的“梦魇”,中医在现代条件下要继续前进是非常困难的。

脉诊在传统中医的四诊中是唯一已经形成系统理论的诊法。

脉搏波本身就是一种很容易量化的客观物理量,在一定的系统理论框架内也很容易作定性分析。一旦能对系统脉象作定性和定量分析和随机析综统计处理,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当今科学技术尖端--系统控制的两大法宝--信息提取和系统辨识“拿来”为我所用,从而实现上工系统随机诊疗临床辨证施治--监控寻的全过程的全部自动化。中医一旦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就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使中医走向世界、进入家庭,让人类共享中华民族文明的福德,同登寿域。

奇异的临床效应

笔者从事以脉诊为指导的随机诊疗临床实验研究,至今已经过了三十多个春秋。起初我也曾怀疑过,只凭三个指头,触摸桡动脉的一寸脉波,去诊断全身所有的疾病,这是可能的吗?

当我在临床实践中刚刚能区分出虚实,疗效就有了明显的提高。这初步的成功,给了我一个启示:我设想,能否完全依据脉诊指导临床治疗呢?当时我有这个想法,是很自然的。

而这自然发生的一个小小的念头,却使我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走上了一条与现代中医完全不同的路。这就是S中医产生的原委。以后我就埋头于完全以脉诊为依据的随机诊疗实践的漫漫长路。

1、化繁难为简易

当我进一步将每一种特定的脉象,与特定的药物和针灸穴位对应起来进行临床实验时,疗效更有了明显的提高。我发现,对临床所遇到的疾病可以只根据几种有限的脉证选药组方、取穴施治。这就完全排除了一切局部、表面的症状,及一切非系统整体的辨证方法对我的束缚,从而大大地简化了临床操作--可以只通过脉诊这一中介,直接深入到对疾病本质的

认识,并以此来指导“治本”的临床实践。

目前我临床常用的药物不超过廿种,常用的针灸穴位也不超出廿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凭脉辨证,随机组方、选穴,根本就用不着那些主观臆造出来的繁琐的“理论”和“法则”。

经过长久的脉诊临床实践,我终于走出了疾病现象的迷宫,中止了对“万花筒”图案的追逐,开始了对其中几个“碎纸片”

的研究。我终于明白了,原来疾病的本质并不在局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之内,也不是由局部之间简单的相互作

用造成的;更不是由单一原因引起的。疾病的本质是在半开放的人体系统整体的广泛联系中--在微观全息脉系统状态图

象之中。

2、化平淡为神奇

凭藉全息脉诊的指引,我摆脱了根据局部、表面观察,对疾病所作的主观随意的判断。凭脉辨证可以用很平常的药物、很小的剂量,在很短的时间里,治愈一般(未涉虚损和药伤)

的疾病。在目前已经清理出来的二百余例高烧病案中,绝大部分病例,皆可一针、一剂,一次治愈。极少数病例需要两次冶疗,而且绝无逆调、压抑疗法强行退烧对机体造成的伤害。有的病例根本无需治疗,因为单一的发烧本来就不是一种疾病。详见文后所附l、2、4、6例医案。

对有形可见的肿瘤,我也曾尝试治疗,亦获显著疗效--罹患

数日乃至半年,其中数例竟于几分钟之内,奇迹般地完全消失。其中一例乳房纤维瘤患者,依脉,在命门穴施灸一壮,即完全消失,至今已愈五载,迄无反复。详见文后所附7、8、9医案。

如今令一般临床医生“头疼”的感冒,随时、到处可见,只要依脉施治,即可应手获效,犹如探囊取物耳。详见所附2、3、5、6医案。

有人说我治外感有绝招。什么绝招,不过是凭脉辨证施治而已。一般人们着眼于细菌、病毒,和局部症状,我则着眼于整体气机的调整,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我还以脉诊指导气功、按摩及各种物理治疗。不论使用何种治疗方法、何种治疗仪器,只要凭脉辨证施治,即刻出现奇异的临床效应。当今医学所缺少的,并不是具体的治疗手段,而是对疾病正确的认识--符合疾病本体的理念与思维方法。

经过卅年的临床探索,我深深地体验到,在全息脉诊指导下的随机诊疗,确有化陈腐为清新、化繁难为简易、化平淡为神奇的点石成金的作用。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你把脉诊吹得神乎其神,难道你能治得好所有的病吗?”我确实治不了所有的病,而且,若病人不很好配合,就连头疼脑热这样的小毛病我也治不了。经历了三十余年的临床实践,我总结了这么一条经验:治病易,治损难,治药伤更难。如元气未见虚损,偶患疾病,治之颇易,确如探囊取物,不费吹灰之力;如元气一伤,百病上身,临床治疗也就不可能一次到位了;如元气已伤,又乱施压抑,饮鸩止渴--一剂药进肚,如六月霜降,万物凋零。生机荡然而欲速效,岂可得乎?

〈文后选辑医案数例,以供参阅。〉

S中医随机诊疗医案选1

樊兰

(本院医师樊荣德之女)18岁

病史:患者因体胖,节食甚苛。近来准备招工考试,急于用

功,前十多日突发高烧。其父以西药退热,当时汗出、烧退。数日后,发作面瘫,延余诊治已是第三天了。余以药补元气,以针通经络,调治十余日,已能闭目和饮水不漏。笑时仍口眼歪斜。

1984年9月1日就诊

主症:面瘫20余日,今日突发高烧(40℃),吐泻兼作。

脉证:脉见飘浮,沉、尺微弱,证属虚阳浮动、气不归原。

治疗:针关元

效应:针入即汗出,约五分钟,体温已降至38.8℃,当晚已降至36.5℃。次日复诊,笑时已无需以手掩面,口眼歪斜已愈矣。时值招工考试已被录取,全家皆大欢喜。2

郑豫刚,男,10岁,住址:东12栋403号

病史:先以西药退热,不外乎抗生素及清热解毒之类。两天之后,神已疲而烧未退。19日午夜开始全身发抖,缩作一团,急忙延余诊治。

1986年l1月19目就诊

主症:发烧两天(40℃)

脉证:脉见小弱,尺肤不温,证属虚寒。

治疗效应:给服十全大补一丸后,即抖止脉出。脉象又见右尺无根。又针气海,脉转浮大,而左寸低隐。又针风府,才由前额而胸背,依次汗出,全身烧热即退,前后只有半时许。次日照常上学已如常人。3

李艳玲,女,15岁,本厂技校学生

病史:开始只是咳嗽,服桑菊感冒片后,咳虽减,又增鼻塞、流清涕、头疼,并流泪如注,揩拭不迭,其母携来就诊时,仍满脸泪痕。

1988年1月8日就诊

主症:外感一周。

脉证:脉体湿浮动,左寸轾;证属湿气浮动、督气轾郁。

治疗:苍术1.5g、柴胡0.6g、防风0.4g,即服

效应:五分钟后,胃脘与全身温热,并微汗出,头痛即愈,旋即鼻通、涕止,眼泪也不流了。

【按语】有人谓中医治病慢,其实,症状消失的快慢并不是衡量疗效的主要依据,以压抑机体的敏感性达到缓解症状的治疗方法,“疗效”愈快对机体的伤害愈大。本法不求快捷,自然快捷。触枢机而环通,自然之理也。4

霄(本科医生王玉霞之子)7个月

病史:开始时曾投以银翘解毒丸,以外感治;后又投以鸡内金散,以伤食治。烧仍不退。

1987年8月31日就诊

主症:发烧(39℃)两天

脉证:脉体湿关瘀,尺肤热,证属湿瘀阳气浮动。

治疗:山药1g、扁豆0.3g,分两次冲服。

效应:9月1日复诊烧退,仍咳嗽。脉见关瘀滑动,给服天仙子散0.1g,晨八时服药后咳嗽即止,但闹得很凶,十点多钟睡去。下午一点半钟醒来后,精神很好。抱来我看,两关之瘀脉已经消失。

【按语】:山药,扁豆乃寻常食用之物耳,用之以退高烧,若非得脉诊启示,我也是想不到的。5

关银岭

男34岁

在本厂机动处工作

病史:初病时,全身畏寒、咽疼、咳嗽、打喷嚏、流清涕并周身酸疼。曾注射青霉素、口服炎痛喜康、安乃近及银翘解毒丸、三黄片、山豆根片等。现外感诸症未愈,又增周身困乏、身热、咳嗽、咽干及咳吐粘痰等症。

1988年2月26日就诊

主症:外感月余

处治:因见脉象驳杂,所用药物与证情相反,遂嘱患者停药

观察。二日后诸症自愈,颇令患者讶异。余曰:若当初不吃药,病可能早已自愈了。因脉见虚弱,遂处温扶方二剂,以善其后。6

魏晓宇

两岁半

住第二生活区14栋202号

病史:昨天高烧,一夜未睡、话多、意识清醒。此前时常感冒,偶有发烧,体温也不超过38.5℃,发疏、面黄、身高也不见长。此次高烧举家惊慌,忙抱来就诊。

1988年8月29日就诊

主症:高烧(39.7~40℃)两天,流清涕。

处治:脉诊除微见阳动之象外并无异常,遂劝其母无需惊慌,可自愈。当晚体温升高达40℃以上,患儿烦躁,抓耳挠腮,又抱余家中看视。脉仍无异常,嘱勿惊慌,仍未作处理。当晚体温开始下降,翌晨烧退,清涕亦止。儿母遂心服,曰:“原来发高烧不吃药也能好。”以后一年多,再没生过病。7 龚谦

32岁

本院检验科职工

病史:左乳房肿痛,有肿块大如鹊卵,已数日。其母疑为癌,急来找我诊治。局部红肿,触之发热。

1983年5月17日就诊

主症:乳房肿痛

脉证:脉郁动、左寸轾--左上郁阻

治疗效应:针身柱穴,入三寸许,麻窜感沿左侧肋间直达乳上肿痛处,痛即止。触之肿处已变软。须臾,肿块即消散。患者一边抚乳遍寻,一面惊异道:“咦!包块哪里去了?”

【按语】宋代大哲张载曰:“万物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气聚成形,形散为气。倘知有无相生,有无相同的道理,则百病之理皆在其中矣。西医重“有”、重“形”,中医重“无”、重“气”,其实有、无,形、气乃一物耳。然有系于无,形系于气,此又不可不分

别也。倘明于此,则医哲、医医、医病之道尽之矣。8

李玲娣

40岁

本厂子弟中学老师

病史:右侧乳房肿痛已半年多,伴乏力、头晕。肿块大如鸡卵黄,触之作痛。

1984年6月2日就诊

主症:乳房肿痛

脉证:左寸低隐(左轾)--左上气滞

治疗效应:针第四胸椎下,入约一寸许,即有麻窜感如闪电般直达左脚心,全身为之一震。头身立见清爽,原来那种昏昏欲睡感顿除,乳房胀痛即止。以手寻摸良久,原来的肿块竟不知去向。一针即愈,迄无反复。

【按语】噫!半年宿疾,一针之下竟烟消云散,愈于倾刻之

间。有人曰神。神固神也,然非吾术神,乃中华文明之神也。9

崔香玉

32岁

本厂生活服务公司

病史:右乳房肿痛月余,拍片诊断为纤维瘤,西医劝其手术切除,曾经中西药物、针灸、气功等治疗无效。肿块φ2cm,在右乳上(腋侧),触之作痛,其质坚硬。

1986年12月20日就诊

主症:右乳房肿痛(西医诊断为乳房纤维瘤)

脉证:左尺微弱,体象寒水,余部如常。

治疗效应:先以手按压命门穴,即觉发麻。直灸一壮后,麻感直达小腹,旋即窜至脐--头--手--足以至周身,并伴有轻度恶心,乳痛即止,肿块变软。又过两分钟,肿块缩至如黄豆粒大小。归后即消无芥蒂。

【按语】对乳房纤维瘤,西医除手术切除外,别无他法,并谓,如不及早切除,恐有恶变之虞。而此案之肿瘤,何消散如此之快耶?是即有生于“无”,形生于气之奥妙所在。人生有形,各部分化虽繁,形功各异,实唯经络一气系之耳。一气S之常,则百官协同,诸病不

生;一气S之异,则百症迭起。是即中医调气愈病,执一驭万之所以然也。

中医脉诊

号脉三根指头是把人体分成三部分 中医号脉是用三个手指头(特别小的孩子,医生用一个手指头也可以;3岁以下的孩子不号脉)。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是三个手指,而不是两个、四个、五个?因为中医把人体从上到下分成三部分,即三焦。食指体察上焦,中指体察中焦,无名指体察下焦。有人认为中医太玄妙,其实一点也不玄,号脉和看 舌头都是一个道理。 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焦代表心和肺,中焦代表脾、胃、肝、胆,下焦代表肾与膀胱。所以中医用三个手指头号脉是有其道理的。号脉从前往后,中医分别称作寸部、关部、尺部,食指号的是寸部,对应上焦;中指号的是关部,对应中焦;无名指号的是尺部,对应下焦。左右手也是有区别的,左手的寸、关、尺分别代表的是心、肝、肾;而右手的寸、关、尺分别代表的是 肺、脾、命门。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根据《灵枢?营卫生会》中的论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 将横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称做上焦;也有人将上肢归属为上焦。上焦的生理功能特点也是根据《灵枢?决气》中的论述,以“开发”、“宣化”和“若雾露之溉”为其主要生理功能。也就是说,上焦是主气的升发和宣散,但它不是有升无降,而是“升已而降”,故说“若雾露之溉”,《灵枢?营卫生会》也因此把上焦的功能概括为“上焦如雾”。《温

病条辨》中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疗原则,也是以此 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中焦的部位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但是在《灵枢?营卫生会》中是指整个胃,也就是从胃的上口(贲门)至胃的下口(幽门)。对于中焦的生理功能特点,实际上包括了脾和胃的整个运化功能,所以说中焦是“泌糟粕,蒸津液”,是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灵枢?营卫生会》中概括为“中焦如沤”和《温病条辨》提出的“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治疗原则,都是以中焦是“升降之枢”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下焦的部位一般也是根据《灵枢?营卫生会》之说,将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如大肠、小肠、肾和膀胱等,划归为下焦。下焦的生理功能特点,在《黄帝内经》中说它是排泄糟粕和尿液,《灵枢?营卫生会》中概括为“下焦如渎”。但后世对藏象学说有了发展,将肝肾精血、命门元气等都归属于下焦,因而扩大了下焦的生理功能范围。《温病条辨》提出“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实际上也包含着这一个概念在内。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所以说它们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充沛于全身。人体的气通过三焦而

中医脉诊

中医脉诊 号脉三根指头是把人体分成三部分 中医号脉是用三个手指头(特别小的孩子,医生用一个手指头也可以;3岁以下的孩子不号脉)。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是三个手指,而不是两个、四个、五个,因为中医把人体从上到下分成三部分,即三焦。食指体察上焦,中指体察中焦,无名指体察下焦。 有人认为中医太玄妙,其实一点也不玄,号脉和看舌头都是一个道理。 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焦代表心和肺,中焦代表脾、胃、肝、胆,下焦代表肾与膀胱。所以中医用三个手指头号脉是有其道理的。号脉从前往后,中医分别称作寸部、关部、尺部,食指号的是寸部,对应上焦;中指号的是关部,对应中焦;无名指号的是尺部,对应下焦。左右手也是有区别的,左手的寸、关、尺分别代表的是心、肝、肾;而右 手的寸、关、尺分别代表的是肺、脾、命门。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根据《灵枢?营卫生会》中的论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 将横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称做上焦;也有人将上肢归属为上焦。上焦的生理功能特点也是根据《灵枢?决气》中的论述,以“开发”、“宣化”和“若雾露之溉”为其主要生理功能。也就是说,上焦是主气的升发和宣散,但它不是有升无降,而是“升已而降”,故说“若雾露之溉”,《灵枢?营卫生会》也因此把上焦的功能概括为“上焦如雾”。《温病条 辨》中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疗原则,也是以此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中焦的部位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但是在《灵枢?营卫生会》中是指整个胃,也就是从胃的上口(贲门)至胃的下口(幽门)。对于中焦的生理功能特点,实际上包括了脾和胃的整个运化功能,所以说中焦是“泌糟粕,蒸津液”,是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灵枢?营卫生会》中概括为“中焦如沤”和《温病条辨》提出的“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 治疗原则,都是以中焦是“升降之枢”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下焦的部位一般也是根据《灵枢?营卫生会》之说,将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如大肠、小肠、肾和膀胱等,划归为下焦。下焦的生理功能特点,在《黄帝内经》中说它是排泄糟粕和尿液,《灵枢?营卫生会》中概括为“下焦如渎”。但后世对藏象学说有了发展,将肝肾精血、命门元气等都归属于下焦,因而扩大了下焦的生理功能范围。《温病条辨》提出“治 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实际上也包含着这一个概念在内。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所以说它们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充沛于全身。人体的 气通过三焦而输送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也就是说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道路。全身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胃与肠、肾和膀胱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人。如果三焦的水道不够通利,那么,肺、脾、肾等输布调节水液的功能也难以实现其应有的生理效应。所以, 中医又把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为“三焦气化”。

中医脉诊

第一讲:切脉当明部位所主 左手: 寸部浮取为小肠;沉取为心脏(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太阳经,心为少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 关部浮取为胆;沉取为肝脏(肝与胆相表里,胆为少阳经,肝为厥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 尺部为肾阴(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 右手: 寸部浮取为大肠;沉取为肺脏(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阳明经,肺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 关部浮取为胃;沉取为脾(脾与胃相表里,胃为阳明经,脾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尺部为肾阳也主膀胱(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膀胱为太阳经) 附:常规切诊按上述部位来定,有时候要从整体来把握。整体来看: 寸主上焦(包含头部、颈部、咽、甲状腺、喉、食道、心、肺、乳腺及上肢等); 关主中焦(包含胃、脾、肝、胆、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尺主下焦(肾、膀胱、子宫及附件、生殖器、下肢) 第二讲:切脉当明切之何物(此讲纯用白话,无法尽意,单用古文,无法阐明,最后弄得文白夹杂,望读者见谅) 问:切脉切的不是桡动脉? 答:此知其一,不知其二。如若只是认为所切之脉为桡动脉,则终身被脉象困扰(仅一根血管的一段,如何能判定全身疾病?),也会受西医的理论左右,对自己切脉之结果毫无信心。要明此理,得详而论之。 心主血脉,众所知也,血液的运行依靠心之鼓动,心乃血行之源动力,心之无力,血行自然缓慢;心力亢盛,血行自然顺畅,此理浅显而自然。 肺主气,也是众所知也,气的运行依靠肺之开阖,肺乃气行之源动力,肺虚开阖无力,气行自然缓慢,肺之开阖强盛,气行自然顺通,此理虽浅,而识之人不多也。 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循行之所(《灵枢·经脉》....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桡动脉也正好从此走行,两者相并而行,切脉取寸口,其实切的是肺经与桡动脉合并之处。 问:肺为气之源动力何以为凭? 答:《内经》:“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此以呼吸定心之动率。“一呼气行三寸,一吸气行三寸,呼吸既定,脉气行去六寸。以一万三千五百息算之,共得八百一十丈。以脉数之十六丈二尺折算,应周行身五十度,此昼夜脉行之度数准则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此乃肺主气,为气之源动力,明鉴也。 或问:寸口肺经脉何以决脏腑? 答曰:这好比西医听虚里而辨心脏之疾病。肺既为气之源动力,自然对周身脏腑之疾患有其感应(好比尔家之用电器短路或功率过大,而输电站有感应一般),取寸口原因有二:其一,肺经循此处而表浅便于可以感应;其二,与脉之相依,影响脉之形态。两者相和,则切脉者方可依据脉形态之变化而推求脏腑经气之变化。 第三讲:切脉需炼习基本功 第三讲:切脉需炼习基本功 脉法炼习开始是练习手指的敏感度和医者的心静程度,手下无感,如切树皮;心中浮躁,难辨细微。余氏脉法练习分五步,达三步者,再研究脉经则非常容易。五步概括为:“金”、“革”、“羽”、“水”、“气”。 第一步“金”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金属表明,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

中医诊断学—脉诊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第五单元脉诊 细目一诊脉概说 要点一寸口诊法的部位、原理及寸口分候脏腑 1.寸口诊法的部位 寸口诊法: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两尺候肾。 2.寸口诊法的原理 (1)寸口部为“脉之大会”。 (2)寸口部脉气最明显。 (3)可反映宗气的盛衰 (4)寸口处为桡动脉,该动脉所在桡骨茎突处,其行径较为固定,解剖位置亦较浅表,毗邻组织比较分明,方便易行,便于诊察。 3.寸口分候脏腑 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 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统括膈以下、脐以上部位的疾病; 两尺候肾,并包括脐以下至足部的疾病。 要点二诊脉方法 1.患者体位:取正坐位或仰卧位 2.医生指法:选指、布指、运指 常用的具体指法: ①举法:用较轻的指力按。 ②按法: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 ③寻法:寻是指切脉时指力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指力的方法。 ④循法:循是指切脉时三指沿寸口脉长轴循行,诊察脉之长短,比较寸、关、尺三部脉象的特点。 ⑤总按: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 ⑥单诊: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 3.平息 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 4.小儿脉诊法 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用“一指(拇指或食指)定关法”,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要点三脉象要素 1.传统脉象要素——四要素 (1)脉位:脉搏显现部位的浅深、长短 (2)脉数:频率快慢和节律 (3)脉形:脉搏的大小、软硬等形状。 (4)脉势:脉搏应指的强弱、流畅等趋势。 细目二正常脉象 要点一正常脉象的特点 正常脉象为一息4~5至,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有胃“、”有神“、”有根“。 要点二胃、神、根的含义 有胃,脉来徐和、从容、软滑; 有神,应指有力柔和,节律整齐; 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细目三常见病脉

中医诊断:脉象原理及脉诊意义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用直接有关。 心脏和脉管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心脏和脉管构成一个密闭的循环系统,血液行于其中。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不断地搏动,把血液排人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的功能,形成了脉象。医学教育网整理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是心脏的功能活动。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血液的运行依赖于气的推动,血又是气的载体。脉管统摄血液有赖于气的固摄作用,心搏的强弱和节律也需要气的调节。因此,气血对脉象的影响也十分重要。 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脉象形成不仅与心、脉、气、血有关,同时与脏腑的整体功能活动亦有密切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肺对脉的影响,体现在肺与心,气与血的功能联系上。气对血有运行、统藏、调摄的作用,所以肺的呼吸运动是主宰脉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脉之“胃气”的多少与脾胃关系密切。同时,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还依赖脾气的统摄作用。 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肾藏精,精化血,与脉象形成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脉诊的临床意义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辨别病证的部位: 一般而言,脉浮多主表证,脉沉多为里证。 二、判断病证的性质 脉数多见于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脉迟多见于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三、分辨邪正的盛衰 脉虚多为虚证;脉实多为实证。 四、推断病证的进退 久病而脉象和缓,或脉力逐渐增强,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的表现;久病气虚或失血、泄泻而脉象虚大,则多属邪盛正衰,病情加重的表现。

振荡中医随机脉诊精要王永民

振荡中医随机脉诊精要 王永民 地点:2011第二届世中联脉诊大会工作坊 关键词:虚实、寒热、瘀郁 一、S振荡中医脉学概说一览表 二、振荡中医随机脉诊简介 概述:根据数千年中医临床经验和现代全息理论,寸口三部九候脉诊系统是宏观整体气液运行的微观全息元,二者之间具有同构和同步S的内在联系,S中医对病理系统和脉系统宏观基本因素的分析、归纳,也正是以此为根据的。 三、脉-证耦合体系(基础脉象的概念和体征) 根据S中医创始人韦刃老先生的分法,我们可以把这个脉象体系列表概括如下(1245体 系):1245体系就是指的S中医病理的:1 (态----一气”的S态)2 (纲)4 (正)5 (邪)和脉就是正常的脉象,它的脉象特征是:不盛不衰、刚柔合济、无寒无热、缓急适中、十八位均布(双手寸关尺的浮、中、沉),脉体无异常。 具体的讲:不盛不衰、刚柔合济就是柔和有力。 无寒无热就是温度适宜。 正常体温就是摸上去表面微微凉,等一会儿又感觉温温的,没有明显的凉和热,温度均匀舒润,这是正常的。 缓急适中就是节律一致,不快不慢。 十八位匀平就是寸关尺浮中沉力度均匀流畅,没有明显的势差。当然关脉和中部比寸尺稍大一点也是正常的。 脉体无异常就是没有痰湿水脉,正常脉体是濡滑,没有弥散、模糊、粘滞浑浊或疏懈感。如果违背上述情况就是病脉,按照病脉可分为虚实两大类, 虚实就是气液阴阳的虚实。 虚可分为:气虚、液虚、阴虚、阳虚。 实可分为:气实、液实、阴实、阳实。 四、辨证导航图(综合辨证) 当医生将三个指头置于患者腕部桡动脉寸关尺部位之上,随机诊疗的整个过程就已经在医家的指尖和头脑开始了。具体步骤如下:

(一)首先辨常、异:和脉与病脉。如脉诊无异常(为和脉),即使患者有不适症状,亦非真病。应向患者讲清道理,以不治之法处治:无为而治。在《中医脉诊之谜》文中,曾报道患儿魏晓宇高烧40 摄氏度,因脉诊未见明显异常,即告诉儿母,此为生理性免疫反应,可以自愈。次日凌晨即烧退人安(详见《中国人体科学》三卷三期127 页)。 (二)如见异常脉证,不管脉象有多么复杂,应首先辨别虚实,此为百病总纲。医生治病不辨虚实,如骑马无纲、射箭无靶。“虚虚实实”,乃医之大患。 (三)如脉证属虚,应进一步分辨阴、阳、气、液四者何虚?是单态虚证?还是双态、多态虚证?分清何虚方能对证施治。一般所谓“虚不受补”,皆因未分清何虚,误补益疾之过。 (四)如脉象属实,应进一步分辨阴、阳、气、液四者何实?气实为郁,应进一步分辨 是整郁抑或局郁;如属局郁,再进一步分清是侧郁(左右不均:势差三3mm)、层郁(浮沉 不均)、部郁(寸尺不均)、位郁(某一部郁:高于整统均值一倍以上),而后对治。液实或可见水、湿、痰、瘀诸症;再进一步分清属单态或复合态,然后对症施治。 临床所见到的脉证并非总是虚实寒热分明,常常是虚实相间、寒热错杂、诸实兼见。但 不论多么复杂的脉象,只要秉持一种虚灵的心态,细致分辨,总会理出头绪来。 五、全息脉诊四大要领 (一)净:凭脉辨证施治虽需用手,但运用之妙全在一心。故在临床操作过程中,除了凭脉辨证施治的法则以外,应摒除一切私心杂念和虚妄意识的干扰,始终保持一种清净虚灵的心态。 (二)全:系统S 状态的常、异,位(左右、前后、上下、表里)、体、势,阴、阳、气、液,质、能、信息……皆聚焦于随机全息脉诊透镜视野之内,一览无余。如诊断虚实,必须遍诊左右两侧的寸关尺浮中沉十八个空间区位,一一计量其动量,以求其系整均值,再以虚实界标值(力大小适中的主波峰值---15mm)权衡判定之,万不可以遍概全。 (三)根:脉以沉取为根、两尺为根。沉脉表征里层和深部(即不直接受意识控制的、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中胚层衍生的结缔组织、脏器、骨髓等;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她就是生育万物、幻化万象,支撑、推动、整合一切局部功能的“大地”);犹如一国国民及工农畜 牧渔业和矿业生产基地、国库及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两尺对应人体的下部并与深层组织结构相连续,此为胚胎发育的原区,是蛋白质、电解质等水盐代谢及机体稳序自律控制中心,古称命门,主管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及每一个机体细胞,是人体生命过程真正的主宰。 (四)机:除了适时、实时的随机内涵外,还有机要,即关键因素的内涵。只是纵览全局、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仍未可称善;还必须分清主次,找到造成整体异常状态的关键所在。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只有抓住关键,才能在随机临床的每一次治疗中,都能以少味、微量的药物,获显著效果。 S中医随机诊疗临床以全息脉诊为中心;因为,只有通过全息脉诊,才能直接客观地观察到人体局整、身心、内外相互作用的综合状态。随机全息脉诊是观测疾病本体状态的窗口

祖传九代老中医的神奇脉法

祖传九代老中医的神奇脉法 来源:名师与高徒 我虽为李可老师的弟子,但由于近20多年来乃至今日仍一直倾力于中医图书出版工作,所以徒有虚名,与其他弟子不可同日而语。现仅就我在学习李老师的“破格救心汤”的一点体会和在挖掘老中医经验方面的所见所闻引发的对于中医人才培养的两点思考汇报如下。 一、浅谈破格救心汤的应用 李老师的破格救心汤(载于《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脱胎于《伤寒论》四逆汤类方和张锡纯氏来复汤。李老师一生致力于急症的研究,根据他的实践经验,救治心衰患者四逆汤类方虽补阳而救脱不足,来复汤虽救脱而补阳不足,两方合为一方不仅可以互补,尤其是在破格重用附子、山萸肉后发生了质变,更增入活磁石吸纳上下,维系阴阳;麝香开窍醒神,开中有补,从而成为扶正固脱救治心衰乃致全身衰竭的破格救心汤。方中关键是附子非重用不足以奏功。伍以大量炙甘草,一以监制附子巨毒使不至于偾事;一以甘草甘缓之性使姜附逗留于中则温暖之力绵长而扩达于外,使逐阴回阳之力持久。如此可谓既师古而不泥古,继承中有大胆创新;组方严谨周全,至稳至当,可以放胆使用。 2000年10月6日,我在临汾旺安医院应诊时,适逢因风心病、肾衰竭而住院的一65岁男性邓氏患者,心肌扩大,于下午6时忽然不能说话,以手指心脏比划,示意此处极端痛苦,不能平卧,呼吸难以接续,面色灰暗,口唇指甲青紫,手冷过肘,足冷过膝,汗出如油,舌红光无苔,脉浮虚大而数(260次/分),血压已测不出,气息奄奄,证属阳脱阴竭,危在倾刻,速与大剂破格救心汤:附子200g 净山萸肉120g 干姜、炙甘草各60g 红参20g(另煎浓汁兑服) 生龙牡粉各30g 麝香1g(分3次冲服),因病势危急,用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 8时许,病势未转,二剂时附子加至400g,稍稳定;11时又服第3剂,附子加至500g,病势开始趋缓。至次日清晨6时,已不喘,口唇指甲青紫已退,四肢转温,已能坐起说话,脉亦变缓(90次/分),血压160/70mmHg。调理1周后出院。通过这一病例,我深深体会到,李可老师的破格救心汤确实可挽垂绝之阳,救暴脱之阴,认识到老师说的“附子为强心主将,其毒性正是起死回生药救之所在。”真是独具只眼。 二、对于中医人才培养的两点思考 我因长期从事中医图书出版工作,接触众多中医界人士,其中不乏精英者。从他们的医疗实践,我感到当前在中医人才培养方面有诸多不足,仅举以下两点说明之。 (一)昧于脉诊医道之大失 我社曾出版过一本《肿瘤治验录》一书,作者梁秀清是一位祖传九代老中医。20世纪70年代末我与他相识,当时他住在山西侯马市侯马村一间普通的农村小屋里,与众不同的是,他看病时总是边号脉边画出患者全身五脏六腑简图,然后标出何处有病、何处疼痛、何处不适,乃至肿瘤的大小良恶部位,身上几处刀口,妇女生育几胎、流产几次,等等,皆一一标明,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交给患者看对不对,要紧处才问上几句,并详细告诉患者致病之由,由于语语切中要害,

中医脉诊法之其他诊法的介绍

中医脉诊法之其他诊法的介绍 除了独取寸口诊脉外,脉诊中还有一些其他的辅助诊怯,博粹堂中医介绍。 一、足三脉 足兰脉是足部的趺阳、太溪、太冲三脉。由于它们在诊断疾病与判断预后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为历代医家所注重。如《脉诀汇辨》认为:足三脉为人生根本之所系,临诊之时不可不察。其日:“予见按手而不及足者多矣,将欲拯人于危殆,盖亦少探本之原乎?”然而,诊此三脉,远不及诊寸口脉简便易行,因而不易普遍施行。诚如《雪斋读医小记》所云:“仲景施之伤寒卒病急难重症则可,若欲令一般门诊,皆除靴脱袜,延颈以就诊,恐腾为笑谈矣。”尽管如此,作为重症危症时的一种补充诊法,仍然是很有意义的。况且,若手之寸口脉微弱难寻,则可诊足三脉以决诊。如《医学人门》所云:“是三脉虽不比手之六脉可通二经,然手脉既失,亦可诊之以断死生,古人设此,正欲冀其万一耳。”足三脉之所以能候人之根本,是因为人之元气藏于肾之下极,足脉为元气所发,故《三指禅》日:“阳气从下而耗,两足无脉,纵两手无恙,其命不能久留,两手无脉,两足有脉,调治得宜,亦可挽转生机。”所以,此诊法即使在今日,也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跌阳脉又称冲阳脉。在足背内庭穴直上五寸处,为足阳明胃经所出。诊此脉可以候胃气之强弱。《医学入门》日:“动则有胃气,止则无胃气。”《话人书》则称其为:“死生之要会。”此脉之跳动,以缓而有力为常,若弦急或减弱则为病脉。《医宗必读》日:“冲阳脉不衰,胃气犹在,病虽危,尚可生也。然旺中又忌弦急,弦急者肝脉,若见此脉,为木来克土,谓之贼邪,不治。”又如《医门法律》云:“趺阳足脉以迟缓为经常,不当浮数。”“趺阳脉浮,必是胃气虚馁、不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之中医诊断学脉诊

第六单元脉诊 脉诊概述 脉象形成原理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形成与心脏的搏动、脉道的通利、气血的盈亏作用直接相关。 诊脉部位 切脉可按部位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 遍诊法 遍诊法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每部又各分天、地、人三候,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 三部诊法 三部诊法首见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即诊寸口、趺阳、太溪三脉。其中以诊寸口脉候脏腑病变,以诊趺阳脉候胃气,以诊太溪脉候肾气。也有以人迎、寸口、趺阳为三部诊法。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经,以人迎、趺阳分候胃气。 这种方法多在寸口无脉搏或者观察危重病人时运用。 寸口诊法 寸口位置在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所在部位。 寸口分部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 寸口分候脏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统括膈以下脐以上部位的疾病;两尺候肾,并包括脐以下至足部疾病。 诊脉方法 患者体位诊脉时患者应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医生指法医生面对受检者,一般以左手切按受检者的右手,以右手按受检者的左手。 诊脉指法主要包括有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的指目按触脉体,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诊脉者的三指指端要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度左右为宜。 布指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定关,即医生先用中指按在患者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手臂长短和医生手指粗细相适应,如病人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者,布指宜疏,反之宜密。 运指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病人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等)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常用具体指法: 举法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搏部位的方法。亦称“轻取”或“浮取”。 按法是指医生运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的方法。此法又称“重取”或“沉取”。医生手指用力适中,按至肌肉以体察脉象的方法称为“中取”。

中医诊断学脉诊——脉象机理分析

一、浮脉类 浮脉 机理分析:浮脉为阳脉,《内经》称为毛脉,在时应秋,在脏应肺。桡动脉部位浅表而显浮象,瘦人肌薄而见浮脉,夏秋脉象偏浮,皆属常脉。 表证见浮脉是机体驱邪向外的表现。外邪侵袭肤表,卫阳抗邪于外,人体气血趋向于肤表,脉气亦鼓动于外,故见浮脉。邪盛而正气不虚时,脉浮而有力;虚人外感或邪盛正虚时,脉多浮而无力。外感风寒,则寒主收引,血管拘急,故脉多浮紧;外感风热,热则血流薄急,故脉多浮数。 散脉 机理分析:由于气血虚衰,精气欲竭,阴不敛阳,阳气离散,脉气不能内敛,涣散不收,无力鼓动于脉,以致浮大无根,至数不匀。 芤脉 机理分析:多因血崩、呕血、外伤性大出血等突然出血过多之时,血量骤然减少,无以充脉,或因剧烈吐泻津液大伤,血液不得充养,阴血不能维系阳气,阳气浮散所致。若失血、伤液之后,血管自敛,或经输血、补液等而阴液得到补充,则往往不再现脉芤。 濡脉 机理分析:多见于崩中漏下、虚劳失精或内伤泄泻,自汗喘息等病证。凡久病精血亏损;脾虚化源不足,营血亏少;阳气虚弱,卫表不固及中气怯弱者,都可以出现濡脉。阴虚不能敛阳故脉浮软;精血不充则细弱。此外,湿困脾胃,阻遏阳气,也可以出现濡脉。 洪脉 机理分析:多由邪热亢盛,内热充斥而致脉道扩张,气盛血涌所致;若泄利日久或呕血、咳血致阴血亏损,元气大伤亦可出现洪脉,但应指浮取盛大而沉取无根;或见躁疾,此为阴精耗竭,孤阳将欲外越之兆。此外,夏令阳气亢盛,脉象稍现洪大,为夏令之平脉。 二、沉脉类 沉脉 机理分析:病理性沉脉的形成,一为邪实内郁,正气尚盛,邪正相争于里,致气滞血阻,阳气被遏,不能鼓搏脉气于外,故脉沉而有力,可见于气滞、血瘀、食积、痰饮等病证;二为气血不足,或阳虚气乏,无力升举鼓动,故脉沉而无力,可见于各脏腑的虚证。 伏脉 机理分析:伏脉多为邪气内伏,不得宣通而致。邪气闭塞,气血凝结,乃致正气不能宣通,脉管潜伏而不显,但必伏而有力,多见于暴病。如实邪内伏,气血阻滞所致气闭、热闭、寒闭、痛闭、痰闭等。危重病证的伏脉,与血管病变造成的无脉症不同。无脉症往往发生在肢体的某一局部,出现相应肢体无脉,而其他部位的脉象可正常。 牢脉 机理分析:邪气牢固,而正气未衰者,如阴寒内积,阳气沉潜于下,或气血瘀滞,凝结成癥积而固结不移,在脉象上则可表现为沉弦实大的牢脉。 弱脉 机理分析:主阳气虚衰或气血俱衰,血虚则脉道不充,阳气虚则脉搏无力,多见于久病虚弱之体。 三、迟脉类 迟脉 机理分析:脉管的搏动缘于血流,而血的运行有赖于阳气的推动。当寒邪侵袭人体,困遏阳气,或阳气亏损,均可导致心动迟缓,气血凝滞,脉流不畅,使脉来迟慢。若为阴寒内盛而正气不衰的实寒证,则脉来迟而有力;若心阳不振,无力鼓运气血,则脉来迟而无力。

201420453774.5一种中医脉诊仪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014.12.31 C N 204049622 U (21)申请号 201420453774.5 (22)申请日 2014.08.12 A61B 5/02(2006.01) (73)专利权人上海华博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地址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 区龙东大道3000号8幢301室 (72)发明人周军明 于静静 刘亮 杨涛 (74)专利代理机构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31225 代理人 赵志远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中医脉诊仪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中医脉诊仪,包括壳 体,该壳体包含壳体本体和设置在壳体本体底部 的底面板,该底面板上间隔设置一对凹槽;设置 在壳体内的控制电路;与控制电路连接的驱动部 件,该驱动部件包含设置在壳体底面板表面的压 板,平行间隔设置在压板下侧并与压板活动连接 的一对压条,设置在一对压条之间的三个连接块, 设置在压板上侧的加压部,设置在一对压条一侧 的位置调整部,以及设置在各连接块一侧的间距 调节部;所述压板一端设置在一对凹槽之间;检 测电路,该检测电路包含一对左右手识别开关和 三个压力传感器。本实用新型能够自动寻找寸、 关、尺三脉进行测量,定位准确迅速等优点。 (51)Int.Cl.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1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1页(10)授权公告号CN 204049622 U

1.一种中医脉诊仪,其特征在于,包含 壳体,该壳体包含壳体本体和设置在壳体本体底部的底面板,该底面板上间隔设置一对凹槽; 设置在壳体内的控制电路; 与控制电路连接的驱动部件,该驱动部件包含设置在壳体底面板表面的压板,平行间隔设置在压板下侧并与压板活动连接的一对压条,设置在一对压条之间的三个连接块,设置在压板上侧的加压部,设置在一对压条一侧的位置调整部,以及设置在各连接块一侧的间距调节部;所述压板一端设置在一对凹槽之间; 检测电路,该检测电路包含一对左右手识别开关和三个压力传感器,各所述左右手识别开关和各所述压力传感器分别与控制电路连接;一对所述左右手识别开关分别设置在一对凹槽表面;各所述压力传感器分别设置在各连接块下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医脉诊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包含微处理器及分别与微处理器连接的存储器、无线通信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医脉诊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部包含与控制电路连接的第一驱动电机、一端与第一驱动电机连接的第一凸轮轴、以及套置在第一凸轮轴另一端外围的第一凸轮,所述第一凸轮设置在压板上侧,推动压板上下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医脉诊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调整部包含与控制电路连接的第二驱动电机、一端与第二驱动电机连接的第二凸轮轴、以及套置在第二凸轮轴另一端外围的第二凸轮,所述第二凸轮设置在其中一个压条外侧,推动一对压条左右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医脉诊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间距调节部包含三组调节机构,每组调节机构包含与控制电路连接的第三驱动电机、一端与第三驱动电机连接的第三凸轮轴、以及套置在第三凸轮轴另一端外围的第三凸轮;各所述第三凸轮分别设置在各连接块的一侧,推动各连接块在一对压条之间前后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医脉诊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手识别开关为触摸开关或压力传感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中医脉诊仪,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与控制电路通信的云端服务器,所述云端服务器内设有至少包含双手的寸、关和尺脉的脉象数据及其对应的症状、病症、治疗建议信息的标准数据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中医脉诊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医脉诊仪还包含与云端服务器通信连接的用户终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医脉诊仪,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设置在壳体上的手带。

中医诊断学中关于脉诊部分的内容

中医诊断学中关于脉诊部分的内容,是每年考试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里面涉及的脉象较多,需要记忆的内容繁杂,很多时候容易混淆,而且不好记忆。对此,特地将脉诊中常见的29种脉象进行了记忆歌诀的汇总,希望大家在学习以后可以轻而易举的去记住这部分内容,考试中再也不用担心会做错。 一、浮脉类(轻取即得浮脉主,浮洪濡散芤革全) 1.浮脉:举之有余按不足,表证为主虚阳浮。 2.洪脉:脉体阔大实有力,来盛去衰热盛主。 3.濡脉:濡脉浮细软无力,虚证湿困二类主。 4.散脉:浮取散漫而无根,脉力不匀伴至数,脏气将绝元气散。 5.芤脉:浮大中空如葱管,伤阴之际如失血。 6.革脉:中空边坚浮搏指,亡血失精半产崩。 二、沉脉类(重按始得沉脉类,沉脉伏脉弱与牢) 1.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得,沉脉主里是唯一。 2.伏脉:重按推至筋骨得,邪闭厥病与痛极。 3.弱脉:弱脉沉细无力软,阳气虚衰气血虚。 4.牢脉:沉按实大而弦长,疝气癥积阴寒积。 三、迟脉类(一息不足四至迟,迟缓涩脉与结脉) 1.迟脉:迟脉一息不足四,寒证亦见邪热聚。 2.缓脉:脉来怠缓息四至,平人脾虚与湿病。

3.涩脉:迟滞不畅往来艰,精伤血少为虚证,气滞血瘀痰食阻。 4.结脉:迟而时止无定数,寒痰瘀血气血虚,阴盛气结症候全。 四、数脉类(五至以上数脉征,数疾促动4类分) 1.数脉:五至以上不足七,热证亦主里虚证。 2.疾脉:脉来急疾七八至,热证亦主里虚证。 3.促脉:数而时止无定数,阳亢脏衰痰瘀食。 4.动脉:脉短如豆是动脉,滑数有力痛惊恐。 五、虚脉类(应指无力虚脉类,虚脉细脉微代短) 1.虚脉:举按无力指松软,虚脉虚证一对一。 2.细脉:脉细如线指明显,气血俱虚与湿证。 3.微脉:似有似无极细软,气血大虚阳气衰。 4.代脉:迟而中止有定数,跌仆痛惊脏气衰。 5.短脉:不及本部首尾短,无力气损有力郁。 六、实脉类(应指有力实脉类,实滑弦紧长大6) 1.实脉:举按充实而有力,实证平人两类全。 2.滑脉:往来流利指圆滑,痰湿食积与实热,青壮年脉或孕妇。 3.弦脉:端直以长按琴弦,肝胆病疼或痰饮,疟疾老年健康者。 4.紧脉:绷急弹指如转索,实寒疼痛与宿食。

古中医大师的“必杀技”脉诊

古中医大师的“必杀技”—脉诊 诏书成就历史上第一部医案公元前176年(汉文帝4年),赦免在家的淳于意(别名仓工)接到了皇帝的一纸诏书,诏书象试卷一样问了几个问题:“方伎所长,及所能治病者?有其书无有?皆安受学?受学几何岁?尝有所验,何县里人也?何病?医药已,其病之状皆何如?具悉而对。” 诏书大意是:“医术有什么专长及能治愈什么病?有没有医书?都向谁学医的?学了几年?曾治好哪些人?他们是什么地方的人?得的什么病?冶疗用药后,病情怎样?全部详细回答。” 淳于意接过诏书,急忙到书房中抱出一厚摞竹简,查阅以前纪录的病例(诊籍)。宣旨太监递过早已准备好的一大卷缣帛(还是皇室有钱,一般读书人只用得起竹简),让其写上。……淳于意一口气写下了25个病例,自此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医案。列传仓工的医案流芳百世若干年以后,司马迁将这25个病例如实地收录在《史记》列传的第四十五篇《扁鹊仓公列传》中。这是一篇记叙古代名医事迹的合传,一位是战国时期的扁鹊,另一位就是西汉初年的淳于意。通过两千多年前享有盛誉的名医业绩介绍,使人了解到中国传统医学在西汉前期已有较高的水平。 脉诊

仓工.淳于意的“必杀技” 重温这25个病例,发现淳于意在诊法中非常重视脉诊,在25例病案中,其中20例是靠诊脉判定病情的。 相对与《史记》中记载的扁鹊事迹,淳于意的25个医案更客观、可信。这要感谢汉文帝的诏书,问了一长串的问题,使得病例中病人的姓名、所在地、现病史、既往史、诊病的依据都有详细记载(谁敢欺骗皇帝呢),尤其清晰地纪录了淳于意凭脉诊治的详细过程。例如,齐王二儿子的男孩生病,召淳于意去切脉诊治,意告诉他说:“这是气膈病,这种病使人心中烦闷,吃不下东西,时常呕出胃液。这种病是因为内心忧郁,常常厌食的缘故。”淳当即调制下气汤给他喝下,只一天膈气下消,又过了两天就能吃东西,三天后病就痊愈了。淳于意所以知道他的病,因为切脉时,诊到心有病的脉象,脉象浊重急躁,这是阳络病。脉象理论说:“脉达于手指时壮盛迅速,离开指下时艰涩而前后不一,病在心脏。”全身发热,脉气壮盛,称作重阳。重阳就会热气上行冲击心脏,所以病人心中烦闷吃不下东西,就会络脉有病,络脉有病就会血从上出,血从上出的人定会死亡。这是内心悲伤所得的病,病得之于忧郁。 对于淳于意,脉诊有多重要呢?几乎是确诊的关键凭据。下面一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治病必先切脉,乃治之《扁鹊仓工列传》问臣意:“诊病决死生,

脉诊竟如此神奇跟着中医学脉诊附动画图

脉诊竟如此神奇跟着中 医学脉诊附动画图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脉诊竟如此神奇!!跟着中医学脉诊(附动画图)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着名的。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脉诊动画脉诊歌浮脉:【体象歌】 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 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

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沉脉:【体象歌】 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 沉脉为阴,其病在里。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或水与血。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淋浊痢泄。 【兼脉歌】 无力里虚,有力里实。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迟脉:【体象歌】 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 迟脉主脏,其病为寒。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症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兼脉歌】 有力积冷,无力虚寒。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数脉:【体象歌】 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

走进中医——神奇的脉诊(一)(附:脉形图)

走进中医——神奇的脉诊(一)(附:脉形图) 《辞海》上对脉搏的定义是:心脏搏动所引起的压力变化使主动脉管壁发生振动,沿着动脉管壁向外周传递,即成脉搏。通常所称的脉搏是指在手腕桡侧摸到的动脉搏动(即桡动脉),这也是中医脉诊的部位所在。既然脉搏由心脏搏动而产生,那么中医为什么不选择心脏作为诊察手段,而是要脉搏作为诊断疾病的主要手段呢?实践过之后你才会更具体地理解脉搏传递的信息,现在就请你跟着我的步骤来体会一下吧。 把你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放在左手的桡动脉部位,这时注意一下你的力道,是轻轻一按就能摸到还是需要重按才能摸到?这就是脉搏给你的第一个信息——脉的位置深浅。摸到脉搏之后,第一感觉就是脉搏的快慢和强弱,我们可以用手表来计时,数一下1分钟内脉搏的跳动次数,一般正常人体脉搏次数为60~90次/分,如果低于或快于这个标准,那就是过慢或过快了。至于强弱,根据手指下脉搏跳动的力度,我们可以有自己的判断。这是脉搏给我们的第二个信息——脉搏的速度和强弱。脉搏是动脉的一种有规律的搏动,所以我们仔细感觉,可以感知脉搏跳动的节律,是有规律的还是没规律的?这是脉搏给我们的第三个信息——脉搏的节律性。这几个信息是脉搏的大致的和整

体的面貌,除此之外,我们在脉搏上还能体会到什么呢?脉搏是脉管壁振动形成的,脉管壁是否会给我们一种质地感?会!仔细体会一下,你摸到的脉搏是不是有柔和松软或是僵硬绷紧的感觉?这就是脉搏给我们的第四个信息——血管 壁的弹性和紧张度。你摸到的脉搏是否有一定的粗细?比如说像电线般粗或是像丝线一样细。这就是脉搏给我们的第五个信息——脉管的粗细度。除此之外你还有新发现吗?我们是不是可以感觉到自已脉搏跳动的流畅程度,是滑利流畅还是顿涩不畅?这就是脉搏告诉我们的又一个信息——脉搏 的流畅度。通过上面的体会,我们是不是对脉搏有了全新的了解?原来,在脉搏上有着如此丰富的信息! 一般来说,手指对脉搏的感觉可以分为五个部分:①心脏搏动的强度、速率和节律。这是引起脉搏强弱、快慢、节律性变化的主要因素;②血管壁的弹性和紧张度。这是引起脉搏软硬变化的主要因素。血管弹性好、紧张度低,那么脉搏就柔和;而血管弹性差、紧张度高,那么脉搏就僵硬; ③动脉中血液的充盈程度。这是影响脉搏粗细的主要因素。血液充足,则脉搏形状就粗大;血液不足,则脉管不能充分扩张,脉搏就细小;④血液对脉管的冲击力。这个冲击力是由心脏搏动的力量、血液的充盈度以及血流的速度等因素综合形成的。冲击力大,则脉搏就容易触及;冲击力小,则脉搏需要重按才能触及;⑤血液黏滞度大小。这是造成脉搏通

S中医及脉诊技术应用-文档

S中医概述 一、S中医的涵义 S中医(S读作“振荡”)是以疾病本体观为核心,着眼于系统整体功能状态,以随机全息脉诊为观察窗口,以增强人体稳序控制能力为目的之诊疗体系,是古典中医精华部分的现代延伸。该医疗体系的灵魂事唯脉无症,随机诊疗。脉诊和经络“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 “S”即系统整体、局整内外、两极通应、时空连续、周而复始的运动形式,即宇宙万物最普遍的系统运动,辨证运动形式。 八大理念 明人一一知道人的本质 明医——知道疾病的本质 系统一一具体事物存在的形式整体一一世界的实相(ε) 振荡——世界万物的共性(S)随机一一世界万物的本质(ξ)唯脉一一能直观疾病的本质 无症———正复,百病除 强生四原则 强生重智心,欲美行须善, 养生勿伐正,恶习务除,食色勿贪心病应治心,理得心易安,欲高情自乐常医治已病,上工治未病,明医不治病 二、S中医的脉诊技术特点 S中医从系统科学和哲学思想着手,揭示疾病的奥秘联系着生命的奥秘,生命的奥秘联系着宇宙的奥秘,一并揭示宇宙之谜、生命之谜和百病之谜,进而论述中医的根本原理。S中医指出疾病是与人的整体状态异常振荡相联系,整体状态恢复正常,病就不治而愈。S中医还原古典中医的核心,脉诊和经络“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在总结“病理系统宏观基本因素分析”和“脉系统宏观基本因素分析“基础上,建立了“病脉证治”之耦合体系,以脉

为桥梁,通过脉象、脉证、脉治、脉药之对应,达到量微效宏、覆杯而愈的治疗效果。

三、S中医的应用 S中医以脉诊为依据,指导临床八法适用,在三十余年的临床实践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并在澳州、欧洲、东南亚等地传播,得到普遍公认。 S中医的“人人自医”、“预未治本”、“以人为中心”等理念与国家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指导方针一致,其方法就是实践“健康中国”行动。一道健康将S中医理论和技术应用在中医健康管理中,把这一古典中医的核心智慧运用在“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中,发挥S中医的当代价值,满足人们的需求,得到创始人韦刃先生的赞许。 振荡中医及随机脉法创始人是韦刃先生,生于1937年,早年习文,酷爱中医,曾就读于甘肃师大中文系、上海中医药大学。于1961年拜冯金铭大师学医,后一直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在继承古典中医“气环脉”理论的基础上,将其精华与现代科学融合,1986年创立了S中医,1997年设立S中医实验研究中心。先生将毕生精力倾注于生命真理的探求中。著有《S 中医发蒙》、《中医脉诊之谜》。 S中医提出“还医于民,人人自医”,将毕生精力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给世人,让人类共享中华民族文明的福德,使天下人身心康乐,同登寿域。先生力图通过振荡中医的临床实践,还古典中医的本来面目,为千年中医文明焕发新生,尽展大道至简,直指医学之核心。S中医经过多年的传播,其理念与脉诊技术已经深受国内外专家好评,远播海外,越来越被重视。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