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要点

中医养生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探索人类健康的理论,

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

寿的方法,并且运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

实用学科。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具有受纳、传化、排泄功能,生理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劳逸损伤: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会成为致病因素而使人

发病。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因时施养,因人施养,因地施养。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形神合一的生

命观,动静互涵的运动观,协调平衡的调养观,正气为本

的预防观。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点:多元化的文化特征,整体动态的

养生理念,和谐适度的养生法则,综合调摄的养生方法,

实用广泛的应用范围。

周易的养生观:1.确定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2.建立了人体阴阳稳态观3.明确了整体有机论人体观4.提出了居安思

危的治未病思想5.奠定的正确的养生理念。

金元四大家对养生学的影响:刘完素养生重养气,张子和

养生重祛邪以扶正,李东垣养生重调理脾胃,朱丹溪养生

重养阴。

天年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它与先天禀赋的强弱,

后天的给养条件,居住条件,社会制度,经济状况,医疗

卫生条件,环境,气候,体力劳动,个人卫生等多种因素

的影响。

健康的生理特征:(一)生理健康特征:1.眼睛有神2呼吸微徐3二便正常4脉象缓匀5形体壮实6面色红润7牙齿

坚固8双耳聪敏9腰腿灵便10声音洪亮11须发润泽12食欲正常(二)心理健康特征1精神愉快2.记忆良好

衰老:人在壮年之后,机体的生理功能出现渐进性的退化。

与生命过程一样,理想的衰老过程是漫长的、渐进的、累

积的,可称为正常衰老或健康老化,也即生理衰老,通常

正常衰老状态一般不出现临床症状或严重的功能障碍,具

有一定的隐蔽性,在衰老的过程中,某些老化的改变可能

演变成为疾病,反过来,某些疾病又会加速衰老的过程,

使衰老提前到来,并使衰老的程度明显加重,这就是病理

性衰老。

正气,指人体机能活动和抗病及康复的能力

邪气,指损害人体正气的一切致病因素。

养生实践的指导思想:综合调养,持之以恒,养生贯穿一生,练功贵在精专,养生重在生活化。

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

活动处于相互协调的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

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

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

的需要。

WHO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三良,即良好的个性,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

心神: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包括神魂魄意志。

心神养生法:指通过心性修养、净化心灵、升华道德境界,自动清除贪欲,调节情绪,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纠正错

误的认知过程,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

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情志致病的机理:七情直接伤及五脏,七情影响人体气机

运行,损伤心神。,

不良情绪调摄法:1.节制法。遇事戒怒,宠辱不惊,静神调息2.疏泄法。直接发泄,宣泄法。3.转移法。升华超脱,移情易性,运动移情。

情志制约法:又称以情胜情法。是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

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用相互制约、相互克制的情志,来

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籍以达到协调情志的

目的。

抑郁症:又称忧郁症,情感障碍,是一组以情感障碍为突

出表现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心境显著持久的低落超

两周,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可表现为疲劳,焦虑

不安,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其临床表现可概括为五D症。即懒呆变忧虑。

焦虑:个人预料到会有某种不良后果或模糊性威胁将出现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焦虑的特点是紧张不安,

忧虑烦恼,害怕和恐惧,还可伴有出汗、颤抖心跳加快等

反应。

饮食养生的作用:1.扶正补虚2.泻实祛邪3.防病益寿

有补益作用的食物分类:补气类,补血类,滋阴类,补阳类。

饮食养生的原则:全面膳食,合理搭配,审因施膳,饮食

有节,饮食卫生,饮食禁忌。

《黄帝内经》提出的全面膳食的指导思想:五谷为养,五

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它补充了膳食的主要内容,既以谷类食物滋养人体,

以动物食品补益脏腑,用蔬菜水果作个为副食辅助补充。

饮食禁忌:寒证慎食生冷之品,热证慎食辛辣之物,脾胃

虚弱者慎食粘滞油腻之品。

进食保健:进食宜缓,食宜专致,进食宜乐。

食后保健:食后漱口,食后散步,食后摩腹。

茶的保健作用:1.提神醒脑,2.消食解腻,3.利尿瘦身,4.

清热解暑5.杀菌消炎,6.降压延寿。

药膳:指对人体既有保健功能和营养价值以增强体质,又

具有一定医疗效果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药用食品。

药饵养生:指通过口服具有调和阴阳,补精益气,通补血

脉的药物以达到延年益寿,涵养精神,强身健体,防病治

病效果的养生方法。

药饵养生原则:平衡阴阳,调补脾肾,预防在先,审因施补,宜缓勿急。

房事养生的原则:欲不可早,清心寡欲,行房有度,行房

卫生,欲不可纵,提倡独宿。

起居有常:起居是指生活作息,也包括平常对各种生活细

节的安排,古代文献中起居包含有行动、饮食寖兴,居址

和大便等含义。有常指有一定的规律,因此起居有常指生

活作息合理有规律。

过劳:包括体劳,神劳和房劳。

睡眠的作用: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保护大脑,稳定情绪,增强免疫,康复机体;促进发育,提高智力;延缓衰老,

利于美容。

环境:是指空气、水源、阳光、土地、植被、住宅,社会

人文等因素综合起来,所形成的有利于人类生活、工作、

学习的外部条件。

传统健身术的健身原则和要求:1.强调动静结合,2.提倡持之以恒,3.坚持运动适度,4.提倡循序渐进,5.运动锻炼,因时制宜,6.运动项目,因人制宜。

休闲养生: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做自己愉悦的事情,它是

一种以休闲来调节身心健康、陶冶情操,从而达到延年益

寿的养生方法。

沐浴养生:指利用水、阳光、空气、泥沙等有形的或无形

的天然物理因素,使其作用于体表,以清洁身体,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的健身方法。

针灸养生保健法:是运用针刺艾灸等方法,刺激经络穴位,以激发经气,调整人体气血,通利经络,从而起到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的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

针刺养生的作用:1.通调经络,2.调补虚实3.调和阴阳。

针刺养生的腧穴配伍应以颐养正气,舒经活络为原则。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三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为全身强壮功能腧穴的首选穴。可健

脾胃,助消化,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

三阴交:足太阴脾经穴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上三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此穴对增强腹腔诸脏器,特别是生殖系

统的健康有重要作用。

灸法养生:以经络脏腑等理论为指导,用艾绒或其他药物

在身体某些特定部位上施灸,借其温热效能,通过经络的

作用,来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以达到温通气血,颐

养脏腑,扶正祛邪,益寿延年的一种外治养生方法。

灸法养生的作用:1.温通经脉,行气活血,2.健脾和胃,培补后天3.升举阳气,密固腠表4.培补元气,预防疾病。

推拿按摩养生法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操作者用手和肢体

的某些部分,也可借助一定的器具,在体表的特定部位或

腧穴上施行手法刺激,使人体各组织产生相应的扶正祛邪

能力,以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方法。

推拿一词最早见于明代万全的小儿推拿著作《幼科发挥》,而按摩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按摩的作用:1.疏通经络,行气活血2.调和营卫,平衡阴阳3.舒筋活络,缓急止痛4.调节脏腑,预防疾病。

按摩手法的基本要求:持久,柔和,有力,均匀,深透。

推拿的基本手法:按法,摩法,推法,拿法,揉法,擦法,击法,搓法,掐法,捻法。

火罐保健法:一种以罐为工具,借助火的热力排除罐中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

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健身防病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

火罐的养生保健作用机理:1.负压作用,2.温热作用3.调节作用。

刮痧保健法: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刮痧器具施

术于体表的一定部位,形成痧痕,从而强身健体,防治疾

病的一种常用养生保健方法。

气功养生:指运用传统气功方法,进行自身运气锻炼,通

过调心、调息、调身,以达到增强体质、强身健体、防病

益寿的养生方法。

气功是着眼于精气神进行锻炼的一种健身术,它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等方法来调整精气神的和谐统一。

气功养生的原则:1气功练气要松静自然,身心合一2.气功练习要心情舒畅3.气功练习要循序渐进4.功法选择要因人

而宜。5.练功时间和环境的选择要适宜。

因时养生:指在天人相应整体生态思想的指导下,按照时

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而采用相应的养生方法和生活实践

活动,以颐养身心,强身健体,预防时令性疾病发生和防

止慢性疾病随四时变化加重或复发,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

目的。

因时养生的基本原则: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2.春捂秋冻3.慎避虚邪

体质养生:是在中医体质理论的指导下,掌握辨识标准、

评估和分析不同的体质状态,确定养生法则,实施有针对

性的措施和方案,纠正体质的偏颇,恢复并维持脏腑阴阳

平衡和功能协调,增强体质,强身防病,提高健康水平,

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体质:人体生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及心

理机能的综合而相对稳定的特质。

中医体质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辨体规律,以及与发病的关系,从而指导强身健体、防病保健、治疗康复的一门学科。

特禀质:主要包括过敏体质、遗传病体质、胎传体质等。

平和体质:指人体阴阳气血调和,五脏协调,经络通畅,

以体形匀称健壮,平素患病较少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特禀体质的调养:1.情志调摄,情志调摄要因人制宜,避免情绪过激2.起居调养,顺应四时,起居有常,审因施护,

避开过敏原3.饮食调养饮食清淡,审因施膳,应该避免或

尽量少吃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应该避免或尽量少吃光敏性

食物4,运动健身。辨体施练,增强体质,做好运动锻炼保护,多做增强内力的功法锻炼,5.药饵保健

胎孕保健:指从受孕至分娩这段时间为促进胎儿智力和体

质的良好发育所采取的一系列有利于孕妇和胎儿身心健康

的保健措施。

养胎:供养、营养胎儿生长发育,保护胎儿健康成长不受

侵害。

养胎方法:1心态平和2.饮食调摄3劳逸适度4起居适宜5审慎用药6房事有节

胎教的方法:乐观豁达,怡情养性,远僻邪恶,胎儿辅导。

婴幼儿调护:1.饮食调养,固护脾胃2.谨避寒暑,顾护肺卫3.护养肾气,促进发育4.调节免疫,预防疾病5.做好安全

防护。

儿童养生保健:全面膳食,体格锻炼,早期教育,

经期保健:1清洁卫生,预防感染2.注意保暖,免收寒凉3.调摄七情,心怡情畅4.饮食合理,劳逸适度。

中医养生防衰老要点

中医养生防衰老要点 中医养生学说之所以长盛不衰,行之有效,是因为其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形成,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强调整体性,善于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那么,你知道中医养生防衰老要点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带来关于中医养生防衰老要点,欢迎大家阅读。 中医养生防衰老要点一、保养精、气、神 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精,泛指人体一切营养物质,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精主要由肾来管理,常常有“肾精”之称。“人始生,先成精”,精不仅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而且主宰人体的整个生长。发育、生殖、衰老过程。气,是维护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精微物质。是推动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动力,它既是物质的代称,也是功能的表现。气在人体有推陈出新、温煦脏腑、防御外邪、固摄精血、转化营养等重要职能。“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能周流不息,如环无端,人体则健康无病,故古人说:“气是溺年药”。现代实验研究亦表明,“气”可能是免疫力形成的物质基础。故气不可耗,不可滞,滞耗则多病。神,是指人体的一系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为心(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大脑)所主。心为人体的最高司令官,神则居其首要地位,心健则神气充足,神气充足则身强,神气涣散则身弱,故《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因此,清心寡欲以养神,人体就能保持健康、益寿延年。白居易诗云:“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到三十生白发。”这是神耗而早衰的真实写照。经常保持精神愉快,心胸宽广,是养神的首务。 精充、气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原因。精、气、神虽各具其特性,但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存则仅存,亡则俱亡。张景岳说:“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明·陈继儒在《养生肤语》中指出:“精能生气,气能生神,则精气又生神之本也,保精以储气,

中医养生学教学大纲

三山区老年大学 《中医保健》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中医保健 学时:16节 课程性质:选修课 面向对象:中老年 考核方式:实操 一、培训目标 【中医养生学】深入理解、掌握养生的概念和理论框架,能够对各个养生理论模块的概念熟练掌握,并在能够联系生活中实践,熟悉中医基本理论,掌握两种以上基本中医诊法,熟练掌握四种中医适宜技术。 二、培训学时 中医保健:理论+实训各16节 三、教学方法 以PPT课堂讲授为主,课上实际操作为辅。 四、考核 以实操考核为主。 五、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部分中医与养生基本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 ●掌握藏象、经络等在治未病中应用的理论要点。 [内容] 一、中医基本理论 (1)健康与亚健康的概念与本质 (2)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 (3)脏腑学说及其辨证(五脏、六腑、奇恒之腑、脏腑之间的关系、脏腑关系图) (4)疾病的产生(病因学说)与常见的亚健康状态 (5)经络(经络学说、十二经、经络与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关系、经络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二、中医养生基本理论 (1)一个关键——养肾在生命中的重要性 (2)两个基本点——“治未病”与“中医养生保健” (3)三个要素——养规律、养心态、养习惯。 (4)四个基本方法——环境养生、情志养生、饮食养生、劳逸养生。

第二部分中医养生基本技能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中医常用养生基本技能 ●掌握中医常用养生基本技能的适应症及其注意事项[内容] (1)经络及腧穴定位 (2)针灸基础理论 (3)推拿按摩基础理论及手法 (4)拔罐基础理论及手法 (5)刮痧基础理论及手法 (6)熏蒸基础理论及手法 (7)浸泡基础理论及手法 第三部分中医诊断技能类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中医常用诊断技能 ●掌握中医常用诊断技能的例证应用 [内容] (1)手诊 (2)面诊 (3)舌诊 第四部分中医养生延衰技能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中医常用养生延衰技能 ●掌握中医常用养生延衰技能的例证应用 [内容] (1)衰老与延缓衰老理论 (2)损美性问题处理原则 (3)生理性衰老处理原则 (4)病理性衰老处理原则 (5)肩部护理、肠胃护理、肾护理、腰脊护理 四、教学实践环节安排 多媒体理论教学 五、时间分配

中医养生学课程介绍

中医养生学课程介绍 导语:中医养生学是一门研究中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科,旨在通过中医养生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人们保持健康、预防疾病和延缓衰老。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学课程的内容和重要性。 一、课程内容 1.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气血理论等。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和治疗原理。 2. 中医养生方法:学习中医养生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食疗、按摩、气功、草药等。了解中医养生的原则和应用。 3. 中医体质辨识:学习中医体质辨识的方法和标准,了解不同体质的特点和养生方法。通过体质辨识,指导个人的养生实践。 4. 中医养生与季节:学习不同季节的养生方法和注意事项,了解季节对身体的影响和相应的调养方法。掌握针对不同季节的养生技巧。 5. 中医养生与年龄:学习不同年龄段的养生方法和重点,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身体特点和需求。根据年龄特点,设计个人化的养生计划。 6. 中医辨证养生:学习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了解不同疾病和体质的辨证要点。通过辨证养生,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7. 中医养生与心理健康:学习中医养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了解情志与身体健康的相互影响。通过调节情志,维护身心健康。 二、课程重要性 1. 传统智慧的结晶: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智慧的结晶,对于保持健康和治疗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学习中医养生,可以继承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 2. 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中医养生注重预防,通过调整饮食、锻炼身体、保持心理平衡等方法,能够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减少患病的风险。 3. 个体化的养生方法:中医养生强调个体化,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和环境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养生方案。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保持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4. 综合调养身心:中医养生注重综合调养,不仅关注身体的健康,还注重心理的平衡和调节。通过养生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使身心得到全面的调养。 5. 与现代医学结合的优势:中医养生学课程不仅传承了中医传统的养生方法,还结合了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可以提高养生的效果和科学性。 总结:中医养生学课程是一门研究中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科,通

中医养生学要点

中医养生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探索人类健康的理论, 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 寿的方法,并且运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 实用学科。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具有受纳、传化、排泄功能,生理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劳逸损伤: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会成为致病因素而使人 发病。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因时施养,因人施养,因地施养。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形神合一的生 命观,动静互涵的运动观,协调平衡的调养观,正气为本 的预防观。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点:多元化的文化特征,整体动态的 养生理念,和谐适度的养生法则,综合调摄的养生方法, 实用广泛的应用范围。 周易的养生观:1.确定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2.建立了人体阴阳稳态观3.明确了整体有机论人体观4.提出了居安思 危的治未病思想5.奠定的正确的养生理念。

金元四大家对养生学的影响:刘完素养生重养气,张子和 养生重祛邪以扶正,李东垣养生重调理脾胃,朱丹溪养生 重养阴。 天年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它与先天禀赋的强弱, 后天的给养条件,居住条件,社会制度,经济状况,医疗 卫生条件,环境,气候,体力劳动,个人卫生等多种因素 的影响。 健康的生理特征:(一)生理健康特征:1.眼睛有神2呼吸微徐3二便正常4脉象缓匀5形体壮实6面色红润7牙齿 坚固8双耳聪敏9腰腿灵便10声音洪亮11须发润泽12食欲正常(二)心理健康特征1精神愉快2.记忆良好 衰老:人在壮年之后,机体的生理功能出现渐进性的退化。 与生命过程一样,理想的衰老过程是漫长的、渐进的、累 积的,可称为正常衰老或健康老化,也即生理衰老,通常 正常衰老状态一般不出现临床症状或严重的功能障碍,具 有一定的隐蔽性,在衰老的过程中,某些老化的改变可能 演变成为疾病,反过来,某些疾病又会加速衰老的过程, 使衰老提前到来,并使衰老的程度明显加重,这就是病理 性衰老。 正气,指人体机能活动和抗病及康复的能力 邪气,指损害人体正气的一切致病因素。

《中医养生学》课程标准

《中医养生学》课程标准 编写人:审核人: 课程编号:096039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学时:32 学分:2 适用对象:xx专业 一、课程理念 中医养生学是在尊重生命规律、符合社会伦理规范的前提下,根据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研究调摄身心、养护生命、却病延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概论、发展简史、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中篇为常用的养生方法,主要包括精神养生法、起居养生法、药食养生法、传统运动养生法、针灸养生法、按摩养生法、房事养生法及其他养生法;下篇为养生方法的具体运用,主要有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部位养生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们学习和了解中医养生的文化根源性;系统掌握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掌握常用养生方法;学习掌握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制定养生计划和方案,从而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更好地促进疾病的康复。 二、课程目标 1. 认知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常用养生技能,掌握中国传统养生学的基本特点、树立整体观念,熟悉常用中医基本理论和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能够用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对病人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并应用合适的中医养生方法

和技能,从而能够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2. 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方面获得相应的训练和提高,能够将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初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物质世界有正确的认识,对日常生活中能充分运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健康的维持和疾病的恢复,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康复治疗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 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并认同中医养生学基本理念和基本内涵,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保健和疾病的康复治疗中,建立和保持对祖国传统养生理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和思考方法;能够关注与养生康复的社会问题,逐步树立学科交叉、技术过硬、综合各种学科共同服务于日常保健和疾病康复的观念;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从而做到懂养生、会养生、爱养生,并运用中医养生理论解决辅助临床治疗。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基本要求: 掌握:养生、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了解:养生的目的和意义,中医养生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重点:养生、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 难点:道家、儒家、释家对中医养生学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 基本要求: 掌握:精气神三者对生命的不同影响及相互关系,影响寿夭的后天因素,生的权衡自稳,人体的权衡自稳;了解,天人相应的具体内容,精气神三者的概念及产生和活动特点,生命的运动形式,寿夭观的先天禀赋学说,和谐观与中医学整体观的关系。

中医养生学与保健

中医保健活页讲义 老服适用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和意义 一.中医养生学的概念 二.中医养生学的意义 (一)增强体质 (二)预防疾病 (三)延缓衰老 第二节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一.中医养生学的性质 1.中医养生学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它是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实用学科。 二.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一)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和谐适度的宗旨 (三)综合、辨证的调摄 (四)适应范围广泛 第三节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 一.中医养生学的地位 二.中医养生学的任务 一是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地、系统地发掘、整理、研究、总结、提高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 二是结合现代科学手段,对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实质; 三是针对当前人们面临的新问题,结合现实情况,提出新理论,创立新方法,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使之成为个体养生和群体保健的指导原则。

第二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历史时期。夏朝以前为上古时期,以后为夏朝至秦朝。 一.上古时期 火的发现和应用改善了人类茹毛饮血的饮食条件;火的应用还使人类战胜了严寒,温暖了人体,同时我们的祖先还懂得了一些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患义。 人类已经注意到居住地域的环境条件的选择。 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手段。 二.夏朝至先秦时期 (一)先秦养生思想 1.周易 2.道家养生思想 (1)清静无为 (2)贵柔 (3) 形神兼养 3.管子的养生思想 4.儒家养生思想 (1) 强调精神调摄 (2) 注意身体护养 (3) 倡导饮食卫生 5.先秦杂家养生思想 (1) 毕敬之务,在乎去害 (2) 趋利避害,顺应自然 (3) 动形以达郁 (二)先秦时期的养生实践 1.提倡讲究个人卫生 2.注意饮食调养 3.导引健身 4.敬老养老 5.优生优育与胎教 6.环境卫生 7.药物养生

《黄帝内经》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 《内经》总结了先秦时期医药学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先秦道家、儒家、杂家的养生思想为《内经》养生理论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内经》则是集先秦诸子理论及医药学实践之大成,为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现将其要点归纳如下: (一)对生命起源的认识 《内经》认为生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认为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之源,这种认识是符合实际的。 (二)天人相应,顺应自然 《内经》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天有所变,人有所应。因而,强调要适应自然变化,避免外邪侵袭。如《灵枢·本神篇》指出,要“顺四时而适寒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明确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从而开辟了中医防病养生的先河。 (三)对生命规律的阐述 《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也注意到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男子八岁为一生理阶段,女于七岁为一生理阶段的生理阶段递变规律,《灵枢天年》以十岁为一阶段的递

变规律,分别详细阐述了人的生理变化特点。 (四)对衰老的认识 《内经》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及衰老表现,并指出情志、起居、饮食,纵欲、过劳等一方面调节失当,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并提出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 (五)明确提出养生原则和方法 《内经》不仅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原则和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如调和阴阳,濡养脏腑、疏通气血、形神兼养、顺应自然等原则,以及调情志、慎起居、适寒温、和五味、节房事、导引按跷、针灸等多种养生方法。而且特别强调“治未病”这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将养生和预防疾病密切结合在一起,这一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内经》集先秦诸子之说,参以大量医疗实践,形成了中医理论体系,为中医养生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 运动养生

《中医养生学》第十一章运动养生 第十一章运动养生 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宁神来畅达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达到增强体质,益寿延年的目的,这种养生方法称为运动养生,又称为传统健身术。 “动则不定”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早在数千年以前,体育运动就已经被做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广为运用。 第一节运动养生机理、特点和原则 一、运动养生机理 中医将精、气、神称为“三宝”,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运动养生则紧紧抓住了这三个环节,调意识以养神;以意领气,调呼吸以练气,以气行推动血运,周流全身;以气导形,通过形体、筋骨关节的运动,使周身经脉畅通,营养整个机体。如是,则形神兼备,百脉流畅,内外相和,脏腑谐调,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从而增进机体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经常而适度的进行体育锻炼,对机体有如下好处: 1、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大脑的营养状况,促进脑细胞的代谢,使大脑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有益于神经系统的健康,有助于保持旺盛的情力和稳定的情绪。 2、使心肌发达,收缩有力,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的活力及肺脏呼吸功能,改善末梢循环。 3、增加膈肌和腹肌的力量,促进胃肠蠕动,防止食物在消化道中滞留,有利于消化吸收。 4、可促进和改善体内脏器自身的血液循环,有利于脏器的生理功能。 5、可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及内分泌功能,从而使人体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6、增强肌肉关节的活力,使人动作灵活轻巧,反应敏捷、迅速。 正因如此,勤运动,常锻炼,已成为广大人民健身防病的重要措施。 二、运动养生的特点 传统运动养生的特点,归纳起来,大要有三: (一)以祖国医学理论指导健身运动 无论哪一种传统的身法,都是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等理论为基础,以养精、练气、调神为运动的基本要点,以动形为基本锻炼形式,用阴阳理论指导运动的虚、实、动、静;用开阖升降指导运动的屈伸、俯仰;用整体观念说明运动健身中形、神、气、血、表、里的协调统一。所以,健身运动的每一招式,都是与中医理论密切相关。 (二)注重意守、调息和动形的谐调统一 强调意念,呼吸和躯体运动的配合,即所谓意守、调息、动形的统一。意守指意念专注;调息指呼吸调节;动形指形体运动,统一是指三者之间的谐调配合,要达到形、神一致,意、气相随,形、气相感,使形体内外和谐,动、静得宜,方能起到养生、健身的作用。 (三)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 传统的运动养生法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人们在养生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使运动养生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发展,形成了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养生方法。源于导引气功的功法加:五禽戏、八段锦等;源于武术的功法如:太极拳、太极剑等。然而,无论哪种功法,运用到养生方面,则都讲求调息、意守、动形,都是以畅通气血经络、活动筋骨、和调脏腑为目的。融诸家之长为一体,则是运动养生的一大特点。 三、运动养生的原则 我国传统的运动养生法之所以能健身、治病、益寿延年,是因为它有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注重和强调机体内外的协调统一,和谐适度。从其锻炼角度来看,归纳起来,大要原则有三:(一)掌握运动养生的要领

中医养生学教学大纲

中医养生学教学大纲 中医养生学》课程教学大纲(36学时)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英文名称Health n of TCM 知识:通过课堂讲授,研究了解中医养生的文化根源性;系统掌握中医养生学基 本理论;掌握常用养生方法;研究掌握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制定养生计划和方 案。 教学目标技能:运用临床实例、图片展示、视频研究等方法,与书本知识的相互印证。 培养学生的养生思维能力、养生自律能力和实际操作指导能力。 态度:端正态度,树立信心,明确目的,激发学生研究动机。 其他:尊重学生,关心差生,促进转化。 课程负责人 课程群

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课程群√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课程群文化素质课□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其它教学模式√讲授为主□实验/实践为主□专题讨论为主 案例讲授为主□自学为主□其它 中文□中文+英文(英文授课>50%)授课语言 英文□其他外语 学分学时 成绩评定方式 学分 项目 出勤/研究态度 课堂讨论 课外作业 期中考试 期末理论考试 理论查核 教科书(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中医养生学》XXX2012年8月 2分总学时

百分比(%) 10% 10% 20% 0% 60% 162学时 人文素质与素质拓展课程群√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课程群 中文名称 开课单位 中医养生学 XXX中医养生教研室参考书目(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汉英双语·中医养生学》XXX、XXX2007年9月《中医养生保健学》XXX2009年9月《养生康复学》XXX、XXXXXX2005年8月《中医养生大成》XXXXXX2014年9月《中医养生大要》XXX2012年6月课程网站(教师个人网址请列入)

中医养生学考试重点

简答: 1.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色: 受三个方面要素的影响:一为与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密不行分;二是中医养生学隶属中医学;三是中医养生学是千百年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适用性科学。整体动向;和睦适当;综合适用;适应宽泛。 包含四个要素:整体动向(天人相应,形神合一); 和睦适当(以和为贵,养生以不伤为本); 综合适用 (要应人、因时、应地制宜,综合辩证施养,能够经过药膳、针灸、按 摩、敷贴等各样方法 ) 适应宽泛:养生包含在无病之时,未病之时、生病之中、全愈以后。 2.中医养生学的意义:于己是保护健康,追求长寿。与人是供给促使健康,提升 素质的方法。 中医养生学的目的:保持健康,益寿延年。 3.中医养生学分为精神养生法;体育养生法;饮食养生法;睡眠养生法。 4.四维健康观:包含形体、心理、道德、社会的四维健康 观。健康的标准:形体生理健康,精神心理健康。 5、形体生理健康的特色:眼睛有神,呼吸微徐,二便正常,脉象缓均,形体壮实,面色红润,牙齿牢固,双耳聪敏,腰腿灵巧,声音宏亮,须发滋润,食欲正常、 6、精神心理健康的特色:精神快乐,记忆优秀,心态平易,适应优秀。 7、喝烫水为阳虚,手心脚心烫为体内虚火,郁火阴虚,手脚冰为阳虚。健忘 是心脾损失。 8、精神养生包含主动的修德养怡、积精全神、调志摄神。心脏神,心是民主 之宫。 修德怡神包含长存博爱之心,常怀坦荡之胸,常作乐善之事,长省修德之身,常 以淡泊为务。 9、怎样做到博爱之心: 1.)学会浅笑 2.)衷心赞叹 3.)关注聆听 4.)采取包含 5.)远离小人 6).为全部人鼓掌 7.)说好话、做好人、存好意 10、聚精、养气、存神,聚精——寡欲、节劳、消怒、戒酒、慎胃 11、聚精门路:一 .节欲保精二.饮食养精三.方药补精 12、情志包含七情和五志。七情包含怒、喜、思、悲、恐、忧、惊。喜悲伤者,以恐胜之。思伤脾,以怒胜之;悲伤肺,以喜胜之;恐伤肾者,以思胜之; 怒伤肝者,以悲胜之。 13、相生次序:木生水、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14、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5、过激情志产生时采用的方法有:一、移情法二、示意法三、开导法四、克制法五、疏泄法六、调气法七、情志相胜法。 16、起居养生包含起居环境(室外环境:空气清爽,寂静幽静。室内环境:坐 北朝南,居室构造合理,通风范光优秀,选择少污染的装修资料。)、 作息惯例(准时歇息、准时工作学习 、准时用餐、准时锻炼、准时沐浴、准时排便)、 劳逸适当(过劳:劳苦太甚,劳倦所伤,包含体劳、神劳、房劳等。致病的特色 有二,一是消耗脏气,特别是肺、脾之气;二是可致形体组织的损害,主假如筋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综合调养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综合调养 今天不养生,明天养医生 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无论哪一个环节发生了障碍,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养生必须从整体全局着眼,注意到生命活动的各个环节,全面考虑,综合调养。综合调养的内容,不外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脏腑、经络、精神情志、气血等方面。具体说来大致有:顺四时、慎起居、调饮食、戒色欲、调情志、动形体,以及针灸、推拿按摩、药物养生等诸方面内容。祛风避寒就是顺四时养生,使机体内外功能协调;节劳逸就是指慎起居、防劳伤以养生,使脏腑协调;戒色欲、正思虑、薄滋味等,指精、气、神的保养;动形体、针灸、推拿按摩,是调节经络、脏腑、气血,以使经络通畅、气血周流,脏腑协调;药物保健则是以药物为辅助作用,强壮身体、益寿延年。对机体进行全面调理保养,内外协调,适应自然变化,增强抗病能力,达到人与自然、脏腑与气血阴阳的平衡统一,便是综合调养。综合调养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之一,主要是告诫人们养生要有整体观念。其要点大致如下,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养宜适度:养生能使人增进健康,益寿延年。但在实际调养过程中,也要适度。养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过分注意保养,则会瞻前顾后,不知所措,稍劳则怕耗气伤神;稍有寒暑之变,便闭门不出,以为食养可益寿,便强食肥鲜;恐惧肥甘厚腻,而节食少餐,如此等等,虽然意求养生,但自己却因养之太过而受到约束,这也不敢,那也不行。不仅于健康无益,反而有害。2、养勿过偏:过偏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认为“补”即是养。于是,饮食则强调营养,食必进补;起居则强调安逸,以静养为第一;为求得益寿延年,还以补益药物为辅助,但用之过偏而忽略了其它方面,则也会影响健康。食补太过则营养过剩,药补太过则会发生明阳偏盛,过分静养,只逸不劳则动静失调,都会使机体新陈代谢产生失调。一种情况是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强调“动则不衰”,而使机体超负荷运动,消耗大于供给,忽略了动静结合,劳逸适度,同样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虽然主观愿望是

2022霜降节气的习俗及养生要点

2022霜降节气的习俗及养生要点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于每年公历10月23—24日交节。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霜降节气的习俗及养生要点,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霜降节气的习俗 赏枫 枫遭霜侵后叶子火红,色彩鲜艳,灿如锦绣。古人曾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国内如苏州的天平山、南京的栖霞山,都以枫叶美景著称。夕阳西下,红叶参差交错,驰目远眺,仿佛珊瑚火海,十分壮观。 牧羊 我国牧羊的风气,自古以来就十分盛行。内蒙古以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等省,无不广为饲养。 羊奶、羊肉和羊毛,都可供食用或使用。品种好的奶羊,产乳量很大,堪称为贫民的乳牛。国内如山西长子等地,牧羊人一般在秋天杀羊赛神,预祝来年羊群扩大,并将祭品分发给族人。贫困无羊的,可蒸面糕,将其做成羊的形状代替。 斗鹌鹑 鹌鹑是生活在田地、沼泽中的小鸟,雄鸟足高,雌鸟足低,喜欢在田地间或芦苇丛中活动,晚上成群飞出,白天则伏于草丛,在山东最为多见。鹌鹑性喜近人,特别好斗,决斗时抬脚张其,人们多喜蓄养。 饲喂小米的鹌鹑,如果决斗失败了还可以再来;而喂给糜子的鹌鹑,只能决斗一次,如果失败了,就再不愿相斗。 养鹌鹑的方法是,每天喂给小米,如果想让其善斗,应常将其放在手上,拉着它的两脚使之行走。预备一个小布袋,袋口像荷包,但底是平的,有线可以收放,将鹌鹑放入袋里,时刻都将它带在身旁,绝没有鹌鹑跳跃出来或者憋闷而死的弊端。鹌鹑养熟之后,即使任由

它自由行走,也不会飞去。鹌鹑生性怕冷,天气寒冷时应妥善照料,否则容易冻死。 霜降后斗鹌鹑,在南北方都很盛行。《北京岁华记》中说北方的人在霜降后斗鹌鹑,人将鹌鹑笼在袖中,如同捧着珍宝。南方大多在晚上斗鹌鹑,决胜负。考究的人用彩绪做平底袋,以皮手套将鹌鹑把在袖中,以此作为消遣。清代的蔡铁翁有诗道:“辛苦霜天斗瘦鹤。” 行狩猎 狩猎又叫镜猎,如果仅为娱乐,叫作游猎;如果以打猎为生.则叫作职猎。古代利用田猎活动,来练习骑射.所谓的“搜苗称狩”,都是指借围猎的机会操练检阅,练习武艺。汉代法律中对于捕杀豺虎还有奖励。 北方人射猎,打不同的猎物各有一定的季节,大多在二三月放海东青(古人北方游牧民族崇拜、驯养的猎鹰)打大雁,四五月打糜鹿,八、九月打虎豹之类,这样直到年终。 霜降节气养生要点 一、饮食:适宜淡补 民谚云“补冬不如补霜降”。比起冬天的进补,霜降时节的秋补会更有效果。这个时节常用的进补中药有沙参、天冬、麦冬、百合、地黄、玉竹、甜杏仁、女贞子、玄参、大枣、川贝母、白果、西洋参、党参、白术、人参、茯苓、薏苡仁等。不过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药补不如食补”,而且即使是药补,也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而定,不能乱补。尤其是老人,如果胡乱进补,不但起不到调养身体的作用,可能还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而对于小孩,则应顺节气转向收敛、降气、润燥。 此时节宜选择润燥滋阴的饮食,此类饮食品有增强免疫力的功效。全麦面、小麦仁、豆芽、豆浆、花生、芝麻、红薯、山药、南瓜、萝卜、白菜、洋葱、藕、百合、木耳、梨、苹果、葡萄、枸杞、大枣、橄榄、甜杏仁、甘蔗、蜂蜜、鸭蛋等都比较适宜这个时节食用。若想收敛阳气可在饮食中适量增加山楂、五味子、柿子、醋等酸味食品。若无风寒天气或体内没有凉寒,应尽量少用或不用解表发汗的食品,如大葱、生姜、辣椒、芥末等。

中医养生学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学基本原则 一、协调脏腑 五脏间的协调,即是通过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实现的。有生有制,则可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以保证生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脏腑的生理,以“藏”、“泻”有序为其特点.五脏是以化生和贮藏精、神、气、血、津液为主要生理功能;六腑是以受盛和传化水谷、排泄糟粕为其生理功能。藏、泻得宜,机体才有充足的营养来源,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了故障,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而发生疾病。 脏腑协同在生理上的重要意义决定了其在养生中的作用。从养生角度而言,协调脏腑是通过一系列养生手段和措施来实现的。协调的含义大致有二:一是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二是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这两方面内容,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之一,贯彻在各种养生方法之中,如: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精神养生中强调情志舒畅,避免五志过极伤害五脏;饮食养生中强调五味调和,不可过偏等等,都是遵循协调脏腑这一指导原则而具体实施的。又如:运动养生中的“六字诀”、“八段锦”、“五禽戏”等功法,也都是以增强脏腑功能为目的而组编的。所以说,协调脏腑是养生学的指导原则之一,应予以足够重视。 二、畅通经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经络通畅,气血才能川流不息地营运于全身。只有经络通畅,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从而养助腑、生气血、布津液.传糟粕、御精神,以确保生命活动顺利进行,新陈代谢旺盛。所以说,经络以通为用,经络通畅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一旦经络阻滞,则影响脏腑协调,气血运行也受到阻碍。因此,《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所以,畅通经络往往作为一条养生的指导原则,贯穿于各种养生方法之中。 畅通经络在养生方法中主要作用形式有二:一是活动筋骨,以求气血通畅.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都是用动作达到所谓“动形以达郁"的锻炼目的。活动筋骨,则促使气血周流,经络畅通。气血脏腑调和,则身健而无病;二是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在气功导引法中,有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之说,任脉起于胞中,循行于胸、腹部正中线,总任一身之阴脉,可调节阴经气血;督脉亦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循行于背部正中,总督一身之阳脉,可调节阳经气血.任、督二脉的相互沟通,可使阴经、阳经的气血周流,互相交贯,《奇经八脉考》中指出:“任督二脉,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气之所由起”.因而,任督二脉相通,可促进真气的运行,协调阴阳经脉,增强新陈代谢的活力.由于任督二脉循行于胸腹、背,二脉相通,则气血运行如环周流,故在气功导引中称为“周天",因其仅限于任督二脉,并非全身经脉,故称为“小周天”。在小周天开通的基础上,周身诸经脉皆开通,则称为“大周天”。所以谓之开通,是因为在气功、导引诸法中,要通过意守、调息,以促使气血周流,打通经脉。一旦大、小周天能够通畅营运,则阴阳协调、气血平和、脏腑得养,精充、气足、神旺,故身体健壮而不病。开通任督二胎,营运大小周天其养生健身作用都是以畅通经络为基础的,由此也可以看出,畅通经络这一养生原则的重要意义. 三、清静养神 在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各种生理功能都需要神的调节。故神极易耗伤而受损。因而,养神就显得尤为重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以养之",主要是指静神不思、养而不用,既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过而言。《素问·痹论》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也是这个意思。静则百虑不思,神不过用,身心的清流有

中医养生学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学基本原则 ------------------------------------------作者xxxx ------------------------------------------日期xxxx

中医养生学基本原则 一、协调脏腑 五脏间的协调,即是通过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实现的。有生有制,则可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以保证生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脏腑的生理,以“藏”、“泻”有序为其特点。五脏是以化生和贮藏精、神、气、血、津液为主要生理功能;六腑是以受盛和传化水谷、排泄糟粕为其生理功能。藏、泻得宜,机体才有充足的营养来源,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了故障,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而发生疾病。 脏腑协同在生理上的重要意义决定了其在养生中的作用。从养生角度而言,协调脏腑是通过一系列养生手段和措施来实现的。协调的含义大致有二:一是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二是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这两方面内容,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之一,贯彻在各种养生方法之中,如: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精神养生中强调情志舒畅,避免五志过极伤害五脏;饮食养生中强调五味调和,不可过偏等等,都是遵循协调脏腑这一指导原则而具体实施的。又如:运动养生中的“六字诀”、“八段锦”、“五禽戏”等功法,也都是以增强脏腑功能为目的而组编的。所以说,协调脏腑是养生学的指导原则之一,应予以足够重视。 二、畅通经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经络通畅,气血才能川流不息地营运于全身。只有经络通畅,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从而养助腑、生气血、布津液。传糟粕、御精神,以确保生命活动顺利进行,新陈代谢旺盛。所以说,经络以通为用,经络通畅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一旦经络阻滞,则影响脏腑协调,气血运行也受到阻碍。因此,《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所以,畅通经络往往作为一条养生的指导原则,贯穿于各种养生方法之中。 畅通经络在养生方法中主要作用形式有二:一是活动筋骨,以求气血通畅。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都是用动作达到所谓“动形以达郁”的锻炼目的。活动筋骨,则促使气血周流,经络畅通。气血脏腑调和,则身健而无病;二是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在气功导引法中,有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之说,任脉起于胞中,循行于胸、腹部正中线,总任一身之阴脉,可调节阴经气血;督脉亦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循行于背部正中,总督一身之阳脉,可调节阳经气血。任、督二脉的相互沟通,可使阴经、阳经的气血周流,互相交贯,《奇经八脉考》中指出:“任督二脉,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气之所由起”。因而,任督二脉相通,可促进真气的运行,协调阴阳经脉,增强新陈代谢的活力。由于任督二脉循行于胸腹、背,二脉相通,则气血运行如环周流,故在气功导引中称为“周天”,因其仅限于任督二脉,并非全身经脉,故称为“小周天”。在小周天开通的基础上,周身诸经脉皆开通,则称为“大周天”。所以谓之开通,是因为在气功、导引诸法中,要通过意守、调息,以促使气血周流,打通经脉。一旦大、小周天能够通畅营运,则阴阳协调、气血平和、脏腑得养,精充、气足、神旺,故身体健壮而不病。开通任督二胎,营运大小周天其养生健身作用都是以畅通经络为基础的,由此也可以看出,畅通经络这一养生原则的重要意义。 三、清静养神 在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各种生理功能都需要神的调节。故神极易耗伤而受损。因而,养神就显得尤为重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以养之”,主要是指静神不思、养而不用,既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过而

第五讲_中医养生学-辨证

第五讲_中医养生学-辨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肝血虚证目筋脉爪甲失荣+血虚证目眩,视物模糊或夜盲,爪甲不荣,或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瞤动+ 头晕,面白无华,或见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舌淡,脉细。肝阴虚证头目、筋脉、肝络失于滋润+阴虚证。头晕眼花,耳鸣如蝉,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手足蠕动,胁肋隐隐灼痛,脉弦细而数+面部烘热或颧红,口咽干燥,或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津。四 、肝与胆病辨证肝阳上亢阴亏于下,阳亢于上。头目眩晕、胀痛,头重脚轻,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弦有力或弦细数。肝风内动出现眩晕欲仆、抽搐、震颤等具有“动摇”特点为主的一类证候。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四、肝与胆病辨证肝阳化风肝 阳上亢+动风(中风)热极生风高热+动风血虚生风血虚证+动风阴虚动风阴虚证+动风四、肝与胆病辨证肝胆湿热肝常见症状+湿热证胁肋胀痛,厌食腹胀,或身目发黄,或阴部瘙痒,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五、肾与膀胱病辨证肾的生理功能肾藏精主生长发 育与生殖、肾主纳气、主水,肾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肾病常见症状腰酸、腰痛;发育迟缓;阳萎、遗精、经闭、 不育不孕;尿多清长、尿少尿闭、水肿;呼吸表浅,呼多吸少;耳聋耳鸣等。五、肾与膀胱病辨证肾阳虚肾常见症状+阳虚证腰酸+形寒肢 冷、小便清长等肾阴虚肾常见症状+阴虚证腰酸+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等五、肾与膀胱病辨证肾不纳气肾常见症状+喘腰酸+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益甚。肾精不足肾常见症状+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生殖机能低下、性机能减退、早衰等。病案

分 析李某,女,51岁,1994年8月25日初诊。主诉:眩晕,腰酸1年,加重并伴潮热,盗汗2月。病史:患者近1年来经常眩晕,耳鸣,头昏,腰膝酸软,夜寐多梦,易醒。月经或前或后,经量极少,色淡。近2月,眩晕、耳鸣、头昏、腰酸症状加重,午后面部烘热,心烦难寐,寐 则盗汗。检查:脉细数,舌红,苔白而干。思考讨论题:(1)根据肾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解释患者的临床病症。(2)说出患者1年 来及近2个月的病机变化,判断该病的证型。病案左某,女,16岁。1997年4月21日初诊。主诉:恶寒,发热,头痛,咳嗽2天。 病史:患者于2天前不慎受寒后,恶寒,微热,头痛,身疼不适,鼻塞流清涕,咽痒,咳嗽,痰白清稀。检查:苔白,脉浮紧。思考讨论题: 1)分析证候,并判断证型。2)有医生对本患者施以温肺化饮药,是否正确?为什么?病案胡某,男,32岁,工人,1964年3月28 日初诊。主诉:反复发作上腹部疼痛10年,加重并伴呕血、黑便4天。病史:患者胃脘部疼痛,每因劳累或饮食不慎而发,得食缓解,病延1 0载。5年前曾住某医院,诊断为“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4天前,上腹部疼痛又作,伴呕血、黑便。检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纳谷不馨, 神倦乏力,四肢不温。舌淡,苔薄,脉细。思考讨论题:(1〉本案应判断为何证?根据什么?(2)归纳患者病机,试提出治疗方法某,男,60岁。1974年12月9日初诊。主诉:心悸,气短,乏力,头晕2周。病史:近2周来,自觉心悸不安,胸闷气短,神倦乏力 ,头晕,动则益甚,纳差,大便不实,日行1~2次。检查:舌淡苔白,脉弱无力。分析病症并判断病位及证型。病案姜某,男,56岁,1993年7月10日初诊。主诉:眩晕耳鸣2年。头痛、头重脚

中医养生学考试知识点

中医养生学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理论,都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主张从综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动。养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动的动静互涵、平衡协调为基本准则。主张“正气为本”,提倡“预防为主”,强调辨证思想。用阴阳形气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思想是强身防病,强调正气作用,防微杜渐治未病;把握生命和健康的整体观念及辨证思想;重视心理因素,贯穿始终;把人类、社会和环境联系起来,去理解和对待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当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主要任务是控制和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调护生命,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其特征是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从生理扩大到心理,从个体扩大到群体,从医院扩大到社会。 中医养生学是着重研究和指导常人的保健问题,它的基本任务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地、系统地发掘、整理、研究、总结、提高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二是结合现代科学手段,对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实质;三是针对当前人们面临的新问题,结合现实情况,提出新理论,创立新方法,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使之成为个体养生和群体保健的指导原则。 第二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上古时期(萌芽);春秋战国时期(奠基);秦汉时期(形成);晋隋唐时期(完善); 宋金元时期(突破);明清时期(发展);现代(振兴) 张仲景的养生思想:东汉医家张仲景,继承了先秦时期的医学理论,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其中,也从病因学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养生观点。 《皇帝内径》的成书——中医养生学的确立 形神观:“形”指脏腑形体;“神”指以五种神志为特征的心理活动。 第三章中医养生学的寿命观 生命的本源:从中国传统哲学层面而言,生命本源于天地精气。从中医学范畴看,来自父母的精气是其个体生命的直接种源。所以中医学以精气为生命本源的观点,是中医养生学注重保养精气原则的重要思想基础。 生命存在的时空特征:由于生命本源于天地精气,那么,自然界时空变换的法则,就决定了人类生命存在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特征。而且,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四时阴阳的变化之中。生命的本质:在于构成人的“气”及其运动变化。首先,气是构成人并发挥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其次,气的运动变化是生命活力的动力所在。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也是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发挥作用的基本过程。 天年的概念:“天年”,是我国古代对人的寿命提出的一个有意义的命题。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

中医养生学概要感言

<中医养生学概要>感言 ---养生之道,始于起居作息【摘要】中医学作为中国从古至今流传芳百世的一项非常伟大的医疗技术,现 在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和崇尚。而中医养生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身体,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懂得养生人不仅身心健康还能延年益寿;不会养生的人不仅容易患上疾病,更不益于身心健康。而养生之道,始于起居作息。起居作息的养生方法要从各个方面做起:睡眠,一日三餐,排便,劳逸结合等。只有起居作息做到了养生的要求,才是中医养生的基本。 【关键词】养生起居睡眠排便一日三餐时辰 人的一生,总有些坎坷,总有些大大小小的疾病,这也是天地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中医,作为中国从古至今流芳百世的一项伟大医术,不仅在中国,更在世界各地其他国家收到人们的青睐。而中医养生,作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常识,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是我们解决一些大大小小的疾病的良药。本学期,我很有幸的在数百位同学之中选中我兴趣已久的《中医养生学》这门课。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在老师的授课和自己课外的阅读中,我学到了许多关于中医养生的方法技巧以及注意事项。纵观一整个学期老师介绍的中医养生学的各个要点,接下来我来谈谈我对中医养生学概要的感言。 首先,我先说说我对中医养生学概要的概括感想。我觉得“养生之道,始于起居作息”。古人有句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是说想要行千里,想要有宏伟的成就,必须从自己脚下一步一步开始奋斗。而我对中医养生的理解认为,中医养生的基本,就是起居作息!撇开中药治病养生,中药养颜等等通过中医学中的外物手段,达到养生作用的方式,我认为,想要身体好,起居作息是最为重要的。起居调摄主要指对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进行科学安排及采取一系列健身措施,以达到祛病强身、益寿延年的目的。起居调摄所包含的内容很多,衣食住行、站立坐卧、苦乐劳逸等的养生措施都属起居调摄范畴。本章只介绍起居有常、劳逸适度、服装顺时适体和排便保健法四个方面。我想,只要这些保证了,也就达到了养生的基本,也就能身体健康身心愉悦了。下面让我结合本学期学习中医养生起居作息这一部分谈谈起居作息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一点: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主要是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并合乎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常度。它要求人们起居作息、日常生活要有规律,这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 一、合理作息的保健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