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册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安徽淮北名校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上册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编者按),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

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

材料二:

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

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

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

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的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

B.东晋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

C.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D.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诗人的第四种态度无疑是与同时代其他诗人不同,从而使这类作品别具一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

B.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先一切事物怀疑和否定的结果。

C.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D.作者以曹操及江淹的诗为例,是要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

3.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4.曹操的《短歌行》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5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而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在中国,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次是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仿佛记得从生物的相似性来看,梅花翻译成英语应该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plum很熟悉,所以有些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又因为我的中文名问起梅花,我接受了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

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第三个问的是搞音乐的意大利人,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

“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嘛,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那种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能告诉他,万木萧瑟,大雪压境,一树独放,傲雪吐艳,那种惊心动魄的震撼。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琼枝微绽,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怎样还能告诉他,人困于情,辗转反侧,幽梅香袭,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的迷离。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希腊友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油橄榄,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虽然梅花不是国花,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种梅,品鉴梅,画中有梅,诗文里写梅。

B.搞音乐的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故作者认为他能写出“梅花四弄”。

C.“梅”与“松”“竹”称为岁寒三友,是历代中国画家表现坚韧品格的创作题材。

D.书香缭绕骨魂,诗心陶冶美丽,中国人的梅魂在与世界的交流中焕发独特的魅力。

6.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关于梅花的诗歌,这不仅可以表现梅花的品性还能使文章典雅。

B.“墨梅”一般是指用水墨画出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疏、瘦、清、斜之美。

C.我虽不太懂希腊人对油橄榄的言论,但我们相通的是对各自国花深入灵魂的热爱。

D.从主题上看,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也借此隐含表现了外国人和中国文化的隔膜。

7.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独具匠心,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6分)

8.请分别从修辞、句式、用词等角度赏析划线文字的表达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天台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

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

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寺,余与莲舟上人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①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泉轰风动,旅人绝迹。路荒且长,庵在万山坳中,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初二日,雨始止。遂越潦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翌日,晨起,果日光烨烨,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复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②所望。

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进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极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

暝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

【注】①阊门:地名。②慊(qiè):满足。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天台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

B.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天台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

C.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天台/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

D.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天台/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癸丑,与《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中的“戊申”一样,都指月。

B.晦,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但后来也可以泛指黑夜。

C.上人,指道德高尚或居于上位的人,佛教则用以称德智善行的人。

D.五更,也称“五鼓”,古人记录夜晚时段的名称,用击鼓或打更来报时。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松门岭如分界点,先前都是顺着山麓行走,从这里往上则要沿山脊攀行,山势险峻而路滑。

B.初一这天,先雨后晴,行程较长,作者细致地描述了国清寺、筋竹岭、弥陀庵等处秀丽的风景。

C.“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有似“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之景,日光反射,景色卓异。

D.作者在下山的途中,看到了经过三道弯曲、回旋流转的飞瀑奇景,驻足其间,流连忘返。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

(2)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上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下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

B.首联下句中的“带露浓”,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C.颔联写诗人在林间小路上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却没有听到道院打钟的声音传来。

D.本诗含蓄蕴藉,比如用“时见鹿”反衬不见人,因为鹿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以“不闻钟”暗示道士化缘去了。

14.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诗人心情是如何变化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10分)

15.(1)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是“________”和“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2)《登高》中,“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身世之苦和家国之恨,表达了无限悲凉之意。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苏轼对坎坷遭遇的无限感慨,借酒抒情,思接古今,为全诗袅袅余音。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辛弃疾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5)《琵琶行》中,琵琶的乐声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白居易用“________,_______”的佳句描写出了余音袅袅、余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7小题,21分)

16.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哀吾生之须臾耳得之而为声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月出于东山之上寄蜉蝣于天地

D.举匏樽以相属挟飞仙以遨游

17.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七月既望西望夏口

B.举酒属客举匏樽以相属

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纵一苇之所如

D.当其南北分者崖限当道者

18.下列各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而今安在哉?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

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歌窈窕之章②羽化而登仙

③击空明兮溯流光④舞幽壑之潜蛟

⑤泣孤舟之嫠妇⑥西望夏口

⑦济水东流⑧顺流而东也

⑨明烛天南⑩侣鱼虾而友麋鹿

不知东方之既白哀吾生之须臾

A.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

B.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

C.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

D.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

2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吾尝终日而思矣②小学而大遗

B.①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D.①故木受绳则直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望美人兮天一方

C.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D.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2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纵一苇之所如

C.须臾成五采

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律,是对各种欲望的自我控制,是一种积极而主动的人生态度。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句名言:“如若你想征服全世界,你就得征服自己。”征服自己就要学会自律。自律源于人们对成功的追逐和渴求,主要表现在道德修养、组织纪律和意志品质上的自我控制。当自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的人格、智慧和才能就会变得更加完善、出类拔萃。请以同学的身份给疫情背景下线上学习的同学写一封信,主题是“为什么要做一个自律的人”,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如果……那么……就不可能出现”错。对应材料一原文第二段“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原文中提到的是,如果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就不会诞生人的觉醒,而人的觉醒并不等同于对生死存亡的思考。材料一的第五段中也有原文“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表明生死存亡的思考古往今来都有,只是审美魅力和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一样。故选A。

2.B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一切”错。对应材料一原文第五段“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而选项中的“一切”扩大了范围。

3.①首先提出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觉醒。②接着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写了“人的觉醒”在当时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具体表现,并将其上升为时代特征。③最后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和积极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先提出问题,“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然后回答“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这是论点;

接着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先分析它们发出的感喟“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然后说明当时整个社会各个阶层都弥漫着这种情绪,“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并将其上升为时代特征,“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然后进一步分析这种核心的实质,“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而这种觉醒对于文艺和审美有着很大影响,“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最后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以及积极意义,“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4.①《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看似是悲观消极的。②诗歌中还表达了对于“人才难得”的忧愁和广纳人才的渴望。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③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促,曹操才如此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建功立业,因此要广纳人才。也就是在这人生短促的消极哀叹中,恰恰深藏着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及分析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看画线句的观点,“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意思是表面是颓废、悲观、消极,实际上暗含着正面的、积极的情感,如对人生

的留恋,建功立业的渴望等。

5.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搞音乐的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错。原文说“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搞音乐的意大利人没见过梅花,谈不上对梅花有什么艺术感受力。故选B。

6.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对各自国花深入灵魂的热爱”错,文中并未说明梅花是中国国花,只说梅花是民族精神的写照。故选C。

7.谋篇布局:①以外国人对梅花的好奇、不解与误解为主线来谋篇布局。②对梅花的内涵的阐释由表及里,逐步深入与丰富凸显梅花独特的美感和魅力,构思巧妙自然。

立意:阐发梅花所凝聚的民族精神,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流露出作者对交流和理解的渴望。

8.①从修辞上,作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来强调梅花对人的多重价值,用比喻把梅花比成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表明梅花能提升人的境界。②从句式上,作者运用整句来描写不同的赏梅情景,构建起对梅花的全面理解,强调自己对梅花品质格调的深刻理解,同时整散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适合于描绘梅花以及和梅花相关的意境。

③从用词上,作者大量选用四字短语和双音节词来描摹赏梅的情境,节奏明快,铿锵有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题干提示从修辞、句式、用词等角度赏析。从修辞上:“我怎么能告诉他……”“怎么才能告诉他……”“怎样还能告诉他……”构成排比,“万木萧瑟,大雪压境,一树独放,傲雪吐艳,那种惊心动魄的震撼”“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琼枝微绽,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人困于情,辗转反侧,幽梅香袭,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的迷离”,从不同角度写梅花的多重价值;“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运用比喻手法,把梅花比成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表明梅花能提升人的境界。

从句式上:三个“我怎么能告诉他……”“怎么才能告诉他……”“怎样还能

告诉他……”句式整齐,描述赏梅的不同境界;“那种惊心动魄的震撼”“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那种神魂颠倒的迷离”同样运用整句写出对梅花品质格调的深刻理解,构建起对梅花的全面理解;同时也有散句,如“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这样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适合于描绘梅花以及和梅花相关的意境。

从用词上,“万木萧瑟,大雪压境,一树独放,傲雪吐艳”“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琼枝微绽”“人困于情,辗转反侧,幽梅香袭,悄然而去”,构建起梅花的独特环境或是赏梅的独特心境;“淡云,晓日,薄寒,细雨”“小桥,清溪,明窗,疏篱”运用双音节词刻画赏梅的情境,节奏明快,铿锵有力。

9.D

10.A

11.B

12.翻译略

参考译文:

癸丑年三月月底这一天,我从宁海县城西门出城。天空阴云尽散,阳光明媚,人的心情、山中的景物,都有喜悦之态。走过三十里路,到达梁煌山,于是在这里住下。

四月初一,早上一直下雨。前行十五里,路有了岔道,勒马向西朝天台山进发,天色逐渐转睛。又走了十里路,抵达松门岭下。山势险峻而路上湿滑,于是舍弃骑马,步行前进。从奉化来的道路,虽然经过数重山岭,都是顺着山麓行走;到这里后,无论迂回、曲折或临水、登高,都是在大山脊上面。雨后新晴,山中叮咚的流泉、秀美的山色随处可见,并反复地变化出新的景观,绿树丛中怒放的杜鹃花掩映开放,令人忘却了攀登跋涉的辛苦。

又前行十五里路,在筋竹庵里用饭。恰好有国清寺僧人云峰一同吃饭,他说从这条路到石梁,山险岭峻,路途漫长,携带行李很不方便,不如轻装前往,而让担夫将重行李先担去国清寺等待。我同意他的建议,让担夫挑着行李随云峰先去国清寺,我则与莲舟上人一起从石梁道上动身前行。走过五里路,翻越过筋竹岭。山岭近旁很多矮粗的松树,老树干弯弯曲曲,松根苍青,松叶秀绿,都像我

们阊门人家盆景中栽种的松树。又走了三十多里,才抵达弥陀庵。一路上在高峻的山岭里上上下下,深山里很荒凉寂静。泉水轰鸣,山风劲吹,山路上没有来旅行的人。山路荒僻而幽长,弥陀庵坐落在群山间的低地上,弥陀庵恰巧处在山路的中途,可以在庵中吃饭或住宿。

初二,雨才停止。于是越过路上的积水,攀登山岭,溪流、山岩越来越显得清幽。走完二十里路,傍晚时抵达天封寺。睡觉时想到明晨攀登峰顶的事,如果雨停天朗则算有缘分登顶,但连日来都是晚上雨后转晴,没有一天是早上晴天的。等到五更梦中,听喊满天都是明亮的星星,高兴得再也无法入睡。

第二天,清晨起床,果然见阳光如火光一般闪耀,于是决定向山顶进发。向上攀爬数里,到达华顶庵。

再走三里,已快要接近顶峰了,到达太白堂,四周都没有值得观赏的景物。重新顺山路攀登,很快就登上天台山绝顶。峰顶上,四处的荒草被劲风吹得纷纷倒伏,山峰高峻冷风漂冽,草上结的霜约有一寸多厚;而因四周山壁反射日光,全是莹洁如玉的花和树,满眼玲珑之色。山岭转角处山花盛开,峰顶的花反而不开花,大概是被高处的寒冷限制的吧。仍然沿旧路下山回到华顶庵,然后经过池边的小桥,翻越三座山岭。

溪流回还,山峦重重,树木丛生繁密,岩石形状奇丽,转过一个地方就有一处奇景,大大满足了观赏的愿望。翻过一座山岭,顺着溪涧走八九里,就见流水形成瀑布从石门处飞泻而下,回旋流转,经过三道弯曲。

最上面的一层是断桥处,有两块巨石倾斜而相结联,溪水乱撞两石之间,浪花飞溅,汇合后流转入潭;中间一层,有两块巨石对峙着好像大门,溪水被石门约束,流势很汹涌;最下层的水潭出口很宽阔,而溪水倾泻处犹如门槛,溪水只能从低洼的地方斜涌而下。三级瀑布都高达数丈,景象非常神奇。只是顺着台级走下,回环处的景致被弯曲山路所遮掩,不能一览无余。

夜色四处降下时,才返回。在仙筏桥上停下了脚步,观赏石桥上方的彩虹,瀑布水花飞溅,有如喷雪一样,几乎使人不想去睡。

13.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以“不闻钟'暗示道士化缘去了”错误,从诗中来看,“溪午不闻钟”是写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以“不闻钟”暗示道

院无人,不能看出“道士化缘去了”。“不闻钟”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故选D。

14.①诗人的心情由上山时欣赏山景的愉快惬意和对朋友即将相见的期盼喜悦,变成到达后却不遇道士的失望和焦虑。(2分)②前两联是写诗人拜访道士途中的耳闻目睹,把道士离人间闹市的那种清新幽静的环境,逼真地写出来,表现出诗人穿行在山间心情愉快惬意;第三联是写道士处所的近景,写野竹、飞潭,形成一种宁静优美而壮观的奇境。表现出诗人心情兴奋激动。(2分)③最后一联写诗人访道士未遇的失望,在等待中,倚靠遍了道士门前的两三棵松树。而道士仍然未回“愁”字,颇能传神,把诗人着急的神态刻画得清晰可见,历历在目。(2分)

15.默写:1)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5)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携、峥嵘、稠、讌、羁、霓、鸾、渚、鬓、尊、酹、佛狸、幽。

16.【答案】D【解析】A项,前者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后者为代词,“它”。B项,前者为形容词词尾;后者为语气词,“吗”。C项,前者为介词,“从”;后者为介词,“在”。D项,均为连词,相当于“而”。

17.【答案】B【解析】A项,前者为“农历每月十五日”,后者为“看”。B 项,均解释为“劝请”。C项,前者为“像”,后者为“往”。D项,前者为“在”,后者为“遮拦”。

18.【答案】A 【解析】例句与A均为宾语前置,B定语后置,C被动句、状语后置,D状语后置。

19.【答案】B【解析】①⑧⑨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分别译为“歌唱”“向东航行”“照”。②⑥⑦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长了翅膀一样”“向西”“向东”。③为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月光下的清波”。④⑤均为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起舞”“使……落泪”。⑩为意动用法,译为“以……为伴侣”“以……为朋友”。为形容词用作动词,分别译为“变白”“哀叹”。

20.【答案】D【解析】A项,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却。B项,之:代词,它;助词,取独。C项,焉:兼词,于此;代词,哪里。D项,两个“则”都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表明前后两件事情在情理上的紧密联系,译为“就”。故选D。

21.【答案】C【解析】A项,古义为“旷远的样子”,今义为“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B项,古义为“所思慕的人”,今义为“美貌的女子”。C 项,古义、今义均为“一会儿”。D项,古义为“到达”,今常用作“表示另提一事;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22.【答案】B 【解析】A项,“冯”同“凭”;C项,“采”同“彩”;D项,“圜”同“圆”。

四、写作(60分)

2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一)材料解读和立意参考

本次作文题目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其中材料对“自律”进行了解释,它的主要表现是对人成才的重要作用。写作任务是给疫情背景下线上学习的同学写一封以“为什么要做一个自律的人”为主题的信。

(二)写作任务分解

任务一:主题“为什么要做一个自律的人”

可这样立意:①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多取决于能否自律;②人往往是越努力、越幸运,越自律、越成功;③自律的态度,其实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更是对自我价值的尊重……

任务二:结合上述材料

要抓住“自律”这个关键词。即使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句名言给你以感悟和思考,都要回到“自律”上来。

任务三:写作者身份、读者对象

作者身份为高中生,读者对象是疫情背景下线上学习的同学。要联系线上学习的实际情况来谈。

任务四:文体--书信

基本构成:标题,开头(称谓、问候语),正文(“为什么要做一个自律的人”),

结尾(小结、祝语)

语言:体现交流(际)性写作特色,语言除准确自然流畅外,还要有亲切感。

【立意】

1.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多取决于能否自律;

2.人往往是越努力、越幸运,越自律、越成功;

3.自律的态度,其实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更是对自我价值的尊重……

【素材】

1.一个自律到骨子里的人,看上去大多是无趣的。在别人出去玩乐的时候,一个人窝在那里看书;在别人享用着美食的时候,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周末的时光,很多人慵懒地睡到中午,他依旧雷打不动的早起、跑步、看书、工作……这样的人,不仅看起来无趣,甚至感觉有自虐倾向,活得一点都不洒脱和自由。但真实情况是,自律的人比不自律的人要自由得多。如果你总是随心所欲,讲究及时行乐,不知道努力,别人玩你也玩,别人努力你还在玩,依旧放纵自己。那么如此不自律的你,现在看似是自由的,但你会发现自己越活越没有自由,没有选择的资本。

2.好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自律。还记得去年的时候,一位名叫沈华的96岁老爷爷走红网络,健身26年的他体格健壮,完全不像一个近百岁的老人,大家都喊他“华仔”、“华叔”。沈老每天的作息时间非常规律,睡觉从不超过晚上十点,早晨四点多就起床活动身体,每天下午到健身房报到。他的同龄人很多都已经不在了,沈老说:“现在健身和运动是我最好的朋友”。七十多岁的沈华最初进健身房,总遭遇很多白眼,很多人都觉得他一把年纪,肯定坚持不了多久,可现实是,很多年轻人只是健身房的过客,沈华却用二十年变成了为人熟知的“肌肉爷爷”。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从30岁开始写作,至今已快有40个年头,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经典又高产。村上春树写作有个习惯,他每天只写4000字,400字一页的纸,每天写到10页就停下来。另外,他每天都会拿出一个小时出来跑步,雷打不动,正是这种高度自律,让他有精力能够持续产出优秀的作品出来。很多时候,不是优秀才自律,而是你自律了,才会变得优秀。而那些自律的人,往往连老天爷都不忍心辜负他们。

3.《认知突围》中有句话说:所有的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

认知能力受限。越自律,认知能力越强,人和人的差距,就是这样逐渐拉开的。一个人的自律中,藏着无限的可能性,你自律的程度,决定着你人生的高度。真正能够登顶远眺的人,永远是那些心无旁骛,坚持着往前走的人。人生没有近路可走,但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越勤奋,越努力;越自律,越优秀。

【例文】

你的自律,决定着你的一生

xx同学:

你好!一轮线上学习刚刚结束,你的成绩有所下滑,作为好朋友,我想安慰安慰你。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你不够聪明吗可是玩游戏打怪升级我们谁也不是你的对手。今天我想要告诉你我的看法,我觉得是你不够自律。又一轮线上学习马上开始了,我给你写这封信是想说,你的自律,决定着你的一生。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别人优秀的样子,却往往忽略了他们为此付出了近乎自虐般的努力。随着年龄渐长,父母、老师对我们的约束也越来越小。我们在不断长大,如果想在将来能够实现自己的一番价值,我们只能选择自我约束。自律,是成功的第一步。自律是一种克制,一种反省,同样是一份风度,懂得自律的人,一定会进步。

人生是舟,自律是水,以水推舟,才能驶向实现人生价值的彼岸。富兰克林用他的小黑本记录各种做人处事的道理,他每日不忘反省,也不忘自律,他将缺点视为敌人并去积极克服它,他随时随地都在思考,自己的言行是否得体,这种做法是否礼貌,于是,他便很能克制和约束自己了,并且在自律的同时他还养成了很好的习惯,那就是无论在做什么之前总会顾及后果不会盲目。自律使他成熟,自律也使他自己更加完善。自律如一个茧,让他在里面慢慢修炼,最后羽化成蝶。自律也使他备受人敬佩,自律使他稳重、大方、行为得体。自律是一列强劲的列车,让他极速进步,直达成功。

人生是树,自律是土,树滋长于土,方能枝繁叶茂,结出人生的果实。周恩来自制纸镜子,让自己每日记住行必端,言必正,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自律就如一面镜子,时刻让自己清醒,时刻让自己注意自己的行为,它反映出自己的不足并配合改正,它有如土壤一般,滋养自己,使人生这棵大树枝繁叶茂,也使

自己迅速进步,直奔成功的终点。

人生是茶,自律是沸水,茶用沸水冲泡,方能芳香四溢,凸显人格的高洁。《简爱》作者夏洛蒂的弟弟布朗威尔因为无法克制自己,经不起花花世界的诱惑,一度荒废学业,他的失败是因为不会自律。自律是一种对欲望的控制,是对诱惑的拒绝,自律是一种理智而冷静的思考,多一些这种思考便会使自己更明确目标,让自己展现出全部的价值,让自己少走许多弯路,使自己能更快进步。

“自制是一种秩序,一种对快乐与欲望的控制。”“你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否则你的情绪便控制了你。”这是古希腊人柏拉图、法国著名文学家大仲马对自律的描述。正如这两位名人所说,自律,是一个人极其重要的品质,也是决定我们成功与否的关键。毫不夸张的说,你的自律,决定着你的一生。

小华,我希望你好好想想我这番话,更希望你能利用这一轮线上学习制定一个学习计划,严格执行它,让自己变成一个自律的人。如果你愿意,我愿意陪你一起努力,一起成长,好吗?

你的同学:xxx

2022年X月X日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测试卷(带答案)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第一次月考测试卷(带答案)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①“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②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③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④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四川省泸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泸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最初的“鼎”是一种陶制的烹饪器具,在一些地方是用来煮肉以及贮藏肉类的。 随着青铜冶铸技术的发展,青铜鼎出现了。青铜鼎被用于重大场合上作为旌功记绩的礼器。商周时期,等级制度严格,人们崇尚神明,祭祀成为了沟通人神的重要环节,因此统治者推出“鼎”这一礼器,青铜鼎就这样成为了礼器之首。除了祭祀之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君或者大臣在重要的典礼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造青铜鼎,用来记载盛况。这种仪式直到现在仍然流传。 那么为什么青铜鼎又成了国家权力的象征呢?《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又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传说黄帝一统天下后,曾铸鼎荆山;而大禹曾经收九牧之金铸造九鼎,用来象征着九州,成为传国重器。从“大禹造九鼎”的传说开始,青铜鼎被视为国家以及权力的象征,“鼎”

字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的意义。在商周时期,统治者都将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在商周时期,工匠在青铜器上雕纹;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则改用印纹。印纹通过一种花纹模具,能够多次连续使用,节省工作时间又能够创造出精美统一的艺术图案,是古代工艺的一大进步。在装饰的纹样当中最主要的是蟠螭纹,此外还有目羽纹、绳索纹,这些纹路都是由前朝各种野兽纹路的变形演变而成。随着各地区之间的不断交流,各种铸造方式如失蜡法、模印法制范、镶嵌工艺的进步,让青铜鼎的铸造技术更加成熟;从青铜鼎表面花纹的精良,能够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而在战国后期,随着冶铁技术的出现,铁制工具逐渐产生,这给了青铜器的装饰一个十分便利的条件,铁制工具可以在青铜器上刻画精致的纹路,从印纹到划纹的发展,使此时的青铜鼎更加精妙华美。青铜鼎上的纹路也体现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 鼎,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青铜鼎的发展历经了漫长的历史,承载了古人的智慧与审美,也凝聚了民族的力量与精神。它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明,是举世无双的瑰宝。(摘编自一更历史《细说青铜鼎的功能及艺术特色》) 材料二: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往往用“杖”象征权力,而中国上古却把权力寄寓在普普通通的炊器或食器上。我想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它是用普通人不易得到的珍贵的材料制作的。青铜是当时产量不多的、极珍贵的原材料。第二,这些食器和炊器是祭祀用的礼器。古代中国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含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作为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国家深刻指出:“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共青团是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力量,肩负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职责,必须坚持“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坚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增强对青年的凝聚力、组织力、号召力。 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也是广大青年成就梦想的时代。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当代中国青年生逢盛世,肩负重任;身处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把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方能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广大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要擦亮奋斗这个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材料二 青春因磨砺而精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一百年来,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和使命,一代代中国青年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以血肉之躯、忘我情怀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荡气回肠的英雄壮歌,用青春浇灌热血,用行动诠释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第一次月考测试卷(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丽《诗经》鲍鹏山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弟子《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 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戮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1.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3分)() A.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在高一语文月考的备考期间,大家应有目的性地做语文月考试题进行自我检测并依据结果调整自己的复习计划,对复习过的知识进行查缺补漏。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一第一学期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月考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 ) A.寥廓(liáo) 遒劲(qiú) 灰烬(jìng) 瞠目(chēng) 澄清(chéng) B.戕害(qiāng) 驽马(lú) 不啻(chì) 恪守(gè) 抹煞(shā) C.甫健(pǔ) 商榷(què) 省察(shěng) 蟠桃(pān) 憎厌(zēng) D.蛟龙(jiǎo) 犄角(jǐ) 摭拾(zhì) 甄别(zhēn) 溺爱(nì) 2、下列选自课文的文句均有错别字,其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B.蟹六跪而二鳌,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燥也。 C.我汗流夹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 D.在数千年来不计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澜锦缎中,在一些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看见那由千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的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在沿袭了父亲顺手牵羊的不好习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到了拦路抢劫的地步,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趋势。 B.同学们嘻嘻笑着,彼此交换答案。一看之后,却都不做声了。我吃惊地发现,每个人留在纸上的物件,琳琅满目,绝不雷同,有些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C.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尘莫及,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D.要在整个学校里树立起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风气,学生生

高一上册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安徽淮北名校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上册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编者按),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检测卷(含答案)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第一次月考检测卷(含答案) 一、基础积累(选择题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百舸.(ɡě)寥.廓(liáo)峥嵘.(rónɡ)挥斥方遒.(qiú) B.颓.圮(tí)篱.墙(lí)彷.徨(pánɡ)默默彳亍 ..(chì chù) C.河畔.(bàn)漫溯.(sù)青荇.(xìnɡ)星辉斑斓.(lán) D.火钵.(bō)飘泊.(bó)纤.绳(qiān)忸怩 ..不安(niǔ n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沧茫萧瑟油纸伞意气风发 B.惆怅芬芳万户候枯燥无味 C.挑衅抱歉明信片貌和神离 D.荆棘伫立挖墙脚凄婉迷茫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诗歌的意象是指诗歌中融入了作者主观________的客观物象。它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 (2)吟诵唐诗宋词,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世界,提高我们的文学________,使我们获得精神的陶冶和审美愉悦。 (3)诗歌表现思想感情的________是语言,语言没有视觉的形象性,它不过是一群声音符号的组合。 (4)杜甫的诗歌,真实地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________,因而被称为“诗史”,他被尊为“诗圣”。 A.情意修养媒介剧变B.情感休养媒体巨变 C.情意修养媒体剧变D.情感休养媒介巨变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 ...的一句是() A.无论是国民政府还是中国共产党都在抗战中做出了贡献,但到底谁才是中流砥柱 ....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B.我们还年轻,风华正茂 ....,应像伟人毛泽东一样树立远大目标,不要浪费自己的大好青春。 C.由于构思精巧,章法严密,《再别康桥》表现的情和景虽然多,但具有内在联系,水乳交融 ....。 D.就日本名古屋市长关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危言危行 ....,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支持南京市做出的相关决定。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A.戴望舒曾熟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苏联学者切尔卡斯基说过,就多愁善感的气质来说,戴望舒也接近魏尔伦。 B.诗歌作为一种文学,理应担当社会责任和文化精神,执着地追求真、善、美,不断地促人上进,引人思索,带给人更多的美感。 C.目前,诗歌的命运空前引人关注,在一些忧心者看来,诗歌已经濒临灭亡,诗人已经集体逃亡,必须挽救诗歌,拯救诗人。 D.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晨间听蝉,想其高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蝉亦是禅。 ①高踞树梢,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 ②似远似近,又似有似无 ③蝉该是有翅族中的隐士吧 ④那蝉声在晨光朦胧之中分外轻逸 ⑤有一种“何处惹尘埃”的了悟 ⑥一段蝉唱之后,自己的心灵也跟着透明澄净起来 A.④②①③⑥⑤B.③①④②⑥⑤C.④⑥②⑤③①D.③④⑤⑥②① 7.名篇名句默写。(7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曾记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人教版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XXX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第Ⅰ卷(共45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百舸(gě)支撑(chēn)箕(jī)踞悄(qiǎo)无声息B。青荇(xìng)颓(tuí)圮骨髓(suǐ)檐头(yán) C。长篙(hāo)菲(fěi)薄溯(sù)流风雪载(zài)途D。寂寥(liáo)青苔(tái)倾泻(qǐng)睚眦(zì)必报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怅廖廓苍茫大地峥嵘岁月书生意气 B。浪遏飞舟五岭逶迤颓圮凄婉迷茫 C。河畔星辉班斓笙箫天伦之乐 D。青苔披荆斩棘扭怩窗扉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无论国际风云如何,我国坚持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不变。 ②要查清国有企业目前的财政状况,防止有人借改革之机大肆国家财产。 ③去年江水泛滥的教训,工程局组织力量加固了堤岸,采取了一系列防洪措施。 A。变幻侵蚀由于 B。变幻侵吞鉴于 C。变换侵吞由于 D。变换侵蚀鉴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XXX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 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 B。如果台独分子对中国政府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 度外,一意孤行,他们必将自食其果。 C。他在外地工作二十多年,直到今年才回到家乡,享受 天伦之乐。 D。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XXX之好。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参谋部通知:连长、指导员马上到团部开会,其他连 的干部集合部队,准备出发。 B。我要为“希望工程”贡献我的一点力量,把爱心献给贫 困地区的孩子们,让他们茁壮成长。 C。一辆大轿车牵引三台拖车,组成一组“荧光彩龙灯”,“彩龙”以时速40千米的速度上下飞旋。 D。09年秋学期开学,我校在教学上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进。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科学家开出对付“贪睡”的妙方 阴沉沉的冬季往往让人们的情绪低落。看看下列一些情形:在早晨的时候,起床要费很大的劲儿;对各种社会活动不感兴趣,许多事情仅仅是动一下念头,在动手做之前就退缩了;感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的学生在准备语文考试的时候,要做好各方面的复习工作,还要利用好每一份语文试题进行复习。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一语文上册月考测试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测试题 一、语言基础运用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下面词语中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遒劲(jìng)彳亍(chù) 焚膏继晷爬罗剔决 B.倔强(jué)流岚(lán)佶屈聱牙望洋兴叹 C.曙光(shǔ)跫音(qióng)默守成规朝气蓬勃 D.给予(gěi)戕害(qiāng)振聋发聩积腋成裘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我从来没见过他们像现在这样________风发,斗志昂扬。 ②他那黑黑的身体在灰蒙蒙的背景的________下,不过是个模糊的黑点而已。 ③经典经受了长时间的考验,其传达的很多道理依然____________,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④阅读杰作使我们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____________的生动联系。 A.义气衬托牢不可破休戚相关 B.意气衬托牢不可破休戚相关 C.意气映衬颠扑不破息息相关 D.义气映衬颠扑不破息息相关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李教授在搜狐网上发表的这篇关于网络小说社会影响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特别是八零后的阅读群体。 B.曹操抓来了替袁绍写《讨贼檄文》的陈琳,非但不治罪,反而赏其千金,这也就是曹操为什么虽为世人唾骂,但依然会有一大批文臣武将忠心不二地跟随。

C.九把刀就认准了死理:我过去买过车,买过房,这次我打算用这些年累积下的稿酬去完成一场冒险,那么今后我就可以说,我买过最贵的东西——梦想。 D.此事无关钱权,但关乎着信任与爱,如果说掌握公权的官员对社会的伤害是一种“硬伤害”,那靠虚假故事骗取同情和关爱的普通人,就可能是一种“软伤害”。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日参省乎己(参:检验) 郯子之徒(徒:徒弟) 声非加疾也(疾:洪亮)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老师) B.假舆马者(假:临时) 跫音不响(跫:脚步声) 挥斥方遒(遒:强劲有力) 漫江碧透(漫:满、遍) C.吾尝跂而望矣(跂:踮起脚跟) 圣益圣(益:更加) 士大夫之族(族:聚集) 而绝江河(绝:横渡) D.木直中绳(中:合于)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普遍) 非能水也(水:游泳) 峥嵘岁月稠(稠:多)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荀子名况,战国时赵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性恶论”的人性观以及“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思想,强调“制天命而用之”。 B.词兴于隋唐时,盛于两宋,是旧体诗歌的重要样式。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另有近体乐府、长短句、乐章、诗余等别称。 C.韩愈,字昌黎,曾担任国子监四门学博士、吏部侍郎等职,谥号“文”。唐代散文家、诗人,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被后代文人赞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D.“朦胧派”诗歌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初,这种流派的诗歌常常使用象征、暗示、梦幻、意识流等表现手段,影响巨大。 6.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3分) A.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B.我们我们/我们相信自己的脚步就像相信天空啊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价值观是青年人生和事业中最重要的精神追求和动力所在。英格尔哈特首先观察到了世界青年价值观演化。根据他的理论,“物质主义”价值观强调经济发展和人身安全的价值取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强调自我表现、生活质量。就长期价值观变迁而言,“后物质主义”(自我实现、提高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等)偏好的形成与“代际更替”有关:年轻一代比老一代更容易接受“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近十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后物质主义”取向也开始在中国“‘00后’一代”青年身上出现。 青年作为社会变革的晴雨表,其思想行为、价值观念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步伐。上海社会科学院“‘00后’一代认知特点、思维方式研究”课题组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大城市“‘00后’一代”的思想行为呈现出如下新特征、新变化。第一,呈现认同传统文化与理性爱国的情感特征的同时,外来文化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仍占据重要位置。第二,对社会问题看法呈现“观念分层”新特征。第三,传统“权威意识”渐趋淡化,“偶像”开始成为他们的崇拜对象。第四,存在“热血奋斗”与“躺平佛系”二元并存行为特征。第五,兼具“物质主义”与“后物质主义”的“混合价值”取向。第六,平权意识、规则意识增强的同时,对“私领域”行为态度宽容,对“公领域”道德爱憎分明。 由于“‘00后’一代”一出生就已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物质上更加丰富,上学时迎来互联网快速普及时期,眼界更为开放,导致这一代人兴趣爱好的选择更为广泛,思想观念更为多元与兼容。“00后”仍是以独生子女为主流的一代,因而也具有独生子女的特性,例如较为自我、更关注个人感受等。 从观念建构理论来考察,青年一代是历史的产物,社会重要事件给每代人的成长都烙下了时代印记。并非所有事件都和价值观念变化有关。只有那些与人的价值追求强烈勾连以及与理想蓝图相关的社会重要事件,才会反复渗入观念建构之中。总体上看,40多年来中国波澜壮阔的经济、文化与社会变革因素已鲜明地嵌入这一代青年人的性格行为之中,造就了具有鲜明独特时代印记的“‘00后’一代”中国青年。“‘00后’一代”的成长经历了许多国内外重大事件,如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升空返航,“00后”普遍具有较高的国家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加上“00后”青春期又遇上互联网、人工智能与5G应用快速发展,接触到的信息量大、知识范围广,因此对这一代而言,如何处理、筛选触屏的海量信息比如何获取更多信息更具挑战性。 从思想品质看,“‘00后’一代”思想约束少、个性强、生活态度洒脱。从社会变化来看,市场经济规则,如自立、竞争、追求效益渗透到了这一代的人生观、价值观之中。从家庭结构来看,作为独生子女一代,其小家庭结构与人际关系趋于简单,使得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到代际传递规训较少。因此,观察“00后一代”价值取向之演变,需要将这一代青年人的特性融入社会时代背景加以考察,分析其时代特性以及与社会结构的嵌入性。

河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中国有众多名山胜水,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明。“山水”不再仅仅指涉“风景”, 而是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山水与天道、仁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中国山水文明包含着中国人对宇宙、生命、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 ②山水体现着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水深大无极,润泽万物,入于无间;而高 山仰止,为万民所瞻。中国的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而非西方式的组合逻辑。“山水”融合了静止与流动、恒常与变化、透明与晦暗、密实和稀疏、整体与部分、阴阳、虚实、高低等两极的概念。 ③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也是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诗经》中有大量描 述山水的意象来传达道德教诲,通过展示山水的原貌来喻指人的德行。如《诗经鲁颂泮水》反复提到“思乐泮水,在泮水中采菜,在泮水边上饮酒,表达对德政的歌颂。 ④山水可居可游,首先是对心性的陶染,追求精神愉悦和德行完满的乐游。孔子曾 发出“吾与点也的喟叹:在春之三月,与诸子“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论语·先进》)。孔子高度赞赏这种将日常山水化入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在乐游山水中洞彻天道、开阔心志。陶渊明同样在山水田园中获得了精神的超越,自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⑤山水也具有宜居、宜学的性质。人在日常劳作之余,还能仰望天空、俯瞰大地, 置身于山水之间体悟宇宙天道未显明的东西。王维描绘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等,都展现了诗意栖居的美好意象。山水亦是人学习的对象,老子曰道法自然,庄子言圣人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⑥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 山水文明强调天人合一,更侧重从山水自然静观宇宙的自然秩序和人的自然本性,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力图调和社会与个人。 ⑦自然山水能把人的精神视域重新打开,使人神游其间。在这个过度娱乐化的年代, 山水自然可作为人精神失序的一种调适。现代商业生活已将释放贪欲合理化,人的欲望的全面释放也改变了人的自然本性,甚至将反自然的快乐合法化,导致人过度追求不必要的乃至非法欲望的满足。人们可以不时重返自然山水,通过山水的滋养、浸润,使自己复原如初,从劳作的艰辛、各种物欲和人造的娱乐中解脱出来。在真实山水中不断陶染,人能恢复自然的苦乐感,形成良好的习性。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强基联盟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12月联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人民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旨在了解世界文学而进行的作品选择将因人而异:它不仅取决于

一位读者为满足这个高尚的需求能够牺牲多少时间和金钱,还取决于许多其他的因素。对这个人也许柏拉图是最可敬的智者,荷马是最可爱的诗人,对于他,柏拉图和荷马始终将成为全部文学的中心;可对另一个人,占据这个中心位置的也将是另一些名字。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本身,进而再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他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做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河北省邢台市质检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语文(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上)质检联盟第三次月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二至四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3年9月11日下午3点25分,我打开支付宝“智能亚运一站通”,成为第96672465位线上火炬手,成功地与来自中国四川的火炬手进行了火炬接力。20秒钟后,我再次进入数字火炬手小程序,这时,我已排在了第96672938位。20秒时间,全球各地有473位数字火炬手,正在加入这场线上的亚运火炬接力。 “智能亚运一站通”平台2021年上线后,访问量已超33亿。这其中,亚运数字火炬手项目不管是参与人数还是设计理念,都十分耀眼。 成为火炬手,是参与体育盛会最有荣誉感的方式之一。“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亚运会的火炬手”,杭州亚运会提出了这样的理念,这就是数字火炬手的由来。数字火炬手是杭州亚组委一次突破性的探索和创新。数字火炬手是真实用户在数字亚运世界的数字身份,具有唯一性。这一创新将现实世界的“亚运火炬手”拓展至数字世界。全球网民不

受名额、时间、空间限制,通过参加亚运公益、全民健身和绿色亚运等系列活动,对杭州亚运会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和支持,即可成为亚运数字火炬手。 数字火炬手的传递流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注册、认证、传递、展示。用户在“智能亚运一站通”平台上进行注册并通过审核后,就可以开始参与到数字火炬的传递中。数字火炬手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传递方式,如跑步、骑行等,也可以邀请其他数字火炬手一同参与传递。传递结束后,数字火炬手将火炬交还给平台,平台则会将数字火炬手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并将其展示在数字火炬展示区。 截至目前,该平台累计参与线上火炬传递已超9000万人次,平台用户数量即将破亿。这样大的用户量,意味着对网络的各方面要求都很高。怎样保证数字火炬的顺利传递?杭州亚组委广播电视和信息技术部项目主管雷卿介绍:“我们采用了Web3D引擎,建立了动态扩容功能,可承载亿级用户流量的访问。也可以根据实时参与人数,自主调节流量确保系统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中的每位数字火炬手形象都是由网民自主定制,每个人都能设计出自己喜爱的形象,同时也可以通过本人的亚运数字形象参与日后的亚运主题活动。全球亚运数字火炬手还可以参与亚运会开幕式数字点火仪式,获得基于区块链的亚运数字证书,留下永恒、特殊的亚运记忆。 (摘编自《数字火炬、一棒传遍世界》) 材料二:

山东省跨地市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跨地市多校联考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六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家礼,是由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这“五礼”构成的完整的家庭家族礼仪系统。源远流长的中华家礼文化积淀着中国人民对于家庭文明和社会治理文明的历史智慧,而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也使得我们的先人们特别重视家礼建设。 家礼是家庭或家族内部的礼仪,它以礼义、礼仪、礼制、礼俗、礼教调整着家庭成员的伦理关系,维系着孝老敬长、敦亲睦族的家庭家族日常生活,培育了一代代中国人浓郁真挚的家国情怀和慎终追远的感恩意识,维护了传统社会家庭家族生活的稳定与发展。 家礼文化的功能和影响不仅仅限于家庭。因为“礼”的本质是一种“合于道德理性的规定”,是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辩证统一的理性自觉。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文明史》中认为,儒家的礼仪文化“对家庭和社会态度做出了规定”,主要作用是“借此建立了一种旨在维持社会和国家之秩序、等级的伦理、生活规范”。在儒学的建构框架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递进的逻辑体系。修身是齐家的前提,齐家是治国的根基,而治国有道,才能天下归心,四海宾服,所谓“一家之教化,即朝廷之教化也”。中华文明语境下的“家”与“国”总是呈现出“同心圆”式的关联图景,家庭礼仪文化始终是社会礼仪文化的价值之轴。从小家到大家,从家庭礼仪到社会礼制,家礼文化对全社会起着无所不在的渗透作用,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为古代中国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基层制度保障,构成了中国社会数千年来爝火不息的“超稳定结构”,对乡土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我们要积极吸纳借鉴传统家礼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有效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彰显中华文化魅力,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一是利用家礼文化涵育家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礼在操作性上贴近生活,通过“自然法”“习惯法”的形式,将家庭道德观念在洒扫应对、人伦日用之中潜移默化地传递渗透给家庭成员,相较于“经礼”更能体现人的“主体精神”和“意识自觉”。因而家礼在承袭家族传统、沟通家庭情感、开展家庭教育、塑造家庭价值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载体作用。 二是利用家礼文化加强社会治理。中国独特的家国文化传统,构成了中国家庭与中国社会独特的生成和作用逻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历来注重通过家庭治理来实现社会治理,并形成了一套以家礼家规、宗法制度、乡俗民约为基础的治理体系。家礼文化对于社会治理的功能,已远远超出了一家一姓道德教化的范围,而是由近及远,推己及人,扩展到了更加宽广的社会领域。 三是利用家礼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家礼文化作为涵养中国人家庭美德、培育中华文明的特色文化,不仅对中国人而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价值、教育价值和治理价值,而且就世界范围而言也蕴含着丰富的传播价值和交流价值。那些反映中国家庭生活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

四川省成都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成都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材料一: 历史剧是基于历史真实进行艺术虚构的产物。从媒介形态来划分,历史剧可以用话剧或影视剧的形式呈现;从风格类型来划分,历史剧又有“正说”与“戏说”的区别。但究其共性,它们都是基于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展开的。 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历史剧以“历史”为修饰,就杜绝了完全虚构的可能。如果一个故事毫无疑问是虚构的,那么观众不会向创作人责问其是否真实。如《莲花楼》《长风渡》这类电视剧被限定在“古装剧情”一隅,这是因为剧中的故事情节消解了历史框架,解构了观众对于历史真实的意义期待。 那么,历史剧应该对历史忠实到何等程度呢?这一向是戏剧评论家们争论的课题。诸多论者都论及这个“度”的重要性,但却没有厘清“度”的形式边界。比如,有的论者认为这个“度”体现了与历史真实相符合的程度,一旦失去这个“度”,就有可能改变“正说”的本质,而完全走向“戏说”;有的论者认为历史剧虽然应该严格遵循历史,但可以在历史空白处有“度”地假想,即莱辛所说的“历史内在的可能

性”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可能发生的事”。前者以“度”来划分正说与戏说,后者以“度”来评估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二者都强调了“度”在历史剧创作中的关键性,但都没有说清楚可供判别的标准。所以,类似于“适度的戏说、隐射、反讽、戏仿,有助于让历史人物脱掉过于僵化刻板的面具”这种说法,往往又会遭遇“过度戏说以致消解历史”的批评。由此来看,文本类型与观众阐释之间始终存在着形式边界与解释策略的关系问题,这就需要着力探讨历史剧在建构真实上的叙述策略,即“度”的形式特征。 真实与虚构的意义判定无法交由个体,毕竟任何文本都会被一些人视作“事实”,而被另一些人视作“虚构”。再者,意义判定的标准也在流变,虚构的边界随着历史的发展是动态的,是不断变化着的。例如,远古神话被先民视为历史真实,如今却被判定为艺术虚构。因此,对于真实与虚构的意义判定只能交由整个阐释社群。但是,阐释社群提供的意义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阐释社群会随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迁,成员范围也在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解读文本的真实与虚构时要有一种动态的视域。 历史真实所承载的内容是有限的、片段的、存有矛盾与秘密的,这些空白可以经由剧的内容来串联,丰富与自洽。历史剧有意创造了一个自洽的可能世界,并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生成新的景观。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与细节为历史剧的虚构提供了底本,在此基础上的推演、改造,填充,既保证了情节要素的正确,又差异化地再现了某种可能真实。

河南省顶级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顶级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

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